新三板IPO輔導和申報公司大軍持續擴圍。統計數據表明,截至7月7日,公告進入IPO輔導但未申報的掛牌公司已突破500家,達501家,比此前一周增加8家。
與此同時,IPO首發申報但未過會的掛牌公司達130家;IPO申請已過會但未上市的掛牌公司3家,IPO成功上市的掛牌公司18家。
截至7月12日,在IPO申請已經被證監會受理的新三板公司中,另有包括宏源藥業(831265.OC)、和順科技(833566.OC)、邁奇化學(831325.OC)和族興新材(830854.OC)等在內的4家公司都因故終止了IPO審查;還有長江材料(833138.OC)、芯能科技(833677.OC)、泰林生物(833327.OC)、華恒生物(831088.OC)、森鷹窗業(430483.OC)、潔昊環保(831208.OC)等6家公司宣告中止審查。
申報踴躍IPO審核加快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註意到,截至目前,在新三板公司踴躍轉板的同時,IPO審核亦在加快。
如7月12日接受首發申請審核的萬馬科技從受理到上會審核僅用了一年左右。2016年2月23日開始接受上市輔導,於2016年6月14日通過中國證監會浙江監管局上市輔導驗收。6月23日,萬馬科技宣布要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獲證監會受理,並於2016年6月27日起停牌。此後,公司首發申請在2017年6月30日獲得證監會反饋,再到7月12日正式上會。
與其一同上會的愛威科技從首次預披露到今年5月19日預披露更新,前後間隔僅11個月。
當天,宏源藥業董秘劉展良在解釋公司之所以終止IPO申請時表示,“公司此次撤回申請是董事會作出的決定,公司將和中介機構一起對方案進行必要調整,並在合適時機重新申報。”
另據統計數據表明,僅上周5個交易日里,一周內便分別新增IPO申報掛牌公司和輔導掛牌公司9家和10家。
截至2017年7月6日,在全部正常待審的IPO首發申請企業中,上交所主板共283家,其中新三板公司51家,32家已反饋,19家已受理;深交所共86家,其中新三板公司共16家,7家已反饋,9家已受理;創業板共217家,其中新三板公司共63家,3家預披露更新,30家已反饋,30家已受理。
本周以來,確成矽化(833656.OC)和三角防務(836582.OC)相繼公告稱,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均已被中國證監會受理。7月6日包括流金歲月(834021.OC)、奇致激光(832861.OC)、康泰股份(832238.OC)、邁得醫療(833990.OC)、華通能源(833403.OC)在內的5家公司首發申請獲受理。
三類股東問題
在新三板公司掀起轉板熱潮背後,三類股東問題始終是難以繞過去的一道坎。7月6日,益盟股份(832950.OC)發布“關於擬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提示性公告”,並提請投資人密切關註“三類股東”問題。
其中,根據證監會及全國股轉系統的相關規定,契約型基金、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以及其他金融產品或資產,需依法設立並履行相關登記備案程序。根據上述規定,公司在向證監會提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申請材料前,須對持有公司股票的上述三類股東進行核查,確認上述三類股東是否已按照規定辦理了備案登記手續,同時法人或機構股東的股權結構須穿透至自然人或國資主體以明晰具體持股情況。
另外,提請上述三類股東及其管理人特別關註相關基金或產品的投資合同期限,提前做好基金或產品到期後的相關準備工作,避免出現因股權發生變化而影響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申報及審核的情況。
在公司2016年年報前十大股東名單中,上海摯信信明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南通君曉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東方證券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東證創新-菁華新三板2號投資基金分別現身上榜。
當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上述問題向益盟股份進行求證。但截至發稿,公司對此沒有進行回應。
對此,中銀國際研究員田世欣表示,三類股東中,由於這類股東不屬於工商實體,實際出資人出資規模、投資範圍等方面核查以及份額的變更可能破壞股權穩定性;且該類產品結構複雜,易成為代持或突破投資者人數上限的工具;擬IPO公司中存在此類問題的並不在少數。
“證監會目前尚未明確三類股東公司後續如何操作並給出執行細則,是否需要全部清理、或采取類似PE的穿透核查形式、或要求投資人出具承諾函延長鎖定期等。”田世欣稱。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正在申請主板上市的海容冷鏈(830822.OC)、有友食品(831377.OC)、波斯科技(830885.OC)等,以及申請創業板上市的龍磁科技(832388.OC)、新產業(830838.OC)、博拉網絡(834484.OC)、海納生物(831171.OC)等一大批股東結構中含有三類股東的公司審核進度仍處於停滯狀態。
如2015年11月開始IPO排隊的海容冷鏈,在上交所的審核名單中一度跟在三星新材和艾艾精工之後,如今這兩家公司成功過會並上市。而海容冷鏈卻因三類股東問題,IPO進度停滯,至今仍“待字閨中”。
10月以來,土地市場進入最後一季度的沖刺階段,供地節奏普遍加快。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一線城市住宅土地供應明顯加速,年內供應的住宅用地已經達到了204宗,合計供應住宅土地規劃建築面積達到了2433.33萬平方米,同比2016年全年上漲了40%。成交面積達到了1770.35萬平方米,同比2016年全年上漲了19%,預計最後兩個多月還有大量土地簽約。
以北京土地市場為例,10月11日,北京土地市場成功出讓位於海澱、通州區等三宗住宅用地,合計獲得土地出讓收入91.9億元。截至當日,北京年內土地收入達到1958億元。同一日,北京市還新掛牌三宗地塊,總規劃體量539420平方米,總起始價115.7億元,分別位於石景山區、豐臺區。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分析表示,受調控影響,北京樓市交易量大幅萎縮,而且住宅地塊均有較為苛刻的競買條件,因此宅地競爭的激烈程度明顯下降,溢價率和平均樓面地價均有所回落。“但是,由於北京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一些優質宅地地塊,一經推出,即使競買條件較為苛刻,依然受到了知名開發企業的強烈關註,隨著9月供應量的增加,可以預計,四季度北京宅地成交量將有所增加。”胡景暉說。
除了北京市,不少二線城市也開始增加土地供應。10月10日,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以現場掛牌和網上掛牌的方式出讓四宗地塊,起拍總價57863萬元。同日,天津迎來“銀十”首次土拍,四宗地塊總出讓面積約為65萬平方米,總成交金額68.24億元。11日,山東濟南出讓九宗地塊,地塊共計273畝,總成交價33.64億元。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從市場看,一二線城市在目前已經做好住宅銷售市場‘減法’的同時,繼續做好土地市場的‘加法’,有利於平穩市場供需結構。”
“從土地供應角度看,各地普遍開始增加租賃住房的有效供應,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工業廠房改造,完善配套設施後改造成租賃住房,這些政策有利於推動租賃土地供應,緩解租賃市場的供需結構。”張大偉指出,按照目前的土地供應規模,多個城市未來五年將有大量房源供應。增加供應後,市場價格有望進一步降低。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家主席習近平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亮出我國擴大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中國主動開放的堅定意誌和決心,贏得全場熱烈掌聲。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擴大開放,中國只會秉持互利共贏的理念,踩著自己發展的節拍,絕不會看別人眼色行事。
擴大開放,中國有恒心。改革開放40年,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將進一步拓展開放範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可見,中國擴大開放,絕非權宜之計,而是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順勢之舉。
擴大開放,中國有誠意。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正以不斷擴大開放的實際行動,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話來講,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最重要支柱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賴的重要力量。
擴大開放,中國有原則。“互利共贏”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要義。中國不只一貫這麽說,更是一貫這麽做。對外開放,中國向來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淩駕於人的強買強賣。同時,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會以犧牲國家利益為代價。任何國家妄圖通過施壓或恫嚇,最終都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金融機構對外資開放節奏明顯加快。4月27日,銀保監會發布《銀保監會加快落實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舉措》,其中包括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等多條對外開放具體舉措。
業內人士指出,這是銀保監會合並後首次對金融機構對外資開放進行的完整表述,系統、明確地寫明了銀行、保險業開放措施,既有原銀監會歷史對外開放政策的回顧,也有結合博鰲論壇新開放措施的具體內容補充。
例如,《通知》指出,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設置限制;鼓勵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引進境外專業投資者;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3年後不再設限。
4大開放措施加速落地
在博鰲亞洲論壇的最後一天即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論壇上表示,到今年年底以前,還將落實六項金融開放舉措,本次出臺的措施第一項即是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根據《通知》內容,盡早推動的開放措施包括:一是推動外資投資便利化,包括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設置限制;鼓勵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引進境外專業投資者;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3年後不再設限;二是放寬外資設立機構條件,包括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有子行和分行,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三是,擴大外資機構業務範圍,包括全面取消外資銀行申請人民幣業務需滿足開業1年的等待期要求,允許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業務,降低外國銀行分行吸收單筆人民幣定期零售存款的門檻至50萬元,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四是,優化外資機構監管規則,對外國銀行境內分行實施合並考核,調整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管理要求。
《通知》指出,為確保上述措施及早落地,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在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近期即將推出以下一系列實質性舉措:
一是發布《關於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相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允許外資銀行可以開展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的管理行授權中國境內其他分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和衍生產品交易業務,對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多家分行營運資金采取合並計算;二是,發布《關於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的通知》,放開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與中資一致;三是,就《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公開征求意見。該決定將宣布廢止《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同時修改多部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相關條款,落實取消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開放措施。
同步受理對接申請,首批無美國機構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次銀保監會開放的“節奏感”較快,並非等到措施宣布、法規調整後慢慢接受外資行申請。
《通知》指出,在持續完善法規制度建設的同時,銀保監會將同步受理對接各項開放措施的準入申請。近期已有來自英國、日本、新加坡的商業銀行以及來自法國、德國的保險機構表達了在上海等地新設機構或增持股權的意向,銀保監會將根據既定的開放方案做好政策和準入輔導,推動一批項目適時落地。
一位銀行業專業人士說,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對外開放措施,都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歧視任何具體國家,但強調尊重平等互利原則,新規將支持合法合規金融機構來中國境內發展。他稱,目前中國金融開放不是迫於外部壓力或是被動選擇,而是針對中國經濟改革、金融發展現實情況做出的主動選擇。是根據中國國情,全面慎重評估所做出的舉措,是中國經濟發展規模、實力與監管能力、水平同步提高等基礎上進行的對外開放措施。
對於《通知》所提到的“對外資銀行境內分行實施合並考核,調整外資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管理要求”,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對於外資行在中國的考核,是按照單家機構進行考核,不利於銀行在中國境內的整體規劃和資金調撥。未來對外資行整體合並考核,內部之間無論資金還是資源調配方面都有更大空間,這一政策將為外資行提供更好的監管環境。
從規模上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約為200萬億元,全球排名前100大銀行中有17家為中國的銀行,中國金融業占GDP的比重已達約9%。從資產質量上看,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同期約為1.8%,低於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銀行業不良貸款率3%,特別是歐債危機以來,歐洲銀行業不良率到2016年底約為5.63%,美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約為2%。
此外,我國金融管理能力和銀行監管能力大幅提升。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金融管理部門對於宏觀經濟管控是有力的,監管效能提高,並彌補監管短板,對於系統性風險有了比較好的防範。例如,去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2017年中國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肯定了中國對影子銀行等金融風險監管成果。“監管在未來還需要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借鑒國際經驗和教訓。”上述銀行業內人士指出。
外資行從風險管理和股權架構方面,管理方面具有經驗,外資在整個經營風格方面相對比較穩健。 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能夠引入外部活水,對中國金融體系生態環境更好。如果只是我們自己控制銀行會形成較大的道德風險,所以對外開放,引進更多外資進入對改進中小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未來有較大幫助。
A股迎接“獨角獸”萬事俱備。6月6日深夜,證監會正式發布實施《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下稱《CDR辦法》),同時還發布了IPO辦法等另外8個配套規則。這一系列制度的發布實施,為創新企業在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做好了制度安排。
監管層推進CDR的節奏空前快速。《CDR辦法》5月4日開始征求意見,6月3日截止。而在6月4日舉行的證監會2018年第4次主席辦公會上,該辦法就獲審議通過。證監會主席劉士余6月6日簽發了第143號主席令,宣布正式發布實施。這與以往征求意見後需一周左右完善期的慣例,有明顯不同。
值得註意的是,首批6只“獨角獸基金”也於6日正式獲批,上限規模總計可達3000億。而對於CDR發行之後可能對A股流動性形成的壓力,監管層也考慮在內。
證監會晚間明確表示,將嚴格掌握CDR試點企業家數和籌資數量,合理安排發行時機和發行節奏。
申報材料要求明確
CDR申請可以著手了。從證監會晚間公布的規則來看,涉及到發行申請的標準都已經明確,上市安排也有章可循。
除《CDR辦法》外,證監會還同步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下稱《IPO辦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下稱《創業板IPO辦法》)。修改之後,明確規定符合條件的創新試點企業,不再適用有關盈利及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的發行條件。
此外,同步發布的還有《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並上市監管工作實施辦法》、《中國證監會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工作規則(試行)》、《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3號——試點紅籌企業公開發行存托憑證招股說明書內容與格式指引》、《試點紅籌企業公開發行存托憑證並上市申請文件》、《保薦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盡職調查工作實施規定》和《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2號——創新試點紅籌企業財務報告信息特別規定(試行)》,上述規則即日生效實施。
“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掌握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創新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是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舉措。”證監會稱這一系列制度的發布實施,既為創新企業在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做好了制度安排,也有助於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健全資本市場機制,發揮資本市場投融資功能,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
多舉措防範風險
CDR作為一個創新品種,無論是發行主體、發行規模還是發行方式,都頗受爭議。其中備受擔心的兩個問題是,巨大融資是否會對A股形成抽血效應,海外紅籌企業本身是否存在風險。
記者註意到,證監會在發布規則的同時,還從多個方面表明將對風險進行防控。
一方面,證監會設定嚴格的試點企業選取標準和選取機制,擬參與試點的創新企業,經具有經驗的保薦機構本著勤勉盡責的原則,全面、審慎核查後,認為完全符合試點標準、發行條件和各項信息披露要求的,可以向證監會提出納入試點和公開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的申請。
證監會稱將按照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的要求,督促企業和中介機構對投資者切實負責,並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強化試點企業上市後的持續監管。
另一方面,證監會對保薦人提出更高要求。修改盡職調查規則,要求保薦人在進行保薦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的盡職調查時,要提高工作質量。證監會還明確了保薦人對創新企業特殊情況的盡職調查規則, 要求保薦人要確保盡職調查要求、質量不降低,要確保依法紮實穩步推進試點。
值得註意的是,證監會還特別強調稱,將嚴格掌握試點企業家數和籌資數量,合理安排發行時機和發行節奏。
“發行人及其主承銷商根據企業各自情況,科學設計發行方案,對機構投資者參與詢價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專業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審慎報價。”證監會稱,希望市場各方理性投資,不要跟風炒作,共同推進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