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滴滴開辟第六戰場,業內回應:打錯算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7/151031.shtml

低調測試了幾個月的“滴滴巴士”終於要在今天正式上線。據滴滴快的方面介紹,滴滴巴士目前僅在北京和深圳兩地上線,在北京擁有33條線路,深圳10條路線,預計到7月底增開到數百條線路。

滴滴:開辟第六戰場

這一次,滴滴巴士延續了滴滴公司一貫的粗暴打法——補貼、免費。上線首周,滴滴巴士推出“1分錢”體驗活動,屆時所有用戶在未來一周內只需花費1分錢即可乘坐。不過,滴滴巴士業務尚未接入滴滴APP,目前還是通過官方微信平臺進行預定。

滴滴巴士


在定價方面,滴滴巴士整體價格在7元到13元不等,是目前城市公交價格的3-5倍。

在車輛方面,滴滴巴士主要與旅遊公司和租賃企業合作,結合線下閑置大巴資源進行數據匹配,搭建平臺完成用戶找車需求。大巴車的通常做法是,周一到周五用於上班族的上下班通勤,周末接待遊客,服務景區。

滴滴巴士事業部總經理李錦飛表示,滴滴巴士定位於連接社會閑置大巴資源和需求用戶的智能出行平臺,其通過大數據精準計算幫助每個需求用戶匹配到所需線路。以公交地鐵為主的公共交通是大眾出行的最主要工具,但由於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公交地鐵線路的有限,尤其在對接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上難以滿足出行需求,這種供需矛盾給通勤大巴提供了市場空間。

從出租車、專車、快車,到順風車、代駕、巴士,滴滴快的在出行市場的六大業務線已經初具雛形。不久前,滴滴公司剛公布完成了20億美元融資,儲備現金達到了35億美元,當滴滴把出行市場攪動的那一刻,巴士必然也不會被放過。

業內:滴滴打錯了算盤

野蠻的滴滴進入巴士市場並沒有引起業內太大的恐慌,很多人對於滴滴快的的進入並不感到奇怪。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滴滴進入的準備。”嘟嘟巴士CEO劉逸洵對《創業家》表示,“這個市場是下一個風口。”滴滴快的之所以進入巴士業務,是因為滴滴前期沖擊的是出租車體系,屬於城內短乘;而巴士沖擊的是整個客運體系,跑的是50100公里的中長途,這些被認為是出租車不願到達或者費用很高的線路,交易流水遠比城內短租要高,“大家都覺得這一塊兒是肥肉。”

盯上這塊肥肉的人並不在少數。除了滴滴巴士,還有嗒嗒巴士、嘟嘟巴士、小豬巴士、接我拼車,服務範圍大多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連接密集辦公區和偏遠居住區。巴士被認為是公共交通的補充,公交每公里0.2元,巴士每公里0.5元,快車每公里1.2元,巴士是基於公交體系與快車體系之間的一塊市場,而這個市場最典型的人群就是20-40歲的上班族。

“巴士市場不是錢能砸出來的,四塊錢的一張票,你減到兩塊錢,對於上班族來說一個月也就差別四十塊,也就打個的的錢,專車不同,你補貼20塊他就走了。”劉逸洵並不認為滴滴開通通勤巴士有多少優勢,他認為滴滴從專車切入快車和順風車,成本很低,邏輯也走得通,但巴士對於滴滴而言是隔斷的產品,巴士是155,其他做法是11,與隨叫隨到不同,人們是要集中去等巴士,這個市場跟滴滴原有一對一的產品體驗正好相反,“滴滴去做這個市場是有問題的,很難將原有流量導入過來。”

相比於用戶在價格方面的低敏感度,巴士通勤用戶更重視實際體驗。這些體驗包括車輛準點率、線路的合理性,甚至包括早餐供應、報紙供應等一系列個性化服務的構建。劉逸洵介紹,嘟嘟巴士經過前期的經驗積累和產品優化,上班上座率已經超過90%,下班上座率超70%,而其中九成的用戶購買月票,這意味著這些用戶將是粘性用戶。“我們在用戶的維護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社群都建立起來了,用戶都很活躍。”這些都被劉逸洵看成是競爭的壁壘所在,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價格補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35

TPP談判僵局和美國人的算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373.html

TPP談判僵局和美國人的算盤

第一財經日報 馮迪凡 2015-07-30 06:00:00

目前各方已在80%的領域方面達成基本共識,然而剩下的20%則涉及各國國內政治最敏感領域,比如有可能將TPP當下談判努力毀於一旦的奶業問題。

和12國貿易部長一起踏上夏威夷毛伊島的,還有憤怒的加拿大奶農代表。

新一輪《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部長級會議於7月28~31日在美國召開。目前各方已在80%的領域方面達成基本共識,然而剩下的20%則涉及各國國內政治最敏感領域,比如有可能將TPP當下談判努力毀於一旦的奶業問題。

如同美國貿易代表弗羅曼(MichaelFroman)所說,最後的談判總是最困難的。

當下在市場準入、知識產權、國有企業以及投資者與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ISDS)四大領域方面,已進行5年的TPP談判迎來了最緊要關頭。

要看到的是,美國奧巴馬政府為在年內完成TPP並提交國會,使出了渾身解數,其中竟然包括將馬來西亞從人口販賣評級最低的“三類國家”提升為“二類觀察國”,為將馬來西亞納入TPP解除障礙。

然而,他國國內政治循環和行業利益群體訴求已超越單純滿足美國對地緣政治的訴求:在日本做出一定程度讓步的情況下,加拿大等談判核心國家並不急於達成一份令其國內選情告急的TPP協議。

7月28~29日,新一輪TPP部長級會議在夏威夷開幕

惹不起的1.3萬名加拿大奶農

談判陷入僵局中的市場準入領域都是現代國際貿易歷史上那些堪稱禁區的領域,代表了各國最“冥頑不靈”的國內利益群體:日本大米、加拿大乳業、美國汽車業和甘蔗糖業以及越南的紡織業等。

其中,奶業可能成為令此類TPP談判無果而終的最大障礙。

澳大利亞貿易部長羅布表示:“我們就在TPP的風口浪尖,但如果大國不展現領導力,那麽各國將降級談判砝碼,最終TPP達成的就是一個次優結果。”

羅布承認,雖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解決乳業問題上有濃厚興趣,但是這兩個國家都沒有大到足以影響談判的結果,而能夠決定結果的國家是還在爭吵不休的墨西哥、加拿大、美國和日本。

奶制品是新西蘭最大的出口產品,同澳大利亞一道,兩國都希望通過TPP來接觸TPP國家區域內更多消費者的機會。

不過可惜的是,在1989年美加自貿協議和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談判中,美國都無法令加拿大開放乳業,這次加拿大政府在10月即將面臨聯邦大選,哈珀政府更加惹不起國內1.3萬名憤怒的加拿大奶農。美國國會甚至認為,加拿大目前面臨退出TPP談判的風險,並加大了對加拿大政府的“恐嚇”力度。

日前,超過20名美國議員致信加拿大政府,指責加國“沒有認真地在乳業的市場準入方面考慮談判”。

美國奶業出口協會副總裁卡斯塔奈德表示,“目前的情緒是,如果加拿大不能在乳業和家禽業方面拿出一個有意義的要價,那麽可能加拿大就還沒準備好加入TPP。”

不過加拿大政府則回應道,不會被美國在貿易談判中輕易霸淩。

當下,加拿大政府在乳業和家禽業方面對外國競爭者征稅高達300%,如此稅制輕松地保護了其國內的乳業生產者和家禽類養殖企業。

加拿大原本對加入TPP興趣不大,但韓國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加拿大不願在亞太貿易中被邊緣化,於是開始積極申請加入TPP談判。而在談判中,澳大利亞、美國和新西蘭對加拿大施加壓力,要求其放開乳制品和禽類產品市場,加拿大的立場則是要保護“供應鏈管理”。

羅布則認為,由於臨近加拿大聯邦大選,如果本周不能達成協議,未來幾年內要完成TPP談判都將變得非常困難。

促進自貿還是制定更多遊戲規則

在多次采訪中,美方官員都強調TPP是一個高質量的21世紀新的貿易協定。然而此高質量重在高標準貿易規則制定時,卻不一定遵守促進自由貿易原則。

TPP一向自詡為高質量的貿易協定,而美國同越南在國有企業、環保和勞工標準方面的看法並不同步。此次借助TPP談判,美國要求越南從美國本土進口更多的紡織品原料,借以促進美國紡織業工業發展並增加更多就業。這就造成美國談判團隊使用“從紗開始”原則,堅持要求越南大幅減少對中國紡織品進口。

“從紗開始”是指,從紗線開始,就必須在TPP區內生產。更細致一點地說,針對成衣制造采取從上遊紡紗開始後續的梭制、針織等織布到染整及其他處理,到下遊的剪裁、縫合、針織成型制成衣服,TPP的“從紗開始”皆嚴格要求在TPP區域內制造。

根據歷史數據,越南生產的紡織品只能滿足其國內1/5需求,每年需要從中國進口價值約47億美元紡織品。

美方提出,美國和墨西哥都是紡織品生產大國,越南可以選擇不從中國,而從美國或墨西哥(均是TPP談判國)組織進口。

美國服裝業協會主席休斯(JuliaHughes)則不客氣地指出,美國紡織業沒有能力滿足越南需求,越南廠商仍需要靠中國進口產品,而各大制衣廠商也批評美國TPP談判團隊“不懂全球供應鏈”,在壓力之下,美國談判團隊考慮是否使用“缺乏供給”原則作為補充,這項原則將允許那些“在商業上無法在美國或其他TPP國家獲得的原材料,被外包到非TPP國家,並被使用在TPP區域的產品,但是這將不能免稅”。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強調,這一靈活性原則將受到限制,因為美國不想被看起來又向中國敞開了大門。

與此同時,美國還希望使用TPP來促使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在國有企業方面進行更多改革,此舉也意在為中國國企對外投資設置新的非傳統貿易壁壘。

加拿大在此方面同美國形成統一戰線。加拿大貿易部長法斯特表示,希望確保國企能夠遵守規則,不會在自由市場之中構成非平等競爭。

為拉馬來西亞入夥,美國不惜先將一項禁止同參與奴役活動的國家進行大型貿易合作的法案修改為“只要一國采取具體的措施減少人口販賣和強迫勞役,就能夠參與簽署貿易協議”,隨後在本月末的年度《國際販運人口問題報告》中將馬來西亞從人口販賣評級最低的“三類國家”提升為“二類觀察國”。

知識產權和美國主導原則

更重要的是,美國TPP團隊和背後的商業遊說群體的核心談判訴求,則隱藏在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之中,而新規則的制定,相較於傳統貨物貿易,明顯對於發達經濟體企業更加有利。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傳統的貿易談判中,並不重視對於知識產品的保護,這也是TPP所謂高質量之所在。

在知識產權為何對於美國談判團隊如此重要方面,美國資深法律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其中一個重要領域就同藥品和醫療領域緊密相關。

一般而言,在知識產權中,關於新開發醫藥品的專利保護期限同各國是原創制藥還是後發制藥有關,即如果是原創制藥公司,那麽保護期限越長,開發新藥的利潤則越大,反之亦然。

由於美國擁有眾多大型制藥公司,因此美國堅持在此方面的知識產權要設立12年保護期。然而其他不具備此等優勢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日本等)則希望大幅縮短這一保護期至5年,目前各國共識是可以在8年方面達成妥協,然而美國最後能否做出讓步,各方並不樂觀。

上述法律界人士對記者指出,第二個對於美國團隊至關重要的領域在於在因特網和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在當代社會,西方企業大量收集信息,特別是消費者數據,而這些數據在市場化時代相當珍貴,因此美國會特別關註在此方面的數據保護。

實際上,目前TPP談判在數據流方面的規則,比全球通用標準要更加嚴格,這也對於TPP談判國家中的一些不那麽發達的經濟體提出了明顯的挑戰,而令其加入TPP顯得不那麽美妙了:在參加了2天的TPP談判之後,馬來西亞談判團隊就意興闌珊地表示,夏威夷,不會有結果。

【TPP小檔案】

名稱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

成員國2005年由亞太經合會的4個會員,即新加坡、智利、文萊以及新西蘭發起,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秘魯、越南、加拿大、墨西哥等相繼加入,目前已有12個成員國

核心議題貿易協定、工業產品、農業、紡織、知識產權、技術性貿易壁壘、勞工、環境保護等

協定目的消除商品和服務貿易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讓投資貿易流動更加便利,簡化審批流程

成員承諾95%的貨物關稅降至零,範圍涵蓋工業、農業、紡織成衣等約1.1萬個項目

資料來源:本報整理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一財工作坊

禪宗七祖

專欄作家

社論

專欄作家

王子約

媒體人

夏心愉

專欄作家

囧之女神daisy

專欄作家

柏羽

時尚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25

周鴻祎的算盤:線上線下包抄小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6324.html

周鴻祎的算盤:線上線下包抄小米

第一財經日報 李娜 2015-08-06 21:12:00

除了將大神定位改到千元機和五百元機外,周鴻祎表示在未來還將推出兩款真正無敵價的手機。而這種低價策略在業內看來,無疑是把小米作為假想敵。

合資公司、並購大神業務、集團化運營,這一系列變化讓外界對周鴻祎的新手機夢充滿了好奇,而從這大半年的市場預熱情況來說,奇酷出招頻繁,至少賺足了眼球。

而近日有消息指出,周鴻祎將在8月16日正式對外發布“吊了大家半年胃口”的奇酷手機,而這一天也是小米曾經發布小米1的日子。

而在上半年,奇酷的另一品牌大神被視為與小米“交鋒”最多的手機品牌。“大神的Note3也將20日在北京發布,並且將在線上線下全渠道鋪貨,主打千元指紋識別。”大神手機相關負責人8月6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不足千元的價格有望樹立指紋機標桿。

雙品牌、雙渠道的運作似乎給了周鴻祎足夠的信心,趕超小米,奇酷做好準備了嗎?

追著小米“打”

去年12月,360與酷派宣布雙方結成戰略聯盟,360向酷派投資約4.1億美元現金成立一家合資公司,而這家公司便是奇酷科技。官方信息顯示,奇酷科技將以奇酷集團名義進行集團化運營,其下設兩家公司:奇酷公司和大神公司,均由周鴻祎直接操刀,分別運營奇酷品牌與大神品牌。

而事實上,在完成了對大神手機的業務並購後,周鴻祎就開始了對大神的改革——除了將大神定位改到千元機和五百元機外,周鴻祎表示在未來還將推出兩款真正無敵價的手機。而這種低價策略在業內看來,無疑是把小米作為假想敵。

“我後悔了,自己開的炮,含著淚都要打完。”周鴻祎今年6月10日在微博上如此寫道。

這緣於和小米之間的“交戰”,從降價情況來看,火藥味十足。

在小米將旗下千元機型紅米2A降至499元,並號稱“無敵價”的第二天,大神手機官方微博宣布,大神F1 Plus以及大神F1 2GB內存版分別以399元和499元的價格登場,並將於6月11日正式開賣。

周鴻祎說:“其實我就是看不慣吹牛的,專治打著無敵價的耍猴行為,手機再便宜,基本品質配置還是要有底線。”不僅如此,此後大神官方微博將大神F2與小米Note進行成本價格對比,一虧一賺的數字大有誓與紅米血拼到底的意味。

“我們就是對標小米,現在他們也在沖擊線下,到華強北看看,很多小米的貨鋪得滿大街都是,看上去也不像正規的經銷商。”大神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大神現在的策略也是從線上走向線下,未來還會有體驗店。

事實上,去年年底,大神就與手機代理商愛施德公司簽署了2015年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金額達50億元。在外界看來,頗有線上線下包抄小米的味道。

“大神要抱著學習的態度跟小米比配置、比價格,看誰真正是國民手機,如果說小米對普及智能手機有貢獻的話,那從現在開始,大神應該取代小米,做出更大的貢獻。”周鴻祎此前在微博上如是寫道。

內部磨合仍是大隱患

“我不太認為我好鬥,如果說我好鬥,是指別人攻擊我的時候,我會反唇相譏,但是你真正看我做的這些事呢,都不是說我故意去弄哪個競爭對手。”周鴻祎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做不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反唇相譏時,就變成了每次以爭鬥告終。

雖然這種鮮明的個人風格帶領360在行業內突出重圍,但在手機團隊的整合中,不少奇酷員工向本報記者坦言壓力並不小。

“目前我們和360團隊的整合應該算是到了後期,老板的風格比較特別,有些東西也不能盡信。”奇酷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比如奇酷高管的任命,其實早前內部已經定了人選,但有一段時間還能看到大神有招聘CEO的信息。

這也許是因為在有段時間,周鴻祎並不滿意大神的整體品牌的運作和銷售,並且曾經在內部發過脾氣。“嚴格來說,大神進入奇酷公司後運作相對獨立,本來就不需要單獨的CEO和各種市場技術合夥人。”一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事實上,從奇酷成立開始,大神手機的定位一度不太清晰,員工中出現的焦慮感甚至催生了一小波離職潮。上述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承擔著與競爭對手“價格血拼”的重任,另一方面還需要協調內部資源,學習如何與奇酷團隊擰成合力一致對外。

“這也許是整合期必須經歷的階段。”上述人士說。

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奇酷集團中,大神團隊的辦公地點仍為酷派信息港,而部分研發團隊則去了創維大廈,其中360的軟件團隊大概只有幾十人在深圳,大部隊仍然在北京。

“位於南山智園的新辦公點還沒有裝修好,完成裝修後,整個團隊應該會搬到一起吧。”大神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而對於即將出生的“奇酷”手機,除了趕超競爭對手外,這個團隊自我磨合的挑戰也不小。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24

拋棄中國高鐵解決資金難題?美國西部快線的算盤恐難如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101.html

6月9日,美國西部快線公司(XpressWest)發布公告稱,正式終止與中國鐵路國際(美國)有限公司(下稱中鐵國際美國公司)為建造美國高速客運鐵路而組建合資公司的一切活動。

西部快線前身為沙漠快線,是拉斯維加斯賭場酒店聯合體公司馬奈爾(Marnell Corrao Associates)公司策劃的一個鐵路項目。該公司在2011年獲準建設和運營這條長度為370公里的高鐵線路。規劃中的這條高鐵走向沿著美國15號州際公路,從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通過加利福尼亞州勝利谷(Victorville)直達離洛杉磯100公里的帕姆代爾(Palmdale)。

作為私營公司,西部快線公司去年9月與中鐵國際美國公司簽約成立合資公司修建高鐵,本來預定今年9月開工。建成後去拉斯維加斯的遊客可以從帕姆代爾上車坐高鐵去旅行。等到2029年由加州政府資助的加州高鐵建成之後,遊客更可以直接從洛杉磯坐高鐵經過帕姆代爾去拉斯維加斯。

西部快線稱,終止與中方合作關系的決定,主要是基於中鐵國際美國公司不能及時履行其相關義務所致的困境,以及在推進項目過程中中方無法獲取必要授權所面臨的挑戰等原因。該公司將繼續尋找其他合作夥伴和合作方式,以推動這一鐵路項目。

中鐵國際美國公司接受新華社采訪表示,西部快線公司在談判進行中發表這樣的聲明是倉促和不負責任的,中鐵總誓將不遺余力地捍衛自己的利益。該公司還表示,西部快線單方面宣布這個消息違反了雙方簽署的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明文規定,沒有另一方的批準,一方不得單方面發布相關信息。

西部快線在聲明中表示,“這一項目最大的阻礙來自於美國聯邦政府規定高速列車必須在美國制造,該要求是制約美國高鐵融資的一個主要障礙。本公司一直期待聯邦政府準許從具備十多年高鐵安全經驗的國家進口機車。”

並非必要的“購買美國產品”條款

到截稿時為止,西部快線一直沒有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詢問。在西部快線的網站上,中文版和英文版本對“購買美國產品法案”相關條款的解釋存在差異。

西部快線的中文版在介紹列車時稱,“西部快線公司認識到購買列車與遵循聯邦購買美國產品的有關要求構成了挑戰,因為從技術層面上講,西部快線購買列車的做法與聯邦有關政策不相符。”

而英文版本則表示“從技術層面上講,‘購買美國產品法’並不適用於西部快線購買列車的做法。”

俗稱的“購買美國產品法”,是1983年通過的“地面交通援助法案”(Surface Transportation Assistance Act)。該法案不僅授權通過燃油附加稅等方式籌措聯邦交通基金,還對聯邦基金資助美國道路橋梁等等交通工程提出了非關稅壁壘限制。

根據美國交通部網站的介紹,“購買美國產品法”適用的前提條件是該項目是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財政資金所資助,如果項目沒有遵守“購買美國產品法”(或州一級的“本地化”采購要求),則該項目將失去獲得聯邦(或州)的相應撥款的機會。

所有美國政府資金資助的交通工程都需要100%購買美國生產的鋼鐵和其他材料和零件。為了保證法案能夠與生產全球化的現實接軌,該法案有一些豁免條件。如果購買美國制造的產品會造成整個工程成本上升超過25%,就可以豁免。如果產品能夠在美國(或者本州)總裝,並且美國制造的零件按照價值計算的比例超過60%,該產品也可以得到豁免。

贏得波士頓地鐵車輛訂單後的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去年9月開始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建立生產基地,以滿足該州政府資助的購買項目中“購買美國產品法”的豁免條款。

中國中車在芝加哥地鐵訂單後也已開始籌劃在芝加哥南郊設廠。據芝加哥地鐵介紹,中車將投資4000萬美元設廠,並提供近200個就業機會。69%的零件將在美國國內生產以滿足豁免條件。美國地鐵和火車的大供應商川崎重工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紐約設廠生產,如今已經相當美國化。

盡管西部快線在終止與中方合作的聲明上表達對“購買美國產品法”的無奈和憤慨,好像是遇上了合同免責的“不可抗力”因素;但是其英文網站上稱“作為私營項目,西部快線自願選擇遵循‘購買美國產品法’。”

商業運作挑戰大

既然是個私營項目,為什麽西部快線要自願選擇遵循一個本與之不相幹的“購買美國產品法”,還把這個不相幹的法律作為項目的最大挑戰?看一下西部快線的歷史就知道,該項目的資金籌措是非常困難的。

西部快線與中鐵國際美國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投入資本只有1億美元。西部快線估算全長370公里的高鐵耗資55億美元,即使這個估算最終沒有嚴重超支,其他的配套開支也不需要,目前的資金缺口也是相當的大。

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建設高鐵的成本為每公里1億~1.25 億元人民幣(約合1525萬-1900萬美元),而美國加州高鐵的建設成本(不包括土地、機車車輛和建設期利息)甚至高達每公里5200萬美元,是中國的3倍多。西部快線的55億美元的開支,已經少於世行對中國高鐵成本的估算。

西部快線歷史上就試圖得到美國聯邦貸款來解決巨額資金缺口。早在2010年3月,西部快線聲稱他們可以得到私人投資建成整個高鐵,但是依舊希望通過聯邦鐵路維修和提高資助項目取得聯邦貸款。2011年10月,該高鐵項目宣布有條件開始進行,“只要總額60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批下來”。當時據說有高鐵項目吸引到了14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即使這14億美元私人投資都是股權投資而不是貸款,相對於60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整個高鐵項目的金融杠桿也是很高的。

時任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現任眾議院議長瑞安(Paul Ryan)和參議員賽森斯(Jeff Sessions)給當時的美國交通部長拉胡德(Ray LaHood)寫信 ,堅決反對把納稅人的錢投入這樣高風險的項目中去。

2013年7月,聯邦貸款審批被無限期凍結,高鐵項目無疾而終。當時美國政府反對的臺面上的理由就是西部快線無法滿足“購買美國產品法”。

不滿足“購買美國產品法” ,西部快線就將被美國政府堂而皇之地拒絕給予資金支持;但即使滿足了,美國政府也未必能慷慨解囊。

盈利前景不容樂觀

西部快線聲稱建成後來回高鐵票價為平均為89美元,足以支付運營和資本開支。只是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網上隨便一查都能找到幾家不同航空公司出售的含稅80美元左右的來回機票,貴的也沒超過200美元來回。

相比之下,西部快線的票價不見得有優勢,而且西部快線的高鐵終點站還在洛杉磯外100公里處。當初西部快線發現在城市近郊修建高鐵,因為土地征用、噪音控制等造成的成本太高,把終點站選在了帕姆代爾而不是洛杉磯。況且,從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走高速公路也就4個小時,如果人多自己開車,人少坐汽車票價單程基本上為15到25美元,優惠時段票價低到5美元一張。

雖然比高鐵慢了一個小時,但是汽車的價格優勢明顯,而且也是直達,不需要在帕姆代爾停下來換乘。

根據西部快線的前景預測,該高鐵建成後每年的客流量將達到500萬人次。相對於拉斯維加斯旅遊局公布的每年4000萬的遊客訪問量,有多少是從洛杉磯過來的雖然不清楚,但是,500萬人次的高鐵客流已經不算保守或者說相當激進了。

鑒於美國4億不到的人口,拉斯維加斯每年4000萬的訪客量的增長空間也有限。即使西部快線的願景都實現了,一年的票務收入也不會超過5億美元。

(資料來源:美國中情局,數據截至2014年)

根據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的財務報表,美國唯一的準高速鐵路,也是美國人流最多的鐵路——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東北走廊線上的高鐵列車阿塞拉(Acela)快車,在2014年載客量僅為354萬人次,票務收入為5.85億美元,其中75%的收入被用於電力和人員工資等等運營開支,剩下的1.5億收入還不足以滿足維修和更新現有的鐵軌的資本支出。還本付息更是美鐵不敢想象的事情。

阿塞拉快車已經是美鐵少數幾條票務收入可以滿足日常運營開支的路線了。東北走廊線上的普通車2014年載客808萬人次,票務收入6億美元卻還不能應付運營開支。

奧巴馬曾經試圖分配590億美元聯邦預算給交通方面,用於建設高鐵,以改善提高美國的基礎設施。但是在2012年中期選舉中共和黨贏得不少州的執政權後,評估了項目盈利前景,紛紛將聯邦資助資金退回,不願意背上這類一直需要燒錢的項目。目前美國只有加州高鐵項目真正啟動。

好消息是,據新華社報道,加州高鐵局新聞部門表示:“有關西部快線的新聞對加州高鐵項目沒有任何影響。”截至目前,中鐵方面是加州高鐵唯一提交了包括設計、軌道建設、機車、通訊信號等主體部分一攬子建設方案的意向參與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33

日本電商龍頭,拋售阿里巴巴持股的算盤 軟銀賣股籌錢 加碼「印度阿里巴巴」

2016-06-20  TCW

阿里巴巴最大股東軟銀首次拋售持股,孫正義表面是為還債,其實是「中國out,印度in!」要南進千億美元印度電商市場。

身為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最大股東,日本軟體銀行(以下簡稱軟銀)罕見的在近日宣布,將拋售阿里巴巴部分持股,套現一百億美元。

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是阿里巴巴的貴人,他在二○○○年入股,此前從未賣過任何一股阿里巴巴持股。這也是他上千家投資案中,報酬率最好的一家,這波賣股獲利近千倍。

軟銀對外宣稱為了改善資產負債表,決定出售阿里巴巴持股。主因其二○一二年買下的美國電信商Sprint已連七年虧損,未來三年到期負債將達一百億美元。軟銀市值兩年來一路萎縮,負債也創下近十二兆日圓紀錄。

但拋售消息一出,受Sprint壓制股價的軟銀,反而急漲三%。金融市場很清楚,軟銀表面上是為了還債,真正動機,可能是為了收購日本雅虎,以及投資印度的「阿里巴巴」。

軟銀錢進印度電商

賭下個阿里巴巴:Snapdeal 根據《日經亞洲週刊》(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目前軟銀持有日本雅虎四三%股份,比雅虎美國總部持股三五%還多,而後者的持股市值約九十億美元,軟銀套現的一百億美元,用來收購日本雅虎,綽綽有餘。

更耐人尋味的是,軟銀變賣更多資產,可能是為了持續注資下一個阿里巴巴。這個阿里巴巴,可能出現在印度。印度人口是美國四倍、歐洲兩倍,平均年齡二十七歲,比美國年輕十歲。根據印度網際網路與行動協會,該國上網人口二○一五年激增四成,已達二億五千萬人。

二○一四年,孫正義從Google挖角印度裔、現年四十八歲的阿羅拉(Nikesh Arora),掌管軟銀海外業務,他的任務就是幫助軟銀成為科技界的波克夏,當年就主導軟銀投資印度電商Snapdeal,隔年也促成軟銀、阿里巴巴、富士康三方共同投資Snapdeal。

但,Snapdeal真能如孫正義所願,成為印度的阿里巴巴?

二○一○年成立的Snapdeal,最早是以模仿Groupon的團購網起家。今年二月,Snapdeal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班薩爾(Rohit Bansal)表示,該公司擁有一百萬交易用戶,比印度的亞馬遜加計另一主要對手Flipkart更多,並號稱二○二○年交易用戶數將衝到兩千萬。

衡量電商勝負的指標不少,據印度《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只看電商交易總額(GMV)的話Flipkart是絕對贏家,二○一五年約一百億美元,Snapdeal為四十億美元、亞馬遜為二十億美元。

亞馬遜砸650億拚進度

幫打包、填稅單無所不服務《財星》曾分析,亞馬遜在中國已經輸給阿里巴巴,因此在印度是勢在必得。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自認當初在中國投資不盡力,所以現在前進印度,不問何時賺錢,只問錢砸得夠不夠多。二○一四年,貝佐斯當眾遞出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五十億元)支票給印度亞馬遜總經理。

在中國得到的教訓,也讓貝佐斯決心在印度提供更多在地化服務。由於印度人習慣用現金,約一半的網購消費者選擇貨到付款,亞馬遜跟當地數千家小店家合作,將這些店做為取貨點,讓他們抽點佣金,也幫店家帶進更多生意。

由於外商不能直接在線上銷售商品,亞馬遜費盡心力,說服大多數都是家庭自營生意的中小企業上網賣東西:它免費幫店家拍攝商品照、填報稅單,因為二十九個邦稅碼不同,跨邦送貨很麻煩,它還幫忙挑選最適賣家。不只如此,亞馬遜還幫店家接電話訂單、打包、送貨。

面面俱到的服務,讓亞馬遜進軍印度剛滿三年,已成印度市場要角。根據《商業標準報》,去年亞馬遜業績是前年的二.五倍,今年迄今已是去年同期的一.五倍。物流商指出,這一年來亞馬遜是唯一出貨量有成長的電商。

研究機構Forrester分析師米納(Satish Meena)對《金融時報》表示,雖然Flipkart在網路流量、訂單量都居冠,與亞馬遜的差距卻是逐季縮減。

Snapdeal市占掉到第三還面臨塔塔、馬雲等新對手根據印度新聞網Vccircle,原本市占率最高的老大哥Flipkart,已從一年前的四三%掉到三七%,亞馬遜同期從一四%成長為二一%至二四%,Snapdeal則從老二變老三,從一九%掉到一五%。

Snapdeal的對手並非只有亞馬遜和Flipkart。阿里巴巴已開始在印度建立核心團隊,今年將展開營運。樂天兩年前在班加羅爾建立研發中心,也打算進入印度市場。

印度最大企業塔塔集團、最大私營集團信實工業(Reliance)等重量級玩家,也有意前進電商領域。塔塔已透過Unistore發表自己的電商平台,信實工業也推出了時尚電商平台Ajio。

因此,孫正義這次拋售阿里巴巴持股,看似與馬雲兄弟情轉淡,實則卻在另一個更有潛力的市場碰頭,合力打貝佐斯。

近來Snapdeal和Flipkart不約而同將眼光轉向增加廣告營收、提升獲利,亞馬遜若繼續在交易總額上加速,有機會超越Snapdeal、進逼Flipkart。

長期來看,穩健成長的亞馬遜,最有機會在印度電商市場稱霸,因為這家千億美元企業資本最雄厚,對於印度投資毫不手軟。Snapdeal是不是下一個阿里巴巴?或許不久將來,答案就會浮現。

【延伸閱讀】亞馬遜進軍印度 兩年半就成人氣王!—印度3大電商業者比較

Flipkart

市佔率:37%

活躍賣家數:10萬

每月不重複訪客:2,700萬

亞馬遜

市佔率:21-24%

活躍賣家數:8.5萬

每月不重複訪客:3,000萬Snapdeal(軟銀投資)

市佔率:15%

活躍賣家數:25萬

每月不重複訪客:2,000萬註:此處為《商業標準報》引述ComScore 2015年10月數字,以桌機、筆電端造訪者計算,不含手機App端訪客資料來源:《商業標準報》、 Vccircle 2016年5月報導

撰文者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55

默克爾打錯算盤!難民無法填補德國勞動力市場

在德國,同默克爾政府“開放門戶”的難民政策唱反調的極右翼政黨經常鼓吹難民搶了德國人的飯碗。

然而根據德國聯邦勞動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偏見。對於此前一直宣稱難民可以填補德國勞動力市場的德國政府而言,實際的就業數字也顯示,難民在德國的就業之路要比預想的曲折得多,特別是德國政府此前希望的赴德“專業勞動力”難民更是鳳毛麟角。

根據這份統計數字,截至今年6月底,在德國聯邦勞動局登記找工作的近30萬難民之中,總體上只有4%的人可以進行專家類工作,而近74%的人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訓練。

年輕卻沒上過學

德國聯邦勞動局預計,這些難民很難在德國的勞動市場上尋找到工作。在上述近30萬難民之中,僅有25%的人擁有高中文憑,而這些文憑在德國是否能得到承認,尚且是問題。其原因在於,德國實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在大學制度之外,對於各種工種的勞動力資格認證也非常嚴格,這令難民在短時內很難融入勞動力市場。

在此前的一項調查中發現,能夠立刻融入德國勞動力市場的難民只占湧入德國總體難民總數的10%~20%之間。雖然在進行意向性測驗時,超過八成的德國企業都表示願意招聘難民,但是在實際中能夠滿足企業需求的難民應聘者寥寥無幾。

此前,根據德國媒體的報道,德國所有大型企業都幾乎還沒有雇傭難民。據統計,德國達克斯股票指數中的30家上市公司總共只雇用了54名難民,而其中50人還是在為德國聯邦郵政局工作。

為何時限如此之長呢?

德國勞動市場和職業研究所研究員布魯克(Herbert Brücker)認為,難民融入德國勞動力市場要比移民緩慢得多。他認為,5年之後,有50%的難民會融入勞動市場,10年之後能到達 60%, 15年之後達到7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此次來德難民的年齡且學歷普遍較低,需要在德國徹底進行全新研修,平均每人需要兩到三年的培訓準備期才能就業。

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署(BAMF)在最近的一份《難民申請者:社會結構,資質和就業》報告中指出,在2015年進入德國的110萬難民中,有80%的難民都不適宜在德國勞動力市場就業。這份報告指出,2015年來到德國的難民大部分是年輕男性:近2/3的人則是33歲以下的年輕人,分別來自巴基斯坦、阿富汗、敘利亞、厄立特里亞和伊拉克。其中,有超過46%的厄立特里亞難民、40%的阿富汗難民和27%的伊拉克難民在22歲以下。而在這部分人中,僅有18%的難民接受過大學教育,20%的上過高中,1/3的人讀過初中,22%的人上過小學,還有7%的人壓根沒有參加過任何正式教育。

在統計中可以看到,教育背景最好的是敘利亞難民和伊朗難民:有27%的敘利亞難民和35%的伊朗難民大學畢業;來自阿富汗、厄立特里亞、巴基斯坦人和西巴爾幹半島的難民學歷則較低。

此外,統計顯示,大部分男性難民都曾經做過小商販,或者做過體力勞動者。不過,大部分男性難民都在農業和服務業領域工作,沒有多少人在貿易、商業或教育領域有經驗。

第二個原因對於難民而言,也多少有點無可奈何。與東歐在內等國的移民在語言方面有天然優勢相比,包括敘利亞難民在內的新一波難民在融入德國時面臨德語這一天然屏障,而學習德語相當困難,特別是在書寫方面。目前德國政府已經通過法令,強迫所有難民每月花10歐元上融合課,其中就包括德語課,否則就必須離開德國。

1歐元工作能維持多久呢?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移民到德國的人數有213.7萬人,比2014年多67.2萬,增幅達46%。當年德國凈增移民113.9萬人。2015年也見證了德國在移民數量及凈增移民數量兩個數值均創史上最高的紀錄。

2015年年底,德國聯邦勞動局就已經發出警告,認為有超過八成的難民沒有正式的資質,這對德國的福利系統將造成嚴重負擔,為2016年凈添40萬福利金領取者。

為加速難民融入,德國政府甚至為難民推出了“1歐元工作”方案,令避難申請者在等待的數月期間先試圖融入德國勞動力市場。德國聯邦勞動局承諾要先提供10萬個這樣的崗位,包括維修自行車、修剪花卉以及一些清潔工作等。據悉目前柏林市就以這種方式雇傭了近4000名難民。

不過這種方式在德國爭議極大,被認為是同市場經濟背道而馳的做法,且對難民而言不具有長期雇傭的確定性。

在這一問題上,德國克隆IW經濟研究所著名經濟學家蓋斯(Wido Geis)認為,在低端勞動力市場,德國不缺人。“不過這些兼職工作可以說是進入德國職業市場的一塊敲門磚,使難民了解到什麽是德國就業市場環境,並學習德語。”他表示,真正重要的是讓這些年輕的難民在德國受教育,德國現在存在大量的學徒機會。

“但是問題是,要說服這些人去參與職業培訓項目,可不容易。”蓋斯表示,“首先,一般德國人3年可以結束的培訓項目,難民通常要5年才能完成。而通過了這些課程,他們才能開始去職業學校上學。”

“有許多人說,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需要給他們寄錢,需要立刻就工作。”蓋斯表示。此外,這些難民所來自的國家並不具有職業培訓系統,他們不能理解這個系統的價值,由此要做的勸說工作非常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99

華生:恒大打著算盤來“救場” 不影響萬科之爭本質

今日晚間,萬科公告稱,截至8月4日,中國恒大通過其附屬公司在市場上收購 516,870,628股本公司A股股份,占本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4.68%,總代價為人民幣9,110,220,389.30元。就此,從今日午間被媒體報道後,先後遭遇恒大方面否認後承認的“恒大入股萬科”事件,以傳聞的最終坐實短暫告一段落。而恒大4.68%的持股比例逼近5%的舉牌線。

晚間,萬科獨立董事華生在微博上就恒大入股萬科一事評論“恒大打著自己的算盤來救場,但並不影響萬科之爭的本質。”華生微博稱“下午朋友來電問我知道恒大在買萬科股票嗎?我說我當然知道恒大打著自己的算盤來“救場”了。問那怎一直也沒見你透露過?我說,你還真以為我知道什麽就能說什麽?一個人能說和該說的只是他知道的極小部分。不過,恒大的介入,並不改變萬科之爭的本質,更不影響萬科之爭對公司治理和企業改革的制度意義。”

微博截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42

深鐵董事長自曝與萬科如意算盤:我年年分紅20億,你從此修房不愁好地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09/1037624.html

9月8日,在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上,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在發言中,透露了深鐵參與萬科重組的一些“算盤”。

Pbu451580_01thumb_channelthumb_head.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朱萬平

由2015年7月寶能舉牌萬科而引發的萬科股權之爭目前仍未得到解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市場關註焦點集中在萬科管理層、寶能、恒大等相關方的身上,深圳地鐵似乎被“忽視”了。但現在深圳地鐵“主動”發聲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9月8日,在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上,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在發言中,透露了深鐵參與萬科重組的一些“算盤”。

深鐵董事長:業績對賭 每年須獲20億分紅

今日(9月9日),國家發改委在官網上發布了一則題為《我委組織召開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舉行研討會》的消息稱,國家發改委9月8日14時30分組織召開了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

在上述研討會上,深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表示,“大家都知道我們正在參與一個上市公司的事,但是又不能多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麽要參與,第一,我跟他對賭,我們持你20多億股值後,必須保持每年分一塊錢給我,每年都要分20億給我,相當於現金流很好。第二,他過去20多年增長100多倍,他未來十年增長1倍我就賺500億,增長2倍我就賺1000億,我貸款就有還款來源了。”

分析人士認為,林茂德所指的“上市公司”應該就是萬科。

按照林茂德的說法,深鐵入股萬科後,萬科每年都要分20億給深鐵。這到底有無實現的可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按照萬科於2016年7月公布的重組方案修訂稿,萬科擬以15.88元/股的價格向深圳地鐵集團發行28.72億股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前海國際100%股權,交易價格為456.13億元。

按照上述方案,深圳地鐵的28.72億股若要獲得20億元分紅,只需萬科每10股派發6.96元即可。而2015年萬科的分紅方案是每10股派發7.2元,若深鐵拿到萬科28.72億股股份,則根據上述分紅方案可獲分紅已達20.67億元,已超過林茂德所說的20億元分紅對賭了。

然而,上述重組方案遭華潤和寶能方面反對,而15.88元/股的價格也遠遠低於萬科9月9日的收盤價23.17元,折價31.46%。因此,深圳地鐵能否獲得萬科28.72億股股權,目前仍是未知數。

林茂德再次強調“軌道+物業”模式 稱證券化還有“第二方案”

林茂德在研討會上表示,建地鐵一定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如果不可持續發展,以後會負擔很重。因此要創新“地鐵+物業”的模式,怎麽讓鐵路建設帶動土地和房產的升值,反哺地鐵投資。

林茂德稱: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做了一些探索。我們的主要探索是,土地分層出讓,土地怎麽在國家政策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創新。我們核心的創新是土地的作價入股,把土地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然後通過土地的評估、作價吸引地鐵公司入股進來,讓地鐵公司建地鐵的時候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把效益最大化。 

分析人士認為,“軌道+物業”模式對於地鐵沿線物業的開發、設計和銷售回款能力具有相當高的要求。而萬科的品牌知名度、開發、設計和銷售回款能力或許是深圳地鐵選擇萬科的原因之一

對於萬科而言,“軌道+物業”的模式有意味這什麽呢?萬科董秘朱旭此前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就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口向城市經濟圈聚集是發達國家城市化第二階段的主要方向,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正在進入這一階段,軌道交通在城市圈的形成中將扮演核心角色。

朱旭稱:“軌道+物業”的創新模式,將為公司極大拓展未來獲取土地儲備的渠道,加快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推動產品和業務升級,實現長期盈利能力的提升,讓全體股東都能分享地鐵經濟紅利。和深圳地鐵的交易將使公司獲得深圳核心地段優質土地資源,更重要的是,公司將通過“軌道+物業”模式鎖定未來城市群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深鐵的合作使公司有機會在軌道沿線源源不斷的獲得價格合理的優質項目資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林茂德還表示:深圳地鐵對於資產證券化有“第二方案”,“就是我們用股值上市公司的殼,用零劃轉的方式劃給地鐵集團,地鐵集團把上蓋物業培育成上市公司,培育成熟以後,規模夠了以後,用這個上市公司來購買地鐵集團的運營資產。特別是1號線每天100萬客流,可以滿足上市公司回報的。”

  • 每日經濟新聞
  • 宋思艱
  • 每經記者 朱萬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39

想賺印度錢又不想要印度人,英國的算盤怕要落空

脫歐之後的英國,急需尋找合適的雙邊貿易對象。印度,就是其中之一。

當地時間11月6~9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對印度開展為期三天的訪問。這是她就任首相以來首次與歐洲以外的國家進行雙邊會晤。在國際貿易大臣利亞姆·福克斯(Liam Fox)等官員以及33位英國公司代表組成的商務代表團的陪同下,梅此次訪問的一大重點在於推動英國在“後脫歐時代”與印度的雙邊貿易協定商談。

然而,情況卻不容樂觀。此前印度與歐盟的貿易談判進展緩慢,無論是印度自身的貿易壁壘,還是歐盟方面的諸多限制,都對雙方的貿易發展形成諸多掣肘。而英國與印度的貿易談判中,面臨的問題只多不少。尤其在英國政府表現出大幅裁減移民的傾向後,英國更難讓印度感受到在雙邊合作方面的誠意。

對於梅而言,本次訪問旨在落實包括120萬英鎊的商業合作、1500萬英鎊的影像診斷中心,以及3.5億英鎊的投資。同時,英印在防務、安全方面的合作也是梅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商談的核心。

英國人的誠意

對梅來說,對印度的訪問非常重要。英國在脫歐之後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角色,而對印度的訪問是梅的第一步嘗試。

作為目前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速超過7%,同時其消費市場也日益壯大。英國政府一直強調,脫歐後的英國將會擁抱世界範圍內的廣闊機遇,而要證明這一點,印度無疑是合適的合作對象。

英印兩國關系似乎也一直維護得良好。梅在此次訪問之前就表示,“一個是世界上最老的民主國家,一個是最大的民主國家——英國和印度是天生的夥伴。我相信我們將會共創輝煌。”

然而,悅耳的外交辭令並不能代表實際情況。要達成目的,英國政府任重而道遠。

在歐盟條款限制下,英國在正式脫歐之前不能確定實際貿易協定,但目前“硬脫歐”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英國也需要有所準備。

但這些都是英國的考慮,對印度來說,英國人的誠意還需考量。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印度經濟一直處於封閉狀態中,而現在印度對進口的壁壘依然相對較高。在2007年開啟與歐盟自由貿易談判後,9年過去了,16輪正式協商也並沒有得出實質性的進展。

印度一直拒絕放松在專業服務上的貿易限制,包括會計、保險、銀行業及法律等領域。而這些卻恰恰是英國的強項所在,也成為英國希望印度重點開放的貿易領域。

移民問題

在與歐盟的談判中,印度曾提出其專業人員需要更多的臨時簽證,而最終歐盟拒絕了這一要求。英國政府在這一點上能有更多讓步的可能性極小。實際上,梅所提出的政策只會導致移民數量的大幅減少。梅希望未來幾年將外來移民的數量從2015年的33.6萬縮減至每年10萬人。

有英國中立議員指出,目前政府,尤其是首相,應該在這次訪問中明確國際學生不會被包含在凈移民數量中,因此不會受到移民政策波及。

莫迪昔日的一位智囊在印度媒體上表示,“英國給像印度這樣的國家留下的印象是,‘我們需要你的商業貿易,但我們不想要你的人’。”

而此前梅在擔任內政大臣時,曾經表達過非常消極的移民政策傾向。因此要讓印度方面在這一點放心,梅需要表現出極大的誠意與讓步。

要讓英國在接下來的世界經濟中走穩走好,梅需要在和其他國家合作、聯盟之際調和她在移民政策上的強硬態度;同時她還需要證明這些貿易協定能夠真的有利於英國發展。

在脫歐事務依然深陷泥潭的當下,如果不改變對移民的態度,那些確保英國商業利益的談判估計也就是一紙空談。

(實習生龐瑞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99

am觀察 ~ WebOS開放源碼:HP打甚麼算盤? (2011年12月19日)

1 : GS(14)@2011-12-19 23:27:1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85977&d=16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