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強修公司法 香港自閹經濟

2013-01-17  NM  
 

 

上週四,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香港連續第十九年獲得最自由經濟體的桂冠。同時,這個以自由經濟蜚聲國際的金融中心,爆出政府正修訂公司條例,要限制公眾查閱董事資料。新例若通過,酒樓食肆突然執笠,無辜被炒的打工仔,追討欠薪無門,更無從得知,原來前老闆左手執笠、右手開新鋪。記者亦無法再靠查冊踢爆官員利益衝突,好像發展局長陳茂波夫婦經營劏房、行會成員林奮強涉嫌偷步賣樓等事件,此後便輕易瞞天過海。銀行前線員工對政府封鎖重要公司記錄,更是憤怒,事關接受信貸和物業按揭前,往往要靠查冊證明客人身家清白。二○一一年銀行上報的懷疑洗黑錢個案多達一萬七千多份,今後要堵截污糟錢就難上加難。美國傳統基金會的兩名經濟研究員接受本刊專訪,表示擔心新例是政府透明度下降先兆。他們又進一步警告,大陸共產黨扼緊香港資訊,並利用特區洗黑錢,是重大危機:「如果香港政府做不好,兩年後很大機會失去自由經濟一哥的位置。」

上週二,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討論公司條例,傳媒才知道,在去年七月已獲立法會通過的公司條例中,包括了一則附例,隱藏了魔鬼細節——以後董事的身份證完整號碼,禁止讓公眾查閱,而公司董事可只申報通訊地址,無須像現時般登記住址。一時間,附例被記者協會、勞工團體等多個界別炮轟。其實早在○九年的公眾諮詢中,銀行公會、大律師公會、會計師公會等專業團體,皆反對限查董事資料。當時銀行公會更表明,有關修訂或會影響銀行監察洗黑錢活動。但上週,銀行公會開始轉口風,銀行公會主席洪丕正說新條例對銀行反洗黑錢,「唔係好大影響」。銀行大班雖然口硬撐政府,但一眾前線銀行職員卻不吐不快。滙豐銀行客戶經理Maisy(化名)向本刊大吐苦水:「我哋日日都做公司查冊,要監察洗黑錢,但而家公會將個波踢去前線員工度!」

難防洗黑錢

各間銀行皆會向員工發出監察洗黑錢的指引,有些銀行更會定期向金管局更新一張特別名單( caution list),Maisy解釋:「九一一之後,我哋要留意恐怖分子。另外名人、政客、賭業人士,都會特別留意佢哋會唔會透過開戶口或者物業買賣等洗黑錢!見到崩牙駒、梁振英個名,都會小心啲啦!」銀行金融界這due diligence(盡職調查),主要透過查冊公司註冊處及土地註冊處的記錄,核對客戶提供的身份證、住址、公司等資料有否作假。「有次有個客來開新戶口想借錢,我查番佢間公司有乜股東,先知原來佢係何鴻燊個親戚!咁銀行就唔可以借錢俾佢啦!」即使看似無關重要的董事住址,原來有時亦可以查出客戶的「蠱惑招」,Maisy舉例:「有個客佢講到自己好有錢,不停幫其他客開LC,即係銀行信用票,等嗰啲公司可以同其他銀行借錢,後來我一查,發現原來佢住居屋!梗係唔批啦!」根據香港法例,銀行如發現有任何可疑交易,銀行必須向由海關及警方組成的聯合財富情報組舉報。現時公司註冊處的本地公司數目,多達一百萬間,每月平均有超過一萬二千五百間新公司成立,而銀行業界二○一一年上報的可疑交易個案,竟多達一萬七千一百九十四份。

阻礙貿易營商

銀行監察洗黑錢不周更會惹上官非。去年七月,美國參議院調查委員會,狠批滙控阻止洗黑錢不力,讓恐怖分子、毒販等有機可乘。而滙豐在香港的分行,更是其中一個黑錢的中轉站。滙豐最終遭美國司法部檢控,罰款一百五十億港元。渣打同樣被美國當局祭旗,指替牽涉洗黑錢活動的伊朗客戶隱瞞身份,最終要賠五十二億港元和解。「我哋就好似踢波嘅守門員,幫緊金融體系守住個門口!而家身份證又睇唔晒,又無咗住址,如果個客用假文件,要查證就難咗好多!」Maisy最後感嘆:「唔開戶口就怕被人投訴,開就怕被人告!」香港中小企業聯合會早前明言,擔心新例令中小企無法查證新客戶底細,以防他們是負債或空殼公司。身兼該會永遠榮譽顧問,人稱玩具大王的蔡志明,直言新例對生意「肯定有影響」:「我哋而家多數接外國客。外國客想同香港廠家做生意,佢一定會同銀行或者自己去攞資料,睇吓你到底點,查啱咗先同你做生意,而家無得查唔知佢點同你做,可能會做少咗啲生意囉!」政府去年諮詢時,得商界大力支持新例,擔心公開董事資料會揭露私隱,蔡志明卻笑言:「我唔怕俾人睇,因為都睇開o架喇,做生意都無乜秘密嘅,你俾人查有時方便好多!」又補充:「如果第二個國家都可以查,你唔可以查,人哋咪覺得麻煩啲囉!」

新例董事資料俾邊個睇?

走回頭路

上週四,美國傳統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發布的二○一三年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連續十九年成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當時基金會已指受到貪污問題影響,香港法治評分於全球首五個最自由經濟體中「包尾」。本刊聯絡專門負責研究經濟自由及增長,並每年負責帶領其他專家一同發表經濟自由度指數的James Roberts,他直言有關查閱董事個人資料的新例,對香港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或會有影響,會長期密切監察:「長遠來說,任何政府透明度下降的先兆都好重要,香港最大的優勢就係法治,有好清晰的遊戲規則,對房地產權有很大保障,同埋用法治對付貪腐,所以這或許會顯示了政府開始背向強而有力的法治保障,長遠對香港有負面影響。」香港走回頭路,把有利營商的公司資料封鎖,形同與大陸的禁閉環境接軌。現時內地的查冊系統,禁公眾查董事的身份及資料,只有部分律師可透過關係,前往工商局翻閱檔案。《紐約時報》早前揭發了前總理溫家寶家族,透過同鄉及年邁母親名義,坐擁二十七億鉅富時,部分資料亦是要靠香港查冊。而本港記者近年亦不時靠公司查冊踢爆權貴的利益衝突,例如行會成員林奮強偷步賣樓、發展局長陳茂波夫婦疑經營劏房等,過程中要靠身份證號碼及住址核實身份。如今港府借此閹割新聞自由,令記者對貪官污吏的監察能力大大削弱。James Roberts提醒,「新聞自由對於每一個國家都好重要,美國有一個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每一年都會發表民主指數,任何打壓新聞自由的行為都會反映在內,而我哋個指數同佢哋其實關係密切,所以對長期經濟自由來說,這肯定是有負面影響的。」

便利貪污申延

而另一位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Derek Scissors則諷刺:「我係專門研究中國問題,但係都係早幾日睇報紙先知道呢條條例!」他關心內地與香港發展關係緊密,共產黨或會利用香港洗黑錢:「我喺九十年代回歸時期住過香港,○一年我喺香港講過,香港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同資訊披露會是一個持續的挑戰。如果共產黨想隱瞞高官嘅身家,而逼香港減少披露資訊,會係一個危機。」他又提醒,現時排經濟自由度指數第二及第三位的新加坡及澳洲,隨時後來居上:「如果大陸問題仍然存在,香港有兩個可能。第一係香港政府施政欠佳,有關指數兩年內會下滑。就算香港政府做得好好,如果內地將自己嘅貪污問題推向香港,內地太大,同香港太近,十年後,香港不可能在自由經濟下生存。」現時香港行之已久的公司條例,源自一九三二年。○六年政府開始重寫公司條例,由公司法改革常務委員會負責,因為英國曾經有董事被激進分子恐嚇及滋擾,當地在○六年改公司法時,乾脆不再公開董事身份證及住址。港府於○九年就草案進行第一份擬稿諮詢時,亦有樣學樣,一併諮詢董事的個人資料應否公開。在公眾諮詢後,政府稱五十三份意見書中,有四十三份支持遮蓋身份證號碼部分數字,包括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等。當時勞工團體如職工盟、工聯會及街工,因擔心新例實行後,無法助打工仔追討僱主欠薪,縱容無良僱主,齊聲反對。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質疑:「究竟政府點樣決定邊啲意見聽邊啲唔聽?係唔係以量取勝?如果係我聽日叫晒所有會員寫信!」

議員走漏眼

法例在去年七月交上立法會,正值本港立法會史上最長的一次拉布戰,於是市民記得人民力量的黃毓民、陳偉業、社民連長毛個個在會上雄辯滔滔,市民記得王國興為反拉布寫大字抗議,卻沒留意當日審議的,正是新公司條例。當時泛民除黃毓民、陳偉業、長毛外,全部投下贊成票。而早應在立法會公司條例草案委員會做最前把關的泛民議員,包括何俊仁、涂謹申、余若薇、湯家驊,佔當時委員會人數四分一。他們在立法會大會上最終亦投下贊成票,通過公司條例。身為大律師的湯家驊,老貓燒鬚讓政府輕易修法,他一見記者即為自己開脫:「當時我同時處理緊競爭法,真係好忙,嗰時我同余若薇輪住開會。」他說當時建制派支持修例,差唔多所有商界都贊同,其間有人提過傳媒公眾知情權問題:「但係嗰時你哋傳媒都無出聲啦。」又說:「公司註冊唔係為傳媒而設,當時覺得法律唔可以一次過保障名人同普通人,要平衡私隱。又考慮到提出修訂的話,分組點票都一定過唔到啦。」最後向記者無奈一笑:「大家都睇漏眼。」而何俊仁則解釋:「當時我哋反對過,但成個社會都無興趣!有開記者會想講成條公司條例,你記住連記者都無興趣,都無人嚟!」他指當時商界議員包括梁君彥、黃定光等,對新例大力支持:「嗰時同佢哋嗌交,梁君彥話你哋班律師只係方便自己做嘢,我話你咁針對我職業,我可唔可以話你哋生意佬想避債、逃避責任?」現時雖然新公司條例已通過,但因為包括董事個人資料等附屬法例,仍須在今年分批提交立法會審議。最後一線生機是,泛民正連同工聯會,希望可以在分組點票中推倒附例,令新公司條例無法執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67

國產記者為馬雲自閹


2013-07-25  NM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的六四論不單激起四方批評,連訪問他的《南華早報》亦因此上演了一場河蟹羅生門。撰寫專訪的劉怡擅自刪除網站上部分敏感內容,被公司責難後請辭,還向馬雲「鄭重道歉」。

這場軒然大波源於馬雲談到阿里巴巴前年捲入涉嫌欺詐危機時,拿鄧小平作喻:「好像鄧小平在『六四』當中,他作為國家最高的決策者,他要穩定,他必須要做這些殘酷的決定。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決定,但這是一個最正確的決定……」《南早》英文報紙在七月十三日刊出訪問,中文網以全文對答的形式刊出專訪的詳細版本,但在當晚,馬雲有關「六四」言論的約一百字竟然從網站消失,直至四天後《蘋果日報》以頭版報導馬雲遭到六四受難者和流亡民運人士的批評後,有關內容才在《南早》網站「重光」。「劉怡把專訪內容寫成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只供存檔不公開發表的完整版,另一個則是刪除了『六四』內容,提交給總編輯陳衞中的版本。但陳認為專訪應該全文實錄,決定發放完整版。劉怡一直不同意,認為那段與主題無關,對受訪者不好。」消息人士稱,劉怡私自「閹割」專訪內容,未得到上司的批准。這位令到《南早》又再被人與《China Daily》睇齊的國產記者,在九十年代初取得南京大學法學士,畢業後投身傳媒,曾任職《上海青年報》及《21世紀經濟報道》。她曾長期報導資訊科技新聞,因此結識馬雲,後來又辦過設計雜誌和製作紀錄片。約四年前她獲陽光衞視老闆陳平賞識,通過內地專才計劃來港工作,任職紀錄片編導。二○一○年底她轉職至《南華早報》,出任中文網副總編輯。阿里巴巴指《南華早報》存在「不正當的引述」,致使公司和馬雲「遭遇一場遠離採訪主題的論爭風波」,更為劉怡請辭感到遺憾。唔知,馬雲會否因此請劉怡轉行做公關呢?

汪洋女婿大起底

上週《南華早報》爆料,指啱啱上任做國務院副總理嘅汪洋嘅女婿張辛亮Nicholas,今年二月喺香港成立辛夷資本管理。張年約二十九歲,曾任職於高盛、瑞銀、索羅斯基金等機構,今回同一班芬佬自立門戶闖天下。不過報導只係提咗一句張辛亮嘅嬌妻(即係汪洋個女),話張太都喺香港一間大型歐洲投行度做,並無提及姓名。本刊翻查張辛亮報住位於西環縉城峰嘅地址,發現業主係一位叫汪溪沙嘅女士。Bingo!「大海」個女,仲唔係「溪沙」?根據網上資料,汪溪沙九十年代就讀於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咁啱汪洋做緊安徽副省長。到二千年,文科生汪溪沙考入北京大學讀商科,計起嚟應該同張辛亮差唔多年紀。到一○年十二月,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等紅色組織獲湖北省領導人邀請,由田北辰、劉夢熊、施祥鵬等帶隊北上考察。其中一名團員正係汪溪沙,當時佢喺德意志銀行香港分行做投融資部高級經理。本週二,德銀拒絕回應汪是否其員工。亦都喺呢一年暑假,汪溪沙以逾一千五百六十萬元,扑槌買入西環縉城峰一個約八百八十呎嘅中層單位。另外,今年四月,張辛亮無懼雙辣招,斥資近四千萬港元,買入上水天巒一間逾二千呎嘅獨立屋。

阿爺係副總理

而張辛亮又豈止汪洋女婿咁簡單。據本刊翻查資料發現,張辛亮嘅爺爺,好大機會就係喺八十年代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嘅張愛萍。睇番公司註冊記錄,張辛亮曾經報住一個位於北京什剎海白米北巷七號嘅地址,原來正係張愛萍嘅四合院宅邸。而張辛亮喺一○年做過香港公司新紀元諮詢服務(已於上月解散)嘅董事同埋股東,呢間公司嘅創辦人之一張小艾,正係張愛萍個女,即係張辛亮嘅姑姐。張愛萍一九一○年生於四川,十六歲加入共青團,同毛澤東一齊打江山,四九年建政後獲授予上將軍銜。到咗文革期間,張愛萍一家六口無一例外被批鬥,三上三落,直到文革過後先至復出。張愛萍八○年任副總理,八二年轉任國防部長,直到八七年退休。據大陸文史雜誌《炎黃春秋》社長杜導正寫嘅《趙紫陽還說過甚麼》,八九年五月戒嚴令一出,張愛萍等老紅軍上書鄧小平,請求軍隊唔好入城。後來左王李先念搵張愛萍傾偈,話國家已到生死關頭,唔開槍唔得。張愛萍一句駁回:「我沒感到什麼生死關頭。」張愛萍於○三年病逝,其妻李又蘭則於舊年去世。三個仔張翔、張勝、張品均曾長年喺解放軍服役,並獲少將以及大校軍銜,不過都喺九十年代下海經商。女兒張小艾則於九十年代初留學美國讀博士,回國後創辦NGO北京人類生態學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410

林行止賣盤擱筆《信報》自閹垂危

2013-09-05  NM
 
 

 

「香江第一健筆」、四十年來發表逾萬篇議論政經文章的《信報》創辦人林行止,近日傳出不滿北京打手言論憤而「擱筆」甚至賣盤的消息,震驚政經界,一眾中環讀者議論紛紛,有員工坦言沒有林的專欄,《信報》會死!據了解,為了取悅北京,《信報》大股東李澤楷大搞小動作,借低級打手之力趕盡林行止一班親信。眼見《信報》沉淪,林行止卻無能為力,惟有擱筆明志。也許對風骨文人而言,梁振英上場後,沒有最好的時代,只有最壞的時代。

原名林山木、現年七十三歲的林行止,上月廿八日於《信報》以「論政負責當如何 怕亂怎能防害生」為題,撰文回應「幫港出聲」發起人鄭赤琰的文章,以及署名「一寶」以廣告形式刊登《信報》的公開信。林氏表面上不滿北京及建制派「打手」搞亂香港政局,但文章清楚指出,「這種也算是人家自掏腰包、也許受到『贊助』而又可能是報社免費『納言』的廣告……香港已與『過去』漸行漸遠」。其實,林氏是不滿由他與太太駱友梅四十年前一手創辦、現為政商界必讀的財經報章,慘向北京跪低,他作為「自由知識人」,不欲「無端打倒昨日之我」,認為「文人要為國家而非忠於自己的識見」,故憤而提出「擱筆不寫也許是眼前的選擇」。未幾,市場傳出林氏夫婦欲把手上剩餘的兩成《信報》股份統統賣給大股東李澤楷,二人從此不再沾手《信報》業務,似乎已對「親生仔」冇眼睇。記者本週一早上到林氏夫婦山頂種植道寓所外查詢《信報》賣盤問題,林太一直避開鏡頭笑而不語,林生態度則相對從容,多次強調「no, no, no,真係唔會(賣盤),冇啲咁嘅事」。至於如何對報章「納言」感到不滿、怎樣看待香港政局等問題,他僅稱︰「我已經寫咗啦,真係冇嘢。我諗到我就會慢慢寫,我從來都唔會接受訪問,我唔知點講。」

李澤楷冷待林氏

雖然林行止避談賣盤等敏感資料,以免影響交易,但有《信報》中人指出,林氏夫婦○六及○七年賣盤後,仍持兩成股權,卻未分到任何股息,反映最大股東李澤楷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內,「但林生、林太都唔係志在呢啲錢,而係近期《信報》嘅政治氣氛變差,羅燦又要走,連新老總(郭艷明)上場,事前都冇人知會林生、林太。佢哋仲有兩成股權,理論上公司有乜重大決定都要通知佢哋。」「董事局亦有重大變化,今年有幾個人加入董事局,即係將有三個新舊CEO,兩個新舊老總,一個CFO,一個sales director。係用嚟平衡權力,好聽啲叫做大家好來好往,你走咗都繼續俾你留喺董事局,個個年薪都有番咁上下……林太平時都唔會返《信報》開會,上個月就返嚟同高層開過一次,聽聞佢對董事局好不滿。」知情者說。李澤楷近年密謀踢走林氏的親信,是不爭的事實,加上中聯辦肆意出手打壓報章,有指林氏夫婦近半年來已有賣盤的想法,無奈進展十畫未有一撇。觸發夫婦二人忍痛賣斷「親生仔」,是管理層近期大搞小動作,更接納左派打手「一寶」以登廣告形式,在報章大罵林行止作為「負責任之論政者,應提出香港在中國發展中尋求共生共存之路」。「令林生不滿嘅係,如果呢個『一寶』係投稿俾《信報》,編輯都仲可以話因為要公平,所以接受正反雙方投稿,但依家唔係喎,呢個係廣告咋喎,可以唔收o架嘛!廣告仲要落喺自己有份嘅報紙,佢又點會唔意興闌珊?佢當然唔捨得賣斷個仔啦,有邊個阿爸唔想認親生仔?不過當阿仔不知所謂到一個程度,阿爸就不得不忍痛放手。」知情者黯然地說。

練乙錚共同進退

為《信報》撰文廿年、年初因評論梁振英「涉黑」而被控誹謗的練乙錚,本週一亦在《信報》撰文,引用中外詩人和文學家作品,抒發對同儕離去、人生無奈的情懷,更對友人林行止或擱筆一事感到既悲壯,又傷感。練形容林的專欄已是「香港思想界的一個地標」、「沒有了林先生的《信報》,太過不可想像。到了那個田地,筆者亦豈可久留?」他暗示與林行止共同進退,大概《信報》現時的管理方針及新聞取向,已不值得兩人留戀。「除咗一班中環人,《信報》係一份香港精英階層必睇嘅報紙。林行止話要擱筆、要賣盤,份報紙已經冇乜吸引力,其實《信報》會死o架喇!」有消息更稱,《信報》前行政總裁羅燦轉戰DBC電台後開始招兵買馬,更打算從《信報》挖角,撬走有料的財經記者,報章質素定當大受影響,文章分量將大不如前。

重點打壓游清源

事實上,林氏夫婦不被尊重,對《信報》心淡,已非一日之寒。自李澤楷傳以逾兩億元購入《信報》八成股權後,編採方針愈見保守,林氏夫婦契仔、負責「獨眼香江」政治評論版的副總編輯游清源(原名袁耀清),則成為李氏的重點打壓對象,皆因獨眼「唔聽話」,處處與北京和港府作對,李氏為求取悅北京,又想收緊林氏在《信報》的勢力,欲除游清源而後快。李澤楷打壓林系的第一步,是派遣老父親信郭艷明入主《信報》,上月十九日正式成為新老總。據了解,林行止夫婦認為郭「未夠班」擔任此職。可是,仗着李氏父子勢力的郭艷明,近日出席一個有高官及傳媒高層出席的飯局時,毫不俾面公然數落游清源,為主子清理門戶做好準備。郭艷明上場,凳都未坐暖,《信報》同日發出內部通告,宣布郭加入董事局,員工均感到相當驚訝,「老總唔一定入到董事局,佢一嚟就入去(董事局),明顯係一個姿態。」翻查資料,陳景祥○三年出任總編輯,但直至一○年才可加入董事局。翻看往績,郭艷明的政治取態一向保守,也有多次自我審查的記錄。○二年任新城電台執行總編輯的她,被指處理長和系、法輪功和前特首董建華的新聞時自我審查,記者協會的調查報告確立有關指控。「聽聞郭艷明上場,拍晒心口會整走游清源。至於係咪變成純財經報,到時咪知囉!」游清源則以行動力撐林行止,「林生擱筆係好可惜,喺依家咁多大是大非上,有佔中、有政改,冇咗林生支筆,係香港嘅損失、香港嘅悲哀。我會擁抱林生、林太嘅諗法,林生走,我走,呢樣唔使諗,我話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就係呢個意思。」

郭艷明拒絕回應

對於林行止夫婦及《信報》員工不滿郭艷明,郭本週二回覆本刊電話查詢時,表示不回應任何傳聞和沒有具名的消息來源,更指記者「編古仔嘅能力好叻」,「對於呢啲傳出嚟又毫無根據嘅嘢,sorry喎,你每日可以作一百段嚟問我,但我真係對呢啲所謂內部聽返嚟嘅嘢冇回應……」被問及林行止擱筆,作為老總會否感到惋惜,她亦以強硬態度說︰「我唔想再答喇,因為呢個係每一位作者嘅感受抒發,我哋冇comment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50

張曉卿靠攏中共明報自閹

2014-01-09  NM  
 

 

一九六三年,查良鏞創辦《明報》不久,發表「寧要褲子 不要核子」的社評,反對中國經歷大躍進大饑荒後發展核武,被喻為香港報業史上的評論典範。一九六六年,瑪嘉烈公主訪港,《明報》編輯韓中旋為新聞起了標題「打炮廿一響 送御妹過海」,遭當時港英政府不滿帶鹹味,這十個字卻成為本地創意經典之作。有五十五年歷史的《明報》,靠本土文人之筆起家,如今即將變成馬來西亞人靠攏中共的輿論機器。九五年起入主《明報》的馬來西亞常青集團主席、做伐木起家的張曉卿,正部署派其大馬親信鍾天祥空降出任《明報》總編輯,記者擔心此舉是「去香港化」、將馬來西亞搞官媒的樣板搬到香港,目的就是在佔領中環前夕自閹以替北京滅聲,手法如同另一大馬巨富郭鶴年管理的《南華早報》。《明報》換將前夕,張曉卿原來早已泊了中央電視台碼頭,《明報》報社亦成為他與央視合作的基地。近年拿督在大陸的生意愈做愈大,一切源於兩年半前,他在北京大會堂獲習近平一個「習握手」祝福。

週一下午,尚未結束休假的總編輯劉進圖,甫下機便返回柴灣報社。辦公室氣氛沉重,有記者已聽到撤換老總的傳聞,採訪主任也着同事完成工作後立刻趕回公司。晚上六時,副總編輯劉頌陽跟港聞版同事開會,他引述劉進圖稱,十二月底已被告知,將調任負責新媒體及電子教科書工作,公司將委派一名居於新加坡的馬來西亞籍資深傳媒人擔任總編輯。與會員工不滿意解釋,有人說:「究竟係邊個(總編輯),同埋調走佢(劉進圖)嘅原因,公司完全無交代過。」「我哋成日鬧政府唔夠透明,點解自己公司都咁唔透明?」《明報》編輯部當晚發表聲明,但新老總身份仍然神秘,「為了配合明報新的業務發展,總編輯劉進圖將會肩負重任,出任新的要職,為明報集團開拓新業務……明報曾經歷多次總編輯的轉變,編輯方針始終如一,並不會因人事變動而有所改變。」編採部員工情緒難平,週一成立「明報員工關注組」,一日之內從編輯部收集了九成員工(243人)簽名,聯署一份聲明。週二下午,近四十名員工在柴灣明報工業大廈外宣讀聲明,對報社突然撤換總編輯感到震驚,亦難以理解為何空降一名東南亞人擔任新老總,希望盡快與管理層會面,並要求對方承諾往後的編採方針不變,「作為記者,作為明報一分子,我哋唔想有任何無形之手伸入編輯室,我哋唔知未來總編輯會否頂住無形之手。」關注組成員冼韻姫邊說邊落淚:「過去一晚,我哋唔易過,要準備今日嘅嘢,要諗吓未來行動,而我哋嘅同事今日仲要返工……」

新老總親北京

有傳空降出任新老總的馬來西亞人是鍾天祥,他現為張曉卿旗下《南洋商報》的總編輯。五十六歲的鍾天祥,八○年在檳城韓江新聞學院畢業後,出任《星洲日報》記者,八八年獲《亞洲週刊》聘為馬來西亞特派員。之後,鍾天祥九五至○六年出任新加坡《聯合早報》國際新聞組副主任,其間先後到南京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修讀中文。○六年,張曉卿購入《南洋商報》後,由鍾天祥出任執行董事及總編輯,他隨即跟內地《文匯報》大搞合作,在其《南洋商報》刊出「文匯專版」,又代表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帶隊到北京與《人民日報》編委會會面,可見這位馬來人的紅。

夥央視拍劇集

《明報》總編輯易帥前夕,大老闆張曉卿在大陸的投資,近年變得活躍。去年十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吉隆坡,與一眾馬來西亞富商會面,張曉卿與持有《南華早報》的嘉里集團郭鶴年均有出席午宴。張曉卿與習近平在公眾面前最搶眼一幕,是一一年六月正等候登基的習近平,以國家副主席身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一批僑商時,特別走到坐在前排的張曉卿身邊握手。

「習握手」之後一個月,張曉卿便搭上官媒,他在大馬的常青光纖通訊工程有限公司,屬下One Media網視宣布與中央電視台合作,讓央視四個國際頻道,透過One Media網視在大馬正式落地播放。張曉卿與央視的關係更上一層樓。

早在二○一○年,張曉卿與央視屬下中央新影集團合作,由張曉卿投資二千萬元人民幣,拍攝紀錄片《下南洋》,為去年內地播放的最大規模製作紀錄片。YouTube上月上載的《下南洋》片段有如此介紹:「該片製作歷時三年,深入九國,尋訪上百個城市,記錄了華人兩千年『下南洋』歷史,向觀眾揭示一個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南洋。」

簡介提及的其中一個出品人香港東方之子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原來跟《明報》有密切關係。公司註冊處記錄顯示,這間公司去年六月才成立,註冊地址正是《明報》在柴灣的報社,董事除了張曉卿及其助手蔡天佑之外,還有一名居於北京的內地人周兵。拍攝《下南洋》的內地總導演,同樣叫周兵,他九三年加入央視,○三年任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拍過大型紀錄片《故宮》。

內地大額投資

《明報》報社變成張曉卿與央視合作的基地,另一方面,張曉卿在大馬東部砂拉越發跡的常青集團,亦自「習握手」之後,在中國獲得大型投資項目。一一年十月,常青代表馬來西亞政府,帶頭開發位處中國欽州的產業園,項目得到時任總理溫家寶支持,需十五年時間完成,現仍在動工。此前半年,常青在中國的子公司又宣布,在貴州貴定縣投資生物科技能源經濟開發區。由此可見,張曉卿在中國的投資,由兩年前起變得活躍,目前在中國總投資額近廿億港元。而張曉卿旗下的《明報》品牌報業王國,輿論影響力亦成為他跟中共在商業上談判的最佳籌碼。去年,有資深傳媒人聽聞,曾有中方水喉洽購《明報》,但張曉卿為建造其「世界華文傳媒王國」而未有賣盤,希望「有嘢揸手」在大陸好辦事。但與此同時,《明報》所屬的上市公司世界華文媒體(0685,下稱「世華」),近年發生了兩項引人聯想的財務變動。二○一二年七月,世華宣布動用內部資源,大派十七億元特別股息,每股派一點○一元,當時張曉卿名下持有百分之五十二點四股份,獲派八億九千三百萬元成為吸水大贏家,當時市場揣測世華是為賣盤或私有化部署。事隔一年多後、一星期前,世華宣布舉債發行最多五億馬幣(約十一點八億港元)的十五年期票據,用作投資、資本開支、營運資金、現有借貸再融資、一般企業用途等。不過,通告未有提及具體發債安排,有分析指:「假如發的是可換股債券,中資或可透過買入,他朝變成股東。」除了《明報》,世華還擁有四份馬來西亞華文報章,包括《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南洋商報》和《中國報》。上市文件提及,四份大馬報每日平均讀者總數達二百八十五萬,佔當地十五歲以上華人百分之六十五,相當於大馬華人報章總銷量八成八,故七十九歲做伐木起家的張曉卿,是新一代大馬華人眼中的報業大亨。世華在香港及馬來西亞都有上市,截至去年三月,集團總營業額達三十七億元、利潤為四億五千萬元,按年跌近一成。其中香港及中國內地之出版及印刷錄得溢利七千六百萬元。

拿督身家122億

七十九歲的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祖籍福州閩清。他在東馬砂拉越詩巫市一個九兄弟姊妹的貧窮家庭中長大,青年時在一間木材公司工作,七五年白手興家成立常青集團,經營伐木,業務之後拓展至膠合板、棕櫚油種植業、媒體、能源礦產等,○九年獲英女皇封爵。《大馬商業》二○一一年公布的富豪排名榜,張曉卿的身家達一百二十二億港元,是該國排名第九的富豪。張曉卿育有至少三名女兒,都替張打理生意︰張瑩為常豐控股董事經理、張晶任常青網視人事部經理、張聰現為世界華文媒體的非執董;張曉卿的胞弟張翼卿亦在世界華文媒體擔任執董。張曉卿的常青集團網站指出,常青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內地投資的國際跨國公司之一,在中國內地的總投資近廿億港元,業務包括木業、石油產業、公路建設業等。○七年常青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合作開發生產松遼盆地石油資源;一一年,與貴州省貴定縣合作建設「中馬常青經濟開發區」;同年參與屬國家級發展項目的「中馬欽州產業園」。

《亞洲週刊》得寵

世華在香港的業務,除了《明報》,還有《亞洲週刊》,它更深得張曉卿歡心。《亞洲週刊》去年十月及今年一月,先後詳盡報導張曉卿有份投資的《下南洋》,執筆者是張曉卿愛將、副總編輯江迅。

根據上海作家協會介紹,祖籍廣東番禺的江迅,七十年代起先後在上海第二醫學院宣傳部、《文匯報》、《文學報》工作,九四年來港。江迅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聯會屬左派組織。○八年,《開放雜誌》前職員沈婷稱江迅為中共黨員,江迅為此告上法庭,獲勝訴賠償,事後江迅在《亞洲週刊》的職級,由資深特派員晉升至副總編輯。

江迅深得張曉卿信任,以往張曉卿出席博鰲論壇、在聯合國總部演說,都由江迅撰文報導,如張御用之筆。據悉,江迅近月生病,張曉卿也有親身慰問。今次撤換《明報》總編輯,張事前也有聽取江迅及《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的意見,他們向張反映,劉進圖上場後,《明報》變成民主派的輿論基地。

《亞洲週刊》內容標榜張曉卿常掛在口邊的「全球華人」定位,去年六四廿四周年就以此角度報導:「十五萬人出席維園燭光晚會,以實際行動力頂『去中國化』逆流,顯示大多數香港人已將平反六四的訴求,內化為香港歷史記憶。香港人要有更多的自信,但也要同時加強對中國大陸的認識,而不是只有莫名的畏懼,或是鴕鳥式的逃避,避免被本土派誤導,並拒絕將中國和中國人污名化。」

抗拒本土特色

有傳媒人分析,經常說要做大做強世界華人媒體的張曉卿,或希望藉今次《明報》易將,找馬來西亞人當總編輯,去除《明報》的香港本土特色、減少本地新聞比重,而將之變成一份《亞洲週刊》日報版,但這樣《明報》監察香港社會的聲音亦會從中削弱。

最短命老總內鬥上位

曉卿九五年入主《明報》,雖然未安排親信入主編輯部,也透過他們向編輯部反映不少意見。「九九年總理朱鎔基曾經訪問馬來西亞,張曉卿跟他握手,朱鎔基話:『今天的《明報》跟以前很不一樣。』之後朱總又對《明報》批評中國的報導,提出意見。後來張曉卿透過助手翁昌文轉述,但翁不會要求我們以後要點樣做。」《明報》前高層說。該高層指馬來西亞人不熟悉香港人的人文歷史,對六四周年晚會的處理手法,也會提出疑問,「翁昌文會問點解年年六四晚會都做頭版報導,我哋會解釋俾佢知,呢個係香港人嘅情意結,亦解釋《明報》要守住呢個位置。」《明報》近年成立偵查組,揭發不少商界問題,贏得公眾掌聲,但也面對壓力。其中一○年的天匯事件,指恒基新盤天匯以天價出售單位,後來有二十個單位買家撻訂,恒基只對撻訂單位沒收5%訂金而沒有追收差價,被質疑是造市。「呢單新聞冇咗過千萬元廣告費,集團負責睇數的甘煥騰(營運總裁)覺得我哋倒米,但張曉卿一句都冇鬧過,亦明白我們做緊啲乜,只要唔蝕大本就得。」北京一直希望《明報》歸順旗下,曾有消息指,有中間人向張曉卿傳話,可以給他全國政協一職,以換取《明報》聽聽話話,但他在編輯部的勸諫下沒有接受。不過,今次張曉卿一改作風,令人憂慮,前高層慨嘆:「以前從未派人直接坐入編採部工作,今次搵個老總坐入嚟,仲要係馬來西亞人,即係唔再用中間人,要親自監控。」

劊子手呂家明

《明報》撤換老總,其實早於去年十二月中已拍板,劉進圖被委派開發健康醫療網站和發展電子教科書。對於被撤換原因,「佢話同管理層合作唔到。」知情者說。劉進圖口中的管理層,是去年中由《明報》(北美)總裁調派回港擔任編務董事的呂家明。本刊致電《明報》所屬的上市公司世華媒體,向董事主席助理翁昌文查詢撤換老總一事,他說:「你問呂生啦。我no comment。」是次震驚香港的撤換老總任務,由呂家明負責。今次被叮走的劉進圖,四十九歲,任期僅兩年,是近廿年來最短命老總。他在華仁書院畢業,修讀香港大學法律系,律政司長袁國強、廣播處長鄧忍光都是他的大學同學。他畢業後曾任李柱銘助理,八九年加入新聞界,在《信報》任政治版記者。九五年加入《明報》擔任社評主筆,至一二年一月晉升為《明報》總編輯。太太陳碧君現任九巴企業事務總監,兩人育有一女。劉進圖兩年前升任老總,其實是爬頭。據了解,張健波準備退休之時,已積極部署接班人選,分別是副總編輯姜國元及主筆劉進圖。兩人各有優勢,姜國元曾經擔任《蘋果日報》總編輯,也曾在國際版、政治版採訪,編採經驗豐富;劉進圖則以法律觀點、立場佔優。張健波密密觀察兩人表現,並交報告向集團交代人選,據悉,姜國元被看高一線。不過,劉進圖在一一年不時飛往馬來西亞,為主席張曉卿擔任法律顧問,劉有機會親自接觸主席,自然加分,「張曉卿家族好複雜,當初有兩個大當家幫張曉卿,對劉進圖好賞識,所以劉可以扶搖直上。」得到主席親自拍板,一二年初讓劉進圖登上總編輯,而姜國元則當副手擔任執行總編輯。張健波退任至編務總監,對外宣稱要交接總編輯職務,只負責社評,但實際上對用捷徑上位的劉進圖,進行垂簾聽政,不時在管理層會議上訓斥劉進圖。「張健波不滿早上的新聞跟得不足,於是劉進圖早上十一時半回來開早會,晚上十點左右便要走,但總編輯要睇大版(報紙最後版本),佢喺屋企用電腦睇,有嘢要改都唔方便。」

師爺遇上欽差

張健波與劉進圖之間的博弈,管理層見怪不怪,大家一直相信張健波今年十月退休在即,便會各歸各位。未料去年中殺出呂家明,令編輯部加添張力。「我哋只知道呂家明代表主席,佢唔係日日返公司,不時返加拿大。後來呂生會入來開編採會,佢似一個典型的報紙佬,佢開編採會時會話,呢張相可以放大啲、標題可以過癮啲,故事要有趣啲,相比下,劉進圖唔多理呢啲嘢。」實際上,呂家明密密收料,觀察劉進圖的工作表現,向主席張曉卿報告。劉進圖任內最具爭議的事件,是特首選舉期間,處理梁振英僭建報導被詬病。《信報》報導指,劉疑主動向梁振英披露關於僭建物報導,猶如溫馨提示,讓他迅速拆除僭建物。劉不滿報導,提出誹謗訴訟。《明報》員工擔心劉進圖親政府,影響報章立場。有員工指劉進圖與北京保持良好關係,「中方不時搞啲研習班,派編採部同事去北京上堂,由於要抽調不少人手,影響日常工作,所以一個起兩個止,劉進圖上場後好識做,話要派三個人去。」去年十一月《前哨》刊登一篇題為「張曉卿力阻公信力滑坡劉進圖救亡梁唐一齊打」,文章攻擊張健波,指他在唐梁特首選戰中,傾斜打唐挺梁影響公正平衡的報導原則,後來經劉進圖加強「偵查組」重振報格。報導矛頭明顯指向張健波,似為劉進圖加分,可惜報導出街後,劉就被叮走。

文人辦報終結

《明報》由查良鏞五九年創辦,正值文人辦報的年代。歷任總編輯都是香港人,包括潘粵生、董橋、張健波。而《信報》創辦人林山木,六○年代加入《明報》,先在做資料員,受到金庸賞識被派往英國學習財經,回港後擔任《明報晚報》副總編輯,之後自立門戶建立《信報》。今年《明報》踏入五十五周年,在香港政治風雨飄搖之際,出現空降老總事件,「一個報章老總可以決定邊單新聞做頭版,掌握報章的話事權。」老總還決定編採方針、調配資源集中哪類新聞,親政府定親民主派,政府官員不時會聯絡推銷政策,皆足以影響報導立場。劉進圖被擱置陰乾位;前任總編輯、現任編務總監的張健波,將於今年十月退休,《明報》的前路,日月無光,為香港又添一道低氣壓。

明報重要人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