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雲的下一步:聚焦“穩快省”服務,連接百萬傳統企業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31/147357.html

10月30日,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在博鰲舉辦,在騰訊雲主場的“大雲端·大生態”峰會上,來自前海微眾銀行、未來電視、IBM、德勤等行業大佬、齊集聚一堂,共同探討移動互聯網時代IT雲化轉型的話題。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社交網絡事業群總裁湯道生指出,中國雲計算市場在過去兩年多進入了爆發式的增長,與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密不可分。眾多的移動應用開發者為了用最短的時間爭奪市場,以最穩定的服務贏得並留住用戶,使用可靠的雲服務讓產品快速上線已經成為產品成功的要素之一。隨著傳統企業也紛紛移動互聯網化,企業IT對雲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與明顯。他進一步指出,騰訊雲將聚焦於打造“穩、快、省”的服務,助力互聯網開發者和企業取得成功。在峰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雲負責人邱躍鵬首次對外公布了騰訊雲面向傳統行業的發展規劃——連接百萬企業。即騰訊雲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幫助100萬家傳統企業完成雲化轉型。

 

“永不掉線”和“百分服務”

騰訊雲的“穩、快、省”,其中“穩”指的是雲服務的可靠性,湯道生指出,騰訊雲不懈追求的服務目標是“永不掉線”。“我們很清楚,客戶最在意的是服務的穩定性,因此這也是騰訊雲技術與運營團隊花最大精力去確保的地方,包括設備與網絡容災、安全攻擊的防護,都是為了確保穩定的服務”。“快”是指網絡速度快,用戶用得爽。騰訊雲在全國有超過300個加速節點,主幹機房覆蓋全國15個大城市,各地運營商網絡覆蓋最全面。同時騰訊雲還提供國際線路的接入服務,為走出海外的企業提供一站式網絡服務。而“省”則是指高性價比的產品及服務。“規模帶來效益的提升,騰訊的服務規模是國內最大的,通過技術的創新,雲服務的成本正在持續下降的趨勢。”湯道生如是說。

業內人士評論認為,騰訊雲在QQ、QQ空間、騰訊遊戲等內部王牌產品高速發展中所積累的海量服務經驗,已經達到全球頂尖水平,這些能力將在助力包括遊戲、社交在內的互聯網開發者,甚至傳統行業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騰訊雲還在搭建“百分服務”體系,大打服務牌。“百分服務”承諾提供包括故障百倍賠償、5天無理由退貨、免費備案、大客戶一對一服務及7*24小時服務在內的補償政策及專業服務,這一引入電商無理由退貨及賠償機制的舉動,也表達了騰訊雲通過服務來贏得用戶的決心。針對大客戶,除了提供一對一的大客戶經理金牌服務之外,騰訊雲還特別推出了保駕護航項目,承諾在客戶業務關鍵期不做對其業務可能產生影響的版本更新。“雲計算爭奪戰,最終靠服務決勝。我們會把客戶的問題當成是自己的問題,只要用戶確實需要,我們就會盡力去滿足、去解決“,邱躍鵬表示。

國際權威認證護航企業信息安全

安全性、穩定性、海量服務、大數據能力、貼心服務等是企業擁抱雲計算最為關心的幾大因素,其中又以安全性最為關鍵。在這方面,騰訊雲有著出色表現。

在互聯網安全領域,騰訊各項業務所承擔的安全風險之高當屬業內之最,卻鮮有重大安全事件發生,這足以證明騰訊的安全防護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騰訊雲安全可以提供包括DDoS防護、漏洞掃描、網站安全防護(WAF)、後門木馬檢測、DNS劫持檢測、暴力破解告警、異地登陸提醒等服務,並且定期檢測實時告警。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針對行業面臨DDoS威脅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騰訊雲安全團隊自研並推出了雲分布式DDoS防護方案“大禹”,可以為開發者提供百G的免費DDoS防護能力,領先業界。

除了不斷地從技術層面提升安全防護能力,騰訊雲還在推動企業內部信息安全管理規範化流程和操作。此次峰會的一個重磅環節,英國標準協會(BSI)為騰訊雲頒發了ISO 27001:2013認證證書,此舉宣告騰訊雲成為國內首家獲得ISO 27001:2013認證的雲計算服務企業,同時也意味著騰訊雲的信息安全管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體而言,騰訊的雲計算基礎服務均已獲得ISO 27001:2013認證,包括雲服務器、負載均衡、雲數據庫、對象存儲、雲安全、雲監控以及雲撥測等的信息安全管理,這確保了騰訊雲從底層應用開始,保障用戶的信息安全。國際權威的認證,為企業和選擇雲計算服務提供信心和放心的保障,更從第三方角度證明了騰訊雲的安全能力。

連接百萬傳統企業

每一次產業變革的浪潮都帶給世界全新的機遇與想象,雲計算在全球以令人矚目的速度迅猛發展,正在打破邊界,顛覆行業格局。借助雲計算輕裝上陣,諸如圍住神經貓、溫暖醫生、別踩白塊兒等互聯網創業黑馬不斷湧現,他們不但令眾多互聯網開發者刮目相看,也給傳統行業帶來強烈的沖擊。從此次騰訊雲峰會現場討論來看,來自航空、酒店、金融、地產、服裝等傳統行業的代表們表示要積極擁抱互聯網,與騰訊雲通力合作,建設安全高效的雲端環境。

“作為騰訊公司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騰訊雲承擔著通過雲計算方式將騰訊十多年積累的技術能力、運營經驗、基礎設施,流量資源等開放給全社會的重任。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傳統行業的‘互聯網焦慮’,如何幫助他們實現雲化轉型,是騰訊雲一直關註的問題,也是我們未來布局的重點方向之一”邱躍鵬如是說。

邱躍鵬表示,即將到來的傳統行業互聯網化大潮,將是一場規模空前的社會大遷徒。“雲端生態的搭建,僅憑騰訊一家公司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希望能夠和來自國內外,來自各行業的合作夥伴,一起擁抱這股浪潮。”

騰訊雲將通過打通QQ空間、應用寶、廣點通、開放平臺、騰訊遊戲、微信、財付通等優勢平臺資源,並聯合外部咨詢公司、SaaS服務商、SI(系統集成商)、ISV(獨立軟件開發商)、中小服務商、軟件外包和IT服務商等合作夥伴,致力於為互聯網開發者和企業級用戶提供一站式的雲服務。

據介紹,騰訊雲已經與德勤、IBM等多家在傳統行業有著深厚積澱和影響力的國內外大公司達成了合作意願。其中,騰訊雲與德勤正在聯手打造一個全新的、集運營雲端化、產業整合化、業務生態化於一體的服務平臺,將有望為IT、金融、物流、教育、健康、零售等多個行業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大大縮短並拉近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方與供應商的距離,改造現有的商業模式,打造一個全新的、跨行業的新型互聯網商業形態,並最終實現閉環。

從2011年騰訊提出開放戰略以來,互聯網快速從PC轉移到轉移端,與此同時,智能硬件的快速崛起,加速了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的開放也進入了3.0時代。業內評論認為,雲計算為互聯網連接一切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憑借全方位的雲計算能力,騰訊雲在騰訊大開放戰略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加強,未來,除了互聯網開發者,還將有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在騰訊雲的發展中獲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51

騰訊雲的下一步:聚焦“穩快省”服務,連接百萬傳統企業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31/147357.html

10月30日,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在博鰲舉辦,在騰訊雲主場的“大雲端·大生態”峰會上,來自前海微眾銀行、未來電視、IBM、德勤等行業大佬、齊集聚一堂,共同探討移動互聯網時代IT雲化轉型的話題。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社交網絡事業群總裁湯道生指出,中國雲計算市場在過去兩年多進入了爆發式的增長,與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密不可分。眾多的移動應用開發者為了用最短的時間爭奪市場,以最穩定的服務贏得並留住用戶,使用可靠的雲服務讓產品快速上線已經成為產品成功的要素之一。隨著傳統企業也紛紛移動互聯網化,企業IT對雲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與明顯。他進一步指出,騰訊雲將聚焦於打造“穩、快、省”的服務,助力互聯網開發者和企業取得成功。在峰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雲負責人邱躍鵬首次對外公布了騰訊雲面向傳統行業的發展規劃——連接百萬企業。即騰訊雲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幫助100萬家傳統企業完成雲化轉型。
 

\BN-FT131_indiba_M_20141126062521
馬雲本周三在新德里講話    圖源:路透社

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正力求將其服務擴大至海外,而印度成為其重點目標之一。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馬雲周三在新德里對商界人士表示:"我們將會對印度註入更多投資,與印度的企業家和科技公司合作。"但馬雲並未透露確切投資金額。

阿里巴巴集團掌控著中國80%的電子商務。在阿里巴巴集團首次公開募股(IPO)創紀錄募得250億美元的兩個月後,其創始人馬雲近日首次訪問印度。

馬雲表示,他在世界上另一個人口過10億的經濟體中看到了巨大的潛力。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馬雲的代表團成員包括99名商界人士,此行預計將與多名印度企業家會晤。馬雲此前曾在2009年訪問印度。

從今年5月起,Facebook創始人的馬克•紮克伯格,微軟CEO的塞特亞•納德拉等著名企業家陸續訪問印度。這一現象也表明了印度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目光。而就在本次馬雲展開旋風式48小時訪印行程前,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eff Bezos等商界大佬剛剛結束印度訪問。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目前正在全球市場上激烈競爭。

今年10月份,日本軟銀已對印度最大電商網站Snapdeal.com和ola Cabs進行了8億美元投資,一度有市場人士評論稱Snapdeal將成為印度版“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集團和Snapdeal都運營著在線市場業務,這種業務能將小企業與賣家直接聯系起來。對這兩家公司來說,軟銀都是其最大的投資者。

當地媒體報道稱,馬雲將與30歲的Snapdeal共同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Kunal Bahl會面。但Snapdeal拒絕證實此消息。有關馬雲將與這家印度企業聯手在當地打造更大商務平臺的傳言如今甚囂塵上。

亞馬遜也在今年早些時候表示,該公司將對旗下印度合資企業投資20億美元;大致在同一時間,印度本土的電子商務公司Flipkart Internet則籌集了10億美元資金。

在印度,電子商務行業還只是剛剛起步。據新德里咨詢公司Technopak Advisors統計的數據顯示,去年印度在線市場的銷售額僅為20億美元左右,而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則高達3000億美元,美國為2600億美元。另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僅有1.5%的印度人曾進行過在線購物活動。

但分析師指出,預計低價智能手機和較低的互聯網裝機費將推動印度的在線零售市場實現增長。

據谷歌和市場咨詢公司Forrester Consulting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預計到2016年印度的在線購物者總數將會達到1億人。報告還預計,屆時印度在線零售市場的總額將會達到150億美元。

馬雲則表示,印度擁有龐大且相對年輕化的人口,這將成為未來增長的動力。他說道:“我堅信互聯網是一種年輕的業務,是屬於年輕人的一項業務。”

馬雲還指出,在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電商網站上,印度商家已經成為第二大賣家。他表示,在中國有大約40萬名消費者正在從印度商家那里購買商品,如巧克力、調味料和茶等。“在未來三年時間里,阿里巴巴集團的主要策略之一是全球化,以確保全球範圍內有更多小企業都使用我們的服務。”馬雲說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30

萬達在香港高調上市之後 王健林的下一步 中國地產王 兆元帝國的兩大挑戰

2015-01-12  TWM

 

在中國富豪榜上經常名列前茅的萬達商業地產董事長王健林,陸續將旗下的事業掛牌,用意除了盡速轉型、避開房市降溫衝擊,顯然也有提前布局、為接班做準備的用意。

撰文‧周岐原

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萬達商業地產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以集資港幣二三八億元(約新台幣九四五億元),成為近三年港股最大的IPO(首次公開發行)。這檔新股的聲勢浩大,不僅因為它目前在中國一一一座城市,經營近二百個綜合商辦,穩坐世界第二、中國第一大商辦開發商,更因為這家企業,正是萬達商業地產董事長、中國超級富豪王健林的旗艦事業。

「王健林」和「大連萬達」,堪稱近年全中國最紅火的兩個名字。王健林第一次成為輿論焦點,源自他看衰中國電子商務的前景,王健林大膽預言,十年之後,電商不可能占中國零售市場的五成比重,於是他和觀點相反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約定打賭人民幣一億元,不過後來王健林卻說,這只是「玩笑話」。除此之外,王家的資產,被估計高達人民幣一四五○億元(約新台幣七二五○億元),屢屢成為名列前茅的中國富豪,也一再成為話題。

房市轉空 分拆企業上市其實,除了身價和發言,王健林的大連萬達,集團版圖也大得驚人。長期研究中國富豪的胡潤,這樣形容王健林:「如今王健林想做的,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意:最大的電影院線,最大的海洋公園……,所有涉及的領域,他都要做到世界第一,這是典型的美國夢。」公司數據顯示,大連萬達集團的年營收至少有人民幣一八六六億元、稅後淨利達一二五億元,是總資產三千八百億元的巨型事業體;細數集團旗下,還有連鎖百貨、文化旅遊和高級飯店事業,與商業地產是支撐集團的四根支柱。

然而王健林就算繼續和馬雲對賭,中國房市已不復風光的嚴酷現實,他也了然於心。就像這次上市集資的萬達商業地產,一三年營收較一二年還成長逾四成,稅後淨利卻小幅衰退,股價也表現平平,沒有特別亮眼。因此王健林積極布局海外房地產,並擴大投資文化旅遊業,近日甚至出資人民幣二十億元,購併第三方支付企業,正式進軍網路金融市場。

這種種努力,是為了讓萬達盡速轉型,盡可能避開中國房市寒冬的衝擊。王健林也公開強調:「二○二○年時,萬達集團年營收將上看人民幣六千億元、淨利上看六百億元,半數以上來自非房地產業務,正式轉型為文化旅遊企業!」以位在湖北武漢、開幕不到一個月的萬達電影樂園為例,就是萬達集團耗資人民幣七十億元、籌備五年的重點項目。在開幕式上,王健林對於事業多角化的用意直言不諱,他指出:「在商言商,發展文化產業,沒有任何情結,就是為了賺錢。」

挑戰一:積極轉型

進軍文化旅遊、電影市場

從去年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更可以看出萬達集團對中國的文化旅遊業市場,有多大的企圖心。自從一二年中,萬達集團以二十六億美元購併美國第二大電影院線商AMC,萬達集團就正式進軍國際娛樂業,也讓對中國市場興趣濃厚的美國電影業者,終於找到夠分量的在地夥伴。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解釋自己的電影大業時,王健林一句話,讓在場所有業者摩拳擦掌,都想盡快進軍中國市場。當時王健林強調:「你們如果不來中國發展,還能去哪裡?」於是隔年十月,萬達集團在山東青島舉辦國際電影節時,「好萊塢片商老闆們幾乎都來了,每人身邊還有一位大明星作陪!」一位主辦單位員工回憶,當晚包括妮可基嫚、凱薩琳麗塔瓊斯、約翰屈伏塔和李奧納多迪卡皮歐等大牌演員,先後走過紅地毯,隆重的場景宛如國際影展。這些明星腳下的中國土地,既不在北京、上海,此行也並非宣傳新片,全都是應邀參加萬達集團的活動、共同造勢。

在盛大風光的儀式烘托下,王健林宣布,萬達集團將在全中國興建十三座電影樂園,在青島的這一座「東方影都」,將投資人民幣五百億元,面積足足等於七百個足球場!

少年入伍 熬過雪地行軍事業大、野心大,家產更大的王健林,原本只是一位來自四川、家有四位弟弟的退伍軍人,身高不到一七○公分的他,究竟靠什麼打江山?王健林只說:「北大、清大,都不如膽子大!」未曾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他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罕見提及自己過去的從軍經驗,王健林認為,「多吃一口飯,多堅持一下」,就是驅動他打造商業帝國的動力。

王健林回憶,一九七○年加入人民解放軍時,他還只是一名十六歲的青少年。入伍不久,長官就下令展開野戰訓練,部隊成員要負重十多公斤,行軍一千公里。王健林說,當時全軍忍耐寒冷、在雪深及膝的荒原不斷挺進,平均每天步行三十公里以上;晚上睡覺,直接挖洞鑽進雪裡,就這樣度過整晚。

這種艱難的環境下,王健林坦言,「走到後來,只剩下信念在支撐。」完成訓練時,全單位一千多人裡,達成目標者不到一百人,還未成年的王健林竟也名列其中。王健林笑說,當時有一位老班長私下指點,要他用餐時多拿半碗飯,才能吃飽;多吃半碗飯,似乎也是王健林拿下榮譽的關鍵。

另一個讓王健林畢生難忘的事件,則是在他創業初期,原本與某銀行商定的人民幣二千萬元貸款,忽然被拒絕撥付。王健林清楚記得,為了拜託銀行守信,他一再前往銀行,五十多次下來,王健林被連番擋駕,最終沒能取得融資。這一成一敗的經驗,讓王健林暗自立誓,一定要把大連萬達塑造成世界級企業。「我們要成為沃爾瑪、IBM,或者Google那種,世界上每個人都知道的品牌。」王健林對CNN說。

挑戰二:接班問題

兒子愛炫富,負面新聞多儘管商業帝國已達顛峰,但萬達商業地產掛牌後,下一個挑戰,就是接班問題。王健林曾經感嘆,當年自己只生了一個孩子,實在太少;因此今年剛滿二十七歲的獨生子王思聰,自然成為王健林全力栽培接班的對象。

這位地產之王如何教育下一代?王健林的作法是,一次撥給兒子人民幣五億元巨款,讓王思聰成立私募基金,從頭學習投資與商業決策。王健林指出,他要讓王思聰自己經營事業五年,「上當受騙個二十次」,看看孩子能不能鍛鍊出經營管理的手腕,因此決不干涉兒子的投資計畫。

雖然王思聰知名度也很高,但迄今為止,他登上娛樂新聞的頻率,遠高過財經版面。例如王思聰曾以,「我交朋友不論有錢沒錢,反正他不會比我有錢」一語,成為中國網民的調侃對象;近日,王思聰又在集團位於海南三亞的酒店、大辦生日派對,現場美女如雲,他身為壽星,反倒發送iPhone及iPad給與會來賓,算是再次讓人見識中國富二代的特立獨行作風。

比起父親當年雪地行軍、拜託銀行主管的苦幹實幹態度,王思聰應該還不具備管理眾多事業的能耐;但王健林也已經明言,不一定會將集團掌舵者之位,交給獨子接班。

這個中國最具政商實力的巨型集團,將如何過渡權力,是王健林寫下驚嘆號後,無可迴避的問號。

萬達商業地產

成立:1988年

董事長:王健林

市值:新台幣1207億元主要業務:經營多功能商辦及萬達廣場四大支柱 撐起兆元帝國 ——大連萬達集團事業版圖大連萬達集團年營收人民幣1866億元、稅後淨利125億元,總資產3800億元(約新台幣1.9兆元,2013年資料),旗下有四大事業體。

萬達商業地產 經營近200個綜合商辦,總面積世界第二、中國第一。

飯店事業 旗下三個品牌,經營71家五星級飯店。

文化旅遊事業 經營1315個電影銀幕、88家KTV。

百貨事業 經營99家百貨公司。

註:文化旅遊事業旗下的萬達影業,已通過中國證監會審批,即將掛牌上市。 資料來源:大連萬達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19

中關村在線被CBSi中國賤賣了!PC已死,IT垂直網站的下一站為內容門戶+交易平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5/148903.html

i黑馬:IT網站經歷了IT垂直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幾度輪回中轉型難始終令其生死未蔔,下一站將路指何方?

http://mmbiz.qpic.cn/mmbiz/unsMtmapdG788WBdOicSgSenSibHG3JaquPnwYC6oc3paDe6PTOt4C5Oyr485GfM0ibRtgYso8ibr5iceIbeibs9uDNw/640?tp=webp
 

近日,繼中關村在線被CBSi中國剝離出體系、以不超過5億估值被出售的消息後,昨日,原CBSi中國總裁王路發內部郵件,正式宣布離職。作為擁有中關村在線、愛卡汽車網、網上車市、至頂網等一系列媒體品牌矩陣互動媒體公司,CBSi的此番大變動也正印證了一個被反複討論的事實:PC已死,IT垂直網站在移動和技術的沖擊下,正在陷入轉型困境。

逝去的榮光

在王路的離職信中,他感慨萬千:“18年的時光,IT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幾度輪回。我們作為最前沿的媒體,一路紀錄變化,見證時代。”這一路背後,正是IT垂直網站從繁盛到衰落的整個過程。

CBS Interactive簡稱CBSi,擁有中關村在線、PChome電腦之家、ZDNet至頂網、蜂鳥網、萬維家電網、BNET商業英才網等媒體品牌,是哥倫比亞廣播集團旗下的互動媒體公司。在過去的多年里,CBSi一直以媒體形態發展,並多次進行資本收購。

以中關村在線為例,成立於1999年的中關村在線,2004年以1億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CNET,2008年和母公司一起被CBS以18億美元並購,合並為互動媒體公司CBSi,成為世界第七大互聯網公司。

2004年,中關村在線營業額約為1000多萬,2010年,其營業額達到2.5億,5年翻了20倍,估值也翻了10倍。其業務涵蓋產品數據、專業資訊等,截至2013年6月,中關村在線日均訪問量已達到1.2億,總註冊用戶超過2900萬,日均在線用戶150萬,每日影響超過800萬的IT采購用戶,成為眾多IT產品采購者的首選網站。

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用戶閱讀及行為趨於碎片化和移動化,IT垂直網站逐漸走入困境:2011年IT世界網停運,業界開始唱衰IT網站;2012年走進中關村宣布關閉,關閉前已經長期陷入虧損。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10 月份手提電腦與消費類電器在IT 垂直網站廣告支出同比分別增長4%與15%,然而手機廠商支出則同比下跌49%,連續第四個月同比下跌。來自新媒體和移動端的沖擊,導致此類IT垂直網站收入急劇下滑。

用戶下降、廣告收入下滑、市場規模趨於萎縮、電商網站帶來的沖擊……搶占先機的IT垂直網站,已經逐漸失掉了昔日的榮光。
 

http://mmbiz.qpic.cn/mmbiz/unsMtmapdG788WBdOicSgSenSibHG3JaqurLKtL1mhTbibGkic2nHiacKWugxoWQH8WkYiaUN69eScV3wKcHNtTV1jEA/640?tp=webp


轉型?生死未蔔

據之前媒體報道,中關村在線未來最明顯改變是從提供資訊到社區互動,再到未來的數碼產品交易,電商將是中關村在線未來的重要方向。

未來中關村在線會在垂直IT領域向SNS、圈子運營方向發展,接入導購,此外,在產品層面會放寬,有可能會涉足智能硬件、3D打印等更具技術含量的領域。

但從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和入口之爭,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場景爭奪,IT垂直網站的轉型路面臨著技術和市場的更多挑戰。

從2014年開始,中關村在線就已經開始嘗試轉型電商,但並沒有成功,這對於它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資訊門戶到垂直電商,除了網站搭建外,還要有整套複雜的供應鏈管理系統,這並不是它們擅長的事情;除此之外,管理層對市場和前景的判斷,也成為它們的挑戰因素之一。

在中關村被出售之前,同為CBSi旗下的PChome已被出售,據稱其上海部門被整個砍掉,所有的領導層砍掉,領導層換新人,準備轉型科技博客。那麽,中關村在線未來將何去何從?目前看來,仍然生死未蔔。


http://b.hiphotos.bdimg.com/album/w%3D2048/sign=8d89118fd788d43ff0a996f24926d31b/4afbfbedab64034f097a74fcaec379310b551d90.jpg


下一步,內容門戶+交易平臺?

有人稱中關村在線目前已在中關村鼎好大廈租下7000平米的辦公場所,中關村在線員工近日將從銀網中心搬至此地。獨立後,中關村在線將有外資的介入,未來不排除上市的可能性。

據鳳凰科技消息,多位 CBSi 總監級別的員工透露,京東或將入股中關村在線,占股約 35% 到 42%,此外,中關村在線或還將引入國資委資本。但CBSi高級副總裁劉小東對此傳聞予以了否認。

事實上,並非只有中關村在線一家面臨這樣的情況,整個IT垂直網站都在移動互聯網和電商的沖擊下陷入困境。與中關村在線業務模式類似的太平洋網絡,2007年在香港上市,據太平洋網絡201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2014年上半年營收僅4.03億元,太平洋汽車網收入增加29.5%,為2.27億元;太平洋電腦網的收入減少9.4%,至1億元。

想要尋求改變的並不止它們。前幾日剛傳出關於平安好車收購CBSi旗下的愛卡汽車的消息;更早之前,騰訊、京東宣布15.5億入股易車。由此,內容門戶+交易平臺的組合或許成為IT垂直網站的下一個出路——這也讓近日京東收購中關村在線的傳聞多了幾分真實性。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06

商業生態戰 | 樂視:生態不僅屬於BAT,重度垂直的下一步必是生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2/148963.html

來源:《創業家》一月刊
口述:樂視智能終端事業群CMO彭鋼

整理:記者 余一

 

 

以用戶群需求為核心
 

我認為,重度垂直就是生態模式之一。重度垂直讓企業從產業鏈或價值鏈的上遊一直打通到下遊,讓消費者可以在一個平臺上獲得一系列完整的服務,而生態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的閉環。
 

按照重度垂直的邏輯來說,每一個移動互聯網服務,實際上都在構造一個獨立生態,都處在形成一個相對閉環生態的過程中。可以預見的是,生態已不僅僅屬於BAT這樣大公司,在移動互聯網如此迅速發展的當下,重度垂直往前一步走向生態是必然趨勢。


現在很多移動應用,做硬件的也好,做上門的服務也好,都已經開始這麽做了,終極目標都定在要把自己做成更強大更完整的服務體系上。其實這對消費者而言是一件好事,只有垂直整合才能提供最極致的用戶體驗。


但生態和閉環並不等於壟斷。壟斷是完全的閉環,是用犧牲用戶利益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利益。而生態是通過最大化用戶利益,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受益的首先是用戶,再是企業。這才是可持續的生態模式。
 

其實,生態布局已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趨勢,單打獨鬥已經行不通了,互聯網行業將迎來生態時代。未來的競爭將不僅僅是某個產品或者某個點的競爭,更是企業在生態鏈各環節整合協同能力的競爭。
 

雖然現在計劃做生態的企業很多,但我並不認為所有的生態最後都能留住用戶。真正能滿足用戶服務需求的企業生態才有可能活下來。
 

在未來的生態時代,並非僅有大生態存活。在用戶需要的每一服務里,都可以成就很多獨特的價值生態鏈。而用戶構成的不同,會形成用戶消費的差異化,或將塑造不同的消費生態。


舉個例子,中國的屌絲階層和富有階層是很難用同一種消費形態的,也很少會在同一個地方購物,他們必然有差異化的消費需求。在過去,這種差異化帶來了超市、商場和奢侈品商店等不同形態的商業模式,而在互聯網時代,差異化仍將延續,並將催生出不同的生態。


此外由於體量和業務的不同,電商、搜索、社交、視頻以及軟硬結合的智能硬件領域等,每一差異化領域都將形成特色鮮明的生態體系。所以,不同的廠家、品牌和不同的商業模式應該以自己的用戶群需求為核心去打造生態。


樂視生態戰法

在打造生態系統上,樂視一直目標明確,就是按照全產業鏈重度垂直的邏輯,打造一個完整的娛樂生態鏈。


從平臺開始,到內容網站、影視公司、電視劇公司,再到終端的硬件盒子、電視和下遊的O2O等,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形成一個重度垂直的閉環,滿足用戶對各類娛樂內容的消費需求。樂視TV智能終端、樂視影業、樂視網的迅猛發展,證明了這種生態模式的生命力。


樂視目前在做的就是,尋找可以複制這種生態體系的領域。在我看來,這個領域應該具備三個條件:一、可以打造內容平臺;二、存在內容分發;三、可以軟硬件結合,並可通過硬件打通全產業鏈。


所以我們的思路是,堅持生態戰略,沿著樂視的內容頻道去做延伸。最新推出的樂小寶是親子頻道的延伸,未來體育頻道、健康頻道、娛樂頻道也會有相應延伸。每個頻道都將有基於本頻道的內容,包含內容平臺、分發平臺、內容應用到智能終端在內的服務生態鏈,從而形成有趣生活的大生態。


2015年,樂視主要方向將集中在體育、健康和娛樂上,如果真的要出超級手機的話,會在體驗價值服務變化上下功夫。


之所以選擇這些領域,是我們對智能硬件發展趨勢有一個判斷。我們認為,2015年和2016年是智能硬件發展的關鍵年,迫切需要有一兩款普及型產品的出現,它們將被大多數用戶接受,並將真正對用戶生活產生改變。這種普及型產品最有可能出現在親子、健康、運動、娛樂等領域。我希望樂視能在這四個領域中開發出突破性產品。


樂視初步計劃在2015年3月、6月、9月,陸續分批推出一些新產品。體育方面將推出智能自行車,但方向不是運動產品的再延伸,比如裝個測量血壓和心跳的傳感器等,因為我們認為,後者僅為基礎功能。樂視智能自行車將接入娛樂屬性,以遊戲的形式,通過點卡收取服務費。


在健康領域,樂視不會推出手表、手環或空氣凈化器。因為,前兩種產品,樂視無存量市場,需要從頭培育和啟發用戶,後一種產品很難和現有服務掛鉤。換句話說,三種產品都與樂視的DNA和產業化特色不大契合。我們更傾向於對一些日常小家電產品進行改造。


在娛樂方面,樂視有可能做一些小眾型產品,例如投影儀這種可以替代電視機,又比電視機輕便的產品。
 

這些都是樂視正在嘗試的新做法。我們希望借此將樂視的娛樂基因轉化成有趣生活基因,因為娛樂品牌,最終傳遞的就是有趣的概念,而這些新的嘗試可能將通通歸到LeMe品牌下面。


和電視不同的是,這些新領域、新產品,樂視更傾向於和現有行業夥伴一起做、合作推出。在樂視成熟的內部生態、對用戶價值服務創新的精準把握以及成熟的硬件生態鏈基礎上,我們正在與合作夥伴達成跨界合作,以形成生態體系。


至於目前已經做得比較成功的智能電視,樂視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不僅是硬件,而將更多關註內容服務,通過生態鏈的搭建、完善,保證內容的專業性、獨特性,讓電視機服務化、個性化。例如,通過智能電視將家中的智能產品和服務串聯起來,開發一些基礎提醒、互動、個性化推薦等功能。


未來的趨勢是,信息的交互、遊戲、娛樂、社交等目前所有在家里用屏幕解決的事情,都可以通過電視這個大屏解決,甚至電視將成為家中所有智能設備的“大腦中樞”。一旦上遊的技術創新解決了交互問題,例如輕松打字等,未來極有可能三屏合一,iPad、電腦將被電視的大屏取代,圍繞電視的生態將進一步擴展。


解讀智能硬件生態


在聊生態時,人們常常會立刻想到互聯品網的生態構建,對於智能硬件的生態系統如何搭建往往比較迷茫。其實在我看來,智能硬件不是一個行業,它不像汽車、家電這種品類,而應將其歸為一個時代,一個互聯網化的工業制造時代。


在傳統工業時代,硬件的革新,都是基於上遊原材料、技術或功能的創新,沒有上遊的創新,下遊的任何創新都只能是波瀾而已,最多是零售業的變化,並非硬件本身的變化。例如,以前自行車只有鋁制車身,後來上遊發現了碳素纖維這種新材料,基於這種新材料,自行車行業產生了一系列創新,這就是典型的傳統工業時代的硬件革新模式。


互聯網化的工業制造時代,也就是智能硬件時代,遊戲規則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時代的創新已經很少由上遊來決定,而是由你面對的用戶和他需要的服務決定,是由用戶價值驅動的創新。


安卓和蘋果讓手機從工具變成了移動互聯網平臺,這更多地是一種服務上的變化。樂視的電視機也一樣,產品本身沒有革命性的變化,只是根據用戶需求,接入了互聯網的內容,將它變成了一個服務平臺。


現在智能硬件的一個誤區就是,把智能硬件當成一個產業或者是一個品類,這樣一來,企業的目光就會局限在對現有產品在上遊端做一些改變上,而非針對下遊端。


其實,很多產業在上遊端已經走到頭了,加個芯片沒有意義。智能硬件不是這麽劃分的,加了芯片、加了網絡模式就是智能硬件,沒有加的就是傳統硬件。如果這樣,智能硬件未來之路會越走越窄,更談不上構建生態系統了。


在我看來,智能家電也許連形態都不用改,而只是接入了一個新的服務,搭建了一種生態系統。比如冰箱。我認為,冰箱的未來可能不是單單一種產品形態,而是智能冰箱加服務的生態模式,例如配套超市送菜上門服務等。冰箱對接一個APP,能夠掃描冰箱里有什麽東西,把這些情況發到你的APP上,也發給超市的服務後臺。超市根據這個,每個禮拜給你送東西,你無非確認一下菜單,或者加一點補充。這就是智能冰箱。沒有必要刻意追求硬件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給予用戶新的服務價值,搭建起和硬件相關聯的服務生態鏈。


智能手機的出現讓用戶擁有了一個很方便的移動互動平臺,這個服務平臺可以和硬件產品互動起來,解決了信息流的問題,能把需求定義得更清楚具體,用戶的很多行為因此可被解構和重組。


硬件創新是有極限的,發展到了一定時期會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在平穩階段,你不可能期待硬件一直都有新的技術或者材料出來,也不能基於這個去構建生態。智能硬件時代,就是這樣一個平穩過渡期,應該基於用戶需求去匹配硬件的極限。智能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打造服務生態鏈,而不是為智能而智能。


(全文發表於《創業家》雜誌2015年1月號,如需轉載,請聯系本刊,並標明出處。)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44

Uber的下一個目標:無人駕駛?transportation cloud!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19/149201.html

i 黑馬:大年初一,大家都會出門拜年,這時要是有自動駕駛就好了,完全不用擔心走錯路!身在美國Juniper的資深軟件工程師陳天認為,這種想法終將會實現,但前提是提供一個“transportation cloud”,即有一天,Uber擁有一顆強勁的大腦,它能根據需要,從千百萬輛汽車中選擇最合適的車來調度,而這又將釋放出哪些機會?

\文/陳天 Juniper 資深軟件工程師
編輯/崔婧 

 

1自動駕駛最終會取代人類駕駛

 

之前,我在mountain view(加利福尼亞州)開車的時候經常能看到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前蓋裝著方向感應器和雷達,頂棚載有快速旋轉的激光發射器,通過各種傳感器來360度感知周圍的環境,並且在瞬間作出最佳的反應。

 

\在主要的科技公司和大學的大力研發和試驗下,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主流的認知是:自動駕駛最終會取代人類駕駛,這個過程已不可逆,只是個時間問題。

 

原因是不言自明的:軟件有人類無法比擬的準確和高效——人類會打盹,走神,反應遲鈍,判斷錯誤,高估自己或者低估自己,設計良好的軟件則不會;人類需要良好地休息,而軟件能夠7x24小時始終如一地運轉。

 

拿我自己來說,GPS的指令清晰明確,我卻還能因為判斷失誤走錯路口;如果讓我一個人從舊金山開到洛杉磯,我必須中途休息至少兩三次,甚至小憩一下,才能完成整個又長又悶的旅程。考慮到每年僅美國就有三萬多人死於交通事故,而這些大部分都是人類的弱點(疲勞駕駛和超速行駛)導致的,自動駕駛汽車根本不必做到完美,只需比人類表現得好一點點就足夠了。

\ 

2世界將會變得怎樣?

 

假設10年後自動駕駛完全取代人類駕駛,世界將會變得怎樣?

最直接的表現是所有和運輸有關的崗位將會被自動駕駛軟件取代。按照美國勞工部的數字,2012年直接和運輸業有關的崗位是440萬,這些人絕大部分也許會失去工作。

 

由於人工成本的降低,24x7地運作效率,以及事故率的大大降低,物流的成本被壓縮到一個很低的水平。商品的價格和運輸相關的服務(比如說出租車和客運大巴)的價格會降低不少。

 

旅遊行業和租車行業會受益。團體旅遊的司機的成本被節省下來,當然,更多的遊客會選擇自駕的旅遊方式。以前在異國他鄉因為人生地不熟的緣故不敢自駕的遊客,再也不必擔心駕駛的問題,租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美美地欣賞沿途的風景就好。

 

3Uber 的下一個目標:transportation cloud

 

說起出租車,正好說說當下風頭正勁的Uber。連Uber的CEO都坦誠“Uberwill eventually replace its drivers with self-driving cars”。但我認為這只是Uber的第二步。這一步完成之後,下一步的目標也許就是構建一個transportation cloud。

 

為了說明這個臆想中的transportation cloud,我們拿amazon的computationcloud-AWS來類比。在AWS以前,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有自己私有的數據中心,如同一個個孤島,需要建設得盡可能完備,擁有最大的capacity來適應突發的流量,即使突發狀況在一年中只占極少的情況。

 

換句話說,私有的數據中心在平日里浪費了巨大的計算資源。Amazon通過AWS構建了一個幾乎沒有上限的computation cloud,使得任何公司可以使用AWS構建任意規模的數據中心,而且,按需付費,不是每月,不是每天,而是每小時(甚至每分鐘)。

 

我們每個家庭擁有的私家車相當於互聯網公司的私有數據中心。盡管我上下班通勤的時間只占一天的1/24都不到,可我卻不得不擁有整輛車。而且,不是一輛,是兩輛或者更多,一輛轎車上下班使用,一輛SUV(5座或者7座)為了應付節假日帶孩子出行之用。兩輛車都得付保險,還得找人更換機油,更換零件,壞了需要維修,甚至購買新車。這和自己構建一個數據中心何其相似!

 

我的需求是擁有一到兩輛車麽?不是。我只是需要一個能夠載著我自己或者我的家人,從A點到達B點的解決方案。在目前的環境下,自己擁有一到兩輛車是TCO(TotalCost of Ownership,總體擁有成本)最省的方案。

如果Uber提供一個以自動駕駛為基礎的transportation cloud呢?即,Uber能提供無窮多的汽車,或者說,它運作起來類似無窮多的汽車,讓我想使用的時候能夠隨時使用。

 

我當然不再需要自己的車。早上起來要出門的時候,我只需要在手機上預約一輛compact sedan(類似AWS的t2.micro),把我送去公司,5~10分鐘後,我要的車就到達我家門口,載著我自動選擇當下最優的路線行駛。在cragslist上買了幾件二手家具,一輛compact sedan把我和太太接到賣家家中,滿意後我們把家具搬出門,門口Ford truck已經嚴陣以待。

 

毋須描述更多的場景。一個transportation cloud最美妙的地方是你毋須按月付費或者按天付費,你只需要按次以及按實際使用時長付費。保時捷911很貴,但3天的日子里如果我總共用了2小時48分鐘,我只需付$52.5+油費(假設保時捷911一天$150,一天按8小時算,不考慮閑時忙時黃金時間)。我每天上下班通勤時間是40分鐘。一年下來也就是174小時(假設一周工作5天),520次(52x5x2)。一輛compact如果一個小時$6,每次使用費1$,一年的TCO是$1764+油費。這比自己養任何一輛車都要劃算。

 

構建這樣一個transportation cloud需要一顆強勁的大腦。它能從各種即時的預定中,從千百萬輛車中選擇最合適的車來調度。而這,正是Uber在目前這個階段不斷學習和進化的能力。

 

Uber有可能比Amazon更進一步的是,構建這樣一個transportation cloud,起初它自己不需要購買任何車輛。它只需要構建這樣一種經濟模型,自然有希望把自己的車租出去的用戶來提供車輛。隨著把自己的車租出去的用戶越來越多(這是必然的,買入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加入Uber,就相當於有了一臺印鈔機),供需失衡,擁有車的TCO太大以至於不值得拿其來賺錢,Uber會最終構建完全屬於自己的cloud。

 

這個時候,也許汽車產業已經萎縮得差不多,因為全球需要的汽車數量因為Uber的超強的規劃能力,而大大降低。最終,就像google和facebook繞過專業的服務器廠商,自己構建服務器一樣,Uber也開始部分生產自己所需的汽車(至少對於t2.micro而言)。

 

這麽一瞎琢磨,Uber 40B的估值還真不算高。一個有潛力整合所有汽車並且從每次使用中都能獲得實實在在收益的公司,一旦想象力成為現實,怎麽也會比一個整合了大部分人,但只能通過廣告來獲得收入的公司的市值(214B)高吧?何況,車里的乘客們,這些被從司機的位置解放出來的人,在漫長的旅途中,總得幹點什麽,這又是一個很大的金礦。

 

本文作者陳天,從事軟件開發10余年,涉獵防火墻,網絡安全,嵌入式系統,互聯網產品開發,於20112013年創立途客圈,獲得創新工場與金沙江的聯合投資。目前在Juniper(瞻博網絡)任資深軟件工程師。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和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korchagin。


中國版QE的猜想:周小川的下一步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63

中國版QE的猜想:周小川的下一步棋?
作者:江金澤


中國央行上周六(2月28日)再降息,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和存款利率分別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和2.5%,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對此,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Louis Kuijs稱,下一步,“QE是一可能的替代選擇”,中國央行“已經采取了一些類似於小型QE的措施。”

中國央行去年使用了諸多直接借貸手段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如通過抵押補充貸款(PSL)向國開行提供一萬億資金,國開行以貸款收益作為抵押,使用這筆資金支援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又如央行通過常設借貸便利(SLF)向諸多金融機構提供總量達數千億元的1~3個月貸款,金融機構以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優質的信貸類資產作為抵押,央行藉此可以引導短期利率的走勢。

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認為,與國外的QE不同的是,中國央行比起資產負債表體量更註重資產負債表的構成。

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風險不斷增加,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面臨著加大刺激力度的壓力。但中國地方政府在過去大興土木時又積累了巨量的債務,在中國不斷開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加速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如何有效刺激經濟成為了難題。

2013年底時中國審計署審計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9萬億元,而根據瑞穗證券的最新的數據,這個數字可能達到4萬億美元(24.5萬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已經超越德國經濟總量。此外,由於中國大量行業產能過剩,以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的邊際效用也在遞減。

所以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高負債率國家,其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就指出,貨幣政策最適合解決高負債國家的問題。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曾表示,通過增加中國國內資金流動性,中國央行就可以在不增加國家債務的前提下穩定中國的物價環境。

隨著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雙雙五年來最低位,中國融資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嚴峻。由下圖可以看見,盡管去年四季度進行了降息,但真實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率)至今還一度上升了80個基點。“這意味著貨幣環境收緊,與疲軟的實際活動形成強烈發差,”汪濤稱。


由下圖還可以看到,自降息前到降息後七年以下的中短期國債收益率反而出現了大幅上漲(此外值得註意的是,中國的銀行間國債收益率曲線非常畸形,中短期收益率常常出現倒掛的情形):


而且,銀行間拆借利率在去年底降息前後也出現了類似的反應:


所以,可以看出在降息的邊際效果越來越弱,負面影響卻越來越大的時候,QE成為另外一種可替代的選擇。

不過,不同於日本的降息空間早已經為0,所以只能祭出QE政策,而中國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同樣擁有較低的通脹環境,給央行留出了動作空間。

中國的銀行的大部分利潤來自存貸利差,盡管前兩次降息的存貸款利率是雙雙下調的,但考慮到存款利率有1.3倍的上浮空間,而銀行往往是將此利率一浮到頂,這無疑更加擠壓銀行的利潤空間,且在經濟形勢不佳、企業風險加大的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意願降低,央媽的好意無法直接傳導至市場,反而造成市場上資金情況更加緊張。

但QE卻相對可以更有效的降低市場利率。比如美國版QE,主要通過購買中長期國債和高評級信用債,壓低中長期利率水平,來刺激投資、消費帶動就業增長和經濟複蘇。中國版QE也可以有相同功能,相比降息降準可以釋放更大量基礎貨幣,通過壓低中期利率這一中間目標,最終傳導至終端實體經濟領域。

此外,由於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已經很大,通過購買地方政府或其融資平臺的債務,將潛在的風險轉移並稀釋至央行看起來動機合理。

當然,就中國的情況來說,照搬西方的QE存在難度:

首先中國的無風險資產很少,國債和部分政府債務作為重要的無風險資產銀行可能未必願意賣給央行,強行收購反而造成銀行成本升高;

其次,中國債券市場缺乏體量和深度,央行也難以獲得足夠的多的國債供給。

所以,目前來看通過SLF和PSL等定向“QE”對降低市場利率的作用可能更大。


來源:華爾街見聞、全球央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41

中國版QE的猜想:周小川的下一步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63

中國版QE的猜想:周小川的下一步棋?
作者:江金澤


中國央行上周六(2月28日)再降息,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和存款利率分別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和2.5%,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對此,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Louis Kuijs稱,下一步,“QE是一可能的替代選擇”,中國央行“已經采取了一些類似於小型QE的措施。”

中國央行去年使用了諸多直接借貸手段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如通過抵押補充貸款(PSL)向國開行提供一萬億資金,國開行以貸款收益作為抵押,使用這筆資金支援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又如央行通過常設借貸便利(SLF)向諸多金融機構提供總量達數千億元的1~3個月貸款,金融機構以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優質的信貸類資產作為抵押,央行藉此可以引導短期利率的走勢。

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認為,與國外的QE不同的是,中國央行比起資產負債表體量更註重資產負債表的構成。

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風險不斷增加,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面臨著加大刺激力度的壓力。但中國地方政府在過去大興土木時又積累了巨量的債務,在中國不斷開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加速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如何有效刺激經濟成為了難題。

2013年底時中國審計署審計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9萬億元,而根據瑞穗證券的最新的數據,這個數字可能達到4萬億美元(24.5萬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已經超越德國經濟總量。此外,由於中國大量行業產能過剩,以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的邊際效用也在遞減。

所以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高負債率國家,其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就指出,貨幣政策最適合解決高負債國家的問題。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曾表示,通過增加中國國內資金流動性,中國央行就可以在不增加國家債務的前提下穩定中國的物價環境。

隨著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雙雙五年來最低位,中國融資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嚴峻。由下圖可以看見,盡管去年四季度進行了降息,但真實利率(名義利率-通脹率)至今還一度上升了80個基點。“這意味著貨幣環境收緊,與疲軟的實際活動形成強烈發差,”汪濤稱。


由下圖還可以看到,自降息前到降息後七年以下的中短期國債收益率反而出現了大幅上漲(此外值得註意的是,中國的銀行間國債收益率曲線非常畸形,中短期收益率常常出現倒掛的情形):


而且,銀行間拆借利率在去年底降息前後也出現了類似的反應:


所以,可以看出在降息的邊際效果越來越弱,負面影響卻越來越大的時候,QE成為另外一種可替代的選擇。

不過,不同於日本的降息空間早已經為0,所以只能祭出QE政策,而中國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同樣擁有較低的通脹環境,給央行留出了動作空間。

中國的銀行的大部分利潤來自存貸利差,盡管前兩次降息的存貸款利率是雙雙下調的,但考慮到存款利率有1.3倍的上浮空間,而銀行往往是將此利率一浮到頂,這無疑更加擠壓銀行的利潤空間,且在經濟形勢不佳、企業風險加大的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意願降低,央媽的好意無法直接傳導至市場,反而造成市場上資金情況更加緊張。

但QE卻相對可以更有效的降低市場利率。比如美國版QE,主要通過購買中長期國債和高評級信用債,壓低中長期利率水平,來刺激投資、消費帶動就業增長和經濟複蘇。中國版QE也可以有相同功能,相比降息降準可以釋放更大量基礎貨幣,通過壓低中期利率這一中間目標,最終傳導至終端實體經濟領域。

此外,由於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已經很大,通過購買地方政府或其融資平臺的債務,將潛在的風險轉移並稀釋至央行看起來動機合理。

當然,就中國的情況來說,照搬西方的QE存在難度:

首先中國的無風險資產很少,國債和部分政府債務作為重要的無風險資產銀行可能未必願意賣給央行,強行收購反而造成銀行成本升高;

其次,中國債券市場缺乏體量和深度,央行也難以獲得足夠的多的國債供給。

所以,目前來看通過SLF和PSL等定向“QE”對降低市場利率的作用可能更大。


來源:華爾街見聞、全球央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