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退耕還林第一縣吳起:鳥飛回來了 村民收入也增加了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 是秦人的自畫像,也是秦地風情最直觀的寫照。十月中旬,第一財經記者跟隨由中宣部組織的全國重點媒體“重走長征路”記者團一行來到了陜西省吳起縣,探訪黃土地上、山溝溝里的革命老區。

十月份的吳起更深露重,清晨常有薄霧泛起,不禁讓人覺得寒意襲襲。車輛穿行大山之中,眼前看到的卻並非滿目荒涼、塵土飛揚,而是天高地闊、層林盡染,與印象中的陜北大不相同。

兄弟開荒到兄弟造林

吳起縣位於延安市西北部,全縣八川兩澗兩大山區,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承擔著糧食供給的任務,當時的陜北形成了開荒種糧的熱潮。1943年,由王大化、李波在延安時期創作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就反映了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建國後。

在野蠻開荒的年代,陜北普遍的情況是“小山耕到頂,大山耕到腰”,漫山遍野的山羊,嘴是一把剪,蹄是四把鏟。粗放的農業和牧業使許多地方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這不僅造成土地畝產極低,還造成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災、沙災、旱災頻發,人民群眾的生活異常困苦。可以說,陜北地區山是荒的、家是窮的、窯是爛的、食是粗的。

吳起同一地塊退耕還林前後比較,兩張圖分別拍攝於2001年和2009年。(吳宗凱拍攝)

1997年底,吳起全縣人口11.8萬,農作物種植面積185萬畝,牲畜飼養量49.8萬頭,其中散養達23萬頭,人墾畜踏,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不堪重負,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7.4%,是黃河中上遊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

1997年8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作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指示。1998年,吳起率先在全國實施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1999年8月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延安市寶塔區燕溝流域的聚財山上視察,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方針,要求延安人民變兄弟開荒為兄弟植樹,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美好家園。

至今,吳起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國家計劃確認面積190.66萬畝,是全國150多個退耕還林縣(市、區)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積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得縣份,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

百鳥歸來

退耕還林後,吳起的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現在的72.9%,土壤年侵蝕模數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萬噸下降到0.54萬噸,年降雨量由1997年的478.3毫米增至582毫米,五級以上大風由1997年以前的年均19次降為5次。山川大地基色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

吳起縣林業局局長吳宗凱走遍了全國25個退耕還林的省份,對吳起退耕還林取得的成果感到非常興奮,“吳起從1997年開始退耕還林,已退155萬畝耕地,保留了30萬畝耕地。我們在這片黃土地上生活了幾十年的人看到了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近20年的造林,吳起人民也已經從意識上珍惜樹木,過去掏蒿子做飯,砍樹燒柴取暖的現象在吳起已經消失了。目前,吳起還有60萬畝退耕還林還沒有得到國家認可,退耕還林的農民也還沒有拿到補助,但吳起人民退耕還林的決心依然沒有減弱。吳宗凱告訴記者,“今年吳起又采取‘近自然模式’造林5000畝。”

吳起生態環境的改善體現在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和動物及鳥類的增多上。

吳宗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吳起位於黃土丘陵區,降水量少,因為造林的緣故,土壤含水量高了,在秋季晝夜溫差大的情況下,就容易產生霧。此外,吳起野生動物及鳥類數目迅速增加。“多年不見的狐貍、蛇、袍子、野豬都重新出現在吳起,現在吳起有160多種鳥。”

作為資深攝影愛好者,吳宗凱告訴記者,“2015年,我第一次在吳起發現了一對鴛鴦,2016年,我在吳起已經發現了6對。鴛鴦對水質的要求特別高,鴛鴦不會出現在大湖里,只會出現在水質極好的小溪里。吳起出現了鴛鴦說明我們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在吳起發現的鴛鴦(吳宗凱拍攝)

除了鴛鴦外,藍翡翠和白額燕尾這兩種過去只能在陜西南部見到的鳥,現在不僅飛到了吳起,它們還在這里過冬,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縱紋腹小鸮和環頸雉的種群數量也成倍增加。

藍翡翠(吳宗凱拍攝)

白額燕尾(吳宗凱拍攝)

縱紋腹小鸮(吳宗凱拍攝)

環頸雉(吳宗凱拍攝)

林業經濟發力

退耕還林除了改善了吳起的生態狀況,明顯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程度外,還優化了農業生產結構。許多山區、沙區改變了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和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逐步走上了“糧下川、林上山、羊進圈”的良性發展道路,但農民從脫貧到致富不是一蹴而就的。

吳宗凱說:“從收入上來講,陜北的農民造了這麽大的林,老百姓在地里獲取的補助如果在2016年的時候突然停止,而沒有新的產業培育上去,老百姓的收入還是要受到影響的。尤其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農民要達到小康富裕是很困難的。要為農民培育新產業,從過去的廣種薄收到走集約經濟的新路子,要從觀念上引導教育農民,搞高效農業、集約農業、特色農業。”

對於吳起目前林業產業的發展,記者了解到,吳起縣退耕還林後主要種植的有刺槐、楊樹、山桃、山杏、沙棘、榆樹、椿樹、檸條。其中山杏、山桃、扁桃、山地蘋果等經濟林果已經為吳起農民帶來了收益。據粗略統計,吳起2015年全縣10.6萬農業人口幹果收入平均每人每年500~600元,農村居住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收入1000元以上。在退耕還林前,這項指標大約只有幾十元。而今年更是山杏、山桃大豐收年,據吳宗凱介紹,大量農戶收入會在萬元以上。在未來幾年,隨著果樹幼苗的生長、結果,經濟林的效益會日益凸顯。

吳起還著力打造苗木綜合集散地,主推小葉楊苗木培育,目前育苗面積達1萬畝,預計年產值可達4000多萬元。在農業發展方面,吳起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優良品種、統一作物布局、統一田間管理、統一訂單收購,實行品牌戰略,采用電商等新興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增加值,增加農業和農民收入。

此外,吳起在未來幾年將著力發展旅遊業,形成歷史、紅色、綠色、民俗的四大旅遊格局。生態旅遊也將成為吳起農民創收的新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