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健/圖)
目前在中國本土已經出現了一些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因此毫無疑問,自屠呦呦獲獎之後,會有更多的中國人拿到自然科學類的諾貝爾獎,問題只是在於“誰”“什麽時候”,以及“是否能夠常態化”。——南瓜回答
2016年有一名華人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他是張首晟,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早幾年,人們就看好他在拓撲絕緣體方面的貢獻,認為他很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幾位在相同方向上做出開創性工作的科學家;在以往獲得的其他物理獎項中,他們也有人與張首晟共同獲獎,但此次張首晟沒有進入諾獎的獲獎名單。
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張首晟在未來仍然有機會獲獎,因為拓撲絕緣體的故事並沒有完結。他們同時認為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也足以獲得諾獎,因為他用實驗證實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正是物理學家們尋找了一百多年的物理效應。
2013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時,楊振寧立即說這是“從中國的實驗室里頭第一次做出來了,發表出來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的論文”。早在2001年,楊振寧曾預言中國科學家會在20年內獲得諾獎,到2010年的時候,他更新了說法,說10年內就會出現。
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中,中國的高能物理研究是非常被看好的一個領域。這個領域的特點是,要做出新的發現,幾乎總是依賴於實驗設備的創新。各國建造的越來越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即是例證。
位於廣東省的大亞灣核電站,為中國的高能物理學家帶來了機會,他們2012年在這里發現了新的中微子震蕩模式。中微子是一種十分神秘的粒子,關於它的研究已經多次獲得了諾貝爾獎,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在大亞灣,是否會有更多中微子的秘密被揭示?研究人員認為,在未來的一二十年里,這完全是可以預期的事情。
不久之前,還有一名中國的科學家被列入了諾獎的熱門人選。他是分子生物學的臨床應用專家盧煜明。盧教授在香港出生長大,曾到英國留學,在香港回歸時返回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今。他的標誌性論文發表於1997年,為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測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從Google Scholar的數據來看,他當年的那篇論文到今天已經被同行引用了超過2200次。被認為有諾貝爾獎風向標地位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在2016年將盧煜明列入榜單,把他放在了化學領域。
諾貝爾獎在評選時看重的是一項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講,盧煜明發現在母體血液中存在胎兒的遊離DNA,這確實為產前檢查打開了一扇門,並且在今天已經在全球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另一方面,如果說盧教授的研究足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話,那麽我們不能排除中國生物學家的其他一些工作的獲獎可能。像湯森路透那樣把“高被引”作為一個指標來看,比盧煜明的引用數多兩倍以上的研究也是存在的。當然,對科研的價值來講,引用數不是唯一的評價指標。
國內一些現在看起來足夠“標新立異”的研究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檢驗。比如,在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邀請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去斯德哥爾摩做了一次報告,內容是關於張辰宇所發現的微小RNA(microRNA)的跨界調控。這是一項極具爭議的研究結果,同行對它的評價非常分化,懷疑者感到難以置信,支持者則認為是諾獎級別。不管怎樣,被諾獎評選委員會邀請去作報告,在中國科學家中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
毫無疑問,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會有更多的中國人拿到自然科學類的諾貝爾獎,問題只是在於“誰”“什麽時候”,以及“是否能夠常態化”。
湯森路透從2002年開始預測諾獎得主,在命中的案例中,從被點名到拿獎間隔時間最長的是物理學家中村修二:他2002年即入選引文桂冠獎,到2014年拿獎。12年的時間其實不算很長,如果我們能看到中國科學家獲得引文桂冠,那麽這會是一個好的信號——也許離獲諾獎就不遠了。
當然,獲得引文桂冠也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從取得獲獎成果那天算起的話,中村修二的藍光LED是在1993年做出來的。這其實仍然算是快的,只過了二十多年就獲得諾獎。有人統計過,一項研究成果獲得諾獎往往需要三十四年的時間。這樣說來,中國科學家近幾年中做出來的新發現,如果最終能摘得諾獎的話,也仍然需要相當的耐心。
也許更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前面押寶一樣提到的幾位熱門人選是否以及在何時獲獎,而是中國是否會源源不斷地出現這樣的人。這樣才有可能讓獲諾獎變得常態化。
中國雄心勃勃的“青年千人計劃”,到2015年已經引進了2000人,他們主要是35歲左右的優秀“海歸”人才。可以看到,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失望情緒在華人留學生中蔓延,這可能讓更多猶豫是否回國的年輕人堅定回國的信念。
如果我們寄希望於這些歸國的年輕人在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後做出真正重大的科研成果,那麽可能需要解決科研評價標準功利化的問題。這其實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世界範圍內科學界都在變得更為功利,以至於有不少諾獎得主說若是在今天的環境下,他們是萬無可能做出獲獎工作的。可能相比之下,這個問題在當今中國顯得尤為突出。英國的諾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Richard Roberts)曾說,“獲得諾貝爾獎的首要法則就是——不要期望,想都不要想自己會獲得諾貝爾獎。”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有人提出,儒家文化影響了科學創新,中庸之道不太允許標新立異。那些新近歸國或剛剛打定主意歸國的年輕科學家,在一個東方環境中會有怎樣的遭遇,取得怎樣的成績,確實是有待觀察的問題。
知乎用戶 Ricky / 一道閃電
其實大家有關註science年度報告就知道,這些年來,中國的頂級論文在穩步提升,雖然中國還遠未成為創新大國,但是還是有部分領先的研究成果的。
莫言得獎後,總有人問我們為什麽沒有自然科學類諾獎。一個才發展了三十多年的國家,跟發展了幾百年的國家比什麽比,急什麽急,就不能再等等麽?科研是需要時間積累的(這個問題在屠呦呦獲獎前)。
(李伯根/圖)
(農健/圖)
互聯網對人的價值,將從賦權向賦能轉變,從微觀上徹底改變普通人的生活。這種賦能,主要將靠人工智能+大數據。——南瓜回答
互聯網似乎已經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它就像一個強大的磁場,大到政府和企業,小到個體,都被這個磁場所裹挾。
在中國,只用了二十年時間,互聯網就已經從大城市向小城市甚至村鎮擴張。在農村,一些小賣部免費提供無線網絡,很多村民聚集在那上網。於是村里的小賣部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爭奪的重要“入口”。
一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堡壘”行業,也不得不向互聯網低頭。移動支付讓人可以不帶任何現金就敢出門,只要你的手機有電,你活下去基本沒有任何問題。未來,沒有銀行不可怕,手機沒電才可怕。
包括中國央行在內,很多國家都開始發行數字貨幣,減少紙幣發行。未來紙幣一定會逐步消失。有人甚至預測銀行可能也會消失,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最了解一個人信用情況的不是銀行,而是互聯網公司。
那麽,互聯網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可以預見,互聯網將繼續橫掃一切。它就跟水和電一樣,沒有邊界,也沒有人會排斥互聯網,就跟沒人會排斥水和電一樣。只不過,互聯網時代,正在逐步向智能化時代進化和升級。
目前人和互聯網的連接已經完成了。不管你身在何處,不論出身貧富,只要你有一部能上網的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平等地使用互聯網服務。可以說,在互聯網世界里,人的平等相比線下世界有了極大提高。這也是過去幾十年互聯網發展給人最大的賦權。
用時下一句流行話來說,互聯網的上半場結束了。在下半場,互聯網對人的價值,將從賦權向賦能轉變,從微觀上徹底改變普通人的生活。這種賦能,主要將靠人工智能+大數據。
過去幾十年,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技術成就了互聯網時代。未來幾十年,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成就智能化時代。
人和互聯網的連接完成後,物和互聯網的連接將加速。未來幾年將有幾百億臺設備連上互聯網,形成一個龐大的物聯網。
這些設備大到飛機、輪船、汽車、車床、集裝箱,小到衣服、項鏈、腰帶、手表、眼鏡,再到家里的各種電器,比如洗衣機、冰箱、彩電、空調、燈泡、插座和開關等。這些設備目前並不算智能化,只是內置了一個簡單的上網模塊,未來將變成內置智能系統。
這些智能設備不是簡單地將硬件聯網,再加上一個操作系統,而是真正擬人化和智能化。比如智能手表,不是簡單能上網,而是能實現三歲小孩都跟手表進行人機實時順暢對話。再比如,智能攝像機不僅僅是監控和遠程操作功能,而是具備人臉識別系統,一旦陌生人進入,攝像機會主動通知主人。
未來幾年,汽車可能會越來越便宜。因為所有汽車都將跟互聯網相連,這意味著汽車的商業模式,將從硬件銷售轉向硬件+軟件+服務。這種“鐵三角”模式已經在手機上被證明過了。手機過去很貴,但手機聯網之後,手機廠商可以靠軟件和服務賺錢,硬件價格大大降低。
未來人們會大大降低對手機的依賴,很多手機功能會被智能設備取代。手表和眼鏡片可能會取代手機的部分功能。比如你覺得家里燈太亮,過去需要用遙控器調節,現在可以用手機里的軟件調節,未來如果你戴著眼鏡,擡頭一看燈,眨幾下眼睛,可能鏡片就通知智能開關調暗燈光了。這是萬物互聯時代最簡單的應用場景。
在互聯網時代,電商是最熱門的行業之一。但在智能化時代,最火的行業應該是智能制造、智慧出行、智慧醫療和智能金融等。這些是最適合被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深度賦能的行業。
目前,無人車、無人機和智能機器人等概念給人感覺很遙遠。但在智能化時代,這些應用將觸手可及。實際上,目前無人駕駛技術在特定場景已經實現了,目前更大挑戰在民用上,比如在北京、上海、東京和紐約等大城市的複雜道路上如何應用。但這些技術問題正在被攻克,未來無人駕駛的最大障礙將是各國政府的監管政策。
在互聯網時代,大家爭奪的入口主要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但在智能化時代,大家爭奪的入口可能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設備。比如路由器或者燈。其中很多人看好燈的價值,他們認為“光”是家的核心。
如果說平臺是互聯網時代的關鍵詞,那麽開放和協同將成為智能化時代的關鍵詞。萬物互聯的時代,也將是真正的共享時代。很多人都預測,在智能共享時代,個體將被徹底激活,雇員社會將逐步消失。美國萊斯大學一個計算機工程教授就曾公開表示,30年後,計算機可以從事人類的所有工作,造成50%的失業率。
在智能化時代,最重要的將是物聯網的安全,因為萬物互聯之後,連接點空前增多,也意味著遭到網絡攻擊的可能性越大。
比如汽車聯網之後,相當於裝了四個輪子的手機。此前已經有報道說,不少黑客試圖用手機遠程劫持智能電動車特斯拉。所以未來物聯網時代的每一個設備,都會跟手機和電腦一樣,需要防火墻軟件甚至殺毒軟件,以防止恐怖分子遠程劫持。這也意味著在智能化時代,網絡安全產業的商機非常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享受智能化紅利的同時,也將付出巨大代價,那就是個人隱私。在智能化時代,每個人將變成透明的數碼人。
(李伯根/圖)
被機器搶飯碗是什麽體驗?
知乎用戶 尚方寶劍
美國花旗和Chase加速用新智能銀行網點機器取代櫃員和客戶經理。新技術新機器可把各支行的團隊削減三分之二以上。最極端的網點只需兩人上班便可正常運營。
國內經濟騰飛這十幾年未曾發生白領大規模下崗潮,這不代表未來不會有。
本人在波士頓花旗銀行網點做客戶經理一年,在花旗撤出麻州後跳槽去道明銀行做了半年。
花旗過去三年賣了得州所有網點,關閉了麻州所有網點和全美位於大都市衛星城的幾十個網點,把戰略重心調整到國際人口密集的美國大都市:紐約、洛杉磯、芝加哥、邁阿密等。在墨西哥把banamex幾百網點全體關門翻修成智能網點,同時在海外各國開啟了一批新智能網點,請谷歌Citibank smart branch可知。
可能有同學會說“機器的客戶體驗不好啊中國不會這樣”,我只能回答銀行給citigold大金主的服務只多不少,智能網點只影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錢人可以到裝修極其奢華的貴賓理財網點,把門一關和人類經理單獨辦事。
(農健/圖)
A股市場中更大的不確定性風險來自市場流動性的變化。在中國政府通過房地產調控和清理金融杠桿抑制資產泡沫的背景下,A股站上一萬點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南瓜回答
“今年滬深300能守住3300點就不錯了!”現在投資圈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想想2015年股災前市場還沸騰一片,都說萬點不是夢,可眼下連3000點都有人悲觀,市場真是冰火兩重天,牛市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A股上萬點,難道只是夢?
如果要對A股上萬點進行破題,必須先要對指數占比結構進行分析。大家知道,滬深300指數金融行業占權重比超過38%,國企紮堆、過剩產能、周期性為代表的能源、交通、化工、地產等領域企業權重占比27%,而成交最活躍,同時也代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制造業及高科技服務業占比27%,其余是跟民生相關的食品飲料行業占比7.79%,也就是說,如果A股指數要上萬點,那麽這些權重板塊必須具有上漲3倍的潛質,這可能嗎?
在財務投資學領域有個非常重要的估值模型:市值=凈資產*(1+ROE)^n,即:市凈率=(1+ROE)^n(註釋:ROE為凈資產收益率;n為回本年限)。
上述公式意指股票合理價格應該是以該企業凈資產為基礎,假設按照其現有資本回報率n年的合理回報,通常認為回本年限為8年比較合理,否則會認為資本回報較低,投資收益缺乏合理保障。這個公式清晰直觀地闡明了股價與作為財務指標的凈資產收益率之間的財務學關系,因為投資是建立在資本回報預期基礎上的,如果A股指數站上萬點,那麽依據該模型,若回本年限越低,則說明目前估值越有可能低估,未來會有上揚空間,反之高估則表明難有上升空間。
根據上述模型,我們對滬深300指數進行了權重板塊估值回本分析,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占總權重比50.45%的金融行業、基建地產、金屬水泥三個板塊回本年限均低於8年,其他板塊則都超出了合理回本年限,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權重占比股票高估了,其中在綜合服務以及食品醫藥領域高估明顯。
金融行業、基建地產、金屬水泥這三個板塊為何低估?其實許多投資者都知道最大權重的金融行業目前隱藏著風險,像交通銀行此類大型銀行,股價都已經跌至不到70%凈資產值。投資者對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房地產抵押物面臨壞賬充滿隱憂,因而對基建地產板塊盈利提升基本無望。而近期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走強,雖然會增厚金屬水泥板塊盈利預期,但勢必擠壓下遊盈利空間,總的來說,盈利總量會基本保持穩定,所以說,按照指數權重股構成比數據觀察,A股在目前宏觀情形下要上萬點非常不現實。
在經歷了連續數年的下滑調整後,2016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出現短期回穩跡象,但這主要依靠的是大規模基礎建設和房地產投資所拉動。
由於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近20%,一旦投資放緩對宏觀經濟增速會帶來較大影響,在一、二線城市房價今年經歷一波快速上漲之後,樓市泡沫及其引發的金融加杠桿和脫實入虛等現象,威脅貨幣金融安全。政府部門對房地產“去杠桿”的嚴格管制和調控,勢必影響到2017年的房地產投資增速。
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首席經濟學家鐘正聲認為,明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從5%回落到3%左右。而這兩個點的回落需要基建投資從今年高達17%的增速繼續增加到20%以上,這是“非常難以達到的”。
隨著人口紅利拐點來臨,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必須先在金融以及房地產領域下刀子。
A股市場中更大的不確定性風險來自市場流動性的變化:在此前數年史無前例的低利率環境下,債券、房地產和大宗商品等一系列金融資產泡沫此起彼伏,在造就了畸高企業整體負債率的同時,不斷引導資金脫實向虛,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強大的擠出效應。
但如果簡單地刺破資產泡沫,又難免引發交叉感染式的連鎖式風險乃至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因此齊魯資管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2017年的貨幣金融政策,更可能是小心翼翼,“維持適度泡沫”的選擇。
金融資產泡沫來源於金融自由化所導致的貨幣創造。本來唯有央行才有貨幣發行權,但各級金融機構從監管中套利,利用金融自由化不斷創新產品,不斷給商業銀行加杠桿,雖然商業銀行表內科目看似合理,但經過所謂中間業務創造出許多表外業務,這本質就是商業銀行自身資產的二次放大,賦予商業銀行變相發鈔權。反過來,隨著商業銀行體量越來越大,央行一旦發現金融問題,只能通過註入市場流動性延緩危機發生,這樣央行與商業銀行周而複始,互相貨幣創造,導致流通市場貨幣越積越多,貨幣乘數越放越大。
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央行、資本型商業銀行、零售型商業銀行三級金融運營體系。作為最底層的零售型商業銀行只能單純從事存貸業務,借貸規模受制於資本限定,票據業務等則從二級資本型商業銀行獲取貼現,而資本型銀行主要職能是:貼現、投資銀行、同業拆借以及對三級零售型銀行保理業務,央行專責貨幣發行。
為何要建立這種三級體系,是因為世界金融市場發展出現了新問題:信用型貸款將替代資產抵押型貸款成為主流模式,優質的信貸資產越來越傾向於運用信用等無形資產作為抵押物,很自然大型商業銀行信貸投資化趨勢會愈發明顯。但大型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將會越來越弱,讓此類大型商業銀行轉型為資本型商業銀行,成為銀行的銀行,是金融系統銀行改革最好的過渡方案。抵押型資產更適合零售型銀行做好差異性服務,由於大型商業銀行根本無法管控地方信貸資產風險,再加上地區差異性較大,地方需要個性化服務,大型商業銀行無法做到低成本、優質服務,所以不如讓大型商業銀行下轄的地方行引入外部資本成立混合資本結構,一方面解決地方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問題,二是逐漸培養起體系內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聯盟,又不脫離大型商業銀行母體,這樣激活了民間資本,同時也做到循序漸進開展金融運營體系改革。
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堅信,包括A股在內的中國資本市場“機會之窗”正在開啟。而在這一機會之窗的開啟過程中,中國政府現在正在做“正確的事”,那就是通過房地產調控和清理金融杠桿抑制資產泡沫,而在這一過程中,外部世界能否給中國足夠的調整緩沖期,成為中國經濟轉型成功的關鍵。
(李伯根/圖)
2017年股市會漲多少點?
知乎用戶 林大千
個人認為難度很大。
1.各類定增解禁壓力很大。2017年有大概2萬億的資金解禁,很多都需要減持。
2.3500點以上套牢盤很大。當時海量的抄底資金、國家隊資金等資金都在這個點位,只要指數漲到這個點位以上就會有減持的動力。
3.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在。體現在市場上,上漲必然乏力。
4.韭菜的資金、熱情都沒有到位。如果說散戶的錢大部分都在銀行,那麽經過這一年的萬能險、保本基金、定期開放債券、房地產首付的洗禮,很多錢都已經無法騰挪。同時,2015年6月份以來的股災大家心有余悸,通俗地講就是還沒有從失戀的陰霾中走出。
(農健/圖)
會,不確定的只是會漲多久,以及能漲到多高。——南瓜回答
美元的強勢,主要來自美國經濟增長複蘇以及美聯儲加息的貨幣政策預期,同時受特朗普新政及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
2016年12月14日美聯儲宣布加息0.25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15年12月以來的第二次加息。
加息的原因首先來自美國經濟複蘇。在經歷數年的“去杠桿”後,美國家庭消費者的財務狀況正逐步改善,同時失業率也從2009年接近10%的戰後最高水平下降至5%左右。與此同時,房地產和股票價格的上漲,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
但從長期而言,美國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著一些結構性因素的制約,比如美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增速緩慢、貧富差距擴大,以及消費增長依賴於股市上漲的“財富效應”等等。
特朗普在競選時宣稱要實現3%-4%的增長,但長期以來美元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2%左右。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如果有很大財政支出,可能在短期內提振增長,但長期保持3%-4%的經濟增長率會很難,因為這需要在生產力方面大幅改善,而這是“中央政府做不來的”。
不過,特朗普上臺後一個重要施政點便是重建基礎設施。市場普遍預計,特朗普可以利用各方有利因素,通過為居民、企業和政府部門“加杠桿”提升美國經濟增長率,但這一經濟增長能否維持仍有待觀察。
與此同時,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也並未因此次“最確定”的加息而變得更加清晰。美聯儲預計2017年可能加息3次,市場則認為未必能夠實現。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指出,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測向來就“大起大落”,2015年底普遍預測2016年加息4次,結果最終僅加息一次。
對於是否加息、何時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不確定性更高的特朗普政策,但無論2017年加息次數多少,伯南克預計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美聯儲將逐步、謹慎地進一步提高利率,貨幣政策也將從前期的量化寬松調整至“常態”。
這樣的經濟複蘇背景下,美元走強自然成為大概率事件。
不過,需要一提的是,對於加息是否必然帶來美元走強,市場上也有不同觀點。全球最大私人銀行瑞銀集團就認為,美債和美元同時走強可能會對美國經濟帶來壓力,加上目前的市場價格中已包含近1萬億美元財政刺激預期,如果美國未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力度低於市場預期,可能最終導致美元下跌。
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截至去年底,美國以外國家共發行美元計價債務9.7萬億美元,其中3.3萬億美元是由新興市場國家背負。美國加息意味著這些債務的清償成本上升,全球債務人籌措美元以期盡早了結美元債務,是近期推高美元價格的因素之一。
盡管如此,市場依然普遍預期隨著美聯儲加息和特朗普“新政”的疊加效應,2017年美元依然處於強勢上升周期,只是對於這一周期能持續多久存在爭議。當然,放眼全球,國際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動蕩,曾經也很強勢的歐元因為頻繁發生的黑天鵝事件而前景不明,其他貨幣要麽體量太小要麽自身實體經濟深陷低迷,也讓美元自然而然地成為相對讓人放心的選擇。
而這一趨勢將通過匯率、資本流動、外債負擔、政策預期等多個渠道,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從歷史上看,上兩輪美元走強,分別發生了拉美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美元上升持續近七年,美元指數上漲逾90%,最終引發了拉美債務危機;1995年開啟的美聯儲加息周期中,美元升值幅度接近50%,持續了約七年,最終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
而隨著美元新一輪升值周期的到來,全球資本已經開始回流美國,並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中誠信國際認為,新興經濟體將再度面臨新一輪甚至持續時間更長的本幣貶值、資本外流、償債負擔加重。同時,不同國家貨幣表現預計差異較大,未來其抗沖擊能力將由於自身經濟增長和財政實力的不同而進一步分化。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而言,2017年的主要挑戰將是應對美元走強預期下的資本外流。而對於正處於貨幣金融體制轉型階段的中國貨幣當局來說,將再度面臨資本管制、匯率市場化和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一“不可能三角”之間的艱難權衡。
在近期由於外匯占款下降及去杠桿帶來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央行遲遲未推出市場期待的降準寬松政策,就是在人民幣貶值壓力和房地產等資產泡沫限制下所做出的選擇。市場普遍預計隨著2017年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的加大,央行貨幣政策將維系中性甚至中性偏緊。
而曾任香港金管局副總裁和三屆證監會主席的沈聯濤則指出,美元走強正在為國際貿易帶來新的成本和挑戰,也顯示出美元體系下全球貿易體系中的深層矛盾與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推人民幣國際化和構建基於特別提款權(SDR)的國際貨幣新秩序,依然是中國應該選擇的正確方向。
(李伯根/圖)
持有美元靠譜還是人民幣靠譜?
網友
感覺題主懷揣上千萬資產,準備炒外匯,或者坐擁跨國公司,準備資產避險,賺大錢啊,最不濟也是留學生需要考慮匯率變動,是早兌錢還是晚兌錢交學費。
退一萬步說,就算人民幣對美元跌到十比一了,在普通小縣城你買煎餅果子還是兩塊錢一個,加個雞蛋還是五毛錢。並不影響你的生活。還有可能因為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你們家附近的工業園生產線全開,你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而且還有可能在園區碰到了自己的摯愛,迎娶了隔壁村的秀芬,從此走上人生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