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事情,是遲早會發生的。
之前有關方面諮詢過我,關於瞭解美國如何在國內反恐的事情,哪些是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鑑的。其實美國的經驗,就是靠NSA竊聽啥的,還是不行,必須有混入對方系統裡面的人,才是最有效的對付恐怖襲擊的方法。
但是昆明這次發生這個,是全國某些地方,缺乏警覺性的結果。之前在南疆,好像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某些極端宗教教派的人,鼓動一幫沒文化被洗腦的農民,佔據高速路,要搞事情。被特警警告之後,仍然發狠,結果被掃了。人家已經揚言要找回場子報復。
(為毛不把背後的黑手找出來?)
其實,(背後的黑手)比較難找,因為並不是一個特別聯繫(嚴密)的組織力量。通常是幾個人,十幾個人,通過宗教團契這樣聯繫起來的。比較像基地組織的分散性模式。
我以前也說過,敘利亞聖戰結束,全世界來參加聖戰的極端分子們,大家散夥,都回到自己的國家,各自找目標去了。中國和歐洲、美國和俄羅斯都一樣。你放這些人出(國)去聖戰,好處是他們可能就掛了;不好處,就是會出現不死小強。
大概是幾個重要因素的影響。
第一個就是蘇聯解體,中亞出現了一些民族國家。結果唯一沒有自己國家的,就是維吾爾族。
因為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都有自己國家了。所以在中國,不想混的人,你自己走嘛。人家也有地方過去,所以都安適了。而且過去的日子比較差,還很想家地回到了中國。所以如果維族,可以在中國境外的中亞搞塊地方,給他們建國,倒不是個壞主意。我一定大力支持。
其實以前人家不叫自己族的。說自己是和田人,庫車人,等等。不知道後來咋搞的,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就給你整成一家的了。
第二個因素,就是阿富汗戰爭,在美國的支持下,沙特的極端教派興起。這個就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傳過來了。
第三個因素,就是老胡同學的宗教放任政策。其實是應該支持主流宗教,來對付外來的極端教派的。
其實西域這個地方,從古代開始,就是親漢的。因為從中國出去的絲綢、陶瓷,是他們生存的生命線。而北方遊牧民族,比如匈奴和突厥,都是來打劫收保護費的。所以漢武帝的時候,就討論過在輪台駐軍建立城市的計劃。
所以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面,西域各部族和長安的朝廷完全一致,當然就擁護王師了。
那麼在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土蕃切斷了河西走廊。西域的地方各族,仍然效忠。連這邊換了年號都不知道,還在沿用舊年號。
當然當時的一個主要鏈接(聯繫),是文化上都信仰佛教。不過後來這個地方的伊斯蘭化,就導致這個文化聯繫中斷了。尤其是伊斯蘭的政治權力結構,蘇丹必須來自默罕默德血脈。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東部轉移。政治中心,從西安移到了北京。經濟中心,也從西安移到了上海和廣州。這個都是導致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變弱的結果。
而且在明朝之後,西域的控制權一直先被帖木兒,後被准格爾控制。直到清軍打過來。這個時候,清朝最大的頭疼,不是南疆的維族,因為維族是農耕的。主要是北疆的各遊牧民族。
南疆基本上以喀什為分界,往上一圈,和往下一圈,就是白山派和黑山派鬥爭。其實後來出現的阿古柏,也是從浩罕過來的。之後左宗棠先平定了陝甘回亂,然後收復南疆。
但是後面就是俄羅斯勢力的擴張。當時小學裡面上課,你問小孩子,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在哪裡?答案是莫斯科。這個是花了很多年,才糾正過來的。有點英國文化在香港的那種架勢。
不過目前南疆出現的情況,要很多年才可以糾正過來了。還需要從教育入手。把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帶到邊遠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然後就是嚴格打壓極端宗教活動。至於海外資金的支持,不能低估,也不要高估。這種系統工程,也不是短期可以奏效的了,慢慢來吧。
(一直沒搞明白,為什麼選擇昆明?
一個就是昆明那裡比較鬆,另一個就是云南民風比較溫和。跑路的考慮,倒不一定。75之後,向東南亞跑的,全部被當地警方給捉拿送回來了。
其實看1950-60年代,美國黑人團體興起的武裝鬥爭,也是慢慢被美國政府給打掉了。
還是要增加民族認同感,國家歸屬感,才是正路子。比如維族跑出去的,在土耳其甲級聯賽踢球的,就有20多個。但是你看在國內,國家隊級別的,都很難看到。現在連一個中超俱樂部都沒有。這些都是認同感建立的過程。
還有一個,就是從陝西、甘肅一路過去,都要發展起來。不然這些地方都窮,那麼影響力也不夠了。
你看蘇格蘭,本來就是宗教兩派開片。後來就變成了兩個俱樂部
不過現在估計全球的眼球都在烏克蘭吧。
網上看了一個段子。
奧巴馬說,主權國家的領土完整不容干涉。
普京說,人權考量大於主權。
兩個哥們,是不是拿錯發言稿了?呵呵!
烏克蘭很簡單嘛。克里米亞,俄羅斯唯一的暖水港,無論如何,也不會吐出來的。
而且俄羅斯的租用條約,是一年1億美元。而且2017年到期。
至於解決危機的方法,如果回到當初俄羅斯和歐盟見證,政府和反對派簽署的協議的基礎上,俄羅斯就沒問題。如果靠武力奪權,而不是協議上同意的提前選舉,那麼東烏克蘭就會不買賬,實行事實上的自治。然後新輸油氣管道沿著克里米亞的海岸線過黑海。將西烏克蘭的輸氣關掉。大家要是看過《花開花落》,對烏克蘭應該瞭如指掌了吧。給大家看一張圖。
這個是當年克里米亞戰爭,攻打Sevastopol的場面。
當年是法國帝國,英國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開戰。1853年10月,到1856年2月。
另外給大家推薦一本書。
這個是2011年出版的。
俄羅斯是會動舉國兵力,和你在這裡(克里米亞)死戰的。這個是他的核心利益。
(當年赫魯曉夫為什麼會把克里米亞從俄羅斯劃給烏克蘭?)
很簡單啊,中國不是也把內蒙和東三省划來划去的嘛。
大家記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的保爾-柯察金,不就是基輔的嗎?
(赫魯曉夫是烏克蘭的吧?)
不是。赫魯曉夫是俄羅斯族,但是在烏克蘭長大。他主要戰績,是作為戰區的政治委員,打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基輔會戰。其實蘇軍打的最慘烈,犧牲人最多的,都是在烏克蘭打的,裡面不是烈士都是烏克蘭人。後來赫魯曉夫,是當了烏克蘭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
(波蘭顯微克支寫的《火與劍》三部曲,推薦看看。這是烏克蘭在俄羅斯吞併前的歷史,就是波蘭立淘宛公國佔有烏克蘭時,第聶伯河哥薩克先後勾引克里木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歷史。克里米亞原來是穆斯林克里木汗國,後來被俄羅斯消滅,再後來就是井大講的這段歷史)
對,本來是蒙古韃靼的據點,後來依託奧斯曼帝國。大家不知道,克里米亞這裡有一個出名的地方,叫做雅尓塔。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國際次序,就是成為雅爾塔體系。
戈爾巴喬夫後來在這裡,被關過。他是因為聽信了北約不東擴的承諾,才開始自廢武功的。後來葉利欽酒喝大了,覺得北約東擴不一定是壞事。尤其他的外交部長說,北約東擴,就是把民主和自由,免費送貨上門嘛。
中國也出了一幫這麼二的。當然現在就沒那麼傻了。
| ||||||
烏克蘭三月十六日將舉行克里米亞獨立公投,俄羅斯總統普丁絕對不讓烏克蘭投向歐盟懷抱。他掌握的勝算籌碼,不是擁有核彈的軍事實力,而是足以讓歐洲金融崩潰的五千億美元外匯存底,以及俄羅斯權貴與歐洲金融界的緊密關係。 撰文‧乾隆來 俄羅斯大獨裁者普丁,為了抓住人口只有兩百萬人的克里米亞半島,一不小心將自己放到全世界政治軍事傾軋的靶心。如今,這個從肉體到心靈都極為強悍、什麼都不怕的獨裁者,正面臨人生最大的一場考驗,只要一個閃神,不只自己將會粉身碎骨,還會拉著他的俄羅斯帝國一同陪葬。 但是,普丁不會怯戰,失去了烏克蘭的俄羅斯帝國,將淪為遙遠北方的二流勢力,正如同中國絕不放棄台灣,普丁也絕對不會讓烏克蘭叛逃到歐盟的懷抱中。 更何況,普丁王朝不僅牢牢掌握著俄羅斯政治經濟的資源,他們的貪腐資金灌滿了歐洲銀行的金庫、他們的妻子買飽了倫敦與巴黎最奢華的豪宅,俄羅斯與歐洲的金融利益早已如膠似漆。普丁手上的經濟金融籌碼,跟他軍火庫中的核子飛彈,同樣是足以摧毀全球安定的毀滅性武器,所以普叮噹然不會怯戰。 對決股市金融 俄損失慘重就在今年三月一日星期六,俄羅斯國會授權普丁對克里米亞出兵,普丁隨即展開讓外界搞不清楚是侵略、還是演習的軍事行動。雖然動用軍隊的規模很小,卻立刻引起以德國為首的歐盟,聯手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強烈反應,引發外交、軍事、經濟全面的國際對峙。 外界擔憂的軍事衝突並未發生,真正的對決發生在金融市場。三月三日星期一,俄羅斯股市暴跌一一%、隨後開市的德國股市跌了三.三%,倫敦與紐約則以下挫一.五%收盤,金融市場對決的結果勝負立見,美國與德國雖然重傷,俄羅斯卻大敗。兩天之後,普丁將部隊撤回俄羅斯境內的軍事基地,重回談判桌。 三月三日俄羅斯股市總市值一天蒸發五八四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兆七千七百億元),相當於台灣一整年的中央政府總收入。三月一日出兵前的俄羅斯股市總市值,還有五七五○億美元,到了三月三日剩下五一二○億美元,損失比金融海嘯時期還慘烈。 更糟的是,普丁最大的財庫OAO Gazprom國營獨佔石油氣公司,當天暴跌了一四%,而最大的銀行Sberbank則崩跌一五%。普丁進軍克里米亞的決策,堪稱史上最昂貴的、損失最慘重的軍演。 三月三日股市暴跌只是一個「小小的電擊」,曾貴為金磚四國、受到投資人追捧的俄羅斯早已疲態畢露,持續第三年承受資金外流的壓力。資金外流不僅來自於歐美外資,也來自於普丁培養出來的權貴大亨們。 俄羅斯盧布兌美元的匯價,與一年前相比重貶了一八%,其中有一一%來自於過去三個月內的資金外逃。如果軍事衝突升高,總金額超過千億美元的歐元債券、俄羅斯違約交換合約、OFZ聯邦政府債券(盧布計價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債券)都可能面臨賣出的壓力,造成俄羅斯全面的金融危機。 普丁在千禧年前從葉爾欽手中接下政權,二○○○年五月正式出任俄羅斯總統,前面七年藉著能源輸出,為俄羅斯蓄積了龐大的財富,在金融海嘯之前,俄羅斯外匯存底一度逼近六千億美元。但是,金融海嘯改變了全球的金融生態,俄羅斯的能源魔法就此消失,經濟成長日益疲弱、通貨膨脹從一二年的三%,突然向上跳升,去年年中已經翻倍到七.四%。 一二年是普丁王朝經濟實力盛極而衰的關鍵,當年經濟成長停滯、通貨膨脹劇揚、外匯存底開始下滑,海外負債卻反向暴增。 俄羅斯外匯存底到今年元月已經跌破五千億美元關卡,政府外債則一路向上狂飆,一二年底已經累積了六千一百億美元的外債,比當年的外匯存底高一六%;去年外債又新增一千三百億美元,累計七三二○億美元的外債,是外匯存底的一.五倍,外債比外匯存底多透支了兩千三百億美元。 投入歐盟懷抱 波蘭獲新生俄羅斯本體經濟實力的衰退,是今天烏克蘭危機的源頭。二十年前蘇聯瓦解,波蘭與烏克蘭原本經濟規模相當,波蘭選擇歐盟,而烏克蘭繼續依附俄羅斯。 二十年後的今天,波蘭的平均國民所得已經是烏克蘭的三倍,兩年前歐豬國家倒債危機中,波蘭不僅毫髮無傷,還更加壯大。使用自己貨幣的波蘭,過去六個月相較於歐元還升值了二.二%,是彭博資訊二十四個新興國家貨幣中,走勢最強勁的新興市場國家。靠向十二兆美元的歐盟市場,讓波蘭重獲新生。 相較於波蘭的經濟發展,選擇俄羅斯的烏克蘭卻淪為貪腐與犯罪官員主導的附庸國,長期仰賴俄羅斯提供低價天然氣補貼,失業率高漲,最有名的外銷品卻是素以美麗聞名的烏克蘭少女。 俄羅斯實力衰退,對烏克蘭的天然氣補貼逐漸縮減,去年承諾一五○億美元購買烏克蘭國債的金援,到了年底只實現了三十億美元;相反地,以德國總理梅克爾為首的歐盟,在成功化解歐豬國家債務危機之後,高舉「歐盟東進」的大旗,向烏克蘭熱烈招手,用IMF(國際貨幣基金)做先頭部隊,承諾提供一一○億歐元的援助,要求烏克蘭「經濟改革」,實際上是「脫俄入歐」。 過去幾年的金融危機,從希臘、西班牙、葡萄牙開始,倒台的政府一開始都在俄羅斯與歐盟之間搖擺,但是最終都被歐盟收服。去年塞浦路斯倒債,梅克爾率領的歐盟硬生生把塞浦路斯從普丁的口袋中拿走,還讓存在塞浦路斯的俄羅斯貪腐資金血本無歸。 歐盟的十字軍一路開向烏克蘭,直逼普丁的後門,而且連俄羅斯期盼許久的索契冬季奧運,歐巴馬、梅克爾、英國首相卡麥隆都聯袂缺席。被逼到牆角的普丁退無可退,一直忍到冬奧結束後,終於用搶回克里米亞半島的軍事手段,向梅克爾與歐巴馬發出玉石俱焚的警訊。 就在普丁發動克里米亞軍事演習的同時,北韓的金正恩也趁勢發了幾枚飛彈。普丁與金正恩,都是被美國與歐盟強權逼到牆角的獨裁者,都在做最後一搏。不過,相對於窮得只剩飛彈的北韓,普丁手上的「毀滅性武器」更為有力。 掌握俄權貴 威脅歐洲金融俄羅斯不只是擁有核彈的軍事強權,還有天然氣及足以導致金融崩潰的五千億美元外匯存底。當然,普丁周邊圍繞著俄羅斯權貴,十年來在歐洲到處置產,是歐洲私人銀行與對沖基金最重要的客戶。普丁掌握這些權貴的命脈,隨時可以威脅歐洲金融市場的安定。 普丁瞭解,軍事只是枱面上虛張聲勢的工具,金融才是決戰勝負的關鍵所在。烏克蘭就是因為瀕臨破產邊緣,才讓歐盟與IMF有機可乘,除了會議室裡的外交談判、地面上的軍事演習之外,還必須反制美國與歐盟的金融戰爭。沒有錢,不要說烏克蘭會破產,連俄羅斯也岌岌可危。 付出了一場一兆七千多億元的昂貴軍事行動後,普丁放下身段,釋出重回談判桌的善意,並且加速在三月十六日舉行克里米亞獨立公投。他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談出結果,阻止烏克蘭在五月二十一日預定的大選中叛逃歐洲。 普丁枱面下的金融戰爭還沒有輸,相對於美國強勢姿態,歐盟至今仍態度曖昧,只談對烏克蘭的經濟援助,但對於制裁俄羅斯經濟、停發普丁官員簽證、凍結俄羅斯貪腐存款等致命的金融武器,則是噤聲不提。普丁曾經要求俄國央行統計,發現俄羅斯的私人企業存放在歐洲銀行的資產將近六百億美元。俄羅斯與歐洲銀行家的利益緊密結合,這些「能在德拉吉(歐洲央行總裁)耳邊說上幾句話」的歐洲銀行家們,將是普丁最好的說客。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普丁 出生:1952年 現職:俄羅斯總統 經歷:俄羅斯總理、俄羅斯總統、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局長、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中校學歷:俄羅斯列寧格勒大學畢業,主修《國際法》家庭:與裡德蜜拉結褵近30年,2013年6月離婚,育有2女 |
說史140330
烏克蘭恩怨史(二)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
侵略與光復—- 克里米亞、烏克蘭 與 俄羅斯的前世今生
朝日執筆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與紛亂〉
好了,回說正題。
「莫斯科公國」「升呢」為「俄羅斯王國」,甚至「俄羅斯帝國」後,其領導人的「頭銜」也隨之而提升,稱為「沙皇царь」,英語「Tsar」! 本來羅斯各地統治者稱為「王公князь」,即英語的「Prince」,而在基輔(及後來的的弗拉基米爾或莫斯科)的共主,則稱為「大公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英語為「Grand Prince」。 至於「沙皇」的稱號,則來自拉丁文的「凱撒caesar」,或希臘文的καῖσαρ(「希臘正教」即俗稱的「東正教」一直是俄國的主流宗教),轉寫為俄文成了цезарь,簡稱царь,中文則譯為「沙皇」!
眾所周知,「凱撒」是古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俄羅斯國王之所以自稱為「沙皇(凱撒)」,因其自認為承繼了古羅馬的「道統」。 昔日君士坦丁大帝建都於君士坦丁堡,帝國文明重心亦逐漸向東方轉移。
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滅亡後,末代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 索菲婭,輾轉成了莫斯科大公的夫人,並以象徵帝國榮耀雙頭鷹徽號旌旗作為「嫁妝」。 這位亡國公主就是後來號稱「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Ivan Grozny)」(俄語「Грозный」有「強勁」、「堅揪」之意,故亦不妨稱其為「勁揪伊凡」。 西方則習稱「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的第一任「沙皇」— 伊凡四世的祖母了。
伊凡雷帝把莫斯科標榜成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 當然,當時作為「希臘羅馬文化真正承繼者」、「西界文明中心」的西歐諸國,對這個「東方野蠻國家」竟敢自命為「第三羅馬」,自稱「沙皇」(凱撒),大都認為只是跳樑小醜,不值一哂。 儘管如此,朝日卻認為當時的俄國統治者,其實胸懷大志,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
「羅馬」的偉大,在於其橫跨歐亞非的廣大版圖。 最重要的是,這版圖不僅僅在地域上,也在「種裔」上! 羅馬帝國有容乃大,作為一個象徵,她凝聚整個帝國的意志,讓所有國民認同自己是帝國的一分子,成就了「我們都是羅馬人!」的共同信仰。 無論膚色、語言和出身,只要抱著共同的信仰和認同,願意為國貢獻効力的,就是羅馬人! 這個傳統在君士坦丁堡—「第二羅馬」一樣得到繼承,無論來自希臘、亞塞拜疆、埃及抑或埃塞俄比亞,只要信奉「正教」,認同帝國的文化和價值,即使與地理上的羅馬有千里之遙,也一樣是「羅馬人」! 這種精神,與我泱泱中華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實在是異曲同工。
正如中國古代不少明君如 孝文帝、康熙等一樣,第一任沙皇「伊凡雷帝」,自少受到他祖母的薰陶,對偉大的「羅馬雙頭鷹」充滿憧憬。 他要建立的俄羅斯帝國,正是一個能廣納不同民族共存的偉大國家。 無論膚色、語言和出身,只要同樣信奉正教,効忠沙皇,認同大俄羅斯,就是「自己人」。 這種胸襟和想法在當時重視民族純粹和血統的歐洲,顯得非常前衛。 這個傳統,也成了後來「泛斯拉夫主義」,及俄國多次擴張的重要思想根源。***
回說歷史,卻說雷帝雖然雄才大略,卻如很多的「大帝」一樣,在處理承繼人方面簡直是一團糟。 雷帝本有三子(除去夭折的一名「長子」不算)。 作為皇儲的長子 伊凡被雷帝在一次盛怒中,失手以權杖擊殺。 雷帝駕崩後,由次子 費鐸一世 伊凡諾維奇Фёдор I Иванович繼承皇位。 然而費鐸身罹惡疾,頭腦簡單(有人認為不妨直率地稱其為「智障」),對政事漠不關心,整天以到教堂敲鐘為樂,史稱「敲鐘者費鐸Feodor the Bellringer」。 此時雷帝的幼子 德米特里僅得兩歲,故軍政大權就落入雷帝的女婿,近衛隊長 戈東諾夫之手。
費鐸登位不久即病逝無嗣,小王子 德米特里卻「巧合地」也幾乎同一時間被人在河畔行刺身亡。 戈東諾夫順理成章成為沙皇。 雖然有得位不正之嫌,但戈東諾夫其實也算是有為之君。 他審時度世,摒棄私怨,登基後先與世仇波蘭議和,穩定西鄰。 同時派兵向東、南、北三個方向進行擴張,先後向北擊敗瑞典,擴闊了波羅的海的海岸線;向南征討克里米亞,在新領土上修築要塞;向東派哥薩克人進侵西伯利亞,開疆闢土。
對內他則是俄國「農奴制度」的重要推手,以政策將大量農民劃為農奴,穩定國內政局。 除此以外,他(而不是一般以為的彼得大帝)更派出了俄國史上第一批留學生和大使團到外國考察學習,實在高瞻遠矚。 可惜他時運不佳,掌權前後不過九年,三年大旱,三年洪水,三年瘟疫,在位晚期農奴起義此起彼落,他終於在忙亂之中去世。
正當此時,波蘭趁俄國內亂,推出了一個聲稱是 德米特里王子「真身」的少年,引兵東進,並數度攻陷莫斯科,先後扶立了三個「德米特里」,都被莫斯科人民驅逐。 最後,波蘭人撕破臉皮,自封為「莫斯科大公」、「俄羅斯王」,但終於還是被從各地趕到的義軍所逐。
〈帝國復興,重收故土〉
歷經多番內憂外患,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羅斯重新復興。 與此同時,曾經是西方強權的波蘭國勢卻每況愈下。 在這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俄羅斯透過多次的外交和戰爭,一步一步將昔日古羅斯的故土—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從波蘭人手中取回。
上面提到,「烏克蘭」本為波蘭語「山卡啦」之意。 在波佔時期,烏克蘭人一直被波蘭人視作二等公民,甚至僅是邊疆的蠻夷。 俄國收復故土以後,對烏白二地的統治相對溫和,「烏克蘭」此一帶有輕蔑意味的名稱,被換成親切的「小(俄)羅斯」(俄羅斯則為「大(俄)羅斯」),以示兄弟情切。
彼得大帝領導俄羅斯變成強大的帝國後,經過幾代經營,除了收復了古羅斯全境外,還先後與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三次夾擊宿敵波蘭,最終將世仇波蘭—立陶宛瓜分。 以至於後世對波蘭的歷史印象,就是「不斷地被俄國與德國瓜分」!
俄羅斯發達不忘「手足情」,除了將波蘭東部變成了俄羅斯帝國下線的「華沙大公國」外,有見於烏克蘭地方狹小,亦將波蘭部分土地,甚至本來屬於俄羅斯的土地劃入烏克蘭版圖。 烏克蘭西部至今與波蘭淵源甚深,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片土地本多就曾在波(烏)俄之間多次易手。 是以居於這片土地的居民難免都會為「波蘭化的烏克蘭人」或「烏克蘭化的波蘭人」。
當然,天下沒有白掉下來的餡餅,俄羅斯此舉當然有「稀釋土著,提高俄羅斯濃度」的考量。 帝國主義壓迫是為「天理」,但從整個俄羅斯帝國的歷史看來,對比波蘭立陶宛等「仇人之後」,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等「兄弟民族」,所受的壓迫並不算太嚴重,這一點可以從各地爆發起義的頻度得以佐證。***
說史140408
烏克蘭恩怨史(四) 終篇:恩怨相爾汝
侵略與光復—- 克里米亞、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前世今生
朝日執筆
〈蘇聯時代〉
至此,紅軍終於「解放」烏克蘭全境,並成立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УССР」。 成立之初,這個「烏克蘭」並沒有包括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南部港口城市 雅爾達則成了蘇俄領導人的渡假勝地,就好像中國的北戴河。 在二戰末期,史太林、羅斯福、邱吉爾三巨頭決定世界「新秩序」的「雅爾達秘密(分贜)會議」,即在此處進行。
1921年3月蘇聯與波蘭簽訂《里加和約》結束了波蘇戰爭。烏克蘭西部被劃入波蘭,餘下的東部則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名,在翌年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應該要稍作說明的是,列寧原本設計的「蘇聯」,應該是近似於今天「歐盟」的「國際聯盟」,只是到了史太林時期,才變成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
史太林掌權後,實行「紅色帝國主義」,對加盟共和國以及其他東歐的共產衛星國,實行鐵腕統治。 1932-1933年間史太林強推「大躍進」式集體農莊,釀成有名的「烏克蘭大飢荒」,餓死人數根據基輔檔案館在2010的「精確統計」為3,941,000人,一般相信超過七百萬!有人認為這是蘇俄一次「種族滅絕」的毒計,不過事實上俄國本身在這場飢荒中餓死者更多,只是數據更為「神秘」而已。
相對於烏克蘭本土,之前被劃入波蘭的西部地區監控較為寬鬆。從前的「西烏克蘭人」在其時的波蘭境內,成立了「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Організація Українських Націоналістів」。 這些「愛國者」以暗殺、綁架等手段向蘇俄侵略者勒索和報復,就像今天的「恐怖組織」一樣。 他們奉 彼得留克英雄,夢想光復他昔日建立的「烏克蘭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以前,大家說的都是「俄文」,不同地方例如莫斯科和基輔,也只是口音詞匯上的差異而已。 就在這個「漢賊不兩立」的非常時期,「烏克蘭語」終於出現了。
1939第二次世界爆發,史太林和希特勒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史太林將西烏克蘭的「故土」,重新劃入烏克蘭境內。此舉對「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的溫和派起了安撫作用,但卻因此造成了組織的分裂。激進的 班傑拉Степан Андрійович Бандера對領導層只滿足於「成功爭取」的態度忍無可忍,領著一部分「少壯派」自立門戶,繼續「勇武抗爭」。
當然,面對強大的蘇俄,烏克蘭「愛國者」們這些零星落索的「小搞作」,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實質效用。因此,仿效他們「老祖宗」彼得留克的「招虎驅狼」之計,勾結「西方侵略者」以對抗「東方剝削者」,似乎也是唯一的選擇了。
「賣國救國」的時機很快就出現了。德國不久即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大軍直迫蘇聯。 班傑拉等人立即在烏克蘭境內「自發」成立了高舉「希特勒是人民的朋友」的「烏克蘭反抗軍Украинская повстанческая армия」,並宣佈在德國佔領區內成立「烏克蘭國」,定都於今日烏國西陲的 利維夫Львів。
「烏克蘭反抗軍」雖說由烏克蘭愛國者「自發組成」,但司令官和和總長分別是莫德爾Walter Model和 曼施坦因元帥Erich von Manstein,都是德軍的名將。 這支軍隊以引領烏克蘭擺脫俄羅斯共產政權的壓迫為目標, 但實際上參與的正式戰鬥任務並不多,主要工作是協助納粹在烏克蘭境內建立和管理集中營,搜捕和屠殺曾經壓迫烏克蘭人的波蘭人和俄羅斯人,當然,還包括「萬惡的猶太人」。
不過,班傑拉「建國」後開始對「宗主」德國陽奉陰違,加上德國東進順利,「烏克蘭國」這個傀儡政權已無保留之必要,故不久德國就將班傑拉及其親信遣送至集中營。 及後德國戰況不利,又再將其釋放,並提供武器以利用班傑拉派反抗軍牽制蘇聯。
二戰後 班傑拉流亡西德,於1959被KGB暗殺,成為烏克蘭右翼眼中繼 彼得留克後另一位「神枱級」的民族英雄。 至於波蘭和俄羅斯,至今仍習慣將烏克蘭激進民族分子及泛納粹分子稱為「班傑拉主義者」。 後世對此人的評價異常兩極,即使在今日的烏克蘭,也對這位「曾與納粹勾結的愛國恐怖主義者」毁譽參半。 2010年烏克蘭總統 尤先科追頒班傑拉為「烏克蘭英雄」,此決定在國內反應不一,卻受到俄羅斯、波蘭、德國等多個國家的譴責。繼任的總統 亞努科維奇在翌年就職後,即宣佈撤銷這個授銜。
鑒於烏克蘭在二戰期間的種種「離心運動」,蘇聯當局乃決定於二戰結束後,採取一個新的「老辦法」來管治烏克蘭—-這就是再一次將「本來屬於俄羅斯」的土地劃入烏克蘭。 這招早於帝俄時期已開始使用,列寧在1922亦將俄國西部土地劃予烏克蘭。 二戰後,政治生涯從烏克蘭開始的赫魯曉夫成為蘇聯領導人,更進一步,將整個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反正烏克蘭不過是蘇聯「一省」,這只是國內的行政區域重劃而已,「陽光與海灘」還是可以隨時享受嘛!
克里米亞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俄國作為一個位處極北的大陸國家,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不凍港 塞瓦斯托波,就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扼守著蘇聯東南的前線。 二戰後期開始,蘇聯為了加強對克里米亞的控制,以當地「土著」韃靼人在二戰期間協助納粹迫害猶太人和俄羅斯人為理由,將他們大量驅逐,並以政策移入大量俄羅斯人以作補充。 1954赫魯曉夫把俄羅斯人口已佔大多數的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除了有「稀釋烏人,提升俄人濃度」的考量外,還能夠名正言順地加強對「烏克蘭」土地的軍事控制。
簡言之,現在烏克蘭東部和克米里亞境內俄裔的人口優勢,並不能說是蘇聯將大量俄人移入烏克蘭,而是蘇聯將本來就是俄國人居住的俄國土地,劃入烏克蘭。當大家都是同一個「堂口」,當然不用太計較,但到了各自變成「獨立國家」後,自然就要發生問題了。
〈後冷戰時期的形勢〉
如是者到了1991蘇聯解體,烏克蘭和俄羅斯各自獨立建國。 波蘭化的烏克蘭西部和以俄裔佔多數的東部,從獨立之初就幾乎要把國家撕成兩半。*** 國家的政策也在親西方和親俄之間反覆搖擺。
在獨立之初,「當家作主」實在教人非常地興奮,加上說烏克蘭語的烏克蘭人在全國畢竟還是佔著多數,民心傾向高舉民族主義的右派政黨可想而知。 標榜「去俄羅斯化」的 尤先科及 季莫申科分任總統和總理後,彼得留克和班傑拉都成了「民族英雄」。
西部地區的右翼分子更為激進,他們重新舉起幾乎在整個歐洲都被視為禁忌的納粹旗幟,拒不承認說俄語的東烏克蘭人是「同胞」,高呼「烏克蘭人的烏克蘭」,主張把所有包括俄羅斯人、韃靼人、猶太人,當然還有「無處不在」的華人,全部趕出烏克蘭。 儘管這種激進的論調僅屬少數,但已足以讓東南部「俄語區」的人民,萌生「回歸祖國」的念頭。
這種「思慕故國」的情緒在克里米亞最為強烈。 這裏自古就是俄國可歌可泣的英雄之地,也是俄國南方海疆重鎮。 1856克里米亞保衛戰、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塞瓦斯托波保衛戰,克里米亞人都用鮮血譜出了悲壯的詩篇。 歷史無疑造就了克里米亞人對自身作為俄羅斯一部分的強烈認同。
說起來,也算是俄羅斯有負於他們。當初蘇聯解體之時,俄羅斯應該是「大條道理」,把本來就是在蘇俄時期劃入烏境的東部地區和克里米亞,重新拿回來。 不過,葉利欽不敢貿然與西方反臉,遂與西方枱底交易,以烏克蘭放棄原本在境內部署的前蘇聯核武,換取俄羅和西方大國共同「保證烏克蘭領土完整」。 俄羅斯沒有「收回」東烏和克里米亞,但要求烏克蘭要將克里米亞南方港口借予黑海艦隊作為基地。
然而,克里米亞對不能「回歸祖國」反應強烈,擾攘不已。 最後經多方協商,同意讓克里米亞以「加盟共和國」的方式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 就正如從前烏克蘭之於蘇聯一樣—- 成為烏克蘭唯一的加盟共和國。 不過,克里米亞比從前的烏克蘭享有更多的「法定自由」。 克里米亞人自己可以選出政府,有自己的國旗、國歌及憲法。 簡言之,烏克蘭對其只有名義上的「主權」,而幾乎沒有任何實質的「治權」。
〈尾聲〉
然而,「心繫家國」的克里米亞仍時刻不忘「回歸祖國」的素願。 普京大帝上台後,有見這些海外遊子一心思慕故土,遂大幅簡化克里米亞等俄國故土居民歸化俄籍的手續,經過這些年來,同時擁有俄國護照的克里米亞公民數不在少。 若然克里米亞「發生事端」,俄羅斯「盡力保護國民」實在責無旁貸。況且,克里米亞與俄國一衣帶水,俄裔亦佔大多數,本來就對北方的基輔政府沒有多少的認同。 無怪乎當俄軍進兵西疆時,克里米亞與(同樣由俄裔佔多數的)另一「故土」東烏克蘭,都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了!
現在克里米亞公投決定自烏克蘭獨立,再「加盟」俄羅斯。 (請注意,正如美國、加拿大、瑞士和德國等國家一樣,俄羅斯是一個由八十五個「聯邦主體субъекты/Federal subjects」組成的「聯邦國家」。 除克里米亞外,像這樣的「加盟共和國」還有二十一個, 較著名的有 車臣Чечня/Chechnya、印古什Ингушетия/Ingushetia和 韃靼斯坦Татарстан/Tatarstan等。) 對「獨立」選項超過九成的支持率,其中固然有俄羅斯的操作,但亦不能否認這的確是當今克里米亞的主流民意。 (不滿俄羅斯的,很多在幾十年前就被遷走了。)從歷史而言,克里米亞在過去數百年也一直是俄國「神聖領土」。
此之謂「天道民心」,王者無敵! 奧巴馬等「外國勢力」,縱然眼紅「俄國夢」的偉大復興,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敢對普京大帝怎樣,頂多不過是「唔畀你去迪士尼玩!」而已!
若烏克蘭失去了較為富庶,資源較為豐富的東部,歐盟又是否會純因想讓「普京不高興」,而接納西烏這個「吃閒飯的」呢?(畢竟現在「歐盟」內吃閒飯的已經不少了!)
雖然普京聲言不會「接納」東烏克蘭,但眾多海外赤子的悠悠之心又豈會就此平息? 弗拉基米爾五世(普京之謂也,四世為列寧)又會否再來一個「迫不得已」? 這一切看來仍是未知之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普京大帝對關乎俄羅斯的「核心利益」,必然會寸土不讓!
| ||||||
億萬富翁波羅申科獲選為烏克蘭新任總統,他藉佔據國有財產、洗錢起家,打造巧克力王國及龐大事業,現在首要任務卻是掃蕩貪腐及壟斷,看似矛盾,烏克蘭人卻還是相信他。 撰文‧乾隆來 三千多萬名烏克蘭選民,在五月二十五日選出了親歐盟的億萬富豪波羅申科(Petro Porochenko)為新任總統,將在六月七日正式就職。 這場全世界矚目的總統選舉,在烏克蘭東部叛軍動亂、無法投票的情況下,全國投票率仍然高達六成,波羅申科的得票率高達五四.七%,遠遠超過前任總理季莫申科的一二.八%,波羅申科獲得烏克蘭人民過半數的授權,又得到美國、歐盟領袖的支持,連俄羅斯總統普丁都口頭表達接受選舉結果。 波羅申科的任務很明確,他要帶領烏克蘭「成為一個歐洲國家」。他必須完成與歐盟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在不與普丁翻臉的前提下,脫離莫斯科的政治與經濟陰影;他必須盡速平息烏克蘭東邊親俄省分的動亂;他還得在未來幾個月內,舉行全國國會大選,依據《憲法》選出新任總理與部長,讓殘破的烏克蘭政府重新恢復運作。 趁蘇聯解體 佔據國有財產波羅申科是一個奇特的歷史產物,或者說,他是特權的產物,是俄羅斯、烏克蘭式「寡頭壟斷」(Oligarphy)的代表人。他從二十五歲開始,靠著把國家資源放進私人口袋的「俄國式國營企業私有化」,建立了一個橫跨巧克力工廠、汽車組裝廠、電視台以及造船廠的龐大企業帝國,晉身為烏克蘭首富階層,個人身價高達四百億元台幣。 波羅申科的羅申(Roshen)巧克力甜點集團,是排名「全球一百大甜品事業」第十二名的世界級巧克力廠,在烏克蘭與俄羅斯極為暢銷,品牌產品與歐洲金莎巧克力、美國SNICKERS(士力架)正面競爭,根據公司資料顯示,羅申生產逾兩百種巧克力點心,每年耗用四十一萬噸的巧克力,年營業額超過三百億元台幣。 雖然西方的媒體都以「巧克力大王」、「成功的創業家」來描述波羅申科商而優則從政的成功故事,但波羅申科的起家,卻有不願被提及、黑暗的一面。 烏克蘭當地的媒體指稱,「波羅申科家族是以洗錢起家的!」早在舊蘇聯的時代,他的父親就幫蘇聯官員貪汙的黑錢漂白,為此還曾在一九八六年遭到判刑並且坐牢。 波羅申科的父親上層關係良好,讓兒子進入基輔大學取得國際關係學位。大學畢業後,他的父親已經出獄,正好遇到蘇聯解體,父子兩人著手開創新事業。 這番新事業,是抓住蘇聯解體後的空窗期,快速將國有財產據為己有的掠奪行為,而這通常需要武裝的黑道分子搶奪工廠、需要貪腐官員從內部提供國營事業財產清單,還要複雜的白手套與分贓體系。烏克蘭律師米克陽就說,九○年代初期極為黑暗,藉著非法武裝、毒品、妓女、洗錢等手段,快速讓波羅申科父子賺進大把鈔票,成為巧克力王國的創業資本。 這或許可以解釋波羅申科為何能在二十五歲不到的年紀,就已經有實力大量進口可可豆,也可以猜測他如何在一九九六年,年僅三十一歲時已經成功建立了羅申巧克力甜點集團,迅速在烏克蘭取得獨佔的巧克力市場地位。 擴企業版圖 設車廠造軍火波羅申科致富之後,馬上躍上政治舞台,與政治、財團的當權者寡佔分贓,並且在重要選舉與鬥爭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波羅申科在一九九六年創設羅申巧克力集團,兩年後就當選國會議員,至今十六年的政治生涯,曾經出任國安會與國防委員會祕書長、做過外交部長、經濟與貿易部長、還跨足金融行業,從○七年到一二年擔任全國銀行總會的會長,同時兼任國會財政與銀行委員會主席。他從親俄羅斯的政黨 Party of Region起家,與大他十一歲的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是換帖兄弟,也在季莫申科的內閣當過部長。 政治生涯扶搖直上的同時,波羅申科快速擴張他的企業領土,○五年創設柏格當(Bogdan)汽車廠,生產韓國現代、起亞轎車、日本五十鈴貨車及柏格當自有品牌汽車。產能達到年產十五萬輛轎車、一萬五千輛卡車、三千輛巴士;波羅申科並買下位在克里米亞黑海邊的造船廠,直接切入軍火工業;此外,波羅申科還掌控了烏克蘭電視台「第五頻道」,作為對抗前總統亞努柯維奇以及俄羅斯勢力的宣傳窗口。 波羅申科早上做經濟部長,兼管銀行與國防,下午變身為汽車廠董事長,還能不斷調製巧克力糖,正是烏克蘭寡頭政治的最佳代表人。勝選當天,波羅申科信誓旦旦向選民承諾,他要徹底杜絕貪腐,堅持司法獨立,爭取外國投資,創造就業機會,這位「巧克力總統」說要賣掉巧克力甜點公司、汽車製造廠,以及間接持有的企業股權,只留下電視台。 波羅申科有點像是中國民間故事裡的周處,本身就是寡頭壟斷的代表人物,卻奉命要扭轉貪腐橫行、寡頭壟斷與黑道治國;有趣的是,烏克蘭人民似乎相信,也只有他,能夠除此三害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波羅申科 出生:1965年 經歷:羅申巧克力甜點集團創辦人、烏克蘭外交部長、經濟與貿易部長等 學歷:基輔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