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談市盈率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9206540776/24090467
市盈率是股票價格與一段時間內(通常是一 年)的每股淨利潤的比率,即市盈率=股票價格/每 股淨利潤。

市盈率有幾種:一種是用上一年度每股淨利潤 計算的靜態市盈率,一種是用最近四個季度每股淨 利潤之和計算的TTM市盈率,一種是用當年預期每 股淨利潤計算的動態市盈率。

市盈率的優點就是計算簡單,比較起來很方 便。 a.可以用同一家公司的當前市盈率和其歷史市 盈率比較,看看該公司當前的市盈率和歷史相比處 於什麼水平。 b.可以用一家公司的當前市盈率和行業的當前 市盈率比較,看看該公司當前的市盈率和行業相比 處於什麼水平。 c.可以用一家公司的當前市盈率和大盤的當前 市盈率比較,看看該公司當前的市盈率和大盤相比 處於什麼水平。 在相同條件下,市盈率越低,可以認為公司的 估值越低。

市盈率的缺點: a.市盈率會受到非經常性損益的干擾,比如一 家公司正常年份的每股淨利潤是1元,而當年因為 賣掉了一家子公司獲得每股10元的淨利潤,導致市 盈率看起來很低。顯然賣掉子公司一般是不可持續 的,我們計算市盈率時應該剔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影 響。 b.市盈率比較適合於盈利增長比較平穩的公 司,而有些強週期性公司,比如有色金屬等,在處 於盈利高峰時期,由於淨利潤增長速度很快,即使 股價遠超過內在價值,市盈率看起來也非常低;在 處於盈利低谷時期,由於淨利潤下滑嚴重,即使股 價遠低於內在價值,市盈率看起來也非常高。 c.如果市盈率為負值,不太好用市盈率估值。 d.市盈率沒有考慮淨利潤的增速,可以用 PEG(即市盈率和淨利潤增速的比率)來修正。 PEG=1的時候認為是合理的,PEG大於1的時候認 為高估,PEG小於1的時候認為低估。

股票的收益率:
股票的收益率是市盈率的倒數,如果一隻股票 的市盈率是10倍,那麼該股票的收益率是1/10=10%。這10%的收益不一定都以現金分紅的方 式發放給你,比如只將淨利潤的50%分紅,那麼你 的現金收益率是5%;而淨利潤剩下的50%,大多數 的公司會留存起來用於企業的發展--這有可能使你 將來獲得的現金收益率更高。

股票是風險資產,其合理收益率應該等於無風 險收益率+風險溢價,無風險收益率一般用一年期 銀行存款利率、國債利率等來計算。很多人用無風 險收益率的倒數來計算股票合理的市盈率,這其實 是不對的,因為沒有考慮風險溢價。如果無風險收 益率為4%,風險溢價為4%,那麼股票的合理收益 率應該為8%,對應的市盈率是12.5倍,而不是1/4%=25倍。

投資大師格雷厄姆對市盈率有一些觀點: a.買超過16倍市盈率的股票就是投機; b.買入的股票最後不超過10倍市盈率; c.市盈率和市淨率的乘積不超過22.5。

低價股獵手約翰·鄧普頓認為應該買那些未來5 年內市盈率會低於5倍的公司。

對巴菲特有深入研究的劉建位先生,曾經對A 股做過統計,從09年-11年,分散投資10倍以下市 盈率股票的回報率遠超過了大盤指數。

PS:有球友似乎認為我寫這篇文章,認為價值投資就是低市盈率投資,實際上這篇文章只是我自己談談對市盈率的看法而已。因為我後面可能還會寫談談市淨率、談談ROE等等文章,呵呵。如果有球友覺得這些都是炒冷飯,可以忽視之,因為寫這些本就是給剛入門或者還未入門的投資者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007

談談市淨率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9206540776/24099075
市淨率指的是每股股價與每股淨資產的比率。

理論上來說,如果一家公司破產清算,那麼它 的價值應該等於淨資產。

但實際上,在正常運營的公司中,有些公司盈 利能力低下,淨資產都是一些過時的機器設備或產 品,清算時根本不值錢,這些公司的內在價值可能 遠小於淨資產;而另一些公司,淨資產很少,卻憑 藉著強大的品牌、專利、技術優勢等等,盈利能力 遠遠超過社會平均水平,這些公司的內在價值遠高 於淨資產。

這就是為什麼在股市中,有的股票1倍市淨率 都嫌貴,而有的股票3倍市淨率卻還覺得便宜的原 因。

衡量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標是淨資產收益率, 即淨利潤和淨資產的比率。單獨看一家公司的市淨 率基本沒有意義,需要結合淨資產收益率來看。一 家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越高,其合理的市淨率也應 該越高。

在一定的條件下,淨資產收益率和市淨率之 間,我認為大致上有一個合理的比率:8%(個人 觀點,對其他人來說,這個值也可能是10%)。也 就是說,如果一家企業的ROE保持在8%,那麼其合 理的市淨率為1倍;如果一家企業的ROE保持在 16%,那麼其合理的市淨率為2倍;依次類推。實 際上,這個8%是股票當前的回報率,對應著12.5 倍的市盈率。

之所以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是有原因的,比 如一家公司在留存大量淨利潤的情況下,仍能保持 非常高的淨資產收益率(這必然導致較快的淨利潤 增速),那麼8%的比率可能就不合適。具體的案 例可以參考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當時可口可樂 30%左右的淨資產收益率,5倍的市淨率,巴菲特 仍然覺得非常便宜。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一家公司現在的淨資產收 益率很低,但淨利潤增速很快(會有一個淨資產收 益率逐漸提升的過程),那8%的比例可能也是不 合適的。

似乎有PEG的影子,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42

談談淨利潤增長率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4ux.html

淨利潤增長率是企業當期淨利潤和上期淨利潤相比的增長幅度淨利潤增長率=(當期淨利潤-上期淨利潤)/上期淨利潤*100%。

 

由於PEG估值方法的巨大影響,淨利潤增長率這個指標是必須討論一下的。

先談談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股票的投資價值。

如果淨利潤增長率為0,如果用PEG估值,似乎市盈率應該是0。有些人據此認為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股票是完全沒有投資價值的,這肯定是錯誤的,經不起推敲的。

假設有一家公司,淨資產收益率一直保持20%,每年都把所賺利潤全部分紅,淨資產一直沒有增長,淨利潤增長率為0。本來這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但市場一直給它一個極低的估值:1倍市淨率,即5倍市盈率。如果投資者把所得分紅全部再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那麼他能獲得的復合收益率是20%。這樣的公司是完全沒有投資價值的嗎?]

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公司是否有投資價值,得看看它的股息率能達到多少。在今天的A股,很多大盤股淨利潤幾乎不增長,但如果能達到5%以上(最好在6%、7%以上)的股息率,那應該是有一定投資價值的;如果低於3%,那幾乎就沒有投資價值了。

 

這一節也提兩個公式。

1. 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淨資產

上一節已經提到,淨資產收益率和淨利潤增長率之間並不存在完全的正相關關係。 

但是,如果在淨資產收益率保持一定並且沒有融資的前提下,淨利潤增長率=淨資產收益率*(1-分紅率),此時成正相關的關係。

如果一家公司能夠保持恆定的很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大多情況下都會有較高的估值),那麼分紅率較少甚至為0對投資者應該更有利,因為這樣會有較高的淨利潤增長率。

如果一家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只能保持恆定的很低的水平,那麼無論分紅率多少,淨利潤增長率都不會太高。此時,較高的分紅率對投資者可能是更有利的,投資者可以把所得分紅投入到盈利能力更高的公司。

 

2. 淨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淨利率

而銷售收入=銷量*單價。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通過競爭不斷提升銷量來提高銷售收入,進而實現淨利潤的不斷增長。這些公司無法提升產品單價或者提升很慢,而成本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不斷上升,它們的銷售淨利率一般只能保持在穩定的水平甚至下降。

而有很少一部分公司,它們的產品在某些階段供不應求,能夠在提升銷量的同時不斷提高產品單價,這樣不僅銷售收入得以快速提升,銷售淨利率也因為價格漲幅快過成本漲幅而不斷提高。這些公司的淨利潤增長率在這樣的階段會非常高。

舉個例子:假設某公司只生產一種產品,該產品原來出廠價是100元,成本是80元,一年的銷量是100萬件,所得稅率是25%。那麼銷售收入是1億元,稅前利潤是2000萬元,稅後利潤是1500萬元,銷售淨利率是15%。

該公司決定將產品漲價10%,如果一年還是能銷售100萬件,成本不變,那麼,銷售收入是1.1億元,稅前利潤是3000萬元,稅後利潤是2250萬元,銷售淨利率是20.45%。雖然產品只提價了10%,但淨利潤卻增加了50%。

在A股,最好的例子應該是貴州茅台。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貴州茅台的淨利潤對比情況。

貴州茅台/年份

2012

2002

淨利潤(億元)

140.1

3.77

銷售收入(億元)

264.55

18.35

銷售淨利率(%)

52.95

20.54

茅台2012年的銷量只是2002年的幾倍,但茅台這些年通過不斷提價(2012年9月出廠價提高到819元,2002年出廠價218元),使得銷售收入提高到原來的14.4倍,淨利潤率提高到原來的2.58倍,最終淨利潤上升了37倍,股價也上漲了30多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24

談談淨資產收益率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4ub.html

淨資產收益率指的是淨利潤和淨資產的比率,也稱作股東權益報酬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淨資產收益率的英文縮寫是ROE(Rate of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Equity)。

推導兩個公式:

1. 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淨資產=(市值/PE)/(市值/PB)=PB/PE。

2. 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淨資產=(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總資產/財務槓桿比率)=總資產收益率*財務槓桿比率=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第一個公式在《談談淨資產》一文中有所說明,現在談談第二個公式。

看看貴州茅台、青島海爾、格力電器這三家公司在2012年的幾個指標。

指標/公司

貴州茅台

青島海爾

格力電器

淨資產收益率(%)

38.969900

29.379000

27.594600

銷售淨利率(%)

52.951326

5.460551

7.497194

總資產周轉率

0.662219

1.786265

1.030366

財務槓桿比率

1.111350

3.014027

3.572184

貴州茅台的銷售淨利率非常高,所以即使它基本沒有負債,財務槓桿比率很低,總資產周轉率也不高,但ROE仍然很高。

格力電器的銷售淨利率一般,總資產周轉率也不高,但財務槓桿比率很高(佔用了大量上下游的資金,有息負債很少),導致ROE很高。

青島海爾相比格力電器,銷售淨利率和財務槓桿比率都更低,但其總資產周轉率較高,導致2012年其ROE還略高於格力電器。

提升ROE就應該從這三個方面著手。要麼通過不斷提價或者降低成本等措施,來提升銷售淨利率;要麼通過提高管理水平來不斷提升總資產周轉率(沃爾瑪可能是最好的例子);要麼通過更多的負債來提高財務槓桿比率。

但要注意的是,提高財務槓桿比率往往意味著更高的風險,特別是當負債中有大量的有息負債時。所以,對於財務槓桿比率很高的企業(比如銀行等),我們對ROE的要求應該更高。

 

ROE和淨利潤增長率

巴菲特往往在致股東信的開頭就提到ROE,可見巴菲特對這一指標的重視。

一家企業,如果ROE一直保持在很高的位置(比如20%以上),那麼這家公司很可能具有深厚的護城河。

那麼我們投資的時候是否一定只能選高ROE的企業?那些ROE較低或者中等的企業是否一定不值得投資?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否則的話,投資就簡單了,直接投資那些ROE最高的股票就行了。我們看看以下兩種情況:

(1)瀘州老窖

瀘州老窖/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ROE(%)

3

15

28

36

39

40

淨利潤增長率(%)

17

623

140

64

33

32

如果你僅僅以ROE這個指標來選股,那麼你肯定不會在2005年投資瀘州老窖。第一種情況是企業盈利能力好轉,淨利潤爆髮式增長帶動ROE的提升。

(2)萬科和招商銀行

萬科A/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ROE(%)

16

14

17

13

14

17

淨利潤增長率(%)

54

60

125

-17

39

37

 

招商銀行/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ROE(%)

16

13

22

27

20

19

淨利潤增長率(%)

25

81

114

37

-13

41

萬科和招行從2005年到2010年的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都在50%左右,但萬科的平均ROE差不多是15%,招行的ROE差不多是20%,他們的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都遠高於ROE。第二種情況是ROE基本保持穩定,企業通過利潤再投資和融資來保證淨利潤的快速增長。

瀘州老窖、萬科、招行這三隻股票在2005年到2010年間都是大牛股,股價至少都上漲了數倍。這兩種情況說明,ROE較低或者ROE中等的股票並不一定不值得投資。

從這兩種情況也可以看出,一些人說淨利潤增長率的最大值是ROE,是不正確的,或者說是有條件限制的。只有在ROE保持穩定,並且沒有融資的情況下,淨利潤增長率的最大值才是ROE。

 

我們再來看另一種情況。還是以瀘州老窖為例,假設瀘州老窖2010年的淨利潤全部都分紅給股東,那麼瀘州老窖2011年的淨資產與2010年相比,沒有變化。再假設瀘州老窖2011年的淨利潤也和2010年相同,那麼瀘州老窖2011年的ROE與2010年相同,還是40%。這說明企業可以在保持高ROE的同時,淨利潤增長率為0!如果這種情況下企業的估值沒有發生變化,那麼投資者獲得的就只有很少的股息。

 

總結:ROE反映了企業當前的盈利能力。在現實生活中,能維持較高ROE的企業一般都是優質的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成長性一般都比較好。但是,ROE和淨利潤增長率之間並不存在完全的正相關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25

談談銀行股的ROE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4yt.html
談談銀行股的ROE

經常在雪球上看到有人說從長期看, 銀行股會回歸社會的平均贏利水平, 也即大概ROE12%左右。建議這些同學看看《股市真規則》中的部分內 容。

在這本書中,作者明確說明,像銀行 這樣負債率超高的企業應該對其有更 高的ROE要求,原因很明顯——負債率更高的企業更容易破產,你承擔了更 高的風險,自然應該有更高的回報要求。

在某本投資書籍中看到過統計(可能是次貸危機前的統計),美國股市銀行股的平均ROE長期在15%以上。

由於監管原因,中國的銀行競爭激烈 程度應該遠小於美國的銀行。所以,中國的銀行管理水平稍提高一些,ROE就蹭蹭蹭的往上去了。

反過來說,如果你認定銀行股的ROE 會降到社會平均水平,特別是如果這 一過程很迅速的話,也許你就應該賣 出銀行股了。

本人持有銀行股,對銀行的盈利水平 持樂觀態度,即使是利率市場化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73

《股市真規則》行業分析之媒體行業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55b.html

第二十一章 媒體行業

   媒體行業的公司能為獲得長期的投資收益提供充分的機會,但是在媒體股票上成功的投資更多地取決於能否挑選出下一部轟動的電視節目、預測出下一部風行一時的電影,或者發現一部新的暢銷書。在我們跟蹤的近24家媒體公司中,只有5家公司有強勢的競爭優勢,1家公司有部分競爭優勢與公司的業務有聯繫。關鍵是識別那些將持續成長並且未來數年能大量產生現金的公司。在這個行業中很多公司得益於競爭優勢,比如規模經濟和壟斷,這些競爭優勢很容易支撐長期的超額利潤。
   全面來看,媒體行業在過去10年間一直是有業績的。按照晨星公司歷史業績數據,媒體公司年度總收益率在1993-2002年間在16%以上,而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收益率只有9%多一點。媒體行業優良的業績涉及很多因素,但可以說服大家的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其一是吸引人的經營狀況,其二是明顯的競爭優勢。區分和聚焦不同的產品給媒體類公司帶來了不同地理區域(如報紙和廣播電台)或者利基市場(如技術類型圖書)的競爭優勢。在這些領域佔支配地位,常常可使這些公司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充沛的現金流。
   媒體是一個寬泛的術語,我們可以把這個行業分成三個不同的板塊:出版,廣播和有線電視,以及娛樂產品。在我們綜觀了媒體行業的整體情況之後,我們將深度挖掘這三個板塊中每個板塊的特性。


媒體公司怎樣賺錢
   媒體公司通過生產或發佈消息給公眾來賺錢,生產消息或者內容可能通過幾種形式,包括視頻、音頻和印刷。發佈的方式也是各種各樣的,電視、廣播、互聯網、書籍、雜誌和報紙是發佈內容最流行的手段,但是對怎樣發佈消息沒有真正的限制。


用戶使用費
   媒體行業的商業模式多樣化明顯依賴公司收入的第一來源。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在看熱播中的電影、閱讀暢銷的小說或者購買熱門的新CD時要支付的一次性費用。電影製片商比如迪士尼公司和派拉蒙公司,出版商比如西蒙與舒斯特公司,唱片公司比如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等,全都高度依賴這些一次性收費。
   依賴一次性用戶收費的公司有時要遭遇不穩定現金流的困境,因為現金流受到眾多單獨產品銷售業績的很大的影響,這些產品包括上映的電影或者新發表的小說等。如果是一連串的熱銷,可能給公司帶來好運,相反的情況也經常見到:一連串的幾次失敗導致災難。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我們預測未來現金流非常困難。
   因為這種類型商業模式的成功嚴重依賴大製作的成功,大牌明星往往收穫大部分利益,這就使得公司的毛利率很低。例如,大牌明星湯姆·克魯斯每部影片能從票房收人中分到2500萬美元,而且製片公司樂意付這樣一筆令人驚愕的數目,因為克魯斯對票房有巨大的吸引力。這種情況在音樂和圖書出版業也差不多,在那些領域成功的品牌和作者常常能贏得利益蛋糕的一大塊。


預付金
   基於預付金的業務(比如有線電視和雜誌出版業)通常要比一次性用戶收費有吸引力,因為預付金收入趨向於可預測,這就使得預測和計劃更容易,從而減少了公司的風險。預付金對公司來說的另一個優勢是:用戶在取得服務前付費。儘管公司不能馬上把這些現金作為收人確認,但它們可以把這些資金用於經營,因此減少了對外部融資來源的依賴。
   因為長期保持的客戶關係和現金提前預收的原因,基於預付金的商業模式對同期經濟低迷敏感度較低。此外,沒有其他的行業能夠在你花錢製造產品之前,就讓別人提前把錢給你。
   很多基於預付金的公司有沉重的固定成本,給它們帶來了明顯的營業槓桿作用。因此,收入的波動對盈利和現金流有重大影響。雜誌和報紙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些公司最重要的可變成本是紙張,除了這項費用,幾乎其他所有成本都是固定的,不管雜誌或報紙的銷量有多大。因此,當這些公司贏得市場份額的時候,毛利率可能會戲劇性地增長。
   相反的觀點是,這個行業裡的公司要想維持在這個行業裡的生存,需要巨額的、持續的資本性支出,比如在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行業的那些投資。對於這些公司來說,系統升級常常蠶食掉經營性現金流的絕大部分,現金所剩無幾。從理論上講,一旦這些升級完成,這些公司就可以擺脫資金的負擔。間題是升級的循環週期從來沒有結束過。


廣告費收入
   基於廣告模式的公司可能享有相當好的毛利率,因為毛利率常常被高營業槓桿作用放大。高營業槓桿作用的原因在於基於廣告模式的成本是固定的。為電視台、廣播電台製作節目的費用,或者僱用一家報紙或雜誌出版商的費用,不會隨著用戶增加漲上來。不管怎樣,廣告費收入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在經濟轉向低迷的時候,廣告費是公司管理層要削減的第一項費用,這也是為什麼廣告費收入增長趨向於與商業週期同步的原因。依賴廣告收入的媒體公司對國家的宏觀經濟相當敏感。


媒體行業的競爭優勢
   媒體公司擁有的規模經濟、壟斷和獨特的無形資產等很多競爭優勢,有助於它們產生持續的自由現金流。規模經濟在出版和廣播行業尤其重要,而壟斷在有線電視和報紙行業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獨特的無形資產(比如許可證、商標、版權和品牌)則在整個媒體行業都很重要。
壟斷、許可證和放鬆管制
   我們應該尋找那些在各自的市場上佔據壟斷地位的公司,這些公司有強大的競爭力和極好的經濟效益。與壟斷能力伴生的一個最大的風險就是與法規制定者的衝突,但是只要這個關係很好地維持下去,有壟斷優勢的媒體公司應當能夠取得長期的利潤增長。而且隨著利潤的增長,公司的價值也相應增長。報紙是具有這種競爭優勢最好的例子,很少城市能支撐超過一家的大型日報,這就意味著在任何市場正在經營的報紙,要阻止競爭對手一般來說都有一段相對容易的時間。
   許可證也會導致豐厚的利潤,尤其是在電視和廣播行業。即便這個行業的參與者不是必須享有壟斷優勢,但對新的進入者來說進入這個領域也是很難的,因為每一家公司都必須從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取得傳送信號到某個地理區域的許可證。一許可證阻止了對媒體公司的競爭,因為在一個特定的市場只能有有限數量的經營者。另外,聯邦通信委員會通常給持證長達8年的公司續發許可證。
   放鬆管制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由於放鬆管制,像福克斯公司、Viacam公司和ClearChannel公司才能夠購買多家電視台。這無疑大大減少了竟爭並將創造更高的利潤,因為這些公司可以把它們的節目製作和事務性費用分攤。媒體行業還保留著至少是部分的管制,任何未來的放鬆管制都可能導致更大的合併,從而帶來更高的盈利能力。資產負債表現良好的報紙、電視和廣播電台很可能在未來的放鬆管制中獲得收益。


出版行業利潤
   出版領域是發現投資機會的一塊好地方,它們中的很多公司,尤其那些在報紙行業的公司,享有它們各自所在市場的壟斷優勢。這種壟斷地位給這些公司帶來了不怕客戶大量流失的提價能力。這些公司還可能把這些壟斷利潤轉移到其他地理區域去,擴大它們的利潤,使股東投資的價值增長。例如,在2003年初,美國最大的出版集團甘乃特公司差不多出版了goo種報紙,而且按照該公司2002年年報的表述,「公司大多數報紙在同一城市沒有競爭對手。」甘乃特公司的自由現金流與收入比率(自由現金流佔收人的百分比)穩定在10%以上,這使該公司成為了一家非常賺錢的公司。
   在出版行業的公司還受益於規模經濟,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行業成本結構的天然屬性。進入現有產品體系的數量越大,盈利能力就越高』。出版行業的公司依賴非常昂貴的生產設備和配送系統。印刷100萬再多1本書並不比印100萬本書成本更高,所以來自第ioo萬零i本書的大部分收入轉化為公司的利潤,提高了公司的毛利率。
   因為這個特性,出版業競技場上的公司不斷地尋找增加市場份額、提高盈利能力的收購對象。更大的規模就是超越對手的更大優勢。那些以謹慎的、深思熟慮的方式建立規模優勢的公司,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在利潤和股東收益方面做得更好。例如,麥格勞一希爾公司通過慢慢地收購競爭對手,推動盈利能力增長,已經成為出版行業一個最重要的競爭者。在1993年至2002年間,麥格勞一希爾公司收購了大約60家公司,被收購的公司大多數是出版業的。在此期間,公司的營業利潤率從16%提高到21%,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出版業務的利潤率從7%增加到14%。


廣播與有線電視行業
   廣播和有線電視公司在廣播、廣播電視和有線電視行業往往具有某些穩定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常常導致高於平均水平和能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利潤率。
   在此之前,我們討論了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聯邦通信委員會的許可證。在廣播行業放鬆管制已經導致一些競爭的減少,因為公司在一個特定的市場擁有了更多的廣播許可證。儘管一些媒體的激進主義分子認為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個負面的進展,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集中度的增加對選擇這種方式提升競爭優勢的廣播公司來說有負面的影響。
   廣播公司大部分的錢是從廣告上賺的,這樣才可能通過給儘可能多的人提供製作的節目來吸引廣告。製作廣播節目是廣播公司最大的一項費用,而且這些支出基本固定,一家廣播公司為一個節目的播出權支付的款項基本上是一樣的,不管聽眾有多少。無論如何,聽眾越多,廣播公司吸引的廣告賺錢越多,這就意味著增長的廣告收人可直接作為利潤。而且廣播公司擁有的電台、電視台數目增加後(這都是放鬆管制的結果),固定的節目製作成本可以由更多的電台、電視台分攤。
   全面來看,廣播公司有穩定的商業模式,所以在這個行業投資的關鍵是價值評估。如果你能以這些公司的公平價值的折扣價買入,你的長期投資收益應當是相當好的。儘管如此,還是要確認公司有沒有捲入其他可能潛在地耗盡公司資金的生意。
   最後還有有線行業,這個行業在很多獨立的市場享有奢侈的壟斷地位。在同一個市場上幾乎沒有兩家有線公司同時運營,一這就讓它能夠一直擁有持續增長的按月收取的費用。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衛星電視提供商已經成為這個市場上的一個主力,這迫使有線公司通過互聯網的高速接入逐步強化自己與對方的區別。有線公司也開始嘗試在某些領域展開價格競爭。
   這兩個變化導致了有線公司盈利能力和自由現金流的削弱,而有線行業是資本高度密集的,也就是說自由現金流微不足道,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很多有線公司宣稱公司在升級完網絡能提供更先進的服務(比如數字電視、視頻點播和互聯網高速接人服務)之後,資本支出最終會下降,它們如此宣稱已經數年了。隨著最近衛星作為競爭主力的出現,有線行業未來經濟狀況的吸引力正逐漸減小。


娛樂行業投資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依賴一次性用戶收費的公司常常有某些缺陷,比如現金流易變、利潤率低。在電影、電視和音像製品行業的公司,其業務很大程度上圍繞著發行放映電影、電視系.列劇和音像製品,沒有多少正面的東西足以抵消其行業的負面特性。一般來說,我們不是那些在媒體行業領域經營的公司的狂熱追隨者。
   從正面看,大多數這類公司有影片、電視系列劇和音像製品的資料庫,一這些東西受法律保護免於被覆製品損害。這些資料庫往往是賺錢的,因為這些作品的成本在過去已經在賬上反映了。還有,在這些領域進入壁壘比較高,建立可供拍攝的電視系列劇基地和拍攝長片需要相當大的資本投入。
   發行的進入壁壘從歷史上來說也是很高的。在過去的幾年,互聯網已經削弱了壁壘,尤其是音像行業。與音像製品對等的網絡分銷,對大的唱片公司來說意味著一數億美元的損失。


   常見的投資陷阱:買入有暢銷作品的公司的股票
   一些投資者指望投資可信賴的有流行電影、熱播電視劇的媒體公司的股票。不要這樣。十有八九現在的暢銷作品正在彌補之前該公司沒人知道的失敗。那些有暢銷作品的媒體集團公司給市場帶來的衝擊很大,這些聯合體需要不止一部這樣的作品才能驅動長期利潤的增長。除非它們以內在價值(因為現金流的不穩定弓內在價值是很不容易確定的)很低的折扣價交易,否則我們應當在別的行業再選一選。
   因為技術進步,這種現象對電影業來說也是一個日益明顯的問題。很少有娛樂公司一直有能力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例如,在標準普爾500中的電影和娛樂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年收益率只有3%左右,而出版和印刷業顯示的平均年收益率要比它們高很多倍。娛樂公司長期業
績表現不良的原因是清楚的:行業的大部分利潤結了大牌演員、導演和製片人,沒給股東留下什麼。此外,這是一種本質上受演出成功驅動的生意,而長期準確地預測和追蹤觀眾的口味是難以做到的。


在媒體行業成功的特點
   一般來說,媒體行業是一個有希望尋找到穩定投資收益的地方。這裡我要告訴你的是如何優中選優:


自由現金流
   一般而言,我們希望在這個公司看到自由現金流與收人比率在8%-10%以上。這個水平的自由現金流至少預示著以下三件事情中的一件:這家公司有消費者樂意支付額外報酬的產品或服務,公司很有效率,或者公司不需要使用更多的資本投資。所有這三點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公司特性。這些規則只是一般性的規則而不是絕對的規則。如果媒體公司在一個發展前景極好的業務領域有大比例投資,那麼即使現金流與銷售收入比率較低,但相對於高速增長的未來也是值得權衡的。例如,當華盛頓郵報公司幹勁十足地在Kaplan教育服務公司和有線電纜的產權上投入大筆資金時,該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的自由現金流就顯示較為薄弱。在2002年,這些投資開始有收益,同時自由現金流飛漲到銷售收入的13%。如果你看到一家自由現金流暫時性薄弱的媒體公司,你要確認該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否一直表現很好,而且你還要確信該公司管理層的選擇是否是使用超額資金投資。


明智的收購
   在媒體行業我們要尋找的公司的一個特徵,就是積極努力地去做明智的收購以使公司規模更大。我們強調「明智」這個詞,是因為我們認為一些小的收購比較容易整合到收購方公司的經營中來。我們對那些為追趕大型公司、尋求建立一個帝國的收購行為不感興趣,而且我們也不應該對那些指望通過合併轉型的媒體公司投資。通常這些做法是失敗的,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公司的合併是個典型的案例,它們允諾的合併協同效應並沒給投資者帶來任何收益。
   一般來說,要小心那些試圖通過大型的合併在兩家毫不相干的企業間建立協同效應的公司,這種「成長型」的收購幾乎沒有成功的,尤其在媒體行業。要尋找那些盯住與公司業務關聯緊密又可以消化的收購。PublishersReed Elsevier公司和麥格勞一希爾公司就是做了很多小的、有利可圖的成功收購的例子。
   另外,要尋找那些收購行為沒有對資產負債表引起太多損壞的公司。這就是充沛的自由現金流對公司如此重要的另一個原因,因為資金常常用於收購或減少對外部融資的需求。


媒體行業的風險
.很多媒體公司還一直被創始人的家族控制著,這可能導致公司的決策有時更有利於家族而不是外部股東。雖然這些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可能在社會公眾的手裡,但不管這些公司管理得如何好,股東還是沒有表決權。
.眾所周知,媒體公司是廣泛地交叉持股的,這就意味著一家媒體公司做出決策的時候,另一家公司在你的公司裡比單獨的股東有更多的發言權。例如LibertyMedia公司擁有很多不同媒體公司的大量股權。
.娛樂業大多圍繞著浮華、魅力和現金旋轉,某些時候媒體行業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就陷在這裡。要警惕那些給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發放荒謬可笑的酬金和過分津貼的公司。迪士尼公司的邁克爾·艾斯納就刻意這樣做,而且眾所周知的華納兄弟公司的保守派們也是這樣。


投資者清單:媒體行業
.尋找能夠始終如一地產生充沛現金流的公司。我們希望看到自由現金流與營業收人比率在10%左右的公司。
.挑選出那些在它們的主要市場有高市場份額的公司,壟斷對利潤來說是好的。許可證(尤其對廣播行業)可以減少競爭,維持高的利潤率。
.尋找那些成功收購後能帶來更高毛利率的公司。
.表現良好的資產負債表能夠使媒體公司在不增加股東風險或不稀釋股東股權投資的情況下,做出有選擇性的收購。
.尋找那些有公正坦率的管理團隊、明智的收購歷史記錄、使用股東資本再投資比較保守,或者通過派息和股票回購方式使用投資收益的公司。
.不要趕時髦。為一部風行一時的影片或者電視節目就買入一家媒體公司的股票,很少有賺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534

催化劑事件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9206540776/24620203
半年小結中自己的投資有些反思,為什麼持有的低估類股票一直不上漲,甚至不斷下跌。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以前不怎麼關注的名詞--催化劑事件。

  催化劑事件,是指導致股價脫離過去走勢出現大幅上漲或下跌的事件。本文中談及的主要是上漲催化劑事件。

  賽思·卡拉曼:價值投資人不斷尋找催化事件。價值投資的重點,雖然在於買進價值低估的資產,但資產如何通過催化事件而實現大部分或全部根本價值,則是創造利潤的重要程序。

  催化事件的性質未必相同。某些屬於「企業價值」的催化事件,另一些則屬於「股票」催化事件。雖然股票催化事件會驅動股票價格走高,但企業價值並不會因為該事件而提升。由於股票催化事件並不影響企業價值,所以稱不上「真正的」催化事件,它所代表的變動或預期變動,只是市場一廂情願的感知。

  我認為的常見催化劑事件:
  1.業績超預期增長。
  2.管理層增持、大股東增持。
  3.大幅分紅或者回購股份。
  4.併購或者重組。
  5.經濟數據良好。
  6.寬鬆的貨幣政策。
  7.對行業的支持政策,比如最近的節能環保。
  8.減稅或者減少交易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