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葡萄酒重要產區遭遇惡劣天氣 葡萄酒產量創10年新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533今年,法國多處葡萄酒產區連續受到強降雨、強冰雹襲擊,葡萄總產量可能會跌至10多年來最低水平。
波爾多是世界5大葡萄酒產地之一,最近幾年,隨著市場對高檔葡萄酒的需求增大,波爾多特級葡萄酒的價格飆升至3000美元/瓶。
今年8月,波爾多葡萄酒子產區Entre-Deux-Mers和Cotes de Castillon邊緣地帶遭到惡劣天氣強力襲擊,成為波爾多產區的「重災地方」。
法國農業部預計波爾多產區2013年葡萄酒總產量會下跌19%,跌至4.4億升。

Entre-Deux-Mers是波爾多最大的子產區,擁有250個葡萄酒莊園,每年產量超過1200萬瓶(這其中主要是低端酒為主)。
Entre-Deux-Mers葡萄酒莊主聯合會主席Stéphane Defraine預計今年惡劣天氣對波爾多葡萄酒產區造成的銷售損失至少為3億歐元。
位於Entre-Deux-Mers北部 Bonnet莊園發言人Vincent Cruège接受WSJ採訪時表示,該莊園擁有300公頃,受災面積高達280公頃。
偏低的葡萄酒產量給葡萄酒生產商造成了不少的壓力:一方面酒產量無法滿足全球的需求,另一方面,葡萄的質量會影響到葡萄酒的競爭力。
法國其他地方的葡萄酒產區倒是沒有遭到類似波爾多的損失,但也受到了惡劣天氣的影響。
科爾多省(隸屬勃艮第產區)特級葡萄酒生產商Jean-Michel Guillon接受WSJ採訪時表示,勃艮第高端葡萄酒產地沒有遭到惡劣天氣襲擊,他同時稱勃艮第產區不少酒莊未能倖免,因此要承受很嚴重的經濟損失。
不過,惡劣的天氣對海外投資者進駐法國葡萄酒業提供了機會。
勃艮第產區的部分莊主表示要提高價格。AF Gros莊園 Caroline Parent-Gros認為提高價格是需要的,因為他們需要對莊園進行治理,但提價的幅度有限。
勃艮第產區是優質黑皮諾紅葡萄酒的主要產地,但近年來也受到來自美國和新西蘭黑皮諾紅葡萄酒的競爭。
2012年, 法國葡萄酒出口總額71.6億歐元。 法國農作物辦公室FranceAgriMer表示,今年法國的庫存葡萄酒量已經處於12年來最低水平。
不過,歐洲整體的葡萄酒產量到沒有受到影響,西班牙等國葡萄酒還迎來了豐收年。歐洲農業集團Copa-Cogeca預計今年歐洲的葡萄酒整體產量可能會提高15%。歐洲葡萄酒生產國中只有奧地利的產量也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今年產量可能會低於四年來的平均產量。
法國憲法法院批準實施75%稅率“富人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97
一年之前法國憲法法庭裁決奧朗德延遲對高收入人群的征稅財富稅。當時奧朗德提出對高收入人群實施高達75%的累進稅率,已經迫使法國著名演員傑拉爾·德帕迪約申請俄羅斯國籍。
現在暫時的延遲最終結束,本周日憲法法庭批準了政府為期兩年的稅收修正案。新稅收規則要求雇主為繳納稅金負責,今明兩年法國年收入超過100萬歐元以上人群,將承擔75%的高稅率。
據彭博:
在奧朗德的新提案下,企業必須為年收入超100萬歐元的員工代繳50%的工資稅。綜合其他稅收和社保支出,法國年收入超100萬歐元的高收入人群稅率負擔將達到75%。
法國經濟部長聲明稱:“正如各界預期的,為了法國社會的團結,支付超過100萬年薪的企業,將負責為2013年和2014年工資支付稅金。“
奧朗德曾經表示他“不喜歡”富人,在上任總統之初的2012年2月就宣布將實施75%的高稅率。這種社會主義模式的高稅率已經成為奧朗德左派政府的標誌。
高稅率已經引發富人的反彈,法國一些本地足球俱樂部抱怨高稅率將讓本已脆弱不堪經營狀況雪上加霜。
據BBC
法國本土俱樂部在年初就因為高稅率罷賽,他們抱怨富人稅將使得足球俱樂部更加難以經營,一些頂級球員可能因此申請轉會。
卡塔爾財團入主的巴黎聖日耳曼隊旗下超過10名球員收入超過100萬歐元,其中包括瑞典人伊布拉希莫維奇。
民調顯示法國人大多數支持暫時上調富人所得稅。
與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不同,法國試圖通過大幅加稅並削減部分開支,來降低龐大的公共債務。目前英國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
悲劇的法國總統,為何外交握手尷尬瞬間集你於一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583
荷蘭《人民報》刊登了2013年法國總統奧朗德與其他國家元首握手的一系列照片。照片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地傳開,盡顯奧朗德笨拙的握手“技巧”。Huffington Post指出,其中部分圖片為快照,幾秒後他國元首就回應了奧朗德的握手。恩,照片至少說明奧朗德在外交握手上總是先人一步。

2013年總結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i00y.html 2013年過去了,本年收益率23.7%,總體而言還是很滿意今年的表現的,期望下一年有更加優秀的收穫。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因此需要時時檢討過去的教訓。
股票投資,其實來來去去就是「買什麼;何時買,何時賣;買多少倉位」這三方面的問題。總結這一年,有一些買賣需要引以為鑑:
1.切切不可抱著短線,或者跟風的念頭買入一隻股票,從一開始買入利豐就是一個錯誤。這個是關於「買什麼」的問題;
2.賣出股票,只有看過業績報表,經過分析,認為業務出現問題才是賣出時機。因此,利豐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買入後匆匆賣出更加是一個悲劇,我應該看過業績後再做決定;----這個是「何時賣」的問題;
3.年中將國壽換馬到雙匯,在下半年雙匯沖上51元時已經達到預定計劃,可以將雙匯重新換馬回國壽,一方面當時時間點很緊,雙匯站上51元上方其實就短短一兩個交易日,另外一方面當時也有些貪心,想在原定計劃上額外再賺些生活費,因此錯過了這個時間窗口,這個提醒我,制定了交易計劃就要嚴格執行。
5.今年年中曾經想過重新買入蒙牛乳業(《半年報簡評(完)》),但是給了自己一個月的冷靜期,結果蒙牛從22元飆到了35元;關於買入,一方面我覺得要堅持MOS,也就是要有安全邊際,但是另外一方面,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析清楚公司處於發展週期的哪一個階段(《思考碎片》),就好像我當年思考東阿阿膠一樣,雖然表面上很貴,但是從09年到12年,東阿阿膠的盈利年復息增長率達到了近四成,因此雖然一開始覺得很貴,但是高速增長的盈利稀釋了高昂的股價。
另外,新奧能源年初減持了一次,很快就重新買了回來,但是最近56元多我又再次減持了。關於賣出,其實還是秉承林SIR的觀點,超前一年,就當作BONUS,當作預支下一年咯,但是如果股價跑前兩年,就考慮減持了,也因此我最近賣出了新奧,60元邊我認為已經跑前了兩年了。
6.過去幾年年末的投資組合結構:
2010年年末:
類別 名稱比重
中國人壽A 21.86%
招商銀行A 13.15%
古井貢B 13.95%
張裕B 7.23%
魯泰B 15.86%
蒙牛乳業 7.20%
新奧燃氣 13.57%
2011年年末持倉結構:
中國人壽A佔比:45.67%
貴州茅台佔比:15.57%
張裕B佔比:20.55%
新奧燃氣佔比:18.06%
現金:0.15%
2012年年末持倉:
招商銀行佔比:10.59%
雙匯發展佔比:15.61%
貴州茅台佔比:16.1%
中國人壽H佔比:27.65%
新奧能源佔比:15.81%
現金:14.24%
總結今年操作,其實最後彙總也就一兩句話,將招商銀行換馬成中國人壽;將中國人壽換馬成為雙匯發展和港華燃氣;將貴州茅台換馬成雙匯發展;現金增持雙匯發展;年末減持部分雙匯發展換馬成同仁堂科技,同時減持新奧能源;
今年年末投資組合變為:
雙匯發展佔比:60.1%
貴州茅台佔比:0%
中國人壽A佔比:0%
同仁堂科技佔比:8.48%
港華燃氣佔比:24.21%
新奧能源佔比:0%
現金:7.21%
但是並非不看好貴州茅台和中國人壽。正如之前所述,年中將國壽換馬成雙匯後已經制定計劃,準備於將來重新換馬回來,在10月底時時間窗口曾經出現,但可惜沒有把握住。期望於2014年可以實現。貴州茅台也是於11月上旬換馬成雙匯發展,也希望可以按照原定計劃於2014年完成再次換馬。
在此主要思考「買多少」,也就是資產配置的問題。
2011年當時國壽佔投資組合超過45%,而當年國壽大幅下挫,因此當年投資回報差點見紅,因此可見,單一股票佔投資組合過重,而如果自己其實瞭解未見十分深入,就存在很大風險,正如IVY兄以前講過,「普通散戶最大的風險是不清楚所投資標的物的價值」,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最高倉位來降低自己的風險。
很明顯,雙匯發展目前佔比近乎6成,還是過高了。
「斯文森在《機構創新之路》第5章中說,在一個組合中,某類資產的配置低過10%,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不影響組合的成績。而當比例超過25%或者30%時,又產生過度集中的風險」(---------MC)
因此,2014年的交易計劃,最迫切的就是降低雙匯的佔比,自己心目中比較理想的倉位,應該是3成左右。期望可以盡快換馬回國壽,換馬回茅台,今年8月份40元下方現金增持的股份,可以盡快套現。
同樣,某隻股票配置低過10%,實際並沒有什麼意義,其實也就是為什麼林奇建議投資組合中,股票數目在3-10只為最適宜,因為超過了10只,部分股票佔比低過10%,其實對於投資組合影響很是輕微,也因此,同時因為很看好同仁堂科技未來幾年成長,2014年將繼續增持。
目前關注股票:
雙匯發展:現價很合理,目前來看2014年業績將繼續平穩增長,尤其2014年既是業績承諾期最後一年,也是港股上市的關鍵一年,唔衰得,個人估計年底合理價在60元左右。
中國人壽:跌了近六七年了,2014年一方面盡快將雙匯換馬回國壽,另外一方面一有閒錢應該會買入。
貴州茅台:很多人認為茅台的經營已經見底了,但是問題是見底後不一定反彈,也有可能是L型,但是茅台的屬性我認為值得堅守,因此2014年會找機會重新換馬回貴州茅台。
伊利、蒙牛:5月份時錯過了蒙牛,但是老實講,經過近半年的盤整,蒙牛現價其實很合理,如果站在2014年角度,坐多一年半載,現價也可以接受,可以買入,但是一直猶豫的反而是「避開他人的婚禮」,蒙牛在2013年大肆收購,但是問題是可以管理得好麼?中糧集團旗下所有的子公司,沒有一個可以給出正面的典型;至於伊利,實在太貴了,52元是貴,就算現在40元,我也還是覺得有些貴。
東阿阿膠、同仁堂科技:東阿阿膠不斷提價,反而拱手將業務給了二線的同仁堂。另外,東阿阿膠大股東華潤集團佔股只有兩成多,管理層只是打工的,因此分紅比較慳吝,最近又重新涉足醫藥商業,都令我深有戒心。反而二線的同仁堂科技,參考過去的貴州茅台---洋河股份----古井貢酒等發展路徑,在一線大佬不斷漲價打開行業空間後,擴張產能+價格提升,會帶來業績的爆發性增長;同時,2011年推行現金激勵方案,可以明顯看出業績比過去半死不活有了好轉;此外,投資還要看一看你的夥伴是哪一個,同仁堂科技上持股超過5%的有兩家非常知名的機構(反而國內N多所謂名人,一直話堅守在什麼什麼股票上,但是從未見入過十大名單,莫非真是「深藏功與名」?)----首域基金和高嶺基金,都是非常長線的價值投資者。因此雖然現價都30倍了,還是很看好,明年將繼續增持,一有港幣派息就會買入。
港華燃氣、新奧能源:8-9月份時在港華7港元時大量買入,實在沒有想到年底會去到9元。而新奧今年更加上漲了近乎7成。不過個人認為,今年年底的上漲已經透支了明年的業績,無論是港華,還是新奧都頗為昂貴,尤其是新奧,一方面在上月換馬到同行業相對沒有那麼昂貴的港華上,另外也於56元上方清空了最後的持倉。雖然年底減持了新奧能源,雖然今年燃氣股上漲了不少,但其實今年在燃氣股上埋單還是繼續買入了不少,倒並非價格上漲導致組合佔比提升。因此雖然本來計劃2014年如果新奧回到合理價位重新購回股份,但是經過最近幾天的思考,可能還是歇一歇燃氣股的繼續增持。
東風汽車確認收購法國標致雪鐵龍14%股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863
更新:
東風汽車周二宣布以每股7.5歐元的價格,認購價值8億歐元(66.8億元)的標致雪鐵龍定向增發股份。這將成為汽車央企迄今最大一筆海外收購。交易完成後,東風、法國政府和標致家族三方將均持有標致雪鐵龍汽車14%股份,形成三方控股。
經過長期的艱苦談判後,中國第二大汽車集團東風成功入股歐洲歷史最悠久汽車品牌,這將是汽車央企迄今最大一筆海外收購。
《華爾街日報》對此的點評是,標致家族終因把控方向盤過緊而失去了對其汽車王朝的控制權,而雄心勃勃的新兵東風則將展開自己全球性擴張。
原文:
東風汽車8億歐元收購法國標致雪鐵龍(PSA)14%股份談判已經接近完成,中國車企利用歐洲汽車業困境大舉收購優質資產。
路透消息源稱,標致-雪鐵龍的最大股東標致家族周一投票通過了與東風及法國政府入股協議,後兩方將籌措多達40億歐元(55億美元)的新資本,增資協議預期最早在周三公布。
東風將購入標致雪鐵龍約14.1%的股權,交易價格為8億歐元。此外法國政府同樣會以8億歐元,入股標致14.1%股權。東風汽車預計還將公布與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合作展開歐洲汽車貸款融資業務。
這筆交易完成後將進一步加強東風與標致現有合作,提高雙方在中國的產量,並幫助東風進入東南亞汽車市場。
東風汽車還能通過收購與標致共享研發技術,其中包括標致的空氣混合動力技術HYbridAir,該技術把汽油發動機與空氣壓縮技術合二為一回收能源實現節油。
標致家族目前擁有公司25%的股權,但掌控38%的投票權。交易完成後將會使標致家族的持股降至14%,與法國政府和東風的持股一致。
法國政府同樣將以8億歐元,入股標致14.1%股權。交易完成後,標致家族﹑東風汽車及法國政府,將持有同等的權益。
如果目前標致雪鐵龍汽車的最大股東標致家族投票通過了交易方案,該汽車公司將在周三財報後宣布資本重組交易備忘錄。
過去6年來歐洲汽車業持續滑坡讓標致雪鐵龍集團遭受重創,該公司旗下的汽車金融部門目前正接受法國政府70億歐元貸款擔保支持,但是這項救助將在明年到期。
路透消息源稱,標致雪鐵龍計劃以每股7.5歐元,向東風汽車和法國政府特別出售新股,這個價格比該汽車公司周一收盤價折價41%,標致雪鐵龍還可能向現股東增發新股。
標致家族向東風及法國政府售股的計劃可能是其存活的最後機會,此前該公司與美國通用汽車合作談判最終沒能達成協議。
讀萬洲國際(雙匯發展控股公司)初步招股書 法國梧桐樹
http://xueqiu.com/8422839861/28597076修改了部分內容。
1. 整體上市時都引起一些爭議的物流公司,在當時被剝離出上市的「雙匯發展」,在這次公佈的文件中,過去三年的純利是-28.5百萬美金,3.5百萬,14.9百萬,也就是講去年將近1億人民幣的純利,根據當時整體上市書,2010年雙匯物流的資產為47849.73萬,ROA接近20%,可以是一門非常賺錢的生意,當初的剝離非常可惜。
2. 上市後股息分派率為30%,和A股的雙匯發展一致。
3. 瑞銀報告指,萬洲估值介乎206億至254億美元,一四年預測市盈率21.3至26.2倍,一五年為16.9至20.5倍,料一三至一六年度盈利復合年增長為42%。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全球肉製品企業一四年平均預測市盈率17倍,萬洲對應的市盈率區間為20.3至24.3倍。--------------------正如之前預料的,原先的史密斯只有11倍左右市盈率,整大個餅,現在就20多倍市盈率賣出,這盤生意做得過。
4. 除了2010年整體上市時的股權激勵方案外,原來還有2013年末的股權激勵方案。2010年股權激勵方案中,根據萬洲國際資料集P576,公允價值128百萬美元,而2012、2013均列支42百萬美元,2012年雙匯發展年報在管理費用中列支2.41億,在2013年中列支2.37億,均大致相符,2014年再列支2.4億人民幣左右則2010年股權激勵方案全部完成;而2013年股權激勵計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未來的股權激勵,針對所有高管,由萬隆和焦樹閣共同決定授予對象和授予股份數,合計總股數為3.5億股,截至目前還未進行授予,因此在成本中無需列支(根據下文中對萬隆和楊摯君的股權激勵方案,應該總共涉及255百萬美元,大概15.73億人民幣);此外,2013年股權激勵方案中對萬隆和楊摯君進行了股權激勵,確認開支597百萬美元,大約30多億人民幣卻並無在雙匯發展列支,而是在萬洲國際的「其他開支」中列支,應該是在萬洲國際的層面對兩位元老進行褒獎。
5. 萬洲國際現金流情況:
查看原圖 可見,在2011年形勢最險惡的情況下,現金流情況都非常安全;按初步招股書P320,過去三年購置廠房、物業、設備等分別為3.09億、1.51億、2.95億美金,相當於18.84億人民幣、9.21億、17.98億,和雙匯發展相差不大(19.29億、12億、13.36億),也就是從整個集團層面來觀察,資本性開支基本上集中在雙匯發展上了,而雙匯發展,正如之前分析,資本化開支高峰已經過了(過去三年,雙匯發展經營現金流分別為23.47億、45.57億、38.69億),因此管理層才在2013年上演了「蛇吞象」一幕。
6. 中國豬肉消費量從08年的46.7百萬公噸增長到2012年的53.85百萬公噸,復息增長3.63%,從中可見這是一個增長緩慢的行業,而雙匯發展過去5年營業額的復息增長達到20%,可見,公司主要是從地方小屠宰商手上搶佔市場份額來支撐成長。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08年持牌屠宰場數量為28560個,2012年為9989個,預計2018年只有2275個。
7. 飼料佔總生豬養殖成本的一半以上
8. 銷售及分銷渠道包括農貿市場、現代零售商(超市及大賣場)、酒店及餐廳、零售店(雜貨店和品牌連鎖店),其中農貿市場目前舉足輕重,但是現代零售商增長非常迅速。--------------現代零售商份額增加,由於它談判力強,個人判斷毛利率因此會受限。
9. 屠宰及生鮮豬肉行業前三為萬洲國際、雨潤集團、大眾食品,市佔率分別為2.65、2.32、1.6;------雨潤為什麼會混得如此淒涼?是否因為太集中在生鮮豬肉方面,沒有豬肉製品來對沖?其實也不應該啊,屠宰及生鮮肉基本上是隨行就市,只能猜測雨潤是大量擴充屠宰產能,產能利用率不足,但同時大股東利用擴充產能和當地協商商業地產開發了。
10. 肉製品(包括火腿,罐頭等)從08年到12年復息增長6.87%,而預計2012年到2018年的復息增長率為7.58%,較過去幾年為高;而觀察雙匯發展,過去5年的高溫肉製品,毛利佔總毛利的48.83%,過去5年的營業收入復息增長12.23%,毛利復息增長30.4%,可見這個是一個金礦,大大跑贏同業。萬洲國際的市場份額是18.7%,超過後十位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總和------這個就是雙匯和雨潤、大眾的區別和優勢所在
11. 2010年至2012年,美國的平均生豬價格比中國低約40%,2014年1月,美國生鮮豬肉通過雙匯發展開始營銷-----關聯交易。
12. 2013年5月,美國爆發「豬流行性腹瀉」,初步招股書列明,「而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這一般會對我們的業務和經營業績產生正面影響(備註:因為生豬價格上漲)」,令我想起前兩日看過的一篇文章,「美五百萬豬死亡 雙匯或損失7億元」,
http://www.21food.cn/html/news/33/1414174.htm,實在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啊。
13.觀察雙匯的分銷商數量變化:
查看原圖可見,分銷商數量在生鮮肉產品類上增長較快,和公司大力促進生鮮產品的意圖相符;而肉製品分銷商增長不大,可見並非單純靠增加分銷商數目來實現增長,和體育產品商有所不同。
14.生豬價格變化對利潤的影響
初步招股書也有生豬價格變化對純利的影響介紹:
查看原圖這個有些粗糙,正如文中提到,並無反映公允價值調整獲生豬養殖的營業額。但是可以從中看到幾個有趣的東西,比如,雖然一直以來,都是生豬價格越高,成本越高,從而利潤會減少,但是可以發現,過去幾年,雙匯的波動是越來越少,原因呢?由於主要分為三個分部,只有生鮮肉產品是隨行就市,毛利率和生豬價格相關性沒有那麼明顯,反而和產能利用率影響更加直接,因此我推測應該是因為生鮮肉產品銷售逐漸上升,導致對生豬價格沒有那麼敏感。
15.銷售開支及行政開支
查看原圖看來這個就是集團層面對公司運營方面的考核指標
2013年年報點評-中國人壽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jiv1.html2014-3-31
中國人壽:
我自己是很看好國壽未來幾年的發展的,今年會找機會換馬回國壽。曾經有一個這樣的機會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哈哈,算了,放過大話西遊了。

上圖是國壽的利潤模式。參考MC的國壽十三篇就可以知道,退保、賠付、提取當年準備金、營業費用、薪水佣金支出,均和當年的保費收入有一定關係;而保戶紅利支出,資產減值,公允價值損失,均和投資相關。過去幾年,國壽一直在降槓桿,資產減值和降低權益類資產的比重,使得現有投資資產中股權類很低,因此我覺得,現在的國壽,保費或者增速較低,但是支出端成本已經幾乎固定,而收入端,雖然因為權益類資產比重較低,因此爆發力相對弱,但是可以講,最差也就目前這個樣子了。

從上表可見,手續費、運營費用均和保費收入有很大關係,可以觀察到,在過去這麼多年,國壽在收取保費後,提取近乎15%左右來做手續費及佣金,和運營費用等的現金支出,剩餘85%來做投資,而接下來的退保、賠付、提取準備金等等,就是正如MC所言,在這些資產中畫一個一個的圓。

MC的國壽十三篇中,專門論述過準備金,這個準備金也是壽險業最核心也是最複雜的地方。MC的講述很專業,但是我一直難以理解,反而林SIR的講解就相對很容易理解。
在林SIR 2008年5月2日的電台訪問中,專門有講過:
「但事實上保險公司收到保費要把多少比率當作準備金?
由公司的精算師逐張保單計算賠款。假如發現舊單準備金不足什至要增加準備金。國壽方面有連貫性。回撥方面,一個客買,另一個客退保,即一個走,一個回撥,會計方面要在利潤表將提取準備金加番拆倉(賠錢和到期)加埋退保。2008年第一季提取準備金有440億;拆倉(賠錢和到期)有360億;退保有140億,共940億。2007年第一季提取準備金有200億;拆倉(賠錢和到期)有390億;退保有100億,共690億。940億比690億多38%,與保費收入增幅相同。這方面與保單質素「完全無關」!用上述方法計算,2005 –2007年國壽貫徹地保持此比率於92%。1022億壽險收入除以940億即92%。代表收1022億保費中有940億是預備賠給客的。2007年第一季有740億壽險收入,準備金690億,比率93%。此比率由05– 07年平均92%。代表國壽賣的產品沒有太大變動,主要是傳統保單和投資分紅保單。」
「林sir計算的方法是一個「捷徑」,實際上每一年附註中準備金的變化是有計算的,但季報沒有附註,所以才用此方法計,亦十分接近。從準備金的變化看到的意義是「生意好咗」。」
因此,可以翻查年報附註29,就可以發現,今年新增保費324813,對應的今年提取的準備金是(292840+6939);而退保、滿期給付等,會釋放準備金,因此,「回撥方面,一個客買,另一個客退保,即一個走,一個回撥,會計方面要在利潤表將提取準備金加番拆倉(賠錢和到期)加埋退保。」
具體而言,觀察每年的退保額,和釋放的準備金額一直相等。(2013年:64863=64594+269),因此也就回應了林SIR講的,客戶退保,會釋放準備金,而且準備金金額和客戶退保額相等。
另外,滿期給付方面,同樣會釋放準備金,兩者並不相等,07年至今兩者比例為86.29%,其中的意味還要再研究。
因此,年報公佈的提取準備金109016,只是一個加加減減後的數字。而實際的提取準備金(292840+6939),相對於保費收入,也是一個基本穩定的數字(89.27%),標準差為1.94%,和MC的模式下有些差距,因為他的是累計計算,因此某些年的出入不會影響太大。而我自己覺得,林SIR這個模式更加容易理解這盤生意,雖然提取保費準備金比例,具體意味著什麼,還要再研究。(比如,今年比例是92.29%,去年是90.59%,是代表保單質素下降還是上升呢?)
2013年年報點評-燃氣股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jiuy.html2014-3-18
港華燃氣:
一.會計入賬
在香港上市的幾大燃氣股中,港華是比較低調的,由於家中就是使用港華燃氣,因此對於港華也蠻有好感,港華擁有廣闊的前景、經過歷史考驗的優秀管理層,因此是一個非常值得推薦的長線千里馬。
開始投資港華時,會被港華的報表搞到糊裡糊塗,因為港華的入賬方法和其他幾家(華潤、新奧)很不相同,比如新奧2012年銷售天然氣62.25億方,銷售額是180億,港華銷售53.2億方,銷售額是51億港幣。同時,ROA,ROE也相對其他同業低。
但相對地,港華的估值在過去幾年中PE中位數大概是20倍,與其他同業相差不大,可以講,市場對於港華與其他同業的評估,是叮噹碼頭的。
其中的奧妙所在,就是港華的會計入賬,與其他同業有所不同。
觀察港華年報,其中「分佔聯營公司業績」和「分佔共同控制實體業績」比重不少,反觀其他同業,這兩個項目下相對較少。
同時,觀察港華的資產中,「商譽」的比重也較大,如果剔除商譽,則港華的ROA、ROE和其他同業相差不大。
二.匯兌收益
觀察年報中「其他收益淨額」,去年同期1.6億,今年2.46億。翻查2012年年報附註9,可見主要由匯兌收益、可供出售資產的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構成,其中可供出售資產根據本次年報附註,主要是成都燃氣的投資,成都燃氣的盈利以分紅方式在港華燃氣的「其他收益」入賬,因此未有具體附註前並不能肯定是成都燃氣去年的分紅有較大增長。
翻查年報,港華燃氣的「其他收益」中,匯兌收益部分,從2010年年中開始出現,跟人民幣二次匯改高度吻合,應該是2010年6月央行宣佈二次匯改,人民幣重新開始升值後開始。2009-2012年四年間,匯兌收益分別為112萬,6481萬,11732萬,4539萬。
從實際上看,目前市面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方法主要有六類:一是金融衍生產品,包括遠期結售匯、掉期交易、期權交易等;二是貿易融資,包括進出口押匯、出口打包貸款等;三是改變貿易結算方式,包括預收貨款、延期付匯、遠期信用證等;四是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包括歐元、日元和其他;五是使用外匯理財產品;六是出口高報、進口低報
具體到港華,則主要是由於採取港元借貸。過去幾年,港元利率接近不斷下降,同時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尤其是2011年、2013年:
| 期末港元匯率 | 期內貶值 |
2010 | 0.85093 | |
2011 | 0.81070 | 0.04023 |
2012 | 0.81085 | -0.00015 |
2013 | 0.78623 | 0.02462 |
2014 | | |
2012年年報中,2012年年末港華的港幣銀行貸款為39億左右,港幣股東貸款為10億左右,合共大概50億;而港元匯率從2013年年初的0.81085跌到年末的0.78623,也就是講匯兌收益可以大概估計為1.23億港幣,而2012年同期為0.4539億,因此「其他收益」這個ITEM大增。但是如果人民幣匯率像今年年初這樣,反而開始進入貶值,同時美元加息,跟著港元跟隨的話,就有可能出現匯兌損失,這個是值得注意的。
新奧能源2月24日發佈公告,「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及香港會計準則第39號,此債券需按公平值列賬,並需不時將其公平值之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直至此債券到期、被兌換或被贖回。此債券之公平值變動的計算乃根據此債券在新加坡交易所於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市場交易價與其上市價相比而定,加上受美元匯兌變動所影響,因而錄得賬面損失約人民幣7.8億。有關此債券的主要條款,請參閱本公司於二零一三年一月三十日上載之擬發行債券之公告,及附隨於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上載之海外公告內的「發售備忘錄」。」
------------------在2013年上半年年報,可以發現這個零息可換股債券在「非流動負債」中入賬,翻查附註20,講得很清楚,在上半年發行了5億美金,大約31.43億人民幣,換股價48.62港元,債券在新加坡上市買賣,」以市價入賬「,因此這部分負債的公平值是以會計期末的市價來入賬的。
我沒有新加坡債券市場的報價,但是很容易理解,在2013年6月30日這個半年報的會計照相點,雖然市價低於轉股價,但是債券價格應該略高於發行價,因此負債總額增加,體現在利潤表中就必須是非現金」損失「。
這個在附註20也交待得很清楚,」於本中期報告期期末,債券之市價為5.43億美元(約人民幣33.57億元)。公平值虧損為4,300萬美元(約人民幣2.14億元)。「
而在2013年年末,新奧市價遠高於換股價48.62元,因此可以想像債券價格也隨之走高,按照新奧的公佈,非現金損失7.8億人民幣,可以大概推算這批債券的市價已經增大到6.69億。
再可以推論,只要這批債券未轉股,都一樣會存在這個會計項目,甚至,新奧股價越高,會導致債券升值,從而非現金損失越大。
二.雜談
從新奧公佈業績前的董事會會議可見,二代開始接班了。但是26歲,又見識過多少世面呢?因此更加堅定,燃氣股中還是最愛港華燃氣,未來更加要以港華為核心來累積股權。
三.毛利率
新奧的正式年報還未出,但是很明顯的一點,也很奇怪的一點是,新奧的毛利率去年下半年跌得非常離譜。一般來講,新奧的毛利率上半年好於下半年,但是從08年後開始,一般相差也不是太遠,但是2013年下半年毛利率跌了差不多5個百分點。
我本來預期,新奧的管道網絡開始進入成熟期,這個可以從氣化率、現金流等等側面反映,那麼毛利率應該會逐漸有所上升,但是去年下半年調高天然氣價格看來影響非常巨大,上次哪個高管話可以順利轉嫁的?
觀察各個業務線,基本上下半年的毛利率都全線下滑,可見並非單純管道燃氣:
後來,經人講解:
「(1) 問
剛剛看了2688年報,毛利率由26.87%降至23.8%,純利倒退16%,主因可換股債券公平值虧損7億8仟4佰萬,少陽兄,請問此數是否合理? 2688業續是否預期之內? 毛利率下降是否開始失去動力呢?相對現價1083,1193,2688的排名是否1193 >1083 >2688呢?因想加重燃氣股的投資組合比重。
(2) 答
Danny,毛利率的下降,是因為接駁費佔總收入的比例持續下降,另外去年下半年加門站氣價後,後期才追加oGg-4零售氣價,而且只是按增加的成本直接轉嫁客戶,所以營業額按年升幅增加了,但毛利則下降。舉例,原本成本1元,零售價1.5元,毛利33.3%;後來成本加至1.2元,而零售價按實際加幅加至1.7元。在生意不變的情況下,營業額額外增加了13.3%,毛利率卻由33.3%跌至29.4%。你認為這盤生意是好了?壞了?還是不變?不要被數字遊戲瞞騙了。
扣除其他收益及虧損,實際稅前溢利按年升21%至34.45億人民幣,表現不比其他燃氣商差。由於稅率減少,加上盈利增長較差的地區地方合作方都持有少數股東權益,少數股東權益增幅低於稅前溢利增長,核心股東應佔溢利其實是按年升32%至19.37億人民幣,折合每股1.8人民幣,按經常性收入計算,每股盈利增長是三間最快的,不見得比另外兩隻龍頭燃氣股差。現價49.15港元,往績市盈率21.8倍。如果今年盈利增速維持於20%左右,預測市盈率18倍。我不會因為其他讀者看不懂這份業績,而歧視新奧作為優質中長線投資的本質。
。」
才恍然大悟,所謂轉嫁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四.與港華會計入賬的差異
新奧年報中,總資產359億,其中聯營公司、合資公司佔總資產10.58%;而港華,則佔23.18%,可見兩者運營策略的不同。
《21世紀資本論》揭露貧富不均 讓兩位諾貝爾得主按讚 法國學運之子的經濟奇書為何大賣?
|
|
他是經濟學界最紅的明星,讓兩位最嗆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台乖乖聽話,用一本厚達七百頁的經濟學著作在亞馬遜賣到榜首。他不信馬克斯,卻得出和馬克斯一樣的結論……這位年輕法國經濟學家,在紅什麼? 撰文‧楊卓翰 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狄格里茲(Joseph Stiglitz),這兩位講話嗆辣,又常針鋒相對的經濟學家,坐在台上,像乖巧學生一樣,靜靜地聽。這不是他們的場子,他們只是配角。湯瑪仕.皮凱提(Thomas Piketty)正在說話。 解答貧富不均的真相 皮凱提是法國經濟學院的經濟學者,也是最近全球大賣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暫譯。中文版由衛城明年出版)的作者。這本重達一公斤、七百頁的書,四月時英文版在亞馬遜上架,一度缺貨,目前還是銷售榜首,賣得比小說還好,謂為經濟學奇書。 兩位享譽全球的經濟學大師,就是特地來為皮凱提站台。在這場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的學術論壇,小小的演講廳塞滿觀眾,主講人皮凱提,操著濃厚的法國腔英文──你幾乎聽不懂那是法文還是英文,用了四十分鐘介紹他書中的主要概念:「解答過去三百年來全世界貧富差距的真相。」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各只有十分鐘,上台呼應皮凱提的研究。 「十年前,我想在我的書裡其中一章提到貧富不均,結果出版社把它拿掉了,認為這不重要。」克魯曼調侃,「但是皮凱提給所有不重視這個議題的出版社、學者們上了一堂課。他的書,是我們這個年代最重要的經濟著作。」這個皮凱提是誰?為什麼他的經濟書可以在全球大賣? 今年四十三歲的皮凱提,出生於法國。他的父母雖然高中都沒畢業,但都是激進的左派運動分子,一九六八年那場顛覆法國的「五月革命」裡,他的父母就是在前線與鎮暴警察對峙的反抗者之一。 這場五月革命,是法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場學運,一開始只是大學生要求改革大學教育,卻演變成反對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右派勢力的全國性暴動和抗爭,最後逼得戴高樂解散國會,並間接影響戴高樂一年後的辭職下台。 皮凱提出生的一九七一年,整個法國正處於後革命的撕裂中;而父母的政治傾向,比他們的學歷影響更深。出生於左派家庭的皮凱提,看到一個令他不解的現象。 「八○年代後期,蘇聯瓦解、德國柏臨圍牆倒塌,這讓我很疑惑,」皮凱提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回憶,「如果資本主義造成社會不公和收入不均,那為什麼不允許私有資產的共產主義國家,會一個一個瓦解?」皮凱提說。 狠敲資本主義警鐘 年少的左派思想,在青少年時受到衝擊,激起皮凱提發掘問題的動機。這注定他一生研究志向:資本主義下的貧富不均,他二十二歲就拿到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兩個博士學位,論文都和貧富不均有關。 這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正是皮凱提耗費十五年研究的結果。雖然有許多評論家把皮凱提比作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斯(Karl Marx,被譽為共產主義之父,《資本論(Capital)》為思想代表作),但皮凱提不這麼認為:「這本書和《資本論》沒有關係!」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很明顯我們需要資本主義,不只是因為經濟更有效率,而是如此人類才能自由。」在書中,皮凱提提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分析:在過去三百年的經濟發展中,「投資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是常態,也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因。過去三十年貧富差距的縮小,只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小反彈」。按照資本主義的發展,如果不對資本利得及富人全面課上八○%的高稅率,貧富差距在未來只會擴大。 就是這個論證,讓全球近年的社會運動,包括佔領華爾街、中東茉莉花運動等核心價值,終於有了清楚的論述。「他們(社會運動者)隱約知道自己在反抗什麼,但沒人可以像皮凱提這麼清楚地拿出數據,指出那些『一%』、『一○%』如何獨吞經濟成果,造成收入不均。」克魯曼在演講時說。 再加上皮凱提的這本書深入淺出,讓一般非經濟甚至非英文讀者都能輕鬆讀,才能在全球瀰漫左派氣氛的當下,賣到缺貨。雖然皮凱提極力和馬克斯撇清關係,但結論卻和馬克斯殊途同歸,馬克斯敲響資本主義的喪鐘,而皮凱提至少已狠狠地對資本主義敲響警鐘。 馬克斯的《資本論》為共產主義提供理論基礎,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將來會怎麼影響經濟發展?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 湯瑪仕‧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出生:1971年;法國 現職:法國社會科學高等 學院(EHESS)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教授 經歷:麻省理工學院 經濟系助理教授 學歷: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 |
|
法國政商兩界齊叫板 積極推動“去美元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036
(上圖俄羅斯總統普京、英國首相卡梅倫、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法國總統奧朗德去年合影來自法新社)
法國政界未能幫助法國巴黎銀行(法巴)逃脫美國將近90億美元的創紀錄重罰,國內最大銀行遭此重創使法國政壇與商界對美國的態度更加微妙。他們近來紛紛表示,要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法國人也走上了積極推動“去美元化”的道路。
繼法國央行行長、法國石化巨頭道達爾(Total)CEO後,法國財長Michel Sapin近日也對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霸主地位提出質疑,呼籲全球支付貨幣實現“再平衡”,稱法巴案應該“讓我們認識到,使用多種貨幣的必要性。”
Sapin上周末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反問,有沒有必要出售歐洲的商品以美元結算。他還說:
“我認為,再平衡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不僅關系到歐元,還有新興國家的主要貨幣,它們在全球貿易的比重越來越高。”
今年6月底,法巴承認2004-12年幫助客戶規避美國對古巴、伊朗和蘇丹的制裁,同意向美方支付創紀錄的89.7億美元罰款,罰金遠超分析師預計法巴今年76億美元的盈利預期。作為懲罰,法巴13位高管將離職,法巴美國分行的美元清算業務將暫停一年,且兩年內不得代理紐約與倫敦第三方銀行的美元清算業務。
對美國因法巴違反美方制裁施加重罰,法國央行行長Christian Noyer在6月中旬就曾表達強烈不滿,稱處罰可能促使法國企業在國際交易中停止使用美元。
他當時說,法國企業盡量多用美元以外的貨幣符合這些企業利益最大化。比如中國和歐洲間的貿易,“我們可以用歐元和人民幣,停止使用美元”。
上周六,歐洲第二大石油生產商、總部位於巴黎的道達爾公司CEO Christophe de Margerie又說,沒有理由以美元支付石油款項。原油是以美元為計價單位,但並不意味著必須用美元支付。
他還認為,盡管完全不用美元不現實,但歐元應在國際貿易方面起到更大作用,“如果更多使用歐元,將是件好事。”
在法國政界與商界人士紛紛表態以前,美元的“霸權”就已經面臨多方挑戰。
由於遭受西方制裁,全球主要油氣出口國俄羅斯在設法開辟美元以外的支付體系。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3月底曾表示,要效仿中日,打造俄羅斯自己的國家支付結算系統。
同在3月下旬,俄羅斯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Sberbank首席經濟學家Yevgeny Gavrilenkov 還在第十五屆中國發展論壇上說:“人民幣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第三大儲備貨幣”。
連美國的企業也越來越現實,選擇適時增加人民幣結算。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6月初的報告顯示,今年4月,美國對大中國地區的人民幣交易權重暴漲229%,對全球其他地區人民幣交易規模飆升327%。
至此,美國已經超越中國臺灣,成為第五大人民幣離岸中心。花旗銀行董事總經理Debra Lodge預計:“到2015年年底,30%的中國對外貿易將以人民幣結算,現在只有13-15%。”
上月底,中國央行分別與法國和盧森堡央行簽署了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法國央行表示,這將創造條件,有利於在歐元區的開放系統中安全高效地使用人民幣結算。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