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珠三角製造業掀機器人風潮 1台頂10工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1ONDIwXzU1OTE1OA.html

你會五金沖壓、銲接、注塑、噴塗、打磨或者拋光,沒有3000 元-4000 元的月薪就不願意幹,還在待價而沽或騎驢找馬? 可是,有企業已經「僱傭」機器人取代你了。

1個機器人大約可以替代10 個產業工人,為了擺脫「用工荒」的陰影,規避一路高漲的用工成本,一場由機器人替代工人的風潮,正在珠三角興起。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助力珠三角製造業輕型升級。

不過, 在機器人領域國內尚處起步階段,關鍵部位的技術開發應用尚難與發達國家匹敵,穩定性也不為市場所信任,未來要「攻城略地」顯得步履艱辛。

11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東莞鉅升塑膠電子製品有限公司的模具生產車間,一眼望去,偌大的車間只有兩個工人在擺弄待加工的工件, 「難道沒有訂單,剩餘的工人休假了? 」

研發工程師劉雄飛解釋說,今年7 月3 日,他們啟用了一條3 米長的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製造生產線,生產線包括了1 個機器人、7 台數控加工中心、1 條軌道,機器人會從容地把一個個待加工的工件搬運、放置到加工中心自動加工,工件加工完畢,它就抓起來放好。如果採用傳統生產方式,要讓鉅升公司的7 台數控加工中心24 小時運作,至少需要10 個工人,現在只需要1 個機器人就行了。

鉅升公司成立於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與當地很多模具製造企業一樣,直到2008 年初還是一家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加工企業, 人手多達3000 人,啟動智能生產線後,現在只有1700 人左右。

「機器人可以24 小時不停工作,不像人那樣偶爾會倦怠或有點小情緒。機器人加工工件可以精確到3 至5 微米,誤差比頭髮絲還小。更讓人驚喜的是,啟用機器人的生產線,其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 倍。」鉅升公司管理者計劃將智能化生產線延長至10 米。

大企業喜「僱傭」機器人

業內人士說, 早在90 年代就曾嘗試向企業介紹機器人,很多企業也知道機器人的好處,但那時還有廉價勞動力可用,企業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迫切性不強。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在漲、租金在漲、稅費在漲、勞工成本也在漲。大大小小的老闆們絞盡腦汁,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過替代品來節省。於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珠三角製造企業。

大企業已經掀起「僱傭」 機器人的風潮。2009年, 比亞迪公司耗資數億元引進了13 台ABB 噴塗機器人, 可全自動完成整個車身的油漆噴塗工作,油漆膜厚誤差控制在2 微米以內,塗料的用量可減少30%左右;去年7 月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複的工作,2012 年達30 萬台,2014 年達100 萬台;華為、中興通訊、廣州光寶也在使用工業機器人。

小企業「嘗鮮」訂單不斷

在佛山南海、順德, 眼下一些小企業也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

「樂從一家生產家具配件的鈔文五金店,一年前購進一台機器人後,省下了一半工人。」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告訴記者。

11 月5 日上午,記者來到龍甲機器人公司辦公處,見李昕春正跟一個年輕人告別,李昕春說那是南海平洲一個子承父業的小企業主,想買機器人進行生產,由於訂單一個接一個,李昕春說自己有點顧不上他了。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投入機器人作業,除了一些尖端技術之外,數量較多的是銲接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此外裝配、切割、拋光、塗膠機器人等也很常見。

單台機器人一般不超20萬元

一些企業雖然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但存在一些障礙,關鍵的是資金問題。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一台機器人替代10個工人, 每個工人的年薪在2-4 萬元左右,如果機器人售價太高, 將抑制企業更換新設備轉型升級的衝動。因而,從事「二次研發」的珠三角機器人供應商,一般將單台機器人定價在20 萬元以下,一個機器人系統售價則在200-300 萬元。


智能機器醒獅,動作惟妙惟肖

【掘金要快手】 飛赴歐洲找技術 二次研發早卡位

市場需求剛現,深圳佛山就冒出數十家機器人「製造」企業

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商人逐利的身影。機器人市場需求剛現端倪,不少人就做起了機器人生意。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介紹,早在2009 年3 月,深圳便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目前,協會擁有從事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的企事業會員單位63 家,據估算,63 家會員單位2011 年產值在160 億元左右,企業業績平均每年遞增50%至60%。

在佛山,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工商登記中經營範圍列有「機器人裝備」的企業有20 家左右。

搶佔機器人行業先機的企業中, 就有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霍錦添此前長期從事不鏽鋼加工和銷售, 他發現很多金屬材料製造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不斷攀升。2008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歐洲部分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的企業急盼有償轉讓技術。霍錦添立即飛往歐洲,經過一番溝通, 他和意大利INTEC 機器人系統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從此開始成為一家機器人生產商。

經濟「寒冬」冷意未消,但利迅達公司則忙碌異常。11 月7 日,記者在該公司的調試車間看到,一排排機器人正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後一道調試。利迅達公司的做法是, 從國外著名生產商或者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商處購買通用機器人, 公司研發人員根據訂購企業的需求開發相關系統,進行「二次研發」。

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1983 年大學畢業後到日本留學,之後留在松下公司,從事與機器人有關的工作。1996 年,李昕春回到國內向高校和企業介紹機器人,但直到2009 年之後,他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從日本進口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進行「二次研發」和裝配。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 業務已經拓展到豐田、美的、華帝、富士康、東風雪鐵龍等知名大企業。

【蛋糕很誘人】 業績一年翻幾倍,按需定製生意火

與國外公司差異化競爭,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找到商機

國內以及珠三角的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多大?

對此問題,尚未有權威數據能夠準確描述。有企業說, 國內有150 億美元的市場;有企業說,單單就五金沖壓,佛山的市場容量就達1 萬台。

雖然眾說紛紜, 但這並不妨礙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利迅達公司介紹,去年公司產值1000 萬元,今年將達到6000 萬元, 明年預計有1.5 億元,到2015 年估計能達5 億元。龍甲公司的目標產值則是2 億元。

在國外, 設備基本都是整套設計的。但國內的很多企業並不喜歡進行全套設備更新,因為這意味著要將原有生產線推倒重來,成本太高。這為珠三角剛剛成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帶來了機會。他們採取「分步走」策略,根據客戶需求,針對某一局部或單一環節進行自動化系統研發,可以用機器運作的部分就先用機器人去替代。

另外,企業由於各自工藝不同,總要對機器人進行一些小修改, 國外企業基本很少會願意幫企業去做這項工作, 珠三角的機器人企業在這塊也找到了商機。

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還致力於「拼服務」。為避免客戶操作不當產生損害,他們會給客戶配備幾位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到企業服務。為說服企業放棄從國外進口機器人的想法, 霍錦添常常這樣自我宣傳: 「我們的售後服務2 個小時就可以到,而他們要兩天,來回費用也要算在內。」

【技術仍落後】 不掌握核心技術,僅靠裝配太乏力

雖然工業機器人產業不斷進步,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明顯,核心部件依賴老外。

由於電機、驅動器、減速器、控制器等依靠進口, 目前國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甚至比國外整機的價格還高,而且由於技術封鎖, 國內採購到的零部件性能永遠落後於國外產品。

由於依賴國外控制器和驅動器,國產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無法靈活地結合工藝需求進行軟件的編制。此外,高性能的控制器一直被國外壟斷, 因此即使開發出了高性能的計算機算法, 沒有硬件和實時操作系統的支持,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高性能。

開始研發關鍵技術

珠三角雖然並非國內最早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地區, 但眼下已經有企業在探索研發電機、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的技術。

2008年底廣州數控攜自主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首次亮相某展會反響強烈。其實早在2005 年, 廣州數控就悄悄搞起了機器人研發,其主掌者認為,如果只是將數控、驅動等買來再組裝成機器人生產線出售,成本太高,沒有競爭力。據悉,目前利迅達公司也會購進廣州數控的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

穩定性差距難踰越

「不知道怎麼的,國產機器人的穩定性就是沒有外國的機器人的好,國外的機器人可能一年都不會出現一次問題,但國產機器人可能幾天就會出現問題。機器人構造看起來沒有什麼,但從國外進口一台機器人,將它的齒輪拆下來,然後再裝回去,其精度就降低了。不知道外國人究竟是怎麼弄的。」佛山市金天皓科技有限公司帶頭人、哈工大博士後秦磊點出了目前國內機器人與國外機器人之間難以踰越的差距。

研發機器人 關鍵靠人才

11月7 日, 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到佛山調研, 實地考察了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及中科院工業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陳云賢看來,機器人企業發展是有空間的,但目前其瓶頸在於人才。「要突破關鍵技術,要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主要解決人才問題。」

利迅達公司目前有50 多人,其中研發人員佔了40 多人, 但是這些人多是專科、本科畢業,少有研究生、博士,研發力量尚難與國外競爭。

陳云賢在調研中提出了一條路徑:實現產學研資各方面的集成聯合。他認為,目前順德已經探索出了這樣一條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26

新世界橫行尖東觀景台頂信和

2015-09-03  NM

師承董建華的梁振英,讓「數碼港」醜聞在十五年後翻版復活。新世界發展(0017)在政府無公開招標之下,獲批尖東海濱公園的優化項目及管理權,事件引發官商利益輸送爭議,同時揭露地產商之間,因政府「分餅不勻」而爆發的一場暗戰。本刊翻查城規會就項目接獲的三百四十份意見書,發現當中三分之一,是由信和置業(0083)以不同公司名義呈交,措詞強硬抗議新世界,興建三層樓高的觀景台,正正擋着信和尖沙咀中心總部面向維港的風水位,日日在該處上班的信和主席黃志祥,又點會唔谷氣? 信和的反對書亦揭露,梁振英政府批准新世界方案去馬之前,原來無諮詢信和及尖東的老牌地產商。政商界一直流傳,信和主席黃志祥是繼李嘉誠以外,另一個抗拒689的大孖沙。相反新世界鄭家純,就因當日臨門一腳轉軚撐梁而變成大紅人,二○一七年特首戰開鑼在即,689透過出賣屬於香港人的海濱予新世界,來碼實大好友。

信和與新世界,在尖沙咀各有一段舉足輕重的發跡故事。話說信和黃志祥與其父黃廷方,七十年代初從新加坡來港進軍地產,七二年更以尖沙咀置業的名義率先上市,在尖東購入六塊地皮,發展成:尖沙咀中心、帝國中心、南洋中心、永安廣場、好時中心、尖沙咀廣場(已易名明輝中心)。其中尖沙咀中心更是填海後首座落成的建築物,結果尖東在八十至九十年代大旺,為信和在港賺得第一桶金。如今信和四個尖東商場已賣散,但保留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做總部。有別於其他富豪在中環上班,黃志祥如今,仍朝朝返尖沙咀中心這幢能眺望維港的商廈,可見尖東這個發跡地,在他心目中具有珍貴歷史意義。信和七十年代初在尖東大興土木之際,同一時間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向太古購入藍煙囪碼頭,興建新世界中心酒店商廈,成為新世界地標。新世界和信和一樣,對尖沙咀都有情意結,但偏偏今次新世界發展尖東海濱長廊,就無俾面信和,揀正在黃志祥的風水海景總部對開「起壇」。新世界的方案,提及會在尖沙咀中心正正對開的海濱,興建三幢單層建築,中間為電影展覽場館,左右兩幢則撥作小型餐飲及零售設施,而三幢建築物的上蓋,將會以公眾觀景瞭望台串連,總高度約八米、約相等於三層樓高,希望吸納更多遊客。

措詞強硬

新世界獲准在信和的太歲頭上動土,難怪信和要全力還擊。今次城規會共收到三百四十份公眾意見書,當中逾九成半反對。本刊翻查記錄,發現原來當中一百一十九份(即三分之一)是以公司名義發出,而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由信和以不同附屬或聯營公司名義呈交。其中以旗艦物業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開宗明義寫的,措詞非常強硬,對新世界的方案表示「strong objections(強烈反對)」及「strenuously object(極力反對)」。細閱信和以不同名義撰寫的反對書,發現其中一個反覆出現的理據,是不滿新世界的觀景台,日後阻擋尖沙咀中心商戶的景觀,一旦海景受影響,也會直接衝擊信和的租金收入。海景對尖沙咀中心來說,的確非常重要,也是這個有三十五年歷史的老牌商場最吸金賣點。信和在十年前,為尖沙咀中心和帝國中心兩座相連大廈,斥資一億五千萬元翻新,當時預計租金收入可增加三成。不過,記者週日到尖沙咀中心視察,發現商場仍充滿八十年代味道,樓底矮、人流非常稀疏。全個商場最旺就是靠近梳士巴利道、面向海濱長廊可飽覽維港景的食肆酒吧,晚上有不少老外聚集很旺場。

租戶發功

信和除了用公司名義入信,旗下租戶亦一同配合高呼反對。望海的德國餐廳Brotzeit,經理Ling Hui表示,「第一,個人來說,我平時隔了馬路都可以見到整個海,如果加建觀景台,我就要行到海濱先可以看到,那麼日後我們這一列餐廳全部沒用了。」她狠批高台設計戇居,但稱入信是自發行動,信和沒有施壓。反對的還有尖沙咀中心內看不到海景的小商戶,其中開業五年的鍾氏兄弟眼鏡,老闆鍾大偉提起新世界就勞氣:「一動工就沙塵滾滾,可以話影響好大。」記者問鍾老闆為何白紙黑字投信,他稱,早前有收過信和管理公司的信件,故知道新世界的計劃,但他指反對書並非由他親筆撰寫,只負責落名。鍾大偉年過七十,其店在尖沙咀中心的租約尚有三個月就屆滿,正打算退休。他抱怨商場人流少,一直做蝕本生意,「呢個唔係商場,中心只顧自己賣樓咋嘛,(商店)冇咩其他種類。出面主要做晚市,飲啤酒、傾偈。」他指,一旦新世界工程展開,海濱圍封三年,尖東一帶更雪上加霜。

從無諮詢

最厚的一份反對書同樣跟信和有關,超過五十頁紙由東尖沙咀地產發展商聯會撰寫,它成立於一九八二年,當年董事除了黃志祥,還有嘉華呂志和(海景嘉福酒店)、新地郭炳湘(帝苑酒店)、嘉里洪敬南(香格里拉酒店)、富豪羅旭瑞(富豪九龍酒店)等一眾尖東老牌商賈,但三十多年來都無新世界代表。公司註冊處記錄顯示,聯會現時大股東(持股約四分之一)是信和,註冊辦事處設於尖沙咀中心信和集團總部。聯會對外工作,是每逢聖誕新年,為尖東多幢大廈外牆裝設燈飾。由信和牽頭的聯會,提交的反對書內容,同樣力數新世界在尖沙咀中心外加建觀景台,但字裡行間發炮,非常不滿從來沒有被直接諮詢,指是透過區議會才得知新世界的計劃,其後曾要求索取更多資料,但只收到項目的概念草圖和簡略說明,直至城規會公開具體方案,它們才知悉新世界的工程。換言之,城規會的反對書中,揭示信和已全力發功,表達對新世界項目之不滿,記者週一守候黃志祥上班,向他查問可有進一步行動還擊新世界,他卻表示不清楚。信和公關沒有回覆本刊查詢,新世界則無直接回應為何選正在尖沙咀中心對開動土,只表示方案有諮詢區議會、旅遊發展局等單位,令人流更平均分布。

海濱回禮

眾所周知,新世界是梁振英的友好地產商,公眾最深刻的一幕,是集團主席鄭家純,在上屆特首選舉最後關頭轉軚由撐唐變挺梁。下屆特首戰幔即將展開,有發展商董事指,今次是梁振英為連任而送禮,「CY想爭取連任,顯得急就章。新世界又想重建中的新世界中心能成為地標。今次發展海濱長廊,認真是姣婆遇着脂粉客。」相反,黃志祥就無俾面689,政界一直有傳除了李嘉誠,黃志祥是對689較抗拒的地產商。三年前他曾提名唐英年,並和家人合共捐款三十萬元撐唐。一二年梁當選前夕,在北京兩會期間,有多名政協目睹黃志祥為支持唐英年,與挺梁的李國章舌戰兩小時。如今信和董事會成員都屬唐營,包括:夏佳理、盛智文、李民僑等。

兩度被跣

黃志祥一直是香港地產「大好友」,最重頭發展在大埔白石角,但梁振英做特首之後他被跣了一鑊。早在○七年三月信和聯同南豐以五十六億元,投得大埔白石角地皮,同年四月再以四十五億投得同區地皮,然後○九年再聯同嘉華等財團,以一百零四億投得毗連地皮。全部均是臨海,合共投資超過二百億元。地皮現已建成天賦海灣及逸瓏灣,本可獨霸白石角的吐露港海景,不過去年中,政府突然公布,將白石角原用作科學園的用地,改規劃成住宅。該區供應因此大增,樓價亦應聲下跌。同期取得滿意紙出售的逸瓏灣,最初每呎售價只是一萬一千元,但當初投得的麵粉價已是七千多元,連同三千多元的建築費及利息支出,幾乎是賣一間蝕一間。本刊當時曾找黃志祥回應,黑面的他欲言又止。此外,去年佔中期間,身為政協的黃志祥指,佔中不會影響香港法治,和689打對台。新世界在信和壇前動土,信和即使極度不滿,但在缺乏政治籌碼之下,只能有苦自己知。今次新世界由鄭家純兒子鄭志剛領軍尖東海濱項目,可以「一條龍」輸送人流,一名發展商中人指:「管理星光大道的確可能蝕錢,但與新世界同區嘅發展,卻有好大synergy。鄭志剛最叻搞藝術及文化發展,當然sell得好靚,但政府無準則去決定做咩唔做咩,對其他發展商會唔公平。」

撰文:吳婉英、陳新政、關冠麒攝錄:胡智堅、李育明資料:黃詠茵、鄭詠欣插圖:朱桂葉[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0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