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籌建銀行,民營資本蓄力進入金融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267在監管層表態允許民間資本組建金融公司之後,各類資金已經躍躍欲試。北京中關村管委會正研究推動設立中關村銀行,此外還有民營企業正自發籌建民營銀行。
據新華網
在8月9日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成立儀式上,中關村管委會即明確表示將出台《支持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的意見》,並支持企業發起設立中關村銀行。
據中關村管委會描述,中關村銀行將是由眾多民營資本發起並參與、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主要為科技型、創業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提供全面、快捷、低成本金融服務的科技銀行,以及基於創新信用機制和大數據運用的互聯網銀行。
中關村管委會對此頗為積極。據消息人士稱,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廖國華昨日專門召集企業家研究推動設立中關村銀行事宜,被邀請的企業家包括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
不過,中關村管委會相關人士昨日對上證報記者稱,目前方案仍未落定,沒有明確的消息可對外發佈。而此前有消息稱,民營銀行設立重啟後,首批最快有望在下半年推出,一家可能落在北京,另一家可能落於溫州地區。要成為首批民營銀行之一,對於構想中的中關村銀行來說,時間顯得頗為倉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人猜測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的目的之一是為中關村銀行設立做準備,但上證報記者在採訪部分相關企業時並未得到積極的回應。
不過,中關村銀行或只是北京籌辦民營銀行的備選之一。另有業內人士稱,目前北京另有民營企業正自發籌建銀行,但該人士拒絕透露具體都有哪些民營企業參與其中。
正積極奔走的不僅是北京相關方。據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目前包括溫州、泉州、深圳、東莞、太原等地都在積極籌備,希望爭取到首批民營銀行的名額。
不過他也認為,北京、溫州成為首批的可能性最大。據其稱,溫州目前有小貸公司正積極爭取轉製成為民營銀行,與此同時,石家莊溫州商會也聯繫全國多個溫州商會積極奔走,計劃籌建溫商銀行。⊙記者 周鵬峰
民營銀行怎麼辦
|
|
看似試點在推進,實則准入門檻提高,民營銀行准生的制度環境還未準備好◎ 本刊見習記者 吳紅毓然 文國務院辦公廳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迄今時近兩月,多家企業聞風而動,出台籌建民營銀行的方案。 8月9日,北京中關村管委會表示,將支持企業發起設立中關村銀行,主要有三大定位:民營銀行、科技銀行及互聯網銀行。 8月23日,蘇寧雲商(002024.SZ)發佈公告稱,積極開展銀行業務的申報。 8月26日,凱樂科技(600260.SH)發佈公告稱,擬發起籌建“荊州銀行” ,初步擬定註冊資本為20億元。 企業積極,監管層則相對謹慎。財新記者獲得的一份銀監會文件顯示, “試辦自擔風險的民營金融機構”將是銀監會下半年集中精力推進的工作之一, “可以考慮由發起人自願提出自擔風險的具體模式,爭取在下半年推出。試辦一段時間之後,再研究總結經驗,形成規則 辦法,加以試點推廣” 。 據一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和深圳兩地可能首先獲得民營銀行試點,而熱議的溫州並未成首選。 “即使沒有落到溫州,只要民營銀行出現並逐步放開,也是值得歡呼的。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 銀監會相關人士則表示,目前尚無一家民營銀行的設立申請報到銀監會。 民營企業呼籲監管層明確註冊資本要求、最低資本金、運營範圍、准入退出標準機制等法規制度及相關細則各方面的要求,以在後續工作中有所進展。 據銀監會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與民營銀行設立密切相關的銀行破產法律程序即將發佈,與之配套的存款保險制度也會很快出台。 誰來先行先試 民營銀行鬆綁信號釋放之際,多位學者指出,北京、上海、泉州、溫州、深圳前海均有可能成為試點地區,前兩地民營企業家很多,後三地則是全國性的金融改革試驗區。 “試驗以後,不排除做一兩家的民營銀行。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 目前,這些地區均在積極申報民營銀行項目。北京中關村管委會發佈的文件披露,中關村銀行是由衆多民營資本發起並參與、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主要為科技型、創業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提供全面、快捷、低成本金融服務的科技銀行,以及基於創新信用機制和大數據運用的互聯網銀行。 中關村管委會宣傳處處長馬利霞稱, “事情還在籌備之中,文件在不停地修改。 ”由於涉及從中央到企業很多層面,具體細節還存在衆多不確定因素。 6月18日,據國家工商總局披露的企業名稱核准公告,深圳的前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這意味著,在2012年一度被要求暫緩的前海銀行又露轉機。 同時,前海科技銀行也再次被重提。 2012年9月,在深圳市政協常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建議成立前海科技銀行。他認為,前海科技銀行可有兩種路徑 : “支持大型的行業領軍品牌企業投資成立前海科技銀行(或硅穀銀行) ,或將小額貸款公司改為科技銀行,進行股權投資,為上下游企業服務。 ”“各地都在申報,說明政府確實已經鬆綁,民營銀行的設立是大勢所趨,也可加快審批的步伐。 ”周德文指出,但是,在溫州多家企業向監管層遞交的民營銀行申請報告中,其中一部分在溫州市銀監局就被“擋住了” ,比如屢次申報的楊嘉興發起的溫州農村發展銀行 ;也有幾家已經上報到了浙江省銀監局,比如溫商銀行、華僑銀行等。 “這個程序很繁瑣的,現在辦到哪裡,我們也不知道,叫我們等通知。 ” 溫商聯合投資中心總經理呂衛國感嘆道。 5月初,由他所在的石家莊溫州商會牽頭,聯合另11家世界各地的溫州商會,擬成立溫州現代商業控股銀行,註冊資 本為50億元。報告一打上去,便是漫長的等待, “很苦悶,等了這麼久了,沒有實質性進展” 。 准入門檻 從積極申報到被動等待,民營銀行這扇“玻璃門”似乎仍然牢固。但浙江省銀監局前局長楊小蘋曾向財新記者表示,“民企進入金融領域,在浙江從未限制,不存在所謂的‘玻璃門’ 。 ”有監管層人士坦承, “在政策法規層面沒有限制,但到實際審批時就出問題。 ”銀行強調信用,因此申報本身就是有條件的,需要雄厚的資金、良好的信譽、專業的團隊等, “把這些條件加起來,很多(企業)是辦不了銀行的” 。 銀監會內部人士指出,國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一直以來,對民間資本或其他資本辦銀行政策都比較一致,民營銀行跟其他銀行一樣,既不可能設置很多優惠條件,也不可能放開了之後又提高門檻。 ”銀監會另一位官員也強調了這一點,他指出,對於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一直都是開著口子的,比如,允許民企和商業銀行共同作為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只是要求一定有一家商業銀行作為主發起人,同時商業銀行持有村鎮銀行的股份早已從20%降低到15%。 “銀監會讓商業銀行做為主發起人,也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希望可以借鑒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經驗;監管層面,對於國有資本、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條件是一視同仁的,都要符合相關條件。好的企業才可以進入,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辦銀行。 ”上述官員說。 銀監會內部文件也提出 : “抓緊研究明確調整民間資本在村鎮銀行中股比的具體標準和條件,推動政策落到實處。 ”對此,浙江泰隆商業銀行行長王官明指出,在准入方面,一是股東的職責 須符合監管部門的要求 ;二是入股的程序符合監管的要求。 銀監會8月9日發佈《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 (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 ,擬修訂2006年版中的中資銀行設立辦法,被廣泛視為民營銀行設立的新版規章,但暗含諸多監管要求。 其中,在非金融機構設立中資銀行的條件中,入股資金由2006年版的“真實合法”變為“入股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不得以委托資金、債務資金等非自有資金入股,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社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曾剛指出,這對銀行股東有著更嚴格的要求。 在徵求意見稿中,新增了一條“社會聲譽良好,最近兩年無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因內部管理問題導致的重大案件” ,以此來保證股東的信譽度。 股東資質,是民營銀行准入門檻中最為關鍵的部分。監管層人士表示,現在整個銀行業信用“垮得很厲害” ,因此,組建銀行的首要程序便是對股東進行盡職調查。 准入與退出制度同樣重要。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徐滇慶指出,資本充足率監管是民營銀行退出制度的重點。按監管要求,新建的民營銀行必須切實保證自有資本不得低於資產總值的8%。 徐滇慶指出,在申辦民營銀行時,發起人必須根據自身業務特點明確說明不良貸款的確切定義和查證方法。在不良貸款達到5% 的時候,由銀監會給予黃牌警告 ;在不良貸款達到7% 的時候,出示紅牌罰下;剩餘的1% 自有資產用于清算;92% 的儲戶存款平安轉移給其他金融機構。在各家民營銀行申報材料中,監管層需要核心審查的是退出流程設計,要做到“不能死者不得生” 。 控制風險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金融發展局首席金融專家王君指出,現有民營金融機構包括農信社、村鎮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小貸公司等,雖然規模小,但是如果得不到很好的風險監管,一旦成規模,可能反而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周德文指出,民營銀行不要因為機制靈活就放鬆警惕,反而更需要防範風險,因為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弱。 他指出,對民營銀行還存在關聯交易的擔憂,正如監管人士指出的, “最怕的是把銀行當做自己的融資平台。 ”監管機構也對民營銀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要求。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允許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要通過相關制度安排,防範道德風險,防止風險外溢。 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表示,要確保主發起人擁有承擔金融機構經營失敗風險的能力,同時對此類金融機構的負債業務進行分類管理,有效地控制風險敞口。 在風險的防範管理中,最為突出的一點是要求民營銀行自擔風險。 前述銀監會內部文件指出, “關於自擔風險的民營金融機構,其要義在於發起人要承諾風險兜底,即這類金融機構在用資本承擔風險之後,還是由發起人對剩餘風險承擔連帶責任,對存款人進行適當賠付,避免經營失敗損害存款人、債權人和納稅人的利益” 。 關於如何理解“自擔風險” ,由於規則未明,因此存在爭議。 “民營銀行要自擔風險,難道現在的銀行都不自擔風險嗎?”一位業內資 深人士發問。 有學者指出: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控股股東有能力,就一定會把銀行救回來,除非超出了股東的能力。他建議,地方政府對民營銀行應承擔相應責任。 對此,更多學者表示反對,認為這 會演變成地方政府再次進入銀行業。在徵求意見稿中,已取消了相應條款。有關人士指出,以前地方政府干預較多,現在金融資源和監管都集中到中央,不會再發生地方政府干預銀行的情況。 曾剛指出,自擔風險在理論上可行,但落實在現實中還需突破一些障礙。每家銀行發起人都承諾自擔風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現有公司法及風險外溢性來講,承諾不一定能保證落實。第一,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需要承擔的只是出資範圍的風險,要求民營銀行風險自擔,可能與現有法規相衝突; 第二,對於普通民衆,分不清民營銀行與現有商業銀行的區別,因此風險一旦外溢,會引起擠兌所有銀行的情況。 郭田勇指出,風險自擔不意味著搞無限責任制,而是要制度兜底,即退出和存款保險制度。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競爭加劇,未來肯定需要一套匹配的基礎制度來化解風險。 銀監會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存款保險制度將很快出台。不過他指出,存款保險制度也不是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存款保險制度設計者就沒有想過要解決銀行的所有問題,這只是銀行制度的一個環節。 ” 治理路徑 近年來,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據銀監會數據,截至2012年底,民間資本占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的總股本比重分別為45% 和54%;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股本中,民資占比逾90%,其中,村鎮銀行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為73.3%;浙江還有兩家民間資本全資持股的城商行。 雖然目前民間資本在銀行中占比攀升,但在實際的銀行公司治理中,民間資本話語權較弱。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指出, “不是沒有民營的力量,而是民營股份沒有發言權,否則完全可以收購現有銀行。 ”多位學者及監管層人士指出,股權過於集中,容易導致關聯交易風險。但是股權過於分散,又容易促成嚴重的內部人控制。 一位央行人士在一次研討會指出,對於民營銀行的股權結構問題,可以採取“適度集中,適當分散”的模式。即適度提高民間資本的控股上限,比如可從10% 放開到20%,由三四家大股東持有,這樣大股東之間可以形成相對制衡的狀態,也避免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曾剛指出,如果新報批一家民營銀行,股權結構仍然受制于以前法規,民間資本很難說話。所以在一兩家試點之外,還應該“盤活存量” ,即把目前的商業銀行進行股權結構的優化,適度提高持股比例,推動股權集中,適度推動參與銀行治理, “這樣一批民營銀行就出來了” 。 郭田勇強調,在民營銀行設立方面,不希望由政府牽頭, “如政府發揮牽頭和協調的作用,未來可能在公司治理中產生影響,一著急就插手了” 。 呂衛國表示 : “等批下來,會請專 家把工作思路、運作方法設計好,現在談這些為時過早。 ”曾剛指出,目前銀行業不良貸款持續上升, “在下降周期當中搞更多的准入,風險也更大” 。 “民營銀行試點成功的標準,不是批准多少家,而是在若干年後能否成功關掉若干家不合格的銀行,且不影響地區和全局的金融穩定。 ”徐滇慶說。 本刊記者楊璐、張宇哲、霍侃對此文亦 有貢獻 |
|
廣東3家民企申辦民營銀行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360近日,有媒體報導,隨著金融改革步伐深入,各地申報民營銀行熱情高漲,作為國內最大的金改實驗區廣東,此次申報的數量已有3家。
據《上海證券報》9月11日報導,廣東已經有3家民營銀行的設立請示呈報至中國銀監會,該3家民營銀行的設立申請分別來自廣州、深圳和揭陽。
而《南方都市報》9月13日的消息則進一步披露,上述3家民營銀行發起人分別為騰訊控股、香江集團和中德產業園,未來可能分別落地深圳、湛江和揭陽,全面輻射珠三角及東西兩翼。
按照流程,民營資本發起申報設立民營銀行,首先要通過各地市向省政府進行申報,省政府向金融辦徵求意見,修改後再上報銀監會。
報導稱,有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表示,騰訊的入圍更大可能得益於其註冊地落在前海,以及騰訊在科技金融方面的突出優勢等。
而香江集團方案主要由旗下全資子公司香江金控集團操盤,主要方案是通過收購控股一家銀行或作為聯合發起人成立存在銀行,來獲得民營銀行牌照。
揭陽中德產業園發起設立民營銀行是目前全國唯一由行業協會主導,由特定產業集群的民營資本發起設立的民營銀行(草案)。據介紹,揭陽金屬生態城項目計劃總投資高達1500億元,成立一家民營銀行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率先提上議事日程。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對外公佈的《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提到,要「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內,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持股比例。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這為民營銀行的「破冰」提供了政策基礎。
而今年8月,銀監會發佈《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2013年版徵求意見稿),表示將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對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的管理。與舊版相比,2013版徵求意見稿中放寬了對於境內金融機構發起設立中資銀行的條件,對境內非金融機構發起「門檻」取消工商登記要求,要求入股來源為自有資金,去掉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總額不低於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10%」,以及「權益性投資餘額原則上不超過其淨資產的50%(合併會計報表口徑)」的要求。
此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9月10日舉辦的達沃斯夏季論壇開幕式上也表示,要「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能源開發、公用事業、服務業等領域放寬市場准入,引導民間投資增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政策一出,在各地民營企業中反響如潮。
據財新網報導,在8月9日召開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成立大會上,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率先提出支持中關村企業發起設立中關村銀行,並將其定位為科技銀行和互聯網銀行。
據新華社主辦的新華08網8月21日報導,蘇寧云商董秘辦人士透露,目前蘇寧云商正在向有關部門申請設立「蘇寧銀行」,並註冊「suningbank.com」的域名。今年3月份,蘇寧電器正式更名為「蘇寧云商」。8月15日發佈的《國家工商總局企業名稱核准公告》顯示,"蘇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名稱已被預核准通過。
在這次民營銀行的「閘門」開啟前,早在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已批准溫州設立中國首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發展「民資銀行」板塊正是溫州金改的重頭戲。
據《溫州日報》7月10日報導,今年4月8日,溫州首家農商行龍灣農商行成立,該行是一家純民資銀行。以製鞋起家的民營企業金帝集團,投資上億元入股龍灣農商行,成為了該行持股比例超過5%的大股東。
截至7月10日,新成立的龍灣、鹿城農商銀行,共募集民資22.34億元。據溫州銀監分局的監測數據顯示,民間資本在溫州市轄內地方法人銀行的持股比例正在逐步增長,民營資本投資額佔比由2011年的75.6%上升至2012年的84.6%,到今年6月末,佔股超過90%。
媒體認為,高層對民資設立銀行的政策態度日漸明朗,或為引發企業對民營銀行競相申報的原因。
年內獲批難度大
據前述《上海證券報》報導,有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透露「雖有多單民營銀行申請上報,但多數方案與監管機構的要求有較大差距,年內獲批難度大。」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權威人士稱,目前關於設立民營銀行的改革方向確定,但具體細則仍需謹慎研究並協調多個相關部門,才能擇機推出。目前監管細則正研究制定,民營銀行成立暫無明確時間表。
該人士指出,設立民營銀行並不是單一部門就能說了算,需要多方協調,設立細則、監管規則等都需要詳細研究。近期來自浙江、廣東、江蘇等地關於設立民營銀行的申請已經密集遞交,但由於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目前尚無新的消息。
而據前述《上海證券報》報導,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稱「民營銀行是非設不可的」。他認為,沒有民營銀行的出現,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難以解決,而且當前主要由國有大行對大企業進行貸款的金融方式,亦不可持續。
小肥羊盧文兵:民營企業怎樣破解融資困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04.html我過去一直做資本工作,最早在證券公司做企業上市,後來轉為做實業。我先是進入了蒙牛,蒙牛1999年成立,2004年上市,2008年賣給了中糧。從蒙牛出來之後,我加入了小肥羊。小肥羊1999年成立,2008年上市,2012年賣給了國際巨頭百勝餐飲集團。一路走來,蒙牛和小肥羊都是得益於資本運營。
千萬別碰民間借貸
我以前從事的是餐飲行業。小肥羊算上加盟店的收入有六七十億,這個規模在內地餐飲業裡排名第一。但在人口只有700萬的香港,一個未上市的餐飲公司年銷售額也可以有這麼大。除這家公司外,香港還有幾家年銷售額幾十億元的大型餐飲集團。為什麼香港餐飲業的集中度如此之高,而內地餐飲業的集中度如此之低?
這是因為中國的餐飲業習慣自我積累,掙點錢,開一家店,掙點錢,再開一家店;10年開了10家店,20年開了20家店。這也是中國很多民營企業的慣常之路,但香港的公司不是。以美星為例,它和一家房地產公司合作,每當有樓盤開業的時候,美星餐飲就跟著進駐,所以它發展得很快。另外幾家,則是通過上市保持了很好的發展。而本土自我積累型的企業發展太慢,想要快速發展,就需要借助外部的資金與力量。
傳統民營企業借助外部資金時有兩條路:一是銀行貸款;二是民間借貸。但這兩條路都很難走。
小肥羊曾經找過銀行貸款。2004年底,小肥羊要囤積來年秋天前的羊肉,於是找銀行貸款。銀行要抵押物,我們沒有,銀行讓我們找擔保公司,擔保公司也要抵押物,因此無法貸款。
我找到小肥羊的開戶銀行——包頭商業銀行,它瞭解我們的現金流。我說,你們要是給我們貸款3000萬元,以後就長期合作,小肥羊明年年初增資擴股,會增加大量資本金,這次要是貸不了,以後就不合作了。銀行內部協商後,又做了上級領導的說服工作,最後批了這筆3000萬的貸款,但是利率要上浮70%。
第二年小肥羊增資擴股一億元,我兌現了承諾,將這筆錢存在了包商銀行。2006年後,又進來兩億元資本金,我們手頭有了三億元現金,不需要貸款了。可這個時候,銀行卻希望我們貸款,還給出了很優惠的政策,利率下浮30%。
再後來,我投資了一家馬鈴薯企業,貸款利率也要上浮,有些銀行還要求繳納50萬元的信用費。這對民營企業非常不公平,還沒貸款,就要先交信用費。銀行拿信用費幹嗎呢?整利潤!一個企業50萬元,二十個企業就是1000萬元,銀行業績一下子增加了,但民營企業的資金成本就高了。
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喜歡銀行,但是銀行不喜歡民營企業。中國的銀行貸款結構有問題,民營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是小微企業,基本上貸不上款。小肥羊現金流特別大,在國外貸款是沒問題的,而在中國貸款要看資產規模,哪怕是一堆沒用的資產也行。
當前,中國的金融利率還是受管制的,這使得民間借貸大量存在。去年內蒙古發生了好幾起高額利息的民間融資,其中包頭有兩三起,我的一個朋友把5.7億元借給高利貸,一年當中變成零,都沒了。不僅在內蒙,在長三角、珠三角也出現了很多中小企業主跑路的情況。
民間借貸通常二分、三分利,一年就要20%、30%的收益。在中國,很少有行業能達到這個收益,做實業基本上不可能靠民間借貸賺錢,所以企業最好別走向民間借貸,一旦走向民間借貸,離死就不遠了。
從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
那麼,民營企業如何打破靠銀行貸款、民間借貸的傳統融資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式是從銀行的間接融資轉向私募的直接融資。未來,中小民營企業私募融資的比例將顯著提升。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金融「國十條」,其中一條是放寬創業板的上市條件。此外,今年國家有一個很大的政策變化,就是搞場外交易,比如中關村、天津泰達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交易平台等。場外交易市場、新三板上市交易規模都在擴大,甚至內蒙古最近也在籌辦一家股權交易所。小微企業的未來融資將從民間貸款、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已經有成熟的模式,先是天使投資,之後是VC投資,最後是上市。
直接融資有幾個好處:一是引資;二是引智,吸引好的團隊;三是定方向。一家企業被風投投資後,企業就變成毛驢,風投變成趕驢人,每天拿著鞭子讓企業快跑。企業如果不引進風投,自己慢慢發展,弄多大算多大;一旦引進風投,它跟你對賭,你發展慢了,就得多給風投股份。企業有了外力的督促,就會發展得更快。
在直接融資之前,你要想好自己是否真想做大。我接觸過很多民企老闆,有的老闆沒有很大的胸懷,覺得一年賺一兩百萬挺好,有車、有房、能出國旅遊,沒必要搞大。事實上,不同的發展模式取決於老闆的價值觀,如果覺得企業不大、自己經營也蠻好,那就不要苛求自己。一些企業上市後,社會壓力很大,有點問題就被媒體炒得很厲害,創始人睡不著覺,頂著壓力忙公關,各種事兒很多。中國民營企業環境不好,大家必須理解這點。
如果你決定了融資,選擇做大及上市之路,那麼就要從現在開始規範,不規範會有很大風險。中國的政策環境越來越要求規範,如財務規範、稅務規範等。不難發現,現在上市越來越難,想在銷售利潤方面做點文章,幾乎沒有可能性。有家企業為了早一年上市,想去補繳之前一年的稅。我勸那個老闆千萬不要這麼幹,一旦你去補稅了,就證明你之前偷稅漏稅了,稅務局據此處罰就更麻煩了。
另外,直接融資進入後,會改變企業的資本結構。我原來在內蒙古體改委工作,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的時候,當地國有企業大量破產,究竟是什麼原因?我們調研後發現,當時國家沒給企業投入多少錢,所有資本都靠銀行貸款,企業實際上都是在給銀行打工。與此對應的例子是京東商城,它一開始就虧損,虧損了很多年,如果從銀行拿錢,後續虧損還不上貸款,資金鏈很可能就斷了,但它是從資本市場拿錢,一輪輪拿,虧得起。所以,企業要注意資本結構,比如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的比例。傳統民營企業都希望固定資產多些,習慣於先弄一塊地,然後蓋一棟房子,再添點設備。這個理念是好的,但像耐克、阿迪達斯這種企業,幾乎沒有固定資產,包袱特別小,賺錢特別靈活。
一些企業沒有處理好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的關係,把流動資產貸款用做固定資產投資,也就是短貸長用,這種做法風險很大,一旦後續無法再從銀行貸款,資金就循環不起來,就會出問題。
投資人關心什麼
私募融資之後,投資人關心什麼?一是團隊,二是商業模式,三是核心競爭力。
加入小肥羊前,我曾在蒙牛工作。很多人以為,蒙牛是一家固定資產很大的企業。但實際上,蒙牛早期的工廠土地基本是政府白給的,廠房也是靠政府補貼建的,生產設備則是靠融資租賃,每年利樂包達到一定耗用量,幾年以後設備就歸蒙牛所有。這樣一來,土地、廠房、設備都有了,蒙牛隻要投入些流動資金就行,而它有時還向政府要流動資金,基本上屬於輕資產公司。此外,蒙牛的奶牛是老百姓養的,各地經銷商都是打多少錢發多少貨,不賒欠一分錢貨款,這樣奶源和渠道問題也解決了。
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商業模式。當年蒙牛沒錢,只能利用社會資源。一個企業商業模式設計得好,就可以佔用上下游資金。採用經銷商制時,蒙牛給了經銷商很高的利潤率,在高利潤的刺激下,經銷商的投入越來越大,蒙牛銷售額也越來越大。隨後蒙牛調低利潤率,只有以前的一半甚至1/3,這意味經銷商要做出以前幾倍的量才能獲得同樣的收入,但此時經銷商已不可能放棄和蒙牛的合作,因為它之前的所有投入都是為蒙牛做的。蒙牛的錢幹嘛去了?都打廣告了。
三聚氰胺風波時,蒙牛沒有死,它不可能死。設想一下,有100萬奶農在為蒙牛服務,如果蒙牛死了,那奶牛怎麼辦,奶農怎麼辦?此外,還有無數經銷商、無數奶站,甚至運奶車等,蒙牛的鏈條上綁定著四五百億元的資產,政府只能保護蒙牛。
和蒙牛同城的另一家牛奶企業,最後因為商業模式不對垮了。在營銷上,蒙牛的策略是經銷商必須先打錢,然後蒙牛才發貨,賣得越多折扣越大,通過這個槓桿來調節經銷商。但那家牛奶企業不是,它是辦事處直銷制,在很多城市設立辦事處,辦事處去賣貨,最後貨放出去了,貨款卻難收回來。此外,這種模式需要大量資金,10個億的銷售額,至少有五六億元壓在渠道上,存貨佔用了很多貨款。而蒙牛把產品賣給經銷商,每個經銷商都給蒙牛創造幾千萬元利潤。
在供應鏈外,生產、營銷、品牌建設等環節,都有很多創新的商業模式,比如漢堡王和肯德基、麥當勞等公司的做法。漢堡王這家公司沒有一家直營店,只有一家加工廠,其他都是加盟店。每個加盟店需要一次性交納加盟費,之後每年再交品牌使用費,以及按照營業比例交廣告使用費,購買它的產品。漢堡王的總部幹嗎呢?做漢堡。一個加工廠,對應無數的加工店,無數加工店每天給加盟店配貨。
肯德基剛到中國的時候也是這樣,幾乎所有的店都是加盟店。後來肯德基做大了,才不斷地收回加盟店。麥當勞的加盟店很多,但做得也很好。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的一次性加盟費大約六百萬到八百萬元,每年再按比例收廣告所得費。這就是國外大公司的品牌魅力。河南有家餐飲企業,真正的直營店只有四五家,其他六七百家都是加盟店,做得非常好。加盟店通常一家收三五萬元加盟費,六七百家就有兩三千萬元,這個就是做資本運營。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有好的商業模式並不等於有好的盈利模式。有的企業商業模式很好,但是找不到盈利模式,這個也是不行的。以雙匯為例,雙匯在中國肉製品業中排名老大,在全球大約排前五六位。它的盈利模式靠賣肉嗎?不是!
2005年我曾去雙匯考察。雙匯產業佈局非常好,飼料、養豬、屠宰、分割,之後豬肉進入超市便利店,豬蹄硬殼做藥,排骨做成骨膠原,還有各種火腿腸。我細看之後發現,雙匯的肉餡、裡脊肉、排骨等都不賺錢,那什麼賺錢?骨頭賺錢。骨頭被做成骨膠原,利潤率特別高。高到什麼程度?百分之五十,而且沒有其他企業做,就雙匯一家。當時方便麵企業的大骨湯都是從日本購買的,技術源於日本,雙匯引進這個技術後,享有了三年的高利潤期。除骨頭之外,雙匯火腿腸起初的利潤還可以,後來也不高了,那靠什麼賺錢?靠火腿腸包裝膜。雙匯從日本引進了火腿腸的塑料薄膜,利潤也非常高,因為當時中國生產不了。
所以在商業模式中,首先要研究行業發展規律,確定哪段賺錢、哪段不賺錢。做企業不可能所有環節都賺錢。有些業務可以不賺錢,但是一定要有幾項賺錢的。你要找到盈利模式,找到賺錢的環節。
靠併購發展
以前,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通常有三種類型:一是自我積累型;二是外力推動型;三是併購發展型。現在,小微企業想做大,絕對不能單靠自我積累,必須靠外力推動。以近幾年發展很快的雙匯為例,它基本上把各個省的肉聯廠都收購了,成為中國最大的肉製品企業,集團銷售額達到500億元。
小肥羊發展也是靠併購。2004年底時,小肥羊有上百家加盟店,直營店只有16家;2010年底時,直營店從16家增加到240家,其中至少購買了五六十家加盟店,貢獻了很大的利潤。小肥羊收購加盟店時,給每家店三倍市盈率及一半裝修款,如果對方不賣,就取締對方到期後的加盟權。被收購的五六十家店,平均每家店增加一百萬元利潤,總共有五六千萬元,每股收益增加五毛。小肥羊賣給百盛時的市盈率是35倍,給加盟商三倍的市盈率,卻得到了30多倍的市盈率,增加了十倍,很划算。就此而言,小肥羊的資本運作是併購發展的一個典型。
未來20年,中國企業面臨很大的併購機會,可以通過併購重組發展壯大,這不僅適合於上市公司,也適合未上市企業。現在很多大集團為什麼發展這麼快?絕對是靠併購,因為併購以後容易產生壟斷利潤。當前,大國企在併購,民營企業也在併購;併購既有同業的併購,也有產業鏈上下游的併購。假設你的商業模式挺好,有融資能力,團隊也挺強,想上市怎麼辦?收購三家到五家同行企業。
比如我投資的一家生物疫苗公司,現在銷售收入是一個億,利潤三四千萬元,如果我們在同行業找到一兩家企業,收購或是合併,兩年以後就可能上市了。此外,我們還可以在產業鏈上下游做併購,比如疫苗是賣給養雞場、養豬場的,那我們就收購一個大的養雞場、養豬場。所以企業小不可怕,關鍵是看是否理解了併購的門道。
有的老闆會覺得,自己的企業不可能上市。我遇到過一個例子,大約2007年時,包頭有一家做鋼鐵的民營企業,銷售額100多億元,利潤有六個億,行業排名一百位以後。在這種情況下,這家企業上市的可能性一點都沒有。中國鋼鐵行業是被併購、被重組、被關閉的對象,能生存就不錯了,所以只有一個辦法,趕緊賣給包鋼,賣掉就賺了,賣不掉五到十年企業就完了。
所以如果你想上市,就要先分析你所在的行業,如果你一輩子也做不進行業前100位,上市就一點可能性都沒有。如果你是一家民營企業,在行業排名也比較靠前,怎麼辦?賣給別人。就像朱新禮(匯源集團創始人)講的,做企業就像養兒子一樣,等長大了就像賣豬一樣。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只要你企業各方面做得好,利潤率也好,它肯定想買你。你可以讓對方付現金,也可以換股,這樣就能坐享股東收益。
企業家的四種能力
企業家通常需要具備四種能力。
第一,造物的能力。即產品製造能力,一個企業家要為社會、消費者奉獻最好的東西,價廉物美的東西。第二,造事的能力。會講故事,能夠說服消費者,說服合作夥伴。企業上市,股民關心的並不是上市前的事,而是上市後會有怎樣的發展,所以會講故事很重要。第三,造勢的能力。第四,造人的能力。搭建團隊,為企業的發展培養人才。
民營企業的管理,最初是人治,後來是制度治理,最後走向文化治理。團隊人數20以內,人管人就可以;超過20人以後,就要靠制度管人。我認識一個民企老闆,在山西辦了一家公司,沒人怎麼辦呢?先在當地招了個經理,然後把自己的外甥女送去做財務會計,這就是人治的結構。
小肥羊要在各地開很多店,沒有那麼多親戚,怎麼辦呢?靠制度治理。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開店,首先是把這家店的軟件與公司總部軟件對接起來,這樣財務問題就解決了。裝修上,原來靠各區域自己做,現在不是。每家店找三家公司招標,小肥羊省級監察部門派人督查,請審計來審計,審計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通過一系列制度,我們完善了小肥羊的管理,原來開店費用要300萬元,後來通過精細化管理降到了250萬元。這就是制度產生的力量。
做空交易+民營銀行+市政債券——中國金融改革悄然進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116 2013年,中國金融改革悄然而行。
這其中包括:將允許投資者做空股票的試驗方案的規模擴大了3倍;採取措施支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暗示允許更多私人資本進入銀行領域;將嚴密管制的資本賬戶略微放鬆。
FT評論稱:
雖然這些動作都不是什麼大動靜,但這些舉措表明,中國的新任領導層正在努力建立更加市場化的金融系統。
做空機制
中國證券金融公司宣佈,9月18日週三起,將擴大轉融券業務試點範圍,試點證券公司將由原有的11家增加至30家,標的證券數量將由原有的87只股票增加至287只股票。
據估算,這287只股票的總市值相當於中國股票市場總市值的2/3。
2010年,中國就開始試驗股票做空交易項目,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進展相對緩慢。投資者一直以來都在抱怨,只能做空那些最為堅實的[通常是國有企業的]股票。
現在,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
證券時報稱:
這將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民營銀行
在銀行業領域,官方信息暗示,中國政府將擴大私有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渠道。此外,那些非金融機構型公司進軍銀行業的動作,也引發了不小喧囂。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官媒《求是》上著文稱:
中國將給予私有公司更多空間來建立銀行。
在周小川發表該文之前兩天,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均提交了申辦銀行執照的申請。蘇寧電器也表示其想設立銀行。有關蘇寧電器已經成功註冊「蘇寧銀行」四個字的新聞,讓蘇寧股票本週瘋長了15%。
市政債券
9月16日,社科院與中債資信在京簽署中國地方政府評級合作框架協議,並首次公開發布了前期合作研究成果。其中,中債資信還發佈了地方政府主體評級方法和模型。
這將為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提供先決條件。
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尚不允許直接發行市政債券。然而實際情況是,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台或其他途徑,實際已舉借了大量政府性債務。
在此背景下,中債資信認為,基於現實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和未來地方政府可能直接舉債,有必要現在開始,就對地方政府主體償債能力和償債意願進行評價。
此外,中國政府還給全球對沖基金在中國融資打開了綠燈。6家被選中的對沖基金,分別被允許在中國融資5億美元。
這一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中國放開資本管制的重要一步。
吳曉靈:民營銀行從互聯網金融嫁接重組更有希望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74我還在央行工作時,有一次央行開座談會,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後,不從這家銀行貸款?最後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承諾。
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哪個企業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金融機構為自己搭建融資平台,注定會失敗。
1980年代,城市信用社向民營資本敞開了大門;三十年後,是否允許設立民營銀行成為熱議的話題。
2013年6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頒佈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了上述提法。從此各地民間資本申辦民營銀行漸成燎原之勢。
2013年9月1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應孫冶方基金會之邀,在貴州進行了一場題為《試析民營銀行的發展前景》的講座,並接受了南方週末記者的獨家專訪。
吳曉靈給民營資本的「銀行」衝動潑了一瓢冷水,她提醒「辦銀行是很難的」。2004年,作為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親自處理了德隆系坍塌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訪談中,她以過往的事實說明,民營資本曾獲得數次機會,但並未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週末:最近不少地方、不少企業傳出申請民營銀行牌照的消息,各路資本競相爭辦民營銀行,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吳曉靈: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企業最樸實的目的就是為了融資方便。計劃經濟時期,銀行是壟斷的,服務對象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於改革開放以後產生的民營企業,貸款供給不足。很多人在想能不能辦民營銀行,為民營經濟服務。
中小企業融資比較難,既然大銀行不給我們好好服務,我們是不是辦一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科技、教育要發展,過去國家的扶持不夠多,是不是可以辦科技銀行、教育銀行,為科技和教育融資?
南方週末:民營銀行的興辦能夠真正滿足這些融資需求嗎?
吳曉靈:這麼多的呼籲都不太能夠實現,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銀行有特定的規律,不是說哪個領域缺錢,哪個領域就要辦一家銀行。
銀行吸收公眾存款來放款,為了保證公眾資金的安全,在放款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流動性、可償還性,因此銀行資產運用必須是分散的,不能集中在某一個領域。
除了政策性銀行之外,很少有專門為某一產業服務的銀行。銀行可以有不同的經營特色,但不可以有專門為某一特定人群服務的銀行。
事實上,任何時候想滿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不是說要增加銀行來滿足,而是要改革資本市場,間接融資已經太多了,現在銀行的競爭已經白熱化。
可投資的金融機構還有很多,如消費金融公司和租賃公司、第三方理財等等,不要都以銀行為目標。民營銀行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必須走跟別人不一樣的道路,否則很難成功。眼睛應該看得廣闊。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週末:金融業的高額利潤也是吸引各路資本的原因之一。
吳曉靈:我這裡有份數據,2012年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滬深兩市,銀行業上市企業資本回報率是16.59%,非金融企業的資本回報率是4.43%,但從資產利潤率來看,上市銀行資產利潤率是0.99%,非金融資產利潤率3.16%。
銀行是高槓桿的行業,資本利潤率很高,但要獲得高額的資本回報率就要做大資產。很多銀行不遺餘力地擴大資產負債表,就是在追逐高額利潤,但從資產回報來說,銀行並不是最高的。
民營企業應該通過增加金融服務供給,促進經濟發展,把金融業作為服務業,來投資獲取回報。這是我們應該鼓勵的。
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南方週末:對於民營銀行,各方呼吁了多年,但監管方的態度則慎之又慎,您認為其中的顧慮何在?
吳曉靈:1990年代初到現在,除了德隆系對個人債權進行過打折處理,都是政府對個人債權進行全部兌付。政府承擔這麼多責任,對控制權就格外關注。
從1980年代開始,特別是新興的金融機構對民資完全開放,但結果並不好,還出了很多風險。當時,發起成立城市信用社沒有任何身份的限制,街道企業、私人企業都可以發起設立城市信用社,後來城市信用社出了很多風險和壞賬。
當時考慮了兩種辦法,一是讓信用社破產,存款人承擔風險。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市場經濟的理念還沒有確立起來,老百姓沒有自擔風險的思想準備。一旦有一家城市信用社破產,就可能形成連鎖反應,擠兌所有的城市信用社,這是政府最擔心的。
第二種處置方法,就是進行改制,規範管理,改組成城市商業銀行。把城市信用社的獨立法人地位取消,風險包起來。在城市信用社改製成城市商業銀行的過程中,處置了一部分的不良資產,也掩蓋了不良資產。
城商行改制由地方政府主導,各地的地方財政或國有企業入股,保證對金融機構的控制,想通過這種方式改善城市信用社的治理機構。
另外還有合作基金會,它能夠處置集體財產遺留下來的問題,用經濟的方法解決農村社隊的債權債務問題,是一個好的發明。
當時缺錢的企業就到合作基金會借錢,合作基金會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銀行,但沒有銀行牌照,也沒有按照銀行管理。到了1998年,重慶發生擠兌,政府介入,必須要給市場以警示,於是中央決定關閉所有的合作基金會。
還有一些人藉著供銷社入股的方式,募集活期股金、定期股金變相吸收存款,也出現了很多風險,當時地方政府向中央銀行借款1200億處置風險,相當於現在一萬多億。
南方週末:2003年前後,也曾有一輪開放民營銀行牌照申請的熱烈討論,當時看上去條件頗為成熟,為何最終功虧一簣?
吳曉靈:當時,我還在央行工作。央行開座談會的時候,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家。就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後,不從這家銀行貸款。到最後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做這樣的承諾。
為什麼要簽訂承諾,就是有太多的人進入銀行不是為社會公眾服務,而是要為自己縫個錢口袋。一個能夠投資銀行的企業,實力是很好的,不在自己辦的銀行貸款,完全可以從其他銀行貸款,為什麼不敢承諾?
與此同時,德隆系出現了,在組建城市商業銀行和整頓信託投資公司的過程中,監管當局允許民資入股,德隆集團向13家金融機構入股,包括城商行、信託、租賃、證券公司,總股本92億元,德隆系控制42億元,佔到股本的62%。
由於沒有很好地運用好控制權,建立良好的金融機構治理,把參股控股的金融機構當做本集團的融資平台,把資金調取打莊股,用高額的股金抵押貸款,支持實業的擴張。到了2004年,股價下跌,不倒的莊股也倒下去了,資金鏈斷裂也拖累了13家金融機構。
事實上,在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唯獨一個例外就是民生銀行,但是民生銀行的背景是工商聯,所有的經營管理者都是由工商聯推薦,最開始去的都是人民銀行的副行長、大區行長,到董文標,股東並沒有經營的實際權力。
由此對民營資本有一種不信任感,這其中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體制的原因在於,政府過多承擔金融機構經營的風險。歷史的原因在於,民營資本以比較散、比較小的方式進入金融機構,並沒有發揮好民營資本在治理結構中的表率作用。
銀行不是那麼好辦的
南方週末:從目前看,民營資本做銀行要想獲得成功,您有何建議?
吳曉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管是大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感覺到經營的壓力,也都在向中小企業傾斜。
在這樣的形勢下,民營資本要進入銀行業首先要面對爭奪存款市場的信譽挑戰。現在,存款市場已經白熱化,各家銀行用各種金融產品沖時點,各種資金掮客拉存款。一個儲戶走到街上,看到國有銀行和民營銀行,他會選擇誰?
我調查過很多村鎮銀行,從允許設立到現在已經有5年的時間,全國才七百多家,原來設想到1000家,他們最大的困惑就是吸收資金。
第二,單一銀行服務功能有限的挑戰。發起成立一家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分支機構。銀行的核心業務是存款、放款和結算。單個的銀行沒有暢通的結算渠道,企業就不會去開戶。
新設立的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具備銀行的所有功能,當其他銀行都有這些功能,你是一家單一的銀行,怎樣去競爭?
第三,股權與真實控制權的挑戰。如果進入銀行是尋求控制權,股權是可以集中,拿著大股份,但是不懂經營,未必能夠真正落實控制權。
第四,人才的挑戰和競爭。所有想進入金融業的企業家都不是經營銀行的行家裡手,不懂的時候就要聘請職業經理人。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擴張,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向國有商業銀行挖人,薪金就跳了一個台階。新成立的民營銀行,要想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再往出挖人,可見人力成本之高。
有人拿台州商業銀行和泰隆銀行舉例,這兩家都是百分之百民資,幹得那麼好,為什麼我幹不好?
這兩家都是從城市信用社發展起來的。1980年代的環境,老百姓對城市信用社像對國有銀行一樣信任,他們都經歷過農信社和城信社的經營管理,有網點和信譽的歷史積累。
南方週末:競爭很激烈,困難很多,所以您不太看好民營銀行的發展?
吳曉靈:我認為,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嫁接重組成民營銀行是有希望的。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應該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加工傳遞金融信息,辦理金融業務。構建渠道,完成資金的融通。
過去傳統銀行是點對點蒐集信息,只是用了信息技術的彙集加工,沒有多頭開放的信息源。互聯網金融運用社交網站、移動支付、搜索引擎、云計算,基於新技術完成信用評估。
現在互聯網企業可以開展基於第三方支付的結算,基於電商信息的小微貸款,基於支付賬戶的簡單金融產品的銷售。這些都是金融的單項業務,存款、貸款、結算,三者結合才叫銀行。而基於第三方支付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有望成為民資進入的新通道。
第三方支付有上億的客戶積累,但仍會面臨吸收存款的挑戰。互聯網可以解決小額個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融資問題,難以解決大額個性化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此基礎上變成銀行,還需要網上和網下的結合,但這是民資進入銀行業成功率比較高的渠道。
個人建議收購兼併,在互聯網金融基礎上的重新申請牌照,比重新設立單一的銀行更有前途。
一旦符合條件,就該一視同仁
南方週末:目前,對於如何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的相關細則尚未面世,但從監管的總原則上,您認為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吳曉靈:銀行是有外部效應的社會企業,民營資本發起設立銀行,首先要對投資人的資格進行考量,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投資金融。不誠信的企業、不乾淨的錢不能進來。
政府應該把好這個關,一旦符合這些條件,就應該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的投資者。
民營企業進入銀行不是給自己搭建融資平台,哪個企業集團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理金融機構為自己集團搭建融資平台,肯定就會有關聯交易、挪用資金、各種虛假行為。這些對於金融業來說都是非常忌諱的。
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一定要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服務贏取合理利潤,而不要以融資平台為宗旨,但凡以融資平台的心態進入銀行業注定要失敗。
南方週末:在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前提下,民營銀行所謂的風險自擔,有人理解為民營銀行股東承諾在發生流動性風險時進行救助,並應承諾風險兜底。您如何看待?
吳曉靈:本來就應該風險自擔,但社會上說讓投資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我認為是不行的。投資人應該承擔有限責任,合規管理,嚴格要求。同時,監管層應該盡快出台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條例,這兩個條例,從技術上來講,沒那麼複雜,一年足矣。一家銀行從批準到籌建,一年之內還不至於到破產。單獨針對民營銀行設置差別退出機制,有失公平,就不國民待遇了。
關於民營油服 陌塵上
http://xueqiu.com/2608475154/25500354民營油服公司是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的股市明星。比如
$安東油田服務(03337)$ ,股價從1元一路漲到6.8元,現在在5元光景。這種政策和業績雙驅動的股票,在目前價位還能不能買?未來的生存空間會怎麼樣呢?俺覺得已經到了思考的時候,或者是有空想一想也不錯的時候了。
民營油服的業績增速肯定會下來,這是俺年初的想法,現在基本也證實了俺的想法。安東12年收入增加了59.2%,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速31.8%,增速下來了;也算正常的現象,除了同比基數擴大的原因之外,資本和人才會向高增長的領域迅速集結,這是市場的作用,但市場對增速下跌已有多大的預期,俺還是存疑的,畢竟還是會有一些直線思維的。而且從估值的角度來看,即使股價有調整,但也絕對不便宜。安東12年末的EPS為0.1402RMB,大夥自己框算14年的PE吧~~
因此在迅速增長的好年情之後,幾個民營油服公司都會面臨的問題是:未來3到5年,30%左右的速度,或者20%以上的增速能不能維持得住?
按常理推,民營的油服發展空間是足夠大的,這裡有兩層概念,第一是中國油氣開發服務的總蛋糕會增長,第二是民營油服在這塊蛋糕裡的份額會有所擴大。這兩個層級在行業增長層面上確保了有競爭力、資質優良的民營油服企業的前景,在未來幾年做到100億、200億以上的收入都是可能的,或者出現中國式的斯倫貝謝哈里伯頓貝克爾休斯這樣的里程碑式的公司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是,人在做、天在看,誰會成為這樣的領軍人物嗎?羅林?要成為這種領軍人物,需要打通什麼樣的任督二脈?近期中石油管理層更換的風波,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有拆分中石油的傳言。不管怎樣,在越發市場化的條件之下,以前那些可能考各種渠道拿單的,是要被市場清理出去,反而有市場競爭力的狠角色會繼續給力。但現在確實還看不出來誰將是這個狠角色?
12年輪迴,民營銀行再熱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934「這次民營銀行試點是否成功,不在於批准多少家民營銀行。而是若干年後,有沒有能力把不合格的關閉掉,而不影響金融穩定。」
2013年國慶長假過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民營銀行概念股繼續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中關村、友阿股份、蘇寧云商漲幅超過6%,亞通股份漲逾4%,大東方、凱樂科技漲逾3%,香江控股漲逾2%。
這些上市公司均在不同場合表示過申請民營銀行的意向。
此時,距離政策閘門開啟之日已過去了三個多月。
在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半個月後,國務院發佈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民營銀行的提法再次得到明確,並與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措辭一致。
至於何為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僅在7月31日闡述要義,「發起人承諾風險兜底,避免經營失敗損害存款人、債權人和納稅人利益」。之後,便無更多公開表述。
但銀監會已經將此作為2013年下半年的工作重點。年中工作會議上,尚福林明確表示了批准設立民營銀行的思路:發起人自願提出自擔風險的具體模式,在獲得銀監會認可後,可以開始試辦。試辦一段時間後,再研究經驗形成規則辦法,加以推廣。
與監管層謹慎態度形成對比的是,民營企業的躍躍欲試。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公示顯示,僅9月當月,國民銀行、蘇寧銀行等5家民營銀行的名稱獲得核准。而在6月到8月期間,前海銀行、華商銀行等4家企業的名稱也獲核准通過。
不過,工商總局的名稱核准僅限於審核是否使用符合國家規範的漢字、名稱中是否包含其他法人的名稱等等,與銀監會等監管部門的最終審批相去甚遠。
等不起的溫州
「我們現在已經不關注這個事情,因為我們沒有發言權。」談起民營銀行,作為溫州民間資本申辦銀行的牽頭人之一,金華溫州商會會長姜永忠卻已提不起半點激情,他無奈地搖搖頭說。
而他的上一任牽頭人,多次頻繁進京遞材料的溫商聯合投資中心總經理呂衛國已經轉而負責其他項目。
事實上,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實施的《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已經給溫州發起設立銀行撕開了一道口子,即「鼓勵和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製為村鎮銀行」。
當時,呂衛國聯合了全國各地10家溫州商會,籌資50億元,向溫州市金融辦遞交了創辦溫州商業控股銀行的方案,並得到浙江省委書記的批示且上報到銀監會。
一邊是有錢無處投,一邊是有項目缺錢,這一「溫州悖論」一直困擾包括姜永忠和呂衛國在內的溫州商人。他們希望這家由溫州商人自己組建的銀行,將在外的溫州民間資本集結起來,借助對所服務企業的瞭解,降低信息不對稱,打通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通道,也使得民間借貸陽光化。
然而,溫州金融辦的建議是先從辦小貸公司開始,逐漸轉成村鎮銀行。「溫州商人在全國有二百多家商會,每家商會都有幾家小貸公司。讓我們集合所有溫州商人的力量辦一家小貸公司,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姜永忠對上述建議並不認同。
但溫州金融辦的建議並非不切實際,許多監管者一直存有這樣的想法。
即便是在2013年8月央行舉辦的一場有關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研討會上,對於小貸公司轉成銀行這個問題依然爭論不休。
在江蘇省金融辦的一位負責人看來,小貸公司發放貸款,已經在幹著金融機構的事情。學者及監管層人士卻認為,小額貸款公司屬於工商系統管理,不受銀監會監管,不屬於金融機構。小貸公司和銀行是「雞」和「鴨」的關係。
溫州金融辦後來也曾建議姜永忠代表的溫州商會通過收購村鎮銀行的方式進入銀行業,但問題接踵而來。姜永忠說:「商會每隔幾年就要換屆,即便我現在參股村鎮銀行擁有董事席位,但我一旦不是會長,能不能代表商會就很難說了。畢竟沒有一個實體。」
姜永忠們的報告遞上去了一年多,卻始終沒有音信。看著曾經躊躇滿志想要在民營銀行開閘之際一展拳腳的企業家們,如同洩了氣的皮球,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心急如焚。
在他看來,政府應該保護企業家的積極性,「毫無保留報上去,這樣高層才能看到我們的努力」。
事實上,在央行的內部研討會上,溫州金融辦主任張震宇頗為感慨,他說:「溫州的金融改革是在溫州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我在下面是給很多民營企業潑冷水的,不要以為有錢就能辦。但是我在這裡要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討論稿悄然出爐
等來的不只有壞消息。
2013年9月底,周德文從銀監會打聽到,民營銀行細則已由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牽頭、國家工商總局和法制辦參與起草,目前在國務院法制辦審議,審議後還將徵求意見,修訂後再報國務院,預計12月就會出台。
一份地方版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討論稿)也在9月悄然出爐,南方週末記者從接近銀監會的消息人士處獲悉,這份討論稿多達一百餘條,上報銀監會之前曾徵求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意見。
上述人士稱:「銀監會沒有到基層調研的時間,也尚無可參考的範本,因此對這份地方上報的討論稿頗為重視。討論稿對註銷、撤資規定得非常詳細,但就主發起人、退出機制等,因為制度空白,銀監會還要進行二十多處的修改。」
上述討論稿中規定,民營銀行需一次性注資不低於5億元、不高於10億元人民幣作為註冊資本,設立後視發展情況逐步增資。
民營銀行必須由一家具備實力、誠信經營的民企作為主發起人,可以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並嚴格依照經營範圍開展運營。
另外在股東數量上,民營銀行股東原則上不超過20個,最大股東及其關聯方持股比例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20%,其他單個企業法人股東及關聯方持股比例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10%,單個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2%,所有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20%。
同時,銀監會會對發起人、出資人的股權投資、權益性投資做出嚴格的規定。上述人士稱:「很可能會限制房地產企業擔任股東。」
最終,將會由各監管部門、工商總局、工商聯等聯合審批。單靠銀監會一家,很難監管民營企業之間關聯交易,而涉及註銷、撤資等也需要工商局批准。
民營企業的高調與低調
雖然已經有不少民營企業表示出申請民營銀行的熱情和意願,但提及具體方案和申請進度,卻大多三緘其口。
《證券時報》記者曾獲得《廣東香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設立方案》,這家以家居、房地產、鋁業為主業的民營企業,參股了包括廣發銀行、天津銀行、湛江銀行在內的9家金融機構。
方案顯示,香江集團擬牽頭髮起設立廣東香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暫定為30億元,其中80%為自擔風險股份。
其中香江集團作為主發起人,擬認購20%左右的自擔風險股份,其他核心發起人不超過10人,其他單個核心發起人認購股權佔比擬佔總股本的5%-15%,最低認購方金額1.5億元;非核心發起人不超過20人,單個非核心發起人認購股權佔比擬佔總股本的1%-5%。
對於發起人股東的要求,在要求主業具有較長發展期和穩定的經營狀況的同時,廣東香江銀行不建議主業為房地產的企業投資該銀行,基本上將房地產企業排除在外。
不難發現,香江集團的申請方案與討論稿頗有相似之處。
更為弔詭的是,《南方都市報》記者曾就此方案向香江集團求證,官方回應是,「香江集團對申辦民營銀行雖抱有相當的期望,但目前沒有任何所謂的申辦方案,一切都只處於研究階段。」
然而,南方週末記者從廣東省銀監局獲悉,廣東省金融辦曾發給銀監局一份關於香江集團申請民營銀行的徵求意見。銀監局的回覆是,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但是要注意風險,等待銀監會細則出台,方可進一步確認有關事項。
浙江省金融辦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也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地方政府手上只有一個申請的名單庫,但決定權不在地方。」
12年輪迴
2013年8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原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徐滇慶又一次坐在央行的會議室,討論的主題依舊是如何設立民營銀行。
這時候,距離上一次討論,已經過了12年。當天在場的學者,只有他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是「舊人」,而官員們都已經換過了一茬。
2000年7月,徐滇慶、樊綱、茅於軾等成立長城金融研究所,研究民營銀行的設立方案,並選擇了西安豐佳集團、瀋陽東宇集團等5家民營企業作為試點,方案上報銀監會。
時任央行行長的戴相龍積極推動民營銀行的設立。2002年,戴相龍批准溫州成為當時中國惟一的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不僅提出了這次改革沒有提及的利率市場化,還明確提出允許民間資本成立民營銀行。
徐滇慶回憶說:「2003年,馬上準備要試點,卻趕上了領導換屆。」戴相龍調任天津市副市長。
當時不乏反對之聲,原中國人民銀行廣東分行副行長王自力認為:四大國有銀行尚存在巨額不良資產,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仍處在生存與發展的困境之中,在短時期內放開民營銀行准入限制將不可能成為當前金融改革的優先選擇,降低金融風險才是優先目標。
2005年,溫州市銀監局和溫州市體改委否定了設立民營銀行的可行性,「在當前的形勢和經濟、金融環境下,設立民營銀行時機尚未成熟」,民營銀行「不可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就在2008年5月11日,徐滇慶被召集在銀監會開了一次討論設立民營銀行的會議,而時任銀監會主席的劉明康明確支持。但轉天,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使得設立民營銀行的計劃又一次被擱淺。
2008年以後,監管層則將小額貸款公司作為銀行業的必要補充,而非設立民營銀行。而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方式為參股,而非發起設立。
從股權的角度看,截至2012年底,民間資本在城商行佔比50%、農村商業銀行佔比70%、農村信用社佔比超過90%。
而建立股份制銀行的一個初衷是要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但大部分股份制銀行照搬四大銀行的管理制度和人事結構,實際上變成了國有銀行的複製品,以國有銀行為主體的格局始終沒有改變。
徐滇慶清晰地記得,全國工商聯主席、民生銀行籌備領導小組組長經叔平曾對他說,民生銀行走的是全國性大銀行的路,只能做大事,沒有草根性。四大國有銀行的官員平調到民生銀行,把四大國有銀行的病毒帶了過來。
真正具有草根性的是原來三萬多家農村信用社和幾千家城市信用社,城市信用社改製成為城市商業銀行,但他們的路也走偏了。
徐滇慶說:「因為要賺錢,城商行也在追求做大生意,大投資,這也就帶來商業銀行競爭的趨同性。在這種情況之下,冷熱極度不均衡。70%的貸款給了國有企業,中小企業只佔貸款總額18%。」
經過12年的摸索,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改變。既然依靠政府解決不了,是不是可以更多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依靠市場而不是政府?
但徐滇慶同時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民營銀行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就好比,民營企業不能解決經濟建設的所有問題,但依然要堅定不移地走市場經濟道路。
至於新生的民營銀行將進入怎樣的業務領域,事先不能畫地為牢,只要符合規章制度,市場競爭是公平的,市場也會告訴哪裡才是民營銀行的生存空間。
不過,紛紛湧進來想要設立民營銀行的企業們也會發現,即便佔有大量的股份,也難以掌握話語權,更別說控制一家銀行。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看來,銀行業具有外部性,銀行業受到非常嚴格的監管。監管正是為了隔絕股東對銀行的控制,因為股東控制銀行會給客戶帶來風險。監管的客觀存在也就決定了股東的話語權是有邊界的。
如果糾結於股東能否控制這家銀行的話,全世界恐怕都找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銀行。
一場制度試驗
在現有的公開文件中,對民營銀行的描述只有一句話,即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其中,「風險自擔」四個字,成為最富爭議的字眼。
江蘇省金融辦副主任聶振平認為,如果股東有能力救,一定會把銀行救回來。最後出現問題,需要有人來進行風險兜底的時候,往往是股東已經沒有自救的能力。這樣一種制度設計往往是形同虛設。
另外一種解讀則是,民營資本要自擔風險,言外之意,非民營的就不用自擔風險,等於給非民營的解套了。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同樣不讚成民營資本兜底,他認為,讓民營資本額外地拿出一部分錢來兜底,等於變相地提高了運營成本,同時也不利於長遠發展。最好是採取制度性兜底,通過存款保險制度來解決非系統性風險。
而在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條例尚未出台的情況下,徐滇慶再一次拿出了他十年前就已成型的方案,新辦的民營銀行必須有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股東必須要有8%的自有資金充當一級資本。
一家資金為100億元的民營銀行,發起股東要自己先拿出8億元資本,然後才能從社會再吸收92億元的存款,總資產達到100億元。當這家民營銀行不良貸款達到總資產的5%時,就給予黃牌警告。達到7%時就紅牌罰下,讓它關門,還剩1%的資本拿來做清算。
如何準確知道一家民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徐滇慶建議,還要建立一整套的民營銀行擔保制度,在全國成立三到五家民營銀行信息擔保公司,由他們負責查賬,並拿出幾個億可查出資產,放在銀監會。新成立的民營銀行繳納擔保費,擔保公司向銀監會準確報告信息,即使民營銀行出現虧損,也沒有責任,否則就要承擔連帶責任。
他說:「這次民營銀行試點是否成功,不在於批准多少家民營銀行。而是若干年後,有沒有能力把不合格的金融機構關閉掉,而不影響全局和地方的金融穩定。」
在徐滇慶眼中,這更是一次制度試驗。因此只批准三到五家達不到試驗的目的。他說:「至少應該批100家,若干年後關掉10家,剩下90家就懂得什麼是規矩了。如果沒有10家不同類型的銀行被關掉,很難找出金融監管的要害。」
不過,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坦言,眼下沒有哪個監管機構有勇氣批准100家。
尚福林於2013年9月16日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第十三次會員大會上說,「下一階段,銀行改革要抓住公司治理這個關鍵,重點完善有效制衡機制,提高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和運營管理的穩健性。」
而引入民營銀行的意義也在於,保持一個適度多元化的狀態,從而推動整個銀行業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的優化。
(南方週末記者樊殿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民營銀行遭遇夾擊:與互聯網金融搏殺 迎戰傳統銀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332.html銀行對民資敞開閘門,騰訊、蘇寧、美的、雨潤等各行各業瘋搶而入,冀望在銀行高收益中分一杯羹。但看起來很美的這波民營銀行熱潮,將遭遇嚴格監管、殘酷競爭以及利率市場化混戰「三座大山」,民營銀行一出生不是含著「金鑰匙」,而是面對如何自我生存的難題。
在銀行巨頭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夾擊下,民營銀行打破壟斷促進競爭與創新成為美好的理想,其天生品牌、風控的弱勢,在利率市場化之後只能靠高收益吸引客戶,高風險隨之而來,民營銀行或將迎來倒閉甚至破產。
生於廝殺與混戰
「先等互聯網金融企業以及民營銀行互相廝殺一番,能活下來的再與傳統的銀行業來PK!」10月24日,一位銀行業人士剛剛完成一輪調研,他認為民營銀行並不如外界看起來那麼美好,在當今銀行業的格局之下,它們只能算是蝦兵蟹將,不但不足以掀起浪花,還將遭受慘烈競爭之痛。
民營銀行將面對重重考驗。如今互聯網金融興起,民營銀行要想吸引資金,首先要面對的是野蠻生長、互相廝殺的互聯網金融業。互聯網金融競爭的激烈從不斷抬高的收益率可見一斑,近日,百度推出了預期收益率8%的基金理財產品,一元起售。阿里巴巴的「餘額寶」遭遇了追趕者和強勁對手,此前其以4%-5%的收益率稱雄市場,截至10月15日其貨基申購數量已達1300億元,但百度將貨基預期收益率抬高至8%,「餘額寶」獨美的時代終結。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相互廝殺拼搶客戶的殺手鐧只有一個,那就是抬高收益率壓倒對手,民營銀行一出生便要遭遇互聯網金融勁敵。
「金融其實最終都一樣,就是比拚同等風險下的收益率。它跟零售不一樣,零售有價格、款式、質量的區別,網上比線下性價比高。金融很簡單,無論線上線下就是看收益率,收益率高你就牛,收益率低就不行。」某券商人士說,互聯網金融競爭將不斷抬升收益率,這會倒逼銀行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而民營銀行的收益率要遠遠高過大中型銀行,才會對客戶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接下來將是存款利率的放開,對稚嫩的民營銀行來說更是「壓力山大」,上述券商研究員稱,大中型銀行稍微抬高存款利率,便會如吸金石一樣吸進海量資本,品牌弱勢之下的小銀行就只能以高利率攬客,高利率攬客只能投資高收益產品,從而進入高風險的魔咒之中。上述券商人士認為,「那個時候才是民營銀行、P2P噩夢的開始,所以現在儘管放手讓他們去成立、去成長。」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目前商業銀行同質化競爭嚴重,民營銀行應該走差異化競爭,「監管層認可的民營銀行經營方嚮應該是社區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服務三農。」
但上述銀行業人士認為,民營銀行不會甘心於這些領域,「國家的本意希望解決中小企業、個人貸款難,但他們不可能做這一塊。這一塊首先風險就很高,因為沒有風控和數據的積累,就比如你拿數千萬或者上億的資金,是願意一筆貸給房地產企業,還是分無數筆貸給門口做五金、外貿的小店?為什麼很多銀行不做小微,因為還是大企業相對安全靠譜!」
理想豐滿現實骨幹
民企紛紛搶灘銀行,無非是衝著賺錢而來,「就是想提高一下資產收益率,零售2%的收益率太低了,他們對銀行10%以上的收益率羨慕不已。但實際上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如果不能異地擴張,監督會使得你很難受!」上述銀行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民營銀行起步階段,首先將是有限定的區域性經營,即使批准全國經營,其起步涉及的也只是少數幾個地區。然而在監管指標上,將與全國性銀行的要求一樣,都要受到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存貸比等硬指標的約束,那麼民營銀行的風控人員、風控框架、模型等等各方面都要跟上,這對小型銀行來說都是無形的壓力。
由於區域經營的限制,無法進行全國性資源調配,那麼民營銀行的利差將基本是固定的,盈利就很難做上去。同時作為區域性銀行,民營銀行競爭的直接對手,將是大中型銀行以及城商行等,城商行又與當地政府關係很好,民營銀行的短板顯而易見。
民營銀行持續的融資壓力將會如影隨形,「銀行融資的渠道無非一線市場和二級市場,而上市還遙不可及,那麼最終又涉及股權的問題。」上述銀行業人士認為民營銀行將會持續面對融資的壓力。
東方證券銀行業研究員金麟認為,民營銀行面臨多個發展瓶頸,一是風控能力的建立;二是資本瓶頸,銀行業面臨嚴格的資本監管要求,意味著若不依靠外部融資,銀行做大的過程十分緩慢;三是跨區經營限制,目前城商行的跨區設點都還沒有放開,未來民營銀行的跨區經營也勢必困難重重;四是存款的拓展,特別是在未來銀行破產制度建立之後,小型金融機構在拓展存款上天然地難以與大中型銀行競爭。
一家大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認為,民營銀行發展還有一段漫長的旅程,而且對現在的銀行格局影響很小,「開業要一兩年,從區域發展至全國性的銀行要四五年,民營銀行真正做起來,那是六七年之後的事情。」
截至7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140.45萬億元,資本金僅數億的民營銀行開業,上述券商人士認為在外界將民營銀行的意義想像得過於重大,實際上銀行業對此並無壓力。
美式破產或到來
美國銀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倒閉破產成為常事。而在我國,銀行倒閉屈指可數,成為高收益的「不倒翁」行業,但未來這一現象有望在民營銀行加入之後破除。
「其實只要存款利率放開,從國外經驗來看,會有很多很多小銀行破產。他們要提高自身的負債成本,必須尋找高收益的資產,那麼風險馬上就出來了。」上述銀行業人士認為,如今銀行存款脫媒,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對剛剛出生的民營銀行衝擊會更大。在平安證券銀行業研究員勵雅敏看來,民營銀行較其他銀行的優勢在於資產端的定價能力,其面對的客戶可能擁有較強的議價水平,但劣勢在於缺乏信譽和風險自擔能力、持續的資本金補充能力及穩定的低成本負債來源。
在美國,銀行倒閉是家常便飯,今年截至8月倒閉數量已達18家,而去年有51家銀行倒閉,自金融危機之後其銀行倒閉共有數百家之多。但上述商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認為,中國的銀行模式與美國運行規則不同,所以並非引進民營銀行,甚至允許倒閉就能解決競爭與創新問題, 「美國仍是以單一銀行製為主,一些州立銀行倒閉影響並不大。我國是單一銀行制和分支行制並存,實際上各大行通過在全國辦分行和網點,競爭已經很充分,銀行的實際家數也已飽和,所以民營銀行進入首要關注的是風險問題。」
民資殺入民營銀行,先是以為能夠搶到一塊肥肉,如果面對賺錢難甚至破產的命運,會否最終使民資出走銀行業呢?郭田勇認為,隨著民營銀行的放開,未來銀行不倒閉本身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最終也會出現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民營銀行業,所以即使有民資撤出,其他的民資又會進來,「關鍵是把銀行公眾利益受損害和銀行自身的利益分隔屏蔽,那麼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就非常重要!」
民營錢莊 Money Cafe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29.html劉明康建議,內地金融機構,尤其中小型,可以考慮併冪科網公司,擴大平台,維持競爭。
聽落,似乎順理成章,但深想一層,其實發出頗負面訊息:一,出自具備份量銀監前高層口中,似乎引證內地銀行競爭力欠奉
二,銀行本業靠利息及收費事業為主,產品渠道及網上平台,亦代表內銀息差既收窄,當年劉前主席一直呼籲銀行擴非利息收入仍然空中樓閣。
表面,內地金融機構缺乏是網上平台橫向幅射網絡,但實際,內地銀行分行仍然多的是,論門市,分行,其實總有一間喺左緊。
外國由傳統零售行業打入金融例子多的是,而且相當成功。澳洲COLES透過分店賣產品,搞保險,業務貢獻佔比高達三成以上,TESCO情況亦一樣,而兩間機構亦部署申請銀行牌照,實行由超市跨業務擴展至錢莊。
但西方成功例子在於傳統銀行分行有限,客戶流亦遜於超市,同內地截然不同。
眾所周知,內銀分行,存款極多,但諷刺在於,無論一、二、三線銀行,頭兩大保險集團,仍然需要靠網上平台谷銷售,到底當前問題在於銀行本身,抑或網上平台競爭,最好先搞消搞楚。
原本,阿里巴巴等平台僅僅屬於寄賣站,但原統一間金融機構,自己銷售產品唔得,但網上寄賣就掂,適逄中央要民間資金釋放,結果造就當局先批互聯網發行本身金融產品,繼而隨時獲發民營銀行牌照。
內地金融機構經營問題,相實相當複雜,撇除壞帳等等,十三億人最想要是高回報,但銀行或保險公司提供高回報,就觸發風險增加,資本減少,既然如此,似乎當局有意行一條路,高回報,高風險產品,由網上買賣為主,銀行及保險回歸基本。
國壽傳媒日表明,來年保費可能要跌,轉型要緊,產品要保障行先,做真真正正保險股,內地銀行亦因應利率市場化,理產產品規範化,一切資本充足為主。
從另一角度看,內地金融刻下似受網上平台競爭,或者其實當局用心良苦,要佢地正正式式消除風險,去走瘀血,市民要高回報,高風險產品,搵馬雲及化騰,監管當局表面政策支持,實為向兩人輸出銀行長期面對的風險。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