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孩子上市概念:从终点回归7年前的起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2/0MMDAwMDIwNTc0Mg.html?source=hp&position=feature

好孩子国际再次吹响上市集结号。

11月11日,这家总部位于江苏昆山的内地儿童用品生产商以01086为代码正式在香港市场公开招股。

此次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发行3亿股股份,其中一成在香港公开发售。出人意料的是,这家童车巨头的招股价定在3.7港元至4.9港元之间,市盈率只介乎12倍到16倍之间。

有需求支撑的内地零售股一向都受到香港市场追捧,好孩子的这一定价是相当保守的。时富金融零售业务董事总经理郑文彬指出,此前上市的内地童装品牌博士蛙就受到了追捧,市盈率高达50倍。

但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市场总量,好孩子比之博士蛙都要略胜一筹。据其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0年7月31日,好孩子共实现22亿港元的销售,其中34.8%来自北美,28.9%来自欧洲,23.9%的营收由中国市场贡献。而博士蛙去年一年的营收仅为6.3亿元。

好孩子的“低调”被认为是投资人寻求迅速变现有关,而其发行股票的结构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此次发行的3亿股中有33%是老股,分别来自控股大股东和部分管理层。

其 主要投资人太平洋产业基金(Pacific Alliance Equity Partners,以下简称PAEP)去年年底曾爆出意欲退出的新闻,当时还传闻华平等基金有意接盘。2006年6月26日,PAEP以及其旗下的瑞寰资 本以1.225万美元收购好孩子集团68%的股权。

若好孩子成功上市,这也将意味着中国第一笔公开的buyout案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年投资方以好孩子的资产向台湾富邦商业银行(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贷款5500万美元,占该笔交易总金额的近40%。

然而好孩子“控股权旁落”并非始于2006年,好孩子最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2000年注册成立时,第一上海投资有限公司、日本软银、美国国际集团、好孩子创始人宋郑还以及中国商业发展基金各持有该公司20%股权。

就在传闻PEAP意欲退出后不久,市场上再起好孩子要上市的消息,一度还传闻其将转而实现国内上市,但有消息人士在今年8月份时明确表示好孩子的上市地将会是香港。

事实上在好孩子创始人宋郑还的工作日记上,“策划好孩子香港上市”从2002年其就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两次却都无疾而终。

前 一次的折戟,恰恰祸起股权分散。2002年软银(Soft Bank)和美国国际集团(AIG)都意欲退股,据说这一风波延缓了好孩子的上市进程。当时的股权结构中,第一上海投资集团持有其44%的股权,软银和 AIG的持股量则分别为13.2%。宋郑还以及好孩子管理团队当时左右为难,“如果引入的投资人和管理层不契合怎么办?”但管理层又没有足够的钱来行使优 先收购权。谈判的结果是“等好孩子上市后用筹集的钱慢慢回购”。

此后尽管传言纷纷,但好孩子一直没有上市的实际举措。外界猜测“好孩子在等零售业务的瓜熟蒂落”。

2006 年7月好孩子在上海开出第一家母婴用品专门店,正式涉足线下零售业务;其后的2007年7月与英国母婴用品零售巨头Mothercare合资打造一站式母 婴用品连锁店。好孩子无疑对零售业务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其最初希望2010年来自零售领域的销售额能达到50亿元,从而超越制造业。

但是现实并没有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制造业目前仍是好孩子的支柱。其上市资产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猜疑。

此次好孩子的上市资产是儿童耐用品业务,包括婴儿推车、儿童汽车安全座、自行车及三轮车、电动玩具车及婴儿车业务;以及包括童装及配件、婴儿护理用品在内的非耐用品业务。零售业务以及非儿童用品业务未包含在内。

这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2003年里昂证券曾为好孩子做过一份上市方案,以“制造商概念”上市,市盈率18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3

稀土概念火爆 部分企业加快上市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2/2086731.shtml

 每经记者 张国栋 发自北京
受业绩预期和概念炒作影响,今年国内稀土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普遍从中受益。这使国内部分非上市稀土企业将 “加快上市步伐”提上日程。
昨日(12月1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江西省赣州市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虔东稀土)正在加快上市步伐,目前已进入等待证监会审批阶段。
记者从赣州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了解到,9月28日,虔东稀土向证监会递交首发申请,证监会已受理并进入到预审阶段。“虔东稀土此次申请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开发行5000万股,募集资金4.76亿元。”一名熟悉虔东稀土上市进程的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
今年6月15日至6月24日,虔东稀土接受了上市之前的环保核查公示。
记者通过查阅公司此前提供的《申请上市环境保护核查技术报告》得知,虔东稀土申请上市募集资金计划投资项目共计3个,分别是旗下赣州科盈结构陶瓷有限公 司的年产3000吨钇锆结构陶瓷材料技术改造项目,母公司年产3000吨高性能稀土复合金属粉末项目和研发测试中心建设项目。
目前,国内部分非上市稀土企业已将“加快上市步伐”提上日程。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已有上市计划,拟打造中国“第一中重稀土概念股”。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仅在江西省内就有100多家企业拟上市,其中涉及到稀土企业有4~5家。据行业消息,五矿集团控股的赣州红金稀土有限公司、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都在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4

SEC核查名单隐现 中国概念股“壳恐慌”蔓延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3/wOMDAwMDIxMjIwOQ.html

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开始意识到,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存在普遍的造假问题,并已经从会计师事务所入手调查。

12月21日,SEC对一家加州的审计公司进行了处罚,该公司涉嫌为一家中国能源企业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SEC将打击面定位于通过反向收购方式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公司,以及为这些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审计事务所。

“一般的反向收购理论上是募集不到资金的,这些公司在支付上市费用后,能获得的也就是一个在美上市的名号而已。”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上市”之后,一些中小企业从股价操纵中获利,进而造就了大量问题企业。要实现这一目的,业绩粉饰和审计造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SEC公司财务部总会计师Wayne Carnall表示:“这些上市公司100%的业务都来自于中国,而给它们做审计的事务所可能都不会说普通话或者广东话。”

SEC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长Martin Baumann也指出:“一些审计公司签发了很多财务报告,但他们只做了很少审计工作。”大量审计业务被怀疑外包或者造假。

被SEC点名的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曾经为大量中国赴美上市企业做过财务顾问或者审计业务,上百家在美上市公司也因此遭遇诚信危机。

多家企业卷入

来 自彭博社的信息称,在众多问题公司中,Frazer & Torbet(飞腾)、Kabani & Company Inc.(柯邦宁)、Goldman Parks Kurland Mohidin(GPKM)和GHP Horwath是SEC的重点调查对象。

飞 腾和柯邦宁早已是问题缠身。本报记者了解到,飞腾的前身为马施云飞腾公司,2004年度,马施云为中国节能技术公司(CESV)出具了无异议的审计函,但 2006年,该公司就因报表存在重大问题被SEC暂停了股票交易。今年下半年,飞腾所服务的西安西蓝天然气公司(CHNG)也承认,其一季度的资产负债表 中漏登了一笔银行贷款。而柯邦宁审计的陕西杨凌博迪森公司(BBCZ))则是最早一批破产的在美上市公司。

但这几家事务所的业务却异常繁 荣。根据美国Audit Analytics网站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GPKM、飞腾、柯邦宁拥有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客户数分别为11家、11家和10家,位列所有外资事务所中 的7-9位。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排名最末的安永也仅拥有14个客户。进行反向收购的中国企业大量聘用这些小型事务所,如新奥混凝土、中国生物制品、 中国阀门、天星生物、艾格菲、维康科技等。

反向收购类似于借壳上市。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美国实行注册制,IPO资格并不是很难获得,但公司业绩不佳的话,能否发出股票并募集到资金就是个大问题。而反向收购可以避免这种尴尬。虽然一般不能募资,但同样实现了上市的目的。”

这些企业在中国大多不为人所知或存在夸大宣传。如中国生物制品(CBPO),其宣传材料称“血液制品生产总量位列国内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但根据中生所今年的批签发数据显示,华兰生物仍是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国生物制品的实体山东泰邦仅列次席。

聘用这些小事务所的也不乏部分知名企业,如凯雷系投资的盈丰科技(CREG)、海虹控股旗下China Healthcare Acquisition等。

而 且,在“粉单”市场上,几家事务所也多有参与。粉单市场是一些不符合上市资格的公司的临时避难所,当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OTCBB等主要交易所挂牌公 司没有按时申报审计财务报告而被下市或除牌时,就将被挂到粉单市场交易。上述四家事务所手里均有多家上市公司被列入粉单市场。

PCAOB今年7月12日指出,有40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为中国企业出具审计确认函,这些事务所的合伙人数量都在五人以下。

借壳或存猫腻

华 尔街日报曾撰文指出,经过上述这些事务所审计之后,罗仕证券、罗德曼投资银行(Rodman & Renshaw)等公司开始介入进行推荐,这些投资银行在推高上述公司股价后全身而退,失去外包装的劣质公司很快就会现出原形。上市公司、事务所和投资机 构构成了完整利益链条。

艾格菲的财务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作为国内第一家在美上市农牧公司,艾格菲三年之内坐了一回过山车。

2006 年10月31日,南昌百世腾和上海百世腾同时和壳公司wallace mountain resources Corp签订换股收购协议,收购完成后,百世腾牧业集团又注入江西汇杰,实现集团通过反向收购方式登陆OTCBB。2007年7月,三家公司又向纳斯达克 提交升板请求,并于8月22日获批进入纳斯达克主板,上市首日股价为8.3美元。

升板之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稳定保持在50万-100万美元左右。进入纳斯达克之后的2008年,公司大举投入养猪领域,当年利润等 各项财务指标也随之大幅提高,一度吸引了高盛等知名机构参与其中,“高盛来华养猪”也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艾格菲股价一度飙升至20美元以上,

但艾格菲当年的募集资金几乎全部用于投资扩张,两年过后,养猪风潮不再,公司股价也跌至2.42美元,仅为最高点的十分之一。GPKM正是其审计机构。

已 经退至粉单市场的废水处理企业绿诺科技问题则更为明显,被指出“40%的客户合约都有问题”,导致其股价在今年11月累计下跌80%。但审计公司飞腾并未 在以往的审计中指出这些瑕疵。11月22日,绿诺科技承认审计舞弊,并接受退市。12月13日,天星生物宣布由Crowe Horwath代替飞腾出任公司的独立审计,更早之前的12月8日,西蓝天然气也换掉了声誉不佳的飞腾。

目前,通过反向收购但不能升板的企业约有300家,大量企业成为财务顾问和投资机构获利的工具。而美国并未对这些机构采取实质性的严厉惩罚措施,中国节能科技退市案中,飞腾公司及一名合伙人仅被罚12.95万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5

别对消费概念投资期望太高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085

我们未来的消费会和美国一样吗?要不要投资到消费概念中去?


  在年末的一个投资俱乐部的小聚会上,一位Z老师是这次聚会的中心,据他说在2010年赚了不少,他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一些消费概念的股票。在2010年开始的时候他也曾经对我提过这个主题,当时我认为那些玩意已经太贵了,没想到结果是他笑到了后来。
“你知道我为什么认为消费类股票那么好,我老婆就在××商场工作。我听她的消息就知道人们的消费热情是不是很高,这和彼得·林奇的投资法一样。”
“这是你得天独厚的投资优势。”
“是啊,要不让你的老婆也改行去烧瓶猫(shopping mall)上班,你也可以有这个优势的。”
“还有个获得这种优势的办法是让你的老婆归我。”我们互相开着玩笑。
Z的“老婆优势投资法”其实很简单,只是他和老婆闲聊的时候得知了某家专营化妆品商场的营业额上升了25%。
这非常符合Z的预期,据他预计,中国的政策当局在大力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中国现在的消费率在35%左右,如果通过“升级”达到美国75%左右的水平, 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中再假设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8%,那这么算来中国未来20年的消费总额要扩大10倍左右。而且Z因为认为自己拿的是消费 行业“最好的”公司,所以他还给这个公司的业绩以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5%的年化收益率溢价,这样Z的股票20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算起来就是17%左右。这 个投资成绩基本能追上比尔·米勒,而且也会给他未来20年的投资带来23倍的回报率。


消费概念只是听起来有逻辑

  一个高水平的投资概念总是这样具有迷惑性,那就是它听起来很有逻辑。这种概念有点像一些电视台演出的那种解决家庭矛盾的现场直播。吵架者之间的 行为似乎很合逻辑,但是总能让人看出是假的。这是因为,吵架的人们对对方的逻辑理解得过于正确,而在现实中人们之间的沟通会造成很大的逻辑误差。所以,这 个事情可以反推,如果某个人讲的事,其中人物逻辑反应过于精确,或者一群人呈现这种精确逻辑反应的状态,那他们肯定是在说谎。
对于Z的投资分析,先不说他所持有的公司是不是会长期地具有战胜行业5%的优势—具有这种优势真的很难,因为现实中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实在太复杂了,消 费终端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可能性比一个科技公司永远技术领先的可能性还要小—单说中国消费者为什么对当局的政策反应那么正确,就很值得人怀疑,如果中国的消 费者那么愿意消费,他们为什么早不消费呢?
这个答案很可能是,原来政策当局并没有出台那些促进消费的政策,在这个世纪的前六七年,中国的经济更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但是由于2008年的经济危 机,美国人也开始攒钱了,在短短的两年期间美国居民储蓄率竟然从负值增加到6%以上。中国为了不让自己的经济增速下滑,所以希望国内增加更多的消费。


人们会因为政策刺激而加大消费吗?

  那么为什么消费者要对政策当局的这个希望做出同向的反应呢?人们会因为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而增加自己的消费比率么?
在2009年的时候,有位经济大师,就是罗伯特·蒙代尔,他曾经认为不让中国经济下滑很简单,那就是政府分发消费券,这样既解决了经济下滑的问题,而 且让中国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了改善。但这件事翻过去掉过来想,还是个馊主意。因为,人们在获得消费券时的确会增加消费,这是因为消费券是有时间限制的,并 且不能存到银行里去生利息,即便是低收入阶层获得了消费券,他们最可能的选择是大量购买那些耐用消耗品,比如说粮食和油,还有卫生纸之类的东西,这些产品 很容易储藏,而且肯定会要消费掉不会被浪费。而由于用消费券省下来的现金会继续被存到银行去,因为人们会预计政府不会长期发放消费券,所以人们也不会由于 政府的消费券改变自己的消费结构,只是把明年要买的米今年买来,然后储存到明年吃罢了。
很多促进消费的政策其实和糟糕的消费券一样,都是政府支付一部分补贴,定向的造成人们在政策改变之前抢购一些商品,而在政府促销结束之后,人们则会减 低同类的消费。这种政府“转移支付”的成本会很高,美国发放类似消费券的食品券的行政费用占到发放食品券总额的30%,这些费用基本上用于防止冒领者作假 和领取的人倒卖。而可以肯定,这多出30%的费用也出自纳税人的口袋。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Z先生老婆的化妆品公司销售额会连年大幅度增加呢?实际上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很具惯性的,比如人们不会因为馒头变得便宜或者可以享 受政府补贴就会一顿饭吃10个馒头—这种消费者不会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很可能第一次这么消费的时候就被撑死了—那么人们会因为有了钱就一天洗十次脸,进 行十次化妆么?显然也不会。认为人们会洗十次脸的投资者应该看看,化妆品商场的营业额是怎么增长的,像北京这种超级大城市对周边的二三级城市的消费人群是 多有吸引力,而政府又把多少固定资产投资放到了这些二三线城市通往北京的铁路和公路上,当然,还有飞机。这些流入超级大城市的消费者,他们不来北京也会进 行类似的化妆品消费,到北京只不过是他们希望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货物罢了。
如果以幸福感来衡量消费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甚至新兴市场地区和国家的人更喜欢储蓄而不是消费。假设一个人今天消费掉1块钱和一年后消费掉 1.04块钱的幸福感是一样的,在发达国家人们喜欢消费掉这一块钱是因为如果把这一块钱用于储蓄只能得到1.02块钱,这样幸福感就会降低;而在新兴市场 国家,如果把一块钱用于储蓄并投资,由于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在一年后投资的1块钱可能升值为1.06块钱。如此一来储蓄反而让居民的幸福感增加了。所 以,光从这个角度说高储蓄率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理性的选择。
联系编辑: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6

喜羊羊及灰太狼概念股

雖然這題目很有趣,但礙於自己知識所限,並不能對其動畫的概念深談,只能從上市公司的角度談談,故此只是有很少的東西可以寫,敬請見諒。

關於喜羊羊的資料,可看這連結,從資料可以見到,其實喜羊羊製作費高昂,但「內地少年頻道廣告費比普通頻道平,所以出手好 低,...故每製作一集便蝕一集,前後足足蝕了數千萬」,由此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由於需要錢,但影視界的人不懂財技,不過交遊廣闊,加上版權持有人屬曾在澳門生活的人,故應該很易認識到不少財技人士,但他們都是中間人居多,並大多都是錢不多,心狠手辣之輩,增故財技人容易利用這些概念上下其手,為版權持有人籌集資金,他們亦可獲得少量利潤。故此有以下的舉動。

根據小弟的研究,此前寰亞礦業(8173,前鐳射國際、智庫媒體)曾於2007年4月以1,500萬購入喜羊羊及灰太狼的之150集電視動畫的版權,以600萬每股行使價32.8仙的無息可換股業務,及900萬現金支付。其後於2009年6月,以100大元出售。

於2010年11月,維他奶(345)聲稱其已取得其商標使用權,並剛於內地推出相關產品,反應非常理想,稍後會將有關產品引入香港市場。

在1個月後,聖馬丁國際(482)附屬漢星發展有限公司向Sino Light Group Limited購入Sino Light Enterprise Limited 25%股權之餘,作價2,000萬元,以1,280元加上以2.52元發行793.6萬股支付代價,另外注資3,000萬現金來換取30%新股,合共持有Sino Light Enterprise Limited55%的股權。

這家Sino Light Enterprise Limited 只是在2010年11月8日成立,並無報表可參考,但其實已與「喜羊羊與灰太狼」(「喜羊羊」)之全球總分銷商簽訂初步協議,以於中國大陸生產及透過成立連鎖店以喜羊羊品牌分銷0至14歲之童裝,為期3年,並附帶可續期3年之選擇權,可見該公司成立目的和收購有關

從以上可知道,除了維他奶僅為合作關係外,聖馬丁國際智庫媒體時代寰亞礦業都和喜羊羊有資金上的投資,但很巧合地,兩家公司在財技的過程中,都是有金利豐的出現,更不尋常的是,聖馬丁國際也和很多我認為的澳門資金系股票有關聯,例如中國東方文化(2371,前直真節點)及恆芯中國(8046),在這幾隻股票之間也暗有關聯,未知是否巧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7

誰在做空中國概念股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2683&time=2011-03-05&cl=115&page=all

從研究到發報告,再到做空那些存在欺詐行為的中國赴美上市企業——這已經成為一樁能長久做下去的生意。誰是它們的目標?
《新世紀》週刊 記者 王姍姍 見習記者 谷永強

 

  2011年2月4日,一家名為渾水(Muddy Waters)的美國研究機構發佈一份針對中國高速傳媒控股有限公司(NASDAQ:CCME,下稱中國高速頻道或CCME)的研究報告,質疑該公司蓄意 誇大盈利能力,並指出其向工商局提交的盈利數據與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的財報數據嚴重不符的事實。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研究機構,對中國高速頻道給出「強力賣出」評級,目標價為5.28美元,同時聲明將直接參與「Short」(做空)這只涉嫌 「造假」的股票。所謂做空,是股票市場的一種交易模式,即在預期某隻股票可能下跌的情況下,選擇先賣出該股,然後確定在未來某個時候買入同樣數量的該股。 如果預測準確則賺取差價,獲得盈利。

  就在「渾水」發佈研報三天前,另一家名為Citron Research的美國調查機構發表了一篇針對中國高速頻道文章,同樣質疑該公司「業績好得難以置信」。

  而出自「渾水」的這篇研報顯然更為來勢洶洶。中國高速頻道的股價全無招架之力,研報發佈當日便暴跌33.23%,報收於11.09美元。此前一週,這只中國概念股剛剛升至上市三年來的歷史最高價——23.97美元/股,來不及歡慶,便被推進夢魘。

  隨著股價大跌,先後又有四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宣佈將對中國高速頻道進行調查,並代表某一時期購買中國高速頻道股票的投資者,向其發起集體訴訟。

  通過做空有問題的上市公司來牟利——這在美國資本市場中並非新鮮把戲。中國高速頻道所遭遇的做空及訴訟,也並非一起偶發個案。綠諾科技、東北石油、東方紙業、中國綠色農業、多元印刷……在中國高速頻道之外,是長長一串「遇難者」的名單。

  隨著2009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潮的興起,大大小小、知名不知名的中國企業八仙過海、跌跌撞撞地擠進美國股市,卻不知自己已經成為那些「資本獵手們」最熱衷於狙擊的目標。

渾水摸魚

  「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渾水摸魚』,是說在混濁不清的環境裡更容易抓住魚,換言之,渾濁可以創造掙錢的機會……如何來應對『渾水』的狀態,西方的投資者以及市場監管機制,對此並未做好準備。」

  這是一段寫在「渾水」研究機構官網首頁的開場白。其作者正是「渾水」的創始人,也是中國高速頻道研究報告的作者——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

  這個曾在中國陸續生活過六七年、做過律師、建過網站還辦過倉儲公司的美國人,在2010年上半年,註冊成立「渾水」,憑藉自己對中國的瞭解,開始研究那些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

  「最初我開始做研究,還是因為我父親的公司當時正好看中了一隻中國公司股票。」卡森所指的這只股票,正是「渾水」日後發布的第一份研報的主角——東方紙業(NASDAQ:ONP)。

  2010年6月28日,「渾水」發佈報告,聲稱其研究人員通過調閱東方紙業工商稅務登記信息和實地考查,發現東方紙業在營收、客戶數量、資產估值、產能、毛利等方面存大嚴重誇大。同時參照同業優秀公司的運營能力,對該公司的存貨周轉也提出質疑。

  鑑於東方紙業「存在嚴重造假詐騙嫌疑」,「渾水」對其做出了「強烈賣出」的評級,並聲稱目標價低於每股1美元。「渾水」在報告中聲明,該報告發佈之日已同時「做空」東方紙業。

  受該研報影響,東方紙業股價從此前的8美元一路下挫至4.3美元。雖然不知道有多少機構曾一同參與做空,但這單生意至少讓卡森本人有錢可賺。

  「當時我真的不知道有誰會在乎這份報告,也無法判斷自己的研究會有多大影響力,我只是把報告貼出來,但那之後便引發了其他的事情。」卡森告訴本刊記者,在發佈第一份研報之後,有一些盯著中國公司的投資者開始與他聯絡,其中一些人來自於對沖基金。

  「他們認為我幹得不錯,並且告訴我,像東方紙業這樣存在舞弊嫌疑的公司還有很多。」隨著不斷有人向其爆料各種「問題公司」的線索,卡森的生意一 下子火起來了,他意識到有很多投資者「渴望瞭解真相」。這意味著,從研究到發報告,再到做空那些存在欺詐行為的中國赴美上市企業——這的確是一樁能長久做 下去的生意。

  「並不是每一個想要做空某隻股票的機構告訴我線索,我就會幫助他們。我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然後讓研究團隊開始工作。」

  2010年12月,中國高速頻道成為卡森繼東方紙業、綠諾之後的第三個研究目標。

  中國高速頻道引發卡森好奇心的地方,在於這家連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熟悉的廣告傳媒企業,比中國境內數家知名的同業企業,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

  針對高速頻道的實地調研持續了一個月,與對東方紙業的調研方式基本相似——他首先偽稱自己是中國高速頻道的潛在客戶,向對方索取了一份廣告客戶 資料;之後向中國高速頻道的競爭對手、客戶以及供應商詢問有關中國高速頻道的情況;並前往北京、天津、石家莊、福州等地實地觀察中國高速頻道廣告播放設備 的運轉情況;同時核對了中國高速頻道向中國工商局和美國證監會提交的相關財務數據是否匹配。

  「我在幾個機場坐了安裝有CCME設備的機場巴士,此外我還去看了一些城際長途客車,從一個城市坐到另一個城市,觀察他們是否播放CCME的廣 告視頻節目。」卡森還從公司獲得了一張業務介紹的宣傳頁,上面稱大約有1.2萬輛客車安裝了他們的車載廣告,但CCME的上市財報中發佈的數字則高達 2.7萬輛。

  卡森告訴本刊記者,這樣的實地調查往往持續數月,投入成本很高。而目前公司運營主要依靠做空來獲得收益。

  「我目前並不擁有任何對沖基金,但未來也許會成立一家。」

  「這生意其實很危險。過去我只是一個普通人、過著普通的生活。但現在一切都變了。每次我寫完報告,都會收到那種恐嚇要殺了我和我妻子的郵件。」電話那頭的卡森,語速很慢,所說的每一個字似乎都經過仔細琢磨。

狙擊者「特質」

  採訪中,卡森始終拒絕向本刊記者透露自己研究團隊的實際人數,而只是以「少於20人,但員工涵蓋了6個民族(nationalities)」之類的措辭含糊作答。卡森還告訴本刊記者,在美國成立一個研究機構,並不需要擁有任何的資質證書。

  「他們會說任何他們想說的,以便通過看空一些公司的股票來牟利。」在中國操作過多家企業赴美借殼上市的貝爾蒙合夥人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約瑟夫·默茲(Joseph Meuse)向本刊記者抱怨說。

  由貝爾蒙充當財務顧問的中國綠色農業,於2009年3月在紐交所上市,後從OTCBB轉板至納斯達克。OTCBB是美國證券商協會管理的一個交 易中介系統,上市程序簡單,費用較低,在OTCBB上面流通交易的股票,一般都是不能達到在納斯達克或小資本市場(Small Capital)上掛牌上市要求的公司的股票。

  2011年1月5日,投資機構美奇金(J Capital Research)發佈了一份指責中國綠色農業造假的研究報告。受其影響,中國綠色農業股價於當日暴跌10.4%、次日繼續下跌7.8%。默茲稱中國綠色 農業曾到美奇金位於香港的辦公室拜訪,結果發現「整間屋子空無一人」。而美奇金的研究亦真偽難辨。

  在默茲看來,美國股票市場比較情緒化,投資者具有從眾心理;當研究機構發佈一些針對中國公司的負面信息而投資者無法證實相關信息的真假時,美國股票市場就會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因此這些散佈公司負面消息的狙擊者,做空成功率很高。

  遭追擊的中國高速頻道,於2月7日對外發佈《致股東的一封信》,反駁了渾水公司的質疑。強調其財務報告是聘請著名審計師事務所操刀完成,並自我 辯護稱,近期公司成為多家空頭的攻擊目標,而對於這些空頭髮布的報告中「存在多項與事實不符的內容」,未來將會採取合適的回應措施。

  然而,中國高速頻道所面臨的「禍事」並未就此終結。因為它與那些代表投資者提起訴訟的律所之間的「鬥法」才剛剛開始。

  美國仲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譚敏亮向本刊記者介紹說,美國的律師可以代表同一批受害人做民事索償。在美國,一些規模較小的律所,往往樂於去主動發 覺一些「可能的被告」,然後與那些個人投資者原告一一接觸,說服他們簽訂一份法律訴訟的代表合同。如果訴訟成功,則原告所獲賠償的50%將充當律師費用。 如果敗訴,原告也無須向律所支付費用。

  「中國公司遭遇做空」是這些律師最熱衷跟蹤的案件。

  「一旦發現某家中國上市公司是有問題的,一家律所對其提出訴訟後,該行業中其他的律所同樣也會想加入。」譚敏亮告訴本刊記者,不同的律所選擇起 訴同一家企業,會自動尋找不同的小股東作為訴訟原告。涉及證券投資的訴訟,常常會持續長達一年,最終雙方達成和解或由法院來裁決。

  一旦遭質疑,中國公司往往在是否反訴問題上非常小心。McDermott Will & Emery律師事務所的Tames G. Rizzo告訴本刊記者,反訴意味著接受訴訟調查,這往往會暴露出更多中國公司不願公佈的東西。

做空是一種「陽謀」

  據統計,2009年1月1日至今,通過IPO方式去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共63家,通過反向收購轉板方式去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有68家。

  「去年10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要求紐交所和納斯達克採取更嚴格的上市資格審核標準,確保在美上市的公司符合標準。」默茲表示,目 前每季度都有30至40家中國公司去美國上市,每年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數目約增長20%,他預測2011年去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大概會在150家左右。

  回顧多起中國公司遭遇做空狙擊的案例,可以明顯看出,那些通過反向併購借殼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誠信度,是最常受到詬病和質疑的。

  「買殼上市公司一直都受到投資者的質疑。這段時間針對中國買殼公司的質疑比較集中。」紐交所中國首席代表楊戈向本刊記者指出,很多大型知名基金 公司對選擇投資公司股票有明確規定,比如有的規定不能買OTCBB板上市公司的股票,有的規定不能買5美元以下的股票。投資買殼上市公司的大部分是個人投 資者,而做空那些存在問題的借殼上市股票的行為,則多發生在一些對風險偏好更高的小型投資基金。

  「做空某類公司的股票,對這種投資基金來說是一種商業模式。這不是一種陰謀,而是一種陽謀。」楊戈說。

  譚敏亮建議,中國公司在決定赴美上市前,應聆聽專業機構的意見,瞭解上市背後的風險。尤其是那些通過借殼上市的公司,應做好充分的盡職調查,透徹瞭解美國對上市公司的各項要求,同時制定和更新信息披露制度。

  此外,僱傭知名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以及財務諮詢公司將會很有幫助。

  「每一個包裝『亮點』背後都要有證據,而且也要把證據給所有律師看過、跟投行做討論。」譚敏亮指出:「一招防範被做空風險的重要防禦是,招股書要寫得儘量實事求是,不要那麼誇張。」

  從數份引發「做空」的研報所引用的證據來看,目前中國公司向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局申報的年度財務收益與向美國證監會申報材料之間存在的差異往往成為中國公司遭到質疑的導火索。

  針對這種現象,楊戈表示,「兩套賬」雖然在中國民企中頗為普遍,但畢竟是不規範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投資者幾乎是一抓一個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上市公司的欺詐行為,我相信一年以後,美國股市如今的混亂局面就會有很大改觀。」卡森·布洛克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渾水」的工作計劃是完成六篇研報。

  「等到這個市場變得乾淨了,我想我會開始研究一些值得做多的好股票。」卡森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1

張朝陽拋出網絡泡沫論 稱人人網僅概念像Facebook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6/4MMDAwMDIzNDg4MQ.html

泡沫,又見泡沫。

「中國概念股有點像1999年泡沫時期,隨便一個公司都能在美國上市且獲得很高的市值。」4月25日,在搜狐公佈2011年第一季度財報時,搜狐CEO張朝陽接受採訪時表示。

當十年前的互聯網千禧年泡沫仍歷歷在目時,以中國概念股為主力的第二輪互聯網泡沫正在向投資者逼近。去年底,噹噹網在紐交所創造出高達103倍首發市盈率。緊接著,尚未盈利的優酷網也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短短幾個月內,股價翻了三倍。

更為瘋狂的是,人人網、世紀佳緣、網秦等一系列中國公司都排隊等上市,這些盈利平平公司湧現出的瘋狂「上市潮」,構成了美國資本市場近期一道獨特的「中國風景線」。

然而,「中國故事+美國模式」的背後,到底是一場資本盛宴,還是一輪資本慘劇?

經歷過千禧年互聯網泡沫的人不會忘記,在泡沫破滅時,美國硅谷一片風聲鶴唳的蕭條現狀,甚至,這場破滅間接引發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然而,在資本引誘下,前仆後繼的投資者顧不得這些。資本魔力在於通過「瘋狂」押寶下注獲得超常規利潤。

只是當這一輪互聯網泡沫逐漸清晰和浮出水面時,對於其何時破滅,卻眾說紛紜。就像一場遊戲,在音樂戛然而止之前,投資者都會瘋狂爭搶著那些缺位的椅子。

資本過剩

現在很多不盈利的公司市值很高,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

對於張朝陽而言,千禧年互聯網泡沫或許是他畢生最難以忘懷的經歷之一。

2000年4月3至4日兩日內納斯達克指數暴跌924點,跌幅超過20%,創造了納斯達克歷史上的跌幅之最。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裡,納指從5084點狂瀉至1300多點。此後三年內,又連續跌至825.8的歷史最低點。瞬間,由新IT經濟創造的巨大紙面財富灰飛煙滅。

如果十一年前,若沒有最終僥倖地趕上上市最後一波,今日或許早就不再存在名為「搜狐」的公司。時隔十一年後,面對美國資本市場的瘋狂,張朝陽似乎又看到似曾相識的情景。

「市盈率是最好的指標。」張朝陽說:「現在很多不盈利的公司市值很高,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 查閱近期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可以看到,優酷、噹噹等近期在美國上市,甚至還未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估值均高達幾十倍甚至數百倍。

瘋狂的資本泡沫也直接導致業務市場的惡性競爭。據張朝陽透露,以視頻行業為例,很多電視劇變得模式化,都拍成30集,而且為拍這30集,很多劇情都不合理。「因為泡沫的存在,有大量的錢流動,就造成了這個現象。」

同時,張朝陽表示,由於資本過剩,導致視頻播放平台和內容製造商談價格時沒有優勢。「當你不願意出更高的價格,競爭對手願意出更高的價格。這麼激烈競爭的情況下,近期視頻行業盈利是不可能的。」

張朝陽認為,出現第二輪互聯網泡沫和人們對於不確定因素過於樂觀的心態有關。「人們喜歡不確定性,不確定給人以想像力。只有當泡沫破滅時,人們才會相信這是泡沫。」

中國概念股泡沫

這一輪泡沫,是資本市場對於中國概念股的泡沫

但是,如果討論這一輪互聯網泡沫與上一輪互聯網泡沫有何不同時?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一輪泡沫與中國概念股有著更為息息相關的聯繫。

張朝陽認為:「上一輪泡沫,是資本市場對美國公司的泡沫,這一輪泡沫,是資本市場對於中國概念股的泡沫。」

有 風險投資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一場資本的循環遊戲。目前美國處於比較寬鬆貨幣政策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包括VC、PE等在內的風險投資者募集了 2000億元新基金,這些基金看好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將大量資本投入中國高科技企業中,再把這些企業打包赴美上市圈錢,完成資本增值流通過程, 「錢多的時候,各類高估值現象就會層出不窮。」

同時,中國互聯網市場經歷過去十年發展,變得更加成熟。通過各類概念包裝,讓國外投資者清楚 易懂的公司業務。以優酷網為例,它上市時,美國投資者很容易將其理解成「youtube+hulu」,而由於這兩家美國公司都未上市,沒有明確參考值,那 麼,再瘋狂的股價都不足以阻擋它繼續上升的步伐。無獨有偶,人人網上市時,也打著「中國的Facebook」概念,只要Facebook不上市,大家都對 這類公司的估值都存在較大差異。

但是,中國概念股的瘋狂上市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由於美國對上市公司採取「寬進嚴出」的政策,就容易導致一些不規範現象出現。麥考林在去年上市僅僅幾個月後,就遭到投資者的集體訴訟,損害了中國企業形象。

「現在很多中國公司把在模型和概念包裝成如國外同類型的公司,如人人包裝成『中國的Facebook',但只能說,概念上是像的,但不 是已經成為Facebook。」 張朝陽告訴記者:「關於社交網絡,Facebook已經在全球壟斷,中國市場還處於早期,沒有一家壟斷。而且,中國公司的管理團隊、資本結構等各方面都不 是最優秀的,會有很多問題。」

資本市場的瘋狂,未來帶來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是,必將有一大批投資者會遭到慘痛教訓,為泡沫埋單。但是,第二輪互聯網泡沫似乎已經走上一個難以避免的道路,相比泡沫是否已產生的問題而言,大家更關心的是,泡沫何時破滅?

對此,眾說不一。張朝陽表示:「對此,沒有評論。」 創新工場CEO 李開復:「當同類上市公司增多時,泡沫會被慢慢擠出。」而有投資界人士告訴記者更為直接的觀點是:「泡沫的破滅,需要等到Facebook的上市,所以,大家還有一段時間可以瘋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3

SEC調查亂飛:中國概念股再遭密集「看空」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xNMDAwMDIzNTkxNQ.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那些乘坐數十小時國際航班降落中國的洋會計師,正被提醒要格外小心,用他們自信於數字確認的雙眼,死死盯住銀行櫃檯出具的對賬單。更苛刻的要求還包括,獨立詢證中國客戶在工商局或稅務機關的入檔材料。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下簡稱SEC)發言人弗洛倫斯·哈蒙(Florence Harmon) 29日接收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監管方式)不會超出原有程序法規」,但她並未透露調查進展。

SEC 委員路易斯·阿奎拉(Commisioner Luis Aguilar)4月初透露,將由特別小組對中國公司的反向併購問題「採取行動」。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PCAOB)也表態仍在進行排 查。一如慣例,他的機要助理也在郵件中轉述,阿奎拉不願就行動進展發表看法。

兩個月以來,美國市場上共16只受到爭議的中國股票停牌。

風聲鶴唳,金融危機後收入萎縮的著名會計師事務所,也不得不將一些急欲向他們支付高額審計費用的國內反向收購(RTO)上市公司拒之門外。一些公司從去年三、四季度就開始與「四大」接洽新財年的審計業務,如今只能作罷。

市場的另一端,做空者幾乎以每天一份質疑報告的速度,展開最後的蠶食。已經在獨立調查報告領域屢試不爽的知名人士說,新的目標可能是一批通過首次公開發募(IPO)流程上市的公司。

在中國公司佔據近三分之一美國市場IPO份額的背景下,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所受質疑,可能引出更深層的跨國監管議題。

RTO股票接連停盤

在北京一間大落地窗的會議室,一位多家公司的獨立董事不停揉搓暗沉的眼瞼,上週五,他剛剛結束與畢馬威(KPMG)會計師在西安的調查。那家西安寶潤(NASDAQ:CBEH)已被責令停盤。十多分鐘後,他又開始和另一家任職公司的會計師會面。

SEC調查亂飛:中國概念股再遭密集「看空」

而獨立董事們的忙碌,早在農曆春節就已開始。今年2月1日,中國高速頻道(NASDAQ: CCME)受到多家做空機構發難,誘發若干RTO股票受到質疑後暴跌——這些公司的獨立審計委員會,不得不開始運轉。

中 國高速頻道是一家視頻廣告公司,股價一度超過20美元,曾被預計將至少將超過25美元,市盈率達到10倍以上。其中國實體公司的工商資料顯示,它的主營業 務捆綁在北京、上海等地駛出機場的大巴車上,通過購買車載電視的廣告代理權,極盛時這家公司甚至吸引到美國知名投資人格林伯格(Maurice Hank Greenberg),這在RTO股票中極為罕見。

格林伯格曾是美國國際集團(AIG)首席執行官。公開資料顯示,格林伯格的公司共持有中國高速頻道455萬股。

春節後在杭州,一位身著黑色風衣的投資人對本報記者說,「復仇終於要開始了。」去年上半年,一批像他一樣的小型基金管理人,曾建倉中國福建這家廣告公司。因為深信投資明星格林伯格,以及中國國家電視台下屬的諮詢公司,為中國高速頻道製作的飽含讚譽的報告。

更知名的做空方早已關注這只股票。去年7月,就有美國基金經理找到進入CCME董事會的董穎,詢問其對諸多難查詢的代理機構有何看法。

董本人熟知中國法律和財務分析,此前由格林伯格任命為勝達(C.V. Starr)國際中國公司董事總經理。

已經在這個市場上鼎鼎大名的兩位人物, Citron Research創始人Andrew Left和Muddy Waters創辦人 Carson Block,也先後介入到對中國高速頻道的質疑中。兩家機構已在去年一整年多次公佈報告,導致多家中國公司股價下跌。

「做空方需要一段時間,製造下跌預期。」上述投資人說,Andrew Left最初放出報告,使一些做空基金長時間盤踞在中國高速頻道。Carson Block的報告則更有殺傷力,在春節期間連續發出,中國高速頻道高管疲於應付。

而最近兩個月,更多中國公司開始被賣空,共計16家停牌,其中均曾受財務質疑。更多做空基金開始招募在中國的研究團隊,陣陣「空襲」後,影響傳導到相關的中介機構。

「四大」的煩惱

最後一根稻草很快折斷,在中國高速頻道去年四季度財報公告期前,不願再趟「渾水」的德勤香港(Deloitte)相關審計師選擇辭職,稱其不再信任公司管理層的陳述。

勝達國際的董穎隨即辭去中國高速頻道的董事職務,開始關心向其索賠的事宜。爾後與過去的景象再度出現,美國的律師事務所開始提請集體訴訟。與過去主要針對上市公司和投行不同,會計師事務所也成為目標。

「我不認為這些公司換成『四大』會有什麼差別。」Andrew Left在電話中言辭激動地說,他並不信任那些改換成知名審計所的中國公司。

一個背景是,在去年第三季度,中國中小市值的公司已經感受到壓力,新的投資人和投行均輔導其花更多審計費,聘請四大會計所,改變易受質疑的形象。不少業內人感慨,四大成了中國概念股被獵殺的另一「受益者」。

如今最新說法是,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四大」會計所,都已原則上不再接受新的RTO客戶審計業務,以減少風險。一些較小的美國會計所重操舊業,因為SEC調查的傳聞,會計師被要求親自到銀行詢證,而非輕信客戶提供的材料。

其他中介機構亦有反應。「對新的業務,現在投行不僅看審計師給的材料,更要求用更多時間,更嚴格的程序親自盡職調查。」羅仕證券(Roth Capital)中國區首席代表馬峻說。他所在公司,是承接中國公司赴美上市最多業務的投行之一。

在中國大陸曾被稱為「虛擬財報殺手」的會計師夏草,也忍不住在上海雙金生物(NASDAQ:CHBT)案例中出手。他分析稱,香港德豪會計行(BDO hongkong)的審計報告存在問題。

「這些屢次出現的審計問題,很難說是技術障礙,即便銀行對賬單可以作假,審計師如果盡職,也可以二次審計發現。」夏草對本報記者說。

據 不完全統計,德勤還陷入泛華保險(CISG)的財務爭議中;畢馬威(KPMG)則曾因多元水務問題辭職;安永(E&Y)被艾瑞泰克(CAGC)解 聘;普華永道(PWC)向客戶「數百億」(SBAY)辭職也難逃質疑。全球排名第五的德豪則陷入有爭議的上海雙金生物(CHBT)。

PCOAB研究報告稱,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因為官方限制原因,並不接受該委員會每年的監督審查。

中小市值IPO股票或是做空目標

做空者還在尋找新的獵物。他們之間信息分享頻繁,雖然合謀做空也有違法風險,但相熟的人可以隨時電郵聯絡。「就像個小型俱樂部」Carson Block說。

羅氏證券3月31日的數據顯示,中國概念股收益率呈現巨大差異。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股票平均收益率高達34.5%;市值在5000萬至2.5億間的股票平均收益率則為負23.5%,其中多是做空者常光顧的RTO股票,其中流動性尚佳者,大多已經受過質疑。

市值在2.5億至5億美元,並通過IPO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正在吸引做空者目光。由於去年二三季度一些新發股票市盈率較高,一些擬上市公司甚至加快IPO進程。其間有參與承銷的投行人士對本報記者稱,「一些公司尚未準備好」。財報中的疏漏,正是做空者報告的論據來源。

早在今年一月,已有投資者透露,福建廈門的紐交所上市公司東南融通(NYSE:LFT)將被大量做空。

Citron Research在4月27日發佈報告,質疑這家金融IT企業的財報真實性,認為公司借助勞務公司,隱瞞勞務成本,因而報表中有高出同業的利潤率。報告還公開其控制人曾涉入的官司。東南融通方面4月29日在電話會議中已做出公開回應,當日股價上漲逾10%。

東南融通的審計師亦來自德勤在中國大陸的會計師事務所。記者向其上市服務部門詢問,至發稿前尚未獲得回應。

工商資料顯示,東南融通在福建的實體公司的各項數據與SEC文件類似。AndrewLeft告訴本報記者,他在公開報告前已經「聽說」這一情況,但報告中卻並未展現。對比工商資料和SEC文件的數據差異,是過去做空者慣用手法。

5月20日是股票交割日,多位做空基金人士稱,在這之前,做空方還會有大動作。

風傳半年的調查

美國SEC發言人弗洛倫斯·哈蒙4月29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拒絕對正在進行的調查發表任何評論;就是否調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也稱還不便透露。

早在去年12月,波士頓一家報紙即援引接近調查專員的消息源說,SEC決心調查中國公司反向併購上市的利益網絡。該報導並未獲得SEC回覆。

但哈蒙明確指出,「對上市流程和審計事務的監管措施,不會超越已有的程序法規(的力度)。」半年來的監管手段鮮為人知。此前,市場一度傳出SEC考慮提高RTO股票轉板融資的限制條件。

一位承擔中國公司赴美業務的投行主管說,從外圍獲取的信息看,SEC調查在近兩個月確實在深入,調查對象與過去做空基金質疑的股票有一定的重合度。

SEC委員路易斯·阿奎拉(Commisioner Luis Aguilar)在4月4日一次投資機構會議上說,將有特別小組針對RTO股票的問題展開調查。一位基金經理說,阿奎拉甚至提到了幾個中國股票的名字,包括大連綠諾(RINO);福麒國際(FUQI)。

但阿奎拉的機要助理回覆本報記者,「委員對調查無可奉告」。承擔審計所註冊審查的PCAOB的公共事務部門4月29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申請,但至發稿前並未回覆。

針對反向併購案例的研究早已有之。PCAOB今年3月中旬公開了一份報告,其中稱2007年至2010年3月,中國公司RTO股票價值縮水巨大。

報告還點名列出一些承接RTO業務的審計所。無獨有偶,早前公開披露的SEC訴訟案件中,一家曾承擔中國概念股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被起訴。

公開消息稱,一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財務顧問公司,也已進入SEC視野。本報記者多方獲悉,一些公司推動股價上漲,加快轉板進程中的交易行為,正受到交易所和SEC的關注。

也有中介機構公開建議,應對目前言論自由背景下的頻繁做空行為進行監管。

一些做空機構負責人則建議,應該調查一些中國公司的管理層私有化的真實程度,他們懷疑其中有穩定股價的動機。

一個背景是,去年下半年至今提出管理層私有化的公司共有8家,如今僅有1家完成這一過程。

但無可否認的是,即使在「調查」期間,中國概念股仍將是個巨大的博利場。儘管一些名聲在外的做空者,甚至不便參加各種光鮮的投資會議,但當Andrew Left聽到記者來自中國,仍敏銳地大聲問道,「你知道還有什麼問題公司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6

獵殺「中國概念」(1)

http://www.eeo.com.cn/industry/weekly_firms/2011/05/07/200796.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保華 李麗 楊陽 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受到這麼強烈的關注。伴隨著近期互聯網企業去美國蜂擁IPO的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中國反向收購(RTO)上市企業的一次大面積停牌,再次將中國概念的誠信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近兩個月以來,美國市場上共有16只被質疑財務造假的中國RTO股票在被大幅做空後而停牌。 

這一切也許只是剛剛開始。本報獲悉,這次中國概念股遭密集被看空獵殺,或是那些曾經幫助中國企業去美國買殼上市的中介製 造。事實上,在幫中國企業去美國買殼上市的盈利路徑逐漸被封堵的同時,一條做空美國中國概念股利益鏈浮出水面。現在,包括正熱絡的中國互聯網IPO,據信 已經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利益鏈 

兩個月前,一位外資創投合夥人曾找到一家公關公司的負責人,希望透過他們請相關媒體發佈一下中國高速傳媒控股有限公司(NASDAQ:CCME,下稱中國高速頻道或CCME)涉嫌財務造假的文章。 

這家創投的合夥人甚至告訴該負責人,可以賣空中國高速。當時這位負責人太忙,而且也沒關注過美國股票,就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 

隨後的中國概念股頻繁遭遇停牌讓他發現:如果當初賣空了中國高速頻道,真的可以賺大錢。 

2月4日,一家名為渾水(Muddy Waters)的美國研究機構發佈了一份針對中國高速頻道的研究報告,質疑該公司蓄意誇大盈利能力,並指出其向工商局提交的盈利數據與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的財報數據嚴重不符。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研究機構,對中國高速頻道給出目標價為5.28美元的「強力賣出」評級,同時聲明將直接參與「Shot」(做空)這只涉嫌財務造假的股票。 

報告發佈當天,中國高速頻道暴跌33.23%,報收於11.09美元。在這一週前,這只中國概念股剛剛升至上市三年來的歷史最高價23.97美元。 

隨後又有四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宣佈將對中國高速頻道進行調查,並代表投資者向其發起集體訴訟。 

中國高速頻道的遭遇並非個案。還有東方紙業、綠諾科技、東北石油、中國綠色農業、多元印刷等一串長長的中國RTO概念股 名單。「這些做空中國RTO概念股的其實還是忽悠這些企業去美國買殼上市的那幫人,只不過換了個馬甲而已。」一位職業從事幫中國企業去美國買殼的專業人士 稱,自2010年底開始,美國對中國去美國買殼上市審核趨嚴後,他的很多花天酒地的同行開始面臨失業的問題。他瞭解到今年年初後,有越來越多的同行開始參 與其中。 

該人士稱,其實方法很簡單,去美國買殼上市的企業一般都是在國內上不了的,急於求成後財務包裝就不可避免,而這些職業做去美國包裝上市的中介機構自然對其中的財務包裝小把戲一看就穿。 

「賺錢的方式其實很快、很簡單。」他說,先找美國的小投行或者研究機構發佈一個調研紮實的研究報告——在美國成立一個研 究機構不需要擁有任何的資質證書,這種機構在美國遍地都是;然後通過媒體放大,讓SEC參與調查,同時組織律師起訴。這樣有硬傷的股票不跌都不行。反覆幾 次後,後面的股票就沒那麼複雜了,「只需要質疑一下,標的股票就會大幅下跌。提前埋下的空單自然就能一下賺大錢,通過槓桿交易完全有可能實現一些暴富。」 上述人士稱。這些研究機構的中國痕跡很明顯:這些被質疑的公司都是通過實地調研數月然後通過財務分析質疑造假;美國的機構投資者對標的股票有嚴格的流動性 和股價等方面的限制,個人投資者參與較少,但被做空的股票一般都流行性不足。 

公開資料顯示,「渾水」的創始人是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他曾在中國陸續生活過六七年,做過律師,建過網站還辦過倉儲公司的美國人,在2010年上半年,註冊成立「渾水」。中國高速頻道是卡森繼東方紙業、綠諾之後的第三個研究目標。 

事實上,卡森和Citron Research的負責人Andrew Left近日都高調接受媒體採訪,公佈被質疑公司的調研細節。卡森在其網站的首頁稱: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渾水摸魚』,是說在渾濁不清的環境裡更容易抓住魚,換言之,渾濁可以創造掙錢的機會。 

在卡森質疑中國概念股的同時,大量的質疑報告還在通過其他的一些不知名機構陸續發佈。這些機構從一開始就沒有掩飾他們是靠做空來獲取收益的。 

羅氏證券3月31日的數據顯示,中國概念股市值在5000萬至2.5億間的股票平均收益率則為負23.5%,其中多是做空者常光顧的RTO股票,其中流動性稍微不錯的,大多已經受過質疑。 

這種做空的方式能夠一夜暴富。在買殼上市的大部分企業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已經演變成為一種陽謀型的商業模式,「這種中國人玩中國人,大部分是一抓一個准。」上述專業人士稱。 

畢竟在美國買殼上市的標的股票有限,這些研究機構瘋狂撕咬後近期也開始失手。 

Citron Research在4月27日發佈報告,質疑東南融通(NYSE:LFT)財報真實性,認為公司隱瞞勞務成本,因而報表中有高出同業的利潤率。報告還公開其控制人曾涉入的官司。 

東南融通方面4月29日在電話會議中做出公開回應,當日股價上漲逾10%。此前市場有消息稱,東南融通被大規模做空。 

發佈做空報告的機構難言有法律責任。他們只要在報告中表明自己是看空某隻股票的,也不用負擔什麼法律責任。有一些企業曾經起訴過寫做空報告的機構,但目前還沒有成功的案例。因此做空勢力越來越大。

包裝上市衝動 

公開信息顯示,僅2010年,通過在美國買殼上市的企業就超過了50家。 

「中國企業去海外上市的願望還是很強烈的,因為國內的審批過程太長了,門檻太高,而且即便是上市了,企業再次融資還需要證監會批准。去國外上市,政府的審批程序要少得多,而且上市之後再融資就簡單多了。」美國美邁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耿科稱。 

在美國借殼上市後如果要再融資,與中國規則不一樣,OTCBB再融資與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再融資的條件是一樣的,只要你能把再融資的股票賣出去。 

其實OTCBB同樣也不乏好公司,當年微軟也是現在OTCBB上市的。OTCBB升板只需要利潤、市值、股價等方面滿足其中一個指標就可以了,要求並不高。 

在去美國買殼上市快速和低門檻的同時,低成本對中小企業也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中介機構對去美國買殼上市的企業只收股權不收現金,只有成功上市後才收取費用,這樣企業也放心。國內上市包括隱性費用,很多中小企業無法承受。 

更多的中國企業去美國包裝上市是受了中介這種不收現金方式的激勵。財務資料都是讓中介自己去做,「很多企業老闆本身也不懂,在上市後他們的財務數據怎麼來的都不知道。」瞭解行業內情的人稱。 

美國市場規則的要點,是通過監管中介機構來監管上市公司。只要中介機構能對上市公司進行信用背書,監管部門一般都會放行,當然出了問題中介機構也要承擔責任。 

在中介將會計師、律師組織在一起成為一條龍服務後,這個制約結構之間就喪失了獨立性,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違規的成本就 很低。同時,只要不實地調研,要發現財務造假也不太容易。耿科表示,一般被查出有問題的中國企業都是用了除「四大」以外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財務審計,而美 國SEC也加大了對這些公司的審查。 

更多的是來自中國企業主自身的原因。協助過中國企業到美國借殼上市的中介機構人士稱,中國現在遍地都是想35歲就退休去環遊世界的一些小老闆,想上市圈完錢就走人的。「兩年前我統計過,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後能升板的不到十分之一」。 

該人士稱,在美國買殼上市其實過程不複雜。主要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將資產挪到海外的開曼或者維京島,一般採取股權方式或 者利益控制方式進行轉移。這個過程涉及到國內審批。第二步就是直接買殼,只需要提供協議和標準材料就行。如果第一步準備好了,第二步四個月就可以完成。上 市之後,企業的股東在經過半年的鎖定期後就可以實現分批減持套現。「這些企業主還是抱著能上就上,上不了反正我也不虧錢的對上市無所謂的態度,中間過程完 全任由中介操縱。」上述專業人士稱。 

到加拿大去 

目前,中國企業去美國買殼上市基本停滯。在去年年底中國買殼上市概念股出事後,今年年初的審核就非常嚴格。根據業內的說法,以前只要有會計師事務所出具意見就行了,但是到了今年年初能出具意見的只有四大加上另外兩家。 

現在,「四大」已經原則上不再接受新的RTO客戶審計業務。 

中國企業確實有財務被包裝的問題,但有些被放大了經過大肆渲染後才引起了美國SEC的大面積關注。此背景下,相當部分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士在今年年初就失業了。 

現在他們推薦客戶去加拿大的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SX),那裡對企業的資質要求更低。部分中介開始轉移戰場的同時,另外一部分中介開始將標的股票從有限的RTO股票伸向了中國赴美IPO公司,同時吸引了美國的對沖基金開始跟風做空。 

近期中國互聯網企業密集赴美IPO。中國的互聯網概念股因為巨大的用戶市場被熱捧而高估值,其中奇虎的市盈率最高的時候超過150倍。近日上市的人人網在上市當天市值超過了新浪,是搜狐的兩倍多。 

美國羅仕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馬峻透露,做空的風向在變。繼中國在美RTO股票被做空後,機構已經將他們的目標瞄準了 通過IPO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因為先前那些公司的股價已經很低,沒有多少做空空間了,而近期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PE值都很高。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是做空 報告出爐後律師馬上跟進。」 

中國概念的IPO股票被做空已經初現端倪。馬峻稱,一些中國企業上市過早,上市以後還在沿用原來的方式經營,操作不夠規 範,容易被別人質疑。他們自己確實存在瑕疵,而這樣的事件一個負面的結果就是,人們開始信任這些出負面報告的機構,當他們再發佈一些對優質企業的質疑或者 負面報告時,美國投資人就對大多數中國企業採取懷疑的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9

倫敦奧運概念股---首選港鐵(0066) warren

http://hk.myblog.yahoo.com/warren_li19/article?mid=119

 

        猶記得, 45年前, 一眾北京奧運概念股被大幅炒上, 奧運就是大市的一大利好因素。轉眼間, 北京奧運已經曲終人散, 留給大家一個美好的回憶, 明年便是倫敦奧運舉辦的年份。不過, 可能因為倫敦始終距離香港較遠, 這次本地股市似乎沒有掀起奧運效應。不管怎樣, 香港也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業務受惠於倫敦奧運, 例如長江基建(1038)和港鐵(0066)。是次便想特別談談港鐵(去年已談過這隻股份的部份優點, 詳情請看「股份探討」內的「港鐵今後大發展, 誰人能與共比肩?一文)

倫敦奧運概念:

       港鐵與德國的鐵路公司DB Regio 合組的London Overground Rail Operations Limited (LOROL)2007年起開始營運London Overground (倫敦地上鐵), 經營權至2014年。在英國倫敦, London OvergroundLondon UndergroundLondon BusesLondon RailLondon StreetsDocklands Light Railway一起構成英國首都的收費交通網絡, 可見Overground的重要性。英國政府這次將經營權交給港鐵及其伙伴, 7年的經營權剛好覆蓋整個奧運期, 相信是要港鐵改善Overground的營運狀況, 更希望港鐵的優質管理能為倫敦奧運的順利舉辦作出貢獻。

鐵路業務前景:

        很多投資者相信都會有疑問, 港鐵的鐵路業務只是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有何值得憧憬呢?對此, 筆者想簡單提出數個觀點, 表明鐵路業務的優點。

1.港鐵上市初期只靠地產業務賺錢, 但及後行政總裁周松崗先生提出「物業+鐵路」的營運模式。周先生是一名商界精英, 在英國有「合併王」的稱號, 亦曾被喻為英國最有影響力的華人。他帶領港鐵同時進軍兩個領域相信有他的道理。

2.鐵路業務的周邊收入的廣闊度高於地產業務, 例如廣告、電訊、電子收費系統和車站零售設施。港鐵的廣告收入每年已超過7億港元, 而旗下固網電訊商TraxComm和電子收費系統八達通的收入與日俱增。車站零售設施的業務發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mtr shops便是一例。

3.鐵路營運是一項可持續發展和穩陣的業務。眾所周知, 住宅物業賣一間少一間, 所以要不斷獲得土地發展。雖然鐵路業務盈利較低, 但可以長做長有。同時, 鐵路營運是一項公用事業, 受經濟週期影響的程度遠較物業發展低。

倫敦奧運對港鐵的影響:

        剛剛已談過鐵路業務的優點, 接下來當然要談談倫敦奧運對港鐵的好處。

        倫敦奧運將會大大提高港鐵的知名度。近年港鐵積極拓展本地以外的鐵路營運業務, 例如澳洲墨爾本的Metro Trains Melbourne Pty. Ltd.和瑞典斯德哥爾摩的MTR Stockholm AB。在早前公佈的全年業績, 港鐵全年收入295.2億港元, 其中香港以外的鐵路附屬公司收入達101.44億港元, 佔公司超過30%的全年收入, 而經營利潤達2.79億港元。由此可見, 港鐵進軍海外市場的成效已逐步浮現。隨著倫敦奧運的舉辦, 勢必令港鐵的品牌在鐵路業界進一步提升, 將來會有助港鐵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而海外市場將會是港鐵其中一項主要的盈利增長來源。

隱憂:

1.港鐵行政總裁周松崗先生即將退休。這幾年來, 港鐵的發展一日千里, 鐵路業務轉虧為盈, 地產業務蒸蒸日上, 海外鐵路營運業務更取得重大成功, 周先生絕對功不可抹, 他的離任或多或少對港鐵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幸好, 港鐵的管理班子看來仍會大致上維持現狀, 這樣港鐵的發展方針該不會有重大轉變。

2.近日港鐵大小事故頻生, 這絕對影響乘客對港鐵的形象, 尤其是十分著重安全的鐵路行業。倘若Overground在倫敦奧運期間出現事故, 這樣一定令港鐵品牌蒙上陰影, 同時打擊港鐵的海外發展步伐。不過, 到目前為止港鐵的安全度和準時度在全世界均名列前茅, 各位投資者不用過份擔心。

        總括而言, 倫敦奧運一定令港鐵受惠。至於買入時機, 筆者覺得港鐵現價已經值得吸納作長線投資。同時, 股價很可能在數月內便會因奧運概念而被大幅炒上。到這裡, 這篇文章的內容已大致完結, 但筆者仍有一件事想跟讀者談談。

        香港鐵路的收費一向是全世界鐵路公司中其中一間最便宜的。以日本東京為例, 一程鐵路最少收費十多元。即使計算兩地物價差異, 東京的鐵路費仍遠較香港為貴, 所以很多市民甚少為短程(e.g.一個站)乘搭鐵路, 他們寧可以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或雙腳代步。不過, 很多香港市民相信都曾乘坐鐵路一個站(e.g.金鐘→灣仔, 太子→旺角, 大窩口→荃灣), 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港鐵收費便宜, 以八達通付款一程只需$3.7, 遠比大熱天時在街上走數分鐘的路程為佳。這種行為在全世界很多人眼中相當奢侈浪費。不過, 港鐵的收費低廉, 卻是世界上最早城市鐵路業務能賺錢的公司之一, 實在令筆者相當尊敬。

        同時, 筆者經常有一個想法。每一個國家、城市都有其引以自豪的企業。在美國人眼中, Microsoft, Facebook, Apple是他們美國夢的縮影。在芬蘭人眼中, Nokia是他們的民族企業。在日本人眼中, Panasonic, Sony, Nintendo是他們先進的電子科技的代表。談到香港, 很多市民都覺得本地所有東西都是入口的, 沒有值得引以自豪的本地品牌, 但我們是否真的沒有值得自豪的品牌? 不是的, 港鐵、機管局都是本地企業, 但它們都能影響全世界。

        到今天, 港鐵已經跨進世界的舞台, 甚至在倫敦奧運港鐵也將發揮重大影響。還有一件有趣的事, 20099月北京市當局和港鐵合營的北京地鐵四號線通車。部分本地記者在當地訪問時發現月台廣播的聲音相當熟悉, 原來那些廣播聲音也是由負責香港列車月台廣播的港鐵職員錄音的。其實, 港鐵「鐵路+物業」的發展模式也是全球首創。筆者心中經常反問自己? 倘若成功的是其他國家的鐵路公司, 那麼他們的人民該會以那間公司為傲。

        諷刺的是, 少部分本地市民卻為港鐵加一元幾毫而相當不滿。其實, 港鐵受到票價可加可減機制的限制, 根本不能多取。再者, 港府持有港鐵超過75%股權, 每年收取港鐵股息超過26億港元(以股代息)。說到底, 港鐵的老闆便是香港市民, 港鐵就算加價最終也會間接回饋市民, 但香港鐵路業務的成敗卻會嚴重影響海外鐵路業務的發展步伐(佔公司30%收入)。試想想, 哪個政府會將其鐵路交給一間自身難保的公司呢? 對此, 筆者絕對支持港鐵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向上調整票價, 這樣將提升本地鐵路業務的業績, 有利港鐵的海外鐵路管理業務, 使港鐵能賺取更多外匯收入。始終, 外匯收入才真正令本地市民得益。

        筆者向讀者談談這個觀點, 不是呼籲讀者支持港鐵向上調整票價, 更不會因港鐵在全球相對低廉的票價提出什麼「市民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言論。筆者只是想多給一些資料、數據, 讓讀者能根據更多客觀的資料自己判斷港鐵調整票價是否合理。倘若讀者詳細了解後仍覺得港鐵不應向上調整票價, 筆者一定會尊重讀者的觀點。說到底, 任何判斷最重要的便是能說服自己。

        筆者相信只要香港市民今後繼續支持港鐵, 港鐵的前景一定更美好。最後, 筆者心中總有一個願景。將來有一天, 筆者走進世界各地的鐵路月台, 都能聽到香港港鐵職員那把熟悉的聲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