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2683&time=2011-03-05&cl=115&page=all
2011年2月4日,一家名為渾水(Muddy Waters)的美國研究機構發佈一份針對中國高速傳媒控股有限公司(NASDAQ:CCME,下稱中國高速頻道或CCME)的研究報告,質疑該公司蓄意 誇大盈利能力,並指出其向工商局提交的盈利數據與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的財報數據嚴重不符的事實。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研究機構,對中國高速頻道給出「強力賣出」評級,目標價為5.28美元,同時聲明將直接參與「Short」(做空)這只涉嫌 「造假」的股票。所謂做空,是股票市場的一種交易模式,即在預期某隻股票可能下跌的情況下,選擇先賣出該股,然後確定在未來某個時候買入同樣數量的該股。 如果預測準確則賺取差價,獲得盈利。
就在「渾水」發佈研報三天前,另一家名為Citron Research的美國調查機構發表了一篇針對中國高速頻道文章,同樣質疑該公司「業績好得難以置信」。
而出自「渾水」的這篇研報顯然更為來勢洶洶。中國高速頻道的股價全無招架之力,研報發佈當日便暴跌33.23%,報收於11.09美元。此前一週,這只中國概念股剛剛升至上市三年來的歷史最高價——23.97美元/股,來不及歡慶,便被推進夢魘。
隨著股價大跌,先後又有四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宣佈將對中國高速頻道進行調查,並代表某一時期購買中國高速頻道股票的投資者,向其發起集體訴訟。
通過做空有問題的上市公司來牟利——這在美國資本市場中並非新鮮把戲。中國高速頻道所遭遇的做空及訴訟,也並非一起偶發個案。綠諾科技、東北石油、東方紙業、中國綠色農業、多元印刷……在中國高速頻道之外,是長長一串「遇難者」的名單。
隨著2009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潮的興起,大大小小、知名不知名的中國企業八仙過海、跌跌撞撞地擠進美國股市,卻不知自己已經成為那些「資本獵手們」最熱衷於狙擊的目標。
渾水摸魚
「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渾水摸魚』,是說在混濁不清的環境裡更容易抓住魚,換言之,渾濁可以創造掙錢的機會……如何來應對『渾水』的狀態,西方的投資者以及市場監管機制,對此並未做好準備。」
這是一段寫在「渾水」研究機構官網首頁的開場白。其作者正是「渾水」的創始人,也是中國高速頻道研究報告的作者——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
這個曾在中國陸續生活過六七年、做過律師、建過網站還辦過倉儲公司的美國人,在2010年上半年,註冊成立「渾水」,憑藉自己對中國的瞭解,開始研究那些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
「最初我開始做研究,還是因為我父親的公司當時正好看中了一隻中國公司股票。」卡森所指的這只股票,正是「渾水」日後發布的第一份研報的主角——東方紙業(NASDAQ:ONP)。
2010年6月28日,「渾水」發佈報告,聲稱其研究人員通過調閱東方紙業工商稅務登記信息和實地考查,發現東方紙業在營收、客戶數量、資產估值、產能、毛利等方面存大嚴重誇大。同時參照同業優秀公司的運營能力,對該公司的存貨周轉也提出質疑。
鑑於東方紙業「存在嚴重造假詐騙嫌疑」,「渾水」對其做出了「強烈賣出」的評級,並聲稱目標價低於每股1美元。「渾水」在報告中聲明,該報告發佈之日已同時「做空」東方紙業。
受該研報影響,東方紙業股價從此前的8美元一路下挫至4.3美元。雖然不知道有多少機構曾一同參與做空,但這單生意至少讓卡森本人有錢可賺。
「當時我真的不知道有誰會在乎這份報告,也無法判斷自己的研究會有多大影響力,我只是把報告貼出來,但那之後便引發了其他的事情。」卡森告訴本刊記者,在發佈第一份研報之後,有一些盯著中國公司的投資者開始與他聯絡,其中一些人來自於對沖基金。
「他們認為我幹得不錯,並且告訴我,像東方紙業這樣存在舞弊嫌疑的公司還有很多。」隨著不斷有人向其爆料各種「問題公司」的線索,卡森的生意一 下子火起來了,他意識到有很多投資者「渴望瞭解真相」。這意味著,從研究到發報告,再到做空那些存在欺詐行為的中國赴美上市企業——這的確是一樁能長久做 下去的生意。
「並不是每一個想要做空某隻股票的機構告訴我線索,我就會幫助他們。我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然後讓研究團隊開始工作。」
2010年12月,中國高速頻道成為卡森繼東方紙業、綠諾之後的第三個研究目標。
中國高速頻道引發卡森好奇心的地方,在於這家連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熟悉的廣告傳媒企業,比中國境內數家知名的同業企業,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
針對高速頻道的實地調研持續了一個月,與對東方紙業的調研方式基本相似——他首先偽稱自己是中國高速頻道的潛在客戶,向對方索取了一份廣告客戶 資料;之後向中國高速頻道的競爭對手、客戶以及供應商詢問有關中國高速頻道的情況;並前往北京、天津、石家莊、福州等地實地觀察中國高速頻道廣告播放設備 的運轉情況;同時核對了中國高速頻道向中國工商局和美國證監會提交的相關財務數據是否匹配。
「我在幾個機場坐了安裝有CCME設備的機場巴士,此外我還去看了一些城際長途客車,從一個城市坐到另一個城市,觀察他們是否播放CCME的廣 告視頻節目。」卡森還從公司獲得了一張業務介紹的宣傳頁,上面稱大約有1.2萬輛客車安裝了他們的車載廣告,但CCME的上市財報中發佈的數字則高達 2.7萬輛。
卡森告訴本刊記者,這樣的實地調查往往持續數月,投入成本很高。而目前公司運營主要依靠做空來獲得收益。
「我目前並不擁有任何對沖基金,但未來也許會成立一家。」
「這生意其實很危險。過去我只是一個普通人、過著普通的生活。但現在一切都變了。每次我寫完報告,都會收到那種恐嚇要殺了我和我妻子的郵件。」電話那頭的卡森,語速很慢,所說的每一個字似乎都經過仔細琢磨。
狙擊者「特質」
採訪中,卡森始終拒絕向本刊記者透露自己研究團隊的實際人數,而只是以「少於20人,但員工涵蓋了6個民族(nationalities)」之類的措辭含糊作答。卡森還告訴本刊記者,在美國成立一個研究機構,並不需要擁有任何的資質證書。
「他們會說任何他們想說的,以便通過看空一些公司的股票來牟利。」在中國操作過多家企業赴美借殼上市的貝爾蒙合夥人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約瑟夫·默茲(Joseph Meuse)向本刊記者抱怨說。
由貝爾蒙充當財務顧問的中國綠色農業,於2009年3月在紐交所上市,後從OTCBB轉板至納斯達克。OTCBB是美國證券商協會管理的一個交 易中介系統,上市程序簡單,費用較低,在OTCBB上面流通交易的股票,一般都是不能達到在納斯達克或小資本市場(Small Capital)上掛牌上市要求的公司的股票。
2011年1月5日,投資機構美奇金(J Capital Research)發佈了一份指責中國綠色農業造假的研究報告。受其影響,中國綠色農業股價於當日暴跌10.4%、次日繼續下跌7.8%。默茲稱中國綠色 農業曾到美奇金位於香港的辦公室拜訪,結果發現「整間屋子空無一人」。而美奇金的研究亦真偽難辨。
在默茲看來,美國股票市場比較情緒化,投資者具有從眾心理;當研究機構發佈一些針對中國公司的負面信息而投資者無法證實相關信息的真假時,美國股票市場就會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因此這些散佈公司負面消息的狙擊者,做空成功率很高。
遭追擊的中國高速頻道,於2月7日對外發佈《致股東的一封信》,反駁了渾水公司的質疑。強調其財務報告是聘請著名審計師事務所操刀完成,並自我 辯護稱,近期公司成為多家空頭的攻擊目標,而對於這些空頭髮布的報告中「存在多項與事實不符的內容」,未來將會採取合適的回應措施。
然而,中國高速頻道所面臨的「禍事」並未就此終結。因為它與那些代表投資者提起訴訟的律所之間的「鬥法」才剛剛開始。
美國仲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譚敏亮向本刊記者介紹說,美國的律師可以代表同一批受害人做民事索償。在美國,一些規模較小的律所,往往樂於去主動發 覺一些「可能的被告」,然後與那些個人投資者原告一一接觸,說服他們簽訂一份法律訴訟的代表合同。如果訴訟成功,則原告所獲賠償的50%將充當律師費用。 如果敗訴,原告也無須向律所支付費用。
「中國公司遭遇做空」是這些律師最熱衷跟蹤的案件。
「一旦發現某家中國上市公司是有問題的,一家律所對其提出訴訟後,該行業中其他的律所同樣也會想加入。」譚敏亮告訴本刊記者,不同的律所選擇起 訴同一家企業,會自動尋找不同的小股東作為訴訟原告。涉及證券投資的訴訟,常常會持續長達一年,最終雙方達成和解或由法院來裁決。
一旦遭質疑,中國公司往往在是否反訴問題上非常小心。McDermott Will & Emery律師事務所的Tames G. Rizzo告訴本刊記者,反訴意味著接受訴訟調查,這往往會暴露出更多中國公司不願公佈的東西。
做空是一種「陽謀」
據統計,2009年1月1日至今,通過IPO方式去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共63家,通過反向收購轉板方式去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有68家。
「去年10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要求紐交所和納斯達克採取更嚴格的上市資格審核標準,確保在美上市的公司符合標準。」默茲表示,目 前每季度都有30至40家中國公司去美國上市,每年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數目約增長20%,他預測2011年去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大概會在150家左右。
回顧多起中國公司遭遇做空狙擊的案例,可以明顯看出,那些通過反向併購借殼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誠信度,是最常受到詬病和質疑的。
「買殼上市公司一直都受到投資者的質疑。這段時間針對中國買殼公司的質疑比較集中。」紐交所中國首席代表楊戈向本刊記者指出,很多大型知名基金 公司對選擇投資公司股票有明確規定,比如有的規定不能買OTCBB板上市公司的股票,有的規定不能買5美元以下的股票。投資買殼上市公司的大部分是個人投 資者,而做空那些存在問題的借殼上市股票的行為,則多發生在一些對風險偏好更高的小型投資基金。
「做空某類公司的股票,對這種投資基金來說是一種商業模式。這不是一種陰謀,而是一種陽謀。」楊戈說。
譚敏亮建議,中國公司在決定赴美上市前,應聆聽專業機構的意見,瞭解上市背後的風險。尤其是那些通過借殼上市的公司,應做好充分的盡職調查,透徹瞭解美國對上市公司的各項要求,同時制定和更新信息披露制度。
此外,僱傭知名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以及財務諮詢公司將會很有幫助。
「每一個包裝『亮點』背後都要有證據,而且也要把證據給所有律師看過、跟投行做討論。」譚敏亮指出:「一招防範被做空風險的重要防禦是,招股書要寫得儘量實事求是,不要那麼誇張。」
從數份引發「做空」的研報所引用的證據來看,目前中國公司向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局申報的年度財務收益與向美國證監會申報材料之間存在的差異往往成為中國公司遭到質疑的導火索。
針對這種現象,楊戈表示,「兩套賬」雖然在中國民企中頗為普遍,但畢竟是不規範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投資者幾乎是一抓一個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上市公司的欺詐行為,我相信一年以後,美國股市如今的混亂局面就會有很大改觀。」卡森·布洛克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渾水」的工作計劃是完成六篇研報。
「等到這個市場變得乾淨了,我想我會開始研究一些值得做多的好股票。」卡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