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季度哪些地方的人最會賺錢?這5個省份人均收入過萬

一季度我國有5個省份居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萬元大關,是最能賺錢的省份。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全國31個省份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數據。數據顯示,共有9個省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5個省份超過了萬元大關。

京滬領銜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了解居民生活變化情況的基礎。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

據抽樣調查,一季度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4%,也是唯一一個超過1.5萬元的省份。北京緊隨其後,一季度,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8元,同比增長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

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作為強一線城市,現代服務業最為發達。比如近幾年我國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大行業,一直是金融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而上海和北京又恰好是這些高收入行業最為集中的地區。

由於城鄉差距,一般而言,城鎮化率越高,城市經濟體越大的地方,人均收入也會越高。上海和北京這兩大直轄市作為城市經濟體,城鎮化率已經非常高。相比之下,直轄市外的省份地理面積比較大,城鎮化率也不如京滬,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自然有差距。

浙江“藏富於民”

不過,人均收入位居第三的浙江卻遠高於作為城市經濟體、城鎮化率第三的直轄市天津,直追京滬。

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0元,同比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實際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別提高0.5和0.1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2016年,浙江的城鎮化率為67%,比上海低20多個百分點,比北京低近20個百分點,比天津低了16個百分點,甚至低於廣東和遼寧。不過,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卻遠高於天津。

這其中的重要因素在於“藏富於民”。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浙江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勞動力要素、土地等制度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中所需的各種成本、費用。浙江最早在全國實行省管縣,縣域經濟、鄉鎮經濟都十分發達,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強大的產業競爭力。

由於較早實行省直管縣,浙江許多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地級市。比如2015年,義烏城區人口已達72.17萬人,比其所在的地級市金華城區人口規模(65.3萬人)還大。2015年義烏的建成區面積達到了103平方公里,超過了其所在的地級市金華的建成區面積(80.2平方公里)20多平方公里。

在湖州,長興縣的財政收入遠高於湖州中心城區吳興區。“長興的老師待遇都比我們要高一些。”湖州市區某中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

發達的縣域經濟、鎮域經濟,使得浙江的城鄉差別較小。第一財經記者的統計也顯示,浙江是我國城鄉差距最小的省份,城鄉比僅為2.07。

天津人均收入不敵江浙

在這5個省份之後,廣東、福建、遼寧、山東分列第六到九位。

大體上看,廣東、福建與第五位的天津,存在不小的差距,不過也領先身後的遼寧和山東不少。遼寧、山東的差距非常接近,都是在7500多元,遼寧僅比山東多了32元。這9個省份均位於沿海地區。

排在第10名的內蒙古位於中西部,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091.4元,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過去十幾年,得益於煤炭資源開發,內蒙古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人均GDP甚至一度升至全國第六,緊追江浙。盡管這兩年能源經濟下行之下,經濟增速有所降低,不過去年內蒙古人均GDP仍高於廣東,位居全國第七。

不過,對內蒙古來說,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仍明顯偏低。盡管人均GDP高於廣東,但其人均收入仍遠遠低於廣東福建等地。一季度,內蒙古人均收入比廣東低了2000多元。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天津,雖然去年天津的人均GDP高於上海、北京,但人均收入不僅遠不如京滬,甚至低於浙江、江蘇。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內蒙古、天津等地,GDP產值主要靠投資拉動和能源消耗,而其投資主體以央企和國企為主,這導致其在做大產值的同時,人均收入增長的比重相對較低。

能賺也能花

在消費支出方面,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796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7.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城鎮及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6387元和2921元。

居民消費支出是指居民用於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現金消費支出,也包括實物消費支出。消費支出包括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務八大類。

能賺也能花。一季度上海人均消費支出也是各省份最高,達到10165.88元,是唯一一個超過了萬元大關的省份。北京以9266.12元緊隨其後,浙江位居第三。廣東和天津超過了江蘇,分列第四、五位。

人均消費支出前十名中,有8個省份來自沿海,兩個來自中西部,為內蒙古和重慶。當然,一季度,受制於氣候因素,整體而言,天氣更為暖和的南方消費動力也會更旺 。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152

中國最會賺錢的一群科學家!這只獨角獸2年銷售2億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2/164428.shtml

中國最會賺錢的一群科學家!這只獨角獸2年銷售2億元…
黑馬哥 黑馬哥

中國最會賺錢的一群科學家!這只獨角獸2年銷售2億元…

每一次戰役勝利的背後,是針對市場的特點做出靈活的、符合規律的應對,“技術+服務”是雲從科技賴以成功的組合拳。核心技術是其一,重模式與售服團隊是其二。以金融行業為例,核心技術是雙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雲從科技團隊考察每一家銀行的具體需求,做了46套不同的解決方案。

前記。黑馬哥研發一套『投資人盡調寫法』,計劃寫100個初創公司的商業模式,前面有網紅創業、媒婆婚戀平臺、共享充電樁、童話帝國、沙漠種水稻、高考知識變現……今天寫的是人臉識別模式,歡迎評論區怒懟

【黑馬高調爆料】第9篇

文 | 黑馬哥

今年3月,李開複在三亞潑了風頭正盛的人工智能一瓢冷水,但唯獨看漲人臉識別領域,尤其是驚嘆這個產業“竟然能養活四只獨角獸”。

今天要爆料的是其中的一只獨角獸,重慶中科雲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它由一群頂尖的科學家創辦,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最會賺錢的一群科學家了。

創辦僅僅兩年,2016年銷售額近億元,2017年上半年就銷售過億元。黑馬哥專訪了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為大家揭秘科學家創業的商業模式。

含著金鑰匙的科學家團隊

雲從科技創辦於2015年4月,是一家從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孵化的專註於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的企業。

這是一個典型的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技術團隊創業,擁有員工400余人,近300名研發人員,其中80%以上具備碩士學歷,30%以上擁有博士學歷。核心團隊均來自中科院各大研究所以及IBM、HP、Microsoft、華為、中興等國內外著名的互聯網企業,作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研究項目的唯一的人臉識別團隊,他們還曾參與了新疆安防項目。

u=234427158,3906397705&fm=214&gp=0

創始人兼CEO周曦曾帶領團隊曾在圖像識別、音頻檢測等國際挑戰賽中7次奪冠;在國際頂級會議、雜誌上發表60余篇文章,文章被引用上千次。回國後,周曦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曾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長、智能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首席專家黃煦濤教授(Thomas S. Huang),被全球IT界譽為“計算機視覺之父”。他還是四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雙外籍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IEEE第三千年獎章獲得者。

雲從科技搭建了三級研發架構:美國UIUC和矽谷兩個前沿實驗室,中科院、上海交大兩個聯合實驗室以及上海、成都、重慶三個研發中心。三級研發機構各司其職,各有使命。美國實驗室負責前沿科技研究,保持雲從科技對於最新知識的敏感度;國內高校聯合實驗室,負責將新技術快速地預演;研究中心結合著市場的實際需求,在預演基礎上將技術產品化。

2017年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2017“互聯網+”重大工程擬支持項目名單,人工智能平臺僅有四家公司入圍,分別是百度,騰訊,科大訊飛和雲從科技。雲從科技也因此被稱為“人工智能產業化國家隊”。

“國家希望我們來做一個人工智能基礎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從而服務各行各業,要求三年之內每日的使用量超過1億次(平臺提供服務的使用量),很高興國家信任我們”,周曦表示。

咳咳,黑馬哥想說,這還真不是一個屌絲能涉足的領域。)

創立2年,融資2億,銷售2億

成立2年來,雲從科技已經獲得兩輪融資(全部為人民幣架構),天使輪融資6000萬元,A輪融資近2億元。

2016年,雲從科技銷售額將近1億元人民幣;2017年上半年銷售已經過億,周曦預計,今年將實現盈利。這意味著在人臉識別領域所有玩家當中,它是實現盈利最快的企業。

據爆料,這2億元銷售額主要來自3個B端市場的150家企業(多是政府、銀行和公安等)。其中,銀行貢獻了50%的收入,安防業30%,民航業20%。

在銀行領域,雲從科技投入了5條產品線,每條產品線平均貢獻收入1500萬元;在安防業,投入了3條產品線,每條產品線平均貢獻收入3000萬元;在民航業,這兩個數字分別是5、700萬元。

截至目前,雲從科技在銀行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半以上,核心原因是其拿下了國內60%的總行訂單。總行所轄網點約有2萬-3萬個,每個網點的智能化改造費用約十幾萬元。網點改造還只是其中之一,雲從科技還會為客戶做機具改造,征信、精準營銷等其他後續服務。

雲從科技於2016年開始涉足安防業,目前已在全國90%以上的省、各級地市上線或試運營;在民航領域,已經和全國80%的樞紐機場建立合作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業務的實際操作需要,這些領域里的企業一旦選擇了某家公司合作,就不會再考慮其他企業。換言之,它們將成為雲從科技的持續不斷的“現金奶牛”。

戰略選擇 + 戰術執行

那麽,這群科學家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周曦將雲從科技現有布局概括為“一個平臺,三個板塊”。一個平臺指的是雲從科技,三個板塊就是上文提到的銀行業、安防業和民航業。板塊和平臺,相輔相成,相互成就。

其實,雲從科技炫目的成績以及眼花繚亂的布局背後,方法論並沒有想象當中的複雜。以下是黑馬哥從戰略、戰術兩個層面對其方法論的解讀:

1、戰略選擇:高維打低維

高維打低維是雲從科技戰略選擇的一大特點。比如說立足B端,由於業務等方面的原因,客戶更換的“菜單成本”極高,一旦取得先機,可一勞永逸。因此,B端專業市場的企業無異於“現金奶牛”,將為雲從科技提供更多的“現金彈藥”,雲從科技可以從容地開拓其他領域。

先B端市場後C端市場,除了“現金彈藥”優勢外,高質量的技術、服務將有利於C端市場的開拓。因為和C端市場相比,B端用戶對於技術、服務更加挑剔,技術、服務的門檻、難度更高。雲從科技將擁有技術、服務的“高維”。反之,如果從C端打B端,這些企業將面對先發優勢企業已經建立起來的“護城河”,其難度可想而知。

再比如深度沈浸,周曦認為,人臉識別有門檻,短期之內只要自己保持足夠快的進步速度,別人很難對你形成威脅;而且現階段人工智能還沒形成標準化,缺乏統一的標準,做不到讓所有的行業內都用你的標準,所以占據一個點是沒有意義的。

反推回來,如果要打造最好的產品,一定要做重度做全產業鏈,從0到1都要自己做,這樣才能給用戶最好的體驗。這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是,從全鏈條入手,抓住核心技術和客戶資源兩頭,產業鏈上下遊就會向自己靠攏。

“高維打低維”還體現在雲從科技利用國家隊身份以及中科院的信用背書(中科院是它的股東),和“公安部、民航總局、四大行總部”都設有聯合實驗室,並參與了多項國家標準的制定。而後它借力總部或者總局的推動,落實到下面各省市的支部或者支行。

2、戰術執行:技術 → 服務,產品 → 解決方案

每一次戰役勝利的背後,是針對市場的特點做出靈活的、符合規律的應對,“技術+服務”是雲從科技賴以成功的組合拳。核心技術是其一,重模式與售服團隊是其二。以金融行業為例,核心技術是雙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雲從科技團隊考察每一家銀行的具體需求,做了46套不同的解決方案。

再比如銀行采用直銷的方式,而在安防業則采用分銷的形式,和渠道商建立廣泛的合作。這是因為總行是單一法人,對支行有很強的控制力。雲從科技首先服務好總行,通過和總行建立聯合實驗室設立標準,然後在所有的系統里全面鋪開;

對於公安(安防業中主要的用戶是公安)來說,公安部是各省市公安的業務指導單位,各省市公安是獨立法人,所以和公安部設立聯合實驗室建立好標準以後,再參加各地的PK大賽,和各地的經銷商、渠道商建立起全面合作關系。

雲從科技並不滿足現有三個板塊,它也正“小心翼翼”地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地開拓新領域,比如C端市場,如智能家居、智能門禁、手機等領域。下一個階段,雲從科技還將與廣州市政府建立合作關系,一起打造廣州的人工智能生態。

人臉識別的市場有多大?

事實上,這是一個讓李開複驚嘆,能孕育出四只獨角獸的巨大市場。

以下是黑馬哥整理的幾個小知識點,鑒於技術層面的複雜性,英文不好就不展示了,一些數據僅供大家參考。

1、未來5年50億元的市場

據前瞻數據庫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元。預計未來五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平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5%,到2021年,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達到51億元左右。隨著技術奇點臨近,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處於爆發的前夜。

WechatIMG4

安防、民航、金融是人臉識別切入細分行業較深的三個領域。其中,想象力最大的是人臉識別+金融的智慧金融,尤其是整個銀行產業都在密切關註該項技術的突破,但前期改造費用(軟件+硬件)巨大,以校園銀行網店為例,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

人臉識別是安防行業的“剛需”。從側面粗估人臉識別+安防的市場規模,我國一線城市攝像頭平均71萬多,其中北京、上海的攝像頭數量均超過百萬。二線城市的攝像頭數量在5-10萬個,三線城市在5萬個以下(數據來自中國產業信息網)。

民航也成為了人臉識別的香餑餑。安檢口是人臉識別+民航的第一站。因為人臉識別的機器辨識率基本上在99%以上,人眼的辨識率只有70%,這一塊市場有多大呢?單個機場僅安檢口改造費用就有300萬元。據悉,我國現有的機場數量接近200個。

2、22個玩家,4只獨角獸

據不完全統計,這個體量可觀的市場除了孕育出四只獨角獸外,還有其他的18家人臉識別公司。下圖為 i 黑馬整理的部分人臉識別玩家,一共22家。切入市場的角度不同,它們的打法以及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WechatIMG6

3、2B、2C與2G的三種模式

2B類公司的的打法就像蓋房子一樣,根據客戶的需求,建造一棟符合他們要求的“私人訂制”房子。它們的打法主要是用全鏈打法構建技術、產品、服務閉環。2C類公司既要研發技術,又要打磨產品,還要等待遲遲不起量的消費市場,考驗的是技術、產品以及存活能力。相比之下,2G類公司活得比較滋潤,但市場開放程度不高。

目前,隨著B端市場的飽和,過剩的B端生產力也開始出現外溢的現象。由於缺乏變現場景,C端市場玩家也開始探索B端業務。於是市場上出現了橫跨B端、C端兩個市場的公司,但是基本打法也各自遵照不同市場的規律。

黑馬哥點評

雲從科技,成立剛剛2年,已經躋身獨角獸級別,一方面是它的獨特國家背景以及新穎的打法,另一方面是兩年2億融資的資本推動。但這個商業模式究竟能走多遠,仍需市場進一步驗證驗證。以下是黑馬哥對它的點評:

1、科學家創業有天花板嗎?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是典型的科學家創業。雖然科學家創業能夠為企業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科學家是認識世界的,企業家是改造世界的。

柳傳誌早前也曾發表過類似的觀點,他曾指出科學家創業的諸多弊端。比如有些科學家由於在管理上並不擅長,於是外聘人員管理公司,自己做CTO。科學家對公司事務依舊巨細皆顧,多頭管理讓企業陷入混亂。

2、關於轉型 To C 的可能性

從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雲從科技的用戶主要是B端用戶。對於如何觸達C端用戶,雲從科技給出的一個“曲線救國”的方式是“B2B2C”。但是這個方式觸達的用戶的規模以及可能性尚待實踐的檢驗。從黑馬哥有限的商業認知來看,通過“2B”觸達C端用戶,在現實中落地這一想法,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簡單。

3、人力成本與服務的平衡

雲從科技的模式的特點之一是定制化,是與之匹配的“重服務與售後服務”。這種模式在帶給用戶優質服務的同時,或許會導致雲從科技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在不同發展階段,如何在人力成本與優質服務之間尋找利潤的平衡點,這或許是雲從科技需要思考的。

雲從科技 周曦 人臉識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686

中國最會賺錢的一群科學家!這只獨角獸2年銷售2億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2/164428.shtml

中國最會賺錢的一群科學家!這只獨角獸2年銷售2億元…
黑馬哥 黑馬哥

中國最會賺錢的一群科學家!這只獨角獸2年銷售2億元…

每一次戰役勝利的背後,是針對市場的特點做出靈活的、符合規律的應對,“技術+服務”是雲從科技賴以成功的組合拳。核心技術是其一,重模式與售服團隊是其二。以金融行業為例,核心技術是雙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雲從科技團隊考察每一家銀行的具體需求,做了46套不同的解決方案。

前記。黑馬哥研發一套『投資人盡調寫法』,計劃寫100個初創公司的商業模式,前面有網紅創業、媒婆婚戀平臺、共享充電樁、童話帝國、沙漠種水稻、高考知識變現……今天寫的是人臉識別模式,歡迎評論區怒懟

【黑馬高調爆料】第9篇

文 | 黑馬哥

今年3月,李開複在三亞潑了風頭正盛的人工智能一瓢冷水,但唯獨看漲人臉識別領域,尤其是驚嘆這個產業“竟然能養活四只獨角獸”。

今天要爆料的是其中的一只獨角獸,重慶中科雲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它由一群頂尖的科學家創辦,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最會賺錢的一群科學家了。

創辦僅僅兩年,2016年銷售額近億元,2017年上半年就銷售過億元。黑馬哥專訪了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為大家揭秘科學家創業的商業模式。

含著金鑰匙的科學家團隊

雲從科技創辦於2015年4月,是一家從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孵化的專註於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的企業。

這是一個典型的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技術團隊創業,擁有員工400余人,近300名研發人員,其中80%以上具備碩士學歷,30%以上擁有博士學歷。核心團隊均來自中科院各大研究所以及IBM、HP、Microsoft、華為、中興等國內外著名的互聯網企業,作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研究項目的唯一的人臉識別團隊,他們還曾參與了新疆安防項目。

u=234427158,3906397705&fm=214&gp=0

創始人兼CEO周曦曾帶領團隊曾在圖像識別、音頻檢測等國際挑戰賽中7次奪冠;在國際頂級會議、雜誌上發表60余篇文章,文章被引用上千次。回國後,周曦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曾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長、智能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首席專家黃煦濤教授(Thomas S. Huang),被全球IT界譽為“計算機視覺之父”。他還是四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雙外籍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IEEE第三千年獎章獲得者。

雲從科技搭建了三級研發架構:美國UIUC和矽谷兩個前沿實驗室,中科院、上海交大兩個聯合實驗室以及上海、成都、重慶三個研發中心。三級研發機構各司其職,各有使命。美國實驗室負責前沿科技研究,保持雲從科技對於最新知識的敏感度;國內高校聯合實驗室,負責將新技術快速地預演;研究中心結合著市場的實際需求,在預演基礎上將技術產品化。

2017年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2017“互聯網+”重大工程擬支持項目名單,人工智能平臺僅有四家公司入圍,分別是百度,騰訊,科大訊飛和雲從科技。雲從科技也因此被稱為“人工智能產業化國家隊”。

“國家希望我們來做一個人工智能基礎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從而服務各行各業,要求三年之內每日的使用量超過1億次(平臺提供服務的使用量),很高興國家信任我們”,周曦表示。

咳咳,黑馬哥想說,這還真不是一個屌絲能涉足的領域。)

創立2年,融資2億,銷售2億

成立2年來,雲從科技已經獲得兩輪融資(全部為人民幣架構),天使輪融資6000萬元,A輪融資近2億元。

2016年,雲從科技銷售額將近1億元人民幣;2017年上半年銷售已經過億,周曦預計,今年將實現盈利。這意味著在人臉識別領域所有玩家當中,它是實現盈利最快的企業。

據爆料,這2億元銷售額主要來自3個B端市場的150家企業(多是政府、銀行和公安等)。其中,銀行貢獻了50%的收入,安防業30%,民航業20%。

在銀行領域,雲從科技投入了5條產品線,每條產品線平均貢獻收入1500萬元;在安防業,投入了3條產品線,每條產品線平均貢獻收入3000萬元;在民航業,這兩個數字分別是5、700萬元。

截至目前,雲從科技在銀行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半以上,核心原因是其拿下了國內60%的總行訂單。總行所轄網點約有2萬-3萬個,每個網點的智能化改造費用約十幾萬元。網點改造還只是其中之一,雲從科技還會為客戶做機具改造,征信、精準營銷等其他後續服務。

雲從科技於2016年開始涉足安防業,目前已在全國90%以上的省、各級地市上線或試運營;在民航領域,已經和全國80%的樞紐機場建立合作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業務的實際操作需要,這些領域里的企業一旦選擇了某家公司合作,就不會再考慮其他企業。換言之,它們將成為雲從科技的持續不斷的“現金奶牛”。

戰略選擇 + 戰術執行

那麽,這群科學家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周曦將雲從科技現有布局概括為“一個平臺,三個板塊”。一個平臺指的是雲從科技,三個板塊就是上文提到的銀行業、安防業和民航業。板塊和平臺,相輔相成,相互成就。

其實,雲從科技炫目的成績以及眼花繚亂的布局背後,方法論並沒有想象當中的複雜。以下是黑馬哥從戰略、戰術兩個層面對其方法論的解讀:

1、戰略選擇:高維打低維

高維打低維是雲從科技戰略選擇的一大特點。比如說立足B端,由於業務等方面的原因,客戶更換的“菜單成本”極高,一旦取得先機,可一勞永逸。因此,B端專業市場的企業無異於“現金奶牛”,將為雲從科技提供更多的“現金彈藥”,雲從科技可以從容地開拓其他領域。

先B端市場後C端市場,除了“現金彈藥”優勢外,高質量的技術、服務將有利於C端市場的開拓。因為和C端市場相比,B端用戶對於技術、服務更加挑剔,技術、服務的門檻、難度更高。雲從科技將擁有技術、服務的“高維”。反之,如果從C端打B端,這些企業將面對先發優勢企業已經建立起來的“護城河”,其難度可想而知。

再比如深度沈浸,周曦認為,人臉識別有門檻,短期之內只要自己保持足夠快的進步速度,別人很難對你形成威脅;而且現階段人工智能還沒形成標準化,缺乏統一的標準,做不到讓所有的行業內都用你的標準,所以占據一個點是沒有意義的。

反推回來,如果要打造最好的產品,一定要做重度做全產業鏈,從0到1都要自己做,這樣才能給用戶最好的體驗。這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是,從全鏈條入手,抓住核心技術和客戶資源兩頭,產業鏈上下遊就會向自己靠攏。

“高維打低維”還體現在雲從科技利用國家隊身份以及中科院的信用背書(中科院是它的股東),和“公安部、民航總局、四大行總部”都設有聯合實驗室,並參與了多項國家標準的制定。而後它借力總部或者總局的推動,落實到下面各省市的支部或者支行。

2、戰術執行:技術 → 服務,產品 → 解決方案

每一次戰役勝利的背後,是針對市場的特點做出靈活的、符合規律的應對,“技術+服務”是雲從科技賴以成功的組合拳。核心技術是其一,重模式與售服團隊是其二。以金融行業為例,核心技術是雙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雲從科技團隊考察每一家銀行的具體需求,做了46套不同的解決方案。

再比如銀行采用直銷的方式,而在安防業則采用分銷的形式,和渠道商建立廣泛的合作。這是因為總行是單一法人,對支行有很強的控制力。雲從科技首先服務好總行,通過和總行建立聯合實驗室設立標準,然後在所有的系統里全面鋪開;

對於公安(安防業中主要的用戶是公安)來說,公安部是各省市公安的業務指導單位,各省市公安是獨立法人,所以和公安部設立聯合實驗室建立好標準以後,再參加各地的PK大賽,和各地的經銷商、渠道商建立起全面合作關系。

雲從科技並不滿足現有三個板塊,它也正“小心翼翼”地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地開拓新領域,比如C端市場,如智能家居、智能門禁、手機等領域。下一個階段,雲從科技還將與廣州市政府建立合作關系,一起打造廣州的人工智能生態。

人臉識別的市場有多大?

事實上,這是一個讓李開複驚嘆,能孕育出四只獨角獸的巨大市場。

以下是黑馬哥整理的幾個小知識點,鑒於技術層面的複雜性,英文不好就不展示了,一些數據僅供大家參考。

1、未來5年50億元的市場

據前瞻數據庫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元。預計未來五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平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5%,到2021年,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達到51億元左右。隨著技術奇點臨近,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處於爆發的前夜。

WechatIMG4

安防、民航、金融是人臉識別切入細分行業較深的三個領域。其中,想象力最大的是人臉識別+金融的智慧金融,尤其是整個銀行產業都在密切關註該項技術的突破,但前期改造費用(軟件+硬件)巨大,以校園銀行網店為例,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

人臉識別是安防行業的“剛需”。從側面粗估人臉識別+安防的市場規模,我國一線城市攝像頭平均71萬多,其中北京、上海的攝像頭數量均超過百萬。二線城市的攝像頭數量在5-10萬個,三線城市在5萬個以下(數據來自中國產業信息網)。

民航也成為了人臉識別的香餑餑。安檢口是人臉識別+民航的第一站。因為人臉識別的機器辨識率基本上在99%以上,人眼的辨識率只有70%,這一塊市場有多大呢?單個機場僅安檢口改造費用就有300萬元。據悉,我國現有的機場數量接近200個。

2、22個玩家,4只獨角獸

據不完全統計,這個體量可觀的市場除了孕育出四只獨角獸外,還有其他的18家人臉識別公司。下圖為 i 黑馬整理的部分人臉識別玩家,一共22家。切入市場的角度不同,它們的打法以及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WechatIMG6

3、2B、2C與2G的三種模式

2B類公司的的打法就像蓋房子一樣,根據客戶的需求,建造一棟符合他們要求的“私人訂制”房子。它們的打法主要是用全鏈打法構建技術、產品、服務閉環。2C類公司既要研發技術,又要打磨產品,還要等待遲遲不起量的消費市場,考驗的是技術、產品以及存活能力。相比之下,2G類公司活得比較滋潤,但市場開放程度不高。

目前,隨著B端市場的飽和,過剩的B端生產力也開始出現外溢的現象。由於缺乏變現場景,C端市場玩家也開始探索B端業務。於是市場上出現了橫跨B端、C端兩個市場的公司,但是基本打法也各自遵照不同市場的規律。

黑馬哥點評

雲從科技,成立剛剛2年,已經躋身獨角獸級別,一方面是它的獨特國家背景以及新穎的打法,另一方面是兩年2億融資的資本推動。但這個商業模式究竟能走多遠,仍需市場進一步驗證驗證。以下是黑馬哥對它的點評:

1、科學家創業有天花板嗎?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是典型的科學家創業。雖然科學家創業能夠為企業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科學家是認識世界的,企業家是改造世界的。

柳傳誌早前也曾發表過類似的觀點,他曾指出科學家創業的諸多弊端。比如有些科學家由於在管理上並不擅長,於是外聘人員管理公司,自己做CTO。科學家對公司事務依舊巨細皆顧,多頭管理讓企業陷入混亂。

2、關於轉型 To C 的可能性

從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雲從科技的用戶主要是B端用戶。對於如何觸達C端用戶,雲從科技給出的一個“曲線救國”的方式是“B2B2C”。但是這個方式觸達的用戶的規模以及可能性尚待實踐的檢驗。從黑馬哥有限的商業認知來看,通過“2B”觸達C端用戶,在現實中落地這一想法,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簡單。

3、人力成本與服務的平衡

雲從科技的模式的特點之一是定制化,是與之匹配的“重服務與售後服務”。這種模式在帶給用戶優質服務的同時,或許會導致雲從科技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在不同發展階段,如何在人力成本與優質服務之間尋找利潤的平衡點,這或許是雲從科技需要思考的。

雲從科技 周曦 人臉識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687

馬爾喬內:最會賺錢的汽車圈“外來者” | 人物

“他不會再回來了,他是你可以想到的最好的CEO。”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下稱“FCA”)董事長約翰·艾爾坎(JohnElkann)說,他口中的CEO就是汽車行業的傳奇人物塞爾吉奧·馬爾喬內(SergioMarchionne)。他去世的那一天,全球汽車行業的大佬都在發文為他哀悼,意大利政客集團為他緬懷,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發來悼詞。

在馬爾喬內執掌FCA14年的時間里,他做出了很多貢獻,他曾被譽為菲亞特集團的救世主,實現了汽車行業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合並案,還對法拉利的複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馬爾喬內的想法大膽且有前瞻性,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令人欽佩。

7月25日,66歲的馬爾喬內因為肩部惡性腫瘤擴散,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的重癥監護室去世了。在生命最後的歲月里,馬爾喬內在醫院靠著呼吸機延續生命,沒有及時告訴公司其病情的嚴重性,並且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在7月順利完成了交接工作。馬爾喬內逝世的消息公布後,菲亞特股票接連大跌。

馬爾喬內是出了名的工作狂。自從2004年接管菲亞特集團以來,他幾乎全天候地工作,和他共事的人說:“半夜你也能收到他的郵件,而且必須及時回複。”他常年喝意式濃縮咖啡,煙癮也很大,去年才戒掉。經過漫長的職業生涯,馬爾喬內在汽車行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以詼諧的評論、無所畏懼的決策,黑色毛衣以及對領帶的厭惡而聞名。“如果哪一天我系領帶了,那一定是非常棒的一天”,馬爾喬內曾說。西裝革履從來都不是他的風格,無論在何種場合,馬爾喬內總是穿著皺巴巴的黑毛衣。他喜歡說真話,即便在媒體面前也口無遮攔,並且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今年6月26日是馬爾喬內最後一次公開露面,那天他參加了Jeep牧馬人與意大利國家憲兵隊的交車儀式,他說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名軍官,而父親從小教育他要誠實、嚴肅、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這讓他終身受用。他疲憊不堪,雙手合十放在胸前,說起話來氣喘籲籲。

汽車行業的“局外人”

馬爾喬內1952年出生在意大利阿布魯佐大區基耶蒂省,14歲時跟隨家人一起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具有意大利和加拿大雙重國籍。他的父親是一名意大利警察,母親是克羅地亞人。馬爾喬內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非常強,從小酷愛紙牌遊戲的他十分講究學習方法,在學校的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

馬爾喬內擁有多個學位,在哲學、財務、法律等方面都有所建樹,這也對他日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先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溫莎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加拿大約克大學奧斯古德大廈法學院的法律學位。

1983年從約克大學畢業後,馬爾喬內進入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任會計師兼稅務專員,此後的職業生涯也多在各大公司擔任財務官,他在財務方面的能力非常強,懂得如何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去換取一家公司漂亮的財務數據。他曾擔任Alusuisse的首席執行官,在三年內就將利潤增加了兩倍。

2002年,馬爾喬內開始擔任瑞士通用公證行(SGS)CEO,該集團由阿涅利家族控制,意大利汽車公司菲亞特集團就是由阿涅利家族創辦。在職期間,馬爾喬內裁減了公司850個辦事處的大部分員工以及一半以上的管理層,SGS在其上任一年後就恢複了盈利,這也讓馬爾喬內吸引了阿涅利家族的註意。他們喜歡他的做事風格,並於2003年任命馬爾喬內為菲亞特董事會成員。自此之後,沒有任何汽車行業背景的馬爾喬內開始了14年的汽車生涯。馬爾喬內做事非常果斷,比如FCA旗下的道奇曾經推出過一款新的緊湊型車Dart,但由於銷量不佳,馬爾喬內就將其停產。兩年前,他還果斷放棄了在美國市場的小型車和中型車。

“在當時的情形下,我們能夠快速改正錯誤。重要的不是如何避免出錯,而是如何嘗試修複。在那些年里,這就是我們所做的。在組織上最重要的決策就是人——我們幸運地任命了塞爾吉奧·馬爾喬內,他隨後成功地對企業進行了深度改造。我們最大的經驗就是正確地選人,而不是快速地選人。”艾爾坎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與馬爾喬內也被稱為黃金搭檔。曾關照艾爾坎多年的LVMH集團董事長伯納德·阿爾諾說:“兩人之間存在著一種互補的默契模式,約翰管理戰略,並不插手集團的日常運營。”

重振菲亞特

自2000年陷入發展停滯狀態後,菲亞特集團的虧損不斷擴大,是一個亟待扭虧為盈的爛攤子,2003年虧損額達到了70億美元。當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稱,“重新啟動菲亞特是如今世界上最難的工作之一”。

對於沒有任何汽車行業經驗的馬爾喬內來說,接管這樣一家公司並不被看好。“四年前,我是很多人嘲笑的對象。”2008年,馬爾喬內在寫給《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那段時間,無論你在哪一天翻開意大利的哪一份報紙,上面都有各種令人尷尬的話題——菲亞特的虧損又增加了,剛推出的新車無人問津、工人罷工等等。更令人不安的是,在我上任前,菲亞特曾經在三年內換了四任CEO,因此,在我上任的時候,既有人希望我能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也又不少人等著看我的笑話。”但馬爾喬內對自己很有信心,他曾經發誓,如果到了2007年菲亞特汽車公司無法盈利,公司就應解雇他。

2004年3月,馬爾喬內來到都靈,開始了菲亞特的改革之路。當時,通用汽車占有菲亞特20%的股份,但不再願意提供財務支持,在公司發展戰略上也與菲亞特發生了分歧。2005年馬爾喬內通過強硬談判迫使通用汽車向菲亞特支付了20億美元作為“分手費”,正是這筆金額不大的救命錢在馬爾喬內的運籌帷幄下,使菲亞特起死回生。

對於菲亞特的改革,馬爾喬內采取了嚴厲的措施,精簡冗余機構,關閉效率低下的工廠,解雇數千名員工,並大幅縮短了新車上市的時間。他還投資100億歐元擴大了菲亞特的生產線,在4年內開發了20款新車型。他還對外尋求合作,與福特合作生產新型菲亞特500和福特Ka;與印度塔塔合作,鞏固菲亞特在印度和東南亞的地位。“他的管理風格很像美國人,對他來說唯一重要的就是結果。如果你達不到,那就走人。”意大利投資銀行Mediobanca的金融分析師馬西莫·維奇奧(MassimoVecchio)評論道。

在馬爾喬內執掌菲亞特集團的第二年,公司實現盈利。即使是受到金融風暴影響的2008年,菲亞特的利潤仍達17億歐元,成為少數幾家實現盈利的汽車制造商之一。馬爾喬內在任期間,菲亞特的市值增加了十倍以上。“馬爾喬內的確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汽車行業能有這麽會算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他做什麽都可以,因為他對財務運營了如指掌:在哪里開拓新市場,什麽地方可以賺錢。他是做投資出身的,這一點很特別,其他很多CEO是從運營和管理出來的。”J.D.POWER中國區副總裁梅松林對第一財經表示。

“塞爾吉奧·馬爾喬內擔任菲亞特首席執行官的日子早已成為傳奇。”伯恩斯坦公司分析師馬克斯·沃伯頓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他的精明和手段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並為他贏得來自朋友甚至競爭對手的贊譽。馬爾喬內的一位合作者如此評價道:“你可以說馬爾喬內脾氣很壞。你可以說他是一個壞父親,因為他從不和孩子在一起,但你不能質疑他作為管理者的領導能力,他在菲亞特創造了奇跡。”

並購狂人

對於馬爾喬內來說,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實現了菲亞特和克萊斯勒兩家公司的合並。2009年美國第三大車企克萊斯勒宣布破產,馬爾喬內獲得了克萊斯勒資產的所有權,隨後開啟了歐洲中等車企收購底特律三巨頭的先河。

獲得克萊斯勒控股權是第一步,馬爾喬內在組織架構上完成對克萊斯勒的改革後,為了避免公司破產,他又以保護美國汽車工業之名,從美國各界獲得66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再後來,馬爾喬內想辦法打開克萊斯勒的生產線,他將菲亞特的產品技術甚至是工廠與其進行共享,從而開發新產品。他還開放了全球銷售體系,使克萊斯勒的產品快速導入全球市場。

在完成了對克萊斯勒公司的改造計劃後,2011年第一季度,克萊斯勒就實現了盈利。同年,菲亞特將工業資產剝離,將其汽車業務與克萊斯勒進行合並。2014年,菲亞特股份公司宣布完成對克萊斯勒集團所有股份的收購,克萊斯勒成為菲亞特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這也被視為汽車行業最成功的兼並之一。同時,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FCA)宣布成立,成為全球第七大汽車制造商,其旗下擁有菲亞特、瑪莎拉蒂等意大利汽車品牌,以及克萊斯勒、道奇、Jeep及Ram等以美國市場為主的汽車品牌。

FCA於201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15年通過剝離法拉利這個優質資產讓其獨立上市,馬爾喬內進一步改善了FCA的財務狀況。2017年,FCA在美國銷售了200萬輛汽車,是2009年黑暗時期銷量的兩倍以上。在全球範圍內,FCA去年銷售了470萬輛汽車。

“我當時看到的是一家長時間由外國控股並運作的公司,但從技術上和產品上來說,已經成了空殼,我們只能從頭做起。”馬爾喬內2014年在布魯金斯學會上說道。“這是一筆很了不起的收購,馬爾喬內很有遠見。一是他看到了市場的規律性,美國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二是他看重不同市場的互補性;三是他看到了SUV和皮卡的成長空間。那個階段能看到這麽遠很了不起,比如現在SUV就很熱,他收購了克萊斯勒,其旗下Jeep品牌現在也成為FCA利潤貢獻最多的。”梅松林對記者表示。

2015年,馬爾喬內發表了著名的“資本癮君子的自白”演講,他批評汽車行業資本投資的回報率過低,認為各大汽車制造商在統一技術上進行投資是一種浪費,汽車行業必然要走向一體化。其煽動性言論,被《紐約時報》稱為“汽車界無人理睬的先知”。馬爾喬內後來說:“讓廢物繼續不受控制,從根本上講是不道德的。”

實際上,FCA曾多次尋找包括通用、大眾等在內的車企主動聯姻,但由於FCA在全球的銷量表現不佳而屢遭拒絕。去年,FCA還曾先後被傳將被長城汽車、現代汽車收購,但FCA在隨後發布的聲明中對其給予否認。

對於馬爾喬內的“兼並論”,梅松林認為:“這個說法是按照投入產出比的方式,如果把汽車看成一體運營的話,很有道理。因為規模化的效益很明顯,細分市場的頭部公司都是通過規模化實現的效益。比如,豐田由於體量大,利潤也很高,這個方向對的。但是實際操作很難,需要相應的戰略。規模效益可以帶來技術和采購體系等方面的共享,菲亞特和克萊斯勒也有進一步的整合空間,它們合並後在歐美市場占據了一定的規模。現在FCA在亞洲規模很小,任何一個頭部品牌沒有在亞洲占據市場份額,未來發展都有問題,尤其是中國市場。”

此外,隨著汽車產業革命的到來,許多汽車公司已經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等方面展開了布局,但FCA在這些領域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留下的未來

盡管他在14年的職業生涯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臨馬爾喬內的離開,一些投資者對FCA未來的發展充滿擔憂,他們不知道沒有了馬爾喬內的FCA會走向何方?

上個月月初,馬爾喬內舉行了他退休前的最後一場投資者大會,這次他戴了領帶,同時宣布了公司未來五年的規劃。未來五年內,FCA會重點打造Jeep、Ram、阿爾法·羅密歐和瑪莎拉蒂四個品牌。除了發展新車型,還給每個品牌規劃了獨特的電氣化和自動駕駛戰略。重心放在高端品牌上,控制價格溢價。同時縮小菲亞特和克萊斯勒兩大汽車品牌的生產規模。由於銷量慘淡,菲亞特將停止面向北美和中國的銷售計劃,終止生產阿爾法·羅密歐Mito和菲亞特Punto兩款小型車,把菲亞特Panda的裝配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波蘭。馬爾喬內設定了新的目標,到2022年FCA集團預計調整後息稅前利潤將翻一番至160億歐元。

由於FCA長期押寶北美市場,因而錯過了在華發展的黃金時期。馬爾喬內上任後,菲亞特於2009年與廣汽合資進入中國市場,但在華銷售車型僅有菲翔和致悅兩款,由於車型較少加上設計不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菲亞特在華銷量慘淡,最終使馬爾喬內做出了退出中國市場的決定。不過,Jeep品牌已成為廣汽菲克銷售主力。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廣汽菲克銷量為22.2萬輛,同比增長23.6%,其中,Jeep品牌銷量超20萬輛,同比增長57%。馬爾喬內已經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按照規劃,Jeep將會在2022年前在國內推出8款全新改款,其中2款為中國特有車型,另外還有4款純電動交給中國生產,可見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

“FCA在美國市場的表現總體來說不錯,尤其是皮卡表現很強勁,歐洲市場還在複興之中。但在美國市場的好日子太久了,已經達到了峰值,接下來,大家對美國市場會有點擔心。就中國市場來說,這是FCA需要重點打造的市場。從目前業務調整情況來看,表現不佳的轎車徹底退出了,Jeep品牌是未來打造的重點。對於任何汽車品牌來說,都要經歷一個緩沖期。FCA在中國也要走其他合資品牌走過的路,從以進口為導向走向本土化生產,需要一定的時間。”梅松林對記者表示。而接替FCA首席執行官職務的是此前擔任Jeep品牌首席執行官的麥明愷(MikeManley)。“他的上任對中國市場的發展是有利的,一直執掌Jeep,會在中國投入更多的資源,加大本土化的研發。現在正處於轉型期,可能會在營銷上作些改變。但中國市場能否發展起來仍然是個未知數。”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