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吃巧勝吃飽 別做對賭生意

 
2011-3-21  TCM




Q:我們經營的是涮涮鍋吃到飽, 農曆年後原物料大漲,過去一年食材成本上漲三成,但晚餐時段含服務費二百五十元的收費標準,去年十一月已調漲十元,如果再度反映成本而漲價,怕嚇跑更多客 人,怎麼辦?(寶神涮涮鍋馬店長提問)

A:二百五十元的涮涮鍋生意可做,但建議把吃到飽改成精緻化的個人套餐,前者是靠價格取勝,後者則可建立「價值」。

以目前台灣的餐飲文化和消費趨勢,人們普遍重視健康與環保意識,吃到飽餐廳過去對消費者是優點,但現在卻帶給人們浪費食物、飲食缺乏節制的負面印象,因 此,開吃到飽餐廳並非唯一的選擇。

放眼全球,飲食文化最成熟的歐洲國家,也只有五星級飯店,提供吃到飽的消費方式,因為它要滿足全世界各地餐飲習慣不同的客人,其目的是提供便利性,而非著 眼價格優勢。

台灣餐飲業流行吃到飽,算起來也超過二十年,但大概再過二十年,我們就會像歐洲一樣,街上絕少看到吃到飽餐廳,餐飲文化才剛起步的大陸,就像二十年前的台 灣,吃到飽餐廳現在肯定最受歡迎。

別做吃到飽餐廳,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種餐廳吸引到的是有活力、創意的客人,這些客人為了要試探自己的胃口有多大,可能小動作不斷,一下搶剛擺上菜檯的 食物,但臨走時又把吃不完的東西藏在湯裡;或是一群賭性強的客人,他進到店裡,心態就是準備和你對賭,拚看看到底是他吃得多,還是你賺得多。

雖然開吃到飽餐廳要有不怕被客人吃垮的心理準備,但當顧客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上門,等於也把你當賭徒,開店就很難贏得尊敬,就算他吃下超過成本的食材,用 餐過程你也鞠躬彎腰,提供各種服務,但當他走出餐廳大門,是絲毫不會感激你的。而就我觀察,國內吃到飽餐廳長期經營,或維持穩定品質的不多見,似乎也反映 經營者打游擊戰的短線心態。

那贏得尊敬又如何?

第一、你經營事業的動力會不同,因為受到尊敬,做起事來抬頭挺胸,事業才能持續發展;第二、因為經營心態健康,在同仁面前,你是個可理直氣壯,要求做好顧 客服務的主管;第三、你的餐廳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誠信的價值。以上三點,是你的店,能不能從一盤生意,茁壯成事業的關鍵。

店長學堂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7

不想創業失敗?那就千萬別做這16件事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744.html

編譯:Jensen

要如何避免犯了走向失敗的錯誤呢?Mashable 作者Lauren Drell 蒐集了來自於創業公司創始人、 CEO 和投資者的意見,整理出了16 點新興新創公司最容易犯的錯誤。創業者們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否犯了這些錯誤,從前人的錯誤中學習,就是避免失敗的關鍵。一起來看看這16 項要點:

1. 別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開發產品就是像是在打包行李一樣,把你覺得需要的都放進皮箱裡,然後把再其中的一半拿走。

— Jonathan Wegener,Timehop​​ 和ExitStrategy創始人

2. 等到天荒地老才決定要發佈產品

別小看「最小化可用性設計(Minimum Viable Design)」的重要性。產品的初步面貌可能會有點醜醜的,但那沒關係,只要讓產品能夠盡快地進入市場,才能瞭解客戶對你產品的看法。

但也不要急著推出產品,而忽略了要達到讓產品看起來還不錯的基本門檻。我第一間公司開發的產品,在當時獲得使用者的喜歡,但因為設計和視覺表現太差了,使用者們都不願意將我們的產品分享出去。當我們發佈The Muse 的時候,經過之前的教訓,這次有25% 的使用者,通過過社交媒體分享The Muse 給他們的朋友。

— Kathryn Minshew, The Muse創始人兼CEO

3. 不願意招聘人才

有些新創公司會認為請一個有會計、金融或其他專業的人材是件花錢的事,但請不要害怕在公司早期時投入行政資源的投資。

如果沒有人來處理這些事情,那就會是「你」來處理,最終你都把時間花費在不是公司發展最重要的事務上。

— Matt Salzberg,Blue Apron 創始人兼CEO

4. 死腦筋,不靈活

很多創業公司都在早期就設定了一個明確的最終目標和如何達成的步驟,這不是不好,但這不是創業公司早期該做的事;反而應該是保持開放的心態,靈活的隨機應變。

— Jeff Jackel,BuzzMob CEO

5. 產品概念是個秘密

有許多新創團隊都將他們的產品概念保護的死死的,都認為這個想法只有自己有,是個寶藏,如果被別人知道,就會被搶走。

其實第一,你的想法一定有人想過了。第二,有個想法不表示能夠成為產品,把它變成產品,去執行才是真正的開始。最後,你會非常需要那些有經驗的人的幫助和指導,所以請開心地將你的想法分享出去吧!

— Jeff Jackel,BuzzMob CEO

6. 不夠專注

我想許多的新創團隊都很難達到專注這一個要求,因為在同時間有太多事情在進行了,你們有數不完的決策要決定,還得要保持快速的發展。

要從第一天開始就專注於你的產品、目標客戶和策略是非常難的;但你必須要學著去適應,並記得你的初衷。

— Alexa von Tobel,LearnVest 創始人兼CEO

7. 以為產品能輕易地被發現、分享

很多的創辦人都覺得只要我開發了一個產品,使用者自己就會靠過來用了。但我要和你說,如果你不去營銷產品,使用者是不會來的。

要讓服務、產品能夠像病毒傳播般散佈出去,從早期的產品設計就得開始著手計劃了;花點時間好好思考為什麼人們會想瞭解和分享你的產品,然後照著那樣去做。

— Jeremy Fisher,Days and Wander CEO

8. 過份把注意力放在找資金上

很多年輕的創業家都把找到資金作為是否成功的標準,這不是件好事;應該專注在建立一個可行性高,有發展性和獲利能力的企業才對。

— Brian Garrett,StyleSaint 及Venture Capitalist 聯合創始人

9. 接洽投資者的方式錯誤

創業公司普遍會犯的錯誤就是無策略地追著VC 跑,這絕對不是個好方法!

你應該透過那些已經獲得投資的創辦人們,去認識投資人;而不是不斷地寄Email 或是LinkedIn VC。那些受投資的新創公司的認同和推薦,對投資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Sam Teller Launchpad LA 總經理

10. 過度完美主義

許多新創公司的創始人都力求每個決策必須完美,但這會讓公司前進的步伐變得緩慢。

我和我的共同創始人也犯過這個錯誤,有時候只需要打個電話,下決定,然後讓事情快點有新的進展。

— Matt Salzberg,Blue Apron 創始人兼CEO

11. 被其他人的意見、回應搞得無法專注

將會有一大群人不斷地和你分享他們對你公司、產品的看法,接著你會很想快點就那些回饋來調整公司或產品。

但請記住,那些回應、意見都是根據那些人的知識和經驗,而你的工作是要接收這些訊息,再加入你自己的看法,才能做為調整公司的建議。

— Allison Beal,StyleSaint 聯合創始人兼CEO

12. 找到錯的聯合創始人

在早期,你很能找到對的聯合創始人、投資者和工作同仁;理想的合作夥伴是能夠和你互補或是擁有你沒有的專業,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你們是否能夠分享一致的價值觀。像是願意共同承擔多少的風險、能夠同意對方的道德判斷嗎?

— Kathryn Minshew,The Muse 創始人兼CEO

13. 想討每個人的歡心

我早期犯過最大的錯誤,就是想要把每一個非用戶都變成我們的死忠粉絲,試圖說服每一個不認同我們Greatist 的人。但我很快就學到了,去尋找那些已經肯定你產品的投資人,並思考怎麼讓他們變成我們最大的擁護者,才是有意義的。

— Derek Flanzraich,Greatist 創始人兼CEO

14. 不聽使用者的聲音

新創公司在早期都會很沉溺於他們的產品想法,難去接受市場的反面聲音。如果你的產品無法得到市場的接受,你將無法真正擁有一間公司,或是擁有一間讓你無時無刻都處於掙扎狀態的公司。

— Nicole Glaros,Techstars 總經理

15. 草率做決定

在你還沒面試完應徵同一職位的十個人前,不要決定你要錄取誰;保持客觀,不要沉溺於某事。

在你決定把有潛力成為聯合創始人的人帶進團隊前,一直要好好地瞭解他。我看過太多因為和聯合創始人有問題而搞得公司分崩離析的例子了。

— Jay Levy,Zelkova Ventures 和Uproot Wines 聯合創始人

16. 不維護關係

要時時地和那些能夠給你指導或是對公司發展有益的人士保持互動關係,把你的行事曆設定好,並執行它;不管是短至每週或是長到每季都安排固定的會面。

每次當你出現想要取消這些會面的念頭時,請想想取消的結果就是寄出一封在信首寫下「自從上次和你見面,已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這種讓你頭痛不己的Email,還有之後重新建立關係的過程吧!

— Ally Downey,WeeSpring 聯合創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6

為什麽創業別做爆款App? | 社群分享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1/149864.html

黑馬說:應用商店每天都有新款App上線,然而能長期占領市場的又有幾個?現在一些創業者有一點想法就找技術做App,找投資人融資,但並沒有考慮App是否能夠長期生存。最後,產品匆匆來匆匆去。對此,分享者的建議是:要做服務升級或細分領域,做長久而不做爆款,做剛需而不做沖動消費。

分享者張琪晴,今年將成為八百多萬應屆生之一,現在正和兩位小夥伴在廣州組建工作室創業。

分享者 | 張琪晴
整理 | 黑馬哥


如果以一個局外人跳出來看,我覺得整個互聯網創業圈是浮躁的,看上去仿佛整個行業一片欣欣向榮,每天都有新創公司誕生,每周都有一個版面的公司得到了融資,今天一百萬,明天兩千萬。作為一個職場小白,仿佛分分鐘都是機會、都是風口,這一秒不跳下一秒風力就不夠了。今天我得抓緊時間做臺上的余佳文,明天我就可以是絕望大學生變個性獨立女性楷模的馬佳佳。
 
不可置否,這兩者確實填滿了某個領域的空白,做到長期性不同人群的剛需,有絕對的話語權,有一大幫忠實的追隨者。得年輕人者得天下,年輕人集聚地就是網絡,就是App,所以現在的創業公司說到底都是奔著年輕人去的,也可以說是年輕人都奔著創業公司去的。
 
一個個80、90後創業成功的勵誌故事,一段段媒體的渲染報道,每個人都有可能做BAT……於是每個人都開始不淡定了。
 
剛有一點想法就找技術、找融資、找股東,馬上做App。蘋果、安卓每天都有新的App上線,然而,除了“裝機必備”,包括幾個現象級產品在內的其它App能長期占領手機的有幾個?新聞類的不用說,其它的如社交、女性必備的自拍相機、商務人士用到的財經、理財,再如針對大學生剛需的外賣類產品等,都是需長期持有的產品。只有長期才能形成依賴,形成利潤。
 
錘子標簽為什麽能夠成為in的產品和標配,因為它在標簽領域里能夠生成圖片、能夠保存文檔、能夠標識來自有情懷的錘子,而且不用切割成九宮格即可直接生成長微博。在一個領域做到社交的統一,簡單方便極致,沒有爆款。
 
反觀現在新生的大量App產品,很多是在別人的成熟、知名產品下山寨,頂多是現象級產品,在手機里逗留的時間又有多久?做山寨且沒有新意的App,還不如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細分領域,或幹脆做其他產品。這樣浪費的成本和社會資源都可以幹更有意義的事情。
 
對於現象級產品來說其實更殘忍,一方面其實它真的是有新意的,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只是"新意",保質期不長,所以熱情也特別容易冷卻。加之互聯網更叠速度快,一般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出來後,軟件也被從手機里卸載了。
 
大家都急於去做App、做產品,卻沒有考慮是否能夠長期生存。是標配還是裝飾?急匆匆做產品,急匆匆找融資,投資人急匆匆天使輪,最後產品也急匆匆下架。
 
前幾天,我看到有新上的App"醒醒",只要在社區里備註求幾點叫醒,社區的人便可以選擇搭把手在對應的時間用錄音遠程叫醒你。當時覺得這個想法非常有趣,便從App store下載安裝了。但看過大致內容,體驗了一下,總感覺頁面和流程有些冗長,便又卸載掉。個人認為,這個最成功也只能是個現象級產品,因為他的用戶根基粘性很難做到持續有人保持興趣地叫醒你。人們最終還是會選擇手機自帶鬧鐘,簡單粗暴實用。
 
有太多這樣曇花一現的產品。盡管它們會給用戶帶來短期的娛樂性,但常常只有3分鐘熱度。這樣的產品,對於大型公司或許有益,巨頭們從這些想法中得到靈感,把功能優化吸收到自己龐大的產品里。但對於小型創業者來講,由於其短視性,最終還是處於劣勢的地位。
 
前段時間爆紅朋友圈的電影大片“足記”,真正意義上的熱度不超過一周。況且“足記”有其特色的電影取景,仍有其立足這塊垂直市場的潛力。而“臉萌”這種單一“畫風”的產品可就沒那麽幸運了。
 
個人認為,互聯網創業,要麽做別人沒有的服務,這類服務包括在已有基礎上進行優化,這是他人為何選擇你而不是“鼻祖”的關鍵。要麽就做生活中必不可少領域的服務,而不是做爆款產品。做長久而不做短期,做剛需而不做沖動消費。
 
還有一點,就是做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服務。快節奏下的人們從不喜歡繁文縟節的東西,特別是互聯網,特別是年輕人。
\版權聲明:本文分享者張琪晴,整理黑馬哥文章僅代表分享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導讀 : 如果你是一個非技術出身的CEO,那這篇文章一定適合你。

1

有一句話叫 “每個互聯網初創公司都缺一個 CTO”,顯然,互聯網的初創企業找技術的過程是讓很人崩潰的,但你想清楚你真的需要一個CTO了嗎?初創團隊到底需要哪些人才能開發出一個App?如果你是一個非技術出身的CEO,那這篇文章一定適合你。

分享人介紹:

孫天奇,奇弩工場創始人,在技術領域有18年經驗,曾就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人工智能,非常了解如何組建與驅動技術團隊。奇弩工場(Vincross Inc.)是一家研發人工智能系統的高科技企業,目前專註於開發未來家庭使用的通用機器人,受真格基金邀請在Zhen Talk進行分享。

“介紹CTO給我吧”、“有沒有技術大牛介紹給我吧”……最近一直被類似的問題困擾著。一個個小夥伴都已經摩拳擦掌奮起成為萬眾創業的弄潮兒之時,我不得不感慨現在創業環境真的很不一樣。以前覺得“萬事俱備只欠一個程序員”屬於善意的調侃,現在滿街都是拿著幾百萬投資卻在團隊中連個寫代碼的都還沒找到就真的屬於充滿惡意的降維攻擊——此刻我的內心是奔潰的。

當然不懂技術的CEO並不代表就不靠譜,在這個賣廣告的可以做煎餅果子,教英語的可以去造手機的時代里,靠不靠譜還真的不是用你懂不懂技術來衡量的。實際上絕大多數「只差一個程序員」的朋友們只是並不了解情況,真的只給你一個程序員也不能真的解決問題,除非你能像喬布斯一樣忽悠到一個沃茲尼亞克。

然而很不幸的是絕大多數CEO並不是喬幫主再世,碼農小夥伴中也萬年一遇一個軟硬兼修的沃茲尼亞克。大部分的CEO們在寫完了開天辟地開創一個新次元的BP之後,發現自己的產品需要一個加強連的程序員來實現,然而程序員真的很貴,貴到CEO們想哭。

很多CEO做了半天發現自己既不是給用戶打工也不是給投資人打工而是給自己家的程序員打工了。於是機智的小夥伴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我自己不懂技術我可以找個懂技術的合夥人——俗稱CTO啊。然後……市面上的CTO也不夠用了。眼看已經不能愉快的玩耍了,投資人的錢一天天燒,可是自己連程序員都招不到,難道真要揮刀自學Obeject-C?

顯然現在再開始學技術已經有點不太合適了,還好有個技術大牛(前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不牛誰算牛?)給了一整套他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給每天哭天喊地招不到程序員的CEO們一些幫助,至少先搞明白自己要招哪些技術人員。

八條建議教你如何搭建技術團隊

1. 不懂產品的CEO不要招產品經理

如果一個CEO不懂技術的話,你最好就不要招一個CTO,你就招一個產品經理,而這個產品經理一定是向你匯報的,不能是跟你平起平坐的。

2. 非技術驅動的產品真的不需要CTO

很多人找我說我要找一個CTO,如果你的產品不是一個技術驅動的產品,你真的不需要一個CTO,因為所有的這些技術只要有工程師就可以做,都是很成熟的技術,這個時候如果你找一個CTO,對於早期團隊來說,確實是麻煩要大於效率。

3. 產品經理必備的三個能力

我覺得產品經理至少要具備幾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個能力是他一定要能夠理解你的商業模式,他要理解你對產品的需求,而且這種理解是不能站在用戶角度上的理解,而是站在你的角度上,然後再基於他一個技術人員的視角去理解,你要做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一個什麽東西。他要去凍結這個需求,你跟他之間會有不斷的去妥協,關於我們這個產品里面什麽功能要加進去,什麽功能要不加進去。

第二點,產品經理要知道程序員是怎麽工作的,他必須知道下面這些人是怎麽工作,怎麽給這些人分工,怎麽去安排這些人去工作,什麽事情應該找哪個人去做。

第三,產品經理必須對進度有非常刻骨銘心的體會,什麽都可以妥協,可以去掉一個功能,可以把這個東西做的不好,可以有Bug,但只有進度是不能侵犯的一個東西。

4. 產品經理其實也可以做交互設計

早期產品經理是可以兼顧交互設計的工作的,因為交互設計實際上就是對用戶體驗的一種洞察,你要怎麽設計用戶的動線,能夠讓操作更加的合理。

5. 如果不是太缺錢,iOS和Android還是分開做吧

iOS開發和Android開發這兩個一般情況下省不掉,而且即使能省掉,即使有人告訴你他能同時做兩個版本,盡量盡量不要,除非你實在確實是缺錢。

6. 後端工程師也可以做數據庫

如果你的產品本身不是數據驅動的,就是你的數據流本身非常非常大,比如淘寶或12306,就並發流量特別大而且對內容的快速提取非常高,比如百度它檢索了互聯網上所有的網頁把它存到自己的數據庫里,那麽你在最早期,可以先讓後端工程師順便把數據庫的活兒給幹了。

7. 早期App開發團隊,5個人就夠了

總結下來,我們需要的就剩下了5個人,這5個人是產品經理、一個美工、兩個不同平臺的客戶端的開發加上你的後端,這個後端在其實在早期還兼顧了數據庫,這5個人就構成了一個最小化的App開發的團隊。

早期你可以根據這個來安排你的一些配置,比如說你的產品本身如果是數據驅動的,那你可能後端要配置兩個人;如果你的產品本身是一個對用戶體驗非常非常重視,是完全靠用戶體驗去取勝的一個產品,那你可能再需要多加一個產品經理。

8. 早期App開發團隊,5個人就夠了

一般一個工程師一個事幹過兩次的話,他跟你說的那個時間一定是非常保守的,就是他會確保這個事情幹的完,就是如果出了錯我可以反過來再來一次時間基本上是夠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07

創業別做先烈:中國3D虛擬世界創業5大敗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9/157018.shtml

創業別做先烈:中國3D虛擬世界創業5大敗因
蒲鴿蒲鴿

創業別做先烈:中國3D虛擬世界創業5大敗因

今天,VR創業火爆,但中國3D虛擬世界先行者都成了先烈。

十年前,3D虛擬社區Second Life(第二人生)曾火遍全球。

每個登陸Second Life的人,都可以定制一個虛擬世界中的自己——“阿凡達”,你可以是時尚女魔頭、學生妹、男神、乞丐、披頭士、老爺爺,也可以當一只貓,一條狗,在里面遊玩、生活、工作,和真實世界一樣。

當然,你也可以在里面做生意,開賭場,開色情場所,做房地產……等你賺足了滿滿一籮筐林登幣(第二人生的虛擬貨幣),就可以依據轉換率,兌換美元。這是一個多麽奇妙的世界。

Second Life 起源於1999年。

創始人菲利普·羅斯達爾是個超級極客,他創立了林登實驗室。當時,他一心想造硬件,一個讓人們能夠戴上後就進入虛擬世界的設備。

不過,技術不給力,讓他的這個創想夭折了。

硬的不行,來軟的。2003年,他在電腦上創建一個軟件應用——3D虛擬世界,讓人們在這個三維世界里通關、社交。

隨著這個3D虛擬世界的叠代,最終通關的部分被去掉,僅保留社交屬性。

與傳統網絡遊戲不同,Second Life沒有什麽特定的規則,也沒有所謂的勝負成敗,這是一片全新的自由立體網絡空間,人們在現實世界中不能做的事情,在這里都可以做,比如色情,比如賭博。

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2006年Second Life風靡美國,並很快波及全球。

2006年10月,註冊用戶超過100萬;

2006年12月,註冊用戶超過200萬;

2007年1月,註冊用戶超過300萬;

2007年2月,註冊用戶超過400萬;

2007年3月,註冊用戶超過500萬;

同一時間,美國湧現了一大批競爭者,如Active Worlds,There,Entropia Universe,Dotsoul,Red Light Center,以及Kaneva。

美國《商業周刊》曾封面報道《第二人生》,其他主流媒體也紛紛跟進,全民歡呼3D虛擬世界的到來,投資機構也開始瘋狂地追捧。

這股風潮很快吹到中國。

2007年初,許暉在中國創辦了Hipihi,類似Second Life的3D虛擬社區。在許暉的設定里,Hipihi的居民將經歷5個階段:“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天工造物”、“海市蜃樓” 及“社會初顯”。

當時Hipihi還屬於測試期,需要驗證碼才能進入社區成為居民。驗證碼遭到了瘋搶,最高竟炒到500元一個。

“當時真是一票難求,”許暉告訴創業家&i黑馬,“那時覺得,世界有多大,我們就有多大。”一批中文3D虛擬世界湧現,包括NOVOKing、uWorld等。

快速的衰敗

2006年至2007年,3D虛擬世界經歷了高速成長。2007年底開始,全球的3D虛擬世界卻迅速衰落。里面的居民們開始撤出,緊接著,早前高調入駐的商業機構也撤了。中國虛擬社區NOVOKing在2008年10月宣布項目失敗,公司員工無限期放假。

“所有的虛擬現實社區都遭遇嚴重的用戶流失。里面都是空城,死城,玩不起來。”NOVOKing當年的公關負責人王瑞斌告訴創業家&i黑馬。

而在回憶起Hipihi過山車般的盛衰過程,Hipihi創始人許暉感嘆:“35歲到38歲,我將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間獻給了3D虛擬世界,這個事情沒做成,算是人生的一大遺憾。”

五大敗因

為什麽3D虛擬世界在享受了瘋狂的追捧後,就如流星般迅速消失在夜空中呢?

創業家&i黑馬記者遍訪當年的創業者,他們還原了五大原因:

原因1:技術開發難度高。

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3D虛擬世界盡可能提供給用戶強大的功能,比如人物形象和場景盡可能地逼真。剛開始用戶不多的時候,跑起來沒問題,但當3D虛擬世界因為媒體的報道,投資人的追捧廣為人知後,湧入大量的用戶,每個新進來的用戶都會按自己的興趣構建虛擬社區,於是虛擬社區越來越發達,功能越來越強,場景越來越豐富,開發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

許暉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情形:

用戶玩得正高興,“哢”,閃退,系統崩了;

用戶玩著玩著,突然人沒了;

或者突然黑屏,好一會才緩過來;

有時候,人可以穿墻而過,或者周圍的人突然全部變成裸體。

許暉說,這是底層架構出了問題,需要推翻重寫代碼。這又會導致網站長久不更新,時間一長,用戶也不耐煩,開始流失。

原因2:帶寬不足和電腦配置不夠強

彼時,網絡寬帶也就每秒一兩兆,3D虛擬世界在這樣的網速下跑得十分費勁。虛擬世界里的小人經常卡得一動不動。3D虛擬世界視覺效果越好,對電腦的配置要求也越高。比如電腦顯卡跟不上,圖像渲染的效果就差,有時候,人物形象模糊不清,邊緣盡是毛刺,表情僵硬,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

原因3、商業模式不清

包括Second Life在內的所有虛擬世界平臺,都沒有建立起好的商業模式。

王瑞斌告訴創業家&i黑馬,當年王興(現新美大CEO)曾問過他的一個問題:“這個技術要解決用戶什麽問題?滿足他們什麽需求?”

“傳統的遊戲,可以通過付費點卡收費;如果遊戲免費,想打怪升級,就得購買虛擬道具。可這兩種收費模式在虛擬世界走不通。”王瑞斌解釋:首先3D虛擬世界用戶的增長有限,用戶上來發現沒有多少可玩的東西,也就不會為產品和服務花錢。

還沒等到3D虛擬世界的創始人們把盈利模式想清楚,2008年的金融風暴來了。

3D虛擬世界平臺前期多是VC養著,他們都這麽想:只要用戶達到一定規模,就有投資人願意投。一旦投資資金斷裂,生存便岌岌可危。

金融風暴引發全球性資金緊張。“VC們就是觀望,不敢投。他們原本就不怎麽看得懂3D虛擬世界,另外對於其商業化能力也持懷疑態度。”王瑞斌告訴創業家&i黑馬,“投資人都見遍了,最後還是不投”。無奈,NOVOKing只能黯然關停。

Hipihi還沒正式上線前,僅憑中國的《第二人生》這個概念,許暉就拿到了1000萬美金A輪融資,很快Hipihi又融到了B輪。金融風暴同樣讓Hipihi後續融資舉步維艱。

原因4、用戶沒有創造能力和習慣

早期Hipihi玩家彭順豐告訴創業家&i黑馬,3D虛擬世界的用戶門檻比較高,需要用戶有比較強的創造力。

在傳統的網絡遊戲中,玩家通常會被引導,每一步要做什麽,任務很清晰。但在3D虛擬世界里,規則似乎消失了,完全靠用戶自主創造。不少在網遊中很出色的玩家,到了3D虛擬世界,卻不知道該幹什麽了。很多用戶嘗鮮後,很快流失。

“3D虛擬世界,只有想象力強的玩家才玩得下去。沈澱下來的都是綜合素質比較高的用戶。”彭順豐說。

許暉告訴創業家&i黑馬,當時Hipihi在大陸的註冊用戶有7.5萬,活躍用戶3000~4000人,真正具備創造能力的只有200人。

“3D虛擬世界還處於萌芽狀態,就像小資階層的生活方式,是逐漸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只有經過時間的洗禮,才真正被大家所接受。”另一位早期玩家“何必風月”如是說。

市場並沒有給3D虛擬世界啟蒙和培養用戶的時間。

原因5、移動大潮來襲

3D虛擬世界後來還遭遇了勁敵——Facebook 和Twitter開始興起。它們全新的社交方式迅速占領了用戶時間。

此外,隨著Iphone的崛起,移動互聯網加速到來,這敲響了虛擬世界的喪鐘。

許暉告訴創業家&i黑馬,“用戶不再守著PC,都跑去玩《憤怒的小鳥》。”

轉向移動時,Facebook和Twitter可以輕松應對,但在計算能力已比較強大的PC上都不能流暢玩耍的3D虛擬世界平臺,在手機上更跑不動。

“感覺我們被遺棄了,漂亮的城市成了死城。”許暉說。好些居民一直堅守,每天還在不停地建東西,“那是他們的家。”為了他們,Hipihi一直沒有關閉。最後實在耗不起了,2012年Hipihi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3D虛擬世界的鼻祖——Second Life,2008年後,也變得悄無聲息。2015年,有媒體報道稱,Second Life每月活躍用戶還有90多萬,這樣的用戶量級,實在不足一提。加上沒有新的概念,媒體已提不起絲毫興趣。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VR。

VR虛擬世界失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452

“如果賣一件衣服報一次關,那生意就別做了” 杭州“新經濟”倒逼政府改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160

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體試驗區的示範區——跨貿小鎮。(視覺中國/圖)

無論是跨境電商試驗區,還是創新小鎮,杭州政府面對新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開始意識到必須改革陳舊的管理模式。企業的推動與信息分享,也加快了政府的改革進程。

“沒有改革就沒有這個行業。”丁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他是浙江執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執禦公司”)執行總裁,做的是服裝生意,曾經一度瀕臨絕境。跨境電商的模式出現,拯救了這家公司。

2015年3月份,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成立(以下簡稱“杭州綜試區”),相繼推出統計監測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等政務改革,跨境電商這一新型經濟業態得以能夠大面積施行運作開來。

但這一系列改革,卻是在執禦這樣的公司推動下才完成的。

僅僅一年多時間,執禦公司的業績實現了3—5倍的飆升。杭州綜試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當年,杭州實現跨境電子商務出口22.73億美元,進口11.91億美元,拉動杭州外貿出口增長5.4個百分點。

新經濟遭遇制度瓶頸

“小語種也沒問題,我們可以在線實時客服。”穿梭於密密麻麻的展廳,丁偉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通過技術手段的不斷完善,他們基本克服了外語客服、退換貨的頑疾,“外國人在我們平臺買衣服,就像你在淘寶上買東西一樣方便。”

早在2006年,丁偉就與人合夥創建了一個時裝品牌。創業伊始,瞄準國際市場,始終堅持精益求精的高端路線,無論原材料篩選還是設計研發,都向國外一線奢侈品大牌看齊。但是苦於定位不到精準的目標消費群體,業績一直不溫不火。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外貿形勢一落千丈,公司一度淪落到虧損的邊緣。

杭州是著名的“電商之都”,彼時,電子商務這一消費習慣日漸普及。受此啟發,2010年之後,他開始嘗試利用網絡途徑,將衣服銷往海外。

最初,丁偉也想效仿在杭州大大小小遍地開花的電商企業,把產品直接展示、銷售給個體消費者,而不是國外大的零售巨頭。電子商務靈活、直接、個性化的特點,讓執禦公司在極短時間內打開了銷路。

不過,公司很快遭遇了制度瓶頸。按照一般貿易流程設計的監管模式,每一樁進出口交易,都要進行一次報關檢驗。為了杜絕偷稅漏稅、走私、騙稅等諸多問題,在通關、退稅、結匯等環節,都設置了嚴格的監管步驟。

監管的要求,決定了進出口貿易只能以批量的形式展開。而電子商務為了更好服務消費者,必須以種類多、小批次、交易頻繁的零售方式進行才有意義。執禦公司絞盡腦汁壓縮單筆交易的規模,努力在消費者習慣與監管需求間見尋求平衡。

但是政策的藩籬始終難以逾越。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在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透露,當時全國進出口報關單大約為三千多萬單,而零售業務則超過1億單,監管部門不可能覆蓋如此龐大的新業務。

“原來報一次關都是一兩個集裝箱,人員、時間都是夠的,現在不行了。”丁偉向南方周末記者闡釋曾經的行業性難題。他認為舊制度是為傳統貿易模式量身定做,越來越適應不了新型商業活動的運作模式。

當然,矛盾並非無解的死局。依托於電子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一些出口企業開發了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將出口企業的信息與政府部門實時共享,通過技術手段,對企業交易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但這一類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政府政策層面做出調整。

“不用擔心出問題,通過技術手段可以解決。”在電子商務領域深耕多年的巨頭阿里巴巴集團,也曾陷入與執禦公司相同的桎梏。阿里巴巴B2B市場部政府事務專家蔣曉官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政府在進出口政策中之所以設置重重監管步驟,是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但是這些風險現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予以避免。

市場自發培育的新業務發展壯大後,倒逼政府職能做出調整。

杭州夢想小鎮創業公司內部到處張貼著勵誌標語。(南方周末記者 李在磊/圖)

“沒有改革就沒有這個行業”

“如果賣一件衣服報一次關,那生意就別做了。”丁偉解釋,越來越多的企業向政府提出訴求,希望能夠簡化通關流程。

行業訴求得到了回應。2015年3月7日,國務院批複同意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先行先試,進行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探索。

實質性的改革,也先從技術層面找到突破口。通過與出口企業反複調研、磨合,杭州海關研發了跨境電子商務通關管理系統,將跨境電商數據接入海關監管系統,在國內率先打通了跨境網購下單、支付、物流等環節。

電商企業在進出口申報前,只需要通過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臺向海關提交訂單、支付、物流等電子信息,同時根據進出口模式的不同,分別向海關提交《進出口貨物報關單》《進出境備案清單》或《商品申報清單》的電子數據,無需遞交任何紙質單證即可完成海關進出口申報。

這種“非侵入式檢查”,貨物甚至不需要拆封,海關、檢驗檢疫的工作人員實現在線同時辦公,各自盯著電子屏幕,通過X光機分辨物品是否超過郵包限值、是否已達征稅標準,以及是否有可疑違禁物品。

“現在基本上是數據化、透明化,這個生意就可以做了。”丁偉介紹,國外網友的消費習慣要求每單出口交易的量次越少越好,最好一件服裝也可以進行報關,但是傳統的通關監管辦法效率有上限,量次壓縮到一定程度後便無以為繼。改革之後,技術手段使得通關效率提升,完全能夠覆蓋小額度、個性化、多頻次的交易成本。

丁偉說,在改革之前,執禦一年的銷售額為1億元人民幣,現在已經突破1億元美金。

據《都市快報》報道,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設立一周年時,杭州海關累計驗放價值29.3億元的零售出口商品、價值40.1億元的進口商品,其間,跨境備案試點企業增加至2381家。

完成這一改革並不輕松。跨境電商購物包括貨源、報關、通關、物流、支付等環節,涉及海關、檢驗檢疫、外匯管理、市場監管、郵政管理等諸多部門的監管。

參與改革的杭州綜試區綜合保障部部長馬力俊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圍繞“六體系一平臺”的頂層設計,國家有關部委及省級部門給予綜試區很多支持。

目前,杭州綜試區已經出臺第二批制度創新清單,內容涵蓋金融服務、智能物流、信用保障、統計監測等10個方面30項措施。

“政府要跟在企業後邊”

新經濟帶來的新思維正滲入政府職能的毛細血管。

2016年7月,國家三部委發文,到2020年要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在杭州,新一輪創新創業浪潮中,各式創業小鎮、基金小鎮、夢想小鎮已經遍地開花。有別於傳統的產業園模式,特色小鎮更符合互聯網產業小而美、高成長性的聚集方式。杭州順勢而為,培育、扶植這一新型產業業態。

其中,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以下簡稱“科技城管委會”)下屬的“夢想小鎮”,與主打高精尖的互聯網巨頭小鎮、風險投資為主的創業基金小鎮等錯位發展,定位於年輕人互聯網創業。引入的項目門檻低、成長性好,但是風險也相對較高。

為了降低創業成本,規避創業風險,小鎮提供租金補貼、創業導師、社會資本等方面支持。但是,與簡單的“二房東”模式不同,科技城管委會的管理方式也與創業公司一樣與時俱進。

小鎮的“服務超市”引進了專業的中介機構,並開發了自己的政務APP,只要拿著手機就可以預約、購買服務,比如租用會議室等。

科技城管委會對每一個入駐的創業公司給予2萬元的補貼。有別於大水漫灌式的現金直接補貼,為了敦促被補貼企業專款專用,這2萬元以一種名為“創新券”的虛擬貨幣形式發放,可以在政務APP上購買財務、法務、商標、著作、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各類服務,中介則憑虛擬貨幣與政府結算。

科技城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助理施婷婷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2萬元的創新券年底清空,保障不會被不活躍的僵屍企業浪費。而對於活躍的企業,還會產生積分,讓優惠補貼和政策更精準投放。

“企業比政府懂創新,政府應該跟在企業後邊。”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下簡稱“杭州經信委”)信息經濟推進處處長王理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為了適應新經濟增長形勢,他們單位內部機構設置都進行了調整、重組,將分管傳統產業科室合並,成立專管信息產業的部門,並將資源優化集中。

同時,事權下放、資金下放,讓更了解企業情況的區縣市落實具體政策。

新經濟改變的不僅僅是政府職能。杭州市上城區玉皇山南基金小鎮管委會副主任張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專門服務於創業公司的科技支行、文創支行等金融創新模式在杭州業已成熟。

落戶於基金小鎮的凱泰資本董事總裁段鈞鍇,就從銀行的這一小小創新當中受益。一年前,他們以風險投資的形式投資2900萬元給了一家手遊公司,但是遊戲屬於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這筆風險投資並不能完全紓解遊戲公司的現金流壓力。他們就又向文創支行申請了一筆1000萬元的貸款。

“公司沒有固定資產,換作別的銀行,很難貸到錢。”段鈞鍇解釋,遊戲公司具有“輕資產、弱擔保”的屬性,但是開發出來的遊戲是一筆無形資產。換作傳統業務型的銀行,如果沒有固定資產擔保,很難拿到授信。

但文創支行對遊戲公司進行抵押評估時,用在線時間、會員數、活躍率的參數層層考核,最後給出了科學估值,認為即便該家公司沒有實體資產抵押,但虛擬資產同樣價值不菲,可以放貸。

可以在全國複制

王理生介紹,受到大的市場環境影響,杭州傳統產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但是新經濟業態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傳統產業萎縮的速度。

杭州經信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市實現信息經濟增加值2313.85億元,增長25%,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18%上升到23%,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

2016年1-6月份,杭州全市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1193.76億元,同比增長26.2%。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杭州的半山電廠、蕭山電廠燃煤機組已關停。2015年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135個,年節能13.85萬噸標準煤。

在這個過程當中,杭州實施高汙染煤小鍋爐淘汰改造,2015年累計完成10蒸噸/小時以下高汙染燃煤小鍋爐淘汰改造3180臺。

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師鈞在總結杭州轉型升級經驗時認為,改革深入實施,激發了市場的活力。

杭州市場主體從2010年的49.15萬家,增長到2015年的75.46萬家,2016年6月底達到了81.02萬家。全國民營企業500強達55家,連續13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每千人企業擁有數達到43.95戶,高出全國平均數值一倍以上。這說明,繁星密布的中小微企業越來越成為新經濟的組織模式。

阿里巴巴B2B市場部政府事務專家蔣曉官說,跨境電商的一系列革新使沒可能成為有可能,但是監管制度尤其是出口退稅環節,仍有進一步革新的空間,而這些空間同樣可以用技術手段填補。

對杭州綜試區寄予厚望的同時,他們也把目光投向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省。“我們在廣東也有很多業務,而且廣東是改革開放橋頭堡,希望能在廣東先行先試。”蔣曉官說,如果能爭取到突破口,不光阿里巴巴一家企業受益,整個行業都可以享受到改革紅利。而且,改革舉措可以在全國各地複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28

股轉系統囑咐投資者:別做大股東“接盤俠”

11月1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投資者權利義務問答》,引導投資者認清自身權利義務。自今年年初以來,股轉曾多次發力對投資者進行教育,前後共舉辦六期投教基地開放日活動。今年9月,股轉更是連續發文兩篇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教育,拒絕墊資開戶,警惕投資騙局。

本次問答圍繞投資者知情權、提案權、優先認購權、剩余財產分配權等7項投資者權利進行解釋,並強調了投資者應當履行的義務,包括符合市場對於投資者適當性的要求、“買者自負”、及時報送披露權益變動報告書等。

問答指出,投資者可以在全國股轉系統的官方網站查詢到所有掛牌公司的依法應披露的信息,通過研讀公司定期披露的財報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業務重點等,從而更好地判斷公司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投資行為。一些可能對公司股權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如公司重組、公司高管受到刑事追究等,投資者可以從臨時報告中獲悉。

股轉系統強調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獲取掛牌公司的信息,如果獲取信息的途徑是有問題的,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中。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針對新三板設計的騙局,利用電話、微信、互聯網等渠道傳播虛假信息,用描繪“美好”願景方式引誘人們上當。

問答還對股東的概念作出界定,當投資者持有掛牌公司的股票,無論多少,即為掛牌公司的股東。此外任何一個股東均享有質詢權,對於部分缺乏專業能力的小股東,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外部新進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提案權,則只有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東才能享有,並且提案的內容應當屬於股東大會職權範圍,同時要有明確議題和具體決議事項,這是為了防止股東濫用提案權,減少影響公司穩定與效率的因素。

對於很多投資者從來沒參加過股東大會的情況,問答解釋道由於大多數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眾多,無論是通知股東還是安排會議都存在現實的困難,一些公司會在公司章程中規定參加股東大會會議的股東所持最低股份數,這並不違反法律的規定。

值得註意的是,為了防止因新增投資者出現稀釋現有股東在公司的權益比例的情況,新三板市場優先認購權的行使與其它市場略有不同。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股票發行業務細則(試行)》的規定,在掛牌公司發行以現金認購的股票時,公司現有股東在同等條件下對發行的股票是有權優先認購的。但每一股東最多可優先認購新股的比例不能超過其在公司原有的持股比例,例如,某公司A股東占公司30%股份,當公司計劃發行新股100萬股,在同等條件下,A股東可以優先請求認購其中的30萬股。

截止至記者發稿,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多達9353家,上市公司數量擴充導致新三板公司良莠不齊,大股東跑路、忽視中小權益的事情並不少見。10月14日,中小板上市公司西隴科學(002584.SZ)發布公告,稱中小板上市公司西隴科學(002584.SZ)有意收購公司64%的股份。根據中報,阿拉丁共有101戶股東,但本次收購只包括4戶排在前十位的大股東,收購若是完成,大股東就可以股份套現退出,而余下的中小股東只能繼續留守。

對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問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黃煒在首批國家級證券期貨投資者教育基地授牌活動中曾表示,切實加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保護,是有效維護公眾公司股權平等,防止股東權利濫用,實現市場交易公平的必然要求,監管機構之所以有必要存在,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於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各市場經營主體要切實發揮投資者教育主力軍、主陣地的作用,把投資者保護納入公司經營發展戰略。

問答告知各位投資者,為了保護自身權益,股東對損害公司利益或股東利益的行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特定情況下,對公司股東大會決議持反對意見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收購其股權的權利。公司進入清算程序後,在特定條件下,股東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權可以向公司請求剩余財產分配。

自新三板市場建立以來,股轉先後發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細則(試行)》、《全國股轉公司對10家未嚴格執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等文件引導市場對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重視。

本次問答在規定投資者義務時,也再次強調了投資者適當性的要求,規定投資者要如實向證券公司提供各類身份證明材料、資產證明等文件,並對所提交的各類文件、資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95

別做保育狂 荃景圍街市值得保留? 方 象

https://hkcitizensmedia.com/2017/04/06/%e5%88%a5%e5%81%9a%e4%bf%9d%e8%82%b2%e7%8b%82-%e8%8d%83%e6%99%af%e5%9c%8d%e8%a1%97%e5%b8%82%e5%80%bc%e5%be%97%e4%bf%9d%e7%95%99%ef%bc%9f/

荃景圍街市的餘波未了:政府打算關閉街市之際,工黨就聯同荃威花園業主立案法團,在云云萬多名居民中,收集了400多名居民的意見,得出「逾77%居民」反對關閉荃景圍街市的「主流意見」。究竟荃景圍地區內有多少居民,對荃景圍街市有殷切需要,根本無從考究

食環署引述顧問報告,解釋荃景圍街市人流少的原因,不外乎人口結構改變、同區零售地點競爭;但工黨代表就指食環署未曾研究過荃景圍街市,指責署方「為方便達到目的,胡亂堆砌理據」,有「講大話」之嫌,豈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政府委托的獨立顧問公司,在2015年發表報告,內容的確沒有提及荃景圍街市的研究,因此署方引述顧問報告的解釋,筆者尚有保留。但是,這不代表荃景圍街市人流少,是政府憑空捏造的數字:報告當中指高峰期間,荃景圍街市的人流每日只有680人次,相比同區的楊屋道街市近30,000人次少得多—宏觀而言,人流少反映居民對荃景圍街市需求較低。此外,不少商戶自90年代尾也搬至楊屋道街市,近年亦有團體調查顯示,荃景圍街市空置率達88%,顯示荃景圍街市的人流量,其實無法支持部分租戶經營。

公眾街市的檔口的租金雖然低廉,但並不能幫助減低物價,租戶也只能依靠低租苟延殘喘。事實上,上月有調查發現,部份公眾街市平均貨品定價,比領展街市高出25%。無可否認,領展街市人流較多,自然可以「薄利多銷」,貨品價格可以較低,同時又能保持貨品質素;反之,人流較少的公眾街市,租戶無法「薄利多銷」,貨品定價不能太低,就更難以吸引顧客。

不過,工黨代表指政府「無心改善街市環境,陰乾街市」,筆者倒是認同。筆者上一篇文章就提及過,街市空置率高、人流少,除了是環境欠佳及租金低之外,署方欠靈活的管理方式也是一大死罪。署方文件指,荃景圍街市現時實際檔戶只有 29 個,而其中部分租戶並非每天經營,且檔口分散在樓高三層的街市,令街市更冷清。

因此,署方及區議會早於十年前,討論將街市檔口集中一層;但在工程展開前,食環拒絕為檔戶重置攤檔設施,而令計劃在2012年6月擱置。加上署方7年來從不招標競投,寧可將檔口丟空,「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令營運繼續虧蝕—這種官僚心態,絕對是街市管理的一大弊病;換著是私人公司管理,任由珍貴檔口長期空置,負責員工應該早已被換掉。既然食環署不諳經營之道,無法改善經營環境;引入有效率的私人管理制度,又會弄得爭議處處;那乾脆關閉街市,減少虧損,就是最理性的做法。

傳媒都喜歡找來居民或租戶,訴諸「小店人情味」,堅持保留一個缺乏人流的街市;但要耗用公帑,繼續補貼房委會虧損,以支持社會一部份不善經營的「小店」,恕筆者不能苟同。更可笑的是,有傳媒為了指出人流數字不代表社區需要,找來個別居民,當中一位自稱受家長所托,從街市購入大批食材,製造飯盒售予小學學生,說沒有荃景圍街市就不方便她做生意;若那位居民沒有食物製造廠牌照,很可能已觸犯法例,也難怪她本人不願上鏡。

也許,比起訪問不見得光的居民,記者最應該問的問題,第一條應是:「浪費土地資源維護『小店』、鼓勵不法勾當,是運用公共資源的適當方法?」;而第二條應是:「作為傳媒工作者,為了點擊率,立場可以多偏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80

別做扮投資的投機者盧志威

1 : GS(14)@2016-08-09 07:47:42

2016-08-04 HJ

一些海外評論文章指日本央行這次放水意外地保守,是擔心日央行的資產規模超越美國聯儲局,所以不肯「直升機式撒錢」,市場大失所望,令日圓兌美元有升穿100之勢。市場人士突然意識到量寬政策是有盡頭的,至少在心理上,日本政府似乎不願意7月的議息令日央行規模「超美」,導致日本國債價格近日急跌。

國債負息 買家分三類

當國債進入負利率區域後,買家只餘下3類人,包括政府QE買盤、想從政府買盤中獲利的投機者,以及自稱投資者,但負利率債不能收息,故他們只是見債價升而買的「扮投資的投機者」。

債券市場肯定存在泡沫,不會有人真心持有負利率債券直至到期日,有任何風吹草動,神經都會被觸動,引起沽售壓力,日本國債就是一個演習。

利率會否見底的關鍵在於泡沫可以吹到多大,人心有多不穩,今次日央行可能為市場進行了一次演習,假如量寬不再加碼,後果會如何?在連鎖反應之下,高息股和公用股立時下跌,所以高追的「扮投資的投機者」要小心。

量寬政策製造出來的泡沫,已經蔓延到A級企業債,例如Johnson & Johnson兩隻歐洲企業債的收益率,已經分別跌至0.2%及-0.06%。歐洲大公司如BMW、西門子甚至名牌LV的母公司LVMH的歐羅債也炒至負利率。筆者認為,整個世界的經濟已進入量寬無效時代。

箇中關鍵是大公司進入央行買債的雷達,它們得到零息融資渠道後,雖然盈利上升,惟經濟環境困難,找不到新生意,最多是用近乎零息成本去收購,例如Softbank天價買入ARM,Softbank債券在日本的收益率不會超過1.5%,即是說只要收購的回報超過1.5%便有賺,而且背後還有日本政府撐腰,發債不怕沒人買;因此,任何天價對Softbank都是「合理投資」。

又例如中國有很多大公司近年積極到海外收購,一方面想減低人民幣資產的比重,另一方面想借助流動性泛濫進行套息交易。當全球都推行量寬政策谷起大公司,中小企面對資金面不平等的競爭,下場不是被收購,便是在價格競爭中被逼死。

量寬騙局 鋤弱扶強

這批大公司獲得納稅人的量寬扶持,但不為經濟出力,只會收購合併谷大公司,逼死中小企,然後內部派發豐厚的人工和花紅,情況猶如金融海嘯前的投資銀行,只是把發行衍生工具換成收購,賭贏了就歸自己,賭輸了就歸政府(納稅人)。長遠來說,只會愈搞愈差,日本長期實施量寬政策,最終又得到什麼?

目前這場量寬騙局未被大眾和輿論拆穿,所以可暫時繼續玩下去,普通人會被迫繼續因為「錢多」而投資,但上車易落車難,究竟這場遊戲可以玩到幾時?無人說得準,惟有每天睡醒都跟自己說一遍,不要被眼前的景象蒙蔽,在高位因貪念變身「扮投資的投機者」。

#盧志威 #港股分析 #鴻鵠財誌 - 別做扮投資的投機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