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8 AD
|
||||||
國泰(293) 又爆罷工潮,春節外遊要有心理準備。今次國泰資方態度強硬,認為加薪4.5%已很合理,更認為員工在春節高峯期按章工作,是犧牲旅客的利益。如果按政府預 計明年通脹5%,國泰員工的要求亦算人之常情,反而欣賞國泰員工十分克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工會發言人以「責任全在資方」這類內地外交部流氓式語言,有 失斯文。 要保障工人不一定要工會 上世紀70年代,工會把英國經濟推到崩潰邊緣,戴卓爾夫人挾民意向工會開戰。80年代中,筆者在英國居住時,就是London的High Street都是很破落,商舖貨式不多,與現在的繁榮景象,有天壤之別。可能因為英國的經驗,香港商家對工會一直懷有敵意。 在中國,工會運動是由共產黨統領,不成氣候。美國的工會勢力,亦比歐洲弱得多。現實似乎證明工會或拖慢經濟發展,保障低收入工人,幾乎沒有人反對,有些人會認為工會最能保障工人利益,但事實是,工會最後只會發展成利益集團,權力掌握在小部份人手裏,挾天子以令諸侯。 電視上見到曾財爺言笑晏晏,要求市民對明年財政預算發表意見,大惑不解,幾百萬年薪,就養這些貨式的高官。要求曾俊華明年每人派錢,不是所謂派糖,是「回水」,如果每名罷工的國泰員工獲回水二萬元,相信不會有工潮,要保護低收入家庭,有很多方法,不一定需要工會。 Uncle Ray |
|
||||||
油價高漲,太陽能補貼價格卻反向步步走低,多空交雜的太陽能市場沒人看得懂,當下游廠商還忙著抗議政府調降補貼,太陽能產業生態卻已悄悄改變。 撰文‧賴筱凡 利比亞政局動盪,一朵茉莉花點燃了中東地區的政治革命潮,但任誰也想不到,茉莉花不只在中東遍地開花,更催升油價飆上一百美元,讓太陽能產業重新見到光明。 「我 實在不懂太陽能。」搖了搖頭,一位觀察太陽能產業已久的投資人充滿了疑惑,「怎麼去年第四季一片看衰,隔了一季,現在太陽能產業前景又一片光明了?」這大 概是觀察太陽能產業投資人的共同心聲,因為去年第四季,許多投資機構都預估今年太陽能產業將供過於求,偏偏太陽能廠今年營收交出好成績;就在茉莉花革命點 燃中東改革之火後,太陽能股票再次成為投資人的新寵。 關鍵因素是什麼?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給了這個答案:「價格。」 當降低補貼成趨勢 產業開始邁向成熟化 「今年申請的補助都還沒下來,哪有人就在砍明年的補助額度?」這是一位太陽能廠董事長的抗議之聲,當他聽到經濟部要再調降太陽能安裝補貼,直呼沒道理。 然 而,面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頻頻調降太陽能裝機補貼,政府減少補助的動作,似乎是反映全球趨勢,「這就是一個新興產業邁向成熟化的必經路程,起初能用 補貼來刺激需求,但當產業漸形成熟,政府補貼減少才能讓產業更獨立。」工研院太陽能產業分析師王孟傑舉例,像德國去年調降補貼後,今年還要進一步將補貼減 少一五%。 每每德國、義大利等太陽能需求大國調降補貼,市場便多以利空解讀,這也是為什麼去年德國確立減少補貼策略時,市場擔心,需求恐怕也會同步減少,供過於求的夢魘又再度籠罩太陽能產業。 「當 你看到江西賽維、保利協鑫這樣擴產,需求卻一直減少,你絕對會害怕。」盧明光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保利協鑫主席朱共山來到中美晶參觀,提到他最佩服的人是 江西賽維董事長彭小峰,原因是去年彭小峰一口氣就訂了兩百台的長晶機台,「結果,朱共山回去之後,他訂了兩千台。」在盧明光眼中,大陸的競爭對手就是這麼 瘋狂,「中美晶這次擴產已經是多達一五○億元的投資,可是要追上江西賽維,我們還得再投三百億元。」倘若這樣打下去,儼然是新一輪的太陽能軍備競賽。 於是,當去年各國政府減少補貼太陽能產業的消息紛紛傳出,盧明光踩了煞車,「我們得非常小心,因為比大不一定就能贏別人。」之所以感觸深刻,是因為二○○九年一場金融風暴,讓過度擴張的太陽能廠狠狠摔了一大跤,江西賽維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當去年第四季太陽能市場一片看衰時,中美晶的擴產計畫轉向了,變得非常保守,「因為風浪越大的時候,越是考驗船長掌舵能力的時候。」 當毛利率走低 太 陽能廠打群架的時代來臨然而,時序來到今年一月,太陽能市場看法開始出現分歧,儘管補貼越來越少,在供過於求的陰霾下,太陽能廠卻個個交出好成績。市場上 供過於求的聲音言猶在耳,卻有一件事改變了整體生態的平衡——「下游cell(電池)價格降低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系統廠cost down(縮減成本)幅度比補貼減少的還多。」盧明光說。 這就是答案!原先市場擔憂政府補貼減少會讓需求跟著萎縮,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太陽能電池價格急速降低,系統廠的成本減少,反而維持住終端市場的需求。所以,cost down能力越好的廠商,成為關鍵贏家,尤其在全球政府減少太陽能裝機補貼的趨勢下,越具競爭力。 「這 是我去年的課題,想著如何才能贏。」盧明光拿出整個產業鏈的價格、毛利率開始推論演算,假若二○一三年市電價格要來到每度電○.三至○.三五美元,系統安 裝廠的價格在二十美元,多晶矽的價格每公斤得來到三十六至三十八美元,等同於多晶矽製造成本幾乎是在○.一五至○.一八美元,「可是現在多晶矽的製造成 本,每瓦是○.二八美元至○.三五美元。」所以,整個太陽能產業鏈的毛利率都要跟著修正,三年後,多晶矽的毛利率可能只有三五%,下游電池廠的毛利可能從 現在的二○%降低到一二%,系統廠剩四%,「台積電、友達都想進來,連做代工的鴻海、英業達也要做太陽能,怎麼勝出?只有自己從wafer(矽晶圓)做到 module(模組)這條路。」不可避免的是,太陽能產業已經進入打群架的時代。 因為,隨著太陽能價格降低,整體產業鏈毛利率向下走,三年後單做上游矽晶圓,抑或是下游生產電池,都很難存活,「這就像歐洲太陽能廠商,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從多晶矽原料、做矽晶圓、模組,到系統裝機垂直整合。」王孟傑說。 不論如何,在國際確立太陽能補貼逐步減少的趨勢後,太陽能廠得思索的關鍵課題是,怎麼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因為太陽能產業需求不會隨著政府補貼減少而萎縮,吃大鍋飯的日子已經過去,反而是有能力降低成本的廠商,越有機會在這波淘汰潮出線。 盧明光不諱言,「以現在產業的供需來看,電池廠面對供過於求的壓力,恐怕比上游多晶矽廠還多。」但還是那句,有競爭力的才是贏家! |
|
||||||
以前在本欄講 過,政府推出愈多管制商界嘅法規,愈係製造壟斷。呢個道理,泛民及工會派議員相信完全唔明白,佢地一味以為事事要「有王管」,商界事情可以透過監管法規來 一個甚麼「撥亂反正」、「保障」小市民,例如發牌制度、最低工資、競爭法等等。殊不知大財團十分歡迎呢類立法,因為佢地財雄勢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 打官司的話,絕不手軟,一於奉陪。反之,中小企就慘咯,老闆掛住搵生意,邊有咁多閒情、閒錢去同政府周旋呀,一旦踩中法律地雷,唯有執笠可也。 自 從地產代理有咗發牌制度之後,本港地產代理業開始高度集中,形成中原利嘉閣與美聯香港置業兩大集團,其他經紀只能靠邊站,有咗最低工資之後,兩大集團勢必 更加擴大,中小經紀冇啖好食。施老闆喺佢嘅專欄(am730)講到明,最低工資不宜在地產代理行實施,如果實施的話:「實力較差的行家可能被逼退出市場, 這反會助長大行攻佔更大的市場份額,令壟斷局面更加明顯。如果大家都用最低工資來招聘員工,大行一定比細行更容易請到人。我們(中原)本來無意欺壓細行, 但法例卻造就了這樣的局面。」 施老闆嘅分析,同樣適用於其他行業,令到本港各行業嘅競爭減少。舉例而言,近日教育局無風起浪之教科書分拆問 題帶出咗一個事實,就係一般無知人士大罵「書商壟斷」,如何「壟斷」呢?原來十年前香港有教科書出版商逾五十家,今年就「死剩」十七家,其他已因不堪虧損 而退出呢個行業,如果呢行有「壟斷」、有「暴利」嘅話,何故做開生意嘅出版商會自動退出?當然係因為教育局不斷修改科目、更換課程、再有透明度極低嘅「書 本送審」制度,令教科書之開發成本與風險大增所致。教育局如不改變審書政策,教科書出版業好可能變成地產代理業咁愈來愈集中,政府一手製造出壟斷嘅局面, 然後又受泛民壓力,搞競爭法以打破壟斷喎,好滑稽。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9/yMMDAwMDIzNTgyMg.html
|
||||||
港交所上周四舉行股東大會,四揀二投票選舉獨立非執行董事。選舉被視為政府與外資基金爭櫈仔的角力賽。雖然有基金顧問ISS公司(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撐腰,股壇長毛David Webb提名的彭家樂出乎意料落敗,這次選舉正抖出了政府為免港交所話事權落入外資基金手中,而與一眾華資經紀聯手力撼股壇長毛的內幕。港交所「股東選舉董事」分黨分派 (圖右起) 保皇黨 郭志標 ‧永安國際集團執行董事 ‧宏高集團董事總經理 ‧證監會收購及合併委員會委員 李君豪 ‧東泰集團董事總經理 ‧證券商協會主席 反對派 彭家樂(落選) ‧百德私人財務顧問有限公司董事 ‧聯交所上市委員會委員 ‧香港證券專業學會創會董事 David Webb ‧獨立股評人 ‧證監收購及合併委員會委員 ‧Webb-site.com編輯 陸恭蕙 ‧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及創辦人 施德論 ‧利和經銷集團非執行董事 ‧香港數碼管理有限公司主席 黃世雄 ‧和昇投資管理執行董事 ‧中企基金管理非執行董事 注:港交所董事局共有十三名董事,除行政總裁周文耀為政府委任之執行董事,其餘十二名均為獨立非執行董事,當中政府委任及股東選舉董事各佔一半。
今次港交所選舉,市場極度關注政府會否行使股東投票權,趕走以爭取股東權益為口號,獲得機構投資者和基金支持的股壇長毛David Webb。 三月底,David Webb已在其網頁撰寫文章,呼籲股東投票支持彭家樂,但就呼籲對曾任海域集團獨立非執董,在海域事件爆煲後「跳船」的李君豪投反對票。而基金顧問公司ISS(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繼去年建議基金大戶反對港府兩鐵合併方案後,今次亦力倡基金支持彭家樂,反對李君豪連任。 被 David Webb提名入局,六十二歲的彭家樂(Robert Bunker),與外資基金關係密切,是外資的百德利私人財務顧問公司董事,又曾任私人銀行家和投資經理。 轟政府干預市場 「我 係個本地鬼佬,住喺香港三十年,同香港一同經歷過八七股災、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沙士等等。」股東會中場休息時,彭家樂不斷對記者強調自己親中愛港,努力洗 脫外資基金勢力的形象,又努力與長毛劃清界線。「我同佢唔算老友,況且我比佢大成廿年,做得佢阿爸啦,唔通我會聽佢吩咐咩?我都有自己嘅想法。」 但選舉結果最終由永安百貨家族後人郭志標,以及親中派李東海之子李君豪連任,令長毛和彭家樂大失所望。長毛更深信政府投票支持郭李二人,把反對票送給了彭家樂,導致慘敗。 「我對政府干預獨立非執董的選舉感到失望,這對市場監察發出負面訊號,政府真正想影響十三名董事,而沒有真正的獨立非執董!政府作為監管者不應持有任何香港上市公司。」 David Webb說。 踢走反對派 政 府去年九月增持港交所股權至5.88%,雖然只相當於六千三百萬票,但計及華資經紀行有大約四千萬票,保守計票源已有過億。雖然政府一直沒有公開承認有否 投票,但如果細心留意選票分布,李君豪的支持票與彭家樂的反對票相若,都超過一億。有接近選舉人士認為,政府極有可能在背後發功。 而一眾華 資經紀亦對這次選舉嚴陣以待。有華資經紀指,○六年的港交所董事選舉時,華資經紀派出小賭王何猷龍等合共三人參選,票源分散,以致David Webb及其推薦的陸恭蕙成功入局,「行內今年安排郭志標和李君豪以聯票形式抵抗外敵。港交所嘅高層亦叫我哋今次要團結啲。」一華資經紀說。 保皇派力抗長毛 David Webb在港交所內坐大,觸動了政府的神經。「上次David Webb同ISS聯手反對政府兩鐵合併方案,搞到政府要做好多股東游說工作,合併方案才能成事。之後政府都好怕佢再搞事,影響到港交所日後運作,一定唔可 以俾David Webb再贏。」接近選舉的消息人士表示。 有前聯交所高層指,長毛○三年加入港交所董事局之後,曾迫使港交所於○四年出售 所持的百分之一新加坡交易所股權,但出售後新加坡交易所股價上升近兩倍,連累股東少賺一億五千萬。「有次港交所想做善事捐錢,佢又反對,仲要出動律師去查 吓港交所嘅錢捐唔捐得,搞到港交所要使多八十萬元律師費。」消息人士說。 港交所○四年討論交易大堂的存廢問題時,David Webb又毫不留情地力斥仍選擇在大堂交易的經紀,只當該地方是自己的辦公室,大有由其他市場參與者補貼這些經紀之嫌,其說話惹來不少華資經紀不滿。 「David Webb同陸恭蕙根本唔係我哋證券業嘅行內人,點代表我哋去講說話?如果彭家樂入埋局,港交所董事局內就會冇咩華資經紀嘅聲音,容乜易我哋嘅港交所會被外資食咗!」一名華資經紀表示。 作 為港交所董事,David Webb卻於每年聖誕節都來個心水靚股推介,有時推介的,更是自己持有超過百分之五股權的股份,因此被人質疑有利益衝突之嫌。David Webb就表示,自己從來未做過基金經理,只做過企業財務顧問。「就算我是基金經理,除非基金買賣港交所股票,否則都不算有利益衝突。」根據港交所資料顯 示,David Webb現時持有多達十三隻持股近百分之五的股份,市值合共約五億三千萬元,但由於他並非持牌經紀,故向公眾推介股票亦不受證監會監管。 雖然經常與政府對着幹,但喜歡事事質詢,以及監察上市公司有否違規的David Webb,確有助提高上市公司企業管治水平,獲得不少投資者讚揚。 明年David Webb和同一陣營的陸恭蕙在港交所內任期屆滿,到時政府會否再次出手干預,還要拭目以待。 |
|
||||||
四月二十八日,全球媒體以斗大的標題昭告讀者: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坦承iPhone數據安全出現漏洞。他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專訪,在內文中回應一個星期以來各界交相指責的爭議。 賈 伯斯強調:「我們從未追蹤任何人。過去不曾有過,未來也絕不會這麼做。」他解釋,整起事件僅是一次誤解,導致許多人得出錯誤結論。未來幾週,蘋果將致力進 行一次免費軟體升級,杜絕iPhone追蹤儲存個資數據,並允許使用者關閉定位服務,以刪除iPhone所保存的資料。 一如既往,賈伯斯親 上火線收效甚鉅,放眼望去《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討論區,留言牆上一片如釋重負的感言:顯然蘋果沒有隱藏資訊的道德問題;有的人認為,這根本是Android(Google推出的手機平 台)粉絲與仇視蘋果的一幫人惡意中傷。 連原本嚴詞撻伐蘋果的民間團體也一改態度,電子隱私資訊中心(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執行主任羅登伯格(Marc Rotenberg)稱許:「蘋果認錯改過,這是件好事。」 不過,是什麼天大的安全漏洞,讓賈伯斯抱病與蘋果兩大巨頭,即全球產品行銷資深副總裁席勒(Philip W. Schiller)、iPhone資深軟體副總裁佛斯特(Scott Forstall),花了一星期找出真相,並破例出面澄清?答案是全球用戶的隱私權問題。 風暴蔓延國際 德、法、義、韓展開調查 四 月二十日,資訊安全專家艾倫(Alasdair Allan)與蘋果前員工華登(Pete Warden)在舊金山一場以定位服務為主題的大會中,爆料蘋果的iPhone、iPad 3G等含有衛星定位的iOS設備,會自動記錄設備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行蹤資訊。蘋果如何使用這些位置資訊仍不得而知。 艾倫還在部落格發表一篇 文章指出,iOS每天大約更新一百次行動裝置所在地的資訊,而且即使關閉定位功能或是更換設備也無濟於事,因為用戶會使用iTunes同步設備,用戶的電 腦會不時更新這些紀錄。他警告,這個「consolidated.db」的隱藏檔儲存在電腦中,若遭有心人士直接讀取,風險極大。 這份報告不只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民主黨眾議員馬基(Edward Markey)去函蘋果、Google等六家公司執行長,要求說明追蹤用戶紀錄是否屬實,若是,目的為何。 此外,根據《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報導,德國、法國、義大利與韓國的監管單位,紛紛開始調查蘋果是否侵犯隱私權;愛爾蘭的數據保護機構官員則是宣稱,正在檢視「數件相關爭議」,盡早釐清「各項疑問」。 Google也被盯上 「街景地圖」恐威脅國安 從 民間到政府、從質疑到興訟,圍繞在蒐集使用者資料的做法時而引發衝突,焦點更是聚集在蘋果、Google、臉書(Facebook)這一類打著「提供廣告 客戶更真實的顧客喜好度資訊」超大型服務商身上,原因正如線上廣告服務商24/7 Real Media董事長摩爾(David Moore)所說:「當廣告的定位夠準確時,它就是重要的商業信息。」 雖然摩爾強調,追蹤行為一律是匿名不公開,只為協助廣告客戶精準找到客戶,但事實上,數據保護已經成為這類美國企業進入歐洲時,背上甩不掉的芒刺。 例如去年五月中,歐洲三十國政府採取一致行動,要求Google改善街景(Street View)地圖服務技術;今年三月,法國政府因為Google配合度低,開出十萬歐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二十萬元)罰單;近日荷蘭政府也打算比照辦理,嚴防街景地圖威脅國家安全。 而 在蘋果事件爆發後,歐盟法務執委芮婷(Viviane Reding)的發言人更公開聲稱,今年數據保護法案即將全面翻修,其間將處理關於追蹤技術的議題。對此,市場調查公司顧能(Gartner)柏林研究部 門總監凱斯伯(Carsten Casper)分析:「蘋果和Google變得越壯大、越成功,就越會被各界用超大倍數顯微鏡檢視。」 消費者須自保 謹記自己用過哪些程式 不 過,當前的隱私權爭議並不僅僅在於這些大企業記錄儲存用戶資訊,而是用戶毫無戒心,甚至渾然不知情。德國消費者保護部痛批操作系統開發商:「根本就不應該 假設它們的用戶默認個人資料被儲存在行動設備上的做法。」另一方面,它們也呼籲用戶正視這個現實問題:「用戶必須懂得保護自己,首先就從明白自己在手機上 做了什麼、開啟什麼程式、關閉哪些應用軟體開始。」 去年八月,《華爾街日報》曾報導,網路上成長速度最快的生意之一就是監測使用者,而且用戶資料還可在類似股市的交易所裡進行買賣。 聽 起來好像很遙遠?其實不然。《華爾街日報》指出,熱門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Angry Birds)、「寶石迷陣」(Bejeweled)的開發商,都有意無意允許廣告協力廠共享遊戲用戶的資料。臉書的「打卡」功能形同讓用戶拿隱私換免費使 用權,在周告朋友自己地理位置時,也免費奉送臉書客戶一筆個資。 一份報告揭開這條秘密金脈各路挖礦人真面目,也同時拉緊全球政府神經。五月十日,美國國會舉辦的聽證會更可能進一步決定這條礦床將面臨開放還是封閉的命運。 |
||||||
|
||||||
申訴專員公署發炮,狂轟政府規管村屋僭建不力,新界原居民大怒,鄉議局內鷹派勢力,威脅謂「入嚟拆樓,幫你拆骨!」揚言動員包圍政府總部洩憤,又向中聯辦告御狀,狂插申訴專員黎年是「引發社會動盪的罪魁禍首」,連新界王劉皇發都明言:「唔講得笑」、「真係會(作)反」。 違例丁屋失控,政府束手,全因新界地頭蟲夠惡。本刊發現全港僭建情況最嚴重的六個鄉郊地區,不單發現凌空僭建天橋,有丁屋為避耳目,在室內搞「蠱惑僭 建」,地底加建七百呎大地牢,令原本只限建三層的丁屋,在上加高三層,在下挖多一層,隨時變身「七層大廈」!一遇風吹雨打,難保不會成為一枚枚鄉郊炸彈! 記者過去兩週查察新界各區丁屋僭建情況,發現問題遠比申訴專員的調查報告嚴重。重災區是元朗屏山鄉、廈村鄉、錦田鄉、八鄉、新田及十八鄉等村落,甚少丁屋依照法例限制只建三層,反而四層甚至六層超高丁屋比比皆是。 丁屋僭建五花八門,有些天台建全層玻璃屋,有些更凌空搭建天橋,一條行人通道橫跨兩屋,上面還起多一層,千奇百怪。大棠原居民金伯一家十七口、三代同住一 幢四層高丁屋,共二千八百呎面積還要再起,他說:「我有三個仔,佢哋娶晒老婆,九個孫仔孫女愈嚟愈大,點可以無自己間房呢?三層丁屋,加建多一層,天台嗰 間原本我住,後來年紀大,行唔到樓梯,咪喺隔籬起多間鐵皮屋,我哋有丁地,無起之嘛!」 新界僭建重災區 地牢屋 向上發展之餘,亦有丁屋向地底發展。記者假扮買家,跟羅姓地產經紀到離元朗朗屏西鐵站十五分鐘車程的屏山鄉盛屋村,這裡一帶村屋同樣建在平整了的地基上。 記者一入屋,發現有樓梯通向地牢。「無人會申請建地牢,申請等到幾時先?好多都係原居民自己掘嚟自住,呢間肯定係筍盤,七百八十萬全幢,人哋三層二千一 呎,呢度四層二千八百呎,一樣價錢,偷多七百呎地牢俾你,去邊度搵?」羅經紀說:「呢度幾間村屋,全部都僭咗地牢,用嚟做酒窖放紅酒或者整間卡拉OK房, 一樣咁爽!你唔夠住,喺天台起多層都無問題,多幾個人都肯定夠住!我之前喺大埔黃宜坳同沙田,先賣咗兩間呢啲地牢屋。」根據土地註冊處的資料,地牢屋落成 僅兩年多,前業主吳耀於○七年十一月,取得由地政署發出的滿意紙。地底多建一層,為何地政總署竟批准?羅經紀解釋:「地產咁興旺,地政邊得閒逐間睇。地政 署搵人嚟睇,發滿意紙,你遮住道門就得,佢唔通會敲牆,睇吓係咪中空咩?」 僭建「有理」 丁屋僭建氾濫,抗議政府針對丁屋僭建的行動組召集人、大棠村村長梁福元還說僭建有理:「未計七二年前落成嘅祖屋,依家全港有四萬幢丁屋,保守估計一半以 上,都有僭建問題,影響廿幾萬人,但呢啲係歷史問題。政府咁多年唔管,家吓派黎年(申訴專員公署署長)出嚟,話要拆晒佢。我係行動召集人,負責吹BB,你 毀我家園,後果自負,我同我啲村民都咁話:『你入親嚟拆屋,我幫你拆骨!』」接着,身兼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梁福元又話僭建問題是政府逼成,「我哋十八 鄉,就好似毛澤東咁講,係鄉村包圍城市嘅格局,最近元朗市中心同西鐵,政府收晒村民啲地,去俾發展商起高樓,搞到原來嘅丁地,愈來愈細,村民開枝散葉,先 被迫向上發展!」梁福元有恃無恐,連唯新界鄉民馬首是瞻的行會成員、鄉議局主席劉皇發也覺政府離譜,揚言此事「唔講得笑,真係會(作)反!」有鄉議局中人 更乘勢向中聯辦告御狀,實行全面反擊。 僭建風險高 鄉郊高樓湧現,甚至有不法承建商違規僭建地牢,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指風險好高,「僭建一定存在風險,因為無監管,你唔知用咩物料、地基穩唔穩固。 建屋有所謂安全系數,加建一層,重量多三分一,應該還在安全系數之內,無問題,若加高兩層,就會較原建築重七成,風險自然較高。唔好忘記,所有僭建樓宇, 一旦發生意外,就算唔係塌樓,吹倒天台屋玻璃傷到人,保險一定唔賠,隨時得不償失。」黃說。 發展商盲公竹 現年五十三歲的梁福元,是大棠村原居民,祖先梁偉大是大棠大地主。他中三輟學,自小跟母上山務農,認識當時的理民府專員鍾逸傑。八十年代農業式微,因梁家 種荔枝、龍眼等果樹,他靈機一觸,將家族三十萬呎農地改種二萬棵荔枝樹,九四年辦大棠荔枝山莊,成為新界名勝,生意額千萬元。梁見荔枝園和露天倉收入有 限,近年積極拓展地產,除了大棠山莊一期屬家族地皮,他還成立源發建築有限公司,承建樓盤如三十座丁屋的元朗龍騰閣,實行地產、建築一條龍,一幢屋的利潤 動輒二、三百多萬。早於九七年,梁福元已將近大欖郊野公園山腳三百萬呎農地轉做康樂地,地積比率二點五倍,可建低密度別墅及度假屋。位於大欖郊野公園旁的 荔枝山莊,坐擁約一千萬呎的荒廢農地,成為不少發展商覬覦的目標。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長實於○六年初,以一百三十多萬向梁福元購入約二萬呎的土地。而新 地及新世界也曾接觸梁福元,透過他跟大部分原居民洽商買地事宜,搖身成為地產發展商投石問路的盲公竹。鄉紳透露,梁由人稱「元朗教父」的戴權扶持上位,二 人既屬同鄉,又屬師徒關係,但隨戴於九九年捲入十八鄉賄選案,之後他的均來集團又有爛尾樓風波,梁欲在政圈再上層樓,於是離開師傅,轉投新界王劉皇發陣 營,。早於兩年前,劉皇發有意把位於新元朗中心毗鄰的大橋村,搬入大棠山道,以發展他的六十億地產項目,貴為大棠村村長的梁福元,積極協助發叔完成搬村大 計,以贏取發叔支持他出選鄉村選舉,重奪十八鄉鄉頭公職。毗鄰元朗YOHO Town的十八鄉,是發展豪宅的上佳地皮;誰當上村代表,甚至更高的話事人「鄉主席」,誰就能成為地區發言人,左右土地發展利益,近年積極進軍地產發展的 梁福元,自然不會錯過機會。在鄉議局內屬「鷹派」的梁福元,年初重奪十八鄉鄉議會主席,上月底又當選元朗區議會副主席,雄心勃勃。一名鄉議局中人說:「新 界北六個鄉頭,四個換班,新官上任,梗想打響頭炮,張學明(鄉議局副主席)係局內鴿派,成日話同政府傾,鄉議局入面啲鷹派,一早好唔耐煩,家吓鷹派勢力抬 頭,加上丁屋僭建咁貼身,最易攞票,唔乘機發難等幾時呀?」 丁屋與祖屋 丁屋屬於新界小型屋宇的一種,是一九七二年港英政府給予新界原居民有權興建的建築物,男性原居民可將自己的農地,或從政府批出的指定官地,申請俗稱「丁 牌」的建屋牌照建丁屋。丁屋的規格有嚴格規定,樓高不得超過三層及在二十七呎內,每層不得超過七百平方呎,其後任何改動,都需要再申請。丁屋有限制買賣轉 讓條款,若在五年內轉讓需要補地價。另一類俗稱「舊屋地」,亦叫「祖屋」,是在一九○五年清朝時港英政府批出的集體政府租契內,某些註用為屋地的地段,無 限制買賣轉讓條款。測量師陳旭明指出,鄉議局一直認為,舊屋地沒有發展限制,故可建超過三層,但地政署的觀點卻不同意,認為以前是一至兩層,重建後亦只能 是一至兩層,雙方至今仍在爭論,未有共識。 知法犯法張學明 張學明這邊跟政府談判僭建問題,另一邊廂父子兩人瘋狂僭建,認真諷刺。現年五十八歲的張學明,○四年獲選為鄉議局副主席,同年亦首度進身立法會議員,近年 更有傳他是劉皇發的接班人。但這個新界第二把交椅的話事人,不僅在大埔林業村丁屋住所上,違例建天台屋,其子張以嵐兩年前申請在隔鄰建丁屋,更加「巧 妙」。原來張以嵐在三層高丁屋落成後,向地政署申請批完工紙,同步申請屋前約一千五百呎政府用地作短期租約,結果○九年十二月底批出完工紙後,不出三日, 他立即大肆僭建,加建圍牆、造魚池、屋後加建二百呎小屋、造豪華玄關、甚至霸了行人路官地作花圃。「僭建已經衰,仲要做對花架撐埋出行人路,咁都仲批出租 約。」有街坊向本刊說,他們向地政總署舉報,得來回覆卻是:「個花槽建喺路出面,係屬於公眾得益,人人都享受到,所以唔算僭建……」據熟知村屋運作的承建 商透露,丁屋的完工紙就等如是一般樓宇的入伙紙,必須獲發完工紙才能入住及買賣。「好多原居民就係先做一間規規矩矩嘅村屋出嚟,等地政總署嘅人查完認為無 問題喇,攞到張完工紙後就大改個結構,一般政府部門睇完之後就好少再嚟巡查,咁佢哋點改都得啦!」本刊就此質詢張學明,他承認父子倆的丁屋均有僭建,並透 露兒子的物業已被「釘契」。 無力執法 官員縱容,村民才瘋狂僭建。「我哋嘅村長好多都係委任區議員,如果啲官因為僭建問題阻撓我哋,咁村長第日咪喺區議會上唔撐政府囉。咁多年來,我哋見過不少 地政專員喺土地政策上得到方便,第日容易升級,所以早已有不成文嘅規矩,唔會點理我哋啲僭建問題。」一名粉嶺原居民透露。高官怕鄉紳,前線人員就怕惡霸。 地政署督察人員協會主席劉耀華表示,遇僭建投訴,要入村執法,不時會遇上阻撓,由於被拒入村及上樓,往往因無法舉證,難以提出檢控。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地政 署人員則承認,前線人員執法困難重重,「我哋依家行孖咇,但一樣好驚,試過有村民攞住枝棍喺後面追,我哋好多時揸AM車,未入村,已經有天文台出嚟阻攔, 試過話私家路唔俾入,要兜上山入村,又試過有人見我哋貼違例通告,推石落嚟同放狗追我哋,好恐怖。」更想不到是執法的地政總署及屋宇署,竟想出新方法互相 卸膊。申訴專員上月公布調查報告,發現現時完工後的僭建物由地政署管,興建中的屬屋宇署負責。由於以「完工與否」作為由那個部門負責的分水嶺,結果兩個部 門你推我讓。另外,對落成少於一年的僭建,屋宇署竟給予豁免,理由是「積壓太多個案」!申訴專員公署指,近四年政府接獲丁屋僭建投訴大幅增加五成至近三千 宗,但執行清拆令則急跌一半至只有三十五宗。其中一個例子,有市民曾於○八年十一月向地政總署投訴,有人在村屋內違規建泳池,署方接獲投訴後七個月內,四 度嘗試進入建築物,但被住戶拒絕,事件竟不了了之。○九年四月,投訴人再次投訴,署方將個案轉介屋宇署,屋宇署在五月介入時,泳池已完工,屋宇署便以個案 已完工為由,不再採取執法行動。 熟悉村屋政策的前測量師學會會長陳旭明直言政府無能:「仲唔係執法不力?好明顯唔係資源問題,以前市區舊樓好多花籠、露台,屋宇署話要做,咪一樣做到!村 屋周圍都有僭建,只係政府無決心去做啫。」他認為,屋宇署和地政署即使人手不足,亦可以利用外判形式執法。曾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對丁屋問題有研究的元朗區 議員黃偉賢,直言現在局面是政府「欺善怕惡」下的惡果,「政府其實一直見到個問題,但就唔敢郁,回歸前梁寶榮任規劃地政局嘅年代,政府已謂要普查,分階段 清拆丁屋僭建物;又試過搵咗十八鄉嘅鈞樂花園做試點,話要集中清拆僭建物,嗰時鈞樂仲係戴權根據地,唔使講全部不了了之!」九八年,粉嶺一間丁屋因無落鋼 筋,發生露台倒塌意外,政府一度建議丁屋須加強監管,建屋前要入則,但遭居民反對,同樣功敗垂成。○五年,政府終同新界鄉紳談判丁屋僭建問題。可是本刊得 知,政府竟跪低,願意容許丁屋天台僭建一層,但必須符合結構安全,業主亦要就多建的位置補地價,並繳付差餉。怎料鄉議局依然未收貨,有鄉紳說:「好似十八 鄉梁福元,佢就覺得同政府有乜好傾,傾咗咁多年都係得個桔,總之團結班鄉下佬,政府就奈我哋唔何,莫講話四層,就算起到六層政府都唔應該取締。」「依家丁 屋的僭建問題,根本係計時炸彈,涉及公眾安全問題,唔通等到有丁屋倒塌,有人死傷先做嘢咩,呢個問題一定要正視,明明唔啱,無理由一遇反對就縮,但呢個弱 勢政府,你都唔敢對佢有期望啦。」黃偉賢無奈地說。 |
|
||||||
▲杜輝廉(中)兩年前在百富勤清盤當日,和拍檔梁伯韜(左) 向公眾交代倒閉始末,重點放在金融風暴,不談自己的責任。
港府耗資一千萬元調查前百富勤集團高層是否要為集團兩年前倒閉負責,調查報告早已完成,但港府以公眾利益為由,遲遲不公開報告內容。 最近事件有新突破。財經事務局局長葉澍堃兩週前暗示,港府很快會有行動。據聞,政府隨時會拉人,而目標人物包括百富勤的極高層。 本刊前往印尼、南韓及在香港,廣泛訪問多名百富勤前要員,重組這間一度為全亞洲規模最大、市值曾高達一百億的投資集團由盛轉敗的內幕,種種跡象顯示前 百富勤主席杜輝廉(Philip Tose )沒有好好控制公司在印尼和多個亞洲國家的金融活動,結果在金融風暴中墮進萬劫不復之地。 百富勤風雨飄搖之時,杜輝廉還對公司高層和小股東隱瞞公司的財務狀況。他看來難以置身事外。
一開始,百富勤倒閉已非尋常事。 港府專程從英國聘請專家、英國金融事務管理局前營運總裁費蘭特(Richard Farrant )進行調查,調查費約一千萬元。據悉,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已把調查報告交往律政司,律政司正在研究中,考慮何時採取行動。 證監會於百富勤清盤後不久還除掉杜輝廉的交易商牌照,明顯不滿他的表現。 公司倒閉前兩個月,即九七年十月以杜輝廉為主席的董事局在報章刊登全版聲明,並向小股東寄發通函,揚言公司財政狀況正常,所有當地(亞洲)貨幣已掉期為美元。 港府內部非常不滿百富勤董事局如此舉動。而事實上,知情人士指出,清盤官發現百富勤有為數約數百億元的利率和外匯掉期合約,只有百富勤一方簽名,另一方印尼公司的簽名卻欠奉,令人懷疑百富勤根本沒有將利率和匯率風險轉嫁出去,而要自行承擔,這對債權人和小股東非常不利。 清盤官還發現,百富勤留下來的文件很多,但紀錄不齊。負責清盤的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熙德衛向記者說,百富勤清盤前一個月、即九七年十二月中至一月初的紀錄最不齊。 而一些小股東承認當時受百富勤的聲明誤導,錯過了沽售股票的機會。 誤導小股東 六十五歲的黃武發,一提起百富勤,至今仍青筋暴現。「百富勤班管理層搞到間公司執笠,點解仲可以逍遙法外?」最令他動氣是杜輝廉在清盤前四個月還口口聲聲說公司財政健全,「就係信佢講,先至無放啲股票。」 他有兩萬股百富勤股票,平均以十四元買入,投資了廿八萬元,隨着百富勤於九八年一月十三日清盤,股票一夜間變成廢紙。他兩年多以來四出奔走,多次親身從屯門的家走到中區的破產管理處,查問可否獲發賠償。 結果令他大失所望。百富勤的清盤人、羅兵咸永道會計師行到目前為止只派發第一期還款給債權人,還款率為每元可獲還款十二點五仙至七十五仙,小股東則未列入這批債權人行列。 新鴻基證券旗下的Cheeroll Limited ,也是受害小股東,該公司持有四百萬股百富勤股票,較早時以民事訴訟控告杜輝廉和其他三名前百富勤高層,指他們疏忽和偽報公司財政狀況,以致損失二千七百萬元,所以要求該數名高層賠償。
印尼百富勤還在 如今成為眾矢之的的杜輝廉,是百富勤創辦人之一,又是集團主席,他在清盤初時卻把責任推到亞洲金融風暴,擺出時不我與之態。然而,事後逐步浮現的線索,和多名百富勤要員向本刊記者所詳述公司內部管理情況,一一證實杜輝廉親手把自己創辦的百富勤推向滅亡。 先由直接燒着百富勤的導火線印尼說起。 根據清盤官初期的調查報告,百富勤當時的資產有約五成二來自印尼,這些資產賬面值約十億美元,可是十居其九是「壞賬」,不單已大幅貶值,而且很難追回,因為九八年初印尼盾匯價大瀉,最低跌至一美元兌一萬一千印尼盾。 百富勤因印尼業務失敗而拖垮,百富勤在印尼有分公司,責任看來在這分公司;但奇怪地,這分公司Peregrine Sewu Securities 反而沒受百富勤清盤所影響,是百富勤旗下唯一一間沒有清盤的分公司。 位於首都耶加達商業區的Plaza Bapindo ,大廈水牌還有Peregrine 的名牌,記者按指示走上十二樓的辦公室,只見公司招牌為Development Capital ,而非百富勤,經記者多番要求,該公司始終不肯接受訪問。 而根據當地證券界人士指出,其實來來去去都是百富勤的原班人馬,只是他們不想再用百富勤的名義在金融界立足,所以才用Development Capital 這名字,但百富勤實際上仍可在印尼為客戶買賣股票。 一名知情人士說,這印尼分公司並非百富勤全資擁有,百富勤佔股八成五,當地股東佔一成五,百富勤清盤後,當地股東購入百富勤的股份,因而得以保住;事實上該公司由始至終都有錢賺,拖累百富勤的印尼業務,並非由該分公司策劃,一切都是杜輝廉和其愛將韓裔的李奭鎮(Andre Lee )所造成。 超人帶挈創業 自小隨父親學做股票買賣的杜輝廉,早年在唯高達證券工作,八四年萬國寶通收購唯高達、杜輝廉已萌去意,但礙於全年合約,一直亦拖到八九年。八九年他和 拍檔梁伯韜自立門戶,與杜輝廉認識多年的李嘉誠,再加上多名與他們有來往的華資富豪,就合資成立百富勤,杜、梁兩人各佔股百分之十七點五。 公司初期規模只不過數十人,百富勤初時集中做杜、梁兩人最擅長的業務:股票買賣和企業融資,其後李嘉誠把廣生行上市地位售予百富勤,一夜間將其資產壯大,可以做更大的生意,並逐步擴展海外,九三年百富勤在英、美和亞洲共開了五間分公司;成為證券界強人的杜輝廉此時有新諗頭,就是發展東南亞的債券市場。 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政局長期不穩,貨幣大幅波動,而且難以避過掉期轉嫁風險,再加上法制和金融制度未完善,在當地發展資本市場業務的國際大證券行,都相當保守;但杜輝廉卻勇字當頭,趁空檔大搶生意,實行要做亞洲商人銀行一哥。 杜輝廉對一些亞洲國家的制度,有令人嘩然的看法,他認為當地一些情況下,貪污行賄是為人所接受的,極權政府有助經濟發展。 杜輝廉本身對債券和衍生工具認識不深,九四年他從美資證券公司Lehman Brothers 拉攏當時三十出頭的債券部主管李奭鎮,坐鎮新成立的定息債券部,部門直屬杜輝廉;李奭鎮隨後再拉約二十名舊部加入。
縱容愛將橫行 李奭鎮平日上班多是恤衫打呔,跟數十名交易員坐在大交易房內工作,他極得杜輝廉厚待。加入百富勤頭一年尚未為公司賺錢,杜輝廉便給他二千萬年薪,令不少高層側目。 一名主管級的前百富勤要員形容李奭鎮橫行無忌,他在東南亞國家搶生意時,從來不知會當地分公司的主管,「一些客戶經常向我們投訴,『究竟你們是否同一間公司?為什麼你們來之前又有一班百富勤的人來找我們?』Andre 簡直破壞百富勤的傳統。」 百富勤多名高層曾就此向杜輝廉表示不滿,但杜不理,「Philip (杜輝廉)話過Andre 很像他年輕時,可能因為這樣,Philip 才任由他。」該名要員說。 李奭鎮對印尼市場非常積極。百富勤印尼分公司本 身有約一百人,李奭鎮卻自行聘用了二十多人專做印尼生意,他們長駐香港,每次去印尼,都會租用位於耶加達市中心最高級的麗晶酒店做大本營,並經常以時租廿 五美元租用酒店商業中心開會和見客,那幾年他們成為麗晶的最大客戶。事隔兩年多,記者不久前向該酒店商業中心工作的Irma 問及有關百富勤,她很快記起他們,「很多時一租就是數天。」
不理風險 狂搶生意 李奭鎮上場一年後,百富勤打贏國際大行成為全印尼債券市場的第三大投資銀行,生意額約為二億六千萬美元,跟頭一、二位的萬國寶通和美林的生意額相差不過一億美元左右。隨後兩年愈做愈大,九七年的生意額高達六億美元。 「九六、九七年百富勤很勇,猛搶生意,同行一般不願做印尼盾債券,大多數只願做以美元為交易貨幣的債券,就是怕承擔匯率風險,但百富勤卻照做。」駐印尼的怡富交易員Verdi Budiman 說。 根據國際資本市場雜誌《BasiSfield 》,百富勤在印尼為當地公司發行的二十九宗債券業務,有六宗是以印尼盾報價。 前百富勤的要員說,九六至九七年期間,廿二名高層組成的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 ,他們簡稱它為Exco ,和政府行政會議的英文簡稱一樣)上,曾有人多次指出集團有不少風險極高的業務,矛頭直指定息債券部,但杜輝廉並不關心。當時他和李奭鎮沉醉於勝利和讚美 聲中,全盛時定息債券部一年賺三億八千萬元,佔集團溢利百分之三十七,部門亦擴大至二百多人。身為百富勤最年輕董事的李奭鎮,意氣風發,揸Benz 跑車,住南區龜背灣價值二千萬、設計得獎的豪宅。 ▲印尼安穩的士公司,絕大多數的士車齡極高,百富勤受安穩拖累,但荒謬的是安穩仍安在,現正和百富勤清盤官商討債務重組,希望可儘早過錢給清盤官。 不尋常貸款 那時候,一些不看好百富勤前景的員工相繼離職,公司內部氣氛開始有異;更有人指百富勤將來若出事,一定是定息債券部所累。 九七年初,李奭鎮和印尼的安穩(Steady Safe )的士公司洽談為該公司發行債券,安穩的士的大股東是前印尼總統蘇哈圖女兒Tutu ,老闆來頭雖大,但公司聲譽卻麻麻,當地不少大酒店都不會為客人叫安穩的士。一名酒店經理向記者說:「那些車很陳舊,司機又不懂招呼外國遊客。」而當地的證券界人士對安穩也是避之則吉。 安穩於九六年六月曾向滙豐新加坡分行借了一億美元的短期貸款,九七年一月到期,但安穩無法償還。此時李奭鎮竟向安穩伸出援手,無抵押借出二億六千五百萬美元,並為安穩包銷價值一億五千萬美元的債券,以償還欠滙豐的貸款。 當時百富勤有高層向杜輝廉「進諫」,指安穩的實力不健全,不應為它包銷,但杜輝廉一意孤行,開綠燈給李奭鎮進行這項交易。
登報否認財政困難 這筆為數二十億港元的貸款,相等於百富勤九六年資產淨值三分之一,若有何差池,隨時會拖垮百富勤;怎料之後半年的發展,令百富勤墮進深淵。 國際炒家索羅斯在亞洲股市和匯市興波作浪,泰銖、南韓圜和印尼盾先後貶值,百富勤手持而仍未發售的安穩債券已毫無價值,而那二十億元貸款又像倒出去的水,一去不還。 「我們在九七年底的Exco 會議上不斷追問Philip 公司的資金周轉是否有問題,因為當時一些國際大型基金經理把百富勤從認可股票行名單中剔除,意思是不找百富勤買賣股票,外面又有傳言指百富勤在印尼損失了數億美元。 「但杜輝廉一味否認,我還記得他很大聲說『Absolutely untrue 』(絕對不正確),他還否認定息債券部在印尼有何風險。集團具體的財務狀況資料,只有董事局成員和少數人知道,杜輝廉不肯說,我們也沒法子。」一名前百富勤執行委員會成員說。 杜輝廉沒向內部說真話,就連政府和公眾也給他蒙在鼓裡。九七年十月港元受金融風暴衝擊,恒指亦大瀉,金融界稍有風吹草動,港府高層都不敢怠慢,當時有官員曾向百富勤高層查詢市場流傳的謠言,所得的答案也是「不」。 百富勤在十月廿七日還在報章登全版聲明,粉碎傳言,揚言差不多所有「債券存貨乃以美元為單位,而按當地貨幣持有之持倉量,已於近期貨幣貶值前作出轉為美元之對沖」。 杜輝廉其後還公開表示聘請私家偵探調查謠言的來源,是否有人惡意中傷。
與政府三小時會議 紙豈能包火,十二月十一日百富勤公佈九七年首十個月業績,原來七月至十月共錄得約二億五千萬虧損。而根據九六年年報,百富勤的流動資金約有二十六億元,而短期債務也高達二十五億元。這令人質疑,若然目前的聲明屬實,百富勤財政怎會惡化得如此快? 百富勤危在旦夕,杜輝廉等高層四出撲水,最初斟得瑞士蘇黎世保險(Zurich Centre Investments, Inc. ,簡稱ZCI )以注資形式認購二億美元的可兌換優先股。 這時候,穆迪投資把印尼國家信用評級降至垃圾水平,九七年大除夕時印尼盾的匯價為一美元兌五千五百印尼盾,九八年一月首個星期跌至一萬一千印尼盾。 一月六日,ZCI 高層來港,三日後突然宣布取消注資百富勤。杜輝廉於一月九日週五早上找政府救亡,他以避免因百富勤倒閉而觸發另一次股市暴跌危機為由,要求政府注資。當日 下午一時至三時百富勤高層一直和金管局和財金高官開會,最後政府決定不注資,證監會還即時下令停止百富勤新盤交易。 接着兩天百富勤高層和主要債權人開會,希望透過債務重組,可保百富勤,但結果又是一次失敗。一月十三日開市後不久,百富勤宣佈清盤。 魔童捲土重來 ▲李奭鎮 外界將李奭鎮和一手摧毀霸菱銀行的利森相提並論,李短期內可能會重臨香江。他新成立的網上投資公司於五月租用中區萬宜大廈十樓,月租十八萬元,並簽下三年合約,寫字樓正在裝修。 法、韓混血兒李奭鎮於百富勤清盤後返回老家漢城創業,成立0-1 Incorporation ,專門在互聯網替中、小型私人公司發債券集資,創業拍檔包括以前百富勤的舊同事。 公司位置並非在漢城金融區心臟地帶,相等於「上環」區域,所租的大廈有十三年樓齡,在倫敦和紐約都設有分公司。 李奭鎮的私人助理Douglas Lee 對記者說:「公司不希望把焦點放在行政總裁(李奭鎮)身上,他亦不願與百富勤再拉上關係。」據悉他對香港傳媒指他是百富勤倒閉的罪魁禍首或「魔童」,仍感不快,所以拒絕接受訪問。 Douglas Lee 是公關老手,對記者到訪漢城煞有介事,初時相約記者在公司附近見面,後來突然改往麗嘉酒店,他說:「Andre 好忙,今日我都係見到佢五分鐘。他跟以前分別不大,不過打扮較隨便,配合現時I.T. 形象。」 三十七歲的李奭鎮現時返工沒有駕車,不復當日在港揸跑車的光景。 0-1 Incorporation 在漢城是小規模公司,同行對它亦無聽聞。Douglas Lee 說:「公司在草創階段,人材流失率亦相當高,相信距離上市亦有一段日子。」 梁伯韜tom.com 再惹麻煩 ▲百富勤已倒閉兩年,梁伯韜仍活躍於投資銀行界。 梁伯韜是極少數在本港金融界活躍的前百富勤高層。九六、九七年時百富勤替國內到港的紅籌公司上市無數,身為董事總經理的梁伯韜被封為「紅籌之父」。百富勤倒閉後,他主管的大中華和工業融資部門被BNP 建東證券收購,改名BNP 百富勤,梁伯韜擔任副董事長。 梁伯韜現仍做他的老本行,九九年至今共為十家公司擔任保薦人上市,其中不乏中資背景,如上海實業醫藥科技、中保國際和瀋陽公用發展,且大部分都在創業板上市。 梁伯韜近期「代表作」就是今年三月,替李嘉誠旗下的tom.com 搞上市,正值網股熱潮捲起時,派發認購表格當日,無數股民在滙豐銀行外大排長龍,警方要出動維持秩序。事後證監會批評百富勤的安排。 杜輝廉絕跡江湖 ▲九八年四月六日即百富勤清盤後數月,杜輝廉獨自往 深灣遊艇會準備出海。 兩年多以來,杜輝廉就好像做了隱形人,十分低調。本週一,本刊致電杜輝廉太太杜黃韋娘,要求接觸杜輝廉,就調查報告回應,她說:「現時他仍然在香港,但希望保持低調,相信不作任何訪問。」 杜黃韋娘說,杜輝廉並無打算開展任何工作。據聞他多留在美國和老家英國,打哥爾夫球消磨時間;與李奭鎮、梁伯韜捲土重來之勢相比,他明顯不太如意。 杜輝廉於百富勤清盤後不久加入鄧普頓基金,當直接投資部顧問,做了很短時間便離開。他曾打算在會德豐大廈開設寫字樓,計劃改名為「奧菲斯」,寫字樓裝修後不知何故,公司也沒成立。 五十五歲的杜輝廉曾在唯高達、萬國寶通工作,實戰經驗豐富,現時身無任何職銜。去年底前財政司夏鼎基爵士的追悼會上,杜輝廉單人匹馬出席,當時教堂雲集政、商界猛人,但記者不見杜輝廉跟他人詳談。 他的太太杜黃韋娘以往跟上流社會的闊太都來往甚密,又是ball 場常客,但近兩年來,也變得低調,一名闊太說:「佢行蹤好飄忽,以前專搵Kim Robinson 洗頭嘅,依家都唔知佢喺邊間整頭髮。」據聞她連親戚也少見,反而十八歲的女兒杜慧君曝光率還高,以玩票性質接拍廣告。 杜輝廉一家仍居住跑馬地樂景園高層兩個相連單位,該物業原本由杜輝廉為大股東的公司持有,九八年九月時股份已轉到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名下,杜黃韋娘曾被問及該事時,都不願多提。 杜輝廉雖然事後絕少開腔再談百富勤,但港府和小股東都不肯放手,誓要揪出百富勤最高層為此事負上責任。 撰文:陳貝嶋、黃麗裳 攝影:劉伯軍、吳文正 資料:施潔瑜、黃志恆[email protected] |
||||||
|
||||||
在香港,凡有土地,就有霸權。在 以往的殖民地時代,只要有錢有地位,便可一擲千金買入尊貴的私人俱樂部會籍,跟首富李嘉誠在深水灣高爾夫球場打波,或仿效歌影星陳奕迅、徐濠縈在香港鄉村 俱樂部舉行豪華婚禮。高爾夫球會、鄉村俱樂部、木球會、遊艇會這些閒人免進的私人俱樂部,統統是殖民地政府製造的特權產物。當年,政府免費批出巨型靚地 皮,明益城中富豪,並只在厚厚的地契內加入一個從沒公開的條款,要求每週開放九小時給公眾人士。港英政府數十年從不執行有關地契條款,今天,特區管治班子 仍是隻眼開隻眼閉,把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問題,再留給下一代。上週五,民政事務局提議在這些地契到期後,在新地契內寫明每月多開放四小時。面對議員窮追猛 打,政府還推說要平衡公眾人士與私人會所各方利益,擺明放軟手腳,放生市值過千億的靚地皮。 每逢週末假日,清水灣道往布袋澳方向一帶,儼如名車公路騷。價值一百六十萬的Maserati跑車、身價達二百萬的賓利、以及貴達三百萬的法拉利F1,絡 繹不絕奔馳往清水灣鄉村俱樂部,車上載着的,非富則貴。位於大坳門道139號的清水灣鄉村俱樂部,處於清水灣的最南端,面向青洲及果洲群島,猶如世外桃 源。該會佔地一百二十九萬平方米(約七個維多利亞公園),包括一個十八洞高爾夫球場、一個可停泊一百二十艘船的遊艇會、以及一個附有水療按摩、游泳池、網 球場、室內壁球場的會所。要進入清水灣鄉村俱樂部範圍,除了名車、遊艇,還可乘搭直升機,降落會內的停機坪。當然,這樣富貴的俱樂部,只招待會員,閒雜人 等只要甫走近俱樂部門口,便馬上招來警衞驅趕。由前特首董建華、電視廣播主席邵逸夫等為名譽贊助人的清水灣鄉村俱樂部,於一九七七年以非牟利組織形式成 立,並獲政府撥出清水灣整個山頭興建。今天星光熠熠的超豪俱樂部,當年繳付給政府的地價是——零。香港地少人多,但富豪要打高球,可以選擇的場地認真不 少。長實集團李嘉誠,愛到位於香島道十九號的深水灣香港高爾夫球會,與波友,前嘉禾主席鄒文懷、協成行老闆方潤華等,打足十八個洞。該會的大亨名冊,還包 括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於一百年前成立的香港高爾夫球會,當年獲政府先後批地在深水灣及粉嶺興建球場。兩幅合共一百七十萬平方米的地皮,當年繳付地價合共 ——零。香港的達官貴人,除了可到高爾夫球會舒展筋骨,還可到大坑的中華游樂會打網球,或到香港木球會打草地滾球,或可在深水灣的香港鄉村俱樂部開派對。 這些閒人免進的私人俱樂部,當年均獲港英殖民地政府明筍,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免地價或以僅僅一千元,批出黃金靚地段。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這些俱樂部地皮 今天市值每幅以數十億計。單是香港木球會會址便值二百億,香港高爾夫球會值二百一十五億、香港鄉村俱樂部值六十八億。單計全港十大私人會所,其所佔的地皮 肯定逾千億。 會籍水漲船高 靚景、超豪地段,再加上「只招待會員」,這些私人會所一直是富豪匯聚的「專利」遊樂場。能夠加入這些私人俱樂部,既是身份的象徵,會員手上的會籍亦有價有 市。Nobleness貴族會籍服務的推廣部主任黃偉雄表示,香港私人會所數量有限,過去十年沒有新會所落成,加上三年前內地富貴新移民成為會籍市場新 血,私人會所會籍供不應求,平均每年二手會籍有一成至兩成半升幅。其中本港一間從事金融業的上市公司,在今年四月以一千二百五十萬元,購入香港高爾夫球會 一個二手公司會籍,高出九七年高峰期的一千萬元。 要與長實主席李嘉誠同場打golf,殊不容易。黃偉雄說香港高爾夫球會的入會門檻高,新會籍輪候期長達十八至二十年,申請公司必須上市,營業額達六、七 億,申請人無刑事紀錄,並需要兩名會員推薦才符合基本入門門檻。黃不諱言香港高爾夫球會「查家宅」式的審批,令內地富豪望門興嘆:「呢個會有錢都未必入 到,中資背景公司通常未夠料入。」他說,去年香港高爾夫球會全年成交二手會籍只有十個。內地富貴新移民於是轉攻中價的私人會所,包括何鴻燊任主席的中華游 樂會。何鴻燊以往愛與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相約在中華游樂會打網球。 除了市場求過於供外,部分私人會所控制二手會籍買賣,也刺激會籍價上升。黃偉雄說清水灣鄉村俱樂部自十年前起便沒有推出新會籍,該會同時定出每年二手會籍 過戶配額,令二手會籍買賣出現排長龍。以今年為例,清水灣鄉村俱樂部的country club二手會籍限額三十個,golf club限額十五個,令輪候country club二手會籍的時間長達兩年,較搶手的golf club二手會籍更要輪候七至八年。 另一間會籍買賣中介公司B.A Marketing的董事郭偉文說,部分會所會籍可以出租,令會籍有回報。今年二手會籍價高達一百九十萬元的香港足球會,會所批准會員外租會籍,目前香港 足球會籍每月外租價九千五百元。另外,香港木球會及九龍木球會,外租月費分別是六千元及三千元。 特首擁六免費會籍 會籍如此矜貴,帶挈會員豬籠入水。此外,特首曾蔭權亦着數不少。在殖民地年代,私人俱樂部愛給予港督、駐港三軍司令等派發免費會籍,這一個特權政策,至今 仍然保留。本刊向特首辦、三司十一局查詢各司長、局長有否「獲醒」私人會籍,發現特首曾蔭權獲香港賽馬會、又一村花園俱樂部、香港鄉村俱樂部、紀利華木球 會、中華游樂會及香港高爾夫球會共六個俱樂部,推舉為名譽會長或贊助人,可享用會內設施。至於曾蔭權能否在卸任後保持會籍,特首夫人鮑笑薇及兩名兒子有否 受益等問題,特首辦只打官腔:「有關俱樂部並無表示行政長官作為贊助人、名譽會長或會員等身份會超越其公職任期。會員帶同親友享用各俱樂部設施的安排,視 乎俱樂部本身的會員政策。」數十年來只供達官貴人享樂的私人俱樂部,去年被揭發原來應該開放門戶給普羅大眾。《南華早報》於去年五月底連續四天頭版報導, 指這些俱樂部的場地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批出,地契中列明有關政府部門如教育局、勞工及福利局,可寫信要求這些俱樂部開放部分設施給學校及社福團體。按 地契規定,政府部門只須給予私人俱樂部六星期書面通知,俱樂部便須開放會所內空地給公眾人士,以每週九小時為限。但地契同時保障俱樂部利益,列明俱樂部可 以保留有蓋設施只給會員進入;公眾人士可以使用會所內洗手間,但會所並無責任提供廁紙及番梘。 地契即將到期 負責的有關政府部門,更被發現幾十年來從來沒有替任何學校或社福團體申請使用這些俱樂部設施。報導迫使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六月底公布全港共有七十一幅 土地(現增至七十三幅,部分批予制服團體)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批出,並承諾會在續批地契前作出全面檢討。民政事務局公布的資料顯示,這七十多幅土地的地 契,大部分將會在今年底、明年中到期。民政事務局於上星期五提議加入一些條款,要求俱樂部由現在需要「每週不多於三次,每次三小時」開放給公眾人士,改為 「每月四十小時或以上,但使用時以不干擾有關地段的正常護理和保養為限。」政府又提議公眾團體可直接與私人俱樂部查詢申請,不須政府介入。至於一些過時條 款如公眾人士不可使用廁紙等,將會被刪除。但有關開放範圍、收費、及監管制度,則一一欠奉。 地契即將到期 負責的有關政府部門,更被發現幾十年來從來沒有替任何學校或社福團體申請使用這些俱樂部設施。報導迫使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六月底公布全港共有七十一幅 土地(現增至七十三幅,部分批予制服團體)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批出,並承諾會在續批地契前作出全面檢討。民政事務局公布的資料顯示,這七十多幅土地的地 契,大部分將會在今年底、明年中到期。民政事務局於上星期五提議加入一些條款,要求俱樂部由現在需要「每週不多於三次,每次三小時」開放給公眾人士,改為 「每月四十小時或以上,但使用時以不干擾有關地段的正常護理和保養為限。」政府又提議公眾團體可直接與私人俱樂部查詢申請,不須政府介入。至於一些過時條 款如公眾人士不可使用廁紙等,將會被刪除。但有關開放範圍、收費、及監管制度,則一一欠奉。 官員只玩數字遊戲 上週五在立法會的民政事務委員會上,公民黨議員陳淑莊帶頭質疑政府,指當局提出的修訂地契建議只是虛應故事,並非實質解決問題。「由三十六個鐘加到四十個 鐘,都只係意頭嘢。」她不滿政府由始至今都沒有解釋最初批出這些地契的原意,又未能講出現存有什麼原則及原因去延續這些不合理地契。她擔心政府愛理不理, 根本無法監管這些特權階級的私人俱樂部。「政府會唔會在地契內列明,要會所提交季度報告?如果佢哋交唔到報告,政府係唔係會攞番塊地?」陳又質疑政府有否 考慮到這些私人俱樂部的組織章程(Memorandan of Association)。「如果人哋根據章程,召開全體會員大會,然後投票「交叉」你政府嘅建議,你可以點?」民主黨議員張文光罵得更激:「由每星期開 放九個鐘,加到每個月開放四十個鐘,根本就係朝三暮四,玩數字遊戲。」張又反駁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稱政府只建議私人俱樂部每個月只須多開放四小 時是要平衡各方利益的講法。「由三十六個鐘加到四十個鐘,就等如平衡咩?這等如搵笨!」 基層欠活動場地 私人會所能夠開放,對經常面對場地短缺的學校及社福團體,是一大喜訊。校舍沒有操場、禮堂的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表示,曾因租借不到康文署場地,幾乎要腰 斬學校家長教師會一年一度的親子活動。「康文署嘅體育場館臨近暑假好full,我哋在六年前喺旺角花墟室內運動場搞過一次全校親子活動之後,一直租唔到體 育館場地,最後唯有將呢個活動合併埋學校旅行日,喺學期尾嘅日營做埋。」該校每年的暑期補習班,也因沒有場地被迫斬件式分級進行。梁校長說學校與義工團體 合作,每年暑假會為來自基層家庭,約一百名學生辦補習班,上午補習英文,下午戶外活動,讓平日租住板間房或公屋的窮學生有地方伸展。但由於校舍沒有操場, 四年前商借隔鄰的中學校舍,「借咗兩年人哋中學地方,都唔好意思再借,而家唯有縮細規模至二、三十人一組,每組輪兩星期喺學校搞。」梁校長說基層小學生欠 缺課餘活動空間,他渴望私人會所盡快開放給學校申辦親子活動。「希望私人會所根據條款開放俾學校,回饋社會,呢類非富則貴嘅私人會所已經得到社會好處,希 望會所可以撥出平日少少時間,俾我哋搞吓親子活動。」 會員不滿對外開放 面對私人會所要每月開放四十小時予公眾人士,部分會員卻有微言。「咁樣對我哋這些要俾入會費,又要交月費的會員好唔公平。」三十五歲的兼職建築師 Connie說。Connie每星期都會帶一對分別三歲及一歲的女兒前往位於大坑銅鑼灣道的中華游樂會食飯、游水及玩樂。「我最擔心安全問題。小朋友如果 喺私人會所入面玩,我唔使睇到咁緊。我好擔心日後個會唔知會俾乜嘢人入嚟,會對小朋友有危險。」「我由細到大都係CRC(中華游樂會)會員,我對這裡環境 好放心。相反如果係外面公共地方,我要每步都跟着我啲女。好似早幾日我帶大女去中央圖書館,佢就無端端俾一個男仔推倒,我要同佢媽咪理論。」出身中上的 Connie反對私人會所要開放給公眾,她反建議:「可唔可以要會所每年繳交特別稅金?」 唯恐政府再批長地契 剛於去年卸任城規會委員的港大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認為,政府要檢討的,不應只是私人會所的開放時數,而是開放給公眾的實際空間。「根本唔係開放時間長短咁 簡單,而係開放什麼(設施)。好似馬會嘅上水雙魚河高球場,如果真係全面開放,每個星期四小時都好犀利。但如果只開放個小小的function room,咁就開幾耐都no big deal。」吳指現存的私人會所地契,規定政府部門要替學校及社福團體向私人會所申請時段,總也算有一重壓力,但政府草草加入新條款,要會所與街外團體交 涉,反而會給予會所空間走盞。「這些會所咁多年來都無乜履行地契的規定,究竟日後可以點落實?以前都係話有政府部門參與,都叫做有authority,但 現在新條款下,啲會所會唔會只係搵啲自己友好嘅團體、國際學校咁去認購時段?「現有咁多灰色地帶,好容易被私人會所去操縱。」吳預計。吳更不滿部分俱樂部 的管理層指政府的新規定是對俱樂部會員不公平。「唔好唔記得你哋(會所)係免費用地,一係你哋用錢買番塊地,咁就無人可以要求你哋開放。」吳希望政府不要 再批出長年期地契,要定下中期檢討目標。「如果又再俾政府係咁批出十年、十五年地契俾佢哋,咁就真係攞命。」陳淑莊也最憂慮政府在未有中長期檢討政策以 前,先斬後奏,私下延續這些備受爭議的地契。「我可以理解政府需要多些時間去作詳細檢討,所以政府可以係有長遠方案以前,先簽三年的地契。如果政府又靜雞 雞一簽就十五年,到時我都變阿婆,我都無力再追討。」 |
||||||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5-29/100263813.html
最近,高鐵的商業模式和財務問題引發很多討論——主要集中在高鐵是否該緩建及其對銀行資產質量可能造成的影響。而較少被提及的,是高鐵這類社會服務功能的項目,究竟該被歸到政府財政中,還是像現在這樣被編為政府的「表外業務」。
何為「表外業務」?儘管鐵道部是國務院所屬正規部門,收入中的一大塊來自類似於稅收的「鐵路建設資金」,但它的財務安排是以一個獨立企業的模式 來設計的。所以,它在銀行的貸款性質為一般企業貸款,鐵道債也被歸為企業債。國家電網公司和國家開發銀行等明顯具備相當政府功能的企業,在財務安排上也一 樣。類似地,保障性住房和地方政府的基建工程,在目前的財政安排下都以「表外業務」的方式在操作。
「表外業務」最大的問題是混淆權責。如鐵道部和國開行等機構發行的債券,利率和國債只相差了50個-60個基點,其債信幾乎等同於國家信用。一旦發生債務問題,債權人會要求政府埋單。本來,中國6.75萬億元的國債規模僅佔GDP的 17%,在國際上屬相當低的水平,但加上這些「半官方機構」的債務,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將承受相當大的壓力。理論上,政府部門執行公益性項目,應併入財政 預算並接受各級人大監管,項目形成的債務也應計為政府債務,而非企業負債。反之,若項目確定為非公益性,就不應被計入政府債務,但政府在這些項目營運和收 費管理上的權力,也應受到嚴格約束。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在一開始就向公眾和債權人明示,若這些項目出現財政困難,政府不會埋單。
對於兼具商業和公益性雙重特徵的項目,筆者認為,它們應大多被定性為財政項目,相關的支出和負債應受各級人大監管。因為這些項目的收費定價,不 全由商業行為來決定,而要考慮社會安定和居民承受力等因素。另一方面,若這些項目出現財政困難,政府不會見死不救。把這些項目統籌為政府項目,有兩大好 處:一是項目支出受嚴格的財政預算監管;二是這些項目的得失會明確反映在政府支出和負債等指標上。這樣,當國民和投資者一旦發現政府負債大幅增加時,便能 馬上叫停。若前幾年高鐵的支出和債務能透明地反映到政府預算中,「緩建」之說可能不會等到今天。
當然,有人會反駁,這類半官方的支出都歸到財政支出,會否影響效率?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可解決的技術問題。儘管政府是項目的最終控制者,但可透 過公開競標等方式來尋找承辦商以降低成本、增加營運收益。然而,現在很多半官方的項目雖以企業名義牽頭,但整個建造與營運的過程受政府行為的很大影響。如 大部分政府項目公司的董事長,都是由剛退休的官員來擔任甚至由現任官員兼任,承辦商往往與相關政府部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回顧過去十餘年全球的金融危機,和企業、銀行、政府的「表外活動」(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不無關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企業集團下屬公司的巨額表外負債大部分是外債,是導致危機的重要誘因。在2008年的全 球金融危機中,華爾街投行的表外活動和可算是美國政府表外活動的「兩房」(房地美與房利美),都被認為是金融海嘯的主因。上述表外活動的共同點,是危機爆 發前實際規模不明,外界易被傳統的數據表象迷惑,如在2008年以前以為華爾街投行的資本充足率很高,因而未能在危機出現前加以適當控制。
隨著中國政府在民生項目如公共住房與醫療保健等方面增加投入,未來幾年很多公益項目都會放在各級政府的「表外」來運作。如果現在不做規範化管制,這種「或然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y),在幾年後或將演變為中國金融危機的根源。
作者為瑞信證券中國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