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月23日法國大選第一輪投票日臨近,各總統候選人之間的選情非但並未清晰,反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法國極左翼總統候選人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目前在幾大主流民調中支持率暴漲,甚至已經超過前總理、法國右派共和黨候選人菲永,位居第三。
“在第一和第二次電視辯論之後,大部分法國人對於中間派獨立候選人馬克龍都感到挺失望的,有些人重新覺得菲永還不錯,但梅朗雄在兩次辯論中的表現更引人註目。”一位久居巴黎的華人醫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總體而言,法國選情讓人越看越糊塗。
建制派和市場的噩夢:左右對決
梅朗雄在最後關頭的支持率暴漲,令投資者感到不安,一旦在第二輪投票中出現梅朗雄和勒龐之間的“左右”對決,無論哪位候選人勝出,都將令法國脫離歐盟。
最新民調顯示,馬克龍和勒龐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均在24%左右,而梅朗雄的支持率為18%,超過菲永的17%,需要註意的是,這些候選人之間的差距最多也就7個百分點,而且民調顯示此次有30%~40%的選民仍未決定把選票投給誰。
如此一來,原本的“三國殺”選情變為四強爭霸。而關鍵是,建制派和市場都非常擔心,如果最後是梅朗雄和勒龐之間的對決,那麽無論誰勝出,法國都面臨脫離歐盟的巨大威脅。
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格萊漢姆-泰勒表示,兩周前,投資者慢慢適應了馬克龍能獲勝的想法,但隨著梅朗雄的崛起,選情一下子變得複雜了。
農業信貸銀行駐倫敦的貨幣策略主管馬力諾夫則認為,此前沒有人考慮過極左和極右在第二輪大選對決的風險,但是最新的發展顯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了。
梅朗雄對市場的作用已經顯現:在其支持率暴漲後,國際投資者開始瘋狂賣出法國國債,導致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至2月以來最高點,投資者還連帶拋售了評級較低的南歐國家國債。
政策上與勒龐相似
梅朗雄支持率飆升存在兩重原因:左派候選人哈蒙喪失了傳統左派民眾支持,梅朗雄成功分得選票;菲永和勒龐則被醜聞束縛手腳,馬克龍則因為政策不清晰令民眾失望。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梅朗雄在各個方面提出了清晰而大膽的政治訴求,包括反對歐盟提出的財政緊縮計劃,反對全球化和西方武力幹涉。
在經濟方面,梅朗雄承諾每年將財政開支增加到2500億歐元以上,同時將法律工作時間從35個工作小時縮短為32小時,並對收入超過中位數20倍的富人征收100%的個稅。
在外交政策上,梅朗雄不僅希望法國退出北約,也希望就法國與歐盟的關系重新談判,如談判失敗,則像英國一樣,由法國人民來決定是否留在歐盟。
一言以蔽之,在許多方面,梅朗雄和勒龐的立場相似:對歐盟和自由貿易采取敵視的態度,並希望同俄羅斯加強聯系。不過,梅朗雄在移民和難民問題上仍代表了左派的寬容立場。
實際上,梅朗雄本來就是一位前法國社會黨黨員。2000年到2002年期間,梅朗雄曾任法國政府職業教育部長,2008年,梅朗雄退出了社會黨並建立了左翼黨,還參加了2012年的總統大選。
在2012年的總統選舉中,梅朗雄在第一輪獲得了11.1%的選票,排名第四,未能進入第二輪投票。不過社會黨在5年的執政中耗盡了左派選民的信任,其總統候選人哈蒙的支持率一直徘徊不前,這令不少左派選民紛紛轉而支持梅朗雄。在最新的民調中,有46%的受訪者都認為梅朗雄可能當選總統,且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都認為哈蒙應當退出選舉。
按照目前的民調結果,在第二輪中,馬克龍將以61%對39%擊敗勒龐,菲永則以55%對45%擊敗勒龐,如梅朗雄進入第二輪,也將以57%對43%的可能性勝出勒龐。
而談到自己飆升的支持率,做過老師也做過記者的梅朗雄打了個比方:“就好像春天一樣,雖然人們看不到,但是一下子,花兒就全開了。”
北京時間5月18日淩晨,谷歌I/O 2017開發者大會召開,作為當今世界軟件開發者最為重要的幾大會議之一,本屆大會聚焦Android系統、VR/AR、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多個領域。在會議之初谷歌宣布“我們已經從移動優先轉移到人工智能優先”。
與以往更加註重軟件不同,今年谷歌開發者大會最亮眼的部分在硬件,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Pichai)宣布谷歌正式推出第二代專註於人工智能的TPU(張量)處理器。這也與谷歌“人工智能優先”(AI first)和成為真正雲計算供應商的戰略相符。
TPU是谷歌自主研發的一種專為AI運算服務的高性能處理器。最新發布的這款第二代TPU芯片,不僅加深了人工智能在學習和推理方面的能力,而且谷歌是認真地要將它推向市場。根據谷歌的內部測試,第二代芯片針對機器學習的訓練速度能比現在市場上的圖形芯片(GPU)節省一半時間。
谷歌雲計算團隊首席科學家、斯坦福大學AI實驗室主管李飛飛表示:“這些TPU可提供驚人的128萬億次浮點運算,它們是專為驅動機器學習技術的芯片。”
雖然谷歌表達了人工智能芯片和其它芯片的差別,但是這一舉動還是將威脅到英特爾、英偉達這些行業主要芯片供應商的市場地位,這兩家公司的芯片都已經被應用於人工智能領域。
英偉達目前是圖形芯片GPU的主導者。公司近期發布了新一代GPU,取名為Volta,處理數據的性能與谷歌Cloud TPU不相上下。由8塊這樣的芯片組成的Volta模塊的售價高達14.9萬美元,英偉達將於今年第三季度開始發售此類芯片。
Gartner分析師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從機器學習領域來看,英偉達的GPU最為‘暴力’,速度最快;如果不需要那麽快的情況下,英特爾也可以。不過現在芯片已經升級到應用判斷的階段,谷歌的這款芯片號稱性能最好。”
谷歌沒有透露這款芯片的價格,也沒有透露誰會去生產這款芯片以及何時上市。到目前為止,谷歌仍在采購英特爾和英偉達的芯片。隨著谷歌越來越依趨向依賴於自主開發芯片架構,未來或將為自己省下數十億美元的芯片支出成本。
谷歌表示,這款最新的人工智能芯片不會賣給數據中心基於其它芯片制造商服務器上的公司,比如戴爾。此外,為了讓人工智能開發者更好的享受TPU所帶來的性能紅利,谷歌還正式推出了Cloud TPU雲計算服務,用戶可以租用。至於收費也可能采取和原本GPU運算服務相同的收費模式,按分鐘來計價。
“本質上來講,TPU就是一個用於機器學習的超級計算機。”谷歌首席技術官UrsHolzle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要提供最好的雲服務。”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去年谷歌雲服務的增長超過80%,不過在公有雲市場,亞馬遜仍然壟斷了40%的份額,而且份額還在持續增長。谷歌在雲服務市場排名第三。
為了和亞馬遜以及微軟競爭,谷歌特別強調設備的性能。谷歌表示:“單個Cloud TPU設備由4塊芯片組成,比IBM的深藍超級計算機的速度要快1.2萬倍。”谷歌計劃制造1000套Cloud TPU系統,為那些願意公開分享自己研發工作細節的AI研究人員提供支持。
谷歌進軍以AI為重點的硬件和雲服務領域,部分原因是受其自身業務加速的驅動。谷歌已經在使用AlphaGo深度學習系統TensorFlow為搜索、語音識別、翻譯以及圖形處理等提供支持。此外,谷歌也在Alphabet子公司DeepMind開發的智能程序AlphaGo中使用這種技術。
谷歌已經宣布了多個AI研究計劃,包括努力開發能夠學習如何從事耗時工作的算法以及微調其它機器學習算法。同時,谷歌還在為醫學圖像分析、基因組分析以及分子發現開發AI工具。
Gartner分析師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的AI芯片還是聚焦在處理大量數據並進行判斷,是建立在人的訓練的基礎上的,通過大量數據的對比,用機械的方法來選擇概率最大的結論。但是未來的想象空間就很大了。”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2017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進一步揚言自己是全國第一個提出新零售的人,比馬雲還早了半天!確定他沒給馬雲打過call?
來源 | 零售前沿社
作者 | 王君亞
2017年,經過新零售創業者和創新者的艱辛努力,催生了一大批創新產品和商業模式,新物種、無人零售等業態逐漸出現,背後也凸顯出這個領域企業領軍人物。不管是馬雲、劉強東等大佬,還有侯毅、莊辰超等零售老兵,大家用創新開拓零售的未來。2017年最後一個工作日,從人物的角度“窺見”零售業波橘雲詭的一年。
掀起新零售業的第一人——馬雲
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稱在未來30年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商務”一詞將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零售”。此話一出,隨即引發行業廣泛關註。
馬雲認為新零售的到來,線下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上,線上的企業必須回到線下,同時加上現代物流聯合起來。伴隨著馬雲的“新零售”戰略的提出,阿里在零售方面的布局也明顯加速,從新零售業態盒馬鮮生,到線上的閃電購、易果生鮮,線下商超從銀泰、三江購物等再到今天的高鑫零售,通過入股、聯姻等多渠道,如今阿里的新零售板塊已然成為“新零售帝國”。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一整年里,阿里的新零售版圖以入股、聯姻等方式投資金額高逾776億元,關聯的線下商超門店近8000家。
而如今盒馬大店的模式已經形成,通過讓消費者形成送貨上門的依賴性習慣,可以預測的事,在未來,阿里勢必會更多的采取與三江、高鑫零售的聯營方式輸出盒馬方法論,改造門店、拓展市場。
作為提出新零售的第一人,馬雲帶領阿里巴巴的一系列舉措都在圍繞線下,隨著電商增速的放緩,需求線下快速落地,為已經成熟的龐大線上業務需求在線下找到切入口,馬雲希望借此可以打造新零售的生態。
未來零售是無界的——劉強東
在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的半年後,2017年7月,劉強東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到來,推出“無界零售”概念。劉強東稱,在百貨商店、連鎖商店和超級市場三大零售革命後,零售的基礎設施將掀起第四次零售革命,實現成本、效率和體驗的升級。
盡管劉強東的無界零售與馬雲的新零售思想內核大同小異,但也表明京東與阿里的戰火從線上燃燒到線下。
在O2O的時代,京東2015年入股永輝,2016年獲沃爾瑪5%入股並獲得一號店。隨著線下零售的開戰,京東開始圍繞鄉鎮、縣收割夫妻老婆店,利用大數據和供應量優勢,提升零售終端的智能化。
同時,京東在核心的3C領域也試水到線下門店,在雙十一期間,全國線下布局超過160家京東之家,加之正在籌備的7 Fresh被視作對抗阿里盒馬的重要一步。
為了與阿里對抗, 在京東身後還有騰訊這樣的頂級盟友,兩家超級巨頭共同面向線下品牌商推出線上線下融合的“京騰無界零售解決方案”,其充分導流,使之成為市占率第二的平臺。
借助新零售逆襲—— 雷軍
作為一只互聯網風口上的“豬”,雷軍用互聯網思維把小米手機玩轉,而當新零售的風口下,雷軍又拋出一句,“我要用互聯網的方式幹零售”。從此打響了小米的新零售之戰。
甚至,在今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進一步揚言自己是全國第一個提出新零售的人,比馬雲還早了半天。而這宣誓的底氣似乎來源於,挨過了一年多的低谷期,小米的春天來了,而這正要歸功於雷軍在新零售的布局 —— 小米之家。
在雷軍的心中,新零售就是互聯網效率幹零售,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方法論和人才來改善傳統零售業。從電商升級到新零售,重點是用以電商同樣的產品、價格,進入到線下店中,而小米之家正是小米的最大主角。
同樣是想要做生態鏈,圍繞消費者將智能家居生活的所有企業團結起來,小米之家從2015年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後,就從未停止過擴張的速度,2016年,小米之家線下開店51家,截止到2017年11月5日,小米之家的開店數托張到228家,而雷軍給出的KPI目標為,3年內,開出1000家門店,5年內,突破700億銷售額。
雷軍認為新零售的核心是提高效率,透過小米之家的上百家線下實體店,其共同點是多做SKU,但又不是單純的增加,而是參考小米商城中購買頻次最高的產品進而鋪設到線下店中。同時,經過兩年的打磨,小米之家的坪效(每平米的銷售額)排在世界第二,僅次於APPLE的零售店。
對於小米的再次逆襲,雷軍將此歸結於,“爆款產品配合豐富產品組合,並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方法論做線下零售”。
10種業態詮釋智慧零售 —— 張近東
過去的幾年,張近東努力帶領蘇寧實踐互聯網,但似乎都沒有太大的成效。終於到了2017年,線下被再次重視起來,蘇寧也終於等到了春天。
今年3月,張近東提出“智慧零售”概念,即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去感知、預判消費習慣和消費趨勢,一方面引導生產制造,另一方面提供更多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同時張近東評價蘇寧,“在電商領域,蘇寧是最懂線下商業的,而在線下商業中,也很少有人比蘇寧更懂電商運營。”
盡管在提出概念的2017年中,蘇寧這家企業的“打法”讓外界摸不著頭腦,但在12月舉辦的戰略會上,張近東對蘇寧擁有的10種業態做了詮釋,終於讓大家撥雲見霧。
即概括為”一大、兩小、多專”,“一大”指蘇寧易購廣場,其中包含蘇寧雲店、母嬰、蘇寧體育、兒童早教等新業態;“兩小”是蘇寧大力正在大力推進的蘇寧小店和蘇寧易購縣鎮店。“多專“則是指蘇寧雲店、蘇寧紅孩子、蘇鮮生、蘇寧體育、蘇寧易購汽車超市、蘇寧極物和蘇寧影城這七種業態。
基於上述10種業態,蘇寧希望能吸引到更多地產界的合作夥伴,不同的業態可適用於不同的物業環境。
同時,蘇寧2018年的開店計劃早已對外公布,比起前幾年的低調潛行,這次可以用近乎瘋狂形容:總目標是開5000家店。
新物種模式推動消費升級 —— 張軒松
相較於永輝超級物種在這一年的火熱,董事長張軒松卻顯得極為低調。
今年永輝提出了“超級物種”的新商業模式,這個以輕時尚及輕奢餐飲為基礎,餐飲+超市+互聯網業態的商業模式,以“80後”和“90後”等新消費群體作為主要目標。
張軒松表示,希望應用科技,使得永輝的新物種商業模式可以推動消費升級,做到從存量到增量的增長,從量到質的轉變,以及從吃飽、吃好到吃得健康的轉型。
超級物種作為永輝旗下的新業態,希望從不斷叠代中提升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從2017年初成立至今,可以直觀看到工坊數量種類愈發豐富,布局結構、用戶體驗也逐步優化,基於工坊進行合夥人制度探索與推廣提升人效。拓展速度到今年下半年明顯加快,目前已有22家門店,計劃春節開到30家,擴張速度加快也表明其盈利模式已經基本跑通可以進行複制。
張軒松希望在永輝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從來不追求強勢的市場地位,我們希望作為一個參與者而不是掠食者,和其它多元的企業,共同打造一個生態共榮圈,一起去推動整個中國商業的發展。
永輝超級物種的新業態形式,也吸引了騰訊的入局,12月,永輝董事長張軒松、張軒寧合計轉讓5%股份予騰訊。
此次合作,被看做騰訊借永輝布局線下商超,實現支付業務和電商業務的商超場景應用,並形成線下新的流量入口;永輝在引入騰訊線上流量之際,還可以讓自己剛剛起步的“新零售”模式——永輝“超級物種”、“永輝生活”的開拓得到騰訊的支持。
新零售網紅人物 —— 侯毅
盒馬鮮生的創始人侯毅伴隨著新零售的浪潮成為在這一年中的關鍵人物。
在零售行業累積三十多年跨界經驗的他曾在京東先後任職物流規劃總監、O2O總負責人,於2015年3月創立盒馬,其最大的特點是快速配送,同時也被稱為阿里對線下超市完全重構的新零售業態。
經過兩年的發展,盒馬在2017年開始大規模的複制,盒馬也被認為新零售的先鋒和樣板,而盒馬探索的店倉一體化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型模式被驗證後,出現了永輝超級物種、美團美團章魚生鮮、京東7FRESH等一些線下零售企業或互聯網巨頭的效仿。
侯毅對於盒馬的定義並不僅是線下零售企業,而是基於實體門店的互聯網電商。侯毅表示,門店的價值在於線下門店可以提供消費者對於品牌、和品質的感知,門店是電商品牌和消費者互動的中心,也是消費者體驗和流量的中心,是離消費者最近的食品加工服務中心。
同時,侯毅在闖入新零售戰場時,就多次表示,他認為目前消費者對於生鮮的消費場景與過去有所不同,現在分為三個場景,家、辦公室、大型商業中心。
所以,侯毅即將進入便利店的消費領域,品牌命名為F2(Fast & Fresh)的盒馬版便利店。而這正是基於辦公室場景下的餐飲便利店。
殺入便利店,引起2017新零售第一戰 —— 莊辰超
便利店這個傳統的零售業態,在過去一年中,充斥著不少互聯網巨頭的身影,因具備接近消費者、兼具社區服務等特點,成為新零售的第一戰場,而去哪兒網的創始人莊辰超殺入便利店市場,更被視為新零售的第一戰。
莊辰超作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人,三次創業成功後華麗離場。2016年,攜程與去哪兒合並後,莊辰超退出並成立了斑馬資本,並投資3億美元創立“便利蜂”24 小時便利店。
正因如此,便利蜂的看點也被更多的人評價是因為創始人是互聯網背景和資本後盾。
而便利蜂與傳統便利店最核心的區別在於多種的購物模式和體驗,以“到店選購-自助掃碼支付”為特色,兼顧自提和送貨上門。不僅如此,便利蜂還投放大量共享單車,鋪設無人貨架,加速線下便利店等動作,勢必要在新零售下站穩腳步。
其莊辰超的做法,也被業內評價為,一種借助科技與資本杠桿,用新零售模式創新與快速整合手段,催生出一個新的物種的想法呼之欲出。據稱,他的目標是開一萬家店。
技術提升傳統門店效率—— 劉桂海
在2017這一年,不僅是盒馬、超級物種這樣新零售業態的湧現,物美作為傳統商超也加入了戰場。在早年間,物美為推動線上、線下的融合,開展物流配送業務,與多點合作,今年更是在多點的協助下改造多家門店。
幫助物美完成更貼合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多點的聯合創始人劉桂海也有著自己對於新零售的認知。劉桂海認為,新零售就是用現在新技術去提升它的效率,最後達到改善用戶體驗的目的,解決在這個新的商業環境下出現的新的用戶需求。
正是對於新零售的解讀,劉桂海在多點的模式和戰略上也積極作出調整。將多點的兩塊模式重點發力,一是為零售企業提供完整的電商解決方案,二是著重幫助門店去提升效率,改善用戶體驗。
透過幫助物美改造的門店可以看出,多點並不是簡單的裝修、設計翻新,而是在細節方面展示出與傳統商超經營理念的巨變。其中,最明顯的一點便是提升坪效和服務,收銀員也減少30%-40%,劉桂海認為,零售企業未來都會往面積收縮、精細化管理、有限的SKU、有限品項這個大趨勢來走。
同時,劉桂海認為,核心一點就是,傳統商超的人、貨、場的布局將從以“我”為主轉變為以“顧客”的體驗、便利為主了。
不懂零售,但可能顛覆它 —— 陳子林
當亞馬遜提出了新型概念店Amazon GO後,“無人便利店”便引起全行業的關註,在這一年中,阿里、京東、羅森、便利蜂等相繼入場無人零售試水,而一家由水果O2O轉型而成的公司 —— 繽果盒子,作為國內首個商用可規模化複制的24小時無人便利店,讓創始人陳子林也站上了風口。
在創立繽果盒子之前,陳子林2013年曾創業生鮮電商繽果水果,其模式為用戶在微信上下單,公司負責2小時內把水果配送到家,當花了300萬終於跑通模式後,競爭對手相繼而來。
而後陳子林賣掉北京的房產,經過5個月,創立出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的第一代產品原型,一個4平方米的空間,一臺鐵架子用於陳列商品,此後又經歷多次的技術升級更新,截止到今年,陳子林稱,單個繽果盒子每天銷售額約為300-2000元,SKU在800-1000之間,未來將批量落地。
陳子林表示:“無人便利店首先是便利店,必須滿足高頻發生的基礎民生需求。在過去的十個月里,我們在軟硬件綜合服務的基礎上,反複鞏固‘低成本’和‘高穩定’兩個要素。這兩點的同時滿足,是真正促使無人便利店從概念視頻落地為‘用戶購物場景’的關鍵。”
無人便利店因沒有人力、租金等成本,相較於追求高毛利的傳統便利店而言,也讓不少創業者確信這是一個趨勢。
無人貨架就是人不動貨動 —— 閻利瑉
2017年下半年開始,辦公室無人貨架徹底走紅創投圈,迅速獲得巨頭和資本的關註,創業者紛紛搶占點位,開啟燒錢大戰,而後又迎來了洗牌。在這條做辦公室自助零食的創業公司賽道上,果小美的創始人,原阿里聚劃算總經理閻利瑉算是一個強有力的選手。
成立於今年6月的果小美在閻利瑉的帶領下,先後獲得IDG、藍馳創投、峰瑞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的投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5億,同時,完成了無人零售領域里的第一筆並購,與主打智能零售貨櫃的“番茄便利”實現戰略合並。
無人貨架賽道上眾多玩家,搶占點位儼然已經成為決勝的關鍵因素,而果小美的優勢更在於後端,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利用自有物流“天鮮配”進行及時補貨。
據悉,果小美希望通過足夠量的自助貨架網點,創造一個基於“極致單品”為模型的“果小美版聚劃算”,最終將現場售賣的有限場景拓展到更SKU、更高客單價、機動性更強的線上賣場。
閻利瑉之所以如此看重無人貨架領域,其原因是,他認為下一個能夠改變大眾生活和消費場景,就會是辦公室無人零售的新業態。而也將此趨勢歸納總結為“人不動、貨動”,商品離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已經不是人去找貨了,很多時候是貨送上門來去找人。
滴滴想要阻擊美團步伐,進軍外賣之舉是下下策,若想從容應對美團的攻勢,必須在外賣之外找到更好的辦法。
(美團APP“北京”打車入口頁面)
2018年元旦前夕,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溫州、福州、廈門等城市的用戶打開美團APP,將發現傳聞中的打車入口已悄然上線。但點擊打車並不能直接享受的相關服務,而是出現一個征集“20萬人”宣傳頁,點擊報名會跳轉到報名成功頁面,顯示尚差多少人報名的數據,以及面對乘客與司機不同的獎勵入口,最顯眼的是針對司機入駐的“前5萬註冊0抽成”。
聯想到滴滴去年飽受司機吐槽的“高提成”,美團0元抽成的誘惑必將引爆整個司機圈,多少司機面對誘惑會忍不住“跳槽”?答案顯而易見,一場出行領域的腥風血雨即將在2018年多座城市上演。
滴滴外賣圍魏難救趙
同為騰訊系的滴滴、美團並不是第一次交火,滴滴早在2015年11月就戰略入股“餓了麽”,去年更傳聞還將繼續對其戰略投資。而且去年2月美團在南京試運營出行業務時,就有媒體爆料滴滴已經在公司內部秘密試水外賣業務,並“報複”性的首選試點也定在南京。隨著去年12月美團成立出行事業部,將出行業務擴大到南京之外的七城,滴滴外賣的進程勢必也將加速。
從進入對方領域時間上來算,滴滴外賣的傳聞被評價為“田忌賽馬”或“圍魏救趙”之舉。然就雙方異業競爭的外界態勢而言,美團打車的戰略意義要甚於滴滴進軍外賣,美團打車或將成為滴滴最可怕的對手,但滴滴做外賣卻很難對美團形成沖擊。得出此結論主要基於三方面因素:
首先,美團進軍出行是補足自身吃喝玩樂之外出行的全生態,是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必要動作。雖然打車平臺和外賣平臺均有基於位置服務(LBS)的基因,但滴滴做外賣,卻是原有出行業務之外的獨立生態。美團此前核心的業務如美食、電影、酒店住宿、旅遊、休閑娛樂、生活服務等門類,這些用戶需求多多少少都有打車需要。反觀滴滴一直在出行領域的下沈,服務特色決定同外賣服務重疊性較低。因此,雙方動作看似是互相滲透,但美團對打車的布局優勢遠大於滴滴對外賣的圍剿。
很多業界觀察者拿出2016年Uber在美國推出Uber Eats進軍外賣市場舉例,認為滴滴外賣同樣大有可為。要知道,目前Uber Eats的流水占到Uber全球總流水的10%。可Uber與滴滴進軍外賣市場有著截然不同的環境,Uber Eats在美國打入外賣市場時,並沒有面臨著強大的對手廝殺,而滴滴此時進軍外賣要同時應對餓了麽百度外賣與美團外賣雙線作戰。另外,中美人口密度的不同,Uber Eats可以發揮Uber專車優勢,但滴滴要進入外賣市場,平臺上的專車送外賣的可能性極低,需要另外打造“騎手”團隊,難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滴滴相比美團在用戶規模上也有很大差異。根據易觀數據顯示,目前美團APP月活躍用戶數在1.2億左右,大眾點評2700萬左右,加起來約1.5億;而滴滴App月活躍用戶為9200萬。另據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出行事業部總裁王慧文自稱,美團點評用戶高達2.5億,並且其中30%有出行需求。即使雙方跨界競爭外界環境相同,擁有更多用戶的美團也占據巨大優勢。
最後,美團進軍出行是為了維護自身高估值的“自救”,而滴滴做外賣更多的是形勢所迫,雙方跨界決心的不同,也使得美團將更具進攻性,而滴滴進攻欲望將遠不如前者。據數據顯示,2016年9月,美團點評的估值因業務上升有限大幅度下跌,從1236億降到858億。去年10月美團F輪融資傳聞曾與資方簽訂對賭協議,承諾兩年內IPO,並且估值不得低於1350億人民幣。在美食、電影、酒店住宿、旅遊、休閑娛樂、生活服務等原有業務中,美團面臨著多個垂直巨頭近似於貼身肉搏的廝殺,出行業務的推進,將承載著美團二次提振估值的重要戰略意義。
反觀滴滴的未來戰略,外賣在業務中的定位就十分尷尬。在美團打車宣布上線七城之後,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曾接受《財經》雜誌的專訪,程維在如此敏感的時間拋頭露面,自是一種應對美團輿論攻勢的反擊之策。然而整個訪談下來,程維更多的是強調“滴滴要做更高緯度的事情,要去全球市場,去和Uber和Google競爭。”無論程維出於對美團進軍打車故意營造“穩坐釣魚臺”的形象,還是源於滴滴對自身“大出行”戰略的堅持,皆從側面印證滴滴對外賣的投入,會更加穩健和保守。
從以上三個層面來推測,無論是業務擴張的難易程度,還是兩大平臺的用戶體量比拼,以及各自拓展新業務的決心上,滴滴都難以同美團抗衡。而且,美團自當年千團大戰中存活下來,近些年無論是對酒店、外賣等業務的擴張,都是從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中撕下一個大口子,由0開始做到行業一二位置。
而滴滴則一直聚焦出行業務,從最早的打車,逐漸擴張到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大巴、短時租賃及新能源車等多項業務。去年年末《財經》采訪中程維還透露,滴滴馬上會有巨大的全球戰役。將來會和車廠、再接下來會和Google、特斯拉在無人駕駛領域展開充分的競爭與合作,構建未來的交通和汽車體系。雖然,去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程維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有關“是否會進軍餐飲業務”時,以“一切皆有可能”回複,仍能感覺到滴滴一直以來對於外賣並沒有過多的興趣。
無論如何,滴滴的圍魏很難救趙,面對美團的激烈的“挖墻腳”,滴滴想要阻擊美團步伐,進軍外賣之舉都是下下策,若想從容應對美團的攻勢,必須在外賣之外找到更好的辦法。
美團進軍打車有何影響?
正如滴滴程維所言,其本人與美團的王興有很頻繁的私下交往。早在程維準備做滴滴之前,雙方就已有相關接觸。傳聞程維在阿里工作時,就同王興有著很深的業務關系往來。程維當初拿著車的原型去找王興,希望王興給自己的產品提提意見,誰知王興僅看了一眼就說了倆字:“垃圾”。如今,王興反而從當初的不看好轉而大舉進軍,回首往事讓人不免唏噓。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那美團此時進軍打車,將會對出行行業產生何種影響?
作為騰訊羽翼下的兩大平臺,美團與滴滴在年底分別完成40億美元的融資。首先,美團對出行的加入,將再次燃起出行領域的戰火。要知道,經過多年的拼殺和吞並,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專車行業市場規模數據分析》顯示,2017 年 H1, 滴滴出行以 92.5% 的市場占有率居專車市場訂單份額之首。美團對出行的進攻,幾乎等同於和滴滴直接宣戰。而且,美團打車作為大業務的一個擴展,滴滴慣用的合並戰略將無法實施,雙方各攜數十億美元融資,出行領域的新“燒錢”之戰已成必然。
第二,同樣基於位置服務(LBS)的兩大生態平臺,滴滴與美團之間存在大量交叉用戶,上文已簡述美團的幾大業務線用戶一定比例上有出行需要,而滴滴的外出用戶卻同坐家的外賣用戶重合度不高。因此美團的強勢進軍,至少將會把平臺上大量的交叉用戶截流。如美團最近的打車入口在不同城市征集20萬用戶報名來講,七大城市一上線,就意味著將近140萬用戶與南京試運營的用戶截流到自身平臺上。
第三,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紅利的消失,早期獨角獸圈地之戰結束,擴張業務為用戶提供綜合服務的超級APP化已成發展趨勢。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美團推出打車都是基於原有業務的生態補充之舉。對於美團已有的美食、電影、酒店住宿、旅遊、休閑娛樂、生活服務等用戶而言,在享受到店服務的同時,美團上積累的紅包或折扣券同樣能使用在打車服務上,而且在美團使用打車服務還能同樣積累積分,這些優勢對於美團和用戶來說,無疑都是雙贏。
第四,美團進軍打車競爭對手只有滴滴一家,而滴滴進軍外賣,卻面臨著多線競爭。相比出行市場滴滴以九成占比一家獨大,外賣市場競爭格局卻十分複雜,自去年8月百度外賣與餓了麽進行合並,外賣市場中餓了麽+百度外賣的市場交易份額占比達48.8%,位列市場第一,美團外賣以43.1%的占比隨其後。也就說,美團打車擴張的市場份額一定是吃掉的滴滴原有蛋糕,而滴滴外賣的擴張,即使吃掉下外賣市場的一部分,也是餓了麽百度外賣受損最大。
美團進軍打車也不全是好消息
可以說,美團進軍打車對出行行業的影響,遠大於滴滴外賣對外賣市場的影響。怎麽算,滴滴靠外賣圍魏救趙都不是個好主意。不過,值得註意的是,美團做打車也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這麽輕松愜意。
首先,美團多線作戰是其商業模式最大的詬病,無論是生活服務里的百度糯米、阿里口碑,還是外賣的餓了麽百度外賣,以及酒店住宿領域的攜程去哪兒、同程藝龍、阿里飛豬,美團進軍出行將進一步擴大多線交戰的範圍。雖然年底美團完成了40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但分攤到各個尚需燒錢的戰線上,美團能拿出多少資源傾斜到出行也是問題。
其次,美團南京試運營期間也爆發一些問題。在南京試運營期間,美團對司機的抽成為8%。而且七城擴展中,還為前5萬名司機提供三個月的“零抽成”福利,相比滴滴對司機高達20%左右抽傭的現行策略是釜底抽薪。然而,美團打車南京試運營期間也存在諸多問題,真實情況也許並非表面上的如此樂觀。
在網約車服務中,雙方溝通基於平臺提供的聯系方式,一旦用戶註銷賬號,司機很難再聯系上用戶。這個規則漏洞,存在少量的乘客在享受完服務後拒付車款並直接註銷賬號的情況,導致司機拿不到應得的打車費。滴滴為解決這一問題會給司機一定的補償,而這種情況同樣在美團打車南京試運營期間出現。然而司機吐槽,遇到這種情況去聯系美團,客服卻說不會墊付車費,讓司機自己與乘客協商解決。
雖然這只是少數現象,但也體現了美團打車作為新的業務,在具體服務細節上仍同常年深耕該領域的滴滴有差距。另外,滴滴打車目前訂單量遠遠超過美團體量,雖然補貼非常誘人,但總體來說滴滴為司機帶來的收益仍遠高於美團,假使滴滴使用懲罰策略,美團打車對司機的吸引力能持續多久,仍是未知數。
最後,滴滴因為九成以上的市場占比,幾年積累下來幾乎掌控了司機資源。雖然美團占有用戶優勢,但其打車業務發展能達到什麽程度,司機端的掌控仍是其要跨過的關鍵門檻。就像阿里口碑發展受到美團、糯米掌控線下門店資源與用戶使用習慣被制衡一樣,美團在打車領域同樣面臨著這些問題。
上文從眾多維度講述了美團進軍打車將為滴滴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作為同樣是從不斷廝殺對手成長為巨頭的出行獨角獸,滴滴勢必也不會坐以待斃美團的入侵。結合雙方跨界的優劣勢來分析,2018年滴滴或會結合自身優勢,進軍外賣只是權衡之策,對美團真正的殺招將不僅限於此,目前來看,滴滴今年會選擇三種可能的應對策略對美團進行打壓。
滴滴2018三種應對可能
滴滴必不會坐視美團打車的做大,畢竟對方任何的市場拓展,幾乎都是自身的損失。然而田忌賽馬的外賣策略,卻很難對早已習慣多線作戰的美團形成實質性的威脅。因此,要跳出互相搏擊對方命門的思維局限,滴滴真正制衡美團的策略,將不在外賣之上,從目前來看,滴滴目前已進行的三方向嘗試,才是明年應對美團主要的應對方略。
(支付寶首頁、微信錢包加入“滴滴”入口)
第一,加速大聯盟戰略。滴滴雖然垂直在大出行領域,但一直在進行大聯盟戰略。例如滴滴目前已和BAT分別有戰略合作,在支付寶首頁、微信錢包及百度地圖上都可以直接使用滴滴服務。而且,去年12月22日,攜程攜手滴滴、首汽、AA租車共同推出專車和租車業務,似乎就是組團應對美團之舉。
另外,自2015年11月戰略入股餓了麽之後,2017年9月36氪曾爆料滴滴正在考慮再拿出20億美金投資餓了麽。相比滴滴進入不熟悉的外賣領域應戰美團,其一直在執行的大聯盟戰略更是阻擊美團最有效的手段,受美團打車影響,滴滴在2018年或會加速大聯盟戰略,在多個戰線上進行結盟側面阻擊美團,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第二,升級版二選一。這一推測並非空穴來風,去年媒體就曾爆料滴滴針對嘀嗒、美團的“二選一”風波。雖然事後滴滴極力否認,但在司機圈,這一鐵腕政策早已在不同的微信群里傳開。在美團南京試運營期間,南京的某位司機就曾透露美團打車上線第二天,多個滴滴司機群里就有滴滴方的運營人員發布通告,任何一名司機都不允許上線美團打車,“一旦發現,立即停止合作。”
要知道,在互聯網領域,這種以當下優勢脅迫商戶、司機二選一的現象並不少見。至少目前,滴滴平臺上的訂單數量都遠超於美團,即使美團有十分誘人的補貼和低抽成,但只要滴滴升級“二選一”的懲罰力度,仍能在司機端對美團形成強大的圍剿。正如天貓二選一大大延緩京東增長趨勢一樣,滴滴對美團的“二選一”的影響程度要遠大於前者,隨著美團激進的擴張,滴滴“二選一”或會全面升級。
第三,發動區域燒錢大戰。現在美團打車進軍之所以如此迅猛,除了享受“網約車新政”下出行行業進入政策平穩期的紅利。而美團從0開始,發起燒錢戰前期投入會更小,滴滴由於用戶基礎龐大跟進會面臨巨額的補貼投入。但考慮到滴滴還可以選擇只在美團進軍的城市進行燒錢,這個投入仍舊在滴滴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在美團試運營期間,滴滴的區域燒錢之戰就已經開始,並為此還開發出對標的業務線進行競爭。
據媒體報道,美團打車剛在南京上線,滴滴不到半個月時間就在南京推出了優享計劃。這個優享計劃不同於滴滴此前的專車和快車,“優享”對標的正是美團打車的車型。據南京同時開通美團打車和滴滴優享的司機介紹,“如果能夠開滿全天,美團司機可以拿到150元的獎勵,優享則有200塊錢以上。”
南京滴滴發動的區域性對標美團打車的燒錢戰役,一旦證明其效果,滴滴今年必然會跟隨美團打車的城市擴張步伐而擴大推進。假如全面開啟燒錢大戰,滴滴以近億用戶的規模應對美團起始的百萬用戶體量自然會大大吃虧,不過通過區域化及針對性PK,則會將燒錢規模降低到一定程度,並對美團打車形成有效的打擊。
美團做打車,無疑動了滴滴的奶酪。雖然在相關采訪中王興表態未有意針對滴滴,但滴滴作為出行行業的“壟斷”者,王興的低調並不能掩蓋對滴滴的“侵犯”。無論雙方大佬如何看待彼此的跨界競爭,2018年美團與滴滴的出行大戰都將必然的席卷整個中國。
其實,美團做打車、滴滴做外賣,並非雙方有意染指對方業務。在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結束後,受益移動互聯網而崛起的獨角獸都面臨著流量天花板困境,在原有業務紛紛觸碰到增長瓶頸時,橫向擴張到異業領域,已成謀求新增長的必然選擇。因此,整個2018年,跨界競爭將不僅限於美團和滴滴,在不同的領域,一場圍繞“跨界”的競爭將在這一年全面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