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業公佈業績的高峰期已經開始,投資者在相信這些業績前,應該小心查閱每個重要的數據,你很少能從傳媒中,獲得分析性的資料。企業誤報業績,是全球現象,但在香港這已發展成一門藝術,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少有像樣的分析師去挑戰任何錯誤的報告。因此,企業可以利用那些懶散的會計和管治規則,去令投資者只專注於好的地方,而忽略不利因素。每股盈利更值參考 要特別留意每股盈利 (Earning Per Share, EPS)。用每股盈利去表達一間企業的利潤是較為恰當的,因為它是以總資本作參考去計每個年度的盈利。每股盈利改變,不一定代表整體盈利改變,但應該是你的投資衡量標準。例如一家銀行的業績報告指,利潤增長10%,而實際上每股盈利僅增長了2%,當中最大的不同,主要是有關未來盈利及預期股價的計算。另一個例子是,一間保險公司錄得16%的利潤增長,但實際上每股收益下降7%。除非投資者仔細研究這份報告,否則他們怎會知道這一點呢?看得穿的分析師又如何去評估這間企業?以及用哪些盈利數字? 留意主席的話 地產商、保險、銀行和資源類的企業,很快便會公佈業績。不用看都知道,大多數企業都會用一次性收益來支持2013年的利潤。銀行會顯示壞賬減少,並以成本價為資產的損失入賬;地產商會以最樂觀的態度,為他們的物業組合估值;保險公司可以憑感覺為利潤及虧損入賬。沒有人理解它們複雜和冗長的報告。最後,資源類企業數據明顯糟透,借貸上升、許多投資項目無利可圖,但他們只笑笑,繼續樂觀地迎接2014年。讀讀行政總裁及主席報告,你會對公司和管理層有深入的瞭解。我們是獅子坑裡的瞎子,我們只能嘗試努力睜開一隻眼,及祝自己好運。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
| ||||||
小豬下痢疫情肆虐,國內豬隻在端午節前就面臨供應不足,預期心理導致豬價大漲。專家認為,平抑豬價措施應留待端午節再出手,避免屆時豬價失控。 撰文‧周岐原 今年前兩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年增率只有○.三九%,但是三月上旬,豬價一口氣大漲一○%,連帶使物價蠢蠢欲動。豬價何時降溫,成為全民關注的民生議題。儘管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宣稱,要在兩週內讓豬價合理化,降至每公斤七十至七十五元,但由於豬隻飼養週期較長,至中秋節前,民眾可能都要忍受高於以往的豬肉價格。 當各地傳出豬肉偷竊案,《今週刊》比對歷年資料發現,今年豬價走勢確實令人吃不消。往年,豬價以春節、端午、中秋三節為價格高峰,春節過後,豬價便緩緩下跌。然而今年豬價持續上漲,成為二○○八年以來最高的一年,更在三月四日創下每公斤八十三.一七元歷史新高。 疫情肆虐 六月起供應不足回顧○六年,中國曾因為藍耳病疫情,加上玉米等飼料價格上漲,導致小豬長大的數量嚴重不足,讓豬價狂飆、拉高通貨膨脹,被戲稱為「豬通膨」。如今,台灣豬價何以爆出驚人漲幅?原因也是來自一種疾病:豬下痢(PED)。 去年五月,首先在美國愛荷華州發現的豬下痢,現已蔓延全美二十七州,到了去年底,連台灣也被波及。 台糖畜殖部發言人李宗勳指出,往年國內也曾出現類似疫情,但這次流行的是新病毒株,台糖旗下十九座養豬場,就有十四座出現疫情。屏科大獸醫學院院長鍾文彬指出,此次小豬染病死亡率相當高,「日齡七天以內小豬,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豬隻從出生到上市銷售,大約需要七個月飼養,以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間,全台共有數萬頭小豬感染下痢死亡估算,養豬協會理事長楊冠章分析:「端午節前後,小豬不足對價格的影響,就會浮上枱面,六、七、八月的豬肉供應,可能比較困難,到九月以後才會正常。」楊冠章進一步指出:「兩個禮拜以內的小豬都死光光。我們從未遇過這個狀況,現在的處理方式也是史無前例,大家都在摸索。」因此對陳保基的指令,他語帶保留:「主委的意思是兩個禮拜以內(達成降價),就努力看看吧!」預期漲價 下游已開始囤積值得注意的是,豬肉供應缺口尚未正式出現,為何漲勢提前在年初就出現?消基會祕書長雷立芬直指:「有商人在囤積(豬肉)。」雷立芬解釋,和往年相比,市場每頭豬重量略增,供給量未銳減,顯示是下游廠商預期漲價、提前買肉,帶動價格上揚。她坦言:「現在(豬價)還不到反映下痢疫情的時候,不論由台糖增加供給,或是進口豬肉,還是會被下游囤積起來,並沒有真的調節到市場,應該把囤積的人先找出來。」由清明節到端午節,祭祀、包肉粽等需求即將湧現,雷立芬認為,台糖增加供給或進口豬肉等措施,應該延後,才能有效抑制漲勢,避免豬價在端午節進一步失控。 數字會說話,觀察自○八年以來,每年元旦至三月十五日間的豬隻交易平均數,今年的二.四九萬頭,並不是最低數字,今年的數量,甚至比一二年、○八年同期還要多。 既然供給暫無短缺,是不是在需求端有業者囤積豬肉?另一業者低調回應:「預期後面會缺豬,到時候,一定是以溫體豬肉優先(供應消費者),冷凍廠商預先準備,也是無可厚非啦。」說明漲價來自下游囤積的傳言,似乎不是空穴來風。 目前台灣進口的豬肉來自美國、加拿大、丹麥、荷蘭,佔消費量約八%。增加進口能否緩解國內豬價?答案是未必。因為在美國,小豬下痢疫情肆虐,同樣刺激豬價大漲。 以四月將到期的芝加哥瘦肉豬期貨為例,價格已漲到每磅一一九美分(相當於每公斤新台幣七十八.六元),如果加計海運來台的運費,此時進口美國豬肉,成本並不比國內豬肉來得低廉;還有瘦肉精檢疫等敏感的政治問題待解,恐引爆更大爭議,因此增加進口,實在稱不上理想的替代方案。 從去年十一月,豬隻下痢疫情爆發以來,豬價幾乎一路上漲,直到最近打破歷史紀錄;政府當局既未提早因應,現在又倉促擬以增加供應的作法應對,更有可能資源錯置,把未來需求高峰期可用來壓抑豬價的供應量,提早投入下游囤積商人的冷凍櫃裡。 |
| ||||||
人民幣商品開放,終於見識到台灣民間充沛的投資潛力。自去年二月開放人民幣存款以來,僅僅一年多,國內人民幣存款就已累積到人民幣二千四百多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二千多億元),相當於一個鴻海集團的市值。 始料未及的是,投資人湧進,也造成前所未有的爛頭寸在人民幣存款上蔓延開來。 投資人瘋存人民幣,看準的就是,優於新台幣定存近一倍的利息,以及長期看升的人民幣匯率。但是,當國人搶進人民幣,國內人民幣存款越來越多時,銀行的高利定存方案卻紛紛喊卡,利息越變越薄。 現在部分人民幣優惠存款利率還可達三%,但實際上,這些人民幣存款,銀行目前僅能透過轉存中國銀行台北分行、投資點心債、寶島債及小部分放款消化人民幣資金,去化管道有限。 一年掀三波人民幣定存熱水位達陣,三%優惠利率只給大戶 過去一年多,國內曾掀起三波的人民幣高利定存熱潮。首先是二○一三年二月,央行剛開放人民幣存款業務,各銀行為了建立人民幣資金池,紛紛祭出短期的優惠利率定存方案吸金。 第二波存款熱在二○一三年九月,中國面臨錢荒,擔任人民幣清算行的中國銀行台北分行拉高轉存利率後,國內銀行為了大賺利差,紛紛調高利率吸收人民幣存款,帶動人民幣存款水位激增。 第三波人民幣存款熱,則發生在今年農曆年前,中國錢荒問題再度延燒,中國銀行台北分行祭出四%以上高利率,吸引銀行再度推出人民幣高利定存方案吸收存款,再轉存到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賺取利差。 也就是說,兩岸在人民幣商品上市之後,互動與關聯度越來越高,大陸的錢荒吃緊,隔岸影響台灣投資人荷包裡的財富。 然而,當銀行的人民幣資金池累積部位達陣,或者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調低轉存利率,銀行就不再祭出優惠利率吸金,三%可說已成為利率的「天花板」。 事實上,最近多家大型行庫如第一銀行、華南銀行等已經下調人民幣存款牌告利率,而且採取「額度越大、利率越高」的做法,要拿到三%的利息,存款部位要人民幣一百萬元起跳。 八成人民幣存款只進不出「消化不良」,得靠三大出路活絡 人民幣定存優惠方案一結束,利息就打回原形,原因就是,人民幣去化管道有限。台灣目前人民幣產品仍少,算一算一個巴掌就數完了,放款需求也不大,僅佔存款額度的六%左右,高達八成的人民幣存款都轉存到中國銀行台北分行。 中國銀行台北分行成為國內人民幣去化的大宗,轉存利率達四%,換言之,台灣各銀行只要把人民幣轉手放在中國銀行台北分行,即便給予國人三%的人民幣定存利率,都能賺到一個百分點的利差。但隨著大陸錢荒紓解,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調降轉存利率,連帶國內銀行也跟著調降存款利率到二‧五%至二‧八%間。 人民幣是管制貨幣,回流機制有限,唯有透過擴大寶島債市場、取得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機構)額度,以及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才是未來人民幣去化的三大出路。 首先,擴大寶島債市場的發行額度及廣度,將有助於人民幣去化。台灣目前人民幣存款達到二千四百多億元,對照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寶島債市場空間約有六百億元,到目前為止才發行了一百二十一億元,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目前金管會核准大陸企業發行寶島債額度上限僅一百億元,但國內人民幣存款加速累積,未來若能透過擴大信評良好的陸資企業來台發行寶島債,不僅有助於人民幣的去化,也可以活絡台灣的債券市場。 其次是爭取RQFII額度,擴大發行人民幣計價相關商品。金融界無不引頸期盼服貿協議過關,可運用中國承諾給予的人民幣一千億元RQFII額度。這個額度,相當於國內投信發行近兩兆元基金規模的四分之一,將有助於去化人民幣資金。 然而,服貿協議目前難有進展,造成RQFII卡關。富邦金控經濟研究中心資深協理羅瑋指出,在人民幣回流機制受阻下,銀行龐大人民幣存款將停泊在台灣,無法有效使用,將使人民幣存款利率下降。 不僅如此,若服貿無法順利通過,銀行業無法實質獲得大陸承諾放寬「台資企業定義」,僅能依目前定義,對五%台商提供金融服務,無法擴大貸款給台商企業。 人民幣去化的第三項管道,就是爭取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不過,央行總裁彭淮南指出,服貿沒過,貨貿絕對過不了,還有RQFII也卡在這個地方,兩千多億元資金動彈不得,兩岸貨幣互換機制談判也遇阻。金融業者表示,台灣要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目標恐將淪為空談,當前激增的人民幣存款,出路堪憂,有些像是吃了太多,消化不良,長久下來,原本報酬率不錯的人民幣商品,也要提防成為雞肋,不再有魅力。 【延伸閱讀】台灣1年存款金額,相當1個鴻海集團市值──台灣近年人民幣存款餘額第1波:人民幣存款業務開放,銀行祭優惠定存吸金第2波:中國錢荒,帶動人民幣存款激增第3波:錢荒延燒,銀行再推人民幣高利定存 註:2014年數據截至2月底資料來源:台灣中央銀行整理:鄧麗萍 | ||||||
| ||||||
人類是會維持一定體溫的恆溫動物。為了不受氣溫變化影響調節體溫,負責排出熱能這重責大任的就是「排汗」。 然而,我們留心每天排泄狀況,卻不關心自己流的汗。不僅如此,在盛夏大汗淋漓時甚至覺得「好噁心」、「汗臭味很討厭」等,從不曾覺得感謝。 流汗與文明有關?汗腺退化,大腦也會短路 如果我說:「其實『汗腺』才是使大腦進化,而且是創造自古至今文明的幕後大功臣。」各位一定會很驚訝吧!我會這樣認為,也是因為汗腺具有讓人類大腦不受外界溫度變化影響的功能。 我從事汗腺、體味治療的主治醫師超過二十年,接觸過許多患者。長年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能正常排汗的人逐年減少,「流汗的人」與「不流汗的人」人數差距越來越大。即使會流很多汗的人,其大多數也只在身體局部大量流汗而已。 「人類花費漫長時間才進化的汗腺,到了現代反而正在退化。」心臟、肺臟等內臟的功能,會因為疾病而衰退,但並不會退化。因為這些器官是人體內已經進化完成的器官。然而,由於汗腺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最後出現的器官,因此,最容易發生功能退化的情形,如果長時間不加使用,就會退化。 如果長期持續著避免流汗的生活習慣,汗腺會回到進化之前的狀態,而造成人體的退化,結果自然也會使腦部退化了。 人類變「爬蟲類」體溫不調節,受冷氣控制 近年來,「變溫人」越來越多了,也就是體溫會隨著氣溫升高的人。 炎夏午後的教室裡,發燒、感到身體不適而暈倒的中、小學生正在增加。這些孩子們被大家七手八腳的送到保健室,在開冷氣的環境中躺著休息後,高燒就退了。也就是說,他們的體溫被外界溫度變化操縱著。 這種情形並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就算是大人,如果在一天當中重複來回於高溫和低溫的環境,比起腦部等身體內部感受到的溫度,皮膚感受到的溫度變化會較敏感,而變成剛才提到的「變溫人」。 事實上,人類是不受外界氣溫變化影響,能夠保持一定體溫的恆溫動物。人類之所以會被外界氣溫變化影響甚至倒下的原因,在於無法自己調節體溫,變得像蛇、蜥蜴之類的變溫動物一樣了。不會流汗的人類,會退化成爬蟲類。 據說使人體機能最安定的溫度大約是三十七℃,其原因和腦部大有關係。在人體內能量代謝最旺盛的場所就是腦部,而讓代謝得以進行的是酵素。腦部的酵素對溫度特別敏感,因此如果要讓代謝穩定進行,溫度的安定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對腦部酵素的活性最適宜的溫度就是三十七℃。 日文裡有一句話叫作「頭寒足熱」,正如這句話所說,腦部以外的器官其實要在高於三十七℃的溫度才能運作得更順暢。肌肉在運動前利用準備體操暖身,就能活動自如,內臟也是如此。有醫學報告指出,體溫每上升一度,內臟的免疫力就提高三○%。也就是說,對體內大部分的器官而言,三十七℃其實太冷了。人體的正常體溫雖然是三十七℃,但這是其他器官配合重要中樞──腦部的理想溫度的結果。 「變溫人」在幼年時期的特徵,就是基礎體溫過低。兒童的正常體溫應該是三十六℃,但低體溫的孩子們大約在三十五℃上下。 為什麼低體溫兒一直在增加呢?其實這是因為汗腺功能大大受到後天環境的左右。尤其嬰幼兒時期也是汗腺的生長期,孩子如果在此時不流汗,汗腺會一直處於未發育的狀態,長大後就變成無法調節體溫的變溫人。然而,生活在空調設備十分普及的現代的嬰幼兒,無論夏天或冬天都在空調調節的舒適溫度下成長。換句話說,這些孩子沒有流汗的必要。 汗腺沒完全發育的孩子,長大後走出戶外,也無法排出必要的汗降低體溫。結果導致身體藉降低基礎代謝來抑制身體產生熱能,基礎體溫在三十五℃上下的低體溫兒就增加。 不流汗容易失眠腦溫不下降,難舒適入夢鄉 人的體溫在一天當中起起伏伏,白天上升,夜晚下降,以這樣的規律來維持健康。夜晚體溫下降,腦細胞的活動安定後,就會進入「微冬眠」般的狀態而熟睡。因此剛入睡時排出的汗水是為降低體溫的「好的汗」。順帶一提,洗完澡後如果馬上吹冷氣,這時腦溫未完全下降,會讓人睡不安穩。 再補充一點,不容易流汗的人容易失眠的原因,是因為無法有效降低體溫而難以進入夢鄉,在睡眠中體溫較高,因此也只能淺眠。(本文摘自前言、第一、二章) |
然而,在炒作「賣殼概念」之餘,可要小心「表錯情」而中伏,近期就至少就有三個最好的例子。
七月八日中午,佳訊(030)收報0.139元,下午開市不久,其股價突現異動,收市飆升至0.161元;次日,其股價更曾高見0.183元;七月十日,其股價跌至0.163元之後突然停了牌,如果有貨者以為今次「賣殼」可能成事那就錯了,直至今天才突然爆出了公司主席涉及行賄而被廉署調查,公司的一些設備及會計紀錄更被扣押,如此看來,事件對公司的影響甚為不妙,股份復牌可能遙遙無期,這一回,「好事」可能變成了壞事。
七月七日,意達利(720)突然由0.075元狂飆1.25倍而於次日高見0.169元,眼見如此的狂升,肯定引來「賣殼」的憧憬,可是,那就錯了,公司卻此時宣布斥資655萬元增持一間汽車售後服務公司的股份而已,並非「賣殼」,股價即時跌回0.107元,怪就怪在今天股價又突然抽高至0.132元,有點令人莫名其妙,尾市又被壓至0.103元,再次打回原形,胡亂炒作者又再次中了伏。
更糟糕的是,本周二泰豐(724)的成交量突然大增,股價亦開始飆升,四天之內由0.045元大升66%至今早最高的0.075元,中午才突然發出盈警,股價頓時跌至0.054元收市,今早高價追貨者賬面暫時又損失了28%,近日如此升法肯定引到不少人追捧,炒作「賣殼概念」,相信中伏的人不少。
在一片炒作「賣殼概念」的浪潮中,肯定必定有一些混水摸魚之輩,炒作者宜打醒十二分精神,以免表錯情而誤中副車,招致損失。
| ||||||
八月七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宣佈,明年將展開四G第二階段競標,釋出二千六百MHz頻段中一百九十MHz頻寬,供業者競標,預計至少為國庫帶來一百五十億元收入。 八玩家非搶不可WiMAX業者解套、三雄保位 第一階段四G競標在去年十月落幕,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等六家電信業者為搶下執照,共斥資逾一千一百八十億元,這不僅讓電信三雄紛紛調高今年行動網路資本支出,最新出爐的七月財務數據顯示,因攤提競標、建設費用,三大業者每股盈餘皆較去年少二%至九%,第三季獲利恐再衰退。 如今上一個錢坑還沒填平,下一個錢坑又接著來。而且,原先卡在該頻段上的「釘子戶」WiMAX業者,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也准許其換照、技術升級。未來,WiMAX業者若想經營四G,恐怕也得參與競標。 這意味著,比起去年的競標戰,又多了全球一動、威達雲端兩家WiMAX業者,檯面上已有八位玩家,準備爭取新一波四G執照。 雖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石世豪表示,不希望明年競標出現天價,詳細規則還在研擬。但一位電信三雄高層卻分析,對已經握有一千八百MHz頻段的三大業者來說,如果標下新頻段,只要透過「載波聚合」技術,便能將兩者組合,下載速度是現在的兩至三倍。若NCC至少釋出四到五張執照,一張執照可能要價近一百億元,光底標金額就超過四百億元,吸金程度不輸上一次競標。 取得明年釋出的頻段,對三雄有加分效果,但對頂新集團旗下的台灣之星、以及WiMAX業者來說,卻是必要。 上一回合競標,台灣之星只拿下十MHz頻寬,若想後來居上,全看下一回合願意砸多少錢,搶贏三雄。而忙著找生路的WiMAX業者,若想繼續營運,也得找金主一起競標,威達雲端董事長賴富源曾說,一直有和其他業者接觸,不排除任何合作機會,未來,還可能有像鴻海、頂新等新面孔加入戰局。 不過,如同巴克萊證券報告指出,業者四G建設的成本壓力,下半年才要逐步顯現,加上明年少說上百億元的競標錢坑,肥了國庫的同時,一位電信業人士感慨,「投資人的日子恐怕會不太好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