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明報對於利福國際(1212)報導之謬誤(待寫)

筆者在聖誕節留意到這一單新聞,但這單新聞是有問題,請問有甚麼問題,大家可以答答呢。待有20個回覆,立即把它寫好,謝謝。

利福升6% 十年賺1.4倍
    2014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雖然平安夜前股市並不平安,地雷股俯拾皆是,但自利福(1212)公布將周大福所持股權,賣給大股東劉鑾鴻後,昨日股價大升逾6%,罕見大小股民齊齊賺錢過聖誕,皆大歡喜。

上市十年 有升又有息

利福上市十年半,為少數股票可以一直有升有息;股民自認購新股起,連同股價升幅及息率,回報率近1.4倍。

利福於2004年4月中掛牌,招股價為8.3元,以昨日收市價15.92元計,十年半以來股價大升逾九成;每股股息共宣派約3.75元,若當年認購利福新股,股息已賺45%。

綜合利福十年來股價升幅及股息,回報率達1.36倍,每手500股,期間可賺約5684元。若十年前未及入市,以昨日單日升幅6.4%計,投資者如能在早上入市,每手仍可賺約460元。

2001年劉鑾鴻家族夥拍鄭裕彤旗下周大福,斥資35億元買下利福前身崇光百貨,其後在2004年打包成利福上市,雙方合作關係在去年出現變化,2013年10月周大福出售1.15億利福股份,今年10月再向透過與劉鑾鴻共同持有的合營公司,向卡塔爾投資局出售兩成股份,加上日前正式退出利福,合共套現約81.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226

華為2019年銷量將達1000億美元 對於未來大佬們怎麽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064684.html

在11月17日舉辦的上海交大(中國)創新領袖聯合會首次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高級管理顧問吳春波這樣回答“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這一經常被提起的問題。

如果華為倒下了,那只能是它命不好。這麽一個拼命幹的企業還會倒下?”(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在11月17日舉辦的上海交大(中國)創新領袖聯合會首次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高級管理顧問吳春波這樣回答“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這一經常被提起的問題。

華為計劃2019年銷量破1000億美元

吳春波在做題為《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與華為的成長邏輯》的演講中宣布了華為的最新銷售數據。他表示,華為2014年的銷售總額達4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90億元),實現利潤達40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華為為2015年設定的銷售目標為57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4%),並計劃在 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沖破1000億美元的目標,即翻一番。

被比喻為“大象龜”、“薇甘菊”和“一群狼”的華為並沒有秘密,而任正非也沒有密碼。吳春波提出,華為堅持的只是探索、敬畏和堅守這些企業經營的常識。

根據吳春波提供的數據,從2005年到2014年間,華為持續的研發投入累計為1880億元人民幣,共有44168件中國專利,14555件PCT專利,18791件外國專利。

“李小文沒有向華為要過一分錢的廣告費,因為他覺得他的理念與華為相同。”吳春波說,華為的理念是聚焦,也是簡單。

“什麽都能買”讓服務業繁榮

在論壇現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嶽在演講中提出,人們正在進入這樣一個時代:更多人有能力購買精細化的服務;移動互聯網主導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推動中國經濟前進的新動力——屌絲正在不斷向新中產演進。

在這個時代,移動人群的行動力機制發生了顯著的改變,比如信息對稱性帶來了有效的需求、高頻的信息接觸帶來了極短的周期、交易者與生產者的角色也需要更多互動。也正是因為這個人們什麽都知道,但什麽都不會自己做而又什麽都能購買到的時代,服務業才有著無限的創新可能。

未來人工智能比價值觀更重要

作為一名經歷過傳媒鼎盛時期並正在經歷傳媒轉型的媒體人,《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表示,越是優秀的傳統企業越不容易轉型。但傳統報紙如果不下決心改革,就必然無法生存。

秦朔在當天的演講中稱,《第一財經日報》內部有句話是“價值觀比總編輯更重要”,而他逐漸意識到“機器比價值觀更重要”。他以今日頭條為例,描述了人工智能或由機器而產生的大數據可以為讀者創造出隨時隨地的個性化服務。他表示: “我不知道這張紙還能存在多久,但希望借助人工和機器的力量來延長。”


(編輯: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16

對於A股 今天是1999年重演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06

經過數月的“瘋漲”,A股在今天遭到“當頭棒喝”,滬指暴跌逾8%。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提到,這仿佛是1999年行情的再現。

當年的5月19日,滬指在經歷了長達兩年的沈寂後突然爆發,漲幅接近5%,到6月30日,滬指暴漲了66%,但是在7月1日,《證券法》正式實施,滬指一天暴跌7.6%。

QQ圖片20150119140807

“我們認為1999年的情況與最近的市場行情很相似,當時監管層也在調查非法的市場活動,清理信托基金,並允許債市開展融資業務。”洪灝提到。

1999年7月1日之後,股市進一步整理並在余下的六個月再度下行,但在2000年重拾升勢。

洪灝認為,這次市場可能會下調到3000點下方。

我們註意到滬指的大漲是由藍籌股驅動的,而這些股票是融資資金喜歡的標的,例如,買入非銀金融和建築材料板塊的資金中,杠桿資金的比例占到30%,銀行板塊是16%,限制資金流入這些權重股會令股市承壓。

QQ圖片20150119140946

若大市急挫,我們亦不能排除由於券商追繳保證金而強行平倉的可能性。本周融資交易的結余早已由人民幣1.1萬億元下降至人民幣7600億元,而同時指數上漲的走勢和交易量的同步下降發生了背離。股票超買的現象非常嚴重。

以上所有事實顯示市場面臨深度調整。若然發生,回調將會是一次簡單粗暴殘酷的調整,與過去兩個月內市場的快速的飆升如出一轍。

但同時,洪灝認為這也創造了一個買入良機:

在低收益率的環境下,投資者尋求投資收益是之前股市上漲的邏輯。目前通脹低迷,債券收益率下降,全球央行都在竭盡全力壓制利率,投資者被迫購買任何確定性相對較高的有收益的資產,一些中國大藍籌股,尤其是在香港上市的藍籌股因此備受青睞。如果這種邏輯是對的,那麽低估值的H股以及一些A股藍籌股仍可以逢低買入。

洪灝認為,股市上漲的方向並未改變,調整之後,市場的漲幅會放緩,但不會停止。他的邏輯是:

經歷近期大市飆升後,專家們嘗試以各種理由去解釋大市的升勢。最常提到的原因是改革紅利、無風險利率下跌和實體經濟的尾部風險在下降。但坦白地說,市場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飆升逾60%,這與改革或任何基本因素改變實扯不上關系。無風險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觀察的,而且應已有所上升,理由是不論承擔的風險如何,“剛性兌付”的假象即將被打破。無論在國內和海外市場,我們均發現債券收益率下降,而股市則持續上揚。追逐收益率的邏輯似乎能很好地解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事態發展。

若這個邏輯成立的話,融資融券交易並非牛市的主要推動力,而只是一個加速器。也就是說,融資融券交易改變了市場的上漲軌跡的角度,卻未有改變市場的方向。因此,調整後市場的升勢將會放緩,但不會停止。

事實上,我們發現目前存款以接近20年以來的最慢步伐增長。這是一項重要的證據,印證中國投資者正把存款搬家到股票,而這種轉換實際上是市場近期走勢背後的重要推手之一。

QQ圖片20150119141809

最後,洪灝認為,如果長期債券的收益率繼續走低至3%區間,凈收益率和債券收益率之間的利差達到2007和2009年時的峰值(其發現,收益率差距的變化與股票表現成反向相關,最深度的變化正好與2007年底和2009年底股市的峰值時期吻合),股市最高可能漲到4200點。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97

對於軟硬結合商業模式的再思考:硬件的估值重估?(點拾)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6550681
過去兩年的互聯網時代衍生了一個新名詞:O2O。去年也被許多風投的朋友認為是中國O2O的元年。O2O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線上互聯網的內容,流量需要和線下互聯網的實體店,體驗相結合。在O2O的商業模式下,才是客戶黏性最高的。這給筆者最近一些新的啟發:其實O2O不就是互聯網的「軟硬結合」商業模式?最近筆者發現「軟硬結合」的商業模式越來越重要,也逐漸變成了互聯網各個行業的趨勢。
 
我不記得軟硬結合的商業模式最早是誰創造的,但是最早被大家所認識的肯定來自於蘋果。雖然蘋果的盈利來自於硬件,但其真正的護城河卻來自於軟件和生態圈。許多年前看過一個報告,大意是售價幾千美元的蘋果其製造成本只有幾百美元。負責為其代工製造的富士康和大量國內電子廠商僅僅只能賺到iPhone利潤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頭被蘋果拿走。這也導致蘋果成為了全球毛利率最高的手機。而許多消費者購買蘋果手機的很重要原因來自於其軟件:IOS生態圈和APP商店。對於蘋果這樣的平台型公司來說,他一定會希望消費者離開蘋果生態圈的成本很高很高,而這一切就來自於其軟件體系。一旦你熟悉了IOS,熟悉了蘋果軟件服務的一切,你就很難離開蘋果的體系。在這種模式下,硬件是載體,而軟件才是真正的靈魂。也正因為有這種軟件體系,今天,蘋果才能成為7000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這樣的市值,是一個單純賣手機的公司永遠無法達到的。
 
而在國內,筆者第一次理解軟硬結合的模式來自於樂視網。那個年代還沒有互聯網電視的概念,大家知道的僅僅是視頻網站。而視頻網站從商業模式上有先天的缺陷:永無止境的資本開支來購買版權,但難以維持的客戶忠誠度。放眼望去,優酷幹了那麼多年卻一直無法擺脫虧損,即使在和土豆合併後,成為了行業內的絕對一哥,也不見行業格局好轉。而樂視網,依靠著前瞻的軟硬結合商業模式,從視頻網站中異軍突起。樂視網最早通過盒子,之後通過超級電視,將自己的產品「卡位」到用戶的客廳中。而樂視網的內容,完整的生態圈又給了硬件帶來靈魂,帶來了終極的體驗。受益於商業模式的前瞻性,樂視網今天的市值已經遠遠超越了過去的老大優酷。事實上,今天接近100億美元的市值也讓樂視網成為了中國互聯網行業中的佼佼者。
 
過去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意識到了硬件的重要性。硬件雖然沒有生命力,但其載體的作用相對明顯。可能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我們家用什麼牌子的電視,空調,空氣淨化器,冰箱等都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每個硬件背後是類似的顯像管,晶片,零部件等等。但是今天,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後,硬件的價值出現了某種「重估」。最近我們看到類似於奇虎4億美元投資酷派,阿里5.9億美元入股魅族,小米12.6億入股美的等等軟硬結合的事件越來越多,大量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尋找硬件端的合作夥伴。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互聯網企業如同靈魂,這些靈魂必須存活於某種載體才能發揮功效。我們拿奇虎舉例來說,360安全衛士和手機助手在移動端已經面臨增長的瓶頸。小米,華為和魅族的崛起導致奇虎的生態體系已經被這些手機商所拋棄。而純互聯網軟件商是很難有粉絲的,除非社交網絡。比如百度搜索再強,也很少有人一定要用百度的搜索,甚至地圖。最終,硬件載體會成為互聯網企業對於消費者的重要入口。所以,奇虎必須擁有自己的硬件手機,才能打開增長的瓶頸,擺脫未來可能發生的「滅頂之災」。連強大的阿里都要入股魅族,也說明了硬件端的重要性。阿里的壁壘在於金融支付的體驗。但阿里要完成移動互聯網的生態圈,其必須擁有硬件。
 
如同之前所說,在互聯網時代之前,硬件由於缺少靈魂,更多只是一個簡單的零部件組裝。品牌商之間差異並不大。十年前,在蘋果還沒有開發出智能手機的時候,筆者對於手機的認知僅僅限於進口手機和國產(山寨)手機。那時候的手機更多源於品牌和「裝逼」需求。而今天,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器官」。其背後就是來自於軟件的靈魂。但靈魂沒有「軀體」是無法存活下去的,所以我們在今後會看到越來越多互聯網企業+硬件生產商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硬件企業可能會出現估值的重估。從手機,家電,到汽車,甚至房子。這種重估會強化軟硬結合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也會成為未來2-3年的互聯網新趨勢。
 
點拾原創!歡迎關注微信號:deepinsight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74

對於中概股暴跌和創業板暴漲背離的思考:稀缺性(點拾)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7857404
作為中概股思考的第二篇,我想說說中概股暴跌和創業板暴漲背離的粗淺觀點。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在大約一年多年,中概股最火熱的時候,大量的資本市場從業人員都在研究中概股。畢竟這些公司是中國最好的互聯網企業。筆者有幾次參加券商的策略會,大家都說A股沒意思,還不如看看中概股。然而一年多以後,創業板互聯網公司的火爆似乎擺脫了地心引力。筆者身邊許多曾經熱衷於中概股的投資者都已經一頭殺入創業板。而經過這一輪的背離,許多國內創業板互聯網的「小弟」公司,市值已經開始向中概「大頭」大哥們靠攏了。比如,搜房市值25億美元,而號稱小搜房的三六五網市值102億人民幣;樂逗遊戲市值5億美元不到,而市場份額比其小得多的崑崙萬維市值高達177億人民幣;教育龍頭新東方市值32億美元,而過去十個月才開始被人熟悉的全通教育市值192億人民幣;奇虎市值60億美元,放在A股也不算大。到底這種背離是什麼造成的呢?
筆者認為第一層的原因來自於稀缺性溢價。什麼意思?就是A股由於真正的互聯網公司很少,所以和互聯網相關的公司都會有所謂的「稀缺性溢價」。A股真正具有互聯網思維和商業模式的可能只有十多家公司。如果你不買三六五網,你就無法在A股投資地產電商概念股,如果你不買全通教育,你就享受不到在線教育的風口,如果你不買東方財富,同花順,恆生電子,金證股份,你就無法真正享受互聯網券商帶來的高行業景氣度。雖然過去半年以來,我們看到了大量的互聯網+的公司(傳統行業公司開始向互聯網轉型,一年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螳螂),但是A股真正的互聯網公司太少太少。一旦投資標的有稀缺性,就一定會出現稀缺性的溢價。筆者曾經說過,如果A股只有一家銀行股,招商銀行,那麼其估值一定不是目前的水平,可能會達到20倍市盈率甚至更高的估值。相反我們看美股,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互聯網公司,完全沒有任何稀缺性。即使我不買中概股,我也可以買谷歌,Facebook,亞馬遜,Netflix等。都是全世界最好的互聯網公司。這就是為什麼大量業務處於轉型期的中概股,市場都以暴跌回應。因為投資者不會賭你是否成功,他完全可以買其他確定性更高的互聯網公司。比如搜房,其要轉型的地產電商是一個空間巨大的行業,一旦轉型成功,其股價一定會超越歷史新高。然而,在其數據還沒有deliver之前,市場寧願撤離,去購買更安全的品種。相反,如果這種轉型發生在A股,筆者相信市場會以2-3個漲停來歡迎。
更深一層的原因還是兩個市場投資者結構的不同。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A股的投資者結構以散戶為主,而由於中國人的本性中賭性更強,中國的資本市場更像一個賭場,博弈的成分很濃。相反,美國的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這導致中國資本市場更加感性,而美國則更加理性。股價=EPS X PE。我們看到美國的大量牛股都是依靠EPS的增長完成。即使像亞馬遜這種沒有盈利的公司,股價也隨著其每個季度的基本面波動。這就是為什麼對於美國互聯網公司來說,其一年最重要的時刻就是每個季度的業績發佈和分析師電話會議。之前我們就看到互聯網電視龍頭Netflix由於前一個季度的subscriber數量低於預期而下跌,之後數據回升後,股價又重新上漲。美國的互聯網投資在看公司的商業模式和遠景同時,也非常在意每個季度數據背後的公司基本面。相反,中國的資本市場由於其博弈的本性,投資者更多把公司看做一種籌碼。這個籌碼是在什麼位置拿的,未來是否還有更多的人來接這個籌碼就變得更重要。對於公司的分析,由於資本市場的特性,大家更多是看行業空間,公司最終能變成什麼樣子。這就體現在,當大量的軟件企業增加資本開支向互聯網轉型時(往往意味著短期業績會比較差),股價都是通過大幅上漲來回應的。所以中國的投資者更多是尋找PE的提升,這也是A股大牛股彈性最大的一個階段。從這點看,我們理解,美國互聯網公司最終看EPS(或者盈利的提升),中國互聯網公司賺的是估值提升(被市場認可,業務轉型,關注度提高)的錢。如果理解了這點,筆者認為美國科技股能賺錢的時間更長,而中國互聯網公司能賺錢的時間更快。
這種背離未來何去何從?筆者相信市場最終是有效合理的。隨著註冊制的推出,稀缺性溢價會逐漸消除,而隨著轉型的觀察期過去,大量A股的偽互聯網公司也會被證偽其商業模式。這種估值,甚至市值的背離逐步會回歸正常,只是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點拾原創!歡迎關注微信號:deepinsight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81

賺了10倍正全球旅行的他,對於股市有何感悟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8-08/936834.html

大盤任何時候都不明朗!行情都是拿籌碼試出來的。交易用確定的代價賭不確定的利潤。

15.thumb_head

深圳商報記者 傅盛寧

“股市催人老,歲月忽已晚。棄之赴遠方,遊樂且忘返。”說的正是許先生這樣的人。一個多月前一位女股民爆料說:她一位北大MBA班的同學今年賺了十倍,現在人在美國旅遊,出國前拋掉所有的股票,躲過了股市大跌。

賺足10倍及時收手

通過微信,記者與正在美國大峽谷雲遊的許先生取得了聯系。他今年40歲,湖北人,從大名鼎鼎的黃岡中學畢業,考上北大經濟系。碩士畢業後在一家大型國企工作,後升任深圳分公司中層。他說自己炒股資金最早是500萬元,去年7月入市,融資買入新華保險、光大證券兩只股票。新華保險是24元買入,58元賣出;光大證券是9.50元買入,32元賣出。金融股行情休息後,他全倉買入中國衛星,28.60元買入,73.50元賣出。6月1日全部清倉。

記者複盤發現,他的進場時機、選股、賣點,都相當精準,不是一般股民能夠操作的。

他說,自己當時清算,換掉融資後,賺了差不多11倍。這是他平生第一次擁有這麽多錢,“該收手了。”於是去前海看新樓盤,全款買了一套150平方米公寓。又到華僑城買了一套二手房。“花掉了80%的錢,留下20%的錢周遊世界,實現我從小就有的夢想。”

從穩如泰山到驚弓之鳥

他在美國依然關註中國股市。白天玩,半夜看盤。7月9日以後,他搶反彈買回中國衛星、中航動控兩只股票。他自己留在股市里只有30來萬元,融資也只能融1萬元。那天他發微信說,“出國之前為了防止手癢,把融資額度降到1萬元了,錯過了一個好股票!”

7月底,他發微信說,8月份最大的機會就是軍工。他用自己家里兄弟姐妹的錢買了這兩個軍工股。但8月3日的調整中,他也減倉了軍工股。他本來還持有中糧地產,但在7月15日的下跌中也跑了。

為什麽以前穩如泰山現在卻如驚弓之鳥呢?他說,市場環境不同了。從去年9月開始到今年6月初的大行情,是牛市行情。現在是半熊市或者震蕩市了,所有的股票都不能長線持有,因為不知道主力是不是真的一直拉上去。自己在外面玩,不方便炒股,只是每天收盤看一下,犯錯不能及時制止。

7月31日到本周三這幾天,他在群里都少發言。他說自己要徹底離開股市幾天,等跌到合適的時間、位置,再回來看看有沒有短線機會,再決定是否還需要再買股票。他說,“從技術上看,既可以說牛市還在,也可以說基本結束了:說牛市還在,因為還沒有跌破年線;說結束了,是因為連續兩個月大盤放大量大跌。”

人不能離股市太近

昨天,他發來一張鹽湖城的照片。他說,在國外遊玩,遠離股市是一種徹底的放松、休息。“人不能離股市那麽近,天天看K線圖,見紅就喜,見綠就愁。我們這一生,不應該這樣過的!”

他說自己選股雖然比較準,但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他說:真正的交易者,只關心兩件事:1.買入後走勢證明對了怎麽做?2.買入後走勢證明錯了又怎麽做?未來的行情誰也無法精準預測,你唯一用到的東西就是一致性的交易規則。盈利不是靠你預測行情的勝率來獲取的,而是依賴“做錯的時候盡可能少虧,做對的時候盡可能多賺”。所以當走勢有利的時候,必須貪婪、讓利潤奔跑;當走勢不利的時候,停止幻想、要截斷虧損。大盤任何時候都不明朗!行情都是拿籌碼試出來的。交易用確定的代價賭不確定的利潤。

  • 深圳商報
  • 何小桃
  • 傅盛寧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175

對於要顛覆亞馬遜的Jet 有四點看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22/152464.shtml

導讀 : Jet對國內電商的意義,分別從對B2C會員費機制的借鑒意義、對B2B的影響、以及對阿里投資評價三部分進行判斷。

Jet.com(以下簡稱Jet)被國人關註有兩點原因,1.是阿里巴巴的投資;2.是對買家會員有付費要求。Jet對國內電商的意義,分別從對B2C會員費機制的借鑒意義、對B2B的影響、以及對阿里投資評價三部分進行判斷。

1. 要討論Jet,先對Jet的現狀做一些更新。

Jet取消上線之初既定的會員收費模式。這家采用會員費並在上線前三個月免費促銷的B2C電商,在第三個月還未結束的時間即宣布放棄會員制。在原有會員費模式下,Jet對自己的商業模式有如下表述,到2020年,Jet將有1500萬付費會員,僅會員費收入將達到7.5億美元,而這將是Jet的核心盈利來源。在宣布免除會員費的同時,Jet投入了一項20%折扣的特惠活動,通過降價促銷吸引新客群意圖明顯。取消會員費的一個邏輯來自於這樣的判斷,大部分用戶不需要15%的折扣,有4%-5%的折扣足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Jet真的比Amazon便宜麽?根據價格數據公司Boomerang Commerce的統計,Jet和Amazon共同的產品中,Jet的定價比Amazon便宜的幾率高達94%。進一步地,在對多個不同品類200個商品的對比中發現,Jet的價格較Amazon低27%。而根據Time.com的另一項價格比較,在選取了一系列商品後,Amazon的價格為87.67美元,Jet的價格為54.37美元。

Jet的用戶集中於千禧世代(1980-2000年生人)這些用戶年輕,屬於數字原住民,勇於嘗試新科技。根據BI Intelligence的研究數據,Jet的用戶中,老客戶的收入貢獻大於新客戶。

jet1

jet老客新客比例

Jet的一些獨有優惠政策。1)因為Jet有眾多供應商,如果客戶從Jet上的一家供應商購買更多的商品,會獲得額外的小額優惠;2)如果客戶在結算的時候不選用免費退貨選項,同樣會獲得小額優惠;3)而部分結算方式同樣有其優惠撮合,比如Visa卡結算可能會比Discover卡結算有優惠;4)在Jet上的店中店(比如Apple、Gap)采購,客戶會獲得返現,不同品牌有不同的返現優惠。

2. Jet對國內B2C電商付費會員系統的借鑒意義

不同的營收模型是Jet吸引大家關註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國內,大多數的電商平臺都是基於B2B,或B2C,或C2C的模式,而營利性質一般通過收取商家的廣告費用或會員費用,很少有通過針對個人的會員制用於平臺交易。由於Jet本身對付費會員模式的背叛,這里主要探討付費會員體系采用的可能性。

對於B2C而言,付費會員制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主要體現在目前的電商平臺模式各有利弊,淘寶0庫存,但物流受限於其他合作夥伴;京東自營,但有庫存,所以對現金流有較高的影響。如果以上平臺采用JET模式,那麽就可能推進平臺的進化,主要表現在針對用戶這個模塊,用戶通過支付會員費用,但是通過產品的低價獲得補償。要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於,平臺是否能改變思路。

不妨以京東做一個假設。以京東為列,目前用戶通過此平臺購物大多數是由平臺自營的。用戶面比較散,雖然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了解用戶想購買什麽,大概有多少人會購買。但這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如果每人每年支付平臺比如199的會員費用。可享受到所有的產品低於所有的平臺價格10%-15%,如果每個用戶每年在此平臺的購物金額為1萬,引入JET模式後,每個用戶至少可以每年節省1000塊費。對於平臺來說,產品已經沒有那麽之前的利潤高,但是因為低價,所以用戶基數會直線上升。用戶的采購需求將十分明確,而平臺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會增加籌碼,原因在於,平臺擁有更多的目標用戶資源,與沒有引用會員制的平臺對比,用戶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與成本。

因為平臺的低價並不一定會引起用戶的信任,但是可以通過協議條款來做補充說明,並且對供應商要求增加補充協議來控制絕對性的低價。而平臺上也可以兩種模式共同運營,一個可以會員制,一個可以不會員制,而會員制可以讓客戶提供更快的時效送達,更好的售後,更好的售後服務。但是淘寶就不可以使用會員制,原因是淘寶並無自營產品,個別除外。

對於會員制度平臺來說,也可以利用眾籌模式來改變會員制平臺的不足。目前平臺銷售方式是,根本用戶的關註度與潛在購買趨勢來判定用戶購買量。先備貨再出售,不夠再補充,當借鑒眾籌概念後,比如利用大數據根據後發布產品,進行目標采購用戶收集,再通過收集到的用戶量一次性下單給供應商,以獲得最優惠的采購價格。最重要的是,用戶相當於利用平臺完成了這個交易,但是實際上已脫離了平臺——因為沒有第三方的利潤疊加。可以想象一下,會員制平臺起到了牽線,通過價格優惠損失傳統利潤,但是通過用戶基數的爆漲及會員會的收取來獲得更高的利差比。而實際上,在交易付款方面,一種是客戶可以用戶免息白條直接信譽預付款,或是直接支付,也可以按比例支付。然後平臺也不需要與供應商之間有直接的交易付款,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平臺只是用收到用戶的錢集結在一起與供應商做一筆交易,但最終受益方是供應商與用戶,平臺獲得了用戶。

平臺通過自營的物流解決了你的物品運輸,時效,用戶管理,及采購需求談判,售後直接由平臺轉交給供應商解決。而用戶最終獲得利益。打個比方來解釋上面這些問題。

1)淘寶是,我只負責修路,用戶自己購車,自己開,有普通免費通道,高速通道,及超速通道,提供不同的收費模式,也可以提供加油站為你解決加油問題。並且通過路邊放廣告。走得不是直線,有彎路,因為有第二級及第三級貿易可能。

2)京東是,我路自己修,車我自己購買,也自己加油,但是要自己修建停車場,自己來維護。也可以放廣告。

3)會員制的平臺是,會員每年都要交道路管理費用及建設費用,路是平臺修的,但是司機與車都是平臺提供的。而平臺修的路是直達到目的地的,直線不停車,並且是專屬通道。用乘客有需求通過數據分析並收集後,直接送達。這種方式是屬於大規模交易的中的最小規模交易。

更新:昨天夜間發現京東正在測試一個名為PLUS+的計劃,似乎正在朝這個方向進行嘗試。而根據產品頁面披露的信息,這與Jet原來倡導的付費會員制有相似之處,對於京東的活用,對於頻繁采購的客戶,的確有機會產生不菲的價格下降效應。

     3. 對於阿里海外B2C投資的看法

阿里在海外投資B2C電商,似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從結果上看似乎效果不甚理想。11Main即為一例。11 Main是2014年6月才由阿里旗下美國子公司Vendio和Auctiva共同推出的主要服務於美國市場及美國本土用戶的購物平臺,但在2015年中,通過換股交易並入美國本土OpenSky公司。

而阿里對Jet的投資,本身有對淘寶模式以外的其他商業模式的探索之意。如果Jet以這一模式在美國成功,阿里或可一舉數得:一方面,加強了與美國人民的聯系,提升阿里品牌在當地的知名度(其實阿里要打知名度不如砸超級碗);另一方面,阿里會建立另一種模型的現金牛,這對於遭遇天花板的淘寶模式有著重大意義。而Jet的轉型,某種程度上成為阿里海外投資電商的另一個挫折。阿里的投資有占坑(搶先)、布局(加入戰圈)、制衡競爭對手三大意圖,而如何在海外電商類並購中完美達成,還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如今C類電商,近乎布局完善的領域,創新沒有質的突破,光靠噱頭,已經無法在用戶心中掀起波瀾。但是相信還會有更貼近大眾購物的模式出現,顛覆亞馬遜(未知)、沃爾瑪(超市O2O)、顛覆阿里(供應鏈)都有可能。

4.    Jet對國內的B2B難有借鑒意義

聊完了上述幾點,回過頭來看看Jet和中國B2B的聯系。如果我們把Jet的買家會員費作為一種買家準入門檻,並以此保證獲得認可的買家低價買貨的權利。這種模式在國內的B2B市場的確少見。

目前國內的B2B電商模式多圍繞賣家設定門檻,高級的比如環球市場的GMC認證,低級的比如1688的誠信通和慧聰的買賣通會員。而低級版本的會員費一個客觀結果是發布的商品或者資訊參差不齊、平臺整體信息質量下降,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於買方設定準入門檻並不現實。高級會員費由於品類的有限,本身有其天花板。

另一方面,作為標準品的快消品,在商品選定上存在不少便利性。而一個以Jet為模型的B2B精品電商同樣難以建立,上述阿里和慧聰的質量問題同樣會出現;對於垂直平臺來說,由於買方市場的存在,對買方設定門檻本身意味著限定了潛在的交易的客群規模。

在國內市場上,區別於Jet,針對買方的一些運營政策是存在的。比如說對買方進行分層設定不同價格區間的行為,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於傳統供應鏈關系、成本結構的一種妥協。

Jet得以成功的一個原因是千禧世代仍未主導企業采購。他們身上的一些特點,比如永遠嘗試新事物;而企業行為,兼之企業領導層的較高年齡,對於目前較為互聯網式的B2B電商本身存在疑惑,這種流量紅利本身不存在。對於垂直B2B電商來講,流量的來源精準並且較為固定。

對於Jet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評論來自其CEO,“大部分用戶不需要15%的折扣,有4%-5%的折扣足以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句話本身正在垂直B2B的定價法則中上演。目前垂直B2B多采用撮合模式,而針對撮合的定價機制往往采用三家左右的樣本進行——最終的買方並不知道整個平臺上的底價,實際上這給平臺本身留有一定的獲利空間,無論是抽傭抑或是價差利潤——而不影響買方購買到優惠貨品的判斷。

更為重要的是,在支付、物流乃至衍生金融的打通上,B2B有著在價格之外的話題需要探討。以價格為切入點的Jet,或許對目前的中國B2B的借鑒意義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808

“全面二孩”對於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影響更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5227.html

“全面二孩”對於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影響更大

一財網 羅韜 2015-10-30 20:34:00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宏偉提到,如果全面放開二孩,那麽在2050年,20~44歲的人口比例將比不放開二孩時增加4%,增加規模達到1.28億人。這部分新增人口將使房地產行業直接受益。

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正式宣布推行“全面二孩”政策。

目前中國現狀是人口總量增速開始下行,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下降至5%以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中信建投通過測算發現,主流城市的購房年齡段主要集中於25~34歲和35~44歲,這部分人群從2015年開始,占比下滑斜率將逐步加大。雖然在2025年以前,25~44歲人口的總量依然可以穩定在4億左右,但從大趨勢來看,人口紅利的下降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對於很多80後、90後而言,放開二孩政策可以增加未來的人口量,但是全面放開二孩對住房需求量的放大效果有待觀察,尤其是像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

中原地產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上海進入婚育年齡的女性,有90%都符合雙獨或單獨的政策,但是申請二孩的比例還不足5%。上海等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較高,盡管收入水平在全國處於前列水平,但房價物價成本不低,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一套80平方米普通地段的住房租金大約在4000元,而北京人均工資水平不過4000元,普通打工者收入只購支付房租,又如上海目前住房均價要3萬多,市區普通房更是高達5~7萬,而2014年上海平均工資5451元,房價收入比很高。一方面房價成本高,另一方面上海人也比較講究生活品質,旅遊休閑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經濟實力有限,對孩子教育等投入也絕不會節省,所以綜合來看由於收入抵不上生活成本,而多養一胎必然會加大開支,有些力不從心。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經理龔敏認為,上述政策對三四線城市效果可能比一線城市要好,因為他們受傳統生子情結影響大,如果一胎女兒很可能還會再生,三四線城市生活成本低,提高了生二胎機率,有利於住房需求增加。放開二孩需要配合一些實質經濟䃼貼去刺激才會有些效果。但目前國內經濟狀況可能對這部分補助有心無力。

但是這並不全面,因為單套住宅中的房間數量的簡單增加並不能完全解決二孩家庭的生活和發展,四房不等於3房+1房。通常除雙胞胎之外,兩個孩子之間存在一定的年齡差,相當多數也會有性別差。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二孩政策影響住房需求結構的變化,改善型需求突顯,利好改善型項目。二胎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原來一家三口變為一家四口。同時,也需要父母或雇傭保姆一起來照顧家庭。此外,住房需求結構也發生變化,原來一家三口的居住需求一般為兩房即可,二胎後,住房需求起碼變為三房,甚至四房。因此,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後,生二胎的家庭住房狀況改善成為必然,這對未來改善型住房項目來講是利好。

由於這樣的改善型需求功能性要求更高,細節更多,對開發商研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對戶型功能設計應考慮客廳更大的公共活動空間,考慮父母或保姆居住的空間、考慮更多的儲藏功能等等。當然,不同的家庭需求更是差異化,這對開發商的產品研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將是未來開發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也有業內人士發現,國外很多早已是多子女家庭的城市住宅情況,並不因為家庭里多了一兩個孩子就都是大戶型主導,相反,還是有很多1房、2房、3房戶型的,這個是基本事實。因為孩子都會長大,現有很多準備或已經生育二胎的家庭,其第一胎子女往往已經進幼兒園甚至小學。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年輕人數量的逐步恢複增加,子女獨立分戶,外出另住的情況必然出現。對住宅套數的要求會更多地體現出來。這是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多子女不僅僅是多間房,而且要考慮多套房源。

張宏偉提到,如果全面放開二孩,那麽在2050年,20~44歲的人口比例將比不放開二孩時增加4%,增加規模達到1.28億人。這部分新增人口將使房地產行業直接受益。當然,長期來看,隨著放開二孩後,新一輪人口紅利的形成和中國潛在經濟增速的提高,各類行業都將最終受益,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34

對於虛擬現實,這家公司幹的是聽覺上的布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22/152889.shtml

導讀 : 這家公司從成立起,就瞄準了虛擬現實,而彈藥便是3D聲效。

i黑馬訊 11月17日

昨天,專門動作捕獲的技術公司諾亦騰剛宣布完B輪融資,由奧飛動漫領投。今天,又一家公司發布3D音效耳機,從聽覺上布局虛擬現實。作為目前最火的概念,虛擬現實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動態出現。

那麽,如何理解聽覺虛擬現實?

舉個例子,如果把傳統的耳機聲效看成2D影片,那麽3D聲效即可以被看作3D影片。

具體來講,傳統耳機用立體聲和左右聲道來進行聲音傳播,但不能還原真實世界的聲音原形,如聲音的上下左右前後,聲音的越來越大和漸行漸遠,聲音的左右起伏和上下起伏等。而這些聲音細節,可以在3D耳機中加以還原。

此次推出這款耳機的是東方酷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產品是全息互動耳機Coolhear V1,不過,更準確來看,這屬於一家軟件公司。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一套算法——人頭模型算法,而這個算法,可以用於任何形狀的聽覺設備。這個公司的野心還不止於此。歌手金誌文將成為這個公司的3D編曲師,公司也將對市面現有的音樂、電影等聲音進行3D改編,從而打造自己3D音樂庫。不過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已經做完3D改編的歌曲和電影數量並不多。簡而言之,軟硬件和內容它都幹了,一樣不落下。

據稱,這家公司從成立起,就瞄準了虛擬現實,而彈藥便是3D聲效。

虛擬聽覺的想象空間

虛擬現實從2013年概念大肆興起至今有兩年時間,湧現一批視覺設備,如被Facebook收購的oculusrift, 三星推出的 Gear VR,Google推出的簡易版cardboard等。動作交互上則出現了諾亦騰等科技企業。作為一種全沈浸式的體驗,虛擬現實初步實現了視覺,手勢交互,下一步即時聽覺、嗅覺和觸覺。嗅覺和觸覺由於難度太大,現階段還沒有,大致3-5年後才會出現。聽覺相對視覺有些落後,不過,3D聲效已經開始有動作。

未來的3D聲效的虛擬現實想象力在哪呢?

比如,玩虛擬現實世界的切水果遊戲,水果在四周降落,可以根據聲音的位置判斷水果下落位置,從而準確切割,而不用轉來轉去找水果;也可以在玩槍擊遊戲時,聽音辨聲;看虛擬直播演唱會時,粉絲的尖叫從耳後傳來,而歌手的聲音在前方傳遞。

3D音效未來將大大補足虛擬現實領域的聽覺短板,提升沈靜感。縱觀全球VR行業發展脈絡,虛擬現實與3D音效融合發展是大趨勢。此前行業出現的融合有,OculusVR與VisiSonics RealSpace 3D聯姻,提升了Oculus的沈浸體驗;FELIX & PAUL工作室與阿波羅工作室合作,改善了三星GearVR的3D聲場互動體驗;索尼PlayStation VR的SDK,提供自定義全息聲效解決方案。

2016 VR行業還將繼續演化,視覺上新的設備還將接著湧現,內容上在遊戲、直播和電影上會有大發展,聽覺上3D聲效會進一步與現有虛擬設備融合,交互上更多動作捕捉、手勢識別解決方案會出現。2016年,VR領域也會有行業標準制定和產生,繼續虛擬現實的應用會爆發,整個領域開始產生流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61

對於變革中的新聞客戶端,技術與內容要如何融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36.shtml

導讀 : 新聞客戶端難題在於哪?是內容還是技術?

筆者寫過這樣一篇文章《算法推薦閱讀下的冷思考:你確定你推送的是有價值的?》,當時就算法推薦這一技術和新聞客戶端中的內容推送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當時該文並不是否認算法推薦這一技術的必要性,而是指出了其中一些問題:第一是,沒有編輯幹預時,新聞客戶端的內容要如何把控;第二是,讀者需要拓展自己的興趣,只推送一個領域的文章,這一問題怎樣給讀者開拓更廣闊的視野。

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歸納為——在做新聞客戶端時,技術和內容要如何平衡。尤其是在新聞遊戲化、視頻化、VR化的今天,如何提高新聞的“可看性”。除此之外,新聞客戶端要如何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提升用戶粘性已經成為了各家都需要把握的一個難題。

恰逢前幾日騰訊宣布正式啟動“芒種計劃”,希望能夠打造媒體共贏生態圈,並且還拿出了給2億元的補貼給予自媒體作者。此舉更是給如今的內容、技術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新聞客戶端難題:用戶嘴上說不要身體卻誠實?

其實就算法推薦這一問題,筆者曾與某家以算法推薦為長的新聞客戶端運營同學進行過一些交流。筆者很委婉地對這位同學說,由於編輯不負責版面,版面全靠算法推薦來決定,所以你們的內容可能有些雜亂,整體比較草根。

這位運營同學對於筆者的說法也比較認同,但是他當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可能是因為從事媒體行業,對優質內容有要求,所以會采用RSS訂閱的方式,但是使用我們新聞客戶端的人群其實都不知道他們真正要喜歡看的內容是什麽,他們使用新聞客戶端是為了消閑。這部分人群“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雖然他們也會裝模做樣的下載了單個垂直媒體的新聞客戶端,但是其實他們還是停留在我們的平臺上進行閱讀。

筆者和這位運營同學的交流中也逐漸了解到了新聞客戶端這一市場中的一些矛盾。每個人都想以高逼格的優質內容吸引用戶,但大多數用戶還是草根,他們還是喜歡一些短平快的、捕風捉影的坊間傳聞。這個問題是產品人員都在糾結的一個問題。

面對這一問題,蘋果則是更大地發揮了人工編輯的作用,讓人工編輯之後才是計算機算法,以此保證優質內容。國內不少新聞客戶端都采取了這樣的做法,比如天天快報這位後起之秀,與騰訊新聞一起依托手Q、微信兩大插件的巨大流量入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形成了“超越式”的發展,並借助流量優勢反補內容生產團隊,讓騰訊新聞的采編團隊成為當今自家獨門利器。正是如此,騰訊會在門戶之中脫穎而出,常年領跑行業。

流量與內容難題:全媒體融合可能是挖掘的方向

作為內容價值的產出、傳播者,如何提升技術與內容的融合度,提高新聞“可看性”,成為新聞客戶端當下挖掘重點。

前文中所謂的用戶人群的劃分只是一個層面,殊不見真正優質的內容還是永遠都會有市場的。比如說,遲宇宙“商業人物”一篇《楊元慶是合格的聯想CEO嗎?》刷爆了朋友圈,這篇文章兼具專業性和八卦性,有真材實料也有專業分析,顯然是受到了各類人群的喜愛。

這種道理放在新聞客戶端上也成立。當內容足夠優質時,既能在保持高逼格的同時,也維持該有的流量。因為,在新聞客戶端這種平臺上,內容和技術、內容與流量並不是沖突的。在使用算法推薦時,輔之以編輯的人工把控,顯然是更能讓平臺凸顯內容質量的一種做法。

除此之外,新聞客戶端不僅僅是傳統的圖片、文字的集合,視頻作為新媒體的一個重要分支也同樣中重要。今天的內容獲取已經不僅僅只是閱讀,也包括視頻的觀看,甚至還包括多個感官器官同時使用。正如全媒派所說的,“短視頻”強調的是對信息的呈現架構、是內容的社交傳播屬性、是跨平臺流動。所以,國外的BuzzFeed、Vice主攻視頻新聞,而華盛頓郵報也配合新聞提供大量短視頻來給用戶提供信息。

視頻的介入在國內同樣呈現出了這一趨勢。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客戶端都在大量增加視頻內容。騰訊新聞則是通過騰訊視頻這樣的矩陣產品,讓全媒體融合更無縫潤滑,騰訊引進的國家地理、NBA等優質內容都實現多屏分發。

此外,騰訊還將打通微信、QQ帳號體系,將媒體/自媒體在企鵝媒體平臺發布的優質內容,通過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插件和手機QQ新聞插件進行一鍵分發,讓內容不僅能夠更多、更準確地曝光,而且能夠通過微社區等形式,幫助媒體/自媒體人實現與粉絲的互動,方便快速地沈澱其粉絲群,使其更快捷地建立起與粉絲的連接,實現粉絲資源積累。

這種矩陣配合打法值得關註。國外的Facebook正是這樣的邏輯。於是從側面可以看到,近一年里,無論科技媒體或傳統媒體紛紛推出移動新聞產物,但市場反響較好的只有少數幾個,而且也大多都停留在“小而美”的層面。多數是因為缺乏真正的媒體矩陣作為支撐,很多時候還是只能發揮內容本身的優勢。而對於騰訊新聞這種具備矩陣優勢,通過微信以及QQ這些流量入口的支撐,再加上天天快報等平臺的防禦,從產品間的內在邏輯以及內容的篩選來看,會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在最近QuestMobile推出的《APP用戶概況數據排名》中,騰訊新聞活躍用戶達8379萬、活躍率達57%,各單項及綜合指標優勢顯著,位居行業第一,成為用戶黏性最高的新聞類APP。所以說,優質內容加產品矩陣協同作戰,是行業中較為顯著的運營優勢。

真正的優質內容:新聞的可看性到底該如何提升

新聞客戶端正在走全媒融合的路徑,除了圖片、文字、視頻外,直播乃至是VR甚至是遊戲也都是用戶所需求的內容。這不是簡單的算法推薦就可以解決,背後需要技術底蘊和戰略高度的支撐。

技術正在提高新聞的可看性,技術越來越成為內容的重要後盾,技術也正在成為媒體變革過程中的先驅。且不談機器人撰稿這樣的事情正在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直播乃至是VR甚至是遊戲都在成為實踐中的產物。

1、還需要大力扶持自媒體內容?

有關自媒體內容扶持的問題其實此前有過很多討論,從百度百家展開流量分成的舉措開始,扶持自媒體內容已經成為了整個內容端的一大趨勢。在去年9月,今日頭條展開了千人萬元計劃,一點資訊也承諾將會對創作者進行支持。

此次騰訊推出“芒種計劃”雖然不是第一個,但是卻拿捏的不錯。可以看到,只要騰訊願意投入,進入的細分行業都能保持很好的活躍度。事實上,此次通過企鵝媒體平臺把各個內容端全面打通,其實是媒體融合的一大利好。這種支持自媒體創作的方式對於豐富平臺內容而言,大有裨益。

2、直播會不會成為一大方向?

眾所周知,NBA等體育賽事、演唱會等娛樂節目乃至是兩會這樣的國家級重大事件是最需要直播的地方。過去人們通過電視收看直播,迅速抓住自己需要了解的熱點事件。而在今天,在手機上,新聞客戶端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入直播這一重要內容。

樂視手機上的Live桌面就是註重直播的一大體現。只是樂視沒有做新聞客戶端,主要精力放在視頻業務上。未來新聞客戶端可能需要引入更多的直播內容,以此吸引用戶,提升用戶黏性。騰訊新聞通過視頻直播抗戰勝利大閱兵就是一次突破性嘗試。移動端的直播正在代替電視,創造新的流量分發途徑。

3、虛擬VR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今年年初以來,虛擬VR在資本市場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各種趨勢表面,虛擬VR可能會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交互終端,成為下一個流量分發的入口。像地圖這樣的產品甚至都在植入VR的功能,企圖未來通過VR與地圖的結合創造更大的流量分發。

新聞客戶端也是如此。虛擬VR的沈浸感可以給人帶來更真實的現場感,這被用於還原新聞現場具有極大的幫助。在國外,《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而在國內,2015年的“九三”閱兵上,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試用了一把VR。騰訊新聞在閱兵期間,則利用3D虛擬技術突破移動端視頻直播廳的互動體驗。這種嘗試未來還會越來越多。

4、新聞客戶端里還能植入遊戲?

在國外,新聞中植入遊戲是一個已經有了大量嘗試的做法。BuzzFeed曾發布了一款名叫《做自己的主人》的圖文冒險遊戲,闡釋了人們在消極度過一天時會遭遇的心理健康問題;《連線》雜誌交互技術編輯則曾為索馬里海盜經濟學開發了新聞遊戲《殘酷的資本》。用戶可以在遊戲中實際體驗海盜的種種行為,理解每天發生的索馬里海盜新聞。

當然,這種遊戲其實也是給新聞閱讀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BuzzFeed嘗試新聞遊戲的團隊甚至也已經被解散。不過,從提升內容的可看性、可玩性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一做法非常值得嘗試。前段時間快播王欣被審判時,朋友圈曾出現一個遊戲,是體驗王興被審判的全過程,筆者當時對新聞並不了解,只是在朋友圈對這一新聞有一些碎片化的了解,但在玩完這個10分鐘的遊戲後,整個新聞信息幾乎全部都了解完整。

這種嘗試其實目前在朋友圈的H5頁面中比比皆是,只是在新聞客戶端里運用較少。或許在未來,新聞遊戲化的嘗試還會有更多。騰訊以及網易這種在遊戲領域的巨頭本身就在新聞客戶端業務上就有所建樹,未來新聞遊戲化可能會是這兩家值得嘗試的方向。

寫在最後:

技術和內容並非是矛盾的。尤其是在當今技術大突破的情況下。目前在新聞內容與技術進行融合這一領域,走在最前的還是華爾街日報這類國外企業,騰訊這樣的國內企業其實還是有大量嘗試。

騰訊在商業通路的打通、原創孵化加上技術,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好內容更“有價”,容易讓內容生產者有更好的生存空間。而這些嘗試未來或許將會顛覆人們閱讀新聞的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