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新聞客戶端難題在於哪?是內容還是技術?

筆者寫過這樣一篇文章《算法推薦閱讀下的冷思考:你確定你推送的是有價值的?》,當時就算法推薦這一技術和新聞客戶端中的內容推送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當時該文並不是否認算法推薦這一技術的必要性,而是指出了其中一些問題:第一是,沒有編輯幹預時,新聞客戶端的內容要如何把控;第二是,讀者需要拓展自己的興趣,只推送一個領域的文章,這一問題怎樣給讀者開拓更廣闊的視野。

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歸納為——在做新聞客戶端時,技術和內容要如何平衡。尤其是在新聞遊戲化、視頻化、VR化的今天,如何提高新聞的“可看性”。除此之外,新聞客戶端要如何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提升用戶粘性已經成為了各家都需要把握的一個難題。

恰逢前幾日騰訊宣布正式啟動“芒種計劃”,希望能夠打造媒體共贏生態圈,並且還拿出了給2億元的補貼給予自媒體作者。此舉更是給如今的內容、技術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新聞客戶端難題:用戶嘴上說不要身體卻誠實?

其實就算法推薦這一問題,筆者曾與某家以算法推薦為長的新聞客戶端運營同學進行過一些交流。筆者很委婉地對這位同學說,由於編輯不負責版面,版面全靠算法推薦來決定,所以你們的內容可能有些雜亂,整體比較草根。

這位運營同學對於筆者的說法也比較認同,但是他當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可能是因為從事媒體行業,對優質內容有要求,所以會采用RSS訂閱的方式,但是使用我們新聞客戶端的人群其實都不知道他們真正要喜歡看的內容是什麽,他們使用新聞客戶端是為了消閑。這部分人群“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雖然他們也會裝模做樣的下載了單個垂直媒體的新聞客戶端,但是其實他們還是停留在我們的平臺上進行閱讀。

筆者和這位運營同學的交流中也逐漸了解到了新聞客戶端這一市場中的一些矛盾。每個人都想以高逼格的優質內容吸引用戶,但大多數用戶還是草根,他們還是喜歡一些短平快的、捕風捉影的坊間傳聞。這個問題是產品人員都在糾結的一個問題。

面對這一問題,蘋果則是更大地發揮了人工編輯的作用,讓人工編輯之後才是計算機算法,以此保證優質內容。國內不少新聞客戶端都采取了這樣的做法,比如天天快報這位後起之秀,與騰訊新聞一起依托手Q、微信兩大插件的巨大流量入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形成了“超越式”的發展,並借助流量優勢反補內容生產團隊,讓騰訊新聞的采編團隊成為當今自家獨門利器。正是如此,騰訊會在門戶之中脫穎而出,常年領跑行業。

流量與內容難題:全媒體融合可能是挖掘的方向

作為內容價值的產出、傳播者,如何提升技術與內容的融合度,提高新聞“可看性”,成為新聞客戶端當下挖掘重點。

前文中所謂的用戶人群的劃分只是一個層面,殊不見真正優質的內容還是永遠都會有市場的。比如說,遲宇宙“商業人物”一篇《楊元慶是合格的聯想CEO嗎?》刷爆了朋友圈,這篇文章兼具專業性和八卦性,有真材實料也有專業分析,顯然是受到了各類人群的喜愛。

這種道理放在新聞客戶端上也成立。當內容足夠優質時,既能在保持高逼格的同時,也維持該有的流量。因為,在新聞客戶端這種平臺上,內容和技術、內容與流量並不是沖突的。在使用算法推薦時,輔之以編輯的人工把控,顯然是更能讓平臺凸顯內容質量的一種做法。

除此之外,新聞客戶端不僅僅是傳統的圖片、文字的集合,視頻作為新媒體的一個重要分支也同樣中重要。今天的內容獲取已經不僅僅只是閱讀,也包括視頻的觀看,甚至還包括多個感官器官同時使用。正如全媒派所說的,“短視頻”強調的是對信息的呈現架構、是內容的社交傳播屬性、是跨平臺流動。所以,國外的BuzzFeed、Vice主攻視頻新聞,而華盛頓郵報也配合新聞提供大量短視頻來給用戶提供信息。

視頻的介入在國內同樣呈現出了這一趨勢。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客戶端都在大量增加視頻內容。騰訊新聞則是通過騰訊視頻這樣的矩陣產品,讓全媒體融合更無縫潤滑,騰訊引進的國家地理、NBA等優質內容都實現多屏分發。

此外,騰訊還將打通微信、QQ帳號體系,將媒體/自媒體在企鵝媒體平臺發布的優質內容,通過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插件和手機QQ新聞插件進行一鍵分發,讓內容不僅能夠更多、更準確地曝光,而且能夠通過微社區等形式,幫助媒體/自媒體人實現與粉絲的互動,方便快速地沈澱其粉絲群,使其更快捷地建立起與粉絲的連接,實現粉絲資源積累。

這種矩陣配合打法值得關註。國外的Facebook正是這樣的邏輯。於是從側面可以看到,近一年里,無論科技媒體或傳統媒體紛紛推出移動新聞產物,但市場反響較好的只有少數幾個,而且也大多都停留在“小而美”的層面。多數是因為缺乏真正的媒體矩陣作為支撐,很多時候還是只能發揮內容本身的優勢。而對於騰訊新聞這種具備矩陣優勢,通過微信以及QQ這些流量入口的支撐,再加上天天快報等平臺的防禦,從產品間的內在邏輯以及內容的篩選來看,會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在最近QuestMobile推出的《APP用戶概況數據排名》中,騰訊新聞活躍用戶達8379萬、活躍率達57%,各單項及綜合指標優勢顯著,位居行業第一,成為用戶黏性最高的新聞類APP。所以說,優質內容加產品矩陣協同作戰,是行業中較為顯著的運營優勢。

真正的優質內容:新聞的可看性到底該如何提升

新聞客戶端正在走全媒融合的路徑,除了圖片、文字、視頻外,直播乃至是VR甚至是遊戲也都是用戶所需求的內容。這不是簡單的算法推薦就可以解決,背後需要技術底蘊和戰略高度的支撐。

技術正在提高新聞的可看性,技術越來越成為內容的重要後盾,技術也正在成為媒體變革過程中的先驅。且不談機器人撰稿這樣的事情正在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直播乃至是VR甚至是遊戲都在成為實踐中的產物。

1、還需要大力扶持自媒體內容?

有關自媒體內容扶持的問題其實此前有過很多討論,從百度百家展開流量分成的舉措開始,扶持自媒體內容已經成為了整個內容端的一大趨勢。在去年9月,今日頭條展開了千人萬元計劃,一點資訊也承諾將會對創作者進行支持。

此次騰訊推出“芒種計劃”雖然不是第一個,但是卻拿捏的不錯。可以看到,只要騰訊願意投入,進入的細分行業都能保持很好的活躍度。事實上,此次通過企鵝媒體平臺把各個內容端全面打通,其實是媒體融合的一大利好。這種支持自媒體創作的方式對於豐富平臺內容而言,大有裨益。

2、直播會不會成為一大方向?

眾所周知,NBA等體育賽事、演唱會等娛樂節目乃至是兩會這樣的國家級重大事件是最需要直播的地方。過去人們通過電視收看直播,迅速抓住自己需要了解的熱點事件。而在今天,在手機上,新聞客戶端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入直播這一重要內容。

樂視手機上的Live桌面就是註重直播的一大體現。只是樂視沒有做新聞客戶端,主要精力放在視頻業務上。未來新聞客戶端可能需要引入更多的直播內容,以此吸引用戶,提升用戶黏性。騰訊新聞通過視頻直播抗戰勝利大閱兵就是一次突破性嘗試。移動端的直播正在代替電視,創造新的流量分發途徑。

3、虛擬VR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今年年初以來,虛擬VR在資本市場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各種趨勢表面,虛擬VR可能會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交互終端,成為下一個流量分發的入口。像地圖這樣的產品甚至都在植入VR的功能,企圖未來通過VR與地圖的結合創造更大的流量分發。

新聞客戶端也是如此。虛擬VR的沈浸感可以給人帶來更真實的現場感,這被用於還原新聞現場具有極大的幫助。在國外,《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而在國內,2015年的“九三”閱兵上,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試用了一把VR。騰訊新聞在閱兵期間,則利用3D虛擬技術突破移動端視頻直播廳的互動體驗。這種嘗試未來還會越來越多。

4、新聞客戶端里還能植入遊戲?

在國外,新聞中植入遊戲是一個已經有了大量嘗試的做法。BuzzFeed曾發布了一款名叫《做自己的主人》的圖文冒險遊戲,闡釋了人們在消極度過一天時會遭遇的心理健康問題;《連線》雜誌交互技術編輯則曾為索馬里海盜經濟學開發了新聞遊戲《殘酷的資本》。用戶可以在遊戲中實際體驗海盜的種種行為,理解每天發生的索馬里海盜新聞。

當然,這種遊戲其實也是給新聞閱讀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BuzzFeed嘗試新聞遊戲的團隊甚至也已經被解散。不過,從提升內容的可看性、可玩性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一做法非常值得嘗試。前段時間快播王欣被審判時,朋友圈曾出現一個遊戲,是體驗王興被審判的全過程,筆者當時對新聞並不了解,只是在朋友圈對這一新聞有一些碎片化的了解,但在玩完這個10分鐘的遊戲後,整個新聞信息幾乎全部都了解完整。

這種嘗試其實目前在朋友圈的H5頁面中比比皆是,只是在新聞客戶端里運用較少。或許在未來,新聞遊戲化的嘗試還會有更多。騰訊以及網易這種在遊戲領域的巨頭本身就在新聞客戶端業務上就有所建樹,未來新聞遊戲化可能會是這兩家值得嘗試的方向。

寫在最後:

技術和內容並非是矛盾的。尤其是在當今技術大突破的情況下。目前在新聞內容與技術進行融合這一領域,走在最前的還是華爾街日報這類國外企業,騰訊這樣的國內企業其實還是有大量嘗試。

騰訊在商業通路的打通、原創孵化加上技術,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好內容更“有價”,容易讓內容生產者有更好的生存空間。而這些嘗試未來或許將會顛覆人們閱讀新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