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東生反思TCL國際化:十年甘苦換回五點啟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9/148047.html

11月28日,“2014中國企業國際化論壇暨TCL跨國並購十年回顧”在北京召開。論壇以TCL國際化為藍本,就企業如何以全球化思維和國際化視野參與國際競爭展開熱烈討論。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做了《國際化,要膽略,也要創新》的主題報告,並分享了TCL國際化過程中的2點體會和5點教訓,句句幹貨,值得學習借鑒。
 
\\

彭博社報道稱,中國治理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為國際投資者創造了機會。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和穆迪預計,面臨嚴峻融資需求的市政府可能會追隨北京基礎設施投資公司(以下簡稱“京投公司”) 的步伐,進行海外發債。今年,京投公司成為中國首家發行海外債券的地鐵建設公司,包括11月的10億美元在內,共融資13億美元。

據彭博社,本月城投債收益率上行,並且市場進入了無序狀態,因政府收緊了對融資平臺的信用支持,導致違約風險上升。12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允許發債677億元,創11個月新低,而明年到期的債務卻高達5587億元。

施羅德投資管理公司亞洲區(除日本外)信用債研究主管Raymond Chia告訴彭博社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演變勢必催生更多的美元計價債券,尤其是那些名聲更大的公司,因為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會轉變為國企甚至是京投公司這樣的融資平臺。

(市場)需要對平臺的基本面進行估值,而不是單看政府的支持。

華爾街見聞網站本月初介紹過,銀行間交易商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債務融資工具註冊發行工作的通知》,對城投債等債務融資工具在銀行間市場的註冊發行進行規範。

《通知》規定,後續無論是註冊還是發行,均需要最起碼三個部門出具文件:人民政府說明函、同級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分別出負債率和債務情況說明。城投債審核的門檻進一步提高。

彭博援引中信建投分析師董輝的評論稱:“新規顯示銀行間交易商對城投債審核越來越嚴格,但我不認為明年的債券發行會少很多,因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面臨的舊債償付壓力非常大。”

10月2日,中國政府宣布將在2015年1月5日開始地方政府債務的甄別,以決定是否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納入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進而防止地方債務繼續膨脹。

結果,在大限到來之前,地方政府卻先發制人。不僅公開的城投債市場十分火爆,不少商業銀行以及信托公司也紛紛突擊為平臺放款,因為市場預期這些債務會被優先納入到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67

貨幣互換難人民幣國際化“引擎”等待激活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713

 

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跟2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署了總額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 (東方IC/圖)

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跟2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署了總額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但理想中的貨幣互換貿易模式,現實中依然面臨諸多“看不見的門檻”。

協議“落地”難

本應為企業跨境貿易提供規避匯率風險服務的貨幣互換協議,卻遲遲無法“落地”。

“自從盧布暴跌以來,我們在俄羅斯的訂單基本上停止了。”廣州某汽車電子產品出口企業董事長張女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隨著盧布匯率的急跌,開始還能勉強用高價換取美元進口產品的俄羅斯客戶,不久後便告訴她,由於政策限制購買美元,他們已經無法繼續支付余下的訂單貨款。

就在這時,張女士獲悉中俄續簽了高達1500億元人民幣額度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這個政策對我們的俄羅斯客戶實在太好了,我趕緊讓他們去咨詢當地銀行”。

按張女士理解,如果俄羅斯客戶可以通過貨幣互換跟中國企業進行人民幣結算貿易,不但消除了盧布暴跌所帶來的匯率風險,中國企業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也將進一步擴大。

但令她失望的是,“國內銀行的流程太複雜,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沒有精力去應付”。而據她所知,俄羅斯那邊的互換交易流程更複雜,“客戶也操作不了”。

為張女士帶來希望和煩惱的中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只是近年來中國央行所簽下的一系列大規模貨幣互換協議之一:據央行網站1月20日發布的聲明顯示,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跟香港、韓國、俄羅斯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署了總額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其中僅在2014年新簽和續簽的貨幣互換金額即高達1.27萬億元人民幣。

按照央行官方解釋,通過貨幣互換協議支持,出口企業“可以在跨境貿易中獲得以本國貨幣計價的貨款,可以有效地規避匯率風險並降低匯兌費用”。

在這一貿易模式下,張女士即可直接以人民幣向對方報價並在發貨後收到人民幣貨款;俄羅斯客戶則可按貨幣互換協議匯率將人民幣價格轉換為盧布金額,並直接以盧布支付。

換句話說,貨幣互換協議變成了跨境貿易結算中的“貨幣轉換器”,貿易雙方無需再將本國貨幣兌換成美元以完成交易。

理論上,這一互換機制不僅避免了貿易雙方在兌換美元時的匯率風險並降低了匯兌費用,而且在俄羅斯因歐美制裁而出現美元短缺時,更能夠成為支撐雙方直接以本國貨幣繼續貿易的“貨幣橋梁”。

然而南方周末記者在實際采訪中發現,這一理想中的貨幣互換貿易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卻依然面臨著諸多“看不見的門檻”。

“我們沒有做過貨幣互換下的人民幣結算業務。”深圳某股份制銀行中心支行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銀行在國際貿易業務中主要還是境內結售匯的業務,即通過境外支行或合作銀行支付外匯,然後通過境內銀行體系進行人民幣結售匯。

該人士表示,雖然央行有關於貨幣互換下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政策,但具體操作還需要很多環節,“比如當地清算行的設立,商業銀行內部也需要設置相應的機構和操作流程”,在交易規模不大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從成本收益角度考慮,沒有很大的動力去推動這一機制。

“空轉”的引擎

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三大“引擎”中,央行貨幣互換協議這一引擎長期“空轉”。

“目前只有香港、新加坡和韓國使用過貨幣互換協議。”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意味著央行簽訂的大量貨幣互換協議仍然處於“休眠狀態”。

近年來專註於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研究的張明認為,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離岸人民幣市場和央行貨幣互換協議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三大“引擎”。

“央行貨幣互換協議主要是為跨境貿易結算和人民幣離岸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和補充。”在張明看來,與前兩者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相比,央行貨幣互換協議還未能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央行數據顯示,自2009年中國政府開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來,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從2009年的35.8億元,劇增至2014年的9.95萬億元(約合1.6萬億美元),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

與此同時,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存款規模則從2009年中的500多億元人民幣,迅速增長至2014年11月底的9700多億元。

與前兩者的增長規模相比,央行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規模增長毫不遜色:從2007年底195億美元的協議規模,增長到2010年的8035億元人民幣,再迅速增加到2014年底近3萬億元的規模。

然而從實際效應來看,中國央行所簽訂的一系列貨幣互換協議,絕大多數還只是合同文本中的“意向性承諾”,尚未對人民幣國際化帶來實際的推動效應。

這就仿如在“人民幣國際化”這架龐大的國際航班中,真正運轉的只有跨境貿易結算和人民幣離岸市場兩個引擎,而另一個同樣規模巨大的引擎卻長期處於“空轉”狀態,難以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真正的動力。

這一“引擎空轉”的狀態也引起了當局關註,在2014年12月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孫國鋒發表的《資本輸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選擇》一文中,明確提出要“鼓勵境外當局使用互換項下人民幣資金”。

張明認為協議的“激活”還需要更多的現實需求和金融市場條件的配合。

“從啟用協議的三個地區來看,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金融體系比較發達。”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由於貨幣互換協議的具體使用涉及大量的金融貨幣制度安排以及風險對沖管理,因此金融體系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能夠提供比較好的市場化機制對接。

張明的這一判斷得到了中資企業海外高管的印證:在過去十多年里走過了歐亞非四十多個國家的一位華為公司國際業務負責人看來,許多真正需要用人民幣支付結算功能的國家和地區,往往恰好缺乏相應的市場化機制與金融體系支撐。

“華為從國際化之初就有采用其他貨幣結算的情況,現在仍然有一些項目采用當地貨幣結算。”該人士表示,這些項目一般在“匯困國家”。

“匯困國家”由於市場經濟不發達,因此常常出現外匯管制和外匯匱乏的情況,因此更有動力去使用人民幣互換協議等機制去擴大其國際貿易能力。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和地區由於缺乏獨立的金融與貨幣管理能力,金融市場和匯率波動極大,在對外貿易中不得不依賴於其他國際貨幣。

這也正是中國央行在早期貨幣互換協議“落地”努力中所遭遇的尷尬:在“一對一”的貨幣互換模式下,真正需要人民幣支付結算的國家和地區,往往缺乏支撐這一互換協議運作的金融體系和金融能力;而具備相應能力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又更傾向於使用市場中已有的國際貨幣。

比如貨幣互換操作中必須通過清算機制與商業銀行對接,但在中資銀行未能在當地開設支行業務的情況下,本國銀行體系無法承擔人民幣清算功能。

角色之變

從應急救助性質的宏觀流動性管理工具,到跨境貿易中的新型融資渠道,中國央行在創造性地改造傳統貨幣互換協議功能的同時,也在探索著未來的國際金融新格局。

與張明等研究人士將央行貨幣互換協議視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三大“引擎”之一不同的是,更多市場人士並不看好貨幣互換協議在微觀商業領域內的實際功能。

“貨幣互換協議機制下的錢是用來救命的。”香港某私募基金執行董事向南方周末記者表述的這一觀點,亦是傳統貨幣金融學理論中的主流看法:被稱為“央行流動性互換”的貨幣互換協議是某種應急避險式的宏觀流動性管理工具。

所謂“救命”,是指國家或地區遭遇金融危機或資本外流之時,外匯儲備急劇下跌並影響到其國際貿易支付時,可以通過貨幣互換協議以本國貨幣為“抵押”,向協議國借入美元等國際貨幣,並在流動性危機解除後償還相關借款。

“過去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確實是為解決危機爆發時的短期流動性短缺。”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這種危機救助性質的互換協議大多以美元作為計價貨幣,比如中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與東盟多國簽訂的《清邁協議》系列。

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強調,在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之後,中國央行所簽訂的一系列貨幣互換協議均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在人民幣並非國際流通貨幣的情況下,這種本幣互換協議,對解決協議國以美元為主的國際流動性短缺並無太大幫助,其功能主要是為了使用對方貨幣進行常規貿易和投資使用。

“雖然同樣叫做央行貨幣互換協議,但是用美元計價的協議和用人民幣計價的協議,其實完全不同。”在張明看來,中國央行近年所大規模簽訂的人民幣互換協議,其實質是某種基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需要而創設的“新型金融工具”。

這一新型金融工具的創設,是為了解決人民幣國際化路徑中一個難以克服的挑戰:在資本項目管制和貨幣不能自由兌換的情況下,如何讓人民幣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選擇是:在逐步開放國內金融和資本市場的同時,以跨境貿易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形式建立起人民幣的“境外市場”,並以央行貨幣互換的形式,為這一“體外循環”的人民幣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和補充。

正是因為這一不同於傳統角色的“功能創新”,使得央行所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不能僅滿足於過去“危機救助”的被動角色,而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常規運作機制。

但要想達到這一目標,中國政府和央行還需要推動包括離岸人民幣市場在內的一系列新市場機制的建設,才能最終“打通”國際金融體系內的“人民幣經脈”,為貨幣互換協議功能的最終“激活”創造條件。

在這一過程中,香港的離岸市場運作經驗最值得借鑒。

離岸市場新機制

這些新設立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在早期發展階段,很可能成為央行貨幣互換協議的新“客戶”。

“東南亞的很多國家都跟中國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但是它們沒有動用過協議,也基本上都跟中國實現了人民幣的跨境貿易結算。”在招銀國際(香港)投資董事鄭磊看來,其中的關鍵原因就在於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存在。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多年來便扮演著內地與亞洲各國貿易和資本流動“中轉站”的角色,各國企業無需動用貨幣互換機制,便可以在香港市場中獲得貿易結算所需的人民幣。

在這一市場機制下,各國企業的人民幣需求最終都反映到了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供需變化中,“由於進口和出口款項的對沖,因此即使貿易結算規模很大,市場清算後的人民幣需求缺口其實並不大。”鄭磊表示,只有在出現短期需求劇增的市場沖擊下,香港市場才需要動用貨幣互換機制以進行流動性補充。

張明團隊的研究顯示,2009年以來人民幣貿易結算規模累計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但其中80%以上的跨境支付來自香港地區。在鄭磊看來,這恰好說明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市場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跟中國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可能會有幾種形式,”多年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鄭磊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一種是類似油氣合作與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這樣的大型項目,可以通過高層政策安排直接啟動貨幣互換協議並進行結算;二是在中俄邊貿的常規貿易中,可以依托於日常使用實現人民幣結算;三是大量內陸城市的企業間貿易,可以通過香港這樣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或者內地自貿區這樣的“境內離岸人民幣市場”進行跨境貿易的結算和交易。

作為跨境貿易結算的關鍵環節,完善的人民幣離岸清算機制也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核心機制。

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中獲悉,2009年人民銀行深圳支行對俄羅斯的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正是通過香港市場中的人民幣清算行中銀香港所實現的。

“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高速發展,正是因為中銀香港很早就作為香港人民幣市場的清算行,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市場清算機制,。”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由於市場中的金融產品創設、投資和交易結算都需要通過市場清算機制來提供人民幣流動性,可以說清算機制就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心臟”。

而央行在過去一年中的政策變化,充分顯示出了對離岸人民幣市場及相關清算機制建設的重視:1月22日央行宣布,與瑞士國家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有關事宜達成一致。

2014年以來,央行與德意誌聯邦銀行、英格蘭銀行、韓國銀行、加拿大銀行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央行簽訂了清算安排備忘錄,並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首爾和悉尼等多個城市設立了以中資銀行境外支行為主體的14個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

境外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密集設立,意味著以人民幣清算機制為核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網絡”正在迅速擴大。

這些新設立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在早期發展階段,很可能成為央行貨幣互換協議的新“客戶”,並通過互換協議所獲得的人民幣流動性來推動和完善周邊地區的人民幣貿易和投融資結算服務。

“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才剛剛開始。”在采訪過程中,多位被訪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強調,這個階段沒有必要過分追求人民幣境外流通的規模增長,更應關註的是離岸人民幣市場服務功能的完善和市場風險的控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49

人民幣國際化乘風起航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41

人民幣國際化乘風起航

作者:謝亞軒

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望提速推進。長遠來看,離岸、在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廣度和聯通程度將決定人民幣是否能成為全球性貨幣,通過監測人民幣跨境流動的狀況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變化,是把握人民幣國際化脈搏的有效方式。


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將加速推進


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在全球範圍內的不斷崛起有目共睹。從體量來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GDP的12%。但作為後起之秀,經濟增長可以通過“後發優勢”快速提升,內部制度建設和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完善卻只能循序漸進。當前,中國正在歐美發達國家業已完成的金融自由化道路上堅定前行,而人民幣國際化正是其中重要一環。


毫無疑問,人民幣的地位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並不相稱,而貨幣的國際化往往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和重要的戰略意義: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升有助於減少央行外匯儲備和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減少美元對中國經濟的金融沖擊;同時,在岸、離岸市場的良好互通有賴於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從而有助於倒逼國內金融部門改革;此外,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將隨之增加,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為人民幣崛起提供了良機,歐美日發達經濟體陷入低迷,傳統國際貨幣的困境為人民幣成為潛在的全球性貨幣奠定了基礎。2014年1月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今年1月20日的“2015年跨境人民幣業務暨有關監測分析工作會議”上,人民銀行首次正式明確“人民幣國際化”提法,且2015年開年,央行便動作頻頻:授權中行馬來西亞分行、工銀泰國分別作為泰國、馬來西亞的人民幣清算行;與瑞士達成人民幣清算協議,並授予其500億元的RQFII額度等。而且,“一帶一路”戰略將於今年起航,資本輸出將助力人民幣“走出去”,預計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這一金融改革的重要部分將加速推進。


人民幣在世界範圍的廣泛運用一方面要求人民幣對外輸出,另一方面要求境外人民幣有切實有效的運用途徑,這意味著離岸人民幣有兩個選擇,回流國內或留在離岸市場上。下文將從人民幣跨境流動的途徑和離岸人民幣市場兩個層面描繪當前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1、人民幣跨境流動的四種途徑


構建穩定、高效的跨境人民幣循環路徑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國尚未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背景之下,人民幣跨境流動、在岸離岸市場相連互通主要依靠貿易、直接投資、經央行批準的金融市場證券投資、央行的貨幣互換安排四個途徑。


(1)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使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的地位快速上升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指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行使計價和結算的貨幣職能,在開展貨物貿易時商業銀行所提供的采用人民幣作為跨境結算貨幣的國際結算業務,主要包括進出口信用證、托收、匯款等多種結算方式。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貿易總量迅速增長,2013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量占世界貿易總量的12%,且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巨大的貿易總量以及在世界貿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使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和人民幣行使支付職能成為了必要和可能。


2009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決定在上海和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隨著第一筆跨境貿易結算的辦理、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RCPMIS)正式上線運行等進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步步推進。至2011年8月23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內地域範圍已擴大至全國。2012年2月3日,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企業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放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明確所有具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均可開展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自此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全面鋪開,並且在近幾年來快速發展:跨境貨物貿易結算中人民幣結算占比由2012年的8.5%上升至18.5%。


從企業層面而言,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能夠提高我國企業資金流轉速度、到賬速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規避使用美元、歐元等進行計價結算的匯率風險,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從人民幣跨境流動角度來看,大陸進口商進口貨物時以人民幣結算將對外輸出人民幣,中國企業對外出口時以人民幣結算則是境外人民幣回流的途徑之一,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使用比例是人民幣向國際支付貨幣、儲備貨幣邁進的基礎性環節。


(2)使用人民幣進行直接投資的路徑已暢通


人民幣實現境內外互聯互通需要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的雙輪驅動。對外直接投資(ODI)與外商直接投資(FDI)構成了跨境循環的兩個方向。


2010年10月新疆率先開展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2011年1月6日,央行公布《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允許對外直接投資支出及前期費用以人民幣匯出、在對外投資中以人民幣增資、減資、轉股與清算、對外投資利潤以人民幣匯回、銀行向境外企業或者項目發放人民幣貸款,這為人民幣“走出去”在資本項下打開了通道。


2011年10月13日,央行公布《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管理辦法》,開始允許外資以人民幣向國內進行直接投資。2012年6月29日,央行印發《關於明確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操作細則的通知》,境外企業和經濟組織或個人以人民幣來華投資在遵守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相關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向銀行申請辦理人民幣結算業務,銀行可以按照相關規定直接為外商投資企業辦理人民幣資金結算業務,這一業務的全面鋪開將促進投資便利化,有效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建立健全境外人民幣投資回流機制,有助於減低相關匯率風險,在起到活躍市場作用的同時還將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內地。還有效減緩了居高不下的外匯占款和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也有利於把握貨幣總量的可控性。


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078.4億美元,同比增長21.7%,預計2014年這一金額將更高。2014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為1195.6億美元。同時,我國直接投資(ODI、FDI)結算中人民幣結算占比由2012年的22.6%上升至2014年的70.1%,比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增長更為迅猛,這也間接說明了“一帶一路”及其帶來的對外直接投資攀升將極大帶動人民幣國際化。


(3)金融市場證券投資規模逐漸擴大


RQDII、RQFII、滬港通以及未來將推出的深港通是我國資本項目未完全開放情況下,使人民幣能夠進行跨境證券投資的階段性安排。


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是指部分機構獲準從境外直接用人民幣投資境內資本市場的機制,2011年12月16日,證監會、人民銀行和外管局聯合發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RQFII試點業務正式啟動,首批試點共計200 億元人民幣境內證券投資額度。2013年3月6日,證監會公布了《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


RQFII業務的推出為境外人民幣存量資金投資於境內資本市場提供了正規渠道,彌補了離岸人民幣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隨著RQFII額度擴容,其對資本市場的利好效應也將逐漸顯現,成為資本市場上具有較大增長潛力的長期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熱錢流入中國境內造成的市場波動。有利於國資本市場多角度的國際化開放,促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形成機制,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目前,中國共對香港、新加坡、英國、法國、韓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臺灣、瑞士10個地區授予了RQFII額度,共計8400億元。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外管局為來自香港、新加坡、英國、法國、韓國的95家機構實際批準了2997億元RQFII投資額度。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和資本項目開放逐步加深,RQFII投資額度的規模還將繼續擴大。


2014年11月14日,央行發布了《關於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開閘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業務,為人民幣“走出去”開拓了新的路徑。人民幣合格投資者可使用自有人民幣資金或募集境內機構和個人人民幣資金,投資於境外金融市場的人民幣計價產品(銀行自有資金境外運用除外),規模也不再實行QDII的審批模式,而是以實際募集規模為準,但不得超過其向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報送的產品最大發行規模。人民幣資金將通過境內托管賬戶向境外人民幣托管賬戶劃轉,境外投資的本金及收益也通過境外人民幣托管賬戶以人民幣形式匯回境內人民幣托管賬戶,過程中不涉及人民幣結算。


2015年1月5日,瑞士銀行(中國)成功發行第一筆RQDII產品,該產品投資標的為北美洲地區的高收益信用連接票據。RQDII給人民幣投資者增加新的資金運用渠道,從投資者資產多樣化配置、匯率風險控制角度都具有現實意義,而允許RQDII募集機構和個人的資金則拓寬了投資主體範圍。


滬港通於2014年11月17日啟動,允許大陸、香港投資者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香港規定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賬戶不低於50萬元的投資者才可參與港股通,而內地則無明確限制。


當前滬港通在額度與投資標的上仍有限制。滬港通總額度5500億元,其中滬股通總額度3000億元,港股通總額度2500億元;每日交易限額235億元,其中滬股通每日交易限額130億元,港股通每日限額105億元。滬股通標的主要包括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成份股以及也在港交所上市的滬市股票共568只,約占上交所上市股票市值的90%、交易量的80%;港股通標的包括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成份股以及也在上交所上市的H股股票共266只,約占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市值和交易量的80%。


滬港通是人民幣通過股市跨境循環的有效途徑和離岸人民幣投資的新方式。渣打銀行的數據顯示,自滬港通去年11月開通以來,約有658億元人民幣,即相當於香港人民幣存款的7%流入了內地股市。未來,這一機制或在將三方面有所發展:一是在滬港通額度上放寬限制,二是將跨境證券交易擴大到深圳證券市場,三是與更多地區的證交所合作。


如表3所示,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人民幣的運用(涵蓋了經常項目、含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等)自2010年起便逐年上升,顯示人民幣在經常項目、資本項目下的應用均快速發提升。


(4)央行加速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央行貨幣互換是指持有不同幣種的兩國央行按事先約定在某一時點交換等值貨幣,在另一時點再換回各自本金並相互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從其機制設定上就已明確了人民幣跨境循環的路徑。要確保為世界範圍內日益增長的人民幣計價貿易和投資提供流動性支持,央行和其他國家的央行必須簽訂雙邊互換協議。


2008年,央行與香港簽署了規模為40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這是我國簽訂的的第一份貨幣互換協議。央行簽訂貨幣互換的主要目的是完成雙邊貿易與投資中的結算安排,防止匯率變動風險給貿易雙方造成的損失;緩解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緊張,穩定外匯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人民幣在境外實現計價、結算和儲備的職能。貨幣互換協議對於促進我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至今,央行已與28個國家地區簽訂了合計金額為30625億元的貨幣互換協議,已經超過了我國月度進出口金額,並已投入了實際應用,例如,韓國央行曾多次動用人民幣資金支持本國企業,2014年5月30日,我國央行首次在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下動用對方貨幣,將中韓本幣互換協議下的4億韓元(約合240萬元人民幣)借給商業銀行,再由商業銀行向企業發放貿易融資貸款。但總體而言,由於人民幣資金報價成本較高等原因,央行貨幣互換的應用還較為有限,未來通過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制定具體的操作流程等方式,貨幣互換協議有望更好地從多個層面支持經濟發展與合作。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1月2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人民幣已經上升為全球第五大常用支付貨幣,市場份額創下2.17%的歷史紀錄,僅列於日元、英鎊、歐元和美元之後,超過了加元和澳元。而2013年1月時,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中排名第13位,當時的市場份額為0.63%,僅兩年時間,人民幣排名上升8位,且12月人民幣在全球的支付金額增長高達20.3%,明顯高於同期其他貨幣支付金額增長的14.9%。人民幣向常用支付貨幣轉變的步伐印證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顯著進程。


總體來看,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有利於中國與全球的經濟貿易往來,資本項下的開放有助於著力構建通暢的人民幣跨境雙向流動機制以及增強人民幣離岸循環使用吸引力。制度構建與市場需求將雙輪驅動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


2.離岸人民幣市場


離岸市場是金融衍生市場的一種,從廣義看,它只存在於某一城市或地區而不存在於某一固定的交易場所,通過所在地各金融機構與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業務交往而存在,是提供境外貨幣的借貸或投資、貿易結算、外匯黃金買賣、保險服務及證券交易等金融業務的一種國際金融市場。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促進了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的流通和使用,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重要部分。香港、新加坡、倫敦以及臺灣並列。


理論上,離岸市場的建立無需官方的審批,可以是完全自發性的。以紐約為例,盡管沒有同中國人民銀行簽訂本幣互換協議、未設人民幣清算行、未獲RQFII額度,紐約在中美巨大貿易規模的推動下,仍然開啟了離岸人民幣交易。但是,諸如設立離岸人民幣清算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允許證券市場互通等政策,確實會大大推動當地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因此央行在這方面的政策也更能夠體現布局人民幣國際化的意圖。


香港無疑是發展最早、當前地位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其在貿易、投資、政治文化、制度建設等方面有著突出優勢,目前香港不僅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主要平臺, 也借助日益豐富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形成了境外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除香港外,亞太地區的新加坡、臺灣、澳門等地人民幣離岸交易同樣活躍;2014年以來,中國已經與英國、德國、盧森堡、法國分別簽署了人民幣清算協議,英國、德國和法國還各獲得800億元RQFII額度,如果加上與瑞士央行剛剛簽訂的協議,歐洲已經形成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蘇黎世“五足鼎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格局。此外,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卡塔爾在去年也都有所動作,離岸人民幣市場向更廣泛地域鋪開。


從重要性和可觀測性的角度出發,我們將從離岸人民幣清算行、離岸人民幣存款、離岸人民幣交易和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四個維度來一窺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狀況。


(1)離岸人民幣清算行


離岸人民幣清算行之所以對建立離岸人民幣市場如此重要,原因有三點:首先,它是聯結境外與中國境內的橋梁。通過離岸清算行,當地銀行可以直接將當地貨幣轉換為人民幣而無需先轉換成美元,也能夠令當地銀行快捷地幫客戶把人民幣付到中國境內,反之亦然,這節省了兩地機構、企業進行貿易、交易的時間和成本;其次,商業銀行在清算行開戶,有助於形成當地的人民幣銀行間支付網絡,是銀行間開展外匯交易和其他人民幣金融資產交易的基礎;第三,清算行的建立有助於當地開展離岸人民幣金融服務,有利於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擴容。


目前,中國已先後指定14家人民幣清算行,地域上以歐洲、亞洲為主,也覆蓋了北美洲、大洋洲,並已在年初與瑞士達成人民幣清算安排協議,預計2015年將繼續布局歐美。


(2)離岸人民幣存款


豐沛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是產生成熟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前提,是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的保障和人民幣交易、資產業務拓展的基礎。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穩步發展,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不斷擴容,爭奪人民幣存款也成為各離岸市場爭奪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重要環節。


如表5所示,截至2014年末,香港吸納了約1萬億離岸人民幣存款,約占總量的一半。目前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大概占中國境內人民幣存款的1-2%,目前主要集中於亞洲,歐洲等國憑借外匯交易和中國央行政策推動等方面的優勢,離岸人民幣存款有望在2015年獲得顯著增長。


(3)離岸人民幣交易


外管局先後批準了人民幣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與美元、馬來西亞林吉特、俄羅斯盧布、日元、澳元、新西蘭元、英鎊、歐元、新加坡元九種貨幣的直接交易。2014年7月,中國工商銀行首爾分行在首爾外匯市場首次對外報出人民幣對韓元匯率的直接報價,並最終成功與韓國一家商業銀行辦理首筆業務,自此韓國正式啟動了韓元與人民幣的直接交易。


除了傳統的離岸人民幣即期交易外,離岸市場上以人民幣計價的衍生品已經十分豐富,主要包含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人民幣可交割遠期市場(DF)、離岸人民幣外匯掉期、貨幣互換、離岸人民幣期貨、離岸人民幣外匯期權。


據國際清算銀行2013年4月的數據,全球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量為5.3萬億美元,而人民幣是第九大交易最活躍的貨幣,位列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澳元、瑞士法郎、加元和墨西哥比索之後,日均交易量為1200億美元,其中日均人民即期交易340億美元,28%;遠期交易280億美元,占比23%,人民幣掉期400億美元,占比34%;外匯期170億美元,占比14%,貨幣互換10億美元,占比1%。而2013年中國在岸外匯交易量為日均440億美元。可見,人民幣離岸金融工具的日益多元化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正在提升,當前離岸人民幣交易量早已遠超在岸市場。截至2014年末,英國、香港離岸人民幣交易分別占離岸人民幣交易總量的44%和40%,是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


(4)離岸人民幣資本市場


理論上,離岸人民幣市場上的融資方式應包含股票、債券兩種,而目前,在港交所上市的人民幣計價股票只有匯賢產業信托、合和公路基金兩只,市值分別為184億元、92.8億元,離岸人民幣IPO發展仍較為緩慢。


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最早發端於香港,香港發售的人民幣債券通常稱為“點心債券”,因其相對於整個人民幣債券市場規模很小。自此,其他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開始出現,如新加坡的“獅城債”和臺灣的“寶島債”,倫敦、盧森堡市場也紛紛出現人民幣計價債券。離岸人民幣債券開拓了一個新的投資領域,對持有人民幣的境外投資者頗有吸引力。自2010年年中起,繼香港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新的人民幣結算協議後,以香港為主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迅速起航。


初期,離岸人民幣的發行機構以中國政府和中國內地、香港的企業為主,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離岸人民幣債的發行主體正逐漸多元化。2010年8月,麥當勞在香港發行了2億元點心債,成為首個進入點心債券市場的外資跨國企業。2014年10月,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英國財政部在倫敦發行了價值30億的人民幣債券,這是在倫敦發行的首只以人民幣計價的準主權債券,英國也成為第一個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的非中國主權國家,發行收入將納入英國外匯儲備,凸顯了人民幣作為未來儲備貨幣的潛力。就在2014年11月中國指定悉尼為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兩天後,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發行了10億人民幣的點心債。這些離岸人民幣債券和該國政府債相比規模很小,發行國的目的主要在於發展各自的離岸人民幣市場。


關於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確切規模,目前並沒有一個絕對官方的數據源。國際市場調查公司Dealogic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離岸人民幣債券新發行規模達到231億美元,而根據渣打銀行的數據,2014年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量達到5,640億元人民幣(901.1億美元),這其中包括了香港點心債和香港人民幣存款證。2014年,我國債券市場共發行人民幣債券11.0萬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的規模與之相較還有較大差距。


長遠來看,離岸、在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廣度和聯通程度將決定人民幣是否能成為全球性貨幣,通過監測人民幣跨境流動的狀況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變化,是把握人民幣國際化脈搏的有效方式。(來自環球老虎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68

人民幣國際化任重而道遠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ca1.html

    全球經濟此起彼伏,動蕩不安,貨幣匯率波動十分厲害,“貨幣戰爭”日趨激烈。人民幣在這嚴峻形勢下,勇敢而努力地向著國際化邁進。網上看到,截至去年8月末,我國跨境人民幣結算涉及174個國家;人民幣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幣跨境收支的比重從2010年的1.7%提高至2014年上半年的24.6%;貨物貿易進出口的人民幣結算比重從2010年的2.2%提高至2014年1月到8月末的15.8%;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已超過4.8萬億元,人民幣業已成為我國第二大跨境支付貨幣。

    伴隨人民幣國際地位提高,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也迅速增加,12年增長了40倍,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指引下,更是日益迅猛,據說,未來5年對外投資增速將會保持在10%以上,預計今年對外直接投資將達1200億美元左右。

    這些都將勢必有力地推動我國股市,對股民也是莫大的鼓舞,因此有朋友很關註人民幣的走向,問道:人民幣國際化有望達到什麽程度?

    這個問題我肯定回答不了,因為我是這方面的外行,頂多只能簡單地提一下人民幣國際化的幾個重要因素罷了。

    人民幣跨境結算以及與別國貨幣互換的金額大幅增加,這無疑是人民幣國際化地位大增的表現,但結算和互換只是國際化最基本的一個方面,要使人民幣走上國際強勢地位,恐怕還有很長的路。

    一個國家的貨幣要成為國際化貨幣需要具備三大功能:1、結算功能;2、投資功能;3、保值功能。而這些功能要求該國的經濟強勁及軍事強大,這樣才能讓人信賴,有安全感。

    1、結算功能

    雖然人民幣跨境結算金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的地位還很落後,目前遠落後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瑞士法郎及澳元。為了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國際地位,就要想辦法讓其他國家或地區多擁有人民幣,這就須要我們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大力促進和拉動內需,大幅度增加貿易逆差,同時減少貿易順差,這樣,多花人民幣進口別國的商品,好讓人民幣盡可能多地流向世界各國和地區。

    這事說說容易,做起來難,現在國內經濟不景氣,內需市場低迷,貿易逆差不是一下子就能大幅度提升的。

    2、投資功能

    當人家手上捧有很多人民幣的時候,人家就要為這些人民幣尋找出路,想讓財富增值,那你就必須要有相適應的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市場不可。目前我國正在繼續努力營造這方面的環境,比如,滬港通、即將開通深港通、自貿區對外逐漸開放金融業、準備建立石油期貨市場、逐步對外開放各種資本賬戶和債券賬戶……努力促進人民幣回流。

    雖然我們著手在進行這方面的建設,但從目前狀況看,我國的資本市場還是太封閉,與人民幣國際化要求相去甚遠,須要加快改革進程、加大改革力度。

    3、保值功能

    一個國家的貨幣要成為國際化強勢貨幣,就必須要有財富保值功能。人家捧著你的貨幣難免擔心貶值,這就須要你有一個或幾個可與其貶值風險直接對沖的資產,以便保值或增值,比如,像美元那樣,具有與之幾乎絕對負相關的石油這項對沖資產(另外還有一項是黃金),這樣才安全。現今,除了美元以外,好像其他任何貨幣都還沒有這類功能吧?這也就是為什麽美元仍然一直是國際主導貨幣的重要原因。

    希望我國經濟日益強盛,軍事日益強大,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強後盾!盡管人民幣國際化任重而道遠,但它每前進一步都讓人歡欣鼓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78

投行與中國企業並肩國際化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3/t20150326_734366.htm
越來越多國內企業在跨境併購時開始選擇本土券商作財務顧問,東方精工、南京新百的蛇吞象式跨國併購背後,財務顧問分別是中信建投和華泰。不過,本土券商尚不具備獨立完成大型境外項目的能力,仍難介入影響力較大的海外IPO或併購項目,其跨境業務仍以內地企業在香港的交易為主,中概股回歸也成為新的亮點。伴隨國內券商通過併購等方式加快海外網絡建設,其承攬的海外業務範圍將進一步拓展。 張偉靖/文

  安邦保險集團接連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和比利時FIDEA保險,復星參與競購地中海俱樂部、葡萄牙醫療保健服務商EspíritoSantoSaúde-SGPS等十多起併購交易,萬達出手收購瑞士盈方體育(Infront Sports &Media AG)……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及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一批具備實力的內地企業已啟動其全球化佈局,一帶一路戰略更助推中國企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隨之而來的是,從境外融資到境外資產併購安排,中國企業對海外資本市場服務的需求迅猛增長。

  同時,受到中概股危機影響,加之境外市場與A股估值差異較大,2011年起,一批中概股選擇私有化,希望通過重組回歸A股或H股,由此也帶來了新的投行業務需求。

  在企業各種需求的催化下,中資券商跨境投行業務逐漸增強,有實力的券商正在加快其海外網絡的建設,以承攬企業出海的相關業務。

  券商海外併購加速

  中資券商出海的第一步基本都從在香港設立子公司開始,憑藉母公司在境內的資源和網絡,服務於向境外拓展的大型企業客戶(表1)。

  近兩年,國內券商香港子公司在港業務發展迅猛,2014年在香港市場IPO的114家企業中,內資投行參與承銷保薦的有60家。原本位列香港IPO市場第二梯隊的中信國際、招商證券(香港)、海通國際等機構快速崛起,衝入曾由中金、中銀國際等機構組成的第一梯隊(附圖)。

  除IPO項目外,其他投行業務也有增長。中信證券2014??年半年報顯示,2014年上半年公司在香港及海外市場參與完成再融資項目10單,跨境併購項目2單,離岸人民幣債與美元債券項目15單。2014年上半年,彭博公佈的涉及中國企業參與的全球併購交易中,中信證券以交易金額224.54億美元、交易單數11單,位居全球財務顧問排行榜第二位、中資投行第一位。

  海通證券2014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海通國際控股實現收入6.88億港元;在香港完成債券發行項目5個,資產管理規模較年初增長24%。同期,廣發證券海外投資銀行完成保薦項目6家,承擔了18家財務顧問項目,實現投資銀行業務收入0.44億元,同比增長463.86%。

  除在港業務的發展,2014年,中國券商自身海外併購的步伐也明顯加快(表2),近期海通證券的表現最為激進,收購了葡萄牙聖靈投資銀行(BESI)的100%股權,突顯其「先亞太后歐美」 的併購戰略與全牌照擴張的念想。其他大券商也開始了在亞太及歐美地區的佈局(表3),不過,在除香港外的其他市場,業務基本處於萌芽階段。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仍青睞外資投行

  券商海外佈局的動力源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強烈意願。不過,由於本土券商國際化水平不足,尚不具備獨立完成大型境外項目的能力,影響力較大的海外IPO或併購項目,往往都由外資投行操作。比如,復星聯合法國安盛私募股權基金對地中海俱樂部發起的收購,就由法國興業銀行作為顧問。弘毅投資以15億美元收購英國餐飲品牌Pizza Express,通過跟國際投行合作,包括摩根大通給其的收購貸款承諾,迅速在倫敦債券市場融資完成收購。

  不過,基於對中國企業客戶更熟悉,越來越多的國內上市企業在跨境併購時開始選擇本土投行作財務顧問。2014年,東方精工(002611)收購意大利佛斯伯公司(FosberS.p.A.)60%股權、南京新百(600682,SH)收購老牌英國百貨公司Highland Group約89%的股權,這兩起蛇吞象式的跨國併購背後,財務顧問分別是中信建投和華泰聯合。受限於金融衍生品種類的缺乏,這類併購多採取現金交易。

  中資投行涉跨境業務仍以香港市場為主

  目前,中國券商操作的涉跨境業務仍集中於內地大型企業,尤其是央企在香港上市,以及在A股與H股之間的跨市場交易。

  2014年,在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啟動的背景下,國內券商承擔了多起史無前例的涉H股的大型資本項目,如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擔任財務顧問的中石化混改,中信證券操刀完成的中信集團H股整體上市,中金公司擔任財務顧問的南車合併北車項目。

  中信集團的整體上市,對交易中擔任財務顧問和配售代理(配售份額佔比超過80%)的中信證券來說,具有非凡意義,這是首例沒有邀請外資投行參與的國內大型企業境外上市案。香港《南華早報》曾以題為《中信上市自己搞定,金融安全讓外資走開》對此進行報導,稱「諸如中信證券等在本地成長的金融機構已經有信心可以處理複雜的上市和併購項目」。

  此次交易中擬注入資產涵蓋金融、房地產等30多行業,2000多子公司,境內涉及金融、環保、房地產、新聞幾乎所有行業的上市特殊監管;境外涉及香港、英國等七家監管部門的審核。中信集團境內外重要上市公司達到13家,母子上市公司之間的審批、監管、信息披露等銜接工作難度極大,中信證券的業務實力得到了充分考驗。

  另外,彼時國際資本市場情況複雜,不利於交易實施。本次交易公告後,中信泰富股價一度跌破發行價,同時,因未邀請外資投行參與、綜合性企業的估值陷阱以及彼時萬洲國際發行失敗等綜合影響,國際大行普遍表示本次交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交易的市場配售產生很大影響。

  在這種不利的市場環境下,中信證券打破了香港配售慣例,創新設計了「多次配售、分批公告」的模式;在尚未取得股東授權及監管審批前,提前錨定15家戰略投資者;打破「一次發行、一次定價」的市場慣例,設定兩種定價基準。最終,通過深入挖掘綜合性企業的內部價值、協同效應,以及高效的溝通路演,實現了高於1倍PB的交易定價。

  南車與北車的合併則創造了另外一個先例:兩家公司均有A股和H股;二者從市值到利潤收入都接近,業務相似性也非常高,交易中需兼顧六方股東利益,包括兩個國資大股東、二者各自的A股和H股股東。經過多方考量,雙方最終還是選取了較為成熟的運作方式,由中國南車以換股的形式吸收合併中國北車。

  中概股回歸誘惑

  另一類由國內券商參與的涉跨境業務則是退市中概股回歸,於A股或H股再上市項目。自2010年起,在渾水、香櫞等做空機構的狙擊下,一批中概股選擇從海外資本市場退市,在私有化的過程中,不少國內券商為其提供了融資服務,作為交換條件,這些公司的再上市業務將由提供融資的券商投行操作。

  2014年以來,有關海外上市的優質高新行業企業回歸的政策暖風頻出,深交所理事長吳利軍在創業板五週年論壇上提出「創造條件讓國內已經在海外上市的創新創業企業,能夠回歸創業板上市」。2014年3月,北大千方集團借殼聯信永益(002373)上市,成為國內首個從美國退市的中概股借殼回歸A股的成功案例。

  2012年10月,北大千方通過私有化交易回購公眾股東手中的股票,從納斯達克退市。2014年3月,千方科技在A股借殼成功。交易完成後,千方集團成為A股市場領先的智慧交通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市值較2012年私有化交易完成時點增值超過700%。

  本項目整體結構複雜,涉及VIE協議的解除以及境內外真實股權結構的還原、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質押的解除及後續處理、境外PE的退出、教育部財政部對方案的審批、兩家境內上市公司之間的方案銜接等問題,需要兼顧上市主體實際控制人、私有化交易財務投資人、退市貸款銀行等各方利益。

  據執行本項目的華泰聯合證券投行部人士介紹,本次交易自籌劃至證監會重組委審核通過僅耗時6個月,期間通過境內引入財務投資人,實現境外私有化交易財務投資人退出,並需要溝通退市貸款變更安排,解除上市主體股權質押狀態,同時清理VIE架構,其操作過程頗值得後來者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39

人民幣的崛起,人民幣國際化能走多遠?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94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12 15:33 編輯

人民幣的崛起,人民幣國際化能走多遠?
作者:劉鎏 梁紅

2015年已過近半,現在我們看得更加清楚,今年對人民幣國際化將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國正致力於推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特別提款權是一種國際儲備單位)1。中國政府高層亦表示要進一步放開資本賬戶管制,提高人民幣的可兌換程度。人民幣將迎來其國際化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考驗。

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究竟意味著什麽?人民幣國際化能走多遠?特別,人民幣會挑戰美元的地位嗎?什麽因素會抑制人民幣在海外的接受度?我們將從歷史的視角考察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潛力,並探討人民幣崛起的主要制約因素。

人民幣國際化意味著什麽?

國際貨幣體系長期以來都為一種貨幣所主導,由該貨幣充當主要的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藏。荷蘭盾是17和18世紀時期主要的國際貨幣,之後英鎊扮演主要國際貨幣的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概從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開始到現在,美元一直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歐元(或早前的德國馬克)和日元也獲得了廣泛使用,但從未真正威脅到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圖表1)。


貨幣的國際地位常常與發行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權重不相匹配。圖表2對比了各貨幣在國際儲備中所占的份額與發行國在世界GDP中所占的份額,而圖表3則比較了各貨幣在外匯市場交易量中所占的份額與發行國在全球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它們都表明,美元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使用程度遠遠大於美國經濟規模或貿易規模所單純對應的水平。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貿易國,但人民幣並未得到相應廣泛的使用或交易。

與語言類似,貨幣因為別人使用它而產生價值,而這種網絡效應導致了貨幣國際化與經濟基礎條件之間的。不對稱關系。英語之所以是世界通用語言並不是因為它的簡單或優美,而是因為它的廣泛使用。同樣地,人們選擇使用美元是因為別人都在用它。在沒有政府強制執行的情況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參與者集中使用一種或幾種貨幣,以實現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從動態的角度來看,一旦某個貨幣成為主導貨幣,其主導地位將會自我增強。因此,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表現出捍衛當前主導貨幣的很強慣性,但變化一旦發生,將會產生持久的影響。

因此,我們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人民幣更大程度地融入當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在市場力量推動下擴大國際使用的過程。換句話說,人民幣尚不具備挑戰美元地位的條件,而且可能還差之甚遠。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主要在於消除人民幣國際使用的制度限制,而它的實際接受程度必須由市場力量決定。

然而,即使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下,人民幣仍有足夠的空間獲得更廣泛的使用。一方面,即便在考慮網絡效應之後,目前人民幣的使用程度仍大幅低於中國經濟基本面所隱含的潛在水平(詳見下一部分)。另一方面,國際社會也可因風險分散而受益,尤其隨著人民幣交易平臺和支付設施的改善。全球金融危機的廣泛影響正是過度依賴美元所帶來風險的一個例子。

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潛力有多大?

盡管取得了不少進展,人民幣的國際貨幣角色仍然相當有限。人民幣國際化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後提上中國政府政策議程的。之後,人民幣在經常賬戶交易中的使用限制被逐步取消,在資本賬戶交易中的使用範圍亦逐步擴大。因此,中國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量持續穩步增長(圖表4),人民幣已成為世界第五大支付貨幣(圖表5)。得益於離岸市場的發展,人民幣交易也正變得更加活躍(外匯交易量排名第九,圖表6)。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深度確實逐步增加,其中香港擁有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圖表7)。盡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人民幣在全球支付或外匯交易的最新份額仍只有2%左右。


在本報告中,我們重點討論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潛力,這反映多大程度人民幣被視為避險貨幣。雖然官方沒有披露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的數據,但相關證據表明,一些外國央行已經開始投資於人民幣計價的資產——雖然規模仍然較小。例如,報道顯示澳大利亞央行計劃將其外匯儲備的5%投資於中國國債。

為了更好地理解經濟力量如何決定儲備貨幣的使用,我們估計了一個將貨幣儲備份額與經濟基礎因素聯系起來的回歸模型,其中解釋變量包括發行國的經濟規模、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和深度以及貨幣幣值的穩定性等。特別地,我們對應變量進行一個logit形式的非線性變換,以捕捉貨幣使用中的網絡效應,logit函數包含了從緩慢啟動、逐漸積累、到加速再到穩定的過程5。我們的數據來自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數據庫,具體包括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和瑞士法郎,數據為面板結構。


實證結果很大程度上驗證了我們的分析:

非線性模型很好地解釋了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因此,在理解人民幣的崛起時,網絡效應不容忽視。

經濟規模是決定貨幣儲備地位的關鍵因素。規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影響著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幾乎各個方面,其影響在經濟上和統計上都很顯著。

與金融開放和匯率穩定等因素一起,發行國的債券市場深度(而不是股票市場)也是影響該國貨幣儲備地位的重要因素。

基於包含主要解釋變量的基準模型,我們估計,在當前條件下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潛在份額可達達3.7%,相當於2.7萬億元(圖表8)。從擬合曲線或與現狀對比來看,這大致相當於日元或者英鎊的儲備地位(圖表9和10)。雖然與美元相比,這一潛在份額並不算高,但它所對應的體量也非微不足道,代表了對人民幣資產相當規模的潛在購買量以及對人民幣資產價格的上漲壓力。


以此外推,來如果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7%,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達可達19.2%,相當於23.4萬億元。換句話說,當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權重達到目前美國的水平時,人民幣的儲備貨幣地位可能與目前歐元的地位相當。我們這里的預測假定世界GDP年年均增長2%、國際儲備總量增速保持在過去平均水平上,並保持所有其它因素在目前水平上不變。

總之,人民幣不會很快挑戰美元的主導地位,但是從一個很低的起點,它完全有潛力實現較高的國際化速度。如果人民幣占“其他貨幣”國際儲備份額(2014年為3.1%)的一半,基於其它儲備貨幣的過往經驗,人民幣的份額有翻倍的潛力。如果我們關於增長假設成立、潛力成為現實,10年後人民幣的份額將是目前水平的10倍之多。

人民幣崛起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麽?

按照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人民幣儲備規模應該高於其實際水平,但是中國的資本賬戶管制和有限的債券市場規模制約了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圖表11)。此外,我們的橫截面logit模型可能無法完全反應貨幣國際化過程中的路徑依賴,導致新興貨幣的實際使用低於其潛在水平。

有關金融開放度的事實指標和名義指標都表明,中國金融開放度不僅低於儲備貨幣發行國,也落後於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如圖表11B所示,我們分別考察了衡量金融開放度的事實指標和名義指標。前者是外國資產和負債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後者是Chinn-Ito指數,該指數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跨境金融交易限制統計表整理而成,介於0和1之間。兩者均表明,中國存在較為嚴格的資本管制。在全部40項資本賬戶交易中,人民幣已經在35個項目中實現了可兌換,包括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計劃在內的人民幣資金跨境流通渠道也已具備(圖表12)。但是已經放開的大部分資本賬戶活動仍然受到配額限制,或者需要獲得批準。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有必要同外國央行簽署更多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圖表13),以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大部分人民幣計價債券都在國內銀行間市場發行和交易,但是目前只有少數央行可以進入中國的銀行間市場。

同樣,中國債券市場的深度也落後於許多發達和新興經濟體。儲備資產組合與其他外匯資產的區別在於,儲備資產通常由流動性強、容易變現的外匯資產構成,如銀行存款、和長短期政府債券。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影響貨幣的國際儲備份額的是發行國的債券市場深度而不是股票市場的市值。近年來,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都很迅速,但是市場規模仍然較小,而且流動性不高(圖表14和圖表15)。

回到我們的預測分析,中國金融開放程度的提高或債券市場深度的增加可使人民幣在國際儲備中的潛在份額進一步增加:如果中國金融開放度和深度達到目前韓國的水平,當中國在世界GDP中的份額達到22%時,人民幣在國際儲備中的潛在份額可額外增加6個百分點(圖表8)。

最後,一個儲備貨幣的崛起還取決於其他條件,如有效和透明的貨幣政策框架、良好的法治環境乃至發行國的政治影響力。我們並不試圖一一探討所有的相關條件,而只是希望從金融的視角強調制約人民幣崛起的最主要因素。


結論

我們預計,中國很快會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升人民幣的“可自由使用”程度,推動人民幣入加入SDR。盡管“可自由使用”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它是SDR籃子貨幣的主要標準(目前SDR貨幣包括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由於今年的SDR評估大概將於10月份舉行,我們認為計劃中的金融開放措施,如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計劃和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放寬市場準入等,將很快得到實施。我們預計,人民幣在今年年底前將可被稱為完全可自由兌換。

與此同時,中國的金融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將會快速發展,這也將為中國國有部門資產負債表的重組提供支持。今年早些時候,財政部提高了政府債券的發行額度、並推出了地方政府債務臵換計劃7。金融深化是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足夠投資工具的一個必然步驟。

這些發展都將助推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如果人民幣成功加入SDR貨幣籃子,將向國際社會傳遞一個人民幣作為“硬通貨”的有利訊號。人民幣國際化不會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而可能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積累和發展才有可能到達一個可於當前占主導貨幣相競爭的臨界點。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論如何,人民幣的崛起都將是一個值得關註的重大事件,對中國、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來源:中金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78

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分析:加入SDR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影響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93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26 13:54 編輯

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分析:加入SDR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影響
作者:姜超

時隔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在15年下半年審議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構成,中國已申請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金融危機過後,國內對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呼聲高漲,09年我國曾爭取過人民幣加入SDR的一籃子貨幣,但被IMF以人民幣未達到自由使用或兌換的標準為由拒絕。IMF為什麽創設SDR?人民幣為什麽希望加入SDR?如果成功加入SDR,又會帶來什麽影響?

第一、追本溯源:SDR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社會希望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直接原因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反映了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

60年代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暴露出重大缺陷,即反映了上述問題。伴隨全世界對國際儲備需求增長,美元大量外流,而外國銀行對官方美元儲備的積累,是對美國黃金儲備的潛在美元債權,因而黃金匯兌本位制面臨崩潰。69年IMF創設特別提款權(SDR),旨在支持固定匯率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改善國際流動性,彌補官方儲備不足。

SDR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同時它的擴大發行有利於IMF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所以主觀上IMF有激勵拓寬SDR的使用範圍,以及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將人民幣加入SDR籃子有助於全面反映世界經濟格局,對SDR的穩定、保值做出重要貢獻,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步驟。

第二、人民幣加入SDR勢不可擋

加入SDR一籃子貨幣對我國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們將加入SDR放置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框架里討論,從更高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自由浮動匯率、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四位一體”,是互為充要條件,缺一不可的。

人民幣國際化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人民幣自由使用性,二是人民幣加入國際儲備貨幣成員。中國爭取人民幣加入SDR,正是努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必要步驟,也必須出臺配套政策措施,促進資本項目自由化等領域的改革。

IMF對一國貨幣加入SDR規定了兩個條件:一是該國出口貨物和服務總量位居所有成員國前列,二是貨幣應“可自由使用”。人民幣早已滿足第一個條件。人民幣在某些金融交易方面發展的還不夠充分,但在貿易和投資等實體經濟活動中的使用發展較快,人民幣距離可自由使用的目標並不遙遠。當人民幣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不論別人再定什麽條件、再提什麽苛刻要求,也不能阻擋人民幣進入SDR。

第三、人民幣加入SDR的影響

首先將深化國內債券市場。一個經濟體的貨幣若想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其債券市場需要具有較大的規模和充足的流動性。目前各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重要投資市場即是美國國債市場,因其具有相對較大的市場容量、較強的流動性和較好的風險收益特性。假設到2030年人民幣已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之一,則中國債券市值占GDP的比例將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

其次將加速推進金融改革。我國當前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等各項金融改革,漸進審慎開放資本賬戶,提升人民幣廣泛使用和交易的程度,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我們推斷年內存款利率調整有可能完全打開浮動區間,完成利率市場化最後一躍。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面,中國央行將進一步退出外匯市場幹預,並可能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目前上下2%擴大至上下3%。資本賬戶開放方面,我國采取審慎而積極的態度,即“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分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的各種舉措將從跨境直接投資(FDI和ODI)、跨境證券類投資(QFII、QDII、RQFII)以及外債(貿易與項目融資)等三個方面逐漸開展。

追本溯源:SDR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愛恨交加的美元國際貨幣

今年IMF將對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構成進行評估,近期人民幣加入SDR再次成為熱點。如果我們退後一步,會發現SDR議題僅僅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宏大圖景的一個細節。

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社會希望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直接原因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反映了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眾所周知,美元在“二戰”後成為了國際貨幣,是銀行間進行國際支付清算,政府幹預匯率和核心貨幣,還是初級產品國際貿易的計價貨幣,也是主要官方外匯儲備貨幣。但反複無常的美國貨幣匯率政策使很多國家不滿,08年金融危機更使人們疑問什麽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SDR創設於危難之際,為彌補官方儲備不足

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存在內在缺陷。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國內貨幣政策目標與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經常產生矛盾,既可能因抑制本國通脹的需要而無法充分滿足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需求,也可能因過分刺激國內需求而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

60年代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暴露出重大缺陷,即反映了上述問題。伴隨全世界對國際儲備需求增長,美元大量外流,而外國銀行對官方美元儲備的積累,是對美國黃金儲備的潛在美元債權,因而黃金匯兌本位制面臨崩潰。69年IMF創設特別提款權(SDR),旨在支持固定匯率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改善國際流動性,彌補官方儲備不足,但SDR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發揮,國際貨幣體系仍存在風險和隱患。

SDR具備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

09年金融危機驚魂甫定之時,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聲明倡議創建“一種與個別國家脫鉤同時能在長期維持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一方面儲備貨幣使用國要承擔一定風險和代價;另一方面儲備貨幣發行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即“特里芬難題”仍然存在。

因而“超主權儲備貨幣”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其主張其實由來已久。196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IMF創設了特別提款權(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一種思路。

SDR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同時它的擴大發行有利於IMF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所以主觀上IMF有激勵拓寬SDR的使用範圍,以及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

IMF依據各成員國繳納份額的比例進行SDR分配,以作為除“普通提款權”以外的儲備資產補充。作為SDR的持有者,成員國可以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動用配額向IMF指定的其他成員國換取外匯,償還IMF的貸款並支付利息,還可充當國際儲備。

因此自創立起,SDR的價值體現為成分貨幣的指數。由於各成分貨幣之間的變動是相對的,SDR的穩定性較強,可削減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減少匯率波動對市場及私人部門造成的影響,調節全球流動性。

目前SDR作用還未能得以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定價機制也有待完善。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SDR成分貨幣代表性日益下降,擴大SDR籃子貨幣的呼聲日漸高漲。而將人民幣加入SDR籃子有助於全面反映世界經濟格局,對SDR的穩定、保值做出重要貢獻,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步驟。

人民幣加入SDR 勢不可擋

SDR、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

加入SDR一籃子貨幣對我國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首先,加入SDR意味著人民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貨幣和IMF成員國的官方使用貨幣,可大大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舞臺的地位。其次,加入SDR可增加人民幣在國際上的需求,助力人民幣完善和提高國際支付結算、金融交易、官方儲備等國際貨幣職能。最後,考慮到我國目前持有約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有利於減少我國所需的儲備,可節省資金用於發展和增長。

我們將加入SDR放置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框架里討論,從更高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自由浮動匯率、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四位一體”,是互為充要條件,缺一不可的。

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外匯儲備的積累,如同日本在上世紀8、90年代的進行的“日元國際化”,中國在2000年後也逐步采取措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人民幣自由使用性,二是人民幣加入國際儲備貨幣成員。中國爭取人民幣加入SDR,正是努力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必要步驟,也必須出臺配套政策措施,促進資本項目自由化等領域的改革。

過去20年里,我國一直在以漸進的方式推動資本項目自由化,12年央行發布“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條件基本成熟”,意味著中國資本項目自由化進入全面提速階段。宣布本幣實現可兌換,是增強國內外公眾對本國經濟、貨幣和政府的信心的有效手段,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基本滿足加入SDR的兩個條件

IMF對一國貨幣加入SDR規定了兩個條件:一是該國出口貨物和服務總量位居所有成員國前列,二是貨幣應“可自由使用”。

中國1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同時是世界第三大服務貿易國。WTO數據顯示14年中國出口占全球12.37%,高於美國的8.57%、德國的8%和日本的3.6%。所以人民幣早已滿足第一個條件。

對於第二個條件,目前IMF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只是大致有兩方面標準:一是該國貨幣在國際交易支付中被廣泛使用;二是該國貨幣在主要金融市場交易中被廣泛使用。具體可通過該種貨幣在全球官方儲備、國際銀行業負債、國際債券市場和主要外匯市場交易量中的占比等來考量。

周小川認為,人民幣走向可自由使用,主要指擴大人民幣在貿易與投資等實體經濟領域的應用,而不應過多強調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一方面,主要目的是通過擴大人民幣的使用支持實體經濟,促進貿易與投資,從這點看人民幣使用發展較快;另一方面,人民幣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程度與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相關,不會隨我們左右。因此,即使在資本項目未完全兌換的情況下,仍可以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

人民幣在某些金融交易方面發展的還不夠充分,但在貿易和投資等實體經濟活動中的使用發展較快,人民幣距離可自由使用的目標並不遙遠。當人民幣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不論別人再定什麽條件、再提什麽苛刻要求,也不能阻擋人民幣進入SDR!

人民幣加入SDR的影響

深化國內債券市場

一個經濟體的貨幣若想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其債券市場需要具有較大的規模和充足的流動性。目前各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重要投資市場即是美國國債市場,因其具有相對較大的市場容量、較強的流動性和較好的風險收益特性。假設到2030年人民幣已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之一,則中國債券市值占GDP的比例將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私營債券市值和總債券市值分別占GDP的59%和116%。

加速推進金融改革

我國當前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等各項金融改革,漸進審慎開放資本賬戶,提升人民幣廣泛使用和交易的程度,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當前我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已經實現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市場方面,媒體報道本月將試點個人及企業發行大額存單,敲響利率市場化收兵鑼。當前貸款利率管制已完全放開,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也分別在14年11月、15年3月和5月先後擴展至基準利率的1.2、1.3和1.5倍。我們推斷年內存款利率調整有可能完全打開浮動區間,完成利率市場化最後一躍。

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面,始於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中國央行將進一步退出外匯市場幹預,並可能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目前上下2%擴大至上下3%。短期內人民幣匯率不會完全與美元脫鉤,但只有更全面反映市場供求的人民幣匯率才能更有利於SDR合理定價。

資本賬戶開放方面,我國采取審慎而積極的態度,即“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分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的各種舉措將從跨境直接投資(FDI和ODI)、跨境證券類投資(QFII、QDII、RQFII)以及外債(貿易與項目融資)等三個方面逐漸開展。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15年中國發展論壇上強調,今年我國將繼續推進金融改革和開放,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之一。周小川指出 2015年要完成的三項任務:1. 逐步解除對個人跨境投資,尤其是在海外和國內金融市場投資的限制,使境內外個人投資更加自由;2. 進一步開放國內資本市場(推出“深港通”並允許投資者在國內和海外資本市場更自由的投資);3. 修改外匯管理法規,適應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來源:海通研究)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10

人民幣國際化:前景及影響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77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6-2 07:52 編輯

人民幣國際化:前景及影響
作者:張慶昌,韋誌超

IMF特別提款權(SDR)評估,5年一次。中國政府倍感珍惜,全面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包括采用IMF標準編制最新的國際收支平衡表、自貿區建設等。結合最新的政策及日元、馬克國際化的經驗,我們試圖推演人民幣國際化未來的路線圖、時間表及影響,給投資者更加全面的認識。

1.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處在美元上升周期,對國內經濟沖擊會相對較小。1985年9月,簽訂廣場協議後,日本政府允許日元對美元急劇升值,極力推動日元國際化。同期美元指數卻處在下降周期,對日本出口商產生很大沖擊,導致日本經濟增長從1985年的5.1%,下降到1986年的3%。


經濟總量和貿易額占全球的比重已經達到日元或德國馬克當年進行國際化時的水平。2013年,中國的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占全球GDP總量的12%。對外貿易方面,2013年中國對外出口占全球比重的12%。日元和馬克進行國際化時,日本和德國占全球GDP和國際貿易的規模都在5-10%之間。



2. 為何要人民幣國際化?
2.1.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

人民幣國際化有其必然趨勢。歷史上英鎊,美元,日元,德國馬克等貨幣國際化最初都是伴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貿易額的增加。盡管一國貨幣國際化會給該國帶來種種消極影響,但長遠看,國際化帶來的利益整體上遠遠大於成本。從中國GDP增長和貿易增長和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結算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伴隨著中國經濟體的增長,貿易規模的擴大和跨境人民幣使用的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掌握主動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其必要性。因為在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中國才能掌握主動權,為將來的規劃管理和危機應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在日元和德國馬克國際化的進程中,兩國政府最初都是不願意本幣國際化而采取抵制政策。但是歷史經驗表明,日本和德國經濟體和貿易規模增長到足夠高的水平時就會倒逼本幣國際化。所以被動接受只會錯失良機。例如日本對應於日元國際化需要的金融改革進展緩慢,等到90年代泡沫危機之後才采取措施,日本經濟基本面已經惡化,錯過了最佳時機,無法推動日元國際化。日本經濟、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長期萎靡不振,影響了日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

2.2.人民幣國際化的益處

降低美元周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歷次美元加息周期,都會有國家遭殃。為應對金融危機美國進行了QE,美元貶值,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縮水,但我們無能為力。在美國進入加息周期時,全球資金會回流到美國,造成貨幣政策收緊,帶來經濟金融的不穩定性。要降低美元周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只有一個辦法,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降低匯率波動風險和國際貿易成本,擴張企業全球金融資源。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由於貨幣敞口風險較大,匯價波動會對企業經營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後,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減小,這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

通過本幣借入外債或持有外國資產,降低流動性和匯率風險。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減少目前因持有龐大美元儲備引發的貶值風險。由於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而這些儲備又投資了大量的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這部分美元資產很容易因美國貨幣政策和美元匯率的影響發生波動。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就可以通過人民幣持有外國資產,借入外國資金,從而緩解外匯儲備受制於美元資產的現狀。

全球範圍獲取鑄幣稅。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後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借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在本國發行紙幣,取之於本國用之於本國。而發行世界貨幣則相當於從別國征收鑄幣稅,這種收益基本是無成本的。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國際貨幣,是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和國際信用地位較高的充分體現。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後,中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發言權也將隨之增加。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改變目前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減少國際貨幣體制對中國的不利影響。

3. 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

一直以來,央行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定義為“人民幣跨境使用”,這其中就主要包括了人民幣的跨境結算、人民幣直接投資以及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而隨著國內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完善,人民幣“走出去”的力度和決心加大。

3.1.人民幣跨境結算

人民幣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支付貨幣。2014年前10個月,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近8萬億元,人民幣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幣跨境收支的比重約24%,貨物貿易進出口的人民幣結算比重為15.7%,和我國發生跨境人民幣收付的國家達到174個。央行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為4.63萬億元,較上年的2.94萬億元同比大增57%。

對外直接投資有望超過外商直接投資。2014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為1029億美元,同期,對外直接投資額為1195億美元。

簽訂央行貨幣協議的國家和地區已達31個。自2008年與香港簽訂第一個人民幣互換協議後,從最開始的周邊國家逐步擴大到大部分亞洲地區,以及歐洲、北美、大洋洲等重要貿易夥伴。盡管人民幣互換協議的貨幣數量為額度數量,很少實際使用,但本幣互換協議可以為海外清算行的人民幣活動提供流動性。

3.2.離岸人民幣市場

離岸人民幣市場繼續發展。在資本賬戶沒有完全開放的情況下,通過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輸送海外流動性,配置人民幣資產,也是提高金融市場規模和深度的步驟之一。其中,香港,作為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離岸金融市場,截止到2014年9月,香港人民幣儲蓄達到9300億元以上,發行債券規模高達1636億元,離岸人民幣產品最為豐富,包括人民幣貨幣期貨、人民幣REIT、黃金ETF、A 股ETF 及債券ETF 等。

近年來,新加坡、臺灣、倫敦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也不斷發展。其中,臺灣人民幣儲蓄規模達到香港的三分之一,截止到2014年10月,達到3000億人民幣。2012年倫敦率先推出人民幣債券後,新加坡,臺灣緊隨其後。2014年10月,在倫敦發行了第一只由外國政府發行的人民幣主權債券並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

3.3.資本開放渠道安排

中國於2011年推出RQFII項目。此舉旨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融資和貿易中的地位。RQFII試點範圍已經從最初的香港擴大到新加坡、英國、法國、韓國、德國、卡塔爾、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2014年RQFII投資額度高達將近3000億,遠遠超出了2011年的人民幣200億元。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啟動,允許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在買賣規定範圍內購買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的股票,總額度為5500億人民幣,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國資本市場通過滬港通得以與海外資本市場連接,人民幣金融資產投資渠道進一步加深。到目前為止,滬港通交易還比較冷淡,以2014年12月10日為例,滬股通使用額度22億元,剩余82%的額度,港股通使用1.5億元,剩余額度高達98%。

3.4.人民幣國際化渠道建設

人民幣國際清算系統的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技術支持和便利條件。自2003年底中國銀行授權為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開始,海外清算行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到2014年,人民幣清算行已經擴大到包括倫敦、法蘭克福等主要歐洲金融中心。其中截止到2014年10月,已與英國、德國、法國、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盧森堡、卡塔爾等8國央行簽訂了清算安排。

4. 人民幣國際化路線圖
4.1.日元PK德國馬克:國際化的經驗啟示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以後,日本和德國幾乎同時出現經濟高速增長,都面臨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和本幣升值問題。日元和馬克在1973年以後匯率開始浮動,兩國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貨幣政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國際化道路。

第一,國內金融改革應先於資本賬戶開放。日本和德國都是在80年代開放資本賬戶,但是相較於金融改革的先後順序卻完全不一樣。德國很早就推進國內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場化)而日本則相對滯後很多。事實表明,金融市場發達才能更好地抵禦外部沖擊,央行才能在市場調控中處於有利地位。金融市場的健全和開放可以使貨幣容易獲得、貨幣容易配置,讓貨幣做到走得出去,留得下來,收得回來。

第二,積極準備勝過被動接受。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德國政府,最初都不願意推進本幣國際化,是市場的力量顯著推動這個進程。但是由於德國較早地為馬克自由匯兌做了準備,改革金融市場而日本沒有,貨幣國際化的效果相差很大。由此可見,貨幣國際化的趨勢不可逆,與其被動接受,不如掌握主動權,積極為之做準備,才能更好的應對和管理可能的風險,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

第三,重視人民幣貿易結算地位。在1980年,日元結算在本國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中分別只占到31%和4%,遠低於同期美國(85%、60%)、英國(76%、33%)和德國(83%、45%)。到1989年,日元結算在本國出口和進口貿易中的比重也只有37%和15%。此後,隨著泡沫危機的爆發和持續的經濟低迷,這兩個比重迄今也未見起色。就國際貨幣的計價結算職能來看,馬克的地位僅次於美元,是國際貿易結算的第二大幣種。馬克在國際貿易中被廣泛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80年代起德國的出口商品中大約有80%都以本幣馬克計價,與此同時德國出口規模也快速上升,1980年至1989年間德國出口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從9.9%上升至11.4%,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世界貿易出口貿易中有近10%的比重都以馬克計價。90年代以後,隨著西歐和東歐貿易聯系的不斷擴大,馬克的使用範圍也更加廣闊了,到1992年,全球出口貿易中以馬克計價的比重已經升至15.3%。所以,在貨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國應當重視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地位。

第四,註意維持國內物價穩定,控制通脹。在貨幣政策上,日本因為對外部市場高度依賴,所以首要目標是保持匯率穩定,日本貨幣政策操作是圍繞穩定名義匯率來進行的。而德國政府由於歷史上曾經飽受通貨膨脹之苦,在戰後一直把保持國內物價穩定和維護金融安全放在首位,馬克國際化放在次要的從屬地位。。在國際收支順差對國內經濟均衡造成較大沖擊時,幾次主動允許馬克升值。實際效果是日本實施“盯住外匯市場”的策略穩定名義匯率,但卻因此增加了外界對日元升值幅度的預期,使得貨幣政策操作難度加大,最終陷入“流動性陷阱”之中。同時,還加劇了實際有效匯率的波動,降低了日元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而德國通過穩定物價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增長,保持幣值的內在穩定也為保持對外價值的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德國國內長期的經濟、金融穩定為馬克走向國際提供了堅實有利的支撐,才最終促進了馬克的國際化。

4.2. 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圖

總體路線圖:從結算貨幣、投資貨幣、最終到儲備貨幣。具體為:第一階段,實現人民幣的計價結算功能,進一步發展貨幣互換,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持有,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第二階段,擴大境內外合格投資者的數量,全面推進國際貨幣的雙向流動,使人民幣成為全球重要的投資貨幣。第三階段,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人民幣的匯率、利率市場化,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結算貨幣涉及到的工作有:第一,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建設。目前已有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11個國家和地區建成。第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建設。該系統與當前的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相並列,可以在全球實現人民幣外匯交易,降低交易費用,普及人民幣的使用。第三,央行貨幣互換。目前人行已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3.2萬億元。第四,人民幣計價的期貨市場建設。中國是大宗商品需求大國,定價權不是人民幣。當前的重點是建立人民幣計價的期貨市場和相配套的實際交割倉庫。

投資貨幣涉及到的工作有:第一,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包括人民幣債券市場、存貸款市場、保險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市場。第二,資本賬戶開放,最終實現人民幣的自由流動。包括“滬港通”、“深港通”、QFII、RQFII、QDII、QDII2、QFII2、QDLP及外債宏觀審慎管理建設,逐步放開資本項目。第三,離岸人民幣基準利率。需要積極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中人民幣基準利率的建設。

儲備貨幣涉及到的工作有:第一,加入SDR。第二,利率市場化。推薦利率市場化是完善國內金融市場的基礎,有效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第三,浮動匯率制度。根據三元悖論,在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賬戶開放的情況下,應該選擇浮動的匯率制度。



4.3.人民幣國際化:全面提速提速

當前資本賬戶開放程度達85%,2015年有望實現人民幣自由可兌換。第一,2015年,十二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加快推進人民幣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3月22日,周小川行長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會時表示,2015年正好是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最後一年,打算通過各方面改革的努力來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加快推進人民幣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第二,試點(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和外債宏觀審慎管理。3月22日,外管局資本項目管理司郭松司長表示,“在三個地方推出的QDLP試點,希望有更多的渠道進行資金的走出去或者引進來。在三個地方試點外債比例自律,進行外債宏觀審慎管理的試點改革。所有這些措施,都是在不斷地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

上海自貿區試點人民幣國際化,有望推廣。上海自貿區金融安排的核心是形成離岸人民幣市場和在岸人民幣市場的連接橋梁。自貿區成立後,資本的流入流出數量猛增。以流入量為例,三個季度的增幅超過50%。第一,開展具有試驗性質的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計劃。即開放個人的資本項目。第二,加快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如石油、黃金、白銀等。

鼓勵亞投行建立包括人民幣在內的一籃子貨幣計價方式。第一,如果亞投行能夠建立一籃子貨幣,將人民幣納入進去會極大的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第二,鼓勵亞投行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

積極推動人民幣加入SDR,2015年人民幣大概率加入SDR。5月29日,朔伊布勒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七國財長討論了人民幣的問題,一致認為應當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SDR貨幣籃子。”第一,核心任務是加快人民幣可自由兌換。SDR是IMF於1969年創設的一種國際儲備資產,用以彌補成員國官方儲備不足,目前由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四種貨幣組成的一籃子儲備貨幣決定。技術上,納入SDR一籃子貨幣要求至少70%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投票支持,最核心的是美國。目前看,美國對人民幣加入SDR還沒做好準備。規定上,按照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定義,成為SDR籃子中的一員必須滿足兩個大類的要求,一個是在國際貿易中的權重,而另一個也是更關鍵的,則是“可自由使用”。事實上,中國在2013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因此人民幣按此標準進入SDR籃子幾乎沒有任何障礙。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事實上更加強調“可自由使用”的概念,同時有意逐漸將此概念過渡為“儲備資產標準”,總體來說,這一大類標準包括幾個具體指標: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例,外匯即期和衍生品市場的交易量以及是否存在合適的利率市場對沖工具。第二,人民幣是當前世界第二強貨幣。第三,將人民幣納入SDR,有利於降低資產的系統性風險。除人民幣外,其余四種貨幣都屬於發達經濟體,其經濟波動具有一致性,加大儲備貨幣的系統性風險。

A股納入MSCI指數的聲音越來越大,說明A股逐步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但我們判斷被納入的概率較小。MSCI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最多采用的基準指數。據MSCI估計,在北美及亞洲,超過90%的機構性國際股本資產是以MSCI指數為基準。追蹤MSCI指數的基金公司多達5719家,資金總額達到3.7萬億美元。納入MSCI指數的聲音越來越大,不管最終是否被納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近年來資本市場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初見成效,已經引起國際資本市場重視。這一系列改革包括註冊制改革的積極推進,開通滬港通之後深港通也在有序的籌備中。如果A股被納入,預計帶來180億美元資金流入。但在稅收和誠信方面需要加快改革。

4.4. 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

倒逼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浮動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當前國內經濟處在增速換擋期,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內患的背景下,來加速利率市場化改革、匯率自由浮動、資本賬戶開放及貨幣政策的轉變是件非常艱巨的任務。

建立新的金融監管體系。在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浮動及資本賬戶放開後,整個金融體系會發生質的變化,要求相應的監管體系由管控轉為檢測。

穩增長壓力大,人民幣貶值預期升溫。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1-4月出口6901.6億美元,僅增長1.6%。

加入SDR需要克服美國可能行使否決權障礙。目前美國擁有16.75%的投票權,亦即它擁有對IMF最重大決策的否決權。人民幣加入SDR涉及SDR貨幣籃子的改變,會觸發許多相關條例的修訂,需要85%以上票數支持才能通過的重大決策,因此美國的態度很關鍵。從美國國會過去幾年遲遲沒有投票通過授權美國政府參與IMF改革的情況來看,它才是最難打通的一環。

5.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5.1. 全球大類資產配置加大人民幣資產的需求

重估人民幣資產價格,加大人民幣資產的配置。以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為例,當前全球幣種確認官方儲備貨幣資產為6萬億美元,按英鎊4%的占比計算,則全球需要2400億美元的人民幣。當然,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最終對人民幣需求量是和經濟規模和人民幣債券市場的深度高度相關的。

5.2. 國內大類資產配置:從儲蓄到資本市場產品

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利率下降,導致居民大類資產配置發生變動:從儲蓄到資本市場產品。總體來講,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逐漸開放,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最終存在利率下行的趨勢。利率下降,分母驅動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等資產價值上升,資產配置從儲蓄向資本市場傾斜。



5.3. 倒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
5.3.1 匯率:最終實行浮動匯率;中短期繼續保持強勢貨幣

匯率波動的區間擴大,最終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從匯率變動的強度來看,隨著資本賬戶的逐漸開放,資本流動更加頻繁,根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在維持獨立的貨幣政策的情況下,資本的自由流動使得維持固定匯率變成不可能的任務,匯率的波動範圍將逐漸擴大。當資本賬戶完全開放,實現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人民幣最終將發展為自由浮動的貨幣。

中短期維持強勢貨幣,長期匯率走勢取決於各國經濟基本面。中國長期處於貿易順差地位,在逐步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情況下,會加大人民幣需求,導致人民幣升值。另外,考慮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中國也會繼續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

5.3.2 利率:貨幣政策最終轉為價格型調節;倒逼利率市場化改革,長期利率下行。

從數量型到價格型貨幣政策。人民幣最終將變為自由浮動的貨幣。原則上,將不需要幹預外匯,央行通過外匯占款渠道發放基礎貨幣渠道將消失,倒逼央行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漸形成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

人民幣國際化將分流部分流動性,短期加大央行的寬松力度,長期倒逼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下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行會導致人民幣資本流出,流動性受到影響。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人民幣資本的流出,會加大央行的寬松預期。人民幣國際化將加大利率的波動性,會倒逼利率市場化改革。於此同時,由於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短期人民幣將繼續保持強勢,出口受損,通脹下行,不利於經濟。未來,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央行可能采取降息幹預,利率曲線下移。

首先,人民幣國際化會分流部分流動性,短期加大央行寬松力度。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對人民幣的需求上升,境內人民幣流出,向海外輸送流動性,加大央行的寬松力度。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會倒逼利率市場化進程改革,利率改革步伐加快。資本的流動加劇、離岸人民幣融資市場的發展,套利空間的存在將倒逼境內人民幣利率改革,推行利率市場化,利率改革的步伐加快,利率波動的程度增加,利率曲線在人民幣的推動下向左上方移動。

最後,人民幣升值,不利出口經濟,通縮壓力增大,可能引來央行降息幹預。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打擊出口,對於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不利,同時貨幣升值帶來的物價通縮,也將抑制經濟發展。為了刺激經濟,緩解通縮,央行可能會采取降息來刺激經濟的舉措,一方面穩定匯率,減少資本大量流入對外匯市場的沖擊,防止出口惡化,另一方面,調整物價,抑制通縮。

人民幣國際化加大了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難度。資本加速流動和外匯市場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加大了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引導國內經濟的難度,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日元國際化時期,日本大藏省為了穩定日本匯率,減輕日元升值對出口和國內經濟的不利影響,在資本大量湧入日本的情況下,通過降息來刺激經濟,結果導致流動性泛濫,日本通脹高企,最後導致了日本經濟泡沫。

5.3.3資本流動:從管制到放松,加劇資本流動

加劇資本流動。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海外資金將更容易流入,投資人民幣資產,而境內的人民幣資金也可以通過資本流出,配置海外資產。資本的流動更加頻繁,振動的幅度加大。

資本流動與國內經濟互相影響。資本流動一方面受到國內經濟和幣值前景的影響,當國內經濟較好,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資本會大量流入,配置收益率更高的人民幣資產,又加速了升值,但可能會導致投資過熱,反之,資本則會大量流出,導致金融機構資產負債錯配,升高融資成本,進一步惡化經濟。

資本流動有利於資產組合管理。通過全球資產配置可以更有效地進行資產組合管理,選擇合適的資產對沖投資風險,提高了投資效率。

5.3.4 加快金融改革,豐富人民幣投資品種

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金融改革將加大金融市場的深度和規模,豐富金融產品,使得配置人民幣資產更加便利,拓寬人民幣的使用渠道和規模,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將加大全球市場對人民幣和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倒逼國內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

國內金融市場波動加大,監管難度上升。於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對國內金融沖擊,提高和完善國內金融市場的效率,這就要求放松對金融市場的管制。但資本的流動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又同時帶來了金融監管的難度,倒逼金融監管更加完善。

5.3.5 經濟增長:倒逼經濟結構調整

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升值壓力將對國際貿易造成影響,不利於出口。這就要求,我國進一步調整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在產業鏈的地位,通過提高產品的差異化競爭來促進出口。

出口受損,對出口增長型經濟不利,倒逼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同時引入競爭機制,資產配置更加靈活,資本會擇優選擇優質資產,優勝劣汰,優化經濟結構。


來源:國泰君安 澤平宏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735

中国央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考虑推出QDII2试点和深港通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503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年)

中国央行周四表示,将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稳妥扩大境内企业境外借用人民币试点范围,并考虑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和“深港通”。

央行网站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距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并不遥远。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包括考虑推出QDII2境外投资试点,同时完善“沪港通”和推出“深港通”,允许非居民在境内发行除衍生品外的金融产品。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将激发更多市场需求,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的范围和规模有望继续稳步发展。”报告称。

央行并强调,将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央行下一步还将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按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并在年底前在上海上线运行CIPS(一期)。

路透3月曾独家报导,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经准备就绪,可能最早在9月或10月推出。该系统将促进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使用。

数据显示,2014年,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上升至23.6%,离岸人民币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

拓宽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

央行报告并表示,将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支持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原则框架下,稳妥扩大境内企业境外借用人民币试点范围。简化管理程序,逐步丰富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主体类型,稳步扩大投资规模。

同时,支持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原油期货尽快上线,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限制。

央行并表示,将加强与相关中央银行的沟通和协调,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和范围,在保障互换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动互换资金用于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等用途,提高互换资金的使用效率。

报告还特别指出,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将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积极支持境外央行类机构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

“研究取消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额度限制,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自主选择人民银行或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代理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央行称。

截 至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截至5月末,中国央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 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并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

央行并表示,境内市场主体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没有货币错配和汇率风险,可节省汇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越来越多的境内市场主体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境内中外资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报告称。(来源:凤凰国际iMarkets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8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