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王弼:固定匯率退一步 兵敗如山倒

1 : GS(14)@2016-10-24 05:54:50

【明報專訊】上週五「海馬」襲港,港股小休一天。外匯市場則有離岸人民幣(CNH)見多年新低,在岸中間價亦報6.7558,比週四貶值0.35%。這樣的跌幅,嚴重嗎?不少評論認為問題不大,因為A股不跌反升,歐美股市亦未因而大跌。如果說這區區0.35%貶值,是中國貨幣危機的現在進行式,恐怕認同的人不會很多。

不過,如果說這是小事一樁,那外匯管理局又何需急急出來澄清,說貶值是正常的呢?外管局更稱,相對其他外幣(如英鎊),人幣兌美元跌幅相對小,以此證明人幣匯價穩健。說到這裏,有必要向讀者解釋清楚,把屬固定匯率機制的貨幣跟自由浮動貨幣對比,完全是不倫不類,或有故意誤導他人之嫌。

人幣資本帳封閉 難與自由貨幣比較

首先,大家必需明白,雖然中國喜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自居,但其貨幣制度,跟發達地區,特別是美英日澳紐加瑞和歐盟的貨幣相比,中國採用的近乎固定匯率、資本帳封閉的體制,便截然不同。我們要明白的,是貴為第二大經濟體系,以強國自居的中國,為何仍要採用許多第三世界才採用的封閉式制度,為何不夠膽跟發達國家看齊,採取完全資本開放自由浮動機制。

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一樣,中國由一窮二白開始發展,社會累積的資本不夠,只有引入外資,而且,當時環境不好,很多中國人都想出國,出國必然要把手中的人民幣換成外幣,太多人這樣做,人民幣就會不斷下跌,所以必需控制資本的進出,這樣做更可防止國外熱錢流竄令經濟不穩,這都是許多第三世界自保的手段。既然採用外匯管制,就必需建立外匯儲備,用處其實是對外資的保證,他日外資的投資期滿,如果需要套現,中國政府有能力把人民幣換成外匯,讓外資帶回老家,所以,有評論把中國外匯儲備視為政府的財富,根本是一個錯得很離譜的概念。

人幣自去年高位跌一成 外儲勢跌

反觀,英美加澳等國家,自脫離金本位後貨幣能夠自由浮動,是本身國民儲蓄豐厚,而且大部分儲蓄都是本國貨幣,企業要集資進行大型投資,都可以本國貨幣進行融資,這是貨幣可以自由浮動、資本自由進出的根本,因為若不是絕大部分債務是本國貨幣(而是外幣例如美元),貨幣波動便很快會導致負債的單位資不抵債,所以不難解釋,到目前為止,能採用自由浮動匯率的國家,大都是西方發達國家,亦解釋了英鎊自Brexit後大跌20%,日圓自安倍上台後曾一度大跌40%,仍沒有貨幣危機的理由。匯率自由浮動、資金自由進出,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本來,人民幣若只單日貶0.35%,當然不是問題,但自去年的高位計人民幣已經下跌10%,這個速度,還有空間給國內債重的企業把美元債轉為人民幣債,但轉債的過程中,難免令外儲進一步下跌,更令人憂心的,是自2009年人民幣濫發造成資產價格大漲,現在人民滿手人民幣,如果人幣匯率真的如英鎊下跌20%,人民還不蜂擁到人民銀行要求兌換美元,提乾外儲?這才是中央不可能讓人幣有如英鎊大幅波動的理由,因為穩住人民幣才可能穩住人心。但面對不合理地高的人幣匯率,大陸人個個都有走資的誘因,就如水向低流,中央目前只有不斷把堤壩建高來防洪。可以預期,這問題不根治,他日決堤的破壞力只會更恐怖。正如當日美國取消金本位賴帳,把美金由每盎斯35美元貶值到38美元,只是美元崩潰的序曲。固定匯率一旦後退,很少不兵敗如山倒。

■最新一集「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週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

link.mingpao.com/47522.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http://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60&issue=201610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42

人體發現新器官腸繫膜將腸管連結固定腹壁上

1 : GS(14)@2017-01-06 02:07:41

人體的奧妙,人類絕對未看透,醫學界研究人體運作幾百年,原來連結構都未弄明白,如今竟再發現「新」器官──一直「隱藏」在我們每個人腹部的腸繫膜(mesentery)。



腸繫膜是把腸管連結並固定於腹壁上的雙層腹膜,16世紀已由意大利博學家達文西,以單一結構呈現於解剖圖上。但幾百年來,腸繫膜一直被認為是分散、不完整結構,直到最近才獲醫學界確認是擁有獨立結構組成的器官。研究人員在英國《柳葉刀腸胃病學和肝病學》期刊報告說,他們在2012年通過精細的電鏡檢查,發現腸繫膜事實上擁有連續的結構;在過去四年間,他們持續收集了更多證據,證明腸繫膜是獨立器官。有關論文經過同行評議,腸繫膜「器官地位」獲得確立,因此醫科生自去年開始已把腸繫膜作為獨立器官來學習。醫學教科書《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亦已因應這項發現而作出更新。主導這項研究的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醫學院教授科菲指,雖然他們已證明「流傳了幾百年的解剖描述是錯誤的」,但相關的研究遠未完成:醫學界目前只弄清楚腸繫膜的結構、知道它有作為連接層的功用,今後還要深入研究,包括決定應把腸繫膜歸入腸臟、血管、內分泌還是免疫系統,以及了解它其他功能。


人體共79個器官

「在了解腸繫膜的功能後,才可以確定怎樣算是功能異常,接下來就是研究相關疾病。」比如說,腸繫膜有可能是疾病由腹部一個部份散播到另一個部份的途徑。了解相關疾病後,就可更有針對性地研究治療腹部和消化系統疾病。把這一切結合起來,就成為「腸繫膜學」,「是全新科學領域」。究竟人體有多少個器官?西方醫學界認為,連同腸繫膜在內,人體其實有79個器官。英國《獨立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5/198867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77

長期護理保障 補年金不足 倘失自理能力 每月收取固定現金賠償

1 : GS(14)@2017-05-13 01:38:59

【明報專訊】退休的理財選擇愈來愈多,按揭證券公司推出終身年金計劃之餘,保險公司亦在逐步推廣長期護理保障,這個1970年代已經在美國萌芽的保險類別,近幾年才在香港逐漸興起。它與政府推出的年金計劃相似,亦是將現金轉化成有生之年每月都可以收取的固定收入,只不過相對年金多作理財之用,長期護理保障則更着重保險功用,且保費未必一筆過支付。

安盛首席壽險產品總監呂鳳珠表示,長期護理保障與公共年金計劃概念一致,均希望針對本港因人口老化加劇而衍生的社會支援不足問題及保障缺口,協助市民應對老齡化挑戰。不過二者差異在於,「公共年金」雖可協助退休人士應付退休後的日常開支,但如退休人士因疾病或意外而失去自理能力,「公共年金」或不足夠應付高昂的長期護理開支。

以入住護老院舍為例,單單住宿費用已由每月數千至萬多元不等,長期護理需要時間不能預計,短則數年,長則十數年,將為自己及家人帶來難以預計的經濟負擔。長期護理保障可在提供持續每月現金保障之餘,提供特別針對長期護理保障的支援。

香港現有的長期護理保障主要為喪失自理能力者,以及嚴重認知障礙病患者(包括認知障礙症或阿爾茲默氏病)提供保障,以每月固定現金賠償作為主要保障方式,坊間亦有保險配以特定疾病檢測、家居改善、照顧者培訓等服務。香港的長期護理保障產品不多,有安盛「愛護一生」終身保障,以及作為附加保單的友邦儲蓄保險「充裕未來」的附加契約「靈活選」,以及保誠附加的「長期護理保障」。

按不同年齡階段 調節賠償額

在一定年齡階段,保險公司每月向受保人支付固定「每月保險賠償額」,進入下一年齡階段時將適度增加每月賠償。一些保險產品亦將照顧者和受養人納入賠償範圍內。以安盛「愛護一生」的長期護理保障為例,該保險對70歲或以下失去自理能力的受保人,每月派發100%每月賠償額,71至85歲則派發120%,85至100歲派發150%。同時,保險公司會向照顧者和受養人分別連續6個月每月派發50%,及連續36個月每月派發25%的「每月保險賠償額」。

當受保人被專科醫生確診患有嚴重認知障礙,或證實喪失自理能力時,便可獲得保障。保險公司多以是否無法獨立完成至少3項日常生活事務,判斷受保人是否符合保障條件,安盛和友邦列出的日常生活活動共有6項,如進食、洗澡、穿衣服、如廁等,不過安盛保險條款列明需證明永久喪失自理能力,友邦則要求連續6個月無法獨立完成部分活動。

部分設等候期 保障至100歲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保險與醫療保險和重疾保險相似,均設有等候期。以安盛為例,若在保單或附加契約生效3年內,患者喪失自理能力並且由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直接或間接導致,那麼保單將被取消。由意外導致的自理能力喪失,則不設等候期,若為上述兩種之外的情况,等候期則為一年。該保障有效期截至投保人100歲。

友邦附加保障內的長期護理保障則稍有不同,該附加保障共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僅為意外身故保障,到保障提升日前5年,若希望選擇長期護理保障,則須開始繳交該選項保費,保費繳付期為10年,保障終身有效。

配合「生果金」付保費 減輕負擔

安盛的長期護理保障可以作為單獨保單購買,不過,因為保費需繳交至受保人100歲,退休者繳交保費的負擔就較大。呂鳳珠建議可與儲蓄險配搭購買,亦可用「生果金」支付部分保費,減輕經濟負擔。保誠的附加保單保費支付方式則有不同,可分為5年或終身支付,並可選擇每月賠償額,分為1250、650、350美元不等,保障年期則與安盛相同,至100歲。

姚丁鈺 明報記者

[姚丁鈺 年金專題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17&issue=201705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23

內地經濟三頭馬車齊放緩 社會零售遜預期 固定投資18年最低

1 : GS(14)@2017-11-15 10:29:2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088&issue=20171115
【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10月份工業、投資和消費按年增速均低於預期數值,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更是1999年以來新低,加上進出口數據差過預期,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內需、投資和出口全面放緩。除了因個別季節因素影響,經濟師相信,今年首三季經數據向好,已達政府年初增長目標,估計今年餘下時間經濟增長放緩,保留空間繼續去槓桿。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4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名義增長10%,低於預期的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為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同比增長為6.2%,低於預期6.3%,增速比9月回落0.4個百分點,按月比較,10月數據則比9月增長0.5%。

房產調控見效 開發投資銷售增速齊放緩

今年首10個月城鎮固定投資為51.78萬億元,同比增速為7.3%,低於市場預期的7.4%,比首9個月回落0.2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增長亦放緩,今年首10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7.8%,比首9個月增速減少0.3個百點。房屋銷售增速再放緩,首10個月增速為8.2%,增速比首9個月回落2.1個百分點。

對於10月份數據下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雖然數據按月出現小波動,不過中國的生產需求保持穩定、就業持續向好、物價總體穩定、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總體國民經濟平穩維持穩中向好的趨勢,預期明年經濟增長「完全有可能保持平穩增長」。她又指出,房地產調控政策實施以來,15個熱點城市樓價按年漲幅近月持續回落,調控取得的成效。去庫存取得較大成果,10月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下降10%以上,房地產投資銷售保持平穩增長。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認為,10月份數據對比9月份,回落的幅度不大。以往被視為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開發增長放緩,雖然會對明年經濟增長速度有影響,不過中國要在2020年達成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的目標,明年至2020年的經濟增長只需保持6.5%便已足夠。今年第三季中國經濟增長約6.8%,已可以達到年初目標,預料第四季增長會微降至6.7%。

恒生:基數高 料第四季經濟增長6.7%

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師薛俊昇認為,外圍經濟增長並無顯著加快,中國出口放緩導致工業和投資需求減少。中國經濟自去年第四季開始復蘇,基數更高,預料第四季經濟增長為6.7%。

房地產增長減慢,亦連帶影響消費需求,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張一平指出,家電銷售、建築及裝修材料銷售同比增長回落,加上數據不包括服務消費或低估居民消費,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低於市場預期。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袁雅認為,工業生產因進入秋冬採暖季節和召開十九大限制生產,政府財政支出減少,使投資增速回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248

內地經濟三頭馬車齊放緩 社會零售遜預期 固定投資18年最低

1 : GS(14)@2017-11-19 15:03:21

【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10月份工業、投資和消費按年增速均低於預期數值,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更是1999年以來新低,加上進出口數據差過預期,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內需、投資和出口全面放緩。除了因個別季節因素影響,經濟師相信,今年首三季經數據向好,已達政府年初增長目標,估計今年餘下時間經濟增長放緩,保留空間繼續去槓桿。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4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名義增長10%,低於預期的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為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同比增長為6.2%,低於預期6.3%,增速比9月回落0.4個百分點,按月比較,10月數據則比9月增長0.5%。

房產調控見效 開發投資銷售增速齊放緩

今年首10個月城鎮固定投資為51.78萬億元,同比增速為7.3%,低於市場預期的7.4%,比首9個月回落0.2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增長亦放緩,今年首10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7.8%,比首9個月增速減少0.3個百點。房屋銷售增速再放緩,首10個月增速為8.2%,增速比首9個月回落2.1個百分點。

對於10月份數據下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雖然數據按月出現小波動,不過中國的生產需求保持穩定、就業持續向好、物價總體穩定、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總體國民經濟平穩維持穩中向好的趨勢,預期明年經濟增長「完全有可能保持平穩增長」。她又指出,房地產調控政策實施以來,15個熱點城市樓價按年漲幅近月持續回落,調控取得的成效。去庫存取得較大成果,10月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下降10%以上,房地產投資銷售保持平穩增長。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認為,10月份數據對比9月份,回落的幅度不大。以往被視為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開發增長放緩,雖然會對明年經濟增長速度有影響,不過中國要在2020年達成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的目標,明年至2020年的經濟增長只需保持6.5%便已足夠。今年第三季中國經濟增長約6.8%,已可以達到年初目標,預料第四季增長會微降至6.7%。

恒生:基數高 料第四季經濟增長6.7%

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師薛俊昇認為,外圍經濟增長並無顯著加快,中國出口放緩導致工業和投資需求減少。中國經濟自去年第四季開始復蘇,基數更高,預料第四季經濟增長為6.7%。

房地產增長減慢,亦連帶影響消費需求,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張一平指出,家電銷售、建築及裝修材料銷售同比增長回落,加上數據不包括服務消費或低估居民消費,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低於市場預期。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袁雅認為,工業生產因進入秋冬採暖季節和召開十九大限制生產,政府財政支出減少,使投資增速回落。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088&issue=201711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330

陸振球:增固定收入 抗經濟寒冬

1 : GS(14)@2019-01-20 01:51:58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962&issue=20190119
【明報專訊】經濟好,樓價升,不會有大問題。「超人」李嘉誠上周在公司的周年晚宴回應傳媒問及對經濟和樓巿的看法時卻表示,今年世界經濟趨複雜,「照道理全球經濟會差啲」,預計全球各國GDP都會出現低增長,叫大家「小心啲」,而樓巿也會較波動,只宜有能力的買樓自住,千祈不要炒樓。

李超人指各國GDP會低增長,到底是隨口說,還是有所依據?因為他控制的長和(0001)在全球各國擁有眾多業務,對全球經濟前景也應較一般人更快和更準確地掌握。其實世界銀行最近也下調了2019年的全球經增長預測,調降至2.9%(2017和2018年分別為3.1%和3.0%),到了2020和2021年更會進一步減速至2.8%,當中先進經濟體(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則會由2017和2018年的2.3%和2.2%,減至2019年的2.0%,在2020和2021年更會急降至1.6%和1.5%(圖1)。

樓價升凸 或見明顯調整

正如文首提及,經濟好時,樓價升不會有大問題,甚至樓價升得快過經濟增長也可以接受,但當經濟轉差,升凸了的樓價便可能要明顯調整才能回復「正常」,根據摩根大通的計算,原來自2009年以來,香港樓價足足跑贏了GDP增長達65%(圖2),如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相信香港也會受影響,那這65%的樓價和GDP增長差距,又會否收窄?

一個地方,經濟好時和轉差時,當地的國民或巿民在行為上會有很大差異,比方說,如年年人工加得好,又預計可再大幅加薪,那自然就會多出外用膳,光顧較好的餐廳,甚至會出遊多幾次,自然也會想住得好一些,子女會想搬出去,以擁有較獨立的私人空間。相反當經濟差了令收入減少,便也會接受吃得差一點,減少旅遊,如非不得已,則會選擇同家人一起居住,減少租金或供樓開支。

同樣根據摩根大通的統計,2017年起香港人口增長也開始減少,低於20年的平均數字,理論上會減少住屋需求(圖3),令到樓巿需求減弱,但為何過去幾年仍有不少新盤熱銷?原來香港人口增長雖然減少,但新增家庭數目卻仍高於過去20年的平均數,原因是新家庭數目之中,很大部分是來自家庭的平均成員數目改變而導致的(即家庭分拆戶)(圖4),筆者相信不少是屬於年輕人出來自己租樓或買樓住,在經濟好景時,就算年輕人儲不到首期或供不起樓,不少家長也會伸出援手提供「父幹」,但當經濟轉差,情况便可能逆轉。

家庭分拆戶增 帶動新盤銷情

李嘉誠對樓巿表示審慎,其兒子、長和(0001)主席的小超李澤鉅則大談旗下長實(1113)「致力增加固定收入之策略發揮顯著的作用」。李氏父子近年減少地產投資日益明顯。曾是內地首富、也是以地產發迹的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最近也在公司的2018年工作總結上說,按照投資協議,萬達商業今年內要剝離所有房地產業務,「一平方米房地產開發也不能有」,成為徹底的商業管理營運企業。

王健林解釋,萬達要從房地產轉型,原因有二:一是房地產是強周期行業,好幾年差幾年,在周期變化中很多企業死掉。大型企業通過開發比較多的項目,似乎可以一定程度熨平周期,但是不可能完全擺脫周期。二是現金流的問題,因房產比起汽車這樣的耐用消費品,更新速度慢得多,能提供的現金流也會減慢。一個國家城市化率達到70%左右,房地產市場就會萎縮。

筆者認為,當香港人以為地產周期可以永遠只升不跌,至少應該參考一下李氏父子和王健林的看法。

說實在的,香港人普遍並不窮,不過大部分習慣了過去十多年的樓巿大升浪模式,如樓巿轉跌,便會不知如何應對。李澤鉅就說旗下以往主要發展地產的長實已早作準備,單是由2016年起公司擁有的固定收益已增加了50%,那一般人又可如何效法?

買優質公用股 穩定收入

一些人或會說,買了樓收租,便等同有固定收入,但其實租金可升也可跌,根據中原的統計,去年樓價調整後仍有約5%的升幅,但租金卻已跌回2017年底的水平,即是全年沒有升幅。

如果要有相對穩定收入,其實香港不少公用股可以考慮,如恒生的公用股分類指數便已貼近歷史高位,如煤氣(0003)近日股價更已創新高,雖然去年恒指自高位跌了兩成多,但煤氣全年卻有約16%的升幅,且更維持多年十送一紅股,如大家想效法李澤鉅的增加固定收入以對應波動巿况,買一些優質公用股可以考慮。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9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