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忙碌,工作之餘,又要拼書展,又要跑動漫展,關注的新聞及股票亦日日新鮮,什麼流感、狙擊大酒店(45)、東方海外(316)及《壹週刊》賣盤,漸漸拋諸腦後,上週關注或已是兩間非上市公司,一是以逾六億支特級蠔油價錢,破紀錄買入倫敦商廈的李錦記;另一是正申請主板上市,由無到近億港元收入的「毛記電視」母公司毛記葵涌,兩則新聞亦令一些人或上市公司感覺「葡萄」! 今天不是要分析沒有上市的李錦記或仍未上市的毛記,而是想到讀者及記者最近詢問到的土地問題,嘗試以上週刊發年報的匯漢控股(214)及其同系泛海集團(129)及泛海酒店(292)作分享說明。 土地物業怎分類 有讀者及記者詢問收購土地物業的金額龐大,在財務報表上應怎分類入賬?土地物業的分類入賬,簡單可從定義及計量入手。以收購土地物業並不作為出售或轉售用途來分析,匯漢就根據會計準則的定義,把土地物業分為兩類:「投資物業」和「物業、廠房及設備」。簡而言之,投資物業包括出租、持有作資本升值及出租並持有作資本升值的物業;物業、廠房及設備中的物業包括自用物業,如廠房、寫字樓及酒店。收購土地物業的金額普遍是收購時的公平價值,同時成了歷史成本及初次計量的入賬價。投資物業和物業、廠房及設備的初次計量入賬價,大致相同;但兩者在年結的賬面值,卻有不用後續計量方法。以匯漢的物業後續計量為例,投資物業是「按公平價值列賬」,換言之,投資物業的市價變動,無論升跌,都會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反之,匯漢的物業、廠房及設備,與大部分上市公司一樣,是「按歷史成本減折舊及減值虧損列賬」,換言之,物業的市價變動不會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僅在物業市價下跌引致減值虧損,才會在財務報表上做減值虧損。 低市賬率是信心問題? 匯漢持有泛海國際52%權益,而泛海國際再持有泛海酒店64%權益,兩者都是匯漢的附屬公司。在匯漢綜合了泛海國際及泛海酒店的財務報表中,投資物業和物業、廠房及設備的賬面價,分別是82億港元及80億港元,佔總資產逾一半;但在匯漢總負債不足94億港元及股東權益逾116億港元下,匯漢的市值不足20億港元,以股份上週收市價計算匯漢的市賬率,僅0.17。不只匯漢,同系泛海集團及泛海酒店的市賬率,以股份上週收市價計算,也分別僅0.17及0.28,相信在地產及酒店股中算是偏低,當中是否反映了一些市場上的信心問題?匯漢及同系公司去年盈利增加,但削減末期息;同時,在2010年收購的澳門土地權益,竟在今年初被政府收回,而要作出悉數約8億港元撥備。市場上的信心是對土地物業資產值,是對公司,還是對管理層,有時並不容易分開。小股東可「葡萄」其他地產及酒店股的同時,或也可慨嘆又是土地物業問題惹的禍! 林智遠 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 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
每經記者 張斯 實習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魏文藝
今年“雙11”,阿里和京東均創下千億級的成交量新高。其中,阿里巴巴天貓的成交額再次刷新了單日全球零售歷史紀錄,定格在1682.69億元。而根據第三方大數據平臺星圖數據監測數據顯示,今年“雙11”當日,全網電商銷售額最終鎖定2539.7億元,較去年“雙11”大增48.63%。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雙11”創造銷售額新高的背後,融合“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等商業形態正在從概念變為現實。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所言,一切僅僅以零售為目的的零售都是舊零售,今年“雙11”點出了零售的儀式感,但在這場購物狂歡的表層下更應看到“新零售”的內涵。
透視今年“雙11”業績背後,幾乎所有電商平臺均在零售變革上大做文章。無論是阿里的“新零售”、京東的“無界零售”還是蘇寧的“智慧零售”,都是對“雙11”形態的重構。在業內看來,今年“雙11”場上的較量已不再只是交易數據的狂歡,更像是一場零售生態的狂歡,集中檢驗各家對零售生態布局的成效,推動傳統零售業向數字化商業轉型的“零售大閱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銷售額看,阿里巴巴仍是今年“雙11”的最大贏家。從2009年的5200萬元成交額,到今年的1682億元,其增長已經超3000倍。同時不難發現,盡管成交額一直在打破記錄,但是增速卻是相對下滑的。2012年~2016年“雙11”交易額增速分別為259%、79%、79%、53%、44%,今年則為39%。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阿里巴巴2016和2017財年財報中註意到,阿里巴巴GMV、活躍買家數、月活用戶等指標的增速都明顯放,這是阿里巴巴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事實上,阿里巴巴也正在求變,而求變必會出新,這在今年“雙11”已有所體現。
今年“雙11”,阿里除了加大線上活動力度,還通過海內外線下超100萬商家將線上線下打通,同時天貓還聯合百余品牌在全國12個城市的52個核心商圈開出60家新零售快閃店,線上線下互聯互通。正如此前阿里巴巴集團CMO董本洪所說,今年“雙11”的特色就是新零售全渠道融合,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這些改變,都源於一個詞——“新零售”。一年前,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正式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什麽是新零售?似乎並沒有多少人能講明白,但對於阿里巴巴來說,這一方向是堅定的。口號一出,阿里巴巴即用一系列的線上線下聯動行為試圖推動著零售業的進化。
自2015年8月出資282億元成為蘇寧第二大股東後,阿里巴巴相繼以投資或收購方式與銀泰、三江、百聯、新華都等多家傳統零售巨頭產生聯系。在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看來,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策略非常明確,將會繼續實施這一策略,與重要行業的線下零售商進行合作。
除了與傳統零售商合作,在新零售的業態領域,阿里巴巴也在不斷嘗試——盒馬鮮生作為一種嶄新的生鮮超市業態,一年半時間里開了13家,並成為一種商業現象;針對中小城市社區便利店推出的零售通系統,如今已經進駐50萬家店,計劃在2018年達到100萬家;無人模式便利店與超市也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天貓已經和眾多線下品牌達成合作,為他們將線下店升級成智慧門店。
張影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零售是一個發展中的、變化中的概念。今天的新零售是數據驅動的,未來可能是人工智能主導的。觀察今年的“雙11”,可以看到技術決定了新零售的實現程度。“雙11”當天,張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雙11”是新零售開始之後的初步演示,整個數字化商業過程才剛剛開始,未來阿里巴巴一定還會在新零售方面創新。
此外,“全球化”也是阿里巴巴下定決心要走的一條道路,而東南亞在阿里巴巴出海戰略中起著“橋頭堡”的作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抓住‘不變’的本質,同時在戰略和組織的方法論上積極‘求變’,是我們和這個時代共存、共演的必經之路。”在“雙11”期間,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發表了關於未來商業思考的署名文章,並提出了“積木組織”理論。
2017年,京東正式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其實質是無界零售。按照劉強東的說法,在無界零售的新時代,零售的未來不是“帝國”,而是“盟國”,包括京東與品牌企業在內的每個參與者將自己的那塊或那幾塊“積木”定義清楚,並不斷優化,最終不同積木以不同方式組裝在一起,演化出無界零售的無界場景,共同推動新商業文明時代的到來。
而這種變化,於京東而言,最核心的屬性則是“開放”。在此背景之下,要想從“一體化”走到“一體化的開放”,這對京東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戰略轉變。京東也將今年的“雙11”看作是一個全新起點。因此在其第一個開放的“雙11”里,京東一改往年對銷售數據不正面披露的姿態,首次發布了“雙11”戰報:在11月1日~12日的“京東11·11全球好物節”中,累計下單金額達127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
其中3C領域中,京東手機銷量24小時實時競速排名榜單,成為最受關註的看點。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商城3C文旅事業部總裁胡勝利總結出一套“戰報方法論”。這個榜單被業界公認為含金量最高、有”中國3C晴雨表“之稱。今年這份連續上演12天、讓全球手機廠商同場PK的競速戰報,牽動著每一個品牌商的神經。據京東3C文旅事業部相關人士透露,12天內品牌商們需要與京東密切配合。如榮耀專門在京東總部旁給員工訂了20天酒店,深度駐紮京東,雙方經常討論到大半夜。包括負責營銷、采銷對接和客服等部門,與京東無縫對接。
這些努力也取得回報。今年榮耀將榮耀6X、榮耀V9等熱賣品提供給京東包銷,目前已取得不錯的銷售表現。在業內人士看來,京東正在將自身各種營銷、數據、技術、物流、金融等能力,像積木一樣自由拼接,全面向品牌商進行開放賦能。
與此同時,今年“雙11”京東還嘗試了更多不同尋常的打法,尤其是開放與連接自己的“朋友圈”。無論是家電巨頭的集體站臺,還是6家在各自領域流量第一的互聯網巨頭,均為京東共同進行流量運營。對京東來說,首個開放的“雙11”銷量數據背後都是一次零售變革的全面檢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7年被認為是零售行業發生巨變的一年。從阿里的“求新”、京東的“求變”,包括蘇寧、國美等多家參戰“雙11”企業的表現,可以預見未來“雙11”的生態,甚至可以看到未來零售生態的一些共性:從線上到線下,共生、互生、再生。
2017年被阿里認為是“新零售元年”。今年“雙11”天貓內部定調為“新零售大閱兵”,其背後是天貓作為新零售先行者,帶領數以百萬計的商家門店完成“人貨場”重構,推動品牌商家加速觸摸消費大數據,以需求端來重塑市場生態。
對於新零售,張勇曾對外給出“標準答案”:在如今消費升級時代,消費主導權逐漸從商家轉移到消費者。與傳統商業模式不同,如今“人”和“場”逐漸成為前端,而“貨”這一環節則隱藏在後端,這也是未來零售企業都需要轉變的思路。
這與京東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以及“無界零售”概念不謀而合。劉強東認為,在去中心化的無界零售場景下,未來零售交易的核心將不再以流量為中心,而是更關註交易的本質——“產品”、“服務”、“體驗”和“數據”。未來零售將跨越時間、空間的任何限制,數據充分融合流動,推動行業效率全面提升。
因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新零售的試水,對今年“雙11”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而在張勇看來,真正新零售的發展,要突破現在的產業鏈角色分工,出現新的物種。要塑造這種新模式,則必須具備三個層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備通過對零售真正的認識、經驗累積和了解,同時創新思考,進行零售業態重新創造的能力;二是要具備整個信息基礎架構的互聯網信息系統能力;三是需要擁有強大的網上用戶入口。
顯然,無論哪種說法,在技術驅動下的零售變革對於傳統零售企業而言都是機遇與挑戰的並存。隨著新零售、無界零售等新模式的推進,電商平臺正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性擁抱線下渠道,使其可以整合利用多種渠道,打造新型零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