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廈門限購前夜:有人淩晨排隊取號,有人打飛的、趕火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03/1035864.html

01.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李婷

8月26日,廈門土地拍賣會拍下史上最高樓面地價,8月31日廈門政府宣布將正式啟動限購政策。

與許多宣布限購後出現購房潮的城市一樣,將與9月5日重啟限購的廈門近日迎來了二手房單日成交量的新高。

 

外地購房者打飛的來買房

“9月1日中介早晨6點排隊取號,有人從東北打“飛的”趕來廈門過戶只為趕上樓市限購的末班車,到了9月2日早晨6點已經太遲,淩晨4時就有中介在市政服務中心排隊取號了。”這是廈門當地媒體《海峽導報》對這兩日廈門樓市交易的“瘋狂”現象的描述。

“這幾日很多外地的購房者打飛的、趕火車來買房。” 廈門市房產中介協會副會長郭忠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在31日廈門限購政策發布之後,不少購房者都趕在 “大限”(9月5日實施)來臨前最後兩個工作日完成交易。

根據廈門國土資源房產管理局官方統計數據顯示,9月2日,廈門當日二手房成交達到了781套,成交面積為68192.87平方米。其中,二手住宅成交705套,成交面積為62433.29平方米。

此前廈門在今年“4.22”土拍“地王”等因素影響一度創下了二手房單日成交664套的紀錄。而受到限購政策影響,9月1日、2日兩天二手住宅成交量共計達到1105套。

據廈門房地產聯合網報道,“9月2日是廈門限購新政實施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廈門行政服務中心再掀過戶狂潮。有人在今天淩晨2、3點鐘就到行政服務中心排隊取號,行政服務中心從上午開始就全面“淪陷”。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下午。行政服務中心辦理二手房過戶大廳內多個業務辦理窗口等待人數突破200人。”

不過,郭忠宗強調,這兩天完成的交易大部分都是都是之前談好的交易,如果業主手中房產證還未解除抵押的這兩日是來不及交易的。

據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網站公示的數據,截至9月2日23:30分,廈門全市在售樓盤總數僅有856套,可售住宅套數為13224套,可售住宅面積為194.9247萬平米。

另據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廈門二手房成交量全面超越新房,上半年住宅成交346.21萬平方米、34286套,超過去年同期的兩倍。此外,廈門房價一度經歷了3個多月的猛漲,從4月直到6月,不少二手房每平米平均上漲了1萬多元。

不過,郭忠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從7月15日的限貸政策再到9月5日的限購政策,2月間,兩大調控政策的出臺對於二手房買賣雙方的心理預期有較大影響,目前廈門二手房價格漲幅進入相對平穩期。

高價車位捆綁銷售,一手房“變相漲價”

二手房成交爆表,一手房漲你沒商量。

據《海峽導報》報道,位於同安濱海西大道的保利叁仟棟項目,昨天(2號)早上8時加推40余套房源。想要買房的條件就是,捆綁購買車位,一個50萬元。這次認購,已經沒有任何的優惠政策。而位於同安區的商品房車位,一個20萬元已經算貴了。如此“變相漲價”,相當於每平方米直接漲價差不多4千元。

據記者獲悉,在4月22日廈門土拍新地王的作用下,甚至出現了不少新盤一夜跳漲6000的現象。隨後,廈門政府暗中出臺了“限價令”,而上述捆綁車位銷售的辦法也是不少開發商“變相漲價”的方式。

廈門均和房地產土地評估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崎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由於6月26日廈門土地拍賣的新地王影響,促使廈門政府出臺了更為嚴厲的限購政策,然而據其觀察,在此前7月15日廈門限貸政策出臺之後的一周時間,廈門樓市成交量至少跌去了70%,而限購政策的實施可以預期接下來對市場成交量將會有較大影響。

不過王琦認為調控政策將對房價快速上漲發揮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後市房價走勢仍然難以撼動。6月26日當天誕生的廈門翔安區新地王樓面價價達到3.8萬/平方米,對比目前周邊房價目前均價不過2萬多,使得後市普遍對於未來房價走高預期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王琦認為,由於調控政策的出臺,或對6月26日當日的地王項目後續開發造成一定的影響。

  • 每日經濟新聞
  • 曾建輝
  • 李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94

醫療器械領域正接近爆發前夜 國家加快創新器械審批

我國正在推進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通過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解決醫療器械審批的擁堵問題,同時促進國產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9月10日舉行的“2016(第六屆)中國醫療器械高峰論壇”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註冊管理副司長高國彪介紹說,截止到6月底,食藥監總局共收到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申請379項,完成審查356個,確定63個產品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其中,16個產品已經獲得到批準。

“醫療器械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正處在巨大的變革期和機遇期。”高國彪說。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發布的2016年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顯示,醫療器械產業是健康產業中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也已經成為資本市場最為看好的投資熱點之一。“十二五”期間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量從2010年的1200多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30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20%。預計到2019年醫療器械總規模會再翻一番,達到6000億元左右的規模。

蘇州生物納米園總裁龐俊勇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醫療器械產業已經到了爆發的前夜,相信再過2、3年將會迎來巨變。該園區已有多個創新的醫療器械產品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

產業發展的一個直觀顯現,就是醫療器械註冊數量的增加。2015年國家食藥監總局共批準醫療器械註冊7530項,2016年上半年總局共批準醫療器械註冊4341項,其中首次註冊1135項,如果按照註冊品種來區分,其中醫療器械2217項,體外診斷試劑是2410項,各省局共批準境內第二類醫療器械註冊6139項,其中首次註冊3026項。

為了推動醫療器械的創新,國家食藥監總局與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組織起草了《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程序》。凡是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醫療器械,或者符合一些規定情形的,可以進入優先審批。

醫療技術、藥品、醫療器械是構成醫療服務的三大部分,其中醫療器械是推動健康產業、影響醫療體制改革和未來醫療改革趨勢的重要要素,

但長期以來,以飛利浦、西門子、GE組成的“GPS”,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空間。

高國彪說,美國、歐盟、日本是醫療器械的大國強國,幾乎壟斷了全球大型、高端、高質、創新的醫療器械市場。其中美國、歐盟的醫療產業規模占據全球市場規模的近70%。如果再加上日本和中國,這個比例將近90%。

但一個客觀現實是,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仍處在初級量化發展期,企業數量眾多,經濟規模小,特別在高端制造方面短板明顯。

深圳是我國高端醫療器械企業聚集地之一,企業超過500家,全部產值300多億元,但產值超過1億元的企業,僅有40多家。

而在全國來看,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924家,其中產值2千萬元以下的企業,占比近90%。

“從產業規模來看我國最大的醫療器械企業年收入10億美元,僅相當於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企業的1/20。從產品技術上看,在主流高端大型創新等醫療器械領域,差距依然很大。”高國彪說。

高國彪稱,目前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仍然以仿制產能型、技術改造型為主,高端壟斷性尚屬鳳毛麟角,全新創新型仍然處於培育階段。

也因此,推動科技聚合和資本集中,是未來醫療器械產業由大變強的關鍵。

未來5年,高國彪表示,醫療器械領域將在三方面發力突破,一是包括醫用機器人、可穿戴醫療設備、移動和遠程診療設備、放射治療設備等需要大力推進的領域。二是抓住前沿,全力需要探索研究的領域,如基因組研究、基因測序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生物電子醫療和細胞治療技術。三是整合資源,培育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的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77

越限越買!杭州限購前夜遭遇”爆買“:政策相對溫和

“畢竟西湖九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金秋的杭州樓市悄然爆發,風光無限。

平時,杭州房管局的網簽系統每天20:30左右就結束了,但在9月18日,晚上八九點後,還不斷有當晚簽訂的購房合同上傳,一直延續到午夜零時。因為第二天,也就是9月19日,杭州的住房限購政策就要開始實施。

限購政策明確,在市區限購範圍內暫停向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杭州戶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最新的限購政策在9月18日近17時發布。在政策未發布前,杭州透明售房網上顯示的市區新房簽約套數不足700套,而到了當晚12時,這一數據已經上升到了3089套,其中僅限購區域的住宅就簽了2859套。再看9月18日,這一天杭州新房二手房總成交量達5105套,創杭州有史以來單日成交量新高。

趕“末班車”的購房者

“我們基本上在18日上午就聽到風聲了,於是馬上對手上有明確購房意向的客戶進行了梳理。手上代理了20多個樓盤,18日那天打電話核實戶籍的客戶大概有上千組,最主要是戶籍的認定,看客戶是否在限購範圍內。”浙江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荊海燕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晚簽約的客戶,有一部分是外地購買者且在杭州不止一套房的,屬於新政限購範圍內。她透露,18日晚有從外地趕來簽約的;也有一部分是之前還比較猶豫的客戶,因為現在杭州的房價整體上已經比較高了,他們還需要考慮一下,但因為出了這個新政,當天有些人馬上就拍板簽約了。

“其實,稍微大牌點的開發商,稍早前都多少已聽到消息,事先都已安排過簽約,所以昨天沒有出現各大售樓處火爆的簽約場面。而昨天5105套創紀錄的網簽量,大部分是比較晚知道消息的開發商的客戶,房源基本集中在比較周邊的郊區,趕末班車緊急簽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該業內人士還說,從新政發布到19日零時,這段時間內的沖量還是非常明顯的。“有些客戶之前跟售樓部都有聯系,當晚通過傳真方式把合同文件處理掉,把款打過來,把發票開掉,這樣就等於把合同辦了,趕在19日零時前上傳到網簽系統。而其他相關的調檔和審核購房資格等事項,則挪到19日或19日以後來做。”

荊海燕對記者表示,其代理的樓盤中,萬科等開發商的樓盤賣得比較好,因為布點都在熱點板塊,比如錢江世紀城和未來科技城,都是現在投資者比較追捧的區塊,另外還有城東新城等樓盤也不錯。

限購前夜有開發商漲價嗎?“突然漲價不可能,因為之前都簽過認購協議,價格基本都明確過的。”荊海燕回答本報記者。

“靠近市中心的房子基本上之前都漲過了,或者說現在庫存也不那麽多了,開發商也不那麽著急。因為一旦限購,市中心的投資標的會更高,更無須擔心銷售問題。”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漲價空間是有的,但是時間不夠,從公布新政到截止時間就那麽幾個小時,如果開發商漲價了,客戶萬一一猶豫就意味著丟失了一個客戶,犯不著。

這一波的上漲行情

杭州房地產業內人士余海洋對記者表示,杭州樓市這波上漲行情可以回溯到2014年8月份,那時候執行多年的限購放開,限貸放松,再加上部分城市出臺了相關利好政策,杭州樓市趕上了基本面的放松,銷量開始上漲。量上去了,價格的上漲則是從2015年3月份開始——經過了前面幾個月存量的去化,再加上貸款的優惠政策等,市場逐步火了起來。

“今年春節是一個分水嶺。春節之後客戶來訪量逐漸增加,市場需求回暖,特別是G20杭州峰會這一利好因素,讓更多人關註杭州、更多人來到杭州。造訪量一旦增多,成交量就更大。”前文提及的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迎接G20的這幾年,杭州也做了一些整治,面貌煥然一新;而房價對比北京、上海,確實呈現一定的價值窪地,當然就吸引了很多外地投資者。像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地的投資者來到杭州,有比較中意的當時就買了。今年1~8月份,杭州的外地購房者占比達28%多。

余海洋告訴記者,G20對整個杭州影響都很大。其中,對杭州整個城市配套建設的提速作用十分明顯,比如機場高速、地鐵4號線都在G20前開通了。

在溫州從事珠寶生意的陳小姐今年5月份購入上城區的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當時價格為3.4萬元/平方米,現在已經漲到4.6萬元/平方米。陳小姐告訴記者,當時入手是基於幾方面的考慮:一是看好貨幣政策寬松、利率低;二是看好G20和2020年將在杭州舉辦的亞運會等利好因素。看現在這個漲勢,陳小姐有點後悔了,當時由於資金還沒到位只買了一套。不過,陳小姐沒有獨占好處,她的舅舅、阿姨等親戚都買了。

據杭州的透明售房研究院統計,2016年上半年,杭州全市新建商品房共成交11.3萬套,較2015年上半年增加了76.5%;上半年成交總面積1172.6萬平方米,總金額1830.2億元,均為半年度成交量的歷史最高值。截至8月底,杭州市今年新建商品房成交突破15萬套,已經創下歷史新高。

透明售房網數據顯示,2016年8月杭州全市新建商品房共成交1.99萬套,較2015年8月增加了66%,列歷史同期第一位。

這期間,杭州各大售樓處也上演了一幕幕火爆的情景,比如天都城·天瀾蘇荷苑,這一樓盤偏居在余杭,數年前是少人問津的地段,現在竟被排隊搶購。繼5月首開之後,半年累計售出1300余套房源。

新政之後的樓市

新政之後的杭州樓市會如何走?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限購政策會有一定的作用。此前,杭州有一個樓盤封盤,被房管局處理了,再加上這段時間5天內連續出兩個政策,這對市場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警醒作用的。後續的情況還要看市場對這個政策的消化程度。

不過,該業內人士認為,這個限購新政沒有結合相關的金融政策,也沒有跟社保掛鉤,外地人買第一套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家人或親戚朋友的身份證去買二套、三套。“政府出臺這項政策無非就是不想把杭州變成一個投資性城市,但是實際政府又很需要在未來五到六年內通過樓市為它大量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輸血,所以也不太允許市場壞掉。”

“不希望市場冷掉,但太熱又不好,所以會在一個合理的熱度內繼續往上走。在這個階段,不會有那麽多瘋狂的漲價或房東跳價,會讓市場稍微冷靜一段,至於後市怎麽樣,要看後面的成交量如何。”上述業內人士補充道。

荊海燕也認為,這個政策相對溫和,還是有很多空間的。“現在沒有什麽房子了,預售證一領出來,一開盤就賣光了。前段時間很多開發商都撐著賣,不想賣得這麽快,因為價格一直在漲。特別是剩余房源不多的樓盤,預售證都不著急領,所以基本上手里沒什麽房源。這樣的情況在杭州的開發商中所占比重還是比較大的。”

克而瑞華東機構總經理劉晨光表示,國家金融政策基本面並未收緊,土地端融資能力強,買房金融杠桿支持強,故目前各個城市“溫柔”地出政策,對於價格殺傷力有限,近年來杭州庫存量急劇縮減,去化周期已跌至6個月,供求失衡,供求關系要到11月份才能趨穩,因此,短時間內出現大家期待的價格下降、成交量暴跌可能性小。

陳小姐也比較樂觀,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現在人民幣估值預期往下,炒股行情不好,杭州是好地方,新政也比較寬松,接下來她還會入手,身邊的幾個好朋友也在準備加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13

乳企品牌大清洗前夜:徘徊與觀望

10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奶粉新政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即將開始企業註冊,按照新政規定,大量的中小品牌和貼牌奶粉將淡出市場,2000個嬰兒奶粉品牌的亂象將終結。與此前公布新政時行業內一片“歡聲鼓舞”相比,臨到註冊關頭,市場反而陷入了觀望之中,而新政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觀望的代理商

王君(化名)是山東某市的一位奶粉代理商,2012年,看準嬰兒配方奶粉市場的發展機會,王君選擇了加入某國產奶粉的代理商,而憑借著其豪爽的性格,王君迅速在這個有著幾百萬人口的城市站住了腳,此後他又接下了其他國產奶粉和國內一家羊奶粉的代理權。

不過今年,王君卻突然收縮了業務,不但砍掉了部分合作品牌,還將手里的羊奶粉加速清倉。

“羊奶粉正在清倉,目前就沒有再進貨”王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新政還沒有下來,所以銷售還在進行,但是促銷力度會大一些,爭取盡快出貨。”

事實上促銷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了,2015年9月,在嬰幼兒配方奶粉註冊制新政出臺之後,也引起了王君的高度重視,由於政策宣傳的力度很大,擔憂手中品牌能否通過註冊,他開始逐步清理手中的庫存。

這樣一番調整之後,王君手里就只剩下一家國產奶粉品牌,對於一個市級代理商而言,一個品牌顯得有些少。

聞風而動的國內嬰兒奶粉業務代表紛紛找上門來,僅在上一周,就有4家業務代表上門來和王君談合作,其中有3家都是國內大品牌下屬外包品牌的業務代表,另外一家則是來自澳洲的貼牌奶粉品牌。

廠方業務代表開出的條件很簡單,沒有任何費用和附屬條件,直接報出了合作底價,而產品的零售定價權都交給王君來操作。

這個條件不可謂不優惠,對於代理商而言有很大的自由度。

以其中一款中等規模的國產品牌奶粉為例,廠方業務開出的底價在80-100元/罐,建議零售價是238元,如果只有底價的話,零售商可以把零售價擡高到288或298元,然後以買2送1,或者買1送1的高折扣來吸引消費者,而且這種方式也屢試不爽;同時就算買1送1,零售商依然有比較高的利潤,也更願意去銷售。

不過王君還是回絕了這四家企業。雖然廠方的業務員不斷對王君許諾,廠方一定會保留下這個品牌,但王君卻將信將疑,保持觀望的態度,畢竟進貨要掏出真金白銀。他告訴記者“我現在確實是缺品牌,但現在接品牌代理很謹慎,一般的中小品牌都不敢接,就怕後面萬一通不過註冊,還要再換。”

 

2000個品牌亂象

讓王君擔心和保持觀望的原因,正是10月1日將實施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在此前公開的各項內容中,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奶粉新政,對提交註冊的企業資質和研發能力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而行業中也普遍認為,新政將讓國內2000多個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至少有三分之二就此消亡。

2015年4月24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註冊。註冊時,應當提交配方研發報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學性、安全性的材料。不得以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同一企業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等內容。

在此基礎上,當年9月4日,國家食藥監局公布了新政的征求意見稿,進而在2016年3月批準通過了正式方案,並宣布將於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這也是企業開始註冊的時間,為了給市場留出緩沖期,新政將企業現有產品和現有品牌的註冊時限設置為2018年1月1日。

作為最嚴新政,配方註冊制明確範圍是境內生產和銷售的所有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這也將入華銷售的境外品牌納入監管。

同時,食藥監局要求提交註冊的奶粉企業必須具備相應的研發、生產、檢驗能力,將貿易型的貼牌商趕出了提交註冊的範圍。

最核心的則是首次對企業的配方數量進行了限制,一張奶粉生產許可證,原則上可以擁有3個系列9個配方的申請資格,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家企業都可以獲得3個產品系列,缺少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可能一個都拿不到。

在國家食藥監局看來,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需求大、行業發展迅速,但是發展時間短。目前我國103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共有2000個配方,個別企業甚至有180余個配方。嬰幼兒配方乳粉配方過多、過濫,配方制定隨意、更換頻繁等問題突出,存在一定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造成消費者選擇困難。

2016年8月13日,國家食藥監局再次發布新政實施細則的征求意見稿。若是想通過註冊制新政,企業需要提交10份申請材料,其中對奶粉配方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包括要提供產品配方研發報告,母乳研究情況和科學性、安全性的充足依據,長期上市食用5年以上跟蹤評價資料等。

而這一細則被認為是進一步提高配方註冊門檻,讓中小品牌和貼牌商徹底出局,從而終結2000多個品牌的亂象。

 

焦心的奶粉企業

對市場保持觀望的並不只有代理商。盡管十月一日已經近在咫尺,但8月份開始征求意見的新政實施細則的正式版本還沒有公布,此前新政的征求意見稿就出現了較大的調整,而這也意味著註冊工作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記者從包括合生元、飛鶴、聖元、美贊臣、達能等多家奶粉廠商處獲悉,目前企業也在觀望和等待。

雖然細則未定,但事實上,各家企業也都在提前準備。在9月21日舉行的中法乳業技術交流會上,國內奶粉品牌合生元集團CTO Pctrice Malard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合生元的奶粉配方註冊工作已經開始,並獲得了主管部門的初步的同意,但還沒有取得最終的批準,但他並未透露提交了哪些材料和具體的時間表。不過他表示,主管部門也提出,希望合生元在配方科研、配方的組成方面進一步完善內容,目前公司正在加緊這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夠早點辦下來。

乳業營銷專家雷永軍告訴記者:理論上哪家先把品牌和配方註冊下來,就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占到先機,不過什麽時候可以批下來,結果是什麽,這是一個讓企業倍感折磨的過程。

記者了解到,目前最讓各奶粉企業最揪心的,就是到底能拿到幾個配方系列名額,而這也關系到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戰略。

Pctrice Malard表示,合生元目前最關註的是就是這個方面的問題。2013年,合生元與法國乳制品生產商IsignySainteMère戰略合作,雙方合作投資6500萬歐元設立新工廠。根據2014年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名單,合生元有兩個品牌多個系列的產品在法國工廠生產。

事實上合生元的產品系列並不算多。根據國家食藥監局公布的企業名單,國內絕大部分嬰兒配方奶粉企業都面臨配方數量超標的問題,多的有百十個配方,少的也有十幾個。而按照新政的規定,這些品牌只有極少數可以保留下來。

名單之中,奶粉配方數最多的當屬聖元國際,擁有50多個品牌系列的184個配方。聖元國際總裁張亮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具體的品牌的取舍上,公司已經都提前安排完畢。對於公司會留下多少個品牌的問題,張亮表示:“就按照國家政策辦吧,國家讓註冊幾個就幾個”。

目前聖元有法國和中國兩個工廠,同時還有兩個工廠在籌建,根據新政規定,在新廠通過備案之前,能夠留下的名額最多為6個品牌系列,而這只是聖元此前總品牌數的10%。對此,張亮表示,現階段砍掉的這些品牌數量雖然多,但其中大部分品牌的規模較小,對公司營收的影響並不大。砍掉這些品牌也是希望借著新政之機,拋棄以往的多品牌模式,對現有的奶粉品牌體系進行大的戰略調整。

張亮告訴記者:“並不是把砍掉的品牌的市場疊加在剩余品牌上,而是希望以法國新工廠的產品,與其他品牌重新爭奪國內市場。”

雖然戰略調整長期來看對聖元有利,但短期內旗下品牌遭遇如此大規模的變化,對於聖元而言也少不了一場陣痛。

事實上,大多數國內奶粉企業都會面臨品牌取舍的陣痛,由於擔心引起經銷商恐慌,有些企業面對記者的問題選擇避而不談。

相比於國內企業的左右為難,進口品牌由於註冊制新政對其影響較小,表現都比較淡定。美贊臣和達能方面都回複稱:會以國家最終公布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為準,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並配合法規政策的落實和執行。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對新政的“尺度”捉摸不清,國內很多中小奶粉品牌正面臨決策困難。

雷永軍告訴記者,目前國內超過50%的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存在經營戰略制訂困難的問題。按照新政,國內中小奶粉企業能夠拿到幾個配方系列都是未知數。“做一個奶粉品牌,市場、人員、原材料的投入都需要提前準備,一整套方案下來成本在千萬元級,如果申請了2個或3個系列,只批了1個怎麽辦。”

記者了解到,一般年銷售在2個億的奶粉企業,一般利潤在10%左右,這也意味著如果一旦決策失誤,這樣的損失中小企業可能無法承受。而部分中小企業可能會減少申報配方的數量,甚至只報1個系列。

此前行業內預計國內的2000個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將被淘汰2/3,如此一來,可能留下來的品牌數會比預期更少。

 

漫長的過渡期和百億市場

此前行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在中小品牌和國外貼牌的淡出,將在三四線市場留下100億-150億元的巨大市場空間,而這巨大市場將被國內大牌奶粉企業瓜分,利好之聲四起。

事實上,隨著新政公布,中小品牌和貼牌產品紛紛選擇降價去庫存,反而導致上半年國內幾大奶粉企業的業績卻集體下滑。其中,貝因美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3.23%,凈利潤虧損2.14億元,同比下降108.07%;雅士利銷售收入下降21.7%,毛利下降19.6%;伊利奶粉及奶制品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4.05%,合生元銷售收入下降14%。

對於下降的原因,貝因美認為,影響是兩個層面的,一方面在新政發布後,擁有較多類品牌數量的奶粉企業及一批沒有研發能力的小品牌工廠,在市場上集中低價拋售產品,造成包括貝因美在內的許多奶粉企業銷量明顯下降,同時,為了和小品牌價格競爭,公司不得加大的終端促銷力度,也造成了盈利的下降。

預計這樣的局面還會持續,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10月1日起只是企業註冊的開始,在2018年1月1日大限之前,沒有通過配方註冊的產品依然可以銷售,這一階段屬於政策過渡期,而這也意味著新政帶來的變化才開始顯現。

張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按照企業的理解,嚴格來說,在2017年12月31日之前生產的奶粉,都應該可以銷售,加上正常保質期1年,預計過渡期會在2018年的12月結束。對於可能無法完成註冊的品牌而言,還有2年的時間。

據他預測,廠家和渠道都是要賺錢的,註冊制開始後,各生產企業還會繼續生產,銷售渠道也還會銷售,有些渠道企業可能會做更長遠的打算,逐步將未註冊的品牌提前更換為完成註冊的品牌,但肯定還會有相當一部分零售商會堅持到最後。

雷永軍認為,隨著過渡期中小品牌對其品牌體系進行了縮減,代理商也會逐步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在相互浸潤和轉化的過程,會帶來百億元的市場規模。盡管擁有更可靠的品質和品牌優勢,但並不意味著國內大品牌奶粉就能輕松搶到。

三四線市場中母嬰渠道占據了約50%的市場份額,商超渠道的市場份額則在20%,剩下的30%被網絡渠道占據。這樣的市場格局,決定了三四線市場本身有區別於一二線市場的經銷體系價值鏈。

事實上,在三四線市場,國內大品牌奶粉,尤其是一線品牌奶粉並不受渠道經營者歡迎。王君告訴記者,中小品牌雖然銷售有難度,但卻是渠道中的利潤產品,而國內大牌和外資品牌則被行業里稱之為“通貨”,做下來幾乎沒什麽利潤,一罐也就賺個10塊20塊。

南通好媽媽連鎖母嬰加盟店店主李先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門店在售的主要是進口和國內的大品牌奶粉,但整體利潤並不高,只有10%左右,通常都只是用來引流,拉住顧客。

王君給記者算了筆賬,作為一個地區代理商,做大品牌一個月的營業額可能會超過300萬元 ,但利潤就只有4%到5%,還要養活幾個業務員和送貨車輛,成本很高,因為渠道有賬期,此外還需要再押進去一個半月的流轉資金400萬,非常不合算。“尤其國內外的一線品牌,做他們的代理生意就像搬運工一樣,做的都沒什麽意義。”

此前,三線市場一直是國內大小品牌奶粉的根據地,隨著註冊制讓中小品牌奶粉退場,如果國產的大中企業能夠快速跟上,國產品牌將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在雷永軍看來,大多數大企業主觀的認為註冊制後,小企業的銳氣和匪氣不在,大企業必然獲得機會,但目前部分企業制訂的銷售政策和三四線市場實際相脫離,這樣的政策反而在傷害原有的經銷體系價值鏈。由於缺少利益驅動,也導致了渠道並不願意將其作為第一選擇。

山東淄博一家母嬰店老板閆明告訴記者,某國內知名品牌奶粉本身定價就高,代理給到他的拿貨政策是85折,促銷政策也比較少,本身國產奶粉就不如外資品牌好賣,這麽高的價格讓他幾乎沒法搞促銷活動,不得不將其放棄。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新政讓嬰兒配方奶粉品牌大幅減少,但依然會有一部分中小品牌通過註冊活下來,未來這些活下來的中小品牌或將再一次受到渠道追捧,出現與國內大牌奶粉企業爭食的局面。

 

高歌猛進的跨境購

新政之下,並非所有的奶粉渠道都在愁眉苦臉。與國內市場濃烈的觀望氣息相比,跨境購渠道依然高歌猛進。

就在本月底,國內品牌還在研究品牌取舍的問題的時候,國際乳業巨頭達能宣布在天貓國際再開一家官方旗艦店,開賣香港版牛欄嬰兒配方奶粉,而這也是達能開出的第二家跨境購奶粉旗艦店。此前,達能在國內銷售通過正規貿易渠道進口的諾優能和愛他美;而在2015年,達能宣布將荷蘭版諾優能、新西蘭版和德國版愛他美引入天貓國際進行銷售。

正常情況下,正規貿易渠道進口的產品成本較高,跨境購的產品價格要低於國行版本,引入海外版或將對國內行貨的銷售帶來不利影響,但達能方面似乎並不擔心,公司方面回應稱:還將進一步拓展牛欄的銷售渠道。

雖然達能方面並未透露目前行貨和跨境購的銷售數據,但在蜜芽寶貝等母嬰跨境電商網站上,海外版本的愛他美和諾優能奶粉已經是熱門標配商品。而達能官方連開兩店,或許從側面說明了國內消費者對其海外版產品的巨大需求,讓達能已經不能無視這個市場的存在。

達能公關副總監王慧穎告訴記者,跨境電商是一個重要的渠道,深受媽媽們的喜愛,也方便企業為中國內地的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

事實上除了達能,包括惠氏、雅培、美贊臣等幾大外資品牌也都紛紛開設了官方海外旗艦店,銷售國內行貨的海外版,甚至部分在海外設廠的國內品牌,也通過跨境購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跨境購最大的優勢是滿足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其次是價格較行貨版本更為便宜。目前跨境電商渠道增長迅速,短短兩年時間幾乎打穿了國內1-4線市場。

奶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通過正常貿易渠道進入國內的嬰兒配方奶粉有18萬噸,同比增長45%。據估算,通過跨境購等非常規渠道進入國內的嬰兒配方奶粉總數也超過10萬噸,約有百億規模,而全國一年消費的嬰兒配方奶粉的總量也就70萬噸左右。而今年上半年,通過跨境購方式進入國內的嬰兒配方奶粉約為5.7萬噸,增速不減。

今年4月8日,跨境電商新政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下稱 正面清單)監管規則中,對配方奶粉設了進入門檻:必須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實施註冊,而未經註冊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除外。

記者了解到,跨境電商“四八”新政剛出的幾天內,由於要求奶粉持有備案及商品通關單,使得以保稅形式進入國內的奶粉大量積壓,大部分的進口配方奶粉退不出去也不能銷售,而引發了跨境電商的激烈反應。4月13日,財政部關稅司又對正面清單補充說明,由於《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仍在制定過程中,目前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時,暫不需要獲得相關產品的配方註冊證書。

按財政部關稅司發布的說明,這個豁免期是截至2018年1月1日,也就意味著豁免之後在我國銷售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包括通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必須依法獲得產品配方註冊證書,否則就要下架處理。

不過跨境電商企業對此表示樂觀,寶寶樹副總裁邵小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次奶粉新政對於公司影響不大,主要品牌預計都會註冊,其次跨境電商進口的奶粉要在過渡期結束後才會明確如何監管。”

也許跨境電商們已經想好了出路。宋亮告訴記者,大限之後,其他跨境購渠道都將納入監管,但代購和境外直購模式屬於消費者個人行為,並不受應影響。預計海外版奶粉或轉入跨境直購模式,企業將貨品幹線運輸至中國附近的國家或地區,通過線上購買,海外直郵的方式進入中國。

記者了解到,海外直郵和跨境電商的保稅政策並不相同,根據《海關總署公告2010年第43號》通知,對直郵物品有限值要求,金額不得超過1000元;同時直郵模式可能會面臨“被稅”、時間延長和物流成本上升的問題,但對於信任海淘的又聰明的國內消費者來說,相信並不是什麽大問題。

 

國內奶粉行業面臨20年來最難時刻

新政之下,國內整個奶粉行業將在調整中前行。在宋亮看來,這可能是國內奶粉行業20年來最艱難的時刻,面臨如此大的調整、消費者信心不足、行業價格混亂,而造成這個局面的,賴不得別人。

記者了解到,中國奶粉的多品牌時代來自於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根據雷永軍的統計,2007年中國市場的品牌數量不足150個,而現在加上國內和線上的各種品牌,或有3000之眾。

在宋亮看來,形成現有局面的原因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2008年之前,嬰兒配方奶粉的平均價格在150元/罐。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後,為了重建消費者信任,國內企業大量使用進口原料或原罐進口,奶粉的價格也大幅提升到250元/罐,此後奶粉售價不斷走高,300元級以上的產品大面積湧現。隨著奶粉價格的走高,給當時的行業帶來了較高的毛利,引起了大量資本的進入,造成品牌數量激增。

事實上,在當時國產奶粉美譽度大受打擊,消費者不信任國產品牌的局面下,國內奶粉企業也不得不采用多品牌模式,利用各渠道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存活下來。

我國地域寬廣,東西南北和城鄉差異大,因此也需要多元化的產品,這也成為很多小品牌生存的前提。而另一方面,渠道的多元化和差異化,尤其是互聯網和母嬰渠道的興起,也給中小品牌和貼牌提供了生存空間。

宋亮認為,新政才剛剛開始,未來的一年中,行業還會有一些亂象出現,但隨著新政的實施,終究會革除亂象,將讓未來的奶粉競爭,轉為更加集中在產品研發、資源控制力、工藝持續升級、品牌傳播持續性、消費者精細化服務和影響等綜合實力上。

但這是一方面,在宋亮看來,目前國內奶粉行業要解決的最大的問題,還是消費者對於國產品牌的不信任甚至拋棄,以及對市場的洋品牌的盲目信任。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數字,截止於2014年12月24日,通過國家質檢總局註冊的境外嬰幼兒乳粉生產企業為204家,連同貼牌在內,註冊品牌不過255個。但實際上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嬰幼兒奶粉品牌中,為了迎合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需求,標有進口、進口奶源的品牌不下千個,標註國產奶粉的企業不過只有幾百家,市場呈現一邊倒的局面。

但反過來看,此前在三四線市場上,這些假洋鬼子和國產大牌奶粉並肩作戰,抵禦著外資品牌和跨境購的沖擊,新政之後,隨著他們的退出,留下來的市場空間到底歸屬於誰,留給國內奶粉行業思考和行動的時間不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04

大選前夜的美國社會裂紋

隨著美國大選投票日的日益臨近,圍繞競選議題而生的爭論在美國社會也日益激烈。

在紐約時代廣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一個乞丐臉上戴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普朗的面具,手上的標語牌寫道“給我一美元,不然我就投票給特朗普”。幾乎每個路人都會註意到他顯眼的面具和標語,並且不斷有行人給他錢。這個乞丐告訴記者,他還沒決定投誰的票,但是這個標語讓他的行乞收入大大提高。據說這個好辦法已被紐約其他地方的乞丐紛紛效仿。

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盡管他此前參加特朗普的競選活動,拿到了特普朗的廣告衫和印有“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的帽子,他現在已經不敢再穿那件廣告衫了。因為,現在他發現只要穿著這些走在校園,到處都有非常不友善的眼神。

就連特朗普本人的競選活動如今也充斥著暴力。他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舉行集會時曾引發抗議,造成32人被捕;在芝加哥的集會因為抗議者和支持者爆發直接沖突而被取消;在俄亥俄州、加州等地的集會上也險遭抗議者攻擊。在美國,之前的暴力選舉事件還要追溯到1968年,那是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後的第一次總統選舉。

美國心理學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候選人充滿敵意的相互攻擊,再加上媒體全方位的“轟炸”,52%的美國成年人表示,2016年大選已成他們主要的“焦慮來源”。使用社交媒體的人(54%)比不使用社交媒體的人(45%)更易對大選感到焦慮。

而對於美國民眾來說,焦慮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除了特朗普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言論在不斷發酵外,那些在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矛盾依舊沒有解決的跡象,因此,在本次大選投票日來臨之際,舊有的矛盾疊加上候選人激進的言論,進一步撕裂了美國社會。

對現狀不滿

“很多民眾對兩黨都非常失望,急切地需要引入新鮮血液來改變目前腐敗且虛偽的政府。8年前奧巴馬用‘我們可以改變’的口號贏得選舉,可見這種呼聲在當時就很強烈。”一位居住在新澤西州愛迪生鎮的華裔居民告訴本報記者,“現在,我們沒有看到好的變化,所以才會更加失望和倍感挫折。”

舉行第一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的霍夫斯特拉大學政治和國際關系執行系主任、美國總統選舉研究中心主任米娜(Meena Bose)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兩黨的初選都顯示出強烈的改革呼聲。民主黨內,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對希拉里發出了強烈的挑戰;共和黨初選最終對決的兩個人(特朗普與得克薩斯州聯邦參議員克魯茲),都不是黨內高層青睞的人選,但是確實是初選中得票最多的兩個人。這對於兩黨,尤其是共和黨高層,是一個強烈的信息,即需要聽取基層選民的呼聲,及時調整政策,反映選民的訴求。”

《民粹主義的爆炸》的作者朱迪斯(John B. Judis)則持相反的觀點。他認為桑德斯和特朗普的崛起與在歐洲崛起的極端民粹主義有相同的原因和表現。他在書中回顧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對政治的影響,提出對經濟現狀的不滿是要求改革的溫床。

他覺得,民粹主義不分左中右,就是對現狀或者在政治學上被稱為“建制派”的那群人不滿,從而強烈要求改革。至於怎麽改革,對於民粹主義都不重要,不滿現狀才是民粹主義滋生的根本。朱迪斯預測,即便希拉里當選也會受到黨內日益高漲的民粹主張的壓力,而這種思潮不會隨著桑德斯本人的退出而消失。

移民問題引發焦慮

在特朗普宣布參選總統的當天,他就成功地把自己置於媒體的頭條。他在演講中攻擊墨西哥來的非法移民,還大言不慚地拋出“墨西哥把毒品和犯罪輸入美國”等令人咋舌的言論。那次演講在美國政壇打破了政治人物言論符合“政治正確”的傳統,也徹底引爆了關於非法移民的爭論。

當特朗普拒絕收回種族歧視言論並道歉之後,全國廣播公司(NBC)宣布切斷一切與特朗普的生意關系;真人秀節目“學徒”和“美國小姐”、“世界小姐”選美比賽被停止播出,直到特朗普找到新的合作媒體。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白人小夥盧克對本報記者抱怨道,“很多事情不是禁止討論就不存在的。‘政治正確’已經被媒體和政客頻繁濫用,甚至連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言論自由權利都難以保障。媒體也造就了一個奇怪的語言環境,那些通過非法手段進入美國的人,居然只能被稱為‘未經登記的移民’以避免非法等字樣,這合理嗎?民主黨要用‘包容所有人’這樣正面的詞語來回應非法移民問題,那我們的國家究竟還要不要遵守法律?”

根據美國安全部的估計,目前滯留在美國的非法移民有1100萬人,其中52%來自墨西哥。大約2/3的非法移民已經在美國住了超過10年。無論去留都會造成法律與現實的沖突。

哥倫比亞大學行政法和市政管理教授、拉丁裔的加爾薩(Rodolfo de la Garza)對媒體表示,“特普朗的反墨西哥、反移民言論肯定對他沒好處。即使特普朗選贏了,拉丁裔民眾也不會幫助他。只有佛羅里達州的拉丁裔會投他的票,因為那些古巴來的老人都是共和黨的鐵桿粉絲。特普朗太不友善了。”

相反,民主黨就對拉丁裔群體很友善。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弗吉尼亞州聯邦參議員蒂姆·凱恩還在接受提名的代表大會上大講西班牙語,同特普朗形成鮮明的對比。

雖然美國的福利比不上歐洲,但對很多人有吸引力。是否接受非法移民,以及如何安置這一群體,毫無疑問都會影響到美國的福利制度。

康涅狄格州的白人奶奶克里斯蒂娜就很擔心特朗普一旦當選,會撕裂美國社會、助長社會暴力。“但是民主黨籍的州長馬羅伊(Dannel Malloy)這麽聽從奧巴馬,大力引進敘利亞來的難民也很讓人擔心。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教訓已經很可怕了。更何況州里的財政已經很緊張了,很多機構都在削減服務,哪里來這麽多錢去養活別人?不應該先保障州里的民眾嗎?”克里斯蒂娜對此很疑惑。

種族平等挑動社會神經

圍繞美國大選爆發的各種爭論和矛盾其實並不是候選人辯論帶來的,而是深深紮根在美國的歷史和現實中,卻又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種族問題就是其中最為悠久也是影響最大的問題。當2008年身為非洲裔的奧巴馬被選為美國總統時,民眾曾希望這會是種族平等的開始。

目前,希拉里秉承民主黨的主張,要扶助少數族裔,幫助拉丁裔和非洲裔群體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工作,免於受到系統性的歧視。但是,特朗普卻認為非洲裔的生活沒有改善,民主黨只是在欺騙取這一群體的選票。比如,非洲裔社區的治安依舊非常惡劣,基礎設施極其糟糕。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黑人政治和社區研究中心主任哈里斯(Fred Harris)對媒體表示,“只有2%~3%的非洲裔美國人表示會投票支持特普朗,一旦成真,將創造歷史新低點。雖然非洲裔大多支持希拉里,但是投票率是否有當年支持奧巴馬時那麽高,就值得觀望了。如果在投票率方面能與上屆選舉保持差不多,那一定是非洲裔民眾害怕特朗普上臺而不是因為他們熱情支持希拉里。”

至於目前美國的種族狀況,哈里斯認為,種族間矛盾在過去幾年有上升的趨勢,但這不是奧巴馬的錯,而是歷史遺留問題。經濟上的焦慮引發了白人藍領階層對種族主義的接受。奧巴馬下臺後,就是哈里斯認為的“後退兩大步”時刻。

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華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何理解平等這個詞還存在分歧。民主黨顯然是認為要分配平等而不是機會平等。如果要給非洲裔和拉丁裔的機會更多,那其他族群就分得少。華人選票少,顯然就會成為犧牲品。”

2年前,民主黨籍紐約市長白思豪抨擊亞裔家長送孩子去補習班,而貧窮的非洲裔和西語裔孩子卻因為資金有限被擋在重點高中之外。在市長支持的修改入學標準法案在州議會闖關失敗後,妥協的方案便是保證亞裔孩子現有的入學標準,但是政府必須為非洲裔和西語裔學生提供免費補習等。

在就業方面,英特爾等30家科技公司在今年6月寫信給奧巴馬,公開承諾設立“多元化”雇工的目標,最終讓雇員組成和社會人口比例一致。目前,非洲裔和拉丁裔占高科技公司雇員的9%,遠低於整體人口的33%。亞裔占高科技公司雇員的比例是27%,可只占總人口的7%。

經濟政策大同小異

如今,特普朗和希拉里各自都已發表了經濟政策,在三場辯論會上也爭得不可開交。不過來自加州的斯科特卻對這些爭論興趣不大,“經濟政策方面,今年的爭論與往常沒有什麽不同,直接回歸政黨的一貫立場。所有的總統候選人都會表示他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收更少的稅,同時減少美國的債務。但我至今都沒看到落實。”

在斯科特看來,今年唯一的區別是,共和黨在提倡減稅的時候要鼓勵商業、鼓勵投資,也就是說明確要給富人減稅,顯然與中產階級關系不大。而反觀民主黨這邊,提倡給中產階級減稅,但處於中產階級的斯科特並沒有感到交的稅少了,反而有增加的感覺。

美國最近一次大規模加稅是為了給“奧巴馬醫改”籌措資金。“選舉的魅力就是能讓一個人徹底忘記自己之前的主張和說法,以各種方式來取悅自己的選民。”斯科特列舉道,比如特朗普以前都是反對槍支泛濫,贊同婦女擁有墮胎權利,其實和希拉里在這兩點上沒有分歧,但是這次選舉時就高舉共和黨的旗幟,變成擁槍和反墮胎的了。

所以,斯科特認為,對於今年的選舉不能太認真,新政府只要不做瘋狂的舉動,經濟自然會自然規律發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81

智能微投:爆發前夜,莫讓錯誤“知行”成絆腳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16/159811.shtml

智能微投:爆發前夜,莫讓錯誤“知行”成絆腳石
曾響鈴 曾響鈴

智能微投:爆發前夜,莫讓錯誤“知行”成絆腳石

為何體量的爆發遲遲不來?問題的癥結在哪?其實恰恰是從業者們,他們對智能微投發展的核心問題沒有正確的思考與行動,使得行業遲遲沒有迎來突破。

本文系曾響鈴給i黑馬的投稿。

在2013年以前,大多數人對“智能微投”這個概念還比較陌生,然而摸索著走過2014-2015年,智能微投已進入全面啟動期,到2016年,某分析報告預計目標市場規模將達31.6億元。行業內不僅海爾、明基等傳統家電、投影廠商雲集,極米、神畫等國內品牌更是發展迅猛,幾年前還很陌生的行業此時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論是資本還是從業者,對這一“新玩意兒”的前景都充滿期待,企盼著它能像智能手機、智能電視一樣創造歷史。

然而喧囂熱鬧往往也掩蓋著不足。迅猛發展的智能微投行業,在絕對體量上尚沒有爆發式的增長。從出貨量來看,2015年國內智能微投全年出貨量56.1萬臺,作為行業出貨量的總和,同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相比,幾乎微不足道,即使2016年或有高速增長,也難以望其項背。從起步開始已經快速發展了近5年的智能微投,市場亟待擺脫“不溫不火”,迎來一場爆發。

為何體量的爆發遲遲不來?問題的癥結在哪?其實恰恰是從業者們,他們對智能微投發展的核心問題沒有正確的思考與行動,使得行業遲遲沒有迎來突破。在爆發前夜,從業者必須糾正這些錯誤“知行”,不讓其成為行業大跨步發展的絆腳石。

一、觀念培育沒有統一步調:新事物從新生到流行的關鍵是消費者心理認知的改變,行業對此沒有形成統一步調

一個經典的營銷故事:鞋商讓兩個銷售人員去非洲賣鞋,甲銷售員愁眉苦臉:“非洲人都不穿鞋,如何能賣?”乙銷售員則很高興:“都不穿鞋,要是知道穿鞋的好處,那市場必定是無窮大。”故事中有一個淺顯的道理:改變消費認知,將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目前智能微投市場尚未爆發的本質原因乃是消費者心理認知沒有達到一定程度,廠商們在推動消費者認知上的步調不一致,不能形成合力。

1、作為挑戰傳統的新進入者,從業者缺乏行動合力使得智能微投尚未完全改變消費者觀念。任何一個電子產品想做大做強,都需要人們認可和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最典型的比如iPad。而能不能改變,則由人們對於現有生活方式的認可度決定。至少在普遍的從業者心中,智能微投都被期望成為智能大屏影音的實現者,但事實上不少廠商們在宣傳時曖昧不清,並未形成統一的口徑,消費者的心理認知並未被認真培育,智能微投雖然已經開始走出投影愛好者的圈子,但可能對多數家庭來說仍然是輔助性的產品。必須品和輔助用品的心理認知差異,對行業發展影響是巨大的。幾乎所有的消費者心中,家裝客廳一定要有一臺電視機,這樣才顯得完整。智能微投的廣告投放好幾年,這一認知雖有改變,但還談不上從根本上撼動。智能微投在不少消費者心中仍然是一個“新奇的玩意兒”;倘若有余錢又有興趣,就買來“玩玩”。

2、標準的缺失讓消費者喪失對智能投影概念的界定,線下渠道的缺乏使消費者不能把“智能微投”具象化。大眾消費者對“智能”“微”投本身的定義並沒有直接的印象。目前只要是投影機就算其實際大小跟DVD機一樣大,也有廠商號稱“微投”。什麽才是“微”的定義呢?另外還有關鍵的“智能”,搭載安卓系統能用遙控器左右劃幾下就算智能,還是需要切切實實的內容生態?晦澀的參數,如流明度、光源、DLP技術、LCD技術等,又讓消費者更敬而遠之。迄今為止,消費者對智能微投沒有可清晰界定的心理認知,概念仍然模糊。不同於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消費者已經建立直觀和清晰的認知的成熟產品,智能微投切實需要線下體驗來提升用戶感知,培養消費認知,畢竟,除開線上整不明白的各種產品參數,實際觸碰並體驗產品帶來的觀感對提升認知有非常重要而直接的作用。線下體驗店在智能微投的推廣上顯得尤為重要,但遺憾的是目前行業內認真在做線下的渠道的廠商不多,智能微投行業整體上還是和大眾消費者“離得有點遠”。

智能微投要實現體量爆發,必須要解決最關鍵的消費者認知問題,讓從不穿“鞋”的人群開始認識穿“鞋”的好處並願意購買“鞋子”;而精心培育、準確具象、兼顧線下,才能保證消費者認知的逐步、穩定地建立。消費者認知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行業內某一家公司的事,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可惜目前僅看到極米科技將旗下類型產品明確為“無屏電視”,希望以此概念來明確智能微投的地位不再是輔助的、玩具性的產品,而是應該同電視平起平坐甚至替代電視的,這使得消費者對智能微投的認知開始發生改變。

今年雙十一,極米的表現也從側面展示出其推動消費者認知的有效性。據天貓電器城公開數據顯示,極米天貓旗艦店與蘋果、聯想、小米等一起躋身天貓3C數碼TOP10排行榜,是唯一一家上榜的智能微投品牌。

但僅是極米一家顯然不夠,智能微投產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應該為推動消費者認知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先把蛋糕做大,才有蛋糕可分。

二、市場競面狹窄:辦公、客廳兩個場景單薄,目標面狹窄且與傳統產品競爭激烈

2012年智能微投開創伊始,就主要盯上辦公、客廳兩個最典型的應用場景,意圖把投影便利化、普及化、智能化。但只應用在辦公、客廳兩個場景,還不足以支撐起智能微投作為一個產業而存在。

1、目標場景個數少,一旦資本可忍受的時間內無法有大的突破,就會形成較大的行業風險。對一個企業來說,采用多元化戰略,可以更多地占領市場和開拓新市場,也可以避免單一經營的風險。同理,對智能微投行業來說,如果能將產品應用至多個場景,一方面可以在絕對銷量上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聚焦特定場景造成的行業風險。科技行業不是一個可以“混日子”的行業,如果在客廳、辦公場景中遲遲未能突破,那麽智能微投的行業風險便會成倍放大。然而現實卻正是已經發展了多年的智能微投在兩個場景中並沒有看到突破性的進步。

2、已經逼仄的場景中,傳統產品地位穩固,滲透是長期的過程。在客廳中,智能電視、家庭影院已經牢牢占據了江山,智能微投想尋求突破不是不可能,但需要時間;而在辦公室,明基、NEC、松下、索尼等一系列專業品牌建立了面對商用的針對性解決方案,智能微投只能在專業化的縫隙中尋找機會。這里並不是說智能微投全然不能在兩個場景中翻身,但行業能否給出這麽多的時間?

3、場景少本身也無法較快地促進消費者的認知。“認知”始終是開拓市場的核心問題。如果智能微投只是在客廳、辦公的場景中現身,那麽對於關註以外場景的人群,特別是新興的90後主力消費群體,智能微投如何促進他們對於產品的認知?

回歸本質談場景,既然是“智能微投”,就該做互聯網時代應有的“智能”產品。互聯網時代的顯著特點就是分享,而“智能”二字則突出的是內容生態。作為時代背景的產物,智能微投斷不應該局限於傳統功能。大畫面並不是大屏影音的本質,就如去酒吧看球賽多數是組團進行的,它是一種社交活動,是內容共享的行為。我們看到極米科技提出“硬件+興趣內容”的產品邏輯,也就是意圖在客廳和辦公之外構建一個新的共享應用場景,以內容作為粘合劑,以“無屏電視”作為分享的輸出平臺,把同一興趣愛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共享美好時光。這樣的“無屏電視”,是“產品形態多樣性+興趣組織去中心化+體驗高EQ+海量內容專業化”的融合,有機會開創客廳、辦公之外新的消費場景和服務生態。除極米外,其它主流廠商也開始在多場景應用上下功夫。神畫科技推出AR投影—現實增強投影技術,就旨在開拓新的應用場景。可以說,唯有行業各個參與者都用心起來,為智能微投打開多場景應用的天地,行業發展才能避免在有限的場景內尷尬徘徊,錯失發展良機。

三、理解錯了市場痛點:少有專心的產品,只有脫節的營與銷

要吸引消費者最終掏腰包,最終還是需要回歸產品本身,做出高體驗的產品。智能微投市場有狂轟濫炸的廣告宣傳,層出不窮的促銷活動,銷售卻十分平淡,“營”旺、“銷”冷,消費者並不買賬,本質原因是產品品質的普遍缺失。

1、宣傳概念玩得再多,行業要得到認可,最終還是要回歸“產品”這一本質。作為顯示設備而存在的產品,消費者最主要還是關心智能微投的畫質及易用性。目前的廠商們廣告天花亂墜,然而用戶最終上手時影像畫面差、用起來不爽,毫無疑問會被否定。廠商們更應該在便攜性、音像效果、硬件穩定可靠性、軟件易用性等方面真正投入精力做好用戶體驗,而不是賣一臺就算一臺,要把每賣一臺都當做多經營一個用戶。畢竟,好的產品會一直擁有市場,黏住客戶,並提升產品回購率和輻射面。

2、隨著互聯網+的平民化,內容生態一定會成為智能微投行業突破的關鍵點之一,成為促進“銷”的重要力量。打造內容生態才符合真正的智能要求,好的智能產品必然是有與之匹配的內容。作為OTT市場中的一份子,要做好產品,智能微投廠商必然要在內容上大幅投入。但“豐富內容生態”絕不是在產品中給客戶預載優酷、愛奇藝等APP。反之,2015年6月,極米通過引入芒果傳媒,獲得共30萬小時的正版影視內容,以及包括《芒果Live Show》在內的特殊資源,這樣的“無屏電視”才基本符合一款“硬件+內容生態”的產品。另一家廠商海爾則一直圍繞“私人影院”這一主題,在做家庭影音娛樂生態圈,才算真正開始在做內容。

3、新行業銷售爆發規律的核心首要是精品,精品+爆款是帶領行業走出銷量低迷,全面發展的要領。以淘寶為主戰場的智能微投,已經某種程度上成為“低端”代名詞,產品同質,少有高認可度的單品。互聯網時代的銷售邏輯中,吸引人的關鍵是精品,聚集用戶的關鍵是爆款。出產一款比肩日韓投影的品質,又能以適當的價格面世的精品,則可能像iPhone4引爆智能手機市場一樣引爆智能微投市場。可喜的是目前行業內尚有幾款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單品,比如極米H1,酷樂視S3,算是值得稱道的單品。

四、關註錯了競爭力:價格戰終會陷泥潭,技術研發才是發展核心

作為一款科技產品,智能微投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技術,瓶頸也一定在技術。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只會使行業陷入泥潭。

1、技術一直是限制智能微投產品提升的直接因素。微投類產品常用核心是微模組化的德州儀器(TI)DLP技術。解析度、色彩的提升,本質都依賴TI的技術進步,就像手機性能的提升都依賴高通等CPU一樣。不同的是,如今手機CPU的性能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而DLP技術仍然需要較大的跨越式進步才能達到滿足多數人需求的程度,此時唯有精心的外圍設計才是取勝之道。

2、技術壟斷對行業造成兩個沖擊:議價能力低,拼裝盛行。如果核心技術被壟斷,廠商只能依賴出貨量從供應鏈上遊獲得產品議價能力。目前多數廠商都“有苦難言”。同時由於壟斷的DLP技術在模組化方面很成熟,使得智能微投的生產也可以變得“簡單粗暴”,低端廠商們采購模組及配件,交給代工廠拼裝完,定個同檔次產品的低價,就堂而皇之地上市,這類產品沒有任何技術可言,更談不上品質。

3、提升外圍技術研發能力,避開價格戰,是行業成功的核心。參考智能手機行業,盡管核心技術被壟斷,智能微投還是可以從外圍研發上多下功夫,爭取分檔次產品的溢價,把利潤投入到進一步研發之中,不斷促進產品技術、質量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盡管有著美好的預期和快速發展的現實,前景廣闊的智能微投行業仍然需要通過改變消費者認知、創造更多應用場景、做更好的精品以及持續的技術提升來實現一場預期中的爆發,創造新的歷史。

智能 微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741

晨興資本程宇:新一波技術革命前夜,誰的機會更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1121/159907.shtml

晨興資本程宇:新一波技術革命前夜,誰的機會更大?
程宇 程宇

晨興資本程宇:新一波技術革命前夜,誰的機會更大?

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是今天所有創業公司面臨的很大問題。

程宇,晨興資本合夥人,主導投資了大搜車、小豬短租、用錢寶等多家創業企業並幫助其快速成長。此外,晨興資本還是迅雷、小米科技、YY、搜狐、攜程等大批優秀公司的主要投資機構。

近日,程宇在小飯桌第40屆北京站創業課堂上,分享了VC視角下的投資邏輯,以及近年的新趨勢等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哪三點要素決定你創業的成功高度;

新形勢下對創業者有哪些挑戰;

創業時經常面臨的一些選擇該怎麽做。

小飯桌對此進行了不影響原意的整理,以下為演講實錄:

立足三條線決勝浪潮之巔

每個人、每個公司能達到的成就高度,是站在時代的大浪之上,整個浪潮才是最重要的。那麽,浪潮現在到底在哪里?無論是對創業還是投資來說,有三條線比較關鍵:科技創新、宏觀經濟、資本市場。這三條線之間或共振、或諧振、或抵消,最後都是這三條線交織的結果,而新機會也會在其交織作用下出現。

第一條線:科技創新

當前移動互聯網紅利將盡,科技浪潮進入一個相對低谷期。從科技角度來說,科技對於創業公司是最重要的一條。因為跟大公司相比,科技上能給予我們巨大的運營杠桿支撐。2010年是整個移動互聯網元年,有許多公司從之後出來,比如,小米、滴滴、美團等都是跟隨移動互聯網這一波成長起來的。每到一個大浪潮來時,都會帶來一波新機會。

而在新一波技術革命的前夜,其中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機會最大。因為像VR、AR、機器人等可能都還沒有到時點,VR今年出貨量不會到一千萬,AR可能更受限於技術發展,而機器人方面,真正的家庭服務型機器人可能也比較遠,所以我們現在處於兩波科技浪潮當中一個相對低谷期。

1.算律、算法、數據三點讓AI在當前時點可能得到發聲。

算律,整個科技發展都受益於一個摩爾定律(Moore's Law,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大致意思是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摩爾定律到今天還沒有完全失效,在未來也許五年或更短時間,摩爾定律繼續在新一波技術革命中生效。

算法,這些年大家談論最多,基於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算法,以及雲計算等,都已經準備好。

數據,不論是我們的社交網絡,還是第三方大數據平臺等,即使只經歷了5年發展時間,但已積累了大量數據。當這些幾千個特征組合起來,會是一個無限的可能性。

2.短期內AI最有效地應用,可能是在“弱AI”的各個垂直領域。凡是所有能夠誕生大量數據、結果能被數據化的區域範圍,AI都存在巨大的機會,比如AlphaGo等金融、教育、旅遊領域。生產力革命本質是把整個行業的效率提高,而AI是另一波生產力革命,逐步把我們日常、重複的腦力活動解放出來,當前“強AI”可能還比較遠。

3.整個物理世界進一步數字化,AI會更加發揮作用。很多O2O的工作,比如美團、點評、攜程等,本質上是把物理世界的一架航班、一個餐館等所有一切數字化。當整個世界被進一步數字化的時候,整個數據其實都在進行流動,AI在此時會發揮更大作用。

同時,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是今天所有創業公司面臨的很大問題。當前互聯網在各行各業都有非常頭部化的趨勢,像BAT這類大公司全面通吃,即使在垂直領域可能也沒有競爭優勢。同時像facebook、微信、手機淘寶等一些“殺手應用”一站式包辦幾乎全部功能,占據了用戶越多越多的時間,所以說今年會是APP逐漸消亡的過程。

第二條線:宏觀經濟

1.全方位的消費升級會帶來一大波各種各樣的機會。2015年人均GDP第一次突破了8000美元,可支配收入在提高,同時從農村到一線城市,從50後到00後,都在發生消費升級。其中,我個人比較看好生命周期長的體育、文娛類IP等,它們是逆經濟周期的。

2.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會帶來很多影響。大家作為CEO肯定能察覺到雇一個人越來越貴,這對於那些生產制造和企業服務的應用來說有很大的機會,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未來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做工業4.0。

3.“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出生於1983-2000)具有數字原住民、多元、強安全感等特點,勢必會誕生一大堆細分機會。90後從生下來就是數字原住民,而且現在很難產生大眾偶像,因為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就像現在品牌越來越細分化,我認為當前在品牌創業上其實有很大機會。

4.城市化給各種渠道帶來了很多新機會。中國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在於,美國在移動互聯網到來之前已經完成了基礎設施的規模化運作,而中國是在快速變遷的過程中兩步同時發展,既要做信息化和互聯網化,同時傳統的規模化仍舊在進行。這種非常混亂、非常生機勃勃的狀態,恰好在這個時候給各種渠道帶來了很多新機會。

5.去監管化導致出現一片灰色地帶。我個人認為互聯網金融在上一波紅利時的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去監管化,銀行和小貸公司都做不了,於是出現了一片灰色地帶。現在在醫療領域也是如此,在醫療方面將有很多機會。

6.互聯網的“大航海時代” ,出海國際化會帶來一大波機會。中國和美國是全人類最好的市場,只有在一個巨大的市場,才能攤銷這麽龐大的創新費用。現在中國無數創業公司把中國各種好的商業模式放到海外,比如印度、巴西、中東等,有成為全球企業的視野,這其實跟美國的創業者非常相像,這也會帶來一大波機會。

第三條線:資本市場

1.寒冬來了,資本怎麽辦?

美元投資從2015年初開始放緩,人民幣緩的慢一點。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人民幣投資呈現兩個狀態,一個是賣空型,要麽在早期天使階段,要麽在偏後期的上市或拆結構回來,大家一看鳥獸散了,都紛紛不投了。

另一個就是,資本紛紛尋找避風港。比如大家擠破腦袋想投進去那些大的公司,可能每個人的回報低了,但是安全性變高了,這跟整個互聯網出現頭部效應是一脈相承的。

2.現在創業者怎麽辦?

首先,回歸商業本質。商業本質是你做出了一個有用、有價值的東西,用戶才能留存下來,之後你會做商業化,進而創造社會價值。今天我們看留存、看獲客成本、看一個客戶在整個生命周期里能夠貢獻多少收入,這是我們要回歸的商業本質。

其次,看緊18-24個月內的現金流。

積極開源、立刻節流。第一步,不論如何先砍掉一批人,把運營成本降下來,尋求能夠獲取收入的方式。同時,寒冬往往也是公司擴張的最好時候。如果砍掉的員工里有真正好的,沒關系,過6個月看著不對我們再招回來。

融資落袋為安,小步快跑。一定不要跟資本市場去博弈,資本市場不認你時,你不知道該不該沖業務量,又擔心燒的太快扛不住,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

最後,光靠資本催生出來的不叫獨角獸,在寒冬里能夠自己去捕食生存下來,再發展壯大的才叫獨角獸。寒冬往往是孕育好公司的機會,2009年寒冬之後,一大波諸如去哪兒、58趕集等公司都是從那時候出來。市場一定有起有伏,最重要的是大家在這個時候把鋼筋鐵骨練好,才能在市場好的時候快速擴張。

新形勢下對創業者們的三點挑戰

1.與超級平臺的共生關系 。我們知道,在短期內顛覆BAT很難,第一,作為他生態體系內的一環,你成為百億公司還是有機會的。比如小程序這一波,我覺得當前是最好的機會。

另外,我們要思考它們需要什麽東西,什麽東西是它們薄弱的地方,那麽我們靠這個快速去做出來,先把這個紅利用盡,再做其他的。

2.競爭在急劇升級。

商業模式、產品、資本、PR、人才等多維度、全方位的競爭。以單車市場為例,還沒真正做起來,就已經幾億美金砸進去,現在至少有十幾個項目都在做這個事情。本質上只能說中國的市場太好了。

豐富武器庫,“跨界耦合” 。你原來擅長某一個領域,當你偶然把不同領域的其他東西跟這個事情耦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突然比別人多了很多優勢。

3.數據化運營:看數不看臉。Facebook信奉這樣一句話:500萬用戶以下的時候,天才的產品經理紮克伯格永遠是對的;500萬用戶以上的時候,數據永遠是對的。我們必須相信數據。所以你看今年有很多的創業公司,在幫助企業做數據化。每一個創始人心里一定要有一個意識,數據是第一生產力,要用數據來驅動我們的業務運營。

對創業的一些思考

1.社會價值、用戶價值、商業價值之間順序的思考。

一般順序是有了用戶價值以後,做的好可以轉變成商業價值,最後變成社會價值,有點像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在真正做戰略的時候,其實反過來了。因為我們看到大量的優秀創始人,首先是意識到其中有巨大的社會價值。比如滴滴是因為很多人打不到車,有終極關懷在里面,再往下最重要的是單點突破,找到一個用戶價值點,再延展把商業模式加進去。

我們發現最優秀的創業家往往是有使命感的,就像“傳教士”一樣,他們相信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對自己要有一種發自宗教般的信仰,然後把信仰傳遞出去,從合夥人,到投資人,再到員工、客戶,以及合作夥伴,凡是這種偉大的事情,一定是需要一種強大的傳教士精神,把它擴展出去。

2.關於線上與線下、快與慢、輕與重的選擇。

線上與線下:

以小米手機為例,我們知道,手機供應鏈是極其複雜的,上千個元器件任何一個出問題,都會導致你的手機不能按時出貨。而在切入市場的時候,小米采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手段,是從線上這塊去切入。我記得2010年它剛推出市場時是純線上獲取用戶,所謂預購的饑餓營銷策略,本質上是希望提高其運營杠桿。

之後崛起是因為價格,當時手機都是四、五千塊,於是小米推出1999元,用戶對產品本身的關註點是這個,於是他們馬上做的事是盡快把這塊補齊。當這些做好之後,更重要的一步是線下開店。所以這時候你說小米到底是一個線上公司還是線下公司,其實不重要,這是一個整合的模式。未來線上和線下的一切都會越來越融合,這對創業公司其實是很大的啟示。

快與慢:

以我投資的一家公司小豬短租為例,模式就是把大家的房子拿過來,用戶可以在線上下單。當時大概發展了九個月左右,數據還不錯,但過於依賴小B,只是把小豬短租當作一個渠道而已,長久不利於健康發展。

於是,就用最原始的方法,比如創始人說服自己在成都的媽媽、每個員工,把自己的房子拿出來出租,這樣一點點滾動起來。這是一個很慢的做法,但恰恰是因為這樣,用戶能夠從最開始慢慢在擴散,從自己影響到身邊的人,進而影響到其他的人。現在回過頭看,如果當時追求快速增長、交易量,我們就完蛋了。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輕與重:

無論是VC還是創業者,都希望通過互聯網的一點突破,全網覆蓋方式來做。但前面也講到了,整個競爭在急劇升級。比如京東,如果用完全輕的方式把物流全部外包出去,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而且,重和輕也是在動態變化的。我覺得大家在選擇商業模式時,在每個領域里不要一味地說輕好,或者重好,每種模式都是有自己邊界的。

3.此岸到彼岸:浴火重生還是勇往直前

如果我們把此岸看作現在,把彼岸看成是成功。有兩類公司,一類公司是第一天就想清楚目標在哪,所有設計都是針對那個方案去走。另一類,有很多公司是不斷欲火重生的,即使出發時把一切設計地很美好,但在發展過程中,會動態地進行變化調整,直到最後到達彼岸,可能原來登陸點在這塊,幾次調整後去了很遠的地方,這兩種都是因時因地制宜的。

創業挑戰 創業課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49

在AI革命的前夜,電子遊戲玩家Nvidia如何變成了大贏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8/160571.shtml

在AI革命的前夜,電子遊戲玩家Nvidia如何變成了大贏家
華創資本 華創資本

在AI革命的前夜,電子遊戲玩家Nvidia如何變成了大贏家

遊戲宅男的AI逆襲

本文系華創資本(微信ID:ChinaGrowth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

盡管PC遊戲還有不小的市場空間,但運用顯卡上的技術,Nvidia在人工智能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

時至今日,Nvidia聯合創始人Chris Malachowsky還經常會在加州聖何塞一家Denny's餐館里吃香腸煎蛋卷、喝焦糖咖啡。有趣的是,23年前的1993年4月,就是在這個臟亂不堪的餐館里,三個年輕的電氣工程師Chris Malachowsky,Curtis Priem和Jen-Hsun Huang(黃仁勛)創辦了一家公司,他們致力於制造專門的芯片,能夠為視頻生成更快、更逼真的圖表及圖形。

聖何塞的東部是周邊城鎮中治安最差的區域,在Denny餐廳的前面甚至布滿了子彈的彈孔,這是一些人和巡警車對射留下的。但是沒有人能夠想到,三個人這次的咖啡之約為一家偉大公司的未來種下了基礎,它將在21世紀初以與英特爾在20世紀90年代相同的方式來對“計算”做出定義。

A16Z:“我們會把所有的錢都投入Nvidia”

“1993年是沒有市場的一年,但是我們從中看到了一股浪潮。”Malachowsky說,“加州每年有一個著名的沖浪比賽,在五個月的時間里,當組織者看到某種類型的波浪現象時,他們會告知所有的沖浪者迅速在加州集合,因為兩天內會有一個大的波浪出現。那就是我們所說的市場。我們可以開始著手準備了。”

Nvidia三位聯合創始人所看到的是所謂的圖形處理器單元或GPU的新興市場,這些芯片通常作為插入PC主板的顯卡出售,它們可以提供速度超快的3D圖形。Nvidia有很多款著名的顯卡,如“Titan X”或“GeForce GTX 1080”等等,這些顯卡的售價高達1,200美元,它們在當時為Nvidia貢獻了近一半收入來源。

8

Nvidia CEO Jen-Hsun Huang(黃仁勛)

盡管PC遊戲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但運用顯卡上的技術,Nvidia在人工智能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以深度學習為例,Nvidia可以使計算機獨立發揮自己的能力,程序員再也不必手動編寫所有的代碼,並且計算機在圖像和語音識別等領域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準確性。

像谷歌、微軟、Facebook和亞馬遜這樣的技術巨頭正在為它們的數據中心購買更多的Nvidia的芯片。同樣地,美國一些大的醫院也正在使用Nvidia的芯片來查找醫學圖像中異常的部分,如CT掃描。特斯拉最近宣布將在其所有的汽車中安裝Nvidia的 GPU,以實現無人駕駛。這些事實都確切表明了Nvidia在市場上的地位不容小覷。

“在Nvidia的歷史上,我們從來沒有處在如此重要的地位。這可以歸功於我們做了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即所謂的GPU計算。”黃仁勛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克拉拉的Nvidia總部說道,當時他穿著他具有標誌性的全黑色系服裝:黑色皮鞋、黑色牛仔褲、黑色polo衫和黑色皮夾克。

全世界目前總共大約有超過3000家AI創業公司,其中絕大多數是在Nvidia的平臺上發展起來的, 它們使用Nvidia的GPU將AI應用於股票交易、在線購物以及無人機導航。

矽谷著名VC機構A16Z合夥人Marc Andreessen說:“我們一直在投資將深度學習應用到各個領域的創業公司,這些創業公司幾乎都在利用Nvidia的平臺。這就像很多公司上世紀90年代依賴Windows那樣,或是在2000年代末依賴iPhone那樣。”

9

A16Z合夥人Marc Andreessen

Andreessen說:“A16Z有一個內部路演:如果我們是對沖基金,看看我們自己將投資哪些上市公司,結論是我們會把所有的錢都投入Nvidia。”

Nvidia在GPU領域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它占有超過70%的市場份額,並且在新興市場上的擴張已經使其自己的股票飆升。Nvidia的股票在過去12個月中增長了近200%,在過去五年中增長了500%,這個表現為黃仁勛帶來了近24億美元的財富。

將深度學習的關鍵難題一舉擊破

其實在多年前,黃仁勛就認為Nvidia的芯片具備更大的潛力,而不僅僅只是應用在電子遊戲上,但他當時並沒有將公司戰略方向轉到“深度學習”上去。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深度學習一直被應用於學術領域,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取得了重大進展。 但有兩個因素妨礙深度學習取得更大的突破:如何獲取數據、怎樣提高計算所需數據量的能力。

互聯網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幾乎所有的數據只需要每個人動動手指頭即可獲得,但計算能力的達成仍然遙不可及。

從2006年開始,Nvidia發布了一個名為CUDA的編程工具包,這個工具包允許編碼器可以自由地對屏幕上每個像素進行編程。在CUDA發布之前, GPU的編程對於編碼人員來說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痛苦的過程,他們必須編寫大量低端的代碼來完成對像素進行陰影、反射、照明以及透明度的渲染。

而Nvidia花費了多年時間開發出來的CUDA,它具備了一種高級編程語言,就像Java或C ++那樣。使用CUDA這種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以及成本更低地開發他們的深度學習模型。

2012年,一位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對深度學習的鼻祖Alex Krizhevsky提出了一些有參考性的建議:深度學習團隊應當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員構成,這樣才能深刻地了解他們的軟件如何準確地識別圖像中的對象和場景。在Krizhevsky的臥室里,他構建了一個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由兩個Nvidia GeForce遊戲卡提供動力。這個模型實現了以前從未有過的準確性,計算錯誤率只有15%,這與上一年的25%左右的數字相比有了巨大的飛躍。

隨著這些可喜的結果出現,深度學習開始如野火一般蔓延。除了谷歌以外,前瞻性的深度學習研究項目開始在微軟,Facebook和亞馬遜等公司深度開展。Nvidia決定使用CUDA大力投資於底層軟件生態系統,這是深度學習轉變的關鍵性推動因素。

Nvidia目前已經對“深度學習”的硬件進行了越來越完備的優化。它采用了最新的服務器芯片Tesla P100,並將其中的8個放入DGX-1,一個3英尺長,5英寸薄的矩形容器,Nvidia稱其為“世界上第一個放在盒子里的AI超級計算機。”這臺價值130,000美元的機器具備170 teraflops的性能,這可以與250臺傳統服務器相匹敵。今年8月,黃仁勛親自將第一臺機器交給了Elon Musk以及他的舊金山AI非營利組織OpenAI。

10

黃仁勛將全球首臺 AI 超級電腦系統NVIDIA DGX-1送交到OpenAI

乒乓球運動員黃先生如何擊敗追趕者

黃仁勛身上具備的競爭精神自他童年時期就已經顯現出來。1963年他出生於臺灣,10歲的時候他來到美國肯塔基州東部農村一個貧困的寄宿學校,最終在這里度過了他極為艱苦的青少年時期。黃仁勛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乒乓球上,1978年,他在美國乒乓球公開錦標賽中取得了青少年雙打第三名的成績,當時年僅15歲。

11

黃仁勛和馬斯克

黃仁勛在高中時期,對電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後他來到俄勒岡州立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和芯片設計,在那里,他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畢業後,他們搬到了矽谷,在那里黃仁勛開始他的第一份工作,為英特爾的競爭對手AMD設計芯片。之後他繼續進行深造,1992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電氣工程碩士學位。後來他遇到了Malachowsky和Priem,他們倆當時都在Sun公司工作。

那年30歲的黃仁勛開始創立一家芯片公司,他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機會,首先在基本的計算機程序中的圖形處理器上取得一些進展,然後在PC上提供可供人們利用的一些東西。

最終,Nvidia設計的第一個芯片NV1於1995年發布,這款芯片在開發過程中花費了1000萬美元,不幸的是,NV1沒有贏得太多客戶的青睞。Nvidia當時僅僅成立兩年,由於這件事幾乎破產,被迫裁員一半。但Nvidia的第三款芯片——在1997年發布的RIVA 128,被證明是突破性的成功,它比其他任何的圖形處理器的速度都要更快。由於這款產品的出現,Nvidia得以繼續生存下去。

Nvidia的成功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培養”了幾大重量級競爭對手,例如Nvidia最重要的客戶谷歌。

在2016年5月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宣布已經構建了一個名為Tensor處理器單元的定制芯片,該芯片是為TensorFlow及其深度學習框架量身定制的。谷歌表示,它已經為其數據中心配備了這些芯片,以改進谷歌地圖的功能以及其他的一些設備。

類似地,另一個Nvidia的大客戶微軟正在為其數據中心制造自己的產品:被稱為“現場可編程門陣列(或FPGA)”的定制芯片,它可以自己進行再編程,並已被證明對AI應用非常有幫助。

除此之外,Nvidia最大的競爭對手自然是英特爾。在智能手機上失利之後,英特爾想盡一切辦法不願錯過深度學習這片藍海。由於缺乏自身先進的人工智能研究,英特爾已經開始一股收購狂潮,最近英特爾購買了兩家AI芯片創業公司:Nervana和Movidius。

Nvidia目前的芯片還不能完全取代Intel處理器,他們只能產生一種加速作用。但英特爾顯然更願意它的客戶使用他們自己開發的硬件。2017年,英特爾計劃推出針對深度學習優化的服務器芯片,即新的Xeon Phi處理器。通過在Nervana團隊中獲得的技術,英特爾聲稱,它可以在2020年之前加速深度學習網絡100次。

Nvidia的優勢在於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它不能完全松懈下來。多年來,Nvidia一直處於市場的最前沿,而現在各大競爭對手正蜂擁而至。

黃仁勛說:“ AI計算是計算領域的未來,只要我們繼續讓Nvidia平臺成為AI計算的最佳平臺,我們就能夠在競爭中贏得大量的業務,而GPU幫助我們超越其他所有的公司。”

遊戲 Al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60

短視頻爆發前夜,從內容、流量、變現深度剖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221/161365.shtml

短視頻爆發前夜,從內容、流量、變現深度剖析
張曉軍 張曉軍

短視頻爆發前夜,從內容、流量、變現深度剖析

單一IP的風險可能會比較大,因為IP的崛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很多偶然性。

2016年,短視頻創業如火如荼,發生的的融資事件超過30筆,各類短視頻項目融資規模達到53.7億元。從年初papi醬獲得1200萬元投資到年末一下科技獲5億美元投資,短視頻行業似乎越來越接近爆發的前夜。不過在每一股熱潮開啟之後,總有一大批追隨者在不同發展階段應聲倒下,在此,對於市場需求與公司方向的把控,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期,i黑馬記者就短視頻發展趨向與創業公司需要把握的要點,對元璟資本投資總監陳默默進行了采訪,陳默默主要負責新消費及純互聯網領域創業項目,已經投資和參與了如二更、東家、每日優鮮、Finger、探探等項目,目前重點關註兼具內容生產能力、粉絲運營能力和後端服務能力的新一代平臺型創業企業。

在短視頻這個細分行業,陳默默認為,內容生產是基礎,投資方和大平臺會優先考慮頭部機構化的IP,相對於個人IP,它們具備持續、規模化的優質內容產生能力,風險較低。

短視頻內容分發和變現等中後端環節上,在陳默默看來,平臺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基於核心優質內容生產和運營,形成勢能的隱形內容平臺可能出現。至於變現,根據內容特征,對流量進行精準的商業化匹配能力,將是很多創業公司的一大考驗。而在最近熱議的視頻牌照等政策上,今後短視頻可能進一步規範化與分工明確,創業公司還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間。

以下是陳默默口述,經i黑馬編輯整理:

頭部機構化IP成平臺搶奪對象

首先大家有一個共識,隨著基礎設施的成熟,尤其是智能機、4G網絡的普及,短視頻會是圖文之後內容產業的下一站。除了網絡環境優化的原因外,短視頻本身的生產和供給問題也得到了一定解決,比如我們現在有很多短視頻生產工具供大家使用,從最早的秒拍、美拍,到現在很多專門做剪輯的零門檻內容生產工具,都到了用戶手上。

同時,值得註意的是,現在視頻平臺除了最初是以產品形態取勝,現在大多數都是靠自己的獨特內容來獲取流量。比如說我可能為了《奇葩說》去愛奇藝看,如果《奇葩說》在優酷上放的,我也會在優酷上看。

所以優質內容本身是各視頻平臺要抓的核心資產。之前長視頻格局基本上確定了,接下來會有規模化機會就是短視頻,因為短視頻在移動端相對會更順,消費機會會更多。而且與傳統媒體圖文相比,它可承載的信息量會更大,將會有很多商業化的機會從傳統媒體轉向短視頻。

而在平臺方選擇短視頻合作方時,它們首先要觸發的,肯定是那些能夠帶來很大流量,或是商業化機會的內容,視頻比較大的買單主是贊助方、植入方或者廣告這一塊,他們在選擇投放渠道時,也會選擇一些頭部的IP。

不管是二更還是東家,大家都想要往多元化內容和多IP方向走,比如東家原來只是圖文匠人誌這塊,現在有了很多類似於直播、短視頻等傳播方式,他們都在用多元化和內容的多元化,吸引和留住現有的流量。

可以說,IP不管是平臺方還是內容創意者,他們都是非常關註的,尤其是機構化地運營更容易持續、穩定地產生相對高質量的內容。所以我們看到頭部的IP還是會以機構化為主的,單靠UGC相對來說會比較難,因為UGC生產的流程和整個內容供應鏈,相對不是那麽穩定。

隱形流量平臺出現

短視頻內容生產與分發這兩類企業,他們的邊界某種程度上會越來越模糊,視頻分發平臺有參與到內容制作,而內容制作方也在搭建類似於引擎一樣的平臺,而規模化的是自己的分發能力和內容制作能力,他們都會往多IP的方向走。

但是有一點,2C產品入口和內容生產分發方,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邊界也會越來越清晰。比如說移動APP創業者可能會用技術方法解決你觀看體驗問題,或者是用產品化的形態解決你互動和交流的問題,更高效地運營現有的流量和內容。

而內容生產方主要抓的還是內容供應鏈,比如他們要去打磨包括人才培養、生產環節、後續媒體庫輔助,或是批量商業化的運營流程,大家會從不同的角度充實這個行業。

在這二者之間,也可能衍生出一個隱形的平臺,現在很多視頻平臺的流量越來越分散,越來越多人不是從視頻流量入口進來,他從頭條或是微博、微信等任何可以分享視頻的入口進來,為什麽我們投了二更?也是因為我們覺得像這樣的有持續、規模化的優質內容產生能力的機構,他其實是在所有內容入口之後一個隱形的平臺。

它具備好幾種比較獨特的能力,一是內容制作能力,二是粉絲運營能力,它了解粉絲喜歡看什麽樣的內容,可以持續地跟粉絲進行互動,然後持續地經營已有的有效流量。同時反過來又在這個基礎之上繼續充實內容,把內容的供應鏈打開,在後端做好所有內容生產服務。

在C端,它雖然沒有一個平臺或是互聯網產品形態的東西出現,但是它其實已經把這個產業鏈貫穿了,我覺得這種隱形的平臺還是有機會的。

投資趨向集群化IP內容

短視頻內容創業本身是有一定門檻的,內容變現的次序是從頭部IP逐漸下沈,所有願意在上面花錢的,不管是品牌還是平臺方,大家首先要抓的是頭部IP,頭部IP才具有吸粉能力,才有可能去做後面商業化的演進。

所以如果選擇投資項目的話,我們希望在內容制作上,他們本身內容的調性和內容制作的難度,都已經和其他做剪輯翻譯類的內容做了一定區分,內容本身先形成門檻。

同時,單一IP的風險可能會比較大,因為IP的崛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有很多的偶然性,就像明星經紀公司不能只捧一個明星的道理。

現在大家的口味都比較多元,如果是做單一IP的話,必須要有足夠深度和專業化的內容,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如果是一些生活類的內容的話,你需要用更多元的觸點,在多個場景下觸達受眾,才得以持續維持粉絲黏性和活躍度。

這和傳統媒體不一樣,它對於公司內容生產供應鏈的梳理,要求會特別高,不管從人才的供給,還是流程的系統化上,都有很大的挑戰,這樣才能夠保證持續、快速地產生大批量的優質內容。

大家現在對於優質內容的渴望和多元化的需求,還會導致的是,PGC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一個比較主流的東西,但PGC一定是核心資產,在它的外圍會產生越來越多“類PGC”的UGC內容,也就是高質量的UGC的內容,所以一定是PGC牽頭,然後UGC輻射。

我相信會有二八的比例存在,也就是說核心內容會是大流量來源,就像現在很多視頻網站,靠自制劇和自制綜藝進行訂閱收費,因為有好的內容,流量才會到我這里,甚至願意付費。

流量要與變現路徑精準匹配

短視頻內容變現主要有三塊,一塊是內容本身,類似於訂閱或是繳會員費的模式。第二塊是往電商這塊導流,然後做用戶和產品的分層。第三塊就是廣告,可能是純粹針對一個人群覆蓋的。這三個相對來說比較主流,大家會選擇不同的內容載體去做不同方向的變現,因為不同種類IP粉絲質量的區分,會決定他們對於不同商業化變現的轉化路徑。

在變現上,內容生產方都會計算自己的ROI,不管是做電商還是做純導流,或是做廣告,單個客戶創造的價值乘以轉化率,就是內容變現的邏輯。比如對於電商轉化率更高且產品毛利較高的內容方,理論上來說,單個用戶可創造的電商毛利可能就高於簡單的流量廣告。

但通常情況下,內容到電商的轉化率肯定沒有那麽高,做得非常精準和垂直的內容,類似於年糕媽媽專門做母嬰類的,或是專門做海淘類的,精準垂直的、客單價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內容,比較適合做電商這塊變現。

一些本身不局限於介紹單一產品,而是介紹某種生活方式、價值觀的內容,用戶是一個相對寬泛的定位,就比較適合做廣告或者流量方向的變現。

我們可以將之簡稱為投放變現能力,它包含了你如何把內容和最適合商業化產品匹配在一起的能力,比如今天來了1千萬個粉絲,里面有20萬是適合做電商,500萬適合做導流,300萬適合做精準廣告,還有一部分是需要被養成的,如何把相應的流量,精準地匹配到商業化的路線上去,這個能力非常重要。 

不過不管以何種方式變現,首先優質的內容一定是要有自己價值的,很多內容本身也許不能做簡單的產品售賣,但是可以圍繞內容的流量可以做生意,未來,單打獨鬥會比較艱難,像二更這樣集群化IP的內容機構,他們會吸附越來越多高質量和多元化的內容,單體IP可能會向這樣的機構聚攏。

新聞類短視頻需註意政策

視頻牌照政策出臺我覺得是個好消息,至少說明短視頻行業發展非常快,或者說量比較大,引起了國家的重視,需要出臺一些標準化的政策對它進行規範。生活方式類、搞笑類還有功能性的短視頻,它們會受政策影響的比較小一點,而新聞類、突發類會受比較大影響。

梨視頻之前做新聞爆點的內容為主,初期成長比較快,但可能仍需進一步轉型規範。像是今日頭條,作為目前較大的內容分發平臺,已經曲線救國買了視頻牌照,本身受影響應該會比較小。同時頭條做的是智能分發,它的分發邏輯是基於你對於什麽方向感興趣,它的流量不會大規模放在單一方向的內容消費。模式是大量PGC牽頭,UGC多元化補足,即使跑去新聞突發類的內容,對用戶還是可以形成高度的黏性。

視頻牌照未來會不會成為一種稀缺資源?首先是基於我們對這個行業的判斷,就是有沒有可能像今日頭條這樣大的產品性平臺出現,如果批量化出現的話,那對牌照的需求會激增。但我們可以看到,再去單獨起一個C端移動APP入口的機會比較少了,因為流量越來越貴,除了在短視頻領域形成內容本身的優勢,以獲得流量優勢外,創業公司批量起來的可能性很小。

對於視頻牌照本身限制的方向,因為我們國家新聞相對來說是一個體系,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大家肯定要在國家要求的框架下進行發展,有一些不能夠觸碰的底線,大家一定要去避免。牌照政策對行業規範化一定是一件好事,第一可以避免創業公司踩坑;第二是對於短視頻行業分工的明確,明確什麽樣類型的公司需要取得牌照,然後再進行相關的的服務。在這個框架下,創業公司可以盡早選定發展方向,避免後續轉型帶來的業務影響。

短視頻 風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33

租賃業風暴來臨前夜 新租賃會計準則2019年生效

一把懸在中國租賃業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不久的將來恐將落下。屆時,高速發展中的中國租賃業將面臨一場求存風暴。

2016年1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通過官網發布了全新的租賃會計準則正式文本(IFRS 16 - leases)。上述新版租賃準則將於2019年1月1日生效,新準則從根本上改變了承租人的會計處理並將對很多公司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交通運輸、零售、電信、能源等行業。

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已與國際準則實現了趨同,預期中國財政部也會在未來一年內發布修訂後的中國準則文本,作為中國企業今後對租賃業務進行會計處理的依據。屆時,若中國版的準則文本與國際新租賃會計準則一致,其對租賃業的影響將是重大而全面的。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租賃市場,正處於走出去的關鍵時期。”在3月9日舉行的CFL30專題研討會上,民生金融租賃董事長周巍表示,國際新租賃會計準則在全球範圍內也存在很大爭議。作為大國,中國版的新租賃會計準則應把這些年中國租賃業的新變化體現出來。

擡升杠桿率

根據新版租賃會計準則,對於出租人而言,出租人的會計處理方式則與現行準則基本一致。

對於承租人來說,所有租賃業務(除了12個月以內的短期租賃和低於5000美元的小額租賃外)都將參照現行的融資租賃業務納入資產負債表內。對於那些租賃(尤其是經營租賃)依賴度較高的企業,例如商業貿易、金融和交通運輸行業,資產負債率將可能會有明顯擴大,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財務指標將受到影響。

這意味著,這對於租賃業務來講,其安身立命的本錢——調節報表的功能將完全消失。

受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行業中,飛機、船舶、汽車等又是租賃業重點介入的產行業。以飛機為例,全球範圍內,航空公司的飛機,有超過40%都是通過租賃的形式獲得。

“新會計準則領域存在一個大國博弈的問題。”興業金融租賃總裁鄭常美表示,國際上對中國實體經濟的杠桿率評估已然較高,若再加上租賃領域的這個安排,杠桿率可能會更高。

“舉個例子,大學生畢業租房,若按照新準則,個人資產負債表上一下子新增了幾百萬的負債。叫他以後怎麽再去貸款。”周巍還以金融業舉例稱,中國銀行業20多萬家網點大多數通過租賃的形式獲得。按照國際新租賃會計準則,這些網點資產入表,將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還會造成很大影響。

當前中國租賃業正在快速發展,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在2019年左右,其規模將很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租賃大國。但也就在2019年前後,按照趨同原則,中國版本的新會計準則將於國際新會計準則相一致。

這意味著,根據國外情況制定的所有租賃業務都將納入表內的要求,也將很有可能在中國租賃業實施。這對於高速發展中的中國租賃業而言,無異於在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巨石,必將引起巨大的波瀾。

以時間換空間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秦榮生表示,趨同而不相同,中國作為全球範圍內的大國,沒有必要亦步亦趨,原原本本跟隨國際會計準則。中國應該有大國自信,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趨同準則。

事實上,國際新租賃會計準則的討論由來已久。如果從2009年3月發布第一版討論稿(DP)算起,加上2010年、2013年分別發布的兩版征求意見稿(ED),到2016年關於租賃會計準則的修訂歷時已有七年,可謂一波三折。

“經營租賃、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一致,但新會計準則留了一個口子,即除了12個月以內的短期租賃和低於5000美元的小額租賃外。這個口子其實就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部分歐洲國家提出訴求的妥協。”來自一家金融公司財務部的人士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盡管經過了十年時間醞釀出新租賃會計準則,過去中國租賃業規模較小,聲音較小,在制定過程中,準則委員會更多的是依據歐洲等地情況制定的新準則。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列全球第二,每年新發生的租賃業務量也位居全球第二。大家預測中國的租賃業務量也將很快超過美國,位居第一。”中民投租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蓉建議,新租賃會計準則越晚越好,應該給快速發展中的中國租賃業留出充足的發展空間。

王蓉的這一建議,在租賃業內引起了強烈共鳴:中國租賃業目前正處在快速發展過程之中,不應將2019年1月1日視為中國版租賃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時間。

“待歐洲等地實施新會計準則後,必然會不停的‘打補丁’,出臺一些細則。”部分參會上述專題研討會的人士建議,中國應該靜觀其變,應以時間換空間,待各項影響充分評估之後,再推出中國版的租賃新會計準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