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要送也要送對公司有巨大幫助的人” 魚躍醫療上市前夜曾陷“造假漩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309

(視覺中國/圖)

4月21日,證監會新聞發布會通報稱,前深圳證券交易所工作人員、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兼職委員馮小樹,先後以嶽母彭某嫦、妻妹何某梅名義入股擬上市公司,上市後賣出股票獲取利益。證監會決定沒收馮小樹違法所得2.48億元,並頂格處以2.51億元罰款。同時,對馮小樹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

據界面新聞報道,馮小樹巨額罰沒案背後,牽涉到魚躍醫療(002223.SZ)、三川智慧(300066.SZ)和寶萊特(300246.SZ)等三家首發上市公司的問題。

事實上,魚躍醫療在上市前夜就曾深陷“造假漩渦”。

2008年初,緊鑼密鼓準備上市的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魚躍醫療”)被爆出造假醜聞。

當年的《每日經濟新聞》報道,魚躍醫療曾在一起官司中,提供給法院能證明其三年內生產和銷售業績的文件《產品銷售量和銷售額出口證明》,但這份材料顯示的數據,與其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相差巨大,足足有700多倍之巨。

與此同時,平安證券出具的證券發行保薦書,透露了該公司2004—2007年一到六月份的制氧機和氧氣閥的外銷收入,但是這一組數據又和招股意向書以及招股說明書中的表述不一致。

2008年4月12日,魚躍醫療在深交所網站發布了《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澄清公告》,公告對上述問題的解釋為,制氧機銷售數量之所以會出現前後700多倍的差距,是因為“統計口徑不同”。

而對於招股說明書中制氧機和氧氣閥的外銷收入前後不一致的問題,則是“平安證券由於工作疏忽”,沒有將零配件的外銷收入從整機銷售收入中扣除,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此外,包括其2007年繳稅暴增10倍涉偷逃稅,母公司利潤與合並利潤差額巨大等一系列問題,在當年上市前也陸續暴露出來。

"造假門"之後,魚躍醫療又因一股獨大問題備受質疑。魚躍醫療董事長吳光明曾接受過《南方都市報》的專訪,他表示,“公司是我一手創辦並發展壯大到今天,其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融入了我的心血。公司的股權肯定不白白送人,要送也要送給對公司有巨大幫助、為公司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顯然世方聯屬於對魚躍醫療提供過幫助,或者做出過貢獻的人(公司)。吳光明接著說,2006年底至2007年初引進深圳市世方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299.53萬股和宋久光持股20.02萬股,分別占比為3.89%和0.26%。

“他們都為公司創造了不菲的價值。”吳光明說。

據界面新聞報道, 馮小樹通過其嶽母彭某嫦代持深圳世方聯實現間接突擊入股魚躍醫療,以200萬元的初始投資獲得了約1.3億元的套現金額,尚不包括在此期間上市公司現金分紅。

這些“造假醜聞”皆發生在上市之前,但最終魚躍醫療還是涉險闖關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82

制度改革重啟前夜,新三板企業IPO兩大障礙清除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10/1169859.html

圖片來源:攝圖網

新三板投資者迎來兩大利好。

證監會發審委12月6日公布的審核結果顯示,新三板掛牌企業科順防水(833761.OC)、奧飛數據(832745.OC)成功過會。其中,科順防水曾采取做市轉讓,股東人數超過200人,被認為含有三類股東(契約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計劃和信托計劃)。

有市場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三類股東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的情況下,科順防水成功過會這一監管層的窗口指導型案例表明,存在三類股東和股東人數超200人將不再成為企業上市的障礙。

另一大利好則與新三板的改革有關。此前,涉及三類股東問題、交易制度、分層制度優化的改革方案在市場上流傳,多位接近監管層的市場人士日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證實,相關方案即將公之於眾。這意味著,在停滯超過兩年後,新三板新一輪改革已悄然臨近。

首家股東超200人新三板企業過會

12月6日,證監會發審委公布審核結果,新三板掛牌企業科順防水、奧飛數據成功過會,科順防水是繼福達合金之後第二家曾采取做市轉讓的新三板企業,奧飛數據則是在申報IPO之前清理了三類股東。

同日,文燦股份(832154.OC)在證監會網站上預披露更新,即將上發審會。根據招股書,公司股東中含有多達8家三類股東。其中前十大股東中就有九泰基金-新三板4號。這是企業首次在預披露更新中出現三類股東。

科順防水是一家建築防水材料商,在新三板上采取做市轉讓,最多時有7家做市商,出現過較為活躍的交易量,據公司今年11月披露的招股書,公司在冊股東人數達383名,成為首家股東人數超過200人卻能IPO過會的新三板公司。

招股書顯示,公司對89名股東進行了核查,總持股比例占94.2%,其中不含契約型私募、資管計劃和信托計劃這三類股東。

興業證券做市業務負責人唐聞濤對第一財經表示,根據科順防水的交易活躍度,可能會涉及三類股東,但是只披露出經過核查的94%股東而成功過會,這說明證監會是認可的。在三類股東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的情況下,這算是監管層的一個窗口指導型案例。

今年4月,海容冷鏈(830822.OC)和有友食品(831377.OC)等含三類股東的新三板公司在IPO排隊的名次出現停滯,這引起了新三板市場的恐慌,市場行情進入持續下跌的趨勢。上月,三板做市指數更是跌破了1000點基準點,意味著市場投資者陷入整體虧損的狀態。周三,做市指數收於994.87點。

由於三類股東和股東人數超200人問題遲遲未有實質性突破,有越來越多新三板企業尋求改協議轉讓甚至主動摘牌。截至目前,新三板做市企業為1363家,較年初減少291家。今年還有600余家企業從新三板退市,僅周三就有7家企業摘牌。

唐聞濤表示,雖然根據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設計,新三板要成為中小企業進退的苗圃和土壤,但是在新三板正常交易的企業卻存在IPO的障礙。這是新三板形勢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科順防水等案例的落地給了投資者退出的希望。

周一過會的福達合金2015年7月掛牌新三板,同年9月采取做市交易,在做市交易的135天中增加了86名股東,到申報IPO之前,公司股東人數達到141名。排隊期間,公司從新三板摘牌以清理三類股東。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對第一財經表示,福達合金直接在做市轉讓狀態下申報IPO材料,而發審會並未對福達合金的做市交易進行提問,說明發審會認可了新三板做市交易的公允性。

“對比其他協議轉讓的新三板擬IPO企業,發審會會詳細過問每筆協議轉讓交易的情況,有些協議轉讓交易甚至會成為企業IPO的障礙。福達合金的成功過會凸顯了新三板做市交易的優越性。”朱為繹表示。

他認為,通過回購清理的方式解決三類股東問題,一方面對新三板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群體不公平,另一方面也給企業及控股股東帶來巨大的清理成本。因此,他建議監管部門允許含三類股東的新三板企業在不做清理的情況下上發審會。

今年3月,上證所企業上市服務微信公眾號發文稱,對於三類股東等持股平臺為擬上市公司股東的,在IPO審核過程中,可能會因存續期到期而造成股權變動,影響股權穩定性。因此擬上市公司引入該類平臺股東時應在考慮股權清晰和穩定性的基礎上審慎決策。

該公眾號還指出,新三板企業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不管是因為公開交易還是定增造成的,只要合法合規,就可以直接申請IPO。

新三板新一輪改革悄然重啟

近日,市場上流出一份新三板的改革方案,涉及交易制度改革、分層制度優化和三類股東解決方案,多位市場人士向第一財經證實了該份文件。這意味著在停滯超過兩年後,新三板新一輪改革已經悄然臨近。

根據該文件,新三板將取消協議轉讓,增加非連續集合競價方式,同時增加盤後大宗交易方式。交易制度改革將有利於規範新三板交易市場,避免異常交易和利益輸送,鼓勵交易較為活躍的企業轉為做市轉讓。

在優化分層方面,該文件要求企業進入創新層必須有50個外部股東,進入後必須披露季報,但會適當降低創新層財務門檻。這將提高創新層企業規範性和股權分散程度,為後續推出公開發行和精選層奠定基礎。

三類股東問題也有望得到妥善解決,為新三板企業轉板上市掃除障礙,打消做市企業和機構投資者的疑慮。

11月22日,全國股轉公司監事長鄧映翎在廣州一場論壇上表示,今年新三板最突出的問題在於流動性低迷,流動性與交易機制、分層制度和三類股東三大因素息息相關,這三大問題的改革方案已經得到了管理層的統一認識。

他表示,新三板可以考慮采用不連續競價交易,一方面改變目前不夠公平的、高效的交易方式,同時也與上證所、深交所的連續競價交易形成差異化。

一家上市券商新三板業務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大宗交易一直是有股東進退的核心訴求,在做市方式上,大宗交易只能在做市價格下面掛單成交,但這種方式都不是官方明確鼓勵的交易模式。有了盤後大宗交易,做市商也可以通過大宗交易接貨了,這是在原來模式下不可能實現的。”

對三類股東,鄧映翎在廣州演講時也表達了肯定的態度,他表示,“三類股東數量雖少,但是投出了最好的公司,卻在IPO時就面臨了巨大問題。如果三類股東都不認可,那麽什麽機構可以被認可?”據股轉公司統計,三類股東占新三板全部機構投資者比例約8%,但投出了788家創新層公司和1117家基礎層公司,這些基礎層公司的平均利潤高達1776萬元。

寶盈基金總經理張嘯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段時間做市指數很低迷,一路向下很長時間了,正常的變現也比較困難,市場對能緩解流動性的制度供給是歡迎的,市場各方面基礎制度能夠更完善健全、流動性更好,對投資是好事。”

他表示,希望交易制度方面改革更完善,另外多層次資本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有機聯系能更加暢通。不過,他也認為,制度當然很重要,但不是最絕對的,歸根到底投資還是要選對企業。好的企業自然會受到資本的青睞,估值和流動性都會提高。

一家大型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市場不應該有炒作的心態天天呼籲政策降臨,企業還是應當踏踏實實做好主業和規範工作。即使未來新三板政策紅利落地,也不會降落到每一家企業,差異化制度安排將只會針對創新層甚至精選層的優質公司。

來源:第一財經掘金新三板微信公眾號(ID:juejinxinsanb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05

A股“入摩”落定前夜,機構悄然布局白馬藍籌

進入5月後,白馬藍籌再度受寵。

截至5月14日收盤,上證綜指上漲0.34%,進一步逼近3200點;上證50的漲幅更是達到1.06%,食品飲料、家電(中信一級)分別上漲2.21%和1.55%。

“MSCI的影響正在慢慢體現。”5月14日收盤後,北京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5月15日淩晨,MSCI就將公布半年度指數調整的結果,同時確定A股最終納入名單。根據MSCI在3月披露的數據,潛在成分股為235只。權威公司中金預計,大約有229只A股此次或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雙向進出變化所影響的個股可能多達近100只。

“外資對A股的偏好較為明顯,從滬港通能夠看到,外資偏好於A股的白馬藍籌,尤其是食品飲料。家電、金融板塊的一些個股持股比例較高,而且是在持續買入。”清和泉策略分析師趙宇亮分析表示。

外資持續買入

有消息稱,明晟公司將於北京時間5月15日淩晨5時,公布一系列MSCI指標的半年度審查結果,其中包括MSCI中國A股指數和MSCI中國股票指數,屆時MSCI將發布2018年5月的半年度指數的新增和刪除名單。MSCI指數公司將公布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成份股,並於6月1日正式生效。

中金指出,此次調整對中國市場至關重要,甚至可能是多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主要會帶來兩點關鍵變化:確定6月份首次納入A股的最終公司名單;大幅改變當前MSCI中國指數包括的海外中資股成份。瑞銀也估算,首次納入有望為A股市場帶來185億美元凈流入,今後幾年A股在該指數中的比重會持續上升。

清和泉策略分析師趙宇亮對第一財經表示,明天淩晨公布成份股,短期來看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情緒。等到真正資金進來,應該是到六月中旬。

“外資對A股的偏好較為明顯,從滬港通能夠看到,外資偏好於A股的白馬藍籌,尤其是食品飲料。家電、金融板塊的一些個股,他們持股比例較高,而且是在持續買入。”趙宇亮分析表示。

數據顯示,2018年4月日均流入23億元創歷史最高月份記錄,5月日均流入17億元,仍保持強勢,遠高於2017年日均流入9億元的水平。

雖然之前235只股票的名單基礎上產生一定變動,但仍將以金融、食品飲料、地產、醫藥、電子、家電等行業為主。A 股“入摩”有望在短期繼續提振市場對白馬消費尤其是大眾消費品的信心。

“外資對A股的偏好較為明顯,從滬港通能夠看到,外資偏好於A股的白馬藍籌,尤其是食品飲料。家電、金融板塊的一些個股,他們持股比例較高,而且是在持續買入。”趙宇亮分析表示。

“3月份以後市場回調,反映出國內的資金比較悲觀,但外資一直在買入。5月以來市場情緒有一定好轉,包括一些政策的落地等,都是在修複前期國內投資者的一些悲觀預期。”趙宇亮說。

北京某老牌公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不僅是藍籌,事實上真正基本面好的股票,因為滬股通、深股通以及互聯互通的機制,能夠得到一部分外資機構的買入。

博時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魏鳳春也告訴第一財經,最近受納入MSCI提振,A股有顯著反彈,特別是藍籌股指漲幅居前。二季度國內宏觀基本面好於預期,疊加A股納入MSCI,或對市場走勢乃至風格都會有所影響,均支撐前期受抑制的風格暫時走強。

估值有競爭力

“今年以來,我們看到外資持續買入的力度非常大,甚至超過去年的凈買入,一方面與臨近6月1號A股加入MSCI有關系,真正背後這種力量並沒有衰竭,反而在加強。”在上述北京老牌公募基金經理看來,A股納入MSCI是原因之一,另外則是CDR上市窗口的臨近,國內外股票的估值來到同一比較維度。

“這背後有一個大的邏輯,未來所有的股票都是全球比較的。這種情況下,在考慮一些股票時就要和國際估值進行比較,特別是對互聯網行業而言,馬太效應便更大,只要第一名和第二名。而從國際的估值水平看,我們認為估值較高的公司實際估值其實還較為合理。”上述北京公募基金經理告訴第一財經。

5月11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起草說明,以下簡稱《辦法》,此次修訂將 CDR 納入該管理辦法的適用範圍,繼《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之後進一步定義CDR與股票性質類似,為CDR發行細則(定價、申購等)的確定鋪路。

存托憑證管理辦法的出臺,體現了監管層吸引獨角獸企業回歸A股上市,增強國內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的決心。

中金王漢鋒表示,考慮到A股的藍籌股在前期調整之後已經不貴,相比海外同類公司具備吸引力,MSCI納入A股前後主動和被動型國際基金的調倉也可能會在短期帶來積極的影響。

“獨角獸與CDR上市窗口臨近,對市場總體的沖擊或弱於其結構性影響。近期可加大對A股的關註度,以金融、消費為基礎,以科技、周期為補充。”魏鳳春也說。

第一財經了解到,在初始納入的MSCI中國指數成份股名單中,金融成分股占最高比例。雖然成分股會有所改動,但市場預計金融股仍將保持較高的權重地位。

王漢鋒指出,影響A股的偏負面因素仍在消化過程之中,5月事件敏感期市場表現短線仍可能有反複但中期前景依然積極。另外,以中線的角度看目前A股個股選擇余地充足,對A股前景不宜過度悲觀。

不過,趙宇亮也表示,機構買入個股的標準更多是自下而上、對個股基本面的把握、選擇好公司買入,外資是否參與並非在研究框架之內,只是從結果上來看,青睞的標的與外資買入的標的有一定的重合,而外資買入因素,會對這類個股有一定的催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21

A股入摩“前夜”,大資金棄“白馬”逆勢搶籌創業板

A股納入MSCI指數的消息自5月15日開盤前公布後,二級市場的整體走勢出人預料,其表現一如利好兌現般弱勢整理。

自1月中旬出現調整以來,白馬股弱勢震蕩之勢亦未停止。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即便自本周五起A股將正式開啟納入MSCI指數,但市面上搶籌MSCI成分股的行為並不多,相反一些大資金選擇了創業板標的。近期,主要幾只創業板ETF的場內流通份額仍在大幅擴張。

上海一家公募的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稱:“短期來看,‘入摩’對於A股的提振尤為有限,白馬股的機會還未到來。未來這一板塊走勢將是分化,整個A股市場的風格也會更加均衡。”

入摩增量資金有限

據MSCI此前公布的官方消息,MSCI將於6月1日將234家A股上市公司納入MSCI指數大家庭。國泰基金稱,MSCI指數體系過於龐大,導致不少投資者對“入摩”細節仍雲里霧里,不知A股究竟進入的是哪一個MSCI指數。其中,MSCI 中國指數是一個旗艦指數。直接跟蹤MSCI中國的資金其實有限,但因為它隸屬於MSCI新興市場和MSCI全球這兩個重量級指數,並在其中分別占30%和3.5%的權重,因而也自上而下吸引了7000多億美元資金的關註。過去,MSCI中國並不包含A股,只有75%的港股、25%的中概股和少量B股,但今年6月1日起,將有234只A股按照2.5%的比例首次躋身MSCI中國指數;9月3日起,A股納入比例將從2.5%再提高到5%,使得它在MSCI中國指數的權重最終上升到2.6%左右。而為了給A股“騰空間”,9月後港股和中概股在MSCI中的比例會分別下降到72.4%和24.9%。

此次納入,A股將分兩步以每次2.5%的納入因子於5月31日及8月31日盤後實施。MSCI亞太區研究部主管謝征儐對此表示,隨著A股的初始納入,中國在MSCI新興市場的權重將從0.3%升至約31.3%。假如中國繼續開放股票市場,令A股全部納入,屆時中資股占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可能達到42%,而A股的占比約為16%。在謝征儐看來,5%的初始納入因子預期將為A股市場帶來約22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220億美元對應的是約1400億元人民幣增量資金。在入摩消息公布後,被認為是入摩主要來源的白馬股陣營卻走出了調整的勢頭。截至2018年5月29日,白馬股指數報1602.01點,相較入摩消息公布日收盤價1623.78點,回調了1個多點。

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公募基金經理曉風(化名)看來,短期來看緣於MSCI的增量資金對A股構成的利好相對有限。2018年A股資金面將是緊平衡,其中最大壓力的可能是總規模約4萬億的大小非解禁。但鑒於減持新規的要求,4萬億理論最高的減持金額是2萬億,且剔除國有股部分,實際減持金額可能不到1萬億。增量方面除了MSCI資金,另外隨著保費的持續增長,保險資金會有數千億馳援A股。

今年以來,A股市場弱勢整理,上證指數、滬深300、上證50、創業板指等主要指數都出現了下跌。曉風稱,2.5%比例納入可能為帶給A股650億的左右的增量資金,但是650億平攤到234只股票上的比重不到3個億,應該不會給A股造成太大的影響。股市運行走勢依然要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下半年A股市場仍舊面臨多重壓力,比如IPO減持、信用債違約、中美貿易戰走向的不確定性等,不過下半年A股的表現應該會好於上半年。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稱,近期信用債違約攀升打壓股票市場情緒,還沒有到系統性風險的地步。隨著政府去杠桿進程的推進,更多的信用債違約很可能會成為新常態。不過,去杠桿導致金融系統不穩定的情況也不太可能出現,因為這有悖積極去杠桿政策的目標,即降低系統性風險。

市場資金流向創業板

在A股入摩前的數個交易日,A股市場的一些投資者仍在持續買入創業板標的。對最有可能納入MSCI的大盤股選擇了“視而不見”。

據Wind資訊統計,多只創業板ETF場內份額近期持續增長。比如華安創業板50ETF一季度末場內流通份額為34.9479億份,5月初為66.45億份,入摩消息公布的15日升至73.188億份,到了5月28日又增長至77.9579億份。另一只易方達創業板ETF表現類似,場內流通份額3月末為52.2345億份,到了5月初變為68.11億份,入摩消息公布當日為71.37億份,而到了5月28日又增長至73.5545億份。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創業板ETF份額增長是即便面臨二級市場價格下跌也在不斷增長,這也意味著有資金逢低在不斷買入。

相比創業板ETF,主要大盤股指最近一周幾無增長。比如華夏上證50ETF5月22日場內流通份額142.86億份,到了5月28日為142.55億份;華泰柏瑞滬深300在5月22日場內流通份額為58.1億份,到了5月28日微跌至57.52億份。與此同時,MSCI標的的多只ETF近期場內份額未有明顯變化。另一方面,H股ETF份額則出現了縮水。易方達恒生H股ETF在一季度末場內流通份額為91.25億份,到5月初微跌至90.77億份,但到了5月28日又跌至85.28億份。有說法稱,A股入摩後會擠占港股在MSCI中國指數中的份額,對某些港股MSCI標的構成壓力。

上述上海公募基金經理稱,無論上證50、滬深300還是MSCI指數均是白馬股的集中營,但A股入摩短期對市場提振有限,白馬股也不太可能因為加入MSCI指數而出現大幅反彈。而資金搶籌創業板標的,似乎也說明目前市場行情仍更偏向於成長股,而非白馬股或者像銀行、地產這類藍籌股。

天風證券策略分析師徐彪稱,一些白馬股此前的估值里已經將2018年的業績增長反映進去了。換句話說,股價的表現提前反映了今年的業績增長,需要通過時間來消化偏高的估值。當估值修正到歷史均值後,這些白馬消費股的長期價值就會再次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