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小林制藥將在到2019財年(截至2019年12月)的3年內投資約300億日元用於並購,在以中國為首的市場收購當地企業,擴大醫藥品的海外銷售。
據悉,這是小林制藥首次公開投資計劃,300億日元的投資額也遠遠高於此前的投資規模。
小林制藥最早將在2017年內收購中國的制藥公司。獲得許可後,小林制藥將根據中國的醫藥法規進行開發、銷售。
除了在日本外,小林制藥還將在中國國內進行銷售,滿足訪日遊客回國後的購買需求。
資本運作“快手”藥明康德近日又曝出大動作,藥明康德私有化後分拆上市計劃再進一程。
2015年底,這家海外知名的醫藥研發平臺公司完成紐交所私有化退市,市值33億美元,從2015年8月初次宣布私有化至私有化完成,藥明康德僅花了四個月不到的時間。
如今僅過去一年, 2017年1月4日晚上,旗下子公司藥明生物正式公布赴港上市申請說明書。值得註意的是,此前曾有媒體報道,藥明生物赴港上市的估值將在15億美元左右,而在此次的申請書中,具體的募資金額尚未透露,但有業內相關人士猜測,此次上市的估值應該與15億美元的猜測價格相去甚遠。
這份申請書中透露,按照2015年收益計算,目前藥明生物在中國的生物制劑研發市場排名首位,市場份額高達36.4%,而這家成立於2011年的公司,成立至今尚不足6年,便已成長為國內生物藥研發及生產的“獨角獸”:其服務夥伴首次公布,其中包括阿斯利康、強生、哈爾濱譽衡、浙江醫藥、正大天晴等國內外頗具實力的制藥公司,合作夥伴覆蓋全球20強藥企中的11家。
藥明生物赴港上市計劃的正式公布,也再次印證了此前李革對於藥明康德退市規劃的“野心”:自2000年創立至今,藥明康德已經從單一的化學合成公司發展成一個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研發服務的公司,業務覆蓋生物分析、藥物代謝和藥代動力學、藥理學以及基因組服務等,服務內容也從臨床前拓展到臨床CRO和臨床試驗管理SMO,以及生產。藥明生物正是生物藥研發和生產外包服務的供應者。
“在2015年3月,我們在季度財報中準備了一頁內容,上面列舉了我們將持續發展的重點平臺板塊,以及將開始投資的新興機會。季度財報後,我們的股票非但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20%。我對這個結果感到非常失望。我們想要保持創新,卻不能得到正向的激勵。因此我覺得是時候回歸私有化了。回歸私有化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大膽地投資平臺建設,更加靈活地把握新興機會。”此前藥明康德董事長李革在接受媒體有關私有化回歸問題的采訪中透露,而在此次公布的申請書中可以看到,李革夫婦位列藥明生物大股東行列。
從此次公布的2015年營收可以看到,雖然傳統的實驗室服務特別是化學藥研發服務仍舊是該公司最主要的業務和收入來源,但包括生產在內的其他服務的份額正在不斷上升。
在藥明康德已有的公開數據中,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2年,其生物藥研發及生產服務占藥明康德總營收的比例為1.43%; 2013年為4.38%;2014年這一數字增長為7.99%,達到3.3億元人民幣;而此次申請書中公布,雖未公布其占總營收的比例,但其2015年的凈收益高達5.5億元人民幣,凈利增長達到66%。
此前,一位接近藥明康德高層的知情人士曾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退市後藥明康德將會實行分拆上市的計劃,其中,承載了CRO業務的合全藥業已於2015年4月登陸新三板,此次藥明生物赴港上市坐實後後,最大的懸念將會在藥明康德主體的上市形式及規模。
業內人士預計,其主體的上市形式極有可能是以借殼的形式登陸A股,該兩項上市任務完成後,藥明康德總估值或將超越目前A股市值第一的恒瑞醫藥(600276.SH),目前恒瑞的市值接近千億。
華北制藥1月9日晚間公告,此前因霧霾停產的部分業務已陸續開工複產,經統計,此次停產對公司2016年收入不產生重大影響。公司相關單位在此期間如正常生產,按照實際經營情況預計停產期間可實現利潤1100萬元左右。
公告稱,按照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利劍斬汙行動結束後加強大氣汙 染防治工作的意見》,公司及涉及停產的子公司分別由所在區政府組織專家進行現場核實、認定,並經市環保、工信部門組織行業專家核定確認後,同意複產。自2017年1月8日起,公司及公司停產單位已經陸續開工複產。
經財務部門初步統計,由於公司庫存基本滿足了停產期間的銷售需求,本次停產對公司 2016 年收入不產生重大影響;經初步統計固定資產折舊、人工成本等相關費用,將減少公司 2016 年利潤 5493 萬元。公司相關單位在此期間如保持正常生產,按照實際經營情況預計停產期間可實現利潤 1100 萬元左右。具體準確的財務數據請以公司正式披露的經審計的 2016 年年報為準。敬請廣大投資者註意投資風險。
1月12日消息,據路透報道,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周三稱,制藥公司對藥品收取高價是“未受到懲罰的謀殺”,並承諾要改變這種情況。他的表態令制藥類股大跌。
他在記者會上的這番講話讓投資者大驚失色,標準普爾500指數隨後跌至平盤下方。Ishares納斯達克生物科技類股ETF下挫4%至日低,尾盤收低2.99%。
“當選總統說我們要協商藥品定價,此話就需要認真對待,但這也是個複雜的事情,因為藥品定價改革短時間內恐難明確,”Loncar Cancer Immunotherapy ETF經理Brad Loncar稱。“這樣高級別的人物作出這麽負面的評論,大家就不想在這個行業投資了。”
特朗普也炮轟其他行業向政府索費過高,尤其是國防企業,但他自勝選以來僅數度公開提及藥品定價的問題。他在周三的記者會當中僅簡短提及洛克希德馬丁、福特汽車及聯合技術,並承諾對在美國以外制造美國消費產品的企業課征邊境稅。
在他誓言降低藥價支出後,ARCA醫藥隨即指數下跌2%;隨後輝瑞股價跌2.6%,強生跌1%,吉利德科學則跌2.3%。
據路透社報道,瑞士生物技術公司Actelion周四表示,同意由強生集團(Johnson&Johnson)以3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Actelion和強生在聯合聲明中稱,兩家公司的董事會一致通過將全部以現金完成交易,以每股280美元收購Actelion的在外流通股票,並以美元支付。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國家藥品安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未來五年內加強藥品監管、提升藥品質量安全的相關工作作出部署。《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藥品質量安全水平、藥品安全治理能力、醫藥產業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此次《規劃》就有關藥品、醫療器械和化妝品標準提高行動具體內容進行詳細部署,並提出,要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按國務院要求,盡快實現註冊申請和審評數量年度進出平衡,按規定時限審批,解決藥品註冊申請積壓。
與此同時,《規劃》也再次強調,鼓勵具有重大臨床價值和臨床急需的新藥、仿制藥研發上市,並實行優先審評審批。鼓勵臨床機構和醫生參與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研發,對擁有產品核心技術、具有重大臨床價值的創新醫療器械以及臨床急需醫療器械實現優先審評審批。
據了解,進入2017年以來,政府部門先後發布《“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以及《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幹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著力推進我國醫療體制深化改革。其中,對於加快藥品一致性評價始終予以高度重視,並首次提及“與原研藥可相互替代藥品目錄”,標誌著政策對於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政策的支持已上升到新的高度。
此次《規劃》延續此前政策思路,再次將藥品一致性評價放在了重要位置,並就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做出詳細部署,旨在進一步提升我國創新藥及仿制藥品質量及療效,提升產業研發實力和競爭力。未來隨著相關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內創新藥品及仿制藥研發領域龍頭企業有望獲得良好發展機遇,諸如恒瑞醫藥(600276.SH)、麗珠集團(000513.SZ)、華東醫藥(000963.SZ)、長春高新(000661.SZ)等A股上市公司有望逐步脫穎而出。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步長制藥1日晚間公告,公司及子公司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作為發起人,擬參與發起設立吉林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註冊資本為20億元。其中,公司及子公司分別出資3億元認購標的公司各15%的股權。除公司及子公司外,其他參與方暫未確定。目前公司尚未正式簽署股權認購協議。
3月1日,湖北盛齊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70592,下稱“盛齊安”)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敲鐘掛牌。這是全國首家囊泡抗癌醫藥企業登陸新三板。
公司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從既往癌性胸水受試者臨床研究治療結果看,在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公司的合作醫院共試驗性治療36例不同類型癌種胸水患者,其結果顯示,腫瘤囊泡技術對於癌性胸腹水治療總有效率為72.22%,對於肺癌胸水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目前,該技術已取得醫院臨床應用倫理批件,相關物價申報程序正在辦理中。
據了解,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二個項目——腫瘤囊泡治療梗阻性膽管癌項目,目前亦已取得天津市南開醫院的臨床應用倫理批件,相關物價申報手續正在辦理中。盛齊安公司預計,兩項目將在今年上半年陸續進入臨床應用。
除上述兩項目外,目前,在占比較高的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宮頸癌、白血病等實體瘤治療方面,公司已完成相關體外試驗和動物試驗,完成臨床前布局,將逐步啟動臨床應用轉化。未來,除了腫瘤防治技術外,公司還將研發抗腫瘤新藥和腫瘤防治疫苗。
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在“全球癌癥趨勢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全球腫瘤藥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7.4%,其中2015年,全球用於癌癥治療以及輔助治療的總花費為1070億美元,同比上漲11.5%。預計未來五年,腫瘤藥市場還會保持這種上升趨勢,到2020年,全球癌癥藥物市場將達1500億美元。
中國亦在搶抓癌癥藥品這一藍海市場,從政策鼓勵到資本介入,國內從事抗癌藥品研發的企業逐年增加。據了解,2015年中國化藥1.1類藥品的申報數量是2010年申報數量的3倍多。其中研發熱點集中在抗腫瘤領域,2010年~2015年在研中國化藥1.1類藥品中抗腫瘤方向達到105個,且其數量遠超排名第二位的抗感染疾病。而2010年~2015年中國創新藥上市了7個品種,其中4個為抗腫瘤藥品。
正因如此,各路資本看好有著研發實力的生物制藥領域。據挖貝新三板研究院統計,在新三板生物醫藥行業掛牌企業中,主營業務為運用生物科技研發制藥的掛牌企業共計28家,總市值約為241.94億元,其中5家企業市值超10億元,其市值總和占行業總市值超七成。
盛齊安公司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公司已建立一套完整的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目前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3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5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中國香港發明專利授權1項,美國發明專利授權1項,歐洲發明專利授權1項。
“目前,國內乃至國際上並無其他從事這類技術研發的同行。在行業內,我們走在前面,而未來我們的發展方向是將囊泡的研究和臨床應用轉化發展為一門學科,讓人們不再害怕癌癥。”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因媒體報道涉嫌嚴重財務造假而停牌的爾康制藥5月10日晚間公告稱,由於網絡上出現一些關於爾康制藥的媒體報道,截至目前,公司正對相關情況進行核實,鑒於柬埔寨進出口數據及相關憑證的獲取需要時間,公司股票繼續停牌,預計5月15日起複牌。
當晚,公司還公告,2017年5月10日,公司接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帥放文及其一致行動人減持計劃實施完畢的通知,累計減持公司股份103,130,016股,占總股本的4.9999%。本次減持後帥放文先生持股比例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41.4366%,仍是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
據公告披露的減持情況,最新一筆減持發生在5月5日,且所有減持均以大宗交易成交,成交金額合計約12.37億元,減持價格在11.93元/股至12.64元/股之間。
爾康制藥曾於2016年12月7日披露提示性公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帥放文先生及其一致行動人曹再雲女士計劃以大宗交易的方式,自公告之日起兩個交易日後六個月內,擬減持不超過199,000,000股公司股份,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9.66%。
5月9日,有媒體報道稱,爾康制藥涉嫌嚴重財務舞弊,報道中對18萬噸木薯澱粉生產項目實現的6.15億元凈利潤提出質疑,並質疑爾康制藥有虛構資產嫌疑。
2013年11月,爾康制藥擬使用部分超募資金2億元投資建設年產18萬噸藥用木薯澱粉生產項目,實施主體為公司全資孫公司湖南爾康(柬埔寨)有限公司。爾康制藥董事長帥放文曾表示,玉米澱粉幹法制取方式不同,木薯澱粉采取濕法制取,通過把木薯快速粉碎、過濾和高速離心等一系列工藝流程制成。其中大腸桿菌、蟎蟲等微生物含量得到有效控制,更適合用做藥用輔料。
仿制藥的春天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蓬勃發展的生物制藥。看好中國生物制藥行業的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跨國藥企正在加大投入。
德國制藥巨頭勃林格殷格翰5月16日宣布,該公司籌建4年已久的中國生物制藥基地正式啟用。該生物制藥基地位於張江藥谷,是跨國藥企在華建立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生物制藥基地,第一期投入超過7000萬歐元。這標誌著跨國藥企將首次能夠在中國大規模地進行生物藥的生產運營。
勃林格殷格翰執行董事會主席馮保和表示:“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制藥市場,期待未來與更多合作夥伴的長期合作。”勃林格殷格翰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藥合同生產廠商之一,公司上個月公布的2016年財報顯示,生物制藥合同生產領域去年的凈銷售額為6.13億歐元,增幅6.4%。
作為國內首批開展生物制藥合同生產(CMO)的試點跨國藥企之一,勃林格殷格翰目前已經與三家中國生物醫藥公司簽訂生產合同,包括百濟神州、北海康成、再鼎醫藥等。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總經理羅家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一項長期投資。借助這一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藥和合同生產平臺,中國藥企可以加速進入歐美市場,加強中國生物制藥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跨國藥企也可以借助這座‘橋梁’迅速進入中國市場。”
北海康成董事長薛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即將委托勃林格殷格翰生產的惡性腫瘤靶向藥物屬於一類新藥,在中國非常需要。”他介紹道,2015年中國排前20位的惡性腫瘤藥物中,只有7個靶向藥,在發達市場靶向藥占到前20位中的16個。
“因此中國在生物制藥方面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很大。但同時也為新藥研發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薛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如果沒有MAH制度,我們這樣的初創藥企前期很大一部分投資會耗費在建廠、設備等方面,在周期長、融資難度高的情況下,這樣的投入是很不值得的。”,薛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了CMO的模式,幫助我們大幅節約了生產成本的投入。”
基石藥業CEO江寧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對中國創新藥前景的樂觀。他認為,MAH制度無疑能夠促進中國生物制藥的創新。“CMO政策剛出,我們也在積極研究,代工和自己生產都是可能的選項。”江寧軍說道。基石藥業從事的新藥研發領域,包括腫瘤免疫藥物、心血管、風濕性關節炎、血液病及自身免疫病等。
在勃林格殷格翰的中國生物制藥基地,第一財經記者看到一條2000立升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生產線,這也是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大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公司相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基地的設計產能將由四條這樣的生產線組成,可以滿足未來更大市場需求。中國的生產基地,也是這家德國制藥巨頭在德國、奧地利、美國之後的第四個生產基地。
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蘭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跨國藥企投資張江,能加快研發型企業的創新成果的中試和產業化,促進中國原創生物制藥的發展。”據介紹,張江目前在研創新藥物品種超過300個。
勃林格殷格翰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90%以上的藥企仍以仿制藥生產為主,中國醫藥產業的競爭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預測數據,2020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將達1.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生物藥品市場規模將增至3333億元,占整個醫藥市場份額大幅增至18.6%;而化學藥品的市場占比則會下降至49%左右,達8780億美元。目前生物藥和化學藥的占比分別是12%和56%左右。
不過,跨國藥企對於進入中國CMO生物藥制造領域一直非常遲疑,他們擔心為企業開發的細胞系、細胞株等核心知識產權可能會遭到濫用。而隨著勃林格殷格翰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及中國對於知識產權方面的政策完善,未來外企的這種思維禁錮可能會被打破。
盡管過去十年里,仿制藥市場利潤豐厚,很多大型藥企都雙腳跳進了仿制藥市場。無論是安進、艾爾健、勃林根殷格翰、GmbH、還是輝瑞、阿斯利康或者默克、諾華、Biogen,都在投資或者與其它公司合作開發仿制藥。
賽諾菲全球研發總裁曾和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仿制藥的早期回報可能是很好的,但是很容易得來的,也會很快消失。我從沒有看到過哪家企業只靠仿制而沒有原創就能賺錢的,未來只會獎勵給創新的藥物。”曾和禮正在帶領賽諾菲的從傳統的制藥公司轉向新型的生物制藥公司,賽諾菲近期在瑞士投資的一個新工廠也將完全用於生物原創藥物的生產。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