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87年10月10日: 香植球旗下泰盛發展分拆泰廬企業上市

1987年10月10日,股壇怪傑香植球上市旗艦泰盛發展宣佈,分拆從事證券投資的泰廬企業上市,準備以1元發行4億股,集資4億股,方式主要為對公眾發行新股及向原有股東發行證股證,籌資事宜由當年梁伯韜任職的由萬國寶通負責。

據資料稱,該公司當時證券組合達13億,但當年的利潤已達3.1億,尚未計及證券盈利即達3.7億,即盈利達6.8億,可見到他們的投資組合於當年上升達1.1倍。以當時發行25%新股計算,即是泰廬企業未上市時估值是12億,較組合有一點點折讓。在泰廬企業上市後,泰盛發展僅剩下地產投資發展及投資業務。

香植球表示,1987年牛市的估值和之前1973年、1981年不同,市盈率為20倍,預期市盈率為18倍,並無脫離正軌,並預期1987年香港經濟增長可達12%,1988年亦可達8%,故股市表現相當不錯,所以預期恆生指數於1988年可達4,800點。

但想深一層,這樣分拆股票投資組合上市,實際上是減少這部分的股權,這應是看淡的訊息,香先生的言論口說向好,實際是向壞,究竟信他的口還是信它的動作,相信大家都瞭解。過幾日的股災,也很明顯看到他是手是對的,但是手腳看來慢了一些。後來因股市不振,導致泰盛發展證券投資錄得巨虧,上市計劃當然是泡了湯,但筆者仍未找到資料,如找到資料會補上。

1989年政治風波,使香植球又作進一步的打擊,於是萌生退休之念,故最終把泰盛發展售予梁伯韜、杜輝廉及其他大富豪組成的百富勤,在之前已經購入長江實業(1) 成為大股東的廣生行,廣生行後來重組後成為百富勤的附屬公司,以套回收購資金,這項收購也是一種高明的財技,後來百富勤也因協助多家中國公司上市,在香港財技界上也有重要地位,這當中也許亦有不少富豪的手影,可見財技之上,人脈更重要。但就算如何懂財技也好,最終百富勤因亞洲金融風暴,因印尼盾巨額貶值,在印尼的士債券中錄得重大虧損,最終導致百富勤的覆亡,廣生行也被華人置業(127)主要股東劉氏昆仲購得,後來被華人置業及新世界發展(17)及周大福(1929)主要股東鄭裕彤弟弟鄭裕培的妻子沈玉明私有化。

但如果香植球當年並無把泰盛發展售出的話,也許身家能夠多上幾十倍,也許就沒有百富勤破產的事情出現,也許李嘉誠把公司售予其他紅籌公司或財技分子,創出另一項傳奇,但是世事哪有這麼多如何,這個現存世界應該是最好的世界了。如果有時間,會再談談同一日一項和劉鑾雄有關的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01

1988年8月8日:其士香港分拆其士商業系統上市(更新)



1988年8月8日,其士(香港)(現其士國際,25)宣佈以供股方式把旗下的其士商業系統(508,現鼎億投資)上市。本次供股方式為3供1,合共發行1.58億股,每股供股價為75仙,集資約1.185億,財務顧問為英高。

其士主席周亦卿指出,上市的原因為以辦公室自動化設備用品為主,具有良好穩定的盈利能力。此外,在上市後,其士香港仍持有45%的其士商業系統的股權,故仍可以保有其利益。

上市後集資的資金,主要是用以減低銀行債務及購入物業,並預期綜合利潤不少於4,500萬元,以其發行新股的數字推算,市盈率約4.78倍,屬非常廉宜水平。

至於其士(香港)的業務方面,則主要經營其他新型的投資方向,如升降機維修、物業投資及工程等業務,集資的目的也屬用於該等方式。為籌集資金發展這一些新務,地產業務及工程業務分別在1991年及1996年上市,號碼分別為64及579,分別由結好控股及京能清潔能源採用。後因金融海嘯及非典型肺炎後,股價持續低沉,分別在1999年及2004年私有化。

至於其士商業系統方面,為當初其士香港的本業,分拆方式被後來的理文系所沿用,利用該業務的穩固盈利,為新業務尋找方向。

其士商業系統其後因為代理逐步取回代理權,盈利大幅下降,自1991年已無派息,更供股集資,但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打入中國有小陽春,1997年更獲光大科技(256,前恆華控股,現中國海澱)入股,聯手打入中國市場,並在1999年改名為其士科技,但其後光大科技因為專注核心賣殼予韓國龍及薛天順,業務也陷於平凡。

根據各項資料,由於其子的興趣,故在2005年以2.05億購入Pacific Coffee,進軍餐飲業務,結果盈利轉好,於是再加碼投資,購入Igor's ,擴大業務範圍,並出售原有的文儀產品代理業務,以專注餐飲業務,股價也盛極一時。其後因為金融海嘯影響,餐飲業務虧損。

在2009年9月,以500萬元購入巨龍,進軍能源貿易業務,並委任首鋼背景的樊麗真及修身堂(8200)主席之弟張嘉恆為顧問,並授予購股權。在2010年6月,也發行新股1.2億股,每股53仙(經供股、拆股及合股後調整價格1.62元),以進軍採礦業務。同月,出售80%Pacific Coffee予華潤創業(291,前永達利),作價3.26億元,並派發特別股息13.6仙。

2010年8月,更曾以6.48億元購入菲律賓一礦場36%股權,以發行新股及可換股債支付,在完成後股權降至低於50%,並曾發利好消息提高股價,9月曾以發行新股集資應付收購,但最終因股價下跌,集資也失敗,在資金不足下,收購也告吹

在收購告吹下,這上市公司地位也沒有作用,於是轉向賣殼。在2010年12月,以手上的Igor's換股方式取得峰擴大後峰景餐廳及Igor's 的 51%股權,2011年5月,開始洽談賣殼的事宜,7月,宣佈購回大部分餐飲業務,並出售上市地位及李光煜,並終止原有顧問的購股權

根據資料,李光煜曾購入奇峰國際(1228,前德信科技)之股權,但相信和大股東的部分交易有關,後來全部減持。此外,他也曾把持有之礦業資產注入瑩輝集團(1163,現德金資源)取得該公司部分股權,也曾接受抵押取得,亦曾被投資機構質疑的首鋼福山能源(639,前福輝珠寶、福山國際、福山能源)的股份抵押。詳細資料,可參考這兒

在購得控股權後,李光煜把公司易名為鼎億集團,也購入了崑崙能源(135,前瑞菱國際、Paragon、中油香港)的股權

在這接近24年上市生涯中,公司在1990年進行過1次供股,每股50仙,其後在2003年5合1,2010年又1拆10,所牌經調整後上市價為31.25仙,在這麼多年的上市中,經調整後派發了52.01仙股息,加上現價19.8仙,合共的回報是129.79%,遠遠較較恆生指數的升幅約10倍低,所以投資一間業務不穩定的公司也是不太適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58

CEC 國際(0759)未來分拆759 阿信屋上市的無聊估算

(按: 筆者無持有該股,也不會因而購入該股,何況估計在極不認真的情況下進行,如果有誤導性質,使大家購買該股,本人恕不負責。)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9521


我地計一計,根據2011年中期報告2012年年報資料,前年底有11間,至9月底大約45間,至3月底大約60間,即是全年平均有40間鋪營運緊,全年營業額是2.4億,一間鋪一年營業額就是 600萬,根據今日生果日報報導,他話毛利37.5%,費用約25%,淨賺12.5%,去年賺300萬,即是中間費用一年2,700萬,但是估計大部分都是開舖的開支,當每間鋪 裝修要30萬,上年開左49間,即是1,470萬,所以其他開支大約1,230萬。

如果下年做到120間,全年平均就是90間,每間600萬,即是5.4億左右,12.5%即是6,750萬,開60萬鋪開支1,800萬,其他開支大約2,500萬,即是下年賺2,300萬,到達創業板兩年賺2,000萬的上市資格。

再去到180間,全年平均就是150萬,假設市場飽和,每間500萬左右,大約7.5億,12.5%即是9,375萬,開60間鋪開支又1,800萬,其他開支去到 3,800萬,即是賺約3,775萬,到達主板三年盈利超過5,000萬,最後一年盈利2,000萬的資格。他又有固定資產,相信都唔難上市。

如果以最後一年的估值來看,呢隻759 阿信屋有 8倍PE,價值就是3.23億,股本6.66億股,攤開每股CEC 國際(759)就是48.5仙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18

分拆搜庫:優酷土豆未來盈利不是不可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2/232357.html

9月11日消息,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土豆首席戰略官於洲今日在接受網易科技專訪時表示,優酷土豆合併過後,優酷、土豆仍然作為獨立平台運營,但原優酷旗下搜庫網將拆分單獨運營。這意味著優酷土豆集團將運營優酷、土豆和搜庫三個獨立子品牌。

於洲表示,優酷土豆宣佈合併已經半年時間,內部調整的過程屬於漸變。「此時的對手,現在的夥伴。」於洲稱,內部的整合是自己對優酷土豆合併最大的感受,「搜庫將會獨立出來單獨運營,目前是一個約50人的搜索團隊。」

搜庫網是優酷2010年4月上線推出的專業視頻搜索引擎,提供優酷站內視頻以及全網視頻的搜索功能。2011年5月15日,優酷旗下獨立視頻搜索品牌「搜庫」正式對外發佈。

據悉,優酷土豆目前在前端已經打通用戶帳戶,而在優酷土豆公司內部,國際快消等銷售部門已經整合,優酷土豆廣告系統也已打通。優酷土豆方面表示,廣告系統的正式統一是優酷土豆整合的重要一步,主要解決兩個平台用戶重合問題。

艾瑞發佈的一份針對優酷土豆網站流量的監測報告,優酷每週覆蓋的用戶數超過2.2億人,土豆也接近1.5億人,兩者重合用戶約為6.8萬人,去除重 複用戶後,優酷土豆周覆蓋獨立用戶約為3.1億人。於洲透露,優酷土豆兩家公司合併過後,前段用戶每天的重合率為14%,每週重合率約為18%左右。

「整合過後,帶寬等成本也將有減少,預期在未來兩個季度會顯現出來。」於洲表示。據於洲介紹,目前兩家公司最大的成本來自於研發和帶寬成本。

針對外界認為優酷和土豆兩家競爭對手的公司合併並不能產生1+1>2的說法,於洲表示,優酷土豆合併過後預期在營收方面會翻番,但對於未來是否會盈利,於洲表示,優酷土豆集團目前並未把賺錢當成第一目標,「未來盈利不是不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69

長江實業(0001)及和記黃埔(0013)分拆酒店可以賺幾多錢? (1)

2012年10月12日,長江實業(1)及和記黃埔(13)宣佈分拆酒店商業信託Horizon Hospitality (Holdings)上市,該酒店信託包括4間酒店,即紅磡的海韻軒海景酒店及旁邊的海灣軒海景酒店、馬鞍山的海澄軒海景酒店及葵涌的雍澄軒酒店:



海韻軒酒店 (圖片來源: Panoramio)



海灣軒酒店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海澄軒海景酒店 (圖片來源: Google Map)



雍澄軒附近一景
(圖最高一座是隔鄰的雍雅軒,最初為同一地段的地產項目,會所也是共用。)
(圖片來源: Google Map)


至於這4個物業的資料如下:


根據資料,至於今次集資額是5至8億美元(39億至62.4億元),以出售70%權益及最高集資額45%的借貸比率計,這批物業的價值大約137億至162億元,那究竟他們大約賺多少錢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下篇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56

長江實業(0001)及和記黃埔(0013)分拆服務式住宅可以賺幾多錢? (2)

上篇在此,今篇再續

前文已提及這些地的購地時間,但其實那些地是如何來的? 現在我們談談吧。

(1) 土地取得價格
1. 海澄軒

說起海澄軒,如果是30歲以上的網友應該有留意過長實當年以1.2億,即每呎約200元超低價投得酒店地的新聞。當初該塊地皮最初是用以興建住宅,另以荃灣及圓洲角地皮選定發展酒店的,但因圓洲角地皮更適合興建公屋,故改為酒店用途,後來荃灣地亦因旅遊業不景被取消,至現時還未發展,故只剩下馬鞍山土地作投標,後來建築處官員多次欲阻撓投標,但不成功。

根據審計處的推算,該項目的發展價值約18億,地價餘值約7.64億,導致公帑流失逾6.44億元。但李嘉誠當年稱,該地皮因有溶洞關係,建築費難以估算,他們投標的價值已是最高,獲得的利益只是多於銀行存款矣。據大公報報導稱,這些物業的建築成本大約9億元。

2. 雍澄軒

至於雍澄軒,其實當年就是香島印染(172,後易名長發建業、金榜集團)的漂染廠房,後來上市公司股權出售予禹銘投資(666,現新工投資)。在1997年金王陳發柱的添發慶豐(661,後易名中國資源開發、大冶有色)購入該部分股權,作價5.1億,並以3.5億票據支付。

在購入上市公司後,添發慶豐打算開發該幅土地作酒店及往宅,但後來因金融風暴襲來,因這系公司擴張過度、債台高築,故需折腕求存,於是長江實業(1)取得這公司的土地資產之餘,並一度成為該等公司的大股東。這塊地皮也在2000年10月以1.47億元出售予長江實業,呎價僅180元。

在長江實業購入這些地皮後,亦陸續出售此等公司的股權,其中添發慶豐最終出售予大冶有色,轉營金屬資源開發,至於長發建業的故事,可參考此文。後來,該等地皮在2002年補足3.1億地價,每呎390元,並被發展成住宅雍雅軒及服務式住宅雍軒,前者已於2006年陸續出售並套現,當時呎價約3,000至4,000餘元。

3.
海灣軒及海韻軒
這些地皮是相鄰的紅磡灣新填海地,在2002年政府對外招標,8月及10月作價分別為10.9億及6.55億,每呎土地價格分別為942元及510元。

(2) 建築價格
1. 海澄軒
據大公報報導稱,酒店的建築成本大約8至9億元,為保守計,以9億為標準。

2. 雍澄軒、海雅軒及海韻軒
以近期長江製衣興建每呎成本2,500元及以2012年是2000年代中期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的數字約2倍計算,每呎估計建造價約1,250元。

(3) 套現金額
1. 雍澄軒
以該地塊可建面積約80萬呎,並發水25%,扣除該酒店的面積25.71萬呎計,估計已出售面積約74.29萬呎,以當年出售價平均3,500元計算,套現所得約24.64億元。

2. 出售商業信託的價值
如上文所述,根據資料,至於今次集資額是5至8億美元(39億至62.4億元),以出售70%權益及最高集資額45%的借貸比率計,這批物業的價值大約137億至162億元。

(4) 獲利金額
從下表可見,長江實業及和黃在這個交易可以取得188億,扣除72.46億成本,實際勁賺115.54億元,過未計算服務式住宅過去幾年的利潤,如果扣除該等利潤,以14年投資期計算,每年回報率7.05%,可謂一般。



(5) 總結
從上文可看到,全部物業都是在物業低潮購入,可見眼光準確,今次出售,是否預示物業市場見頂? 

或許今次套現只單純為了投資外國需要,但從長江實業(1)和記黃埔(13)近來陸續出售港口資產、香港零售商場資產及酒店物業資產,以及中國內地資產組成各項商業信託及房產信託於香港及新加坡上市,並把資金投入英國及歐洲地區的資產看來,他可能不太看好中國內地,但他一定是看好歐美地區的穩定資產,雖或許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回報是重要了,何況他運用高超的財技,減持超過50%的股權,但仍可保住表決能力,真是高手。

至於他投資歐美的基建項目,均集中於兒子李澤鉅長江基建(1038)及電能實業(6,前香港電燈),而長江實業(1)只應會計要求略作參與,可見現在發展重心是在長江基建,所以未來發展最好應是這家公司。而長江基建的好,亦可為大兒子建立戰功,為未來接班做好準備,李嘉誠的苦心莫過於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82

富力四度衝擊A股 或將商業單獨分拆上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2v5.html
富力四度衝擊A股 
或將商業單獨分拆上市

  富力地產回歸A股可謂鍥而不捨。在三度折戟後,今年富力地產發起了第四次衝擊。

  今年2月份,證監會發行監管部上交所申報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顯示,富力地產的狀態為「落實反饋意見中」。

  9個月過去了,富力地產的狀態依舊沒有改變,上市的大門依舊對富力地產緊緊地關閉。

  不過,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富力地產打算剝離其住宅房產業務,或將商業地產業務單獨拆分上市。

  理財週報記者就此向富力地產求證,富力地產回應一切以公告為準。

  「富力地產回歸A股是沒有希望的。」一位長期研究富力地產的港股分析師指出。

  或剝離住宅地產資產

  「富力地產如果要上市的話,目前只能夠剝離住宅地產方面的資產。」上述長期研究富力地產的港股分析師告訴記者。

  在今年2月份3家地產公司——富力地產、大連萬達、首創置業上報材料後,外界認為對於房地產上市政策將會有所放鬆。但是,證監會隨即出來否認,認為上述三家房企申報材料並不是意味著政策的放鬆。

  9個月過去了,隨著新股發行節奏的急劇放緩,富力地產年內回歸A股基本無望。而上述分析師更是一針見血地回應,「富力地產回歸A股沒有希望。」

  不過,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富力地產目前正在謀求其它方式,希望能夠通過剝離住宅地產的資產,將商業地產業務單獨上市。

  目前,富力地產住宅地產收入佔比超過八成,某些報告期甚至高達九成。因此,住宅地產依舊是富力地產中非常重要的資產。

  不過,富力對於商業地產的投入力度卻非常大。

  在廣州的CBD,富力地產擁有近20棟高端商業物業,包括最新落成的位於珠江新城中軸線的富力盈凱廣場。而在北京、天津、成都等城市都有高端物業,此外,富力通過與連鎖酒店集團合作,開發酒店。

  「商業地產目前雖然收入佔比不高,但卻是富力最重要的一塊資產。」知情人士表示。

  「商業地產需要較長的時期培育,前期投入很大,不過如果經營得好,後期也將會產生穩定的現金流。目前富力地產在商業地產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理念,前期的投入現在到了收穫的時期了。」上述分析師告訴記者,「從這點出發,如果富力將很可能將商業地產單獨拆分上市。」

  而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富力的收租業務規模在行業中規模較大,其投資物業於6月底的估值已達200億元,相當於其總市值的70%。

  「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採用不同的估值方法,放在一起估值會有點吃虧,如果單獨對商業地產進行評估,富力將會獲得更好的估值。」

  商業吸金黑洞,避免重蹈覆轍

  商業地產是一個吸金黑洞,富力地產應該對這點深有體會。

  2005年,富力地產登陸H股,隨即展開一輪擴張。2006年富力地產一舉拿下21單土地,2007年又拿下20單,其中有不少是高價地王。

  自2003年起,富力地產便在商業地產方面不斷佈局,截至2011年年底,在廣州CBD珠江新城內,富力擁有商業地產的項目就接近20個

  手中拿著大把現金的富力開始了大舉擴張,而急劇盲目的擴張同時也令富力淨負債率大幅攀升。記者發現,在2005年上市初期,富力地產的淨負債率僅為20.5%,處於極低水平,但是到了2007年年底,則攀升至139.5%。而房地產企業的平均負債水平僅為60%至70%。

  「2006和2007年富力地產的步子邁得太大了,一拍腦袋就去拿地,而且拿的價格非常高。前期激進的政策最終導致了富力現金緊張,節奏的錯誤也使得富力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今年上半年,富力地產僅在河北香河入手一宗地,而前期拿地之多足夠富力地產開發10年。

  「商業地產是非常燒錢的投資,前期投入需要非常大,而且現金流回流非常慢。住宅地產需要把握好政策的節奏,而商業地產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節奏。」上述分析師告訴記者,「富力需要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負債有所減緩,銷售額回升

  富力地產用了3年時間謀劃上市,然後花了更多的時間消化了上市帶來的影響。

  2002年富力地產進軍北京,繼而向全國拓展,從那時起,富力地產便開始實施上市的規劃。

  2005年,富力地產成功上市,上市後,變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在負債的道路上一路奔跑。

  近三年來,富力地產終於意識到負債的嚴重性,拿地變得逐漸收斂。因此,淨負債率也開始下降,2011年半年報顯示其負債已降至89%,且負債中短期銀行貸款佔比較小。

  2012年半年報顯示,富力地產的淨負債率繼續下降,變為84.7%,較2007年最高峰的139.5%已經有大幅度回落。

  「這一年多富力地產去槓桿還是不錯的,目前淨負債率在回落。相信不久將回到一個更加合理的水平。」上述研究員告訴記者,「不過,富力地產的負債水平還是在行業整體之上,富力去負債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而根據富力地產11月1日發佈的公告顯示,富力10月份共錄得41.15億元銷售收入,銷售面積為45.31萬平方米,同比上升101%和172%。

  年初,富力地產全年銷售的目標為320億元,而現在前十個月實現的銷售收入為264.49億元,已完成全年目標的82.5%。

  雖然今年富力的銷售成績不俗,但是從富力地產的2012半年報看,則出現了5年以來首次同期營業額下滑。報告顯示,富力地產上半年實現營業額84.4億,同比減少23%;實現淨利1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5%。

  (來源:理財週報 錢文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54

預告: 1987年12月18日: 南海發展(0250)分拆聯亞集團(0458)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13

馬云應對大公司病策略:不斷分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53.html

● 在這種框架下,誰將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反而是不那麼重要的問題了

誰敢於在公司大規模重組後不到半年就再次大動干戈?馬云敢。1月10日,他宣佈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組織、文化變革」,將剛剛組建不久的7大事業群進一步拆分成25個事業部。5天之後他又進一步宣佈:5月10日起自己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一職。

這是爭強好勝的Jack Ma組織的一場賽馬,也是一場帶著多重任務的選拔賽:既要選拔出各大事業部的領頭人,還要找到阿里的接班人,更要賽出獨特的平台競爭力。

「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運營,我們給市場、給競爭者更多挑戰我們的機會,同樣是給我們自己機會。」在關於組織變革的電子郵件中,馬云寫道,「我們希望阿里人一起努力把每一個事業部變成小而美、對生態發展有重大作用和價值的群體。」

馬云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也是所有功成名就的互聯網大公司所面臨的難題:如何面對新出現的挑戰,並在規模和靈活之間找到平衡?他要面對的挑戰,其實就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所說的「創新者的窘境」:在面對破壞性創新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束手無策,直至被這種創新毀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大公司無法克服組織上的缺陷,無法調動更多的資源應對那些初看並不起眼的破壞性創新。

在創新層出不窮的互聯網行業,這種顛覆也更為常見,以至於每過幾年,不可一世的老霸主就會被新的毛頭小夥所取代:雅虎取代了AOL,谷歌又將雅虎趕下了舞台;如今,Facebook又在野心勃勃地挑戰谷歌。

如何應對破壞性創新?克里斯坦森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從大組織中分拆出獨立運營的小組織,馬云就是實踐者。阿里巴巴最早做黃頁起家,但很快就發現B2B領域的巨大商機並切入,一躍成為這個領域的領頭羊。2003年C2C大潮來臨,阿里又組建了新團隊並推出淘寶,憑藉免費策略一舉擊敗了國際巨頭eBay。

此時的阿里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老大,但也開始面臨更多的挑戰,馬云的應對之策就是不斷分拆。他意識到網上支付是個大難題,於是在2004年底成立了支付寶[微博]並從淘寶中獨立出來;2008年B2C來勢洶洶,京東商城[微博]等競爭對手開始崛起,淘寶又分出專門的淘寶商城(後更名為天貓[微博]);2011年淘寶又進一步分拆出了一淘(購物搜索)和聚划算(團購)。

歷次分拆當中,淘寶成了新業務的孵化器。而在最近的這次組織變革之後,新組織架構中已看不到淘寶的身影,因為淘寶已被徹底分拆成了更多的事業部。新組建的航旅、無線、旺旺和客戶端、音樂、本地生活等事業部,其實也代表了阿里下一步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努力方向:馬云不僅僅滿足於阿里成為實物和PC電子商務的王者,還希望阿里成為無線、虛擬物品、O2O、本地化生活等細分電子商務領域的領頭羊。

馬云給了高管們每人一匹賽馬,至於馬到底能跑多遠,就要看阿里「騎士」們各自的技藝了。分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團隊規模更小,更容易交流,也更聚焦於核心產品和業務。如果分拆業務能夠獨立上市,也能夠給業務骨幹們帶來更大的物質利益。2008年天貓從淘寶分拆出來之後,很快就在B2C領域站穩了腳跟,發展了6萬多家商戶。2012年「雙十一」購物節,天貓的交易額達到了132億元,繼續穩坐B2C老大的位置。在中國互聯網行業,分拆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早在2004年,搜狐就開始做搜索引擎並在公司內部成立了搜狗,但是由於與搜狐媒體業務衝突一直發展得不好。而當2010年8月搜狗分拆成獨立公司之後,立即迸發出強烈的進取心,迄今為止已經實現連續9個季度的高速增長。為了更好地發展微博業務,新浪也在新年伊始將微博與傳統門戶業務徹底分開。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云是中國互聯網行業中戰略眼光最好,同時也最善於行軍佈陣的領導者。在他帶領下,阿里沒有錯過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任何一次大機會,無論是B2B、C2C、B2C,抑或是未來的C2B,阿里均站在了最前面。此外,馬云還通過支付寶、阿里金融、阿里云等分拆出來的公司,進一步深入到了金融和大數據等更廣闊的新領域。

但是,如果沒有搭建好技術和運營的基礎平台,沒有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上達成真正的共識,所謂的分拆就會變成各個事業部自行其是,就像一盤散沙,無法形成合力。例如,盛大集團將各大業務分拆成了獨立的子公司,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阿里努力打通淘寶和阿里巴巴B2B之間的技術平台,做到真正的用戶共享。在這次組織變革完成之後,仍然擔任阿里董事局主席的馬云也給自己佈置了幾件最重要的事情,分別是戰略決策、組織文化、人才培養、公益事業。

「你看今天,把淘寶解散了,淘寶反而增長得更快,發展得更加舒服。我們又出了三丰(姜鵬)、張勇、吳泳銘,一大批人,雨後春筍般在公司出來。三丰一個人的業務就抵過了當時老陸(陸兆禧)在淘寶管的業務,這樣人才就起來了。」馬云曾如此說,他最注重的當然還是高管人才的培養。在阿里內部,每位高管都需要培養自己的繼任人,這樣才能夠算是合格的管理者,他還專門在年輕的管理者中開設了培訓班,培養第三代乃至更年輕的接班人。

目前,「騎士」的選拔工作還沒有完成,阿里旗下的25家事業部仍然由集團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的9位高管分管。不過,這顯然並不是最終狀態。未來,每家事業部顯然還會選撥出各自的負責人,而他們將是更年輕的阿里人。

在不知不覺之中,阿里新老交替將順利完成,至於誰將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反而是不那麼重要的問題了。經過此次組織變革之後,25家事業部將會享有更充分的決策權,同時也會被壓上更沉重的擔子。集團CEO會將更多權力下放給事業部的年輕人,給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而自己的主要職責則變成給前方提供資源和做好監督管理,這已經不是過去CEO馬云治下的那種意義下的CEO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4

永利控股分拆永利地產發展 hiking

http://blog.yahoo.com/_ZWFS2772YECDLLL6GF2RZR4UFU/articles/1073684/index

第105期月供匯控以$87.1購入45股,第67期月供領匯以$42.95購入91股,第59期月供中人壽以$24.5購入242股。

業績期開始,三間澳門賭業股派息不俗,澳門博彩2008年上市價$3.08,今年全年派$0.9,息率29.22%(以IPO價計,下同),派息的增幅是組合第一。09年上市的金沙及11年上市的美高梅,派息都超過6%,友邦派息有增長,但息率仍低於2%。

永利控股連續三年發全年业绩的盈喜,連同中期業績,是2010年以來第五次。1月底新聞報導幾個商業區加租幅度,最低都超過30%,永利控股持有的舖位,租金亦會水漲船高,資產估值一而再、再而三上升,屬預期以內。2月4日公告,於2月28日舉行股東會議,決定是否分派新公司83%已發行股本予股東。分拆事項,已進入最後直路!新公司「永利地產發展」(864) 將於3月19日於聯交所開始交易。

當然,分拆後兩公司的股價是否反映價值,是另一回事。究竟市場對分拆反應如何,最終永利地產與及永利控股股價加起來會否達到其資產值,實在無謂作推測,反正收集多年,近兩年又試過兩次在公佈業績前部份售出,以降低成本價,現在成本價已是個謎,身為一個滿口理論的投資者,實在不成話,現在,只記得最後一次增持是在去年八月小股災之時,買入價是$1.02,因為這是最高價入貨的一次。

根據上市文件顯示,永利地產截至12年8月31日,永利地產物業總值8.77億,在流動負債中,有3.26億是永利控股及其附屬公司的負債,令永利地產資產值只有4.66億,每股資產淨值約為$1.2,而永利控股的資產淨值約為$2,以價值投資處理,這是沽出的指標。

對永利控股而言,該筆款額並無收取利息,在分拆永利地產後,預期永利地產會盡快融資,歸還欠款,由於未分拆前,永利控股所有負債也不超過2.8億,扣除貿易應付賬後,這次分拆可能會為永利控股帶來每股超過$0.3的現金,最理想的結局是以特別股息派給股東,因此,若永利控股在分拆後股價大跌,是仍有吸引力,至於甚麼價位才具吸引力,待3月尾看過全年業績之後才計算。

除IPO組合外,現時只持有五隻股票,永利控股好事近升得多,超越匯控排首位,領匯排第三,一月份開始積極地購入安碩A50(2823),打入第四位,中人壽排第五。

今年對中國股市充滿信心,上月記述了主要的思維邏輯,這個月補充其他觀點。中國四大銀行1月首20天新增信貸3400億,比12月大幅增長一倍以上,普遍預期中國全年新增信貸超過90000億。

近期不斷傳來北京長期受嚴重霧霾天氣影響,霧霾即係香港的煙霞,又即係空氣污染,北京在1月13日史上首次發出霾橙色預警,代表極重污染,其後污染持續,月尾高速發生30車連環相撞,總結1月份北京只有5日沒有霧霾。向長住北京的朋友詢問,空氣污染情況2011年開始變差,去年下半年到不能忍受的情況,在戶外運動會感不適,香港人適應能力高,出外帶個口罩,在家添置空氣清新機,還是如常過活,但見同事們已帶上N95,裝備遠比SARS時為高,才感情況嚴重。空氣污染主因並非來自汽車,而是來自發電廠,中國的發電需求主要並非來自住宅,而是工業,預期工業正在急促增長。

此外,我信服於中央宏觀調控,認為他們所做的,吸取了近百年各國的經驗,加上沒有民主制度的左右,做到得心應手,是史上最成功的。但同時,我亦非常認同道氏理論,這是建基於大眾心理學,可說是永恆不變的定律。我認為兩者並無衝突,宏觀調控讓中國經濟達至長期增長,但途中遇到中短期波幅,短暫偏離平均線亦難以避免,道氏理論描述了當中趨勢變化。安碩A50在2007年10月,上一個牛市頂峰最高超越$28,下一次進入瘋狂期時,預期又會突破高位,低于$14購入的潛在升幅是一倍(借用白痴的財經述語),有閒錢仍會繼續增持。至於下一次中國股市幾時再「瘋狂」,自然不得而知。

中國實行最低工資比香港早,以「持續掌政」為核心思想去推論,最低工資的推行,是中央預期通賬出現,為保持低下階層的購買力,減輕民怨而實施。香港推行最低工資,自然得到中央默許,只有自大的議員才會覺得是自已爭取回來的成果!大幅地增加香港低下階層的收入,代表中央預期香港的通脹嚴重,投資者自然要針對這方面調整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