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石油基金或被分拆 迎來20年最大變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557 如果挪威保守黨9月份重掌政權,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挪威石油基金將有可能被分拆,那麼,這將是挪威石油基金20多年歷史中最重大的改革。
挪威保守黨副主席Jan Tore Sanner接受FT採訪時說:如果保守黨9月份重掌政權,將考慮是否分拆挪威石油基金。
Sanner說:
我們想討論該基金的未來組織架構,考慮我們應該要一個基金還是兩個基金。現在是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該基金過去一直運行的很好,但它的架構是否會適合未來的需要呢?
Scanner還透露其中一種分拆方式可能是:將基金一分為二,其一專職於股票,另一個專職於債券。
我們或許可以讓兩個基金相互競爭。如果我們只有一個基金,我們研究這個基金將更為困難。
挪威石油基金目前拒絕評論上述消息。
近期,挪威石油基金已經為其龐大的規模調整了戰略。例如,近幾週,挪威石油基金透露將加大在其持倉最大的公司中的影響力以影響董事會的決議。另外, 挪威石油基金表示將退出通脹相關債券購買計劃,認為這些資產的等級太小,無法滿足其需求。
最新民調顯示,挪威中右派聯盟獲得了大多數選民的支持,中右派成員挪威保守黨很有可能會贏得大選。目前,挪威中左派勞動黨已經執政挪威8年時間。
挪威石油基金為世界上最大的主權基金,其規模為7200億美元。
中國日報稱騰訊計劃分拆微信赴新加坡上市,騰訊否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880更新:有媒體報導稱中國知名互聯網公司騰訊計劃分拆微信赴新加坡上市,騰訊週二對此予以否認。騰訊發言人Jerry Huang表示,市場傳聞並不屬實。
《中國日報》週二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騰訊控股計劃將旗下即時通訊社交應用軟件(app)微信分拆到新加坡上市。
該知情人士稱,騰訊已在新加坡設立辦公室負責此次上市。原計劃上市地點為香港。
知情人士說,騰訊之所以放棄讓微信在香港上市,是因為與母公司在同一個股票交易所上市會產生更多問題,而分拆到新加坡上市顯然更加容易。騰訊已於2004年6月在香港完成IPO。
《中國日報》未提供微信上市的時間表和其他細節。
但騰訊發言人Jane Yip告訴路透:「我們不知道這則市場謠言來自哪裡,也不會對此置評。」
騰訊將在週三公佈第二季度財報。
據工信部,微信在中國擁有超過4億用戶,這使得微信有強大獲利潛能。8月上線的新版微信已經引入遊戲、付費表情符號和移動支付系統。
關於樂視與搜狐的比較(對分拆子公司估值的思考) 來者future
http://xueqiu.com/2967181271/24928073 微博上某分析師對樂視和搜狐的估值進行了簡單的剖析:樂視網的市值,已經和搜狐一樣多,都是18億美金了。但搜狐的18億美金裡有暢遊的10億美金和搜狗的3億美金,相當門戶和視頻加起來市值5億美金,是樂視網市值的四分之一多一點。人們總是容易想當然,搜狐18億美金包含暢遊的10億美金和搜狗的3億美金,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因為,人們估值的對象是企業,而不是企業所擁有的現金,暢遊這個企業已經被資本市場估值了一次,搜狐持有的股份就不可能再被重新估值,而只能算成是現金,既然是現金,那麼在不分紅或者分紅很少的條件下,現金只能代表企業的穩定發展能力(現金流不會斷),這也就是蘇寧在擁有300億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然後他的市值也就是460億左右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分拆子公司對於母公司的估值是沒有什麼大的提升甚至應該是降低的,原因有二,一是對於企業及某個業務才能估值,二是市場不會對一塊資產進行兩次重複估值。所以搜狐的市值算法是,18億美金的市值,並且擁有13億美金的股權(相當於現金),企業的穩定發展能力可以信賴。
對於上面的分析,最好的例子應該是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上市,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上市之初,股票暴漲,估值達到2000億港幣,可是越來越往後,市值落到600億港幣左右;這是歷史,那麼我們分析一下,應該說,淘寶和支付寶是阿里巴巴孕育的一塊子業務,我相信,當時當時阿里巴巴B2B業務上市的時候,人們肯定也對其進軍B2C和C2C業務進行了憧憬,這種憧憬是要被反應到市值裡的,於是,人們分析,如果阿里巴巴的B2C和C2C業務乃至支付寶發展起來,阿里巴巴的前景不可限量,那麼阿里巴巴的市值也就應該相當可觀。可是,馬云這個人長得就是那麼精明,他把淘寶和支付寶單獨出來,根本就不在阿里巴巴裡面。不在阿里巴巴B2B業務裡面,那麼人們當然就沒有辦法給予阿里巴巴這麼高的估值了,著才落得阿里巴巴才600億的估值;其實,我們普通的投資者怎麼能知道阿里巴巴和淘寶支付寶之間的股權關係呢,可能是50%,也可能是60%,這都是任由馬云等管理層任意放置,但是我相信阿里巴巴是持有淘寶和支付寶的股權的。阿里巴巴持有淘寶和支付寶的股權,但是這部分股權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估值,因為淘寶和支付寶再上市還可以進行一次估值,重複估值的事情資本市場是不會幹的。
總結上面的分析,得出的中心論點就是,資本市場估值的對象是企業或者其用以發展和盈利的業務,資本市場對企業持有的現金和某些股權業務是不作估值處理的(當然這建立在企業現金和股權不分紅或者分紅很少一部分的基礎上)。
下面來分析樂視網,樂視網希望能把樂視TV業務分拆出來獨立經營,昨天,富士康通過1.3億分享了樂視致新20%的股權,同樣樂視控股(賈躍亭控制)也通過增資分享了更多的股權,這個當然無可厚非,因為樂視網的業務發展需要現金,通過一部分的股權來換取現金是特別正當的做法。但是,這當中涉及到一個估值的問題,這輪融資樂視致新的估值是6.5億,那是高了還是低了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樂視網的18億美元估值是怎麼來的:樂視網的值錢的業務大概就是三塊,一是樂視網,二是樂視網的版權,最後就是樂視TV業務也就是樂視致新子公司;對於前兩部分的估值,參照優酷土豆的估值(26.02億美金,截止到2013.4.2開盤),或者參照優酷土豆的用戶人數,或者參照他的收入,我給予樂視網12億美金的估值,如果再算上樂視致新的一億美金估值,目前樂視網的估值最多就是13億(樂視致新中樂視網其實只佔到51%);可是,為什麼資本市場肯給予樂視網18億美金甚至更高的估值呢?我以為,樂視網和樂視致新單獨估值是相加也就是13億的樣子,而樂視網和樂視致新之間的耦合聯動作用卻可以企業業務帶來很大的提升,這部分的估值是很難計算的,如果發展的好,比如很多人料想的樂視盒子賣出去一百萬個一千萬個,同時帶動樂視網的用戶數量劇烈增長,所以樂視網的估值形式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我很不幸的看到,樂視網的管理層正在把這種能夠良好的局面打破,把樂視致新獨立出來,這樣對於像樂視控股是有利的,低估值享有股權,當然我相信賈躍亭不會是想馬云那麼精明的只為自己的老闆。但是,如果樂視致新真正的完全獨立上市,樂視網的估值基礎將被顛覆,最後是樂視網一個估值,樂視致新一個估值;樂視網的估值可以完全參照優酷土豆,發展發展可能能夠達到15億美金,樂視致新的估值論樂視盒子和樂視TV超級電視的發展情況繼續觀察。我相信,人們會驚奇的發現。樂視網的估值會那麼那麼的想搜狐,持有其他公司很多的股權,但是在估值上卻總是得不到提升,老實說,作為一個樂視網的忠實用戶和樂視網的堅定投資者,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分析一下TCL集團,根據TCL集團最新公佈的半年報,業績是相當不錯的,這麼老大一個企業,營收已經到了390億,盈利也是半年就有10個億,想想當初海康威視一年的利潤有10一個的時候,市值大概在500億人民幣,這是題外話,然後看看TCL集團對幾個子公司的股權佔有情況,都是在控股地位及以上的,也就是大家理解的要合併到報表裡面來的情況。這樣就導致一個號稱李東生看不懂的情況,也就是,報表利潤很高增長也很快,但是股指卻很低;這裡面我覺得還是那個道理,TCL集團的四大子業務,有兩個都已經上市(港股)了,TCL多媒體和TCL通訊都有一個相應的估值,既然這個公司已經在兩個上市子公司主體中已經產生了估值,市場又怎麼會讓他們在TCL集團中再進行一次估值呢,事實也證明,市場沒有這麼幹!所以,再次大膽預測,等TCL集團的另一利潤牛子公司華星光電再上市,相應的華星光電的估值也應該從TCL集團中減去,這個時候,TCL集團就徹底淪為一個投資基金,人們或者市場是不會對投資基金很高估值的,因為二次估值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所以我以為,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不僅存在利益輸送的風險,並且各大子公司相互獨立單兵作戰,單獨估值,一般是不可能高過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放在一起,TCL應該有500億估值的,因為對應的市盈率並不高,差不多也就20倍。
結果就是這樣一個事實:一般投資型控股集團的估值都是很低的,你說你看不懂A股,如果不明白這一點,美股你也是看不懂的!
創維系分拆上市融資受阻
http://www.eeo.com.cn/2013/0918/249967.shtml經濟觀察報 記者 吳僑發 創維數碼(00751.HK)分拆上市正在提速。其機頂盒業務正與華潤錦華(000810.SZ)達成共識。創維集團新聞發言人李從想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我們優先確保機頂盒業務上市。」一旦機頂盒業務分拆上市後,創維將有更多精力推動液晶模組業務的上市。
如今,創維要打通全產業鏈,並讓自己在產業鏈上的佈局,從液晶模組到彩電,再到機頂盒。家電行業分析人士張書樂稱,「能夠使創維的相關產業跳出自己的電視生產,而服務於更大的市場群體。這是一種大而全的模式。」
產業鏈的佈局,當然需要資金支持。不過,創維的融資卻存在難題。迫於證監會的政策調整,華潤錦華對於本次重組方案進行調整,取消了配套融資。而創維光顯的融資計劃也出現難題,由於港股資本市場並不活躍,現在不是上市的最佳窗口期。
張書樂指出,創維的相關產業還太弱小,而且並不具備科技門檻和核心競爭力,如果不能通過上市聚集資金,提升研發,快速改變其技術實力的單薄,則反而會拖累整個創維品牌。
提速
華潤錦華就重大資產重組達成共識。9月5日,華潤錦華公告稱,國資委已審核通過華潤紡織將所持的4800萬股轉讓予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如今,該重組方案尚需證監會核准。
如上述重組得以實施,華潤錦華將由RGB電子控股58.52%,RGB電子將成功借殼上市。「機頂盒借殼華潤錦華,目前的進度,前期各方面都比較順利,但是時間不太好把握。」近期,創維數碼CEO楊東文在年報解讀會上透露。
RGB電子的主營業務是機頂盒業務,最近一年,機頂盒業務營收39億港元,同比增長19.4%。楊東文表示,創維數碼的機頂盒業務,在國內市場份額12.7%,排名第一,主要競爭對手有思科、九洲、長虹、同洲等。而海外市場份額排名第四。
不過,創維數碼對此業績並不滿意。近期年報顯示,創維數碼總收入378億港幣。而創維提出重要戰略目標,2015年營收做到500億元人民幣。如今,距離目標尚有兩年多,創維每年增長率需要超過10%。
機頂盒業務營收佔比10.3%,自然被賦予重任。創維數碼為此提出,核心產業彩電做強,相關產業做大。機頂盒業務正是相關產業之一,而如何推動機頂盒業務的發展,李從想稱,「機頂盒業務上市之後明顯是增加了融資平台,對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如今,機頂盒業務正逐步走向OTT化,加上智能電視的衝擊,創維迫切需要更為強勁的投資來提升其機頂盒業務的綜合實力,特別是研發方面的實力。在張書樂看來,「創維機頂盒借殼上市,在於它是創維的第二大業務,讓這一部分優質資源得到獨立發展,可以更有利於創維的戰略佈局。」
當然,機頂盒業務分拆上市並非孤例。如今,創維光顯準備在香港分拆上市,其液晶模組最近一年營收5.35億港元。李從想表示,分拆將為創維光顯提供獨立集資平台,從而讓其能籌集未來擴展業務所需資金,而無須依賴創維數碼。
張書樂表示,「液晶模組在創維旗下,如不單列,其必然被創維品牌所影響,不利於和其他電視機廠商展開深層次合作。」創維數碼年報顯示,液晶模組營業收入佔比僅有1.4%。
創維如此急於分拆上市的背後,「其關鍵就在於機頂盒業務、液晶模組分拆上市後,能夠形成獨立於創維電視的核心競爭力,以開拓出創維的藍海市場。」張書樂指出。
屆時,創維繫旗下將擁有三家上市公司。與之對應的是,「這三家公司將從過去的部門配合變成公司協作,從過去圍繞創維彩電這一核心業務服務,變為圍繞創維眾多產品服務。」張書樂稱。
眼下,創維光顯的分拆上市卻被推遲。「同時推動兩個上市公司,壓力比較大,任務比較繁重。」李從想稱,機頂盒業務在國內上市,液晶模組業務在香港上市。「我們優先確保機頂盒業務這一塊,機頂盒業務在國內借殼上市更加容易些。」
一旦機頂盒業務成功借殼上市之後,創維將有更多精力推動液晶模組在香港分拆上市。「隨著液晶模組業務的發展,更加適應香港上市公司要求。」李從想告訴記者。
受阻
無論是機頂盒業務借殼上市,還是液晶模組分拆上市,創維的目的都非常明確,即拓展出新的融資平台。「為了實現企業未來的戰略,需要更多的融資平台。」楊東文稱。
楊東文曾對經濟觀察報記者稱,機頂盒這塊要看市場的情況決定會不會融資,按照我們的市盈率倍數,按照當時的股票市場來決定。液晶模組這一塊,我們打算IPO就融資。
眼下,創維繫的融資出現難題。根據證監會2013年2月5日發佈的《配套募集資金方案調整是否構成原重組方案的重大調整》解答中的規定,取消配套融資不構成重組方案的重大調整。
華潤錦華公告稱,本次重組的預案包括配套融資。因市場環境發生變化,華潤錦華審議通過了《關於調整公司重大資產出售、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方案的議案》,對本次重組方案進行調整,取消了配套融資。
當然,創維光顯的融資計劃也出現難題。李從想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的資本市場並不活躍,現在不是上市的最佳窗口期。實際上,液晶模組的業績規模偏小,並非科技含量和資金門檻較高的業務,很難受到資本市場的重視。
迫於融資難題,創維悄然調整融資策略。
引人注意的是,創維在9月9日宣佈對公司董事進行調整。梁子正辭任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及公司秘書,將於12月1日生效。陳蕙姬調任為執行董事,將於9月9日生效。林成財獲委任為財務總監和公司秘書,分別將於9月9日和12月1日生效。
從創維提供的人事變動成員簡歷來看,陳蕙姬曾為天然乳品(00462.HK)主席及執行董事。於2007年11月以前,陳蕙姬是華富國際副董事總經理,其在金融服務業擁有接近20年經驗。而林成財於企業融資、銀行及會計方面累積逾15年經驗。
創維的人事調整,被業界看做是創維加強公司融資的重要信號。李從想稱,「人事調整和融資活動的加強有沒有相關聯繫,我不能確定,但公司今後一定會在資本層面加強。」
坐言起行,9月5日,創維出資10億元成立創維集團財務有限公司。創維公告稱,主要是為了加強集團的資金集中管理,提高集團資金的使用效率及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在李從想看來,「我們的財務公司主要還是支撐自身產業發展,對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有利於我們的戰略和產業佈局,把相關產業做大。」
長和分拆釋價值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32451繼放售百佳後,長和系再有資產套現/重組。電能(006)在9月28日突然公布,計劃以合訂證券形式,將港燈業務分拆上市,從而套現近390億元。三年前,電能實業還是叫港燈,但為了反映其海外業務增長,改名電能實業﹔三年後,集團再將港燈分拆出來……超人的每一步都是精心的部署,我們這些局外人只有事後才看得透。
由早年分拆碼頭、商場上市,到出售超市,再分拆港燈,似乎是一項全盤套現的投資行動。套現資產、轉變投資地點、爭取更大資產回報,長和系毫不掩飾歐洲投資機會更多,因此把中港資產套現後,將會在歐洲尋找投資機會。正如市場普遍分析,港燈業務難再見高增長,電能取得現金後,部分資金或用作派息,有助長江基建(1038)降低負債比率,亦能夠尋找更多高回報項目、進行更多併購,當然,最能從中受惠的必定是大股東。
城大工商管理教授曾淵滄解釋,李嘉誠賣的企業都是夕陽企業,香港這個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港的碼頭,今日排名已一跌再跌,沒有前途可言;香港滿街是大超市小超市,租金高,競爭激烈,超市的純利率非常低;港燈也是沒有前景的公司,港燈局限於港島發電,用電量還能增加多少?2018年,目前的9.99%利潤保證合約到期,面對巨大的社會政治壓力,港燈能加多少電費?新合約的利潤率必進一步下降。更重要的是,香港人越來越仇富,身為香港首富,自然是被列為仇視對象的第一號人物。
獨立股評人胡孟青從投資角度出發,指出李超人的生意王國,就是資產收購買賣;港口、超市、電訊、電力、能源、科技等等,都是憑其國際性眼光及視野,到處進行資產買賣,猶如一間國際私募基金一樣。任何一項投資,基本的要求是,新投資資產回報應該要比融資成本為高,否則就是無利可圖。以長和系王國的實力,融資成本3至4厘左右,以他們既有最少一成左右合理回報項目計,即新收購項目至少要有一成半左右回報,才符合資金成本效益要求,才是值得投資的項目。
更重要的是,作為大商家,超人最值得效法之處,其實亦是投資者所需要具備的要求,就是擁有一項好資產並不重要,如果資產優質,但回報低,就要割愛。資產是要為持份者帶來回報,而非享受擁有的過程。因此,如果本港資產回報低,另覓機會其實是順勢而行的投資行為,正是醒目錢跟着資金走,超人看淡本地資產,其實頗為合理。
言猶在耳,市場又傳出,和黃計劃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分拆屈臣氏於香港主板上市,初步集資額介乎80億至100億美元。以出售25%權益及2012年盈利推算,屈臣氏市盈率如達30倍,市值2,500億至3,120億元,略低於和黃市值3,960億元(市盈率13倍),可以充分體現近期長和系分拆資產以釋放價值的精神。
有接近和黃內部人士指,集團希望以較高估值上市,但百佳盈利率較低,拖累屈臣氏整體估值,因此,成為和黃出售百佳的原因之一。據霍建寧今年8月中期業績向分析員透露,百佳盈利率略低於6%,低於和黃亞洲保健及美容業務盈利率的9.3%水平。出售百佳除可提高屈臣氏整體盈利率外,亦為屈臣氏上市爭取一個可觀市盈率,皆因目前未有一間規模及業務的上市公司,可與屈臣氏直接比較。
市場人士透露,「和黃將力推屈臣氏的中國業務,定位為高增長的必需消費品,有利取得較高定價。」若以和黃2012年零售業務EBIT 100.5億元計,屈臣氏計劃上市市值3,120億元,便相當於市盈率約31倍。因此,分拆成功的話,將是和黃07年出售以色列電訊業務以來的最大交易。消息傳出後,和黃股價準備挑戰金融海嘯以來的高位,絕對是理由充份。
分拆 Money Cafe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30.html電能拆港燈,豈止一個「拆」字,咁簡單?
口痕友話,從建議中分拆保密程度、涉及財技、名義集資最多四百億,實際集資隨時過五百億,背後話事人非霍建寧莫屬。
是否高下立見言之尚早,但撤資疑雲,隨著誠哥路經飯局兩星期過後,又再升溫。
一,分拆等於賣啦,最少可以賣夠七成。二,論業務重要性,電比百佳更重要。
三,八五年,和黃向置地買入港燈後,結果置地!!! 難道??
二千年,誠哥本港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跟今日比,數目肯定少過現在。
因此分拆一方面有違誠哥提過,上市公司唔想多構想,但貫切誠哥沒有撤資講法,始終,名下本港上市公司資產愈做愈大,不會越少!!!
分析電能分拆港燈,與其重點體現價值,瑞銀、里昂報告似乎最具功力,題外話,里昂公用股分析師,幾乎里昂唯一最有叫坐分析員。
按兩大行說法,分拆難掩集資之餘,舉傾效應軟集資,其實最具影響。
一,電能現金流在額外多最少五百億,呢個數足夠收購一間企業價值五百四十億美元公司,遠超長建、電能收購英國項目涉及九十億美元企業價值。
撇除電能有錢無地方使涉及問題。市場忽略一件事,就係長建一直屬於鉅哥BABY。經此一拆,兼強調日後港燈僅按比例入帳,太簡單了!!
電能債務大減,從而令長建債務亦減,技術上財務狀況就更容許印公仔紙再做收購。
明顯,由早前拆件賣雍澄軒,以及是次大比例分拆港燈,巧合之處是,前者主管範圍屬於茂波局長,後者則為錦星局長管轄。
誠哥對當今政府有保留,又會繼續城中討論。
惟外界同一時間忽略一件事,誠哥今年以來三番四次強調要減債。從長和系債務睇,和黃一定最多,有趣今年發生幾件事;一,長實更換核數師、二,今年正正一月一日,會計準則廿七條,有關附屬公司綜合債務入帳規定生效。
按此計算,長實會由淨現金公司,變為因應要綜合反映和黃債務,令公司負債超過九百億。
而更有趣是,如果翻查長和中期報表,上半年長實帳目仍然無需要做CONSOLIDATE,換言之,PRICE領軍之下,俾佢地揮底左。
但分析員指,即使電能拆港燈跟新會計準則無關,長和系連番動作,似乎證明誠哥無講大話...佢的確好想減債,而背後原因似乎在於,一,息會升、二,經濟未必一如預期的地,等機會執平貨,預留現金,就大把機會!!
利潤管制協議目前准許回報為百分之9.9,檢討過後再提升,機會是零、維持近百分之十,機會低於一半,而准許回報每跌一個百分點,港燈盈利額外受影響8%。
似乎順理成章,是否投資於呢間過百年老店,當然視乎派息比率,而當年二公子分拆電盈搞出個香港電訊信託,今日回看表現,似乎股價已說明一切!!
但更甚係,誠哥行先,「小米高」情況更為尷尬,中電更受利潤協議影響,而中電海外業務亦相當不滯。
誠哥今次原單出題考起市場、考起錦星局長、更考起「小米高」!!!
三論梁杰文: 「分拆上市」遺漏之資料及缺失(更新)
筆者已有2篇文章,談及他3篇文章的問題,包括談及他手上「
可換股債券財技」、
「殼股現實」及「殼股誘惑」文章上的問題。前兩日再看過他這篇「
分拆上市」的文章,發覺仍有錯漏及忽略。今日再次指正他的錯誤。
(1) 最近港股迎來一片分拆潮,多家上市公司有意分拆旗下業務獨立上市,單計9月份先後6間公司宣佈分拆計劃,包括電能實業(006)、新世界發展(017)、眾安房地產(672)、嘉裡建設(683)、信義玻璃(868)及利福國際(1212)。若全數成功上市,已接近去年全年7宗數目。
筆者按:
其實這個事實是有忽略及遺漏的。如果9月份來看,視乎你在甚麼基準看,但如果他包括了新世界發展、信義玻璃及利福國際的話,其實他們早在2013年9月之前公佈了分拆的計劃,只是有部分之前是告吹了,或者早已發過公告正在進行中。
以下指出這些公司的問題:
1.
新世界發展分拆酒店業務,其實早在2013年3月已
公告上市,在6月10日發了
初步招股書,後因估值問題告吹,最近才捲土重來
2.
信義玻璃早在2011年已公佈信義光能上市計劃,在2011年11月曾招股上市,但因估值過高失敗,在2012年引入基金投資者,2013年2月已經發出公告上市,但最近才成事。但最近
正美豐業(8135)的上市,他是第二大股東,如果他指這樣,也大致成理。
3.
利福國際分拆方面,其實這項消息不是9月發出的,是2012年10月已經出現,但由於物業高度限制的問題,所以才延至上月才正式可以上市。
但就算這樣,以他這樣廣的定義,其實還有很多上市公司在9月公佈上市計劃,包括但不限於:
已成事的:
1. 皇朝傢私(1198,前中意控股): 分拆其為大股東的
家夢控股(8101)上市。
2. 華夏醫療(8143,前泓迪應用環保、泓迪有限公司): 分拆旗下藥業連鎖惠好集團為
萬嘉集團(0401)上市。
未成事的:
3. 花樣年(1777): 分拆管理業務為
彩生活上市。
4. 盈信控股(15): 分拆建築業務為
怡益控股上市。
特別例子:
5. 中國香精香料(3318): 中國綠島科技(2023)股東之一為這公司。
6. 匯財軟件(8018): 前身業務是匯盈控股(821,前亞洲網上交易科技,創業板編號8101)的軟件業務、後來轉至新濠國際(200,前澳門電力)的業務,之後轉回前新濠環彩(8198,前威發系統)控股股東陳錫強之手再上市。
這部分故事,筆者有時間會再提及的。所以可以說,其實最少有10間以上進行分拆計劃,超過上年的7間。
2. 惟凡事無絕對,2月永利控股(876)以介紹形式分拆從事物業投資業務的永利地產(864)上市,集團以實物形式,每股獲分派一股新公司股份。分拆前永利控股股價上漲,高見2元,市值達6.5億元。半年後,現時永利控股及永利地產市值各約2億元,共4.2億元,分拆可謂「弄巧反拙」。
筆者按:
其實該公司早已在2012年8月31日公佈
分拆計劃。當日市值
約3.3億。現在永利控股發行股數320,525,879股,
每股64仙,市值2.05億,永利地產發行股數386,175,758股,
每股59仙,市值2.28億,合計市值大約4.33億元。那是不是弄巧反拙? 如果要舉一個實例,其實可以舉僑威國際(1201)分拆出來的
宏創高科(8242),當年
上市價80仙,現在只剩下28仙,跌幅65%。這個故事我也想分享一下。
3. 今年4月,同仁堂科技(1666)落實分拆從事中藥產品研製,並於香港及海外市場經營零售及批發分銷業務的同仁堂國藥(8138)於創業板上市。同仁堂國藥共發行2億股,其中1億股用於優先發售。同仁堂科技股東可優先參與股份發售,每1,000股將獲分派170股保證配額,雖然每手獲分的保證配額不多,但股東可額外申請其他股東放棄認購的保證配額。
當時發售反應一般,不算踴躍,部分同仁堂科技股東放棄認購其保證配額,1億股中,6,400萬股撥歸申請超額股份的認購人,分配比率10.51%至100%。同仁堂國藥首日掛牌,升勢如破竹,較配售價3.04元高約一倍,隨後股價表現亮麗,短短幾個月升至14元,當初積極參與認購新公司股份的股東,獲利豐厚。
當時發售反應一般,不算踴躍,部分同仁堂科技股東放棄認購其保證配額,1億股中,6,400萬股撥歸申請超額股份的認購人,分配比率10.51%至100%。同仁堂國藥首日掛牌,升勢如破竹,較配售價3.04元高約一倍,隨後股價表現亮麗,短短幾個月升至14元,當初積極參與認購新公司股份的股東,獲利豐厚。
筆者按:
這段東西又錯了幾個地方:
1. 公司最早的進行是分拆在2010年12月,公佈是在
2011年2月,落實是
4月5日,上市是
5月7日。
2. 公司最終分配的是
6,410萬股,不是6,400萬股。
3. 公司
收市價是6.53元,較配售價3.04元,是高逾114.80%,不是只有約1倍,是逾1倍。
希望編輯們做事要清楚一些,不要再犯一些基本事實性質的錯誤,若果編輯不懂這些資料出自何處,做細心的分析,用專業的言語寫出不認真的資料,確實會鬧出笑話。
電能分拆港燈估值600億元(2013/11/21) 林本利
|
|
今年9月27日電能實業發出公告,建議以信託形式將港燈分拆上市。分拆後電能擁有不超過49.9%但不少於30%的權益,港燈不再是附屬公司,而分拆公司集團(即重組後的港燈及其附屬公司)將會被分類為聯營公司,並將會按權益會計法在電能的財務報表內處理。 根據公告,分拆公司集團擬重整其資產負債表內的資本,以符合業內水平和優化其資金成本。分拆公司集團在分拆上市完成後擁有介乎約400至500億元的債務,較電能去年386億元總負債(包括銀行及其他貸款)還要多。由於分拆公司集團被分類為聯營公司,只須在電能的財務狀況表上披露權益(即資產減負債),不用把這400至500億元債務入賬。 電能分拆港燈,確實是一個聰明的財務手法。港燈在1890年展開業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用事業公司之一。翻閱去年港燈(不是電能)的資產負債表,固定資產為493億元,連同其他資產(主要是流動資產)總資產合共533億元,而總負債則為388億元,兩者相減是股東總權益145億元。這145億元的總權益中,只有24億元是股本,餘下是擬派給股東的32億元股息和借入資本88億元。 去年港燈在利潤管制計劃下賺取準許利潤約46億元,派了32億元股息,派息比率約70%。假設未來港燈每年維持派息32億元,以5%回報率作折現率,港燈估值640億元(32÷5%=640),市盈率約14倍(640÷46=13.9)。換言之,透過將港燈分拆,港燈信託總市值可以超過600億元,遠遠高於24億元的賬面值,這兩者的差額會以「信譽」入賬,成為新公司的資產一部分。然而,未來港燈的准許利潤可能被調低,加上負債和利息支出上升,未必可以維持每年派息32億元。 電能分拆資產獨立上市早有前科。電能(前身港燈)與同系的長建,在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間聯手在澳洲收購三項電網業務,包括南澳洲的ETSA,以及維多利亞省的Powercor和CitiPower,兩間公司各佔50%權益。及至2005年11月,長建先將49%電網權益售予一個名為Spark Infrastructure的基金,只餘下1%權益。 長建之後認購該基金9.9%(相當於電網權益4.85%),又向港燈購入三個電網22.07%權益,完成上市及交易後長建及港燈各佔電網權益27.92%。長建及港燈透過分拆及出售澳洲電網股權,再加上澳元升值,當年為兩間公司合共帶來50多億港元的利潤。但今年9月澳洲聯邦法院裁定兩間公司欠稅,連同利息及罰款50多億港元。 2005年12月Spark Infrastructure以信託基金形式上市,發行價為1.8澳元。掛牌首日,股價升上2澳元,之後無以為繼,翌日便大幅回落40%,跌至1.2澳元。2009年更一度跌至只得0.84澳元,現在回升至大約1.62澳元,仍較當日的發行價低一成。 同系和黃在2011年3月,在新加坡分拆港深兩地港口業務上市,套現400多億元。當日和記港口信託的發行價是1.01美元,之後便持續下跌三成多,現時市價不足0.7美元,投資者收到的股息不夠抵銷基金跌價的損失。 2011年11月,李澤楷控制的電盈成功將香港電訊信託在港交所分拆上市,集資約100億元。分拆後,香港電訊信託的市值大升,現在較電盈市值還要高。今次李嘉誠傚法兒子分拆港燈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後是龍是蛇,日後自有分曉。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電能實業 (0006.HK) 分拆後的投資價值 PARTIPRAL - 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3/12/0006hk.html電能(0006.HK)落實分拆本地業務港燈獨立上市, 目標於1月底前完成整個分拆程序, 估計市值介乎480-634億. 港燈上市後電能只會保留30-49.9%控股股權, 以招股中間價計, 預期前者因而套現至少279億港元; 若計及子公司還款, 電能至少可以套回480億現金. 李超人一向眼光超準, 若然港燈最後成功以如此估值獨立上市, 電能及其母公司長建(1038)必屬最大得益者.
首先, 兩電利潤管制協議會於2018年到期, 9.99%保證資產回報率幾可肯定會面臨重大下調壓力. 相對十多年前, 經營本地供電業務吸引力已經大大降低, 變相公司增長力亦受到限制. 電能如今有機會將港燈股權以一個頗理想價錢出售予市場投資者, 套回資金繼續投資海外公共事業, 對公司未來發展甚有幫助. 參考過往數年電能與長建同向外闖的往績, 管理層對收購項目價錢及時機的判斷力實在無容置疑.
其次, 透過今次分拆計劃, 電能不單止可以借賣股而套回現金; 更大關鍵是可以向港燈收回約兩百多億的股東貸款. 整個過程中變相令電能可以將大部份債項轉移至子公司港燈身上, 而母公司負債比率因此而大大改善, 提高日後進行收購活動的靈活性.
電能目前潛在的投資價值:1. 拋下本地雞肋業務後, 轉戰海外進行更高投資價值的收購活動, 令公司價值得以提升.
2. 聯儲局提前退市, 債息重回上升週期. 公司及時減債, 改善資產負債表, 利息負擔亦得以降低.
3. 分拆港燈後套回大量現金, 有機會派特別息為大股東長建(1038)減債.
4. 股價現已跌至貼近$60邊緣, 股息率回升至4%以上, 價錢已趨向合理.
最大風險:1. 分拆計劃最終因為市況欠佳而擱置
2. 海外併購活動遇上阻力.
操作建議:債息重返上升週期後, 公用/高息股對投資者而言吸引力肯定大大降低. 但基於組合配置考慮, 公用/防守股亦須佔一定比重. 電能現價$60.2, 不期望會忽然大升兩三成; 但成功分拆的確有助公司重新釋放潛力, 現價有4釐股息打底實在是上佳後衛股選擇.
建議買入, 佔組合10-15%, 目標價$70以上.
【案例】首例H股分拆回歸A股並購案詳解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02.html
開放競爭的市場容易誕生偉大的公司,信息技術行業就屬於這類市場,2000年前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互聯網領域中迅速崛起,讓國內證券投資者郁悶的是,這些公司早期無一例外在境外IPO,每年的股利分紅和中國投資者絕緣。本文介紹了神州信息是如何輾轉回A股的,i黑馬將此文分享給大家,這篇文章對於試圖紅籌回歸的企業特別有價值。2013年一個重大並購案例是從聯想分拆出的神州數碼這家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行業領頭羊通過分拆借殼回歸A股。神州數碼控股子公司神州數碼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州信息”)通過借殼深交所主板的*ST太光(000555.SZ),2013年12月25日,*ST太光發布吸收合並神州數碼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並募集資金暨關聯交易之資產交割完成公告,一道境外上市公司通過分拆業務回歸A股的通道打開了。2013年12月26日,*ST太光發布股份變動暨新增股份上市公告書,本次交易新增股份於2013年12月30日正式上市,一場和時間賽跑的借殼上市交易在7個月的時間完成。在這場並購重組大戲中,備受矚目的是神州信息借殼交易方案,其交易方案結合了吸收合並、境外戰略投資者以及募集配套資金等多個環節,其外部審批經歷了香港聯交所、江蘇省政府、江蘇省國資委、蘇州工業園區經濟貿易發展局、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商務部、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等重重門檻,最後順利通關。複盤分割線――――借殼上市動機神州信息隸屬於香港上市公司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00861.HK),是專業的整合IT服務商。神州信息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最具品牌影響力的整合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之一,在金融、電信、政府及制造等行業IT服務市場占有率均名列前茅,位列“2013中國方案商百強”第一名。神州信息是神州數碼智慧城市戰略的重要承載者,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為行業客戶提供應用軟件開發、專業技術服務、系統集成、金融自助設備等服務,以幫助客戶打造卓越的競爭優勢,提升業務價值。神州信息成立於2008年,是母公司神州數碼分拆出的優質資產,分拆後業務、資產、財務、機構和人員均保持了獨立性。2011年、2012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0.43億元、78.33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和3.08億元。各項財務指標已經遠遠超過境內IPO的標準。從公司戰略發展的角度,神州信息有尋求直接融資平臺,並在國內市場上市的強烈意願。而2013年IPO暫停,國內一級市場處於嚴冬期,神州信息從IPO的漫長隊伍中抽身,擬定了借殼上市的目標。環環相扣的交易方案2013年5月份,神州信息從國內並購重組財務顧問中挑選了品牌和專業實力均排名前列的西南證券,並聘請了金杜律師事務所、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和中同華評估一同進場。經過十幾輪的會議討論,西南證券並購融資一部項目團隊為神州信息借殼設計的方案是*ST太光吸收合並神州信息,並同時向上市公司原控股股東募集配套資金以支付本次交易的並購整合費用。重大資產重組最常規的方式一般是由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非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作為母公司控股非上市公司,而本次交易選擇的是難度較高的吸收合並。A股市場的借殼上市從來都是一次交易雙方翻山越嶺的旅途,而財務顧問就是借殼旅途的向導,交易方案的設計就猶如本次旅途的路線指南,直接決定了未來的方向。乍一看此方案,神州信息作為主導交易的收購方,卻被*ST太光吸收合並,保留*ST太光的主體資格,並註銷神州信息。而後來的實踐證明,以吸收合並的方式,避免了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母公司仍然是無實際經營業務的殼公司且可以避免《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對於外國戰略投資者“首次投資完成後取得的股份比例不低於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百分之十”的規定,在並購重組審核中得到了監管層的認可。本次交易的總體方案實施三步策略:第一步,*ST太光向神州信息全部股東發行股份方式吸收合並神州信息。*ST太光為擬吸收合並方和吸收合並完成後的存續方,吸收合並完成後,神州信息全部資產、負債、業務和人員並入ST太光,神州信息註銷。*ST太光主營業務由電子產品貿易變更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第二步,*ST太光向其控股股東申昌科技定向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2億元。募集配套資金額度不超過本次交易總金額的25%。第三步,以募集配套資金支付本次交易並購整合費用。妥善安排境外戰投神州信息增資擴股過程中,引入了中新創投和華億投資兩家PE基金,其中華億投資是一家註冊在以色列的有限合夥企業,持有神州信息2.93%的股份。由於外資股東的存在,神州信息借殼上市複雜程度再次加碼。在方案設計初期,獨立財務顧問曾計劃本次交易由*ST太光以支付現金的方式作為華億投資持有神州信息2.93%股份的吸收合並對價。而華億投資看好神州信息的成長性,更傾向於持有重組後上市公司的股份。如果*ST太光以新增股份方式作為支付華億投資持有股份的對價,本次將面臨一個新的課題――外國戰略投資者。為了妥善安排參股股東的權益,本次交易向華億投資增發新股,並履行商務部對外國戰略投資者的審批。2013年8月16日,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出具[2013]商資服便231號函,明確界定神州信息與*ST太光進行的重組上市適用現行《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2013年是並購重組監管進一步向市場化改革的一年,神州信息借殼案例涉及證監會、國資委和商務部三個部委,方案創新點多,審批環節複雜,得到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經過和監管層的充分溝通,本次交易爭取到證監會和商務部平行審核流程,為交易進程節約了2個月時間。2013年9月27日,證監會受理了本次重大資產重組,2013年11月5日,*ST太光取得《商務部關於原則同意Infinity
I-China
Investments(Israel),L.Pzh戰略投資深圳市太光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的批複》,原則同意本次吸收合並方案。緊接著2013年11月22日,本次交易獲得並購重組委審核通過。神州信息借殼回歸A股,打開H股上市公司通過分拆業務回歸A股的上市通道,有助於海外上市公司優質資產回歸A股上市;長期以來H股和A股市場存在估值差異,同行業的公司在H股上市的發行市盈率普遍低於A股市場,A+H股上市公司的兩地股價也存在偏差,H股的估值一般會低於A股。市場實踐者多采取了從A股向H股分拆的方式,而從H股通過分拆回歸A股的通道卻人跡罕至。直到2013年,神州信息打通了H股回歸A股的通道。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