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與格羅斯(Bill Gross)並稱“債券之王”的Jeffrey Gundlach又創佳績,其參與創立並領導的基金公司DoubleLine Capital上月資金流入額創最高單月“吸金”記錄。
彭博報道援引DoubleLine的電郵聲明稱,今年1月,DoubleLine資金流入30億美元,規模創該司2010年4月成立以來新高,上次創最高紀錄是在2012年2月,當時單月流入27億美元。同在1月,DoubleLine旗下主力基金Total Return Bond Fund(DBLTX)凈流入資金達到26億美元,也創該基金誕生以來最高單月資金流入記錄。
Gundlach旗下基金受客戶青睞的一大原因是自身業績出眾。彭博統計發現,去年DBLTX回報率達6.7%,領先於91%的同類基金。截至上月29日,該基金今年以來回報率為1.2%,超過了88%的同類基金。該基金成立以來每個公歷年的回報率都排在業內前列。
DoubleLine近年來吸引客戶的另一大原因是,格羅斯創立的全球最大共同基金之一PIMCO遭遇大量資金贖回。
去年9月26日,PIMCO意外宣布其創始人兼投資官格羅斯離職。彭博報道稱,從去年9月格羅斯離職當月到去年年底,DoubleLine凈流入的資金合計74億美元。其報道援引對沖基金研究機構晨星的數據稱,去年全年,客戶贖回投入PIMCO的資金合計1029億美元。
就業績而言,PIMCO過去兩年表現不佳,格羅斯突然離職只是放大了該基金自身的問題。彭博統計,PIMCO旗下主力基金Total Return Fund(PTTRX)去年投資回報率4.7%,落後於53%的同類基金,前年虧損1.9%,落後於65%的同類基金。今年PIMCO有走出低谷的跡象,管理資產1434億美元的PTTRX今年以來回報約2.3%,超過了97%的同類基金。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Gundlach公開表示,近幾周全球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所以他增持了黃金。他預計今年美國國債收益率將進一步下跌,還說基本面不支持美聯儲加息,如果加息會犯下大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有新債王之稱的Doubleline Capital創始人兼CIO Gundlach近日表示,美聯儲不應該急於加息。如果今年年中美聯儲采取加息行動的話,油價將會再度走低,整個經濟也將面臨下行風險。
Gundlach的觀點和前美國財長薩默斯一致,兩人均認為目前的美國經濟基本面情況並足以支撐更高的利率環境。
在2月17日公司旗下新基金發布會上Gundlach向投資者表示,
如果美聯儲將前瞻指引中的“耐心”一詞刪除,那麽他們很有可能在其後的兩個月內就展開加息行動。
盡管美國的基本面並不支持加息,但是美聯儲目前似乎更加傾向於采取行動。不過由油價下跌而引發的通脹下行壓力應該會讓聯儲對加息更為謹慎。
Gary Shilling認為油價可能會跌至10美元/桶,但願市場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那樣就意味著極端的通縮緩解。我不認為市場有如此巨大的風險,但是如果真的出現那樣的情況,那麽投資者應該買入美國長期國債。
如果美聯儲的確在2015年年中選擇加息的話,油價將再次走低,就業市場也將陷入困境,整個經濟將面臨壓力。
在希臘問題上,投資者應該關註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國債收益率。只要這兩個國家的國債收益率維持低位,那麽希臘就沒有退出歐元區的風險;反之,則可能意味著大麻煩就要來了。
周二耶倫在美國國會參議院作證詞時表示,修改前瞻指引意味在任何會議上都可能加息,但未來去掉“耐心”措辭也並不代表會馬上加息。 美聯儲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聲明中均表示,對貨幣政策恢複正常化會有“耐心”。此前,耶倫曾表示,“耐心”措辭意味著未來兩次會議上不會加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債券大王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警告,全球貨幣競相貶值會拖累經濟增長,而不是刺激經濟。
格羅斯在寫給駿利資本集團公司(Janus Capital Group Inc.)的一份投資展望報告中稱,盡管歐央行維持負利率,中國、日本的貨幣也在貶值,降低了他們的債務負擔,並且改善出口,但他們從整體上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
常識告訴我們,全球經濟不會對自己貶值。美元走強傷害到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即美國),否則這些國家無法實現貨幣貶值的目的。
格羅斯認為,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將成為低利率和負利率最大受害者。
格羅斯還寫道,超低利率讓投資者尋找風險更高的投資渠道,使得金融系統更加脆弱,這也是為什麽美聯儲可能最早將在6月加息。他建議,投資者持保守態度,建倉一些高質量的債券和低市盈率的股票。
據路透社,格羅斯在納斯達克指數周一沖破5000點之後警告,科技股已經出現泡沫:
一些科技公司股價上漲10%到15%,我認為這就是泡沫出現的跡象。雖然還沒2008年和2000年那麽大,但一定存在估值過高。
但格羅斯特別提到,“不確定”蘋果公司是否被高估。
現年70歲的格羅斯因一手將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打造成一個2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巨頭而得名。截至去年離職,公司規模增加近3000億美元。格羅斯去年10月加入駿利資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DoubleLine Capital聯合創始人、億萬富翁Jeffrey Gundlach表示,如果美聯儲2015年年中加息,這家央行未來將不得不走回頭路。
據彭博新聞社報導,有「新債王」之稱的Gundlach週二在一個投資者活動中就債券市場、美國住房市場、全球人口變化和匯市等諸多話題發表評論。他批評美聯儲沒有從其他央行加息後再次降息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批評主席耶倫花太多時間和外國官員在一起。
事實上在上週五強勁的美國2月非農數據公佈之後,多半華爾街大型銀行堅信美聯儲將在6月加息。
此外,包括理事和地方聯儲主席在內的17位美聯儲高官之中,現已有七人表示,至少希望將今年6月作為首次加息的一種選擇時點,或者在推動提前加息。耶倫等五位美聯儲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委員態度沒那麼明確。不過,只有四位美聯儲決策者近幾週明確表示,今年再晚些時候或者明年才適合加息。
不過,截止上週五的聯邦基金利率期貨走勢顯示,交易員預計6月升息的機率僅為22%。據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Fed Watch工具,首個押注升息機率高於50%的合約是2015年9月合約,顯示機率為66%。
週二的活動中,Gundlach還就市政債券、高收益率債券、投資級債券和黃金等全球資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預計受債券收益率低迷的影響,黃金今年有望攀升20%左右至每盎司1400美元。他表示,由於央行的資產購買項目,全球有大約2萬億美元的債券是負收益率,歐洲央行的政策將造成這種狀況惡化。
對於逆市看跌美元的投資者,他也提出了忠告,「不要這樣做,」他說。」美元一直是全球領導者,未來也將如此。」
連最後的信任都遭到挑戰,舊“債王”格羅斯正從神壇跌下,並陷入舉步維艱的窘境。
近日,有媒體報道,金融大鱷索羅斯旗下的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由格羅斯所屬駿利資本的賬戶撤出約5億美元資金,對格羅斯投下了一張重量級的“不信任”票。因為格羅斯操盤的駿利全球無限制債券基金管理的14億美元中有約7億美元是索羅斯的個人資金,而不到一年時間,在格羅斯的經營下,索羅斯的投資虧損將近1000萬美元。
格羅斯於1971年創立了PIMCO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一度將其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券經紀公司,也使其獲得“債王”的美譽。PIMCO網站顯示,他在職期間管理著規模近2萬億美元的證券資產;而2014年9月他離開供職43年的PIMCO,並加入駿利資本(Janus Capital)。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格羅斯的時代已然一去不返。
業績表現差 操盤基金屢遭贖回
對於索羅斯此次巨幅贖回的原因,分析人士指出,主要是格羅斯管理的基金今年以來基金表現不佳,且一直不見起色。
根據投資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的數據,今年至今,格羅斯操盤的駿利全球無限制債券基金回報率為負1.47%,落後於74%的同類基金。實際上,格羅斯跳槽至駿利的一年多來,他操盤的基金一直表現疲軟。
駿利資本官方網站的信息顯示,由格羅斯管理的“全球無限制債券基金”在2014年第四季度表現並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格羅斯將該基金約5%的凈資產投入美國、俄羅斯及巴西能源公司發行的債券,而油價暴跌加上以俄羅斯為主的國家貨幣貶值使得“債王”成為了犧牲品。
2015年格羅斯的表現也並沒有為投資者註入信心。根據晨星數據,全球無限制債券基金2月份遭遇了約1800萬美元資金的凈贖回,盡管規模不大,但這是格羅斯加入駿利資本後遭遇的首次凈贖回。
隨後5月,該基金表現不佳,下跌1.69%,又再次遭遇撤資,資金流出規模約1300萬美元。表現疲軟的原因主要是德債操作的不理想。格羅斯認為,只要歐央行持續進行資產購買,德債會在很窄的範圍內交易。然而德債收益率卻出現大幅飆升,這使得格羅斯出現虧損,而這次機會此前曾被格羅斯譽為“一生一次”的好機會。
而在全球市場動蕩,對沖基金集體業績下滑的第三季度,格羅斯也在劫難逃。9月,投資者再次從格羅斯操盤的基金里撤資約4700萬美元,並指責該基金今年表現落後於大多數競爭對手。
判斷屢失誤 巔峰狀態疑不在
格羅斯之所以享有“債券之王”的美譽,靠的就是他對市場的敏銳觸覺,並憑借對趨勢的準確預測帶領PIMCO公司走上巔峰。但最近一年來,離開了老東家的格羅斯似乎逐漸失去了神準的預測能力。
除了因為執行不當,錯過了自己高喊的做空德債和做空A股這兩大“一生一次”的機會以外,曾經妙語連珠的格羅斯最近幾次判斷的準確度都不盡如人意。
今年7月,在投資市場普遍認為希臘危機已經處於控制之中時,格羅斯隨後接受采訪稱,“市場對於希臘公投結果反應平淡令我意外,我不相信形勢其實很平靜。”並表示希臘已處在“颶風眼”之中,該國棄用歐元的概率現在高達70%至80%。而事實證明,希臘已平安度過最難關卡。
在美聯儲加息時點的預測上,他也失誤不斷。有媒體報道,格羅斯8月在電臺節目中表示,美聯儲確實想要下定決心了,肯定是在9月加息,這是多數派的想法。
在美聯儲9月保持利率不變後,格羅斯表示出了強烈不滿,認為美聯儲應該盡快加息,擺脫零利率,否則美國的實體經濟將會受到長期毀滅。然而他的言論卻遭到投行高盛的隔空叫板,高盛認為12月加息的節奏相對合理,而且從目前看來,12月加息也並非板上釘釘的事。
脾氣暴躁難相處?跳槽背後劇情狗血
格羅斯從PIMCO突然跳槽這出大戲仍未落幕。
有媒體近日報道稱,格羅斯10月對前東家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及其母公司安聯提起訴訟,索賠“數億美元”。
他在起訴書中指出自己受到“由權力、貪婪以及改善自身財務狀況的欲望推動的”PIMCO高管“陰謀集團”的排擠。起訴書稱,他被以不正當且非法的方式驅逐出自己創建的公司,並被PIMCO不正當且非法地剝奪了數億美元應得報酬。”
CNBC評論稱,該訴訟中大膽的主張和戲劇性的措辭,很可能為格羅斯多添一抹不可預知和反複無常的性格色彩,而他的這種性格,曾被認為是他遭到PIMCO解雇背後的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格羅斯所堅持的自己擅長的債券投資的收益率正日漸下降也是關鍵原因之一。PIMCO在格羅斯的帶領下,確實曾登上最高峰,資產規模高達2900多億美元。但在他離職前,該基金就已經表現黯淡,連續18個月出現資金凈流出。2013年虧損2.3%,跑輸大盤和大部分競爭對手。一位在PIMCO工作的內部人士如此評價:“格羅斯跳槽再次提醒我們在華爾街不賺錢就得離崗,哪怕你是債王。”
業內人士指出,一年過去了,盡管“債王”已經離開,但PIMCO公司整體表現仍然維持良好。而已近70歲的格羅斯卻好像已經英雄遲暮,陷入低迷困境。
在金融世界,如果你的失敗足夠輝煌,那麽怎樣的失敗都無法讓你被遺忘。
今年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20周年,亦是華爾街“全明星對沖基金”LTCM(長期資本管理)禍源的起始年(LTCM於1998年因俄羅斯違約而徹底崩潰)。
當年,LTCM的陣容令人瞠目——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為因期權定價公式(Black–Scholes–Mertonmodel)而獲獎的默頓(Robert Merton)和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另一位則是當時名聲僅次於格林斯潘的美聯儲副主席馬林斯(David W Mullins)。
至今談起LTCM之殤,人們仍然感嘆的是其燦若星河的歷史業績;對於創始人麥利威瑟(John Meriwether),人們仍敬其為華爾街最老牌的“債王”,而麥利威瑟本人也分別在2000年、2009年兩度重新創立了新基金。
“如今麥利威瑟本人並不願意多談這段往事(LTCM),雖然他也曾在學校與大家分享危機經驗,但事件本身對於一個當年叱咤風雲的傳奇人物無疑是‘揭傷疤’了。”當年供職於LTCM任高級構架師的李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所羅門兄弟時期的麥利威瑟
數學天才
投機天才麥利威瑟——不管交易是贏是輸,他的表情永遠都那麽冷漠。他具有一種常人所不具有的能力,可以很好地控制大部分交易員都無法控制的兩種情緒:貪婪和恐懼,這使得他在一群極端自私自利的人當中,顯得像貴族一樣卓爾不群。
這就是麥利威瑟的前同事、《說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的作者劉易斯(Michael Lewis)在書中對他所做的入木三分的描繪。不過麥利威瑟的華爾街之旅也純屬偶然。
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麥利威瑟於芝加哥南部的小鎮羅斯摩爾長大。他的父母有三個孩子,母親是教育部門工作者,父親是一名會計,這也是一對非常嚴肅的父母。
和大部分鄰居家孩子一樣,麥利威瑟也被父母送進了當教區學校上學,畢業後進入蒙代爾天主教教會中學學習,紀律都極為嚴格,老師都是教士,因此麥利威瑟養成了一種近乎天然的秩序感,“我們根本不敢胡鬧,因為老師會下狠勁懲罰我們,感覺好像要把你打入十八層地獄一樣。”
對羅斯莫爾鎮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未來有三種選擇:上大學、當警察、坐牢。所以麥利威瑟早就為自己的未來做好了打算,和其他朋友一樣。
《賭金者》一書中提及,作為聰明絕頂的學生,麥利威瑟的人緣非常之好,一直順風順水地向著成功方向迅跑。而另一方面,看似有所矛盾的,麥利威瑟又是一個把感情藏得很深的人。
因為數學成績突出,獲得全美榮譽學會獎——而數學正是一個債券交易員賴以成功的不二法門。或許正是由於數學具有一種天然的秩序感,一切都感受得到種種嚴格的限制,所以麥利威瑟才會在其中感到自由自在,因為可以不用害怕行差踏錯,從而招來戒尺伺候。
另一項交易員的特質也在很早就得以顯露——麥利威瑟很喜歡“賭”,但只在贏面已經很有把握的情況下才下賭註,可見他將謹慎冒險的天性發揮到極致。據悉,麥利威瑟第一次玩投資只有12歲,他母親後來回憶稱“是父親教的”。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麥利威瑟最後可以離開羅斯摩爾鎮,靠的不是投資,而是對打高爾夫球所擁有的熱情。因為做高爾夫球童的機緣巧合拿到了球童獎學金,此後進入西北大學,被譽為“數學天才”,畢業後當了一年數學老師的麥利威瑟進入芝加哥商學院攻讀MBA。在此期間,麥利威瑟還在CAN金融公司兼任金融分析師,直到1973年順利取得學位。
翌年,當時還是一家小公司,以後卻在世界債券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所羅門兄弟,“錄用了這位27歲有著一副健美身材、一雙迷人眼睛的麥利威瑟。”《賭金者》中提到。
而當時正值債券交的黃金時期的開端——20世紀60年代之後,金本位崩塌、通脹叠起、中東石油危機爆發,各國紛紛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各種新型的債券和交易工具層出不窮,剛剛問世的計算機很快被應用到債券投資中。
由此,麥利威瑟也正式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據統計,麥利威瑟當年所在的索羅斯兄弟債券套利部門,五年間每年為公司創造了5億美元的利潤,占全公司的大頭,也令全行業瞠目。
默頓和斯科爾斯
“黃金時代”
歷來都是“時代造英雄”。
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前,債券交易一直是一項非常無聊的工作——匯率是固定的,利率受到管制,金價一成不變,因此投資者通常要通過所在銀行的信托部門買進債券,追求固定的收益,只要債券發行機構不違約。因此也很少有人積極交易債券。簡單來說,當時買債券就好比現在人們去銀行存款。
而20世紀60年代末席卷西方國家的大通脹,一下子摧毀了這個相對太平的世界,隨著通脹不斷攀升,利率水平也不斷上升,那些票息率為4%、買進時還非常吸引人的金邊債券,如今價格至少跌了一半。此外,各國紛紛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因此各種新型的債券和交易工具層出不窮,剛剛問世的計算機很快被應用到債券投資中。
可以預見地,債券市場的一個新時代到來了,而麥利威瑟就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
1969年,所羅門兄弟配備了公司的第一臺電腦。當債券市場變得越來越熱以後,電腦發揮了大作用。到了70年代初,幾乎所有交易員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便攜式電腦,大大加快了交易速度。正當整個債市變得一片混亂之際,麥利威瑟加入了所羅門兄弟的資金調度室,即以“債券回購”為世人所知的一個部門。
出現在他面前的,已不是那個可以準確預測、風險很小的市場了,而是一個變幻不定、充滿機會的市場,但那也是一個可以年輕有為、目光銳利的分析人士大展身手的市場。初來乍到曼哈頓的麥利威瑟很快就發現,對具有數學天賦的人而言,債券具有天然吸引力,因為債券價格的許多決定性要素都是可以量化的。
債券交易的核心就是交易所帶來的利差水平(即該種債券的收益率與美國政府債券利率差額)。債券風險越大,所提供的利差也越大。例如,三年到期的債券利率一定高於20天到期的,因為利差一般都會隨到期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這些規則就像宗教的教義一樣,精確而毋庸置疑,主導了全球所有債券交易品種。
好運推也推不掉地來到了麥利威瑟面前,債券簡直是他的絕配。他開始參與政府債券的交易,此後不久,紐約市政府就幾乎違約,無法及時清償所發行的債券,於是許多相關債券利差急劇擴大。這時,麥利威瑟認為,不可能所有政府機構都會出現同樣問題,於是他盡一切可能地買進這些政府機構債券,不出所料,利差逐步縮小了,他也旗開得勝,一下子為公司賺進了數百萬美元的利潤。
正因如此,麥利威瑟於1977年負責所羅門兄弟套利部門的建立。事實上,這個部門就是日後LTCM的原型,也是麥利威瑟學會習慣承擔巨大風險的一個大實驗室。
麥利威瑟領導的套利部門則利用公司的自有資金,進行風險很大的債券交易。但這個部門獲得的利潤也極其豐厚,麥利威瑟在公司里幾乎所向披靡。
他經常“賭利差”,即賭期貨合約和現券,或者兩種債券之間的利差會趨於一致,有時候也賭會擴大,但主要是趨於一致。這也是日後LTCM的交易核心邏輯。到了20世紀80年代,麥利威瑟已經是所羅門兄弟最耀眼的年輕明星之一了。
麥利威瑟領導部門的邏輯也非常簡單——更多雇用那些更加聰明、能夠將市場視為一門嚴謹科學的交易員,而不是一群廢物。華爾街開始招募數學天才,但多數仍局限於研究工作。麥利威瑟招聘了多位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名校的博士。
出乎意料的是,這幫“數學蟲”很快就融入了華爾街,他們把有史以來能夠得到的債券價格一股腦兒地輸入電腦,並對所有債券的歷史表現以及其互相關系進行了分類和剖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模型,用以對債券未來價格走勢進行模擬。一旦市場價格出現些許背離,他們就可以從模型中得到警告。
這些教授聰明絕頂,尤其是那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機會俯拾皆是。對市場價格走勢的判斷,他們要比別人準確得多,幾乎到了百發百中的程度,只要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資金,這些年輕人可謂戰無不勝。
麥利威瑟作為一個部門領袖,備受交易員的愛戴,他盡可能地為他們爭取資源,並成了他們不受公司人事鬥爭幹擾的“保護傘”,甚至周末還會帶他們一起去打高爾夫球。
當時,所羅門兄弟的大部分利潤幾乎都是這個套利部門貢獻的,五年間每年都達到了5億美元。然而,公司一位34歲的交易員當時做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他向美國財政部提交了一份假標書,並在政府債券拍賣時多買進了一部分未得到批準的政府債券,最後這件事情導致麥利威瑟被迫辭職。
當時已經45歲的麥利威瑟封閉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最終開始籌劃建立一個完全獨立的新套利基金。於是他開始對自己一手創建的所羅門兄弟套利部門開始了挖角行動。
LTCM之殤
雖然起初LTCM募資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在LTCM匯聚了兩名諾貝爾獎得主、一位美聯儲副主席,以及幾乎所有前套利部門的高手後,國際機構開始慕名而來。
香港土地與開發署、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臺灣銀行、曼谷銀行、科威特國有養老基金,都開始掏出錢來。日本和歐洲的金融機構緊隨其後。就連意大利央行,都向LTCM投資了1000萬美元。社會名流們紛紛解囊:好萊塢巨頭、耐克的CEO、麥肯錫的合夥人都投資了。
1994年2月底,LTCM開張。他們融資了12.5億美元,這一數字史無前例。1994年,LTCM的收益率達到28%。1995年,他們的收益率高達59%。1996年,他們的收益率是57%。1996年LTCM一共賺了21億美元,這家對沖基金總共只有一百多名雇員,但是麥當勞在全世界賣那麽多漢堡包,也沒有他們賺得多。LTCM賺的錢超過了美林,也超過了迪士尼、施樂、美國運通等明星企業。
1997年,盡管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LTCM的收益率仍然達到了25%。LTCM成立四年來,每年的回報率平均超過40%。而且,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幾乎從無虧損,沒有波動,這也意味著沒有風險。
LTCM到底怎麽賺得這麽多錢?其實, LTCM的投資理念簡單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金融學大師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市場是有效的。如果價格出現了錯誤,市場一定會把它糾正過來。跟著市場走,就能賺大把大把的錢。
例如,LTCM曾經發現,美國國債市場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美國政府經常會發行30年國債。這些國債發行了半年之後,人們會把它們窖藏起來,於是,29.5年國債的流動性就不足,如果你要賣29.5年的國債,就不得不多打點折扣。但LTCM發現,這個折扣也太大了。1993年2月發的30年國債收益率為7.36%,與此同時,1992年8月發行的30年國債的收益率只有7.24%,差了12個基點。這真是蠢人幹的蠢事。難道當30年國債發出去半年之後,美國政府不還錢的概率就會提高?LTCM決定賭一把。
問題在於,這個價差太窄了,就算LTCM猜對了,這兩個債券的價差確實縮小了,比如縮小了2個基點,那意味著每1000美元的美債,LTCM只能賺10美元,收益率也就1%。於是,加杠桿就成了增厚收益的利器。即LTCM買到了債券後,就把這些債券借給華爾街的機構,同時換得現金,於是LTCM再找別的機構借入債券。
LTCM在巔峰時期用了超過25倍杠桿來增厚收益。盡管投資規模巨大,但其實LTCM自己的錢卻非常少,簡直是空手套白狼。1995年LTCM的收益率最高,達到了59%。但是,這是因為他們是拿別人的錢在玩,如果考慮總資產的收益率,LTCM這一年的業績也就是2.45%。
麥利威瑟(John Meriwether)
所以如果要問“風險都到哪里去了”?其實風險是被LTCM的數學模型掩蓋起來了。按照默頓他們的模型,一旦出現異常的波動,市場很快就會加以糾正,重新回到均衡狀態。LTCM的數學小子們不是不害怕風險,他們只是相信風險可以精確計算。按他們的計算,LTCM每天虧損的最高額不會超過3500萬美元,而且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事情,每100億年都不會爆發一次。
遺憾的是,金融危機真的爆發了,不久就傳播到了俄羅斯、巴西等國家。LTCM原本是只做債券,尤其是美國的債券。隨著規模的擴大,他們急迫地需要找到新的投資機會,於是LTCM也大量地在新興市場投資。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別的投資者都紛紛往外逃,LTCM卻奮不顧身地沖了進去。他們覺得這是一個百年不遇的絕好的買入機會,因為價差一定會縮小。
但LTCM這次大錯特錯了。一個想也想不到的“黑天鵝事件”發生了。1998年8月,俄羅斯違約。當年8月17日,俄羅斯突然發表聲明,他們不會考慮償還外國債務,盧布馬上就會貶值。更叫人佩服的是,俄羅斯還宣布,就連原來借大家的折合135億美元的內債,他們也沒有意思還錢了。
這簡直叫金融市場大開眼界! 自然,LTCM的模型也無法預測這種“尾部風險”。 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LTCM就造成了46億美元的巨大虧損,不得不請求美國聯準會的財政介入。
1998年9月23日,美聯儲破天荒地召集了各大金融機構的頭目,救助LTCM。開會的大佬之多連房間里的椅子都不夠坐。其實,華爾街才沒那麽“好心”,只是救助LTCM,其實也是要救助他們自己。有55家銀行向LTCM貸款,LTCM的總資產有1000億美元,但其交易額高達1萬億美元。如果LTCM破產,房間里的金融機構自己也難逃幹系。
不久之後,LTCM在2000年初正式關閉。此後,麥利威瑟創立了JWM Partners,起始資金2.5億美元,不過該基金也因2007年的金融危機而受到重創,在2009年損失超過了44%而被迫關閉。
總之,麥利威瑟所相信的——利差最後是一定會縮小的,並沒有錯誤,任何交易(前提是判斷正確)都是可能翻盤的,但是這種翻盤可能來得太晚了,根本就不會給這個交易員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換言之,翻盤之日,這個交易員早就破產了。
不過,麥利威瑟似乎始終堅信一切都是可以翻盤的。2009年開始,他又著手在格林尼治創辦一只新的基金,名為JM Advisors Management,投資者仍然將錢向他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