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交網絡新用法——確定信用評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559

大數據時代,用戶信息變得越來越值錢。在美國,許多貸款公司開始深入挖掘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信息,以此來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目前使用該方法的主要是新興的小額貸款公司,但很有可能成為主流。 據WSJ,貸款公司往往會關註以下信息:申請人遞交的工作信息是否與LinkedIn上的一致,申請人是否在Facebook上分享過被炒魷魚的經歷,或者小公司在eBay上受到的關註是否足夠多等等。 提供此類信貸評級業務的Fair Isaac公司表示,雖然目前使用該方法的還只是大量從事小規模貸款的新興貸款公司,但很有可能成為主流。 消費者對這一現象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這增加了個人和小公司獲得貸款的幾率,但反對者認為這樣做使個人隱私受到損害,而且不能只依賴社交網絡進行評級。 舊金山的新興貸款公司LendUp是這麽做的:他們采用信用機構和社交網絡的綜合數據來對借款人進行綜合評判。借款申請者可以自願分享Facebook、Twitter等社交信息,他們提供的數據越多,他們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就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67

信用債出現好的投資機會?

來源: http://xueqiu.com/5819606767/27331750

看過@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寫的書《巴菲特投資案例集》,里面有巴菲特投資亞馬遜垃圾債的介紹。2002年,巴菲特以57%的面值價格購買了票面利息為6.875%的歐元債券,2010年到期,也就是8年久期,按現金流折算,收益率=6.875%/0.57+0.43/8=12.06%+5.37%=17.43%當時正是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日子,亞馬遜的股價從100元跌到10元以下,當時的亞馬遜借了很多債,凈資產是-14.4億美元,不過手頭有10億美元的現金。對比這次中國的信用債危機,120見底的時候,收益率上17%的信用債大把,很多只是1年虧損,甚至還有不虧損的企業,久期也都是2年左右,凈資產更都是正值,相比2002年的亞馬遜債券,不知道要好多少。即使是風險最大的華銳債,公司現金仍然有20多億人民幣,兌付時間不到1年,風險也不比巴菲特買亞馬遜更大些。也許信用債被錯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895

煤價持續下行加重行業信用風險,中國煤炭行業已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06

鬧得沸沸揚揚的信托兌付危機已經過去,人們高度關註中誠信托和工商銀行能否保證信托產品的如期兌付,但卻沒有深究違約的根源。這筆投向振富集團的30.3億元的信托用於煤炭投資,而振富集團是山西最大的煤炭集團公司。 據金融博客Zero Hedge報道,香港的 Jefferies 集團的分析師Laban Yu認為,中國煤炭行業已死 。信托兌付危機其實反應了煤炭行業的危機正在加深,這個行業還處於寒冬之中,或許酷寒將至。 幾家上市大煤企,如神華集團、兗州煤業和中煤能源的市值一路下跌,目前,這三家最大的煤企股價已跌至賬面價值附近。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國家鼓勵使用清潔能源的能源戰略,是煤炭行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國內煤炭需求下滑對煤炭行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中國有10000多家大小煤企,大多數都負債累累,煤價的持續下跌已經使他們無力償還欠下的巨額債務。 據Zero Hedge稱,據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已經要求各地分支機構加強對煤炭行業信用風險的監察,這意味這個行業的風險已經引起了政府的特別關註。 中煤能源1月25日發布的業績預告稱,2013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55%-65%。中煤能源是中國的第二大煤炭生產企業,截止去年年底,凈債務高達500億元人民幣,股票已從2008年的頂點下跌了80%。煤炭行業的老大神華集團,自2007年的頂峰以來市值已經蒸發了1780億元人民幣。 據悉, 發生兌付危機的信托產品為“2010年中誠·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由中誠信托於2011年2月1日成立,為期3年的,共募集30.3億元,以股權投資方式投向了王平彥名下的振富集團。用於該公司在資源整合過程中煤礦收購價款、技改投入、選煤廠建設等。預期年收益率10%。據報道,該信托產品已妥善兌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20

微信網絡信用卡+微pos機,未來基本顛覆掉銀行的信用卡業務 財長

http://xueqiu.com/1906426568/28148153
微信網絡信用卡+微pos機+大眾點評等多應用場景已形成消費閉環,理論上基本能顛覆傳統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中信銀行反應迅速及時抱上騰訊大腿。

1、微信+中信+眾安模式發行無實物網絡信用卡,方便、安全、0成本、全網絡覆蓋。關鍵是商戶會大幅度節約刷卡成本,如果像嘀嘀快的大戰那樣從手續費中擠點蠅頭小利返給消費者,現有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基本沒空間了。

2、微POS機商家只需要把消費金額輸進去,按回車按鈕就會出來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只需要用微信的掃一掃功能就可以完成支付。

3、技術先進,支持多種支付接口、方式,如非接觸式近場支付NFC等。

4、中信銀行及時抱上騰訊大腿,股價暴漲,就看誰反應快能接著搭上騰訊阿里戰車了。

5、未來信用卡申請都是基於網絡信用大數據,現在笨拙低效漏洞百出的申請方式將被淘汰。

6、中信銀行的反應速度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同時成為騰訊和阿里二巨頭首家網絡信用卡合作夥伴。

相信阿里餘額寶馬上會跟進,銀行這些傳統大象又要顫抖了。想像力再大些,連銀聯、visa、萬事達這些結算服務巨頭也可能會被顛覆。

用戶+技術+網絡就是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25

馬化騰和馬云的虛擬信用卡夢只做了3天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4/59524.html

但就在3月13日上午,在兩會總理答中外記者問上,總理表示:要加強對「影子銀行」等金融風險的監管!3月13號,央行下發了叫停通知;3月14號中午「叫停函」被媒體爆出: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

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支付結算處:

近期,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已向實體特約商戶推出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並將聯合商業銀行推出虛擬信用卡產品。為維護支付服務市場秩序,防止支付風險,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係到客戶的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目前,將條碼(二維碼)應用於支付領域有關技術,終端的安全標準尚不明確。相關支付撮合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隱患。虛擬信用卡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為維護支付體系穩定、保障客戶合法權益,總行有關部門將對該類業務的合規性、安全性進行總體評估。

二、請你處及時向支付寶公司提出監管意見,要求其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業務暫停期間的平穩過渡,妥善處理客戶服務,減少輿論影響,並要求支付寶公司將有關產品詳細介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機構合作情況及利潤分配機制、客戶權益保障機制、應急處置等內容書面報告你處。請你處全面評估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的合規性和安全性,並於3月31日前將支付寶公司報告材料和有關監管建議報送支付司。

三,請你處按照屬地監管原則,要求轄內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在推出創新產品與服務、與境外機構合作開展跨境支付業務時,應至少提前30日履行業務報備義務,並督促指導轄內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嚴格按照有關制度規定和管理要求開展支付業務,審慎評估產品與服務的合規性和安全性,完善有關管理制度和風險防控措施,切實保護客戶合法權益。

此消息一出,中信銀行股價大跌8.26%,騰訊則大跌4.89%。

這真的是官方函件嗎?

權威官方媒體人民網第一時間進行了求證: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馮新婭確認,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13日下發了關於叫停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付業務的通知,並已抄送人民銀行相關分支機構、清算機構和支付清算協會。對於叫停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付的原因,馮新婭說,主要是從從客戶支付安全的角度出發。下一步,會從風險的角度統一評估這兩個產品,現在只是讓他們履行義務報告的義務,請他們補充一些資料,對根據材料做進一步研究,現在只做到這一步。對於兩項業務觸及何種風險觸發央行叫停,馮新婭表示,因為涉及相關公司的業務走向不方便回答,何時能恢復這兩項業務也不能確定。

涉及的各方反應很公關:

馬化騰方代表發言:「還沒有收到任何消息。」

馬云方代表發言:「我們今天已經向央行進行了匯報與溝通,並根據央行的要求遞交相關材料。請大家無需擔心並保持信心,如有任何進展,我們會隨時向大家通報」。

中信信用卡部門相關負責人跟媒體承認:「正在處理這件事情,稍晚點再聯繫。」

(這也可以理解,企業原本覺得非常創新的業務,突然被來這一下,確實有點不知所措,但這就是國情,你懂的)

各種虛擬信用卡被「暫停」原因猜測出來了:

消息人士表示微信信用卡、支付寶當面付、二維碼支付等支付方式不走銀聯通道,相當於擾亂了以前的銀聯支付體系,不方便監管。

隨後更有眾多機構對此事件進行了評論,以下是網易財經整理的各方觀點:

申銀萬國:將對傳統零售轉型形成衝擊

1、傳統線下支付業務70%、20%歸收單機構、10%歸支付結算公司,支付寶線下條碼將對20%份額的收單機構形成直接衝擊,央行擬暫定屬風險防範。

2、支付寶線下條碼屬於殺雞儆猴,微信等互聯網金融機構擬推線下條碼業務也或將受到衝擊。

3、對傳統零售O2O轉型形成差異化衝擊。此前,部分傳統零 售企業採取抱大腿的形式依附於微信、支付寶等公司推出的線下條碼支付業務,進行所謂的O2O轉型,並不解決零售渠道鏈條效率低下的本質問題,在形式主義受 到政策抑制的時候,完全傍大腿的O2O轉型將受到影響。而對自己進行單品管理、開發電商平台系統、擁有自己第三方支付功能的公司將成利好,有更大可能深入 推進O2O轉型,例如中央商場(云中央)、友誼股份(百聯電商)、小商品城(義烏購)、歐亞集團(歐亞E購)。

4、此事件表明中央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導向,行業發展邊界或將受到政策約束。

中金公司點評:動了銀聯奶酪

1、此消息屬實,但是暫停而非叫停。

2、關於二維碼支付,被暫停的不只是支付寶,所有第三方支付的介於線上和線下之間的支付方式(如騰訊的微POS等)都將受到影響,動了銀聯的奶酪是主因。央行的解釋是條碼(二維碼)應用於支付領域有關技術、終端的安全標準不明確,相關支付指令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但我們理解,在傳統的線下收單業務模式中,發卡行、收單行(主要是銀行、銀聯商務和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按照7:2:1的方式分成;而在線上收單模式中,刷卡手續費僅有發卡行和收單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完全被架空。而二維碼等支付方式本質上是用線上方式來做線下收單業務,銀聯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

3、關於虛擬信用卡,定位監管上確實存在模糊地帶,但動了銀聯的奶酪仍是主要原因。民生直銷銀行(借記卡,而非信用卡)不會受到影響。監管機構對信用卡有「三親」(在信貸或信用卡審批環節,對申請人進行親訪、親簽、親核)的監管要求,儘管中信銀行所醞釀的虛擬信用卡已經採取包括調低信用卡額度、引入保險公司等方式儘量降低監管風險,嚴格意義上講,在符合監管標準方面還是有一定瑕疵。但我們認為,虛擬信用卡將促進支付寶和財付通O2O閉環的建設,推動線下支付向線上支付轉移,仍將損害到銀聯的利益,這或許是叫停的主要原因。民生直銷銀行是借記卡,而非信用卡,並且不涉及到銀聯的利益,不會受到影響。

4、不排除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後續被恢復的可能性。歷史上央行和銀聯對第三方支付有多次監管,但第三方支付企業仍茁壯成長。我們認為,在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大背景下,在補充材料和進行修正後,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仍有恢復的可能。

招商銀行金融分析師洪錦屏:不是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的逆轉

這只是技術方面的修正,不是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的逆轉。洪錦屏表示,支付寶和騰訊的虛擬信用卡被央行叫停,這只是技術方面的修正,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方向是不會發生逆轉的。因為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明確提出了「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他認為,作為資金的支付方式之一,風控還不是特別的完善,例如騰訊的虛擬信用卡是無法與傳統的信用卡相比的,傳統信用卡對信用的核實,客戶資產的證明是相當嚴格,有一套流程。如果全部搬到線上,不能按照原來的風控體系,目前還不能完全確保安全性。

據21世紀經濟網報導稱,央行正在就《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草案進行第三次徵求意見。意見稿中提出,「支付機構不得為付款人和實體特約商戶的交易提供網絡支付服務」、「不允許金融機構在支付機構開立支付賬戶」、「要求立即暫停支付寶線下二維碼支付業務」、「暫停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等。

I黑馬預測:

互聯網金融不可能一刀切,也不可能倒退,三個可能:

第一,國家設置移動支付特許經營制度。國家允許國有商業銀行或取得移動支付牌照的企業,開展虛擬信用卡等移動支付業務。(此種可能性最大,但估計都要走銀聯通道)

第二、暫停時間比較長,等國有銀行、運營商等準備好後再重啟。

第三、二維碼法定化,就像發票一樣,需要認購或申請使用。

附文:讓人瘋狂的信用卡商業模式

1950年的某一天,美國商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在紐約一家飯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後發現他的錢包忘記帶在身邊,因而深感難堪,不得不打電話叫妻子帶現金來飯店結賬。於是麥克納馬拉產生了創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資一萬美元,在紐約創立了「大來俱樂部」(Diners Club)即大來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來俱樂部為會員們提供一種能夠證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會員憑卡片可以記賬消費。這種無須銀行辦理的信用卡的性質仍屬於商業信用卡。此後憑藉信用卡的一系列優點,195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首先發行了銀行信用卡。而如今信用卡在出現半個多世紀後繼續影響著互聯網金融行業。

信用卡的本質是一個合同,具體來說就是用戶、銀行和商家的一個三方協議:用戶今天花明天的錢(不能超過銀行給予的授信額度)向商家購買心儀的產品和服務,並享受一定的免息期,分期向銀行償還自己的借款。商家承諾接受這種交易方式,貨款和服務費從銀行處收取。而銀行則在一定額度內,為用戶支付貨款和服務費。

在這個模式中,商家可以獲得更大的交易機會,因為用戶單位時間內的支付能力增強了,特別適合向激情消費的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商家,如3C產品。

對銀行來說,信用卡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它是非現金交易,一旦通過信用卡發生交易,現金在銀行和商家銀行賬戶間流動,只有權屬發生了簡單的變更,而銀行本身的現金流和儲備沒有任何變化,而這個成本幾乎為零的服務,卻可能讓銀行擁有了利息、機會收益和管理收益。

對於消費者來說,它的優點更是顯著。用戶輕輕鬆鬆地就可以得到銀行的背書,買到自己想買的商品。所以,信用卡很快就普及開了。

如同信用卡極大地帶動了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一樣,虛擬信用卡一旦放開將會極大地釋放移動支付的能量,加速線下支付向線上支付的轉移,這恐怕是擁有眾多商業網點的傳統商業銀行的噩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28

央行暫停網絡虛擬信用卡及二維碼支付業務 銀聯:停得正確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995

3月14日上午,新浪財經發佈消息稱,央行緊急叫停騰訊支付寶網絡虛擬信用卡、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並附上一張《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的文件首頁截圖。

央行在通知中要求兩支行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業務暫停期間的平穩過渡。並要求支付寶、財付通將有關產品詳細介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情況上報。

21世紀網報導稱,央行支付結算司有關官員表示央行確實已發文緊急暫停支付寶騰訊虛擬信用卡業務。該文件屬於央行內部文件,按屬地銀行監管原則,央行13日下午3點多將該文件下發到杭州、深圳兩地的央行分支行。

他反覆強調此次對虛擬信用卡,央行是「暫停」而非「叫停」,「暫停就是你先等一等,等我們搞清楚再說。」

該官員坦言,央行此前對支付寶騰訊此次面向公眾發網絡虛擬信用卡一事毫不知情,支付寶騰訊事先並未向央行報備。他進一步表示,對於包括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在內的創新業務,涉及到不少新的技術、新的流程和新的識別技術,例如風險評估、消費者的識別等,在傳統的規則裡是沒有涵蓋到的,央行需要進一步搞清楚。

該官員明確表示,央行對互聯網金融創新持支持態度,政府工作報告裡都已提到,毋庸置疑,但在創新當中肯定會有風險,這一點也無可迴避。監管部門的責任就是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如何最大限度防範系統性大的風險,最終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對於叫停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持業務的原因,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馮新婭向人民網表示,主要是從從客戶支付安全的角度出發。

21世紀網另一則消息指,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周金黃對此文件進行了確認,稱央行確實發文緊急暫停支付寶騰訊虛擬信用卡業務。

阿里金融方面,相關人士稱目前尚無消息可發佈。「我們跟微信一樣,也剛收到通知。其他的不作評論。」該人士表示。

中信銀行相關人士稱對於突然市場傳被叫停一事也是剛聽說,之前中信銀行推出的相關業務是通過監管部門報批的,手續齊備。

受此利空消息影響,多只股票今日大幅跳水,其中,中信銀行盤中觸及跌停至4.90元,跌幅高達8.07%;騰訊控股盤中跌至558.5元,跌幅達5.017%。

銀聯人士對和訊網表示,央行此次暫停這項業務,完全是從保障消費者權益,防範支付風險出發和考慮的。央行暫停支付寶條碼支付,停得及時、停得正確,符合廣大持卡人的利益,符合整個支付產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動了銀聯的奶酪或是主因

自騰訊、阿里巴巴進入首批民營銀行試點名單後,便急切地宣佈要與中信銀行合作試水虛擬信用卡業務。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由於選擇了同一家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阿里和騰訊即將推出的網絡信用卡在各方面都極為相似,同樣採用了移動社交服務+銀行信用服務+互聯網保險服務的模式。

具體來看,兩個產品的授信額度均由銀行提供,都採用即時申請、即時獲准的方式;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評級,並確定授信額度。其中,中信微信信用卡的額度分為三個檔次:50元、200元和1000至5000元。支付寶錢包內的中信信用卡的授信額度200元起步,上限根據個人網絡信用度來定。

據前述新浪財經消息,央行在文件中指出,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係到客戶的信息安全與資金安全。相關支付撮合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存在一定得支付風險隱患。虛擬信用卡則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一接近央行人士認為,支付寶、微信所推出得二維碼支付實質就是O2O業務,它打通了線上、線下間的藩籬。該業務很難界定是網上支付,還是實體支付,為監管帶來了障礙。而「從人民銀行的角度來講,目前人民銀行尚未出台更為詳細的、準確的監管政策,來適應這種新的產業發展。」一位銀聯人士表示。

中金在線專業團隊分析,關於二維碼支付,被暫停的不只是支付寶,所有第三方支付的介於線上和線下之間的支付方式(如騰訊的微POS等)都將受到影響,動了銀聯的「奶酪」是主因。

在傳統的線下收單業務模式中,發卡行、收單行(主要是銀行、銀聯商務和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按照7:2:1的方式分成;而在線上收單模式中,刷卡手續費僅有發卡行和收單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完全被架空。而二維碼等支付方式本質上是用線上方式來做線下收單業務,銀聯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

此外,虛擬信用卡將促進支付寶和財付通O2O閉環的建設,推動線下支付向線上支付轉移,仍將損害到銀聯的利益,這或許是叫停的主要原因。民生直銷銀行是借記卡,而非信用卡,並且不涉及到銀聯的利益,不會受到影響。

前述和訊網消息稱,銀聯風險專家表示,支付寶條碼支付的本質就是借助二維碼等條碼技術將線下刷卡支付轉換為線上交易,將低風險交易轉為高風險交易。條碼支付設備與POS專用設備相比,缺乏起碼的交易信息技術保障,也未經過任何專業的安全認證。支付過程中無法保障交易賬戶和訂單的安全性,無法體現真實交易場景的基本要求。從日常監測來看,這類支付的風險問題日益嚴重,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一旦風險發生,還無法追查。

銀聯資深業務專家表示,線下收單業務應嚴格遵守《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但是通過線下條碼的支付方式,將線下業務變造為線上交易,規避了國家對線下交易的監管要求。一旦發生系統性的風險事件,持卡人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這種做法,破壞了我國10多年艱難形成的安全規範的支付體系,給包括匯付、富友、拉卡拉等200多家其他收單機構造成衝擊,迫使他們要麼同樣不守規矩變成支付市場的「壞孩子」,要麼坐以待斃成為受害者,造成「老實人吃虧」和「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格局。

事實上,銀聯跟支付寶的交鋒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據南方週末網此前消息,銀聯為了「防範風險」,於當年7月召開的四屆六次董事會上,提出《關於進一步規範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交易維護成員銀行和銀聯權益的議案》。議案指出,9月起,各成員銀行停止向非金機構新增開通銀聯卡支付接口,存量接口上不再新增無卡取現、轉賬、代授權等銀聯卡業務。2013年年底前,非金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以間聯或直聯模式一點接入銀聯網絡,商業銀行不再保留其與非金機構銀聯卡線下交易通道。2014年7月1日前,實現非金機構互聯網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次月,支付寶即宣稱「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全面停止正在發展的線下POS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47

如何分析公司債券信用風險? 502的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1pbki.html
      最近超日債違約使得公司債火了一把,大家都怕借債公司不還錢了,剛好有位同學問我對幾個債的看法,我粗略看了對應幾個公司的報表和評級報告,就總結了下如何分析公司債的信用風險問題。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公司債的信用風險:一、盈利與現金流;二、資產流動性;三、舉債空間;四、擔保與抵押。
       一、盈利與現金流。還債的的第一來源自然看盈利了,不過也要小心沒有相應經營性現金流的盈利,而只是賬面盈利。投資性現金流也很重要,出問題的債券幾乎都伴隨著之前資本支出過高後來形成不良資產的問題。我看過的幾個債中,超日是很可能是借資本支出被大股東掏空,而天威是戰略選擇錯誤在最火的時候進入了新能源領域,大筆投資都打了水漂。從高資本支出變不良資產,再變資產損失,最後造成盈利下降,償還能力下降。
       二、資產流動性。還債自然拿錢還,現金也是流動性最好的資產。可以從現金對有息債務比例、現金對債券比例衡量債券的償還能力。流動性再差點的就是流動資產中應收賬款、存貨之類的資產了,這是考慮資產流動性的第二點。
       三、舉債空間。沒盈利賬上還沒現金就靠繼續借新債還舊債了,但是如果舊債務本身規模已經很大,沒有繼續舉債的空間,金融機構不願意借就慘了。舉債空間可以用有息負債比淨資產衡量,1倍風險開始有點高,2倍以上就已經很高了。
       四、擔保與抵押。這是最後看的了,已經出現了公司無法正常還的情況了。其中擔保要注意擔保人和被擔保人的相關性以及擔保人自身的擔保能力。類似天威保變本身就是天威集團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關聯性很強的天威集團擔保天威保變,擔保能力就很弱。而云維股份的擔保人云南煤化工集團為包括云維股份在內的擔保有200多億,風險同樣很高。
       案例:1、雅戈爾有盈利,流動性稍差,舉債空間小。2、華銳風電無盈利,流動性稍差,有舉債空間,無擔保。3、天威保變無盈利,流動性較差,舉債空間低,有擔保。4、云維股份無盈利,流動性差,舉債空間低,有擔保。5、超日太陽無盈利,流動性差,舉債空間低,無擔保。
       債券新手,歡迎補充和啟發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90

騰訊股價虛高?微信用戶增長已停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0/59688.html

手Q的月活躍用戶數,從每個季度的最後一個月用戶在iOS或Android客戶端上至少登錄一次,變為:至少發送一條消息,或至少登錄一次手Q上的遊戲中心,或至少更新一次手Q上的QQ空間。

(上圖為2013年第四季度以前的微信月活躍度標準)

(上圖為2013年第四季度,及其以後的微信月活躍度標準 )

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從每個季度的最後一個月用戶在微信或Wechat上至少發送一條信息,變為:至少發送一條信息,或至少登錄一次微信上的遊戲中心,或至少更新一次朋友圈。

也就是說,騰訊對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的計入方法放寬了,此前必須發送一條信息才算活躍用戶,現在除了上述,連登錄一次遊戲中心或更新一次朋友圈,也算上了。

根據2013年第四季度的財報,按照對微信月活躍用戶數調整之後的數值,2013年第四季度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是3.55億,2013年第三季度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是3.36億;而根據2013年第三季度的財報,也就是按照此前騰訊對微信月活躍用戶數的定義,當季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為2.72億。

也就是說,2013年第三季度,只在微信遊戲中心和朋友圈這兩個功能上貢獻月活躍度的用戶數為6400萬(算法:3.36-2.72=0.64億)。

為什麼要找出這個數據呢?因為在2013年8月5日,也就是在2013年第三季度中期,微信5.0版推出,微信開始正式上線了遊戲中心。按理說,2013年第四季度,微信在遊戲中心的活躍用戶數會開始爆發性增長。但從2013年第四季度財報看到的調整之後的數據是,微信整體的月活躍用戶只較三季度增長了5.7%。也就是說,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月活躍用戶數計算方式,即按照微信用戶至少發送一條信息來計算活躍用戶數,那麼微信的月活躍用戶的環比增長一定比5.7%更少了。

按照調整之後的數據,2013年第四季度的微信活躍用戶數僅比上一個季度多1900萬人,佔不到上一個季度只在遊戲中心和朋友圈活躍的用戶數的30%,考慮到微信在2013年第四季度又推出了4款新遊戲,分別是《天天飛車》、《全民英雄》、《全民飛機大戰》、《歡樂麻將》,此外,在12月進行版本更新的還包括《天天愛消除》、《歡樂斗地主》、《節奏大師》,這些遊戲相當多數都排在APP Store前列。有理由相信,這多出的1900萬活躍用戶,主要來自微信遊戲中心的增長拉動。

也就是說,按照2013年第四季度之前的月活躍用戶標準,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在2013年第四季度已增長停滯,甚至還有出現可能環比下滑。

那麼,如果仍然按照2013年第四季度之前的月活躍用戶計入方法(即在2013年12月至少發送過一條信息的用戶),微信在2013年第四季度的月活躍用戶數到底是多少呢?

從環比增長率來看,2013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依次為23.1%、21.3%、15.3%,但由於第四季度的計入方法變了,且變化後的環比增長率只為5.7%,因此很難由此判斷原計入方式下第四季度的數值。所以,我們不妨從同比增長率來看看有沒有突破。

從同比增長率來看,2013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微信月活躍用戶數的同比增長率依次為228.4%、176.8%、124.3%,增長率均依次下滑了約52個百分點。如果仍然按照此規律不變,在原有的對微信月活躍用戶的計入方式下,2013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長率應為72.3%左右,而按照原有的活躍用戶數計入方式,2012年第四季度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為1.579億(在騰訊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可查),那麼在原有的活躍用戶數計入方式下(即在2013年12月至少發送過一條信息的用戶),2013年第四季度微信的活躍用戶數應為2.721億,與2013年第三季度的2.719億近乎持平。

在對活躍用戶數的計入方法調整後,2013年第四季度微信的活躍用戶數從2.721億變成了3.55億。也就是說,2013年第四季度,只來自微信遊戲中心和朋友圈的活躍用戶數為8310萬,比第三季度的6400萬增長了29.8%。

從上述可以看出,2013年三季度,在微信上至少發一條信息的用戶還比第二季度多出15.3%,但到了2013年第四季度,這個增長量就突然沒有了。

這可能一方面是微信的活躍用戶增長率隨著基數的增大確實在放緩,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微信上線遊戲後,遊戲屬性已經破壞了用戶對微信的交互感知,相當部分的用戶只把微信當成了一個純遊戲平台,而不去使用微信進行信息交互。也就是說,在微信上真正發信息的用戶的盤子也就2.7億那麼大。

也正因如此,騰訊方面把微信向海外擴張作為了重點投資領域之一。

財報中提到:視頻內容及視頻用戶體驗、微信的國際化擴張、支付,為騰訊大力投資的三個方面。騰訊首席戰略官詹姆斯•米歇爾在電話會議中提到,騰訊在2014年計劃為微信的海外戰略提供1億到2億美金的推廣費用。

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微信到底真的有那麼大的價值麼?騰訊的股價是否存在虛高?

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微信上真正用來信息交互的月活躍用戶也就2.7億,已經增長停滯。

另一方面,從3Q大戰以來,騰訊營業利潤的年比年增長率和營業利潤率均逐年下滑。2009年到2013年,騰訊的營業利潤年比年增長率依次為85.5%、63.4%、24.6%、26.3%、24%,營業利潤率分別為48.4%、50.1%、43%、35.3%、32%,2013年的這兩項指標均為歷史最低點。但自從有微信以來,騰訊股價已上漲184%,僅在2013年一年內就上漲了127%。

目前,騰訊市值已接近1400億美元,比微信誕生之前市值增加了近900億美元,比2013年初市值增加了780億美元。如果市值增加的部分拋去利潤的增長因素後可近似為微信的估值的話,那微信真的值575億-629億美元麼?

我從騰訊入股京東的交易算出,微信的入口價值約在13億美元。也就是說,微信必須得開放44-48個例如它給京東那樣的入口,才能支撐住騰訊市值在過去一年上漲所體現的微信估值。

我相信馬化騰自己是能夠認識到騰訊股價已達到了一個高位和瓶頸的。這從昨日騰訊宣佈拆股以便更好的吸引中小投資者投資可看得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06

現金、信用卡、便利超商、貨到付款都是勁敵 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業者賽跑鳴槍!

2014-04-07  TCW
 
 

 

第三方支付商機無限大,不論是網路業者、支付業者、銀行業者都積極搶進,但國人大多手持數張信用卡,加上便利超商普及,第三方支付的餅能做多大?

撰文‧張舒婷

延宕已久的「第三方支付專法」,近期終於有所突破。消息指出,由於第三方支付的不少服務內容,皆與金流管理息息相關,行政院傾向由金管會擔任主政機關。

儘管專法姍姍來遲,不過國內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已逐漸邁向百花齊放的階段,除了PChome網路集團旗下的支付連外,還有智冠轉投資的智付寶、歐買尬子公司歐付寶、Yahoo!奇摩的輕鬆付等。

廣義來講,所謂「第三方支付」是指由買賣雙方以外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平台。目前在行之多年的信用卡交易、電子商務付款的業務上,早已看到銀行搶進「第三方支付」的動作。但近來常被提到的「第三方支付」,則是指非金融業者,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網路業者,自行辦理第三方的角色,故被視為電子商務的重要里程碑,其實國內銀行早就垂涎三尺,更讓競爭白熱化。

挑戰一

消費者要重新建立付費習慣光是去年,就有玉山銀行宣佈與歐付寶合作、永豐銀行推出「豐掌櫃」,以及第一銀行「第e支付」業務與中國知名網路業者騰訊集團旗下「財付通」合作,提供台灣企業商品透過網路銷售至大陸的收款清算服務。今年三月,全台信用卡發卡量第一的中國信託,也宣佈推出「pockii」平台。

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皆紛紛搶進第三方支付業務,「愈多人一起做,餅就愈大!」歐付寶總經理林一泓樂觀以待。

「二○一三年,台灣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非現金消費』佔民間消費比率僅二二%,反觀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地區,均在三○%左右,韓國更高達六○%到七○%。」中國信託信用卡暨支付事業總處副總經理徐鋒志一語點出,國內的非現金第三方支付產業,還有無限成長空間。不過他認為,後發的非金融業者,要搶食第三方支付業務的餅,誰能勝出?有待時間證明。

挑戰之一是,台灣地狹人稠,三步一超商、五步一家銀行分行,民眾買賣物品時,超商取貨、ATM轉帳或臨櫃匯款,早已便利十足。

「第三方支付當然能解決一些網路交易的payment(付錢)問題,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像是拿不到信用卡的人,但在國內並不多。」徐鋒志說,國內信用卡持有人約在九百萬到九五○萬人之間,持有簽帳卡者也有幾百萬人,這些人之外,就是第三方支付業務的空間。

只是多數國人擁有信用卡、簽帳卡,也習慣用這些工具消費,顯見卡片才是支付主流;再者,貨到付款、超商取貨者也大有人在,民眾要重新建立起到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儲值後再結帳的習慣,仍需要時間。

既然如此,為何銀行業者又要大力搶攻第三方支付平台?答案是:多經營一個支付品牌,打入以前無法接近的客群。

挑戰二

銀行業者搶攻非卡友客群

事實上,在第三方支付的戰場上,兩造廝殺是完全不同的考量。對銀行而言,這只是賺取一%左右手續費的蠅頭小利而已;但銀行眼中的「小草」,可是網路業者眼中的「大樹」,例如現在已正式上線服務的淘寶網支付寶、美國的paypal,毛利動輒二到三成,與銀行業的策略思惟截然不同。

「非金融業者期待開放第三方支付業務,主要是為了加快交易速度,衝高業績。」永豐銀行發言人陳亭如表示。因此,目前加入第三方支付戰局的國銀,必須落實風險控管,將利差嚴格維持在幾個BP(一基點為○.○一%)以內;但網路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只要控制在三十個BP就足以承受呆帳風險,雙方情況大相逕庭。

不過,網路業者並不悲觀,Yahoo!奇摩拍賣暨超級商城副總經理王志仁表示,十多年前,電子商務崛起,有人主張「地廣人稀地區才有電子商務發展空間,不適用於台灣」,但觀察國內發展至今,網路交易蓬勃,完全推翻這種說法。

王志仁分析,現代人愈來愈習慣利用零碎時間購買必需品,如此就會極度仰賴行動商務,進而帶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普及率。以Yahoo!奇摩為例,目前電子商務平台已有六五%交易透過輕鬆付完成,估計再過半年就會來到一○○%。

國內第三方支付的餅,究竟能被做多大,雖無定論,但不論是銀行或其他第三方支付業者,雙方皆有的認知是:任何支付工具的誕生或創新,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更貼近消費者,讓交易更安全、迅速完成。

雙方也不諱言,不管是金融或非金融機構提供的支付工具,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同業,而是民間消費仍以「現金」為大宗。此外,儘管網路上「實名認證」機制漸臻完善,但駭客入侵頻傳當下,在法制基礎穩健、消費者改變支付習慣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90

發改委央行牽頭起草 國家信用體系建設框架即將公佈 李雪

http://xueqiu.com/8289182823/29096312
news:發改委央行牽頭起草 國家信用體系建設框架即將公佈

goal:2017年建成全國統一的金融、工商、稅務、交通等信用信息平台

key steps:
1,2014年6月底前要完成的任務包括:
推動部署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納入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
提出加強政務誠信制度建設的方案;
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證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代碼制度的方案;
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2,2015年要完成的任務包括下列項目:
推進商務誠信建設;
出台並實施政務誠信制度;
出台並實施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出台並實施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3,2017年要完成的任務:基本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的統一平台,實現資源共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