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一年中秋,你身在何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626

(新華社記者 李鋼/圖)

小時候,你的每一個中秋都和父母一起過。長大後的你,今年的中秋,又身在何處?

中國人關於中秋的回憶,一點酸,一點甜,百般滋味在心頭。在此,祝不論身處何處的你,中秋快樂。

“知道”(nz_zhidao)為你分享幾個關於中秋的故事。

(一) 一個人的中秋

文丨飯團

我們都有顆倔強的心。

昨晚打電話回去,老媽說,“真的不回來了嗎?”我說,“不回去了,太麻煩了。”在外念書,坐車回家還真有點不方便。

還記得小時候,具體不記得是幾歲了,每次用手指著月亮的時候,老媽都會拍著我的手說小心月亮把你的耳朵割下來。那時候真的很害怕,立刻把手縮回來。後來,再長幾歲,知道老媽說的是騙人的。再後來,就一心想離開爸媽的身邊。現在,就只剩一顆明明想回家的心卻扯扯嘴角說“不回去了。”透過電波,不想讓老媽聽見感冒似的濃濃的鼻音,“我一切都很好。”可是老媽,我真的好想家啊,好想回家……

在家的時候無比向往外面的生活,而當真正生活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有一天我想要尋找來時的路卻變得那樣艱難。

曾經,每一年的中秋節都是那樣平淡無奇但依舊無比溫馨:爸媽一起下廚煮一頓豐富的大餐,我和哥哥就嬉笑打鬧等待大餐的來臨。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哥哥離家念大學的第一個年頭。那一年的中秋,爸媽還是在廚房為準備晚餐而忙碌著,不同的是我的身邊沒有了與我一同打鬧的哥哥。少了一個人過節,家里少了一些歡笑,也多了一些安靜。餐桌上,我和爸媽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卻始終沒有提及哥哥……這時,我才意識到,從四個人的晚餐到三個人的晚餐原來是那樣的食不知味。那麽以後呢,少了我和哥哥的中秋節是不是更讓父母覺得孤單呢?

和哥哥通過無數次電話,知道他和我有著一樣的憋不住想回家的心,就只是我們都心照不宣,想家的情緒不需要講出來。

“月是故鄉明”。小時候並不明白,明明就只有一個月亮,為什麽偏偏是故鄉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圓。現在或許可以體會杜甫當時的心境了吧。在乎的不是月亮,是陪伴我們看月亮的人,人物不再,景物不再,那份熟悉的感覺不再,只有那個看月亮的人在望著明月,思念著遠方的你們都好嗎,家鄉的一切都好嗎?

迫使自己不讓眼淚溢出眼眶,因為我們都是倔強的人。就算是一個人的中秋,也可以因為笑著想你們而感到幸福。

(二) 第一次吃月餅

文丨李成義

我老家在甘肅秦安的一個小山村,可能太封閉的原因吧,竟然在中學畢業前一直沒聽說過月餅。雖是90年代初,可多數人家並沒有擺脫貧困,大家想著能吃上白面就不錯了。每年中秋節,家家做些蕎麥面涼粉,所有人不知道月餅是啥東西。1992年,我到蘭州的工地當小工,中秋時看到建築公司給工人發月餅,每人一個精致的包裝盒。我們農民工沒有月餅的,工頭只是在中秋晚飯的面條里加了一些肉沫。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月餅,沒看到月餅只是看到月餅盒。在蘭州的工地幹了四年小工,年年這樣與月餅無緣。

1996年春節過後,我一個人來到北京打工,流落街頭、上工地、掃大街半年多。9月到崇文區的一所小學當清潔工,當時有間外國語學校在這里租地辦培訓,就是在小學下午放學和雙休日時租用教室辦學。沒半月,我就和兩個學校的一些老師熟了。

一天晚上,我在小屋里看書,突然外國語學校的龍老師進來了,她雙手掬著小點心一樣的東西,說這是月餅讓我嘗嘗。龍老師還說,她剛聽傳達室的於大爺說我長這麽大都沒吃過月餅,就趕緊送過來幾個。我是一個鄉里的木訥人,剛到大城市文明禮貌用語還不擅長,現在忘記當時給龍老師說沒說感謝話。龍老師走後,我吃了幾個月餅,心里滿是感激,第一次真正見到月餅,第一次真正吃到月餅。

學校的咨詢處在小學的傳達室。幾分鐘後,我跑到傳達室卻發現龍老師不在,按說她應該值班接待學生咨詢。看門的於大爺樂呵呵地告訴我:“龍老師本來拿著幾個月餅當晚飯吃,我一說李成義是山里娃,都24歲了還沒見過月餅,她趕緊將放在嘴邊的月餅收回來,並將所帶的月餅全都送到你屋了。現在龍老師又跑到外面的小飯店吃飯去了……”

我人生的第一次吃月餅,竟然是從一個北京人的嘴邊截留過來的。

1997年的元旦前,龍老師突然不幸病逝,好像70歲還不到。今天遙想第一次吃月餅的經歷,也就遙想起龍老師來,希望她能在天堂里也吃到香甜的月餅。

(三) 中秋拜月翁

文丨三篰草

五十年多前的中秋節我記憶猶新。1962年,看田里水稻長得蔥郁,父親喜上眉梢,說今年得過好中秋節,還特地趕集買來月餅,置辦祭月用品。

八月半夜晚,秋色凝重,夜空清澈,繁星閃爍,銀河流瀉,圓月浮懸,夜景美不勝收。家鄉把祭月稱作拜月翁。父母拿蠟扡,搬香爐,擺供品,跑進跑出忙不停。

父親滿心喜悅,仿佛今夜他最幸福。仲秋時節,蕭瑟秋風把辛勞的樹葉從樹枝抖落;涼爽秋色把豐收的喜悅掛滿樹梢。農諺道:白露白茫茫(水稻葉徐徐泛白),秋分稻秀齊。田里晚稻長得蔥郁,稻穗灌漿正歡。莊稼豐收在望,父親難免喜形於色。

父親說,月盈月虧,潮漲潮落,影響天氣。靠天吃飯的農民看重氣候。田里莊稼收成全由天氣主宰。有了月神蔭庇,晴雨來得及時,田里豐收,農民生活才有盼頭。從父親樂呵呵的臉上仿佛看到了一派水稻豐收的景象。

那個時代,農村婦女生養孩子多,夭折也多。而我家兄妹六人個個成行(家鄉話:長大成人),那可是老天眷顧,算得幸運。看一群兒女繞膝,個個生龍活虎,母親笑得合不攏嘴。

今晚能吃月餅,小孩無疑最興奮。天上有個大月餅,可惜能看不能吃。自家的月餅雖小,可花樣挺多,豆沙、五仁加百果,個個甜到心窩里。

秋夜少了夏夜喧囂,只有寧靜和安謐。秋風為我們輕輕吹,吹盡世間塵埃,拂去心頭饑餓的陰影和生活的煩惱;月光為我們盡情撒,撒下一片光芒,驅走陰霾和黑暗,迎來幸福和安詳。

中秋拜月翁,一家人盡情享受團圓的喜悅和月餅的甜蜜。

如今,中秋節雖已成為法定節日,天際卻再也看不見漫天的星星——想想中秋拜月翁,其初衷應該是表達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但願我們都能記得這一點。

(四) 獨生子的中秋

文丨張藝

我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至今我也不明白,當時父母為何在這方面會有如此超前的理念,我幾乎成為這里的第一代獨生子。在我們這里的農村,的確如此。

父母的先進也僅限於這方面,其他方面跟爺爺奶奶輩兒沒什麽大的差別。並非詆毀家中的長者,但在我們老張家的確沒有中秋團聚的傳統。小時候,遇上中秋節,除非是已進城定居多年的親戚回鄉探望父母親,我是無緣吃到父母為自己的兒女也就是我準備的月餅的。獨生子女又怎樣,其實我知道,並不是父母花不起這個錢,而是因為農村日子平淡,實在沒有這個必要。

後來,在父母的“先進”教育理念下,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寄宿在學校。小學、初中、高中,每周見到父母的時間要比見到老師同學的時間少很多。如果要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去衡量,學校絕對是我成長的主要土壤,是我的大半個家,也難怪許多學校的白墻上都被刷上了“學校是我家,老師像媽媽”的紅字。

因為是寄宿生,中秋一般都被忽略,直到中秋節被確定為法定節日,我們作為學生才因為它有三天假期而進一步了解它,也更願意了解它——我想,但凡一個節日的設置,除了“歷史意義”之外,還有就是“放假”,給民以時才能給民以樂。

如果讓我選擇,寄宿生涯的中秋節反而更好,因為學校還會發個月餅吃。我當時真這麽想的。假如你穿越到我生活的農村,居住在我家中,你就會明白,中秋和平時毫無差別。運氣好點還有一盒別人送來的月餅,另外就是一年一度和全國人民一起欣賞的晚會,僅此而已。而那把酒望月的典雅、其樂融融的大餐、五彩繽紛的花燈,對我而言都像傳說一樣遙不可及。

而今,我離家千里,赴渝求學,與父母團聚的時間更少。家,仿佛變成了我人生的客棧。夜已深,我在床上輾轉難眠。剛剛接到一個高中同學從車站打來的電話,他說話的時候很興奮,只是我實在沒勇氣聽太久;後來在QQ空間看到另一個大學同學寫道,“話說今夜無眠的是我。坐回家;周圍的人來了又走,而我要堅持到最後。身上的錢只剩下一份肯德基六元的早餐和一張火車票,還好,老爸來接。”

又記起上周幫同學在網上搶了一張回家的車票,忍不住,一滴淚,砸在了手機屏上……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