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聞社援引消息人士稱,伊朗將在其主要等級的原油產品上向亞洲客戶提供折扣,折扣力度創下14年來新高。此前,沙特阿拉伯也給予了亞洲客戶一定的折扣。
知情人士向彭博新聞社透露,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將其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的亞洲官方銷售價格下調至區域基準下浮1.8美元,以維持在亞洲的市場份額。
中東的產油國都希望能保持在亞洲的市場份額。
此前,伊朗對亞洲客戶的售價為基準價格上浮0.13美元。據彭博新聞社數據,此次輕質原油的折扣創下了2000年3月以來的最大折扣。
自OPEC在11月27日決定不減產以來,油價崩盤。市場認為,這表明了OPEC下定決心,讓北美的頁巖油生產商和其他石油生產國分擔供給過度的壓力。
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在11月下調了油價,市場認為其正努力維持市場份額。
北美頁巖油產量的激增加上全球原油需求的放緩使得油價今年跌入熊市。中東的生產商正與來自拉美、北非和俄羅斯的原油生產商爭奪亞洲市場。
12月4日,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將其銷售至亞洲的輕質原油售價下調至區域基準下浮2美元。據彭博新聞社的數據,這創下2000年6月以來最大折扣。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下調了1月對亞洲和美國的售價,而上調了對歐洲的售價。
OPEC成員國伊拉克和科威特也分別與12月8日和12月10日下調了其對亞洲客戶的原油售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伊朗外長昨日警告,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不采取行動讓油價止跌回漲,國際油價繼續下跌將傷害包括沙特在內的所有中東地區國家。2014年國際油價跌幅創六年新高,OPEC內部矛盾越來越大,OPEC的動向仍將是石油市場2015年的關註焦點。
2014年,OPEC面對油價暴跌仍決定不減產,以沙特為首的一些OPEC成員還主動降價,打響價格戰,推動全年油價重挫46%,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年度跌幅。伊朗外長Hossein Amir Abdollahian昨日向路透表示,沙特在油價大跌時不作為屬於戰略失誤,
“油價下跌的原因很多,但沙特可以采取行動,在這種形勢下發揮有成效的作用。”
“如果沙特不能幫助制止油價下跌……這是重大錯誤,會對所有(中東)地區的國家產生負面影響。”
路透報道認為,Abdollahian此番評論凸顯了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國家的緊張關系。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援引西方媒體評論稱,沙特及其海灣地區的盟友正在用油價作為政治武器,不只是針對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實質上目標還是伊朗。沙特的價格戰也應考慮到遜尼派與什葉派的仇恨。
眾所周知,沙特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的國家,遜尼派被認為是主流正統派別。而在伊朗國內,伊斯蘭教另一大派系什葉派占多數。如下圖所示,沙特國內遜尼派占比89%-90%,伊朗國內什葉派占比89%。
沙特政府坐擁7500多億美元的外儲,財力雄厚,即使油價暴跌,也有資本抵禦沖擊。而伊朗至今遭受西方制裁,其保本油價還要達到每桶100美元以上,現在的國際油價對伊朗的傷害就格外大。
Abdollahian昨日提到,伊朗外交部與石油事務官員會與沙特就油價展開更多探討。他並未透露會談可能何時舉行的相關細節。
上月沙特絲毫沒有顯示價格戰會緩和的跡象。沙特當月表示,即使OPEC以外國家減產,沙特也不會為了提振油價減產。沙特石油部長還說,即使油價跌至每桶20美元也不減產。
昨日沙特皇室發布國王Abdullah bin Abdulaziz入院接受檢查的消息。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沙特主要股指當天一度跌幅達6%。市場擔心,沙特下任國王的態度是否會改變沙特的原油策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伊朗總統魯哈尼昨日強調伊朗必須終結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威脅舉行全民公投,欲以伊朗史上從未有過先例的公投推動該國與西方核談判的進程。西方媒體認為,魯哈尼是警告國內堅持以撤銷對伊制裁為談判前提的反對派,核協議才會達到終結被孤立的目的。
昨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的經濟會議期間,魯哈尼表示,他在尋求利用憲法賦予的權力,可能組織直接進行國民投票做出決定。魯哈尼還說:
“以我們的政治經驗,被孤立期間,(伊朗)這個國家(的經濟)無法持續增長。”
由於核問題分歧,伊朗經濟在西方制裁下舉步維艱。伊朗核問題談判重啟後,西方國家暫停部分制裁措施,加之政府精簡財政支出,使得伊朗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2014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暴跌,讓伊朗經濟前景再次蒙上陰影。截止於2015年3月21日的本財年,伊朗石油收入將占政府總收入37%。因油價暴跌,伊朗政府已將下一財年石油收入在預算中占比降至33%。下圖來自美國能源情報署(EIA)。
魯哈尼昨日提到,1979年頒布的憲法賦予伊朗人民以舉國投票決定重大問題的權力。他說:“36年後,如果我們行使憲法的這一準則,將重大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問題交給直接公投,並非交由議會,即使只有一次,即使每十年就一次也是好事。”
對魯哈尼而言,全民公投可以繞過受國內反對派影響的議會、伊朗革命衛隊等政府機構。那些態度強硬的反對人士堅稱,只有在撤銷所有對伊朗的制裁以後,才能保證與西方進行核談判。許多分析師認為,以強硬派的這種條件,幾乎不可能達成核談判的協議,令人更加擔憂伊朗核談判的前景。
《紐約時報》報道評論稱,伊朗政界人士講話向來含糊其辭,魯哈尼的上述言論卻很明確。他顯然在警告那些控制議會、關鍵決策委員會、國家媒體、國家安全部隊和情報機構的強硬派。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援引一位政治分析師評論稱:“即使魯哈尼沒打算動用這種權力,他實質上也是在威脅,可能就核協議征求公眾看法。這可以讓他的對手害怕,使對方不再堅持立即解除制裁這類不可能實現的條件。”
自2006年伊朗核問題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與德國六國同伊朗舉行多輪對話,但在鈾濃縮、制裁等核心問題上分歧嚴重,一直未取得明顯進展。2013年8月魯哈尼就任伊朗總統以來,伊朗核問題出現新契機。同年11月,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就解決伊核問題第一階段措施達成協議。
伊朗核問題談判原定去年11月24日為達成全面協議的最後期限。不過,由於鈾濃縮離心機的數量和美國是否解除全面經濟制裁等關鍵問題的分歧,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去年臨近截止期時決定,將最後期限延至今年7月1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由左至右:伊朗總統魯哈尼、沙特國王阿蔔杜拉、俄羅斯總統普京)
本周國際油價創五年多新低,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內部再次暴露巨大分歧。伊朗與委內瑞拉昨日承諾,將聯手推動OPEC制止油價下跌。過去六周,三大OPEC產油國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多次強調不采取可緩解油價跌勢的減產行動。伊朗與委內瑞拉此番表態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
據伊朗官方通訊社伊通社報道,伊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Sayyed Ali Khamenei)昨日會見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holas Maduro)時表示,他支持兩國合作逆轉國際油價急劇下跌之勢。哈梅內伊譴責“敵人”將油價當作政治武器,還意味深長地將油價暴跌稱為一些共同敵人策劃的政治花招。他說:
“油價在這麽短時間內離奇下跌,這是種政治花招,與市場無關。我們共同的一些敵人在將石油用作政治手段,他們無疑在這次油價劇跌中發揮了作用。”
美聯社、路透社等西方媒體報道均提到,馬杜羅此次出訪幾個OPEC國家是為了爭取得到OPEC成員國的支持,委內瑞拉主張以減產的方式推升油價。伊通社報道也提到,馬杜羅明確表示:“我們正努力讓OPEC成員和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達成共識,合作利用創新機制逆轉油價,讓它回到可接受的水平。”
伊通社報道稱,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當日敦促OPEC成員國“讓某些大國針對OPEC的機制恢複中性,幫助油價2015年穩定在可接受的水平。”馬杜羅也呼籲OPEC聯手穩定油價。
去年11月27日,OPEC會議決定宣布保持現有產量不變,成為壓垮國際油價的最後一根稻草,油價進入下跌的快車道。自11月OPEC會議公布決定以來,國際油價跌幅已達35%。本周三國際油價一度跌破每桶50美元,創2009年5月以來新低。
油價暴跌期間,沙特為首的一些OEPC產油國絲毫沒有透露減產的跡象。去年12月21日,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甚至表示,除非OPEC以外的產油國減產,否則即使油價跌至每桶20美元,OPEC也不會改變決定。當月14日和16日,阿聯酋的能源部長和科威特的石油部長都表達了OPEC並未感到有必要減產的觀點。
本月初伊朗外長警告,沙特在油價大跌時不作為屬於戰略失誤,若沙特不采取行動讓國際油價止跌回漲,油價繼續下跌將傷害包括沙特在內的所有中東地區國家。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曾提到,堅持不減產是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一手推動的決定,西方媒體評論稱,沙特及其海灣地區的盟友在將油價用作政治武器,不只針對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實質上目標還是“死對頭”伊朗。
眾所周知,沙特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的國家,遜尼派被認為是主流正統派別。在伊朗國內,伊斯蘭教另一大派系什葉派占多數。沙特政府坐擁7500多億美元的外儲,財力雄厚,即使油價暴跌,也有資本抵禦沖擊。而伊朗至今遭受西方制裁,其保本油價還要達到每桶100美元以上,現在的國際油價對伊朗的傷害格外大。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則是提到,沙特等國樂見國際油價暴跌,油價跌得越慘,越能殺得其他產油國措手不及,尤其是美國。巴克萊分析師就這樣認為:
“他們(沙特等國)似乎認為油價跌得快比跌得慢好,急跌可能會給非OPEC國家帶來更多的變數,慢跌可以給其他國家喘息之機,那些國家可以考慮合並然後變得更有效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今天(1月13日)表示,制造油價下跌的國家終將後悔,而伊朗則因對原油出口依賴程度低,會安渡油價下滑的經濟陣痛。
魯哈尼今天在電視講話中說,如果伊朗在油價下跌中蒙受損失,則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產油國將蒙受更大的痛苦。因這兩個國家的財政預算依賴原油出口。
魯哈尼稱,沙特80%的財政預算基於原油銷售,科威特則更高,達到95%。
而路透計算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里,沙特預算對原油的依賴程度達到90%,科威特為92%。
不過伊朗的情況要好一些,魯哈尼稱伊朗只有三分之一的預算依賴石油銷售,預計該國的出口中石油相關產品占60%。
因西方在核問題上制裁伊朗,美國能源信息部(EIA)數據顯示,伊朗的原油出口由2011年的250萬桶/日降至目前的約100萬桶/日。
最近幾個月來,國際原油價格大跌近60%,接近六年來低位。
伊朗是遭到最嚴重沖擊的石油輸出國家之一,因為伊朗的預算是建立在油價每桶100美元的計算基礎上。
伊朗在新一年的財政預算中,將銷售的油價下調到每桶72美元,不過,油價目前已經跌到50美元以下,再度升高伊朗未來將面臨赤字的可能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伊朗石油部長Namdar Zanganeh昨日表示,該國所在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沒有立即削減產油目標的計劃,伊朗實力雄厚,可以抵禦油價進一步下跌,即使必須以每桶25美元出售石油,對伊朗石油業而言也不存在任何威脅。
同日伊朗副外長稱,與沙特外長的會晤已推遲,部分源於油價看法分歧。就在本月初,伊朗副外長還敦促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采取行動,制止油價下跌。伊朗領導人還承諾要與委內瑞拉聯手阻止油價下跌。主要產油國的博弈局面更為複雜。
據伊朗官方通訊社伊通社報道,Zanganeh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即使油價跌至每桶25美元,也還不會對伊朗石油業構成任何威脅。”
就在Zanganeh上述表態前一日,伊拉克石油部長Adel Abdel Mehdi表示,去年12月伊拉克日均原油產量達到400萬桶,創歷史新高。受此消息影響,昨日國際原油價格走低,布倫特油價跌破每桶50美元,盤中一度下跌2%,WTI油價一度也下跌了1.1%。自去年11月27日OPEC會議出乎市場意料決定不減產以來,國際油價跌幅約為30%。
Zanganeh昨日說,伊朗不會爭取OPEC召開緊急會議。按既定日程,OPEC去年11月以後的下一次會議應於今年6月5日舉行。
上周五,因國際能源署(IEA)下調非OPEC產油國今年的石油供應增速,WTI油價暴漲5.3%,當周收漲0.7%,終結了七周連跌的勢頭。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報告顯示,截至本月13日當周,WTI原油期貨的凈多倉環比增加12%,多倉增量創2011年3月以來新高。
盡管以上數據帶來了油價可能見底的消息,但Zanganeh對油價的以上態度還是和其他伊朗高官的立場形成鮮明反差。同在昨日,伊朗副外長Hossein Amir-Abdollahian接受電視采訪時說,伊朗與沙特的外長會晤延後舉行,部分原因是雙方對原油價格下跌的看法有分歧。
華爾街見聞本月初文章提到,Hossein Amir-Abdollahian月初表示,沙特在國際油價大跌時不作為屬戰略失誤。他警告,若沙特不采取行動讓油價止跌回漲,油價下跌將傷害包括沙特的整個中東地區國家。
本月第二周國際油價創五年多新低,伊朗總統魯哈尼又與到訪的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達成一致,承諾兩國將聯手推動OPEC制止油價下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當時譴責“敵人”將油價當作政治武器,還說油價暴跌“與市場無關”,是一些共同敵人策劃的政治花招。
而在去年年末油價暴跌期間,沙特為首的一些OEPC產油國絲毫沒有透露減產的跡象。去年12月21日,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甚至表示,除非OPEC以外的產油國減產,否則即使油價跌至每桶20美元,OPEC也不會改變決定。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曾提到,堅持不減產是沙特一手推動的決定,西方媒體評論稱,沙特及其海灣地區的盟友在將油價用作政治武器,不只針對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實質上目標還是“死對頭”伊朗。
眾所周知,沙特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的國家,遜尼派被認為是主流正統派別。在伊朗國內,伊斯蘭教另一大派系什葉派占多數。沙特政府坐擁7500多億美元的外儲,財力雄厚,即使油價暴跌,也有資本抵禦沖擊。而伊朗至今遭受西方制裁,其保本油價還要達到每桶100美元以上,現在的國際油價對伊朗的傷害格外大。
本月15日,伊朗財政與經濟部部長Ali Tayebnia表示,伊朗要將今年財政預算中的原油估價由每桶72美元下調至每桶40美元。據彭博統計,去年12月伊朗日產油量降至280萬桶,2011年平均水平為360萬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自上周的強勢反彈之後,美油再度跌至48美元以下。
美國國務院能源特使Amos Hochstein表示,油價將交給市場決定,美國不會進行幹預。而伊朗石油部長也表示,可以接受油價跌至25美元。
截至發稿,美國WTI原油報47.47美元/桶,跌1.22美元,跌幅2.5%。布倫特原油報48.78美元/桶。
伊朗石油部長Namdar Zanganeh昨日表示,該國所在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沒有立即削減產油目標的計劃,伊朗實力雄厚,可以抵禦油價進一步下跌,即使必須以每桶25美元出售石油,對伊朗石油業而言也不存在任何威脅。
同日伊朗副外長稱,與沙特外長的會晤已推遲,部分源於油價看法分歧。就在本月初,伊朗副外長還敦促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采取行動,制止油價下跌。伊朗領導人還承諾要與委內瑞拉聯手阻止油價下跌。主要產油國的博弈局面更為複雜。
據彭博,Fat Prophets資源分析師David Lennox表示:“美國將不會削減產量,這是個問題。如果油價要回到原油水平,產量需要減少100萬桶/天至150萬桶/天。這需要各國共同減產。”
伊拉克石油部長Adel Abdel Mehdi昨日表示, 因南部產出增加和北部供應大漲,伊拉克12月原油產量達到400萬桶/日,創歷史新高。
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1月9日當周,美國原油產量增加至919萬桶/天,為1983年有記錄以來新高。
自去年六月高點以來,國際油價已經下跌了近60%。
WTI原油
布倫特原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伊拉克和伊朗加入沙特阿拉伯,將3月交貨的亞洲原油價格下調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顯示亞洲原油市場份額的競爭正在加劇。
伊拉克Basrah輕質原油價格的售價將較中東基準下浮4.10美元,此為2003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知情人士向彭博新聞社透露,伊朗國家石油公司也將下調官方售價,將3月交貨的輕質原油價格降至較基準下浮2.10美元,為至少2000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的主要出口商於上周將3月銷往亞洲的官方原油價格降至至少12年來最低。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致客戶的郵件中稱,將出口亞洲的同期交割每桶油價下調90美分。
ESAI能源公司董事總經理Sarah Emerson向彭博新聞社表示:“此舉顯示出一些生產國正在保護市場份額。這很簡單——下調價格是維持份額的方法。”
OPEC正在亞洲受到外部產油國的競爭。過去6個月,原油價格下跌近50%。
國際能源署(IEA)周二表示,美國將繼續推動全球原油供給增長,直到2020年。而OPEC維護市場份額的舉措將會給俄羅斯等生產商帶來傷害。
投資公司Ashmore Group Plc中東主管John Sfakianaki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如果它們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原油,它們的銷量不會高。對沙特而言,它將不惜一切代價維持市場份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伊朗與幾大巨頭間曠日持久的核問題談判達成協議後,莫斯科看起來似乎是這一協議的大贏家。專家們認為,無論政治還是經濟上,短期莫斯科確實將會收益良多。但長期而言,隨著多年來對伊朗國際制裁的解除,伊朗重新融入世界商業體系對於俄羅斯並非幸事。
俄羅斯:伊朗外交戰大贏家
周一,當聯合國安理會最終批準了伊朗核協議時,俄羅斯熱情邀請了西方同事進行其他層面的合作。“這次經歷是無價的。為了解決其他的問題,我們很期待共同行動,地緣政治的考量不會成為負擔,相信通過合作我們也可以成功解決其他危機。”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維塔利·丘爾金表示。“俄羅斯對此已經準備好了。”
《生意人報》的專欄作家謝爾蓋·斯特羅堪也證實:“莫斯科有種強烈的感覺——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這不只是關於伊朗,這可能是我們與西方整體關系的轉折點。”一些觀察家甚至已經嗅到了美俄合作的信號,他們認為,或許兩國將會共同實施關於烏克蘭問題的明斯克停火協議。
早在伊朗核協議達成之前,莫斯科就已經準備利用伊朗核談服務於自己的戰略目的。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認為,隨著伊朗核計劃得到控制,美國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在歐洲部署導彈防禦系統。
事實上,莫斯科與伊朗的共同利益也遠多於西方與伊朗之間。“對於西方而言,核計劃是與伊朗有關最核心的問題。而在莫斯科和德黑蘭之間共同的關切要多得多,這包括中東、阿富汗、里海,有許許多多的事情值得進一步的合作。”Chatham House的尼古拉·卡茲哈諾夫表示。
最重要的是,俄羅斯需要依靠伊朗來共同對抗"伊斯蘭國"的威脅。該恐怖組織的快速擴張已經威脅到了俄羅斯的南部——從西邊的北高加索一路到阿富汗、乃至俄羅斯東邊的盟友中亞。
“與伊朗合作共同對抗"伊斯蘭國"是很有必要的。”弗拉基米爾·撒茲辛,一位俄羅斯科學院的伊朗專家表示。“美國人在進行空中打擊,這很好,但是你需要有人在地面戰鬥,這就是未來伊朗人與庫爾德武裝會做的事情。”
伊朗重入油氣市場,俄羅斯禍福難料
短期而言,俄羅斯在伊朗也有著重要的經濟利益。俄羅斯的石油公司可能會恢複在伊朗的石油生產,包括里海地區的油田;俄羅斯希望確保伊朗鐵路建設合同的履行;俄羅斯國有企業受命在伊朗再建設8座民用核反應堆;俄羅斯導彈制造商Almaz-Antey期待著在2016年供應S300防空系統……
但長期而言,莫斯科將付出的經濟代價仍然有待觀察。評級機構穆迪認為,在伊朗制裁解除,原油生產增加的情況下,俄羅斯將是利益受損的油氣出口國之一。莫斯科複興資本的一位分析師Ildar Davletshin認為:一旦對伊制裁得以解除,德黑蘭可能會釋放其約2000萬桶的石油庫存。“如果他們在一個季度之內釋放所有的石油,這可能會達到1天30萬桶。”他估計,這一舉動可能將全球原油價格封死在60美元以下。
不過,在伊朗對世界石油市場造成實質性影響之前,伊朗還需要對其荒廢許久的石油基礎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包括原油管道以及地下的石油儲存設施——根據伊朗政府的估計,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
如果考慮到天然氣,則伊朗對俄羅斯的潛在威脅就更多了:伊朗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儲備;同時,伊朗也擁有像俄羅斯一樣可以同時供應歐洲和亞洲的地理位置。
伊朗已宣布將會向歐洲出售天然氣,俄羅斯的分析師們也承認這終將是一個威脅,但他們相信伊朗還需要10年的時間去準備。“伊朗的首要優先級是滿足國內的需求,第二步則是使用天然氣的收益來修整石油基礎設施,比如提高油井的壓力。”卡茲哈諾夫表示。俄羅斯政府的官員們也認同這一觀點。俄羅斯能源部一位高官表示:“伊朗對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的影響更多是心理作用。”
商業巨頭躍躍欲試搶食伊朗市場
隨著伊朗市場即將打開,各國商業巨頭都已經磨刀霍霍,準備搶占這一龐大的市場。但除了民用核技術和某些工程專家之外,俄羅斯提供的資源非常有限。“伊朗的潛在市場非常龐大, 我們可以看到德國、法國、和日本的企業都已經躍躍欲試了。我們能與這些國家競爭的領域非常少。”“所以,我們可以有種贏得了外交戰的感覺,而且獲得了一些籌碼。但是如果要說到近在眼前的經濟競賽,已經可以說別人肯定會走在我們前面。”卡茲哈諾夫認為。
伊朗與六強敲定的核子協議,真如歐巴馬所說,會為我們帶來更安全的世界?伊朗從此乖乖受監督?或許歐巴馬沒說的其實是,這個協議代表了美國不再是萬能的事實,承認美國對中東區域的無能為力。 七月十四日一覺醒來之後,發現伊朗與六強(美、英、法、德、俄與中國)敲定了核子協議。在如此超現實的時刻中,最令人感到怪異的,就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 宮發表的談話了。他的結論除了推銷這協議帶來的更大範圍的監管與透明度,還有對伊朗提煉鈾設施的限制;歐巴馬也重申,美國在全球領導地位的重要性。 「歷史已經表明,美國必須要出來領導,但不是用我們的武力,而是用我們的道理。」歐巴馬說。「歷史表明了我們的強大,不是在我們孤立自己的時候,而是在我們與世界團結的時候。今天的協議開啟了歷史的新頁,將帶我們走向一個安全、更有希望的世界。」 協議背離對反恐的堅持 這些言詞聽來平凡、悅耳,卻也隱含了欺騙。在維也納所達成的協議,不是美國傳統上所追求的一個安全、更有希望的世界;相反地,這背離了美國在中東區域對於恐怖主義與禁核擴散的堅持。 首先,這協議將解凍伊朗所擁有的一千五百億美元的資產,而這政權曾無視自身國內經濟,以數十億美元資助敘利亞獨裁者對人民開戰。美國在中東的這些傳統盟 友,聽到協議的第一反應都是充滿著震驚與恐懼。當他們看著伊朗不斷地得寸進尺時,歐巴馬卻正與盟友的敵人大談建立新關係的可能性。 很多支持協議的人認為,雖然明知這些錢將助長中東的區域動亂,然而就長遠的角度來看,禁核擴散的利益仍然比較大。確實,這個協議限制了伊朗的濃縮鈾與核子 燃料的再加工。按照條約內容,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檢查員,將有權進入任何可疑的軍事基地。這協議也將允許總署監控伊朗的鈾礦和濃縮鈾設施。 伊朗曾毀約 這次能信任?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協議裡並未談到伊朗現有的核子基礎建設。十年以後,伊朗可以愛濃縮多少鈾就濃縮多少;十五年以後,伊朗能夠在隨便一座臨近庫姆(按:什 葉派的聖地)的山中,躲避世界的目光,再偷偷建濃縮鈾的設備。一個已建造工業級核計畫的國家(過程中還不斷妨礙國際原子能總署的介入),被容許保留這些核 子基礎建設,以交換進一步的監管和檢查;但不為人知的是,十二年前這國家就簽過這樣的協議了,還毀約過。如今,這個協議將對這世界釋出什麼樣的訊息? 這看來不像歐巴馬向來所夢想的非核世界。 最後還有恐怖主義的問題。美國自九一一恐怖攻擊以來,一直試圖孤立並制裁那些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在這串歷史悠久的名單上也包括了一向支持恐怖主義的北 韓,但北韓的支持其實是歷史因素大過實際上的威脅。然而,伊朗始終是美國國務院所認為世界上頭號贊助恐怖主義的國家。歐巴馬的這項協議,在提供伊朗政權政 治合法性的同時,竟未要求其結束對恐怖分子的支持。 美伊將化敵為友? 儘管核談充滿了這些漏洞,歐巴馬與伊朗的協議仍可能是值得的。如果伊朗能信守諾言,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伊朗政權更迭變得更為溫和,那麼歐巴馬將可讓這世界 上最危險的武器,遠離這世界上最危險的政權。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榮譽主席蓋爾伯(Leslie Gelb),七月十四日時曾表示,「這是個將伊朗化敵為『友』的良機」,或許歐巴馬能夠善用這個時機。然而考量到伊朗在談判攻防過程中,所展現咄咄逼人的 態度,情況似乎沒有這麼樂觀。 或許從歐巴馬的觀點來看,這項核談真正的好處,至少是替美國自中東全面撤軍鋪路。經過十多年的戰爭和重建,這個區域不僅沒有穩定下來的跡象,甚至還比九一 一前更危險。《大西洋報》(The Atlantic)的特約編輯彼得.貝納特,對此協議表達支持的立場,說這些批評歐巴馬的評論,其實只是無法接受「美國不是萬能的事實,因而指責歐巴 馬。」所謂美國的領導,或許在這個區域已經達到所能負荷的極限。如果這樣的假設為真,歐巴馬實在應該要有風度地讓我們理解這樣的事實,這個協議其實不是對 美國領導的肯定,而是承認美國的無力。 伊利.萊克(Eli Lake)是彭博觀點的專欄作家,精於政治及外交事務的評論。他曾於美國前新聞網站the Daily Beast擔任資深軍事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