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惡搞文]傻仔大: 「大頭蔡是條亂唱人的噴火龍」

惡搞原文在此,最初原文在此

「大頭蔡是條亂唱人的噴火龍」

幾十個佔領中環的所謂高等生物日日傻喊,抽水的人最終被抽乾,這景象很震撼,抽水機很快成為香港茶餘飯後話題。無主新聞只顧以高調品格發展,可能已去到瓶頸位。問題是,無主新聞是否做一些街邊話題?最關心無主新聞問題好像都是他對手,令無主新聞反感;遭大傻仔指指點點,無主新聞大頭蔡覺得受委屈。某些領域,無主新聞認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不應面對很多不公的限制,無主新聞有權按自己意願發展一些人認為超無聊虛無的內容。
這些看法不無道理,無主新聞蝕底的地方是香港雖然是發達的城市,但沒有時間瞭解這些高深的內容;相反無線師奶劇40多年前開始發展,那時師奶觀眾完全不是問題。然而,無主新聞不顧沒有人有心機睇的發展模式不能持久,是個須正視的事實。面對各方批評,無主新聞的大頭蔡似發晦氣:「你哋好彩,寫屎尿屁時,冇人出聲。」寫大眾話題是個需要由網主強力領導、爭取人民廣泛支持的重大工程,肯去做也未必能成功,發晦氣地做肯定失敗。

大傻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13

一個自媒體人的自述:從圈養豬到散養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55.html

來源:i黑馬

口述:申音

整理:王根旺

【導讀】「作為一隻放養的豬,你會到處去找食物,才會激發你的競爭能力。」在日前的APEC青年創業家峰會,NTA創新傳播機構創始人、《創業家》雜誌前主編申音分享了自己有關自媒體的一些感悟。在他看來,紙媒已經處於下坡了,但對於自媒體人來說卻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以下為申音口述節選。

從2000年加入媒體行業開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又一個的洞穴,尋找更安全的地方。每次尋找到一個洞穴時,我首先問自己的是,那個洞穴是不是足夠安全,是不是能夠庇護我,是不是能給我遮擋風雨。


但是終於有一天我發現,我需要走出洞穴,需要走到外面的世界裡。當我離開那個洞穴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已經變了,洞穴已經不存在了,而你再做一個穴居人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告別圈養

今天早上我看到王小波先生的一篇文章《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講的是他插隊時候的經歷。他發現,凡是在豬圈裡面養的豬都無精打采;而有一隻豬特立獨行,它不是在豬圈裡面,而是滿山跑,到處去各個村寨裡面自由戀愛。

過去十年,我們作為媒體人一直習慣的是圈養生活,我們需要一個組織給自己感到安全感,給自己定期發薪水和福利,並使自己的字能夠在雜誌或電視台上發表。這樣很好、很安全、很穩定,但是它真的有價值嗎?它能不能讓你感到尊嚴感和存在感?我覺得沒有,而且我越來越感受不到尊嚴感和存在感。而當我們走出這個圈養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很恐懼,因為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會發生什麼。但是一旦走出去後,你會發現有很多人在跟你一樣做出這樣的選擇。

最早,人類之間是血緣關係,是宗族、是家族;到了工業時代,關鍵的是資本,有一個公司或者組織的存在,人和組織的關係是一個僱傭的關係。今天,如果不是基於血緣和資本,我們怎麼能聯繫在一起?這個時候,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互聯網,它讓我們超越了地域和時間,讓不同的人能夠因為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聚合在一起,而這種聚合是自由意志的聚合。所以,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時代到來了。

自媒體和自商業

只有證明了自己具有自商業能力的自媒體,我認為才是真正的自媒體。當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的時候,什麼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商業?我覺得第一是有種,第二是有趣,第三是有料。

有種就是指你這個人有個性、有主張、有自己的性格、有特質。因為只有當你有種的時候,你才能形成自己的魅力。有趣是指你表達的內容是不是有趣,你的風格是不是銳利,幽默感是抵禦這個世界最好的武器。有料是說你需要創造有價值的內容。今天,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能夠持續地創造有價值的內容,這樣的人是非常少見的,而同時能夠具備有種、有趣和有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能夠實現自商業的人需要四種能力:專業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行動能力。歷史上看,能夠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是耶穌基督和佛陀,他們都是有專業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人。並且他們有一個信念,不但他們自己相信,同時還要說服更多的人去相信。

無法形成自商業的自媒體,到最後都是自娛。那怎麼樣才能形成自商業?我們看到的是黑天鵝效應,也就是說萬分之一的人拿到90%的回報。

如今,大家都知道紙媒已經處於下坡了;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今天媒體產業卻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因為一切產業都是媒體產業,都迫切地需要故事、人格體和機會,而當這些和產業結合時,就會產生更美妙的商業結合。

很多人問我,自媒體有沒有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我就想起了王小波的那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文章說圈養的豬是有特定模式的,因為到早上六點的時候,一定會有人來餵豬食,但是那種模式只能讓你感到溫飽。而作為一隻放養的豬,你會到處去找食物,才會激發你的競爭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51

SENSE隨筆130730人的延伸「武器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30/sense%E9%9A%A8%E7%AD%86130730%E4%BA%BA%E7%9A%84%E5%BB%B6%E4%BC%B8%E3%80%8C%E6%AD%A6%E5%99%A8%E7%AF%87%E3%80%8D/

SENSE隨筆130730
人的延伸:武器篇***
掌門執筆

〈楔子〉
我認為過去一百年, 中國武術界只出過兩位「大宗師」: 七十年前的王薌齋 與及四十年前的李小龍。 我心目中的大宗師不單止技藝高超, 蓋壓一代; 還要提出創新的武術識見, 並且諸付實踐, 邁越前人, 指引後學。 就像提出 “手割理論” 的棋聖道策 與及 “相對論” 的愛恩斯坦一樣。

王薌齋出身 “形意拳”, 精研武術中「發勁」之道, 創出「意拳」門派。
“捨形存意”, 何等高超! 大家從電影 “一代宗師” 中, 章子怡的對白: 在老爺子身上看到的不是 “招”, 是 “意”….. 可以想見中國武術的藝境追求和內心嚮往。

說個王薌齋的紀實故事。 (註: 出自《意拳滙宗》。)
日治時期的北京, 宗師宏揚武道不止輟, 他的規矩: 每周劃出一個時段, 與天下高手切磋武藝。 ( 註: 昔年李小龍在西雅圖的 “截拳道” 總館也有同樣的慣例。)
一日, 有日本武術家登場較技, 來人柔道初段。( 註: 那時代通貨未膨脹, 不要看輕初段。) 宗師慨然答允,雙方橋手甫一交接, 對手如遭電殛, 震彈顛仆, 無法站立。 其人拜服拳術, 卻請試劍, 原來他更是劍道二段。 宗師以手杖應接木刀, 兩劍交擊, 對手震彈顛仆如故, 大駭莫名, 請教何能至此。

宗師曰:「兵器不過肢體之延伸」***, 我的手能仆跌你, 手中的兵器也能做得到….. 來人心悅誠服, 拜列門牆。

〈武器篇〉
「人的延伸」第32章對「兵器是肢體的延伸」這一說法的推演很有趣味。( 信不信則由你。) 跟據麥老漢的說法:
刀槍棍棒無疑是手臂的延伸 (註:手臂發的是肩背之力。),*** 近距離的「投擲武器」(如石頭, 飛鏢飛刀。) 是其再延伸; 冑甲盔盾則是皮膚的延展,*** 城牆堡壘裝甲車是其再延展。

人類的第一次重大兵器革命是發明「射程武器」****, 先是標槍, 後是弓箭和投石機, 最後是手鎗和步鎗。
投擲武器和射程武器的分別是前者以 “發力”為主; 後者以 “瞄準”為主。*** 瞄準用的是眼, 發的是頸力, 所以射程武器是眼和牙齒的延伸,**** 正所謂 “以目光殺人”。 發明鎗膛線(ie來福線) 之後, 更是如此。 (註:牙齒發的正是頸力。麥老漢真利害。)
其實就算是投擲武器, 也高度要求手眼協調, 據演化人類學家說, 使用投擲武器曾經對大腦演化構成天擇壓力.

進入「火藥武器」時代, 步鎗射程明顯超出日常精準地使用目力的距離, 步鎗使用者要對空間存有 “透視法” 了解,**** 否則不能測算距離, 和把目的物從背境中分離出來。 據說, 擅長弓箭的部落民很少成為優秀的鎗手。

二戰時的機關鎗, 和後來的手提輕機鎗, 連續發射能力有了突破性提高。 戰場上射擊觀念由 交义綫條組成的 “火力網” ,一變而為 “環形或球形火力” 和 “火力牆” 。*** 前此極之吃香的狙擊槍手立時身價暴跌,狙擊鎗淪落為暗殺的工具。

機鎗何需瞄準,計算的是範圍而不是定點或移動。(註:有點像拳術中的劈掛捎拋,而不是直拳和插鎚。) 它是擁抱,*** 擁抱是觸覺操作,與視覺無關。

到了「彈道武器」 (如大炮飛彈.) 時代,目的物座落在目力範圍之外,透視法已無能為力,對空間的了解必需是「牛頓式」的,**** 而彈道要用智能,而非體能操作運算。 所以,彈道武器是神經系統的延伸。**** ( “吹水”夠利害嗎?)
(註:透視法看到的空間不是牛頓空間,請參閱《演說1301博覧會的政治學》第4節。)

〈麥老漢的sense〉
麥老漢一代宗師,又豈徒 “吹水” 而矣,且看他的sense:
競爭源出天擇,乃是人類社會運作的結構形式,因此,武器是人類技術進步的泉源。*** 上述武器發展史和人體的關聯想象,可以看作是論述技術革新對人類社會心理的潛在轉換和影響。**** 這樣,觀感會為之一變。

每一種決定性技術革新,都會改變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從而轉換了人類的心理和行為。
印刷術的興起使人類變成分析性的「理性人」,*** 長於條理而弱於掌握整體; 社會關係變成異質單子的集合體,行一人一票「民主政制」;心理和行為上屬於「個人主義」。***
電子技術的興起將使人類變回綜合性的「部落民」,長於掌握整體而弱於條理;社會日趨同質化,心理和行為上屬於「部落主義」。*** 資訊處理呈現為 “採集” 和加工形態。**** (註:網路internet和facebook加速了這一進程。)

據麥宗師的 “預言” ,武器—–重新定義為競爭的工具,在「電子時代」施用距離愈來愈遙遠,「形象」愈來愈柔軟多變,攻擊針對性也愈來愈由肉體轉向中樞神經。
新興電子技術不是人類肢體的延伸,而是神經系統的延伸。**** 人類將會以「思想」作為武器,他舉出及身見到的明確例子:廣告。***

一種新興技術,作為競爭工具,對所有缺少它的人都構成威脅。在這重意義上,它就是一種武器。 那麼,「戰爭」可以看作是不均等技術之間取得新平衡的過程。**** 每發明一種新 武器/技術,對舊系統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場社會災難。

新興技術壓倒了舊技術之後,人人都使用著它,於是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狂熱…..
麥子曰:「武器,成為人類社會自我清算的工具。」*****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Marshall McLuhan麥克盧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79

演說1308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04/%E6%BC%94%E8%AA%AA1308%E7%90%86%E8%A7%A3%E5%AA%92%E4%BB%8B%EF%BC%9A%E8%AB%96%E4%BA%BA%E7%9A%84%E5%BB%B6%E4%BC%B8/

演說1308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掌門執筆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Marshall McLuhan麥克盧漢

這本書五十年前面世之初,在智識界誘發的震動,有如引爆了一枚原子彈。 憑藉這本書,麥克盧漢的江湖地位上升至「先知」的位階。 他創制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和「訊息時代」這兩個語詞,用來表述他那超前時代的觀念:「媒介即是訊息」。

 

〈傳統sense〉

從常識觀點看來,「媒介Media」負載「訊息Message」,它不是訊息本身。***

訊息的總和構成「內容」,“內容”先在於,並且獨立於“媒介”。

內容於媒介不相干,只是某種媒介“剛巧”負載著它,在人群中往來搬動。 改換為他種媒介,原則上並無不可。****

舉例:一項“召集令”可以用書面、旗幟、呼叫、鼓語或Facebook發出,傳導雖有利鈍之分,而與命令內容不相干。

 

Th. 媒介作為負載內容的工具,是一種鋪陳表述的框架,是一種「形式」。*****

形式不是內容,*** 它是容器,是支架,是編碼法則…..

《清明上河圖》卷軸為例:傳統國畫技法是“媒介”,北宋亡國前夕,汴京的繁華面貌是“訊息”。畫技是“形式”;城市生活是“內容”。

 

Th. 理論上,一種媒介可以負載無限量的訊息和內容。***

舉例:畫技可以摹繪任何有形之物;語文可以描述世間萬象。

 

Th. 一種媒介愈被高度運用,操作的純熟程度愈達到“無意識”的地步,則使用者愈會感覺不到該媒介的存在。*****

該媒介呈現為“透明”,使用者群體以為“直接”交流著訊息和內容,渾忘了中介性編碼系統的存在。

舉例:我們日常運用母語交談,***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們以為直接交流著“意見和sense”,不覺得交流的實質上只是“語言和概念”。 我們思考的時候…..其實也一樣。

 

〈媒介即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是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一書首章的標題,也是全書主旨所繫託。 這句說話的用意在於申明: 媒介並不如傳統sense所說的那樣,是透明而不含內容的純架構。反之,

Th.「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

舉例:印刷媒介的內容是文字;文字的內容是語言;語言的內容是思想;思想的內容是意態形態。

換句話說,“媒介à內容” 鏈條上任一單元同時兼具 “媒介和內容” 雙重身份。這是「媒介即是訊息」的第一重意義。

作為媒介,只有“電子數碼”本身才真正不含內容,稱得上是“純粹工具性”的媒介。*** 它的位置正在某條鏈子的最前端。

同理,單純的鼓音碼也不含內容,其位置在“非洲鼓語”鏈條的最前端。

 

Th.媒介本身因其特性,在文化母體解讀和運用的時候,產生自身的內容。*****

作者用了一對比較例子,頗為精闢。

甲例子:傳統油畫畫技運用“透視法”,輔以顏料色調,造成“景深”。 畫中景物於是相當近肖於肉眼所見,被視為高度「寫真」。

但是,在真實世界中,遠山真的矮於近樹嗎? 傳統油畫技法在二維畫布上畫出「透視法幻象」,因為與我們的頭腦和文化相調適,便被賦予「真相」這種“內容”。

相對地,乙例子:畢加索的「立體派」畫技揚棄了 “單一側面透視” 的傳統技法,採行 “多側面鑲嵌” 。 新技法顯示的 “內容” 與頭腦和文化杆格不入,便被解讀為“鑿空荒誕,不切實際”,頂多只算是藝術家的童真塗鴉!

作者卻認為,較諸“透視法幻象”,“立體派鑲嵌”更為「寫真」。 反倒是文化存有偏見,以致立體派畫作的內容不被賦予真相的位階。

透過兩個例子的比對,相同的畫布顏料,不同的兩種 “媒介” 意圖表述相同的主題:透視法負載的 “內容” 被認為是「真實」的;而立體法卻被認為是「不真實」的。文化賦予兩者的意涵,真是天壤雲泥!

這才是「媒介即是訊息」的精義所在。

 

Th. 麥子曰「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後工具又塑造了我們。」*****

「使用者温馴地接受了媒介,媒介成為囚禁其使用者的無牆監獄。」是否很有佛學味道?

Postman在名著《童年的消逝》中闡發的「形式決定內容」論,轉換為麥老漢McLuhan流語言,就是「媒介決定內容」。**** 直接用麥氏的語言來說,便是「媒介即是訊息」。

 

〈武器篇〉

「理解媒介」第32章對「兵器是肢體的延伸」這一說法的推演很有趣味。

跟據麥老漢的說法:刀槍棍棒是手臂的延伸,*** 近距離的「投擲武器」是其再延伸;冑甲盔盾是皮膚的延展, 城牆堡壘是其再延展。

發明「射程武器」是重大的兵器革命****, 先是標槍,後是弓箭, 最後是手鎗和步鎗。

投擲武器和射程武器的分別是前者以“發力”為主,發的是肩背力度;後者以“瞄準”為主。 瞄準用的是眼,發的是頸力, 所以射程武器是眼和牙齒的延伸。***

進入「火藥武器」時代, 步鎗射程明顯超出日常精準地使用目力的距離, 使用者要對空間存有“透視法”了解,**** 否則不能測算距離,和把目的物從背境中分離出來。據說,擅長弓箭的部落民很少成為優秀的鎗手。

二戰時的機關鎗,和後來的手提輕機鎗, 連續發射能力有了突破性提高。 戰場上射擊觀念由 交义綫條組成的“火力網”,一變而為“環形或球形火力”和“火力牆”。*** 機鎗何需瞄準,計算的是範圍而不是定點或軌跡。它是擁抱,*** 擁抱是觸覺,與視覺無關。

及至「彈道武器」面世,目的物座落在目力範圍之外,透視法無以為功,對空間的了解必需是「牛頓式」的。 運算彈道要用智能,而不以體能操作,所以彈道武器是神經系統的延伸。****

(註:透視法看到的空間不是牛頓空間,請參閱《演說1301博覧會的政治學》第4節。)

 

武器是人類技術進步的泉源。*** 上述武器發展史和人體的關聯想象,真正的用意是論述技術革新對人類社會心理的潛在轉換和影響。

Th. 每一種決定性的技術革新,都會改變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從而轉換了人類的心理和行為。

例子:鐵路擴大運輸的規模, 創造新類型的社會活動,甚至移易城市生態和面貌,當中什麼東西被運送並不重要。

印刷術的興起使人類變成分析性的「理性人」,*** 長於推陳事理而弱於宏觀;社會關係變成等價單子的集合體,行一人一票「民主政制」;心理和行為上屬於「個人主義」。***

電子技術的興起使人類回復為綜合性的「部落民」,長於掌握整體而弱於條理;社會日趨同質,心理和行為上回歸「部落主義」。*** 資訊處理呈現為“採集”和加工形態。*****

舉例:Facebook的訊資傳導習俗明顯地吻合 “採集—加工”形態。

 

據麥宗師的“預言”,武器—–重新定義為競爭的工具,在「電子時代」施用距離愈來愈遙遠,「形象」愈來愈柔軟多變,攻擊針對性也愈來愈由肉體轉向中樞神經。

新興電子技術不是人類肢體的延伸,而是神經系統的延伸。**** 人類將會以「思想」作為武器,他舉出及身見到的明確例子:廣告。***

一種新興技術,作為競爭工具,對所有缺少它的人都構成威脅。 在這重意義上,它就是一種武器。 那麼,「戰爭」可以看作是不均等技術之間取得新平衡的過程。**** 每發明一種新武器/技術,對舊系統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場社會災難。

新興技術壓倒了舊技術之後,人人都使用著它,於是陷立了同質化競爭狂熱…..

麥子曰:「武器,成為人類社會自我清算的工具。」*****

 

〈遊戲篇〉

「理解媒介」第24章討論遊戲,主旨在於申明人類在遊戲中追求和補足的是“人性的整全”,所以遊戲是“人性的延伸”,就如武器是人體的延伸一樣。

麥老漢這樣定義Def.:「遊戲是人為設計和控制的情景,旨在容許很多人同時參予團體生活中某種有意義的模式。」****

所以「遊戲是大眾傳播媒介,是群體知覺的延伸,*** 容許人們從慣常的生活模式中得到休整。對整個社會而言,遊戲是一種自言自語的行為。****」

 

在現代,大部分人不喜歡“工作”,全部人都喜歡“遊戲”。為甚麽? (少數喜歡工作的人, 皆因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遊戲.)

按照馬克思主義, 工人在工作中不能實現自我, 反而埋沒了本性, 此之謂「異化」alienation。***** 工業社會中, 人為物役, 意無所用, 生產是「返工」, 工作沒有價值意義. 所以人不喜歡工作。

 

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 「人」作為 “生產要素production factor” 被肢解割裂,然後在“勞動力市場”上零散出租。 雇主只洽租了雇員的某部分才能,有時甚至只是體能,有時甚或是色相…..

在職場上,人不是以一個「整全的人格」被雇用的。***** 相反,生產架構必須將人力資源切割歸類,再重新組合調配,以達致效益最大化。***

舉例:公司決策階層是大腦(大腦皮層負責思考),管理人員是小腦(負責協調),專業人員是骨骼(負責技術作業),非技術人員是肌肉(負責作功)。各司其職, 不得混淆, 即是之故, 唯獨決策階層尚似番個人.

在工作架構中,每個人都只被當成「局部的人」, 只能夠顯露那部分的才能和人格。人格的其餘部分必須妥為隱藏, 切勿使之流露出來, 以免干擾執行作業的部分. 這就稱做「專業Pro. 」!*** 夠變態沒有? 所以人不喜歡工作。

 

遊戲與工作根本不同之處, 在於遊戲不是生產活動,*** 即遊戲不是工作.

在遊戲中,人以「整全的人格」參加著。*** 所以人喜歡遊戲。

更有甚者, 人性中有被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力加壓抑的部分, 如暴力傾向, 可以在遊戲設定的框架中盡情地表露出來,*** 如拳擊. 所以人更加喜歡暴力遊戲。

 

Th. 任何遊戲的「形式」都是它的第一要素。**** 使遊戲與生活相關聯的是它的模式,而不是參加的人,更不是遊戲的結果。

舉例: 拳擊是暴力, 撲克是欺詐, 划艇是合群, 攀山是孤傲. 形式與內容打從開始便渾成一體.

 

遊戲是人們心靈生活的戲劇模式,**** 使緊張情緒得到宣泄的渠道。 他又是集體通俗藝術,具有嚴格的控制程式。

「人生如(遊)戲, (遊)戲如人生. 」對嗎?

遊戲是經驗轉換器。**** 把人生經驗和社會現實轉到遊戲場地上面, 以較不具破壞力的形式重現出來.

例子:撲克Poker表現了高度競爭性社會中一切複雜態度和不便明言明的價值觀念—–精明機敏,咄咄迫人,弄虛作假,不奉承人。利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025

上海公司人的健康問題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24407.html
人都知道健康是財富。但不得不說,現在更多的情況是我們為了財富而忽視健康。

雖然幾乎所有公司每年都有例行的員工體檢——這也是員工福利的基本選項——但公司人對這次體檢的重視程度往往有限,有的會因為忙而錯過,有的則是忽視那份體檢報告。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大部分的忽視都是無意識的,因為我們未必對那些看似偏差不大的異常指標背後帶來的隱患有足夠的認識。

第一財經週刊》與中智上海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資源服務上海有限公司一起對公司人的體檢狀況進行了調查,找尋其中各年齡段在內科、外科、心血管科、五官科以及婦科方面存在的集中問題。在這份調查中,北京外企德科的數據總量為20萬人次,來自2400家客戶公司。中智上海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的數據來源則是根據2012年中智上海僱員體檢數據統計抽樣調查的1000名公司人體檢報告。

有幾個問題已經不容忽視。例如肥胖比例的不斷上升,以及由此而來的代謝疾病逐漸年輕化、潛伏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瘤的甲狀腺結節已經成為了體檢中的熱門問題等等。另有一些問題目前雖然看似並不嚴重,長期忽視也可能會病變成腫瘤和癌症。

對於與大家近來關心的空氣質量問題相關的呼吸系統情況,統計中顯示出的問題並不是很多。這一方面是因為體檢中很少會檢查呼吸系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除非有哮喘或明顯過敏體質,一般人群不會去注意呼吸系統的問題。而根據醫保反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呼吸系統問題還是集中在感冒引發的咳嗽上。當然,上海本地的空氣質量並沒有嚴重到像北京等地的程度,大家只是更擔憂空氣惡化的趨勢。

不同年齡段的公司人的主要健康問題集中在哪幾個方面?年輕公司人的健康狀況有哪些新的變化趨勢?哪些小毛病可能會成為將來的健康大隱患?近年來公司人群中不斷出現的「過勞死」究竟會由哪些情況引起?以及有哪些不被常規體檢覆蓋的門類同樣應該引起重視?《第一財經週刊》邀請健康專家和關注公司人職場福利的專業人士,共同分析公司人群的健康報告,同時也為公司人提供健康建議。

A 公司人健康狀況的幾個變化趨勢

國家體育總局最近一次國民體質測驗的結果顯示,公司白領人群反映體質水平的握力、彈跳力指標都有所下降,而體重和血壓指數卻有所上升,公司人整體的體質在下降。

中國醫師協會健康管理與健康保險專委會常委、上海市健康管理研究會體檢專委會常務副主委李傑博士介紹說,體重超過正常值、血壓升高、血脂異常、脂肪肝、甲狀腺異常、頸椎骨質增生等幾個問題已經成為了年輕的職場人比較主要的常見病。

而從公司例行體檢結果的統計來看,公司人的健康問題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代謝相關疾病的逐漸年輕化,其中包括高血脂、糖尿病和高尿酸症等;隨著電腦使用的頻率的增多,頸肩腰腿痛及鼠標手的發病也呈上升趨勢。

肥胖導致血脂異常

許多人都開始擔心血脂問題的年輕化,但是首先應引起公司人重視的則是肥胖問題。北京外企德科福利外包事業部的副總監何志紅直言不諱地表示,「公司人血脂異常大部分是肥胖導致的。」

根據北京外企德科最近一次的統計,公司人的肥胖佔比達到30%至40%。而其中,男性的肥胖率更高一些,在肥胖人群中,男女比例為8:2,這可能與女性更注意瘦身有一定關係。

導致肥胖的原因其一是沒有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飲食不規律、運動太少、工作壓力繁重沒有時間鍛鍊、或者是參加了不適合自己當下身體狀況的體育運動都是肥胖的成因。另一個原因是與飲食有關,不愛吃蔬菜,以及外出就餐食用的油和添加劑品質不佳。「不好的油掛壁率比較高,代謝比較差,容易粘附在血管壁腸道壁上。」何志紅說。

頸椎病越來越年輕

頸椎病以前屬於老年病,不過現在在年輕人當中也開始蔓延,有些人甚至還很嚴重。何志紅介紹說,公司人現在工作、下班和休閒時間幾乎都是坐在電腦前或著低頭玩著手機、iPad等,而引發頸椎病的原因主要就是久坐不動。隨著智能電子設備的普及,兒童也開始早早地接觸這些設備,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可能會越來越早。

晚育給女性公司人帶來健康風險

雖然乳腺癌與遺傳相關,但李傑介紹說,實際上乳腺癌的發病原因有很多,生活方式不夠健康、環境污染、運動量減少、情緒緊張以及不適當地過多食用含有雌激素的食物都是誘發乳腺癌的因素。此外,生育年齡延後或是不生育,也可能是患乳腺癌的因素之一。

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在23歲至30歲之間,中智關愛通EAP總監史厚今表示,但這段時期對如今的女性公司人來說,也恰好是在職場上尋求升職和發展的「打拚」期,有一部分女性因此主動選擇了延後生育。

何志紅還提醒,女性在懷孕期間由於身體情況和各項指標都處於特殊時期,一些平時不被注意的潛在身體隱患可能會顯現出來。而晚育對於女性來說,還會使得瞭解自己身體隱性疾病的時機延後。

抑鬱症傾向嚴重

「近幾年國際上和國內的經濟形勢變化比較大,不論是跨國公司還是國內公司,都會有頻繁的組織架構調整。」史厚今說,有些不適應的人選擇重新尋找職業機會,同樣也要重新面對新的人群和崗位挑戰,這導致不少公司人的心理調節能力跟不上外部工作環境的急劇變化,矛盾就會不斷顯現出來,誘發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失眠、抑鬱、焦慮是這類心理問題引發的常見反應,不過達到疾病程度的比例還很低,「在健康人群的安全比例內。」史厚今說。而目前公司人群體中,出現最多的一類心理疾病是抑鬱症。

抑鬱症容易導致自殺行為,但目前對公司人進行自殺干預的比例還很低。史厚今認為,是否患上抑鬱症很難靠自我判斷,但如果持續一週睡眠不好,沒有精神,對什麼事都沒有興趣,那麼建議最好去找心理醫生做一個狀況評估。

好消息是,願意接受心理諮詢的人群比例在不斷提高。根據史厚今的統計,在對公司人進行的心理諮詢中,排名第一的是婚戀問題,第二是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其次還有工作壓力、信息焦慮綜合症等心理問題。

史厚今將當下80後、90後公司人的心理壓力來源主要歸結為「關注自我,注重自我的感受,要自己開心」。對他們來說,工作不僅僅是追求一份工資,而且追求做的事有人認可,關注自我感受,希望獲得成就感。自我感受越強,也就越敏感,而職場的競爭環境會產生矛盾,引發不悅情緒。同時,初入一個新的職場環境,適應新環境和新同事時所帶來的壓力會對一些人造成心理負擔。

B 容易被常規體檢忽視的問題

胃部疾病

何志紅建議從事銷售工作,或應酬較多的公司人每年進行一次無痛胃鏡的檢查,以及肝功能檢測。

飲食習慣辛辣或常出現胃部不適現象的公司人也應該進行一次徹底的胃部檢查。胃部不適的症狀雖然感受起來差異不大,但具體的成因可分為胃潰瘍、胃出血、胃粘膜組織異常、膽汁倒流或是胃噴門口閉合不全等多種情況。如果長期忽視,可能會引起嚴重病變。

現在的體檢機構裡有無痛胃腸鏡項目的還不是很多,如果有需要,可以到一些較有資歷的三甲醫院的消化科進行檢查。但胃鏡檢查的費用較高。

甲狀腺疾病

不少公司人的體檢報告中,都會出現甲狀腺結節這一問題,如果儘早及時治療,治癒率還是相當高的。但李傑表示,如果放任不管,那麼很有可能會發生病變,從甲狀腺結節發展成甲狀腺瘤、甲狀腺癌,這兩種疾病都是致命的。

普通體檢時可能不會徹底檢查甲狀腺問題,僅靠外科醫生用手觸摸判斷,這可能會造成一些問題不能及時被發現。

呼吸系統疾病

李傑表示,肺癌是中國癌症發病率排名第二的惡性疾病。通常來說,在新裝修好的辦公室長時間工作,或者經常在有人抽煙的環境下工作的公司人需要更多關注自己呼吸系統的健康狀況。

心肌缺血

如果你的睡眠不好,注意力很難集中,遇到事情容易情緒高亢,那你有可能是心肌缺血。心肌缺血需要通過常規檢查不會查到的一些指標做判斷,所以一般人很難及時發現,公司人也常把心臟不適的原因歸咎為加班太累。

不孕症

因為不包括在常規體檢項目之內,所以很難有直觀的統計數據顯示,但近年來不孕症在公司人群中的發病率也有所提高。


C 公司人的健康隱患來源

怎麼就亞健康了

亞健康是常被人們掛在口中的詞,但卻很難界定。它是一種臨界狀態,雖然沒有明顯的疾病表現,但長期持續這種狀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根據此次公司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統計,公司人的亞健康主要集中在肥胖、血脂上升、脂肪肝、頸椎不適等方面。

長期處於壓力環境中,以及快速的生活節奏都可能導致亞健康狀態。如果要判斷自己是否處於亞健康,可以參考以下表現:易疲勞、失眠、質量睡眠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精神狀態欠佳。

什麼原因會過勞死

「過勞死」是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重,心理壓力太大,從而出現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由於積重難返,將突然引發身體潛在的疾病急性惡化,救治不及時而危及生命。「過勞死」的5種疾病依次為: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統疾病、腎衰竭、感染性疾病也會導致「過勞死」。

D 來自健康專家的建議

學會正確休息

「休息不是指睡一覺就行了,持續3至7天無工作狀態才叫休息。」何志紅說,她也建議公司人通過運動促進代謝來排汗,既能進行新陳代謝、增強體質,也能釋放壓力。

「一定要找到宣洩的方式,一定要找到放鬆的環境。」何志紅說,不論是跳舞,在書店呆上一個下午,或者與好友聊天,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管好自己的嘴

「公司人如果暫時解決不了運動減少、壓力增加和環境污染等因素的話,那至少可以科學地管住自己的嘴。」李傑說。

降血脂的方式其實也很簡單,少吃,多攝入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就好。健康的食物應該是新鮮的,富含營養素、優質蛋白、礦物質、維生素並具備多量纖維素以助於排除脂肪和腸道毒素。切忌高脂肪和高能量。

李傑建議健康管理一定要量化。例如一天油的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25克,脂肪的攝取量不要超過60克,而蔬菜一天至少要吃300克至500克。

不要放任小問題

李傑強調,在體檢報告中如果出現異常指標,不能憑個人斷定問題的大小,而是一定要聽醫囑,由負責任有水平的醫生來判斷你的情況究竟應該是可以先放一放,還是定期觀察,或是立即干預治療。「在醫生判斷以前都是大事。有很多腫瘤問題,開始都是因為不注意。」李傑說。

樹立正確目標

現代人壓力的增加不僅僅是由工作產生,還因為慾望太多滿足不了,導致心情不愉快。「心情因素對生理功能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李傑說。

為避免心理壓力過大,史厚今認為首先要注意的是設定的目標是可行的,包括能力的可行和承受力的可行,不要設定一個太高的目標。「成功的理念都是有錢、地位高,那麼沒有成功的年輕人會壓力很大,迫切急於成功。」史厚今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47

SENSE隨筆130807人的延伸「遊戲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07/sense%E9%9A%A8%E7%AD%86130807%E4%BA%BA%E7%9A%84%E5%BB%B6%E4%BC%B8%E3%80%8C%E9%81%8A%E6%88%B2%E7%AF%87%E3%80%8D/

SENSE隨筆130807

人的延伸:遊戲篇

掌門執筆

 

〈楔子〉英式幽默,天下知名:

當英國國會議員是最容易不過的事情, 開會毫不費神,儘管聊天瞌睡神遊; 只要不是輪到自己發言,連功課也不用做, 別人做的功課當然更用不著看……

當議員一條 “黃金規則” 適用一切情況: 最緊要看清楚當下發言的人所站位置,在我們這邊的一律喝彩;在對面那邊的一律喝倒彩!***

麥老漢說 “有些遊戲令參加者愈玩愈蠢”, 他舉的例子竟然不是candy crush saga,而是「英國國會」! 他以此作為 “形式決定內容” 的有力論証:****

英國國會形式上是超大型的「方桌會議」***,兩大黨的議員們分開在長條形方桌兩邊就座, 楚河漢界,各不相混。 辯論的時候,兩個陣營適用著同一條 “黃金規則” ,呼喝聲就如球場那樣子,雖混亂吵鬧卻壁壘分明。 投票的時候,有 “黨鞭” 監督著,敢於 “投敵” 者黨紀伺候。***

所以當國會議員首先要學會放棄獨立思考,黨云亦云; 進而不辨賢愚,凡我同志雖不肖必力挺之,凡屬敵營雖sense必力踩之;最後喪失了創造力,唔好諗咁多喇,跟黨鞭指揮做野罷剌….. 愈做愈蠢,理所當然。

 

《人的延伸》第24章討論的是「遊戲」, 主旨在於申明人類在遊戲中追求和補足 “人性的整全”,所以遊戲是 “人性的延伸”*** ,就如武器是人體的延伸一樣。

在現代,大部分人不喜歡 “工作”,全部人都喜歡 “遊戲”。*** 為甚麽?

(我相信:那少數喜歡工作的人, 皆因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遊戲。)

且看:

〈工作篇〉

以我的某位朋友為例, (嚴正聲明,我說的不是你,如有雷同,純屬不幸。) 受人尊敬的行業,高薪厚職,有足夠的工作 “誘因”。 她工作能力強橫,上司賞識,同事羨慕,職場之嬌子也….. 她卻硬是不想起床上班,一心想著轉業。

我猜測她厭惡的其實不是該項特定工作,而是 “返工” 這件事本身,*** 故此轉業可能無用,失業反倒有益。

 

按照馬克思主義, 工業社會中, 工人在工作中不能實現自我, 反而埋沒了本性, 此之謂「異化」alienation。***** 人為物役, 意無所用, 生產是「返工」, 工作沒有價值意義, 所以人不喜歡工作。

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人」作為 “生產要素production factor” 被肢解割裂,在“勞動力市場”上零散出租。 雇主只洽租了雇員的某部分才能,有時甚至只是體能,有時甚或是色相…..

在職場上,人不是以一個「整全的人格」被雇用的。***** 相反,生產架構必須將人力資源切割歸類,再重新調配裝組,以達致效益最大化。***

舉例:公司決策階層是大腦(大腦皮層負責思考),管理人員是小腦(負責協調),專業人員是骨骼(負責技術作業),非技術人員是肌肉(負責作功)。各有司職, 不得混淆, 即是之故, 唯獨決策階層尚似番個人。

(如此,可以推論決策階層較為喜歡工作,與及多數人較喜歡當決策階層。)

 

在工作架構中,每個人都只被當成「局部的人」, 只能夠顯露那部分的才能和人格。人格的其餘部分必須妥為隱藏, 切勿使之流露出來, 以免干擾執行作業的部分。 這就稱做「專業Pro. 」喇!*** 夠變態未?

所以人不喜歡工作, “專業人士” 概無例外。

再看:

〈遊戲篇〉

麥老漢這樣定義Def.:「遊戲是人為設計和控制的情景,旨在容許很多人同時參予團體生活中某種有意義的模式。」****

「遊戲是大眾傳播媒介,是群體知覺的延伸,***** 容許人們從慣常的生活模式中得到休整。

對整個社會而言,遊戲是一種 “自言自語”的行為。****」精彩!

 

遊戲與工作根本不同之處,在於遊戲不是生產活動,*** 即遊戲不是工作。

在遊戲中,人以「整全的人格」參加著。*** 所以人喜歡遊戲。

更有甚者,人性中存有被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力加壓抑的部分,如暴力傾向, 有時反倒容許在遊戲設定的框架中盡情地表露出來,*** 例如拳擊。 (所以人更加喜歡 “暴力遊戲”,自己做不來,也喜歡觀看。)

 

Th. 任何遊戲的「形式」即是它的第一要素。**** 使遊戲與生活相關聯的是它的模式,而不是參加的人,更不是遊戲的結果。

舉例: 拳擊是暴力, 撲克是欺詐, 划艇是合群, 攀山是孤傲。 形式與內容打從開始便渾成一體.

遊戲是人們心靈生活的戲劇模式,**** 使緊張情緒得到宣泄的渠道。 他又是集體通俗藝術,具有嚴格的控制程式。

「人生如(遊)戲, (遊)戲如人生。」對嗎?

 

Th. 遊戲是經驗轉換器。**** 把人生經驗和社會現實轉換到遊戲場地上面,以較不具破壞力的形式重現出來。

例子:撲克Poker表現了高度競爭性社會中一切複雜態度和 “不便明言明的價值觀念”—– 精明機敏,咄咄迫人,弄虛作假,不奉承人。利害!

 

壓倒性結論:「遊戲」本質上是好的,大家要 “全心全意地” 遊戲。

不過咁,愈玩愈蠢既遊戲,如當議員,就無謂喇。

 

附記:

周日演說此章,講至工作制度閹割人性,聽眾不勝唏噓……

掌門眼利,瞥見Rayan和SoChun雙雙感懷身世,目泛淚光……

兄弟,「花在去年紅處紅」,Morgan的花紅又豈有白給之理?

 

以上學理出自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Marshall McLuhan麥克盧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72

網絡視頻脫口秀,自媒體人的下一個陣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183.html

2012年的10月18日,當羅振宇和申音兩人「夜觀天象」並發現世道已變之時,他們決定推出視頻自媒體脫口秀《邏輯思維》,儘管當時他們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但也絕想不到不到一年後他們推出的會員募集活動便在短短6小時內收到5000多名粉絲匯來的160萬會費,他們同樣沒想到的是,在同一個月,多位自媒體同行在各平台推出了自己的自媒體脫口秀。

8月24日,前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王凱聯合申音推出《凱子曰》;8月26日,著名體育寫手三表在搜狐新聞客戶端推出《三表龍門陣》;8月30日電商研究人魯振旺在優酷推出《把事兒說旺》。這三位自媒體人的研究側重各有不同,但卻不約而同地在這個8月推出了網絡視頻脫口秀,顯示了他們對未來自媒體走向的相似判斷,當然這三位推出脫口秀的自媒體人一定不會是最後三位,這僅僅預示著網絡視頻脫口秀時代的來臨。

從電視脫口秀到網絡自媒體脫口秀

「脫口秀」一詞由英語「Talk Show」翻譯而來,20世紀80年代起脫口秀成為美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對社會事件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節目,著名脫口秀節目《奧普拉脫口秀》便誕生於這個時期。在中國,一般認為脫口秀節目始於1996年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隨後諸如《藝術人生》、《魯豫有約》、《天天向上》、《鏘鏘三人行》、《壹周立波秀》等脫口秀類節目層出不群,並有不少獲得巨大成功。

儘管在傳統媒體時代,一期脫口秀欄目的製作與播出需要電視台、製作方、主持人等相互配合、協調完成,但脫口秀欄目的核心無疑只有一個,那就是主持人,從脫口秀欄目的名稱上如《小崔說事》、《壹周立波秀》上就可以看出主持人在脫口秀欄目中的作用,優秀的脫口秀主持人換一個電視台依然可以活的很好,但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欄目若換了一個主持人,那結果很可能就大不一樣了,《實話實話》的興起與衰落正證明了這點。

傳統媒體時代的脫口秀主持人儘管在依附電視台展現自己的魅力,但一個欄目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電視台而是人。在脫口秀欄目中,優秀的主持人實際上已經成為自媒體,只不過他們還不是獨立的自媒體。

羅振宇說:「每個自媒體都是一頭獅子,離開動物園才能成為真正的動物之王。」在互聯網時代,缺的不是媒介,而是人才和好內容(《天下無賊》中說了:「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當高曉松攜《曉說》在優酷播出時,它引起的熱捧與熱議並不比電視脫口秀《壹周立波秀》小;當曾為電視節目製作人的的羅振宇走出電視媒體時,他製作的《羅輯思維》在不到一年後輕鬆入賬160萬會費;當曾經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黃健翔聯合樂視網推出《黃•段子》時,無數體育迷蜂擁而至。

他們的脫口秀表演脫離了傳統媒體,但他們影響力沒有因此下降反而大增。

網絡自媒體脫口秀擁有更好的機會

在互聯網時代,相對於傳統電視脫口秀,網絡自媒體脫口秀擁有許多不一樣的特點。

首先,網絡自媒體脫口秀突出一個「自」字。在電視脫口秀欄目中,欄目的策劃、製作等環節通常要由電視台來運作,一般主持人決定權不大(當然有些影響力較大的主持人會有更大的決定權),而網絡自媒體脫口秀的這些環節則一切由自媒體個人或其自己的團隊來完成,《羅輯思維》團隊共5人,羅胖在台前做主持人,一個負責內容的主編,一個視頻導演,兩個運營推廣,申音說:「我們是自己的出品人、營銷人、經紀人。」相對於電視脫口秀,網絡自媒體脫口秀更像一個獨立電影製作人或團隊。

其次,視頻網站為每一個自媒體脫口秀人提供平台。在電視媒體時代,只有全中國最優秀的主持人才有可能成為電視脫口秀欄目的主持人,而在互聯網時代,視頻網站為每一個想說脫口秀的人提供平台,從理論上講一個草根也有成為著名脫口秀主持人的機會。這就是並不像高曉松、黃健翔那樣出名的三表、曹保印也能夠創辦並播出自己的脫口秀欄目的原因。

第三,網絡自媒體脫口秀欄目內容自由、開放。電視脫口秀節目的內容往往要通過審核,無下限的內容要砍掉,毀三觀的內容要砍掉,不和諧的內容同樣要砍掉,但網絡自媒體脫口秀的內容則相對自由,開放。比如三表在搜狐新聞客戶端播出的《三表龍門陣》,內容格調低下,船震、車震等淫言浪語不斷,雖然許多高清大圖加了碼,但即使如此,這樣的節目也絕對不可能在電視台播出。而在搜狐新聞客戶端,這個節目卻很受歡迎,每期節目都有不少網友互動求種子(呵呵)。

網絡自媒體脫口秀人應形成品牌效應

在互聯網時代,媒體越來越多,微博、微信、輕博客、新聞客戶端、視頻網站各種媒體層出不群,對於自媒體人來說,愁的不是無處選擇,而是無從選擇。那麼對於自媒體脫口秀人來說,如何選擇才能使自己的影響擴散到最大範圍呢?筆者認為、文字、語音、視頻三種脫口秀方式三箭齊發,形成三位一體效應是較好的選擇。

微博是一個媒體平台,它更適合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脫口秀,其實段子手和大號寫的段子便是縮減版的文字脫口秀,我曾多次在《壹周立波秀》中聽過周立波借用這些段子。像留幾手、琢磨先生還會定期寫長微博脫口秀,這些段子往往很受粉絲歡迎。

微信公眾平台的語音功能其實為所有的自媒體脫口秀人都提供了1分鐘脫口秀的機會,比如王志安就會每天都說一段時長差不多1分鐘的語音,內容涉及經濟、社會、政治等多方面,同樣羅輯思維不只在優酷播出脫口秀,每天還會通過1分鐘的語音同粉絲分享歷史、社會、讀書等心得。現在微信限制語音時長最多為1分鐘,如果它將時間延長,那麼郭德綱和于謙就可以錄一段相聲發出來,羅輯思維可以在微信發送語音版,這樣微信公眾平台就會成為一個語音脫口秀平台。

視頻是所有媒介方式中最具有衝擊力的,它具有前兩者無法替代的地方,一個脫口秀主持人最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擁有親和力,且能將複雜高深的理論說的淺顯易懂,將故事講得滴水不漏。相對前兩種媒體,視頻是最能全方位表現一個人魅力的媒介,這也是為什麼自媒體脫口秀人比純文字自媒體人更容易吸引粉絲的原因。基於視頻的這些特點,因此前兩種媒介的最終力量,應該彙集到這裡,逐漸形成一個自媒體視頻脫口秀品牌。

在自媒體脫口秀界能夠充分利用以上三種媒介的人並不多,羅振宇是一個,這也與他背後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分不開。

自媒體人涉入脫口秀界總的來說是一件值得鼓舞的事,這顯示一些文化人也開始逐漸涉足萬眾矚目的娛樂圈(不知道我這個詞用的對不對),顯示小眾的文化通過一種大眾的展現方式逐漸成為一種大眾文化的趨勢。

對於自媒體脫口秀人來說,堅持創造優質的內容,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這才是自媒體脫口秀的永續經營之道,至於商業模式,正像凱文凱利說的:「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錢必尾隨而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93

東方證券金麟——野蠻人的腳步聲迫近(銀行動態研究) 新老曹

http://xueqiu.com/7053316239/25610660
東方證券金麟——野蠻人的腳步聲迫近(銀行動態研究)
1、互聯網金融2.0的局面將完全不同於1.0。有不少觀點津津樂道於十餘年前互聯網金融1.0下野蠻人如何被銀行業屠戮,但互聯網金融2.0的局面將完全不同。1.0只是將互聯網作為單一技術的渠道和工具,隨著銀行簡單複製和吸收這一技術工具之後,野蠻人的優勢立即消失殆盡。但2.0裹挾而來的是基於互聯網雙邊平台的全新商業模式和複雜技術系統(不僅是技術,還包括售後、物流等系統),這一複雜系統帶來了顯著優於銀行的用戶體驗,銀行再也無法簡單複製和吸收2.0的模式,構成完全不同數量級的挑戰。

2、長期壟斷而缺乏競爭使得中國銀行業在面對野蠻人時格外脆弱。之所以互聯網金融概念在中國引起的關注遠大於美國等,原因在於各方對於銀行(1)在高度同質化的業務模式基礎上,(2)提供的僅是差強人意甚或不時令人著惱的用戶體驗,(3)卻能持續穩定獲得高ROE這一現象早已各種不滿。而長期壟斷同樣造成中資銀行競爭力低下,如服務意識差、據有大量數據卻鮮有有效挖掘、不敢差異化與創新。這使得中資銀行在面對互聯網企業侵入時幾無抵抗能力。目前各家銀行的互聯網金融2.0應對措施普遍令人非常失望,而各行管理層近期對互聯網金融所發表的觀點亦明顯偏向樂觀。須知在這一場賽跑中,銀行不僅位置落後,更嚴重的是跑速亦明顯落後。未來銀行需要比互聯網企業做得更好,才可能不被繼續拉大差距,而這談何容易!

3、互聯網企業攻掠金融領域意在攫取協同效應。雙邊平台這一互聯網時代迅速興起的商業模式全面整合各領域資源,具有顯著的範圍經濟等協同效應。以淘寶為例,阿里在提供交易撮合服務的同時提供金融服務酒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因此,互聯網企業絕非簡單複製銀行,而是將對篩選開展銀行業務,主要進入具有協同效應的支付、小微貸款、消費信貸等領域,而其中消費信貸將是中國下一個極重要的金融需求增長點。

投資策略與建議:

互聯網金融或將對零售佔比高的五大行以及招行構成最明顯衝擊,其次對民生這類小微貸款銀行構成中度衝擊,但可能對對公型銀行和投行型銀行影響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83

61個金融人的甘肅試驗

http://www.eeo.com.cn/2013/1019/25095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保華 胡蓉萍 儘管遭遇了4月份的霜凍,今年30萬元的收入只是豐收年份130萬元的零頭,但武正全不以為然,對明年還是充滿了信心。

武正全是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種植大戶,他的信心來自於國開行近日為他提供的100萬貸款。武正全正準備購置幾台單價高達15萬元的除霜機,他說,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了一個高技術高投入的項目,只有利用現代化的農業設備抵禦天災才能獲得穩定的好收成。

但此前,武正全不計成本能借到的貸款從來沒有超過10萬元。

天水市種植蘋果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和武正全一樣,今年是天水市幾萬果農種植積極性最高的一年。而撬動天水市蘋果產業的國開行貸款是由銀監會在天水市掛職副市長的徐慶宏所引進。其掛職前是銀監會監管四部處長。

徐慶宏是中央金融機構到甘肅掛職的61名幹部之一。公開信息顯示,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為瞭解決金融工作的人才稀缺問題,2012年10月23日,中央金融機構選派61名金融人才到甘肅掛職,掛職崗位涉及省政府辦公廳、省政府金融辦、14個市 (州)、蘭州新區和43個縣(市、區),明確為分管金融工作的班子副職。掛職甘肅省副秘書長的吳顯亭說,如何讓甘肅脫貧致富就是中國夢的一個縮影。吳掛職前是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

作為全國最為貧困的省份之一,在甘肅省掛職的61名金融幹部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裡,正利用自身的金融資源和金融知識撬動甘肅的經濟,努力推動甘肅和全國一起在2020年之前進入小康,並寄希望這一金融試驗具有全國意義。「有恆產者才有恆心。」掛職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的劉小宇說,掛職幹部除了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外,對穩定、民生和幹部作風也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劉小宇所創立的甘南惠農貸款經驗正有望推向全國的藏族自治州。劉掛職前是中國銀行公司部總經理助理。

61個人的金融試驗

由於國開行的貸款改變了整個天水市蘋果種植產業的環境,武正全正呼籲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返鄉。「以前貸款只能求爺爺告奶奶找農信社,貸款額度不超過10萬,月息高達1分1釐4,貸款材料需要準備一大堆。」武正全說。

「不過我還是對農信社很有感情的,因為中農工建這些銀行我壓根就進不了門。」武正全說,國開行100萬的貸款只用10天就放款了,利息是一年期的基準利率,由於今年歉收不賺錢,有了國開行的這筆貸款明年的投資就好辦了。

武正全還告訴經濟觀察報:「農業正呈現高科技和重資本的趨勢。一畝蘋果地從種下去到掛果,四年時間投入要2萬元,如果沒有貸款支持很難擴大規模;如果今年4月份的時候有錢裝上了15萬一台的防霜機,今年就把防霜機的成本收回來了。」

這其中徐慶宏功不可沒。徐掛職前任銀監會四部處長,銀監四部主要監管國開行。2013年5月底,掛職天水市副市長半年多的徐慶宏就帶領國開行甘肅分行與天水市麥積區的蘋果種植大戶和合作社進行了接洽。從6月份開始,陸續有蘋果種植大戶和合作社分別獲得了國開行的100萬貸款。

天水市麥積區農業局的劉局長說,農業是甘肅省大部分人口的主業。現在甘肅農業的最大問題是缺乏人才,只有通過金融槓桿撬動農民工返鄉才能恢復土地的造血功能。

在解決了資本的問題後,早年外出務工後來回家種植蘋果的武正全希望更多的青壯年勞動力返鄉解決人才的問題。天水產的花牛蘋果是國內最好的蘋果之一,幾乎每家都有一二十畝地。武正全說,如果種上蘋果,年景好的時候,每畝地的淨收入能達到2萬多元,就是年景不好,一畝地收入也能有兩三千元。而且蘋果價格穩步上升,最近幾年每年都能漲幾毛。在解決了初期投入資本的問題後,種蘋果怎麼都比背井離鄉打工強。

天水市的兩個獲得了國開行貸款的合作社負責人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也都表示,今年將利用貸款資金擴大規模,整個天水市還有約三分之一的適合種植蘋果的土地沒有開發。

事實上,國開行的貸款還撬動了當地金融機構的活力。「信用社前幾天找我貸款,有了國開行的貸款後我就不要了,信用社主動找我貸款這事真是破天荒。」天水市當地的一位合作社負責人說。

在徐慶宏利用國開行的貸款做蘋果種植大戶金融實驗的同時,在離天水市約500公里的甘南州,掛職甘南州副州長的劉小宇正努力讓雙聯惠農貸款覆蓋到甘南州的11萬農牧戶。「甘南州的農牧戶以前基本貸不到款,偶爾能帶到款的也是作為緊急周轉,額度在1萬以下,5萬元的貸款額度在歷史上是沒有的。現在有了5萬元的貸款就可以讓牧戶啟動生產,5萬元可以買十幾頭牛和幾十隻羊,依靠這些就能養活一家人。同時,貸款還能撬動牧戶本身儲蓄的資本,激發生產的積極性,讓貸款從以前的扶貧式輸血向造血轉變。」劉小宇說,雙聯惠農貸款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發放貸款之前,一頭牛值4000元,現在已經到5000元了,隔壁市的領導打電話過來說,我們州把他們那邊的牛都買走了。

徐慶宏和劉小宇只是61名幹部中做出了部分成績的兩位,掛職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的楊學寧、掛職皋蘭縣副縣長的黃椿等也為甘肅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不過,雖然掛職幹部所做出的努力已經惠及了部分甘肅群眾,但更多的甘肅人民還生活在貧困當中。「畢竟只有一年時間,前半年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調研。一年時間讓甘肅省有質的改變是不現實的,但從局部量的改變看到了希望,有了這些希望堅持下去就能覆蓋到更多的群眾。」甘肅的一位本地干部說。

北京駐甘辦

「讓中央金融機構幹部到甘肅掛職,初衷其實是為瞭解決甘肅和中央金融總部之間的溝通問題。」一位對此事瞭解的甘肅本地官員稱。

公開信息顯示,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為瞭解決甘肅的金融人才問題,提出了邀請中央金融機構選派幹部來甘掛職的構想和思路,並先後三次帶隊分赴北京、上海,專程拜會了9家中央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就加大對甘肅發展的金融支持、開展甘肅與中央金融機構人才交流合作等事項達成重要共識。

上述幹部稱,這次甘肅掛職不是中組部的項目,是甘肅省委和各個部委之間的合作。一行三會和四大行等為了和甘肅省搞好關係,對這次掛職非常積極。「中國銀行非常重視,當時報名的條件很高,只有準備被提拔的人才有資格,除了總行確定的人選外,還有50多人報名最終從中選了5位。」劉小宇說。

2012年10月23日,61名掛職幹部受到了省委書記、省長和常委們的熱烈歡迎。

事實上,甘肅省政府副秘書長、金融辦主任陸代森也認為,甘肅面臨的最大矛盾是發展不足,發展不足的一大短板是金融支撐不夠,而金融支撐不夠的最大制約是金融人才稀缺。這次61名中央金融機構幹部到甘肅掛職,不是短期合作,而是要建立一種長效機制,構建資源要素良性互動的有效平台,讓掛職幹部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導、示範、協調作用,充分發揮他們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最大程度地挖掘甘肅省的資源要素潛力,顯著提高甘肅省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推動金融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上述幹部認為,其實甘肅省引進掛職人才的邏輯很清晰,在西部地區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更加明顯。尤其是在甘肅,很多地方鬥不過貧困線,依靠消費不現實,只能出口少量的初級原材料。

「雖然甘肅省沒有給引進的掛職幹部任務指標和考核,金融機構的龐大融資能力無疑能為甘肅帶來投資,而中國金融機構本質上是地方與總部的溝通問題。」上述幹部舉例說,由於甘肅的四大行分行在過去剝離了較多的不良資產,權限較小,所以辦事速度比東部地區的分行慢,有些好項目不願意等就被東部的銀行搶走了。如果和總部熟,打個招呼把項目留下來不過就一句話的事。總行支持,技術操作上就更加便捷了。

蘭州銀行董事長房向陽也認為,有關部門、各市州甚至縣市有了懂金融的幹部,就等於在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和聯繫的橋樑。

由於重大項目的融資問題不是公開信息,本報從公開信息中沒有找到掛職幹部完成重大融資的事例。不過本報獲悉的未經確認消息稱,國開行近期可能將在天水開設支行,中國銀行在甘南州的分支機構也早已開始籌劃。

不過,另一位甘肅的幹部認為,讓中央金融機構人才掛職肯定有找錢的思路,但甘肅不僅融到了資,還融到了智,這些北京駐甘辦的部分掛職幹部不僅找到了錢,還找到了如何激發當地經濟發展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設。

 掛職難題

甘肅掛職幹部的成功經驗,正有望作為試點向部分地區乃至全國複製。

「你這不是甘南經驗,是全國藏區的經驗。」劉小宇稱王三運書記在近期全國藏區的一次會議上高度評價了甘南州的雙聯惠農貸款經驗時說。

事實上,甘南州的雙聯惠農貸款已經引起了央行的重視,央行曾專門來過甘南州調研。由於劉小宇的成功經驗,甘肅省委、省政府和農業銀行隨後決定,年貸款規模由年初計劃的3000萬元調整為8億元,並連續投放5年,覆蓋所有的農牧戶。

下一步,天水市和甘南州都準備利用金融槓桿,讓更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最終形成企業級的深加工產業鏈。

掛職幹部在作出成績的同時,也有自身的苦惱。「掛職期限是兩年,大家都知道你是臨時工,所以有時候你安排的事情下面的幹部都不辦,本地的領導安排下去馬上就辦了。過來掛職的幹部一般都比本地的同級幹部小幾歲到十幾歲,有幾個掛職副縣長的還是八零後,很多行政資源更調動不了。」一位銀行系統的掛職幹部說,有些掛職的城市還急功近利,希望短期內給本地的項目解決資金問題,讓有些掛職幹部壓力很大。

同時,由於該項目不是中組部的項目,掛職幹部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一直沒底。「與山東省的掛職不一樣,我們基本都是平級調動,山東基本都升了一級。很多人認為我們過來掛職是鍍金,其實在來之前單位已經說清楚了,此次掛職與陞遷不掛鉤。甘肅省倒是比較開明,說過歡迎留下,但一年過去了,是否能原級別留下、任職年限怎麼算都沒有進一步細則。」上述銀行系統掛職幹部說,如果原級留下肯定會遇到很多本地干部的強烈反對。

壓力更大的還有來自證監會和保監會等的幹部。「掛職主要的還是利用自身所在單位的資源。IPO一直沒打開,所以證監會的掛職幹部有能力也沒有辦法施展。當地農民認為保險是增加支出,社會發育還不到保險介入的水平,保險相關的掛職幹部也很難辦」,另外一位監管部門掛職幹部說,有項目要做壓力大,來了無事可做壓力更大。

事實上,有些金融機構對派出人員掛職也感到苦惱。一位證監會中層說,派出的掛職幹部本身就代表了所在單位的形象,一般都是骨幹。很多單位現在也人才緊缺,再抽調人手讓單位有牴觸心理。

上述來自監管部門的幹部建議,中國的幹部掛職體系需要頂層設計和長效機制,「我的設想是由中組部牽頭成立一個金融專項計劃,不要單獨行動,由貧困省份提出名單甚至可以具體到人向中組部提出申請,連續5年,每年向經濟最不發達的省份派遣幾十名甚至上百名金融人才,最高能到副省長,同時解決掛職幹部的善後問題,能上能下,這樣全國才能同步實現中國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85

作為傳統財經媒體人的我,緣何熱衷主持兒童教育微信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300

一個從業近十年的傳統財經媒體人主持兒童教育微信公號樂不思蜀?一位長期報導研究中國富豪和財富變遷的傢伙,現在每天在跟一群海內外的辣媽和教育界人士打交道?

沒錯。我是@東方愚,少年商學院(YouthMBA)微信公號創始人。截至2013年9月24日,我們的微信訂戶超過4萬,現在以每天新增逾1000人的速度增長。現在每天的的閱讀率近6萬人次,轉發分享量4000次左右。QQ图片20130925094000      (昨日指2013年9月24日)

一、我為什麼選擇跨界

YouthMBA少年商學院現在分享的內容以國內外人文教育領域故事性強的體驗文章為主。我是2013年春節過後開始主持這一教育微信的。原因有二,一是我的孩子在成長,我看到國外一些關於「如何做個好家長」話題的文章非常精闢、乾貨甚多,一邊收藏,一邊試著與聯絡、結識作者(真是職業病啊)。為什麼不把這些好東西,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呢?

二是過去我們採訪中國企業家,尤其是實業家時,他們大都談產業佈局、資本運作、、商業模式、經營管理,如今這幾年,政商關係、移民、資產轉移、健康和子女教育,則成為他們最為看重的東西。在如今一個複雜的政經語境裡,許多人對大環境由期待變為悲觀。他們越發關注本質的「小我」的東西——其實在健康、安全和子女教育面前,「小我」即「大我」。富豪們有一樣東西與平庶無異,那就是子女的人文教育。這個遠非有錢送個好學校那麼簡單。

 

二、人文教育怎麼叫作「商學院」

什麼叫人文教育?這是一個遠古的、並不新鮮的詞彙。簡單來說就是人性的教育:對自由的嚮往、個性的綻放、創造力的自然養成、知識的淵博、身心的健康等等。中國經濟狂奔了十幾年,物質豐富的不得了,但我們突然發現孩子們正變得越來越傻,最本真的東西丟掉了。

叫做「少年商學院」,與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浸淫財經領域的情結有關。「商學」的範疇其實很廣,它提升的是人的系統性邏輯思維能力和對事物的設計與運營能力。但普通人聽到「商」這個字眼,就會理解成為經商、理財,諸如此類。現在少年商學院也分享有財商內容,但佔比並不大。我們現在綜合坊間的提法,把「商」分成為十種類型:智商(IQ)、情商(EQ)、財商(FQ)、德商(MQ)、膽商(DQ)、心商(MQ)、靈商(SQ)、志商(WQ)、健商(HQ)。所提供的每篇文章的內容對應不同類別。

三四月份的時候,我在美國呆了一陣。拜訪了幾所學校,一些教育人士、家長和孩子。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我們與美國人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我們改變不了太多,更沒想過撼動教育體制,但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至少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甄選和提供優質人文教育內容,嫁接國內外的資源,讓家長多一份啟發、少一份焦慮,讓中國孩子少受一點體制的戕害。

 

三、訂戶增長的加速度

7個多月,4萬訂戶,其實速度並不快。要知道,從0到1萬,我們用了五個多月的時間,從1萬到2萬,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從2萬到3萬,用了20天的時間,從3萬到4萬,用了10天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自始至終我們基本沒有做過什麼推廣,唯一一次「推廣」是在訂戶超過3萬的時候,寫了一篇心得文章(如果這算作推廣的話)。

微信公號開設伊始,我就對與我一起主持的兩個小夥伴商定了個一個規矩:週一週六,每天分享一篇文章,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做到。做一件事情一旦形成習慣,能量是無窮的。我十幾年沒有間斷地記日記,對之有深切感受。令我欣慰的是,少年商學院微信7個月的運營,除週日外只間斷過兩天。而且在第二天的時候,我們會把前一天沒發的文章補上。

實際上你只要不是三天打漁、兩天篩網,每週多一篇少一篇也沒多少人過問的,關鍵在於承諾了就要做到,如果做不到,訂戶不知道文章發送的規律,對你的信任就會減弱。我現在還能記起,有次我是在醫院看病的時候發送的,有次是在飛機馬上起飛前發送的,有次是在美國好不容易找到WIFI後發送的……

從0到500是第一步。一開始的作法與自媒體人無異,把文章發送給自己,然後在朋友圈裡寫道:小夥伴們,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是我主持的一個微信公眾賬號,請關注、支持。連續幾篇文章後,有的朋友看了覺得真的有價值,就關注了。當然有的朋友是純粹給我面子,也關注了。這都沒有關係。我深信路遙識好馬。堅持分享了半個月後,每天都有新增訂戶,然後有人開始回覆:你們分享的內容乾貨蠻多的。。

3月10日是個星期天,也就是少年商學院微信開通快一個月的時候,訂戶600人。我想既然微信是一個互動平台,那麼就讓我們來第一次互動吧:詢問朋友們感興趣的內容類別。我們分成了6類,讓用戶做選擇題。消息發佈後15分鐘內。我們收到了120多條回覆,即回覆率為20%。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威力。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做記者的時候,採訪對象是一個一個找的,現在假設我是在採訪家長們,採訪對象的回覆可是一打一打來的。還有比這更爽的事情嗎。重要的是這顯然不僅僅是量的變化。

7月上旬的時候,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突破1萬人。這個時候,我知道,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微信賬號了,我們勢必會考慮衍生品,變成一個新媒體機構,或是一傢俱樂部。

 

四、內容為王

最近因為我們發佈了一份《YouthMBA少年商學院首季120篇精選文章目錄》。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號後,回覆「目錄」可得,每篇文章對應一個代碼,回覆代碼即可提取到這篇文章。這一目錄一發布,有朋友問:這些文章都是從哪裡來的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來源本身,以及是否獲得了授權。我自己就是一個寫作者,十年媒體生涯,其中在南方報業集團七年。我寫每一篇報導或專欄文章時,不管採訪了多少人,有多少素材,都是從新建一個WORD空白文檔始。有過無數次的焦慮和不眠夜,只為對貼上自己標籤的產品負責。所以,我主持少年商學院微信一開始,就要求小夥伴們:註明出處和原作者是最起碼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少年商學院微信裡推送的文章,絕大多數是身在海外的華人父母及教育人士所寫,而我們皆拿到了授權。

這個時代最大的福利之一,就是找人很方便。我們發現每一位文筆佳、願意分享的海外華人之後,馬上和TA聯絡。有的是發郵件,有的是通過微博、Facebook留言,有的是通過熟人介紹。我們向對方闡明我們的理念,介紹我們在做的事情。如果是在微信裡轉載文章,我們會請求獲得授權;有時是因為看到對方一句有趣的話後,我們向對方直接約稿;如果對方沒空寫,或者不願意自己寫,我們通過電話或Skype聯絡,讓對方口述,我們整理、發佈。

事情原本就應當這樣幹,這是常識。所謂集沙成塔,我們獲得授權後發布文章,讀者和作者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專業主義和認真勁兒,信任度就會增加,粘性就會增強。讀者粘性的增強,會促使他們將微信推薦給更多朋友或在朋友圈分享。而作者粘性的增強,因自己的理念獲得認同,變得更樂意更有動力分享自己的心得。

十年媒體從業經歷,核心的本事有兩件。一是信奉「內容為王」。有料、有深度,同時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東西一定是硬需求。二是大視野,不會一葉障目,看到一個話題後會站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一個更立體的坐標去思考和解構。這兩件本事借用到現在主持兒童教育新媒體,前者自不必言。就後者而言,它讓我們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中國看中國。對資源的整合是全球性的。

不同的是,運營微信公號,我的角色不是總編輯,而首先是產品經理。你的受眾特徵是怎樣的?你提供的內容與服務是否是受眾真正需要的,產品能否不斷升級?因為與受眾內容零距離互動,這得讓以讓我們更精準地生產優質內容、提供優質服務,在傳統媒體積累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變得更強了。

這等於回答了兩個問題。第一,中國教育培訓特別是少兒教育領域的新一輪革命,會有更多行業外的人士參與進來。沒有「誰動了誰的奶酪」一說,有的只是分工協作。第二,「新媒體是傳統媒體人的噩夢」是個偽命題。不過有一點我認同,那就是傳統媒體會越來越變得窄眾化、類型化,服務特定的、精準的人群就夠了。傳統媒體人在跨界或一個窄眾領域仍大有可為。新媒體是催化劑而不是催命鬼。

現在,我們的微信後台每天能收到超過2000條回覆,多數是提取歷史文章。還有一部分,是給我們提建議和意見的。對於前者,是我們最欣慰的——現在的微信內容其實總成了一份雜誌。訂戶們看當天收到的文章有所收穫後,會根據關鍵詞查看相關文章,就類似於雜誌的「專題策劃」,一個不斷充實的滾動專題。下面大家也可以看到。這段時間我們當天推送的文章有1萬的閱讀量,但整個微信內容的閱讀量接受6萬人次。

 

五、大數據的力量

2013年8月上旬開始,微信公眾平台後台,有了「數據統計」功能。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你可以在這裡看到每天的訂戶增長數、取消訂閱的用戶數,可以看到用戶性別比例、省份和城市分佈等屬性,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每天推送的文章發送了多少人、有多少人當天打開閱讀率,每篇文章有多少人分享轉發。也可以看到涉及微信所有文章每天總的閱讀人數和分享轉發次數。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決定公開少年商學院微信的數據。每天發送文章的時候,我們會標註上截至前一天共有多少人與你一同訂閱YouthMBA。我們應當是最早甚至可能是唯一每天公佈訂閱數的公眾賬號。不造假、不作秀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透明能夠所有人看到一個純粹、率真的少年商學院。(以下所有數據均為截至2013年9月24日的數據)

圖1:昨日指的是訂戶超過3萬的9月24日。下圖上欄黑體數字可看出9月24日當天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淨增973人。

下欄的曲線圖可看出,前半段,訂戶衝向2萬時,平均每天增長250人;而從8月底,即訂戶突破2萬後,增速明顯加快,平均每天增長600餘人;訂戶突破3萬,平均每天新均800到1000人。 4w-1

 

圖2:這是過去兩週每天的訂戶變動數據:

4w-2

 

圖3: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的性別比例大約2:1,即大約67%為女性,33%為男性。而從後台微信訂戶的頭像大體可看出,近90%的訂戶為父母或准父母。而因為我們分享的文章儘管案例和故事為主,但以理念碰撞、人文教育為主。相對而言他們的文化層次、收入水平中上。

4w-3

圖4:省份分佈上。北京和廣東並駕齊驅,上海和浙江緊跟其後。從城市分佈上,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

4w-4


圖5:下圖中上欄黑體數字是9月24日少年商學院微信裡所有文章總共被閱讀53197次,被分享轉發3732次。
這個數據令我們欣慰。因為9月24日當天下午推送的文章,截至晚上的閱讀量為7720次,轉發308次。也就是說,我們少年商學院所有的「舊文」,在這一天裡的閱讀量超過5500次,轉發數量超過3400次。這說明我們的文章形成了一個內容系統,良性循環。另外,要註明的是因為我們的文章基本沒有鏈接Web頁面,所以「原文閱讀次數」一般為0或個位數。

4w-5
圖6:這是過去半月裡少年商學院微信文章每日總的閱讀次數與分享轉發次數。

4w-6

 

圖7:下面是一些文章的每日數據。平均每篇文章當天的打開率為35%(即送達10個人,4個人當天打開看),高於多數微信公號30%的打開率。3天後,許多文章總的閱讀率平均達到70%甚至超過100%。也有不少持續被關注的文章,譬如下圖《美國為什麼不鼓勵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文,送達人數29694人,閱讀人數30433人;《教育是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品》一文送達17531人,閱讀人數23116人;《270部經典電影融入7分鐘短片:看電影也是一種偉大的習慣》是我自己寫的文章,送達人數16705人,閱讀人數25880人。

可圈可點的一個數字是轉發率。最近一月的文章,轉發率大都超過7%,有的則達到10%以上。譬如仍以《美國為什麼不鼓勵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文為例,一週內每天都有閱讀量,共有30433人打開閱讀,其中3675人轉發分享,分享率達12%,即每100個人看了文章,有12個人分享給朋友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4w-71

4w-724w-734w-744w-75 4w-76

六、失誤與幻象,期許與願景

我們有的時候也有失誤。譬如8月27日,我們分享了一篇題為《一位創業家對妻子的深夜告白》,作者是台灣創業智庫HandsUp創始人洪大倫。我是一次在Facebook上看到大倫兄是一個充滿創業激情,願意和創業者分享想法,又很有寫作熱情的人。於是向他約稿,並希望他以後成為我們的專欄作者,他很快答應了。這篇文章的核心是講男人創業不易,事業和家庭難平衡,對妻子虧欠太多,請求諒解。洪兄言語懇求,文字間很有現場感。文章當時推送到了20069人的移動設備上,一週內的閱讀人數是27417人,轉發分享近2000次。我們的失誤是什麼呢,是那天在文末的一段「約稿信」:

魚和熊掌真的難以兼得。馬云同志就曾坦承,家庭和事業永遠沒辦法平衡。所以,謹以洪先生此文,獻給那些可愛的創業者及TA的家人們。

我們今天發出約稿和採訪邀請,如果您是一位創業者,同時非常熱愛家庭生活,您可以將您的糾結,以及努力嘗試的平衡之道,分享給大家聽。您可以直接 在微信裡簡練寫下您的故事;如果奮筆疾書洋洋灑灑,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不擅長又沒空寫作,那麼請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會與您聯絡約訪,幫您寫出您的故事然後分享給大家。

表面看起來沒有問題。實際上問題太大了:我們的訂戶大多數為女性,講出虧欠之情或平衡之道的應該是她們的老公,而非她們自己!結果可想而知,我們收到的回覆和郵件寥寥無幾。

還有另一感受較深的心得,關於在內容篩選上需掌握的平衡性。必須牢記的一點是:只有不斷給家長、給訂戶們提供了可吸收、可學習或可倣傚的內容與作法,他們才能慢慢成為忠實用戶。而像《教育是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品》一類的文章,你在選取的時候就知道極可能很受關注,會帶來不少新的微信訂戶,會有比較高的轉發量,但如果你連續推送幾篇這樣的文章,肯定會有大批訂戶取消訂閱。原因很簡單,儘管大家需要情感宣洩,需要有人講出我們的心聲。但孩子就坐在面前,日子要往下過,操作性強的理念、方法和建議才是大夥兒的「菜」。

這一點說來簡單,其實很重要。因為訂戶的激增容易造成一種幻象,以為這代表著認同,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另一方面,有的時候推送的文章之打開率、閱讀率很高,但誰又知道用戶是蜻蜓點水式的輕閱讀,還是精讀?一句話,小而美、小而精的東西在這個年代其實更容易獲得成功。去年年初一次見雷軍,我送他一本書——保·伯林翰(Bo Burlingham)台版的《小,我是故意的》。

半年主持微信公眾賬號的經歷,與我而言也是一種轉型。回想起來也挺好玩的,5年前我和胡潤合作寫《胡潤百富榜:中國富豪這十年》一書的時候,我面對的研究和採訪對象,是身價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的企業家,他們中多數人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彷彿「大即是美」,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是無奈的大,被地方政府、被股東裹挾著變大,同時變得更危險。而現在我面對的,一是作為個體的家長。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求孩子在班上的成績出類拔萃,只求孩子身心健康;二是一些企業、教育機構,他們突然發現之前屢試不爽地給客戶提供打折優惠信息以提高用戶粘性的作法,已經不再是靈丹妙藥,這些客戶當然不排斥物美價廉的東西,但也越來越渴求知識知智趣分享。

而教育和新聞的共同之處是,某種意義上都具有啟迪民智的功能。它們都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希望所有人都變得幸福。當然正如文初所言,我的從業經歷,也注定了當我在教育領域深耕時,我的思路、模式與傳統教育行業人士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是一個跨界者。我們是新模式的探索者。希望更多掌握豐富資源的個人、企業以及教育機構與我們聯絡,探討在內容生產、定製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我們的願景是做兒童人文教育優質內容提供商。10月開始會陸續推出別的知識性的產品。同時計劃從大城市開始組織線下活動。除分享會之外,我們也在從海外引進大陸孩子未曾體驗過的體驗式跨界知識項目。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我們一起為中國家長與孩子提供鮮活有料的智庫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