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宏盟和陽獅合併後全球廣告業排名將發生何種變化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370.html

宏盟集團和陽獅集團在巴黎正式對外宣佈兩家合併之後,全球廣告業自然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甚至可以用天翻地覆來表述都不為過。若交易通過,WPP集團將不得不拱手交出「第一」的交椅,轉由新生的Publicis Omnicom Group接替,而兩家的差距將有60億左右之大(從營收來看)。

99

另外,傳統上的G4(四大廣告集團)將會正式變成G2+M2(G2:陽獅宏盟集團+WPP; M2: IPG+Dentsu/Aegis)。在全球市場的競賽中,作為第五和第六的Havas和日本的博報堂基本看不到G2+M2的背影了。就算給它安上十萬個馬達也基本追不上。

可以預測的是,若WPP/馬丁爵士要再次奪回老大交椅,IPG算是比較好的收購標的物。另外,Havas也將站在一個有趣的位置,要麼收購別家,讓自己壯大,要麼將再次成為收購目標。

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21

GTAT,光伏+藍寶石折射出何種光芒?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6173388
余曉光 2013年11月

[本人完全是技術小白,這篇文章的目的只為拋磚引玉,希望在光伏,藍寶石,多晶硅產業中的技術專家們,可以多提供見解,修正對GTAT的判斷]

投資標的的出現通常是隨機的,有偶發性,就像去年我看NG的節目發現TESLA一樣。GTAT也在是我瀏覽光伏行業網站突然察覺到也許是個機會。在錯過很多大牛股之後除了確定自己的理解力有很大的侷限性外,更多的是對自己不夠勤奮的譴責。因為只要掌握分析能力,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標的,優秀的投資者應該都會產生相識的結論。當然最終投資與否有很多因素影響。而比其他人更早看到這個機會,通過勤奮是可以彌補智力的短板。
查看原圖
(GTAT主要產品線)

GT Advanced Technologies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多晶硅料生產技術,多晶鑄錠爐系統,以及藍寶石晶體生長系統和材料供應商,致力於太陽能、LED和其它專業市場。主要產品包括:多晶硅料生產的設備和工程服務、 HiCz單晶爐設備和材料、藍寶石長晶爐和材料。

查看原圖
GTAT(極特先進科技)對國內光伏企業影響非常大。2010年,GTAT的多晶硅爐子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高達70%。2012年,中國收入佔比依然高達51.8%。因為下游產能過剩,公司去年四季度對其鑄錠爐及庫存備件進行清貨處理,退出鑄錠爐業務給公司帶來1.4億美元減值。2012年11月份,公司宣佈實施戰略性裁員,裁員比例將達到25%。公司表示,裁員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每年1300萬美元的開支。另外在2013年中,GTAT又進行了管理層從組,把旗下的業務結構從新進行了梳理。

(GT Advanced Technologies精簡管理層 )
http://www.solarzoom.com/thread-246540-1-1.html 

查看原圖
PV多晶硅爐子在2009-2011的財政年裡,佔據了超過一半收入,而2012年開始因為光伏產能過剩,導致PV收入大幅度減少。藍寶石業務和多晶硅業務現在佔2013年收入的主要部分。雖然當前GTAT在多晶硅爐子業務的的收入持續減少,但是並沒有阻礙GTAT在這光伏生產技術的持續研發。

查看原圖
作為上游生產設備(技術)提供商,持續的研發投入,是GTAT在這個行業耕耘40年而不衰的原因。我本身並不喜歡製造業,畢竟製造業逃不開的產業週期。通常製造業都需要經歷週而復始的需求引起的產能擴張擴張,一窩蜂導致產能過剩,需求萎縮開工不足產業衰退的惡性循環。在40年的歷史中,GTAT作為製造設備生產商,持續收購(研發)最先進的技術,是戰勝產業週期,經久不衰的必要保障。

查看原圖
GTAT 2013年中庫存7億美金,多晶硅和藍寶石各佔一半。PV業務因為年初做了一次大的銷庫存,佔比已經非常小。而在庫存中,未發貨訂單佔了5.16億,客戶押金1.11億,整體表現健康。

根據GTAT的技術路徑,目前GEN 7的爐子(國內普遍GEN 5)可以在多晶硅價格小於14美金的時候保持生產企業的盈利能力。GEN 7產能比起第一代產品有10倍的提高,同時能耗下降60%。在過去的四、五年裡,憑藉DSS長晶系統的穩定性和良好的性能確立了市場的領導地位。世界上大多數的多晶硅片的生產都由DSS長晶爐生產(存量3300台)。  

DSS晶體生長技術實際上是過去幾年裡的主流晶體生長技術,但鑑於多晶硅產能已處於過剩狀態,未來對多晶硅新產能的投資會非常有限。從長遠發展來看,技術轉型正在發生,一是減少光伏技術的造價(降低製造成本),另一個是提高電池的效率。考慮到這個問題,GTAT將研發資源投入HiCz下一代晶體生長技術上。  

在多晶與單晶的未來發展趨勢上,GTAT認為N型電池效率更高,考慮到它的優點,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會在這方面繼續跟進,生產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產品。N型太陽能電池會逐漸成為行業標準,這也就意味著更上游的製造商需要最適合生產N型電池的高質量、低成本材料。GTAT認為HiCz這種技術,能夠以有競爭力的價位生產材料。當然,使用DSS多晶硅鑄錠爐生產硅錠的方式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GTAT在Q3季度會議中預計光伏上游2014年下半年會走出低谷。HiCz技術可以達到24~25%的電池轉換效率。遠高於現在20%單晶(17~18%多晶硅)的轉換率。而光伏這幾十年的發展在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上也走出了自己的摩爾定律。效率每提升1%,成本下降7%。HiCz技術的設備有望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市場。

另外,2012年GTAT從Twin Creeks收購了Hyperion資產。Hyperion技術能將光伏電池的成本降低一半,讓太陽能真正能對化學燃料的統治發起挑戰。

太陽能電池基礎材料晶體硅片的傳統製造方法,是將硅柱體切割成200微米厚的硅片,製造過程會浪費掉一半的硅。硅片的厚度如果低於200微米,則容易斷裂。但在理論上,硅片的厚度可以達到20到30微米。Twin Creeks的工藝可以高效的製造20微米厚的硅片,基本不會造成浪費。它使用了氫離子加速器,讓每瓦成本降低至40美分,相比之下目前最廉價的太陽能電池成本是每瓦80美分。Twin Creeks的技術能減少九成的硅需求。如果我是$保利協鑫能源(03800)$ 的股東,看到這裡肯定會感到不安。

GTAT預計,Twin Creeks獨特的Hyperion離子注入機技術將能夠廣泛應用於功率半導體工程基板以及太陽能薄晶片的生產。此外,極特還計劃開發用於蓋板和觸摸屏設備等應用的薄藍寶石基板。Hyperion離子注入機能夠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切片鋸,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完全不必切割晶片,從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GTAT開發部執行副總裁Vikram Singh表示:「Hyperion獨特的離子源和光束線設計將能實現市場上各種不同的剝離應用,使薄硅、碳化硅、藍寶石、鍺和其他晶體材料基板在性能和成本上取得突破。有了Hyperion,我們將能大量生產出厚度最佳的基板,而這是其他離子注入技術無法做到的。」

GTAT的目標是2015年把Hyperion技術推向市場。

GTAT在Q3會議中透露與蘋果簽訂5.78億的合作辦廠協議,是近期暴漲的主要原因,比起其他硬件廠商只打雷不下雨與蘋果的傳聞。GTAT和蘋果簽訂的合同無疑是實打實對未來收入的保證。而此項合作讓GTAT的商業模式從之前的設備供應商,向原材料供應商轉變。藍寶石玻璃作為世界上硬度僅次於鑽石的材料,已經大範圍應用在IPHONE 4S,5的攝像頭玻璃上,而5S的TOUCH按鈕也是使用藍寶石材料。

(GTAT藍寶石和康寧大猩猩玻璃對比)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wMzUyMzA4.html 

如果結合之前的新聞蘋果把VERTU手機藍寶石人才吸納過去幫助開發適合蘋果的產品。並且蘋果和GT合作之前一個月,康寧剛宣佈入股一家和三星的合作工廠。從產業鏈控制和供應安全的角度,蘋果完全有理由開發康寧之外的玻璃供應商,而藍寶石已經從IPHONE 4,5時代安裝在攝像頭前,進展到5S的TOUCH按鍵。未來是否成為新一代高端IPHONE的前面板,也是完全可期的。


本次合作中,Apple采支付預付款方式購買設備,該投資金額高,顯示Apple所需的產能龐大,若無預付款預購設備的話,一般藍寶石廠商很難一次將資金投入量產千台以上長晶爐。而Apple合作對象選擇GTAT,因為該公司可以生產200公斤藍寶石晶體,且其晶體形狀為圓柱型,在對切時,適合作大尺寸屏幕保護層。

查看原圖
如上所述,倘若5.78億美元全數購買長晶爐設備,DIGITIMES Research預估將達1,927~2,890台,DIGITIMES Research以5吋手機為計算基礎,若以業界平均產能估算,保守值將為3,379萬片、樂觀值將為5,056萬片;若全數藍寶石爐可生產200公斤晶體,則產能將可擴增為2倍。

以Apple全年手機出貨量比較,無法全數使用藍寶石材料,因供貨缺口達約5成;倘若Apple將手機分為高檔及入門機型,預計最快2014年新款手機將有機會採用藍寶石玻璃面板。目前全球超過900家公司都用過GTAT的藍寶石材料,覆蓋最傳統的工業、航天、醫療等領域。

查看原圖
公司預計今年收入在2.9-3.2億美金之間,毛利率30-32%,NON-GAAP EPS 虧40-50美分,當前股價在10美金(市值12億)。

在預測2014年營收時,公司給出的營收預測為6-8億美元,其中80%的銷售額要歸功於藍寶石業務。這意味著GT的藍寶石業務將在2014年為公司帶來4.8-6.4億美元的營收,比2013年的營收提升了幾乎20倍。而毛利率因為大量供應給蘋果的關係,下降為25-27%。具體的NON-GAAP EPS指引GTAT會在2013 Q4的季度會議中給出。(分析師預期40美分)

另外GTAT預計2015年收入會突破10億美金,2016年收入介於12-16億美金之間,毛利率保持25-30%。公司預計2016年每股EPS NON-GAAP大於1美金。

GTAT的風險就是收入不達預期,因為2012年底的時候GTAT給出的2013指引是5-6億美金(實際2013年只有3億左右)。

隨著2014年GTAT開始向蘋果供貨,下半年光伏上游在新技術的拉動下需求復甦,(如果轉換效率提高並且能耗降低,光伏生產商必須採購新設備或者對舊設備升級已保持自己在行業內不輸人後,任何的技術進步和設備升級都會帶來廠商的財務支出,製造業是絕對的苦逼行業)。

GTAT在2014年還是很值得期待的。畢竟2013年PV業務已經爛成渣。而整個2013年度GTAT業務梳理,管理架構的轉型(止損)也是2014,2015收入結構健康持續的保證。GTAT之前是技術創新驅動型企業,而與蘋果的供應合同導致GTAT從一直以來的設備供應商向下游產品生產商轉型。從業務長期經營角度,也可以避免之前光伏製造業強週期的興衰交替。收入應該也會比過往更加平穩一些,而如果蘋果採用藍寶石生產設備和藍寶石玻璃面板導致競爭對手效仿引起藍寶石需求爆增,GTAT此時肯定是站在了風口,而這其中的技術路線細節還需要進一步分析,但蘋果既然已經用實際行動進行投資,GTAT的未來也許會比之前的光伏更燦爛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53

企業級服務創業,如今面臨何種難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3/154374.shtml

導讀 : 企業級服務已成為新一輪廝殺陣地,誰才能撬動這個萬億級市場,成為獨占鰲頭的新霸主?創業者又該如何切入,還會面臨什麽問題?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行業呈現裂變式增長,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互聯網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滲透力。當C端消費級業務如社交、通信、電商、遊戲等行業格局基本已定,B端企業級服務就開始成為新一輪廝殺的陣地。如今資本進入、巨頭布局、中小創業者也死死盯著這塊效率至上的企業市場,但誰才能撬動這個萬億級市場,成為獨占鰲頭的新霸主?創業者又該如何切入,還會面臨什麽問題?

潛力無限的企業級市場,溝通協同仍有諸多問題

2014年5月,百度李彥宏一番“未來中國互聯網的一個大蛋糕在企業級軟件市場”的言論驚醒了無數人,人們開始逐步把眼光從消費級2C服務轉向企業級2B服務。據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企業級服務投資有230起,相比2013年的67起,增幅達到243%,並在逐年增長。我們再從中美的對比數據中也可以看出toB領域的巨大機會,比如中美風險投資在To B和To C兩個領域的投資比例,中國是95%(To C):5%(To B),而美國是40%(To B):60%(To C),如今美國的企業數在2700萬家左右,在美國三家企業服務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之和就在3500億美元左右。而中國目前有2200萬左右的企業,創業團隊超過4300萬,卻還沒有百億美元市值的企業服務公司。

其實從信息服務到交易服務、從娛樂化到實用化的互聯網滲透中,2B市場確實有待挖掘,尤其是人們在通訊、協作、營銷、管理等多樣化的企業應用場景中越來越關註對溝通成本的降低和決策效率的提升,而現實中企業市場的溝通協同仍有諸多問題。這集中表現為:

1、因組織層級多,分子公司地域分布廣泛、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各類異構系統分立管理等使得信息傳遞層次多,或因個別人為維護人情過濾部分信息或對信息進行修改,造成信息失真,形成溝通障礙

2、受封建文化影響,企業等級觀念較重,管理者家長制無處不在,上級居高臨下,下級對上級多順從迎合,有話不敢說、有事不敢問,造成溝通單向性;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顯示,企業職業活動中最關心“上級主管部門的評價”的員工占人數的67.3%,而這種家長制、等級制溝通模式,降低了溝通質量。

3、日常溝通過程中,因使用各類IM如QQ、微信、百度HI、飛信等,再加上各類郵件工具,導致溝通工具淩亂,信息呈碎片化,協同難度大

4、最常用的郵件IM因其產品功能問題易造成信息割裂,辦事效率低,比如傳統的IM消息只能投遞到一個客戶端,如果在手機上收到了,電腦卻可能沒有收到。再比如消息不能檢索或者只能檢索本地數據,歷史留存上看不到相關群組之前的溝通信息,不利於新人融入團隊。還容易導致信息丟失,如果不及時或者來不及看消息,就會丟失大量重要的過往信息。另外傳統IM在回複消息和話題討論上也有缺陷,比如不能針對某一話題反複深入探討,而不必擔心被其他消息湮沒,不能定時處理和回複消息等等。

這些行業痛點恰好成為創業者們的切入口,於是一大批為解決企業內部跨部門、跨職能的溝通協同工具,如阿里釘釘、叮當旺業通、益信、Grouk、Callin、華夏易聯e-Link、UcStar、RTX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微信、釘釘、班聊、Grouk四個角度切入,各有優劣

如果從時間維度劃分,我們多數人主要分為生活和工作兩個場景,其中生活場景衍生的是個人消費,如今阿里和騰訊已成霸主,而在工作場景中,盡管不同企業在規模、行業、流程上有所不同,它們卻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需要大量的內部溝通協同。尤其是溝通協同工具還有可能成為企業場景下O2O線下服務的入口,讓人浮想聯翩。今日我們挑選其中四款評述,已探其發展方向。

微信及其企業號:成也個人,敗也個人

背靠微信的龐大用戶數,微信企業號曾被寄予重大厚望。2015年12月,微信官方首次披露,微信企業號用戶數達到1000多萬,接入企業數超過60萬。可惜看似全能的微信及其企業號,卻一直沒有引起市場較大關註,究其原因,除了在微信內部和騰訊公司沒有受到足夠大的重視外,還受自身定位和用戶習慣影響。

第一、定位不是工作的微信,難以承擔提高工作效率的重任。微信強調的是溝通流程,溝通之外的事情並不擅長,即便微信企業號擁有各類接口,能實現多項功能卻少有人使用。有數據顯示,超過70%的員工對微信工作群開啟了消息免打擾。所以即便你激情四射在微信里安排工作,對方很可能根本不關註。而你通過微信請假、報銷看起來方便,行政、人事卻不一定認。而且微信里還有親朋好友的對話、公眾號里的文章、朋友圈里的動態等各種“騷擾信息”,必然占用員工時間、影響工作效率。

第二、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心智模式也決定了微信成不了企業級市場的霸主。多數人把微信看做是私人生活的通信工具,而不是工作道具。即便你在群里可以@同事“指手畫腳”,他們看到都不一定執行,再說有沒有做,通過微信你也無法跟進。這無關責任心和工作激情,僅僅是人在不同的場景下,需要不同的溝通工具。

所以微信天生不是為工作和企業場景而生,它在C端越強大,其離B端則越遠。未來騰訊依靠微信及其企業號攻占B端顯然不太靠譜。

釘釘:產品功能用力過猛,未來成疑

與把“一個生活方式”作為Slogan的微信對應的是這個用“一個工作方式”作Slogan的釘釘,2015下半年,阿里巴巴旗下軟件釘釘獨立成釘釘事業部,並宣稱將投入 5 億元作為品牌宣傳費,如此大張旗鼓,可見馬雲希望從連接消費端和商家端的維度打造另一個微信。如今釘釘已陸續推出C-OA(釘應用)、C-Space(釘雲盤)、 C-Mail(釘郵箱)等功能,未來釘釘還可能提供包括但不限於CRM、ERP、OA、HRM、財務管理、差旅管理、協同辦公、雲存儲、會員管理、客服管理、進銷存管理等多個領域的服務,這種巨無霸的打法早已突破了IM的界限,依靠阿里的資源和資金在跑馬圈地。截止到11月初,釘釘平臺接入的企業已超過85萬家,2015年釘釘的企業數量一定可以突破100萬。但這些成績並不意味著釘釘已經成功,未來之路釘釘仍不太明朗。

一是釘釘用力過猛的產品功能並未“討好”到所有用戶。以它的Ding功能為例,這個功能據說阿里內部都爭議不斷,這種自上而下的強壓式的溝通方式確實讓老板很爽,卻嚴重打擊了員工的使用熱情。再說通過ding消息發出的任務,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後續跟蹤,也沒法提高工作效率。殊不知溝通協同工具需完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融合:自下而上解決一線執行員工的實際問題,強調工具屬性;自上而下解決老板管理問題,強調管理屬性。只有在上端有客戶價值,讓老板成為最終買單者;在下端有用戶價值,讓一線用戶使用體驗好,才能完成溝通協同工具的使用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轉換。

二是釘釘的PC版本和移動端並未完全融合,直接影響了用戶體驗。目前,大多數人辦公還是在電腦上,釘釘移動端難以上手辦公,而釘釘的PC端又太過簡陋,再加上些讓人諦笑皆非的功能性BUG,要讓用戶給個高分可能性不大。

三是釘釘的定位逐漸模糊,尤其是在12月初,釘釘推出紅包功能。看似解決了中小企業主表揚員工發獎勵時的麻煩問題,實則只是畫蛇添足。如今微信紅包用戶習慣已成,釘釘並未構建出新的使用場景,支付寶紅包都沒有完成的任務讓釘釘去做,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看來釘釘還是得繼續摸索,盡管阿里熟悉做B端產品,但工作場景之下的用戶需求和電商的用戶使用習慣還是有巨大差別,只希望釘釘不是下一個來往。

班聊:想做的事情太多,前景也不明朗

班聊或可說是個奇跡,成立四年,試運營不到4個月就拿到了金沙江創投、UMCCapital、富厚資本等國內知名風投的1.4億元融資。目前班聊imo註冊用戶數438萬,其中付費用戶30萬,日活占比70%,這個數據算不上漂亮,但在高手林立的IM市場上能活下來實屬不易。這和imo在企業級市場溝通協同的沈澱無不關系。

不可否認,班聊imo抓住了PC端企業工作場景,知道企業場景下,90%以上的上班族還需通過PC電腦進行日常辦公。他們在企業工作場景中也牢牢抓住了高頻服務內容,為自己的生存爭取了空間。

但班聊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不太關註。或許正如他們產品核心理念描述的是“掌控”,希望把企業辦公場景中的所有工作內容都用他們家一個工具完成,於是“任務”“日程”“審批”“公告”“對話”“輕審批”等各類功能層出不窮,去實現所謂的溝通協同一體化、輕OA、任務協同、掌控等功能設計和構想。只是這樣的體量和競爭格局,就眉毛胡子一把抓,班聊imo真能Hold住麽。尤其是原來宣稱永久免費,卻在近期突然收費,這讓用戶們情何以堪。

Grouk:更正確的未來? 未來之路漫漫

相對於班聊imo,Grouk則表現得相對專註。他們從團隊內部溝通效率低,溝通工具太多,尤其是創業團隊在面臨多重交叉任務時,經常面臨溝通混亂效率低下的行業痛點出發,去實現企業團隊的溝通、合作、決策流程的優化。他們針對於企業協同溝通問題和現有協同溝通工具產品功能上存在的不足做了特定的優化,第一做到了可以做到所有信息可以永久保存,即時檢索;其次開發了話題功能,可以讓大家可以在IM里討論話題,就像在郵件里一樣方便,兼顧了效率和功能。第三是強大的互動集成功能,可以在群里集成公司里幾乎所有的工作工具,他們的理念是集成其他的應用的消息流,而不是自己去實現,這是一個更可行的方法,比班聊和釘釘的自己實現更適合企業的需要, Grouk還集成了比如微信微博這類客戶溝通工具,實現了信息互通(可接受微博、微信的信息也可直接回複),這是釘釘等這類主要以通訊為主的工具所都不具備的。

但他們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體量小,面對巨頭強敵,如何招架應對是對他們團隊最大的考驗。再比如成立時間短,從用戶獲知到用戶信任再到用戶沈澱還需要一個過程。

總之未來留給Grouk的也有諸多可能。在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2B領域,大家都需要快跑。

向前看,協同溝通工具未來大趨勢以及還有哪些坎

如此看來企業服務市場上溝通協同工具類產品還未成定局,巨頭們雖有優勢也並未拿到絕對話語權,創業者仍有機會。那未來如何發展,我們不妨預測一下。

躲不過的未來大趨勢

首先,企業級市場服務的創新極有可能產生於中小企業服務中,他們並非擁有強大的技術,卻從從細小的應用/服務場景找到自己的位置,關註於某一特定市場。類似Grouk以“聊天”這樣一種簡單又高頻的行為作為切入點,並打破當前IM和郵件割裂的狀態,通過和郵件集成,讓IM和郵件互通,從而實現像聊天一樣的發郵件,高效管理在聊天中形成的任務和文件。

其次,隨著應用場景多樣化,溝通協同工具通用產品免費,行業深度服務付費,未來決勝的關鍵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品銷售,而是產品體驗和服務的強化。

再次,產品應用及功能趨向集成,人們不再需要多個APP,更加希望一個應用就能解決工作場景中的所有問題,是否能將團隊日常所需的各種第三方工具的集成到協同工具中也將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同時,雙向集成將成為標配,也就是要從簡單的通知中心升級成通知加處理中心,用戶在查閱到相關通知的同時,還可以進行相應的處理。

最後,基於SaaS的協同融合並向移動化深入是必然方向。巨頭通過快速收購來完成布局,中小創業者可借助開放平臺獲得發展。隨著企業自身的移動信息化的發展、協同溝通工具的移動化變得必不可少。

而溝通協同工作平臺打造工作統一入口,實現企業內部與外部、企業與企業之間連接的使命是否完成的標誌則是是否建立起企業社交生態鏈。

除了光明的前景,當前還有些挑戰需要處理。比如

1、大蛋糕下充分競爭帶來的市場壓力,尤其是對於初創公司,一方面需要處理因快速發展由幾個人到上百號人團隊擴大帶來的管理問題和用戶激增的運營問題,一方面還要面對行業的各類競爭狀況。

2、企業市場表面上不溫不火,實則暗流湧動。這考驗著創業團隊的全網整合能力,包括技術上移動IM通信的開發能力、企業市場的理解能力和資源的協調能力等。

3、協同溝通工具某種意義上仍是一類社交產品,而社交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何篩選用戶、讓用戶永不厭倦、保持好的平臺粘性也是協同溝通工具需要考慮的。雖說企業市場用戶相對穩定,但企業內部的人員流動引起的平臺問題卻是不可忽視的。

總之,在這個萬億級企業市場中,溝通協同滿足著入口級產品的五點條件:剛需、痛點、高頻(天天使用)、強場景(延伸性強),連接(企業內部、企業和企業之間),這對於巨頭和創業公司而言,都是機會,紮根於此的從業者只有把握用戶痛點優化體驗才可能贏到最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642

面對iPhone 5SE,國產小屏機將以何種姿勢出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5/154863.shtml

導讀 : 究竟是回歸4寸,還是繼續深耕大屏市場。

喬布斯曾經說過,3.5寸屏幕的手機是人手所能掌控的最佳尺寸。然而庫克在推出iPhone5之後,這一尺寸又變成了4寸。2013年,雷軍發布小米2S,這一尺寸隨之漲為4.3寸。小米4發布時,雷軍又改口稱4.7寸最符合人手手感。而在劉作虎來看,人手所能掌控的最佳尺寸應該是5.5寸。

好吧,其實這些大佬說的話都不靠譜。

究竟哪個尺寸才能讓人手感到最舒適?在這里我們不做探討,畢竟對於1.9米的漢子和1.6米妹子來說,單一尺寸是無法概括到底合手還是不合手。你也很難想象4.3寸的Moto刀鋒握在手中還不如4.7寸的MotoX舒適,而這便是產品本身工業設計以及系統優化對操作體驗的影響。 不過,手機屏幕越做越大,這是真實的用戶需求嗎?

有關小屏幕的手機其實早有諸多討論。筆者早在2015年年初就曾提出過,蘋果可能會重新重視4寸市場,當時提出這一觀點主要基於兩點理由。

一是iPhone4和iPhone5時代,蘋果自己培養了一大批小屏用戶,這部分用戶適中堅守在小屏幕陣營,這部分用戶也存在更新換代的需求,未來肯定要有小屏幕高配置的手機來滿足這部分群體。

從市場調研公司Mixpanel的最新數據來看,4英寸屏幕的 iPhone 5、iPhone 5s以及iPhone 5c目前還有32.22%的用戶,而 iPhone 6的用戶比例為 35.23%,兩者用戶數基本相當,也就是說,依然有相當比例的用戶對於4英寸iPhone 有需求,無論是因為價格因素還是屏幕尺寸因素,總之,4英寸iPhone依然有相當大的市場。

二是,手機屏幕越做越大,這並不是真實的用戶需求。從單手操控的習慣性偏好來看,有大量用戶偏愛小屏,所以在大屏當道的今天,小屏依舊具有現實意義。

在國內仍有一大批用戶仍在堅守著4.5寸以下屏幕的手機,筆者在小米及魅族論壇註意到兩個投票,堅持使用小米2S和魅族MX2的用戶最大的理由竟然是屏幕大小合適,比重分別達到63.7%和56.9%。

此外,對於中老年市場來說,4.5寸甚至是4.0寸以下的小屏手機實際上更受歡迎。根據某市場調查數據,國內61.9%的40歲以上消費者更熱衷4寸以下的小屏手機,喜歡4.7寸以上屏幕的中老年消費者只有18.8%。

早在12月4日,臺灣《電子時報》就曾報道稱,來自供應鏈方面表示,蘋果公司將於2015年下半年開始推出新款4.0寸屏幕的iPhone。

雖然2015年下半年的說法並不準確,但直至今日,蘋果公司終於推出了4.0寸屏幕的iPhone 5SE。

蘋果的小屏戰略某種程度上來看,可能會對國產手機的屏幕尺寸有一定的影響。

實際上,在大屏手機流行的同時,小屏手機市場的需求逐漸被各大手機廠商遺忘。在手機市場走向差異化競爭的今天,3.5—4.5寸市場出奇地被市場遺忘,尤其是安卓陣營遺忘。小米、魅族、中華酷聯等國產品牌在近兩年來均未推出任何一款4.5寸以下屏幕的手機。國產4.5寸以下安卓手機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缺。

在大屏當道的今天,小屏依舊具有現實意義。在蘋果註意到這個市場之時,國產手機廠商肯定也會註意到 3.5—4.5寸屏幕的小屏幕市場。

事實上,360手機總裁祝芳浩告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表示,現階段很多廠家都把手機屏幕越做越大,認為大屏就一定比小屏幕好,但是在打電話單手持握體驗方面,大屏手機並不適合。因此,配置強悍且手感舒適的小屏手機即將回歸。

其實,市場中早有這種苗頭。索尼會給每一個旗艦配備一個Compact版本,一般是4.6寸,這個版本只是降低了屏幕的參數和電池大小,其他的配置沒有任何降低。而據市場傳聞,魅族也在為自己的4.7寸小屏手機進行籌備。實際上,魅族Pro5就曾準備推出4.7寸mini版本,但由於當時該項目的主要TP供應商和鑫光電廠房受損,產能爬坡至量產標準需要2個月左右,於是該項目慘遭拋棄。

而根據市場傳聞,三星就在準備Galaxy S7 mini,魅族也連連高調宣稱自己能把小屏機做得更完美。今天也有錘粉網友就此詢問了羅永浩,打探錘子是否也會出4寸的“小錘子”,而且最好是白色的“小白錘”。雖然羅永浩明確指出:“很遺憾,應該不會(有小錘子)了,因為所有調研機構的數據都顯示小屏的實際需求比例很小。”

不過這一次,老羅並沒有把話說死,隨後又自嘲地說了一句:“考慮到我是著名的打臉狂魔,誰知道呢?”

其實按照錘子科技的體量來看,推出小屏手機可能並不現實,但是對於其他廠商而言,可能會有一定的可能性。

該以何種姿勢來到小屏市場,將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在iPhone這次回歸小屏之時,國產手機中又將掀起一陣回歸小屏的浪潮。但是這種回歸一定不是直接學習蘋果直接回歸到4寸,或許4.6寸、4.7寸可能會是國產手機相對較為穩健的選擇。

當然,這種回歸可能也會存在兩大問題。

一是供應鏈和面板價格的問題。小屏幕會帶來供應鏈的壓力和更高的成本。

從2014年中旬開始,主流的屏幕尺寸就開始朝5.2英寸以上發展,整個產業鏈,特別是液晶面板供應商夏普、JDI、三星、LG等都提供了相關的產品,此時廠商采用公版5.5寸、5.0寸規格的產品無疑是最節省成本的做法。也正是如此,當時雷軍曾在微博上透露,紅米3采用了5寸屏,產能和價格都會比4.7寸更優。

二是產品線協調的問題。小屏幕手機若要回歸,由於液晶面板和相關零部件都需要重新定制,其價格一定會更高,小屏手機反而會成為中高端產品,這對於大量手機廠商現有產品線而言,都會產生一定的挑戰。

總體而言,國產手機在iPhone5SE的帶動下,一定會重新發現小屏市場的價值。但是這種回歸,也一定不會頓時回到解放前——直接回到4寸屏。國產手機回歸小屏一定是逐步的、嘗試性的展開。市場中一定要有一兩個敢於吃螃蟹的廠商站出來,才會帶來大規模的市場跟風。

魅族Pr6 mini據說已在研發之中,吃螃蟹的廠商已經出來了,其他廠商還會跟進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437

何種 AI 才值錢?

本欄曾多次提到若坊間媒體一致看好後市,就是該小心翼翼的時候,因為「時差」問題,往往大眾都知道便是尾聲。昨日畢老林兄的《投資者日記》提到GMO 創辦人 Jeremy Grantham 說現時的牛市缺乏確認泡沫的「行為指標」,即「美股牛還牛,但搭的士不會聽見司機大佬起勢咁吹,講股講到連路都行錯;去飛髮舖搞吓個頭,洗髮員隨時忍唔住口告訴你炒股賺咗幾多...

筆者認同文中所指的「股民未夠亢奮,要爆大概未是時候」。除了暫時未見「行為指標」,若抽查部份股票的持股狀況,主要持貨者似乎都是機構或專業投資者,由散戶持有的流通街貨相對少。以此觀之,「泡沫」程度有限,應該未到爆的時候。現時炒股不炒市,而且不少藍籌股領漲,當中筆者除了關注月初提及的長實地產(1113),另一間值得長期持有的是平安保險(2318)。至於小型股份,除了中國奧園(3883),天鴿互動(1980) 亦值得注意。去年的財務狀況大幅改善,營運收入升23%,經調整純利增長26%。持有現金超過10億,沒有銀行貸款,營運現金淨流入較去年增長超過一倍。而今年第一季收益較去年上升61%,純利更增長178%。雖然相比去年第四季,純利只是輕微增長3%,但公司財務穩健。倒是每日成交不算活躍,投資者若考慮投資,亦需注意。

早前本欄曾提及匯豐銀行和矽谷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合作,發掘洗錢(money laundering) 的可疑活動。早前在RISE Conference,筆者和Ayasdi 創辦人Gurjeet Singh 進行訪談,希望了解公司的技術和過人之處。

近來一股AI 熱潮,Gurjeet 認為現時被形容為AI 的科企門欖太低。他認為一套AI 系統需具備五種特質: discover (發掘), predict(預測), justify(證明), act(行動), learn(學習), 並完整運行整個循環,才稱得上是人工智能。據知Ayasdi 的大數據分析運用Topological Data Analysis(TDA)。筆者並非技術人,對此一字詞和技術不甚了了,但經常在坊間聽到的類神經網絡,是TDA 的其中一種。Gurjeet 早於十多年前在史丹福公開研究結果,所以TDA技術並沒有神秘之處。同時處理和計算大量數據,是十分具挑戰性的事。而公司真正的優勢,是花了超過六年時間,建立一個能處理大量數據的基建,並有效配置數據再進行分析。

Gurjeet 雖曾是學者,卻強調技術並非最值錢,真正重要的是實質應用 - 運用技術解決商業問題。除了與金融和醫療機構合作,Ayasdi 也協助一間日本電訊商追尋駭客,並於三個月內找出13名網絡罪犯。


越來越多企業希望運用AI 提升效率,若要實質應用新科技,行之經年的日常工作流程,和「深思熟慮才決定」的文化,都需要作出調整。正如Amazon 創辦人Jeff Bezos 曾說過具備規模的企業都傾向緩慢地 作出高質決定,但Amazon 傾向作高速決定(high-velocity decisions) ,因為這年代行得慢啲代價太昂貴。Gurjeet 亦認為企業與其擔心難以適應新流程、壞數據影響分析結果等問題,或許可以從小規模開始嘗試。企業若能早點了解AI 可解決的商業問題,累積越多數據和學習,效果應該越佳。

補白:畢兄早前回應本欄提及AK 低買高賣更高沽Tesla 並非價值投資法,尤其Tesla 當年未賺錢。其實,AK 對Tesla 的「估值」主要來自觀察Elon Musk 解決危機的能力,而且企業身為創新高科技,加上曾有一季獲得大量訂單,令現金流大幅提升,所以 AK 給予溢價。至於買賣時機,AK 則應用技術指標。筆者認同畢兄所言「只能證明此君(AK)觸覺異常敏銳,Tesla升跌盡在掌握之中,常人要學亦學不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http://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6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