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煤與電:不對等的「一體化」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10-23/110913086.html

 和此前多次公告一樣,10月18日,停牌已經四個多月的漳澤電力(000767.SZ)再度公告稱,因重大重組方案尚待政府批覆而繼續停牌。

  漳澤電力是國內最早的發電上市公司之一,大股東是位列五大發電央企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下稱中電投)。因為連年虧損,中電投無奈出讓其股份,接盤者據信為煤業巨擘山西同煤集團。

  該交易在電力行業引起一片悲嘆之聲。中國華電集團政策法規部主任陳宗法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五大發電集團2008年後形勢急轉直下,火電業務連虧 四年,預計五大集團到今年底,四年來的虧損總額將逼近1000億元。而大型煤炭企業的利潤2002年後卻連年翻番,2008年超過了2000億元。

  電煤佔火電成本的70%,火電機組佔五大集團發電機組的80%,煤價高聳、電價停滯,發電公司不得不進軍上游。與此同時,腰包豐滿的煤炭企業亦把眼光投向下游以延伸產業鏈。

  在中國特色的煤電一體化潮流中,漳澤電力的重組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幕。

  無法複製的樣本

  10月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綠色已然褪去,冬天開始臨近。地處呼倫貝爾草原腹地的伊敏電廠一片忙碌,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為完成全年生產任務做入冬前的準備工作。

  即使在全國發電企業大面積虧損的形勢下,伊敏煤電公司依然在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34億元,利潤8.67億元,在整個華能系統內,伊敏的營利排名第四位。它也因其煤電一體化特質被業內譽為「伊敏樣本」。

  伊敏電廠位於全國五大露天礦之一的伊敏煤炭基地,因「資源豐富,運輸不便」,而歪打正著早在1991年就被國務院批准為煤電聯營的試點單位。

  2002年後,國內煤炭價格連年攀升,伊敏煤電一體化經營的優勢開始凸顯:自1999年至2010年的11年間,伊敏煤電公司原煤產量由315 萬噸提升至1550萬噸,年發電量由17億千瓦時提升至127.5億千瓦時,年贏利水平由虧損10.4億元提升至贏利8.67億元。

  但伊敏煤電公司總經理銀龍卻並不認為同行可以複製伊敏的經驗。

  「煤電一體化對地理條件、資源環境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銀龍告訴《財經》記者,發展煤電一體化的首要條件是該地區必須有煤,且最好是低熱值的褐 煤。如果一個地區高熱值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又有便利的運輸條件,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說,與輸煤相比,建設電廠沒有太明顯的經濟優勢」。

  第二個條件是一體化項目地處運輸距離較遠或運輸通道較差地區。國內的煤炭運輸嚴重依賴鐵路,而伊敏露天煤礦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向外輸煤需橫跨大興安嶺地區,交通極其不便,只能就地轉化為電。

  此外,水資源是否豐富亦是煤電一體化項目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因為冷卻發電機組需要大量用水。為此,華能集團在充分利用煤礦疏干水的基礎上,專門在伊敏河上游修建了水庫。

  煤電項目橫跨兩大行業,電廠和煤礦的審批建設能否配套,亦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在華能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勇看來,伊敏煤電項目「因煤 而起」,其成功還在於華能集團通過歷史承襲取得了該煤礦的全部權益,因而能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規避了其他煤電一體化項目通常存在的煤、電建設工期錯 位的問題。

  但「因電而起」的一體化項目所遇到的麻煩則要大得多。華能集團在云南滇東的煤電聯營項目遲遲無法成型,正是受困於電廠和煤礦審批步調的不一致。

  「拿煤礦很麻煩,不僅審批難,勘探難,經營煤礦也很難。稍有不慎就會發生事故,一停就是半年,拖累整個項目。」一位電力業內人士《財經》記者說。

  而趙勇也對《財經》記者透露,滇東煤電一體化項目電廠儘管已經建成,但因審批不同步以及事故影響,配套煤礦遲遲未能投產,電廠只能從周邊的民營煤礦買煤,煤質無法得到保證,電廠的經濟性受到直接影響。

  除上述條件,煤電一體化項目能否成型還受更多細節制約,比如配套煤礦最好是低熱值低成本的露天礦,比如如何招攬國內稀缺的既懂電又懂煤的專業人才。

  即便是所有條件都具備,幾年後,新的矛盾和問題也可能接踵而至。趙勇介紹說,隨著電力負荷的增長,作為東北地區第二大火電廠,伊敏煤電公司的裝機容量還在不斷擴大,這就需要配套更多的煤炭資源。但新增的配套煤礦卻遲遲沒有到位。

  「不是沒有煤炭資源,伊敏煤電基地外圍煤田的儲量有76億噸。」趙勇說「但地方政府更希望拉長產業鏈,上煤化工項目等,增加更多的GDP和就業,可這些和華能的主營業務和發展戰略相去甚遠,華能尚不具備大規模發展煤化工項目的條件。」

  伊敏煤電公司面臨的另一個新問題是市場。據銀龍對《財經》記者介紹,去年伊敏煤電公司機組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僅為3600小時(火電全國平均水 平為5000小時左右)。「沒辦法,我這裡的電併入東北電網,但整個東北地區用電量增幅較慢,以伊敏現有的發電能力,完全可以再增加新的機組,但發出來的 電卻難以消納。」

  「總之,因為有了煤電矛盾,才凸顯了伊敏模式的特色和優勢,但即使沒有煤電矛盾,伊敏也只能走煤電一體化的路,這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銀龍對上述觀點一再強調。

  不對等的「一體化」

  除了以「煤電合一、統一經營,電力企業控股」的伊敏模式外,目前國內還存在著「煤炭企業控股建設電站」的神華模式,以及「煤電企業合作新建電站」的淮南模式等多種煤電聯營形式。與電企降低成本的初衷不同,煤炭企業進軍電力市場的動機更為複雜。

  今年,神華集團大舉進軍江西,宣佈在九江投資300億元新建煤電基地。消息公佈後,業界震驚,因為九江地區並不產煤,煤炭企業沒有理由在此地大規模投資煤電項目。

  也有評論說,神華此舉是在押寶電力市場,他們相信中國電價目前處於低估時期,未來有很大上調空間,此時正是大手筆「抄底」電力行業的好時機。

  但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事實並非如此簡單,「神華在電力領域的逆勢擴張,目的在於謀求港口,而不是發電本身。」他解釋說,神華此舉是為了 搶佔九江港這一連接長江中游和下游的戰略要塞,把其當做神華集團未來的煤炭儲運中心,因為華中地區煤價高,這個項目對神華未來擴大在華中地區的煤炭運輸銷 售,意義重大。而在九江建電廠,也完全符合神華集團礦電路港一體化的經營戰略。

  在中電聯研究室主任沙亦強看來,即使是作為大型煤炭企業的神華集團,其煤電一體化路徑也具有難以複製的特點。

  以神華集團下屬的國華電力為例,這幾年國華電力之所以能在其他電企普遍虧損的情況下取得不俗的業績,根本原因在於背靠神華集團強大的煤炭生產能力和自成體系的鐵路運輸能力。

  一度被業界視為煤電聯營典範的「淮南模式」,在煤企和電企雙方經歷短暫的「蜜月期」後,也出現了問題。

  此模式的主角之一,淮南礦業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探索煤電一體化的發展路徑。2002年夏天,國內出現了大面積電荒,經濟發達、用電負荷大的長三角地區形勢尤其嚴峻,當時華東電網的電力缺口達到1600萬千瓦,約佔全國電力總缺口的60%。

  此次電荒推動了淮南煤電一體化項目的成型。兩淮地區擁有煤炭儲量400億噸以上,而電力裝機規模相對於自身需求則有明顯富餘。2004年3月,國家發改委及滬、蘇、浙各方領導齊聚合肥,對「皖電東送」達成了共識。

  2005年,淮南礦業集團和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資50%,組建淮滬煤電有限公司,下設田集發電廠和丁集煤礦。前者規劃裝機容量為240萬千瓦,一期工程兩台60萬千瓦機組已於2007年建成投產,後者設計生產能力為600萬噸,通過專線鐵路供應電廠。

  同年,淮浙煤電有限公司也正式成立,此次淮南礦業集團的合作夥伴變成了浙江能源集團,雙方亦均持股50%,下設鳳台發電廠和顧北煤礦,其煤炭電廠的裝機規模和產量與淮滬煤電公司完全一致。

  據中電聯2011年初發佈的《煤電一體化問題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09年度,淮滬和淮浙兩個項目產煤891萬噸,總發電量 136.9億度,銷售收入64.5億元,利潤總額4.7億元。其中田集和鳳台兩座發電廠,發電利用小時數高於安徽省內調機組1400小時以上,贏利水平也 遠高於其他機組。

  但隨後淮南模式開始隱憂凸顯。中電聯《報告》顯示,由於淮南模式下屬的煤電公司按照均股設立,雙方互派高管,但在當前賣煤遠比賣電掙錢的大背景下,煤電雙方圍繞「多賣煤還是多賣電」的爭執將使雙方此前達成的平衡難以持續。

  《報告》同時擔心,淮南礦業集團近年來大規模收購電廠的股份,其決策層已將發展集團控制的煤電一體化項目作為未來的戰略方向,當淮礦集團內部的煤電一體化項目與合資的煤電一體化項目發生利益衝突時,合資公司內部的控股權爭奪和治理危機就可能出現。

  此外,由於當時淮南兩個煤電一體化項目是在國家「皖電東送」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在並網問題上受到了特殊關照,直接被納入了華東電網的「十一 五」規劃。但時至今日,該電網通道已經接近滿負荷運轉,而新的並網通道遲遲得不到批覆,導致淮南模式下的兩個煤電一體化項目二期工程遲遲無法動工。

  國內眾多的煤電一體化模式,歸納起來就是三種:電企控股、煤企控股和煤電雙方參股。但由於煤價年年高企、電價長期停滯,使得煤電雙方彼此進入的門檻已經完全傾斜。

  過去,發電項目審批嚴格,煤炭項目容易放行。如今情況正好顛倒,煤礦項目則因政府的高度管控和多次的國有化運動,進入門檻已經越來越高。

  在華能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勇看來,當前煤電一體化項目普遍存在煤炭資源競爭激烈、開發成本逐年提高,煤電項目核准週期不同步,電網輸送 線路難配套、水資源缺乏等諸多困難,更重要的是,煤電利益格局的失衡和進入門檻的不對等,直接導致不同主導方下的煤電一體化項目的不同命運。

  電力企業對發展煤電一體化雖然心態積極,但項目進展困難重重,多數電企在收購煤礦後因審批手續繁雜、煤礦地質條件複雜、礦難頻發等原因長期難以 開採,煤礦開發建設推進緩慢,煤電一體化項目常常陷入困境。煤電合資的煤電一體化項目則因利益之別要麼股權轉讓頻繁,要麼陷入控股權之爭。

  而煤炭企業向電力行業的擴張卻勢頭正勁,因為煤炭企業在當下的煤電格局中處於絕對強勢地位,且電廠運營相比煤礦更為簡單便利,不確定性小。以至於在電企眼裡成為累贅的電廠,在煤企眼裡有時還能成為「香餑餑」,漳澤電力即為一例。

  等不來的政策

  事實上,業界對煤電是否該互相進入爭論已久。

  中電聯《報告》認為:「煤和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業,除了有上下游關係外,在勘探、建設、運營方面毫無相同之處,一體化經營實際上違背了社會化生產專業分工的趨勢,是煤電矛盾逼出來的無奈選擇。」

  趙勇指出,這一無奈選擇其實也得到了國家的首肯。

  早在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電力產業政策」中,就提出要鼓勵電力企業與煤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實施煤電一體化經營。2008年,國家發改委在煤礦企業兼併重組調研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鼓勵電力大型企業兼併重組煤礦,實現煤電一體化經營」。

  2010年8月,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鼓勵各種所有制煤礦企業和電力企業以產權為紐帶、以股份製為主要形式參與兼併重組。會後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關於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併重組若干意見的通知》 也提出要鼓勵煤、電、運一體化經營,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努力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但遺憾的是,這些文件中,基本上只見積極鼓勵等宏觀層面的東西,未見有具體細化的措施。」趙勇對《財經》記者說。

  在今年9月末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接受《財經》記者提問時也坦承,國家對煤電一體化項目暫時還無具體的鼓勵措施,但會在項目審批上給予便利。

  然而,當記者就此事求證國內幾家煤電一體化項目公司時,得到的答覆卻是:「如果真有任何審批上的便利,淮滬、淮浙煤電公司的二期工程和伊敏外圍煤田審批,就不至於是現在這個局面。」

  趙勇認為,期待短期內出台具體的煤電一體化政策並不現實。「如果煤電的市場關係能夠理順,就不會有這麼多人熱衷於當下的煤電一體化模式,基於市場機制的煤電一體化就將成為主流。」

  「比如華能跟神華簽訂長期的煤炭供銷合同,鎖定雙方的長期收益和預期,這才是真正市場機制下的煤電聯營模式。」趙勇說,目前發達國家採取的大都 是這樣的模式。國外電價是市場化的,可以自由浮動,煤炭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賣出期貨合約鎖定未來幾年的利潤水平,電力部門也可通過買進煤炭期貨合約來套期保 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