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一些對沖基金交易員註意到一只特殊的指數——CDX IG 9似乎被低估了,這只指數由125家公司的CDS編制而成,但是相對一家一家的購買125家公司的CDS而言,這只指數明顯更便宜。
於是交易員們以為找到了一個難得一見而且穩賺不賠的套利機會:買入便宜的指數,賣出昂貴的單一公司的CDS。隨著更多的投資者發現了這個寶藏一齊湧入,二者之間的差價會逐漸收斂,直到恢複到公允價值,在這之前交易員可以快速平倉獲利。
這樣的機會通常是轉瞬即逝的,但是奇怪的是,2月過去了,3月過去了,連4月都來了這個差價依然存在。
想要知道這件事情有多異常嗎?下圖就是IG9的10年期合約詭異的偏斜度情況,不但沒有收斂,反而一直居於高位:
這讓對沖基金們氣壞了。
於是交易員們開始詢問自己的對手方到底是誰,結果好像都是同一個人。於是他們給這個神秘的對手方起了個名字——倫敦鯨。交易員們不斷買入指數,倫敦鯨不斷賣出,原本坐收豐厚利潤的機會遲遲沒有發生,對沖基金們眼睜睜地看著市場處於不正常狀態,但自己還一直在虧錢。
於是對沖基金開始懷疑有人在操縱市場,這背後很可能是摩根大通的倫敦首席投資辦公室(CIO)。然而他們卻投訴無門,因為這是場外市場(OTC),不受監管。
於是吃了啞巴虧的對沖基金開始向記者抱怨。4月開始,關於倫敦鯨的報道鋪天蓋地。
後來大家發現,倫敦鯨原來是Bruno Iksil。他的老板Ina Drew對他的倉位也心知肚明,後來他們發現自己只有一個選擇,要麽保持倉位並且不斷加倉,要麽一敗塗地。
他們可以持有CDX IG 9到期,如果這125家公司中沒有那麽多公司破產,摩根大通就能賺錢,如果破產數量比較多,整個銀行都會為此陪葬。或者是,他們還可以選擇帶著60億美元的損失灰溜溜的回家。
總而言之,如果賭註下錯就要冒公司破產的風險的話,除了吞下苦果他們還能做什麽呢?摩根大通又不能印錢。所以故事的結局就是摩根大通承擔巨虧,對沖基金交易員們如願以償。
(華爾街見聞曾對倫敦鯨的覆滅做過詳細的解讀,請點擊這里)
在美國,還有一股力量也在擾動市場,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
在2008年末,美國國債價格瘋了似的上漲。十年期國債利率跌到了2.1%,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國國債明顯被高估了。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債務還不是那麽多(債務與GDP的比率在下滑),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5%到7%之間,20世紀初經濟較疲軟的時候收益率在4%到5%之間。所以在美聯儲債務大爆炸的時候,對沖基金認為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會走到7%,最低也得超過5%。所以那些“聰明”的交易員做空美債,等待收益率上漲。
結果…
然後交易員們又開始到處找原因,這個世界到底怎麽了?為什麽十年期國債利率最高只有4%?為什麽收益率還越來越低?為什麽走不到5%-7%的基本面呢?
這次的罪魁禍首是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下圖顯示的是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不斷膨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伯南克和倫敦鯨非常像,我們不妨叫他超級華盛頓鯨。
他啟動了QE並開始購買美債,市場認為,是他推動了美債價格遠遠高於公允價格。而且伯南克還不停的買買買,讓那些擁有大量空倉的對沖基金們血流成河。
他們認為,倫敦鯨Bruno Iksil之所以停止做空,是他的老板不願意拿公司和破產的風險做賭註。而考慮到金融穩定性,伯南克也應該停止做空的舉措,避免拿國家的破產做賭註。但伯南克並沒有這麽做,因為他頭上沒有一個CEO,而且他還能影響FOMC。
所以對沖基金們也將這只華盛頓鯨推到了聚光燈下,指望美國的老大能像摩根大通的CEO一樣讓他停止擴大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
但是這種類比其實忽略了一個關鍵點:CDX IG 9 的基本價值非常明確,倫敦鯨做的操作並不會影響這一價值,他可以下註,驅動價格變化,卻不能夠改變基本面。
但是華盛頓鯨卻不一樣。
在經濟健康的時候,十年期國債確實有比較好的基本面,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由聯邦基金利率的預期加上風險溢價。但當經濟不好的時候,市場更青睞短期流動性的時候,工資通脹減弱的時候,美聯儲就不是摩根大通了,也不是任何一家需要擔心展期風險的高杠桿金融機構,其需要做的就是,1,印錢,讓利率保持在零附近,2,投資付息債券,直到投資者持有到期,3,賺錢!
美聯儲量化寬松的力度越大,資產負債表膨脹的越多,美聯儲從其投資組合中賺的也就越多,因為只要經濟依然不景氣,美聯儲就沒有任何風險。
所以你看,美聯儲並不是摩根大通,美聯儲可以印錢。
但是對沖基金會問,如果經濟回暖了呢?如果通脹走高了呢?美聯儲就不怕嗎?
其實與此相反,促進就業、穩定價格、長期利率適中這正是美聯儲的目的所在。
也有人會說對沖基金業不是也出現過索羅斯嗎?當年索羅斯狙擊英鎊一戰成名,並從英國央行手中賺到了20億美元。但那是英國人自己選擇退出了戰場,他們不願意拿經濟陷入更深的衰退以及普遍失業來保衛英鎊。
所以說,投資者的生錢之道就是,不要輕易跟央行作對,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不要做空擁有國際儲備貨幣的主權國發行的債券,要不然就會陷入令人聞風喪膽的寡婦交易。
本文大部分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家J. Bradford DeLong的文章,華爾街見聞綜合整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強烈指責俄羅斯政府幹預東歐國家的事務,警告俄羅斯在那些尋求與歐盟建立更密切關系的國家“制造問題”。上周六法國總統奧朗德突訪俄羅斯為歐盟緩和對俄關系帶來了曙光,但次日德國媒體發布的默克爾表態又讓這一關系蒙上陰影。
據上周日德國媒體《星期日世界報》的報道,接受該報采訪時,默克爾指責,俄羅斯政府試圖讓位於俄西面的波羅的海國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都依附於俄。她明確表示:
“摩爾多瓦、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是我們東部的三個鄰國,他們都有決定與歐盟簽署聯盟協議的主權。”
俄羅斯破壞了“烏克蘭的領土完整,絕不能允許”這種破壞存在。
上周俄羅斯與不為格魯吉亞和國際社會承認獨立的格魯吉亞阿布哈茲地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引起北約和歐盟強烈不滿。上述《星期日世界報》報道提到,問及俄羅斯與西方因波羅的海國家產生的戰爭風險,默克爾以肯定的語氣回答:
“波羅的海國家並未出現戰爭問題。不過,《北大西洋公約》的第五條,也就是共同支持的義務,它適用於所有盟友。”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評價,這是默克爾自上月澳大利亞G20峰會與普京雙邊會晤以來對俄方最廣泛的批評。
華爾街見聞上周末文章提到,法國政府突然安排奧朗德上周六訪問俄羅斯,奧朗德成為今年3月俄羅斯合並克里米亞後首位訪俄的西方國家領導人。奧朗德出訪前表示,希望制止東西方分裂上升的勢頭,希望與普京的談話能有“一些結果”。普京會見奧朗德後表示,希望烏克蘭能在不久後達成永久停火協議。
上述《金融時報》報道指出,法國與德國上周末對俄態度的鮮明反差體現出,在對俄外交方面,歐盟成員國有兩種相互矛盾的沖動。歐盟內部一直在爭論,為了說服普京減少對烏克蘭東部分裂武裝的支持,是應該對俄更強硬還是態度有所緩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很難統計黃燜雞米飯的門店數量,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各種流派的黃燜雞米飯。所謂流派,也就是加盟的品牌而已,有叫楊銘宇的,有叫吉香齋的,也有完全自成一體的,但所有招牌的共同點,都是一大塊塑料牌子,上面用大字寫著“黃燜雞米飯”,品牌只是小小地掛在左上角──它給人一種錯覺,就是一家叫“黃燜雞米飯”的餐館開得到處都是。
如果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你會發現從 2013 年底就有人在警告“黃燜雞米飯泡沫”,青島都市報寫著“濟南三年開店 500 家”,大河網寫著鄭州“一道菜火得一塌糊塗”。接受《好奇心日報》采訪的一家自營雞米飯的店主也表示,她也是看到上海這邊黃燜雞米飯的店鋪數量遠遠少於她之前所在的城市杭州,才決定搬過來的。所以我們應該可以先作一個推論:黃燜雞米飯是從所謂的二三線城市流行起來,最後進入了一線。
黃燜雞米飯是一道有百度詞條的菜,據說是濟南名吃,主料是雞腿肉,配以土豆、青椒和香菇燜制而成,有味道濃郁的湯汁。如果你在這些店里堂吃,你會拿到一大碗白米飯,然後是一小鍋熱騰騰的黃燜雞。它嘗起來有點辣,很下飯。
大多數人對黃燜雞米飯的評價是,感覺自己“吃得很完整”。《好奇心日報》問過一個叫李慧的消費者,他住杭州濱江郊區,那個小區很小,但有兩家黃燜雞米飯和一家沙縣小吃。李慧覺得這就是家常菜:“有肉、有土豆,熱氣騰騰的。而且比較像正餐,因為有米飯,不像其他面條啊米粉什麽的。”李慧一般吃一頓在 20 元上下。
“像正餐”,這可能是黃燜雞米飯紅起來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此之前,還沒有哪一個單品可以發展得如此迅速。
無論是知乎還是豆瓣都有人算過做這個生意為什麽會賺錢──畢竟單品結構讓成本控制變得簡單。但是我們覺得比探討你可能通過黃燜雞米飯賺到多少錢更有意思的,可能是探討同樣出售各種米飯的真功夫、東方既白們可以學到什麽。
《好奇心日報》在半個月前曾經寫過一篇長文章,說的是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餐飲為什麽會越做越糟糕:這家公司傾向於用營銷解決所有問題,卻忽略了產品創新,也沒有關註近年消費者的變化。你可以在這篇文章里看到包括肯德基在內的連鎖門店數量,這種連鎖經營模式(也包括它的競爭對手真功夫在內)在中國的二三線乃至以下的城市會遇到嚴重問題:消費者選擇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東方既白和真功夫如果維持現有的經營思路,競爭優勢會變得越來越弱。
黃燜雞米飯無疑是一個競爭對手,可能百勝這樣的大公司都不會意識到這一點。以下就是我們認為黃燜雞可以給出的啟示:
1.相比猛開連鎖店,也許大公司應該研究一下外賣這件事。
什麽是快餐的本質?方便。外賣應該是讓快餐價值最大化的銷售形式,但是外賣市場並沒有標準化,服務質量也參差不齊。
在我們采訪的所有黃燜雞米飯經營者那里,都提到了外賣。楊銘宇總部對加盟者的店鋪選址沒有要求。它的加盟商戶之一、上海四牌樓店店主閆越剛這樣分析了自己的生意:18 元-23 元的單價對於打工族太貴,寫字樓白領才是目標群體,如果使用阿里旗下的淘點點這樣的平臺,很難控制外賣的距離,服務勢必會受到營銷。而且這些平臺往往強調商家提供優惠,用戶粘性會很低。
所以他更傾向於寫字樓周邊發傳單,並且還做了一個積點卡,吃滿若幹頓可以送一杯“白領都喜歡的”星巴克。他甚至在傳單上印上了個人微信,這樣萬一有一天不做黃燜雞改作別的生意,也可以借助個人品牌帶客戶。
在閆越剛這里例子里,你會看到很多中式快餐會忽視的東西:服務和品牌維護。
2. 順延外賣這個思路,一個單品為什麽就不能開店?
你可以看到無論哪家標準連鎖快餐廳都在強調自己多種多樣的菜品。7 年來,東方既白只在中國開了 17 家門店,不定期推出新菜單,卻一直沒有拳頭產品,並且關於食物味道的口碑則一直上不來。宣傳自己的營養均衡,和流水線程度很高的中央廚房,以及不知所謂的名聲——“肯德基的兄弟品牌”。
可能多元化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提供符合大眾口味、讓盡可能多的人接受的產品。類似黃燜雞米飯的做法對大公司來說,一方面在於尋找足夠有競爭力的單品,另一方面,則在於有膽量孤註一擲,把所有經營風險都押在極少的產品種類上──這樣的事,只有 2007 年的蘋果才做過。
3. 所以經營者得非常、非常明白,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麽。
當然,我們也不能肯定黃燜雞米飯的發明者非常明白消費者要什麽,但我們可以倒推出一些中式快餐的需求:像一頓“正經的飯”、“熱騰騰”、門店足夠多以及價格合理。理論上真功夫的不少產品都符合這些要求,但它的外賣服務依然借助於各種外賣平臺,過高的加盟門檻又局限了門店數量。綜合中央廚房、市場營銷、門店租金等等所有成本,單品的價格又不具備足夠的優勢──如果降價,則意味著大大減少利潤率。
從另一個角度說,在消費者需要吃飯的時候,撥打外賣電話並不是開始,思考“我要吃什麽才是”。對很多人來說,使用淘點點或者餓了嗎本身就是一個選擇困難癥的爆發點──最後很可能終結於放下手機,“算了,出門隨便吃點什麽”。
他們往往就是這樣選擇了黃燜雞米飯。
應收款那點事兒:提前認列銷售收入與財務造假 作者:郭荊璞 今兒我來編個小故事來給大家解釋下提前認列銷售收入的那點事兒,分享一下: 假設上市公司武大郎飲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武大飲食,大股東兼CEO武大郎,持股50%,主要產品為炊餅,每1個炊餅售價1塊,凈賺5毛。 說第一年,上市公司賣掉了10個炊餅,記營業收入10塊,凈利潤5塊,投資者認為行業同質化嚴重只能給10倍市盈率,市值50塊,此時公司凈資產剛好也是50塊,PB=1; 第二年,上市公司又賣掉了10個炊餅,但是公司說,王婆品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預訂了10個炊餅,所以記營業收入20塊,其中應收賬款10塊,確認凈利潤10塊。 當年業績YoY同比增長100%,分析師給出50倍市盈率(PEG竟然只有0.5!),由此估算市值500元,認為有10倍空間,股票漲啊漲,不過也有些人出來質疑,說公司現金流情況並沒有明顯的好轉,股票繼續漲啊漲。最後從50塊真的漲到了500塊。 此時武大飲食的經營性凈現金流還是5塊,凈資產增長到了55塊,PB=9X。應收賬款/營業收入=50%,凈利潤/經營性凈現金流=200%。 第三年,公司又賣出了10個炊餅,取得10塊錢的營業收入,業績眼看要同比下滑50%了,調研的分析師和股東單位的研究員著急了,說公司要想想辦法啊,不然我們就要賣股票了。於是武大飲食的大股東兼CEO武大郎,以個人名義向西門慶金融控股集團下面的金瓶銀行抵押了房子,借款40塊,年利率25%,銀行直接扣下第一年的利息之後付款30塊。拿到錢之後,武大郎立刻把30塊無息借給了上市公司,多麽高風亮節的大股東啊! 武大郎請弟弟武松去找大和尚魯智深,成立了六和塔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由上市公司武大飲食向六和塔投資30塊,占49%的股份,但是約定六和塔在未來3年內必須向武大飲食購買不少於30塊的炊餅,六和塔向上市公司付款10塊,上市公司將其他20塊確認為應收賬款,向六和塔交割10個炊餅,付掉了成本,現金流量表上的經營性凈現金流增長到了10塊錢,與此同時,公司賬面上還多了30塊的長期股權投資。 於是第三年武大飲食確認了10+30=40塊的營業收入,應收賬款為10+20=30塊,凈利潤20元,再次100%的同比增長!武大飲食的市值迅速攀上了1000塊的高峰,這讓質疑公司的人閉上了嘴,股價更讓做空武大飲食的人賠的連他媽都不認識了。 此時武大飲食的經營性凈現金流增加到了10塊,凈資產增長到了65塊,PB=15X。應收賬款/營業收入=75%,凈利潤/經營性凈現金流=200%。 到了第四年,公司又賣出了10個炊餅,不過公司已經在市值上升到800塊的時候順利地融資了100塊,大股東武大郎的持股比例降到了45%,10塊錢還給大股東(第三年大股東武大郎曾經向上市公司提供了無息貸款30塊),武大郎拿去還了金瓶銀行的利息,然後以股東借款的名義,向六和塔文化支付了90塊,然後六和塔文化向公司訂購了90個炊餅,約定3年交付。公司當年仍然向六和塔交割了10個炊餅,確認了80塊的應收賬款。 第四年的業績如何呢?長期股權投資仍然是30塊,多了長期應收款90塊。應收賬款從30塊增長到了110塊,現金流量表上的經營性凈現金流還是10塊錢,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營業收入上升到了100塊,凈利潤達到了50塊,同比增速甚至上升到了150%! 市值迅速上升到了70倍PE,達到了3500元,看誰還敢質疑?! 此時武大飲食的經營性凈現金流還是10塊,凈資產增長到了175塊,PB=20X。應收賬款/營業收入=110%,凈利潤/經營性凈現金流=500%。 第五年呢? 第五年,西門慶和潘金蓮幹掉了武大郎,家產當中的武大飲食的股票自然歸了西門大官人掌控,看了一眼賬本,西門大官人說,賣啊!減持20%的股票得到了700塊的現金,把剩下的25%股權拿去抵押,價值約900塊的股票抵押得到了300塊。 第五年,王婆品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CEO王婆掛了,以前預訂的10個炊餅也沒人吃了,於是撤銷了訂單,公司的應收賬款減計了10塊,沖減了第二年的利潤5塊錢,沒有影響現金流也沒有影響凈資產。 第五年,武松和魯智深搭伴去梁山泊落草,六和塔文化賬面上的100塊現金也被他們帶走了,六和塔文化倒閉之後,只剩下20個從沒賣出去的長黴炊餅,武大飲食確認了30元長期股權投資和90元長期應收款的損失。凈資產損失到了60塊。經營性凈現金流沒有了六和塔文化的支持,回落到了5塊錢。 第五年,經過這些事件的武大飲食,分析師說應該按照凈資產估值,給PB=2,市值從3500塊暴跌到了120塊,西門大官人出主意抵押出去的那部分股權自然是跌的不象樣了,沒關系,上市公司交給你們好了。末了大家還感嘆,分析師真厲害,他們說PB=2,真的就跌到=2啊。 第五年,潘金蓮宣布放棄武大飲食的CEO頭銜,同時前面對上市公司的20塊的股東借款,只索要10塊錢,其余放棄,多麽高風亮節的大股東他遺孀! 第五年,潘金蓮還掉了金瓶銀行50塊的借款(本金40塊+當年利息10塊),這樣四年時間,從第一年末的50塊凈資產中占50%權益,即25塊,到現在減持股票和抵押融資總共1000塊,從上市公司拿回借款10塊,還貸50塊,共計回款960塊,年化收益率149%,這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啊! 其實從頭到尾,不過是提前確認銷售收入而已。 ![]() ![]() 這個嘛,差不多就是15年前某些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幹的事情,所以納斯達克當年從5000點跌到差不多1000點,也沒什麽奇怪的。 這個公司的股價是這個樣子地……複權價3年內100=>3000=>5,然後10年又漲回到了100塊…… ![]() 這個公司,是15年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MicroStrategy(MSTR)$ ,目前還在。此君1999年從10美元起步一路上漲,開始遇到財務專家質疑的時候,再融資券商美林證券還挺身而出嚴辭駁斥,一直漲到2000年初的333美元,3月份被《福布斯》質疑財務造假,普華永道內部核查宣布審計報告不真實,公司97-99年俱由虧損虛增至盈利且大幅增長。 公司造假的主要方法,就是提前認列銷售收入,包括我說的通過向關聯方投資,再有關聯方對公司采購的方式。 2002年公司股價從頂峰的333美元跌到0.5美元,經過1:10合股才保住上市地位,也就是圖中的複權價3330跌到了5美元,目前公司股價99美元。 來源:雪球網 |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也可能就是這一兩年的光景,北京不少地方一下子冒出了不少孵化機構,這些孵化器有的是從媒體機構縱向發展而來,有的是政府支持下的合辦機構,還有是不知道什麽來頭的各種孵化器,至今仍在以每月一家的速度開業。這當然是市場需要,因為創業青年太多了,必然需要一個“居留地”。
現在大家都知道,中關村有條創業大街,幾年前那里還是圖書一條街,如今已經是全國人民的創業聖地,各地有誌於創業的青年,到了北京都會先到那里觀摩一番,車庫、3W咖啡館那是必去的,經常是點一杯20元的美式咖啡在那兒一呆就是一整天,並且還會隨便什麽互聯網沙龍講座都會混進去聽聽,聽不懂什麽沒關系,作為創業青年咱好學,問唄,要到麥克風,一開口就震驚四座:“聽了你們的產品介紹感覺很好,作為一個剛從國外回來的海歸,請問你們還招人嗎?”(別笑,真事兒)
仰望星空離開大地的創業者
經常有創業者加了微信丟過來一個商業計劃書,讓幫看看自己的創業項目靠譜不靠譜?還總有一些創業者會時常問起一個問題:為什麽淘寶的模式你們看懂了,京東的模式你們也看懂了,為什麽偏偏就看不懂我的模式呢?對此,我也只能是報以一記苦笑。一切創業的基礎都應該建立在實際可操作的基礎上,VC雖然人傻錢多,有錢任性,但是也還沒到了誰都能忽悠的份上。
很多創業者也很會勾畫的自己宏偉的創業藍圖。說實話,大部分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很不靠譜的。很多項目內容都是假大空,連基本的產品概念都沒搞清楚就聲稱要做出改變人類的偉大事業來,反正我是不信的。甚至還有很多創業者寫了寥寥數百字的創業項目計劃書,就來問能不能幫忙融資,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雖然混的媒體圈子比較多,也有不少投資人朋友,但也不至於跟你一起合夥去騙錢,況且就算是騙錢,咱們也要包裝得好一點不是。
90後小鮮肉創業者
而在2014年里,90後創業者是一個逃不開的話題。不少90後創業者更是被媒體捧上了枝頭,甚至有種90後創業者占據創業主流的錯覺。因為但凡是媒體搞會議,出報道,都會時不時拉上90後創業者,來制造噱頭和看點,而90後創業者也通過這個標簽獲得了大量的媒體宣傳,簡直是雙贏。
不過,老實說,90後創業者在現今的互聯網行業里絕對不是主流,這些被貼上標簽的創業者,無非是自身宣傳和媒體報道需要。太多的創業者都是在30歲之後出發,而更多的成功的創業者可能都是40歲才開始。如果越來越多的90後小鮮肉跳入到創業大軍時,那這一定是存在的巨大的泡沫和風險。別問我為什麽,這就如同當年股市崩盤前,路人皆在談炒股一般,答案你懂得!
事實上,很多人被創業者的身上的光環給迷惑了。真相是創業根本沒有那麽美好,很多時候意味著失敗,大多數時候,很可能是你付出了你的寶貴的休息時間,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光,而去做一件很可能既帶不來高收入,也帶不來財富自由,甚至還可能會落下一身病的事情。
因此,創業也不是跟風湊熱鬧,而應該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或者是自己對事業的選擇。如果創業是你的人生理想,那就請你去勇敢追求,如果只是為了自己頭上頂一個創業者的帽子,或者名片上印一個“CEO”,那就不必了。因為,到最後,你會很快發現,“創業者”這三個字絕對不是一頂桂冠,而很可能是枷鎖,或是心魔。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8 14:02 編輯 人民幣貶值?這都不是事兒 作者:管清友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自去年11月以來出現了明顯的貶值趨勢,從10月31日的最低點6.1078已貶至1月27日的6.2435,前日更是接近跌停板。 這一輪人民幣即期匯率的貶值與人民幣中間價背道而馳,我們也沒有發現中間價領先即期匯率貶值的信號,可見央行引導人民幣貶值的說法在這一次是不成立的。那麽人民幣為什麽貶值呢?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過於強勢的美元。歐洲和日本央行均釋放了明顯的寬松預期,中國在11月降息並且市場對人民銀行進一步貨幣寬松也有一定的預期。就目前來看,美聯儲最有“節操”,直到現在還繼續對加息信號諱莫如深,美元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貨幣。 2)資金的避險需求。歐洲QE剛塵埃落定,希臘大選也將揭開神秘的面紗,只有希臘的債務賬目是準確存在的,無論何種政府最終上臺,大家都不能回避希臘是否會退歐,是否會遵守財政紀律等問題。這類事件的結果從來就不存在準確的預測模型,而這種不確定性加大市場對避險資產(比如美元)的需求。 3)資金套利行為。11月以來香港離岸人民幣比在岸即期匯率更“便宜”,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選擇在在岸人民幣市場“售匯”,在離岸市場“結匯”,這種套利行為自然增加了在岸人民幣的拋售壓力。 人民幣短期還有貶值壓力嗎? 短期可能還有,因為從歷史數據看,2月一般都有可能會出現貿易帳季節性逆差。但我們認為6.3會是央行可容忍的底線,考慮到人民銀行有3.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匯率這件事上,最好別與央媽作對。 人民幣貶值在年內會成為趨勢嗎?我們認為不會。 首先,人民幣貶值的背後其實只是美元太強,並非人民幣太弱。歐央行QE後,人民幣兌歐元破紀錄跌破7,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自去年10月以來甚至是不斷攀升的。歐央行壓低歐元匯率會導致全球競爭性貶值愈演愈烈,人民幣匯率彈性不足的情況下,實際有效匯率過於堅挺將損及出口,這才是問題所在。 其次,美元升值動能減弱。外部環境看,美國去杠桿過程中實現的是貿易逆差糾正式複蘇,比以往更依賴出口,強勢美元和羸弱的實體經濟可能會倒逼美國也加入放水大軍中來;內部環境看,美國經濟複蘇更多的還是依賴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真正可圈可點技術創新其實不多,唯一有亮點的頁巖油還飽受油價下跌摧殘。結合以上亮點,我們認為美聯儲今年加息基本無望,結合近期美國明顯走弱的經濟數據,我們認為美元暫已見頂。 最後,基本面也不支持人民幣大幅貶值。從經常賬戶看,中國貿易結構以加工貿易為主,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將直接擴大經常賬戶順差。從資本金融賬戶看,中國的無風險資產收益率與主要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利差空間,再加上政府對經濟還是存在底線思維,這實際上是為套息資金提供了擔保,人民幣升值趨勢沒有改變。 人民幣匯率貶值在今年年內不會構成資金面緊張的一個因素,貨幣寬松與否還是主要取決於國內經濟運行狀況。至少目前為止,我們還未看到積極支撐經濟上行的因素出現,我們認為央行貨幣寬松不會停止。 如果你擔憂人民幣匯率影響出口,這種擔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企業面臨經濟下行、境內外雙通縮和融資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匯率貶值刺激出口不失為自救的一種方案。但是,金融危機後,中國債務沒有去化,反而再度大幅擴張,債務黑洞不斷吞噬信貸資源,利率遠高於去杠桿後的發達國家,吸引了太多的套利資金,再加上政府對經濟底線思維為套息資金提供了無風險擔保,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上升自然導致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此外,巨量的套息資金也確實讓人民幣匯率有點“騎虎難下”,已有太多的套息資金通過理財和信托等渠道為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助力,如果人民幣大幅貶值,套利盤瞬間撤離會直接影響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如果你擔憂人民幣匯率影響外匯占款,這種擔憂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不過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央行降準、MLF、PSL等貨幣投放對沖,人民幣匯率單一因素不會對股票、債券市場流動性構成緊約束。 如果你擔憂人民幣匯率貶值導致資本外流直接沖擊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我們只能說這種擔憂至少在目前還不是時候。也許在某一天,當美國技術進步和創新經濟有了明顯進展,加息開始進行,而且中國存量債務和過剩產能還未有效去化的時候,人民幣匯率問題才會變成投資者首要需要關註和擔憂的問題。 來源:民生宏觀微觀察系列報告20150128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
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是一名崇尚“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家,他是私人投資公司Baupost集團(規模257億美元)的創辦人,同時也是一名億萬富翁。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出了塞思·卡拉曼認為他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身上學到的12件事:
一、“價值投資”的理念是奏效的。
二、企業和人的素質很重要。有素質的企業才能取得增長。永遠與那些利益與你相連的高素質管理者合作。
三、分散投資是需要的,但無需過度。投資者應在全球、各個領域中尋覓機會,仔細選擇。
四、堅守原則和保有耐性是很重要的,大部份投資者的最大敵人都是自己。
五、風險(Risk)與波動性(volatility)是不同的。風險是指高估一家企業的前景,或者付出過高的價格。價格的波動則會帶來機會。有時需要放棄一些可能的收益以防止下跌。
六、“意外事件”時常會發生,我們要為這些事件做準備。
七、即使在投資的道路上犯下一些錯誤,你還是能成功的。
八、在沒有機會出現的情況下,持有現金是合理的。
九、投資者應註重實質,而非形式。不管你投資的是上市企業還是私募股權、是小股東還是大股東、是債權還是優先股,投資的形式不重要,重點是能否獲利。
十、坦誠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學會承認錯誤、果斷地采取行動和從錯誤中學習。
十一、盡可能找到並留住想法一致的股東(對投資經理而言則是投資者),這樣你就可以從短期內股價漲漲跌跌中解放出來。
十二、擇你所愛,那你人生中的每一天都不是在“工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