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企“走出去”持續火熱 政府將加大金融支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8092.html

中企“走出去”持續火熱 政府將加大金融支持

一財網 郭麗琴 2016-03-06 23:24:00

6日上午,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介紹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時也重點談及,2016年,將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2015年,在強勢人民幣匯率等因素的支撐下,很多中國企業趕上了全球經濟低潮期跨境並購的熱潮,對包括歐美高端市場在內的標的進行了大手筆的收購。

目前看來,這一趨勢還在延續。

隨著人民幣匯率逐步回調,新的一年,中國將以什麽樣的方式,繼續順應趨勢,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合適的政策工具呢?

6日上午,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介紹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時也重點談及,2016年,將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中企“走出去”或將繼續活躍

2015年可算是中企整體“走出去”與“產能合作”的大年。目前看來,2016年很可能將繼續延續這一趨勢。

根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2015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5個國家/地區的653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對外投資7350.8億元人民幣 (折合1180.2億美元),同比增長14.7%。

而且這一趨勢還在繼續延續。1月份,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787.6億元人民幣,扣除匯率影響同比(下同)增長18.2%。

例如,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國化工”)2月3日宣布,願以約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瑞士農業化學和種子公司先正達。此舉不僅讓中國化工坐穩中企“並購王”的座椅,還將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規模一舉帶入400億美元時代。

徐紹史在會議上指出,產能合作實際就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抓手。

他介紹說,首先是優勢裝備和產能加快出海。中國在鐵路和核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鐵路至少已經啟動建設的有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速鐵路已經開始勘測,巴西到秘魯的兩洋鐵路也開始勘測。中國在核電領域跟法國電力公司合作,進入了英國市場,同時巴基斯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機組也已經開始建設,和阿根廷也簽署了相關協議。鋼鐵、有色、建材優質產能也開始規模化地向外轉移。

他重點列舉了對外投資工程承包帶動裝備出口快速增長,去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180億美元,增長幅度為14.7%,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有2100億美元,增長了9.5%,而且國際產能合作雙邊的、多邊的、第三方市場的合作也在進一步加快。

這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有智慧的“買買買”,中國的一批國有對外承包公司及民營公司,也開始利用高額的外儲,逐步把觸角伸向那些以前壁壘較高的發達市場。

從非洲到巴基斯坦,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副總經理張保中負責企業的海外事務超過30年了。

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說,在歐美市場的收購都是戰略性的。比如,去年,中交建投資了近70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第三大建築公司約翰·霍蘭德公司。經過整合,雙方的利潤、營業額、新簽合同都有很大提升,協同效應非常好。該交易成為中國建築企業在澳大利亞迄今最大規模的投資。

同一時期,他們還在美國收購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鉆井平臺的設計公司F&G,包攬了80%的全球設計業務,與中國港機的鋼結構較強的加固能力相結合。現在,新加坡、菲律賓、美國、中東的很多鉆井平臺已經開始由整合後的公司設計制造。

美國市場尤其矚目。2015年,我國內地美國投資同比增長超過60%,創歷史新高。這還不包括那些可能繞道中國香港等第三方互投的資金。

商務部對外合作司負責人最近也指出,中國企業目前正在開展的對美並購項目金額也超過百億美元,如海爾股份公司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大連萬達集團35億美元收購好萊塢傳奇影業等,預計2016年對美投資將繼續保持迅猛的增長勢頭。

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關於未來,徐紹史重點強調了金融支持。

徐紹史指出,2016年,中國國際產能合作將會采取更多的措施來予以推進。鐵路建設,優勢產能轉移等爭取有更多實質性的進展。

“非常重要的就是,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他說。

這個部分也體現在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將堅持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實施一批重大示範項目。落實和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設立人民幣海外合作基金,用好雙邊產能合作基金。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根據中國對外承包商會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供的資料,金融機制創新也在為項目運作提供新助力。為促進“一帶一路”項目合作,中國政府籌建了絲路基金,推動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還將構建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近年來,隨著本幣互換合作國別的增多和人民幣進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在政策性金融機構之外,商業性金融機構也在加大對境外投資和工程項目的支持力度。

這其中,有中國企業不可忽視的優勢——雄厚的外匯儲備。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的過程中,受到被收購方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全款現匯(down payment)。

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與較為封閉的管理方式,一直以來在國際和國內都飽受質疑。一個普遍的說法是,中國政府並沒有藏匯於民。此外,對外投資方式又主要以購買收益率較低的美債為主,在金融危機以後,這種投資的政治經濟風險,都在逐步放大。

周世儉認為,包括中國化工對先正達的收購,都是“將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漂亮動作。未來希望能繼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這種方式用好中國的外匯儲備。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75

中企海外並購浪潮下 歐洲大型PE璞米資本內地“落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769.html

4月25日,全球知名咨詢機構普華永道(PWC)發布《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市場回顧與前瞻》(下稱“報告”)表示,2015年全年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為346宗,較上一年增長41%,交易金額達到551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而在2016年一季度,中企海外並購繼續高歌猛進,交易數量為115宗,交易金額達到826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再創新高。

報告同時顯示,歐洲和美國等成熟市場仍然是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的最重要目的地,同時中國企業也越來越關註亞洲機會。在中企海外並購熱情只增不減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歐洲大型PE機構也將目光聚焦在中國身上。

日前,歐洲最大的PE之一、璞米資本(Permira)聯席執行合夥人、投資委員會主席Kurt Björklund,大中華區負責人曹宸綱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

據記者了解,璞米資本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倫敦,在全球共有14個辦公室,上海辦公室於日前成立。截至目前,公司已募集的基金總額超過250億歐元。過去30年,基金的年化凈內部收益率(Net IRR)為23%。2011年以來,璞米資本通過出售重要資產的方式,進行了120億歐元的分紅。

“我們進入中國,一方面是幫助西方資本在中國尋找機會,另一方面則是協助亞洲和中國企業實現全球化,如跨境並購和整合海外業務。最近中企海外並購十分火爆,我們協助中企對外投資的總額已經超出了協助西方資本進入中國的投資。”曹宸綱表示。

據曹宸綱介紹,璞米資本專註於消費、金融服務、工業、科技和醫療5大領域的投資,目前已投資的公司數量超過200家,知名案例包括德國奢侈品牌胡戈·波士(Hugo Boss),意大利奢侈品牌華倫天奴(Valentino),英國高街品牌馬丁靴(Dr.Martens), 在線教育公司文藝複興教育(Renaissance Learning)等。

“我們的投資方式是控股型投資,專註企業成長性。投資以行業主題為主導,尋找結構性的主題,尋找行業的龍頭企業。”Kurt Björklund表示,中國市場日漸成熟,對於歐洲PE機構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加。

具體到公司選擇標準方面,曹宸綱表示,璞米資本作為長期投資者,對於商業模式和成長性都面臨不確定性的公司參與較少,甚少參與A輪B輪、甚至C輪的投資。

“我們更傾向於投資偏中後期,盈利能力穩定,規模較大,商業模式成熟的公司。通常來講,我們在一個項目會投入至少1-1.5億美金,資金規模偏大,所以一旦找到目標公司,我們就會建立較為長期的關系,投了之後希望幫助公司增值,”曹宸綱同時表示,投資時也會具體考慮當地的市場容量和法規環境,“比如有些高科技企業,外資的比例是有限制的,這些法律法規都是我們要遵守的”。

而Kurt Björklund則表示,在堅持成長型投資的基礎上,璞米資本更加偏好具有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創新,同時具備細分領域市場的公司。“在投資科技類企業的時候,我們很喜歡數據應用密集(data-intensive)的公司,比如美國的ancestor.com,就是目前最大的線上家庭背景調查公司,他們花了幾十年來打造數據庫、品牌,市場份額還在不斷擴張,這對我們來說就很具有吸引力。”Kurt Björklund稱。

在項目退出方式上,曹宸綱告訴記者,璞米資本的退出方式以收購並購為主,IPO退出較少。但就行業整體而言,去年上市渠道堵塞對於部分VC和規模較小的成長型基金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在前期創業比較火熱的時候,創投圈確實存在很不理性和盲目投資的現象。中國私募行業的發展空間很大,也需不斷規範化和專業化。作為歐洲老牌的私募基金,璞米資本一直以來註重長線投資、著重投資行業中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並協助他們將業務發展到另一個高度。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我們也將與全球的投資戰略一致、耐心地選擇投資目標、為投資企業及我們的投資者帶來價值。”曹宸綱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54

中企海外地產投資創紀錄:酒店物流學生公寓成新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108.html

非官方的研究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企業的境外不動產投資額刷新歷史紀錄。繼2014年突破140億美元關口之後,2015年中國企業的境外(大陸以外地區)投資成交額接近213億美元,同比增長49.5%。

第一太平戴維斯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劉德揚認為,從區域來看,中國企業在英國市場的房地產投資交易有所放緩,暫別前兩年聚焦倫敦巨資收購的勁頭。另一方面,美國房地產市場成為投資者的新寵,2015年投資額累計近87億美元,約為境外投資總額的41%。澳大利亞緊隨其後,2015年總投資額達35億美元。日本房地產市場投資額增長最為迅猛,較2014年投資總額實現近10倍增長,達到14億美元。

酒店資產成新寵

寫字樓和開發項目仍是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重點,分別占投資總額的34%和26%。但隨著中國境外遊不斷壯大,中國企業正瞄準這一商機,酒店資產成為境外投資新寵,占比一舉躍升至24%。上海錦江集團以約13億歐元(14.6億美元)收購法國盧浮酒店集團,成為國內酒店業迄今為止達成的最大一筆境外投資。

劉德揚表示,當前境外投資主體仍以開發商,主權財富基金,保險公司為主。受制於境外投資審批流程繁瑣,外匯結匯管制,稅務籌劃以及境外投資經驗缺乏,境外投資市場鮮有私募基金的身影,同其他國家境外投資主體構成大相徑庭。

險資監管放松,境外商業資產租約長,回報率較高的特點也推動保險公司頻頻“出海”,成為境外投資主力。2015年,境內保險公司參與共計約60億美元的境外不動產投資,占全年總額30%。

此外,開發商走出去熱情依然不減,完成27%的總投資額,達成最多成交宗數。盡管主權財富基金僅有兩家開展境外投資,但在2015年共達成19%的總投資額,成為第三大投資主體。

市場新動向

在劉德揚看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不動產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明顯,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在岸人民幣已經累計貶值8%。短期內人民幣貶值壓力不減,境內投資者也將加速境外資產配置以抵抗人民幣貶值影響。與此同時,美國迎來自2006年來首次加息,美國樓市回暖也將推升以美元計價資產價值攀升。

劉德揚表示,資本的湧入也將繼續對不動產回報率施加下行壓力,傳統投資熱點城市,諸如倫敦等回報率將繼續下降。積累了一定境外投資經驗的境內投資者也將目光瞄準成熟經濟體的二線城市,例如曼徹斯特,休斯頓等,謀求更高投資回報。

從投資的標的物來看,寫字樓和開發項目仍將是市場成交主力,另一方面,其他另類不動產投資也正在成為市場新的投資熱點。2015年跨境電商正式起步,正逐漸成為支撐外貿發展的新支點,實力雄厚的險資開始搶灘境外物流設施。2015年包括平安和中國人壽等大型保險公司通過聯合其他境外投資者投資物流平臺。出國留學群體不斷壯大,境外學生公寓租金走高,也使得這一另類不動產投資成為投資者新寵。

此外,劉德揚認為,通過聯合境外投資者,收購資產平臺部分股權,可助其享有境外投資者成熟資產管理經驗,並降低風險。例如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聯合AEW集團斥資14.4億美元收購歐洲10家商場,而中國人壽保險耗資10億美元收購普洛斯美國倉儲資產組合。中國人口老齡化到來,也將促使國內養老金提高投資回報率。養老金等資本或也將追隨歐洲和韓國養老金的步伐,開展境外投資多樣化投資組合,獲取更高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41

學者反思中企海外投資失敗案例:社會責任理解不到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670.html

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在持續增長。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預期將持續增長。

“走出去已成為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價值分工體系的一個主要法則,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旋律、新常態、新階段。”在日前由深圳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下稱“綜研院”)主辦的“2016中國智庫論壇暨綜合開發研究院年會”上,原財政部部長、綜研院理事長項懷誠說。

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具體情況,參會的專家以水電項目為例,表示海外水電項目補償機制不到位,延續國內思路,造成當地輿論反彈,需要改進方法。

對外凈投資元年

綜研院同期發布的《中國開放褐皮書》,有詳細的數據統計。該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實際對外投資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對外投資出超額約20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萬億美元。綜研院院長樊綱表示,“2015年是中國對外投資的元年”已被廣泛接受。

樊綱進一步解釋說,以2015年為元年,是因為去年ODI(對外投資)首次超過FDI(外商直接投資),中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具有元年意義。

這意味著中國已由資本輸入國轉變成資本輸出國。中國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戰略,“開放”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發起並成立亞投行、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自貿試驗區縱深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都在推動中國對外開放及走出去進程。

在此形勢下,如何創新對外直接投資的機制體制,如何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互對接,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樹立風險防範意識,提前做好投資環境和市場風險評估,建立風險規避機制和必要的保障體系都成為新的挑戰。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王誌樂表示,從大的環境看,國際投資的環境已經改變,中國企業走出去要認識到新的治理環境,不能將舊的一套規則搬到國外,不然就會面臨各種代價。

對外投資要敬畏社會責任

對外投資增長的同時,很多國企承擔的項目在海外遇到很多阻力,甚至擱淺,造成很大的損失。在高鐵、發電站、礦產等走出去的主要項目都有案例。

李開孟表示,中國企業在外興建的水電項目涉及征地拆遷、移民安置,但是當地的安置一旦出現問題,出現罷工、集會等,就會損害了中國在當地的聲望。

李開孟說,這種情況,中國企業不能埋怨人家,而要理解國外的環境,因為國內很多想法、理念跟投資所在國不一樣,“比如國內考慮水電項目補償,就是生活水平有保障,只靠利益補償。但其他有些國家的理念上,除了經濟資本之外還有其他的資本,比如綠色資本。”

水電建設通常會對環境有影響,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陸生植物、水生動物減少,有些是不可逆的。李開孟建議,要充分考慮社會責任,還要改變國內通行的做法。

王誌樂認為,對外投資的環境變了,跨國公司要更多考慮全球責任。此外,李開孟建議,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要慎言國家利益,企業投資還是以經濟考量為主,並學會“國際語言”,區分公共項目和私人部門項目的不同特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91

非洲一體化進程給中企提供機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793.html

5月25日被定為“非洲日”,是非洲聯盟的前身“非洲統一組織”宣告成立的日子,這一天,人們回顧非洲國家和人民的成就和仍面臨的挑戰。

當前在世界範圍內全球化似乎在退潮,但非洲的區域一體化進程卻在加速。基礎設施建設、軟硬件的互聯互通是一體化的基礎。中國基建企業和金融機構正在為非洲的一體化做出貢獻,同時也看到了機會。

中非發展基金副總裁王勇23日在江蘇-南部非洲投資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向南部非洲共同體駐華使節團呼籲,南共體在跨境基礎設施項目方面可以發揮更加實質性的作用,首先可以做的就是推動在南部非洲共同體範圍內跨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王勇希望南共體能夠為中國企業在跨境基礎設施方面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初期可以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開始。

南部非洲共同體駐華大使團駐華大使使團主席、博茨瓦納駐華大使薩瑟拉·喬治表示,希望能夠進一步在基礎設施開發建設方面吸引更多投資。未來南共體國家的政策法治會越來越有利於中國的投資,各國致力於提升促進外國在非投資的便利化措施。

南共體是非洲具有活力的次區域組織,包括南非、安哥拉、博茨瓦納、津巴布韋、萊索托、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斯威士蘭、坦桑尼亞、贊比亞、毛里求斯、剛果(金)、塞舌爾、馬達加斯加15個成員。2013年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總和為6506億美元,占全非國內生產總值總和的27.2%。

南共體國家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占中非貿易總額的近一半。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長戴兵表示,南部非洲是非洲局勢發展最穩定,發展條件最好,發展水平最高的地方。

2015年中國承包工程全行業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達到2100億美元,營業額超過了1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非洲承包工程合同額達到了76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48億美元。

刁春和擔任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15年,他見證中國國際承包行業由小到大,有弱到強走出去的發展過程。

作為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的原會長,刁春和表示,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已經在非洲開展多年,中企對非洲基礎設施的投資速度很快,中國工程承包和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在非洲建設了大量市政工程、市政道路、高速公路、鐵路、電站、房建等多種基礎設施項目,有效改善了非洲的基礎設施的狀況。

刁春和說,中國的資金、裝備和技術,有效降低了在非洲建設基礎設施項目的成本,中國的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應該說還是深受非洲各個國家歡迎的。當前,中國基建企業在非洲不僅在基礎設施方面,還同時在基礎設施上下遊產業鏈推進。有的企業在非洲當地發展建材行業,投資建設水泥廠、玻璃廠等。

刁春和表示,下一步中國基建企業在非洲,包括南共同體各個國家繼續擴大基礎合適業務規模,仍然非常有潛力、非常有可能。

“有的企業覺得非洲現在條件太差,條件不具備,實際上我個人認為這正是中國企業去投資播種的好機會。”刁春和說,現在非洲,包括南共同體國家,基礎設施條件很差,能源供應不足,經常停電,破舊的道路影響經濟的發展,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這種剛性的需求就給中國的企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刁春和指出,現在在非洲中國的技術、中國的裝備,中國的標準,給中國企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借助現在金融機構的支持,借助已經走出去的央企的力量,與其廣泛開展合作,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到非洲去大有前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77

非洲大旱災糧食短缺與浪費並存 中企看到機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919.html

南部非洲遭遇30年來最嚴重旱災,糧食嚴重短缺,亟需糧食援助。

中國幫助非洲緩解糧食危機促進中非農業合作不僅有國家層面的援助,更有像江蘇牧羊這樣的民營制造裝備企業在幫助非洲國家減少糧食浪費、鞏固糧食安全的同時,還在非洲開拓了商機。

“非洲目前的糧食安全狀況是,糧食浪費與糧食緊缺同時存在。”江蘇牧羊集團中東非洲區總經理李向東23日在江蘇南部非洲投資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李向東介紹,非洲的糧食浪費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收獲季節受自然條件大風大雨的影響,糧食收獲過程損失很大。另一方面,在糧食收儲過程中,受鼠害的影響非常大,糧食進口過程中從港口經中轉站到每個居民嘉里中間過程的浪費也非常嚴重。

“非洲糧食收儲浪費達15-30%。”李向東說,“這是非常龐大的數字。”

牧羊是一家來自中國江蘇省揚州的農業裝備制造企業,成立已有50年,由最初的小企業,目前已發展為做糧食運輸倉儲、飼料加工機械、養殖設備工程及自動化為一體化設備供應的企業。目前致力於打造從田間到餐桌全系統的解決方案。

非洲糧食供應存隱患

嚴重的旱情造成2015年南部非洲地區糧食大面積減產,該地區大約3200萬人面臨糧食安全威脅。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5月12日發布的最新報告稱,南部非洲遭遇30年來最為嚴重的幹旱,旱情已經持續兩年,去年厄爾尼諾現象加劇了旱災影響,導致糧食減產,引發糧食供應安全隱患。南部非洲地區大約3200萬人面臨糧食安全威脅。

報告稱,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間,南部非洲有約3200萬人面臨糧食安全威脅。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05至2050年間,世界糧食產量需提高60%才能滿足全球需要。

李向東認為,非洲處於關鍵時期。非洲本身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巨大的發展和機會,特別是在糧食生產和安全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牧羊作為,糧食倉儲和加工設備主要提供者,可以為非洲糧食安全作出很大貢獻。

農業合作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約堡峰會上宣布的未來三年中非十大合作領域之一。

中非農業裝備制造合作機遇好

李向東認為,農業裝備制造業是涉及到非洲民生的話題,對中國企業有非常好的機遇和發展前景。總體上赴非合作投資機遇大於挑戰,但風險和挑戰主要體現在政治法律不健全以及匯率波動上。

中非發展基金董事長遲建新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非發展基金下一步發展的五大重點之一就是,有選擇地與有實力的中國農業生產及加工企業合作,支持非洲農業開發,支持由初級產品走向深加工的產業鏈延伸合作,增加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值。

同時,在 G20框架下的農業合作也提上日程。應落實二十國集團對糧食安全與營養問題的各項承諾,今年中國作為主席國主辦的G20杭州峰會也將推動G20各國合作,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擴大農業投資,提高糧食產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45

中企投資巴西農業首單:大康2億美元購Fiagril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526.html

5月30日晚間,大康牧業(002505.SZ)發布公告,公司更名為大康國際農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康農業”)。除在新西蘭、澳大利亞大規模布局外,公司於5月發布重大資產重組草案,收購巴西谷物公司Fiagril Ltda公司(下稱“Fiagril”)部分股權。

6月15日,收購雙方正式簽約,上海鵬欣集團旗下的大康農業以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Fiagril57.57%的股權,標誌著首例民營企業直接投資巴西農業的項目正式簽署。

巴西國駐上海總領事Ana Candida Perez在簽約發布會上表示,巴西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和供應國,供應全世界45%的大豆。而中國是巴西最大的國際貿易合作夥伴之一,2015年巴西向中國出口了4300萬噸的大豆,78%的巴西大豆的裝貨量都運往了中國市場。

“大家知道中國是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的國家,暫不說人均耕地,巴西國家的水資源占全世界12.5%,而巴西人口2億多,中國有14億,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農產品在現有情況下,從質量、可靠性及成本上不如國際上的農產品。”湖南大康國際農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謝韜在發布會上表示。

Fiagril的董事長Marino Jose Franz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巴西,和巴西的團隊、生產者們一起,為中國的眾多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食品,從而為整個產品鏈一直到最後帶來更多的資本。Ana Candida Perez認為:“中國和巴西兩個民間資本可以與農業做很好的結合,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第一財經記者在翻閱中巴2015年至2021年的聯合合作計劃時發現,中巴計劃深化農業、畜牧業、食品加工行業的合作;加強對農業、食品加工、以及大豆等糧食的倉儲和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資,

巴西Fiagril公司董事Robert Resinck表示,Fiagril是一個農業服務公司,向農民提供技術指導,根據他們的需求和技術特點,給他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等。Fiagril公司基本上不向農民收錢,提供的這些服務與生產資料之後跟農民約定收取回報——糧食,然後把糧食通過它的倉儲和物流系統運到全世界去。

謝韜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天是中國資本第一次向巴西農業投資;是從最大的消費國到最大的農業產出國的第一次投資;也是中國民間資本,特別是民營的上市公司,在巴西的第一筆投資。

“我個人對在巴西的投資有堅定的信心。”謝韜表示,“在巴西我們看到了國際化、專業化的農業管理團隊,看到這里的氣候條件,我們投資的Mato Grosso這個省一年兩季旱澇保收,到目前為止沒有受到北美、巴西、阿根廷南部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我們可以看到大康和Fiagril合作的順利的進行是基於兩個國家合作大框架下的,也可以看到新的公司可以給巴西帶來更好的未來,創造非常多的工作機會。”Ana Candida Perez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632

中企海外投資愛去北美:前五個月對北美投資勁增2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157.html

商務部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對外投資中,中國企業尤其偏愛投資北美地區;同期美國投資者也最青睞中國。這也延續了去年的總體趨勢。

1-5月,我國對外投資對北美洲增長208%,增速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大洋洲增速為72.4%。與此同時,美國對華投資增幅分別為140.2%。

按照可比較口徑,2014年,我國實際對外投資已經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稱,按照常規統計數字,今年對外投資規模數字仍會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

中美相互收購趨勢繼續

今年以來,中企對美投資的熱度,一直有增無減。

最近的案例是,青島海爾發布公告稱,海爾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已正式進行資產交割。從收購消息披露,到正式完成交割,歷時近5個月。6月6日,海爾就整合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交易簽署所需的交易交割文件,支付總額約為55.8億美元,全部價款已向通用及相關主體支付完畢。

數據表明,1-5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1個國家和地區的4136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4792.6億元人民幣(折合735.2億美元,同比增長61.9%)。

5月當月,對外直接投資876.1億元人民幣(折合134.4億美元)。截至5月底,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6.1萬億元人民幣(折合9365.6億美元)。

此外,通過外資並購方式實際使用外資也繼續增長。1-5月,以並購方式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44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17.7億元人民幣(折111.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2%和19.9%。

按國別地區看,1-5月我對北美洲、大洋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08%、72.4%、62.8%和50.5%;對非洲投資實現5%的小幅增長;對歐洲投資則下降了14.7%。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56.3億美元,同比增長15.8%,占同期總額的7.7%。

從前五個月數據累計的情況來看,1-5月中國非金融類對外投資已經超過吸引外資金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稱,按照常規統計數字,今年對外投資規模數字仍會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

值得註意的是,1-5月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業務,較去年同期相比繼續保持大幅增長,但與4月份投資額相比,環比下降了32.8%。

沈丹陽指出,針對個別的、短期的對外投資增速快速增長引發的購付匯需求劇增,有人擔心可能過度加大外匯儲備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我們正在研究,並在考慮是否針對性地采取一些監管措施加以防控。這些短期內是否會造成一定風險。目前看來,這些都不是主流問題。”

中國派駐海外人數達百萬

談及中國整體對外投資之時,還應該註意到,中國仍是一個對外輸出勞動力的大國。根據統計,目前派出的在外勞務人員存量規模接近百萬。

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我國在外各類勞務人員98.7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2萬人。2016年以來,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18.1萬人,其中5月派出4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0.4萬人。

對外勞務合作指以收取工資的形式向業主或承包商提供技術和勞動服務的活動。我國對外承包公司在境外開辦的合營企業,中國公司同時又提供勞務的,其勞務部分也納入勞務合作統計。

與此相關的信息是,對外承包工程方面,新簽合作同額增幅明顯。新簽合同額較大的承包工程項目有: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攬的埃及漢納維燃煤電站項目(合同額26.4億美元)、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攬的伊朗克爾曼輸水工程(合同額20.0億美元)和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公司承攬的孟加拉SALAM(艾薩拉姆2×660MW)燃煤電站項目(合同額18.7億美元)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14

中企深耕“一帶一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參與公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573.html

“一帶一路”戰略正穩步推進,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最新研究報告稱,“一帶一路”上的中資企業不僅積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在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當地民生方面也不遺余力。

6月26日,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在京舉辦“2016中國工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中國工經聯執行副會長劉海燕發布了《2016中國工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綜合評估報告》。報告特別增加了《“一帶一路”實踐案例選編》,全景式展現了部分中資企業在深耕“一帶一路”上的做法和經驗。

產能合作基金超千億美元

報告介紹,經過近一年多的推進實施,目前,“一帶一路”建設已進入從倡議到行動、從藍圖到現實、從理念溝通到務實合作的新階段。我國已與20個國家簽署協議開展產能合作,一大批重點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截至目前,中方設立的各類多雙邊產能合作基金已超過1000億美元,項目成果顯著。

劉海燕介紹,截至2016年6月10日,共收到8家企業發來的“一帶一路”實踐材料,分別是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和貴州信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涉及電力、鋼鐵、通信、石化、裝備制造業、醫藥等行業。

作為中國最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經過幾十年的海外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國際運營和項目管理經驗,圍繞能源、農業、化工等主營業務,抓住資源、技術、市場三個關鍵環節,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2015年,中化集團最大的作業者項目——哥倫比亞項目取得重大突破:Ombu區塊Chipo-A1探井取得成功,新增可采儲量1580萬桶;Nogal區塊獲勘探突破,預測地層圈閉重質油藏可采資源量在5億桶左右。巴西Peregrino油田創下巴西石油業最大單井鉆井進尺記錄8080米,且該井打破行業慣例,使用常規水基泥漿完鉆,節省上億美元投資。美國項目新區2P儲量較2014年底增加2.3億桶。

在化工物流方面,中化集團提供包括液體化工品船運、集裝罐多式聯運、儲罐碼頭、貨代倉儲運輸等多項化工物流服務。遠洋航線主要包括中東、臺海、澳新等,是臺海兩岸液體化學品直航運輸主力軍。在中東和新加坡設有銷售網點和分公司,在沙特設有集裝罐銷售網點,在迪拜設有船運和集裝罐業務的辦事處,在新加坡設有集裝罐和船務公司。

報告介紹,“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能源電力行業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開展區域電網升級合作,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新機遇。國家電網公司以能源電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突破口,加快構建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的全球能源互聯網。

2015年4月,在習近平主席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的見證下,國家電網公司與巴基斯坦水電部、國家輸電公司共同簽署直流輸電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是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合作協議中優先實施項目和唯一的電網項目。

2015年7月,國家電網公司與俄羅斯電網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在俄羅斯和其他國家開展電網設施改造和新建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和工程總承包(EPC)業務。

2015年11月,在習近平主席和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的見證下,國家電網公司與蒙古國能源部簽署煤電輸一體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協議。項目將以專礦、專廠、專線方式從蒙古國向我國負荷中心送電。

在做強做優鋼鐵主業的同時,河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全球、全產業鏈的視野,謀求“縱向更深、橫向更寬”的戰略轉型。2016年4月18日,河鋼與塞爾維亞共和國政府正式簽署斯梅代雷沃鋼廠並購協議,啟動塞爾維亞鋼鐵項目,為河鋼拓展海外基地、構建全球產業制造平臺打下基礎。斯梅代雷沃鋼廠是塞爾維亞國有唯一支柱性大型鋼鐵企業,現有鐵鋼配套產能220萬噸,員工5000余人。

2015年初,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與捷克EKOL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陜鼓動力將分期收購EKOL公司100%股權。同年6月26日,雙方在捷克布爾諾市舉行了股權交割儀式,完成了首期的75%股權交割,標誌著陜鼓動力正式成為EKOL公司第一大股東。這次收購是近年來中國在捷克制造業領域的最大一筆投資,約占中國對捷克投資總額的17%,也是中國裝備制造企業圍繞“一帶一路”謀篇布局“借船出海”,推動中國制造升級發展的新實踐。

中企融入當地深耕“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也帶來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需求。

報告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和30多個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一批示範基礎設施合作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互聯互通,發揮獨特且重要的作用。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介紹,隨著區域合作的加強及經濟的持續增長,國家間的高速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加速信息交換、推進數字化生活方式的關鍵因素。“一帶一路”的區域覆蓋眾多發展中國家,其中大部分國家網速不及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限制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2015年,上海貝爾借助國家關於“一帶一路”的有利政策,與國內融資機構緊密合作,進一步拓展海外業務領域,為更多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創新服務。截至2015年底,該公司已累計為泰國、新加坡、白俄羅斯、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等15個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42個信息通信服務項目,幫助它們布局光纖寬帶接入、無線接入、傳輸、路由、電子政務和雲計算等多個領域的通信網絡,提升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報告介紹,在投資建設的同時,“一帶一路”上的中資企業還積極融入當地社區,參與所在國各項社會公益事業,致力以企業發展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中化集團勘探公司下屬Emerald哥倫比亞項目公司出資建設Campo Rico社區活動中心,惠及周邊35個家庭;為Nogal區塊社區修建和維護道路16公里,改善當地居民交通出行;為當地居民開展耕作培訓,改善120公頃土地的耕作效率。

贊比亞是艾滋病感染率較高的國家,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該國15至49歲人群中感染率為17%,其中婦女占57%。平均6個成年人中有一個感染艾滋病。

上述報告介紹,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南部非洲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每個月月末都會邀請社區醫療行政部門或者是當地醫院診所的醫務人員到施工工地現場,進行免費的艾滋病檢測和預防的相關培訓。培訓中會有模具使用演示、預防措施宣講、文藝匯演等,最大限度地使在場的每個人無論年齡大小,無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都能夠理解所宣講的相關知識和內容。

由於施工現場一般都位於比較偏僻的農村地區,當地村民防治艾滋病的意識還比較淡薄。報告介紹,中地南部非洲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為了能夠使艾滋病宣傳的作用和影響最大化,每次活動之前都會做好詳細的計劃,並通報給當地CHIEF和村長,邀請他們所有的村民也參與到公司的培訓活動中來。

“由於當地工人和村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不高,在每次活動中,都會給與會的每個家庭分發安全套,男士和女士的都有。同時,跟他們講解使用安全套的方法及必要性,並輔助以工具進行較為生動的現場講解,使得每個參與者都能夠聽得清楚、明白。”報告介紹,該公司還給當地村民和工人“每個月分發一次安全套的活動,基本能夠滿足大家的需求,為了方便大家的領取,公司在辦公室安排專人,定期定量發放零散的安全套。”

在緬甸,約有3700萬人生活在瘧疾流行區域,每年至少有4000人死於瘧疾。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伊江公司連續兩年對移民村開展了4次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防控培訓和義診活動,伊江項目現場及周邊社區近2600人實現了瘧疾零病例的奇跡。

報告稱,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實施,中資企業海外履責議題備受關註。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一直受到國際輿論的關註。特別是“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更多的中國企業和項目將走出去,如何在海外履責必將對項目的實施產生重要的影響。

報告認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既有無限的機遇,也充滿了挑戰,對中資企業在海外的運營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市場空間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名單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代表性國家產業合作模式

中方貨車正在從越南老街口岸返回。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21

退歐公投對中企在英投資影響幾何 王健林:弊大於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286.html

今天進行的英國退歐公投給英國、歐洲乃至世界其他地方都造成了許多不確定性和風險。無論結果是“留歐”還是“退歐”,公投本身都深深傷害了英國和歐盟的關系。

那些把英國看作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戶、在英國設立歐洲總部的外國投資者已經開始擔心了,包括近幾年來高歌猛進不列顛的中國投資者。

一旦公投結果是退歐,英國的金融市場可能更加自由開放,但中國投資者和很多外國投資者一樣,可能不再將英國當作歐洲市場的門戶。

中國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現在看來,一旦英國脫歐,英鎊肯定會下跌,歐元也會受到負面影響。英國和歐洲的經濟都會受到拖累。英國和歐盟都是中國主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其經濟下滑肯定也會給中國造成負面影響。

中國銀行倫敦分行

目前英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英國在歐盟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英國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不過張建平強調,英國脫歐,更主要的將影響英國和歐盟各自的經濟實力及他們之間的經濟關系,“英國脫歐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經濟層面,而不是直接的外交政策。中國對英國和歐盟都有比較成熟的外交政策。”

退歐將致英鎊貶值、在英資產縮水

中國中車英國公司總經理丁彪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他認為,在英國退歐問題上,在英國發展的中企企業會有兩個擔心。

首先是擔心英鎊貶值,英國外匯儲備下降,英國政府財政將面臨一定困難。

丁彪表示,一些企業會擔心目前已經立項、由英國政府投資的項目,一旦退歐,會由於資金不足而直接造成項目無法實施。

企業的第二個擔心是一旦退歐,英國政府大部分時間可能無法顧及目前的常規工作,而要解決屆時最突出的退歐談判和因為退歐而損失的就業崗位問題。

“政府工作效率可能會慢下來。很多事情會延期。”丁彪說

張建平表示,一旦退歐,對英鎊匯率的影響肯定是負面的,英鎊會貶值。已經在英國投資的投資者會覺得資產有縮水的風險。因此企業要考慮是否用其他資產來做對沖準備。

歐洲總部何處安放

英國一直是很多歐洲以外企業進軍歐洲的跳板,也是其設立歐洲總部的首選地。

張建平表示,最近兩年,中國在英國投資爆發式增長。其中兩個主要原因與多數其他外國企業相似:一是在英國設立歐洲總部,二是將英國作為進入歐洲市場的跳板。

英國工商業協會今年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75%的外國投資者將歐盟成員國身份看做英國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退歐”將影響英國對外資的吸引力。

張建平認為,如果英國脫離歐盟,意味著從英國進入歐洲市場的成本會增加,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程度會下降,會影響英國作為跳板和歐洲總部的作用。

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與歐洲中心訪問學者、前法國國防部長政策顧問陸克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若英國離開歐盟,將在經濟上變得孤立。倫敦將繼續是金融中心,但在其他行業,中國的利益很快將轉移到歐洲大陸。”

至於已在英國投資和打算前往的企業如何應對,張建平表示,這需要企業家自己回答,他們必然會考慮英國投資環境的穩定、匯率狀況及企業所在行業的起伏。

萬達集團是近年來投資英國的中企中受關註頗多的一個。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牛津大學演講時被問到:如果英國退歐,英國的投資吸引力是否會下降?他回答說:英國脫離歐盟,弊肯定大於利。

他表示,首先從歷史上看,英國在歐洲從來沒有獨立過。第二,現在經濟全球化,英國很難獨善其身。離開歐洲可以活得更好嗎?現在很難說,不要說退出就更好,有可能退出更壞。第三點更重要,退出來容易,再想進去就難了。

王健林說,萬達非常願意把英國作為整個歐洲的中心來看待。英國是世界上市場自由度最高的國度。一旦項目落地,可能考慮把整個歐洲的總部放在英國。

金融業利好 無礙人民幣國際化

張建平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更多地取決於中國在境外貿易投資中使用人民幣,還取決於中國子賬戶的開放步伐。英國脫歐,在金融方面有利於英國進一步提升金融行業的自由化水平,英國將能夠獨立自主地制定金融政策和貨幣政策,對人民幣國際化不會有太多負面影響。

但不同行業受到的影響可能不同。張建平表示,金融這樣的行業會受益於脫歐,有一些行業則可能受到負面影響,比如制造業,後者長期受益於英國與歐洲經濟的一體化。英國退歐後,將導致制造業效率下降,成本上升。

英國有吸引力的行業非常多,包括金融業、高端制造業(汽車、機械設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研發設計和商務咨詢服務。張建平說,同意脫歐的英國人所占比重相當高,這說明英國對行業競爭力有充分的信心。

“英國脫歐會打擊一部分投資者的信心,但我想有些投資者仍然會考慮在英國投資。”張建平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