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統的反腐還遠沒有結束,新一輪債市風暴席卷市場。不僅海通、銀河、民生等多家大型券商均被波及,發改委相關部門人員也被輪崗“調查”,覆蓋範圍之廣前所未有。(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澎湃新聞,近期業內紛傳,國信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前總裁孫明霞因涉企業債承銷黑幕在接受公安部門調查期間,供出了一張“百人名單”,包括企業債審批機構發改委財金司數人、以及券商一級市場的承銷人員。
財新網稱,此輪調查劍指企業債發行環節的腐敗,涉及多年前的案情,“看來會徹查到底”。多家有國企背景的大中型券商都在被調查範圍內。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銀河證券、海通證券和民生證券已有相關負責人接受調查。
據悉,海通證券位於北京的債券融資部總經理曲林已有數日未正常上班,團隊人員也有陸續被協查。另外,民生證券固定收益部負責人鐘曉玲(女)也已在一個月前離職,“可能也與被調查有關”。
據財新網描述,海通的債券融資部負責債券承銷,放在北京,主要是與發改委打交道,曲林擔任此部門的一把手多年。市場人士稱,海通證券該部門在發改委很有面子,溝通能力超 強。曲林以與發改委關系良好著稱,早年即介入企業債發行承銷。這次曲林突然被查,令海通證券頗為措手不及,市場稱海通的固定收益部門一時群龍無首,十分慌亂。
業內人士稱,券商被查均為一級承銷人員。“他們為獲得企業債承銷資格,就會有向審批機構輸送利益的動力。”企業債的審批機構為國家發改委,審批部門為財金司證券處。
財新網報道稱,證券處的正式編制只有3人,包括原處長蘇崇波、副處長門立群(女)、副處級的魏星。目前,魏星已被調至綜合處,蘇崇波被調至管理信用建設的金融處。目前,只有門立群留任並主持財金處日常工作,尚未任命為處長。
澎湃援引業內人士評論稱,債券圈內腐敗案最集中的地方其實在中票與短融的一二級市場價差。2013年初起,由審計署牽頭,開展了一場債市打黑風暴,公安部、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多部委介入調查。調查源頭便是一二級市場的倒券賣券以及丙類戶。
此前,銀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機構因為商業賄賂、老鼠倉等受到有關部門調查。密集的調查讓金融人士感到“噤若寒蟬”,一方面小心翼翼,一方面又不得不尋找變通之道。
不過多位金融界人士認為,這一屆政府的反腐行動“不是一般的厲害、力度空前”,而王岐山對於金融業的了解程度之深,則讓金融業的反腐行動更是備受期待。
去年3月,對沖基金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的創始人Kyle Bass做了一個驚人的宣言:日本激進的年輕銀行家們正在推出複雜的場外衍生品。這些衍生品與2008年導致金融危機的衍生品如出一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Bass的警告或許是睿智的。受低利率和低波動性的影響,投資者們正在通過某些美國信用衍生品獲得更高的回報。
一些市場人士表示,這些衍生品的卷土重來提出了一個問題:2008年以來的金融改革是否有效?盡管利率互換等標準化的衍生品在交易所進行交易,並進行集中清算,然而,繁榮的場外產品交易並非如此。監管部門很難對場外交易進行監管。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Tavakoli Structured Finance總裁Janet Tavakoli稱,
我們什麽都沒有改革。我們現在的杠桿和衍生品風險高於以往任何時候。
在雷曼兄弟倒閉期間,這些衍生品的風險被演繹的惟妙惟肖。一旦波動性爆發,這些複雜的衍生品會讓投資者蒙受巨大的損失。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對沖基金West Wheelock Capital董事總經理Manish Kapoor表示,
市場不需要另一場雷曼危機。息差放寬或者利率走高將對這些衍生品造成巨大的影響。
新一輪債券衍生品的爆發主要受到了投資者尋求高回報以及華爾街尋求新收入的推動。其中,總回報互換(Total Return Swap)和針對CDS的期權正在推動公司債券市場的井噴。
總回報互換(TRS)讓投資者基於標的資產的表現獲得回報。在這里,它讓投資者在不持有標的資產的情況下,獲得高杠桿的、針對債券表現的風險敞口。下行風險是一旦債券價格迅速下跌,投資者將需要向對方進行支付。
Cairn Capital的首席投資官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新的TRS真的非常非常有趣。現在,有許多TRS產品以債券指數為基準。我們甚至開始發現針對TRS的期權。
金融服務和數據公司Markit兩年前開始授權公司將其債權指數做成TRS產品。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估計,以這些指數作為標的的TRS產品規模將於今年達到100億美元。而新的以高杠桿債券指數為標的的TRS將可以進一步提升提升交易額。
針對CDS指數推出的期權被稱作“Swaptions”。Swaption增長迅速。其增長迅速的部分原因是其不進行集中清算。Swaptions讓投資者可以保護自己的投資組合免受市場大幅波動所導致的“尾部風險”的影響。
據花旗集團分析師,目前每周約有600億美元的CDS指數期權換手,這高於2005年一個月200億美元的頻率。
巴克萊交易部門主管Bob Douglas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巴克萊對這些Swaptions的未來感到激動。在衍生品市場中,Swaptions是一個極具增長潛力的產品。我們已經為此加大了容量。
醞釀十年,跨越三屆人大,歷經四審,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終於完成首次大修,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力挺改革在深水區有所作為。
新華社援引專家稱,預算法是財稅領域的“龍頭法”,修改的新法無疑將引領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開啟大幕。
去年年底,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了新時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藍圖,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已然箭在弦上。
本輪改革要想在深水區繼續有所作為,修改預算法勢必先行。
“預算法不出,新一輪財稅改革無法推行。”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告訴新華社,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只有預算法修改取得突破,預算改革才能依法推進,而預算改革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先行軍”。
預算法的首次大修歷時十年,過程曲折,凸顯改革的複雜與艱難。劉劍文認為,其根源在於一系列改革難題,如預算公開、地方債、轉移支付制度改革、預算管理和監管等最初在改革方向上難達成共識。
如今,隨著時間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改革共識補充入預算法,新預算法也必將成為倒逼財稅改革提速的重要制度保障。
預算法牽涉到國家十多萬億元巨量財政資金的管理問題。財政部數據顯示,2014年國家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13.9萬億元,支出超過15萬億元。
與現行法相比,修改後的預算法在明確立法宗旨、細化全口徑預算管理制度、預算公開制度、賦予地方政府有限發債權,以及完善預算審查、監督、強化預算責任等方面都有明顯進步,突顯未來全面規範、透明預算、提高效率的預算制度改革方向。
進一步明確立法宗旨被認為是新預算法的一大亮點。修改後的預算法明確,立法是為了規範政府收支行為,強化預算約束,加強對預算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
當然,新預算法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更加詳細地規範了預算編制和調整。預算法新增條款限制預算調整行為,並詳細規定如何編制預算調整方案。此外,還對未按規定編制、調整預算等行為,引入“追究行政責任”的懲戒規定。
財政部長樓繼偉在今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閉幕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新規要求建立跨年度的預算平衡制度,要做預算的中長期規劃,它是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的一部分。我們過去編制預算,按年度考慮比較多,而財政收支包括收入制度和支出政策,都是中長期的政策工具。
現在預算法做了一些約束,最重要的約束就是預算必須完整,然後必須公開。除涉密信息之外,原則上都要公開,預算法是這樣規定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門提出,要清理、整合、規範專項轉移支付,當然這是“動奶酪”的事情。通過公開預算,能夠減少一些專項轉移支付,有利於合並同類項。
…
如何規範地方發債在預算法修改過程中備受矚目。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立規範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和風險預警機制。
新華社采訪的專家指出,修改後的法律中關於國務院限額發債的規定,改變了過去的不合理做法,開前門堵後門,給地方債上了“緊箍咒”,為防範地方財政風險,值得肯定。
對於中國的地方債務,樓繼偉財長認為風險總體可控。他表示:
審計署公布了全國截至去年6月份地方債務的情況,按償債責任看,大致地方政府有12萬億的債務。 到去年年底,從財政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一規模並沒有明顯地擴大,當然也可以借一些新債,還一些老債,但是總規模沒有明顯擴大,總的風險是可控的。
基於以上種種,新預算法的頒布受到普遍期待。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誌勇向新華社表示,預算法修改,廣泛吸收財稅改革經驗,融入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之基本精神,必將對財稅改革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不過,有專家稱預算法四稿並不成熟,因未反應國企未上繳部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蔣洪教授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表示:
(預算法四稿)在具體的法律條款上,仍然還不夠嚴密,這些不嚴密會使得一些政府收入在預算外。比如說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要納入預算,首先就要解釋什麽是政府的全部收入,這里條文的解釋仍然保留了很大彈性。
…
還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也存在問題),國有資本總體收入是怎麽樣的?目前反應在賬本中的僅僅是上繳的的部分,而沒有上繳的有多少,什麽用途都是不在預算里面的。所以說,我們法律上規定的法律精神上很好,一到實際層面還會造成很多行為和資金都遊離在預算規定之外。
正如楊誌勇指出,不確定的未來,還會要求預算法作進一步修改。“畢竟,財稅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決定了財稅改革將貫穿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
周五(9月12日),中國複星集團在最後時刻出手,發起對法國度假酒店集團“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新一輪要約收購。
複星將新收購要約出價提高至每股22歐元,對Club Med估值為8.39億歐元;此前,複星競購對手意大利富豪Andrea Bonomi的Global Resort集團,給Club Med報出的價格為每股21歐元,估值為7.9億歐元。
來自法國的Club Med成立於1950年,中文名為“地中海俱樂部”,目前擁有100多家度假村,是全球最大的度假連鎖集團。複星此前表示,收購Club Med後,將推動其在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樹立品牌,以搶占新興市場份額,同時擴展自身的全球旅遊業務。
2013年5月,複星聯合法國私募投資公司Ardian及Club Med管理層,通過合資控股公司Gaillon Invest,首次對Club Med提出了收購要約,但最終由於出價過低,不敵對手Bonomi而宣布放棄。
本輪競價中,法國金融市場監管機構AMF將9月12日(今天)定為與Global Resorts競價的最後期限。複星再度攜手Ardian和Club Med管理層,與在線旅遊運營商U-Tour一起組成了合資控股公司Gaillon Invest II ,並聯合複星控股的葡萄牙保險公司Fidelidade,趕在截止時間幾小時前,向AMF提交了收購Club Med全部股份的要約。
據複星發布的公開聲明,此次收購要約將令Club Med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端、一站式、首選的度假俱樂部”。Gaillon Invest II 負責人錢建農在聲明中表示:
“我們對地中海俱樂部提出了更高的出價,並認為是對公司全體股東獲得最佳流動性的要約。”
據路透社,截至周四,複星持有的Club Med股份已增至9.98%。複星的合作夥伴Ardian持有Club Med 8.3%的股份,競爭對手Bonomi則持股9.90%。
| ||||||
台灣之星殺出五九九元4G吃到飽資費,激起電信三雄新一輪4G搶客大戰,市場預期待年底亞太電信開台,資費競爭將更激烈,消費者固能從中受惠,但業者想藉由4G走向分級收費制度的美夢,則越來越遠。 撰文‧何佩珊 打從4G頻譜競標開始那天起,各家電信業者心裡都很清楚,接下來勢必有一場硬仗要打,但大家可能沒料到,開台才不過三個月,資費肉搏戰已經開始。 五月底,中華電信搶先開台,遠傳、台灣大紛紛搶進,但初期體驗之後,4G覆蓋率不佳的質疑陸續傳出,也意外導致電信業者一頭熱、消費者卻不心急的對比。 即使如此,電信三雄畢竟都是市場老手,各自也有一定的基本盤,所以策略上,遠傳、台灣大就是抓著中華電這個老大哥打,彼此也有共識地守住優惠底線。只是這樣的好日子終究沒能維持太久,台灣之星以新進業者之姿,八月二十五日開台,不意外地殺出價格攻勢,五九九元上網吃到飽不降速的4G資費,宛如一顆市場震撼彈。 五九九元流血價! 台灣之星 逼老大哥推促銷當然,三大電信也不是省油的燈,老早就備好多個劇本,沙盤推演過各種情況,時隔不過三日,中華電就宣布推出新一波促銷案,不僅提供一一三六元4G吃到飽不限速方案,更加碼網內互打免費。同一天下午,遠傳、台灣大立即跟進,遠傳甚至把最低門檻下殺至九九九元。 「其實這些促銷方案我們早就準備好,只是看市場狀況再決定要不要推而已。」遠傳個人用戶業務暨行銷事業群執行副總暨營銷長鄭智衡強調,遠傳希望當理性的競爭者,不想打價格戰,「但如果要拚,遠傳也絕不會縮手。」簡單地說,這一波廝殺的結果,就是背離了電信業者想藉由4G走向分級收費制度的規畫,重回吃到飽老路。而這個吃到飽且不限速的方案一出,也等同於牽制其他創新資費的可能。 拓墣產業研究所資深經理謝雨珊指出,日、韓電信業在激烈競爭下,其實也打出吃到飽方案,但只要超過一定使用量就會限速,所以還是可以透過提供消費者「加價換取不限速」等附加選項,賺取更多收入。反觀台灣目前的資費設計,就做不到這點。 也有電信業者透露,「原先內部計畫仿效國際電信商,推出家庭分享資費等多元方案,但在吃到飽資費出來後,這些方案就顯得不具意義了。」其實吃到飽的資費設計在3G時代就是電信業者的最大夢魘,因為消費者數據用量不斷增加,支付費用卻不需要跟著提高;反之,電信業者則得不斷擴大投資建設,以設法維持網路順暢,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笨水管」。 所以原先業者殷殷期盼進入4G時代後,可以有個全新開始,將消費者導向分級收費,以利先前以天價標得的4G頻譜費用能夠快速回收。但沒想到事與願違。台灣之星一出手就是五九九元吃到飽的超低價,迫使電信三雄做出回應。 不過,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總經理林國豐強調,相比於台灣之星資費帶來的威脅,這次擴大吃到飽方案,主要是反映過去三個月來聽到的消費者聲音,他表示,「用戶習慣改變不易,只好把緩衝期拉長。」林國豐強調,吃到飽只是短期促銷案,長期仍會走向分級收費;但也有業者私下表示,「一旦推出吃到飽,要再回頭就不容易了。」無奈的是,對電信業來說,用戶數就是一切,小小的台灣要想養活五家電信業者,明顯太過擁擠。新進業者有以價格戰突圍的壓力,但電信三雄也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用戶流失。在目前的競爭態勢底下,電信業者別無選擇。 亞太開台未爆彈 回收4G成本得拉長時間 因此林國豐就直言,「4G要回收,沒客戶就免談。」所以他強調,「現階段一定要以衝客戶數為優先。」暫時無暇顧及資費促銷戰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甚至也不只是推出上網吃到飽的資費促銷案,各家電信商同時也大大提高4G智慧型手機的補貼費用,因而出現多款高階手機才剛推出就打出可以不到千元,甚至零元帶回家的特殊景象。 國際數據資訊(IDC)電信通訊研究部資深分析師葉振男形容,如今台灣的電信戰場彷彿是記憶體產業的競爭,「最後就是比誰口袋深、撐得久。」他估計,未來一到兩年恐怕都還會處於高度競爭狀態。 在這樣的狀況下,問題也已陸續浮現。除了電信業者獲利下滑,外資也出現連日賣超電信股的現象。 凱基證券分析師廖家偉指出,電信業者強打吃到飽費率,帶來最直接的衝擊就是阻礙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一用戶平均收入)成長。若長期陷入促銷戰,勢必會影響獲利,拉長4G成本回收時間。 葉振男也表示,原先預期進入4G時代,各家業者ARPU至少可以成長一成,但這一波資費比拚,不只大推吃到飽,甚至不到千元也可以有6G以上傳輸量,如此一來,一成以上的ARPU成長恐怕更難達陣。 而且台灣之星的開台只是第一刀,更讓市場擔心的,恐怕是由鴻海所主導的亞太電信這顆未爆彈。業界擔心,年底亞太開台後,台灣電信市場的競爭恐將更形激烈了! 比便宜、還要比優惠—4G吃到飽資費方案4G吃到飽不降速最低門檻 相同費率附加優惠中華電信 購機方案:1336元單門號方案:1136元網內互打免費台 灣 大 1399元 網內互打免費遠 傳 新申辦或攜碼:1399元老客戶:999元 網內互打、簡訊免費台灣之星 599元網內互打免費註:亞太電信將於今年底開台 資料來源:各大業者提供 |
一項重磅研究報告指出,創紀錄的債務和緩慢增長這對“有毒組合”,意味著全球經濟可能正走向另一次危機。
第16份年度《日內瓦報告》(Geneva Report)預測,全球利率將不得不在“很長很長”時間內保持低位,以求讓家庭、企業和政府得以償債,並避免另一場危機。
該報告受國際銀行及金融研究中心的委託,由資深經濟學家組成的一個專家團隊撰寫,其中包括三名曾擔任央行高級職位的銀行家。
報告作者之一,對沖基金Brevan Howard全球首席策略師Luigi Buttiglione指出:
“我在職業生涯看到了許多所謂經濟奇跡:比如1960年代的意大利、日本,亞洲四小虎、愛爾蘭、西班牙、或者是現在的中國,但到頭來都以債臺高築收場。
這一警告發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周華盛頓年度峰會之前。人們目前越來越擔心全球複蘇力度減弱,而美聯儲有可能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始加息。
《日內瓦報告》的一個主要發現,是當人們都在討論全球經濟如何“去杠桿”,即減輕債務負擔之際,實際債務水平卻在持續增長。
盡管金融業部門,特別是美國金融業債務正在下滑,同時發達國家家庭債務占收入比率停止上升。但是《日內瓦報告》發現,富裕國家公共部門債務,以及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私營部門債務繼續快速增長。
報告警告:“居高不下且日益增加的全球債務正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日趨放緩有害地結合在一起,這是由實際增速放緩以及通脹下滑造成的。”
全球債務總負擔(包括私人部門債務和公共部門債務)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從2001年的160%,升至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的近200%,到2013年更是達到215%。
這份報告的作者們還預測,全球利率水平將繼續低於市場預期,因為債務增加意味著借款者無法忍受更快的加息。報告建議如果借款成本處於低位,想要防範債務快速累積的話,全球政府將采用更直接的措施限制借款。
報告對債務高企且增長持續放緩的經濟體的擔憂最為嚴重。這些國家包括位於南歐的歐元區外圍國家,以及中國。中國經濟增速已從兩位數降至7.5%。
盡管報告指出資產的價值傾向隨著債務增長而提高,這可能會讓資產負債表看上去不會顯得特別緊張。但報告作者們擔心,資產價格可能會在“下一個全球杠桿危機階段”遭遇惡性循環,資產價格逆轉會造成信貸緊縮,給資產價格帶來下行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亞洲為首的新興國家欠下的美元歐元債務已飆升至前所未有規模,這或為未來一場新的債務危機埋下導火索。
IMF一項研究顯示,新興國家持有的海外債務已經出現了巨額錯配。
在良性假設下,只要美元(或者歐元)不會迅速對借款國的貨幣升值,這些債務還能夠被如期歸還。但是風險在於,如此大的錯配可能導致市場逼空,並導致美元變得極度稀缺。這正是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發生的事情。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亞洲地區債務風險正急劇增長。據數據提供商CreditSights的統計,自2008年以來,亞洲(排除日本)借款人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飆升。
今年前9個月亞洲發行的美元債券已超過去年全年發行量,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其中超過一半的債券(包括投資級和高收益率債券),是由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中國臺灣企業發行。韓國發債人提供了約17%高評級債券,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發行的垃圾債占比達到11%。金融和房地產公司是最大的借債人。
發達國家資產缺乏吸引力,是推升亞洲發債飆升的最主要原因。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和日本投資者通過投資共同基金和ETF基金,把大量資金註入新興市場,並持有了大量債券和股票。(見下圖,數據來自瑞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Michael Pettis在《The Volatility Machine》一書中解釋了這種趨勢。
“富國經濟條件的改變讓資本流向窮國。我們想知道如果美國經濟回升,安倍經濟學見效,以及歐洲央行遏制了通縮勢頭後,新興國家是否還能依賴持續的外部資金流入。最近美元上漲(盡管相對較緩慢)的趨勢必須引起關註。”
“即便最後的結果不是危機,新興國家決策者也要警惕美國儲戶(或者歐洲儲戶,雖然其規模較小)回撤資金對本國投資和商業的沖擊。如果這真發生的話,那麽亞洲發行美元債券最多的國家,正是那個非常想遏制過度投資的國家:中國。但現在的問題是,發債數據表明中國的企業還沒有拿出一個預案,停止借入他們賺不到的那種貨幣計價的債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十年前那一次對外出售國企股權時,高盛等外資賺了數十億美元。不過這一輪國企改革,中國當局有意讓國內買家贏得大頭。
今年早些時候,當中石化出售旗下零售部門175億美元的股權時,包括KKR和安大略省教師退休金計劃 (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在內的外資企業都受邀參加了競標。但他們最後都出局了,96%的出讓股權給了大陸或香港的公司。今年8月,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上市前引入戰略投資者時,僅有一家外海PE公司入圍——華平創業華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Warburg Pincus LLC),而且還是得到了美國前財長的幫助。
彭博社稱,李克強總理決心在幾乎不需要外資的情況下,完成對國企的改革,哪怕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售給國內的投資者。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9月16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石化此次出售的價格比預期低了20%。
惠譽評級駐上海的一位主管Ying Wang在電話中告訴彭博:
政府不希望外資在決策時有太大的話語權,也不想讓控制權落入外部投資者之手。
因中國政府試圖借助市場的手段增強國企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彭博社匯編的數據顯示,過去六個月中,中國國企至少宣布了價值480億美元的重組交易。中國領導人承諾將鼓勵私營企業進入原油和電力等原本國企壟斷的行業。
不過彭博稱,鼓勵私營企業進入並不意味著外資也可以。中石化9月14日宣布入圍名單時表示,優先國內投資者或者那些“能給中國公眾帶來利益”的投資者。
美股牛市已近六年,市場不乏對於牛市將盡的擔憂。環球金融數據公司(GFD)統計發現,自1692年和1792年以來,英國和美國分別了經歷了28輪和25輪熊市。美國即將迎來又一輪熊市麽?
與其妄加猜測,倒不如了解一下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輪熊市是如何開始的吧。GFD分析認為,第一輪熊市始於1692年的英國,長達四年。如果以1692年到1694年的東印度公司以及1694年到1696年的英格蘭央行為代表,英國股市在1692年到1696年之間下跌了72%。這也是史上最為慘烈的熊市之一。
九年戰爭與四年熊市
是什麽引發了史上第一輪熊市呢?GFD指出,最有可能的原因在於九年戰爭,以及對英國王位歸屬問題的持續爭議。
九年戰爭(1688年-1697年),又叫做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巴拉丁王位繼承戰爭。17世紀後期,法國因在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獲勝而使其進入更大的軍事擴張軌道,其陸軍實力歐洲第一,海軍實力超過了英國和荷蘭兩國的總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決定繼續對外進行征服以完成其稱霸歐洲的夢想,卻因此遭到了英國、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組成同盟聯合對抗。
絕大部分戰役發生在法國和西班牙邊境以及萊茵河地區,盡管戰爭之初,也有法國會侵入英國的擔憂,但這終於沒有發生。不過,1692年8月,英國的盟軍荷蘭卻吃了敗仗。在隨後的1693年6月27日和7月19日,英荷聯軍再次失利。這些敗仗的影響開始反應在英國股市上。
此外,戰爭逐漸拖垮了參戰國的財政。為幫助英王威廉三世籌集資金,英格蘭銀行於1694年7月27日成立。作為成立英格蘭銀行的交換條件,威廉三世獲得了永遠不必歸還的貸款。1694年12月28日,英國瑪麗女王逝世,威廉三世開始獨攬大權。
戰爭最終以法國被迫與大同盟各國言和而終。在1697年的秋天,法國簽訂了《里斯維克和約》,承認威廉為英國國王,把洛林歸還給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把萊茵河邊的重要橋頭堡菲利普斯堡還給德意誌,這里曾經是數十年前杜倫尼累次越過萊茵河入侵德意誌的出發陣地。九年戰爭正式結束,法國放棄了對外擴張的念頭,但保住了歐洲大陸最強國的地位。
由熊轉牛
九年戰爭期間,東印度公司股價從1692年3月30日的158暴跌至1696年11月6日的38,而英格蘭銀行的股價則從1694年發行時的100跌至了1696年10月16日的60。不過,隨著九年戰爭逐漸臨近尾聲、影響遠去,以及壟斷地位的確立,這兩家公司的股票也開始由熊轉牛。
(東印度公司股價走勢)
(英格蘭銀行股價走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