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就是他 用一款App「針灸」汙染中國 馬軍用理性、科學揪出違規證據 讓蘋果也低頭

2015-10-05  TCW

他,設計量化機制,成功讓蘋果、優衣庫、NIKE等跨國企業低頭,要求供應鏈改善汙染問題。他,透過不斷溝通,將企業、地方政府拉入環保工作。他是中國知名的「環保鬥士」馬軍,要讓環保成為「撬(帶)動中國產業升級的支點」。

想像一下:在高雄後勁溪、桃園南崁溪發生汙染當下,民眾一看到工廠違規排放,馬上拿起手機拍照、標定汙染地點之後,上傳至一款順手好用的App。一瞬間, 全台灣有志守護河川的使用者,都收到了這個訊息,同聲譴責汙染廠商,環保單位在輿論壓力下,立即著手追查、嚴格開罰!

很可惜,上述的場景,在台灣仍只是一場夢,但早已在中國實現。二○一三年,一款名為「汙染地圖」的App上線,民眾可以即時得知全中國三百八十個城市的空 氣品質、河流汙染訊息,監控九千多家企業的汙染排放情形,同時開放民眾同步上傳汙染狀況,迄今已超過三百萬人次下載。連央視前主播柴靜的一天,都是從「刷 一下汙染地圖」開始。

「世界上再強大的政府,也沒有辦法獨力治理好汙染,它需要依靠的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柴靜秀出自己的手機空氣汙染監測畫面,她所秀出的「汙染地圖」App,在今年正式更名為「蔚藍地圖」,誓言找回中國藍天。

震驚!

汙染嚴重 馬軍決心公布數據

這款汙染監測軟體的幕後英雄,是一支戰鬥力高昂、名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的團隊,當中的靈魂人物,正是組織的創辦人馬軍。

提起馬軍,許多人或許覺得陌生,但在中國、歐美環保與新聞圈裡,他早已赫赫有名。這位思慮清晰、溫文儒雅,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的環保鬥士,曾獲得有「綠色諾 貝爾獎」之稱的哥德曼環保獎,甚至進入美國《時代》雜誌「年度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位世界人物」、英國《衛報》「可以拯救地球的五十人」之列。

台灣環保健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認為,馬軍將企業、地方政府也納入環保工作的一分子,而非環境保護的對立面,是IPE的工作模式最值得環保組織借鏡的部分。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經濟高度發展,工業汙染、相關信息與數據不公開的問題益發嚴重。曾經擔任香港《南華早報》記者的馬軍,被黃河遭受嚴重汙染的畫面所震驚。

「有一次,我站在黃河支流汾河邊上。那段河道乾枯已久,但在我們採訪前下了一場大雨,我就看著那五顏六色的汙水,從工廠區裡一條、一條地流出來,流過青綠 色的麥田,最後全匯集到河道裡。」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馬軍回憶,當時他心中浮現的,是杜甫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今的長江、黃 河,哪裡還有詩中的景致?

除了汙染畫面震撼,受公害所苦的村民向他傾訴時,臉上無助、哀傷神情,更在馬軍心裡打了死結,寫成報導出刊後,問題依然無從化解。類似的畫面不斷累積,馬軍終於決定將胸中的苦悶化為行動。

二○○○年之後,馬軍自《南華早報》離職,進入一家協助外商適應中國環境標準的諮詢公司,在企業運作實務中,他看準中國進入「信息時代」、人人都有行動裝置的優勢,決定以蒐集、公開企業汙染數據為工作方法,對各大企業品牌進行「name and shame」的戰術,○六年創立IPE。

「西方習慣以司法來處理大型汙染公害事件,中國在司法上有所不足,我們引入公眾參與來彌補這一切,而公眾參與的核心,正是信息公開。」馬軍說。但可別因此 認定,馬軍是位擅長煽動群眾情緒、製造政治壓力的運動家,恰巧相反,「與企業及地方政府溝通時,我們是專業地、practical〈實際地〉進行工作,講 求的是事實。」挖掘!

縝密蒐證 成功讓蘋果低頭耐心做苦工蒐集數據、實事求是地反覆檢核,最後精準歸納出企業與汙染之間的關聯。這套工作方法,已經成功讓優衣庫、沃爾瑪、NIKE等大型 企業,因為下游供應商被列入「汙染企業排名」而改變採購策略。當中,IPE與全球龍頭品牌蘋果交手的戰役,更讓IPE一戰成名。

一○年四月,經過長時間的蒐集,IPE彙整蘋果供應商違規排放汙染物質、毒害工人的證據,首度去信蘋果公司要求改善,並公布完整的供應鏈名單,「第一次聯繫時,蘋果拒絕了,他們主張供應商名單屬於業務機密,也否認自家供應商發生環保問題。」但馬軍與團隊並不放棄,他們針對各項疑點再度深入調查,土法煉鋼地比對汙染數據、各公司股價,追蹤每一則財經新聞,挖掘出蘋果的完整供應鏈,「台灣的財經雜誌也給我們很大的幫助,為了投資,大家都盡力把蘋果供應鏈給挖出來。」馬軍笑著說。

經過一年半的漫長奮鬥,忍受「果粉」對他們排山倒海的批評,IPE公開兩份深度報告、與蘋果面對面交手七次,終於讓蘋果心服口服,放棄創辦人賈伯斯最引以 為傲的「供應商保密」原則,公開在中國的一五六家供應商名單,並承諾開放部分供應商接受環境檢測,一旦發現汙染問題,立即要求供應商改善。

「我記得很清楚,一一年八月,蘋果告訴我,或許你們是對的。」受訪中始終保持冷靜的馬軍,終於露出了寬慰的表情。

蘋果之役後,不少在中國的外資企業,都開始對自家的環保標準提高警覺。現在各大品牌只要在IPE的網站,輸入任何一家供應商的關鍵字,就能得知這家企業是否因環境汙染而被舉報、開罰。

「日本企業若(在中國)顯露出怠慢環保的態度,都有可能進入IPE的射程。」日媒《日經技術在線》曾如此報導。

成功讓蘋果低頭而一戰成名,馬軍卻再三強調,IPE不是企業的敵人,「如果企業願意投入汙染改善措施,我們甚至願意協助申請低利貸款。」IPE的核心價值 之一,在於讓環保成為「撬〈帶〉動中國產業升級的支點」,「要環保、還是要發展」的古老辯論,在IPE的工作方法之下,幾乎可說是假議題。

量化!

公開評比 讓官方成環保夥伴不過,在中國複雜的政經環境中,作為知名NGO的領導者,馬軍無疑是、也必須是擅長追求雙贏的。

IPE近年來搭配中央政府日益重視環保、要求監測資料公開的「政策主旋律」,成功地讓許多地方政府成為環保夥伴。「我們設計一套量化的機制,將各地方政府 資訊公開的情況做一個評比,就可以看出誰做得多、誰做得少。」另一名中國NGO資深工作者指出,在中國揭發空氣、土壤汙染,是敏感議題,主事者仍可能有被 調查、「失蹤」,甚至被收買的風險,「IPE的發言講求證據,又願意與官方維持一定的互動與合作,等於幫了環保部門一個大忙。」「就譬如針灸吧!我們力量 或許是小的,但只要下針的穴位是對的,就能發揮作用,改變現狀。」在九月上旬首次來台的公開演講中,馬軍如此譬喻。

無論是面對不願合作的地方政府,或強勢的跨國企業,馬軍都採取科學方法應戰,將汙染巨量數據由鐵杵磨成銀針。「未來,我們也想針對小米手機供應鏈進行監 督、要求改善。」當年那位曾被「五色河流」震撼的年輕記者,如今冷靜而精確地深入穴位,一步步療癒飽受工業汙染之苦的中國。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IPE為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簡稱,成立於2006年。其建立的「中國水汙染地圖」,是目前唯一全面收集中國水質、排汙與環 境違法企業資訊的公益資料庫。IPE擅長將大量分散、未成系統的環境訊息集中,以App、電子地圖等形式展示給公眾,引導公眾利用這些資訊,以公民身分參 與環境決策和管理,或者以消費者身分運用購買權力影響企業的環境表現,促使企業擔負起應有的環境責任。

馬軍小檔案

出生:1968年

現職: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經歷: 《南華早報》記者、曾獲哥德曼環保獎、美國《時代》雜誌「年度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位世界人物」學歷: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新聞系

撰文 / 何欣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69

訊連轉型,一款彩妝App下載量36國第一 影音大廠用「白兔哲學」改賺女人錢

2015-12-28  TCW

十五個月下載破五千萬次,這是台灣App史上最快紀錄,創紀錄的這家公司,員工每天必做的事:拿總經理照片修圖。

這個公司頗有趣。每天,每個團隊成員的工作之一,就是打開螢幕看著總經理的照片修圖;然後,每個工程師,不論男女,都要學會幫自己化妝。

它是開發玩美彩妝App的公司——玩美移動的辦公室一景。

玩美彩妝,這個幫你的照片化妝、上腮紅、刷睫毛、點唇彩的照片軟體,剛創下台灣App在Google Play最快達標五千萬下載量的紀錄,而且還是全球三十六個國家的照片和視訊App類的榜首。

有意思的是,製作出這個很小女生App軟體的廠商,竟是由影音播放軟體大廠訊連所轉投資。訊連曾坐擁全球電腦影音剪輯軟體市場九五%的市占率,但受到個人 電腦(PC)出貨量和內建光碟機的筆電衰退影響,過去五年來營收衰退一半,股價自高峰的一百四十九元,已跌至六十八元。

但,今日其轉型大計的起點,競與這款很女性化的軟體相關。

這是一個有趣的轉型試驗。「台灣以前產業發展偏電子業,軟體像是硬體的附屬品,純軟體業少,有行動和網路思維的公司比較少。」打造愛料理和udn News等App的頑皮工坊共同創辦人周立璋,解釋為何近年來台灣之光App,全都出自獨立開發者而非大公司。

花十億,做一款美顏App三年前開始,訊連祭出轉型網路公司戰略,開始推出手機App,並於今年投資三千萬美元、約新台幣十億元,成立子公司玩美移動,專注開發美顏App,由訊連前總經理張華禎親自領軍。

「我們軟體公司做App都轉得一身汗,我覺得真的是要換腦袋,」張華禎說。以前電腦軟體一年出一款新版,現在手機軟體每三週就要更新一次,等於一年就要出十六個版本。

根據資策會研究,有近四成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過去一個月內沒有下載任何新的App,資策會創研所消費者研究組組長鄭仁富表示,這顯示使用者行為已經越趨穩定成熟,新進者要崛起的難度提高。

然而,玩美彩妝推出不過十五個月,下載量就創紀錄,而且九五%流量是自然成長,不靠大買廣告衝下載,關鍵,還是張華禎的深度投入。

男工程師也得親自學化妝

本身就熱愛自拍的張華禎,今年已五十三歲,仍保養得宜,妝容精緻。為了打造最美的虛擬彩妝軟體,她親自試用市面上數十款同類型產品,發現沒一款讓她滿意,乾脆捲起袖子,帶領研發團隊做一款最能讓她「變美」的App。

為了在人像上精準呈現不同色號的粉底、唇彩和眼影,張華禎首先找來彩妝師幫旗下工程師上課,連男工程師每人都得親自上妝,體會女性使用者的需求。接著,張華禎要設計團隊用她本人的照片,親自測試每個樣板效果。

每天,團隊成員的工作之一,就是打開螢幕看著總經理的照片修圖。

「我說至少在Alice(張華禎英文名》的臉上要好看啊,讓我變美吧!如果我自己都不愛,我不相信別人會愛。」張華禎說。

由於玩美彩妝用戶有三成以上在海外,因應不同人種的審美差異,每一個妝容最多要測試十幾次。有一次張華禎和一位特別注重眉毛的彩妝師合作,希望彩妝師提供一些眉型建議,彩妝師說:「你們的眉毛選擇已經夠多了。」張華禎立刻回:「不行,一定還有更多。」

光眉型就有三百款任你選

實際打開玩美彩妝,內建的眉型有十二種,顏色有二十一種,算起來共有二百五十二種排列組合,而這還不包括植村秀、蘭芝、M.A.C等六家彩妝品牌提供的眉型,因此光是眉型,就有三百款任君挑選。

目前,玩美彩妝在Google商店下載數,是第二名競爭對手完美365的五倍。玉山投顧研究員楊耀華認為,雖然訊連的網路轉型策略現階段還稱不上成功,但 目前推出的幾款App品質皆相當好,「跟大陸同類型產品完全不一樣,很精緻。」也是照片App的美圖秀秀台灣代理商玩美行動總經理柯美慧表示,使用者不會 一天到晚用美顏App,開發商必須持續創造新議題,才能維持熱度。

過去以來訊連的成功,源自其「白兔哲學」,其曾自認就像小白兔,在軟體系統大廠微軟和相片軟體大廠奧多比(Adobe)夾殺中,得靠快速跳到下一個利基市場才能求生。

現在,它再跳到App領域,這一躍,確實很險,但跨出去,就是機會。未來兩年,玩美移動旗下的App皆免費,目前玩美彩妝雖與各彩妝品牌合作,但都沒有收 取廣告費,張華禎的目標是明年下載量要翻倍到兩億以上,等量體夠大,再思考盈利模式。至今,玩美移動三款App的總下載量近一億。

訊連在產業崩落之際,跳得夠快,但能否穩定落地,預估明年,就可以見到端倪。

文.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14

掌閱不想做中國的 Kindle,但又發布了一款新的電子書閱讀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6/155650.shtml

掌閱不想做中國的 Kindle,但又發布了一款新的電子書閱讀器
i黑馬 i黑馬

掌閱不想做中國的 Kindle,但又發布了一款新的電子書閱讀器

美國亞馬遜的kindle被看成是iReader Plus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i黑馬訊 5月6日消息 手機閱讀品牌掌閱今日發布第二代電紙書產品——iReader Plus,售價999元。不過,掌閱創始人兼CEO成湘均對i黑馬表示,這個價格並沒有利潤。

iReader Plus電紙書擁有6.8英寸大屏,比市面上的產品大0.8英寸;采用E ink第三代Carta墨水屏,分辨率達1080x1440。而重量從上一代的248克降至208克,與主流的6英寸電紙書重量相當。電池為1600mAh,能實現4周待機(以每天閱讀1小時計算)。成湘均表示,6.8寸的屏幕將好過6寸屏幕,“6.8寸能夠高度還原紙書上的排版板式”,大屏已經成為當下的主流。存儲空間增加到8GB,內置20級閱讀燈,並帶有獨立的閱讀燈開關;增加了藍牙模塊,用戶既可以連接藍牙音箱聽書,也可以通過藍牙遙控器進行翻頁等操作。

美國亞馬遜的kindle被看成是iReader Plus最主要的競爭對手。4月26日,亞馬遜新推出的Kindle Paperwhite白色款在中國全球首發預售,售價為958元。

這款產品和iReaderPlus的價格和重量均相當,用戶體驗上相差不大。不過內容方面,掌閱略占優勢。亞馬遜提供逾30萬本電子書、報紙和雜誌,掌閱目前擁有圖書、雜誌、漫畫等數字版權50萬冊。成湘均表示,其中90%是出版類圖書,剩下10%是網絡文學。

目前kindle的優勢顯而易見,擁有完善的產品線,在市場早期占領了大量市場份額,擁有廣泛的傳播度和美譽度。相比之下,iReader至今只推出過兩款閱讀器,掌閱方面並未透露上一代iReader的銷量。不過,成湘均對i黑馬表示,將與kindle一決高下。

據悉,掌閱iReaderPlus電紙書售價999元,並贈送價值100元的掌閱閱餅,將於5月11日在掌閱App、京東、天貓iReader旗艦店、一號店同步上市。

閱讀器 電子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22

由小米Max的發布談一款產品的成長驅動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12/155779.shtml

由小米Max的發布談一款產品的成長驅動力
黃有璨 黃有璨

由小米Max的發布談一款產品的成長驅動力

一款成功產品到了成熟期的成長驅動力,高度取決於其渠道、媒體覆蓋、大眾傳播等方面的成熟度和廣度。

(一)

開篇,讓我先吐個槽。

印象中,好像是上個周末吧,朋友圈開始有一篇類似於講什麽小米會是下一個倒下的公司,快要危機了不行了啥啥啥的黑文被很多人轉,但看得我還挺惡心的。

別的不說,我就是覺得,這種內容,充滿了“嘩寵取寵”式的意味——拋出來一個大家可能都會感覺有點兒震驚的標題或結論(如“小米大潰敗!”啥的),但又講不出來什麽具體的所以然,然後就繞來繞去說了一大堆似有還無的東西和正確的廢話(類似“只有持續創新的匠人才能生存”啥的)。

最後,整篇內容除了迎合了一下大眾讀者的獵奇心理和娛樂消費心理,其實有營養的東西啥也沒有留下。

我發自內心地不喜歡這樣的內容。相比起來,我更喜歡從事實和過程出發,不隨便拋結論和一些震懾人心的觀點,只是單純地進行一點獨立的思考,得出一點點還算有點價值和營養的東西,這樣的內容,看起來平和有力,寫起來踏實心安。

以上,純屬吐槽,接下來聊點兒正經的。

(二)

昨天,小米舉辦了最新的一次發布會,在這次發布會上,小米發布了小米Max和MIUI 8,這個大部分人都知道了。

相比起上次米5發布後我寫了一篇有明顯黑傾向的《今天,提起小米和小米5,你能想到什麽?》,這一次,我沒打算來吐槽或黑,甚至也不打算探討小米Max到底好不好。我只是想結合一些我所觀察到的現象,以及背後的思考,簡單聊一下不同階段的產品,其成長驅動力所在。

在此我們需要先達成一個共識——

小米在曾經是一個很性感的早期產品,但它現在已經全面步入了成熟期。

有了這個基礎的共識,我們再來往下聊。因為,接下來我要聊的事情,是在基於這個判斷的基礎上,試圖思考一下,一款性感產品在其早期和成熟期的時候,產品的成長驅動力會有何不同。

(三)

先聊早期。各位讀者中但凡要是有2011年甚至更早就接觸或聽說了小米的人,不妨跟我一起回想一下,那時候的你們,都是怎麽知道或接觸到小米的?

對我自己來說,當時的小米觸達到我的方式,是微博。我還印象特別清楚地記得,那是2011年7月的某個下午,正在辦公室刷微博的我突然間就發現滿世界都在轉雷軍發布的一條微博,大意是說做了一家叫小米的公司,偷偷摸摸幹了大半年,現在終於可以出來見人了,打算做一個手機,叫小米。於是我知道了小米。

41390902428444919

自此之後,每次小米有相關信息發布,從MIUI更新到小米設計方案進展到小米發布會再到小米手機上市,幾乎每一次我都會第一時間在微博上看到有一群“米粉”們轉發著相關的消息。

那時候,你要是上網去搜小米的信息,基本上啥也找不到,但如果你玩兒微博且正好關註了小米手機或雷軍的微博,甚至或者是泡在小米論壇,你基本上每一天都看到一大堆由“米粉”們發布的關於小米的新消息,這些消息基本都是表示認可、喜愛和支持的。

所以你會發現,當時的小米,作為一款比較性感的早期產品,它觸達用戶的方式,是一種幾乎完全通過“人”為傳遞載體來進行的。且,這樣的方式往往是偏封閉、有節制的。也即是:除非你主動願意關註與我有關的消息,否則我不會把信息推送給你,你也沒有機會看到我。

因為偏封閉和有節制,這樣的觸達輻射範圍可能不會太廣,但這種借由真實的“人”來傳遞的,“口耳相傳”的背書信息,往往穿透力和影響力會非常強,常常能夠直接帶來轉化。以我為例,作為一個不明覺厲的人,在這些信息的影響下,後來我也成為了一個小米用戶,前後購買和使用了小米1,小米2S,紅米Note,小米4,小米Note等5款手機。

我猜,跟我有類似經歷的人,應該不在少數。至少,我身邊同一時期里成為小米用戶的人,十之七八差不多都是如此。

這樣的方式,也是典型的一款早期產品觸達和影響用戶的方式,它的基本邏輯是:相比大眾型用戶,我在早期會更希望去影響到一些對我天然存在好感,更加認同我的產品的用戶。因而,我所有的信息傳遞和觸達,也是會帶有一點選擇性的。

在一個用戶話語權越來越重的時代,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就是你所獲得的用戶的認可和喜愛,將會是可以成倍疊加和放大的——假如你影響到的是更認可你的用戶,這群人一定會有更大的可能把自己的認可和喜愛發布到各種社會化媒體中。

(四)

好了,接下來,我們把時間拉回到小米已經成為了一款成熟型產品的今天——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昨天的小米發布會,你是如何接收了解到相關信息的?

還是以我為例,現在小米觸達到我的方式,已經主要成為了“媒體”。按說,昨天小米發布小米Max,這對它們而言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定會用心對待的事情。我Review了一下,昨天一天我接收到小米max發布會的消息來源主要有這麽幾個:MIUI本身的Push消息,36氪、虎嗅乃至更多其他新聞媒體的新聞發布,朋友圈看到的一些零散且充滿了“圍觀看熱鬧”意味的相關信息。

310455362388450367

707842128381163334

同時,假如你今天百度一下小米Max,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主流的科技媒體和行業媒體中,都已經有了小米的新聞稿。

545725066887080214

這樣的消息觸達方式,對我來說,穿透力和影響力要弱了很多,但輻射廣度無疑會放大很多倍。

所以是的,現在的小米,更多觸達用戶的方式,已經變成了大量通過“媒體”作為傳遞載體來進行觸達。相比於之前,這樣的方式是更加開放,無需節制,反而是更加追求輻射廣度和影響力的。也即是:凡所有可能覆蓋到的地方,我都會盡力插上我的旗幟,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我的存在。

跟早期“封閉式、依賴人”的觸達方式相比,這樣的方式對於個體用戶的穿透力會減弱,但輻射面則會成幾何級地放大——試想想,僅百度上就能搜到351萬條跟小米Max相關的相關消息,就算以1:10的比例來換算,昨天的發布會消息到現在為止,至少也已經成功觸達了3000多萬用戶了。

這也恰恰是一款產品在早期和成熟期的區別:早期產品需要的是勢能的積累,所以重口碑,重用戶認可,重用戶質量。但成熟期產品因為從品牌、產品品質、體驗、用戶認知等各方面均已成熟,更需要追求的事情,除了銷量之外,可能再無其他。

所以,從經典的邏輯來講,一款產品在早期的成長驅動力,更應該來自於用戶的認可和自發傳播——唯有這樣的狀態下你才能夠持續積累勢能,也因此,一款成功的產品,在其早期的用戶運營和觸達,都會是通過社會化媒體這種與用戶間的互動感天然更強的渠道來完成的。

而,一款成功產品到了成熟期的成長驅動力,則高度取決於其渠道、媒體覆蓋、大眾傳播等方面的成熟度和廣度——對一款成熟型產品來說,它極其需要那種只要一發布面世,頃刻間就可以做到讓世人皆知的能力,假使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對一款成熟型產品而言無異於災難。

從昨天的小米Max發布延伸想到的一些東西,到此扯完。我姑且說之,您姑且聽之,可輕拍輕噴。

哦,對了,最後再補一句:如果一款產品在其早期就試著想要通過媒體、大眾傳播型的方式來進行用戶觸達和成長驅動,往往會是災難。

信不信由你。

三節課(ID:sanjieke)

產品 小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40

又一款國產大飛機誕生 蛟龍-600水陸飛機將下線

今天,由中航工業研制的國產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標誌著該型首架機機體結構和機載系統安裝工作正式完成,全面進入地面聯調聯試階段。該機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制空白,是當今世界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陸兩棲飛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09

YC合夥人:一款產品,怎樣才能打動像我們這樣的投資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1/157786.shtml

YC合夥人:一款產品,怎樣才能打動像我們這樣的投資人?
Michael Seibel Michael Seibel

YC合夥人:一款產品,怎樣才能打動像我們這樣的投資人?

大多數好的想法,到後來都沒有第一次聽到時那麽好了,所以你體現出的執行力,和你回答這些問題時體現的智慧,是贏得別人肯定的兩個重要因素。

文|Michael Seibel,Y Combinator 合夥人

翻譯|王海灣@三節課翻譯組

校對|姚帥@三節課翻譯組

在和投資人溝通時,如果能讓投資人了解你的公司和產品在做的是什麽,那麽整個溝通就會容易很多。作為一個創始人,肯定會無數次向投資人介紹你的公司,做很多路演。但路演要真正地做到行之有效,一定要清晰、簡要、直擊重點。

作為一名投資人,一個路演的消費者,我把好路演的創造過程總結為7個問題。能簡明扼要地回答這7個問題,你就可以胸有成竹地面對投資人,去試著說服和打動他們了。

一、關鍵的7個問題

1.你是做什麽的?

首先從公司的名字、所做的事情開始。例如,Socialcam是一款幫助用戶輕松錄制視頻並分享給親朋好友的app。這個步驟不需要你去長篇大論地解釋其中的具體細節,直奔主題即可。

太多人花費過多的精力去包裝想法,希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實際上,簡單是可行的,甚至是更有效的。想要講得簡要清晰,就需要把自己的理念消化得更透徹,這就是所謂的深入淺出。在向投資人做電梯遊說的時候,你所說的話就應該像“嬰兒食品”那樣——有營養且易吸收(註:電梯遊說是指用極具吸引力的方式簡明扼要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目的是引發聽者的興趣,獲得進一步合作的機會)。

如果你覺得用一兩句話說清楚你的產品實在困難,不妨試試從用戶的使用流程出發,帶著投資人進入到產品的使用場景中去。

以谷歌為例,用概括方式描述自己的話就是——“我們是谷歌。我們通過索引網站將全世界的信息組織起來。”但如果換成用戶使用流程,就可以變成——“我們是谷歌。我們的網站只有一個輸入框,輸入任何你想問的問題,就能顯示出所有能回答這個問題的網站。”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業務無論如何描述起來都比較抽象,梳理用戶流程一定是更好的選擇。 

註意:在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你的目標不是讓我全面理解你的業務,而是讓我對你的產品產生興趣,進而問你接下來的問題。

2.這個市場規模有多大?

在評估市場規模和市場份額的時候,有兩種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這樣的:如果你進入的是現存的行業領域(例如小型商業銀行),你可以直接展開調研。如果你正在創造一種新型產品或者新的領域(比如Slack),(三節課註:Slack是聊天群組+大規模工具集成 +文件整合 +統一搜索),你可以估算一下有多少用戶想要使用你的產品,以及你大概能向他們收取的費用是多少。

例如,Bellabeat設計出了一款針對女性的活動跟蹤器。美國14-45歲的女性有X名。這款活動跟蹤器的生命周期是2年。因此我們在美國的市場機會是Y。

而自上而下的方法則是:首先確定市場的整體規模,再評估你可能占據的份額。如果是自下而上,你需要明確市場上同類產品都在哪里出售,銷量如何,如果你進入市場,可以拿到這些同類產品百分之多少的銷量。(例如,招聘是一個每年約100億元的市場,某產品切入的是金融垂直領域的招聘,假如我們能夠通過我們更加聚焦和專註的服務贏得40%左右的市場份額,則我們可預期的收入規模可能會在40億元左右。)

我個人傾向於自下而上的方法,因為這個方法可以幫你避免自上而下式中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不能足夠細化和明確你的目標用戶。還拿上述的例子來說,其中潛在的錯誤就在於——沒有考慮很多類似地區、年齡、職級這樣的要素,你假設了金融招聘市場中所有的公司和求職者都是你的目標用戶。(以偏概全是專業投資人最見不得的)

3.你的當前進展如何?

投資人一般都會想要知道你的公司發展速度是否夠快。比如,你目前已經完成了多少的工作量,以及你完成這些工作花費了多久的時間,兩者的比例是多少。

知道了這個比例之後,投資人就可以評估你的公司究竟能在一周之內獲得成功,還是需要十年才能成功。

我也會註意評估一些關鍵時間節點上的工作效果,產品開發、客戶開發、融資、商務合作等其它工作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上是否起到了關鍵作用。

4.你的獨到洞察是什麽? 

這個問題與“你在解決什麽問題”很像,但是這個問題的難度和障礙會更高。我真正想了解的是你看到了什麽別人沒看到的東西。這種獨到的洞察可能源自於你與用戶之間的各種談話,可能源自於你對市場內現有產品的深入分析,也可能源自於你的個人經驗。

例如Gmail,它曾經的一個獨到洞察就是,電子郵件的收件箱本質上是一個存放聊天記錄和文件的私人數據庫。那麽,使用者怎麽會願意把他自己的私人數據庫清空呢?所以Gmail給用戶提供了充足的儲存空間,這樣用戶就永遠不需要刪除自己的聊天記錄了。

你看,Gmail對市場的洞察不是“人們需要電子郵件”,因為電子郵件早就有了;也不是“人們需要更好的電子郵件”,這就顯得太空泛。獨到的洞察一定是具體卻又不含有任何華麗辭藻包裝的。 

一個是市場,一個是獨到的眼光,你有這兩個點可以打動和啟發你的投資人。相比於單純地解釋公司在做什麽,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新鮮觀點,往往會給我更多的驚喜。(三節課註:所謂有洞察和沒有洞察的區別,大抵等同於“我想解決人們不知道看什麽電影好的問題”和“我想解決那些對於同誌電影有所偏好的用戶們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同誌題材電影的問題”的區別,後者往往要具體得多)

如果沒有激情、只有批判,那就算不上所謂的洞察,僅僅是為了回答而回答,生硬地想出來的“獨到的洞察”會讓投資人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例如,“夥計,電子郵件已經特麽的死了。”這樣沒有建設性的所謂洞察——要你何用?

5.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麽?

創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知道自己如何盈利的,一種是還沒找到盈利模式的。總地來講,如果你是後者,要麽就通過不斷擴張變大然後打廣告賺錢,要麽就去學習這個市場空間內巨頭的商業模式。第二種類型里面,還有小部分範例級的公司,他們參透了其它產品的價值本質(尤其是如何通過對用戶免費創造增值價值),進而提出了有效的新型商業模式,這些都是很好的範例。

過去我總在Justin.tv上面犯一個錯誤,就是總是提出大雜燴式的商業模式(虛擬商品、植入式廣告、聊天廣告、遊戲競賽等)。那時我還羞於說出口:Justin.tv會通過廣告變現。然而實際上這顯然就是唯一的答案。所以請記住,商業模式務求簡單。

6.你的團隊情況如何?

我就關心這幾樣事情:幾位創始人?有沒有技術方面的聯合創始人?創始人彼此之間認識多久?大家都是全職嗎?創始人之間股權怎麽分配(希望平均分配或者接近平均分配)?

如果有其它能證明團隊實力的相關信息,投資人也是很想知道的。比如,你現在正在創建一家研制火箭的公司,而你過去正是研究SpaceX火箭的科學家。就是說,如果你投入的是一個高精尖的領域,自身就具備解決相關問題的專業素養還是很重要的。

另外,你的GPA或者高考成績並不重要,也不需要說你以前在谷歌工作過。(三節課註:這一點可能國內外有所差異)

7.你想要的是什麽?

提要求的時候不需要兜圈子。如果你想要我給你投資,盡管說出來。如果你有問題,就問。但是問題一定要清晰,“您覺得這怎麽樣”是個很爛的問題。“您有什麽好的想法?”也基本是廢話一句。

你得讓投資人更容易地開始著手幫你,這樣他們才會更願意去幫你。

二、推敲你的答案

一旦你對以上7個問題有了答案,下面要做的就是把答案做得越清晰越好。把廢話、行話、縮略語、市場術語和任何含糊的詞語,尤其是像“平臺”這樣的裝逼表述,統統刪掉。把專業性降低到自己的水平線以下,讓答案聽起來更接地氣。

有一個方法你可以嘗試一下,我稱它為“電子郵件測試”。把你創業所做的事情,用兩句話解釋,寫成一個短文,發給你一個比較聰明的朋友。讓他們用自己的話給你解釋一遍。如果他們為了進一步明確其中的內容向你提問,那你就需要修改你這份Pitch中的一些表述。這個方法最好是在電子郵件上進行,面談容易導致想到什麽說什麽,書面溝通有嚴格的表達限制,聚焦效果更好。

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在YC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幫助公司做好兩句話的自我介紹。也就是回答上面的第一個問題:“你在做什麽”?這一整批公司,在所有團隊的辦公時間,我們都在專註於這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優秀產品展示的核心。如果這個問題敲定好了,寫出一個優秀的產品展示就輕而易舉了。

準備答案的時候,請時刻記住一個樸實的道理:要追求清晰,別追求酷炫。別追求表面的高大上,包出來的高大上都是紙。

三、結論

相比於天才般的想法,我對執行更感興趣。大多數好的想法,到後來都沒有第一次聽到時那麽好了,所以你體現出的執行力,和你回答這些問題時體現的智慧,是贏得別人肯定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旦投資人明白了你公司在做什麽,接下來就是讓投資人相信你在做的是正確的事,同時你有執行力正確地做事。這樣一來,獲得投資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創業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47

三星下一款手機傳也要取消3.5mm耳機接口

9月14日消息,據英國科技網站TechRadar報道,三星可能在下一款旗艦智能手機設計上采取來自於蘋果的靈感,打造自己的專屬耳機插孔,因此可能將取消3.5mm耳機插孔。

據報道,三星一直在探索整合自己專用耳機插孔的可能性。該公司據說是在這方面“積極進取”進行研發工作。三星代表目前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

不過與之前的Android廠商不同,三星並不會同樣使用USB-C接口來傳輸,而是將專門開發屬於自己的接口,甚至還有可能兼容iPhone。

三星可能為了新耳機插孔不兼容現有耳機,發布一個適配器。蘋果公司在其最新的智能手機上采取了類似策略。該公司還發布了無線耳機AirPods,但是據稱這種無線耳機容易丟失。

其實,Android所使用的micro USB/USB-C與蘋果的Lightning接口一直都未真正兼容過,因此如果三星也開始準備自己的專屬接口,那麽對於耳機廠商來說情況無疑會進一步變得複雜。3.5mm、USB-C、Lightning、藍牙以及三星的新接口,對於用戶來說還真的難以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73

可以砸核桃的Nokia 216發布 這可能是最後一款諾基亞手機

9月21日消息,微軟周二發布了新的諾基亞216手機。這很可能是微軟的最後一款諾基亞手機之一,該公司目前正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完成對功能型手機業務的出售。

這款手機將於10月24日在印度市場推出。官方號稱該機售價約合人民幣193元。另外還有一個雙卡版本,售價39美元,約合人民幣240元左右。

除了便宜耐用之外,該機最大特點就是超長待機24天。官方稱2G網絡下通話可達18小時,音樂播放時間可達47小時。此外,該機似乎還有一個雙卡版本,待機19天。

諾基亞216支持雙卡雙待,集成了雙攝像頭、FM廣播,以及藍牙等功能,屏幕為2.4英寸QVGA分辨率,擁有一顆30萬像素前者攝像頭,機身尺寸為118x50.2x13.5mm,重82.6g,共有黑、白、藍三色可選,內置16MB存儲,支持最高32GB的Mirco-SD卡拓展,前後鏡頭像素均為30萬,電池容量為1020mAh。

該機還搭載Series 30+系統和預裝Opera Mini 瀏覽器,也能夠通過Opera Mobile Store安裝一些小應用,通訊錄則可以存儲兩千名聯系人。具備藍牙3.0技術和FM收音機功能,擁有3.5毫米耳機接口和micro-USB 1.1接口,但僅支持2G網絡且沒有Wi-Fi連接功能。

但是,目前暫不清楚該機是否會在國內市場發售。

實際上,這款功能型手機很可能是微軟的最後一款諾基亞手機。早在今年5月份,微軟便宣布將以3.5億美元把功能型手機業務出售給富士康的一家子公司。這筆交易將在今年內完成。

與此同時,微軟還與一家新成立的芬蘭公司HMD達成協議,由後者在消費電子領域重新啟用諾基亞品牌。因此所有交易動作完成後,富士康將負責微軟手機業務的制造、銷售和分銷部門,而HMD將專註於營銷和銷售諾基亞品牌產品。大約4500名員工將從微軟轉移到富士康或者HMD,而微軟則將繼續開發使用其Lumia品牌的智能手機。

微軟和諾基亞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4年,當時諾基亞以54億歐元(約合70億美元)將處於滑坡的手機部門出售給了微軟。

隨後,微軟宣布取消諾基亞的Asha和安卓產品線。但出人意料的是,微軟保留了諾基亞的功能手機和低端手機業務,並將這些廉價手機稱之為“基礎手機”,希望利用這條產品線來填補發展中國家手機市場的空白。

當時微軟手機業務副總裁哈羅(JoHarlow)對外宣稱,微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執行低端手機的戰略,因為微軟沒有其他產品可以覆蓋這類產品的消費者。哈羅表示,目前地球上還有十多億人沒有手機,因此具備最基本功能的“基礎手機”仍將有一定的市場。

隨後,微軟推出了一款新的低端手機“諾基亞130”,定價為25美元。該款產品沒有上網功能,但可以播放MP3以及播放電影文件,且可以充當FM調頻收音機,還具有實用的手電筒功能。

不過如今在推出諾基亞216後,微軟將最終擺脫諾基亞品牌,而依靠Lumia產品線繼續在智能手機市場保持微弱的存在感。

此外,日前,微軟在其年度報告中表示,公司計劃於2016年第四季度在全球範圍內裁員近2850人。作為裁員計劃的一部分,公司將關閉Skype在倫敦的總部,Skype有將近400名員工會因此而失業。Skype或最後將成為另一個諾基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20

微軟明年發布Surface Phone 據說這是一款“終極智能機”

據《福布斯》報道,微軟明年將發布一款Surface Phone。微軟的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表示,這款手機將是“終極移動設備”。

“我們將繼續在手機領域努力,不會受如今的市場領導者所影響,但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最終極的移動設備。”Satya Nadella暗示,即使在諾基亞受挫後,微軟仍然在移動領域具有野心。不過,如果想要獲得成功,公司需要提供差異化的產品。

據悉,微軟正在測試多款手機原型,並且計劃在2017年年底上市發售,發布的時候將搭載Windows 10 Mobile RedStone 3系統,RS3更新將以移動為先考慮。

而另有消息稱這款Surface Phone將采用高通驍龍835處理器,並且可在Continuum模式下運行x86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41

金立出了一款萬元手機 中國廠商試探價格天花板

“以前是沒錢(的)買華為手機,現在是沒(有)錢買華為手機了。”這原本是華為上個月在發布高端機後手機圈里的玩笑話,但現在看來,玩笑開始成為了現實。

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鹹魚上,一款華為Mate 9保時捷款的手機售價被炒到了16000元至24000元不等,這比官方售價高了近一倍。而電商品牌中,一向講究性價比的榮耀,magic機型的價格也將近4000元,創下了互聯網手機的價格新高。

並且,價格飆高的不僅僅只有華為。進入下半年以來,“把手機賣貴點”似乎成為了國產手機的集體共識。小米、OPPO、vivo等國產廠商紛紛發布售價3500元~4000元的手機機型,金立更是把價格拉升到了萬元線以上,16999元的定制商務機在金立的策略中甚至被放在了戰略級別。

看上去,這並不像一次簡單的集體試水。挑戰高端市場,國產手機的大佬們也許是動真格的。

行業內的競爭環境加劇是國內手機企業紛紛瞄準高端市場的原因之一。

最近幾年,從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制造工藝、軟件開發到品牌建設,部分國產品牌持續發力,不僅縮小了實力差距,同時不斷分食了巨頭的市場份額。但在利潤上,卻依然與蘋果相較甚遠。

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總利潤達到了90億美元,其中三星智能手機利潤為1000萬美元,占比為0.1%,在全球排名第九,蘋果手機在三季度營業利潤高達85億美元,占據了全球智能機行業營業利潤91%的份額。

與此同時,手機廠商在供應鏈方面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手機廠商的很多物料基本都以美元結算,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繼續下跌,帶來的影響已經顯現,芯片、屏幕、攝像頭、內存等都是面臨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

酷派手機CEO劉江峰表示,美元漲1毛錢,他們的成本要增加20塊,壓力很大。

所以,不管廠商還是供應商都希望提高毛利潤來規避風險,沖擊中高端市場成為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另一個原因來自高端市場機會窗口的打開。

金立的董事長劉立榮說,金立曾做過一款4000元左右的手機,沒做過推廣,每年銷售出五六十萬部。言外之意,此次商務機型的銷量肯定會多於此。而從屏幕的訂貨量來看,此次商務機型的內部銷量預期至少在100萬臺以上。

這個數字對於高端機型,特別是國產機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甚至引發了外界的噪音。但劉立榮顯得較為樂觀,他認為市場的消費升級可以帶動國產手機在中高端市場的表現。

市場機構賽諾發布的報告印證了這一點,2016年上半年中國市場用戶購買手機的均價在明顯上升,3000元以上的銷量區間同比增長了85%,2500元到3000元的銷量區間增長了124%,700元左右的銷售區間出現了13%的負增長。眼下的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完成了所謂的普及階段,用戶購買手機時不再單一地看重性價比,品牌度以及質量成為新的考量。

此外,三星此前剛上市不久的旗艦機型Note7因質量原因在全球召回,原本在高端市場三星和蘋果勢均力敵的競爭,因為三星的缺席,突然出現真空,這也給了國產機一些新的機會。

截至11月14日,華為與萊卡合作的P9系列出貨量900萬部,預期產品生命周期內銷量將達到1200萬部,Mate8全球銷售了700萬部,兩款產品售價都在3500元以上。OPPO、vivo的出貨量也在翻倍增長。

不得不說,華為和藍綠兩廠在中高端市場上已經嘗到了甜頭。

但機會和風險永遠是共存的,餡餅越大,對於廠商的整合能力要求越高。

品牌的溢價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雖然國產手機經歷了多年的沈浮,但在品牌美譽度上,和蘋果等國際廠商的差距仍然不小。

雖然馮小剛夫婦為金立的背書相信可以帶動一部分商務精英人士對於金立的關註,但商務市場終究不是大眾市場,就像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占孟所說:“特定市場和人群就那麽多,這種人群也許增加了,但也是從點心變成了蛋糕,永遠不是主食。”

(實習記者麥舒瑜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