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就喜歡看你不懂港股通 還要一本正經瞎忽悠的樣子

春天來了,萬物複蘇,就連妖孽也不例外。就在上周,美圖輝山乳業便接連登場,教大家在港股中如何做人。搞得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每天幾十億的大起大落,就是港股通的全部。


Really?

 

今天蝸牛妹(公號ID:hkwoniumei)就請來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余昊,給大家來說一說港股通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先說下余昊的背景。雖然是位80後基金經理,但人家2013年已經開始從事投資崗位,無論是團隊管理還是獨立管理,過去幾年的年化收益都超過了20%,目前手里管理著內地QDII里五年第一的公募基金——廣發全球精選,絕對是內地機構化投資港股的先驅。


是什麽樣的土豪在炒港股通?


自從有了滬港通,內地土豪似乎成了一切市場異動的萬能解釋。

 

為什麽這個版塊現在這麽強?因為南下資金在炒!

 

為什麽最近這幾只個股表現這麽強勢,有啥消息麽?因為南下資金在炒!

 

為什麽近期大市這麽旺?因為南下資金來了!

 

一副任憑市場萬千變化,都是我A股大媽的神跡。但盡管大媽在A股市場來無影去無蹤、統治八成交易份額,但是在港股這個海外市場,真正的解放軍力量是由機構組成的。

 

第一大金主是銀行,規模大到沒法統計;第二大金主是保險金主;第三金主是老QDII基金,規模大約400-500億(當然這里面很多錢都是保險、銀行爸爸給的);第四名是一些主動公募,大的能有個300億(依然是從銀行、保險爸爸那融了很多錢)。

 

反而內地大媽對投資港股或港股公募興趣不大,全市場60-70個滬港深基金,港股持倉超過一半的大概只有12家公司(投資團隊超過5個人的團隊就更加減少到5-6家左右)。

 

所以大媽在哪里?

 

真正的解放軍,主要由銀行和保險組成。


銀行、保險爸爸都在想什麽?


這就到了港股二級狗最關心的話題:銀行、保險爸爸都在想什麽呢?

 

首先好理解的是,第一批來的爸爸們主要是出於資產配置的角度。主要邏輯是兩地價差大,人民幣又貶值,怎樣保值分散風險是爸爸們的主要考慮。

 

你們看,2016年初的時候,港股的估值那叫一個便宜,直逼1997年水平,你說這合理不合理呢?

 

2016年第二季度直至7、8月份,金主爸爸們便開始南下掃貨。

 

來到配置的時候,他們的投資風格和風險偏好和外資大哥差不多,甚至比外資大哥更加保守,只買自己灰常灰常灰常有把握的票

 

接著16年這波行情來說。盡管年初時候經濟是向下的周期,內銀是最為外資大哥唾棄的板塊,但是想想同一家銀行怎麽能比A股折價20%呢?外資不看好就不看好唄,但是銀行、保險爸爸自己還能不知道自己的數麽?

 

內銀是宇宙級國企,分紅又高,估值還那麽便宜,你們不喜歡就不喜歡,我自己買(突然想到了同樣自信的旺旺蔡老板)!不服看圖!

 

這麽幾波明顯的賺錢效應之後,大媽什麽才知道來炒港股的好不好!當然和A股一樣,在A股不會買銀行的他們,來港股肯定也不會啊,要買就買最大聲的,於是也就有了美圖這樣的走勢。

 

不過由於歷史上的港股QDII,由於推出時間在高位,給投資者虧過很多錢,當時深深傷害了零售客戶,所以現在盡管港股基金業績秒殺A股基金,但零售客戶的熱情依然不高。

 

但事情都有兩面性,越是少人走的路,反而越有機會。農民工開始跑步進入A股時候,差不多預示著A股走到高位;零售客戶還沒開始關註港股,說明行情還有一段路啊。


港股通路在何方


過去幾年港股市場為什麽不好?因為外資大哥在不斷走資。

 

那為什麽過去幾年港股市場又沒有那麽不好?因為內地的金主爸爸又在不斷買買買。

 

再看全球基金的資金流向,2015-2016年流出香港、中國的基金規模超過300億。聽起來好像很大的樣子,其實也就是港股通半年的量,即港股相逢,土豪勝!(可以閉上眼,把港股通想成去日本賞櫻花的大波中國中產們)

 

再拉久一點來講,港股之前沒有沒有本土投資者。中國人出上市公司,外資大哥出錢還有研究員,導致認識和model和股價有很大差距。連希臘違約帶出來的歐債危機,都能讓港股跌成狗,真是躺槍~~

 

現在好了,港股通開通了,中國金主爸爸們合法合理的來了,市場的認知水平提高了,本土投資者也就越來越多,我大港股這小三市場也終於扶正了!

 

現在港股每天100億美元的成交量,港股通占比是低雙位數,再過個三五年占到一半的成交量並不是不可能。那麽港股結構性與A股收窄估值便是大勢所趨。

 

銀行股就從2016年超過20%的折價,縮窄到2017年的幾乎平價;但是再看非銀行藍籌還有30%-50%的折價;就不要提更加便宜的中小市值公司了。

 

再舉個栗子。以前一旦行業的景氣度提高,A股肯定是領漲港股,但是去年三四季度開始,鋼鐵、有色、煤炭、工程機械的股價彈性都好於A股;汽車4S店這一輪的估值收窄,還是港股先走的。


留給純港股二級狗的時間不多了


這個意義上,留給純港股二級狗的時間可能只有三到五年了。畢竟兩地市場平價後,就不會再分港股或A股研究員了,兩地都要看才有飯吃啊。

 

你們看,港股通開了之後,大家的工作範圍和方法都會變。China PM、外資HF參與A股的頻率和深究深度都提高的非常快。格力、茅臺的前十大流通股東,都被外資大哥滲透了。

 

看完港股,兩輪賺錢效應後,除了銀行、保險爸爸外,國內的私募、上海的基金們都開始考慮部署港股了;與此同時,境內的券商中很多強勢的小組,也都開始有專門的人看海外市場,進行研究上的交叉驗證了。三五年後,再造一個市場出來絕對不是空話。

 

對純港股的二級狗來說,可能也都要被迫看A股了,特別在高度本地化的行業如消費、互聯網,可能再也就看不到新的鬼佬分析猿了。

 

不過辭舊迎新嘛,港股是時候迎來新面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87

證監會一紙5億罰單,揭開發審委員“一本萬利”尋租黑幕

權力失去了監督,就存在尋租的可能。新股發行審批制下,發審委員可謂“位高權重”,直接掌控IPO成敗的生殺大權。深交所前發行審核部副總監馮小樹,在證監會兼任發審委委員期間,通過在企業上市前突擊入股、企業上市後高價拋出的方式,非法獲利達2.48億。

證監會周五通報處罰決定,馮小樹以他人名義在公司上市前突擊入股,上市後賣出股票獲取利益,證監會決定沒收其非法所得2.48億,頂格罰款2.51億,並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

“證監會公布的信息不多,沒有明確說明是在什麽時間段、突擊入股的什麽股票,入股數量與價格、減持價格等關鍵信息也沒有披露。” 前資深投行人士、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黃建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是可以明確的是,“突擊入股”是圈內慣用的利益輸送與利益綁定方式。企業在上市之前讓有權的或有資源的“關鍵人物”投機入股,為的就是與他們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上市成功的概率。

他認為,證監會現在做出的只是其職權範圍內的行政處罰,針對的是“系統內人員違規炒股”的問題。但是接下來還有兩個問題,即是否涉及行賄受賄之類的職務犯罪,以及有關的上市公司是否涉嫌欺詐發行上市或網開一面等。

“證監會根據《證券法》形式行政處罰權,如果涉及職務犯罪、利益輸送,證監會需要移動檢查機關或公安機關進一步調查。”一位資深證券律師告訴第一財經,不排除監管機關後續還會對馮小樹的違法行為進一步調查並采取措施。

兩年經手IPO企業30余家

馮小樹是股票發行領域的“專家”,在深交所先後擔任發行審核部副總監、上市部總監、公司管理部副總監等實權要職。作為發審委兼職委員,馮小樹也十分“勤奮”。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僅2006年、2007年兩年期間,馮小樹參與審核的IPO首發項目就有30余個。

據證監會周五通報,馮小樹先後以嶽母彭某嫦、配偶之妹何某梅的名義入股擬上市公司,並在公司上市後拋售股票獲取巨額利益,其交易金額累計達到2.51億元,獲利金額達2.48億元。

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2007年經馮小樹參與審核的IPO企業包括新疆準東石油技術、吉林紫鑫藥業、寧波天邦、浙江天馬軸承、普洛康裕、江蘇新民紡織科技、浙江利歐、中鐵現代物流科技、安徽安納達鈦業;廣宇集團、浙江三鷗機械、威海華東數控、浙江三鷗機械、深圳順絡電子、深圳市拓邦電子科技、雲南錫業。

2006年他參與審核的IPO企業,包括廣東蓉勝超微線材、深圳市得潤電子、承德新新釩鈦、江蘇宏寶五金、江西黑貓炭黑、蘇州金螳螂建築裝飾、廣州海鷗衛浴用品、浙江報喜鳥服飾、山東東方海洋科技、山東魯陽、河南新野紡織、新疆中泰化學、蘇州工業園區新海宜電信;招商局能源運輸、浙江網盛科技、浙江海翔藥業、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術、威海廣泰空港設備、山東沃華醫藥科技、聯化科技、中國海誠工程科技。

“一個發審委委員涉嫌IPO腐敗,他經手的項目應該都清查一遍。”前述證券律師對記者表示。

馮小樹是何時入的股,又是入股的哪幾家公司,證監會對此並未披露太多,根據通報,證監會此次對其做出處罰,主要是因其違反了《證券法》第四十三條,“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和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的從業人員、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員,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內,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贈送的股票” 。

處罰亦是針對其作為監管幹部、違規交易股票做出的。證監會稱,依據《證券法》第199條規定做出處罰,該條款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人員,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買賣股票等值以下的罰款”。

黃建中認為,證監會現在做出的是在其職權範圍內的行政處罰,針對的是系統內人員違規炒股。但是接下來還有兩個問題,即是否涉及職務犯罪,以及是否涉及欺詐發行。

“對特殊人物的突擊入股的價格往往較低甚至白送,這本質上是權力尋租和行賄受賄。雖然目前官方沒有披露案件細節,但是低價投機入股是容易想見的一種做法。另外,從獲利金額來看,交易金額2.51億,獲利2.48億,可以說是非常暴利,這也側面說明其入股價較低。交易金額,可能是指減持金額。如果這樣,減持金額2.51億、獲利2.48億,就意味著初始投資較少,如果只投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話,可能只有300萬元入股。”他分析稱,因為披露信息不祥,沒有公司案例數據,現在還不好推論,也可能存在滾動投資、入幹股等形式,計算起來會有差異。

再進一步,如果“突擊入股”是擬上市企業的主動“送股”會價格特別便宜,那背後可能就需要追問,這些企業是否存在欺詐發行的問題。過去向監管人員行賄送禮的企業,有的是符合上市條件,為了“保平安”而做權錢交易;還有的是因為不符合上市條件,為了“硬上”而為之。但是更多企業是因為存在問題,自身不夠“硬氣”。否則,犯不著這麽幹。

“待證監會公布正式的處罰決定書後,更多的細節才能看到。”黃建中認為,從證監會披露的信息來看,監管層已經掌握了非常核心的證據,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調查或履行程序。

前述證券律師也表示,“突擊入股”是利益輸送的灰色手段,不排除還有其他的權錢交易。“以300萬入股、盈利2.48億,這種情況是非常有可能的。”該律師也認為,如果這樣,那真是堪稱“一本萬利”。

專項巡視發現“貓膩”

在宣布處罰決定之前,證監會對馮小樹的調查做了大量工作。據證監會介紹,中央第7巡視組對證監會開展專項巡視期間發現,前深交所工作人員、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兼職委員馮小樹涉嫌違法買賣股票,並將此線索向證監會進行了移交。

證監會隨後展開縝密調查,在對複雜商業架構的層層剖析,對繁複資金往來情況的抽絲剝繭之後,證監會終於發現了深藏背後的馮小樹。

作為股票發行審核的“專家”,馮小樹一直以專業人士形象出行在公眾視野。2007年時任深交所發行審核部副總監的馮小樹,出席券商保代培訓會並擔任主講人,還專門講解了“股票發行審核要點及重點關註的問題”。2010年5月,時任深交所上市部總監的馮小樹出席了浙江大學30周年慶典。2012年,時任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副總監的馮小樹,入選上市公司行業分類專家委員會的委員。

但是中央巡視組的進駐,讓其隱藏至深的違法行為逐漸浮出水面。

2015年10月31日,中央第七巡視組進駐證監會,展開為期2個月的巡視。2016年1月31日,巡視組向證監會反饋了專項巡視的情況。期間,第七巡視組於2015年11月1日至12月25日,對深交所黨委進行了專項巡視。

監管幹部及其家屬買賣股票,就是巡視組反映的主要問題之一。針對這一反饋,證監會啟動違規買賣股票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由駐會紀檢組向系統各單位、部門印發通知,要求認真進行自查。在自查的基礎上,委托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對證監會系統人員是否開立股票交易賬戶以及具體交易情況進行全面掃描,掃描結果統一報紀檢組核查。

2016年4月,證監會對原江蘇證監局潘某因內幕交易,違法持有、買賣股票做出行政處罰。中央紀委駐證監會紀檢組組長王會民表示,證監會將采取多項整改措施,加強對發行上市等重點部門、敏感崗位的監督制約,加強對易尋租、易被圍獵的權力的約束規範。

去年10月,證監會專門召開全系統黨風廉政建設警示教育大會,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也明確表示,針對證券期貨監管系統存在的監管人員及其近親屬違規買賣股票問題,從警示教育大會召開即日起,“只要再發現系統內工作人員及近親屬有違規買賣股票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一律頂格處理,絕不姑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299

啊啊啊啊啊香港,你的地名真是一本寶藏

今天來講一講香港街道名的冷知識。香港的街道名,有些是廣東話從英語音譯過來,再拿普通話一讀,真是要命。


比如,你們猜猜士多啤梨,碧鹹,歌賦街,砵甸乍街的英文都是啥?

 

還有些地名啊,就是來跟你玩腦筋急轉彎的:


為什麽字里有東的東湧,是在香港的西邊;

字里有西的西貢,又是位於香港的東邊;

太古廣場不在太古;

洗衣街不洗衣服;

通菜街不賣菜;

恐龍坑更是跟恐龍沒有半毛錢關系~~

 

不得不說,香港的地名,真是一本寶藏~~下面歡迎行走於地名中的匯豐香港,給大家講解一下。 



除了地名,香港還有很多好玩、有趣的地方。紮根香港百年的匯豐,也在他們的公號上給大家做了很多介紹呢。掃二維碼,關註匯豐香港微信賬號,回複“匯豐”,“教育”等關鍵詞,更多的寶藏,等你們發現哦~~



閱讀原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808

一本幾正的招股書

1 : GS(14)@2011-02-20 15:16:17

http://bbs.esnai.com/thread-4707918-1-2.htmlimeigu.com 2011-02-15 17:53:23 来源:i美股 原文链接 作者:谢粼 

(i美股讯)它没有专利、没有商标、没有其它核心资产保护;它只有两名研发人员,只有两名经销商,且还没有签订订单......它就是辽宁生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SEC文件显示,辽宁生生生物已经于1月7日提交上市申请,代码为“CFG”,计划在纽交所发行400万股,发行价格区间为4-6美元,拟融资2000万美元。i美股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节选出比较特别的几点,并附上招股书原文,在兔年头一个月以飨读者。

一、核心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合作开发者放弃专利收益权

From September 25, 2001 through September, 2003 and through October 2002 to June 2004, Liaoning Shengsheng conducted research projects together with Dalian Technology University (“DTU”), pursuant to variou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ntracts, regarding transgenic poplar research, including cellulose syntheses transgenic research. As a result of such cooperation, the Company was able to develop Shengsheng No.1 and No.2 transgenic poplar seedlings. The resulting technology is co-owned by both parties. Liaoning Shengsheng and DTU are entitled to 70% and 30% of the profit, respectively, resulting from the use of the patent received on such technology by either party. However, as no patent was ever applied for, the Company has not paid, and is not obligated to make any payment to, DTU for any profit received. DTU is not currently commercializing this technology and, to our knowledge, has no plans to do so. The Company now markets and sells Shengsheng No. 1 and No. 2 transgenic seedlings as a result of such development efforts. Pursuant to a confirmation letter issued by DTU dated May 28, 2010, DTU has waived its right to apply for any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such research results, as well as its rights in any products resulting from this cooperative project.

2001年9月25日至2003年9月和2002年10月到2004年6月期间,辽宁生生生物曾与DTU共同开展关于转基因杨苗的科研工程,主要内容为细胞合成和转基因的研究。生生生物借此能够充分开发期生生一号和生生二号转基因杨苗。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科研成果由双方共有,任何一方利用此项科研专利所得的利润需按7-3的比例分配给生生生物和DTU。但由于此后该科研成果并未申请任何专利权,生生生物并没有,也不须向DTU支付任何费用。据我们所知,DTU目前并没有利用这项技术盈利的意图。2010年5月28日,DTU向生生生物发函,确认其放弃了为此项技术申请任何专利保护的权利。

二、公司只有两名研发人员

We have only 2 employees engaged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we are dependent on our relationships with third par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s such as DTU and SAU to perfor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us.

公司目前由2名负责研发工作的员工。我们主要依靠与第三方合作,比如与DTU和SAU合作开展研发活动

三、“三无”公司------无专利、无商标、无其他核心资产保护

We do not have any patents, trademarks or oth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我们没有任何专利、商标以及其他核心资产保护

四、公司只有两大经销商,且未签订合同或者订单

We had two major distributors, Karamai Teng Lin Farming Co., Ltd., and Liaoning Dongran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that accounted for 81% and 94% of total sales for our fiscal year ended December 31, 2009 and 2008, respectively. Karamai Teng Lin was responsible for 53.37% of our 2009 total sales and Liaoning Dongran was responsible for 29.94% of our total sales. Although we do not currently have any contracts or orders in place with such distributors, we believe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and our other) distributors is strong.

我们有两大经销商客户,Karamai Teng Lin Farming 和Liaoning Dongran Landscape Engineering ,2008年和2009年,这两家经销商总共分别贡献了我们81%和94%的营收。其中在2009年,Karamai Teng Lin Farming贡献了我们总营收的53.37%,Liaoning Dongran 贡献了29.94%。尽管我们目前与这些经销商并未签订合同或者订单,但我们相信公司与这些经销商的合作关系是非常稳固的。

五、与员工没有合同

Substantially all of our employees are located in China. As of January 5, 2011, we had 56 employees, including four sales representatives. There are no collective bargaining contracts covering any of our employees. We believe our relationship with our employees is satisfactory.

我们的员工都在中国。截止到2011年1月5日,公司拥有56名员工,其中包括4名销售代表。我们并未与任何员工签订劳资合同,但我们相信与员工的合作关系式非常稳固的。
2 : GS(14)@2011-02-20 15:16:43

http://www.sec.gov/Archives/edga ... 910/v208850_s1a.htm
招股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80

【文化籽】草根智慧 面向世界 一本通書譯到老

1 : GS(14)@2016-02-03 14:48:37

司馬勤 Ken Smith(左)為《金融時報》等撰寫音樂和文化評論,也有著書,熱愛中國文化與美食,沉迷港產片,英文版《珍黃曆》、《道德經》等合著者。李正欣(右)哥倫比亞大學音樂學博士、鋼琴家,從事藝術交流兼繙譯工作,英文版《珍黃曆》、《道德經》等合著者。



【文化籽:藝文沙龍】都市速食年代,一本通書睇到老,會否嫌過時、老土?居於美國的文化人李正欣與丈夫司馬勤(Ken Smith)絕不認為如此。從2010年開始,他們每年都會推出英文版《珍黃曆》(Pocket Chinese Almanac)即袋裝《通勝》,宣揚東方草根智慧。兩人既不迷信,也沒意向投身堪輿界別,強調只是當繙譯及註解者角色,填補中西文化的缺口。繼袋裝《道德經》、《論語》、《孟子》付梓後,夫妻又將雙劍合璧,着手撮譯中國古代著名兵法策略《三十六計》(36 Strategems)。


「當你以為香港700萬人或者中國大陸才依賴《通勝》,連剪頭髮、搬屋、旅遊都依它行事擇日,其實不只。《黃曆》已演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成為全球華人的無形聯繫。」司馬勤說時一臉認真。我對司馬夫婦的「文化產業」印象最深,反而不是來自《珍黃曆》。兩年前一頓晚宴,某位放洋回港的企業高層拉着李正欣感謝她,指她夫婦倆於2013年繙譯的《道德經》,讓她人到中年才真正認識老子哲學。當時我腦裏閃過一絲灰,黃皮膚要靠外語理解自己國家的文字,夠悲哀吧?後來看完全本小書我終於明白,二人把艱巨難明的古文繙譯得親民與「易吞」,應該花了很大心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書中中英對照紛陳,譯為“A man of high virtue does not stress his virtue, thus he possesses virtue”,淺白地解釋真‧道德人,並不以為從善有甚麼了不起,深奧的意思頓時變得不離地。既然能打破文字的局限,用甚麼語言已經沒有關係了,重要是這些古老智慧有傳承下去的現代方法。《黃曆》相傳由黃帝所創,主要為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天吉凶宜忌、生肖運程等,俗稱《通書》或《通勝》。小時候我總覺得《通勝》神秘又好玩,愛看牛郎有否穿鞋子、學畫符、念港式爛英文,其實它除了用來擇日、占卜,還蘊藏包含務農資訊的草根智慧。生於香港的李正欣自小已翻閱《通勝》查宜忌,但若說細味內容慢慢逐頁研究,還是這十多年的事。「《通勝》可以看出中國農村的生活節奏,單從建築,上樑、立柱、蓋頂,統統循序漸進,有序可依。」



著英文版《黃曆》 文字淺白

大學開始接觸中國文化的司馬勤,從一個老外的角度更感悟到《通勝》有趣的民族功能。他試過在美國買機票飛來香港,問相熟的華人旅行社職員哪天較便宜?對方查了一查跟他說:星期三,李正欣剛好也着他選同一個日子,後來司馬勤知道,他們同時在看《通勝》,可見其影響無遠弗屆。司馬夫婦繙譯的《黃曆》,是諮詢香港研究風水的建築師黃榮釗(Warwick),此人從祖父那裏學會了預卜氣候和天氣趨勢,據說其高祖輩已研究術數卜卦。認識黃氏後,他們受《黃曆》啟發,眾人開始合作出版英文《珍黃曆》,印數約5,000冊,在網上、香港亞洲協會和辰衝書局發售,每本7美元(約54港元)。小書裏每天都有「宜」和「忌」,「起窯」、「立柱上樑」、「安門」、「開渠」等全部用上英文。猴年很多堪輿學者都說是「破年」,司馬夫婦依書直說指今年「徵兆不祥」,較多天災人禍。



國美食家 睇《通勝》擇日釀酒

西方不同時代不同界別都曾掀起中國熱,老外對神秘的四大文明古國總是帶着迷思。司馬勤笑着舉了個過癮的例子,說明不只是黃種人才相信《黃曆》。著名意大利鐵匠兼美食家Angelo Garro是司馬夫婦的好友,因為活躍於華人圈子也愛上中國文化,當他發現《通勝》後簡直迷上,特別關注中國農業中天地人、土地與食物之間關係,多番請教華人朋友解碼,卻沒幾人能全面闡釋書裏智慧。「他甚至記着下種、收割的吉日作為釀酒的參考指標。」司馬勤笑說。李正欣說,把艱澀的古文繙譯成通俗文字,困難不足為外人道。「好像譯『苫蓋』就花了很多時間,打了不知多少通電話和發電郵詢問,最後用了茅草屋頂的thatching roof作英譯。」司馬勤更不只視此為二人的繙譯結晶品,更是文化工程,李正欣的父親李百強為小書題書法字,每年四出尋找藝術元素。「打從第一本書起我們便決定把不同中國民間藝術放到書內,務求中西合璧,也希望西方認識這些民間藝術家。陝西、廣東、山東統統我們都找過,除了木刻畫、剪紙、布堆畫年年不同。」李正欣侃侃道來。司馬勤愛中國文化,源於大學時期,他的室友是個華人,常帶他逛唐人街開眼界。首次踏進黃土地是1998年,「回來後我醒覺美國的唐人街根本不中國,它在西方是很獨特的個體,我很想去學習,重要過程就是看香港電影。」司馬勤沉迷港產片,自誇1984至1994年時期的港產片,他滾瓜爛熟,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他能背誦如流,劉德華作品更是無所不曉,那時他每天密集式看港產片,大大話話消化了250套。



煲250套 港產片是紅娘

李正欣原是鋼琴家,曾為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和成龍等做過繙譯;而司馬勤為《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等撰寫音樂和藝文評論,也有著書,二人參與不少文化項目的顧問工作。當時在紐約文藝界,他們互相已聽過對方的名字,但邱比特的箭始終未瞄準。在李正欣朋友口中,知道有位沉迷港產片的風趣老外,同時亦有一大班朋友叫Ken一定要認識彈得一手好鋼琴的香港女生李正欣。後來在一個音樂會上,這對「熟悉的陌生人」終於遇上,一見如故。不知港產片有何魅力?直叫司馬勤沉迷不能自拔。二人第一次約會,也逃不過港產片魔咒。「首次約會,Ken找來沒英文字幕的《何日君再來》,我說不怕我提供即時傳譯,一直睇一直講。」司馬勤搶白:「李式自家評述,一邊是角色在演,一邊是她在解碼。」說罷,二人笑作一團。入鄉隨俗,司馬勤2006年與李正欣在香港結婚,也有查《通勝》及經歷港式「擇日」爭佳期的玩意,他視為有趣的文化體驗。「當年我們結婚日是宜栽種、會友、出行、理髮,是適合聚會。」司馬勤笑着回憶,岳父替他改了絕佳的中文名司馬勤。二人簽紙後,便跟50個朋友跑到貴州侗族一個村落,算是慶祝儀式,更是考察和靜修。司馬勤的自我描述有這麼一句:“he eats Chinese fluently, in many different dialects”,指自己食盡大江南北不同地區的地道美食,鳳爪、蛇、動物內臟等等老外最怕的騎呢食物,他統統由心喜歡,吃得津津有味,不用查《通勝》,對於他倆,相伴而美食當前,天天都是大吉日。



七本精心傑作,更似文化藝術載體,每年二人總會精心搜刮中國各地民間藝術作封面。

起窯、立柱上樑、安門、開渠等艱澀的中文變成淺白的英文,連買牲口的「納畜」都有記錄。

司馬勤自誇食盡大江南北,鳳爪、蛇、動物內臟等等老外最怕的騎呢食物,他統統放入口,最掛念香港的明爐燒鵝。



夫妻兩人熱愛中國文化,早已雙劍合璧,曾出版袋裝《道德經》、《論語》和《孟子》。

奧斯卡得獎作曲家譚盾(左)與李正欣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老同學,司馬勤從1995年起已經關注譚盾的創作動向。李正欣攝

(左起)百老匯著名製作人Scott Rudin、李正欣、戲劇作家黃哲倫及司馬勤出席亞洲協會2012年周年慶典。曾金燕攝



2011年,黃哲倫創作的百老匯喜劇《中式英語》在芝加哥準備世界首演,李正欣與司馬勤擔任文化顧問,與負責中文台詞的莊梅岩(中)一起工作。曾金燕攝

中西合璧是兩人自豪的智慧,司馬勤研發的海外版「煙肉伏特加」,靈感源自中國「肉(玉)冰燒」。



記者:鄭天儀攝影︰潘志恆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03/194763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189

【專題籽】一本簿一支筆 文具王究極設計

1 : GS(14)@2016-05-19 02:35:07

高畑正幸有文具王之稱,擅長設計簡單實用的文具,本月受邀來港分享心得。



【專題籽:胚芽故事】今日個個手機不離身,但在日本,手寫筆記仍然流行。去文具店、Tokyu Hands走一轉,紙筆墨硯擦膠釘書機,款款又靚又實用。每年日本有許多文具設計比賽,得獎作品總讓人看得牙癢癢,今年的Kokuyo Design Award現正向全球招募,並與 LOG-ON合作,把昔日得獎作品帶到香港展出,又邀請日本有文具王之稱的高畑正幸親臨講解自己的設計,他覺得好的文具,「就是在設計上作出細微改良,就能大大改善生活。」


高畑正幸到哪裏訪問都戴着頂皇冠,手執巨型鉛筆,42歲的他當了11年文具王,皆因他在1999、2001及2005年東京電視台節目《電視冠軍》的「全國文具王大賽」中勝出,成為三屆冠軍後即被封為「文具王」,至今仍然專注設計貼心實用的文具。他有一個心愛的直桶形筆袋,把筆袋上半部份拉下來,就變成了筆座,他認為好的設計不必複雜,簡單一個機關,已讓生活多一份便利。高畑正幸的文具之路,源於他4歲開始拿剪刀剪東西,父母沒阻止之餘,還讚他剪得好,從此他就愛做勞作。小學時,他會在筆記本上記錄有趣的文具實驗、立體圖形的紙樣、做簡單的pop-up遊戲等等;15歲時他愛把用過的文具畫下來,連零件都以針筆仔細記錄,更寫下其原理及優缺點,「我當時科科都拿A,特別是美術科,不過運動就完全不行。」埋頭苦畫與研究,儲起了滿滿的一叠畫,念大學時更把資料重新整理,出版成書。現在身為文具王,他便不停研發創新和有實用功能的文具。



日帶十幾磅 為捉緊靈感

為免錯失任何一個設計靈感,每天他都會背着自家設計的背包,裏面有兩本記事本,一本記下日常事項,一本記錄突如其來的靈感,還有一本寫生用素描本、一本文具圖鑑、兩本小筆記本、電腦、iPad、兩部充電器、外置hard disk,以及比我家筆座更多筆的筆袋,背包有十幾磅重。他設計的得獎文具都很簡單,如2007年設計的Binder Ball Pen,因平時筆記本與筆分開放,不太方便,他把筆與長夾子合體,令筆可以夾在筆記本旁,一定不會弄丟;2008年得獎的多角TETRA擦膠,外形像防坡堤石躉的擦膠,幾隻角可擦細微的地方,用起來順手,用完隨手一丟,亦不似普通擦膠般容易滾走;更細心的卻是2015年得獎的Access Notebook,硬皮簿上有個手指位,引領讀者把拇指放到最好揭的中間位置,翻頁時亦能看到頁碼;硬皮書底有一條摺痕,翻書時書底成一直角,方便屈起硬皮簿翻頁,書頁上的格子亦有助整理資料。整本簿的尺寸比A5大一點,可輕鬆把A4紙對摺貼上去。



香港的文具控Patrick(右)跟高畑正幸相識多年,二人一講起文具,就像小朋友般開心。

高畑正幸在家裏被大堆文具和筆記本等文儀用品包圍。



香港文具控:手寫更深刻

用了一輪手機平板,近年港人開始回歸手寫。吳子謙(Patrick)是一位文具控,喜歡在簿上寫寫畫畫,記事簿裏寫滿了他的行程、心情、旅行筆記,還有手繪圖。他最喜歡高畑設計的Binder Ball Pen,原子筆本身也是夾子,夾在筆記本上,不用隨身摷筆。對他而言,執筆寫字是「拿得起的過去,寫得下的未來」,最重要是摸得揭得,空間比網絡世界更大,「我拿筆在紙上自由畫,這動作在我腦裏很立體地出現,對我而言局限少很多。而且你在手機上按鍵發訊息,訊息內容很快就忘了。手寫的,記得更深刻。」



高畑正幸得獎作品

除了是Kokuyo Design Award常客,高畑正幸更曾獲世界四大設計大獎之一的Good Design Award及亞洲最大International Stationery Award。



【2015】AccessNotebook2015 Good Design Award這本硬皮簿細節多,書皮和頁面的小半圈,引領讀者把拇指放到最易揭頁的位置。

【2008】TETRA擦膠2008 Good Design Award多角擦膠方便用家以尖角擦掉微小的範圍,防坡堤石躉般的外形,令擦膠不易滾走。

【2007】Binder Ball Pen18th International Stationery Award這支原子筆與長夾子合體,可以夾在筆記簿簿邊。



文具王設計背後事



高畑中學時畫的文具筆記,仔細拆解部件及運作分析,有助了解文具構造,方便設計新文具。

薄薄的筆記本,一年後(左)便儲起大叠文具素描及筆記。



Kokuyo Design Award經典 香港有售



蝴蝶結橡筋設計者:麻生遊2013年得獎作品,日本人視蝴蝶結為祝福,不同顏色的蝴蝶結代表不同祝福。$35

Nameless Paint無名水彩設計者:今井祐介、茂木彩海2012年得獎作品,顏料上只有紅藍黃三色標示,如中間的正是藍加黃即綠色。$148

Beetle Tip3-way螢光筆設計者:park_misaki2007年得獎作品,同一個筆嘴能分別畫出粗線、幼線及雙線。$18



Kokuyo Design Award得獎作品展

日期:2016年5月14日至6月26日(11am-11pm)地點:LOG-ON ToGather@ LOG-ON Fashion Walk店



記者:陳慧敏攝影:劉永發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17/196144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420

寫詞千首才出第一本詞書向雪懷保留粵語文化

1 : GS(14)@2016-07-06 07:59:07

向雪懷最近與徒弟簡嘉明合作推出最新著作《愛在紙上游──向雪懷歌詞》,大家從中更能了解向雪懷譜詞時緣起的心態及背後故事,簡嘉明亦會從文學角度加以賞析。在詞壇遊走近四十年,作品逾千,但不愛拘束的向雪懷,曾多次婉拒執筆寫書的邀請,直至徒弟先後推出兩本著作,他笑指怎可能被超越,但不想遵循固有模式寫書,希望從中尋求突破。


■向雪懷將舉行的演唱會上,會找來寶麗金時代歌手演出。資料圖片

感謝阿倫小鳳

早前在中環受訪的向雪懷,坦言要重拾當年填詞時背後故事很痛苦,但要感激譚詠麟與徐小鳳等前輩當年給予機會,他說:「喺阿倫身上我學到好多嘢,佢好肯畀機會新人、好有胸襟,當年如果唔係佢,《午夜儷人》就唔會有,因唱片公司要顧及歌手形象,敏感題材都唔畀唱。寫《雙城記》時,一直都唔敢畀人知內容,我去到錄音室先畀小鳳聽,當係考驗自己同睇吓小鳳胸襟,佢睇完就二話不說去錄音,好感激佢哋令無數可能胎死腹中嘅作品得到生命。」


■向雪懷笑稱不想被徒弟簡嘉明(右)超越所以出書。

清楚記錄歷史

不少人覺得粵語流行曲已死,但向雪懷認為電影或劇集可以用配音或其他語言推出,但粵語歌曲是無可替代,他說:「粵語流行曲由許冠傑同黃霑年代開始,係記錄一個歷史,好清楚,相對國語歌嚟講係冇咁清楚,台灣都有啲,都係校園民歌開始,一路落嚟香港歌嘅文化垂直線係好清楚。」相對其他地方,香港的寫實歌曲比較多,所以粵語文化是有需要去保留,尤其香港會受到全球華人矚目。此外,向雪懷昨日到商台宣傳下月於紅館舉行的演唱會,表示將邀請眾多寶麗金歌手擔任嘉賓。採訪:馬建華、盧妹攝影:陳慧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05/19681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591

【一本簿、一支筆】漫畫「偽」術亂世中的港式快樂

1 : GS(14)@2016-10-26 08:03:07

唔好睇少o依個《孫悟空》,佢吸引咗超過七百萬網民嘅目光!



最近,一幅以龍珠孫悟空為主題嘅畫作,喺網上有超過七百萬人睇過、十六萬人share,唔止係畫漫畫人物咁簡單,細心啲睇,係畫中畫!悟空裡面隱藏咗好多角色,包括佢老婆芝芝、龜仙人同無閑等等。呢幅畫唔係由邊位日本畫家創作,而係出自香港人!本地畫家Ah Leung對於網上嘅熱烈反應非常開心,「原來呢個世界好多人鍾意龍珠!悟空帶畀我喺畫畫上嘅大轉變,就係當中嘅思考同幻想力。細個時覺得畫人物嘅眼睛好複雜,跟住我發覺唔係喎,其實悟空嘅眼睛係一粒豆豉加個圈。」從來無拜師學畫嘅佢自此更放膽畫畫,一路自學至今。



除咗《龍珠》,本地畫家Ah Leung亦係日本經典漫畫《相聚一刻》同《橙路》嘅粉絲。

2003年沙士期間係Ah Leung最低潮嘅時間,佢甚至出走到紐約,不過始終覺得香港最好。

Ah Leung欣賞上一代香港人勤奮精神,又鼓勵大家就算機會渺茫亦唔好放棄。

現實香港充斥住語言「偽」術,Ah Leung描繪嘅可以話係圖像「偽」術,打正旗號話畀人知係「不誠實紀綠」。除咗悟空、黑武士等大家熟悉嘅漫畫人物,喺Ah Leung筆下出現得更多嘅係香港。佢有畫自己土生土長嘅西營盤,仲沿住港鐵港島線描繪唔同地方,之後「進攻」九龍,參考九龍壁畫法,將九個九龍地區化成九條龍。作品未必係色彩斑斕,但係齊集舊香港嘅特色同人情味,好似各種舊式小店、左鄰右舍交流嘅場面、掛滿招牌嘅港式地道街景。問到新舊香港嘅分別,Ah Leung話:「我鍾意舊香港多啲,o依家嚟嚟去去都係好多間7-11、地產舖;小店有佢嘅生存空間,營運到就應該繼續營運落去,無必要作出犠牲。」佢感慨近年香港環境較亂,坦承畫畫過程可以令佢暫時逃離現實世界嘅不快樂,並希望借一本簿、一支筆令觀眾忘憂,「我盡量都會擺啲好寬容、快樂嘅元素落作品,希望喺比較亂,無咁開心嘅時刻,帶歡樂同正能量畀大家。」



細睇Ah Leung筆下嘅黑武士,原來裏面都係香港地道街景,估你唔到喎。(受訪者提供照片)

Ah Leung最近以哥哥張國榮為主題創作,描繪哥哥曾經演出嘅經典電影角色。(受訪者提供照片)

崩牙係Ah Leung嘅標誌,佢最想同人分享嘅,就係快樂。(受訪者提供照片)

Ah Leung認為現今唔少港人都係「搵完食先搵夢想」,過程容易令人迷失,而佢自己就選擇堅持理想。縱使條路唔易行,戶口試過只有幾千蚊,義務畫插畫都冇人要,不過好彩沿路有太太撐住,最後捱出頭,成功同公司簽約,有機會同唔同品牌合作,兼做平面設計師。雖然現時收入只可用「糊口」嚟形容,但係Ah Leung一啲都唔介意,「做自己喜歡嘅事,就係一種快樂!」



Ah Leung喺西營盤長大,仲話o依度居民會叫海味街做鹹魚欄,你又聽過未?(受訪者提供照片)

《九龍》系列以九龍壁為靈感,真係幾有氣勢。(受訪者提供照片)

採訪:何宛珊(表妹)攝影:馮峰、Neo後期:Roy編審:仙編導:Kaman、懷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26/198119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5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