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能 長建轉型為財務公司(2013/10/3) 林本利

2013-10-03  NM
 
 

 

原本只打算撰寫三篇文章,去回應各方面對「和黃負債過萬億」的質疑。不料到近日電能突然宣布分拆香港的港燈業務上市,估計可套現近400億元。根據電能公告,分拆後的港燈,要「擁有介乎約400億元至500億元的債務」。結果欲罷不能,要繼續探討長和系的負債情況。

翻開電能的年報,從集團的資產負債表可見,整個集團總資產是1,016億元,總負債是386億元,股東應佔總權益是630億元(即總資產減總負債)。電能的總負債不足400億元,為何把港燈分拆上市後,要港燈背負高達500億元的債務?很明顯,電能的負債不局限於電能本身及其附屬公司,旗下的聯營公司和合營公司還有負債,只因電能持股量不足50%,或者沒有有效的控制權,才毋須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仔細查看電能聯營公司的資產和負債情況,不禁嚇了一跳。截至去年底,電能聯營公司的資產高達2,825億元,但負債同樣驚人,高達2,266億元,聯營公司的股本(即資產減負債)只得558億元,負債比率(相對於資產)高達80%。令筆者感到費解的是電能六間主要聯營公司,在澳洲及英國從事公用事業,回報率大致與資產值掛鈎,每年回報大約是7%左右。即使投資回報穩定,但溢利始終有限,為何可以欠債2,266億元,銀行及債權人不擔心聯營公司一旦被政府收緊回報率,或者銷售欠佳,而出現壞賬嗎?電能在澳洲及英國的六間主要聯營公司,所佔權益在30%至54%之間,餘下的權益,差不多全部由同系的長建、長實和李嘉誠基金擁有,真是一家親。當公司由私人100%擁有,便毋須像上市公司一般向外披露資產負債情況。但由於電能擁有的主要聯營公司受到政府監管,故此可以從其他文件中得知它們的負債情況。電能在英國的四間聯營公司,總資產約為2,000億元,總負債1,800多億元,負債比率高達90%。個別聯營公司(例如UK Power Networks),淨負債佔受監管的資產值接近70%。電能聯營公司2,200多億元的負債,扣除四間英國聯營公司1,800多億元負債,餘下的400多億元負債大部分應屬於澳洲兩間聯營公司所擁有。電能一眾聯營公司背負重債,UK Power Networks的債務評級屬BBB。筆者發覺電能在2000年起,開始向聯營公司提供巨額貸款,收取高達13.79%的利率。近年貸款金額大幅攀升,去年達到135億元,為電能帶來近14億元利息收入。這些向非上市聯營公司的貸款,屬於後償貸款,債權人(即電能)的權益是次要於其他貸款人的權益。同系的長建(持有電能約39%股權),同樣在過去十多年轉型為財務公司,不斷向聯營公司提供貸款,去年底貸款金額更高達184億元,為長建帶來18億元利息收入。去年電能長建兩間公司合共貸款319億元,賺取近32億元利息。長建和電能過去十多年的高增長,不少是透過向聯營公司貸款製造出來的。聯營公司的資產投資回報不過7%左右,但卻要支付10%以上的債務利率,真不知背後的經濟邏輯。隨着美國息口上升、美元轉強(即其他貨幣貶值),對一些在海外投資而又背負重債的公司有一定財務壓力,這亦解釋了為何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說要全面減債。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72

野村:10月風險事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00

野村證券高級政治分析師Alastair Newton發佈題為「紅色十月到來」的文章,盤點了10月份可能影響市場的重大地緣政治事件:

美國——白宮與國會將無法就債務天花板達成共識,從而導致技術性違約。但即使美國沒能在最後時間達成協議,「國債違約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此外,奧巴馬政府和國會之間還有兩個重大議題:奧巴馬將尋求國會支持軍事打擊敘利亞,以及信新任聯儲主席的歸屬。

中東和北非——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中東的緊張關係可能加劇2014年以前市場對石油的政治風險溢價。與此同時,伊朗核問題的談判將於10月15日和16日在美、中、俄、法、英、德的參與下重新啟動,「令人鼓舞」。

歐洲——德國選舉後將有連續幾週的「不充分治理」期,這將導致三駕馬車車對希臘的審查以及憲法法院對OMT計劃的裁決更加複雜。同時,意大利政府預計將「不太穩定」,並致力於「努力就2014年預算達成共識」。

土耳其——土耳其近期的抗議者規模不及今年夏天,但他們已經變得「更加政治化,這也可以是為土耳其社會日益兩極分化的反映。」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目前尚未宣佈其「結構性改革」方案的細節。10月15日日本國會復會後,該方案很有可能遭到安培所在自民黨的反對。

野村還警告說,最近因為腐敗和不平等導致的土耳其、巴西等過抗議讓市場吃了一驚,並提升了市場對各國騷亂的擔心。他還列舉了其他幾個潛在的可能發生抗議的國家,包括阿根廷,印度,俄羅斯,委內瑞拉,印尼,南非,埃及,泰國,馬來西亞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38

2013-10-4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pnq.html
10月2日把綜述寫完,熬了一夜。3日休整了一天,沒做什麼事情。

  發現了一本書,是Robertbrenner的《全球動盪的政治經濟學》,作者是一個新馬克思主義者。

  因為非主流,所以書中基本沒有數理模型,基本是一些事實的總結。作者思考的框架也脫離了正統經濟學的窠臼,而是完全從淨利潤率的變化上來思考整個大周期的變化。

  這本書成稿於1998年,作者思考的起點從1950年開始,50年的大周期,裡面值得思考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從數據上看,1965年算是美國工業最後的輝煌了,當時美國人通過貶值,讓自己的製造業迴光返照了一下,但是1965年後,兇猛的日本人和德國人利用低廉的工業品,讓美國製造業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作者認為,從1973年至今,實際上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處在衰退當中,當然,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是從製造業上看這個問題的。這是因為,德日迅猛擴張的產能壓低了產品價格,讓美國製造業的淨利潤率一路下滑,這一下滑趨勢直到80年代末期才得以扭轉,其扭轉的因素還是因為實際工資漲幅的下降。

   而當德日擴張開始變慢之後,中國等國家的興起,更是讓發達國家的製造業遭遇了更大的打擊。低廉的成本造就的低廉工業品,讓美國製造業的淨利潤佔比一路下滑。這導致了美國的產業結構中,製造業的佔比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資源流向了金融等第三產業。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德日興起的背景和中國興起的背景都很像,在日本興起的1950年,當時日本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在農村,這和中國2003年的情形何其相似!正是因為大量的農業勞動力進入工業部門,使得日本的工資水平在經濟迅速增長時並不上升太多,而隨著日本企業的出口的增加,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日本企業的淨利潤率不斷上升。淨利潤率上升又導致了投資的增加,而投資的增加形成的產能又促進了出口,於是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循環。而這個正反饋循環,最終是被日本的匯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阻斷了。

  而對於德國而言,最初阻斷這個正反饋的,是其最終不斷上漲的工資和四小龍和不斷升值的匯率,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東亞四小龍等新玩家也開始進入市場,最後中國進入,整個工業品的價格進一步被壓低,於是各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的增速就都變得很慢了。

   對於企業而言,影響和淨利潤率的有三個主要因素:人工成本、產品價格和勞動生產率。

    作者思考的核心在於產能和產品價格上,作者認為不斷有新玩家加入市場,使得1973年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得不面對長期的產能過剩,這壓低了產品價格,導致了企業淨利潤率的不斷下降。這一遊戲在中國加入工業化的行業之後,怕是更是雪上加霜了。這使得英國這種國家。製造業幾乎都快遷走了。

   這本書最好的地方不在於其觀點,而在於其數據的整理,裡面的許多數據對我做《GDP增速和股市回報率》的研究很有幫助。

   這本書極好的總結了美國、日本、德國三個國家在1950年後五十年中的發展變化。

   我正好在找德國的數據,真是瞌睡遇到枕頭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65

2013-10-9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t0c.html

  繼續做一些經濟史的梳理,歷史的梳理,對於我們理解現實或許不無裨益吧。

1、資產價格的凱恩斯主義

   從92年開始,美國的消費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資產價格上漲,在2001年之前,美國依賴於股市的上漲的財富效應來刺激消費。而在2001年之後,則依賴於房地產市場的上漲來刺激消費。

   但是這種刺激的結果是美國居民儲蓄率的下滑和負債率的上升。

   從宏觀上看,這是以居民的赤字來代替政府的赤字,所以也有人將其稱之為資產價格的凱恩斯主義。也正因為這種財富效應,使得資產價格在近年來開始成為央行的調控目標之一。

    這個過程在短期來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資產價格上漲——消費增加——企業淨利潤增加——資產價格繼續上漲。

    但是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是有極限的,由於在這一時期,居民的實際收入上漲緩慢,消費的增長是建立在負債增長和儲蓄率下降的基礎上的。這種增長是有極限的。一旦資產價格下跌,負債卻是剛性的,就會導致居民的負債率的飆升。整個泡沫也就就此破滅了。

     

 

2、金融美國和製造業美國的矛盾

   實際上存在兩個美國,一個是製造業的美國,另一個則是服務業和金融業的美國,這兩個美國的利益是有矛盾的。

   對於製造業美國而言,它需要弱勢美元來降低它的出口價格。而對於金融美國而言,他需要強勢的美元來吸引外資的流入來推升資產價格。

   從1992年開始,美國開始加速向著金融美國的方向發展,強勢的美元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資金湧入,製造業則在強勢美元之下持續萎縮。大量的資金湧入壓低了美國的利率,讓美國的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體現在公司淨利潤分佈上,就是製造業的淨利潤佔所有公司淨利潤的佔比不斷下降,而金融業淨利潤佔比不斷上升,一度高達40%以上。

   金融美國是在1992年後開始迅猛擴張的,美國快速金融化導致的是製造業的萎縮,而製造業的萎縮帶來的是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大量增加,隨著中國的崛起,這一赤字增加的尤其迅猛。

   而缺乏實體支撐的金融業,最終只能在危機中收場。

 

3、美國的利率

   之前在考慮美國的利率時,將美國在1984年之後的利率下跌歸結於資本開支需求的下降。這種論點是有缺陷的,事實上,美國的低利率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中國和日本對於美國國債的大量購買。

    日本和中國為美國的債務融資,才讓美國政府的刺激政策不至於引發利率的上漲而導致資產價格的崩盤。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目前美國政府對於財政政策的謹慎,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對於利率上揚的恐懼,對於美國來說,資產價格的財富效應對於居民消費極其重要。利率一旦上揚,會導致資產價格的崩盤,而導致整個經濟的萎縮。

     也正因為此,即使強勢美元會對已經脆弱的製造業造成打擊,美國政府依然堅持強勢美元的政策,以繼續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來維繫低利率,進而維繫資產價格。

     金融集團對於美國政府政策的綁架,使得製造業美國越加式微了。到了現在,曾經的製造業第一強國,怕是只剩下一個骨架了。唯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還在那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39

2012年10月6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qou.html

2012106日 日記 Cedric

 

    今天全天都在看《公司金融》做公司金融的作業。

 

    公司金融中討論永續增長年金(perpetuity)的內容常被用來作為股票估值的工具。該工具假設現金股利就是一個永續增長年金。

 

    我今天曾經嘗試著用該工具來做一些粗略的估值,由於直接假設股利增長率(g)脫離了基本面分析,而與基本面分析更接近的是假設未來的ROE,所以,我嘗試著通過假設ROE和派息率(β)的方式求出股利增長率。另外,是否存在一個最優的β值使得對某個給定的ROE,股票的現值最大?

 

 

    這會兒突然發現之前考慮的過程忽略了一個因素。但是這會兒又熄燈了,明早再繼續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1

2013-10-7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ra2.html
 

讀書,看數據,把1950年後的經濟史略微梳理了一遍,寫一點小筆記。歷史總是告訴我們: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中國今日所經歷的事情,日本和德國在1971年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只是之後的故事,因為我們不受美帝控制,則會有所不一樣吧。

1、二戰後的三波工業化浪潮

  從1950年算起,這個世界算是經歷了三波工業化浪潮了。

   美帝在二戰結束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當時英國的工業實力猶存。

   而當時的德日,則在戰爭結束之後還是一片廢墟,在1950年,日本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農業部門,而德國則有2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和德國有有著極低的工資水平。

   極低的工資水平,和人為被壓低的匯率,使得日本和德國得以通過出口迅速崛起。日本和德國崛起的最重要的時間段是1965-1971年,在這段時間內,日本和德國的外貿順差迅猛增加。其勞動生產率也迅猛提高,這一點也可以在其人均用電量上窺見一斑。

   但是日本和德國的迅猛增長,使得其積累了巨大的外匯儲備,帶來了巨大的升值壓力,當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開始大貶值的時候,日本和德國開始結束了他們的高增長時期。日本和德國的工業化,算是第一波工業化了。

    日本和德國工業的高速增長期,在1971年左右,宣告結束。但是日本和德國的貨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卻給了亞洲四小龍機會。台灣等地區的經濟,正是在日元升值之後,才開始崛起的。於是他們再次重複了日本和德國的故事,只是因為其體量比較小,並未對整個世界經濟秩序造成巨大衝擊,所以並沒有遭遇廣島協議這樣被強迫升值的事情。亞洲四小龍等東南亞國家的迅速工業化,算是工業化的第二波浪潮了。

    第三波工業化則是中國的工業化了,他也重複了日本和韓國的故事,龐大的農業部門給工業部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使得資本能夠在長時間內壓低工資。而人為低估的貨幣,則更增加了這種成本上的優勢。成本上的優勢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率,而更高的利潤率則帶來了投資,而投資的增加則增加了生產效率,這又反過來提高了淨利潤率。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但是這個良性循環的背後,是整個世界的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這使得成本較高的企業,不得不不斷的淘汰出局。這表現在了美國和英國的去工業化上。

 

2、從產能過剩到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

    產能過剩對於美國製造業的衝擊是巨大的,因為產能過剩,使得產品價格一直面對著向下的壓力,而工人的工資卻無法達到發展中國家那麼低的水準。這使得美國有大量的企業,在日本和德國加入競爭之後,開始陷入了困境,並逐步開始了去工業化。

    去工業化的高峰期發生了1979-1982年左右,以鋼鐵業為例,美國鋼鐵業的產量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可逆的巨大下降。這一時期則正好是沃爾克執掌美聯儲實施緊縮政策的時期。

    之後美國企業的淨利潤率開始回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大量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被淘汰,剩下的都是更有競爭力的企業。

     其二,製造業的不景氣,使得美國的實際工資水平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在下降,這對於非製造業是有利的。他們不需要面對國際上的殘酷競爭,低工資對於他們提高淨利潤率有利。

     這導致了美國的產業結構不斷的向著非製造業便宜,反映於數據上,是製造業淨利潤在總淨利潤佔比的不斷下降。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了德國和日本。他們也出現了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甚至下降。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並沒有改善其製造業的處境,因為中國等國家的加入,使得整個工業品的產能過剩程度不斷增加,工業品價格不斷下跌,這使得他們的淨利潤也不斷下降,實際工資的停滯,只是讓他們的淨利潤率下滑的更少而已。這使得企業的投資動力不足。

    但是工資水平的停滯不前,改善了其非製造業,尤其是服務業的處境。英國也是如此了,基本就剩下三產了。

    服務業是不太需要資本支出的,其勞動生產率的進步也遠低於製造業。這導致了兩個現象,一個是發達國家的投資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另一個現象則是勞動生產率的下滑。

    主流學界(如真實經濟週期理論)將發達國家經濟增速的放緩歸因於技術進步的放緩。但是這种放緩可能更多的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產能過剩導致的投資激勵不足更有關係吧。

 

3、中國的情況

   我們剛剛走完1971年前日本走過的歷史階段,日本當年經歷的事情,我們都經歷了一遍,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沒有被迫那麼快的升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目前還要快於貨幣升值的速度。

    在貨幣沒有那麼快升值的時候,我們的出口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產能過剩對於出口產品價格的壓製作用還是擺在這裡,實際工資的上漲壓力也擺在這裡。

     因此製造業的淨利潤率的總體下滑,也是一個大趨勢。製造業淨利潤率的下滑,會降低企業的投資激勵,這會壓低投資在GDP中的佔比,使得GDP的增速變慢。

      而更慢的經濟增速,將壓低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速度,從歷史上看,勞動力成本的猛增,往往與快速的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在美帝進入慢速增長之後,其實際的勞動力成本是停滯甚至下降的。

      相對溫和的勞動力成本上漲,會使得活下來的那些企業,以及服務業,重新獲得高一點的淨利潤率吧。當然,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壞企業的逐步淘汰和好企業的逐步擴張。

    本文只是隨筆,在日後的研究中,會把這些問題做實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2

2013-10-9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sba.html
在做導師的東西,預計明天可以做完。然後開始繼續做GDP增速和股市回報率的東西。

   這幾天讀了一些新的材料,覺得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稍微深入了一些了。經濟史的好處是讓我們對於現實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偶爾有一些小想法,隨手記一下。

1、大宗商品價格與工業化

   從歷史上看,石油危機的發生雖然與國際政治尤其是中東戰爭密切相關,但是似乎與德日的迅猛工業化也關係頗大。如果不是德日的迅猛工業化帶來的巨大的石油需求,那麼石油危機的影響也不會如此之大。

   而大宗商品在這最近十年的超級牛市,其原因也與中國的迅速工業化有關係。

   歷史上看,大宗商品原材料的價格的迅猛上漲似乎與迅速工業化密切相關聯。

   這種迅猛上漲無疑對於企業的ROE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2、GDP增速、人工成本和企業盈利

   從歷史上看,無論是日本、美國還是德國,其人工成本上漲幅度都與GDP增速正相關。在GDP快速增長之初期,由於農業部門還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所以GDP增速雖然很快,但是勞動力成本卻不怎麼上漲。這個時候是經濟最美好的時期,淨利潤迅速增長,ROE也不錯,淨利潤率也在提高,投資在加速,勞動生產率也在提高。

   這也正是我們過去的黃金十年裡發生的事情。

   但是隨著GDP的增長,勞動力的緊缺開始凸顯,人工成本的迅猛上漲會擠壓企業的淨利潤率,企業淨利潤率的下滑會使得部分企業關門,企業投資也隨著淨利潤率的下滑而下滑了。而隨著投資的下滑,GDP的增速也開始下降了。但是在這一時期,人工工資的上漲也擴大了內需,促進了經濟從外需推動轉向內需推動。但是這對於企業的淨利潤率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而在這一時期中倖存下來的企業,如果其成功的進行了產品的升級或者其所處行業不必面對更激烈的國際競爭(比如服務業),則其可能維持其產品的毛利率不下滑甚至上漲,那麼漲幅偏慢的人工成本,將對企業的淨利潤率形成正向作用。而未能實現產品升級的企業,其毛利率則會趨於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或許可以觀察到總的投資增速的放慢,和總淨利潤率和ROE的回升,但是這種回升是建立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之上的。

 

3、GDP增速和收入分配

    美國的GDP增速,在1973年之後,基本就要靠著政府的刺激拉著,1982年,沃爾克上台搞緊縮,把一大堆落後產能淘汰了。然後美國企業的淨利潤率開始回升了,但是美國的就業,卻在其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是由服務業創造的。而服務業的崗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麥當勞這種工作,其收入低,保障差。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公司淨利潤在GDP的比重不斷增高,而美國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拉大,而股市卻在這個過程中創了新高。

    財富分佈的變化,與股市的估值變化或許不無關係吧。當然,美國財富分佈的變化的數據,我也正好找到了一本相關的書,有空翻一翻了。

 

   雜七雜八的東西看了不少,後天還是開始幹正事,把GDP增速和股市回報率的這篇小東西搞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3

2012年10月5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q6g.html

2012105日 日記 Cedric

 

    今天做了一下《自控力》的讀書摘要。然後整理了前一段時間學習的貨銀、公司金融、財報分析等課程的進度。

 

    《自控力》讓我對神經生物學產生了很多興趣的,這一段時間的另一件事情也讓我發現對身體的科學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9月開始,我就有點咳嗽,當時不以為然,覺得過兩天自然就好了,結果後來越來越嚴重,當中有一兩天甚至都咳嗽地感覺要把肺都咳出來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多次去醫院,然後醫生也給我開藥,其中有一次去的時候,醫生還給我拍了胸片、驗血等等,因為她也奇怪一個小小的咳嗽竟然會愈演愈烈,最後發現也沒有其他問題,就是咳嗽。

    這件事情讓我很沮喪,特別是我覺得自己明明謹遵醫囑每天按時吃她給我開的各種藥,卻仍然一點用處都沒有。

    在這個過程中,我努力尋找各種自己咳嗽嚴重的可能原因,是因為這一段時間以來運動太少導致免疫力下降?還是北京今年氣候變冷地太快、空氣質量差? 

    最終,我弄明白了導致自己長時間咳嗽最可能的原因:在氣溫下降的過程中,自己一直以來蓋得被子太薄了,這導致每天晚上都睡得身體很涼。

 

    這實在是令人驚訝, 因為過了這麼久,我才發現這一點,而不是從降溫一開始我的神經系統就向我的大腦報告這一點。也就是說,神經並沒有以一種令我不得不採取反應的方式向我的大腦報告「太冷!」

 

    從前天晚上開始,我重新換了一床更厚的新被子,於是一覺醒來,咳嗽明顯的緩和了,到今天,我覺得自己已經恢復了很多。這驗證了我的猜測:被子薄導致長時間咳嗽。

 

********

 

    在保護自己方面,我們的身體機能或許並沒有進化成完美的。 

    晚上和室友聊天,他告訴我一個小知識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說,在我們的喉嚨和胃當中有很長一段舉例是沒有敏銳的神經系統的,所以,如果當我們喝下很燙的一口熱水後,我們感受往往是感到嘴部很燙,但是當水通過嘴部之後就不燙了。這一現象其實並不表明水真的降溫了。

  因為這一現象,很多人能夠忍受喝很燙的水,但其實這對身體的內部器官是有傷害的。

    記住我們的身體並沒有進化得完美,這一觀念讓我覺得很有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4

2013-10-09 工作記錄 Jacki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oaw7.html

今天主要在做中海油服,明天就能把中報整完了。

下午國投公佈了電價調整公告,基本上抵消了一半的煤價下跌,調價幅度還好。

今天國家地理雜誌到貨了,自己看了一期,講得是鮑魚、魚翅、燕窩、海參等山珍海味,看到科學的結論,大吃一驚。這四種山珍海味,實際上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幾乎全部需要佐料、湯的味道。而且,其營養價值也沒有想像中高,算是比雞蛋高一點吧,吃上幾個單位的雞蛋就能頂上1個單位的山珍海味。有美食家一直詢問這類專家,為什麼營養價值不高還要吃呢,而且還賣的那麼貴。如果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的話,稀少的東西更是少之又少,為什麼偏偏吃了這些個東西呢?這些東西,跟茅台有些類似,大家吃的是面子、吃的是權力,而不管吃的是什麼。

可惜的是,阿信居然沒有到,噹噹網的配送體系是越來越不行了,明天再不到就換到亞馬遜;現在亞馬遜跟噹噹的價格幾乎是一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46

2013-10-9 工作記錄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oaug.html

今天做了聯華和物美的卡片,後半個下午和前半個晚上弄了下那個池子的東西。

物美真是個成本高手,通過優化人員結構(更多僱傭臨時工)降低人員開支,人工佔收入比遠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但是這個方法是否能持久呢?人工年創收與高鑫不相上下了。折舊攤銷和其他費用控制的挺好,不過其他費用在2013H快速增長,已趕上高鑫。最大的壓力來自租金的上漲,雖然沒有聯華的厲害,但也遠超過行業水平了,可能跟主要在北京有關?多項指標與高鑫相似,明天再好好比較下。周轉情況良好,過去擔憂的過度佔用供應商貨款的情況逐步得到緩解。

龜速前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