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次危機 把國光生技逼進國際賽


2012-03-19  TCW




如果你是一九九九年以後出生的中 華民國國民,那你一定使用過它的產品,它是國光生技,國內日本腦炎疫苗的唯一供應商。二○○九年全球爆發H1N1新流感疫情,這家國內唯一生產流感疫苗的 公司,贏得政府標案,及時供貨一千萬劑新流感疫苗,一夕暴紅。

這家公司已有四十多年歷史,早期名為「國光血清」,生產抗毒血清和動物疫苗,後來陸續生產破傷風、霍亂、日本腦炎等人用疫苗。如今,它不但躋身全球三十家 生產流感疫苗廠商之一,更打入國際大藥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供應鏈,成為亞洲第一家、也是唯一進入歐洲市場的疫苗廠。

走過缺錢危機一度沒人出資,建廠停擺

「我不敢保證會賺錢,但我們需要有這個事業在台灣,希望他們(股東)抱著『做功德』的心情出資。」曾任衛生署長的詹啟賢,二○○八年接任國光生技董事長 時,公司面臨二十億元以上資金缺口,新疫苗廠興建停擺八個月,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幫國光找錢。

為何缺錢?因為國光想蓋符合歐美標準的大廠,投資資本大,技術學習曲線長,加上全球九成市占率集中在前五大疫苗廠手上,原始股東、創投、銀行全不看好,不 願增資、借款,逼得詹啟賢自己出資、找朋友投資,再說服原始股東——行政院國發基金按比例增資,最後找銀行聯貸,終於解決資金缺口,工廠再度復工。

事實上,這已經是國光的第三次危機。從沒人看好、瀕臨倒閉,到如今即將掛牌上市,也替自己開啟機會的大門。

走過競爭危機轉做人用疫苗,從零學起

第一次的危機發生在十幾年前,占國光一半營收的動物疫苗市場,因進入門檻低,進口貨競爭,還有走私的問題,造成市場價格混亂,所以國光決定往人用流感疫苗 發展。

國光先找上日本第一大流感疫苗製造商——北里研究所(Kitasato Institute),通常,疫苗被視為高度機密,國光和北里因合作得早,雙方有信任關係,當國光想跨入流感疫苗時,北里願意提供技術資源。

即使如此,國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是日本第一,也怕被砸了招牌,所以要求特別嚴格,」國光生技高級管理師黃裕聰說。二○○二年開始,國光每年派人赴 日見習,「第一年只能用看的,第二年可以進行發問,也開始做一些清潔工作,光是洗東西就是一大學問!」直到三、四年後,北里才讓他們碰製程,邊做邊學。

生產原液是製作疫苗最關鍵、技術門檻最高的部分。這期間,國光只能向北里進口疫苗原液,自己在台灣做半成品充填、裝瓶上市,維持營收;同時一邊興建新工 廠,「因為要生產原液的廠是更高規格,和之前的工廠完全不同。」黃裕聰說,他們從零開始,每次去都拚命抄筆記、拚命學,「連容器、清潔劑、護目鏡等用具, 都要完全一樣才安心。」

有了技術,還有市場問題,這是國光碰到的第二次危機。

走過市場危機國內沒得標,外商卻相中

疫苗屬於先進產業,主要市場以已開發國家為主,不過在SARS、禽流感相繼爆發後,台灣開始重視疫苗產業,二○○六年衛生署提出「流感疫苗自製計畫BOO 案」(Build-Own-Operate,是指自建、自有、自營),預定向國內一座流感疫苗生產工廠,保證採購十年,國光也參與標案,但沒得標,「當時 公司感受到很大的危機,」國光生技財務長張哲瑋說,因為,得標的外商將在台灣蓋一座流感疫苗廠,等於吃掉未來國光的主要市場。

所幸國光沒有放棄,繼續蓋廠,讓它有機會在同一年,被全球第六大疫苗公司荷蘭商庫賽爾(Crucell,已被嬌生購併)相中。庫賽爾本想在韓國擴廠,但看 到國光的廠,興起合作意願,遂簽訂技轉、代工、入股,並簽下七年以上的採購合約。

看似幸運,其實是基礎扎實。目前全世界只有十幾個國家能自己生產流感疫苗,國光有和北里合作的基礎,又早一步興建廠房,才有機會被國際大廠相中。

疫苗外銷比內銷限制更嚴格,進口國通常要求除生產國本身必須使用,還需要兩個先進國家使用的紀錄,成為外銷門檻。國光與庫賽爾合作,不但可以代工模式進入 歐洲,還可在亞洲拓展自有品牌。

「這是國光邁向國際化的開始,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副執行長紀威光指出,蓋一個疫苗廠是好幾十億元的投資,如果沒有國際化,光是台灣市場 養不起一個疫苗廠,未來營運會很辛苦。

國光預計六月拿到歐洲藥證後,今年開始出貨歐洲。而國內市場因為當年的BOO案得標廠商退出,沒有一家獨大現象發生,目前國內流感疫苗市場占有率前三大為 賽諾菲巴斯德、諾華、國光生技。

有了國內市場的基本盤,又搭上大廠進入歐洲市場,國光下一步打算生產亞洲特有疾病疫苗,這幾乎是歐美大廠不會介入的市場,亞洲只有日本、台灣、韓國和中國 有製造能力,它很有機會。

從國光轉型可以看到,雖然國際藥品市場被歐美藥廠主導,但台灣本土廠商仍有殺出血路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7

智能手機三國殺:華為把小米逼進了墻角 中興打醬油去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40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18 19:26 編輯

智能手機三國殺:華為把小米逼進了墻角  中興打醬油去了

作者:格隆


小米最近明顯逼急了

1月15日,小米在國家會議中心發布了新一代旗艦手機小米Note。小米的這次發布會打破了小米之前產品發布的兩個規律

1、第一個被打破的規律是小米的產品發布周期。在此之前小米的期間產品發布周期都是一年,這一點與蘋果相同。

2、第二個打破的規律是定價策略。之前小米旗艦產品的定價都是2000元水平。而這一次,小米Note頂配版的定價直接提升到了3300元的水平。


如果格隆的理解沒有錯,這兩點改變多半是受到了來自華為的啟示(壓力?)



雷軍的老巢被掏


格隆說過,中國互聯網這個江湖,實際就是一張圓桌會議Table。坐在桌上的只有五個人,坐桌子上席的TAB為已經穩穩奠定江湖老大地位的三巨頭騰訊、阿里、百度,坐桌子下席的LE為兩個有可能崛起與三巨頭掰掰手腕的L(小米的雷軍),以及E(360的周鴻祎)。桌子旁邊則圍著一大堆各家的小兄弟,負責打醬油。


格隆很早就分析過中國互聯網三巨頭(TAB)各自的優劣。三巨頭之所以長期互相征伐(比如支付、比如打車),但仍能相安無事三分天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互聯網最容易做大、最賺錢的三個領域(電商、社交、搜索)被三方各自牢牢把控,三方各自大後方的老巢都極其穩固,對手基本沒有機會滲透


騰訊也嘗試豪情萬丈過做電商,甚至還拉京東墊背,最後的結果你看到了:電商業務被清理門戶,還弄得京東用不了“雙十一”品牌了,劉強東喝不了奶茶了。馬雲也曾經動員所有力量去做“來往”(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來往”類似微信,馬雲鼓搗的微信),並要求所有員工參與進來,去南極企鵝的家里打砸搶:思路很簡單,我直接掏了你的老巢。最後結果大家也看到了:“來往”成為了一個99%的互聯網用戶都不知道的笑話。阿里試圖通過這種直搗黃龍府的辦法來抓住騰訊的睪丸,但最後發現只是抓住了騰訊的褲襠


沒錯,格隆想說的是,要在中國互聯網這個殺機四伏的江湖上立足,有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  你有一個後方老巢;


第二,  你的老巢不能被端。


雷軍(小米)的老巢是什麽?


是小米智能手機。嚴格說,做手機的公司與互聯網企業八竿子打不著。但雷軍硬是把一個做硬件(手機等)的企業打造(包裝?)成了一個互聯網企業:用成本價(甚至低於成本價)賣手機。不指望通過賣產品賺錢,而是通過賣優質性價比的產品獲得龐大用戶群(也就是互聯網的兩大基本要素:會員與流量),並以用戶群構築一個生態圈,通過變現流量賺錢。


現在的問題是:小米的老巢有被端掉的風險。


如果被端,就算贏了和董明珠的賭約,但超過400億美金的估值沒支撐了。



華為把小米逼到了墻角


智能手機行業的競爭異常激烈,引用雷軍自己的話“這個行業的競爭恐怖得一塌糊塗”。


智能行業的激烈競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極快,節奏不遜於互聯網行業。以下這些炫目升級幾乎都是在最近短短的三四年時間內完成的


1、  從單核CPU到雙核、四核;


2、  架構從32位到64位;


3、  屏幕從720p到1080p再到現在的2K屏;


4、  相機從320萬像素到現在的1300萬像素,再到支持光學防抖這樣的專業級別性能。


5、  最近的幾個月指紋識別和HiFi幾乎成了各家旗艦的標配。


在行業內廠商快速叠代自家產品的時候,還能夠平心靜氣的每年推出一款產品是需要很足的底氣和勇氣的。整個手機行業來看,嚴格的每年只發布一次產品的廠商就只有蘋果。原因格隆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討論過,蘋果獨特的生態系統(iOS操作系統)使得蘋果可以與安卓陣營做到差異化的競爭。在安卓陣營中,即使是三星也是一年兩次發布旗艦產品S系列和Note系列。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小米能夠在前三年堅持每年發布一次旗艦產品(不算低端品牌紅米)已經是很不錯了。


但是到了14年,小米真的有點坐不住了。首先是小米4手機在7月份發布之後市場的反映一般。反倒是9月發布的華為Mate7,在市場上引起的巨大的反響。Mate7在發布後不到一個月銷量即過百萬。華為消費者事業部總經理余承東稱,“Mate7三天賣出了三個月的銷量”。因為預期不足,導致Mate7供應鏈準備跟不上,產品長期斷貨,市場上甚至出現了爭搶Mate7的現象。要註意市場爭搶Mate7的時間也是蘋果iPhone6在中國開始銷售的時間,Mate7的風頭可以說完全不遜色與iPhone。更重要的一點是華為Mate7並不是一部主打性價比的產品,而是一部明確定位於高端市場的產品。Mate 7定價在4000元價位,缺貨時高配版本在水貨市場的價格在5000元以上。而且在海外市場,Mate7的定價也是接近iPhone6和三星Note4的。國產手機在高端智能機市場取得這樣的成功,中國是第一次做到,是一家叫華為的企業。


Mate7的成功給了余承東足夠的信心。余承東放言,華為成立獨立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這個子品牌是用來與小米這樣的公司競爭的。而華為主品牌戰略則是走精品和高端路線,是要跟蘋果和三星競爭的。就連榮耀的品牌廣告語“為退燒而生”,也與小米的“為發燒而生”針鋒相對。在華為的強勢之下,雷軍終於坐不住了。上文中雷軍感慨手機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就是在14年12月華為Mate7熱賣,繼而發布了榮耀品牌的背景下發出的感嘆。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小米再不發力高端市場,恐怕會使得品牌形象不斷低端化,徹底失去在高端與華為競爭的機會


2015年1月4日,雷軍曬出小米2014年成績單:售出6112萬臺手機,增長227%,含稅收入743億元,增長135%。6112萬的手機銷量也超過了雷軍此前預期的6000萬臺。2013年,小米銷售手機1870萬臺,增長了160%;含稅銷售額達到316億元,增長150%。小米的高速增長讓人驚嘆的同時,華為更加不甘示弱。2014年最後一天,余承東在內部員工大會上宣布了2014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成績單:全球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7500萬臺,同比增長40%,手機業務2014財年銷售額突破120億美元。華為榮耀超額完成2014全年利潤目標,全球銷售額增長近30倍。2014年,榮耀品牌手機賣出2000萬臺,銷售額為30億美元。 華為不論從手機出貨量還是銷售金額,都與小米相當。



內功修煉:華為的厚積薄發與小米的暴發戶色彩

雖然從數字上來看,小米和華為是不分伯仲。但是在內功的修煉方面,華為明顯要勝過小米一籌。


所謂的內功,就是核心技術和專利。華為的旗艦手機Mate7所搭載的處理器芯片是華為旗下海思芯片公司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自主芯片的使用在國內手機生產上可謂是絕無僅有。這也是習主席出訪時將Mate7作為國禮的原因,Mate7才能夠代表中國智能手機自主研發的最高水準。華為自己當然也非常清楚自身的技術優勢,在專利方面構築的壁壘將為其在全球市場發展中贏得加分。余承東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目前我們實際上和國內競爭對手站在不平等的平臺上競爭,一旦走出國門,通常占手機成本超過10%的專利費會讓很多廠商無法生存。”


小米借助互聯網營銷渠道與模式迅速進入中國智能手機巨頭行列,但還是遮掩不住或多或少的暴發戶色彩:模式只是外衣,核心專利與技術才是內功。小米在這方面必須迎頭趕上。



中興通訊去哪了?哦,出去打醬油去了


華為的技術積累和超強執行力,當然不僅僅表現在智能手機業務上。


在通信設備領域就是華為中興聯手打破了國外供應商的壟斷,將傳統的歐美巨頭如阿爾卡特、朗訊、西門子、諾基亞和愛立信等逼迫到了一個接一個虧損、重組甚至退出江湖的境地。


但,今日中興已非昨日中興。從公司治理、管理、業務拓展、競爭實力等方面,一度與華為並駕齊驅的中興通訊,已經被華為甩開了至少十條街以上。今日中興,已經是徒有其名了。一家具有先發優勢、國企政策扶持資源、行業迅猛發展大背景的龍頭公司,淪落到今日的徒有其表,實在令人噓唏。


以2014年的數據來看,根據華為CFO孟晚舟披露的數據,華為2014年營收約為2890億人民幣。這個規模是中興通訊的三倍以上。從盈利能力來看,華為的凈利潤率在12%的水平。而中興通訊的14年凈利率預計在接近4%的水平,華為又是中興的三倍多。所以綜合起來,華為的凈利潤就是中興通訊的10倍!足見華為產品的優秀和公司治理水平的高效率。然而,華為在技術研發上卻從來都不吝惜投入。僅2014年,華為在研發上投入就有400億人民幣,占14年收入接近13.9%,還高於中興通訊前三季度11.2%的水平。


華為就是這樣一家值得尊敬和令國人驕傲的公司。

格隆一直的觀點是:這樣一家優秀的公司一直沒有上市,實在是投資人的一大遺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