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是利用財務報表分析公司,從五個方面:成長性、收益性、財務健康狀況、風險/負擔情況、管理。
分析成長性,除了關注盈利增長之外,更要關注成長性來源,從長期經營活動來看,銷售增長驅動盈利增長,降低成本和在財務報表上做手腳都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而銷售增長主要有四個來源:銷售更多的產品或服務,提高價格,銷售新的產品或服務,購買其他公司。
公司成長最容易的路徑是在任何情況下做的比競爭對手好,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提價只有在公司擁有強勢品牌或者擁有壟斷地位時才能持久。當前兩者難以做到的情況下,可通過新的銷售方式誇大市場份額,比如沃爾瑪建立超級市場。對於「收購」需要慎重,收購的結果有好有壞,原因有:一收購方公司不得不買越來越大的公司以保持相同的成長率,而大公司很難調查清楚,胡亂賣東西會增加風險。二收購公司需要公司花費時間和金錢,也就意味著花費在企業經營上的精力就少了。對於投資者來說收購使得財務變混亂,無法真正瞭解公司本身的結構性成長。
弄清公司成長來源後,要評估公司的成長質量,尤其當公司盈利增長超過銷售增長率持續一段時間時,需要深入挖掘,比如IBM的人造成長。通常收購、改變稅率、股份數、養老金收益、一次性所得(常常是出售業務)、削減成本等手段也可以達到增長目的。
分析收益性,即要通過評估一家公司經過投資取得的收益及該公司對收益的管理,知道它是怎樣有效使用資本賺取利潤。有兩個評估公司盈利能力的工具,是資本收益率和自由現金流。
先弄清幾個概念:
銷售淨利率=淨利潤/銷售收入
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
資產收益率(ROA)=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
財務槓桿比率=資產/所有者權益
淨資產收益率(ROE)=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自由現金流(FCF)=經營性現金流-資本性支出(用來購置固定資產)
投入資本收益率(ROIC)=稅後經營業利潤(NOPAT)/投資資本
投資資本=總資產-不附帶利息的流動資產(通常是應付賬款和其他流動資產)-超額現金(不是日常需要的現金)
資產收益率高,說明公司在把資產轉換成利潤方面做得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的毛利)或者加快資產周轉率來提高資產收益率。
當公司有負債的時候,就需要研究一下淨資產收益率,其反應的是一家公司使用所有者權益的效率,測量的是使用股東的錢進行投資產生回報的程度。財務槓桿比率用來測量一家公司負債相對於所有者權益的程度,負債適當可以推進收益,負債太高會導致災難,比如公司經營不穩定卻需要固定支付利息。有三個指標能推進淨資產收益率,即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提供一個評估淨資產收益率的粗略指標:一般,非金融類公司在沒有過多食用財務槓桿比率的前提下,能產生10%以上的ROE就值得投資,當發現一家潛在的ROE能穩定現在20%以上的公司是,就是發現了一個好機會,銀行的財務槓桿比率一直都比較高,所以金融公司的標準是12%。另外,ROE太高可能不真實,當ROE在40%以上時,常常沒有意義,很可能被公司財務結構扭曲,比如從母公司分拆出來、回購股票、大規模加價,這些情況都把公司權益的基數降低了。
自由現金流又稱「所有者盈餘」,大量的自由現金流可以給公司帶來融資的彈性,使其可以不依賴資本市場支持而擴張,同樣也可以做各種各樣其他事:投資、收購回購股票等,當自由現金流為負的時候,會逼迫的公司不得不去貸款或賣掉股份維持經營,而且在市場不穩定時對公司來說非常危險。由於無法用ROE 推算公司需要多大自由現金流,但是用銷售收入去除自由現金流得到的百分比多於5%是必要的。
把ROE和自由現金流放在一起,組成盈利能力矩陣圖,矩陣右上方高淨資產收益率和充足自由現金流量的公司股票值得購買,但需要在其股價較低時買入,否則風險也會大。高ROE說明公司管理層善於為股東資金賺取高額回報,高FCF時,要關注公司如何使用CFC ,可以以股息方式回報給股東,也可以另外進行投資。雙低的公司很像年輕的創業者,風險大。
投入資本收益率(ROIC),用了稅後的營業利潤,並且是在扣除財務費用之前,改進了ROA和ROE,把負債和權益放在一個彼此適當的未知上,把與負債相關的扭曲矯正過來,ROIC的目標是除去公司不同的融資決定造成的影響,使我們儘可能聚焦在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上。
分析財務健康狀況,需要知道以下指標:
財務槓桿比率=資產/所有者權益
權益負債率=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
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財務槓桿比率可以瞭解公司負債情況,負債會增加公司固定費用,當生意不好時,債務的固定費用會把盈利降得相當低。權益負債率聚焦於公司每一美元權益擔負多少長期負債。已獲利息倍數可以知道公司可以為它的債務支付多少倍利息費用,越高越好。流動比率是告訴我們公司流動性如何,低的流動比率意味著公司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源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迫使公司在外面尋找融資或把營業收入用於償債,一般高於1.5就說明不會遇到麻煩。由於某些流動資產比如存貨並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價值值錢,所以需要速動比率,更保守的測試指標,通常速動比高於1.0被視為公司處於比較好的狀態,但一定要對照一下同行。
分析空頭情形,是在購買之前,思考所有潛在的負面因素,幫助自己在壞消息的苗頭線路出來是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第七章談的是如何評論管理的質量,作者把管理評估劃分為三個部分:報酬、性格和運作。報酬是最容易評估的,大部分信息都包含在《股東委託書》文件裡,要觀察一下現金報酬原始水平是否合理,再比較一下同行業同職位的薪酬水平,相對高額薪酬作者更喜歡高額的紅利,相對於慷慨的期權計劃作者更喜歡嚴格限制的股票期權,這把高管的薪酬與公司經營掛鉤。另外要關注管理層的薪酬是否真的和公司的業績表現掛鉤,公司管理層薪酬的升降要基於公司的業績表現,有好的治理標準的公司在經營不好的時候會毫不客氣地減少管理層的獎金,經營好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增加管理層的獎金。最後是看看其他危險的信號,管理層的特定貸款是否被豁免,管理層是否理所當然的通過公司取得的額外津貼,管理層獨佔某一特定年份的大部分的股票期權授權還是與普通員工分享財富,管理層是否過分使用期權,如果公司的創始人或者大股東一直捲入公司的管理中,他或者她每年也得到一大筆的股票期權嗎,管理層在這場遊戲中到底持什麼想法。
性格方面,薪酬本身就是檢測性格很好的試紙,管理層對金錢的態度與他們是否會惡意對待股東的行為有很強的聯繫,還需要問其他問題:管理層是否利用自己的權利讓親戚朋友富起來了,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家庭成員或前任管理者是否重疊,管理層是否坦率地對待自己的錯誤,管理層怎樣實施獎勵的,CEO是否能保持高水平的才幹,管理層是否為了給公司帶來一個誠實的形象,而做出一個對自己可能不利的決議。
最後是公司的運作,主要看:一績效,看現任管理團隊在任期間公司財務表現,尋找高的、正在增長的ROE、ROA,核實ROE增長的原因(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公司收入是否有大跳躍(也許做過收購,關注收購價格是否合理,被收購對象是否提升了股東的價值),股份數(激進的期權計劃或頻繁的股票發行);二看管理層在確定一個問題或承諾一個解決方案是,是否能以及、堅持到底、坦貫徹計劃;三看公司能否為投資者完全分析公司提供足夠信息,或者是否對某些問題避而不談;四看管理層是否有自信,堅持自己的理念,做事有別於同行或者傳統觀念;五看靈活性,看管理是否做出在未來給予公司靈活性的決定,比如負債不能太多、固定費用控制(即使在好年份)、更多戰略性決議,並且當機會出現時,抓住機會,高效率分配資本。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計算內在價值的原因
1、P/S P/B P/E等比率是有缺陷的,比較的是兩隻股票之間價格的不同,沒告訴一直股票真的的價值
2、「股票若是以其內在價值的某一折扣交易,並不單單是因為他們的價格比類似公司的價格高或低」,在比較比率的基礎上,評估內在價值將能給我們更好的啟示,給做投資決策一個強大的基礎(因為內在價值綜合包含了風險等各個方面的內容,而比率只是顯示價格)
現金流
股票的價值等於它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
1、
2、
折現率:政府債券利率+風險溢價
1)
2)
3)
4)
5)
6)
10.5%可以作為一個可以考慮的標準。因為追求精確的折現率的難度很高,只要考慮比平均的折現率高了或低了就很好了
現金流現值決定於數量、時間選擇和未來現金流的風險,這些是在你決定為一隻股付多少錢應該考慮的三個條件。
計算永續年金價值
CF(1+g)/(R-g)
計算內在價值的步驟:
安全邊際
1962上半年
巴菲特再次在信中討論了「市場預測」的話題,認為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道指可能會帶來大約5%~7%的紅利市值年複合增長率,重申其工作就是在較長時間內取得超過道指的業績(長期內超過10%就會比較滿足),不擔心絕對收益的正負問題。信中回顧了道指-21.7%和合夥公司-7.5%(不包括價值較大增長的Dempster Mill公司)的收益,驗證了之前提到了下跌的市場有更多機會的說法,指出,如果能達到道指下降1個百分點而我們的投資組合下降0.5個百分點這樣的目標,那麼就說明了我們的投資組合是保守的投資工具。巴菲特在信中舉例道,在上半年中一些大型的基金弱於市場收益的情況和成長型基金受到熊市的更大打擊(這些基金可以被認為代表了平均專業投資水平和較合夥人形式更為複雜的管理水平),說明了道指是個強勁的對手,而投資業績的評判需要包含熊牛市的長期來評判是科學的。接著信中敘述了在不同情況下合夥人的資產價值變動和收益情況、贖回或增資以及新合夥人最低標準方面的的一些內容。
1962年年信
巴菲特在信中對一些基本的規則進行了重申,並認為這是必要的。總體表達的思想有:不保證收益,但收益要與道指相比,絕度收益不能公平衡量做的好不好;不會預測市場,投資是基於價值投資,因此收益和損失都要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對業績的評價最低也要3年;巴菲特的所有資產都在合夥企業中,這給予了合夥人信心。接著信中介紹了1962年的收益情況,從年度和累計復合收益兩個角度,再次驗證了道指下降業績表現將會突出的觀點。巴菲特打消了合夥人目前規模擴大可能會帶來收益下降的顧慮,認為不會對業績有明顯的影響。最後關於半年報中提到了控制公司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Company,巴菲特對這家控制公司通過各方面的略有曲折的改革,給股東帶來了預想、甚至有些超出預想的收益。成本均價約28元,現在價值約35元。當買下一家公司後,市場價格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家公司的資產價值到底如何和針對公司提升價值的改革。
1963年上半年
在信中,鑑於其一直以來倡導的投資思路,巴菲特對上半年14%(道指為10%)的收益表示了滿意。接著信中對合夥企業各類投資,包括低估股票、Work Outs(套利性投資)和控制公司方面的進行了對比收益介紹。其中第一類投資在63年上半年增值21%與62年下跌表現形成了對比,套利型投資今年弱於道指和62年不尋常高收益也形成了對比,這驗證了其「長期」評判業績的投資哲學。而後做表和道指、兩家最大的封閉式和開放式基金業績進行了對比,顯示了合夥企業較高的收益率,並指出雖然其他基金並未有超過道指的復合收益率但對控制投資者購買非常差證券方面的風險也有作用。接著對控制性企業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Company進行了簡單介紹。從報表顯示了管理人哈瑞專業的水平,從整體上提升了這家公司的價值,作為佔股71.7%的大股東,將會獲得很好的收益。接著信中說明了後續資金流入和撤離,包括6%的利率資金借還原因。另外,對稅方面也做了一些描述,總的來說,投資策略應當是建立在儘可能的創造淨現值而風險最小化。
1963年
在年信中,巴菲特重述了操作方式,主要是三類投資:第一類低估值的投資佔有最大的份額,價值回歸的時間難以確定,受市場影響大,或者說與市場相對正比(同漲甚至更強,也有同跌的風險),買入時間的選擇很重要,並且不要貪婪,另外,價值回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感受到公司控制者改善公司的微妙過程;第二類「特殊事件投資」取決於公司經營的特殊事件,與道指無大的關聯,在62年市場下跌的過程中,此類投資帶來的不同尋常的收益也驗證了這一點,鑑於這類投資的安全性,可以借入資金投資此類資產,在部分報表中將會顯示出;第三類控制公司,一般需要多年才能通過各種措施才能成效,與道指無多大關聯,也可以從低估值入手到慢慢控制。信中又談到了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Company,對其過十年的經營做了總結:不變的銷售量、低存貨周轉率和投入資本的零利潤,當合夥企業成為控股股東後,聘用了哈瑞作為該公司的CEO,哈瑞努力、靈活的策略改善了這家公司,給股東帶來了良好的收益。其中,此公司改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將資產轉化為可利用的現金流;將部分製造業務分類、轉移到高收益的證券業務上(通過接受貸款等方式獲得資金進行高收益資產----證券轉換,這也會受到整個市場的影響);一個優秀的管理人哈瑞。最後,信中介紹了巴菲特以及重要合夥人Bill Scott家庭對於合夥企業的很大投資,這將提升股東的信心,還介紹了審計員等方面的事宜。
第五章是財務報表講解,講解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目的是結合三張表,弄清每一元現金是如何從消費者手中轉到股東手中。
看懂資產負債表,關鍵是要平衡,需要知道的有: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資產可分為流動和非流動,流動資產包括:現金及其等價物、短期投資、應收賬款、存貨,非流動資產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無形資產。研究應收賬款時,比較應收賬款增長率和銷售收入增長率可以判斷回款能力,另外常常要考慮壞賬準備。研究存貨時要考察其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除以平均存貨水平)的快慢,影響資金使用效率。研究投資時,要弄清投資種類,評估風險。無形資產最普遍的形態就是商譽,當一家公司收購另一家公司時商譽會上升,但商譽的評估需要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未來無法預測。
負債可分為流動和非流動,流動資產包括:應付賬款、短期賬款,非流動負債主要是長期負債,應付賬款增長公司現金持有時間,有利於改善公司現金流,短期借款是為解決公司一時財務困境,相對於公司資產規模,短期借款不宜過多。
所有者權益,是公司向股東的負債,此部分比較混亂,最值得關注的是未分配利潤,未分配利潤是一家公司一定的資本數量存續一段時間發生的利潤減去分紅和股票回購後的基本記錄,是累計賬戶。
損益表主要包括: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毛利、銷售和管理費用(營業費用)、折舊與攤銷、非經常損益(一次性費用或收益)、營業利潤、利息收益/費用、稅賦、淨利潤、股份數字(基準和稀釋)、每股盈利(基準和稀釋),其中毛利=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營業利潤=毛利-營業費用,非經常損益包含內容很多,可以隱藏很多東西,需要搞清。
現金流量表,是一家公司創造價值的真正的試金石,反映的是一家公司一個會計年度發生的現金的多少,以及現金有哪些部分構成。現金流量表可分為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集資金活動發生的現金流量。
經營活動現金流是重點關注區域,經營活動是發生現金流的動力,包含淨利潤、折舊和攤銷(加回到淨利潤中)、員工股票計劃的稅收收益、營運資本變動、一次性費用,這些科目相加減得到經營性活動現金淨額。不需要每一次都仔細檢查現金流量的每一項,因為都包含在經營性活動現金淨額,但是營運資本變動常常是導致淨利潤與經營現金流量不同的最大原因,必須逐條分析,影響營運資本的常常是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存貨。
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包含資本支出和投資收益,資本支出主要是花在長期性投資科目上,如固定資產,經營性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就是自由現金流量。
籌資活動現金流量,籌資活動包括與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所有交易,該現金流量包括:支付紅利、發行/購買普通股、發行/償還債務。
作者建議的順序是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
1961:
巴菲特再次強調自己投資方式的業績表現特徵,列舉了五年的業績,並通過例舉有說服力的基金的數據證明選用道指作為業績基準是合理的。
今年巴菲特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策略,其投資策略可分為三類:
一是價值被低估的證券(一般證券),這類證券佔了投資組合中最大的一部分,獲得的收益也比其他兩類更多。即以較低價格買入,當證券處在我們的買入價格和私人投資者眼中比較合理的價格之間的某個價格水平時一次性賣光。這種證券有很大的安全邊際,集中投資五六種(佔總資產的5%到10%),而在其他十到十五隻股票投入相對少的資金。此種證券回報取決於價值被修正的時間,而單只股票的安全邊際,加上投資的多樣化,就會帶來一組安全、有升值潛力的非常有吸引力的證券組合。要告誡投資者的是此類證券變化趨勢與道指一致,所以雖然在熊市中更容易找到這樣低價的股票,但並不代表股價不會下跌,以及不要太過貪心,想要在最高價的時候賣出。
二是WORKOUT(套利性投資),這類證券的投資結果取決於公司的經營活動,比如合併、清算、重組、分拆等公司事件,而不是由證券買賣雙方產生的供求因素決定,這使得這些證券存在一個我們可以預測的時間表,在合理的誤差限度內,我們可以知道什麼事件會影響並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股價,比如石油生產商被大量出售給石油綜合公司。這類投資每年都會產生合理而穩定的收益,並在很大程度上與道瓊斯指數的變化無關,是巴菲特的第二大類投資。由於此類投資風險較小,相對安全,故在任何時候巴菲特都有十到十五隻該類股票。巴菲特認為這類機會風險較小,收益穩定,所以可以少量(低於總資本的25%)借債進行投資,扣除運用借入資金獲得的收益,通常會降到10%到20%的範圍內,但是不提倡借,即使借也是為了彌補這類投資上資金的不足。
三是「控股權」類型,即獲得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或者通過持有其較大比例的股權對該公司的政策產生影響。這種行為肯定將需要數年時間才會見到成效。在某一年中,這種投資可能對利潤沒有任何的貢獻。而這種投資也跟道瓊斯指數的表現沒有什麼關聯。有些時候,當我們買入一隻價值被低估的股票時,我們可能從長期而言計劃對其擁有控制權。當然當它的價格上漲時我們可能將其拋售,否則我們可能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裡不斷增持其股票,直到擁有該公司的控制權。例舉了Dempster的例子來說明這項投資策略。
巴菲特還在信中回答了投資者關心的三個問題:
一是關於「保守」的問題,巴菲特認為只要有貪婪、反覆無常的追求乘數倍增長收益的投機行為,就沒有任何的保守可言,真正的保守型投資只能依靠認知和推理獲得,而保守與否只能通過對投資方式或者投資結果的檢驗來實現,最客觀的檢驗投資方式保守與否的方法是通過在下跌的市場中對投資表現的評估,最好應包含到道瓊斯指數的大幅下跌的時點。而不是因為有很多人或一些重要人士與你的看法相同,就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二是關於「規模」的問題,增加資金對於價值低估的股票和work-out型股票會有一點不利,但是對控制型股票是有利的。對私募來說,增大規模會影響投資策略,但是可以增加自己獲得控股權的優勢。對於共同基金或者投資證券的信託部門,他們的投資標的有廣泛的市場,超大規模對投資結果的損害非常小。
三實巴菲特談到「預測」的問題,短期市場表現很難預測的,他預期道瓊斯的長期年均複合增長率在5%-7%之間,期間會出現大漲也會大跌,而自己的投資方法,熊市表現優於指數,牛市與指數持平,大概可以實現15%到17%之間。
第四章 第五章 三張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資產負債表
應收賬款和銷售收入之間增長比例的變化
存貨周轉率如何
投資:需要觀察財務報表註釋欄
無形資產 商譽 比賬面價值高的收購價格或者稱為溢價!
應付賬款
未分配利潤
二、損益表
收入:收入確認原則,需要注意,可能成為操縱報表的一個點。
銷售成本:人工 原材料(製造商)
銷售和管理費用 =營業費用=營銷費用+ 管理人員工資+有時也包括研發費用
折舊和攤銷總是計入營業費用
非經常性損益:這個項目最好大多數情況是空白的
營業利潤=銷售成本—銷售成本—全部營業費用
利息收益/費用
稅負
淨利潤
股份數字
三、現金流量表
估計一家公司去掉偽裝後有多少現金 先看現金流量表 再檢驗資產負債表財務基礎的穩固性
淨利率
折舊和攤銷
員工股票計劃的稅收收益
一次性費用
經營活動現金淨額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就是從淨利潤中加上或減去這個科目的結果
投資活動現金流量
資本支出
投資收益
籌資活動
發行/回購股票
第六章
成長性
四個來源
1、
2、
成長的質量如何?
IBM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們通常要對報表持有懷疑的態度,任何一個公司盈利增長超過銷售增長率持續一段時間,我們都要深入挖掘分析這些數字
一次性損益也會扭曲公司的真實的成長性
在成本削減方面,我們要知道 事情永遠都是相對的,消減成本是不可持續的盈利增長源頭,總有不能削減的時候。
收益性
ROA
提高這兩個其中任何一個都是是一條提高盈利的渠道
在存在負債的情況下,
ROE=ROA*財務桿槓=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注意的地方是:這家公司的業務屬於哪一類?是穩定的還是週期性的?而利息的支付都是固定的
一般來說 非金融類公司在沒有過多的使用財務槓桿的情況下,能產生10%以上的淨資產收益率就是值得投資的
FOC
對於任何公司,比5%多的銷售收入轉化為自由現金流都是必要的
把ROE和FOC利用盈利能力矩陣放在一起考慮
根據從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積累情況和派息情況,我們大概可以判斷出公司是否有更多的可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
成熟的公司 發展中的公司
ROIC(投入資本收益率)
ROIC使用的是稅後的營業利潤在扣除財務費用之前(可以糾正負債對ROA的扭曲)這樣除去了融資方式的影響
幾個度量財務狀況的標準
空頭情形
想想遇到麻煩的信號
第七章
報酬
1、
首先看看現金報酬的原始水平是否合理?對比同行業CEO們的收入
再者。重要的是,管理層的薪酬是否和公司的業績掛鉤?不可告人的薪酬表的腳註是負面信號,兩一個惡劣的信號是為公司的管理層把公司做大的行為支付報酬,比如收購(可以等到收購真的見到成效之後再發放獎金也不遲),獎勵的底線是:公司管理層薪酬的升降要基於公司的業績表現。
管理層的貸款是否被豁免?額外津貼、獨佔大部分期權授權還是與員工共享?過分使用齊全嗎?受限制的股票要作為費用計入損益表中!!!管理層的想法,是長期持有股票還是賣掉。注意:「相關利益人的證券所有者身份」披露管理層的股權和期權比例。
2、性格
管理層是不是利用手中的職權讓親戚朋友們富起來了?--關聯交易部分——是否有大量的交易
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家庭成員或者千人管理者是否重疊?
管理層是否坦率曾任自己的錯誤?年報中致股東的信
管理層是怎樣實施獎勵的?
CEO能保持高水平的才幹嗎?通過普通員工的流動率判斷管理層的品質,關鍵管理人員的人氣是多長?高級管理人員是從外部僱傭的嗎?較長的聘期是動力和信心的表現
管理層能偶給公司帶來誠實的形象,而做出一個度自己可能不利的決議?
3、公司運作
績效
財務表現
公司收入上是否存在跳躍
堅持到底
坦率
自信
每年聖誕月都是過得特別快的一個月,我們「展望」恒指在12月會出現小陰燭,但調整會繼續以12個月移動平均線(紅線,目前處於22654點)作支持。結果,恒指在12月2日高見24112點後,開始進入調整浪,直到12月20日最低下試22714點才開始回升。在這個調整月份,我們的組合繼續以換碼組合內的持股,來保持組合的動力,效果尚算不錯。
由於市場從三中激情中冷靜下來後,開始懷疑政策成效的投資者逐漸增加,加上缺乏新資金流入;中資股在12月開始見沽壓(我們早前估計錯誤),但新股仍然瘋炒,莊家仍然活躍。為此,我們相信,這仍屬小牛運行格局中的健康調整。因此,我們仍會在這個活躍期裡,繼續100%股票、0%現金。
回顧12月,指數全月高低波幅約1400點。恒指12月份跌575點或約2.41%,國指 12月則跌625點或約5.46%,MUPI則於12月跌約0.9%,反映資金從中資股流出。恆指YTD表現升2.9%,國指YTD表現跌5.4%,MUPI指數YTD表現升18.9%。12月的亮點是IPO、半新股,關鍵是供求不平衡、氣氛主導;我們認為,這是典型的莊家牛市揾食格。
展望2014年1月,林少陽認為:『……在新興市場之中,由於中國最早「退市」,A股亦是眾多新興市場之中,最早完成後雷曼反彈的市場。假如2014年新興市場轉弱,中國市場或有較佳的相對表現。事實上,人民幣很可能是惟一在今年內兌美元持續轉強的新興市場貨幣。
由於年結在即,內地拆息抽升。受到相關消息打擊,加上來年A股將重啟IPO,增加A股投資者對後市的憂慮,中港股市於過去兩個星期出現弱勢。由於拆息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幣銀利率自由化的其中一步棋,而且是極之周期性的現象,實在不值得投資者恐慌沽貨,預期年結後,拆息及中港股市,將逐步恢復秩序。
中國近期的連串改革,對國家的未來發展有利,明年中港股市應該是繼續保持過去兩年溫和回升的步伐,任何重大的回落,均是趁低吸納的時機。經過過去一年持續的弱勢,內房股於現水平,看來已到了價值顯現的價位。』刊於12月23日
黃國英則表示:『……暫時看來,港股繼續會是炒股不炒市,強勢股甚高,而弱勢股份則無藥可救,處境十分尷尬。毋須焦急,資金流向應該會在1月初開始明顯,屆時才比較積極進取也不遲,何況香港這邊大批股票似乎有粉飾窗櫥的現象,追買贏面只是一般,反而值得趁年尾清理組合,令來年有重新起步的感覺。
目前,市場指數上落細,個別板塊炒到飛天,這些熱炒股票,特色是一起動之後,便段段快放,速度驚人,……問題是升得勁同樣會回得深,一個正常調整,幅度15%至20%是基本消費,駕馭的方法惟有是注碼控制或者用期權出擊,晒冷式一舖推出去,隨時會抵受不了心理折磨而重創。在2014年,耐性等候這些股票的入市時機,是其中一個致勝關鍵。
另一個耐性等候的目標,是自己估計中小型股有望跑出。不少人在科網股及濠賭股上大有斬獲,恃旺繼續冒險疊上去的機會甚大,而大型國企太過不濟,過去兩個月A股已證明衰過利物浦,無謂憧憬,因此受惠於換股潮的股票,會是那些少數有概念的細公司。
事實上,要投資中國,除了個別行業外,從背景出發,自己會揀香港公司及低負債民企,至少管理層做決定,主要是以盈利作為考慮,而不是盲目追求規模,令股價長遠突圍的機會率較高,而且香港人財政管理審慎,較少過度投資的包袱,加上規模細又往往做得好,隨時成為內地企業兼併的對象。
雖然11月起細價股亂飛,其中一個原因只是炒殼,但氣氛復甦後,來年應有一批中小型股,憑藉基本因素跑出。要投中國,倒不如搞一個細價股組合,揀十隻至十五隻,未必要隻隻中,拉勻後有着數便可以,總好過大注買大型國企。
然而,自己大方向肯定仍然會是跟紅頂白,將較多注碼轉移到美股,既然兩地年尾走勢有異,剛好反方向,正正是換股的時機,不過整體注碼則不宜增加,才可以令稍後見真章的時候有較大的作戰彈性。』
展望1月,在我們(本人)看來,恒指12月收於23306點;基於25000點目標未達,加上氣氛仍然不溫不火,陰燭過後,估計今個月會是陽燭的機會比較大。因此,我們不太擔心月初的恒指下跌;我們仍然看恒指在未來兩個月內挑戰25000點。且看這隻小慢牛如何跌跌撞撞地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