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避開不利行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2.html跟一位朋友討論航空業, 他認為國泰等大企業應該很高利潤, 止凡表示不認同, 航空業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難做的行業, 員工又有工會, 又受油價影響, 同業競爭又大。當朋友說出一個他的論點時, 我發現我說教的時候又到了。
這位朋友似乎相當肯定地說 :「航空業一定賺啦, 她們有燃油付加費嘛, 油價加多減少都不會影響她們, 只會轉嫁客戶。除非有空難賠償出現, 這才會令她們賺錢能力減少。」
聽畢朋友的「偉論」, 立即知道他對做生意及商業世界沒多大深入研究及瞭解, 才會說出這些論點。首先, 一盤這樣規模的生意一定不會怕空難等事件發生, 因為都會買足保險, 留給保險公司計算機會率及保費吧。
另外, 航空業的公司都不是壟斷行業, 有飛香港的都有十多家公司, 客戶在同一條航線上可以有多個選擇, 因而每家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哪會必賺呢? 燃油付加費能全數轉嫁客戶嗎? 你全數轉嫁, 另一家沒有的話, 生意就此流走。
航空公司之間的分別能否很大呢? 答案是在這一行業的同業之間很難做出很大分別。服務好一些? 一分錢一分貨, 好服務公司的員工成本又會高一點。安全度高一些? 多家航空公司之間的安全度相差很微, 較安全的公司, 其飛行員的訓練又要花多點成本。
單是這些因素實在很難作出很大分別, 因而在價格上很難作出大的分野, 沒有質素上的大分別, 只能靠價格爭鬥市場, 這是一個非常難過的結果。行內龍頭「國泰」, 全球多個地方有業務, 擁有百多家飛機, 上年也只是賺8億多, 這跟內銀的2000億盈利, 甚至本地發展商的一二百億實在沒法比。
股神巴菲特亦曾在航空業投資損手, 當時美國地區航空業低迷, 多家公司股價便宜極了, 股神就對這些便宜貨大感興趣, 評估過多家公司, 之後就買下盤數最好的一家。誰知之後的發展竟是除了股神入股的一家航空公司外, 其餘的公司都向政府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政府不想多人失業及航空事業癱瘓, 於是接受申請及臨時補助這些公司。
後果如何? 只有股神投資的還是私人公司, 其餘的突然變成「公營」公司, 她們都不計成本, 不求回報, 無限資源之下展開行業減價戰, 大減票價。在這樣的環境, 毫無成本效益及價值考慮可言, 私人公司必死無疑, 這是股神也感到意外的一個結果。
認真問下自己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9.html近年青年人對社會不忿, 覺得政府做得不好, 社會沒有上流機會, 故此自己就沒有改變命運的可能。認為出生富有就繼續富有, 出生草根就流不了上去, 這個想法不只青年, 慢慢地年近中年的人也有這個感覺。過了中年的一群就少一點不滿, 不竟人過中年的總會認命吧。
早前更有blog友在止凡blog中留言呼籲大家參加遊行, 而有另外一位blog友留回應以粗言相對 (已被刪除), 可見社會分化程度之厲害。這裡少談政治, 儘量談多點個人改進, 希望可以分享及幫助blog友自我提升, 喜歡政治爭論的還是可以選擇其他地方。
有關社會機會問題, 我在留言回應中亦有表達過,
其實提出要政府改善之前, 是否已經想清楚所有令自己進步及向上游的可能呢? 是否每個香港人都身處在沒有改善生活可能的處境呢? 如非, 能過好生活的人又靠什麼? 有什麼特徵? 或做過什麼事情呢?是否不知道進步方法? 看完這個blog中大量文章的觀點, 及其他好blog和好書, 還是找不到財富之門嗎? 實在要認真問下自己, 是真的沒有方法? 不知道方法? 還是不去做? 書中知識, 沒有看, 沒有時間看, 不想看。人家慢慢積聚財富的方法, 不知道, 不想知, 不想做。
的確, 社會中有部份人, 改變生活的能力及機會會少一些, 可能因為年紀大, 讀書少, 變數不大。但年青人呢? 不會吧。要改變政府, 改變環境, 其實很難, 反而花精力改變自己, 令自己進步會較為容易。
但不少年青人那股幹勁會走去改變政府, 改變環境, 最好做革命烈士。我不是反對這些思維, 一向我最贊成多元化, 千萬不要人人想法一樣, 最好更要一點有革命性思維的人, 社會才能改革及進步。然而, 集中精力在自己身上的確事半功倍。如果要改進自己, 的確要好好反思一下, 是否知識及機會都放在眼前, 只不過自己沒有去取, 沒有去學, 不屑去研究或執行呢? 不過, 能看及會看這篇文章的, 可能本身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了。還是想說這個感覺, 香港人要「快靚正」, 最好有發達方法, 其他都是多餘, 但偏偏為追求「快靚正」, 到頭來還是得個「吉」。方法是有的, 慢富但必富, 操縱這個方法的話, 十年八載後就會明顯跑出來, 但又有多少人當這些方法是寶呢?
增長行外知識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html很多人認為讀完書出來工作以後, 學習時間不會再多, 上進的就把握「搵錢時間」, 不太上進的就把握享受、娛樂。大部份人都不會再花時間在增長知識上, 就算增長知識, 都侷限於跟工作相關的, 認為這是有回報的學習, 能助你升職加薪。
多年前, 止凡有一位朋友, 在一次飯局後回家途中跟我討論另一位朋友進修的事情。當時他說 :「阿泰出來工作這麼多年, 為何還在不停返夜校讀書? 真的這麼多書讀嗎? 一個學位都十萬蚊。今晚餐飯又遲了很多才到, 真不明白。有時間不如「搵真銀」好過, 還讀書? 實在浪費金錢及寶貴時間。」
至於這位朋友又是否「搵真銀」呢? 據他所說是有的, 除正職以外, 還有不少 freelance, 但他最多的私人時間是花在打麻雀上面。我絕對不是批評這位朋友的生活態度, 只是批評他批評阿泰的積極學習, 批評人家之前, 應該先自我檢討一番。
另外我認識一位大叔, 每次看見政府宣傳廣告, 叫些公公婆婆終身學習, 學習上網之類, 他都會突然一肚氣, 認為政府離譜。他覺得學習是學生做的, 大人大姐、公公婆婆、幾十歲人還學習, 實在不切實際。
然而, 我對學習的取態很明確,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 十世都學不完, 何況知識及科技更是日新月異呢? 而學知識又不是說浪費了時間, 哪怕是普通常識, 總有一天能運用到。人家說「一命、二運、三風水, 四積陰德、五讀書」, 命、運是排首二位, 但如果沒有雄厚的知識作為基礎, 多多機會出現也把握不到, 命運一定相對差。
在知識的領域上, 在工作上所需的知識反而總有一天能在職場上吸收到, 而最難得到的反而是工作行業以外的知識。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我很難在同行中找到知音人討論理財投資, 不少一開始覺得自己這方面知識很了不起, 原來討論深入一點後就即時「見底」了。
增長行外知識, 到底有多少實際好處呢? 很難說, 正因為這樣, 大部份香港人都不願花時間去吸收行外知識, 他們多會現實起來地問 :「到底讀了這個course之後, 我可以升職加薪嗎?」, 問得這個問題, 相信永遠都吸收不到行外知識。但正如上面所說, 知識基礎夠大夠深, 自然把握到不少旁人沒法把握或根本看不見的機會。
知識不是說一定要有學位, 要付款讀書, 要在學校裡讀課程拿證書之類。簡單如對樓市的瞭解、股票投資、哲學思考、科學常識、周遊列國、天文地理、野外求生、會計定律、法律條文、生意銷售、定價策略之類, 隨時「吹水」都可以說三日三夜, 而這些都只不過是普通常識而已。
多年後, 上面所提及的阿泰已經讀完碩士, 今天已經是經理了, 而批評阿泰的朋友就一直是中小企公司中電腦部的技術支援, 而這位大叔今天就是一名失業工人。每位人士, 無論在社會上的崗位如何, 都為社會供獻, 所以我不是在批判什麼結果。只是想說, 裝備好自己, 饑餓地吸收知識, 行外也好、行內也好, 做到事事通, 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會不一樣, 機會亦不像從前。
肥別人田就不能?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4.html四叔捐出農地, 要求政府按他的意思發展, 昨天政府正式婉拒了, 並鼓勵四叔尋求非牟利團體一起發展, 事件醞釀了半年時間, 現在算是一個小句號。今天止凡聽到一些很有趣的要點, 是四叔捐地的合理性, 的確有趣。
香港政府是大地主, 四叔只是擁有土地使用權, 相信擁有新界農地其間亦要交地租, 今天四叔說要把農地捐出給政府, 即把地捐回給大地主, 概念上是有問題的。另外, 捐地即等於送出禮物, 但四叔又要控制受捐者的土地運用方法, 這是有制約的送禮嗎? 政府不符合使用條件的話, 四叔是送出了還是會收回呢?
以上兩個論點頗為獨到, 但連日來不停聽到的另一些陰謀論, 或是「小人之心」論, 就令我非常費解。相信大家都有聽過, 就是四叔本身還有大批農地, 今天捐地後, 如果政府幫手發展當區基建, 會帶動四叔其他農地的價值, 亦令該批農地變身住宅用地機會大增, 所以四叔有陰謀, 政府不應成全他。
電台每三兩個聽眾電話就有一個聽眾會提出類似以上的觀點, 又說官商勾結之類, 好像論點精闢獨到, 但聽得我一頭霧水。我當然明白箇中意思, 但我不明白有什麼問題。
人家捐錢又好, 捐地又好, 送禮又好, 最重要是看看對社會有否好處, 對大家有否幫助, 是好事還是壞事。而送禮者本身有否其他動機, 或因這個送禮動作得到什麼好處, 為何香港人看得如此上心呢?
在我看來, 資本主義精神就是創造價值, 最好不停造出雙贏結果, 家家開心就最好。但如今香港某部份人就是寧願自己不要著數, 亦不想人家發達, 總之你做了這個動作會令你發達, 就算我有好處, 我亦寧願拒絕, 這是什麼思維呢?
我試圖想了又想, 可能是官商勾結吧, 事情發展下去會影響社會公義吧, 是大原則問題吧, 林林總總的遠因近因, 但到最後我還是說服不了自己, 四叔此舉的確是雙贏, 管那麼多幹嗎? 四叔能透過今次捐地把手上的農地發展掉, 對香港又有何壞處呢? 我想不到。其他農地能轉住戶地不好嗎? 四叔不還是要補地價嗎? 硬要四叔把農地放到一旁曬太陽對香港更好嗎?
總之, 部份香港人就是不想地產商再賺, 他們是在計算別人口袋而不是計算大家的口袋。好像如果有個交易令我賺100蚊, 但你能賺1000蚊, 我就會覺得不公平, 要終止該次交易。當然, 終止交易後就大家都無錢賺, 而不是大家創造合共1100蚊的價值, 這就是部份香港人的「精闢」思維。
太混亂了, 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否能交代清楚我的看法, 感覺怪怪的, 不過應該足以引發大家思考。其實四叔亦不需要否認捐地對他其他農地的協同效應, 光明正大地承認又何妨, 這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中的好主意, 至少我這類怪人會認同, 富人思維。
預言大市有幾準?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5134.html#more今天止凡走過雜誌舖, 看見今期 imoney 的封面寫道什麼財演的大膽預言「股市見 24000點, 樓市跌一半」。這是雜誌賣紙的要素, 最出位的言論都會被登出, 同時亦有不少人跟風, 看看雜誌內財經名人說什麼就跟著做。
回想一下, 到底有多少個財經名人的預言是準繩的呢? 當然有啦, 但細節我倒是說不出來, 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 因為沒有人的預言能長期命中, 好彩的就只能命中一兩次, 我怎能記得起眾多預言的細節呢?
不知道何時開始, 大家都以大市預言命中率作為財經人的功力指稱, 能命中的就是高手, 不能命中的就一沉百踩, 報章、forum、blog界都是這樣。由於這樣的氣氛及文化之下, 發表者都對自己的說話及文章非常小心, 最好運用語言藝術, 說一些兩面話, 不幸言錯亦能解釋。
這樣的文化之下, 沒有對大市作出預言的說話及文章都好像沒那麼受歡迎, 難以生存。討論一些「大道理」、理財知識之類的地方, 都難以留住讀者, 這是令我感到可惜的。
跟雜誌報章一樣, 我留意到較高瀏覽量的投資blog, 可能有最新市場情報不斷更新, 或是有後市看法, 甚至有股票組合分享。這樣把消化完成品登出, 直接把答案給讀者, 都是吸引人流的方程式。
朋友間傾談, 不少都會直接問「你認為後市如何?」。大家都受香港的文化影響, 追求準確的分析及預言, 認為跟分析及預言走就是發達之路, 到底這是對是錯呢?
記得有一次跟朋友討論金融海潚時匯控的價值, 我說當時匯控如何有價值及抵買, 而在金融海潚前我已有不少匯控, 當時我選擇全數供股, 亦在低位增持, 認為這就是價值投資的好時機。這位朋友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從未擁有匯控的話, 在金融海潚時才買入, 不是更賺錢、回報更高嗎?」。我聽完立即滿面通紅, 氣得說不出話來。
真是千言萬語, 有理說不清, 但當時亦沒有打算多加解釋, 只是笑笑點頭而已。很明顯, 這位朋友的思維是認為成功預言才是賺錢的要素, 亦假設了世上是有人靠分析能不停準確預言大市。跟他說多少價值投資也是徒然, 因為他只著眼於時機, 能靠分析而成功避開金融海潚的才是高手, 其他的都只是廢言。
我發覺這類人在香港是佔大多數的, 追求預言者本身沒多大問題, 問題是世界上有多少個預言者能不停命中後市走向呢? 債王? 股神? 大摩? 香港的施生? 陸生? 李生? 政府官員? 誰的命中率能超過50%的話, 已經算有很強的分析力了。
沒有人可以改變香港人的文化, 況且習慣要「快、靚、正」並不是壞事, 只不過有些知識是要慢慢吸收的。我儘量把我的理解分享, 希望多些人得到啟發, 亦能糾正自己一些不恰當的思維, 加快獲得更多價值。
經濟的平衡者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7/35.html記得止凡曾聽過全香港最高大樓之一的國際金融中心 (IFC) 內有一個很特別的設計,是在大樓中心掛著一個大鐵鎚,作用是當八十八層高的大樓被風吹時,可以作物理學的damping作用,令大樓不會搖動得太厲害,按鋼材大樓的搖動比例 1:400計算,高四百多米的 IFC 可以容許 1.2米的移動,即打大風時,最高樓層的金管局會左右搖擺兩米多,聽起來很可怕,事實上速度之慢令人感覺不到的,只有少部份人會感到不舒服。
要達到這個要求,就加上一個大鐵鎚,在大樓內好像鐘擺一樣,借地心吸力的重心,你左我右,你前我後,使大樓搖擺幅度降低,其實這個概念有點像價值投資者。
市場上大部份都是弄潮者,不然就沒有潮的出現,市越熱時,弄潮者就越買,越買就越熱,相反,市越淡時,弄潮者就越沽,越沽就越淡。就好像跟大樓自然頻率一樣的風,大樓越擺風就越吹,增加大樓的不穩定。在市場上誰是 dampling 者呢?誰會在熱市時沽貨,在淡市時買貨呢?
這個角色跟價值投資者很相似,市場大熱時,股價估值偏高,價值投資者會沽貨離場,反之亦然,好像巴菲特在金融海潚時出手買了很多貨一樣,這會對淡靜市場起積極作用,又會對過熱市場起冷卻作用(沽過熱股),所以多些成熟的價值投資者可以令市場更穩定,減少波動,減少風險。
不太波動的市場,絕對可以不用政府或聯儲局出手干預,一個市場中越多成熟的價值投資者,要干預的制度就會越少,不用加xx金,加xx費,加xx成本來對付市場泡沫。
價值投資者另一個偉大的地方就是把資金放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對社會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文明進化的企業絕對值得得到更多的資金去營運,這是資本主義中自由市場的天然運作系統,市場上多點「大鐵鎚」,少點「神經風」,大市的風險自然少很多。
李生要賣百佳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1.html第一次看到報章報導李嘉誠先生要出售百佳, 止凡第一個感覺是「不會吧」, 應該是消息還未被證實吧。作價10至20億美元, 是高是低呢? 這個價賣走現金牛, 值得嗎? 到今天, 看多了報導, 又有記者訪問過李生, 證實真有其事。
李生說明這純粹商業決定, 請大家不要作胡亂謎測。當然, 在商言商, 任何資產都可以賣掉, 尤其是李生的好幫手, 和黃行政總裁霍建寧先生, 有人話如果他的老婆賣得錢, 他一定連老婆都賣掉。任何資產在霍生心中都有個價錢, 不管是不是現金牛, 好價就能賣, 當然現金牛賣的價錢一定相對較高。
多年來, 和黃的盈利業績亦是靠霍生的買賣財技所成就的, 市況低迷時大手買入資產, 把資產養得肥肥白白後就以靚價賣走, 過去幾十年, 出出入入不知多少次, 相信這一次亦不例外。不過, 百佳這個規模的超市業務的確是現金牛, 生活必需品, 貨品是零成本還不至, 更要對供應商徵收「上架費」, 所以除固定成本外 (即租金、人工、燈油火蠟), 基本上是無本生利的營運。
今次和黃請投資銀行研究作價 10至20億美元, 即最高為156億港元, 是高是低呢? 就把百佳當成是一支股票來研究一下。2012年百佳收益為212億, 按年報中零售一環的純利率大約不到 10%計算, 2012年百佳的純利可達近 20億, 156億的作價即大約 7倍多的市盈率而已, 如果是下限定價更只有 3-4倍。
這個作價, 只需要在沒有增長之下正常運作三幾年已經能賺回, 對賣方來說實在不算好價, 除非有其他考慮吧。政治考慮嗎? 否定特首? 把資金撤離香港嗎? 這個有點陰謀論, 報章最愛這個假定, 當然有這個可能, 但真相永遠不會知道。
另一個可能是和黃希望拿更多資金到歐洲掃貨, 因為今天歐洲資產的確比香港便宜很多, 把資金運用到回報更高的地方比較明智。不過以和黃的現金流, 需要勞師動眾地賣百佳以套取百多億港元來用嗎?
亦可能是李生看淡後市, 過往多年, 李生霍生買賣資產的時機都錯不到哪裡, 每次賣走資產後, 該資產的營商環境都會大大變得困難, 事後才明白他們的高明。
不少老前輩都會話「千萬不要跟李嘉誠對賭」, 即李生在賣東西時你不要買, 因為李生的眼光及定價, 永遠不會蝕本, 在零和遊戲規則下, 蝕本的一定是你。買李生的股票還可以, 因為他賺錢都有意向跟小股東分享, 不像他的第二位公子般處理。今次李生賣百佳, 是什麼原因呢? 對後市有何啟示呢? 大家可以思考一番。
置業時勿貪折扣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5396.html如果止凡直接問大家, 100元買一件東西好, 還是105元買同一件東西好, 相信大家都不用多加思索就能回答, 當然100元。如果這件東西價格是100元時, 你亦覺得貴的話, 105元的定價你一定不會買, 大概這是常識吧。
不過很奇怪, 如果話這件東西慢慢升值, 原價由100元升到150元, 這時大家會觀察這件東西原來越來越值錢, 開始想擁有它。而賣方突然給一個7折優惠, 香港人就會搶著要貨, 但其實計算後, 150元7折亦是105元。你覺得現實不是這樣嗎? 請大家看看居屋免補地價的買家就會明白。
不少上車一族不停喊著買不到私樓, 上不到車, 要政府以不同形式資助上車。居屋是其中一個政策, 讓買不到私樓的市民有機會以免補地價的價錢買入居屋。地價大約佔3成, 即7折買東西, 資助的是政府, 看來的確有著數, 於是就反應熱烈。
最大問題是政府在這個買居屋動作定下了限期, 要半年內買入免補地價居屋, 雖然可以申請延期, 但明顯這類居屋的需求在特定時限內大增, 價格又怎能不飛昇? 政府變相令這批買家被迫買貴貨, 根本做不到幫他們上車的效果。
再者, 全港樓價由2010年未推計劃時到今天為止, 豈止升了3成。如果當時有能力買私樓的都因為樓價貴而卻步, 為何今天樓價升了4-5成之後再打一個7折優惠又值得買呢? 這就正正是文章開首的情況, 便宜時感覺不值得買, 但當有折扣時, 雖然折實比原來更貴, 但反而去買, 聽來奇怪及反智的行為, 但的確每天都在發生。
現在看到不少居屋免補地價的成交個案, 200萬/300萬/400萬也有, 試問能以這些定價買入居屋的人, 當時又怎會上不到車呢? 免補地價買居屋, 還要給政府及銀行審查你的入息一番, 未來賣樓又較私樓麻煩得多, 此時此刻的這類免補地價成交金額, 實在令我摸不著頭腦。
可能總是政府資助的就特別受歡迎吧, 好像從前的首次置業貸款、居屋、夾屋等。但請小心, 拿政府著數的後果總不太好, 因為大多數人總在樓市最熱烘烘時買不到樓, 但偏偏又會在這時候突然集體想買樓, 政府總需要在這些時候幫大家買樓, 其實變相推大多數人落火坑, 在這樣的情況下, 相對地不會是一個好的買入時機。
機會的把握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5.html很多時候, 跟朋友討論起財務知識事宜, 發現止凡的blog對他們應該會有幫助時, 都會推介一下自己的blog, 但多不會說明此blog出自自己手筆, 一來有點怕羞, 二來好像「hard sell」自己的blog, 感覺有點怪怪的。
不過, 確實有不少朋友一收到blog後立即「合理懷疑」這是我的blog, 原因多是因為當中的文章風格跟我的談吐不謀而合。但就算問我這blog是否真的來自我手筆, 我亦多不會直接承認, 只會話覺得好看就多看, 甚至轉發給朋友吧。
討論財務自由後把這個blog發給朋友作跟進, 再觀察朋友們的反應, 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遊戲。有些朋友會說聲多謝, 有些會不聞不問, 有些會估計我的作者身份, 有些會當這blog不是我寫的繼續跟我討論, 還在我面前討論blog中內容, 我認為這是對機會的把握的一個實驗。
我跟朋友討論財務知識, 一定會鼓勵他們多看書及投資理財blog, 多點增進財務知識之類, 其實這已經是他人生的一個大機會, 能成為轉捩點。因為大多數朋友跟我討論三兩句後已經被我瞭解到他們財商的「水位」, 財務知識只是「有限公司」。而我多會透過討論來啟發他們的思維, 引導他們自我增值之類, 但當然不同人有不同反應。
最多的是當我的討論為「朋友間吹吹水」而已, 心中亦不相信什麼「財務自由」的東西, 認為止凡只是其中一名愛自吹自擂的打工仔, 多數打工仔都話自己的方法是正道, 認為我只是其中一員而已。部份就有心聽、有心改, 不過討論之後就沒有太多恆心, 要他們持續看書、看blog去追求他們不肯定的東西, 難云。
最有趣的是發現我身份的人, 能發現這點證明他們有看過我的blog (只少一次), 但不代表他們會繼續追看, 亦不見得他們會積極追問我有關財務知識, 他們多會贈予一句「寫好多字, 你都幾得閒喎」。到底有多少人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 能接觸到他們一直沒有著眼的財務知識, 還要身邊擁有一位願意分享的朋友呢? 答案是...80/20法則可能是錯的, 能把握機會的比20%還要少很多。
我絕對不是在耀武揚威, 亦不敢話我的財務知識如何高超, 只是想說相對地, 朋友們的財務知識實在需要花很多努力去增長。 然而能找到朋友去發展這方面的知識, 絕對是一個好機會, 但偏偏能把握機會的少之有少。我深信一個人的成功是有原因的, 能確認眼前機會並把握的人, 成功機會總比其他人大。
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繼續在看, 可否做個統計? 還在看的留個言或email/ whatsapp我讓我知道, 希望原來有20%人吧。
投資項目上的控制權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9.html看過富爸爸作者的書 - Increase your financial IQ, 止凡覺得其中一個值得思考的論點, 是對自身財富的控制權, 作者 Robert 比較喜歡投資自己的生意, 例如房地產,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房地產。
Robert 主要是買入房地產, 把它們整理好再出租, 由於現時夫妻二人已經擁有 300個單位, 所以早已需要成立公司及請人手來經營, 他對這家公司中的一切事情都能夠控制, 由買入新項目的決定、員工的薪酬、辦公室的設備, 所有都由他控制。
他認為買股票、債券、基金等都沒有這種控制權, 一切只能看公司管理層的決定, 自己的金錢由人家來話事的感覺實在不好。
讀到這個論點, 心裡有點同感, 好像匯控這樣好的管理質素, 也會出現一些投資者不認同的決定, 更會令公司蒙受損失, 投資者只能把金錢當投票權買入或沽出, 不能控制自己所投入金錢的用法。
話說回來, 投資股票當然也給你一種相對輕鬆的投資, 正是你不用管理公司, 只需定期作出監察而在需要時轉變投資, 但 Robert 說的又不無道理, 值得再深思一番。
在香港 (或台灣), 大部份人都是「打工仔」出身, 完成學業後出來做事, 多是由「一無所有」開始的, 我指的「一無所有」不只是金錢上, 更是知識上, 又稱「一無所知」, 要開設自己的公司或弄些小生意談何容易呢? 所以物業投資算得上是一種給人快速致富的希望。
但有一點大家要注意的, 如果想在香港作物業投資的話, 要留意香港未來二十年到底還有沒有過往二十年的發展呢? 觀察香港回歸十多年, 無論是地價或是經濟上的增長, 好像都已經失去了從前那份爆炸力, 要好像從前地一層樓變兩層樓, 兩層樓變六層樓之類的投資成果, 現在起步還行嗎? 行動前要好好思考, 要穩當地投資, 要記住一句話, 「穩健投資, 慢富但必富」, 這句話套用到世界各地亦合適。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