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好安排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8/39.html一位朋友在飯局中分享了他的家人對已故母親留下遺產的處理方法, 止凡覺得相當有意思, 所以想分享一下。
話說十多年前朋友的母親過身, 留下了五十多萬 (港幣) 的遺產, 因為這位朋友家中有七兄弟姐妹, 照計每人大約只可分得七、八萬左右, 數目不是很多, 可能只足夠一家幾口到日本旅遊一次吧。有兄弟建議不要分掉這筆遺產, 可以把所有錢買入以收息為主的股票, 於是他們就開設了一個投資戶口, 買入中電、恒生、匯控 (都是派息穩定的大公司股票)。
這十多年來, 沒有誰特別打理這個戶口, 沒有經常「炒出、炒入」的動作, 但長兄會定期把股息提取出來, 請整家人吃頓飯。就是這樣, 一年有四次這樣的飯局, 包括團年飯、中秋、父親生日及清明拜山後, 一直維持了十多年。
每次都總是人齊的, 原因是長子說 :「阿媽請食飯, 不來自理」。投資五十多萬, 以 5厘股息計, 一年有25000元, 分四餐, 每餐數千元, 還未計算股票升值, 升值後的 5厘息會更多, 即股息亦不停地增加著。因此十多年後這個計劃還不需要吃掉本金, 理論上是好像諾貝爾獎的概念一樣, 可以一直吃下去, 永不止息。
透過這個計劃, 一家人的凝聚力加強了, 原本一些收入不高的兄弟不可能一年跟大家吃四次飯的, 因為一家幾口出來吃一次食的話, 每戶都要一千幾百塊, 這些「應酬」可免則免吧。但現在不用出錢, 加上以母親的名義, 免費出來聚舊一番又何妨呢?
如果當初把這筆遺產分掉, 可能不出一年, 大部份家庭成員都已經花光了吧, 但他們到今天還每年得到四次母親請的飯局, 這個遺產處理的方法實在太讚, 值得推廣。原來財務知識不一定運用在個人、生意等地方, 連家族遺產亦能處理到,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複利反作用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html曾經跟一位朋友討論投資理財, 止凡一開口就被她打斷話「我不會投資, 投資即是賭博, 即是貪心, 我穩定工作儲蓄就足夠, 不想聽什麼投資道理」。之後如何呢? 還繼續說嗎? 當然沒有。人家都不想聽, 繼續說只會有反效果, 不如在這個 blog裡說出心中話更好。
投資理財的話都說了很多, 今天想說說複利的威力, 但並不是投資上複利的正面威力, 而是通貨膨脹中複利所扮演的負威力。通貨膨脹, 無限的銀紙追逐有限的貨物, 會令銀紙貶值, 這是人所共知的知識。
如果每年通脹率為3%, 即銀紙貶值的速度為3%, 當我們計算真實的投資回報時就會減去這個通脹率。即假如投資回報是12%, 實際上只是增加了9%的財富, 這也是常識吧, 不過好像不是太多人這樣去看自己的投資回報。
假如不投資, 即朋友口中所謂的「不貪心、不賭博」, 情況將會如何呢? 手上的銀紙就會以 3%的速度貶值, 3%的通脹率是以複利進行, 而這個貶值實況亦是以複利進行。複利率有多可怕呢? 不多說了, 有興趣可以回看我這 blog的舊文, 如果之前沒有這方面概念的話, 相信會讓你嚇一跳。
其實說來也很悲哀, 了解及明白複利的威力的人, 自然穩妥地吃進複利率式的投資回報。相反, 對複利威力沒有概念的人, 那一邊廂就一直被複利吃掉辛苦錢, 但也一直沒有察覺。我很懷疑, 貧富懸殊就是複利所做成的, 威力強大的複利效果, 把富人弄得越有錢, 把窮人弄得更窮。
要達至財務自由也好, 要富甲一方也好, 某程度上是對複利率了解運用程度的結果, 越懂複利、越懂運用, 人生財務之路走得自然更容易。但如何連人家袋錢入你袋亦拒絕的話, 無奈地只能成為複利效果的犠牲品。
親戚交談內容依舊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6.html早前有親戚的孩子滿月, 一家大小去探望一下, 借機會大家都互相問候交談。其中長輩問及止凡近況, 當中說起樓市及投資問題, 問我當年買樓多少錢, 今天樓價又值多少。告知他後, 他立刻驚嘆樓價升了倍半之多, 又大讚我有眼光之類。當然這些事情不值一提, 只是當年有自住需要, 買入後樓市連升幾年, 跟本人投資眼光無關。
之後, 一眾長輩開始討論起樓市, 其中有意見談到「私樓隨時幾百萬元, 要 3成首期上車, 一下子要拿超過100萬, 怎買得到呢?」。這些言論似曾相識, 其實每一次拜年探親戚時, 都會討論這些觀點, 這些觀點其實多年來都是一樣。
此外, 又到討論投資買賣哪支股票比較好, 很多時某長輩都會給我一些股票號碼, 問我值不值得買, 可能見我近十年八載說起投資理財都頭頭是道, 所以必問及我意見。以我性格又當然說很多宏觀答案, 例如股票投資要看行業、業績, 又反問她知否這家公司如何賺錢, 建議要先搞清楚投資股票的基本概念才下注。
直至上次的親戚討論為止, 我突然有一個感覺, 就是發現他們的狀況大多停滯不前, 財務知識停滯了, 財富停滯了, 一切討論內容及觀點多年來都沒有改變。為何突然有這個感覺呢? 因為我在這些方面都有不少改變。走了不少路之後, 再跟起點的人傾談, 感覺自然奇怪。
長輩們都沒有動力去作出改變, 仔大女大之後, 開始計劃自己的退休生活, 而在人生路上不斷作出改變及追求進步的就留給年青人吧。當然, 像巴菲特老夥伴 charlie munger一樣, 整個人生都在進步就一定最好, 但大部份人都沒有這鼓動力。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人家不見你一段時間, 再聚一聚後發現你進步了不少, 這是值得高興的。同樣地, 你過一段時間再跟人家聚一聚, 發現人家落後於你, 這亦值得高興。但如果聚首時發現自己停滯了, 這就要小心處理, 因為原來你沒有進步過, 你應該警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5.html話說止凡有機會代表公司的籃球隊參與比賽, 於是近期每逢星期六都會跑步, 操練一下體能, 以免比賽時太力不從心。由於工作多年後, 實在沒有定期運動去保持體能 (只會不定時作運動), 所以初期跑步都感到比較吃力, 不過慢慢來, 反正不是跑步比賽, 讓身體慢慢適應吧。
相信大家在長跑時都有感到吃力而想停下來休息, 不知道大家會有什麼方法克服這個情況呢? 有些人會邊跑邊留心聽著音樂以分散注意力、有些人會保持望向遠方以忘記足下步履、有些人則單靠意志力繼續跑下去, 而我就會用數自己步數的方法, 發覺這個方法對自己相當有效。
數自己步數, 是走一步為1, 一步一步走, 心中就計算著「1, 2, 3, ....., 10」, 而眼睛只看著自己前方5米內的地方, 故意不看遠方。數了 10步又從前開始數下一個10步, 一直數 5個 10步就抬頭看一看遠方。這樣50步50步地走下去, 發覺跑起來沒那麼辛苦, 還能一直跑而沒有停下來。
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3公里、10公里的路程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有時看著目標太遙遠, 而相比之下, 目前的進展好像沒有進展, 心理上自然感到灰心、氣餒。這個道理對追求人生其他目標或投資理財計劃亦一樣, 很多時候, 最終目標太遠大, 走到半路已覺辛苦, 於是沒有了熱誠, 停止了追求。
所以追求人生目標也好, 投資理財目標也好, 不妨好好計劃一下短期目標及中期目標, 定立何為走了「一步」? 何為走了「50步」? 一步一步地走, 走了「50步」就可以「抬頭」看看最終目標, 確認一下方向, 檢視一下進度。
要完成大事, 總難以一步登天, 一步步地慢慢來, 但過程總像長跑一般, 難以維持而想停下來, 上面是個不錯的方法, 大家可以試試看。我也得花點時間思考一下人生目標之中, 何為「一步」及「50步」, 共勉之。
印金業變遷的啟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9.html早前在巴士上的 Roadshow 看到專訪印金業的節目, 同時又講述印刷業的變化, 當中不少內容是止凡沒有想過的, 亦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在此分享一下。
印金業及印刷業在香港所餘無幾, 專訪集中到其中一家印金公司的老板。在專訪中這位老板看起來不像老板, 反而像個工人。在專訪中他表示經常需要連續工作15小時, 而由於工種關係, 他需要不停地重複做同一個動作, 經過連續十多個小時的工作後, 回家真的連筷子都拿不穩, 只能拿起湯匙吃飯, 的確辛苦。
這位老板曾經也請過幫手, 但發現學徒所做的都過不了自己的要求, 由於看不過眼, 還是堅持自己工作下去, 認為做事始終要親力親為, 力不到不為財, 更表示會做到沒精神才言休。這樣人家看來相當辛苦的工作, 長時間地有壓力的工作, 實在不是人人能捱得住的。
這位老板還說中環白領印名片的要求, 今日來明天就要, 這些急趕要求都是例行公事, 一二千張卡片逐張壓出來, 不是容易的事。說到這裡, 大家可能會問為何今時今日還有這些完全需要人力的工序嗎? 當時我心中也在問著這個問題。
原來印金業跟印刷業不同, 印刷業只是印字上紙張上, 由於科技發達, 印刷業早己被機器取代人力。印金業則不同, 大家收到請帖上的金箔, 一些精美名片上的金箔, 這些都還未被機器所取代, 就算專訪中的老板擁有一部由印紙機改裝的印金機, 也不是每次都能調較好。因為印金時的熱度每批貨都不同, 控制不好很難起貨, 例如太冷熔金不成就上不了紙上, 太熱就會燒焦紙張。
正因為如此, 兩個行業經過時間洗禮起了不同的變化, 從前印刷業旺盛, 印金業只是副手, 有否生意都要看印刷業老板面色, 因為印金只是整批印品的一個小環節, 地位不高。時移世易, 家家戶戶只要有部電腦及打印機, 都能做到印刷業的工作, 加上工廠北移, 香港印刷業慢慢絕跡。但偏偏印金就無法取代, 人們總不能用打印機印出金箔, 所以今天印金業反變成印刷主導。
試問在三四十年前, 沒有水晶球的我們又怎能預計到今天的情況呢? 科技的出現, 令當年強的行業都消失, 當年弱的行業變成主角。對這故事有何感想呢? 選行業不要想太多, 還是跟興趣走吧, 大家都不可能預測未來。
記得當年入大學時, 人人都選擇當時當紅吃香的行業科目, 這是人之常情。而在某科的大學面試中, 一位教授就提醒我最緊要對學科有興趣, 因為你不會知道該科目及其行業的前途如何。我當時實在不能完全理解及有點不認同, 但我想今天我開始明白了。
計算收入剩多少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9691.html大家的投資理財能力如何呢?有否想過有何指標可以作量度?高收入人士由於收入高,儲蓄能力可能很強。有些人一生花費大,買樓、買車、結婚、生小朋友,儲蓄能力都不太好,什麼時候有多少身家,哪有標準?總之要財務自由,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支出,這是終極目標,中途有否更好的指標呢?
止凡想了又想,終於想到一個有趣的指標,看看打工仔們的投資理財能力。其實這個計算指標很簡單,只要計算人生的工作總收入,再看看現在身家剩下多少,「剩餘身家」除以「工作總收入」,一個數字就能看到你的投資理財級數如何,十分有趣。
舉個例子,假設你工作10年,平均每年扣減稅項之後賺取25萬元,即10年工作以來你總共賺取了250萬(這個數字你看看過往稅單就知)。好了,現在看看你今天的資產總和,物業估值應要扣除尚欠的按揭金額,股票也好,債券也好,還有現金,總共加起來可能有100萬元。你的投資理財能力就是100萬/250萬=0.4。
這個數字會隨著市場上落而改變,亦沒有現金流效果,所以不用太上心,只不過這是一個可以提醒你自己的數字。因為要把數字調高,你應該要慬慎投資及注意支出花費,這與增加收入不太有關係(當然如果收入太低,應付完生活基本開支之後,根本難以有多蝕錢作投資)。
很多人對自己的投資回報都沒有太多記錄,賺點錢就會到處宣揚自己的眼光,蝕了錢就不提,盡快忘記,最多下兩個月減少花費以補償損失之類,這些行為其實沒多大意義,但又是人之常情。所以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在投資上總有斬獲,但實際情況連他自己都忘掉了。
如何可以好好控制這類行為,最好是一個有效又簡單的數字,一看便知虛實。上面所提及的數字就是一個好方法,可以叫作「收入保存率」。人生要花費的事情可不少,如果「收入保存率」能達0.5的話,已經算十分不錯,而如果能達到或超過1的話,證明投資理財能力已經超班,好像富爸爸現金流遊戲中能跳上「快車道」一樣,進入另外一個境界。
有一點值得注意,有一些花費是人生必須的,但回看時這些花費還是能計算入「收入保存率」的一部份,例如香港人買樓,如果眼光好、時機夾,你的首期並不會令你的「收入保存率」下降的,反而樓價大升時還幫了你不少。
最重要是想重申一次,投資是一個計劃,並不是入賭場買大細,不同的檢視方法都是用來看看投資計劃的進度及表現,要是沒有這個正確概念,很容易迷途而走錯方向,走了十年廿年都是得個「吉」。當你有了正確概念,你會對這些指標玩意有興趣,慢慢研究如何優化這些數字,所做的動作就彷如上市公司行政總裁每天為公司所做的事情。你們的「收入保存率」又是多少呢?
企業吸水大法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8/42.html企業經常都會有缺錢的時候,就算不缺錢,某些情況下企業亦希望在市場上吸納資金以作其他用途。企業要「吸水」(吸納資金) 有好幾種方法,每一種都有其好處及壞處,我們應該怎樣演繹其「吸水」方法對股東的影響呢?止凡認為,其實大家可以假定自己與幾位朋友湊集資金一起營運一家港式茶餐廳,應該會比較容易明白。
發行債券
發行債券可以說是最直接吸納資金的方法,如果營運的茶餐廳需要更多資金的話,最直接當然是向銀行借錢,(發債就是向債券購買人借錢,當然,債券購買人不一定是銀行),銀行是不會分薄股東的股份權益的,但定時定刻茶餐廳需要向銀行付上利息,一定會對未來的盈利有所影響,因此要衡量債息及利用債項所賺取更多盈利的能力。
發行新股
發行新股有點像印銀紙一樣,印些新股票出來賣就可以獲得資金,假設一間本來四個人集資的茶餐廳,現在找多一個人湊集資金,本來的四位股東由每人平均佔25%的權益變成每人平均佔20%的權益,未來茶餐廳的盈利都會被這名新股東分薄了。當然好處就是舊股東都不需要拿出新資金來,而茶餐廳就能獲得新資金作發展之用。從前的匯控很常用這一招獲得新資金作出收購其他公司擴大版圖(注意:舊股東跟新股東的股權不一定是平均分布的),要注意集資後的經營前景會否能夠抵銷股權被分薄的損失。
發行優先股
優先股有點像債券與股票兩者中間的產物,優先股股東可以像債券一樣跟公司討論利息條款,同時又可以在某時刻及條件情況下對換成股票,但未對換之前優先股是沒有公司股東的權利,與債券相似。債券、優先股及股票到公司破產時會按對公司權益的操控權,倒序地獲分派公司的資產,對公司權益的操控由大至小是股票、優先股至債券,所以破產時最先分享公司資產的是債券持有人,再到優先股,最後才是股票持有人。
供股供股即需要原來股東再加錢支付新股,例如四個股東一人多出資十萬予茶餐廳,供股前跟供股後各股東的股權並沒有任何改變,對未來盈利的分享也沒有改變,但如果當中有股東不出資的話,他原有的權益就會被其他股東分薄了。匯控2008年的世紀大供股,接下來一些內銀股都進行了供股活動,正是用這個方法吸水,增加公司的現金儲備水平。
其他方法
企業還有更多方法吸水,例如賣家產。
和黃就很喜歡賣東西獲現金,匯控在金融海潚時,各界都關注她會否變賣如交通銀行之類的優質資產,企業在經濟高峰甚至是泡沫時高價賣家產是十分漂亮的融資行為,但在經濟差時因周轉不靈而被迫賤賣家產就太可惜了。還有公司可能把部份資產分拆出來上市,上市後就能獲得新股東的資金,以前看電視很多商業奇才最厲害就是把公司拆骨、合併、重組,最後能增加現金流或資產價值,從而把股價推高,早前
李嘉誠先生就把和黃的一些業務分柝到新加坡上市成功吸水。
企業總有需要資金的時候,在選擇用哪一種方法「吸水」時應該充分考慮小股東的利益,對沒有照顧小股東的「吸水」行為,而只玩弄財技以自肥者,大家最好敬而遠之。
Hi-Po的啟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hi-po.html早前止凡看過一篇文章講述大公司的人才培訓問題,文章是由一家金融公司人力資源部的主管所寫的,可以說是份量十足,參考性甚高。當中他有講述公司的人才流失問題,如果人力資源處理得好,自然人才多,一家「叻人」匯聚的公司,成績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原來一家人力資源搞得好的公司,一定要有程序盡早找出「有潛力員工」,即(High Potential)簡稱(Hi-Po),公司應該及早把資源放到這些 Hi-Po 員工上,好好培訓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公司未來接班人。
要成為公司的 Hi-Po人物要有三個條件,第一當然是能力高,能力不高又怎能成為公司未來接班人呢?第二是要有遠見,凡事不要短視,不要因小失大,不作「走精面」的小聰明而壞了大事,會下苦功不斷學習,改善自己,放長線獲得成功。當然,符合以上兩點的人已經是萬中無一,是精英人馬,那第三個條件是什麼呢?原來第三點是對公司要有熱誠,要投入,要視公司如己出,這一點很多「有料」之人沒有留意的,亦是最重要一點。
文章中亦有感慨,集三個要求於一身的員工的確難求,很多時都是在符合其中兩個特質的員工身上培養出第三個特質來,但這不是人人成功。例如能力不是人人能被提升的,遠見又不是後天一定能培養出來,而對公司熱誠,在這個世代就更難培育出來,所以 Hi-Po 的確難求。
對於人才的重要性,我很早就已經有一定認知,這不用看這篇文章才理解到。文章所說的 Hi-Po 就比較能吸引我眼球,令我有機會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從前的我一直認為員工需要的是 ASK,分別是 Attitude & Skill & Knowledge。工作態度最重要,技巧同知識是其次,因為它們都可以慢慢培訓。
ASK 可以算是跟能力及遠見有點類同,但文章提醒了我,對公司有熱誠亦非常重要。我很認同這個觀點,能力多高也好,遠見多好也好,始終無心為公司服務,那又有何用呢?而這類員工我們平時在不同的公司也屢見不鮮,這類員工到哪裡工作也好,總是會說公司的不是,總會覺得「隔離飯香」,當然會說這些話的人也不一定是能力高及有遠見之人。
打工也好,生活也好,態度很重要,入到一個團體後,如果老是不能全情投入,到哪裡也只會自我感覺為「過客」,做事總是好像替人家辦理,沒有自我責任似的,這樣很難成功。看畢迖章之後,會更加注意這點,收起對公司的批評,否則就算怎樣厲害都不能幹出好事來。
不過話說回來,知道員工是 Hi-Po,公司亦要懂得珍惜。最容易令 Hi-Po離開的有多個原因,包括工作沒有突破性及挑戰性,公司沒有好願景及好前途,而最致命的是不被老闆賞識或跟隨無能上司。總之,伯樂找千里馬,千里馬也在找伯樂,各位老闆請記住。
學習做個負資產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3.html「負資產」是一個很慘情的狀態,只會在按揭或借貸的資產上出現,因為沒有按揭或借貸,資產價格最多只會跌至零,不可能做成負資產的狀態。有按揭的物業,當物業的價值跌至低過按揭欠款,便成為「負資產」。股票就難一點了,因為借孖展買股票的話,證劵商都會在跌市時要求補回差價,不補回就替客戶自動賣股「斬倉」,根本不會有出現「負資產」的可能,除非是別的借款買股,甚至定息按股之類的操作。
當然「負資產」是慘情狀態,大家都不想成為其中一份仔,在這種狀態之下,要賣樓是很困難的,因為你都要補回差價才能完成交易,如非不得以亦不會選擇在「負資產」情況下賣出物業。在03年沙士時,的確有不少香港人因為工作問題而沒有能力供還按揭,在「負資產」情況下被迫要賣出物業,當然亦有不少人因此需要申請破產,物業由銀行收樓,可悲。
既然「負資產」這樣可悲,那為何止凡這篇文章標題為「學習做個負資產」呢?其實「負資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能力供還按揭,這個夾擊才令「負資產」變得恐怖,因為業主就要被迫地在「負資產」狀態下賣出物業。相反,不知多少投資者(包括林奮強先生)在03年沙士時刻還手持多個物業收租,對「負資產」處之泰然。這個處之泰然正是本文想帶出的重點。
大部份人看待投資時,都是希望能低買高賣賺一筆,一心只會想著買入資產後,其價格比買入前更高,價格一升再升,同時又有利息或租金收入,賺息又賺價,這樣來計算回報,認真和味吧。但事實上,一廂情願的佔多數,賺息蝕價的有,蝕價後息都減派或停派的也有,如何的心態會比較可取呢?
如果買資產之前,心理上已經預計這個資產將會變成一個「負資產」,但成了「負資產」之後,它對你的投資回報一點影響也沒有,物業按揭仍然繼續這樣供(「負資產」物業不會增加供款的),租繼續收,股息之類的繼續取。這個「負資產」只是一個狀態,令你不能立即變賣資產套現,這個條件對你有否影響?如果有的話,看來你所做的不是投資吧。
這個把資產假設為「負資產」的心理,可以視作一個壓力測試,這個壓力測試亦驗證了你對這份投資的處理態度。如果當這個資產變了「負資產」時你就處理不了的話,建議你最好不要擁有它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壓力測驗而已,不是真的叫大家專選一些會變「負資產」的資產,千萬不要誤會。
什麼才叫抵買?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08/46.html止凡跟朋友討論股票,提出價值投資的理論,大家都得到共識,認為價值投資這個理論是合理的。買股票跟買東西一樣,當然要買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更要物有所值,甚至超值,這樣的投資才叫「抵買」*。市場怎麼會出現這種超值的價格呢?一定是有問題出現了,問題可能是市場錯誤評估令錯價出現,也可能是自己評估錯誤,討論問題到了評估價值的能力了,到底一支股票或一間公司,怎樣才叫「抵買」呢?
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好像凱恩斯的投資哲學認為選股如選美,選美有否準則呢?正所為「情人眼裡出西施」,但算得上是美人也應該有一點基本條件吧。另外,巴菲特的師傅 Benjamin Graham 說過,高矮肥瘦不用一個太客觀的計算,在街上看到一個肥仔,你需要知道他的實際體重才可判斷他是肥仔嗎?有否一個客觀標準去評估到了什麼高度才算是高個子呢?(營養學的身高除以體重平方只作健康標準,不能作高個子或肥仔的標準吧!)
選股的道理也差不多,總要加入一些主觀的因素,但要成為主觀前,一定要有基本認知,英文稱之為 common sense。要有財務知識的基本認知,才能夠看一下年報及公司的前景或新聞之後,心中就能浮現出一個大約合理的股價,這個股價只是大約,不可能亦不需要是一個極其準確的數字。
巴菲特就是能在一個電話內大約五分鐘時間就能達成數十億成交,原因是他已經把財務知識化成了 common sense。但技術分析派不同,他們往往可以計算出一支股票的準確買入價、止賺位及止蝕位,感覺好像給高個子立下定義,高於 177.34cm 為之高個子,矮於 156.92cm 為之矮個子,有意思嗎?相反,價值投資的高手重來不會計算出一支股票的準確數字,好像巴菲特、東尼(香港股神)等大師,他們都只需分析局勢,公司表現,評論股價是高還是低,但不會一口說定那支股值多少錢,多一毛錢都不值。
估值的方法包羅萬有,要明白後,將其融會貫通便能有給股票估值的基本認知。
在股票市場中,每一位參與者都在做估值這個動作,一買一賣時,買賣雙方都會認為價錢合理而逹成交易。大升浪,買多賣少,市場普遍認為「抵買」。相反,大跌浪時,市場普遍認為股票價格太高,大家都在估值,到底誰對誰錯呢?
實在很難評估誰對誰錯,在這些大時代中,只能做好自己,巴菲特說過「你付出的是股票的價錢,而你得到的是股票的價值」,只要你得到價值大於你付出的價錢,我相信這個投資的風險會大大減低,可是太多人連自己手上的股票價值是多少也沒有這個基本概念。
在這裡深入討論估值分析實在是不夠資格,在此記錄一些我看書時得到的基本知識,加上一點點自己的見解,分享一下吧:
1. PBPrice-to-Book Value 是每股股價除以每股淨資產值。這個比例越高代表用越貴的價錢去買資產,這個對地產股及銀行股特別有意義,尤其是地產股,因為其他分析不一定可以有效地反映地產行業的價值,地產行業是有效利用土地儲備量作建築再賣出才有盈利,所以不一定有持續的盈利可供分析。
2. PE Price-to-Earning Value 是每股股價除以每股盈利。看 PE可以知道多少年可以回本,如果盈利是每年增長的,回本期會比 PE數字還要短。
看完 PB 及 PE,有一點要留意,通常股東權益很少的公司能做到很好(低)的 PE,她的股東回報率(ROE)都會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她的 PB 會有一個頗高的數字(數倍),可以運用槓桿很出色所致。所以又要訓練出一個 common sense,PB 低不一定賺錢能力高,PE低又不一定有低 PB。
當年巴菲特買可口可樂時,按 PB計算是以 1蚊買 2-3蚊資產,這是他師傅 Graham永不會做的事,但巴菲特受他拍當 Charlie 的影響後,不再死守師傅的投資要點,最後買入可口可樂賺取驚人利潤。
PB 低可能在公司清盤時還有點剩,但到真正清盤時,公司的賺錢機動停止了,某些股東權益又會減少,以前的 PB 又有所改變了。在我看來,PE 比較動態,計算著公司活生生時的賺錢能力,PB 就比較靜態,好像給核數師計算的東西而已,是否很抽象呢?就是要歸納成一個抽象 sense,比精確地計算出沒有意義的東西重要。
3. PEGPE-to-Growth 是每股 PE 除以盈利增長。因為高增長股票可能有一個很高的 PE,但因為其增長率高,高 PE 也可以是值得投資的,這算是基金經理想出來的投資指標,事實又不無道理。
4. 盈利估值這個是我最喜歡用的估值法,是用公司過往數年的盈利增長步伐去預測未來的股票價值,用這個估值法最重要是盈利增長的穩定性,以及將來公司保持盈利增長的能力。
5. 現金流盈利不等於現金,有盈利的公司都可以破產,現金流對公司甚至個人財務就好像血液一樣,很多公司破產或被人以極低價成功惡意收購都是因為現金流出現問題,每年能產生可觀現金流的公司在估值上一定較高。如果注意現金流,小小一家公司都可以很強,相反,如果現金流出問題,很大的公司都可以被小公司收購,李嘉誠當年收購和黃的故事(正是收購一家比自己的公司還大很多的公司),大家有時間可以研究一下吧。
6. 股息估值很多人認為,能派股息的公司證明現金流問題不大,因為股息都是公司真金白銀拿出來派給股東的,但我對這個概念有些保留的,因為公司是可以用「老本」(公司內所保存的現金)作為派息的。不過無論如何,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增長能力及派息政策每年大致相同,用股息估值跟用盈利估值是十分相似及有效的。
以上舉了一些估值的方法並每一種簡單介紹了,是否覺得很難絕對客觀地給一支股票估價呢?還有很多的方法。
﹣﹣﹣
*註: 「抵買」是一個等價等值的觀念,是形容貨品的價格和其價值到達了一個等同的關係。簡單來說,「抵買」就是「合理價」。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