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途牛更新IPO招股書,旅遊電商的世界正在翻轉

http://www.iheima.com/thread-4068-1-1.html
文:劉琪

4月29日凌晨,途牛旅遊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招股書增補文件,其中透露的一個重磅消息在於,攜程以1500萬美元入股途牛,紅杉、360等也成為基石投資者。

這是一個資本縱橫捭闔的大變局時代,類似情形在其他互聯網領域早已上演——互聯網巨頭發現靠純粹的模仿、單干,已很難避免被顛覆的風險,新一代的互聯網新銳黑馬更靈活,衝擊力更強,投資併購就成為必然之選。

於是,在翻轉的在線旅遊世界,旅遊電商的新銳領跑者們就成為格局轉變的關鍵支點。

值得追問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是途牛,國內旅遊電商行業的新趨勢會是什麼?


琪哥簡單做一下解讀:

一是旅遊電商正從以標準化的酒店機票等領域,向其他非標準化領域深度滲透。

旅遊非標環節涉及到簽證、導遊、景點門票、接送等諸多環節,這需要整合當地的商家資源,並會面臨互聯網化程度較低、服務商規模與能力不一等挑戰。

因此,那些聚焦於細分領域,並具有較強線下整合能力的旅遊電商新銳,會有足夠的護城河與議價空間。

途牛自2006年成立起,就聚焦於在線休閒旅遊度假的細分市場,其跟團游和自助遊產品具有極強的非標屬性。在跟團游市場,途牛以17.6%的市場份額佔據國內第一的位置。

同時,途牛的資源控制力較強,它擁有超過3000家的旅遊供應商,團隊游產品超過10萬個,自由行產品超過10萬個。

簡單來說,包括途牛在內的新銳旅遊公司,則通過深度整合線下非標資源,站在了旅遊互聯網化第二波潮流的勢能點上。

二是所謂的一站式服務或O2O閉環,在短期內並不現實,更值得關注的是旅遊行業供應鏈的重新整合,以及由此帶來的個性化與反向定製趨勢。

在此之前,琪哥從跟一位旅遊行業的創業者聊天,談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美國,在線旅遊行業的產業鏈條相對清晰,分工合作的趨勢明顯,但國內則是各家紛紛跨界,進入別家的領地,試圖催生出無所不能的一站式巨頭。

由於旅遊行業涉及的鏈條極為複雜,很多環節的互聯網化程度較低,琪哥認為,所謂的一站式或O2O閉環還只是一個長遠藍圖而已。

倘若換一個角度,在線旅遊電商通過聚合C端的力量,可以在旅遊淡季或自助遊等領域,反向整合上游供應商,從而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反而有更多的機遇點。

比如,途牛會參與到眾信、凱撒等旅遊批發商的產品設計當中,僅以馬爾代夫為例,途牛開發出了幾乎是國內最全的旅遊產品,在去年一年當中,途牛帶去的客流佔據了國內總客流10.9%的份額。

此外,途牛還在嘗試鼓勵公司與家庭旅遊用戶與途牛的旅行專家一起協作,以一對一的服務方式,制定出個性化的定製行程單,該項業務在去年為途牛貢獻了9%的交易額。

綜合來看,很多人一直有一個認知誤區,認為旅遊行業的互聯網化很充分,充其量只是標準品領域而已。

而在非標品領域,整合上游旅遊資源,對接下游消費者,實現高價值的資源撮合,依然是一片藍海,這也是途牛獲得資本方青睞的重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03

湖南衛視收回所有視頻轉播權。央視不開放世界盃轉播。之前被禁的四部美劇據傳也是給央視讓路。央視生活大爆炸馬上上線。 Ai_Xian

http://xueqiu.com/4163927736/29172107
5月8日,湖南衛視宣佈今後旗下節目不再與其它新媒體合作,全部芒果TV自己播放,美其名曰打造自己的視頻品牌,保護版權,不得擅自與新媒體合作!而今年世界盃,中央電視台也不向任何視頻網站開放直播權,而是只通過自家cntv進行網絡播放。而風聲鶴唳的是,有可能意味著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等眾多品牌衛視都可能跟進,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聲音接踵而來,而更多的是悲觀的聲音。

  從前段時間的淨網行動眾多美劇和自制劇下線,到今天湖南衛視宣佈閉關獨自戰鬥,看上去,中國國內視頻網站迎來最灰暗時刻,其實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視頻網站,還有門戶網站,以及一切可能使用廣電系視頻的各類互聯網平台,包含移動互聯平台。

  到底誰逆襲誰?互聯網視頻怎麼辦?

  首當其衝,除了門戶網站,充斥了大量視頻集合的視頻網站,受到影響最大,大有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實際上,也是如此,當類似於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等強勢節目,以及各類電視台投拍的電視劇紛紛在各類視頻網站上上映時,成千萬的點擊,給網站和電視台都打上了一針強效激素,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假如所有衛視停止對視頻網站的版權授權,沒有了節目內容的視頻網站當然要損失巨大。從優酷視頻的排行頻道能清楚的看到沒有了電視台支持的後果:1.電視劇:再也沒有了國產劇,雖然目前流行的都是老片翻拍和泡沫劇,但幸好我們還有TVB和自制劇,也不排除未來有跟電視台合作的自制劇產生2.綜藝:80後一定是從吳宗憲時代的網絡綜藝節目看回來的,國產的綜藝做的好的大多是購買的國外的版權自己打造,但視頻網站同樣可以慢慢打造自己的原創欄目。而目前來看,除了衛視僅有的幾個黃金欄目,目前能進入這個榜單的都是網站的原創。3.資訊:娛樂側重較強的視頻網站,新聞資訊本來就是錦上添花製作,雖然未來趨勢是視頻資訊,但還需要時間,所以影響也不是很大。4.電影基本不受影響,其他內容幾乎都是網友的UGC生成綜上所述:在傳統廣電的這個決定之後,哪怕所有衛視跟進,不再提供所有視頻,視頻網站的日子並不會特別難過。最受到影響的,是綜藝欄目的轉播權,當然,這類節目的轉播權在近年來,一直是香饃饃被眾多視頻網站追捧,遭遇行政命令的禁令,視頻網站是時間考慮自己的綜藝節目了。

  而本身娛樂屬性明顯的國內視頻網站短期內,可能會更加重視UGC內容的生產和推薦,並且在電視劇版權上更加重金投入,以保住最後一塊陣地。

亮劍網絡之後廣電的視頻網站怎麼玩

金鷹網是湖南衛視的官方網站頻道,目前alexa排名1200多名,根據alexa提供的搜索關鍵詞來看,網友最關注的關鍵詞分別為:1.湖南衛視 2.爸爸去哪兒 3.2014 跨年 4.我是歌手 5.爸爸去哪兒湖南衛視。

  從搜索關鍵詞不難看出,每年階段性的重大製作綜藝欄目的確給湖南衛視帶來的不俗的訪問量,但從實際佔比來看,直接訪問官網觀看視頻的流量要遠遠小於其他視頻網站轉播相關節目的視頻量的總和。

  短期來看,封殺轉播這條路,的確能在部分欄目上搶佔先機,轉變網友的習慣,但這種流量並不能轉化成衛視官網的長期精準流量,如果習慣性思維把流量認為是點播次數的話,這樣的收視率數字壯觀,但不能持續,且在收入轉化方面要小於其他視頻網站,道理非常簡單:靠個別欄目撐起的流量,能提升單個欄目的廣告價值,而並不能提升湖南衛視官網的品牌價值,而衛視官網影響力並不能完全等同於湖南衛視的影響力,反而會對網站運營帶來麻煩,比如熱門欄目的廣告收入與網站整體收入倒掛,造成冷熱不均。而這種敝帚自珍的做法又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影響力,因為原來是多通路推廣單個欄目,而現在只有自己的官方渠道,所以廣告價值也相應衰落。

  其實,這樣的封殺在傳統媒體中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在互聯網早期,突入起來的衝擊曾經讓傳統媒體措手不及,也曾經讓他們選擇了用聯合封殺的方式來應對挑戰,但如論壇、博客、微博等互聯網產品,通過UGC的模式,各大互聯網巨頭(以三大門戶為首)借助平台優勢,成功分化了多次封殺。視頻網站的這次封殺也不例外,同樣的,衛視之間的競爭也是白熱化,各類綜藝欄目的同質化就是最好的佐證,實際上,能紅火的欄目,一年也就那麼幾個,也就是說,傳統電視媒體生產的內容,並不完全代表優質和符合市場需求。

  封殺了視頻網站的轉播權,湖南衛視也要面臨多方面挑戰,一是解決自身金鷹網的內容UGC問題,如果一味的成為單向的生產節目,沒有UGC,則倒退到web2.0,靠幾個金牌欄目支撐的流量也價值不大,但如果成為視頻網站運營方式,又面臨互聯網領域的競爭,更要面對老對手江蘇衛視、浙江衛視、安徽衛視、東方衛視等的競爭,至少他們還沒有明確表示跟進這種做法,即使跟進,也會面臨同樣的競爭。

  另一方面,電視客群的老化是不爭的事實,而這次封殺轉播權,可以認為是一次傳統廣電媒體的轉型嘗試,但互聯網的發展教導我們:互聯網是多樣化的虛擬世界,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閒、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而這些方面的各類現象,造就了當今的互聯網生態,尤其是各種互動和交流的平台。

  如果湖南衛視想通過自制視頻網站來和封殺解決自身的轉型問題,這次舉動,其實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至於坑有多深,跳進去就知道了。

  衛視封殺轉播權,並不能阻止互聯網的正常發展,因為網友的正常精神需求,在互聯網世界有多元化的滿足渠道,而非靠幾個金牌欄目解決,長期來看,網絡媒體的發展,以及傳統媒體衰落之後的人員流動,不論是視頻網站,還是其他互聯網形式的媒體屬性和專業度以及服務深度都會不斷加強。互聯網媒體、新媒體,不是簡單的粘貼和複製,也是專業的媒體平台,有著比傳統媒體更加靈活的運營方式和佈局,輕視互聯網,和短視的閉關鎖台,會加速傳統媒體的衰落。

  除了湖南衛視,我們還要看到全國三千多縣市的三四線電視台目前的困境,病急亂投醫,並不是上策。傳統媒體應該拋開自身的優越性,更多的把重心放在互聯網運營方面,而非一些狹隘的小聰明方面。面對封殺,也是給予了國內視頻網站和相關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追趕傳統媒體的專業度,這次封殺恰恰是狠狠的幫忙提速,此次事件,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18

演說1405B 現代世界的誕生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5/04/%E6%BC%94%E8%AA%AA1405b-%E7%8F%BE%E4%BB%A3%E4%B8%96%E7%95%8C%E7%9A%84%E8%AA%95%E7%94%9F/

黄塵清水三山下 更變千年如走馬
演說1405B 現代世界的誕生
講者:掌門

《現代世界的誕生》(2013) Alan Macfarlane

〈楔子〉現代世界的降臨
現代世界隨著兩個革命—-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 降臨人間。 以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當然是經濟面決定政治面,def. 現代世界就是工業革命後的世界。
問題一轉而為 “現代世界”的本性為何?與 “前現代世界”有何區別? 韋伯提供了答案:現代世界講求「理性主義」,功利壓倒一切。*** 一國之內,生產為先;國際之間,貿易為主。簡言之,經濟至上,市場主導,一切向錢看;而諸般意識形態,包括宗教道德文藝….. 盡居下游,生活諸層面盡皆市場化。****

據韋伯所言,這種 “理性” 為希臘文化所獨有,歐洲(尤其是西歐) 承其遺緒,獨領風騷。如此,現代化起於西歐為歷史之必然,尋且以先進物質文明 “教化”全球,而全球層面的現代化即是歐洲化,這種 “天朝心態” 就是鼎鼎有名的「歐洲中心觀」。***

“歐洲中心觀” 自覺或不自覺地主宰全球(包括 “落後的東方”) 意識形態二百餘年。*** 不料二戰後歐洲相對優勢急速衰落,雖有同文同種的美國繼起為超級強權,然而戰後智識茂勃,反倒是美國學術界(特別是歷史學和社會學) 率先對歐洲中心觀發起嚴厲的批判。
本書從歷史角度揭露現代世現的起源,史識增進,則邪觀不攻自破。

現代既源於工業革命,現代世界的推手,她的名字是:
〈大英(賺錢)帝國〉
十九世紀末葉,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朝代國勢達到人類歷史上的頂峯,其海軍縱橫七海,國旗日不沒落,以統治的土地面積計算,佔有世上陸地的1/4,真可謂立於世界之巔。 但帝國真正利害之處,卻是其成就不世功業所任用的人員極之寡少。**** 當時全英人口只有8.5M,這如何可能? 考量其“高槓桿”之際,還需注意她是在地緣政治環境極其複雜和強敵環伺之下做出這業績的。 還有,她的壽命相當長,前後達三個多世紀,黃金期也明顯比其他殖民帝國久。

觀諸歷史,之前的所有帝國都是軍事帝國,又都是意識形態帝國。 他們征服外族,主要為了開疆闢土,攫奪人民;又或是宣揚國威,推行宗教。 統言之,是為了在政治上壓倒他族,強調建立霸權和區域統合;經濟動機一般是內隱的,甚或是附加的。
大英帝國則不然,她生來就有一種怪異之處—–其原始目的居然是為了“營商賺錢”!這點很重要,由於一心全繫於賺錢,她才能卸下意識形態包袱,行事純然講究務實和所謂 “理性”。***

她在國策層面上放棄宣教,不輕易改動殖民地傳統社會結構****;盡量不施行直接統治,而將權力下放和承包予地方傳統菁英,行「間接統治」, 這就是她的成功之道。 她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出於無奈,因為本身實在小國寡民;也可能是出於睿智,洞悉大局;更可能是兩者兼是。
對大英帝國來說, “貿易” “戰爭”和“帝國” 是一體的三位。***** 從十六世紀末「私掠船」(ie特許狀武裝商船) 時代開始,英國即以軍事手段推行遠洋貿易。****

海洋有如草原,航海民族也如游牧民族一般,深植著貿易與刼掠的二元根性。 這兩種活動繁盛於類近的地理和人文條件當中: 其一,相互遠程貿易的族群必有迥異的資源和生產優勢。其次,天涯阻隔,必有高效的長程運輸手段然後得以通行。
另外,遠程貿易伙伴當中,貧窮的、弱小的一方必然是移動的一方。*** 道理簡單:機會成本作怪,膽正命平正好離鄉背井。 遠程刼掠道理一樣,經濟上貧窮、弱小的一方,只要加上一項重要條件:軍事優勢,立即成為主動出擊的一方。****

英國人正就是那海上的匈奴人。貿易為先,有條件和機會即行刼掠(欠缺貿易條件則純行刼掠),如此良久,國力強大然後建立帝國,入主中原。(如其不成,印度亦可。)

〈貿易打造的帝國〉
「大英帝國」萌生於十六世紀末葉 伊利莎伯一世朝代,其時她丁點帝國的威嚴容貌也沒有。 她參與大航海並非如西班牙那般雄才偉略,氣吞天下; 她一心只想攔途截刼西班牙的寶船,幹其無本買賣,皆因其時她欠缺乏國力。
她利害之處是當海盜的經營方式:「契約股份制」***,由貴族銀主斥資 (註:女王一慣秘密參股。),海盜世家牽頭定策,其子弟負責執行,港口城鎮提供水手/賊伙。 每次出擊行動獨立營運核算,ie舖舖清,訂明分成,參予各方權利義務一清二楚,得手後委託專業人士在 安特衛普或阿姆斯特丹 脫手贜物。 一項行動前後費時近兩年,規劃精密,達到散播煙幕,聲東而擊西的水準。這是何等“理性主義”和“現代性”啊!

1588年伊后命 德雷克海軍/海盜上將 建立“皇家海軍”,出師大捷,擊滅來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頒發特許狀,成立股份制“英國東印度公司”。此兩事件為全球歷史轉折點,*** 遠洋軍事貿易作業正式浮上枱面,加以常規化及法律化,東印領袖風騷,影響極其深遠!
整個十七世紀,英國在大西洋“奴隸三角貿易”中大賺特賺。***
這鐵三角指從西非運載黑奴往加勒比海甘蔗莊園,然後轉運蔗糖前往英國和歐陸,再運工業製品往西非。皇家海軍的職責當然是靖海澄洋,保護(奴隸)貿易了。

到了十七八世紀之交,蔗糖已非暴利,遠洋貿易重心東移印度洋。***
1663年葡萄牙公主以孟買Mumbai作嫁妝嫁給英王,英國得此作跳板,遂能染指印度次大陸。 她耐心經營,花了一百多年,才藉著1757年 普拉西之役大勝,佔領孟加拉邦。 1803年兵臨德里,取得全印統治權。***
其時工業革命已竟全功,英國得以搜刮印度的棉花原料,運回本國織成棉布,行銷全球(包括印度)。帝國也搖身一變,主張自由貿易,成為解放黑奴的急先鋒,皇家皇軍依舊靖海澄洋,這回則是取締奴隸貿易了。

大英帝國的全盛期在十九世紀中末葉,以印度作跳板,更進一步, 主宰 華印英 新“三角貿易”。*** 新鐵三角指東印在印度大規模開發無敵人氣商品—鴉片,行銷識貨的中國市場。然後從中國購入茶葉, 回英銷售; 再由英國出口工業製品付運印度大陸。
1858年維多利亞女皇加冕為印度女皇, 印度正式成為英國屬國. 大英帝國一躍而成世界最強大國家, 稱雄七海, 日不沒落, GDP幾佔全球一半.***** 二千年來,只有北宋和二戰後極短時間的美國才能達到近似水平。
這一切豐功偉業皆由賺錢開始。

〈天朝文化〉
「 “現代” 的重要標誌之一是重視競爭性遊戲和運動.」***
“英式足球soccer” 一詞源出於英國公學對 association football的俚稱; 棒球是英格蘭兒童的跑柱式遊戲rounders的變種; 板球、曲棍球、橄欖球(美式足球的前身)和 草地滚球 (保齡球是其變種) 都是地道的英國發明; 現代網球於倫敦Marylebone板球俱樂部(1787年創立) 訂立…..
英國人還 “發明” 了足球門柱、賽用划艇、 “大富翁monopoly” 和 秒錶; 首倡登山運動(1854) 、游泳比賽(1869) 和賽馬運動, 理所當然地也育種了現代賽馬. (註: 阿拉伯種.) 就算不是他們原創的遊戲, 他們也要為之制訂規則, 跑步游泳划艇比賽的標準距離都是他們訂定的。
如此看來, 全世界都在英國陰影之下 “遊戲” 。

人類, 其實只是現代人類, 為何成為集體遊戲狂?
遊戲有諸多功能: 教育人們怎樣競爭; 充當社交平台; 表達風格異同; 鍛鍊才智; 培養團隊精神; 協同目標和行動. 人們在小時候就是透過遊戲進行社會化的,***
但這並非人們為之瘋魔的原因. 人們熱愛遊戲, 是因為它賦予人生某種意義, 對不幸作出某種解釋, 帶來一整套能將人們連成一體的儀式.**** “遊戲”在 “工作”之外重鑄了生活和人際關係, 人們在遊戲中獲得解放,找到朋友.

在前現代社會之中, 人們藉由宗教和親屬關係凝聚起來, 成為共同體.***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深遠的(甚至是天生的),廣泛結連的 (即認識的人彼此之間也互相認識,而不是點對點或綫性的關係。),利益層面上是 “互惠的” (即並非講究 “等價交換”的市場模式。) 。總體而言,雖然衝突多壓力大,然而關係密切,不愁孤單。

工業革命破壞了一切, 生產架構按資本主義方式高流動性地組合, 隨獲利機會進行調整, 人們則以遊離的單子身份鑲嵌進生產架構之內.**** 現代都市雖則人口密度極高,人情卻甚為疏淡,為了補償這種缺憾,人們必須在生產架構之外尋找新的群體方式,這就是自由結社。*** 結社必有核心的共同興趣或關懷,於是各種遊戲、運動和業餘愛好在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乘時而興, 創造新型的共同體格局, 以滿足人類群黨的天性需求. 「現代運動是工業革命的副產品. 」**** 這股風氣隨著工業革命散播全球.

前現代社會的生活單元是教會和家族家庭;現代社會的生活單元是核心家庭、生產單位和結社。 現代社會最強調的價值是核心家庭,但是核心家庭人員太少,且為高離婚率所苦;職場又冷淡寡情而流動性過高;結社的衝突和壓力沒前兩者那麽巨大,因此成為生活的重心平台和避難所,人們大量參與結社活動。

惜乎現代的競爭性運動已經變質,成為一種最龐大和最獲利的產業。 運動背離了「業餘性質」出發點—- 投入參與和建立人際關係 (在美國特別強調大社區凝聚力;在英國則強調階級身份認同。***);轉入「專業競爭」軌道,以賺錢為依皈,逐漸削弱了體育精神。從前的 “參與者”淪落為 “觀眾” ,更為不幸的是,成為廣告商的圈獵對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61

世界盃後股市必跌!不是百年魔咒是扯淡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9255292
世界盃後美股必然下跌!這是近日投資圈廣為流傳的新「魔咒」。無論是歷史回顧還是走勢圖,看著都煞有其事。真的是這樣麼?筆者找來了1930年首屆世界盃迄今的美股歷史數據,做了嚴格的量化分析之後發現,原來這不過是扯談!

世界盃後美股有魔咒?世界盃後美股必然下跌!這是近日投資圈廣為流傳的新「魔咒」。

據說這個魔咒來自於倫敦宏觀經濟預測諮詢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首席歐元區經濟學家Dario Perkins,他發現:

世界盃也有個「魔咒」,因為從1986-2010年,在世界盃落幕後,全球市場總攤上事。比如1986年的股市崩盤、1990年美國衰退、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滅……

為了說明上述魔咒,Dario Perkins還搭配了一張美股VIX指數的走勢圖。VIX指數也被成為美股恐慌指數,指數越高,說明市場恐慌情緒越強。從下圖來看,似乎還真有這麼點味道,世界盃那一天,美股往往會出現VIX的飆升。

查看原图
不過,打心眼我對這個「魔咒」不太相信,所以就蒐集數據,做了一個資料重演。

84年歷史數據後的實證分析

首先,作為一個量化投資者,我覺得必須要對「世界盃魔咒」做一個嚴格的界定。總不能世界盃後不管多久的股市下跌都「歸功」於世界杯,為了反映這種及時性,同時也考慮到世界盃一般在六月中到七月中舉行,所以我以世界盃舉行當年美股七八兩月的表現作為觀察對象。

由於第一屆世界盃舉行於1930年,期間除了1942年和1946年因為二次大戰停辦外,不算2014年已經舉辦了19屆,從1930年到2013年跨度高達84年,所以我選用了去年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羅伯特·希勒的美股標普數據作為數據進行分析。

還是先來看魔咒傳聞中說過的那幾年吧

1986年 股災還在一年後是的,1986年後發生了股災,但是這個「後」卻是一年後。希勒的標普指數從1986年6月的245.3點逐步上揚,一直上漲到318.70點,才在1987年10月發生大崩盤——這總不能怪1986年世界盃吧。

1990年 美股的確暴跌1990年世界盃後的七八月,美股的確糟糕,標普指數兩個月下跌8.22%。

1994年 美股不跌反漲看魔咒的報導,你會發現對1994年隻字不提。沒錯,那一年的七八兩月,美股不跌反漲,漲幅為2.07%。

1998年 美股小跌雖然1998年是亞洲金融危機,但是當年七八兩月,美股不過下跌3.05%,雖然緊接著九十兩月繼續下跌,但是11月就收復失地再創新高了。

2002年 暴跌早就開始 無關世界盃2002年的七八兩月,美股標普指數暴跌10.01%,看起來世界盃殺傷力驚人。但是別忘記了,那是科網泡沫破裂的年份,當年1月標普指數還在1140.21點,到了6月底就已經跌到1014.02點,七八乃至之後的下跌,不過是整波科網泡沫破裂的一環又一環,硬要說是世界盃的魔力,真有點硬要臉上貼金了。

2006年 美股小幅上漲2006年,對美股依然是歌舞昇平的年份。當年七八兩月,標普指數上漲2.71%。

2010年 歐債對美股沒影響雖然2010年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但是當年美股卻並未收到衝擊,七八兩月標普指數總體穩定,微漲0.36%。

顯然:1986年到2010年這7屆世界盃盤點下來,也就1990年和1998年世界盃後就是美股下跌的。

為了進一步查看更早的世界盃是否有同類問題,我將整整19屆世界盃當年七八月份的美股表現做了下表,我們可以看到這19年間七八兩月美股出現下跌的只有9次,比率僅為47.37%——也就是說,哪怕你是猜硬幣賭美股在世界盃期間的七八月是上漲還是下跌,正確率都比相信世界盃魔咒來得高!

查看原图
84年的歷史數據看下來你該明白了吧,所謂的「世界盃魔咒」,與其說是魔咒,不如說是無所事事者的扯淡——當真你就輸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219

【案例】世界最大食品零售商Ocado是怎麼煉成的?

http://www.iheima.com/thread-4953-1-1.html
Ocado(奧凱多),英國最大的B2C零售商,世界上最大的網上食品零售商,於2002年1月正式商業運營,除了售賣生鮮外,也賣其它食品、玩具和醫藥產品等。總部在英國赫特福德郡的哈特菲爾德, 2010年7月21日在倫敦證券交易上市。2010年Ocado公司在線銷售額實現8.9億美元,為歐美食品、藥物類在線銷售額的第二名,2013年在線銷售達到7.32億英鎊(即12.3億美元)。

‍‍‍‍‍
Ocado公司在過去10年都未能實現盈利,但其市值高達11.8億英鎊,目前公司有超過5000名員工。

一、Ocado電商的運營模式:B2C+O2O

Ocado是獨一無二的完全獨立的網絡食品雜貨店,專注於將高端食品、飲料和家庭用品配送至顧客家中。

B2C模式:線上平台(ocado.com)+移動端購物



O2O模式:

1、 「虛擬櫥窗」購物,智能手機二維碼掃碼完成下單。



2、與線下超市合作,與佔據了英國中高端超市市場的Waitrose超市合作,Ocado為其提供在線服務,實現Waitrose的網上雜貨銷售增加了54%。

二、Ocado的品類

Ocado打造獨一無二的完全獨立的網絡食品雜貨店,專注於將高端食品、生鮮、飲料和家庭用品。

1、生鮮等自有品牌食品;

2、鮮花、玩具、食品雜貨、雜誌能其他品牌的產品;

3、第三方平台商品,如家樂福的產品也通過Ocado平台銷售。

目前Ocado倉庫能支持21500個品項存儲,其中超過250個品項是Ocado的自有品牌。

三、Ocado營銷模式

1、街道人流集中地方設置虛擬櫥窗;



2、安裝42』的觸摸屏帶動顧客購物體驗;



3、線下社區試吃體驗活動。



四、Ocado供應鏈模式

扁平化供應鏈,供應商直接供應到運營中心CFC(CentralFulfilment Centre)佔85%,然後直接根據訂單配送到客戶家裡。在英國哈特菲爾德擁有295000平米英呎的運營中心(CFC),85%的入庫商品直接由供應商配送至該CFC,15%的入庫商品是由維特羅斯超市的RDC配送。Ocado的供應鏈模式和傳統模式的對比如圖:



五、Ocado的創新:

1、前瞻性的思維,推出Future未來冰箱設計

Ocado具有前瞻性的創新思維,認為未來的冰箱是可能演變成真正智能冰箱,能夠提供預測、全自動購物信息(購買需求的把握)、並能夠打通與Ocado網站的大數據信息。也就是未來的冰箱將能夠掃瞄冰箱貨架儲存的食物信息,並能夠讓Ocado實現精準的營銷。趨勢看,大數據驅動下的生鮮電商,將管到每一家人家裡的冰箱需求。



2、Ocado能夠實現單元化裝載、精準溫控的物流服務

這是Ocado非常自豪物流服務,他的車輛按照單獨的箱體存放,能夠格局不同生鮮食品的要求,放在不同的箱體,根據客戶要求會以某個特定的溫度送達顧客,他們可是說到做到。



3、Ocado物流中心的AutoStore「機器人」服務。

為實現高效的自動化作業,Ocado啟動自動存儲解決方案,由AutoStore提供將包括31個機器人,這是一個空間優化高效的數據倉庫解決方案。如圖:

作者:黃剛 來源: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45

壹週刊:新世界不時做股民世界 林本利 - 無信不立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22.html
今年3月中,新世界發展突然公布供股計劃,建議每持三股供一股,供股價每股6.2元,藉此集資最多140億元,用作私有化新世界中國。

今次已是新世界自2004年起,第三次大型供股集資。2004年2月,當時港股從2003年低位大幅反彈,新世界便宣布供股集資,每五股供兩股,供股價5.4元,集資約60億元。到2011年10月又再突然公布供股計劃,每兩股供一股,供股價5.68元,集資最多123億元。同系的新世界中國,亦同時宣布供股,每兩股供一股,集資最多43億元。

經過這三次大型供股集資,新世界共籌得300多億元,理應可以大展拳腳,為小股東賺取更多利潤。但結果卻不是,新世界的股價和市值沒有為股東帶來驚喜,現時整間公司市值只得700多億元。不要忘記,700多億元市值中,有300多億元來自供股集資,若扣除這筆向股東抽水,做股民世界得來的資金,新世界市值豈非只得約400億元?2004年五股供兩股,即變成七股;2011年兩股供一股,即手上七股增多3.5股,變成10.5股;今年3月又再三股供一股,即手上10.5股再增多3.5股,變成14股。

十年間,小股東若沒有放棄供股,便由持有五股變成持有14股,增加1.8倍。公司股份大增,盈利卻沒有相應增加,自然攤薄利潤,股東收到的股息不夠過去十年付出的供股金額,又怎能吸引股民長期持有?況且過去十年,全球利率處於極低水平,新世界不以低息舉債集資,反而多番向股東抽水,做法值得商榷。

由鄭裕彤家族創辦的新世界,與多間本地大地產公司(包括長實和新鴻基),都是在1972年上市。經過四十多年的經營,新世界的表現除了差強人意外,股價還不時大上大落,令小股民膽顫心驚。

1997年樓市處於瘋癲時,新世界每股高達50多港元,市值1,200多億元。之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股價插水,要出售資產減債。到2003年樓市低谷時,每股跌至2.7元,市值跌至不足60億元,結果被剔出恒指成分股之列。新世界痛定思痛,努力改善營運,盈利和股價大幅回升,兩年後再被納入恒指成分股。當年新世界盈利和股價大幅回升,實要多謝特區政府賤賣紅灣半島,讓公司可以和新鴻基合作,把居屋改建成豪宅海濱南岸,賺取巨額利潤。近年新世界與市建局合作興建摩天大廈名鑄,又獲政府批准重建尖東新世界中心,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2011年12月,鄭裕彤家族持有的周大福申請上市,出售約10.5%股權,集資150多億元。上市後,周大福市值高達1,500億元,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珠寶商。但上市後,股價輾轉向下,由15元的招股價下跌至10元左右,市值跌至約1,000億元,小股民又再次失望。

鄭裕彤家族喜愛聘請退休公務員出任管理層,當中包括前警務處處長曾蔭培和前屋宇署署長梁展文。2009年,梁展文原本打算退休後加入新世界中國地產工作,後來因被指涉及利益衝突而放棄。兩年後,梁以顧問身份受聘於周大福。過去十多年,鄭裕彤家族上市公司在市場上抽走500多億元,又聘得能幹的退休公務員擔任高層職位及顧問。資金充足加上人才鼎盛,為何表現依然不濟,實在要認真檢討一下,好向股民有個交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61

眾籌正在顛覆傳統銀行:LinkedIn創始人眼中的「世界的銀行」

http://www.iheima.com/thread-6979-1-1.html
本文作者為Julie Hanna 和Reid Hoffman,原載於Reid Hoffman 的個人博客。Julie Hanna 是非營利眾籌平台Kiva.org 的董事長,作為LinkedIn 創始人、風投Greylock 合夥人的Hoffman 也是Kiva.org的董事會成員。

在舊金山,Teresa Goines 正為打破貧窮與犯罪那根深蒂固的(惡性)循環一點點努力——她創立的餐館Old Skool Caf 為那些曾做過混混的「高危」 年輕人提供工作。當銀行拒絕她的申貸後,41個她素昧謀面的人將信任和金錢寄予Teresa——要知道,Teresa 上一份工作是青少年感化官,在餐飲業完全是門外漢,更何況在舊金山,絕大多數新營業的餐館都關門大吉了——這些人為Teresa 眾籌了5000美元貸款。而他們也沒有看走眼,Teresa 還清了所有貸款。每年有25名遭遇困境(大部分吃了官司)的年輕人,通過Old Skool Caf 重回正軌。如今,Teresa 有了一個更宏大的抱負:讓Old Skool Caf 在全美遍地開花,重振當地社區。

作為高科技行業的投資者,我們倆都尤其欣賞那些影響深遠,成長迅速,在全球吸引龐大用戶群的公司。這一類公司的規模能飛速擴大,創造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提升美國的出口經濟(要知道,美國在全球經濟產出中的份額正在減少)。但我們也意識到:絕大多數公司的規模都不大——事實上在全美有近2700萬家企業,其中2100萬家都只有老闆一個僱員。而剩下的590萬家中有460萬家,其僱員數不超過9人。

小企業對於美國經濟不可或缺,但同時,當像Teresa 這樣的小企業家試圖創立新業務,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時,銀行卻緊關大門。Biz2Credit 是一家為小企業提供在線融資服務的公司,根據它的資料:每10筆申貸,大銀行會否掉8筆,小銀行則是5筆。還有人指出,自08年金融海嘯以來,對小企業的投資竟然減少了44%。你知道這有多可怕麼?支持我們的經濟和社區發展的資金少了數百億美元呀。與此同時,2100萬的人處於半失業或失業中。全球總體情況就更不妙了:全人類中有半數日均生活購買力在2美元以下。

沒錯,人才隨處可見,但機會不是——即便是在那些機會比較充足的地方。眼光放長遠,對我們的最大威脅不是金融危機,也不是華爾街那幾家「too big too fail」的銀行的健康,而是全球機會危機——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正有著幾十億人缺乏工作機會、資金。

這正是我們加入Kiva 董事會的原因。Kiva 是一個先驅性的眾籌平台,通過它,公民放貸者(Citizen Lender)能為全球各地的小微創業者提供小額投資。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76個國家中,有近130萬名像Teresa 那樣的申貸人,他們通過Kiva 獲得的貸款總額超過了5億美元——其中99%的貸款已經完全償還——這簡直就是對傳統銀行那套信用、信任說辭的掌摑。

如今已經出現不少類似平台——整個眾籌領域都在呈現出爆炸式發展——它們為有餘錢的人和尋找資金的創業者服務,處理的資金已經高達數十億美元。以IndieGogo、Kickstarter,還有 Lending Club 為首的700多個眾籌平台正在推進資金獲取方式的民主化,支持著企業家和創新,並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影響力深遠地改變著慈善的面貌。

公民放貸者正在推進資金獲取方式的民主化
促進普遍繁榮的最優法門之一正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通過眾籌資金來解放創業者的創新力,倚賴的是群體智慧——這比傳統銀行的信貸法則不知道要高幾個水平。

姑且把這叫做「世界的銀行」(「world s bank」)吧——這套系統建於民、用於民,完全去中心化、高度可擴張、以極度公平的方式為全美同胞以及全球各地的人提供信貸資金。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工作是為機構籌資,而「世界的銀行」 為所有有需要的人籌資。數十年來,世界銀行刺激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機制始終是自上而下的。與之相比,「世界的銀行」採用靈活、自下而上的模式,更接地氣,更貼近全球各地小微創業者和他們所在的社區。

放貸者們的動機多種多樣,有的人有利他的心腸,有的人就是熱愛新鮮創意,還有的人看重財務回報。Kickstarter 和IndieGogo 上的資助人通常會得到某種獎勵。而在Kiva,小微創業者會償還債務,但注意,這不像Lending Club 等平台上還要支付利息。
正如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t)撼動了舊媒體(Old Media),公民放貸人也很可能會顛覆舊銀行。拿數字說話,Lending Club 僅在美國就發放了40億美元的個人貸款;Kickstarter 在短短五年內為6萬多個項目眾籌了超過10億美元——其中60多個項目募得至少100萬美元,還有一個項目甚至募得超過1000萬。目前,Kiva 上有超過100萬名放貸人,他們來自198個國家。而在政府方面,美國修改了聯邦法律:開放股權眾籌市場,從而人們能夠通過像AngelList、CrowdFunder 這樣的平台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業者們提供更大的支持。

但話說回來,人們還是很容易低估眾籌的影響力,他們可能會把這些目標驅動的平台簡單看作是一種不怎麼高深的途徑——通過這種途徑,樂善好施的人能便捷地支持自己喜好的項目。但人們不認為眾籌會推進結構性的巨大變化,讓所有人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少數人,都更加富足。我們的信念與這些人恰恰相反。

眾籌平台,令人驚訝
眾籌可以輕鬆觸及到傳統銀行無法觸及的地方。舉例子,Erastus Kimani 現年73,曾是名教師,他居住在肯尼亞的偏遠地區,在那沒有自來水,更別說銀行了。但Erastus 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放貸人——後者眾籌了1700美元,支持他把陶爐內膽的產量擴大了三倍。Erastus 只靠著一部手機就申請、接收、償清了這筆貸款,完全不需要銀行職員、ATM極,甚至電腦的參與。

更廣義地說,眾籌是民主價值和理想的精純、務實的展現。它意識到「個人對個人」 (person-to-person)的連接是為互聯網供給動力的基石燃料。就像舊媒體巨獸難以與越來越多由大眾群體生成的內容競爭,傳統金融機構也無法像眾籌平台那樣規模化。想想吧,傳統銀行得投下多高的成本才能聘請足夠多的僱員,來跟數百萬公民放貸人組成的網絡智慧相對抗啊。

技術一直對資金進行虛擬化,實體銀行已經變得像傳統實體書店那樣冗餘。那些為了營造可信度和可靠性而建造的華美建築只會令貸款成本更高昂。與此同時,「世界的銀行」的放貸基建則越來越多地由像Erastus Kimani 案例中「一人一手機」 這樣的元素構成。Erastus還清貸款後,他自己的可靠度也增加了,獲得了受託人的資質,能夠為家鄉的其他小微創業者們擔保。

信任之網
還記得電影《美好人生》中的George Bailey 麼?那個小城鎮的銀行家。他幫助本地創業者自力更生,保持靈活。還有,Bank of America 創始人A.P. Giannini 的故事呢?1906年時,舊金山遭遇地震,陷入火海,他和受災家庭以及企業主建立君子協議,為後者提供貸款。

眾籌則能令George Bailey 和A.P. Giannini 的事業倍增。沒錯,它採用的是21世紀初的技術,但它還能讓人們回歸到20世紀初社會對忠誠、互惠、社區的理想。這一切的成果就是極其高效、基於信譽的信任之網。它崇尚使用「個人對個人」 借款行為作依據的貸款模式,而不是舊機構基於信用評分的那套。它創造的連接和故事,是傳統金融中介無法企及的。34個素昧平生的人對Erastus Kimani 寄予了信任,而後者借的兩筆錢也都悉數還清——意料之中,不是麼?

華爾街自始至終都專注於打造越來越奇異、抽象、也更有毒性的投機工具上,這些玩意罕有社會效益。我們的金融機構與有形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關聯越來越稀薄。相反,眾籌再度賦予我們的經濟人性化。它令借貸雙方的體驗都更舒暢,為商貿賦予了更充實的意義,同時還極大地創造了有形的社經價值。

指數級效應:慈善的新面貌
很多用以解決貧困的傳統嘗試都導致了受助方依賴救助,情況卻更加惡化的循環,而眾籌平台將機會與創新、責任,以及自力更生相連接。它創建了一個生態系統:在這裡,債務用來創業,而不是傳統信用卡那樣單純用於消費,它為人們創造價值而不是變成一樣枷鎖和負擔。

舉個例子,Kiva 上的放貸人收回先前貸出的資金後,會再次投資。長此以往, 25美元能做到 250美元做到的事,10萬美元能做到100萬美元能做到的事,100萬美元呢?就相當於1000萬美元了。慈善獲得了指數級效應。

Google 和越來越多的公司,以及越來越多結果導向的慈善家,都已經開始創立數百萬美元級的常年貸款資金,這些資金便有著槓桿的力量。想想吧,如果小企業協會(Small Business Association)、財富500強、世界銀行,甚至華爾街都競相效仿,通過「世界的銀行」這種方式直接支持那30億像 Erastus Kimani 和Teresa Goines 這樣被傳統銀行輕視的小微創業者,那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而這也正會極大加速全球危機的終結。

每一次發生技術革命,都會有先行者(early adopter)和落後者(laggard)。前者給予了「全球的銀行」以動力,促進了資金獲取途徑的民主化——這些人已然意識到:只有認識小微創業者和小企業在建立健康、靈活的經濟體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才會真正走向繁榮;他們還意識到:眾籌是由個人開始,但它的良好效應會迅猛擴張——首先,它會改善借款人的生活;接著,它會改善一個家庭的生活;然後,它會改善一個社區的生活;最後,它會改善所有國家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72

新世界不時做股民世界(2014/5/22) 林本利

2014-05-22  NM  
 

 

今年3月中,新世界發展突然公佈供股計劃,建議每持三股供一股,供股價每股6.2元,藉此集資最多140億元,用作私有化新世界中國。

今次已是新世界自2004年起,第三次大型供股集資。2004年2月,當時港股從2003年低位大幅反彈,新世界便宣佈供股集資,每五股供兩股,供股價5.4元,集資約60億元。到2011年10月又再突然公佈供股計劃,每兩股供一股,供股價5.68元,集資最多123億元。同系的新世界中國,亦同時宣佈供股,每兩股供一股,集資最多43億元。經過這三次大型供股集資,新世界共籌得300多億元,理應可以大展拳腳,為小股東賺取更多利潤。但結果卻不是,新世界的股價和市值沒有為股東帶來驚喜,現時整間公司市值只得700多億元。不要忘記,700多億元市值中,有300多億元來自供股集資,若扣除這筆向股東抽水,做股民世界得來的資金,新世界市值豈非只得約400億元?2004年五股供兩股,即變成七股;2011年兩股供一股,即手上七股增多3.5股,變成10.5股;今年3月又再三股供一股,即手上10.5股再增多3.5股,變成14股。十年間,小股東若沒有放棄供股,便由持有五股變成持有14股,增加1.8倍。公司股份大增,盈利卻沒有相應增加,自然攤薄利潤,股東收到的股息不夠過去十年付出的供股金額,又怎能吸引股民長期持有?況且過去十年,全球利率處於極低水平,新世界不以低息舉債集資,反而多番向股東抽水,做法值得商榷。

由鄭裕彤家族創辦的新世界,與多間本地大地產公司(包括長實和新鴻基),都是在1972年上市。經過四十多年的經營,新世界的表現除了差強人意外,股價還不時大上大落,令小股民膽顫心驚。1997年樓市處於瘋癲時,新世界每股高達50多港元,市值1,200多億元。之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股價插水,要出售資產減債。到2003年樓市低谷時,每股跌至2.7元,市值跌至不足60億元,結果被剔出恆指成分股之列。新世界痛定思痛,努力改善營運,盈利和股價大幅回升,兩年後再被納入恆指成分股。當年新世界盈利和股價大幅回升,實要多謝特區政府賤賣紅灣半島,讓公司可以和新鴻基合作,把居屋改建成豪宅海濱南岸,賺取巨額利潤。近年新世界與市建局合作興建摩天大廈名鑄,又獲政府批准重建尖東新世界中心,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2011年12月,鄭裕彤家族持有的周大福申請上市,出售約10.5%股權,集資150多億元。上市後,周大福市值高達1,500億元,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珠寶商。但上市後,股價輾轉向下,由15元的招股價下跌至10元左右,市值跌至約1,000億元,小股民又再次失望。鄭裕彤家族喜愛聘請退休公務員出任管理層,當中包括前警務處處長曾蔭培和前屋宇署署長梁展文。2009年,梁展文原本打算退休後加入新世界中國地產工作,後來因被指涉及利益衝突而放棄。兩年後,梁以顧問身份受聘於周大福。過去十多年,鄭裕彤家族上市公司在市場上抽走500多億元,又聘得能幹的退休公務員擔任高層職位及顧問。資金充足加上人才鼎盛,為何表現依然不濟,實在要認真檢討一下,好向股民有個交代。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44

圖解世界盃球星收入與年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2753

今年6月,來自32個國家的球員們將在巴西為全世界觀眾奉上一場足球盛宴,大牌云集、群星閃爍的綠茵場上,這些球員與家鄉人民比起來有著怎樣的差距呢?足球是年輕人的天下?居然有幾支國家隊的平均年齡大大超過其國民的平均年齡!

世界杯
世界杯
世界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39

機器人占領“世界工廠”? 中國成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買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2783

隨著人力成本上升、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加劇,中國制造商轉向以技術提高生產率。曾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已變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買家。 2013年,中國購買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機器人,首度超越日本。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最新數據,中國去年購買了36560個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60%。日本去年購買了26015個機器人,美國位居第三,購買了23679個機器人。2008年至2013年,中國機器人購買量年均增長36%。 中國機器人市場的潛在增長更為客觀:2012年,中國雇傭制造業工廠中每10000人里有23個機器人,遠低於韓國的396個。從投入使用的數量上看,中國也遠遠不及發達國家。日本2012年超過31萬個工業機器人投入使用,數量全球第一,當年美國投入使用的機器人數量是16.8萬個,中國只有9.6萬個。 ABB機器人主管 Per Vegard Nerseth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中國有全球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將顯著大於第二和第三的機器人市場。” 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增長主要受大型跨國制造商帶動,尤其是汽車制造業。根據管理咨詢機構Solidiance的研究,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產業,該產業的機器人需求占全國的60%。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瑞士ABB、日本Fanuc、德國Kuka等全球機器人公司都已將大量資源投入中國市場,以追趕中國的快速自動化潮流。2011年,為蘋果代工的富士康宣稱要用三年多時間建立一個“百萬機器人軍隊”,以替代工人的重複性手動操作。 Solidiance亞太區負責人Dieter稱,日本仍是全球機器人制造的主導,六家日本公司出售了中國約一半的機器人。相比之下,中國四大機器人制造商聯合市場份額只有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