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人士不會忘記有段時間里,所有的時裝品牌都聯系她的經紀人,請Victoria不要穿他們品牌的服裝,她自己花錢買來穿也不行。因為品牌不想和這位辣妹組合(Spice Girl)後期的Victoria聯系到一起.
Victoria Beckham的個人辦公室位於她建立不久的同名時裝品牌總部,坐落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Battersea區。這里像是平靜的綠洲,室內名品家具樸實無華。但一走出這間辦公室,你就踏入了一片人聲嘈雜的辦公區域,分布在上下兩層,劃分為兩個人員齊備的工作室,里面有設計師、裁縫和裁剪師。整片辦公區域有100多名員工,分別負責設計、產品開發、銷售、市場營銷、運營和財務。
辦公環境並不那麽精致華麗。成堆的盒子到處都是,桌子擺放歪歪斜斜,擠在一起。電話鈴聲不斷響起,快遞員來去匆匆,將包裹接連不斷配送到這里。接待室里正在開一個關於服裝面料的會議,因為其它會議室都被占滿了。
“現在我的辦公室終於有窗戶了,之前那間辦公室就像個壁櫥!”她一邊開玩笑,一邊帶我參觀她的辦公室。“這里沒人端架子。沒人把我當名人看。該什麽樣就什麽樣。”這個擁擠的工作環境充分預示了一個新的時尚王國正在迅速崛起。
根據Victoria Beckham公司發布的數據,2013年公司營業額非常可觀,已達3000萬英鎊(約合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91%,增長速度極為迅猛。
更為關鍵的是,Victoria同時成功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相比目前的營業規模,品牌形象會產生更大的效應。她的身影近來隨處可見。去年12月,Victoria受邀擔任極具先鋒意識的法國版《Vogue》客座編輯,並與足球巨星丈夫David Beckham共同登上了兩個雜誌封面,不過封面風格稍嫌沈悶(Victoria曾九次登上不同國家版本的《Vogue》封面,但卻未曾登過美國版《Vogue》的封面)。今年,她又分別登上意大利版《Vanity Fair》1月刊、西班牙版《Vanity Fair》2月刊和美國版《Allure》3月刊封面,並與網絡電話公司Skype開展長期合作,推出了講述她個人時尚之路的紀錄片。在時尚界,有多少設計師能像她這樣不時登上世界各地時尚雜誌的封面呢?
辣妹時期的維多利亞
“這確實是把雙刃劍。”問及她的早前成名對她的商業成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時,Victoria這樣答道。“名氣給我帶來的最大價值就是擁有話語權,而且人們會聽我在說什麽。也就是說,我本身就能引起很大關註,不需要全部依賴廣告宣傳。”但她同時也承認,“但我不喜歡老是拿名氣出牌。我喜歡保持低調,努力工作,專註生意上的事情。我想試著掌控自己的曝光率。我可不想每天出門都被人拍到。”
“所以,當有人說‘這確實推動了你事業的發展啊’——這可不一定。”她說,“因為人們也因此對我產生很多偏見,不過這也是正常的。”
如果認為Victoria Beckham在時尚界的卓越成就僅靠個人名氣,這就把問題過於簡單化了。多年來,Victoria一直是時尚界的活躍分子,她在紅毯上身穿頂級時裝亮相,僅是她的日常生活,就能引起橫跨大西洋兩岸以及全球媒體的廣泛關註。
但她也曾被無情排斥。業界人士不會忘記有段時間里,所有的時裝品牌都聯系她的經紀人,請Victoria不要穿他們品牌的服裝,她自己花錢買來穿也不行。因為品牌不想和這位辣妹組合(Spice Girl)後期的Victoria聯系到一起——那時的她前凸後翹,有著一頭過度漂染的金色短發。但她就像一條變色龍,在轉型方面擁有獨門妙計。從“時髦辣妹”到“球星太太”,再到著名的時裝品牌創始人,她令人驚嘆的轉型能力亦是她成功的一大法寶。
“技術需要市場來檢驗,我們要尊重市場的選擇”◎ 財新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 從2G、3G、4G, 再往上還有5G、6G,沒有市場應用接入再快有什麼用?關鍵還要看市場有沒有需求。”77歲的前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身著深藍色中式夾克,還像以前一樣反應敏捷,愛開玩笑。這位中國電信改革的主要執行者在其任內為中國引入了大哥大——最早的移動電話,模擬制式;然後又很快宣佈將500萬模擬電話用戶退網,一步進入GSM 時代——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這是中國移動通信的初始模型,但他對新技術的關注並未隨著2003年的退休而終止。他熟練使用微信,以“ 通信”的諧音取了微信昵稱,他還樂於為朋友們充當技術顧問,並取笑不知道“MODEM”(光貓,連接上網設備)為何物的好友,風趣說其“ 只知養狗,不知養貓”。他對於移動互聯網的理解不遜于年輕人,相信技術和市場的力量,認為傳統產業將經歷不斷被解構與重塑的過程。他一生服務的電信產業是離移動互聯網最近的行業,也是被移動互聯網最先影響的行業。電信產業現狀如何?又將如何應對挑戰?它的出路在哪裡?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吳基傳表示,互聯網是個工具,標誌信息時代的產生。這個時代剛剛開始,將引起很多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在產業調整的競爭中,有勝者有敗者。未來運營商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首先需要改變自身。技術和市場的選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財新記者: 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湧現出微信、微博、支付寶等各類應用,生態圈欣欣向榮,這離不開中國電信行業的支持,回顧中國電信行業這些年走過的路,啓示是什麼?吳基傳: 全球來看,1973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馬丁· 庫帕博士研究出便攜式蜂窩電話,是第一台蜂窩式移動電話。為什麼叫蜂窩電話,因為基站一塊塊覆蓋,形成巨大的網絡,類似蜂窩,在蜂窩里的手機通過無線就可通話,不用再拉固定接線,就好比人的通話從直線上的X 軸拓展到平面上X、Y 軸上,對整個電信行業是一大進步。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開始引進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進入模擬移動電話時代。考慮到廣州要召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固話一時難以滿足需要,選擇在廣州引進移動通信設備。當時,移動通信主要有三種制式,分別是美國主導的AMPS 制式、歐洲支持的TACS 制式、日本推動的JTAGS 制式。歐洲TACS手機和基站接口是開放的, 美國的AMPS 不是開放的,日本則就是自己一家使用。中國最後選擇了開放的TACS制式,不與封閉制式綑綁在一起。廣州建立模擬移動通信局之後,其他各個省跟進試點,總共發展了500萬左右用戶。但是,模擬電話存在缺陷,容易串號,不夠安全。從技術角度講,模擬電話階段必須向數字電話發展。我們當時做了三個選擇:一是加速程控交換SPC 的發展速度;二是用光纖代替銅線電纜;三是用無線數字移動補充固定電話需求。經過近十幾年高速發展,中國進入數字大國。信息產業是國家經濟發展命脈,信息產業現代化標誌著整個經濟的現代化。在21世紀初,什麼時候上3G 成了一個問題。我們當時的考慮是中國處在高速變化的時代,3G 是為了承載數據內容的,中國從1994年才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當時互聯網內容還很少,最初連短信都沒有,就是通話、電郵、及門戶網站、搜索資料,應用市場還不成熟,當時如急於拍賣3G 頻率及發放3G 建設牌照,可能企業負擔加大,投資很難回收。所以政府發不發牌,什麼時候發牌,一個重要因素是技術和市場,技術要服從市場,市場沒有,技術再好也沒有用。市場有需求了,技術也成熟了,才能應用,就應抓住機遇快上。在技術路線上, 美國、歐洲、日本三個模擬時代後來都是在研究數字化:美國AMPS 制式向CDMA 制式走, 歐洲TACS 制式向GSM 走, 日本JTAGS 制式走向PHS 制式。不過,由於PHS 制式只在日本使用,以致于存在漫遊等問題,日本最終轉向GSM制式。2G 時代最後主要是GSM、CDMA 兩種制式,中國選擇了使用範圍更廣的GSM,帶來中國整個電信業的高速發展。GSM 後續走向是WCDMA ;CDMA 後續走向是CDMA2000。帶寬再寬一點,WCDMA\CDMA2000都走向了LTE 這條技術路徑,就是現在市場提及的4G。財新記者: 怎麼看4G 時代的兩個制式:FDD LTE 和TD-LTE ?吳基傳: FDD LTE 和TD-LTE 各有特徵。FDD LTE 是頻分雙工,使用對稱的不同頻率同時發送、接收信號,技術及產業化成熟度好;TD-LTE 是時分雙工,使用不對稱頻率,上行下行不同發送和接收信號,在用戶下載密度比較大的地方具有優勢。從全球來看,FDD LTE、TDLTE正在被運營商逐步使用。2013年12月, 全球共有93個國家商用244張LTE 網絡, 包括219個FDD LTE 網絡和25個TD-LTE 網絡, 其中有12個FDD/TD 雙模網絡。技術需要市場來檢驗,我們要尊重市場的選擇。財新記者: 中國已經進入4G 時代,4G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吳基傳: 人們買手機是為什麼呢? 2G時代能夠實現很好的通話質量,3G 及以後的網絡主要是為了解決數據傳輸需求,即用戶能夠連接到互聯網上,下載信息速度可以加快。4G 及以後的技術發展依賴于互聯網及內容的發展程度。接入互聯網的速度應適應和超前于互聯網業務發展。不管是3G、4G 還是5G、6G,對用戶都是攝取所需信息的手段,只是不同業務需求階段。它解決了無線接入這端的問題,但用戶真正需要的還是互聯網上的豐富內容和服務。縱觀現在全球70億人,中國手機用戶已達12.5億戶,互聯網業務,尤其移動互聯網給我們帶來衆多業務,如電子商務、電子支付、即時通信、視頻、網上醫療、網上教學等,涉及社會生產、管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滿足移動互聯網的業務需求,加快4G 發展是正確的,從中國國情來說, 從4G 全球技術體制來說,TDLTE及FDD LTE 都要同步發展,這有利於拉動國內芯片生產,拉動智能軟件業及相應製造業,同時滿足更多移動用戶的需求。信息安全不能只關注硬件財新記者: 隨著4G 商用、移動互聯網發展,信息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起重視。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保護信息安全?吳基傳: 現在,信息安全確實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手機、電腦都打安全概念,面向市場推出了“ 安全”手機,也有不少國產的操作系統出現。我認為信息安全不僅僅是手機或互聯網設備的問題,根源在於互聯網架構。互聯網的總主根服務器在美國,還有12個附屬的主根服務器,其中九個在美國,一個在日本,一個在瑞典,一個在英國。它們負責全球互聯網域名服務器及域名體系和IP 地址的管理,如.com 域名及地址的直接管理。後來各國互聯網發展,各國服務器及域名在其總根服務器之下域名表示,如中國域名為“.cn”,日本的域名為“.jp”,香港域名為“.hk”等等,這些域名服務器為各歸屬國和地區。由此可知,掌握互聯網命脈的是美國。這就是互聯網安全最要害之處。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各國進入互聯網從網絡上還有國際出入口局,所以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網絡安全,確保國家網絡的自主控制權和網絡在技術上的安全可控。我們應像全球許多國家一樣,研究維護網絡安全的技術,形成一套完整的維護網絡安全的機制,譬如培養自己的網絡安全部隊,全面瞭解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後門、後門是否打開、如何應對。這需要靠技術!財新記者: 未來保護信息安全的關鍵環節在哪裡?吳基傳: 在我看來,互聯網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2年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確定TCP/IP 協議,之後產生了“www”網,進入網絡+ 大型機的階段;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末網絡泡沫破滅,全球研究新的技術方向,加上微軟當時做的Windows 系統出來,互聯網進入PC 時代;第三階段是近幾年隨著各類應用軟件的出現,帶動智能手機發展,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技術的進步,互聯網的內涵在不斷拓展。最初就是門戶網站起作用。經過互聯網泡沫以後,網站紛紛改變形態,變成服務性網站,譬如阿里巴巴、騰訊。服務性網站一興起,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更新的技術應運而生。未來,我們將進入大數據時代,所有信息都在雲上,如何保護大數據安全、雲安全,是將來信息安全的關鍵。除了技術問題,還要用法律來維護安全,必須加快互聯網信息及網絡使用的安全法律法規,規範人們的行為,淨化互聯網的運行環境。運營商互聯網轉型的出路財新記者: 現在,移動互聯網給傳統運營商造成衝擊,譬如微信對語音、短信等傳統電信業務的替代作用已經開始顯現。運營商應該怎樣應對?吳基傳: 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光環已經從早期的運營商轉到了互聯網企業。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都是互聯網業務的服務商,它們的服務建在已有網絡基礎上。如果互聯網的“ 網”沒有,它們所有的服務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法實現。當然,三大運營商不能純粹只做管道,應改變傳統電信思維的方法,向互聯網轉型。互聯網和電信的經營思維不同:電信是垂直煙囪式的思維,一個業務從頭到尾全都包幹;互聯網是平台式思維,在做好平台基礎上依靠增值業務賺錢。運營商最好的優勢是有網絡,依托網絡可以打造自己的平台。舉個例子,現在光纖進家,電視、電話和智能居家等都可通過“ 光貓”運行。以平台的眼光看,若“ 光貓”做好平台,電視就是顯示器,手機是登錄雲端的工具。互聯網是工具,標誌信息時代的產生。這個時代剛開始,將引起很多產業結構調整,甚至產業轉型。在產業調整的競爭中,有勝者有敗者,當今信息時代是創新、創業時代,少數佼佼者在衆多創新者中突起,信息時代技術業務及經營者都面臨著快速交替和更新的洗滌。一切創新者,不管勝者或敗者,千萬不能放鬆,隨時存在重組。在這種局勢下,運營商可做的事情很多,存在無數機遇,但也存在巨大挑戰。財新記者: 市場對運營商前景悲觀。運營商好像也沒有找到合適方向?吳基傳: 運營商向互聯網轉型,應該好好研究互聯網業務的特徵,把握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規律,去主動適應,調整自身的管理結構和應對互聯網市場的挑戰。為什麼微信能夠做得那麼大,然後在微信上接二連三地疊加許多業務,譬如微話、微信視頻,將來還可以疊加更多的電商、文化等業務。財新記者: 運營商真的能夠做好互聯網業務嗎?吳基傳: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應該行。但運營商向互聯網轉型有兩種出路:轉型要快就升級,轉得慢的就可能被淘汰。運營商不是沒做過移動互聯網業務,中國移動最早做夢網增值業務,發展得不錯,救活很多網站,是歷史功勞。後來,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移動也搞了飛信。只是在建網時,中國移動沒考慮好要在移動互聯網上做什麼業務,被微信搶先了一步,這許多歷史的經驗與教訓需要認真總結。財新記者: 在運營互聯網業務上,運營商所處的體制、機制束縛其發展,運營商在現有體制機制下反應能否更靈活、發展能否更有動力?吳基傳: 應該這樣認識,三大電信運營商從技術、人才、資金、管理都有雄厚實力,也是國家網絡主要運營者,除了服務市場需要,還承擔著衆多公共服務及基礎服務的責任,這就是國企不可推脫的國家責任。但從市場經濟角度分析,企業如何服從市場運行規律,把消費者服務好,如何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還要繼續努力,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如何發揮更大作用,適應新技術、新形勢要求,有他們自身轉型及觀念轉變跟不上新要求,管理機制存在不適應的地方。另外也涉及如何對國企管理和監管問題。對國企的考核指標及放手讓三大國有運營商按市場規律運作的問題,監管部門如何從原來傳統電信監管向互聯網監管轉變,給三大運營商營造良好的市場運營環境。外因是條件,內因起決定作用。當前三大運營商如何認真落實和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加速轉型,適應國家提出的“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對信息服務的需求;用新常態的思維,加快寬帶戰略的實施,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消費及提高信息服務質量,尊重用戶對業務的選擇權;主動適應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及農業現代化的新挑戰;主動服務由上海自貿區擴展到天津、福建、廣州新自貿區的建設;如何擴大對外融資機制;如何主動打通互聯網產業上下游服務鏈條等,用創新的姿態和新的思維去迎接互聯網時代。 |
台灣文創產業愈來愈熱鬧,貫通電影製作、發行、通路的「華聯國際」,十二月十一日正式登錄興櫃,成為台灣首家影視整合公司,主導營運的廖偉銘更宣示要當「台版華誼兄弟」。 撰文‧鄧 寧 近半年,台灣電影圈有點不一樣,由知名監製李烈領軍的影一製作所,以及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主導的華聯國際,已陸續登錄興櫃,成為文創類股中的「電影掛」。 其中,華聯國際更是動作頻頻,今年三月才正式成立,迄年底就已發行六部電影,累計衝出一億多元的票房。 三十六歲的廖偉銘直言:「我要拍電影、搞發行,還要進入資本市場,讓電影制度化!」以中國的華誼兄弟為目標,他企圖讓華聯成為台灣的「華誼兄弟」。 華誼兄弟是中國首家上市娛樂公司,旗下囊括了電影、電視、唱片、經紀、影院等多項事業,許多票房大片皆由其出品,從拍片到通路一手包辦,更立下娛樂圈管理創舉,讓導演馮小剛、明星黃曉明等入股,創造了「明星股東」一詞。在華聯國際的興櫃營運發表會上,廖偉銘也不諱言,未來將循「明星股東」的路子。 整合上中下游 國賓、大魯閣加入轉型 廖偉銘的自信,來自他和電影的不解之緣。事實上,廖偉銘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父親是台灣戲院大亨廖治德。雖然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讀的是神經生物系,暑假卻跑到博偉電影公司實習;二○○二年回台,即進入影城工作,除了行銷、行政事務外,也兼第一線的賣票、驗票小弟,「家族企業就是這樣,我告訴自己不要挑工作,做就對了。」○七年以前,廖家握有全台十四家影城經營權(目前為六家秀泰影城,是台灣第三大電影通路),通路生意做久了,自然就想往上垂直整合。廖偉銘其實早有意跨入電影製作與發行,他感嘆道:「泰國、韓國的本土電影與外國電影放映比例是一比一,泰國連人妖系列都能大賣,我也不甘心只放好萊塢片,其實台灣民眾很愛進戲院看電影,但國片卻沒有跟上來。」儘管廖偉銘想要奮力一搏,但投資電影賠過大錢的父親卻不看好,廖治德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害一個人,就叫他開餐廳或拍電影。」直到近幾年國片聲勢鵲起,政府也力推文創產業,時機才成熟。 ?I一三年,廖偉銘找來國賓影城與大魯閣合作,想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舉跨入製片、發行、經紀領域,他說,「大家都想轉型,我們開一次會就搞定了,張董(國賓影城董事長張中周)、謝董(大魯閣董事長謝國棟)說OK,我爸也就同意了。」大魯閣副總經理許俊麒表示,在廖、張、謝三家說好後,今年三月就將原大魯閣轉投資的華聯國際轉型成電影業務,營運全交由廖偉銘負責,並擔任總經理職務,大魯閣僅扮演股東角色。 故此,雖然華聯去年仍有獲利一七五九萬元,但今年轉型後,投入大量行銷、訓練、製作費用,上半年淨損一一三五萬元,全年估計也是虧損狀態。 展望未來,廖偉銘顯得信心十足。他說,華聯在八月才開始發行影片,短短四個月累積票房已破億元,接著有金凱瑞的《阿呆與阿瓜》、豬哥亮的《大囍臨門》加持,一五年第一季就可望累積三億元票房,加上自製電影陸續上映,預計華聯明年就能由虧轉盈。 回歸電影製作 葉如芬、陳玉珊也相挺 李烈也十分看好華聯這匹黑馬,她認為,能將上游製作、中游發行、下游通路(戲院)整合起來,將是華聯最大的優勢,國內目前沒有其他電影公司有此野心。 由於代理電影發行利潤穩定,華聯將其當作搶占灘頭堡的先行軍,但要做真正的電影文創產業,還是得回歸電影製作,廖偉銘說:「台灣觀眾很習慣聽到導演或製片為了拍電影,抵掉一棟房子、窮到沒錢吃飯的故事,但我想台灣應該走出悲情路線,搞藝術也可以有產值。我要華聯當領頭羊,用企業管理制度化,讓所有的錢都能有效運用,人才也能有所發揮。」去年才拿到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資深製片葉如芬,也因此被廖偉銘說服,只考慮了一個晚上,便答應擔任華聯的製作總監,她說:「過去獨立製片大多是單打獨鬥,即使手上有很好的案子,也得找資金;拍了好片,還得找發行公司行銷,接著找戲院安排上片,這漫長的過程很辛苦,所以能有一間整合上中下游的公司,對電影人來說是很開心的事。」葉如芬認為,華聯提供的是開放式的產業平台,好的導演、製片或是劇本都可以來談合作,華聯能出資也能參與製作,特別是在發行行銷與上映戲院部分,能給予創作者完整的安排,「這才能真正解決台灣電影創作人才在實際產業面遇到的問題。」華聯一年將製作三到六部電影、發行十至十二部影片,十二月下旬,由偶像劇教母陳玉珊執導的《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即將開拍,年度計畫都已箭在弦上,只待好戲上場! 華聯國際 成立時間:2014年轉型電影公司 負責人:總經理廖偉銘 資本額:2.1億元 主要業務:電影製作、電影發行、藝人經紀 廖偉銘的電影大夢 華聯國際 三箭齊發 電影製作 電影發行 藝人經紀 合作通路可優先上映 秀泰影城: 全台6間 合作通路可優先上映 國賓影城: 全台9間 | ||||
到達之後,百度副總裁朱光出現在臺上,開始講百度的歷史與未來。
說實話,筆者是技術白癡,基本上沒聽懂,只記得這麽幾句:
百度名字來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奠定百度技術基礎的是李彥宏的“超鏈分析”,1999年獲美國專利;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簡單可依賴;百度最寶貴的是人才成長機制(他特意補充了一句“不是人才,是機制”)。
當然,聽不懂沒關系,在筆者看來,眾人熱議、占據各大媒體頭條對企業未必很重要,有時甚至適得其反,企業經營中最有價值的工作往往沒有新聞價值,或不能有新聞價值。當大家上百度網站不是為了查信息,而是測試網絡通不通時,也就無須格外強調“簡單可依賴”了。這類企業要做的不是酒,也不是糖,而是空氣。
朱光的演講中,讓筆者比較感興趣的一張PPT說的是:百度也在轉型。
大意:PC時代,百度做的是連接人和信息,但在移動時代,百度要連接人和服務。
如果此言不虛,百度與另外兩家的邊界將有一番拉鋸戰,回看BAT三家,騰訊的看家本領是連接人與人;阿里的看家本領是連接人與物;百度的看家本領是連接人與信息,目前的情況是,無論打車還是各類寶寶、支付工具,大家都想吃服務這塊大蛋糕,但跳出自己的主場卻絕非易事,為求速度,大家轉而購買能力、流量或現成產品。在這一邏輯上,互聯網公司與傳統行業的區別,不在於學習曲線的有無,而在於學習曲線的斜率。互聯網公司的高斜率、低試錯成本,羨煞萬科等傳統行業公司。
對於互聯網三國殺,外行評論到此為止。略去技術細節,當天在場萬科高管提問的焦點,是百度轉型的動力與機制。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萬科問:百度要創新時,如何從組織上搭建團隊?
李彥宏答:不會搭建創新部門或一套流程,靠文化。
問:百度有100萬美元的“百度最高獎”獎勵創新。為什麽中層以上不能參加?
答:對於中高層,公司給他的已經足夠多了。
問:百度的盈利模式?
答:廣告模式。
問:創新經常是破壞性的,新老業務會有沖突,有何機制扶植新業務?
答:要轉型,該犧牲的收益要犧牲,一定要有這個決心,未來的日子才會慢慢好過起來。當你真的信了你要鼓勵的東西,執行起來並不難。很多時候搖擺並不是舍不得短期利益,關鍵在於你信不信。
問:百度有戰略辦,最後決策是誰做的?
答:大的決策還是我來做,戰略辦相當於參謀部。
問:百度轉型最難的是什麽?
答:轉型最難的是不確定性,市場變化快。
問:百度決策的基準出發點是什麽?其中有多少與財務指標相關?
答:我對收入、利潤、未來三年的增長花的精力並不是很多,我最最關註的東西是我們的東西會不會被市場認可,比如昨天的移動搜索量、PC搜索量,團購流水……一旦你的東西被市場認可了,自然會有收入。
問:百度對創新失敗者的態度?
答:創新成功有獎勵,創新失敗無懲罰。
問:百度為何要“走出去”?
答:從來沒有覺得百度是一家只做中國市場的公司。
問:Google曾用職業經理人主政,百度一直是你自己來做,其中的考慮?
答:一個迅速變化的市場中,CEO最大的本事是對變化作出判斷,但這正是職業經理人不擅長的。
回答完這個問題,冷場片刻。當天的主持人、百度副總裁兼CEO助理梁誌祥情商了得,反主為客,把上面幾個問題攢成一團,回頭拋給郁亮:萬科轉型中最大的挑戰和轉型的思路是什麽呢?
郁亮說,我們來百度,就是為找到那條路的。
眾人笑——只因說來話長。
不過,郁亮說,一年前開始一連串的走訪學習,給我們很多啟發。
這句話讓筆者心念一動,作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死忠派,電腦里存有過去一年萬科訪學的所有文字,此刻翻開訪問騰訊、小米和百度的記錄回看,似乎妙處不在對方的回答,而在聽眾的問題:
訪騰訊問馬化騰(2013年12月9日)
問1:騰訊如何看未來住宅與互聯網的結合?
問2:如何看待微信與QQ的關系?
問3:業界不少人稱騰訊在模仿,騰訊對IT創新有何看法?
問4:騰訊是否處於行業壟斷地位?
訪小米問雷軍(2014年2月11日)問1:怎麽用互聯網組成你的公司架構,包括戰略和品牌?
問2:小米是否只專註於硬件市場?
問3:能否用互聯網模式讓粉絲做出一個文化綜合體?
問4:什麽是你的對手絕對沒有的?什麽是對您的商業模式最大的威脅?
問5:怎麽看待未來各種生態圈之間的競爭?
問6:將來小米肯定會長大,你在管理模式上有什麽準備?
提問高頻詞:“轉型”、“創新”、“決策”。(詳見上文)
與其說是提問,不如說是自問。
股神巴菲特2014年的業績相當不錯。他掌控的伯克希爾公司昂貴的A股股價在過去一年漲逾25%,是標普500漲幅的兩倍。這對即將召開年度股東大會的股神來說是個好消息,在股東大會上他還會公布伯克希爾未來50年的規劃。
伯克希爾股價表現如此優異源於市場對巴菲特投資的公司超強盈利能力的信心,例如富國銀行。
以及對一些“大錯誤”選擇性的忽視,例如樂購。
未來伯克希爾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更加強調並購,這對公司的重要程度可能至少和巴菲特傳奇的選股能力相當,正如彭博所報道:
巴菲特去年說伯克希爾的未來是買入大企業然後逐漸擴張。
不久前,伯克希爾曾被看做是投資股神超凡選股能力的一種途徑,這些日子,繼續買入該公司股票主要就是為了下註巴菲特做並購的能力,以及對過去五十多年里買入的大量公司進行資金分配的水平,他買下的公司包括電力企業、制造商、零售商以及美國最大的鐵路公司之一。
伯克希爾的並購傾向已經反映在該公司資產負債表中不斷擴張的重資產上,例如工廠、房地產和裝備。
彭博還提到,在伯克希爾進入“50周歲”之際,該公司的現金儲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截止去年9月底這一數字為624億美元,這也給巴菲特四處並購提供了條件。
(圖片均來自金融博客QZ)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13 09:59 編輯 鳳凰醫療轉型 三大模型重塑價值鏈 作者:健康智匯 重點提示: 鳳凰醫療已經顯露出多方面的轉型跡象,包括增強綜合醫院服務,調整業務結構;向京外地區擴展,增加市場份額;從單體醫療機構管理,轉向區域化、體系化運營;以醫療基礎向養老產業拓展,探索醫養結合。而且鳳凰醫療已經不再僅僅是輕資產的托管模式,重資產的醫院改制成為新近合作項目的突出特點。 率先上市的鳳凰醫療在新年伊始拋出的轉型布局,將帶來怎樣的結果?而這是否也是醫療服務市場某種新趨勢的表現? “你是不是要走?”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保安徒手將橫在通道上的車推開。還顧不上安頓它,保安轉身對著剛剛迫不及待開進院子的司機喊道,“就停這!”很快,剛剛空出來的車位就被填上了。 煤炭總醫院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南里,四周分布著柳芳、西壩河、光熙門、和平里等幾個社區,在北京五環內不再允許新建大型公立醫院的大背景下,這個三環內的位置是個標準的“黃金地段”。上午10點,在醫院門診樓前的院子里已停滿了來看病的車。 看起來,就診的患者中道遠的還不少,醫院四層高的門診樓就在眼前,開車看病的卻仍然要等。這是新年過後的第一個工作周,醫院則已然在全力運轉。 從外面看,門診樓門口掛著的牌子特別顯眼,應該是近期剛剛更換的。與有著22年歷史的建築相比,顯得特別新。當然,煤炭總醫院的大樓22年前剛剛落成的時候也曾“青春煥發”過,醫院的建設工程獲得了當時煤炭部優秀設計的二等獎。 不過,如今的煤炭總醫院也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院長王明曉在2015年的新年賀詞中就提到,煤炭總醫院2014年各項醫療工作指標均創建院以來最好水平,而2015年的目標則是成為一所現代化的三級精品醫院。 在頂尖醫療機構雲集的京城,煤炭總醫院的這個目標可能並不顯眼。但直到2015年1月6日鳳凰醫療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鳳凰醫療”)的公告發布,人們才發現,煤炭總醫院實現新目標的路徑可能將有所不同。 鳳凰醫療在公告中稱,公司已經與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稱“安監總局”)及中信信托訂立了合作共建框架協議,設立合營公司“中安康醫療產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暫定,以下稱‘中安康’)”。而在合作共建初期,中安康將對安監總局下屬的煤炭總醫院和石龍醫院實施資產改制,並以ROT模式(重組-運營-移交)與兩家醫院合作共建。 改制是當下公立醫院改革領域的焦點話題之一,因觸及深層次的體制、利益問題而顯得錯綜複雜。雖然公立醫院改制正在逐漸成為趨勢,但依然阻力重重。正因如此,包括煤炭總醫院在內的安監總局下屬兩家醫院的改制便迅即成為焦點。 另一方面,於2013年11月份成功在香港上市的鳳凰醫療,在度過了相對安靜的大半年之後,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連續發布了若幹合作項目。除了安監總局的合作外,還包括門頭溝區婦幼保健院的托管、京煤集團總醫院的改制以及與河北省保定市達成的合作共建協議。 鳳凰醫療的成功上市,證明了其“托管+供應鏈”的商業模式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但從近期連續公布的幾項新合作來看,鳳凰醫療突破了輕資產托管的模式,向改制等深度、重資產領域延伸,並在業務結構、服務範圍、養老產業等方面試圖做出調整或新探索。 鳳凰醫療的改變能否成功?在2015新年伊始,鳳凰醫療便給醫療市場留下了一個懸念。 1、“重量級”的煤炭總醫院 有著22年歷史的煤炭總醫院,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需要改善。 在鳳凰醫療新一輪擴張中,煤炭總醫院無疑是重量級的新成員。 以最受關註的醫療人才為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資料獲悉,煤炭總醫院現有職工988人,其中高級職稱211人,博士74人,碩士138人。而且煤炭總醫院是國家安監總局的直屬事業單位,是全國礦難事故醫療救援的中堅力量。 2002年,煤炭總醫院正式成為國家礦山醫療中心,主管全國煤礦礦難的醫療救護工作。院長兼任中心主任。中心下設42個省級分中心。2010年山西王家嶺礦透水事故當中,王明曉就作為醫療專家組組長奔赴現場,並組織協調晉城分中心、汾西企業分中心開展醫療救援。 從1993年正式開診至今,煤炭總醫院已有22年的經營歷史。而早在1987年,原國家計委就已經批準興建煤炭總醫院,總投資2.39億,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占地面積28畝。這樣的規模,在當時已經不小。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煤炭總醫院的醫療工作指標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但醫院在管理上仍然面臨一些問題。 2014年12月,煤炭總醫院因為存在申報項目與實際發生項目不符等問題,被北京市醫保中心處以黃牌警示。而同是去年3月份,石龍醫院因存在不合理檢查治療等問題,被北京市醫保中心解除了醫療保險服務協議。 在公立醫院改革破解以藥補醫、改變籌資渠道、提高運營效率等趨勢下,醫保必將在費用控制、精細化管理的力度上大大加強。黃牌警告則意味著,煤炭總醫院在醫院管理方面需要做出改善。 改革也不僅僅局限於管理這樣的軟件。煤炭總醫院的硬件設施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幾乎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以直接關系醫院服務能力的床位數為例,煤炭總醫院最初的設計規模為500張病床,而目前,醫院擁有的編制床位約515張,開放床位約509張。 雖然煤炭總醫院的硬件沒有改變,但近年的服務量則在快速增長。 《健康智匯》查閱2012版的北京朝陽年鑒統計數據發現,2011年煤炭總醫院門急診(包括體檢)總數約63萬人次,當年的業務收入則將近4.8億。然而在鳳凰醫療的公告中可以看到,2013年,煤炭總醫院的服務總量已有約80萬人次,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約為8億元。 ![]()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明曉談及建設三級精品醫院時所列舉的十個措施中,第一條便是“抓好醫院改擴建,硬件設施上臺階”。 近年,北京市在重新調整醫療資源布局,構建五環醫療帶。然而,在醫改政策嚴格限制公立醫院規模擴張的背景下,不少外遷、新建的醫療機構中很多都出現了社會資本、民營醫院的身影,混合所有制、特許經營等新模式頻頻出現。 作為煤炭總醫院的主管部門,國家安監總局也積極加入了引進社會資本的這個趨勢當中。在其與鳳凰醫療、中信信托達成的三方協議中,合作共建初步安排中的六項內容有一半與改擴建有關。這其中也包括石龍醫院。 按照三方的協議,中安康承擔對兩家醫院全部資本投入義務,所投入資本用於改造建設和運營管理;中安康對煤炭總醫院現有設施進行改造擴建,兩年內將醫院運營床位增至700張,並在三年內於北京市朝陽區建設煤炭總醫院分院,規模約為800張。 實際上,公私合作的PPP模式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正是政府舉辦公共事務資金不足的問題。 2、鳳凰醫療的三種合作模型 成立新的公司並通過其來承擔合作共建任務,是鳳凰醫療近期三項合作的通行模式。 承擔對煤炭總醫院、石龍醫院投資責任的中安康,是鳳凰醫療、安監總局、中信信托三家共同成立的合營公司。 成立新的公司(合營或獨資)並通過其來承擔合作共建任務,是鳳凰醫療近期三項合作的通行模式。不同的只是在新的公司中,鳳凰醫療所占的股份有所不同。 鳳凰醫療、安監總局、中信信托三家共同成立的中安康計劃註冊資本人民幣10億元,三方持股比分別為35%、40%及25%。安監總局將透過煤炭總醫院以煤炭總醫院資產值的90%對合營公司註資;而鳳凰醫療及中信信托將對合營公司進行現金註資。 另一個合營公司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京煤公司”),則是鳳凰醫療與北京京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京煤集團”)共同設立,雙方的持股比例是70%和30%。 在與河北省保定市達成的框架協議中,鳳凰醫療將於保定市設立全資子公司“鳳凰醫療(保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稱“保定鳳凰”)。保定鳳凰註冊資本1億美元,全部來自鳳凰醫療。而且在2021年以前,鳳凰醫療對保定鳳凰的投入預計不低於3億美元。 鳳凰醫療新成立的三家公司有所不同,也是基於三個合作項目內容上的差異。 中安康的主要職責是對煤炭總醫院和石龍醫院進行資產改制和ROT模式的合作共建,中長期的目標是構建醫療、醫養及救護服務的“醫養護”醫療網絡。 社會資本改制現有公立醫院或企業醫院,最為關註的是人事權分配問題。 中安康的董事會由7名成員組成,其中2名將由鳳凰醫療提名,3名將由安監總局提名,其余2名將由中信提名。值得註意的是,鳳凰醫療和中信信托在董事會當中的票數不足三分之二。中安康董事會主席將由安監總局提名,合營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將由中信提名,而合營公司總經理則將由鳳凰醫療提名。 京煤公司的任務則是對京煤集團總醫院進行整體改制。京煤公司董事會同樣由7名成員組成,不過其中2名由北京京煤提名,其余5名成員由鳳凰醫療提名。而且董事會主席由鳳凰醫療提名,並將為京煤集團總醫院的法人代表,而董事會的副主席由京煤集團提名。 值得註意的,在鳳凰醫療與京煤集團達成的框架協議中有一條特別的內容,即在合營公司取得營業執照的首個周年日起計一年內,京煤集團可選擇隨時向鳳凰醫療出售其所持有的30%股權。這也將意味著,京煤公司未來有可能成為鳳凰醫療全資控股機構。 保定鳳凰則主要是通過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與保定政府舉辦的公立醫療機構及醫療教育機構合作,參與未來規劃的重點醫療項目。根據協議,合作共建初期,將以保定市具有代表性的公立醫院試點改革為核心,隨後逐步將合作範圍擴大至保定市的其他醫療機構。 不過,鳳凰醫療最新達成的三個協議均尚不具有約束力,仍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公司董事會或醫院職代會的審批,因此仍然存在變數。 3、轉型重資產改制模式? 通過三項合作,鳳凰醫療的業務結構、服務範圍、商業模式都在發生調整。 無論結果成敗,近期連續三個合作項目表明,此時的鳳凰醫療,明顯處於向外擴張階段。這也是鳳凰醫療在專註經營北京地區醫療市場十年後,重新開始向外擴張的步伐。 ![]() ![]() 到2005年的時候,鳳凰醫療在北京地區之外,還在吉林、遼寧、江蘇、廣東等地擁有醫療機構。但在相繼完成健宮醫院、燕化醫院改制、托管以後,鳳凰醫療於2005年決定退出全部京外醫療機構,專註於北京地區。 梁洪澤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正是這次在困難時期的收縮,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來”的故事已經為人們所熟知,鳳凰醫療獲得了參與門頭溝區醫院公立醫院改革的機會,並以此為基礎最終實現了在香港上市。 到2014年中期,鳳凰醫療旗下擁有健宮醫院以及按照IOT模式(投資-營運-移交)運營管理的10家綜合醫院、1家中醫院以及28家社區診所。2014年9月,鳳凰醫療與門頭溝區政府達成IOT協議,又托管了該區的婦幼保健院。 到此時,鳳凰醫療的業務和收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健宮醫院及北京益生的綜合醫院服務、IOT醫院及診所的醫院管理服務以及供應鏈業務。尤其是藥品、器械、耗材等供應鏈業務,在鳳凰醫療的收益結構中占到47%左右。 供應鏈業務收益豐厚、模式簡明,很多社會資本、醫藥企業都看中了這塊業務。但供應鏈收益主要基於當下醫藥采購當中所存在的水分,而隨著醫改的深入、水分的減少,來自供應鏈業務的收益也將隨之減少。這也是業界一直認為鳳凰醫療存在風險的地方。 從2014年末和2015年初達成的三項合作可以看到,鳳凰醫療正在對其現有的業務結構和模式進行調整。 首先,鳳凰醫療醫院網絡進一步擴大,預計於2015年,管理床位將約達1,000張,2017年之前通過新建及擴建另增加管理床位1,000張。而京煤集團總醫院若實現改制,其將從鳳凰醫療現有的IOT醫院業務部分轉變成為綜合醫院服務業務部分,這將進一步擴展鳳凰醫療在綜合醫院服務業務的規模。 與保定市政府的合作,則使鳳凰醫療業務範圍重新跨出了北京地區。實際上,鳳凰醫療對於向京外擴張的計劃思慮已久。2014年年終,梁洪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在累積相當的經驗後,計劃向其他省市拓展,繼續擴展醫院及診所網絡規模,以增加市場份額。 值得註意的是,與保定市的合作並不局限於單獨一家醫療機構。鳳凰醫療方面認為,這將幫助其實現其業務策略,從專註於服務單體醫院向建立整體醫療服務系統轉型。 在鳳凰醫療的規劃,與安監總局的合作還將幫助其實現業務領域的跨越。除醫療機構外,安監總局下屬還有一些工人療養院。按照框架協議,在完成初期的改制和托管後,中安康將與安監總局下屬其他醫療機構和療養設施進一步探討合作共建機會。 因此,鳳凰醫療認為,這次合作將奠定了其向療養及養老產業拓展的良好基礎。此外,鳳凰醫療、煤炭總醫院及中信之間的合作聚集了療養及養老產業最核心的資源(平臺、醫療、金融和客戶),有助於探索“醫養結合”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通過三個合作,鳳凰醫療已經顯露出多方面的轉型跡象,包括增強綜合醫院服務,調整業務結構;向京外地區擴展,增加市場份額;從單體醫療機構管理,轉向區域化、體系化運營;以醫療基礎向養老產業拓展,探索醫養結合。而且鳳凰醫療已經不再僅僅是輕資產的托管模式,重資產的醫院改制成為新近合作項目的突出特點。 率先上市的鳳凰醫療在新年伊始拋出的轉型布局,將帶來怎樣的結果?而這是否也是醫療服務市場某種新趨勢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