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大銀行呼籲放寬巴塞爾III,稱其會要求銀行再增8000億美元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29

美國大銀行呼籲放寬巴塞爾III,稱其會要求銀行再增8000億美元資產

文 / MJ

FT中文網:

美國銀行業正為爭取放寬新的全球流動性標準而做著最後的努力,它們辯稱,按照擬議的標準,它們將需要增加8000億美元的易變現資產。

這些銀行表示,它們持有的流動性資產已經增加了7000億美元,大約佔到2010年底估算的1.5萬億美元缺口的一半左右。美國銀行業希望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的銀行安全規定能夠有所放寬,而不願彌補缺口。

代表美國前11大商業銀行的Clearing House的首席經濟學家鮑勃•查克拉沃爾蒂(Bob Chakravorti)表示:「美國銀行業中的流動性狀況明顯好於兩年前。對擬議的巴塞爾協議III進行一定調整以更好地反映市場狀況,美國銀行業將能滿足擬議的流動性要求,並保持良好狀態,從而有利於抵禦未來的金融衝擊。」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在上週召開會議,對調整名為「流動性覆蓋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的全球流動性規則進行討論。該委員會在會前收到了Clearing House的一篇報告,該報告定於今日發佈。

最終標準必須獲得該委員會27個成員國的央行行長和監管機構首腦的批准。

「流動性覆蓋率」旨在確保銀行擁有足夠的資金和易變現資產,以安然度過諸如儲戶擠兌和放貸活動枯竭之類的短期市場危機。

但銀行業辯稱,流動性資產的定義過於狹窄,而且關於危機的假設也過於嚴厲。它們警告稱,提高流動性要求將會削減它們的放貸能力和利潤。

Clearing House的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12年7月,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資產達到了規定的81%,高於兩年前的59%,原因是它們增加了政府債券持有量和儲蓄規模出現增長。

Clearing House認為,放鬆信貸額度耗盡速度的假設,降低零售儲戶預計擠兌比率,並允許銀行將更多企業債券和擔保債券計入流動性資產,這些舉措將讓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資產缺口減少一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446

中燃4億美元收購股東富地資產

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2-12-18/100473774.html

  【財新網】(特派香港記者 戴甜 王端)中國燃氣(0384.HK)12月18日開市前公佈,將以4億美元收購股東之一富地石油在中國的燃氣業務,即旗下富地燃氣的全部股份。

  截至當日上午10時,中燃股價報6.34港元,較停牌前微升2.1%,成交量為457萬股。

  公告指,收購將採用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支付,中燃首期支付2億美元現金,其後富地石油可最多有權收取2.5億股中燃股份,作為剩餘2億美元的代價。相關購股協議仍需中燃特別股東大會批准。

  目前中燃董事總經理、大股東之一劉明輝直接及間接持有公司18.33%的股份,富地石油持有13.75%的股份,此前大舉增持中燃股份的北京控股集團持有19.5%的股份,韓國SK集團持有15.07%的股份。

  公告指出,若發行收購代價股份後,富地石油將持有中燃17.45%的股份,劉明輝將持有17.38%的中燃股份,北控集團將持有18.49%,韓國SK集團的持股將變為14.29%。

  富地燃氣的資產主要分佈於北京、天津、重慶及七個省份,主要從事天然氣批發及零售分銷業務、天然氣加氣、上游煤層氣業務、向公共客運車輛供應LNG,以及在長三角開發LNG雙燃料船舶加氣業務。

  另據公告,富地石油有權在中燃董事會提名兩位代表,包括一位執行董事及一位董事總經理。

  中石化(600028.SH/00386.HK)與新奧(02688.HK)於2011年11月組成財團,向中燃發出收購要約,要約價每股3.5港元,總對價167億港元。其後,劉明輝聯手富地石油,在二級市場不斷吸納中燃股份,韓國SK及北控集團也不斷於收購價以上增持中燃,最終財團於今年10月15日撤回了要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487

山西億萬富翁資產被零元轉讓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2853.html

山西一位民營企業家遭當地民政局官員非法拘禁後致企業易主,億元資產被零元轉讓,開通微博後又遇神秘失蹤。

「6年前我是民營企業家,億萬富翁,現在是亡命天涯的流浪漢。我的錢不是賭沒了,也不是賠沒了,而是被人搶了。」衛憲法在微博中說。

全國法制宣傳日的那一天,12月4日,60歲的衛憲法躲在北京的一個小旅館裡,開通了他的第一個微博。

他的第一條微博寫道:」今天是12月4日,這個日子和我有點關係。我決定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開通微博,講講我的故事。」

衛憲法,山西平陸人,一個靠自學在中國鋁礬土行業頗有名氣的」土專家」,2004年曾榮獲」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稱號。」6年前我是民營企業家,億萬富翁,現在是亡命天涯的流浪漢。我的錢不是賭沒了,也不是賠沒了,而是被人搶了。」衛憲法在微博中說。

但是,他的故事僅僅講敘了4天,便戛然而止。

12月8日,衛憲法在更新了最後一條微博後突然失蹤。他所居住的賓館監控錄像顯示,當日下午15時許,一名身著藍色上衣的男子曾進入他所居住的房間,自此以後,衛憲法與外界徹底失去了聯繫。

那麼,衛憲法的微博到底透露了什麼樣的秘密?衛憲法又準備講述一個怎樣的驚人故事呢?

一個被」擱置」的民營企業

事實上,衛憲法試圖講述的,是一個億萬富翁如何在權力面前淪落為流浪漢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此前已經有多家媒體進行過報導,在平陸縣當地,他的故事也並不是什麼秘密。

據瞭解,1986年,山西平陸縣民政局出資5萬元在當地曹川鄉曹河村成立一家名為平陸縣鋁礬土鍛燒福利廠(後稱鍛燒廠)的集體小企業。但由於鍛燒廠效益不佳,1989年1月,平陸縣民政局下屬單位曹川鄉民政辦與當地的鋁礬土鍛燒技術專家衛憲法簽訂了一份承包合同。合同載明,當時鍛燒廠的總價值為7.9萬元;同時合同約定,承包期為8年,至1996年12月31日到期。承包期間,衛憲法每年上交純利潤4.3萬元,同時約定合同期滿後增值部分歸衛憲法所有。

1996年年底,承包合同到期後,衛憲法打算放棄繼續承包,但時任曹川鎮民政辦負責人說服衛憲法,按照原合同內容口頭協議繼續承包。

1998年3月,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下發」財清字(1998)第9號」文件,要求各地集中清理轉制名為集體企業實為個體企業的企業。同年,平陸縣也出台」平清辦(1998)第4號」文件,要求甄別清理出的屬於私營個體性質的32家企業,限期辦理變更企業性質和稅務登記等手續,平陸縣鋁礬土鍛燒福利廠也位列其中。

據資料顯示,截至1998年7月30日,平陸縣鋁礬土鍛燒福利廠的註冊資本金已由最初的5萬元增加到890萬元,總資產達1658萬元,在企業新增註冊資本金中,約有885萬元為衛憲法個人出資,為此,在平陸縣集中清理掛靠集體企業及名存實亡集體企業的過程中,鍛燒廠被甄別為私營個體企業。

但是,鍛燒廠卻最終沒有辦理企業改制手續。按照衛憲法的說法是,時任曹川鎮黨委書記讓他給政府掏200萬,他沒有答應,所以就擱置了下來。

到2006年,鍛燒廠總資產已經超過5000萬元,並依法取得了5個採礦權證,可採資源價值數億元,全部為衛憲法承包期間投入產生的回報。然而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幾年前的」轉制擱置」卻開始給他和他的企業帶來根本性的毀滅。

  從億萬富翁到亡命天涯

2006年11月23日,身在外地的衛憲法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被要求趕回縣裡,參加對鍛燒廠終止承包合同並進行清產核資的會議。

對於這一過程,衛憲法在接受檢方詢問時有著詳盡描述:」我到了縣政府會議室,會議已經結束了……潘長青(時任平陸縣分管民政工作副縣長,清產核資領導組組長-記者注)對我說,清產核資的決定已經公告,不能改變,廠子必須交回,合同必須終止。並翻著他手中拿著的文件後幾頁說,如果你不配合,就要採取強制措施。」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當時衛憲法和潘長青發生了」權大還是法大」的爭執,潘長青說,在平陸就是權大,不信你試一試,這廠你非交不行。

當晚,衛憲法被逼迫在終止承包的合同協議上籤字,隨後為了防止其不配合清產核資工作,時任平陸縣民政局局長趙科省安排該局時任副局長楊建勇,將衛憲法非法拘禁於三門峽,幾天後又轉在平陸縣賓館,先後非法拘禁長達一月有餘。

在衛憲法被非法拘禁期間,平陸縣鋁礬土鍛燒福利廠被強行清產核資。2007年4月13日,潘長青主持召開政府聯席會議,確定終止衛憲法對鍛燒廠的承包合同。21日,平陸縣民政局發文,免去衛憲法在鍛燒廠的法定代表人身份。5月18日,平陸縣民政局再次發文,任命平陸縣齊力礦業有限公司法人贠自林為鍛燒廠廠長、法人代表,鍛燒廠由齊力公司代管。

而2006年,平陸縣清產核資組強行終止衛憲法承包合同的其中一個理由則是」衛憲法把企業轉包給齊力公司,造成鍛燒廠經營十分混亂」。

2008年12月,平陸縣政府決定將衛憲法原承包的企業改制。2009年11月8日,齊力公司將該企業改製為平陸縣新盛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隨後,平陸縣民政局以」零值」轉讓價款將鍛燒廠永久轉讓給新盛公司,這其中包括現價值數億元的5座黏土礦。

新盛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法定代表人為贠自林。有消息稱,不論是齊力公司還是新盛公司,其實際控制人都是贠自林的兒子–時任平陸縣水利局辦公室主任贠岩峰。目前贠岩峰因」虛假出資罪」已被逮捕,但據此前的媒體報導,贠目前已被取保候審。

一夜之間被掃地出門,傾家蕩產的衛憲法開始了他的上訪之路,幾年來多次到運城、太原、北京的信訪和紀檢部門上訪舉報,但期間也遭遇到了各種危險。他在微博中說,」2006年到現在,我沒睡過幾個好覺。公園的樹叢中、沒有窗戶的小旅館我都躲藏過,冬天在樹洞、倉庫下蓋著報紙抵禦寒風。夏天,在24小時店呆過,實在困得不行就趴桌旁睡。有一天夜裡,實在沒地方敢去就躲在野外的山包包裡。」

但衛憲法並沒有灰心,這一次,他將希望寄託到了微博。

一條」織」了四天的」圍脖」

今年12月4日,第12個全國法制宣傳日那天,衛憲法開通了微博,他準備」講講我的故事」。

衛憲法的代理律師潘茂華說,中央電視台關於微博63小時秒翻正廳級高官的報導激起衛憲法這位技術主義者內心深處本能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衛憲法覺得以他對技術的悟性一定能夠讓微博成為他加速翻身的武器。並且,亡命天涯的6年時間,給了他太多的素材可以講述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既然別人可以63小時用微博秒翻正廳級幹部,退一萬步來說,他的微博總是可以在63天拿下贠岩峰這樣一個股級幹部。更何況,長期的孤寂讓這位飽經風桑的老人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慾望。

在衛憲法開通微博的短短4天時間裡,他只發了12條博文,卻擁有13余萬粉絲。12月5日,在他發出的博文中有一條這樣寫道:」2011年10月,簽發搶礦文件的時任常務副縣長趙建新被雙規,他老婆也被關了起來,我看到了一線曙光。數日後,雙規被解除。不到一個月,趙建新再次被雙規。幾天後,12月10日,趙建新在雙規期間離奇死亡,案件停滯不前。」

這條博文發出的第二天,衛憲法在北京的租住處即遭到陌生人的闖入。

潘茂華律師說,衛憲法開通微博陳述冤情以來被一路追殺,三天換兩個賓館,有神秘陌生人兩番成功闖入。

儘管此前關於衛憲法的遭遇在國內各大媒體多有報導,但衛憲法開通微博自述經過,揭露黑幕,無疑更具殺傷力。

潘茂華說,衛憲法曾和自己說起過,關於趙建新的故事他還打算寫這樣一條博文:」明天是趙建新的週年忌日,平陸官方訃告宣佈趙建新是』逝世』;按照平陸縣委宣傳部的口徑,他的離奇死亡是自殺;按照運城市紀檢委的通報,趙建新死亡期間因鋁礬土廠改制收受賄賂被雙規接受調查。趙建新因受賄畏罪逝世?多大點事要去死?不會是被滅口吧?沒什麼比丟了命更可憐。人死不結仇,可憐了孤兒寡母,可是有些人卻用趙建新的屍骨來鋪自己的富貴平安路。如果趙建新有罪,罪不至死。如果趙建新無罪,就應該還他一個公道。」

有消息稱,在贠岩峰控制的新盛公司獲得鍛燒廠5座黏土礦的過程中,時任常務副縣長的趙建新曾在多份文件上籤字,並被指有利益關聯。2011年底,趙建新被調查並自殺後,新盛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平陸縣水利局副局長贠岩峰也因」虛假出資罪」被逮捕。

這只是衛憲法在微博中試圖提出的一個疑問,事實上,他無疑有更多的疑問要提。

譬如,2006年,鍛燒廠被清產核資時,衛憲法以私企名義辦理,後」為了辦手續方便登記在鍛燒廠名下」的5座黏土礦被認定是鍛燒廠的」附屬分支機構」,一併收歸平陸縣民政局所有。但到2009年鍛燒廠改制,平陸縣民政局將其轉讓給新盛公司時,清產核資領導組做出的鍛燒廠負債情況則稱:截至2009年2月28日鍛燒廠企業淨資產為負4111余萬元,而對這5座價值達數億元的黏土礦並未作價評估,鍛燒廠也因此被」零元」轉讓。

與此同時,新盛公司在取得原鍛燒廠全部資產後,並未在原廠進行鍛燒深加工生產,而是挖掘販賣黏土礦,目前原廠房設備已經基本廢棄,其中一座礦山也已作價2400萬元變賣。如果鍛燒廠屬衛憲法所有,」零元」轉讓行為無疑違法,即使該企業不屬衛憲法所有,這種行為是否涉嫌侵吞國有資產?

不僅如此,2010年10月29日,夏縣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衛憲法被非法拘禁一案,今年5月,夏縣人民法院一審判處趙科省、楊建勇犯非法拘禁罪,但免於刑事處罰。而作為時任清產核資領導組組長的潘長青卻並未被追責。同時身為公務員的贠岩峰出資辦企業,被司法機關以」虛假出資罪」逮捕,如今卻能夠取保候審……凡此種種,都是衛憲法無法理解,也無力解答的,他希望通過一個更廣大的平台,獲得更多人的關注,進而還原一個更徹底的真相。

於是,他開通了微博。然而,他也再一次將自己置身於險境。

  等待戈多

12月6日,一名操運城口音的男子突然闖入衛憲法在北京居住的一家賓館的房間,看到房間裡還有他人後藉故離開。這一變故讓衛憲法意識到了某種危險。

在當天的微博中,衛憲法連發3條博文,描述自己的危險處境,其中一條說,」如果我的微博有24個小時沒有更新,可能我就見不到大家了。我還是很害怕,但我沒有辦法,從2006年到現在,我已經遇過好幾次這樣的事情了」。

隨後,衛憲法在朋友協助下離開這家賓館,輾轉入住一家部隊招待所,但是,他的這種預感仍然在一步步地成為現實。8日下午,衛憲法與外界通的最後一個電話是,告訴他的親戚,自己放在房間的包不見了。隨後,他的手機再也無法打通。賓館的監控錄像顯示,當日下午的15時50分左右,有一名藍衣人從容地走進了他的房間。

衛憲法的兒子衛相宇告訴記者,因為忍受不了整日擔驚受怕的日子,自己的母親和父親離婚了,自己的妻子也和他離婚了。幾年來,父親為了告狀,東躲西藏,換了100多張電話卡,但基本上都能聯繫到,而這一次已經幾天聯繫不到父親了,所有親戚朋友也都聯繫不到他,目前他們已經向當地警方報案。

12月8日,衛憲法更新的最後一條博文是:」我想加個V,但加不了。我是個流浪漢,沒單位開介紹信。只有這張身份證。它來得不容易。本來辦證最長3個月就夠了,但我足足等了9個月。」

這一次,衛憲法需要等待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中國網/中華工商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47

巨虧之下,日本電子企業轉向資產出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5

松下公司上週五稱,已同意出售旗下子公司三洋電機的數碼相機業務,購買方為一傢俬人股權公司。

日本電子企業的現況是:近幾年來頻繁巨虧,融資緊張。這些電子企業已在嚴肅考慮剝離非必須資產,松下出售數碼相機業務就是一個例證。

但在資產出售方面,這些公司卻面臨兩難。對於索尼、松下和夏普等而言,最需剝離的是缺乏競爭力的業務,而這無法吸引潛在買家。但如果出售那些更有前景的業務,又會對公司未來不利。一些觀察家們說,日本的一些電子巨頭可能別無選擇,只得出售具有更強競爭力的業務。

日本花旗併購業務負責人Masao Yoshikawa說:「企業在盈利能力仍較強之時,就應開始冷靜評估各種戰略的可能性,而不是等到5年10年業務不佳時再作出反應。」

東京美銀-美林的Yuichiro Wakatsuki說,對於日本電子企業來說,出售資產已不再是禁忌。他說,最近的變化是,日本公司更願意聽取資產出售方面的建議,而不僅僅是資產購買建議。

儘管企業希望卸下一些利潤較低的業務,但這些業務的吸引力通常不大。銀行家和高管們說,合理的選擇將是索尼的Vaio個人電腦業務,松下的手機及部分零部件製造業務,以及夏普的部分家電業務。

日本電子企業出售資產的另一障礙在於日元強勢。強勢日元已對日本出口造成影響,同時,由於日元走強,海外企業併購日本企業的成本也變得更高了。

相比於消費導向型電子企業,一些專注於工業的大型電子集團——譬如日立、富士通、日本電氣和東芝等——在資產剝離方面要更加活躍,約在10多年前,它們就已經展開了改組。不過它們不是直接出售這些資產,而是創建了一個複雜的合資企業網,這通常又是由政府融資支持的。其影響就是,減少了這些公司在受困領域的敞口,但卻沒有使母公司完全退出這些業務。

由於許多日本企業同樣缺錢,索尼、松下和夏普可能不得不尋求向海外私人股權公司出售資產。台灣鴻海精密已經在收購日本電子企業資產,包括夏普的液晶顯示器工廠和索尼的電視機裝配工廠。

WSJ援引知情人士說,索尼正在考慮出售可充電電池業務。亞洲的可充電電池競爭激烈,競爭對手們一直在壓低價格。儘管公司內部尚未達成一致,但部分索尼高管相信,把這一業務出售給某個亞洲低成本製造商最有意義。

這些知情人士說,索尼暫未考慮出售金融或娛樂業務等更大動作,這兩項業務均利潤可觀。相比於索尼的Vaio電腦業務來說,如果出售這兩項業務的話,將更容易找到買家。Vaio電腦業務即便是在最好的時期,也僅能獲得微薄利潤;時期不佳時,經常是無利潤。自從4月份以來,索尼一直稱,將加速調整業務組合,把資源轉向增長領域,但到目前為止,索尼還未公開表示將出售哪些資產。

10月底,松下總裁Kazuhiro Tsuga概述了新一輪重組措施,當時公司報告了6850億日元(81.2億美元)的季度虧損。從明年4月起,公司將把原有的88個業務部門精簡至56個。

松下今天面臨的困境,部分反映出其未能完全吸收2009年三洋電機收購一事帶來的益處。松下並沒有整合三洋的數碼相機業務,也沒有整合海外三洋品牌的電視銷售。松下發言人說,公司正在考慮關於電視機業務的各種選項。去年,松下向海爾出售了三洋電機的家電業務。

知情人士說,夏普也在考慮出售資產,包括其在中國、墨西哥和馬來西亞的工廠,以及在美國加州的太陽能開發商Recurrent Energy。夏普說,它可能出售手中持有的其他公司股份,以及位於東京的辦公室。台灣鴻海正在考慮購買夏普在日本和海外的電視機工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57

國有資產流失的中外比較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ehph.html
友人澳洲來。餐敘。談及國內商業腐敗,我講了一個剛聽來的故事。某"官二代"投資了一家礦業公司,打下埋伏。一年後,某國企遵照領導指示,用極高的價格收購了這家礦業公司。皆大歡喜。當然只有股民和納稅人買單。

餐桌上氣氛變得很壓抑。我的兒子說,"爸爸,不要生氣。全球的國有企業都是這樣。我剛剛看到報紙上講,英國動物園更離譜。有一個男人把它的收費停車場的自動收費機砸爛了,冒充僱員坐在那裡收費長達七年。錢全部進了他私人的腰包,他成了百萬富翁。連動物園的員工都以為這位小偷就是執勤的。某日他病了,沒有來收費,局面混亂,這才真相大白。"

也許是為了安慰我吧,澳洲的朋友也講了一個故事。幾年前,澳大利亞的社會保障部挖出了一個大醜聞。澳洲某男人用十個假名字(竟然都用他家的地址)冒領失業救濟金長達十一年!澳大利亞發放失業救濟金的方法是每個月寄一張支票,就像發放工資一樣。某月,此君只收到了九張支票,他怒火中燒,衝到當地的社會保障部營業點,質問為什麼只有九張支票!櫃檯的員工立刻道歉,並承諾調查。....

聽完這兩個故事,我們大笑了一通。現在,全球礦產價格下跌了,但願2013年咱們的國企減少那種收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285

資產配置大轉移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197

諗Sir . 你好, 觀看了你的文章獲益良多, 謝謝你的指教 本人及太太現年同是45歲, 育有一子12歲。 我現職公營部門, 月入7萬, 將被指定於55歲退休, 退休後會有長俸。太太在私人機構工作, 月入3.5萬, 但來年欲退休全力照僱小兒學業。 現居於我僱主提供的市區物業約1400呎, 市值租金約3萬, 我月付特惠租金予僱主3000元, 但要放棄僱主提供之購買居所津貼(每月2萬, 如申請僱主會共付120個月的津貼, 但只在退休前每月發放, 55歲退休後剩餘未取用的將作自動放棄, 並必需購買有按揭之物業自住並遷出僱主提供之物業, 因2萬元津貼的最少一半必需用作供樓之用, 即最少1萬元作供樓, 1萬元當額外收入), 但如在50歲才申請, 只可取60個月津貼, 每月仍是2萬。 現有資產如下:

1)     於2011年尾購入一物業放租, 購入價700萬, 新樓1000呎 實用率不高約75%, 現市值800萬, 租金收入2萬, 管理費2000元。現用 mortgage-link deposit plan貸款, 貸款400萬, 貸息2.15%, 供20年, 月供20500元。
2)     港幣定存: 450萬港元 (3個月及半年期 平均收息1.2%)
3)     Mortgage link deposit: 200萬港元 (收息2.15%) (可隨時提取)
4)     人民幣定存: 125萬人民幣 (半年及一年期 平均收息3.1%)
5)     港股(ETF及藍籌股):50萬
6)     流動資金港元60萬將欲再增持港股  

個人及家庭開支連菲傭及小兒費每月28000元 我和太太現無需供養父母。   請賜教以下問題.
1)     應否放棄僱主提供的現有居所, 提取購買居所津貼, 買樓自住? 如是,應該購買市值多少的物業及應於何時購置?
2)     應否放棄購買居所津貼, 繼續住現居, 再買樓出租? 如是, 應該購買那類呎數物業, 將來易放租, 可保值 及應於何時購置?
3)     因工作繁忙, 沒多時間投資, 請提供資產配置的建議及持有物業的比重。
現況: 讀者Albert 年近45,正要決定好冇「比特惠租金每月$3000去住市租值三萬蚊既1400呎物業」,定係「收取$20000一個月為期十年的租金津貼」。大家有咩諗法可在facebook專頁留言討論一下。幫諗樣答下此問題。

另外諗樣特別整左個圖,等大家睇下Albert資產分配情況。可見如樓市大跌,「一半(46%)身家係樓市」既Albert實在十分之傷,當然大部份香港業主都一樣。而股票只估3%,定期及cash加埋多及51%。放開Albert關於樓宇既疑問,其實albert真係應多諗股票及債券投資。如果諗樣有呢個朋友,可能會有此對話:

因為cash已多至超過albert 100個月入面要用既家庭開支,所以albert可以將部份cash變做長期而保本的純債券,留意發行人風險。一般和黃、東亞銀行都係4.5%年回報以上之選擇,唯需放約5年年期。以albert大量現金黎講,放二百萬係港紙債券真係濕濕碎。人仔可以定期,其實可以物色更高息人仔債券,6.5%可期。原因係albert以45歲年紀實在可在有風險投資,而佢到中年都買咁少股票可見佢對股票市場興趣不大,或早已戒買。將人仔放係新世界類似既人仔債券,應該冇問題。

多改動後albert有15%總資產係港元債券收約4.5%年息,9%資產變做人仔債券,另15%放係2.15%mortgage link。仲有淨現金8%(38%-15%-15%),可以連同4%(cash allocated for shares)加碼買入股票,完成後股票佔總資產約20%。最終分配為24%債券,20%股票,46%樓房,10%cash,債券為albert提供$190000年派息。樓房不用急加碼,現時有屋住又有cash在手者宜等一下。

Albert確實要買多間樓,咁可以退休後至少一間屋住一間收租,可惜係政府多重加壓下,買樓投資既贏面不見多。當然albert可以有一個諗法,就係工廈投資。冇SSD而又可由現時活化中尋寶。當然由買賣住宅到工廈買賣,確實又另一個學問,希望可以解答到albert疑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97

為什麼高市盈率股票很可能是有毒資產(陳紹霞) 打死不開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08a08d0102e578.html
為什麼高市盈率股票很可能是有毒資產
                                  證券市場紅週刊2013年第2 作者:陳紹霞                     原文網址:http://stock.hexun.com/2013-01-13/150104291.html

20123月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曾表示:即便是最好的公司,不管有什麼樣的題材,如果其股票價格已經過高,那也不值得購買市盈率為40倍、50倍的股票,絕大多數會成為有毒的金融資產除非你確定它就是蘋果或微軟式的公司

價值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在著名的《戰勝華爾街》一書中給投資者的一個忠告則是:關於市盈率,即使你什麼都記不住的話,你也一定要牢記一點:千萬不要買入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只要堅決不購買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就會讓你避免巨大的痛苦與巨大的投資虧損高市盈率通常意味著高估值,即使業績高速增長的企業,過高的市盈率也會讓投資收益率大打折扣。那麼什麼樣的市盈率算是特別高呢?為什麼高市盈率的股票很可能是有毒資產呢?下面通過案例來分析探討這一話題。

 案例1:浦發銀行(高市盈率、高增長、低收益)

19991110日,浦發銀行在上交所上市,作為第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銀行股,也是A股市場繼深發展之後第二家銀行股。深發展A此前作為A股惟一的銀行股自1991年上市後的高成長給市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浦發銀行的上市受到市場熱烈追捧,上市首日收盤價27.75元、市盈率72.17倍。

如果單純從業績增長來看,浦發銀行此後10年間確實不負眾望,淨利潤由1999年的9.27億元增長至2009年的132.17億元,10年增長了13.2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30.4%!

儘管業績表現出色,但從投資者的投資收益來看,浦發銀行卻表現平平。

19991110日浦發銀行上市首日收盤價27.75元、2009年末收盤價21.69元、期間經歷多次送股後原先持有的1股增至2.73股、累計獲現金分紅1.95元,股票復權價格為61.17元,較上市首日收盤價上漲1.204倍,10年間年均復合收益率為7.97%,低於期間上證指數年均8.24%的漲幅,考慮股改時103股的對價後年均復合收益率為10.8%,勉強跑贏大盤。

浦發銀行高增長、低收益原因分析:

雖然浦發銀行19992009年間淨利潤增長了13.26倍、但復權後的股價僅上漲了1.20倍,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其原因有兩個方面:

(1)市盈率由1999年末的72.17倍下降至2009年末的14.49倍、估值水平大幅下降;

(2)20031月增發3億股、200611月增發4.39,股權因增發攤薄了17%

增發攤簿效應影響有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市盈率的大幅下降,假設2009年末浦發銀行的市盈率保持1999年末72.17倍的市盈率不變、則股價為296.85元、股價將上漲9.7倍、年均復合收益率將達到26.74%;而浦發銀行股價實際漲幅僅為1.2倍。

可見,浦發銀行過去10年間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1999年上市時市盈率過高,市盈率由72.17倍下降至2009年的14.49倍,使持股收益率大幅降低。

 案例2:東軟股份(高市盈率、高增長、低收益)

也許你會說,浦發銀行一上市就是大盤股,而且目前的市場上銀行股已不再是稀缺資源,估值水平下降在情理之中。那麼我們來看看東軟股份。

東軟股份原名東大阿派,老股民都知道,這是個曾經倍受市場熱捧的股票:小盤(上市之初總股本9900萬股、流通盤僅為3060萬股)、高科技、高校概念、高送轉,當年的東大阿派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1997年上半年其股價強勁上漲,印象中該股是第一家遭遇盤中停牌的股票。

從業績增長來看,東軟股份淨利潤由1997年的0.60億元增長至2009年的6.41億元,12年增長了9.62倍、年均複合增長率21.8%!儘管利潤增長率尚可,但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水平一般:

199762日東軟股份收盤價43元、2009年末收盤價22.61元、期間經歷多次送股後原先持有的1股增至4.396股、累計獲現金分紅1.925元,股票復權價格為101.33元,上漲1.356倍,12年間年均復合收益率為7.09%,略高于于期間上證指數年均6.53%的漲幅,考慮股改時102.5股的對價後年均復合收益率為9.02%

東軟股份低收益原因分析:

雖然東軟股份19972009年間淨利潤增長了9.62倍,但復權後的股價僅上漲了1.36倍,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其原因有兩個方面:

(1)市盈率由1997年的70.58倍下降至2009年的33.33倍、估值水平大幅下降;

(2)業績增長並非來自內生性增長1997年其淨利潤6032萬元、2006年淨利潤僅為7345萬元,並沒有表現出高成長性,其後利潤增長主要是吸收合併東軟集團所致,而這次吸收合併雖然帶來利潤的增長。但總股本由2.81億股增至5.25億股,加上該公司此前的兩次股權融資,原股東持有的股權被大幅攤簿。

可見,市盈率大幅下降、缺乏內生性增長、增發導致股權被大幅攤簿導致股東的投資收益率較低。

   案例3:閩東電力(高市盈率、低增長、低收益)

70多倍市盈率買入浦發銀行、東軟股份這樣業績大幅增長的企業,投資收益尚且表現平平;投資於高收益、低成長的股票的結果就很可能是虧損。

2000年以88倍市盈率發行的閩東電力上市首日收盤價15.49,2009年末收盤價僅為9元,上市10年間除股改外並無送股,如不考慮股改送股,投資人持股10年間損失慘重,考慮股改對價(10轉增7.3)2009年末復權價15.57元,與上市首日收盤價15.49元相當,考慮到10年間投資人的交易成本,投資人總體上持有該股仍然是虧損。

而如果在10年前以高市盈率買入托普軟件、達爾曼(第一珠寶概念、高送轉概念),其結果則是股票退市,血本無歸。

可見,買高市盈率股票的結果很可能是低收益率甚至是虧損。

分析探討:高市盈率的中小板、創業板風險極大

2010年初,針對當時創業板IPO「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發行的亂象,筆者曾撰文創業板盛宴,一場遊戲一場夢,認為創業板三高發行是一場劫貧濟富的遊戲,並呼籲投資人遠離毒品、遠離創業板。20114月筆者應邀為大智慧培訓中心講課時再次強調中小板、創業板的高估值風險。最近兩年,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持續下跌突顯了其投資風險。

2009年以來,中小板、創業板股票動輒以100多倍市盈率發行上市,且很多企業的業績都有較明顯的過度包裝痕跡,未來10年能夠像浦發銀行一樣業績增長10多倍的畢竟只能是極少數企業,多數企業的業績很可能表現平平,投資收益亦可想而知。

如案例分析所顯示,不考慮股改收益,70多倍市盈率、利潤大幅增長的浦發銀行、東軟股份,年化收益率分別僅為7.97%7.09%,而業績低增長的閩東電力10年間股價則是大幅下跌。中小板、創業板很多股票上市之初市盈率百倍以上的比比皆是,有多少品種未來10年業績能增長10倍以上?未來是否還會有二次股改?沒有股改收益,這些市盈率高高在上的股票如何獲得年均10%以上的收益、跑贏大盤?

多年前,江浙一帶地下錢莊活躍,以月息10%甚至20%吸引投資人。理論上來說,只要不斷地有人持續存錢進去,這個遊戲就可以玩下去,前面人的利息來源於後面人的存款、並因此獲得厚利,而一旦後續存款無法持續跟進,遊戲中斷,後來的人就將血本無歸。

以近百倍高市盈率發行的創業板無異於這樣一個搏傻遊戲,理論上來說,只要有下一個傻瓜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買入你的股票,你就可以從中賺錢,風險在於一旦你找不到下一個傻瓜為你接盤,那麼你就成為最後一個傻瓜,除了賠錢之外,你別無選擇。

 為什麼高市盈率會導致低收益甚至虧損?

長期而言,持有股票的收益率包括兩個部分,即股息收益率和資本利得(股價上漲)收益率;即:

股票投資收益率=股息收益率+資本利得收益率

當股票的市盈率過高時,一定會導致股息收益率低,而資本利得收益率也會由於市盈率的下降而受損,由此導致投資者的低收益甚至虧損。

(1)市盈率下降導致低資本利得收益率:

 對於業績穩定增長的股票而言,當市盈率保持不變時,資本利得收益率等於其業績增長率,舉例來說:A股票每股收益1元,市盈率100倍、業績增長率20%

 則當前股價:1×100=100()

 1年後每股收益:1+20%)=1.2()

 1年後股價:1.2×100=120()

 資本利得收益率:(120-100)/100=20%

  可見,在市盈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利得收益率等於其業績增長率。但是,如果市盈率發生變化,收益率就會發生顯著變化:

   假設市盈率由100倍下降至30(在一個價格起伏不定的市場,這種可能性完全存在),那麼:

  1年後股價:1.2×30=36()

  資本利得收益率:(36-100)/100=-64%

 可見,一旦市盈率大幅下降,高市盈率的股票就會面臨股價大跌的風險;如果業績保持不變,100倍市盈率意味著100年才能收回投資、即使業績每年增長100%、三年後的市盈率也會下降至12.5,A股市場尚沒有一家企業業績能連續三年翻番;

1997年東大阿派(東軟股份)股價大幅上漲遭交易所盤中停牌,媒體採訪該公司高管時,一位高管表示其股價並未高估,並表示,只要業績連續三年翻番,市盈率就會降為個位數;遺憾的是,這樣的事並未發生。

業績高增長通常不可持續,因此,高市盈率也注定不可持續,一旦業績成長性下降,市盈率隨之下降,股價就面臨大幅回落風險,並使投資人投資收益率大幅縮水。

(2)高市盈率股票一定導致低分紅收益率:

  假設股票A每股收益1元、市盈率100倍,則股價為100元,即使其收益全部以現金方式發放股利,其股利收益率僅為1%(1÷100)

  股息收益率與市盈率的關係:

  股息收益率=每股紅利/股價×100%=每股紅利/每股收益×(每股收益/股價)=股利支付率/市盈率×100%

  其中:股息支付率=每股紅利/每股收益×100%即每股收益中有多少用於派發現金紅利;

  股票A每股收益1元、每股派發紅利0.6元,則股利支付率為60%(0.6÷1)

  由上述公式股息收益率=股息支付率/市盈率×100%可知,股息收益率與市盈率成反比,市盈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低。

  根據我國公司法,企業當年利潤中須計提10%的盈利公積,然後才能用於向股東派發紅利,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註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因此,如果不動用歷年的留存收益,當年派發的股利小於等於當年每股收益的100%

   即:股息支付率≦100%

  以歷年留存收益派發紅利只能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續的;長期而言,股票的股利支付率必然小於等於100%;而根據上述公式,股利收益率等於股息支付率除以其市盈率,市盈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低。

由上表可見,當市盈率為20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0.5%;當市盈率為10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1%;當市盈率為2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5%;當市盈率為1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10%。市盈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低。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高市盈率必然導致低股息收益率、高市盈率股票很可能由於市盈率下降而導致低資本利得收益率甚至虧損 

 

                       價值投資可以戰勝市場

                                      證券市場紅週刊2013年第1 作者:陳紹霞  

 應紅週刊執行主編林中先生邀請,自本期開始我將為紅週刊撰寫《價值投資》專欄文章。

   我是一個堅定的價值投資者,並堅信價值投資可以戰勝市場,十多年的股市投資生涯也驗證了這一點。

作為特約作者,多年來曾長期為紅週刊等財經媒體撰稿,專注於公司基本面分析和市場制度建設。公司分析的目的在於價值發現和風險規避。在我國這樣一個欠規範的股票市場,可以想像的是,那些炙手可熱、倍受市場追捧的所謂價值成長股往往經不起推敲,多數時候分析結果顯示的是次品、偽價值股,閒暇之時便將一些分析整理成文、訴諸報端,亦寄希望於以此推動市場的健康發展。

  本專欄將延續此前的文章風格,但將聚焦於價值。本專欄無意講述一個成功投資的勵志故事,而是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投資者,希望通過與讀者分享自己十幾年來在股票市場投資的經歷、見聞和感悟,引導更多投資人關注價值、持續關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推動中國股市更加規範、健康地發展,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其個人財富增值的理想。

  我們處在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急驟增長、通貨膨脹如影相隨的時代。通脹在無聲無息中不斷吞噬著居民的財富,為了保值增值,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股票市場。然而,中國股市歷經二十年的發展,雖然投資者的隊伍日漸龐大,但投資者通過股票投資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努力卻常常以虧損告終。這固然有市場制度層面的原因,但市場的過度投機也是導致這種現狀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適度投機有利於市場的價值發現,而過度投機無論對市場的長遠發展還是對投資者自身而言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長期以來,人們熱衷於尋找黑馬、探聽小道消息、跟蹤機構、莊家的動向,而很少關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關注股票的內在價值。由此在中國股市的歷史上導致了一輪又一輪股災。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進入一輪快速增長期,然而股票市場卻經歷了2001-2005年長達5年的漫漫熊市。股票市場與經濟基本面的長期背離,正是股市過度投機的惡果:莊股橫行推動了1999-2000年的行情,中國股市出現了千股千莊的壯觀場景,做莊與跟莊成了當時股市的主要盈利模式;這使得絕大數股民熱衷於跟莊,而不關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這也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很多上市公司成了大股東及其高管的提款機,大股東通過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由上市公司提供擔保等方式掏空了上市公司,相當多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並沒有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增長,相反卻在上市公司大股東對其上市公司利益侵蝕過程中不斷損耗。虛高的股價與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嚴重脫節,導致了此後長達5年的熊市:莊股紛紛崩盤,券商大量倒閉,一些上市公司因為通過委託理財參與股市而嚴重虧損,作為個人投資者的散戶更是虧損纍纍,中國股市幾乎陷入休克狀態。其後管理層嚴厲打擊非法佔用上市公司資金、上市公司違規擔保等行為,並於2005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使股票市場終於走出困境。

    最近一輪過度投機活動發生在以創業板為代表的中小盤股票上。在創業板推出之初,針對創業板IPO中高市盈率、高發行價、高超募資金的「三高」現象,我曾經從首批28家上市公司中隨機抽取了一家公司作為樣本進行分析,並向《環球財經》撰文「創業板盛宴一場遊戲一場夢」,指出創業板新股發行中由於制度缺陷引發的過度投機的風險。如今中小盤股票的投機潮正在退去,很多股票股價跌幅過半,參與其中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分析表明,當絕大多數股民只關注股票價格的波動、關注內幕消息,並試圖從價格的漲跌中發現黑馬,而不關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不關注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時,其結果是市場總體投資回報率的降低。當前上證綜指再度回到10年前曾經的2200點一線,這意味著市場投資者總體上過去十年間投資零回報。

   20年來,中國股市曾出現過兩波以價值投資為旗幟的行情,但皆始於價值,終於投機:1996-1997年中國股市掀起一輪以績優股領漲的行情。十年一個輪迴,2006-2007年中國股市再度爆發了一輪以價值投資為導向的行情。最終在經歷一輪大幅上漲之後,一些經典的價值投資的標竿,股價被推高至遠高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價值投資最終淪為價值投機。一些不明究裡而參與其中的投資者在遭受大幅虧損後慨嘆:價值投資者都死得很慘。然而,究竟誰死得很慘呢?是那些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20074月,當中國股市沉浸在三年大牛市黃金十年的樂觀預期中、上證綜指衝擊4000點時,我曾為《中國經濟報告》撰文:「期盼打破暴漲暴跌的怪圈」,並認為:「牛市的基礎依然脆弱……只有當投資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有效保障、上市公司的行為能夠得到有效規範和制約、上市公司質量總體上能夠不斷改善、提高,這個市場才會迎來持續的繁榮,而不是陷入暴漲之後的暴跌輪迴。」此後上證綜指於200710月見頂6124點回落,至今中國股市的漫漫熊市已持續了五年多,目前仍然在艱難探底。制度性缺陷導致市場過度投機,當股票價格暴漲至遠高於內在價值後,隨之而來的是又一輪暴跌。

  201010月,巴菲特來中國勸捐時,在深圳曾接受過一個訪談,巴菲特表示:「如果我生在中國,也能成功」。當時我將這篇文章轉貼到一家以會計人和CPA為主要參與者的網上論壇。令人遺憾的是,批評者眾,支持者少。由此可見,大多數人認為,價值投資者在中國股市無法生存,或者說,價值投資不適合中國股市。

然而,以我個人十幾年來的投資經歷來看,價值投資同樣適合中國股市。在一個信息相對不透明的市場,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反而更為重要,不僅可以使投資者從中發現投資機會、獲取超額收益,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投資者規避風險,免受投資損失。

  如果說股市是一個陷阱與金礦並存的地方,那麼,中國股市上陷阱顯然多於金礦。認真、嚴謹的基本面分析不僅有助於發現金礦,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使投資人規避陷阱。以貴州茅台為例,只要簡單地分析一下其2007年的年報中預收賬款的異常波動,就可以發現其當年利潤的大幅增長存在人為拔高的因素,報表利潤嚴重透支了其業績增長的潛力,這也是導致其此後幾年業績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調整後業績計算,其當年的市盈率已接近100倍。股票價格已經處於相對高估狀態。而其2007年的年報發佈時,雖然大盤節節下滑,貴州茅台受亮麗報表業績支撐,股價走勢依然堅挺、仍然在200元之上,投資者可以從容退出、從而規避其此後股價大幅殺跌的損失。而經歷了此後一年多股價的大幅下跌後,其股票價格一度跌破了100元、已經具備了價值基礎,但市場卻擔心其產能瓶頸制約其未來業績增長。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其歷年存貨、成本情況,就可以發現,產能不是問題,茅台中長期的業績增長空間猶在,隨著股價的大幅下跌以及內在價值的增長,其股價回歸到低估值狀態,20107月我曾撰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在經歷08年的慘烈殺跌以及最近幾年市場的震盪行情之後,很多投資者對價值投資的熱情已經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對價值投資的迷茫和誤解,甚至發出價值投資者在中國會死得很慘的慨嘆。

  其實,在上一輪逝去的牛市行情中,一些價值投資的追隨者之所以會出現嚴重虧損,原因不在於他們堅守了價值投資的原則,而是因為他們對價值投資理念、價值分析方法缺乏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由價值投資淪為價值投機,最終背離了價值投資原則。個人認為,價值分析是有章可循的,財務分析作為價值分析的工具,在進行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國內很多關於價值投資的書籍大多由外文翻譯而成,書中的案例分析也是以國外的股票市場和公司為對象;本專欄將結合中國股市當前現狀、以A股上市公司為案例分析對象,試圖從投資理念、價值分析、投資策略、投資心態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個人認為,在中國股市,價值投資不僅是一個有效的投資盈利的方法,而且,當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關注上市公司的價值、關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時,也有利於推動上市公司經營業務的規範和市場制度的完善,提升整個市場的價值,從而使市場全體參與者從中受益。這也是筆者的期待和開設本專欄的動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32

即時倍大資產一倍方法(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545

答:
現時樓市暢旺,好多人會諗樣點去將手上物業加按套現。奇君呢個案正好講多次金管係現行措施有咩限制: 
1.  加按套現最多去到五成 
2.  如果係買第二間樓,負債比率降至四成,壓力測試不能過五成,自住除外 

首先奇君要注意自讓或轉贈,由於轉讓代價可能大幅比市價低,銀行有可能拒絕你做按揭申請。禮物形式轉贈銀行一般不受理。今次轉讓價二百萬大幅低於市價,只借一百八十萬,問多幾間應該會做到。最好之前同律師樓講定你會自讓後上會,律師事務所可能有銀行介紹比你。 

至於套錢,銀行會以市價同轉讓價較低者計物業估值,低者為準。你行轉讓,就算金管容許你套錢至七成都係二百萬既七成。反而你轉讓後九成上會借二百萬分30年還要比按揭保費,個度要加借六萬蚊。唔行轉讓而真係老豆用市價賣比仔,然後比三成首期上會,咁樣老豆會賣樓收番三百萬,但放低九十萬比仔做三成首期,計落老豆仲多十萬落袋,而仔就唔駛比按揭保費,但要支付約五萬蚊印花稅加些少傭。 

根據以上考慮,諗樣會咁做: 用市價由老豆賣比仔,老豆比番九十萬個仔做首期及七成上會。用市價方法定你買賣合約就肯定間間銀行都批到。如果有人銀碼再大過3.0mil,市價方法更有著數。之後奇君有間樓只係按左比銀行,唔做按證擔保,如佢偷雞租出去都問題不大,比銀行發現就還番老豆入左袋既2.1mil將拖欠比率降低至五成。老豆既cash確實可買高息債券基金,銀行有售。而獅子銀行款式較多,因該處銀行客路以穩健收息為主。買隻穩陣既基金比到4-5%年息應該問題不大,該類債券基金可隨時售出,仲要每月派息,但壞處係價錢有浮動,一年10%上落有可能。 

而諗樣經常建議既債券,係比債券基金簡單,保本,息口差唔多,但有年期同埋風險集中於一個債權人。唔想放係基金比管理費咁買債券擺個年期係一策略,但投資年期預要五年。

 

好啦,而家奇君有樓出租,搵租客同佢供按左出黎既錢。至於出左黎既錢又有息收,二萬幾萬放係債券基金一年收番十萬息都合理。咁你可能問? 攪咁多野做咩?? 我就咁租間樓出去都收十萬銀租一年啦! 做咩又按揭又要搵租客? 分別就係十幾年後,有只有間樓係手或你有間就供滿既樓架二百萬cash既分別。而你係呢十幾年既洗費只要債券定期派息你就有! 趁樓市高加按及倍大資產,將套出黎既錢放係穩當投資,係令自己預先制造被動收入既妙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95

資產持有人的優勢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30.htm
l近日有新聞報導, 利苑的一家有42年歷史的茶餐廳將要結業, 原因又是業主加租所至。據報東主被業主加租一倍, 租金由30萬加至60萬, 而東主被訪問時竟仍然為業主說好話, 指加租至 60萬已經算有良心, 因為附近有化妝店月租高達95萬。

可惜東主計算過, 當租金30萬時, 苦心經營只有三兩萬利潤, 一旦加租至60萬的話, 實在沒法經營下去。很有趣, 東主憶述42年前, 租金只雖要2000蚊, 今日加至60萬, 足足300倍, 而42年前他的雲吞麵只賣8毛一碗, 今天就加至28蚊一碗, 只是35倍左右。

這個故事證明什麼? 很明顯是做生意不及手持資產吧, 這是蕭若如說過的, 香港地租舖做生意, 最賺得多始終是地主。又是地產霸權嗎? 香港這種生態不利做生意嗎? 事實上世界城市競爭力評分之中其中一項就是租金, 因為這直接影響各行業的生意發展。
話雖如此, 生意還是有很多種, 有租金成本的, 自然利潤會隨著租金被扣去, 好像要與資產持有人分享似的, 而資產持有人又不用冒做生意的風險。但有些生意租金成本不大, 例如facebook, microsoft, iphone等, 生意做得好, 資產持有人又沒他辦法。

其實, 直因為以上的原因, 止凡對投資零售股時, 始終帶有一點顧忌, 尤其是主力香港市場的, 因為生意越好, 可能只是資產持有人越賺而已, 公司有盈利增長時, 本應不是variable cost的租金成本亦會隨之增長, 相當難測。
站在個人的投資立場, 為何這麼多人喜歡儲磚頭呢? 的確有當中的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478

Gold, Basel III, Tier one capital, Level one asset黃金與巴塞爾三,一級資本和一級資產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02/gold-tier-one-capital-level-one-asset.html
最近見到網上有傳聞黃金將會被納入銀行的一級資本(Tier one capital)計算當中, 感覺非常奇怪, 因為無論你將黃金當作是商品或貨幣, 與銀行的一級資本根本是兩種風馬不相及的概念, 正如, 如果有人講BASEL III有意將貨幣例如人民幣納入銀行的一級資本計算當中, 是否好奇怪?

一級資本是根據資本的來源和本質而定, 同資本以什麼形式(即資產的種類)存在於銀行的帳面上無關. 舉例, 銀行A增發普通股融資100萬元, 資產負債表因而多了100萬元現金, 銀行B發行次級債券融資100萬元, 資產負債表也多了100萬元現金, 銀行A和銀行B同樣以現金形式持有這100萬元, 但只有 銀行A可以將100萬元計入一級資本, 銀行B只能將100萬元計入附屬資本.

筆者用另一個比喻, 一級資本是講血統, 講國藉, 黃金則是講職業, 美國人可以是律師, 醫生, 但如果說 律師就等於或全部是美國人, 是否很奇怪?

銀行持有資產的種類會影響風險資產的計算, 繼而影響資本比率. 在計算風險加權資產(RWA)時, 會根據資產的風險權重, 一般分為5級: 第一級風險權重為0%, 表示該等資產無風險, 第二級風險權重為10%, 第三級風險權重為20%, 第四級風險權重為50%, 第五級風險權重為100%, 表示該等資產具有完全的風險.

舉例, 銀行A股東出資10億元, 客戶存款100億元, 即總資產110億元, 總負債100億元, 如果資產當中,10億為現金(險權重為0), 其餘100億元為風險權重100%的資產, 銀行A的一級資本比率=10/100 = 10%. 如果銀行A將現金增加至30億元, 一級資本比率=10/80 = 12.5%

如果BASEL III將黃金定義為貨幣而非商品, 則黃金的風險權重有可能變為零, 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注意, 不是一級資本, 而是一級資本比率, 因為只影響分母, 不影響分子)是有可能因而提升.

此外, 銀行的資產會根據流動性高低和市場價格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被分為Level one, Level two 和 Level three. 引致金融海嘯的次按有毒資產很多屬於Level 3, 即沒有公開公正的平台去定資產的公允值, 通常靠Model去計算, 而且流通性低.

筆者認為傳聞中黃金角色的改變, 同改變一級資本的定義無關, 最有可能是改變風險權重至0%(不過, 筆者相信現時已經有國家把黃金定為風險權重是0%了), 和由Level two 資產改為Leve one資產, 肯定黃金的貨幣地位, 即視黃金等同貨幣.

無疑黃金作為資產是有其優點, 包括沒有交易對手風險, 沒有信用違約以及評級被下降的風險.不過最終是否會令到銀行增加持有黃金的意欲, 還要考慮其他因素, 包括流動性,  市場風險(始終黃金價格是波動的), 收益率(持有黃金基本上無利息收益兼具要付倉租)等等,  但無論如何, 筆者認為銀行會因此增加黃金比重的機會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