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行估值夠數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8121.html
上年年尾有篇文章寫過再加按計劃, 當時按恆生估值的話, 止凡的自住樓已經可以再加按50萬出來, 但由於本身是在匯豐做按揭的, 所以一定要考慮在匯豐加按, 原因是律師費及不影響先前的按息, 即好像問銀行再借多點錢出來。

當時在匯豐的估值還差一點點才到價, 大約差8%左右才能套出完整的50萬, 文章至今只是兩個月, 估值已經到價, 期間還有政府出招呢。不需要理會太多, 反正供樓佔自己的收入比例還算非常低, 相信自己亦有足夠能力駕馭這筆金錢 (畢竟今天的我運用幾十萬已經不會再手震了), 新年假後可以開始部署。

不過一直有一個迷思, 就是我太太的收入問題, 情況是這樣的, 我們的自住樓是聯名的, 而太太另外還有外家住的一間樓, 兩層都是匯豐按揭, 記得上一次套現活動, 兩層樓都夠數可以各自套多50萬, 當我們的自住樓套現時, 匯豐可以做, 但加上我太太那間時, 供款就超過太太的入息一半, 因為在我太太個人是要兩間一起計算 (兩間都有她的名), 所以上次只能拿我們的自住樓加按套現。

記得當時有幾個方法可以化解, 好像加我的名到她外家間樓到, 或我們的樓上除掉她的名, 又或者我當她外家樓的擔保人, 但各方法都要律師之類, 計過無著數, 所以沒有搞。

今天再加按的樓是我們的自住樓, 這間樓本身有兩個名, 不知會否像當年一樣分開個人審理, 而每次又要假設另一半有機會失業之類, 然後又假設我太太一個人供兩間樓......。這樣的火燒連環船計算方法, 銀行實在穩陣過穩陣, 令今日再玩財技受限制, 當年聯名實在失策。

其實銀行這樣計法是否奇怪呢? 很多夫妻就是兩個人的收入加起來才足以供樓才落兩個人名 (當然這不是全部個案都是這個原因), 因而按個人收入供不起, 但家庭收入就夠供才能上會, 但如果次次都假設另一半失業來計, 落多少個名都沒有幫助, 供款能力永遠計算收入最少的一方, 情況反而更差。

不過我都會到銀行試試看, 始終加按主角變了, 不是太太的單名樓而是繼續在我們的聯名樓上加按。可能銀行當年考慮時, 認為她那間只有她的名, 還要計算我們這間有機會過債到她身上, 但如果加按的是我們這一間, 間樓本身有兩個名, 單是我一個人就足夠供有餘, 看看是否可行, 有結果再分享。

(如果今次真的可行, 即上次的操作有點出錯了, 知道結果後分享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99

有趣的香港電視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14.html
香港電視 (1137), 前身為城市電訊, 是王維基的心血, 大家都知道她在等待一件事件發生, 就是政府發出免費電視牌照, 這公司一等就等了3年多, 還要等多久實在不得而知。

這3年多, 王維基不停招兵買馬, 拍了不少節目, 磨拳擦掌地等開台, 給人的印象是有能力、有方法打擊無線的收視率, 令今天兩大電視台絕不敢輕視, 相信今天大部份香港人都多少對這個新電視台有點期望。

現實是不知政府還要審理多久, 有人話因為司法問題, 有人又話兩台的人脈廣、關係大, 大勢力阻止發牌, 又有人話中央叫停, 總之前路茫茫。止凡見假日在家看看香港電視的「實力」, 在等發牌事件出現之前, 這家公司的財政有能耐嗎? 說白一點, 這家公司值得投資嗎?

2012年6月, 王維基把城市電訊賣掉, 並簽下了條約令香港電視能借用城市電訊的網絡傳送, 賣仔後獲得46億元現金, 之後公司拿了20億來派股息, 餘下的26億左右留在公司內, 按沒有收入只有支出的3年多等待發牌期間, 總共支出3億多, 公司內有這26億現金, 其實「食息」都夠。

26億現金, 按8億多股數計算, 這筆現金每股大約值$3.2左右, 加上公司內其他資產, 總淨資產為每股$4.31, 但今天這股票賣多少錢呢? 大約不到$2.2一股, 沒有聽錯, 股價只有淨資產的一半, 即P/B只有0.5以下, 股價甚至比現金部份還便宜。

他朝這只股票值多少呢? 要看盈利, 今天一點盈利也沒有, 不妨拿她當「不動產」來看,  這是一家能以5毛買1蚊的公司, 還可以等待一個利好事件發生, 不錯吧。發牌後這股會值多少錢呢? 會否爆升呢? 實在難料, 不過不用磅也可知道這家公司太瘦了。

發牌後公司能否運用這筆資金得到比收息更大的盈利, 這要看王維基的功力。看他的為人及往績, 也算是位計劃清晰及非常有實力的企業家, 亦不愛玩弄財技 (要是電盈主席, 看見這個股價立即來個私有化)。要注意一點, 王維基說明發牌後3年內不會派股息, 這是投資期及發展期, 不派股息正常不過, 不過對很多收息一族就不是太好。


無線今年淨資產70多億, 可以賺15億多回來, 不知香港電視盈利水平如何, 到時的廣告市場生態又如何。香港電視會在紅海中跟無線爭? 能搶佔1/5利潤? 1/3? 還是一半? 或是像王維基所言利用藍海戰略, 主打不看電視的群組, 打開廣告市場新一群對象? 左計又計, 如何的假設未來盈利也好, 今天香港電視這個股價還是太低, 非常吸引。


很少有一家公司連師奶們都知道它將會做什麼, 對於它的運作模式及將會有什麼動作, 相信股民不可能不理解。有些講個名都不知做什麼的行業股票, P/B再低, 如何有爆升機會都不敢亂買, 因為完全不瞭解其公司運作, 風險相對大。不過, 投資香港電視時風險亦不少, 下次再分享能遇見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21

投資香港電視的風險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15.html
昨日止凡討論過香港電視 (1137)的投資價值, 原本想在文章尾加一小段說說它的風險提醒網友, 但越想越多, 不如開一篇新文章有系統一點列舉更好。今天一於芒格上身, 芒格對巴菲特推介的股票, 有99%以上都會說不, 可能因為芒格偏向看見風險。

首先說說股價, 今天股價得淨資產的一半, 談巴菲特的 'margin of safety' 的確不少, 算是安全, 但安全不等於不會再跌, 買入後可跌至淨資產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 誰說股價低殘就沒風險, 只是風險相對少一點而已。


有人會說, 股價比現金儲備還少, 哪來風險? 大家還記得中國動向 (3818)嗎? 股價相對現金水平相對低, 但小股東阻止不了公司管理層如何動用現金, 後來中國動向用了不少現金回購分銷商的貨尾, 現金水平回落不少, 股價已經跌了不少, 但突然所謂支持著股價的現金水平也消失了, 股價可以低處未算低。

又假設現金水平不變, 股價跌時就扮股神, 認為股價越跌越吸引, 對不? 大家又記得電盈(0008)嗎? 當年股價低殘至連現金儲備也不足, 公司主席立即提出私有化, 後來不成功, 但手持這股的小股東仍不好過吧。

試想想, 今天香港電視值$2.2, 他日跌至$1, 主席計一計, 公司市值只得8億多, 只要問銀行談個方案借8億多出來, 私有化成功後就能把公司內的26億現金袋袋平安, 到好市時又拿出來再上市。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完全講個「信」字而已, 阿里巴巴(1688)就完整地表演過一次了。

所以今天雖然抵買, 但仍有機會承受價跌的能力, 股價跌殘後再玩私有化就立即被鎖定損失, 他日發牌後的盈利也輪不到你。


王維基已經多次說過, 等待發牌至發牌後3年亦不會派發股息, 雖然我認為這對一家發展期的公司是十分合理的, 但不少股民十分重視派息, 靠息生活的股民在考慮時要留意這點。

還有, 沒有人說發牌一定會成功, 雖然我覺得不發牌的可能性近乎零, 只是時間問題。但如果真的失敗了, 這間公司立即失去方向, 因為所有電訊的主業已經賣盤, 今天只是一家概念公司, 如果發牌失敗了, 這就是一家沒有實業的公司, 投資價值大減。

而發牌之後又如何? 能爆升嗎? 沒有人保證過獲發牌之後股價一定大升, 這只是偏向合理的預期而已, 因為一獲發牌, 公司盈利不會一下子流入, 只是一個新業務的開始而已。

加上, 王維基及其公司在電視行業中的實力仍未正式受過驗證, 成功發牌後, 他們的對手是兩大電視台, 是賺是蝕亦是未知數。至今天, 王維基對這方面亦不能肯定, 甚至沒有精細地計算過(從他的網誌看到), 靠的全是信念及毅力, 這些東西並沒有保證。

整盤數還未能看見, 王維基的投資, 機器, 頂級拍攝, 能否一定有回報呢? 香港市場是否真的容得下5家電視台呢? 到時毛利率多少呢? IPO也有未上市前3年的數供研究, 香港電視就完全沒有, 今天看香港電視的過往年報也沒有意思, 過往的生意完全不相關, 因此投資香港電視比投資IPO更無跡可尋, 又是一個「信」字。

我會想像到, 拿這家公司到芒格面前, 他一定否決得很厲害。如何也好, 投資前做足功課、計足數, 知道自己買了什麼, 賺了、蝕了也是自己能力。可能網友會覺得我有點精神分裂, 昨天說得香港電視如何抵買, 今天就說得如此不值, 這篇還跟昨天的差不多長吧, 哈哈。相信這樣多角度分析會比較全面, 我也正在學習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73

按揭計劃新思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18.html
終於到銀行提出了加按要求, 出奇地竟然有新收穫, 知道了一個止凡沒有想過的加按方法。話說我間自住樓本身有兩份按揭, 第1份是三年前做的H按, 是非常吸引的利率, 所以一定不動, 第2份是大約50萬的加按, 不足1年前所做的, 今次準備做的是第3份, 亦是大約50萬左右。

記得做第2份按揭, 當時銀行職員有提過如果做100萬以上會有一個比較優惠的利率, 所以去銀行之前亦有翻閱第2份按揭合約, 看上年何時做及罰息期如何, 由於當時不知道100萬按揭在利率上確實有多少優惠, 所以沒有再考慮這方面的操作。心中想著的操作是要先放售手上股票拿50萬提早還款, 再連同今次的50萬一次過做一份100萬的按揭, 當中要罰息, 但日後省下多少利息又沒有數據, 還是分開要求第3份按揭罷了。

年假時總共去了兩次銀行, 第一次接待我的職員比較年較, 她只是幫我打個電話確實估值足夠, 之後提醒我帶齊所需文件擇日再來, 傾多兩句都覺得她不太積極處理我的個案, 而我又沒有帶任何文件, 還是初步瞭解了算。

第二天是另一位職員接待我, 看來她比較有經驗, 我把我的要求再說一篇之後, 她立即建議我這個個案可以考慮一次過做100萬, 當中的50萬左右會自動還掉我的第2份按揭, 即不用先套現拿錢出來還款, 亦可以享受100萬按揭所提供的比較低的利率, 這是我之前沒有想過的操作。

明明估值只能加按多50萬左右, 真的可以連之前的按揭一起做一份100萬的按揭嗎? 當然銀行職員說可以, 我不會作出挑戰。

之後, 我立即表示第2份按揭還在罰息期, 她立即給我印了100萬及50萬的利息比較表,100萬是2.15釐, 50萬是2.6釐, 相差0.45釐, 借100萬比起借兩份50萬, 一年計可以省下$4500。

接著她再幫我看罰息期資料, 又打電話問按揭部, 只要過了5月就進入第2年, 總罰息應該是$6250, 有回贈後, 差額不足一年的利息差就能省回。今天可以幫我照申請, 成功後可以表明借款日在5月才開始, 想得實在周到。

事實證明, 與銀行討論, 比起自己在家中計左計右來得更實在, 不是第2位職員提醒, 自己不能想到這樣的操作, 因為根本不知道可以這樣操作。其實幾個月前做第2份按揭時, 已經學了新東西, 在這之前我還未知道可以不動第1份按揭, 又不用律師費, 就能加按套現, 當時又是自己左計又計, 與銀行討論後才知道。所以要財務自由, 與銀行要有良好關係。

不過, 今次去了銀行兩次, 第2位職員才跟我說這個建議, 第1位職員, 連名片也沒有給我, 也沒有主動預約我, 不知跟年齡及經驗有否關係呢? 相比之下, 第2位職員實在專業很多, 如果她們的收入計算這類按揭成事佣金的話, 她一定比前一位成功。

還要過壓力測試之類, 結果還未有, 有消息再分享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7

樓巿跌時銀行的行動 (網友提問)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6298.html
有網友問有關銀行按揭的問題, 止凡認為這是不少網友的迷思, 不如在新一篇文章討論一下。

[網友問題]

請問如加按後,樓巿跌的話,bank會否要求提早還錢 \ 還差價?謝謝你。


[止凡回覆]


銀行有權在任何情況要求客戶提早還錢或還差價, 不過這要看她有否動機去做, 可以做不代表會做, 全港的按揭合約都這樣寫的, 銀行有一百幾十萬個戶口, 出事時銀行一定先選一些質素差一點的客戶落手, 即借貸水平高、有時會遲供或斷供的客戶。

所以平日都要保持好自己的個人信貸紀錄, 儘量做一個AAA級的客戶減少被「call loan」的可能。


[後記]

回覆網友之後, 我再拿出自己的銀行按揭合約看一次, 發現在「其他條款及條件」的項目之下有這樣的一項。

「即使已作上述還款安排, 本行仍有慣常並凌駕於其他條款的權利, 可要求您(們)即時償還貸款及累算利息。」


條款寫得很清楚, 銀行這個債主在合約及法律上保留了凌駕於其他條款的權利, 直接一點說就是她想怎樣就怎樣。不過作為一個好客戶, 銀行是你的朋友, 不是你的敵人, 她不會胡亂對你開刀的。好好利用銀行提供的資金對理財非常重要, 對銀行產生敵意或令銀行對你不客氣的話, 只會自己吃虧, 影響達至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8

風險高就回報高?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0.html
又說王澤基的書, 他對風險與回報關係有一個不錯的演譯, 止凡先用基金人仕的語言來談風險以作討論 (雖然我一直不認同「風險」是這樣定義的)。基金人仕用語, 風險大概指波幅, 波幅越大表示價格可以大上大落, 即一下子可以賺很多, 一下子又可以蝕清光。

今天金管局要求銀行跟客戶所做的風險承受問卷, 亦是以這個演譯。銀行亦認為越能承擔高風險就越有機會取得高回報 (當然亦有機會蝕大本), 但原來這也有兩個層面。

如果只看組合波幅, 要做到高風險, 只需用槓桿就行, 多點槓桿就能令風險擴大。這樣的話, 對輸贏機會率完全沒有幫助, 即本來輸贏機會各佔一半, 用槓桿後的輸贏機會亦是一半, 但風險就會被「所謂」放大了, 合理嗎?

原來這是錯誤的概念, 要減低投資組合的波幅應該用組合內不同投資種類之間的關聯性著手, 即如果滿手是關聯性甚高的投資, 市升就一起升, 市跌就一起跌, 波幅自然大。但如果投資項目相互的關聯性不高, 甚至是反關聯性的投資, 即投資組合內總會有些升時就有些跌, 投資組合的波幅就自然低很多。

王先生在書中清晰了這個風險的定義, 減少了很多混水摸魚的財演亂解釋。不過正如之前所說, 我不太認同「風險」是指波幅, 我比較喜歡巴菲特的演譯, 「風險」是來自你對自己投資項目的認識不足, 並不是指波幅。但也不要緊, 這只是用字問題, 好像富爸爸一書中演譯「資產」及「負債」亦跟會計界的有所不同, 如果知道背後概念而融會貫通的話, 叫什麼也可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2

與前輩食飯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4.html
早前, 止凡在工作上跟某前輩食飯, 而同枱亦有不少其他人, 整枱超過10人, 除了討論一下工作上及生活上的趣事, 亦有討論現今的樓市。同枱不少年紀比較後生的, 傾談間都知道他們還未上車, 而又計劃想買樓, 但見今日樓價高企都有點卻步。

飯局中, 前輩就大談今天的樓市十分瘋狂, 他認為由於今天年青人沒有經歷過97 (當然是指97年前後做過業主), 所以看不到當中的風險存在。他覺得今天的樓價及氣氛與97年相比, 危險程度相差無幾, 叫同枱年青人小心為妙。

在席間, 前輩分享了一個身邊朋友的故事, 當時97年他的朋友兩夫婦收入8萬多, 而手持3間樓合共要供5萬蚊, 當時97年上會比較鬆, 不像今天又壓力測試云云。誰知到大跌市時, 樓價跌去6成, 到98年金融風暴時, 太太被公司裁員, 只得老公一份不足6萬的薪金, 扣減生活費, 根本供不起5萬蚊的按揭。

他朋友可以想辦法賣掉一間樓, 只供其中兩間樓的話應該問題不大, 但最大問題是三間樓當時都負資產, 樓價比欠下的按揭還低, 要補錢才可以賣樓。最後如何呢? 破產? 不是, 是求親戚打救, 借錢成功過關。

前輩總結, 今天他亦看見不少業主 (尤其是年青一族) 加大按揭套現, 或者見樓市升完再升就想買樓, 就算借多多比例的負債亦要上車, 這有點重複97年的味道, 令他十分擔心。

我聽畢前輩的說話, 有很多地方不明白或不同意, 第一是他朋友的3間樓, 租金回報怎麼樣? 全是摸頂入市嗎? 為何供樓要5萬蚊但就一點租金收入也沒有? 第二是一向我不同意用97年的一個指數跟今天比較, 背景經濟完全兩回事, 是蘋果跟橙比較。第三, 97年9釐以上, 今天如此低息, 有能力及知識加按再運用應該是高明才對。還有很多想說, 詳見我之前的一些文章。

最後, 我並沒有提出我的意見, 只做其中一個聆聽者默默點頭, 為什麼呢? 雖然我覺得他只是工作上的前輩, 而投資理財的知識並不算老到 (我對他的理財概念都略知一二), 但他在席間提點後輩小心風險是對極的做法, 我又何必站在對立面跟他辯論呢? 反正我一早練成了平心的聆聽者。

平日, 身邊朋友或同事不多有高水平的財務、理財、投資知識, 我還是少來「扮代表」、「扮老師」, 最多聽見某某朋友太進取的動作時會提醒一下小心風險, 但如果對方聽不進耳也罷。對方有興趣的, 聽得進耳的, 明白得了的, 我就會說多點, 不然的話, 還是轉話題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375

雙贏才合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6.html
又再說王澤基先生的「反轉腦袋投資學」, 最後一章給了一個很好的點子, 就是任何賺錢方法都要雙贏才合理。即是如果任何交易方案, 永遠只有同一方賺錢而另一方蝕本的, 這樣的交易一定不能永遠長久, 投機行為亦然。

王先生的解釋是這樣的單贏方案, 蝕錢的一方只有兩個可能, 一是感覺被當傻瓜不再參與, 或是每次都蝕錢輸得不能再參與, 總之這樣的交易將有一天自然停止。這樣的交易行為在一個股票投機的零和遊戲中經常出現, 每個投機者都希望自己是長勝的一方, 但又期望對方總有長蝕的一方。

很久以前止凡在這裡亦有討論過, 進行投資理財行為時, 先要明白自己所賺的錢在什麼地方, 如果是零和遊戲, 投資回報將不能長久。有人會問, 一方買就一方賣, 不是零和遊戲可以是什麼呢?

其實這只是投機者或交易者的想法, 投資者應該看股票公司的長遠價值, 生意做得越來越好, 價值就能創造, 投資的回報就是公司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例如騰訊 (700) 由幾千萬客戶增長至數以十億計的客戶, 其間的廣告及用戶費用收入的增長非常驚人, 投資的回報絕對不是一個零和遊戲的計算, 即不是一方輸才有一方贏的交易所至。

而王先生在書中提出一個低買高賣的動作亦是雙贏的行為, 由於在股市處於低潮時, 大市缺乏資金及流動性, 在這時候非常需要資金, 正正在這個時候入市的投資者是在別人最想出貨及最缺流動資金時入市, 符合了人家的期望, 而自己又能拾便宜貨, 亦是一個雙贏的操作。相反, 在股市高位, 資金過剩, 人家想買貨時出貨, 亦能達至雙贏。

原來隨著雙贏的方向思考, 亦能找到很好的投資操作, 值得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81

11倍市盈率放股?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11.html
早前有朋友問止凡, 現市況升了不少, 而且好像人人都在重新討論股票, 要與市場相反操作的, 是時候獲利吧, 對不? 我對這個意見感覺很奇怪, 為何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恆指還在11倍市盈率時決定放股呢?

平日有不少投資理論, 每人都選擇不同的理論收為己用, 還有些人會在不同的時候採用不同的理論。但有一個大問題, 很多人當自己想做某個行為時, 就會採用對自己有利的理論來為自己的行為護航。

好像上面的例子, 結果是大市在11倍左右市盈率時沽售股票, 這是奇怪的結論。可是當時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價值投資者, 是反向投資者, 是會獨立思考的投資者, 他所做的都是別人不做的。近日人人炒起了股票的價格, 他就覺得是時候退市, 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行為。

到底他是對是錯, 我沒有答案, 亦沒有當面指指點點, 只是覺得奇怪而已。他可能有他的原因, 例如可能要套現應付生活、或有更好的投資、或投資EQ不高及非常擔心後市。要給人家投資建議, 實在要深入瞭解人家的狀況, 否則, 難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89

如果有上車需要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html
不少80後今天實在有上車需要, 是談婚論嫁之時, 真正要搬離屋企, 不買樓亦要租樓的話, 今天應該如何決定呢? 討論的前提是至少有穩定工作及首期, 沒有這兩方面條件的, 根本還未有選擇。又或者沒有急切需要者, 亦不用太心急在樓市高位樸入市。

如果手持60萬左右, 看今天的樓價如此, 沒有需要的, 實在不需要急著上車。但如果有實際需要, 應否拿儲蓄作首期, 還是租樓等樓市跌呢? 止凡認為先要弄清楚要樓市大跌的原因, 明白後再想想是否有價值租樓去等樓市跌。

政府不停出招, 每招都是對樓市中業主的結構做了手腳。炒家一早已經離場甚遠, 新上會的業主一定實力十足, 連新投資者想買多一兩間放租的也給趕盡殺絕, 今日的樓市業主已經大多是留下一層自住的。當然當中一定還有長線投資者, 但不少長線投資者見政府不停出招及樓市狂升, 早已賣出非自住樓套現了, 如果不賣的, 一定又是實力十足, 租金夠供樓有餘。

看見這些業主, 政府的每一招其實都沒有傷害他們, 包括沒有影響業主早前跟銀行簽下的按揭合約, 沒有業主的增大槓桿。早前也說過, 要樓市大跌, 必要有一間比一間低的成交, 如果業主們實力十足, 誰又會在這個時候減價求售呢?

每次政府出招, 樓價不跌而只會成交縮, 證明今天業主好市就可能賣樓, 不好市就收回, 根本不會有低樓價成交, 而過往又如何呢? 82年、97年至03年不是跌得很厲害嗎? 到底當時發生什麼事情?

首先, 跌市一定要有炒家, 他們一見後市不妥就第一時間減價放樓, 推低樓價。第二, 銀行利息加不停, 美國經濟好, 香港不好, 但要跟美國利息走, 80年代20多釐, 97年9釐10釐, 03年也5釐6釐, 但今天是相反, 美國經濟死, 香港跟內地一樣好。第三, 失業率高企, 業主供供下突然被裁員, 非賣樓不可, 又怕遲點賣會變負資產而賣不掉。第四, 前景暗淡, 看不好未來樓市。還有持貨現金流不夠, 租金回報比供利息還要低, 持多一天貨就蝕一天。

以上都會令業主紛紛掟貨, 而樓價一低再低時, 業主更會加把勁追跌求售。而今天能否出現呢? 要美國強、中國弱, 香港失業率勁高但又要跟美國高利息, 直頭像希臘跟德國的關係一樣, 10年內亦難有這樣的一天, 因為中國不像日本般聽美國的話。

就算我預期近年政府狂找供應, 目標每年2萬地造房, 大量供應出現也要在2015、2016年, 而實際上每年2萬又不是十分之多, 最多只算是供求平衡一點而已, 令樓價升幅沒以前般大。

李嘉誠先生說過, 不借太盡的, 夠實力的, 買自住樓幾時都是對的。這句話實在大部份時間都對, 只在80年代及97年是錯的, 因為當年租金回報率低而利率極高, 例如供樓要2萬, 萬8蚊利息, 而租樓只需8千之類, 當時租樓才是叻仔。但自回歸以來, 李生的買樓論都適用。

再者, 買樓有「安家」的效果, 除非喜歡作「過客」 的感覺, 否則先安家, 往後個人發展及投資會比較到位, 因為有自置居所後, 一家上下不用再為住屋煩惱, 始終租客一、兩年就被煩一次。

手持首期但租樓等跌市的大有人在, 認識有不少前業主早年已放樓為租, 因為見樓價升了不少, 租樓等樓市跌後再買。這些人, 2010年有, 2011年又有, 2012年也有, 有些朋友一等等了3年, 手上的現金都送給了包租公。

當然, 世事難料, 中日可能開戰, 北韓可能發顛, 某某核電廠可以爆之類, 但這是否應該不顧一切在等待的事件呢? 今天樓市高, 跌多少才夠呢? 跌兩成、三成? 誰會在今天樓價跌掉兩、三成後賣樓給你呢? 這些問題值得細想。中原指數是要有成交才成, 你看今天樓價有上無落, 政府出招後就零成交, 可見業主核心結構實力之強。

話說回頭, 如果你有信心運用手上資金得到很好的投資回報, 而又不需要有「安家」的感覺, 租樓可能更合適, 所以投資理財還是因人而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