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憎人富貴?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5727.html
收音機經常聽到不少聽眾痛罵人家炒賣獲利, 憎人富貴, 這樣的謾罵已經成為香港的文化。早前長實把酒店分拆出售, 全城對其銷售手法有很大迴響, 止凡反而一邊欣賞長實的銷售隊伍的厲害, 同時細心觀察當中的利弊。

一售即清, 之後長實還想再加推, 接貨的相信是炒家居多, 不少更即時加價想摸貨賺一筆, 到底整件事件有何不妥呢? 有人罵:「長實走法律罅, 為富不仁!」, 有人罵:「班炒家想賺快錢, 非取之有道!」, 然後就將這件事升級至道德問題, 謂此乃長實騙術, 同時亦令社會有賺快錢的炒風。


不只這個事件, 一向社會對賺快錢的炒家都有一種負面感情, 好像他們都在破壞社會上的什麼似的。政府在樓市出招打壓炒家, 香港市民普遍都非常支持。而事實上, 炒家在交易中是有重要角色的, 這個施永青先生已經在他的報章解釋過, 不在此重覆了。

炒家轉個手就賺以十萬計的利潤, 完全扭曲了打工仔的概念, 亦好像在鼓吹「努力工作沒好結果」的概念。而按我身邊親戚、朋友、同事之類對炒家的評論作觀察, 發現這種不認同樓市炒家的心理多是出於妒忌。最弔詭的是當他們知道有人因炒賣而損手時, 就會表演得非常興奮, 認為這些「不幕正業」的人應有些報之類。

但事實是人家賺錢, 對他們其實並沒有任何負面影響, 相反地正面影響還是有的, 政府的庫房可以因為炒家的活動而高漲。大家看財爺年年估錯數, 政府額外的收入中, 炒家又供獻了多少呢? 為何要把炒家罵得如此呢?

有位叔父輩說:「政府一出招, 個業主覺得政府的招數無料到, 接受訪問時就話即刻加價12%! 佢都痴線架! 一加加幾十萬, 呢錢咪好易賺?! 個個都顛顛地, 我睇個市好得幾耐。」

我反問:「個市死到好似03年SARS咁又好咩?」

叔父輩:「好呀! 起碼樓市唔洗咁顛, 到時可以超平價買樓...」

他好像忘記了03年SARS香港的慘況, 說到底, 這都是「憎人富貴厭人窮」, 自己賺就得, 眼看別人賺就不高興, 寧願全民一起窮, 亦不想見到有人在超短時間內賺快錢。黃子華先生在一場棟篤笑中, 討論有關謝廷峰頂包案, 他亦有提及這個香港人的心理, 必要時總把道德放得很高。

我時時亦提醒自己, 在批評出口之前, 先想想自己到底憎恨什麼, 批評是否有價值, 還是好好思考及改善自己更有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52

「悶」的氣質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7.html
偶爾會介紹一些朋友看止凡的blog, 一部份一直繼續看, 多數會做CD-rom (只讀不留言), 另一部份朋友不久會放棄了, 主要評論是文章內容太悶。他們認為我的blog文帶出的概念都是一致, 問題就是太「一致」了, 由頭到尾都是這個概念, 明白了就無需要追看。

沒有繼續看這個blog的朋友建議我加入多點元素, 包括投資組合、追蹤個股等。其實又是要一些股票號碼或分析後的結果, 好讓他們可以跟買。而明顯地, 他們會認為寫blog人的投資功力就是決定於這些「貼士」的準繩度, 「貼中」的就成功, 「貼不中」的就寫多多理論也徒然。

心目中香港人大多是「醒目仔」, 由讀書到工作, 身邊出現很多「走精面」、「走捷徑」的人。例如讀大學時大部份同學都會抄功課, 考試時就要「貼士」, 而真正拿一大本書來讀的學生可能會被取笑是浪費時間。工作時也有不少, 工作上有困難就沒半點思考地立即開口問, 懶得去自己思考找答案, 既然人家都遇過這些問題, 為何自己又要重新遇多次這些問題呢?

曾幾何時, 我亦是這樣的一名「醒目仔」, 自問更有點「小聰明」, 對數字亦很敏感, 絕對應該成為一名技術炒家。幸好不知何時開始不再享往當「醒目仔」, 我想是讀書時期試過考不進大學的錯敗原因, 又或是家中財政出事時的那幾年吧, 當心情處於心灰意冷時, 就自然會好好思考及檢討。

從前都不會看書, 到中學畢業時連一本課外書也沒有看完過。心想, 一本書中最多十個八個點子, 誰看完後把它們告訴我就行了吧, 你看了多星期的書, 我花兩分鐘聽你說給我聽就行。後來開始認真地看書, 喜歡看書的過程, 吸收了不少書中精華和建立個人修養及氣質, 沒有經過看書過程的人很難明白當中分別, 要作個比喻的話就是看電影大綱及影評後亦會知道整套電影的大致內容, 但跟走進戲院欣賞這套電影是兩碼子事。

認真地做功課, 前人的功課也真的只是作參考, 工作亦然, 要有這個態度才能做出一些比前人的結果更好的東西。投資亦然, 看到別人推介的「號碼」或投資點子, 自己都會下一輪苦功研究一番, 已經不再是「醒目仔」抄人家的「號碼」, 而是參考人家的方法、思路、點子, 改善自己。

多謝身邊朋友對我作出批評, 沒有半點不悅, 對他們亦沒有負面感覺甚至對立。可是我沒有意向改變, 這並不是「意見接受, 態度照舊」, 而是我的經歷令我有這樣的行為、思想、氣質, 自然反映在文章之中, 喜歡看這些文章的人可能都帶點這樣的氣質, 要改變自我去營合他人的氣質實在難以成功。

可能這裡只能積累一些希望提升財務知識, 學習富人思維, 改善自己能力去致富的人, 沒有「悶」的氣質的讀者早已跑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34

繼續寫「悶」的文章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9360.html
早兩日悶悶地又有感而發地寫了一篇「悶的氣質」, 想不到收到很多blog友留言, 當中不少更自稱「CD-Rom」即只看blog但從未有留言的blog友, 你們的意見止凡全部收到, 實在多謝支持。

記得在06年左右就開始寫東西, 亦曾無聊地出過一本書 (該書內容與投資理財無關的), 同年開始在yahoo開個戶口寫blog, 當時沒有特定方向。blog文有點個股分析, 又有點個股追蹤, 某公司業績又討論一番, 有特別新聞又評論一番, 甚至是把其他blog友的好文貼出來作點記錄 (但又沒有個人討論), 風格實在比較雜亂。


大概到了09年左右, 由於yahoo blog要轉格式及升級, 網址又要被變成長長怪怪的, 而當時在升級時我按錯了選擇, 於是所有之前所寫的文章沒有自動貼到新的yahoo blog上, 只能把文字檔「打包」儲存到我的電腦內。於是當時把心一橫就到blogspot開一個新blog, 事後覺得blogspot又快、又穩定, 不會寫了成千字按「發佈」時整篇文章消失了, 比yahoo blog好很多, 實在抵讚。

決定把之前yahoo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轉到blogspot, 就是這個動作, 令我有機會回看自己多年來所寫的東西, 回看時發現不少文章只在某個時間有意思, 事後重讀時感覺其價值大減。記得曾有一篇, 自己回看都好笑, 是恆指突破3萬點的一天, 於是我就貼了報紙上的圖片, 加上自己寫的一兩句文字, 說說長線及價值投資之類的說話, 好像為了出文而出文, 意義不大。

還好, 都有一半以上的文章是多年後回看也有意思的, 好像對投資回報因素的分析、對財務自由的討論、對借貸的評論、對信用卡的操作、對生活的追求、對巴菲特投資操作的研究等, 今天回看仍有價值。而自己也在想, 要寫一個好blog, 必先要自己也覺得好, 不是為了出文而出文。

因此, 一些文章如果其可讀性因時間而下降的話, 我儘可能都會少寫, 選擇寫的多是任何時間看都有用的, 在這個前提下, 寫出來的文章都偏向是「大道理」, 對即市分析及某股票業績陳述的文章都會少寫, 慢慢變成要「搵快錢」的讀者都對這個blog敬而遠之。

不過, 我發現這個blog瀏覽人數一直增加著, 雖然留言的 blog友不算多, 但我知道這些「悶」文亦有不少人喜歡, 所以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言, 我還是保持這個風格, 儘可能分享長線可讀性高的文章。

再一次, 多謝各位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92

專業人仕的財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2.html
與電力公司的一位工程經理同枱食飯, 席間多是討論工程之類的事情。同時, 這名經理分享了一次到港鐵交流的經驗, 大讚港鐵管理屬世界級, 而他分享期間, 令止凡察覺到一件事。

這位經理講述有關他到港鐵演講, 演講時曾有港鐵職員當眾問他:「中電與港燈都是電力公司, 所做的生意也差不多, 利潤管制的准許利潤率又一樣, 而中電的供電版圖又比港燈大, 為何中電的股價比港燈的股價還要低呢?」

這位經理分享這個問題的意思, 是因為他覺得工程師突然問出這個有關財經的問題很奇怪, 而他又不懂答, 當時只能「吹水」了事。事後他回公司問其他部門的同事下一次遇見這個問題應該如何回答, 很明顯他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很高深的問題。

令我不解的是他公司同事教他下次回答時可以說:「由於港燈老闆是李嘉誠, 所以除了准許利潤外, 海外投資回報可能比中電做得比較好...」, 這就是答案? 我連問題成立與否都還未確定。但這位經理已經繼續大談財經之類等東西實在非他的本行, 同事教他的答案實在令他恍然大悟等等。

實在弄不清楚, 錯誤概念的問題遇上錯誤概念的答案, 怎能出現這個情況呢? 我忍不住追問:「等等, 哪名工程師在問的是總市值? 還是股價? 拿股價來比較沒多大意義, 因為要看有多少股數...」, 明顯這位經理完全不明白我在說什麼, 只回應說:「譁, 想不到你是股票高手, 厲害!」

聽得出, 這是「打完場」的說話, 根本他不太明白股票, 所以連人家的一個門外漢問題都當成是高深問題, 對我的追問亦躲避, 怕在眾人面前出醜, 於是我亦一笑之置, 沒有再追問了。

多年來, 我發現工程界以及不少專業人仕對股票多沒有正確概念, 財商亦很低, 這就是為何他們傾向相信基金經理或投資顧問, 因為他們實在連基礎的財務知識也相當缺乏, 同時又不會虛心找機會學習。可能這就是中產的一大危機, M型社會慢慢形成, 中產一族向上游還是向下沉, 就決定在財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93

按揭計劃操作出錯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5.html
剛看見兩大銀行對新做按揭計劃調高利率, 好彩上星期止凡已經收到銀行按揭部職員的電話說早前辦理的加按申請已經批出, 100萬按揭按2.2釐, 但有50萬左右是償還之前的一份按揭, 其餘的50萬在5月後 (過了一年罰息期後)到手。但今次申請的成功, 正式證明之前所提出的按揭申請操作出錯, 這是上一篇有關按揭的文章所提出的引子, 今天可以分享一下。

記得上次提過, 我與太太有兩個差不多的單位, 她名下的單位是她家人所住, 而我和她聯名的是我們所住的單位。當日看見網上估值, 每個單位獨立可以再加按套現多50萬出來, 合共100萬, 而兩個單位的按揭都是在匯豐銀行上會的, 亦明白銀行的計算方法, 要兩個住戶持有人都能通過壓力測試, 而對我就只計算聯名單位的供款, 對我太太就要同時計算兩個單位的供款。

於是我就把兩個單位的加按申請同時交上, 銀行亦一起檢察, 結果是兩個單位中只能做一個, 因為「樽頸位」在我太太的收入, 銀行要計算她同時供兩個單位 (假設聯名單位中的我有機會失業), 最後就不能通過壓力測試了。二選其一, 按當時操作及方便性, 我選擇了聯名單位作套現, 反正只能二選其一, 如何做法也只能套現多50萬而已。

哪為何今天聯名單位的估值升了足夠能再多套50萬出來時, 加按申請又會成功呢? 對於我太太來說, 應該同樣不能通過兩層樓一起供的壓力測試, 因為不管是每個單位各多供50萬, 還是只在聯名單位多供100萬, 每月多出的供款也是4千左右, 為何今次會成功呢?

因為今次所申請的單位是聯名單位, 單是我的收入已經足夠供這個聯名單位了 (加按多100萬亦然), 聯名比一個名不可能增加風險而令申請不成功。證明什麼呢? 聰明的網友發現了沒有?

如果上一次我不是選擇同時做兩個單位, 就不會出現二選其一的結果, 就算要二選其一, 只要我先選太太的單位加按, 成功後再在聯名單位申請加按, 這個「前後腳」操作應該可以成功得到兩個50萬的加按。

一起申請, 加按金額為50萬加50萬, 兩個申請一起檢察, 如果一起批出, 其中一個申請者過不了壓力測試就不成功。相反, 先做太太單位, 只加50萬, 她一人供兩單位也能通過壓力測試, 成功獲批, 之後再做聯名單位, 聯名有兩個申請人, 太太不能通過壓力測試, 但這單位可加上我的收入, 所以亦可以通過, 結果好像今天的情況, 也能獲批, 最後能套出100萬。

如果當時用後者的操作, 今天不是第2次加按50萬, 而是第3個50萬了 (只靠我的收入去供加按100萬後的聯名單位已經足夠)。看來複雜, 但其實亦沒有什麼特別, 只是操作上的次序, 可能這個連銀行職員也不太清楚, 我只能到今天的加按申請才能事後發覺, 又對銀行的操作多一點瞭解, 實在經一事長一智。

就算能成功加按到第3個50萬, 也是增加槓桿水平用作投資, 投資不一定賺, 所以沒什麼太可惜。反正太太已經不能再在她名下單位加按, 操作錯誤也已成過去, 餘下的問題是如何運用這筆金錢, 這問題說易不易, 說難不難, 相比要解決「不夠錢」的問題, 要解決「錢太多」的問題不一定較容易, 但一定較為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23

買入香港電視的比喻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6.html#more
早前止凡出了文章談論有關香港電視 (1137), 再加上一篇討論其投資風險。但一些朋友的著眼點還是在發牌與否, 他們一般不太懂看公司年報中的財務數字, 所以習以為常地看一個投資只站在新聞、事件、概念、邏輯分析。

曾多次提過, 從日常生活發現身邊有值得投資的公司, 是可行的, 但這只是第一步, 不可以有個概念就衝過去投資, 最終只會頭破血流。例如自己日日到超市買東西, 不是百佳就是惠康, 這兩家公司佔去全港超市八九成, 即刻要投資嗎?

百佳是李嘉誠的, 就算百佳盈利可觀, 長實的一年盈利中百佳佔了多少呢? 你付出的本金有多少是買賣百佳的盈利能力呢? 惠康一樣, 母公司Jardine又是一間龐然大物, 業務種類繁多, 為惠康買入Jardine基本說不通。

還有很多例子, 某某飲料、便利店、交通、名牌時裝公司、金飾珠寶品牌等, 太多股民聽一點, 看一點, 明一點, 就說自己有分析過, 說自己是學Peter Lynch的方法, 從日常生活發掘投資項目, 是價值投資。靠日常生活及報章上的「認知」就作出投資決定, 其實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

今天香港電視又是一個例子, 全城都知道這家公司正在等待發牌。概念上, 是發牌成功就贏, 越遲發牌就越蝕, 投資時只著眼點在成功發牌的機會率。香港電視財務的數字我不打算再重複, 之前兩篇文章都大概分析了。

只想提出一個有趣比喻, 今天買入香港電視 (股價升至$2.5), 就好像買入一間店舖, 店舖內有一個裝有100萬元現金的夾萬, 但整個店舖只賣80萬元。為何一間店舖, 所有生財工具齊全, 再加送100萬現金, 但竟可以用80萬買回來呢? 原因就是這家店舖還未有做生意的牌照, 你覺得這個價格有趣嗎?

還是那句話, 個人認為發牌是遲早的事情, 我想不到政府有什麼原因阻止 (一般都是中央暗暗阻止, 但香港電視又不是走生果報的路線), 而且投資的重點並不是賭它發不發牌, 而是看見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54

基金行內人的睇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9.html
看完王澤基先生的「反轉腦袋投資學」, 說了不少基金經理如何差勁的行為模式, 雖然早早有所聽聞, 但由基金行內人出書再描述, 實在寫實很多。

近日止凡又在看東尼的高徒 - 林少陽 在2009年寫的「價值捍衛戰」, 對我來說書中沒有多大新點子 (可能我已經閱讀了足夠多的價值投資相關書籍), 但有一個令我眼前一亮的故事, 進一步寫出了基金經理的行為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這段文章是這樣的。

[早前跟一位任職退休基金經理的大學同窗談起基金操作, 他表現無奈:「我們不准楂現金, 每隻股票及每個行業都設持倉上限。明知個市要跌, 買爆港燈、中電都無用, 不過是跌少一點, 亦幫補不到其他倉位的跌幅太多。在現有制度下, 跑贏指數5%已是神仙。」]


無話可說, 客戶自願地 (或MPF的不自願地) 把錢交到基金經理手上, 原來背後這些基金經理的投資操作制度是如此的不合理, 完全不是把回報或保障客戶的資金為第一考慮, 難怪大部份基金經理自己的錢都不會投資股票或基金 (通常要申報所以又會怕麻煩)。

算吧了, 在這裡說了很多, 要保障自己的辛苦錢, 唯一要靠增進財商, 假手於人始終得個吉, 基金操作還有很多問題, 有興趣番看我的舊文看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77

錢搵錢靠知識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604.html
身邊朋友讀過止凡blog, 問我在不足一年前加按套現出來的50萬如何處理, 至今可有斬獲。一般來說我都不多會交待具體上的投資操作。因為老生常談, 每個人都有不同背景, 不同財務知識, 同一個投資操作在不同人的身上都有不同意義。

加上, 久不久打開報章, 看到不少「股神」, 什麼4萬炒到150萬, 或者SSD後樓神100萬變2000萬之類, 相比之下, 小弟回報實在低得可憐。因此, 從來我都不會先假設自己的投資回報了不起, 而是儘可能謙虛地分享概念, 希望Blog友在我的文章之中不會感受到「牙斬斬」或「曬命」, 甚至是「井底蛙」的感覺。

既然今次向身邊朋友分享了其中一個投資小操作, 亦不算是投資組合內的主要操作, 可以具體一點吧。當時套現出來的50萬, 我二話不說就全數買入建行(0939), 操作異常簡單。記得當時建行大約$5.2左右, 連同收到一次股息, 至今天賬面賺10多萬左右。

朋友立即有點驚嘆地說, 「譁, 咁就十幾萬呀? 有無咁易搵呀? 打工要儲幾耐先儲到呀? 錢搵錢真係唔同。」當時我認為看回報率大約3成, 這個回報率不算十分高, 不少人一舖就賺夠退休 (雖然亦有不少人一舖輸到破產)。

不過我向他重申一次這個「錢搵錢」的動作, 雖然好像很容易賺到十多萬元, 而且本金是問銀行借, 更像是無本生利, 但背後亦有不少知識存在。例如加按套現這個動作本身可能有大半人不懂去做, 就算懂亦有大半人不會去做, 餘下會去做的, 面對要處理突如其來的大筆資金又要考定力, 大半人又可能會見有多餘錢就增加支出。

到錢套到出來, 大筆資金在手中又把握得住之後, 真正的難題就來了, 如何投資呢? 買股票? 磚頭? 債券? 外匯? 黃金? 還是動也不動, 手持現金等跌市呢? 每一個決定都需要有足夠的財務知識作支援。這次我一下子把年薪比例的資金放進股市全數買入單一支股票, 看似像賭徒買大細一樣, 但背後是有絕對信心, 而不是亂來的。

當時還有一個很簡單的思維, 這筆錢要供還30年, 如果我買的東西在30年後變得比銀行連本帶利的還款更值錢的話, 這已經足以令這個操作變得合理, 未來加息時, 亦可看情況歸還本金, 風險其實不高。

不過, 我最怕就是很多人只明一點、學一點, 但未有整盤概念, 見有成功例子就照抄照做, 不明白箇中精神。所以我要講明, 我這個不是結果, 因為手中的建行今天還未沽出, 他日股災我可能會在這裡哭訴著:「早知等多一兩年大跌市先套現啦!」。然而, 大家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 「有早知就無XX啦」。

兩個月後將會又有一筆資金給我運用, 我應該儘可能再用「快、狠、準」的簡單投資操作, 還未決定投資對象, 慢慢研究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78

兩篇有趣專欄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21.html
每天除了看書, 還會看blog及專欄, 不過又不是看很多專欄, 只會集中必看三幾個而已, 其中一個必看的就是曾淵滄博士的專欄, 還有施永青、林本利等。看blog及專欄有一個好處, 就是一篇短短的文章由高人所寫, 快、靚、正, 有時入廁所用電話看看便完事, 是增進知識的好習慣。

今天看完曾淵滄博士及林本利博士的專欄, 止凡覺得文章非常有趣, 所以回家還記起內容就立即在這裡分享一下。曾博士的專欄一般都會好快地「炒雜錦」, 把他想說的話都說, 對不同事情都簡短地點出來, 上一段與下一段可以完全無關。今天的其中一個討論是有關之前花旗銀行最近所做的百萬富翁調查, 人數再創新高, 而曾博士對此提出評論。

曾博士認為調查指不少新晉的百萬富翁是靠賣掉自住物業而達到的, 這個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反而是值得悲哀的。我完全同意他的論點, 我也不時在這裡寫過一個我很擔心的問題, 就是沒有很多財務知識的人都因為賣掉自住樓而手頭突然多了很多資金, 通街都是百萬富翁, 其實不是好事。而曾博士今日亦有同感, 令我這個小小讀者亦有共鳴, 感到很開心, 幸好我有這個小天地可以分享心情。

補充一點, 花旗這個調查好像自住樓宇的資產是不計的, 所以沒有賣自住樓的多數香港人可能不被計入, 但一賣樓而手持現金就立即成為百萬富翁, 這種計算方法本身就是窮人思想的計法。不動產就不是資產嗎? 為何總要把能量化的資產拿來計算一個人身家的實際數字呢? 富人對現金數字感覺不大, 他們有興趣知道自己在某公司有多少股份, 有多少物業, 每年現金流多少等, 無需要年年計算自己的身家總額是多少, 全球排名又是第幾。


今天另一個有趣專欄是林本利博士的blog,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3/03/155.html, 他在blog中討論早前看過的兩篇文章, 其中一篇由左丁山提及有關電能實業(006)的市值, 林博士提出他的錯處, 左先生竟把1550億說成155億, 把一個錯誤的數字再拿來做文章。

我看見這個, 第一個印象是「不是吧?! 寫文章連計數機都按錯? 這個左先生搞什麼呀?」,  按錯都總有常識吧, 一個差十倍的數字也能寫出來, 不是小錯, 是背景知識不足, 對香港上市公司大約市值沒有一個概念。百多億的企業跟千多億的企業, 什麼是巨無霸? 常說內銀市值很高, 有多高? 賺很多錢, 有多少? 跟國際級銀行比較又如何呢? 同樣地, 什麼是市值低? 總有一個感覺。

看見數字可以評論, 但這是初哥。經常都說, 投資知識昇華後, 投資就是藝術多於科學。又拿巴菲特的師傅的話來說, 前面走過一個人, 你不用準確知道他的磅數重量或BMI, 亦能大約說出他是偏肥還是偏瘦, 是太高還是適中。為何可以呢? 因為你大腦已經有資料庫作分析, 昇華到一個境界, 自然做到, 而投資亦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00

不同行業中的龍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26.html
價值投資可以非常保守, 買來買去都是三幾支自己非常瞭解的股票, 只要在非常有價值的時期下重注, 回報就自然差不到哪裡去。如果想在當中加一點樂趣 (本身賺錢不一定需要樂趣), 可以考考自己眼光, 發掘未來的新星, 風險自然會略高一點, 成功的話回報可以非常可觀。

價值投資還有沒有更有趣的方法呢? 止凡看過一種, 是先要選好不同行業中的龍頭, 或同業中表現相對出色的公司, 追蹤其股票, 這些公司不一定是長期增長型, 可以是週期股。當選好了不同行業中的黑馬之後, 要留意的是宏觀經濟。

在不同的經濟市況及政府政策之下, 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側重出口的公司, 在環球經濟低迷及不明朗之下, 表現自然不濟, 進入下跌週期。與此同時, 中央政策多會側重發展內需經濟, 內需公司的股票可能因此受刺激。

正是這樣, 瞭解不同行業的相關性, 可在不同的時間中找到最理想的投資行業。相反, 到某行業到了上升週期的尾聲就沽出, 這就是我另一種價值投資操作。這個投資操作需要對地方以至世界經濟非常瞭解, 無時無刻都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 資金正在流到什麼地方去。

曹仁超先生經常說牛眼投資法, 從上而下的分析找爆升股, 同樣亦是價值投資法的一種, 但好像操作起來一點也不沉悶, 非常精彩。不過, 作為打工仔, 又能否花這樣的精神時間去閱讀大量資料及花長時間研究分析? 又是一個重要問題。

以上說的至少有三種價值投資操作, 一是長期在合適時間買入增長股並持有, 二是發掘明日之星, 三是瞭解不同行業關係並在不同時間購入當旺行業的股票。每種各有好壞, 操作難度不一, 選擇哪種要視乎財務知識及個人性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